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氢预混火焰有害物质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

碳氢预混火焰有害物质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
碳氢预混火焰有害物质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

论 文

第50卷 第3期 2005年2月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297

碳氢预混火焰有害物质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

蒋 勇 邱 榕 范维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合肥 230026. E-mail: yjjiang@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

摘要 分析碳氢燃料反应动力学机理分层结构. 充分吸收目前国际上有关先进成果, 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碳氢燃料燃烧过程有害物质生成反应动力学模型, 并进行预混火焰结构的数值预测, 其中, C 1, C 2和

C 3反应主要采用最新GRI-Mech 3.0机理; N 化学过程主要采用DB(Dean 和Bozzellis)亚机理; 多环芳香烃PAH 生成主要采用Wang 和Frenklach 机理, 同时采用C 4化学和Howard 亚机理对模型给予增强, 整个机理涉及121种物质和731个基元反应. 采用该机理, 模拟了负压和常压下二种预混火焰结构, 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该机理能够较好预测不同当量比、不同压力下的主产物、中间组分和自由基的生成, 描述各种燃烧有害物质的形成过程, 为碳氢预混火焰结构研究和有害物质生成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关键词 分层结构 预混火焰 反应动力学模型 多环芳香烃 氮氧化合物

碳氢类燃料燃烧放热是目前利用自然界能源最主要的方式, 但燃烧有害物质的排放是目前大气最大的污染源; 另一方面, 燃烧形成的有害物质是造成火灾中人员伤亡的最主要因素. 燃烧中生成的主要有害物质有CO, HC, NO x , HCN 和多环芳香烃PAH 等, 其中, PAH 是危险的化学致癌物质, 也是碳黑形成的母体, 并不断吸附在碳黑表面上[1,2]. 对CO 和HC 的形成机理已研究的较广泛, 也较为成熟, 而对于痕量物质NO x 和PAH 生成机理的研究还相对薄弱. 近年来, 由于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上的迫切性, 单一有害组分的生成机理受到了较多关注, 但燃烧过程是一整体链式反应, 各基元反应之间相互关联, 中间微量组分和自由基的生成和消耗控制着整个反应过程和有害物质的生成, 同时火灾危险评估中N-GAS 等模型的应用[3,4]、热机综合排放性能的改善、最新发展的燃烧理论计算模型─条件矩封闭模拟CMC 的建立和应用等迫切需要同一工况下多种有害物质生成数据, 但目前该方面的数据还较难获得.另一方面, 对于单一毒性物质NO x 或PAH 生成的详细反应路径还有许多方面不清楚[2,5~7], 如目前以合理的精确度预测火焰中苯生成是可能的, 但对PAH 本身和形成PAH 过程中芳香族组分生长机理的许多重要细节还很不清楚[2,6,7]. 由于燃烧过程的极端复杂性, 研究其详细的反应机理, 需要在特征流动系统如充分搅拌反应器、柱塞流反应器、预混火焰反应器中进行实验, 这样的系统可以较好地使用数值模型, 并充分考虑各

基元反应和大量基元反应组成的化学过程[7].

近年来, 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 利用质谱、干涉仪、分子红外吸收/发射仪、可见或紫外光谱仪、原子共振吸收光谱ARAS 和激光诊断等技术测量微量组分浓度和物质性质已成为可能, 这为检验和理解有害物质形成过程提供了有效数据, 如采用加热石英晶体微探针、火焰离子探针和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 Olten 等测量了乙烯扩散火焰中稳定物质、微量组分和PAH 浓度[8], Tregrossi 等对苯预混火焰中C 1-C 6等物质生成进行了实验研究[9], Gasnot 等学者测量了低压甲烷预混火焰中主产物、部分中间组分和NO 浓度随火焰高度的变化规律[10], Senkan 等对甲烷预混火焰中C 2H 2和直到四环PAH 浓度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11]. 为获得基元反应速率系数和组分热力学和输运数据, 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AMI 半经验量子力学计算和从头量子化学计算RRKM(Rice-Rams- perger-Kassel-Marcus)等方法. Wang 等采用AMI, RRKM 和QRRK 方法研究提出了乙炔和乙烯层流预混火焰PAH 反应机理, 该机理涉及99种组分、533个基元反应[12], 目前Wang 机理已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烯烃类碳氢预混火焰PAH 生成动力学模型之一. Howard 课题组则集中研究了苯预混火焰成碳过程PAH 形成机制[7]. 由气相研究协会(Gas Research Institute)资助, Frenklach, Bowman 等学者长期致力于天然气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推出了GRI-Mech 系列机理, 如GRI-Mech 1.2, GRI-Mech 2.11和GRI- Mech 3.0, 其

第50卷 第3期 2005年2月

论 文

中GRI-Mech 3.0是其最新版本1). GRI- Mech 机理很好解释了碳氢燃料氧化、低碳物质聚合生成高碳物质以及CO, HC 和HCN 等物质的生成过程, 但不包含PAH 生成机理. 近期推出的GRI-Mech 机理增加了N 化学过程, 但对NO x 形成解释仍显薄弱[5,14]. Turányi, Hughes, Pilling 和Tomlin 等学者通过多年研究, 提出甲烷燃烧中NO x 形成的Leeds 机理, 但没有公布相关的输运数据2).

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 通过反应机理的分层结构分析, 吸收目前国际上有关先进成果, 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碳氢燃料燃烧过程有害物质生成动力学模型, 并进行了预混火焰结构的数值预测,其中N 化学过程主要考虑DB(Dean 和Bozzellis)亚机理, PAH 生成主要采用Wang 机理, 并参照Howard 机理给予增强. 目前国际上一些相关学者认为, 碳氢燃料反应机理具有明显的内在分层结构, 每一层状结构有其独立性, 同时结构之间有重要的连接反应[14,15], 同时他们根据本征低维流形(ILDM), 研究相关机理的简化多步反应. 我们在研究H-O-N-C 体系N 化学Zeldovich 过程中发现, 构筑反应机理时, 并不能简单地移植所谓“分层结构”3).

1 数学模型[14]3)

设原反应系统为

(),F x

ψ

ψ?=? (1) ψ为温度、组分浓度向量, x 为求解维数. 设扩展反应

系统为

()(),,F G x

ψ

ψψη?=+? (2)

(),,H x

η

ψη?=? (3) 耦合系统的Jacobian 矩阵为

(4) (),F G G J H H ψψ

ηψηψη+??=?

??

?

298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a s

n 维向量η表示相对于原系统增加的组分浓度. 当下

式成立, ()()(),00, ,00, ,00,H G G ψψψψ===F ψ

(5)

()()

()()

,00, min ,0,a s s f H H ψηψλλ=<可认为扩展反应系统可以替代原反应系统. 上式中,

()a s H ηλ表示附加过程特征尺度的特征值, ()s f F ψλ为原系统特征尺度的特征值.

2 反应动力学模型

2.1 氧化、聚合反应

氧化反应考虑燃料在空气中逐渐氧化为CO, CO 2和H 2O 的过程, 如: CH 4→CH 3→CH 2O →HCO → CO →CO 2; 聚合反应表示低碳物质聚合生成高碳物质的过程, 如C 1H x 聚合生成高碳物质C 2H x 的过程为: CH 2→C 2H 2→C 2H 3→C 2H 4→C 2H 5→C 2H 6.由于一般燃料中含有重要的C 3物质(如天然气), 所以必须增加C 3H 7, C 3H 8亚反应机理,C 3化学考虑GRI-Mech 3.0机理: CH 3+C 2H 5(+M)=C 3H 8(+M), O+C 3H 8=OH+C 3H 7, H+C 3H 8=C 3H 7+H 2, OH+C 3H 8=C 3H 7+H 2O, C 3H 7+H 2O 2 = HO 2+C 3H 8, CH 3+C 3H 8=C 3H 7+CH 4, CH 3+C 2H 4(+M)= C 3H 7(+M), O+C 3H 7=C 2H 5+CH 2O, H+C 3H 7(+M)=C 3H 8 (+M), H+C 3H 7=CH 3+C 2H 5, OH+C 3H 7=C 2H 5+CH 2OH, HO 2+C 3H 7=O 2+C 3H 8, HO 2+C 3H 7=OH+C 2H 5+CH 2O, CH 3+C 3H 7=2C 2H 5. 为更好描述乙炔和乙烯氧化, 在原GRI-Mech 3.0机理中增加OH+HCO=CO 2+H+H 反应, 否则(5)式不能满足. 2.2 N 化学机理

