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创客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浅析

利用创客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浅析
利用创客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浅析

利用创客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浅析

一、创客的含义

创客(Maker/Hacker)起源于美国,由克里斯.安德森在《创客新工业革命》一书中提出,是指把具备相当的技术挑战的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含量和创新、实践、共享、交流的意识。

二、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是指以培养学习者创新、创业所需知识、能力、视野以及意志品质方面的教育行为,以及活动、课程和环境的总和。在中国,创客培养基本有三种形式。

1、体验式的培养。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代中国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最初萌动,基本来自于课堂。浸入式的科技制作课、神奇的科技馆之旅,都点燃了年轻人对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的强烈好奇心。于是,一些教育者们通过开发一些简单的手工制作、拼装实验,将青少年慢慢带入动手实践的环节。这种体验式的培养效果功能明显,但不足也在于大多数体验都停留在“耳闻”或“模仿”阶段,即使有一些制造机会,也是成品或半成品的拼装组合,很难让学习者保持长期的兴趣,并真正开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2、素养式培育。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关键组成部分,在体验式培养的基础上,教育者们开始注意青少年科技兴趣长效机制的建立,通过课程使之连贯起来。这种方式更重视素养的培育,把创新当作个人素养的必须品,进行补充强化。长期的兴趣才能让兴趣转化为成果,一些小创客在这样的机制下快速成长,虽然不一定就能百分之百成为一个完整创意,或称为创业的起点,但却给了很多年轻人一个尝试的机会。

3、平台式教育。体验和课程是创客培育的条件,二者不可偏废。可仅有这些就足够了吗?显然不是。目前,创客教育已经进入了平台式的教育阶段。如果学生在一个很自主、很开放的空间里,辅以技术支撑和导师支持,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应用能力,充分发挥创意。此外,这个过程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综合性平台是目前最为成熟的创客教育模式。

三、创客教育的相关特性

1、创客教育课题的八大要素

在祝智庭教授的文章中指出,成功的创客教育都有共性,总结了一个好的创客教育课题的八大要素,即

(1)课题的关切性

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和实践相结合。在设计课题的时候,老师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个课题和学生自己的兴趣相关吗?这个课题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愿意投入大量的精力、时间、和创造力吗?一种选择课题的方式,是把课题和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多数人都倾向于更加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如果能把创客课题和学生自身生活联系到一起,这种“关切性”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与生活相关的课题并不是唯一选择。在网络时代,学生有机会接触来自多方面的信息,能够获得各界知识,并培养多方面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来选择课题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题的设计上来,让学生更有参与感。

(2)课题的复杂性

一个好的课题,应该促使学生们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合作完成。虽然创客课题并没有教学大纲,但教师在设计课题的时候可以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和各自擅长的领域,调动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够最大化地利用已有知识来解决问题。

(3)充足的资源

完成一个创客课题往往需要很多不同的资源。在学校条件的允许下,教师应该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硬件设施。然而,并不是只有昂贵的科技产品才能够为创客课题提供资源,教师应该因地制宜,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手头资源发挥最大化的作用。除了硬件资源,教师还应鼓励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并培养甄别信息的能力。在互联网时代,人人可以轻易获得大量信息。然而,在繁杂的信息中提取有效部分,去伪存真,是在互联网时代一种新的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完成创客课题必须的能力。

(4)互动和合作

同学间的互动和合作,是完成创客课题时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互动和合作本身也是学习的一部分。社会建构主义学派(Social Constructivism)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1]。而创客课题为新知识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合适的环境。在完成创客课题的过程当中,每位同学的参与和贡献都至关重要。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每个成员都有其擅长的领域。有的同学可能比较擅长数学,有的比较擅长物理,有的比较擅长绘画,有的擅长统筹规划。组员们合作完成创客课题的过程,正是一个取长补短和相互学习的好时机。国外的一些创客课题组甚至由不同年级的组员组成[2]。在互动过程中,低年级组员可以向高年级组员学习,而高年级组员在向低年级组员讲授的过程中,对自己的知识也是一种巩固和复习。这种交流形成了良性的循环,让每个组员都有所获益。

