当代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面临的主要挑战

当代青年公务员

社会认同面临的主要挑战

孙秀艳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摘要: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建构的典型个案,系统分析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摸准建构脉络、找到形塑途径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所在。在社会急剧变迁和快速转型的特定时空架构中,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深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面临着内源性和外源性的诸多挑战。

关键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挑战

中图分类号:D2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088(2011)01-0050-06

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既具有群体特殊性,又具有一般普遍性,是当代中国社会认同建构的典型个案,能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貌的作用。系统分析当代青年公务员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摸准建构脉络、找到形塑途径的前提基础和关键所在。

一、社会认同的界定及问题的提出

既然“各式人等也都有理由在日常生活中思索社会认同”[1](P7),关于什么是社会认同的各种分歧也就无可非议。缘于其概念内涵的各有所指,本文探讨的社会认同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对外在环境和自身状况的综合互动情况的动态反映过程。它绝非简单划一的抽象概念,而是蕴含丰富内容的有机体系,至少包涵四个层面的意思:其一,社会认同是对群体身份资格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其二,社会认同是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的辩证统一;其三,社会认同是历史、多元、动态、双向的建构过程;其四,社会认同是由多种认同有机构成的复杂系统。

大体而言,青年公务员群体的社会认同主要包括了价值观念认同、利益分配认同、政策制度认同、身份地位认同、行为过程认同等五个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方面。它们不仅从不同角度具体展示了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主要情形,而且它们的发展变化共同构成了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基本过程。从笔者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结果看,当代中国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既抹不掉历史的印迹,也离不开所处环境背景的形塑。贯穿于其中的基本社会认同感,并不能遮盖青年

收稿日期:2010-12-15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构·制度·功能: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009C022)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孙秀艳,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公务员社会认同中存在着这样那般的冲突与分化。

美国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指出,人们的认同不是在真空中发生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已经存在着的客观世界之中。即社会认同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如果“超出其历史语境,就没有什么认同能够是本质性的,也没有什么认同具有进步的或落后的价值。”[2](P7)因此,探究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具体状况也好,分析其面临的主要挑战也罢,都必须在特定的时空架构中予以挖掘。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就是当代青年公务员生存发展的现实环境,而当前中国社会面临的特有挑战均与社会认同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3](P2)可以说,社会认同问题的实质和核心就是追问“我们何以能够共同生活”。如果对此缺乏共识、社会成员各行其是,无疑会造成社会的无序和混乱,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社会认同问题本身就“不能不构成一个根本性的严峻挑战”[3](P4)。在社会急剧变迁和快速转型的特定时空架构中,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深受内外因素的双重影响,它所面临的挑战既包括内源性的,又包括外源性的。

二、来自内部因素的挑战

所谓内部或内源性因素,是指源自于青年公务员群体内部,能够对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产生影响与造成冲击的若干要素。从当前的情况看,主要包括:

1、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分化与多样性

“随着时光流逝,所有的身份都可以改变,特别是当身份是集体性的时候,特别是当身份是根据由类别和群体来界定的时候”。[4](P10)社会认同内在的二重性、多元性和可塑性的一般特征,本身就潜藏着分化与多样的可能,并在实际生存环境的共同作用下逐步走向现实。社会转型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和价值认同碎片化,不仅导致不同群体社会认同的多样化,而且同一群体内部的社会认同也日渐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样态,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青年公务员的社会认同在基本指向、主体认识上趋同的同时,亦表现出分化与多样性的具体特征,传统与现代的“二重性”(duality)开始显现。中国大陆青年心态和价值观念变动的特点与轨迹[5](P339-480):认同与更新并存;多元化与趋同化相混;理性与非理性相杂;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共享;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兼顾;结构与机制共变等等,也生动体现在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状况之中。尽管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分化与多样性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是正如曼纽尔·卡斯特承认的,“这种多样性不管是在自我表现中还是在社会行动中,都是压力和矛盾的源头”。[2](P5)因为认同本就不是中性的现象,而是带有明显的价值选择和好恶倾向的活动过程。不同的社会认同反映的是不同的利益基础,折射出不同的价值观念、身份地位、权力利益、欲望追求的动力和意志等等。个体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场合往往有不同的利益追求,并可能同时加入数个“工具性”群体,这不仅使其认同呈现出多重的话语形式,而且可能成为社会冲突的潜在来源。青年公务员个体认同的多样性冲击着整个群体社会认同的集体维度,冲淡公务员群体对一系列共有目标、价值观念及集体经验的共同认同。这也是当前亟须重塑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重要原因之一。

2、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的缺失

既然在开放多元的社会中,社会认同的多样、分化乃至冲突是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象,那么我们与其抱怨、谴责或是遗憾,不如正视、面对与因应。而且矛盾和冲突本身并非一定就是消极问题,在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条件下,达成高度一致的认同往往是不可能,甚至是不正常的。随着影响思想观念的渠道日益增多,青年公务员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与此相应,其社会认同的多样性、分散化趋势益发显见。这就意味着青年公务员

有着各不相同的认同核心,进而可能由此引发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矛盾和冲突。调查结果表明,青年公务员队伍中积极进取的心态与消极怠工的行为并存,知行表面趋同与实质分化的交错,在价值追求和生活目标上强烈关注自我和个人小家庭的自身利益对公共精神的弱化等等,都在加速催生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矛盾和冲突。如果任凭这些矛盾和冲突持续积累,就可能影响到青年公务员的正常生活乃至影响行政系统的协调运行。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认同愈是多样、分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整合机制的建立就愈发重要。但显而易见的是,能有效发挥统合作用的整合机制,或者尚未建立,或者正在建立却作用甚微。因此,如果说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分化与多样性是一种挑战,那么如何在分化多样的社会认同之间建立起合理有效的整合机制,从根本上应对社会认同的分散化和离心化,着实是当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建构中面临的一个更为实质性的挑战。