N 化学机理由描述NO 生成的Zeldovich 过程和

prompt 过程. Zeldovich 过程表示NO 由氧气和氮气在高温下形成, 其主要反应为: N+O 2=NO+O, N 2+O= NO+N, N+OH=NO+H. Prompt 过程中NO 由燃料与氮气在较低温度下反应形成, 其中重要的反应是: N 2+CH=HCN+N. DB 和Leeds 机理中考虑Zeldovich 过程和Prompt 过程, 它们对NO x 生成和消耗计算都有较好的结果. 但对于不同火焰的燃料-氧化剂当量比和拉伸速率, DB 和Leeds 机理对NO x 生成有不同的解释, 如对于NO 出现的P 3峰值, Leeds 机理将O+OH=H+O 2作为第二负敏感反应, 而DB 机理则给

出最大的逆向反应系数. 2.3 C 3H x 和C 4H x 亚反应机理增强 GRI-Mech 3.0机理不考虑C 4物质生成, 使得分

层结构造到破坏, 对此必须进行增强处理. C 3H 2和C 3H 3自由基生成包含以下三线态和单线态甲基基元反应: C 2H 2+CH=C 3H 2+C 3H 2+H, C 2H 2+CH 2=C 3H 3+H,

1)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gri_mech/. 2)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Combustion/.

3) 余楚礼. 耦合燃料详细/半详细反应动力学机理的火焰结构数值预测与ILDM 研究,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士学位论文, 2004.6

论 文

第50卷 第3期 2005年2月

C 2H 2+CH 2*=C 3H 3+H. 四碳不饱和烃异构体生成反应: C 2H 2+C 2H=n-C 4H 3, C 2H 2+C 2H=i-C 4H 3, C 2H 2+H=n ?C 4 H 3, C 2H 2+C 2H=n-C 4H 3, C 4H 2+H=i-C 4H 3, n-C 4H 3= i- C 4H 3.自由基C 4H 4的生成和消耗主要由C 1和C 3或C 2和C 2控制: C 2H 3+C 2H 2=C 4H 4+H, C 3H 3+CH 2=C 4H 4+H. 针对1,3丁烯(1,3-C 4H 6), 其主要反应为: C 2H 4+ C 2H 3=1,3-C 4H 6+H, C 3H 3+CH 3=1,2-C 4H 6, 1,2-C 4H 6+H= 1,3-C 4H 6+H. 根据Miller 和Melius 的建议, 在富油火焰中n-C 4H 3自由基迅速消耗形成稳定自由基: n-C 4H 3+H=i-C 4H 3+H. Frenklach 根据RRKM 计算建议n-C 4H 4+H=C 2H 2+C 2H 2的反应速率系数应比Miller 和Melius 建议的反应速率系数大. 1,3-C 4H 6的H 原子萃取反应设计为: 1,3-C 4H 6+H=n-C 4H 5+H 2. 2.4 第一环PAH 形成机理

Frenklach 和Warnatz 研究表明, 第一环PAH 形成主要由以下反应过程控制: n-C 4H 3+ C 2H 2→苯基(A 1-), n-C 4H 5+ C 2H 2→n-C 6H 7→苯(A 1)+H. 由于实际火焰中n-C 4H 3、

n-C 4H 5极度不稳定, 它们迅速共振跃迁到稳态异构体i-C 4H 3、i-C 4H 5, 所以Miller 和Melius 建议丙炔自由基的结合生成苯或苯基是PAH 第一环形成的更重要基础: C 3H 3+C 3H 3=A 1, C 3H 3+C 3H 3= A 1?+H. 第一环PAH 形成除丙基结合和n-C 4H 5+ C 2H 2反应外, 还须考虑以下基元反应: l-C 6H 4+H=A 1?, c- C 6H 4+H=A 1?, n-C 6H 5=A 1?, l ?C 6H 6+H=A 1+H, n-C 6H 7= A 1+H, c-C 6H 7=A 1+H. H 萃取反应为: A 1?+H(+M)= A 1(+M). 对苯氧化反应目前还有许多不清楚方面, 但激波管研究表明A 1?+O 2=C 6H 5O+O 有较大的反应速率系数, 说明其有第二产物通道, 苯初级氧化反应为: A 1+O=C 6H 5O+H, A 1+OH=C 6H 5OH+H, A 1?+O 2= C 6H 5O+O.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299

2.5 PAH 组分生长

PAH 组分生长主要考虑H(或OH)-萃取-C 2H 2-加入机理, 此外增加PAH 分子与乙炔基反应: A i + C 2H=A i C 2H+H. 第一环PAH 形成和PAH 组分生长Wang 和Howard 机理, 其中三环PAH 形成主要反应为: C 12H 9+C 2H 2=A 3+H, Indene*+C 5H 5=A 3+2H, A 2C 2H ?2 +H=A 2C 2H -2*1+H 2, A 2C 2H -2+OH=A 2C 2H ?2*1+ H 2O, A 2C 2- H ?2*1+C 2H 2=A 3*1, A 2C 2H ?1+H=A 2C 2H ?1*2+H 2, A 2?C 2H ?1 +OH=A 2C 2H ?1*2+H 2O, A 2C 2H -1*2+C 2H 2=A 3*4, C 8H 6+ C 6H 5=A 3+H, A 1C 2H*2+C 6H 6=A 3+H, A 3+H= A 3*1+ H 2, A 3+H=A 3*2+H 2, A 3+H=A 3*4+H 2, A 3+H=A 3*9+H 2, A 3+ OH=A 3*1+H 2O, A 3+OH=A 3*2+H 2O, A 3+OH=A 3*4+H 2O, A 3+OH=A 3*9+H 2O, A 3*1+H=A 3, A 3*2+H=A 3, A 3*4+H= A 3, A 3*9+H=A 3, A 2C 2H ?2+H=A 2C 2H ?2*3+H 2, A 2C 2H ?2+

OH=A 2C 2H ?2*3+H 2O, A 2C 2H ?2*3+C 2H 2=A 3L *1, C 10H 7*2 +C 4H 2=A 3L *2, A 3L +H=A 3L *1+H 2, A 3L +OH= A 3L *1+H 2O, A 3L *1+H=A 3L , A 3L +H=A 3L *2+H 2, A 3L +OH=A 3L *2+H 2O, A 3L *2+H=A 3L , A 3L +H=A 3L *9+H 2, A 3L +OH=A 3L *9+H 2O, A 3L *9+H=A 3L , A 3L =A 3.

3 计算过程

计算使用Sandia 国家实验室开发的CHEMKIN-3软件包和预混火焰计算程序PREMIX. 热力学数据库和输运数据库包含Sandia 国家实验室、GRI-Mech 机理、Leeds 机理、Howard 机理和Wang 机理数据库. 对于H/O, C 1H x , C 2H x , C 3H x 物质, 主要采用CHEMKIN- 3和GRI-Mech 数据库; 对于不同压力和温度等情况下的PAH 生成和增长, 分别采用Wang 或Howard 数据库; 对于NO x , 采用GRI+DB 数据库. 本文模拟二种预混火焰, 其火焰结构参数见表1. 火焰1的实验数据取自Gasnot, Desgroux 和Sochet 的结果[10]; 火焰2的实验数据取自Senkan 和Castaldi 的结果[11].

表1 火焰参数

燃料氧化剂摩尔比

质量流率/g ·cm ?2.s ?1

初始温度/K 初始压力

/MPa 火焰1Ar:O 2:CH 4=0.453:0.244:0.304 ×10?3

298 0.101

火焰2CH 4:O 2:N 2=0.095:0.190:0.715 3.758×10

?3 500 0.00399

4 计算结果与讨论

图1~10为二种预混火焰结构部分计算和实验结果, 其中曲线为计算结果, 可以发现:

图1 温度变化

(1)总体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表明本文采用的反应动力学机理、模型、热力学数据

50卷 第3期 2005年2月

论 文

和输运数据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

图2 NO 组分浓度变化

图3 CH 组分浓度变化

图4 部分主产物浓度变化

图5 部分自由基浓度变化

图6 HCN, NO 2浓度变化

图7 C 2H 2浓度变化

300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第50卷 第3

期 2005年2月

图8 A 1浓度变化

图9 A 2浓度变化

图10 A 3浓度变化

(2)由图4可以看出, 燃烧主产物的生成和消耗与实验值吻合得很好, 这是由于GRI-Mech 对CH 4氧化过程有很好的解释, 因此在预测这些物质时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自由基物质H, OH, O 是传播整个碳氢链式反应的重要活性物质, 它们计算结果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整个火焰结构的预测质量, 由图5可以看出预测结果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H 、OH 和O 生成与消耗主要在“自由基池”中进行: O+OH=O 2+H, OH+OH=O+H 2O, O+H 2=OH+H, OH+H 2=H 2O+H, H+OH+M =H 2O+M, H+H+M=H 2+M.