除了同学间的互动和合作,网络为创客课题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网络创客们已经自发形成了许多网络社区,用来互相交流学习。创客课题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寻求校外的帮助。另外,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邀请校外专家作为顾问,在网络上和学生们一起交流。

(5)高强度

在传统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在统一的教学大纲下学习,完成规定任务即可。很多时候,学生的潜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在创客课题当中,探索并没有止境,学生想到多远,就能够做到多远。而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精力的投入,在不断的尝试之下,高强度的思考和操作往往会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所以,一个好的创客课题往往是高强度的。这种高强度并非来自教师的要求,而是来自学生的自觉投入。

(6)合理的时间安排

完成一个创客课题,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简单的完成习题求解不同,创客课题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在完成一个创客课题的时候,学生们往往需要经历制定计划、执行计划、试运行、纠错、修改等过程。因此,给学生们提供充裕的时间非常必要。充裕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们充分地查找资料和研究问题。必要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把课外时间加以利用。

(7)分享教育

分享是创客课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完成课题的过程当中,组员们在物质上需要分享资源,在精神上需要分享知识。课题的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成功的喜悦也被组员们共同分享。这种分享精神可以被学生们运用到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促进团队合作,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8)新颖性

新颖性是创客课题的特征之一。创客课题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打破思维定势。作为教师,在指导创客课题的过程当中应该时刻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鼓励学生创新,并和学生一起学习。

2、信息技术在创客教育实践中的作用

在创客教育实践中,信息技术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首先,信息技术为创客教育提供了便捷的搭建环境

其次,信息技术为创客小组成员间提供了便利的交流条件,让学生们能够开展课堂外的远程协作,通过即时交流和非即时交流工具,例如微信、微博、论坛、网站等进行课外时间的交流。

另外,信息技术为创客教育提供了社会化的评估平台,学生在完成了创科教育的课题后,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发布成果,并且可以得到来自用户的评估。

3、创客教育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科技在教育中越来越广泛的运用逐渐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在创客教育中,中心已从教师转变为学生,教师不在是机械的教授知识,而是变成了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四、创客教育的进行

1、应用“思维导图”确定创客课题

思维导图是一种培养创新思维方式的工具,即利用一个关键词从不同特性导出其他具有相关性的关键词,引发其他关键词的导出,按照发射性思维的特征,从主干到各分支的发散。对于每一分支可以使用不同的颜色标识,线条的大小由粗到细,提示着由主干到枝叶的推导关系,思维导图在表现形式上是树状发散结构的。

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整合学科知识,将课堂与现实生活中的零散的事物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可行的创客课题。例如:学生陪妈妈逛超市时发现一次性购物袋的承重能力差、勒手,给购物者带来不便,提出创造一个承重能力强、不勒手的“提拎工具”的创客课题。在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提拎工具”,学生头脑风暴,得出“提拎工具”的关键特点(如便携、承重、轻巧等),然后分组进行设计与改进,并通过项目表的形式罗列出创客作品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改进方案及备注等项目,一一列举问题所在、解决方法及有关说明。

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已经形成固步自封的思维形态。而创新必须要有一个开放的思维形态,如何让学生解放思想进而形成创客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教师在课堂中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创客思维,确定创客课题。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从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看待一个问题的思考习惯,更容易发现问题,形成创新意识。

2、运用“头脑风暴”改进创客作品

需要一种模式或工具将集体智慧整合到创客活动中。例如:在课堂中,由创客小组提出某种创新观点并公布于众,让全班学生对这一观点展开“头脑风暴”式的评价。将集体智慧整合到创客课题中,有效改进思维局限性,让创新的高度和宽度得以进一步提升。

“头脑风暴”是指一群人围绕特定的领域产生新观点。使用无拘束会议规则,学生能够更自由地思考和讨论,从而产生更多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学生一有新观点或想法

就大声说出来,教师记录所有观点但不进行批评,头脑风暴会议结束后,才对这些新观点和想法进行仔细评估[3]。

创客教育通过思维导图引出某个问题的改进方向,但是正如思维导图的形状一样是发散性的,如果就此止步,容易让学生形成一种只找问题而不注重解决问题的浮躁心态。因此,需要在创客课题中引入科研项目管理“项目进度控制”制度的策略进行掌控。