3、部分公务员不良作风的负面影响

由于绝大部分公务员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建国以来,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方式、自身队伍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这些变化无疑会对公务员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深刻影响,进而直接改变着行政干部队伍的整体状况。在国内外、党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虽然公务员的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其身上滋生出不正之风的现实危险性也不断增加。工作作风不扎实、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背离党执政的伦理基础和道义原则、“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等现象极为普遍,既对政策的有效执行造成负面影响,也导致部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下降,社会离心力增大。公务员群体内部的不良作风对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及其行为方式的影响不可小觑。年轻干部一方面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较好,给党和人民事业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另一方面,缺乏艰苦革命和严重挫折的亲身经历,在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上易受这样那样的影响。如“政治上理想信念不坚定,是非观念模糊;思想上追求个人利益至上,违背党的宗旨和纪律;组织上拉关系、找靠山、搞小圈子,个人凌驾于组织和群众之上;工作上为了个人所谓政绩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不惜劳民伤财;作风上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图享受、摆阔气,严重脱离群众;廉洁上对自己要求不严,用人民赋予的权力谋取私利,等等”[6],以及与马克思主义权力观背道而驰,认为“权力是上级给的,想问题、办事情不怕群众不满意、只怕领导不注意”,[6]等思想和行为在青年公务员中均有所表现。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重点加强领导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的党性修养,无疑说明这些不良作风的渗透力较强,是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建构中不容忽视的负面因素。

4、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尽人意

青年公务员具有双重身份,是青年和领导干部的复合体,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特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认同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形塑社会认同的渠道和途径,其最终目的是客体通过“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自主地将教育者输出的教育信息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7](P199-200),即客体处于社会认同状态时才能达到。换言之,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形塑其应有的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作为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自觉过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工具;既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实尺度;既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强调灌输方式得以转变的需要,也是切实转变的可行途径。[8]如果能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达成社会认同,就有助于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行政管理工作的良性结合中达到既规范思想,又规范行为的效果。反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就不仅影响社会认同的形塑,而且难以达成社会认同的目标。

中国共产党历来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建设之首,因为理想信念和思想方法的失范,必然会

导致多种多样的失误或错误。但是近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成为上至党中央,下至学术界以及一线教育者普遍感到头疼的事情。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公务员一方面普遍认可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的地位和作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甚至非常有必要;但与此同时也普遍认为针对青年公务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形式化”,否定性评价不绝于耳:止于“学文件”、“听报告”、“开会议”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走过场”和领导汇报工作的“务虚”摆设,难以形成真正“入耳”、“入脑”和“入心”的局面。可见,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显然不足,而社会认同一方面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另一方面还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手段等等,如果不能紧跟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如果不能适应青年公务员成长发展的需要,就不仅不能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反而可能成为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障碍。“现在,一些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人不太愿意看我们的新闻报道,不太愿意读我们的理论文章,不太喜欢听我们的讲话报告,并不是我们讲的道理不正确,而是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固定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显得老套、陈旧”。[9]显然,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长期处于有效性不足的状态,那么其应尽职守的领域必将因其失职而隐藏危机。

三、来自外部因素的挑战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由于“社会化总是会在特定社会结构的背景中发生。不仅其内容,还有其‘成功完成’的程度,都有社会结构的条件和后果”,因此“对内化现象的微观社会学分析或社会心理学分析,必须总是以它们结构方面的宏观社会学理解为背景”。[10](P134)影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宏观背景,即形塑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政治社会生态环境,这是一个广泛、复杂的有机系统,共同构成了挑战的外源性因素。限于篇幅,本文重点对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中国民众社会认同的多维化

中国民众社会认同的整体状况是直接且密切影响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外部环境之一。由于一方面,在社会结构转型、社会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中国不同群体、阶层、部门之间的利益越来越分离,社会利益主体日渐分散化;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经济全球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社会个人主义、物质主义、享受主义、自由主义等价值观念纷沓而至,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念倍受威压。因此,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社会价值认同既在某些方面趋于一致性,又逐渐呈现出多维化的态势。

调查表明,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为物质性的同时趋向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人对那些有较高收益率的权力和资本抱以奢望,社会上浮躁的价值观日渐盛行,而那些安分守己、勤劳工作的价值观倍受冷落。在职业价值观方面,主要形成了以经济收益为中心,以追求权力、声望和个性发展为重要标准的价值体系;[3](P58)在职业认同方面,居民最渴望从事的职业分别是专业技术人员(如律师、医生等)、国家干部和企业家,渴望从事国有企业和国内私营企业管理工作的居民比例大体相当,但渴望做工人或一般体力劳动者、农民、一般非体力工作者、个体手工业者或小生意人的居民比例都远远低于5%;[3](P63)在判定决定社会经济地位的众多因素中,经济收入、良好教育和是否是国家干部居于前列,而把是群众还是党员、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作为判定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第一位因素的居民比例仅为0.4%和0.7%。[3](P69)可见,在个体社会经济地位的判断标准中,政治面貌、户籍的重要性逐渐减弱,收入、教育程度的重要性日益增强,而干部则始终是一个不变的重要标准。上述多维化的价值观念取向无疑会对青年公务员的择业动机和职业认同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无形冲击着主导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价值观在青年公务员心目中的地位。