(4)由于CH 在描述低温NO x 生成中有重要的作用, 因此CH 生成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由图3可以看出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变化规律十分吻合, 但计算峰值高于实验值. 值得注意的是Miller 和Bowman 对CH 的预测结果比实验值偏低2/3[16], 本文机理则强调CH 的

作用.

(5)NO 和NO 2的生成与消耗主要由四个亚过程控制,即: 燃料侧的NO ?NO 2机理、重燃机理、主要NO 形成机理和空气侧的NO ?NO 2机理. 第一过程主要由NO 2+H →NO+OH 和NO 2+H →NO+OH 控制; HCCO+NO →HCNO+CO, N+OH →NO+H 和N+O 2→ NO+O 为第二过程的主要反应; NO 2+H →NO+OH 和NO 2+O →NO+O 2控制第四过程; 而NO 的消耗主要由

HO 2+NO →NO 2+OH 控制; 第三过程中NO 的生成的主要反应为: HNO+H →H 2+NO, HNO+M →H+NO+M, N+OH →NO+H; 而NO 的消耗反应为HCCO+NO → HCNO+CO, CH 2+NO →H+HNCO, H+NO+M →HNO+ M. 图2和图6为NO 和NO 2预测结果, 由图2可以看出, NO 的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相比有一致的性态, 预测峰值比实验峰值较低, 主要原因是机理中包含了含N 的NH 、NH 2和NH 3等胺类物质, 这些物质减少了NO 的生成量.

(6)C 2H 2是PAH 形成的重要物质, 所以对C 2H 2

生成计算是非常重要的. 由图7可以看出, 预测值比实验值上升较快, 峰值吻合很好, 计算值峰值宽度比实验值较宽. C 2H 2既有低碳物质聚合产生, 又有高碳物质氧化生成, 如C 1和C 2化学中重要的反应为C 2H 2+O=CH 2+CO.

(7)图8~图10为PAH 生成和增长预测结果, 计算结果的峰值比实验值稍小, 主要原因是为了适应

天然气等含高碳燃料的燃烧计算, 本文机理比Wang 和Frenklach 机理增加了C 3H 8饱和烃反应CH 3+C 2H 5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301

第50卷 第3期 2005年2月

论 文

302 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278037.html,

(+M)=C 3H 8(+M), O+C 3H 8=OH+C 3H 7, H+C 3H 8= C 3H 7+ H 2, OH+C 3H 8=C 3H 7+H 2O, C 3H 7+H 2O 2=HO 2+C 3H 8, CH 3+ C 3H 8=C 3H 7+CH 4, H+C 3H 7(+M)=C 3H 8(+M), HO 2+C 3H 7= O 2+C 3H 8, C 3H 8和C 3H 7等物质减少了PAH 的生成量.

5 结论

本文在碳氢预混火焰最新GRI-Mech 3.0机理的基础上, 通过反应系统特征分析, 有效地增加了描述N 化学和PAH 生成和增长的DB 机理以及Wang 和Howard 机理, 整个机理涉及121种物质和731个基元反应. 该机理能够较好地预测不同当量比、不同压力下的主产物、中间组分、自由基的生成, 描述各种燃烧有害物质的形成过程, 为碳氢预混火焰结构的研究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反应动力学模型. 本文的计算结果表明, 对预混火焰中浓度较大的稳定物质, 其预测较为精确, 而对痕量物质如NO x 和PAH 等的预测有一定偏差, 除以上叙述的原因外, 还说明稳定物质对反应动力学机理不敏感, 而痕量物质则较为敏感, Wang, Howard, Dupont 和Gasnot 等人在他们的研究中也发现上述问题, 他们指出, 痕量物质的精确计算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如炔丙基等再结合不能完全说明火焰中PAH 的动力学特征; 由于痕量物质的测量极为困难, 相关的实验还需进一步加强; 一些关键反应(如CH+H 2O=H+CH 2O 和CH+N 2=HCN+N)的精确热力学、输运和反应系数的确定目前仍很困难.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燃料复杂反应动力学机理的特征分析, 其主要物质范数精度控制量满足目前国际上要求的量值, 但对于痕量物质, 尚不能取得过小。

致谢 本工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50276057, 50476027)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经费项目(批准号: 2001CB409600)资助项目.

参 考 文 献

1 Richter H, Howard J B. Form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their growth to soot—a review of chemical reaction pathways.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2000, 26:565~608 [DOI]

2 Violi A, D’Anna A, D’Alessio A, et al., Modeling aerosol forma-tion in opposed-flow diffusion flames. Chemosphere, 2003, 51: 1047~1054 [DOI] 3

Levin B C, Braun E, Navarro M, et al.,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n-gas mathematical model: an approach for predicting the toxic potency of complex combustion mixtures. Fire and Polymers II:

Materials and Tests for Hazard Prevention.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National Meeting, 208th, 1995

4 DeRosa M I. 20-L furnace test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combus-tion gas toxicity of conveyor belts. 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 Annual Conference on Fire Research, Gaithers-burg, MD, 1996

5 Dupont V, Williams A. NO X mechanisms in rich methane-air

flames,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8, 114: 103~118 [DOI] 6 Richter H, Grieco W J, Howard J B.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fullerenes in premixed benzene flames.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9, 119: 1~22 [DOI] 7 Richter H, Benish T G, Mazyar O A. et al., Form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their radicals in a nearly sooting premixed benzene flame. Proceeding of 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2000, 28: 2609~2618

8 Olten N, Senkan S. Form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an atmospheric pressure ethylene diffusion flame.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9, 118: 500~507 [DOI] 9

Tregrossi A, Ciajolo A, Barbella R. The combustion of benzene in rich premixed flames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9, 117: 553~561 [DOI]

10 Gasnot L, Desgroux P, Pauwels J F, et al., Detailed analysis of

low-pressure premixed flames of CH 4+O 2+N 2: a study of prompt- NO.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9, 117: 291~306 [DOI]

11 Senkan S, Castaldi M. Form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 in methane combustion: comparative new results from premixed flames.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6, 107: 141~ 150 [DOI] 12

Wang Hai Frenklach M. A detailed kinetic modeling study of aro-matics formation in laminar premixed acetylene and ethylene flames. Combustion and Flame, 1997, 110: 173~221 [DOI]

13

Hughes K J, Tomlin A S, Hampartsoumian E, et al., An investiga-tion of important gas-phase reactions of nitrogenous species from the simulation of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in combustion sys-tems. Combustion and Flame, 2001, 124: 573~589 [DOI]

14 Nafe J, Mass U. Hierarchical generation of ILDMs of higher hy-drocarbons. Combustion and Flame, 2003, 135:17~26 [DOI] 15 Mass U, Thévenin D.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ata of turbulent non-premixed flames. Twenty-Sev-enth Symposium (International) on Combustion/The Combustion Institute, 1998. 1183~1189

16 Miller J A, Bowman C T. Mechanism and modeling of nitrogen

chemistry in combustion.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1989, 15: 287~338 [DOI]

(2004-10-28收稿, 2004-12-01收修改稿)

化学动力学

1.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的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浓度(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平方成反比 D.无关 解析:反应为零级反应 2.已知二级反应的半衰期t?=1/k2c0,则t?应为(B) A.2/k2c0 B.1/3k2c0 C.3/k2c0 D.4/k2 c0 解析:t?=1/k2c0×1/4÷(1-1/4)=1/3k2c0 3.某反应只有一种反应物,其转化率达到75%的时间是转化率达到50%的时间 的两倍,反应转化率达到64%的时间转化率达到x%的时间的两倍,则x为 ( C ) A.32 B.36 C.40 D.60 解析:一级反应的特点:t1/2 : t3/4 : t7/8= 1 : 2 : 3 t = 1/k1ln[1/(1?α)] t(64%)/t(x%)=2=ln[1/(1?0.64)]/ln[1/(1?x %)] [1/(1?x %)]2= 1/0.36 ? 1?x % =0.6 x % = 0.4 4.某反应,其半衰期与起始浓度成反比,则反应完成87.5%所需时 间t1与完成50%的时间t2之间的关系是 ( C ) A.t1=t2 B.t1=4t2 C.t1=7t2 D.t1=5t2 解析:二级反应的特点:t1/2 : t3/4 : t7/8= 1 : 3 : 7 5.有关过渡态反应速率理论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D ) A.反应分子组实际经历途径中每个状态的能量都很低.