创客小组形成设计思路后,按照项目综合实践的要求填写表格(如表1),按照科研项目的要求对每一阶段拟定可操作的具体进度计划。

每一个设计阶段完成后,先在班上组织预演,需要对整个环节的创新设计和改进作讲解和展示。在该环节中,全班学生充当该环节的评委,对创新与抄袭进行监督,随时对不足提意见,为困难出计谋,创客小组需解释并做好记录。合理运用“头脑风暴”能够改进学生的创客课题方案,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强烈创造属性和探究意识的创客个体,教师应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并让学生享受创客教育带来的课堂乐趣。

由此生成的创客作品都是班级集体智慧的结晶,提升了学生创客作品的品质,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鉴赏能力。

3、分享成功,展示成果

学生提出的创客课题“不勒手便携式购物提拎工具”,在规划好具体的产品结构图和预期的效果设计图后,由学生开始动手创新实践。利用木头和铁丝制作简易模型,利用废旧棉布与薄海绵制作仿软性橡胶套的舒适包装。至此,简单创客作品的实践阶段基本完成,下一步需要找合适的材料做样品。产品初具雏形后,组织学生分小组到各大型超市做产品使用情况调研,根据调研意见和实际使用情况修正完善创客作品。在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有两名学生特别采访了中国创造学会副秘书长、南通大学王灿明教授,并得到教授的精心指导。完成创客作品后,提供场地让学生公开展示创客作品,如开辟校内创客作品展示区、学校创客工作室等。只有把创意变成真正的样品和产品,才算完成完整的创作流程,而不是将学生的创新成果束之高阁,然后抛于脑后。

课题结束后,创客成果不接受传统的分数评估,而是由通用技术、物理、美术等专业教师组成的评审小组审查,让作品的美观程度、实用性等得到进一步提升。由评审小组评选出的优秀作品将交由学校创客委员会进行评审,学校创客委员会由学校聘请科技局的相关专家和学校家长委员会相关领域的成员组成,通过评审的创客作品将由学校资助申请该项目的专利申请。当创客作品申请到专利证书时,参与该项目的学生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倍增。虽然,创客教育并不直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但在“创客”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创客教育能让学生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设计、交流、分享和制作,家长也对孩子的表现感到满意,全力支持孩子参加创客活动,将学校创客空间有效延伸到家庭创客空间!

4、善于发现,勇于创新

创客教育强调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全人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创新是一种精神,是课堂的灵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把创客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创客课题。

事实证明,孩子并不缺乏发现问题的智慧之眼,而是缺乏在发现问题后深入研究的意识,感觉自已什么都行,长期以往便形成了浮躁的性格,但实践起来却无从下手。教师应以创客教育形式,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生创新型信息技术课堂,利用多学科综合特性,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勇于创新、踏实、勤思、善做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23(005)

[2]卢秋红.创客教育与教育创新[J].中国信息教育技术.2014,(10):12-09

[3]头脑风暴[DB/OL].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d115728248.html,/view/30014.html.