2、市场经济对公共行政的负面影响

环境氛围对人们的情绪、心理、思想等等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随着中国的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政府、部门、机构和公务人员行为动机是无私为他人服务的假设实际上受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原则的冲击和影响。因为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激发其活力的“逐利原则”被奉为一切市场行为的最高原则,市场中各种主体所崇尚和认同的价值就是追逐高额利润、高收入和奢华享受。所以当市场经济的种种原则侵入公共行政领域,势必影响破坏公共权力的公共性质,甚至改变公共权力的行使方式,把本应是公正的行为导向用权求利、以权谋私。具体表现为各种各样与公共权力有关的经济谋利行为,如通过各种关系往行政和事业单位挤,获取就业利益;用审批许可执法等公共权力从被管理者那里寻得租金,获取权力利益;通过级别上升,获得更大的权力、更多的寻租机会以及公务消费的可能;以及下级的贡献和侍俸、利益享受最大化行为等等。上述行为与表现,既暴露出现实社会中官员与公务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经济人的本性,又说明市场经济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如果缺乏制度上的有效隔离措施,政府各部门及公务员的私人利益就可能被强化,并可能越来越与市场经济的利益相结合,从而导致一系列的问题。

公共权力的异化和滥用,不仅会严重影响政府威信,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而且就像腐蚀剂一样腐蚀着行政体系自身,进而直接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追求私利最大化构成了对青年公务员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严峻挑战,能否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操守和信念、自觉从自律机制上解决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考验。当然,市场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也对公务员的行政能力提出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要求,能否学会并熟练运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以逐步成长为真正的“有效政府”,既是影响青年公务员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也是对其能力素质的重大挑战。

3、社会转型过程中相关社会问题的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方面的建设均可谓成绩斐然,但同时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社会转型过程中逆时态问题的同时态解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社会问题、社会矛盾的积聚和爆发成为阶段性的必然现象。这也是党和政府转变执政理念、提出社会建设重大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之一。其中对青年公务员及其社会认同产生直接影响的主要问题有:各级政府的经济发展绩效获得普遍认同,但在权力监督制度、社会财富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环境保护制度等方面的建设与绩效面临严重挑战;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引发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弱势群体的不满上升;社会流动机制不畅和社会分层固化导致社会公众对公务员群体的认同度偏低;刚性制度不完善、公正公平程序缺乏引发社会的不安全感等等。近期有调查显示[11],不仅是传统的弱势群体,而且高达45.1%的党政干部受访者认为自己也是“弱势群体”。究其原因,激烈的官场竞争、严厉的问责制度、强大的网络监督、晋升中的论资排辈乃至“潜规则”盛行、繁杂的公务处理、有限的工资收入、快速上涨的物价房价等等,都是公务员群体“弱势感”的催化剂。这些不仅影响着青年公务员的价值认同,而且直接导致其行为认同上往往是“知行分离”的。

4、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政治体制改革是所有改革能否最终成功的决定因素,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突破领域,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和重要环节。如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设一个广受人民群众认同、体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求的强有力的法制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成为当前理论界和政府部门研究讨论的前沿热点问题。时至今日,中国政府在权力下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务公开、廉政建设、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其自身建设和管理方式也取得了不小进展,但是总体而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进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广大干部群众的期望相比,依然是不足和滞后的,不仅尚未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前政治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而且还出现、增加了不少新问题。权力缺少有效制衡,公共权力集中化、垄断化带来官僚主义、家长制和权力腐败等问题;部门权力利益化、刚性化,公共权力个人化等,不仅造成行政执法权力多头重复、交叉、相互矛盾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催生了屡禁不止的乱收费乱罚款现象,扩大了社会心理失衡。毫无疑问,中国政治体制的上述状况及特征,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文化颇不适应,因此面临着来自经济的、社会的和党内民主的多重压力和挑战。

5、中国政治文化的变革与冲击

政治文化是存在于社会政治生活之中的特定现象,往往可以有力解释一些日常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及其相互关联的现象。中国自古以来便是一个幅员广大、历史悠久且民族众多的国家,经过两千多年的民族磨合和文化交融,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民族和以儒家为主体的正统文化。所以按照美国学者派伊的说法,近代中国从不发生认同的问题。[12](P118)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全面转型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推动下,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发生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转变。最根本的是作为政治文化核心的价值系统的辞旧迎新,高度集权体制形成的文化氛围也在这场改革中悄然转变。一方面,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基本格局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占主导地位,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专制主义、封建主义政治文化和资本主义政治文化还有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转变中的政治文化正萌发着前所未有的新成分,政治文化中的民主精神、创新精神、平等精神、竞争精神等因素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弘扬,公民思想观念、文化观念、行为方式等全方位的变化已对我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政治文化还是处于社会变革中的政治文化,其发展现状还不能完全适应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需要,公民个体无论是对原有的政治文化,还是对正在发展变化的政治文化,都感到无所适从、摇摆不定,即容易产生对政治文化的认同障碍。比如个人利益与公共精神之间明显的冲突和碰撞,在历来“缺乏公共精神”传统的中国,对青年公务员社会认同的形塑也是一个根本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Richard·Jenkins.Social Identity[M].王志弘,许妍飞译.巨流图书有限公司,2006.

[2](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郑杭生.走向更有共识的社会:社会认同的挑战及其应对[A].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2009[C].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9.

[4](法)阿尔弗雷德·格罗塞.身份认同的困境[M].王鲲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5]黄志坚,潘岳,李晨.走向新世纪的中国青年[M].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

[6]习近平.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J].中央党校报告选,2010(10).

[7]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2001.

[8]孙秀艳.青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9]刘云山.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深化拓展创新宣传思想工作[J].求是,2005(19).

[10](美)彼得·伯格,托马斯·卢克曼.现实的社会构建[M].汪涌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1]调查称近五成党政干部认为自己是弱势群体[N].西安晚报,2010-12-05.