B.势能垒是活化络合物分子在马鞍点的能量与反应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 C.活化络合物在马鞍点的能量最高. D.反应分子组越过马鞍点后可能返回始态 解析:过渡态理论假设:反应体系沿生成物方向越过势能面鞍点后,不会再返回 6.化学动力学中,反应级数是个宏观的概念,实验的结果,其值(C) A.只能是正整数 B.只能是0、1、2、3…… C.可正、可负、可为零、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D.无法确定 解析:反应级数可正、可负、可为零、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 7.在一定的T、P下,HI(g)的摩尔生产焓△fHm<0,而HI(g)d的分解反应HI(g)→1/2H2(g)+1/2I2(g),过程的△rHm>0。则此反应过程活化能Ea(D) A. <△rHm B.= △rHm C.<-△fHm D. >△rHm 解析:设该反应的活化能为Ea,1逆反应的活化能为Ea,2 Ea,1-Ea,2=△rHm=-△fHm(HI,g) >0 Ea,1= Ea,2+△rHm 故Ea,1>△rHm 8.下列双分子反应中 (1) Br+Br→Br2 (2)CH3CH+ CH3COOH→CH3CH2COOCH3+H2O (3)CH4+Br2→CH3Br+HBr 碰撞理论中方位因子P的相对大小是(B) A.P1>P2>P3 B. P1>P3>P2 C. P1<P2<P3 D. P1<P3<P2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化学动力学基础(一、二)习题 一、选择题: 1、某反应的速率常数k=0.0462分-1,又知初始浓度为0.1mol.dm-3,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6.93×10-2×0.12) (B) 15分(C) 30分(D) 1/(4.62×102×0.1)分 答案:(B) 2、某一级反应, 当反应物的浓度降为起始浓度的1%时,需要t1秒, 若将反应物的浓度提高一倍, 加快反应速率, 当反应物浓度降低为起始浓度的1%时, 需时为t2, 则: (A ) t1﹥t2(B) t1=t2 (C) t1﹤t2(D) 不能确定二者关系 答案:(B) 3、某反应物反应掉7/8所需的时间恰好是它反应掉1/2所需时间的3倍, 则该反应的级数是: (A) 零级(B) 一级反应(C) 三级反应(D) 二级反应 答案:(B )

4、反应A→B(Ⅰ);A→D(Ⅱ), 已知反应Ⅰ的活化能E1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E2, 以下措施中哪一种不能改变获得B和D的比例: (A)提高反应温度(B) 降低反应温度 (C) 延长反应时间(D) 加入适当的催化剂 答案:C 5、由基元步骤构成的复杂反应:2A→2B+C A+C→2D,以C物质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的速率方程(已知:-dC A/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 则 (A)dC c/dt=K A1C A2-K A2C B2C c+K A3C A C C (B)dC c/dt=1/2K A1C A2-1/2K A2C B2C c+1/2K A3C A C C (C)dC c/dt=2K A1C A2-2K A2C B2C c+2K A3C A C C (D)dC D/dt=-K A3C A C C 答案:(B) 6、反应Ⅰ,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1, 反应Ⅱ, 反应物初始浓度C0”, 半衰期t1/2”, 速率常数K2,

催化反应动力学报告

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进展 摘要:分析和介绍了国内外催化裂化装置建模和稳态模拟方面的研究和进展。对催化裂化反应集总方法及相应的反应网络进行归纳,并讨论其优缺点;推导了动力学模型方程并着重探讨方程求解算法以及模型中动力学参数、催化剂失活因子和装置因素的估计方法。对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从中可见复杂反应体系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 1.引言 催化裂化是炼油工业最重要的二次加工工艺之一,其目的是将重质油转化成更有价值的轻端产品。由于油品组成复杂,很难用常规的动力学方法研究该高度偶联的反应体系,集总(1umping)理论的出现为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近些年来,催化裂化在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在集总动力学模型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如蜡油的三集总、四集总、五集总、十集总、十一集总和渣油的六集总、十一集总、十三集总等动力学模型的开发,其中有些模型已经成功地应用于工业装置并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本论文将综合评述催化裂化集总动力学模型的研究现状,为模型的进一步开发和研究提供指导。 1963年由Aris 等和We i 等创立的反应速率常数矩阵法,解决了复杂反应体系内反应强耦联这一难题,使对复杂的耦联反应体系进行解耦成为了可能。但由于复杂反应体系内原料与产物组分繁多,且每一组分又能进行不止一种的反应,故而建立详细描述每一组分反应行为的动力学模型是不可能的,必须进行一定的简化处理。所谓集总即是将反应系统中众多的单一化合物,按其动力学特性相似的原则,归并为若干个虚拟的单一组分(集总),然后去开发这些虚拟的集总组分间的反应网络,建立简化了的集总反应网络的动力学模型。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是在深刻认识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将复杂的反应网络简化处理,从而开辟了一条动力学研究的新途径。集总理论最早应用于催化裂化过程,其后又应用于催化重整、延迟焦化、渣油加氢等其它过程。本文将通过回顾、总结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来见证集总理论及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历程。 2 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集总划分原则的发展 从集总划分原则的角度,可将催化裂化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1 第一阶段 20世纪60年代后期,Week man 等最早将集总理论成功运用于催化裂化过程,建立了催化裂化三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模型根据馏程的不同将反应物和产物归并为未转化的原料油、汽油和气体+ 焦炭三个集总。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准确地预测给定原料油的转化率、生成汽油的选择性和最佳操作条件等。由于该模型参数少,计算简便,预测结果准确,在指导工业装置设计操作优化等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作用。催化裂化三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开创了集总理论在催化裂化反应动力学领域应用的先河,它肯定了将集总方法运用于复杂

第15章 预混燃烧模拟

第十五章预混燃烧模拟FLUENT有一个预混湍流燃烧模型,基于反应过程参数方法。有关这一模型的内容按以下节次给出: ●15.1 概述和限制 ●15.2 预混燃烧模型 ●15.3 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 概述和限制 15.1.1 概述 在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在点火之前进行分子级别的混合。火焰前锋传入未燃烧的反应物产生燃烧。预混燃烧的例子有吸气式内燃机,稀薄燃气轮机的燃烧器,气体泄露爆炸。 预混燃烧比非预混燃烧更难以模拟。原因在于(亚音速)预混燃烧通常做为薄层火焰产生,并被湍流拉伸和扭曲。火焰传播的整体速率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涡旋控制。层流火焰速度由物质和热量逆流扩散到反应物并燃烧的速率决定。为得到层流火焰速度,需要确定内部火焰结构以及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和分子扩散过程。由于实际的层流火焰厚度只有微米量级或更小,求解所需要的开销是不可承受的。 湍流的影响是使传播中的层流火焰层皱折、拉伸,增加了薄层的面积,并因此提高了火焰速度。大的湍流涡使火焰层皱折,而小的湍流涡,如果它们比层流火焰的厚度还小,将会穿过火焰层并改变层流火焰结构。 与之相比,非预混燃烧可以极大地简化为一个混合问题(例如,14.1节中介绍的混合物组分方法)。预混燃烧模拟的要点在于捕获湍流火焰速度,它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的影响。 在预混火焰中,燃料和氧化剂在进入燃烧设备之前已经紧密混合。反应在燃烧区发生,这一区域将未燃烧的反应物和燃烧产物隔开。部分预混火焰具有预混和扩散火焰两方面的性质。它们发生在有额外的氧化剂或燃料气流进入预混系统,或是当扩散火焰离开燃烧器以在燃烧前产生某些预混的情况。 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FLUENT的有限速率公式(见13章)模拟。还可以参阅16章了解更多有关FLUENT部分预混燃烧模型方面的信息。如果火焰是完全预混合的,则只有一股具有单一混合比的气流进入燃烧器,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2 限制 在使用预混燃烧模型时有以下限制: ●必须使用非耦合求解器。预混燃烧模型在两种耦合求解器中都不能得到。 ●预混燃烧模型只对湍流、亚音速模型有效。这一类型的火焰成为爆燃。在爆炸中, 可燃混合物被冲击波后面的热量点燃,这一类型的燃烧可以使用非耦合和耦合求解 器用有限速率模型模拟。有关限速率模型见13章。 ●预混燃烧模型不能和污染物(如碳烟和NOx)模型一起使用。但完全预混系统可以 用部分预混模型(见16章)模拟。 ●不能用预混燃烧模型模拟反应的离散相粒子。只有惰性粒子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 型。 15.2 预混燃烧理论 湍流预混燃烧模型基于Zimont等人的工作[275,276,278],涉及求解一个关于反应过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_模型的建立