[1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程丽香]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论文提纲: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 2、现实背景及其诞生。 二、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问题 1、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2、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3、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4、缺乏监督机制。 三、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1、决策过程; 2、制度特色; 3、实践意义。 四、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1、发展的现实背景; 2、公共管理和服务选择; 3、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内容提要: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中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 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为了改革 这样一个局面,1993年8月14日,《国家公务员暂行务条 例》出台,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初步形成。建立中国公 务员制度的举措其最具突破性的贡献就是确立了经过竞争 性考试择优录用公务员的基本原则,从而为了人才能够脱颖 而出创造了制度条件。本文依据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 的问题,分析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联系公务员制度 在工作中的实际意义,提出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发 展的方向及目标。 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存在的问题特征改革发展

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是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根本动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我国确立公务员制度的直接原因,对外开放为其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公务员制度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发展要受到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在内的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因此,首先要弄清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运行的环境,才能不断调适公务员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既是现实社会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促进公务员制度不断改革的动力。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1、历史背景分析。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公共管理面临的突出困境与突围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公共管理制度的不断调整,人们对于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关注。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公共管理领域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针对公共管理困境,探讨了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出路和突围。 关键词:公共管理;困境;突围 自建国以来,随着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公共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果能够走出困境,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是本文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公共管理新思维必要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场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这场运动中诸多理论和观念,对我国的学术界以及政策界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非西方学术界的“政府再造”、“摒弃官僚制”等改革政府机构的激动情绪,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世界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管理观念。目前,公共管理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已经成为人们发泄不满情绪的众矢之地,加强现代公共管理手段创新,提升公共管理主体治理能力已成为新常态下公共管理不能够回避的问题。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经济陷于滞胀,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开始进行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也都开始反思其公共管理模式,一场声势浩大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蓬勃兴起。在这场运动中,“摒弃官僚制”成为一个最响亮的口号。无论是英国撒切尔时期所提出的以市场为取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还是美国里根时期具有强烈的“新泰勒主义”倾向的公共管理新思维,公共管理改革的重点都着眼于官僚制本身,而其后历届政府在公共管理改革思维模式上,基本上都延续了同样的观点。这些改革都在不同程度上更新了公共管理的传统观念,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注入了新的理解和阐释。 二、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困境 1.治理主体结构需要不断完善,治理手段需要不断创新 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和谐、政治稳定,行政生态环境符合我国经

“我国公务员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主考学校:武汉大学 专业:行政管理 准考证号:900513250933 学生姓名:陈文嘉 指导教师:石书伟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2015年2月

摘要 国家公务员制度作为国家政治制度和行政制度的一项历史性改革和卓有成效的创举,对于现代国家人事管理、政府管理、乃至社会的发展、进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有着中国的特色,它是在中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借鉴了西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一整套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制度。公务员作为政治与行政系统中特定的一个群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也正因如此,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为了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行完善也是当前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工作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和建立,对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借鉴外国公务员制度的优秀精髓,剖析现行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和建议,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公务员管理体制,保持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问题、对策

导论 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管理制度。它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干部人事管理优良传统和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并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而形成的。尽管各项改革目前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制度变革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惯性特征,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做法仍然留有诸多痕迹。总体上讲,制度变革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显得有些滞后。因而,进一步转变观念、优化体制、改进操作就成为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迫切任务。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公务员制度,需要在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改进和完善现有公务员管理体制,保持公务员队伍的活力。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含义 开始于30年代的政府职能和职能的扩张,长期奉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政策,加上石油危机的,进入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空前的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1](p46) 为此,西方国家在实践中很快兴起了被称为“新公共管理”的政府管理模式。它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并很快扩展到其他西方国家和家。 [2](序p4) “新公共管理”作为一种实践和理论,从实践上讲,他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他是基于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考量,对行政(administration)与管理(management)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的回应,对经济理论的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3](pp1-23)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务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内涵,实践者和理论工作者有不同的论述。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种是OECD组织的认识,认为新公共管理就是增强和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能力的两个途径:一是“提高公共组织的生产绩效,目的是提高人员、发展、合格人才的招聘以及绩效奖励等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二是:“充分利用私营部门”。[4](p11)胡德(Hood)则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待“新公共管理”,包括七个方面: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量;格外重视产出和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更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5](pp4-5)欧文.休斯(Owen.E.Hughes)从一般管理的框架入手得出了新公共管理的综合性的框架。认为“新公共管理”的包括战略、管理的内部要素、管理的外部构成要素三个部分。[3](pp64-66) 对于新公共管理的基本定位,学术界存在两大基本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

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如果能够成功的一直进行下去,那么对于中国或是周边的国家来说,无疑都是巨大的收获。但一直以来挑战与机遇都是并行的。 每一个人都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样离成功又会近一点的,但是对于这座大山它是羡慕的,嫉妒的,内心里还甚至有一种隐秘的恨。而我们中国现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就是这样,周边的一些邻国既想靠着大树好乘凉,但是又害怕将来处处受制于人,于是他们在为自身谋利益的时候又是在想着怎么拖累我们。并且在这条经济带上,我们与该路上的一些国家的主导权是有一定的矛盾的,这些关系都是要注意去处理。沿线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强劲。现在需要我们,他们会紧紧靠拢过来,但是当他们吃饱后,就是农夫养蛇的故事。 一些大国的掣肘也是我们这条路上的障碍。美国会眼睁睁的看着我们中国在影响力,号召力上一枝独秀吗?所以注定他都会成为我们这条路上的绊脚石,而美国大哥后面的小弟们,肯定也会时不时经常出来闹闹。 在安全上,随着美国及北约撤离阿富汗,阿现任政府瓦解,塔利

班势力很可能卷土重来,恐怖主义和极端势力将威胁“一带”沿线的稳定。 我们中国要想让一带一路走得更远,就不要大包大揽的所有活,笼络人心固然重要,但是喂一款肉打一棒子凉一凉,恩威并重,稳中求进,该强硬时就狠一把。有一些狼是永远喂不饱的,我们要知道。面对大国的掣肘,联合俄国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历史告诉我们这个民族更是一只狮子,我们只在利益上做朋友,在立场上不要讲友情。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但这个朋友只有在它是敌人的敌人时。在面对不安定的因素时,一定要和区域的国家在反恐制度战略上协调好,共同打击,量力而为。 解决好这些矛盾,在挑战中加强我们自身的实力,中国必然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试题及标准答案年月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试题及答案年月