第15卷 第1期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Vol.15 No.1 2002年3月 JOURNAL OF PETROCHEMICAL UN IV ERSITIES Mar.2002 文章编号:1006-396X(2002)01-0015-03 十七集总催化重整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Ⅰ) ———模型的建立 丁福臣1, 周志军1, 杨桂忠1, 靳广洲1, 郑灌生2, 盖增旗2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北京102600; 2.中国石化北京燕山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炼油厂,北京102500) 摘 要: 按照集总理论的指导原则,从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出发,提出了包含17个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将重整物料按分子大小集总为C6、C7、C8和C+9,每一个碳数的化合物又划分为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4个集总,裂化产物C-5作为一个集总。集总组分与组分之间主要发生烷烃脱氢环化、环烷烃脱氢芳构化、烷烃异构化和加氢裂化反应,简化了一些发生几率小或对过程影响小的反应,如芳香烃和环烷烃的开环裂化反应、C-5组分的二次裂化反应等。以此反应网络建立的动力学模型比较简单实用,能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关键词: 催化重整; 动力学模型; 集总 中图分类号: O643.38 文献标识码:A 催化重整作为生产芳烃和高辛烷值汽油的主要途径,同时为炼厂提供了大量的副产氢气,在炼油化工企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力学模型的研究与开发对于重整装置的反应器设计,产物组成和产品质量的预测,以及优化生产操作,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是工艺技术研究的重要方面。 在催化重整过程中,构成重整物料的组分繁多,单体烃化合物达二三百种,有众多连串和并行反应同时交叉进行,构成复杂的反应网络体系,而且反应体系间发生强偶联,给动力学研究造成很大困难。1959年,Smith首先采用四组分简化处理催化重整动力学[1],Wei等人进一步提出和完善了集总理论(Lumping)[2],使复杂反应体系的动力学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所谓集总理论,即是将体系中那些动力学性质相似的组分用一个虚拟组分来代替,然后构造这些虚拟集总组分的反应网络,研究它们的动力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催化重整反应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简化了动力学表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许多重要的催化重整反应模型,有的并已成功地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模 收稿日期:2001-03-19 作者简介:丁福臣(1964-),男,山东郓城县,副教授,硕士。型有:Smith的四集总模型[1]、Ramage等的十三集总模型[3]、翁惠新等的十六集总模型[4]、Froment的二十八集总模型[5]等。有些模型已开发出应用软件,成功地用于工业过程的离线优化或在线控制,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文根据集总理论原则,在研究重整反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十七集总组分的催化重整反应网络及动力学模型,以更好地预测产品的芳烃产率分布和汽油辛烷值。 1 组分集总和反应网络模型 根据催化重整反应机理和反应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点,为满足实际应用的需要,本着尽量简化和实用的原则,提出十七集总反应动力学模型,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1) 重整物料中C5及C5以下组分含量少,一般为裂化反应产物,对重整反应影响小,可归并为一个集总组分C-5。 (2) 根据集总理论的原则,反应特性相差大的组分应分别集总[2]。Ramage[3]在十三集总模型中,认为C6~C8同类烃的反应特性相差较大,应分别集总,而C8及C8以上的同类烃反应规律非常相近,可作为一个集总组分处理。翁惠新等[4]在十六集总模型中也引用了这样的做法。但本文考虑到模型的

湍流燃烧模型-PDF

PDF 模型 概率密度函数PDF方法以随机的观点来对待湍流问题,对解决湍流化学反应流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优势。在湍流燃烧中存在一些非输运量( 如反应速率, 密度, 温度及气相体积分数等) 的湍流封闭问题。尽管这些量没有输运方程, 但它们常常是输运变量的已知函数。平均或者过滤高度非线性的化学反应源项会引起方程的封闭问题。因此,用PDF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非输运量的湍流封闭问题显然是一个既简单又直接的途径。 PDF方法是一种较为流行的湍流燃烧模型,能够较为精确的模拟任何详细的化学动力学过程, 适用于预混、非预混和部分预混的任何燃烧问题。目前, 确定输运变量脉动概率密度函数的方法有输运方程和简化假定两种, 分别称之为输运方程的PDF和简化的PDF。前者建立输运变量脉动的概率密度输运方程,通过求解该方程来获得输运变量脉动的概率分布。后者假定输运变量脉动的概率密度函数的具体形式, 通过确定其中的一些待定参数来获得输运变量脉动的概率分布。湍流燃烧中, 后者应用最为普遍和广泛。在简化的PDF 中, 输运变量脉动的概率密度函数常常采用双 D 分布、截尾高斯分布和B 函数分布等形式。 PDF在理论上可以精确考虑任意详细的化学反应机理,但是其具体求解时需借助其它的模型和算法,而且计算量相对较大。PDF的方程是由N-S方程推导而来,其中的化学反应源项是封闭的,但压力脉动梯度项以及分子粘性和分子扩散引起的PDF的分子输运项是不封闭的,需要引入模型加以封闭。例如,在速度- 标量-湍流频率PDF中,必须采用小尺度混合模型、随机速度模型和湍流频率模型加以封闭。 模化后的输运方程难以用有限容积、有限差分和有限元等方法来求解,比较可行的一种方法是蒙特卡洛(MonteCarlo)方法,在该方法中输运方程被转化为拉格朗日(Lagrangian)方程,流体由大量遵循Lagrang ian方程的随机粒子的系统来描述, 最后对粒子作统计平均得到流场物理量和各阶统计矩。另有与有限容积法相结合的蒙特卡洛法。 PDF 模型的发展 1969年Lungdren首先推导、计算了速度的联合PDF运输方程,避免了对梯度扩散模型进行模拟,对很简单的流动过程得到了简析解[1]。

第章预混燃烧模拟

第十五章预混燃烧模拟 FLUENT 有一个预混湍流燃烧模型,基于反应过程参数方法。有关这一模型的内容按以下节次给出: 15.1概述和限制 15.2 预混燃烧模型 15.3 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 概述和限制 15.1.1概述在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在点火之前进行分子级别的混合。火焰前锋传入未燃烧的反应物产生燃烧。预混燃烧的例子有吸气式内燃机,稀薄燃气轮机的燃烧器,气体泄露爆炸。 预混燃烧比非预混燃烧更难以模拟。原因在于(亚音速)预混燃烧通常做为薄层火焰产生,并被湍流拉伸和扭曲。火焰传播的整体速率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涡旋控制。层流火焰速度由物质和热量逆流扩散到反应物并燃烧的速率决定。为得到层流火焰速度,需要确定内部火焰结构以及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和分子扩散过程。由于实际的层流火焰厚度只有微M 量级或更小,求解所需要的开销是不可承受的。 湍流的影响是使传播中的层流火焰层皱折、拉伸,增加了薄层的面积,并因此提高了火焰速度。大的湍流涡使火焰层皱折,而小的湍流涡,如果它们比层流火焰的厚度还小,将会穿过火焰层并改变层流火焰结构。 与之相比,非预混燃烧可以极大地简化为一个混合问题(例如,14.1节中介绍的混 合物组分方法)。预混燃烧模拟的要点在于捕获湍流火焰速度,它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的影响。 在预混火焰中,燃料和氧化剂在进入燃烧设备之前已经紧密混合。反应在燃烧区发生,这一区域将未燃烧的反应物和燃烧产物隔开。部分预混火焰具有预混和扩散火焰两方面的性质。它们发生在有额外的氧化剂或燃料气流进入预混系统,或是当扩散火焰离开燃烧器以在燃烧前产生某些预混的情况。 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FLUENT的有限速率公式(见13章濮拟。还可以参阅16章了解更多有关FLUENT部分预混燃烧模型方面的信息。如果火焰是完全预混合的,则只有一股具有单一混合比的气流进入燃烧器,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2限制 在使用预混燃烧模型时有以下限制:必须使用非耦合求解器。预混燃烧模型在两种耦合求解器中都不能得到。预混燃烧模型只对湍流、亚音速模型有效。这一类型的火焰成为爆燃。在爆炸中,可燃混合物被冲击波后面的热量点燃,这一类型的燃烧可以使用非耦合和耦合求解器用有限速率模型模拟。有关限速率模型见13章。预混燃烧模型不能和污染物(如碳烟和 NOx )模型一起使用。但完全预混系统可以用部分预混模型(见16 章)模拟。 不能用预混燃烧模型模拟反应的离散相粒子。只有惰性粒子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2预混燃烧理论 湍流预混燃烧模型基于Zimont 等人的工作[275,276,278],涉及求解一个关于反应过程变量的输运方程。这一方程的封闭基于湍流火焰速度的定义。 15.2.1 火焰前锋的传播 在许多工业预混系统中,燃烧发生在一个非常薄的火焰层中。当火焰前锋移动时,未燃的反应物燃烧,变为燃烧产物。因此预混燃烧模型用火焰层将反应的流场分为已燃物区和未燃物区。反应的传播等同于火焰前锋的传播。 火焰前锋传播的模拟通过求借一个关于标量c的输送方程,c为(Favre平均)反应进 程变量。