————————————————————————————————作者:————————————————————————————————日期:

《“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机遇与挑战》在线考试 时间限制: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1.()以满足消费者在互联网中的消费需求为主要目标,其商业模式以眼球经济为主。 A. 产业互联网 B. 消费互联网 C. 移动互联网 D. 桌面互联网 2.以下哪项新兴经济形态对双方来说都是共赢()。 A. 生态经济 B. 平台经济 C. 共享经济 D. 网红经济 3.根据本讲,以下不属于“十三五之歌”的特点的是()。 A. 贴近西方受众 B. 符号接近性 C. 着重对外交问题阐述立场和主张 D. 解释性叙事 4.本讲提到,政府提出的“放管服”中的“放”是指要()。 A. 促进公平竞争 B. 降低准入门槛 C. 强化监管

D. 提高服务效率 5.根据本讲,不属于开放数据的特征的是() A. 机器不可读 B. 开放的 C. 结构化的 D. 有高利用价值的 6.本讲提到,新技术或者新业态在实施的过程中,其实是()的重新布局。 A. 制度 B. 利益 C. 产业 D. 规则 7.()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核心,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数据互连互通为主线,以产品生产管理与服务等产品生命周以定制化、分散化生产方式为主要特征。 A. 智能生产 B. 智能制造 C. 智能加工 D. 智能售后 8.流通型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的核心是() A. 互联网金融 B. 电子商务平台 C. 网上支付和网上物流环节的完善 D. 线上和线下电子商务的融合发展 9.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的动力是()

浅析公务员制度

浅析公务员制度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摘要:改革开放32年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所有的政治体制改革的举措中,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签署颁布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公务员制度的横空出世和不断改革、发展无疑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射虎的发展,现在又越来越对的人参与到公务员考试中,这也就说明公务员制度已经深入民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关键词:公务员,意义,考核,发展,特征 一.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意义: 在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指国家对公务员的管理制度,包括通过制定法律规范,对公务员的“进口”管理,使用管理与“出口”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的公务员与公务员制度产生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其本质特征都是实行民主化、科学化与法制化的管理原则。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推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的产物。1870年6月,英国政府以法令形式正式确立了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标志着英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产生。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个推行公务员制度的国家。我国公务员制度是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政治体制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产物。 我国公务员制度从酝酿到现阶段,20多年来历经准备、决策、试点、推行与发展、依法管理五个阶段。1993年10月1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施行,标志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正式推行。我国的《公务员法》从2006年1月1日起施行,公务员管理步入依法管理阶段。 建设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总的指导思想,这贯穿在公务员法的总则、权利与义务及各个管理环节中,是公务员制度的灵魂。党的基本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务员制度的根本指导原则。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尊敬的各位公司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 首先,非常感谢公司领导给了我这样一个“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机会,我为能参加这次岗位竞争而感到自豪。我叫何成军,今年25岁,大专学历。今天,我竞聘的岗位是综合部主办文秘一职。 下面先向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的工作经历:我于1999年中专毕业进入酉阳县兴隆乡政府工作,曾先后担任办公室办事员、文书等职。2001年10月份进入酉阳县兴隆镇政府工作,担任过办公室文书、人大办主任等职。工作期间,我不忘学习,充实自我,参加了党校大专班函授学习,并顺利结业。2006年3月很荣幸地加入商贸公司,成为公司的一员,担任主办文秘一职工作至今。 今天,我之所以选择竞聘主办文秘这一岗位,是因为我热爱这一职业,而且近五年多的文秘工作经历,也使我具备了一名文秘工作者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我相信,我有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和能力。 下面,我先简单谈谈自己对综合办公室文秘工作的几点认识。 一、综合部文秘工作人员力求思维敏捷、头脑灵活,善于及时准确领会领导意图,同时忠于职守。文秘人员要感觉敏锐,对周围发生的事,能够见微知著,一叶知秋,要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争取主动,提高效率。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下功夫做有心人。要经常看书学习,思考问题。要多接触各方面的情况,及时了解基层员工在想什么,部门领导在想什么,老总在想什么,做到胸中有数,超前思维。要忠诚老实,如实反映情况和处理问题,不撒谎、不掺假,不能为讨好老总而随便夸大或缩小。 二、不折不扣按公司领导指示办事,同时富有主见。公司领导的指示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忠实执行,要围绕他的活动,积极开展工作,下大力气帮助公司领导抓出成效来。文秘工作人员要学会从被动中求主动,要善于观察掌握公司领导的性格、作风等个性特征,便主动配合,形成工作上的默契一致。 三、勤勤恳恳、吃苦耐劳,能忍受怨言、经得起委屈和挫折。文秘工作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选题来源:从个人角度来说公务员考试是自己毕业以后所要面对的一件事情,高中毕业报考大学的时候自己选择现在这个专业也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考这门考试,能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我选的这个题目与我现在学的专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写论文的话应该要以自己的专业为基础来写。如今在我们家乡百分之九十的大学生是毕业以后选择考公务员,因为我们那边不像内地企业这么多大部分是行政,所以我们选择的余地也很少大部分就选择了在行政部门工作,还有一些事老师和一生什么的,所以我看自己的专业既然是行政管理所以应该要考公务员考试,这样我就更容易找工作也更容易去面对将来的考试。但是毕竟我现在对这个考试没有太多的了解,我相信很多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不是很清楚这门考试的制度和有关这门考试的其他内容,所以我决定我要选这个来作为我的论文题目,这样既可以对公务员考试制度有所了解,又符合了我自己现在所学习的专业,应该更容易写。 研究背景:1、历史背景: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承。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个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人物的完成。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2、从现实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这种计划体制下的认识干部管理制度根本不能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邓小平同志在1980件明确题注。要“坚决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初一条破冰之路。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对于干部人事制度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探究,取得了很到的成绩。2005年4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5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是在总结我国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20年多年干部人事管理实

当前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胡象明)

当前行政管理面临的十大挑战 胡象明 ○ 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 ○ 怎样看待行政管理中的经验行政? ○ 办事拖沓、“低效行政”的“顽疾”如何根治? ○ “管理管理,就是官来管你”吗? ○“人治行政”是如何形成的? ○“轻责行政”有哪些特征? 目前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正处于由传统行政向现代行政的转变过程之中。传统行政的一些固有特征与全球化之间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矛盾。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行政管理的发展正如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 必然要受到全球化这一趋势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行政管理正面临十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一、对“物本行政”的挑战。“物本行政”是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征之一。行政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人还是物?或者说应以什么为本?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物为本?这是行政管理实践的出发点,也是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在中国的行政文化中,往往更多地强调“物本”,即以物质财富为本位,体现在: 一是在政府行为的目的问题上,把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作为政府行为的最终目的,而没有看到物质财富创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是在政府职能问题上,过分强调政府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职能而忽视政府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的职能。曾经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由于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片面理解,政府在充分发挥经济职能促进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对其它职能重视不够,尤其是对社会管理职能重视不够。 三是在政府绩效评价问题上,过分强调政府在促进物质财富增长方面的绩效而忽视政府在社会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绩效。过去一段时间,经济指标成为评价政府绩效的主要指标,但问题不在这里,而在有些地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经济指标当成了唯一指标,而经济指标也是不全面的,换成了单纯的GDP指标,有关社会服务、公共管理的其它指标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从而产生了所谓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这种“重物轻人”的行政管理与全球化时代各国正在走向趋同的“以人为本”的行政伦理是不相吻合的,因而面对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必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对“全能行政”的挑战。中国传统行政管理的特征之二是“全能行政”。所谓“全能行政”,从一般意义上而言,就是认为政府是一种“全能”政府,即有能力全面地对社会和个人行使权力并负有全面责任的政府。也就是说,政府对社会和个人事务什么都会管、都应该管,也能管好。从实质上而言,这种“全能行政”是一种“无限行政”,无限行政使政府管了很多不该管、也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这就出现了所谓行政权力资源配置过剩的问题。 而且,“全能行政”从假设政府具有无限的管理能力出发,致使政府的行政权力无限制地深入社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作为公共权力的行政权力侵犯私人权利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目前我国社会生活中还常常会发生行政权力侵犯私人权利的事例。

中国未来面临的五大挑战

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 十七大报告中列举十六大以来中国前进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时,“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被放在首位。报告称,我国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从近年来的松花江水污染,到治理淮河,再到太湖蓝藻事件,中国经济发展也付出了环境污染的沉重代价。 能源消耗、环境保护问题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艰巨挑战,一些地方的污染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党的十七大代表、中远集团总裁魏家福说。 今年上半年,全国除北京以外的其他地区都没有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目标任务,表明全国要实现到2010年全国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的目标有着相当难度。 “不计成本的快速发展,违背了正常的发展规律,破坏了生产力,就会遭受高污染等后果惩罚!”十七大代表、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主任费云良说:“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只有靠科学发展,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为此,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从制度上完善相关宏观调控体系。

魏家福代表说:“‘生态文明’已写入十七大报告,但实现‘生态文明’说着容易做着难,必须下定决心,摈弃不顾环境代价的发展方式。这样我们呼吸的空气才会越来越清新。” 不平衡问题考验经济社会发展 不平衡问题,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短腿”现象。按照十七大报告的提法,在综合国力财力增强的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均存在着不平衡问题。拉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就成为未来中国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防范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风险 金融越发展,越要加强监管。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是否安全直接关系着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广泛的变化,各种因素牵涉到全球化,渗透力很强,内涵很深刻,影响深远。”十七大代表、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说。 今年在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已重创全球金融市场,并给世界经济增长留下阴影。十七大代表、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屠光绍说:“防范金融风险对确保经济安全至关重要,像过去的日本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前车之鉴。” 中国金融业正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国际金融发展也出现了新趋势,金融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性因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史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告暂未公布,根据历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安排,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也会在2017年10月份启动,备考之事必须提上日程。为帮助广大考生快速了解国考、顺利备考,湖南华图教育对历年国考信息进行分析汇总,并且会第一时间发布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关信息,为广大考生的国考之航!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 1.中国以往干部人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干部队伍笼统庞杂。 (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 (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 (4)管理制度很不健全。 2.问题的主要表现 (1)在录用工作中,只有笼统定性的政治考察,没有公开竞争的考试制度。 (2)干部使用上,缺少严格的任期规定,造成能上不能下、死抱铁饭碗的问题。 (3)在干部调配上,只有计划机制,没有流动机制,强调“个人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缺乏岗位责任制。职责不清、权力交叉、相互推诿、办事拖拉的问题普遍存在。 (4)在干部的考核、奖惩、任免、升降、工资、福利、退职、退休、教育、培训等方面缺少明确的规章制度,由于干部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因而用人缺乏法制,领导部门和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很大,表现出浓重的人治色彩。 (5)缺乏监督机制。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

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用人上的腐败成为最大的腐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干部人事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和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改革,必然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因此,改革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就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也提上了议事日程。1982年、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逐渐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和部门在干部的录用、考核、交流、培训等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党中央在1984年提出要制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后认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范围太广,决定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后又进一步更名为《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88年3月,为进一步加强政府人事工作,更好地推行公务员制度,中央决定成立国家人事部。在此基础上,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至此,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公务员制度诞生了。 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1)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党管干部。 (3)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服务于民的宗旨。 5.建立中国公务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其最重要的意义就表现在确立了经过竞争性考试择优录用文官的原则。尽管在公务员考录工作中目前仍有许多问题存在,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多表现于技术和操作层面,随着执行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公务员制度的整体完善,相信那种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性环境(囊状环境)一定会逐渐形成。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范围、步骤和方法 1.实施范围