第二章动力学

第二章化学动力学 三复习题和习题解答 3.1 宏观反应动力学 3.1.1判断正误 1. 质量作用定律只适用于基元反应。() 2. 对于平行反应,其产物浓度之比等于速率常数之比。() 3. 一般来说,活化能较大的反应对温度更敏感。() 4. 确定动力学速率方程的关键是确定反应级数。() 5. 确定反应级数的常用方法有积分法和微分法。() 6. 利用尝试法确定反应级数只适用于简单级数的反应。() 7.阿伦尼乌斯方程仅适用于基元反应。() 8. 化学反应的摩尔恒容反应热与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的活化能有一定关系。() 9.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 10.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与反应分子数是一回事。() 11. 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只能是正整数。() 12. 在工业上,放热的对行反应存在一个最佳反应温度。() 13. 对于酶催化反应,通常作用条件较温和。() 14. 不同级数反应的速率常数,其量纲是不一样。() 15. 不能只利用速率常数的量纲来判断反应级数。() 16. 不同级数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的关系是不一样的。() 17. 若某反应的半衰期与浓度无关,则该反应为零级反应。() 18. 在一级、二级和三级反应速率方程中,浓度与时间的直线关系是不同的。() 19. 化学反应动力学主要研究反应的速率与机理问题。() 20. 通常用瞬时速率表示反应速率。() 答案除7,10,11,15,17错外,其余都正确。 3.1. 2 选择题 1. 基元反应的分子数是个微观的概念,其值()

(a)可为0、l、2、3 (b)只能是1、2、3这三个正整数 (c)也可是小于1的数值(d)可正,可负,可为零 2. 化学反应的反应级数是个宏观的概念、实验的结果,其值() (a)只能是正整数(b)一定是大于1的正整数 (c)可以是任意值(d)一定是小于1的负数 3. 已知某反应的级数是一级,则可确定该反应一定是() (a)简单反应(b)单分子反应 (c)复杂反应(d)上述都不对 4. 基元反应2A→B,为双分子反应,此反应的级数() (a)可能小于2 (b)必然为1 (c)可能大于2 (d)必然为2 5. 某反应速率常数单位是mol·l-1·s-1,该反应级数为() (a)3级 (b)2级 (c)1级 (d)0级 6. 某反应物反应了3/4所需时间是反应了1/2所需时间的2倍,则该反应级数为() (a) 0级 (b) 1级 (c) 2级 (d) 3级 7. 某反应在指定温度下,速率常数是k=4.62×10-2min-1,反应物的初始浓度为0.1mol·l-1,则该反应的半衰期为() (a) 15min (b) 30min (c) 150min (d) 不能求解 8. 某反应进行时,反应物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则此反应的半衰期与反应物初始浓度的关系是() 38

反应动力学

反应动力学-正文 研究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各种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学科。传统上属于物理化学的范围,但为了满足工程实践的需要,化学反应工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并不是按化学计量式(见化学计量学)一步完成的,而是由多个具有一定程序的基元反应(一种或几种反应组分经过一步直接转化为其他反应组分的反应,或称简单反应)所构成。反应进行的这种实际历程称反应机理。 一般说来,化学家着重研究的是反应机理,并力图根据基元反应速率的理论计算来预测整个反应的动力学规律。化学反应工程工作者则主要通过实验测定,来确定反应物系中各组分浓度和温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以满足反应过程开发和反应器设计的需要。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r i为反应物系中单位时间、单位反应区内某一组分i的反应量,可表示为: 反应区体积可以采用反应物系体积、催化剂质量或相界面面积等,视需要而定。同一反应物系中,不同组分的反应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服从化学计量学的规律。例如对于反应: (1) 有 (2) 对于反应物,反应速率r i前用负号;对于反应产物,r i前用正号。 反应速率方程反应速率方程表示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系中各组分的浓度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即: (3) 式中C为反应物的浓度向量;T为反应温度(绝对温度)。大量实验表明,温度和浓度通常是独立地影响反应速率的,故式(3)可改写为: (4) 式(4)中f T(T)即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多数反应,k服从阿伦尼乌斯关系(即1889年瑞典人S.阿伦尼乌斯创立的反应动力学方程): (5) 式中A为频率因子,或称指前因子;E为反应活化能;R为摩尔气体常数。频率因子为与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反应物分子碰撞次数有关的参数;反应活化能表示发生反应必须克服的能峰,活化能高则反应难于进行,活化能低,则易于进行。频率因子和活化能两者共同决定一

湍流燃烧及其数值模拟

湍流燃烧及其数值模拟研究 1. 湍流燃烧 1.1湍流燃烧基本概念 当流动雷诺数数较小时,由于流体粘性的作用,流体呈层流流态。当流动的特征雷诺数超过相应的临界值,流动从层流转捩到湍流。湍流燃烧是指湍流流动中可燃气的燃烧,在能源、动力、航空和航天等工程领域,经常遇到的实际燃烧过程几乎全部都是湍流燃烧过程。湍流燃烧实质是湍流,化学反应和传热传质等过程相耦合的结果。湍流对燃烧的影响与湍流强度和湍流涡旋尺度有关。小尺度湍流通过湍流扩散使火焰区内的输运效应增加,从而使化学反应速率增加。但气流脉动不会火焰面产生皱褶,只能把火焰变成波纹状。大尺度湍流对火焰内部结构没有影响,但使火焰阵面出现皱褶,增加其燃烧面积,造成火焰表现传播速度增加。当湍流强度及湍流尺度均较大时,火焰前沿不再连续而分裂成四分五裂。 燃烧对湍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燃烧释放的热流流团膨胀,影响气体的密度和运动速度,从而影响当地的涡旋,湍流强度和湍流结构。 1.2湍流燃烧分类 湍流燃烧按其燃料和氧化剂的初始混合状态可以分类为:湍流非预混燃烧、预混燃烧和部分预混燃烧。在湍流非预混燃烧燃料和氧化剂事先是分离的,燃料和氧化剂一边混合一边燃烧,燃烧速率主要受湍流混合过程控制,而在湍流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在进入核心燃烧区以前已经充分混合,化学反应的速率由火焰前缘从炽热的燃烧区向冷态无反应区的传播所控制。上面两种燃烧方式是湍流燃烧的两个极限情形,很多情况下两种燃烧模式是并存的,称为部分预混燃烧。部分预混燃烧可出现在下列情形中叫:(1)在一个完全以非预混燃烧为配置的燃烧装置发牛了局部熄火;(2)当预混火焰前缘穿过非均匀的混气时;(3)射流非预混火焰发生抬举,其根部是一个典型的部分预混火焰。这三种部分预混燃烧情形涉及了经常受到关注的燃烧研究话题如局部熄火、火焰稳定等,它们对研究湍流燃烧过程的机理有很大意义。 在湍流燃烧中,湍流流动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有强烈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湍流通过强化混合而影响着时平均化学反应速率,同时化学反应放热过程又影响着湍流,如何定量地来描述和确定这种相互作用是湍流燃烧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湍流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湍流问题,湍流与燃烧的相互作用,流动参数与化学动力参数之间的耦合机理等问题。因此湍流燃烧是工程科学中最复杂的领域之一。 湍流燃烧的研究已进行多年,研究的方法有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计算流体力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由于它的廉价性和可操作性在国际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湍流燃烧数值模拟 2.1湍流燃烧数值模拟简介 湍流燃烧数值模拟(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Combustion)是指应用计算机为工