探讨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伦理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

探讨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伦理面临的挑战 及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是一个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生产方式都发生变革的全新时代,公共管理生态也必然随之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社会的组织结构、权力结构,公共管理对象以及公务事务的性质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对政府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地域以及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最终给公共管理伦理带来挑战。适应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领域的诸多变革,需要构建与信息化的工作环境与伦理关系相适应的道德价值和伦理原则。 一网络化背景下公共管理生态的变化 网络时代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网络空间中民主政治的发展,以及随着网络的普及应用出现新的社会需求,都带来了政府行政管理环境的改变,最明显和直接的结果是公共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的变化。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领域的普及与应用,使原有的以权力为中心,以控制为单位的政府组织结构产生分化,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垂直化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将向与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的扁平化的网络状的组织模式转变。金字塔式组织结构源于经典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 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以层级方式传播信息的方式,以网状形式进行信息传递方式使管理者信息传播幅度大大扩展,使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以管理幅度理论为基础的金字塔型的组织结构也就不

再是最高效的组织结构。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要求政府的管理也由以政府为中心转变为以公众为中心。政府不能满足于从管理方便的角度提供公共服务,而是需要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根据公众多元化的需求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服务。 金字塔式的组织管理模式,无法快速、有效地与公众互动,不能了解公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其不适应性越来越突显。与此同时,互联网对突破原有的管理幅度,采取点对点的方式,为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创造了技术条件。如此,网络时代必将对现有的金字塔式的层级制组织结构进行重造,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减少管理层级,组织机构扁平化。 扁平化组织减少了管理层级,各个部门的管理幅度也随之扩大,保障了组织内部信息的通畅,提高了组织成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和工作效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增加了管理跨度,上级领导能够直接与下属进行联系并实现有效沟通,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全体成员共享的最佳状态。由于减少了中间管理层,必然带来管理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对于公众而言,由于行政管理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公众在办理相关手续时流程也大大减少,提高了效率。 二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伦理面临的挑战 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伦理维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以及通过公共管理行为与公共事务所集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公共精神。公共管理伦理包括政府组织伦理(行政伦理)和非政府组织伦理。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非政府组织,互联网为技术特征的后现代社会在

高中信息技术粤教版必修教案-1.2.3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课程标准】 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自觉遵守信息法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信息社会的发展,明确健康的信息使用习惯; 2、树立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信息道德; 3、了解、理解并自觉遵守信息法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信息化社会视频的展示、学生小组探究、学生总结等方式,总结出相关内容的知识点,提升学生的能力,拓展学生的视野。 2、引导学生健康、合理、合法的使用信息技术。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积极主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合理、合法的利用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技术和享受信息技术。 3、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更好的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树立良好的信息意识。 2、养成良好的信息习惯。 3、自觉准守信息技术法规和道德规范。 难点:

1、体现信息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信息技术处理能力的体现。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在信息社会的生存能力。 4、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掌握了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发展史和发展趋势,以及部分的信息技术应用和影响,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如何适应信息社会?如果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如果更清晰的辨别信息资源?如果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对于刚起步的学生来说,还需要进行信息意识的树立和相关方面的引导。 【教学过程】 活动1 『温故』课程复习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信息的特征和发展历程,下面我们来共同回顾。 学生:共同回忆,共同回答信息特征的相关题目。 教师:通过信息特征的相关题目,来测试学生对已学知识点的理解。 学生:巩固已学知识点。 教师:注意学生答题的角度和准确度。 活动2 『导入』新课导入 教师:讨论热播剧《厉害了,我的国》,播放《厉害了,我的国》视频节选。 学生:感受信息社会的日新月异。 教师: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面对信息社会的挑战,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学生:思考。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论文提纲: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二、我国现行公务员制度的特征 三、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展望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摘要】新中国成立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国家各项事业的推进,这一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原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在这种背景下,党和政府遵循邓小平人事改革思想,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人事改革,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和发展作了漫长的探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签署颁发了《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标志着符合中国国情的公务员制度诞生。15年以来,公务员制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的发展而逐步推广和完善。本文试着在总结过去人事管理制度和当前国家公务员制度实践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的形势和现行我国政府的改革,对未来的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做出较为肤浅的探讨。 【关键词】公务员制度改革发展分析

浅谈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的产生背景 (一)历史背景分析 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是在民主革命时期解放区和人民军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优秀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前苏联的一些人事管理经验。这一制度的根本特征是对各类人员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建设一支精干的干部队伍,充分发挥这支队伍的群体优势,从组织上确保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任务的完成,确保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实施。解放初期以至后来一段时期内,这种集中统一的人事管理制度,适应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对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恢复国民经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形势和任务的不断变化,随着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和卫生体制的改革以及各项事业的发展,这种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越来越暴露出明显的弊端,不能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种干部人事管理制度的弊端和不足集中表现在:“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相脱节;管理方式陈旧单一,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多样化发展;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监督机制,用人缺乏法制,致使一些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用人问题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 上述干部人事制度中存在的弊端,使我们长期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年轻优秀的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铁皮箱环境”随处可见;二是用人问题上的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教案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国面临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知道国际竞争的实质、懂得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高扬民族精神、才能振兴中华。 (2)能力目标:采用多种方法收集和分析资料、信息,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全球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勇于应对挑战;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国际竞争的实质。 (2)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2)情境教学法 (3)讨论归纳法 教学过程 (一)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课堂小辩论活动1】 辩题《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正方观点: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反方观点:当今时代,中国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 活动过程: 1.活动准备:辩论的题目预先布置给学生,学生根据需要分成两大组(正方和反方),自主组队、选出主辩手,在课外收集资料,充分思考; 2.课堂辩论:课堂上主要是主辩手发言,其它人可以根据需要采取自由辩论; 3.教师及时予以点评。 【分组讨论活动2 】:教材第71页“环球视点”——《新世纪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活动过程:

1.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结合第73页“国情导读”,思考问题: (1)21世纪初,美、俄、日等国家抢抓机遇的目的是什么? (2)阅读资料《机遇与挑战同在,后来可以居上》,这些国家是依靠什么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经济腾飞的?我国应该如何应对新世纪的国际竞争? (3)我们青少年应该做些什么准备? 2.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畅谈自己的认识。 4.教师总结。 【阅读与感悟】教材第78~80页《中国面临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1.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1)龙永图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30年面临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你怎么理解? (2)中国应如何抓住面临的战略机遇期? (3)你打算如何使自己成为未来的成功人士? 2.教师点评。 【课外活动】教材第76页“实践与评价”——《在挑战面前……》 1.收集材料,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我国的发展还面临哪些挑战与压力? 2.如何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 (二)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 【情境体验活动 1 】感受民族精神 1.教师播放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学生齐唱国歌。 2.设问:国歌反映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3.学生回答。 【自主探究活动 2 】探究民族精神的内容及意义 设计意图: 列举能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名人名言、历史典故、历史人物及事迹……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伟大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 活动过程: 1.教师课件展示:历史典故、名人名言。 2.学生结合课本74页“国情导读”,完成下面表格。

公务员队伍面临五大挑战

公务员队伍面临五大挑战 公务员是政府行政管理的主体。加入世贸组织后,公务员队伍面临五大挑战——— 第一是对决策能力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政府决策的复杂性增强,难度加大。在制定政策和应对措施时,要求政府部门领导人和公务员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仅要熟悉国内情况,更要具备国际眼光,了解国际管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信息,做出快速、正确的反应,增强危机防范意识,提高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依法行政能力的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的法制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公务员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要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创造公开、公正、廉洁、高效的行政环境,坚决防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知法犯法、以权代法等现象。 三是对政府宏观能力的挑战。如何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特别是对于可能出现的产业冲击、地区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足等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四是对社会服务能力的挑战。传统意义上,国家公务员从事的多是管理控制工作。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必须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公务员必须及时转变“官”念,培育和树立现代服务观念,强化主动服务意识,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

五是对管理手段、方式的挑战。广大公务员要从习惯于使用行政手段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要提升行政管理技术,建设现代电子政府,提高办事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一支精干、廉洁、高效、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是未来几年内公务员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 青年公务员作为公务员队伍的生力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政府的未来。他们更应该加强学习,增长才干,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尤其要抓紧学习掌握市场经济知识、世界贸易组织基本知识、法律知识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备的知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董克用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政府职能将重新定位为宏观调控、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对公务员来说,这意味着许多轻车熟路的业务,如审批和简单的盖章,将会越来越少;而不熟悉的业务将接踵而来,行政管理理念、方式和作风都要发生巨变。 董克用是这样描述一个合格的公共管理职业人的:这个人对自己的专业领域理解深刻,眼界比较开阔,他对国家政策的理解要高于其他人,制定政策的手段比别人高明,他在政策的实施上不会走样,从而能够获得进一步提升的机会。 具体来说,这个未来在公务员队伍中将大受欢迎的人必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社会给教育带来的 机遇与挑战 摘要: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带来深远的影响,教育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然引起教育教学技术的伟大变革。新一代的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培养高的素质,才能适应新的时代。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机遇挑战变革 一、信息社会的蓬勃发展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任何一类信息媒体技术应用于教育都曾对教育产生过世大的影响,以文字和印刷术的出现为代表的技术进步更是在教育领域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变革。 在文字出现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形式主要是以口授为主,加之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等。以雄辩术、演说术为表征的语言技术一直是当时最主要的教育技术。但是当人们需要把教育内容中的知识、经验、思想信息长期保存、随时再现或大范围同步传播时,语言技术的局限性凸现出来。文字技术的出现突破了这种局限性,并逐步上升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技术。它的出现使书面语言加入到以往只能借助口头语言和动作语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不仅扩展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抽象思维和自学能力。特别是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使文字传播技术产生了革命性飞跃,并引发了以文字信息为传播对象的教育群体,使印刷体的书籍、课本成文化的主要载体,由此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近、现代教育的普及。这两大信息传播技术的产生和应用堪称人类文化发展中的两大里程碑。 然而,在教育技术经历了传统技术(口语、文字、黑板、粉笔、图片、模型和实物等)、视听媒体技术(摄影、幻灯、投影、无线电广播、电影、电视和语言实验室等)以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阶段以来,高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加速度奏响了跨世纪宏伟乐章的主旋律。“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在人类文明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

中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要建立高效廉洁的政府,首先要建立现代公务员制度,拥有一支积极主动、精明干练的公务员队伍。自1993年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以来,公务员制度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不断完善也推进了我国政治文明的不断发展。因此,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成为政治学与行政学强烈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对国内学术界有关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总结,以期引起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一、我国公务员制度研究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前期。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1980年8月18日,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针对一些具体制度的弊端,

明确提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 制度、人事制度”。并强调指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的“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 弹劾、转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做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同时还要求就改革干部人事制度进行“认真调查,比 较各国的经验,集思广益,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措施。 ”①邓小平提出改革原有人事制度之后,为适应经济 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被提上议事日程,开始了理论上的探索。在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领域展开了对公务员制度的研究。学者们的研究最初采取“拿来主义”方法,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公务员制度, 出版发表了大量的介绍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著作和论文。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文官制度》、《各国公务员制度》、《二 十国人事制度》、《世界各国公务员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等等。这批早期文献为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研 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从1993年8月《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发布到2005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简称《公务员法》)颁布。1993年8月14日,国务院于发布了《国家 公务员暂行条例》(简称《条例》),条例共有18章88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