动力学方程拟合模型(DOC)

动力学方程拟合模型 动力学方程拟合模型主要分为幂函数型模型和双曲线型模型。 在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中,温度和浓度被认为是独立地影响反应速率的,可以表示为: 在双曲线型动力方程中强调模型方程中的吸附常数不能靠单独测定吸附性质来确定,而必须和反应速率常数一起由反应动力学实验确定。这说明模型方程中的吸附平衡常数并不是真正的吸附平衡常数,模型假设的反应机理和实际反应机理也会有相当的距离。双曲线型动力学方程的一般表达形式为 上述两类动力学模型都具有很强的拟合实验数据的能力,都既可用于均相反应体系,也可用于非均相反应体系。对气固相催化反应过程,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可由捷姆金的非均匀表面吸附理论导出,但更常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纯经验的关联方式去拟合反应动力学的实验数据。虽然,在这种情况中幂函数型动力学方程不能提供关于反应机理的任何信息,但因为这种方程形式简单、参数数目少,通常也能足够精确地拟合实验数据,所以在非均相反应过程开发和工业反应器设计中还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幂函数拟合 刘晓青[1]等人研究了HNO3介质中TiAP萃取Th(Ⅳ)的动力学模式和萃取动力学反应速率方程。 对于本萃取体系,由反应速率方程的一般形式可知: 可用孤立变量法求得各反应物的分反应级数a、b与c,从而确立萃取动力学方程。

第一步:分级数的求算 1.求a 固定反应物中TiAP和HNO3的浓度, 当TiAP的浓度远远大于体系中Th的初始浓 度时,可以认为体系中TiAP浓度在整个萃 取过程中没有变化而为一定値,则速率方程 可以简化为 两边取对数后得: ln{-d[Th-]/dt}=aln[Th]+ln1,用ln{-d[Th-]/dt} 对ln[Th]作图得到一条直线(r=0.9973),其斜率即为a。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知斜率为1.05,即此动力学速率方程中Th(Ⅳ)的分反应级数a=1.05。 2.求b和c 同求Th(Ⅳ)分反应级数类似,固定反应物中Th(Ⅳ)和HNO3的浓度,则速率方程可以简化为 固定反应物中Th(Ⅳ)和TiAP的浓度,则速率方程可以简化为 画图可得:

FCC六集总模型介绍

1六集总模型的化学说明2 1.1集总的划分 (2) 1.2模块算法流程 (4) 2相关数学运算说明 (5) 2.1计算反应器出口瞬时产率分布(四阶R UNGE-K UTTA法) (5) 2.2计算平均产率分布(G AUSS-L EGENDRE六点法) (6) 2.3估计动力学速率常数(改进的M ARQUARDT法) (7) 3实例说明 (9)

1六集总模型的化学说明 1.1集总的划分 将原料油和产品按照馏程分为6个集总,其中: 产物分为柴油(DS)、汽油(GL)、液化气(LPG);油浆和原料油部基本为>350℃的馏分,因此将这两部分分为减压渣油(VR)和减压蜡油(VGO)两部分;由于干气和焦炭不是目标产品,因此视为一个集总考虑。 六个集总的馏程如下: 表1 集总馏程划分 集总间的反应网络如 图1所示。

图 1 集总间的化学反应图 假设提升管中气体流动状态假定为等温理想活塞流,质点内扩散以及催化剂的反混忽略不计,集总间的反应均视为一级反应。 由连续性方程和反应速度方程推导模型的基本方程式为: y -------各集总的摩尔浓度, 集总mol/每小时进油量和进水量t ; X -------油气在提升管内的相对距离,无因次; P --------反应压力,Mpa ; φ(t ) --------催化剂失活函数; WH S ---------真实重时空速; T------------反应温度, K ; k ------------反应速率常数; 其中催化剂失活函数φ(t )采用基于停留时间的Voorhies 失活函数 : φ(t ) = exp (- a × t ) j j j wh j y k y RT S t P X y ∑- =) (d d ?

化学反应动力学基础-学生.doc

5202 反应 2O 3→ 3O 2的速率方程为 - d[O 3]/d t = k [O 3]2[O 2]-1 , 或者 d[O 2]/d t = k '[O 3]2[O 2]-1,则速率常数 k 和 k ' 的关系是: ( ) (A) 2k = 3k ' (B) k = k ' (C) 3k = 2k ' (D) -k /2 = k '/3 5203 气相反应 A + 2B ─→ 2C ,A 和 B 的初始压力分别为 p A 和 p B ,反应开始时 并无 C ,若 p 为体系的总压力,当时间为 t 时,A 的分压为: ( ) (A) p A - p B (B) p - 2p A (C) p - p B (D) 2(p - p A ) - p B 5204 对于反应 2NO 2= 2NO + O 2,当选用不同的反应物和产物来表示反应速率时,其相互关系为:( ) (A) -2d[NO 2]/d t = 2d[NO]/d t = d[O 2]/d t (B)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d ξ /d t (C) - d[NO 2]/d t = d[NO]/d t = d[O 2]/d t (D) - d[NO 2]/2d t = d[NO]/2d t = d[O 2]/d t = 1/V d ξ /d t 5207 气相基元反应 2A k 1 B 在一恒容的容器中进行,p 0为 A 的初始压力, p t 为时间 t 时反应 体系总压,此反应速率方程 d p t / d t = 。 - k (2p t - p 0)2 5208 有一反应 mA → nB 是一简单反应,其动力学方程为 -d c A / d t = kc A m , c A 的单位为 mol ·dm -3, 时间单位为 s ,则: (1) k 的单位为 ___________ mol 1- m ·dm 3( m -1)·s -1 (2) 以d c B /d t 表达的反应速率方程和题中给的速率方程关系为 B A A A 1d 1d 'd d m m c c k c k c n t m t m =-== 5209 反应 2N 2O 5─→ 4NO 2+ O 2 在328 K 时,O 2(g)的生成速率为0.75×10-4 mol ·dm -3·s -1。 如其间任一中间物浓度极低, 难以测出, 则该反应的总包反应速率为 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N 2O 5之消耗速率为__________ mol ·dm -3·s -1,NO 2之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0.75×10-4, 1.50×10-4, 3.00×10-4 5210 O 3分解反应为 2O 3─→3O 2 ,在一定温度下, 2.0 dm 3容器中反应。实验测出O 3每秒消耗1.50×10-2 mol, 则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氧的生成速率为_______________mol ·dm -3·s -1, d ξ /d t 为_______________ 0.75×10-2, 2.25×10-2, 1.50×10-2.。 5211 2A +B =2C 已知反应某一瞬间, r A =12.72 mol ·dm -3·h -1, 则 r B = , r C =_____________r B =6.36 mol ·dm -3·h -1, r C =12.72mol ·dm -3·h -1 5212分别用反应物和生成物表示反应A +3B =2C 的反应速率, 并写出它们间关系为: 。r A = 13r B =1 2 r C 5222 有关基元反应的描述在下列诸说法中哪一个是不正确的: ( ) (A) 基元反应的级数一定是整数 (B) 基元反应是“态-态”反应的统计平均结果 (C) 基元反应进行时无中间产物,一步完成 (D) 基元反应不一定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5223 400 K 时,某气相反应的速率常数k p = 10-3(kPa)-1·s -1,如速率常数用 k C 表示,则 k C 应为: (A) 3.326 (mol ·dm -3)-1·s -1 k C = k p (RT ) (B) 3.0×10-4 (mol ·dm -3)-1·s -1 (C) 3326 (mol ·dm -3)-1·s -1 (D) 3.0×10-7 (mol ·dm -3)-1·s -1 5224 如果反应 2A + B = 2D 的速率可表示为:

系统动力学模型部分集

第10 章系统动力学模型 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是社会、经济、规划、军事等许多领域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同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一样,也被称之为战略研究实验室,自从问世以来,可以说是硕果累累。 1 系统动力学概述 2 系统动力学的基础知识 3 系统动力学模型 第1 节系统动力学概述 1.1 概念系统动力学是一门分析研究复杂反馈系统动态行为的系统科学方法,它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横向学科,实质上就是分析研究复杂反馈大系统的计算仿真方法。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指以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为指导,建立用以研究复杂地理系统动态行为的计算机仿真模型体系,其主要含义如下: 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是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 2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反馈大系统; 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的战略与决策问题,故称之为计算机仿真法的“战略与策略实验室” ; 4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计算机仿真实验法,但要有计算 机仿真语言DYNAMIC勺支持,如:PD PLUS VENSIM等的支持; 5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关键任务是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 6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最终目的是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战略与策略决策问题计

算机仿真实验结果,即坐标图象和二维报表; 系统动力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是:明确问题,绘制因果关系图,绘制系统动力学模型流图,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实验,检验或修改模型或参数,战略分析与决策。 地理系统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因此,许多地理学者认为应用系统动力学进行地理研究将有极大潜力,并积极开展了区域发展,城市发展,环境规划等方面的推广应用工作,因此,各类地理系统动力学模型即应运而生。 1.2 发展概况 系统动力学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I出来的。目前,风靡全世界,成为社会科学重要实验手段,它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管理科技和生态灯各个领域。福雷斯特教授及其助手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全球问题,城市发展,企业管理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接连发表了《工业动力学》,《城市动力学》,《世界动力学》,《增长的极限》等著作,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普遍关注。 在我国关于系统动力学方面的研究始于1980 年,后来,陆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表现如下: 1 )人才培养 自从1980年以来,我国非常重视系统动力学人才的培养,主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请进来就是请国外系统动力学专家来华讲学,走出去就是派留学生,如:首批派出去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王其藩教授等,另外,还多次举办了全国性的讲习班。 2 )编译编写专著

第六章-化学反应动力学习题解答

第六章 化学反应动力学 思考题解答 一、是非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 错 2. 对 3. 错 4. 错 5. 错 6. 错 7. 对 8. 对 9.错 10. 对 二、选择题 1. B 2. A. 3. B. 4. D. 5 .C 6.D. 7. A. 8. B 9. B. 10. C. 习题解答 1.请根据质量作用定律,写出下列各基元反应或复合反应中 A d d c t 与各物质浓度的关系。 (1)2A + B 2P k ?? → (2)A + 2B P + 2S k ??→ (3)22A + M A M k ??→+ (4)2A B (5)2A 2B+D B+A 2D (6) 解: (1)2A A B d 2d c kc c t - = (2)2A A B d d c kc c t -=(3)2 A A M d 2d c kc c t -= (4)2A 2 B 1A d 2+2d c k c k c t -=- (5)222 A 1 B D 1A 2A B 2D d 2+2+d c k c c k c k c c k c t ---=-- (6)A 1A 2A 3C d d c k c k c k c t -=+- 2.某人工放射性元素放出α粒子,半衰期为15min 。试问多长时间后该试样能分解掉80%。 解:由题意得该反应为一级反应,符合一级反应的条件,则 11 2 ln 2 t k = 得 1k = ln 2 15 =0.0462mol -1 由积分定义式 1ln a k t a x =- 令 0.8x y a ==得 11ln 1k t y =- 则 t=34.84min k 1 k-1 k 1 k- k k

第15章 预混燃烧模拟

第十五章预混燃烧模拟 FLUENT有一个预混湍流燃烧模型,基于反应过程参数方法。有关这一模型的内容按以下节次给出: 15.1 概述和限制 15.2 预混燃烧模型 15.3 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 概述和限制 15.1.1 概述 在预混燃烧中,燃料和氧化剂在点火之前进行分子级别的混合。火焰前锋传入未燃烧的反应物产生燃烧。预混燃烧的例子有吸气式内燃机,稀薄燃气轮机的燃烧器,气体泄露爆炸。 预混燃烧比非预混燃烧更难以模拟。原因在于(亚音速)预混燃烧通常做为薄层火焰产生,并被湍流拉伸和扭曲。火焰传播的整体速率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涡旋控制。层流火焰速度由物质和热量逆流扩散到反应物并燃烧的速率决定。为得到层流火焰速度,需要确定内部火焰结构以及详细的化学动力学和分子扩散过程。由于实际的层流火焰厚度只有微米量级或更小,求解所需要的开销是不可承受的。 湍流的影响是使传播中的层流火焰层皱折、拉伸,增加了薄层的面积,并因此提高了火焰速度。大的湍流涡使火焰层皱折,而小的湍流涡,如果它们比层流火焰的厚度还小,将会穿过火焰层并改变层流火焰结构。 与之相比,非预混燃烧可以极大地简化为一个混合问题(例如,14.1节中介绍的混合物组分方法)。预混燃烧模拟的要点在于捕获湍流火焰速度,它受层流火焰速度和湍流的影响。 在预混火焰中,燃料和氧化剂在进入燃烧设备之前已经紧密混合。反应在燃烧区发生,这一区域将未燃烧的反应物和燃烧产物隔开。部分预混火焰具有预混和扩散火焰两方面的性质。它们发生在有额外的氧化剂或燃料气流进入预混系统,或是当扩散火焰离开燃烧器以在燃烧前产生某些预混的情况。 预混和部分预混火焰FLUENT的有限速率公式(见13章)模拟。还可以参阅16章了解更多有关FLUENT部分预混燃烧模型方面的信息。如果火焰是完全预混合的,则只有一股具有单一混合比的气流进入燃烧器,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1.2 限制 在使用预混燃烧模型时有以下限制: 必须使用非耦合求解器。预混燃烧模型在两种耦合求解器中都不能得到。 预混燃烧模型只对湍流、亚音速模型有效。这一类型的火焰成为爆燃。在爆炸中,可燃混合物被冲击波后面的热量点燃,这一类型的燃烧可以使用非耦合和耦合求解 器用有限速率模型模拟。有关限速率模型见13章。 预混燃烧模型不能和污染物(如碳烟和NOx)模型一起使用。但完全预混系统可以用部分预混模型(见16章)模拟。 不能用预混燃烧模型模拟反应的离散相粒子。只有惰性粒子可以使用预混燃烧模型。 15.2 预混燃烧理论 湍流预混燃烧模型基于Zimont等人的工作[275,276,278],涉及求解一个关于反应过

MTG反应动力学模型5页word文档

MTG反应动力学模型 1.模型建立 MTG反应属于复杂反应体系,其体系中具有50个反应,山西煤化所经过研究认为,甲醇制备汽油在ZSM-5分子筛催化剂作用下,是一个包含多个反应步骤、涉及多种组分、得到多种烃类产物的复杂反应过程,其机理反应如下[15]: (1)甲醇反应 (2)由:CH2与轻质烯烃反应,使其增加一个C原子而变成高级烯烃 (3)由:CH2与含氧化合物反应生成轻质烯烃 (4)水蒸气变换反应生成CO (5)由:CH2与H2反应生成CH4。 (6)烯烃生成碳正离子 (7)碳正离子与轻质烯烃反应,使轻质烯烃碳原子数增加,生成高级烯烃 (8)碳正离子与高级烯烃反应,生成烷烃和二烯烃 (9)碳正离子与二烯烃反应生成烷烃和环二烯烃 (10)碳正离子与环二烯烃反应生成烷烃和芳烃 (11)芳烃缩聚反应 (12)芳烃和甲醇进行烷基化反应 (13)烷烃发生脱甲基反应生成烯烃和甲烷 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来得到这50个反应的数值表达式。对于等温

流动积分反应器有: Q:反应器中单位时间内组分的总体积流量(L/s); Ci:组分i的摩尔浓度(mol/L); Wcat: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重量(g); Vi:组分i的生成速度(mol/s)。 对上反应而言,则有 Vj′:第i个反应的反应速率(mol/s) Kj :第j个反应的速率常数 aij :第j个反应中组分i的化学计量系数 ms:生成或消耗组分i的反应个数 P:体系压力(Pa) R:常数,R=8.314 T:温度(K); n:物质的量(mol) ni:组分i的物质的量(mol) 山西煤化所对以上50个反应方程的动力学作了研究,得出其平衡常数和活化能如下表[31],认为自由基反应活化能为0。 2.集总模型建立 对复杂反应体系的处理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对组分空间进行线性变换来解除组分间的偶联,另一种是通过对组分进行集总,然后开发此种简化反应网络的动力学模型。(集总就是把反应体系中所有的化合物按某种原则,例如沸点、烃族、碳原子数等,归并成若干种成为集总组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