关于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对教育创新的理解与思考 赵多山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七中学邮编 730070) 关键词:教育创新、创新、素质教育、战略竞争、人才战略 一、教育创新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创新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在教育领域进行的创新活动,它包括教育体系、教育结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课程资源以及教育条件的创新等,涉及教育领域的方方面面。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并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教育创新。如1989年美国提出的“2061计划”指出,科学技术是今后人类生活变化的中心,没有任何事情比进行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更为迫切。日本在1996年7月提出的咨询报告《21世纪日本教育的发展方向》指出,应把在“轻松教育”中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作为根本出发点,“轻松愉快”既是发展个性、自主学习的条件,也是提高孩子眼前生活质量的目的。为实现“轻松教育”,精选教学内容、精简课程应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以发展个性及科学素质,适应国际化趋势。自80年代末开始,中国教育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着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第三次教育创新。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并明确“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有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在教育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创新活动。 教育创新是遵循人的创造规律和人的创造素质的培养规律,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宗旨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的灵魂,21世纪教育改革的潮流。江泽民同志1995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发表时间:2014-07-16T15:49:40.827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3期供稿作者:武文娟 [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 河北省沙河市第五中学武文娟 摘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要规范实验步骤,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强化课内外实验,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要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实验教学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让学生去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的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要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把知识从实验中体会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积极性。 二、掌握步骤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适当。再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观察,就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三、做好初中生物实验 1.模拟生态法以少量活体生物完成量大的生物实验 教师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前到灌木丛间铲取地表的潮湿、疏松、富含水分的枯腐落叶泥土装在较大号的黑色方便袋中装至半袋处。当学生捉到鼠妇交到实验室时,就将它们放入袋子里的泥土上面,袋口敞开,袋身竖起向上,这样鼠妇自然会好好的生活在袋子里面,不会跑出来也不容易饿死。每次实验后都将收回来的鼠妇放入袋中,若时间较长,泥土有发干的现象,则向泥土中洒入适当水分保持泥土和落叶始终呈湿润状态,这样采来的鼠妇可保存一个多月。运用此种方法,原本只够一个多班使用的鼠妇现在就可满足近十个班实验之用,且最后一个班级完成实验后还留下一活的鼠妇让学生放回适宜的生态环境中。 2.替代法克服药品或器材差缺的困难 比如在使用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其中的第一节课就要运用吲哚酚试剂检测维生素C,然而上级部门目前还没有为初中生物实验配发这种药品,市场上也无法购买到。于是在多次实践中,我总结出运用0.01%的高锰酸钾溶液或医院用来消毒的碘伏就可代替吲哚酚试剂而很好地完成褪色反应。高锰酸钾和碘伏在一般的药店或村的卫生室都能买到,且价钱便宜,用量也少。应用此法,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能很好地完成这个看似无法完成的实验。实践证明,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以下方法也是比较实用的:米汤代替《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中所需要的淀粉浆糊;84消毒液代替《制作叶脉标本》中需要的漂白剂;野油菜花或红菜薹的花或白菜花代替冬季做《解剖和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难以找到的桃花;米豆腐代替《研究细胞大小与物质扩散的关系》中所需要的不易购买到的琼脂;配制斐林试剂检测葡萄糖以取代使用现在还无法买到的尿糖试纸检测葡萄糖;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时,用校园内的杂草或灌木叶取代小麦种子,能够在一次性做好多组对照实验的同时节省一定数目的实验经费;用嫩的紫花茉莉等植物的叶取代香蕉也能做好《DNA的粗提取》实验;用市场上销售的白醋代替稀盐酸清洗盛过石灰水的试管、烧杯等玻璃仪器其效果比较好,同时也比较安全。 三、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1.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过程,而提出一个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一种动力,它孕育着希望的光芒、美好的情景,我们在教学中要尽量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希望他们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去发现问题。例如,在研究“消化”的实验里所提出的假设:“细胞膜只能透过小分子物质,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透过细胞膜。”这个假设的理论根据是:(1)人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生活的细胞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3)营养物质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里的;(4)人和动物的营养物质来源于食物;(5)食物营养成分中有大分子物质。通过生物实验使学生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经过反复训练,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避免了死记硬背。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时,学生先分别观察四个部分的外形及细胞特点,教师将课文讲授穿插于其中。当学生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后,教师再次要求进一步观察,以发现四部分之间的动态联系:生长点既受根冠保护,又为伸长区和根冠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细胞;伸长区的下部逐渐混同于生长点,其上部则趋向于根毛区。 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我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

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龙兰 在高等教育中,大学基础数学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数学教育既具有工具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特别是具有育人价值。数学的育人,主要是通过知识教养,思想教育,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人整体地、有条理地、合乎逻辑地和系统地得到全面、持续的发展。 大学基础数学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教授一定的高等基础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深化对客观世界中事物最简单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理解,通晓研究客观世界的任何一种物质形态和它的运动形式的规律。具体地和抽象地认识数与形的存在,研究数形规律,是一切知识、学问的最基本的元素。人们只有对数与形有了基础的了解,才有可能认识任何事物。 在高等教育之前的基础教育中(在中国,即通常的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教育和作为高等教育的预科教育的高中教育),教育者们认为,受过基础教育的社会成员需要的数学的基础被称为初等数学结构。其任务是把概念化了的初等数学知识系列,系统地传输、内化给受教育者,以期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前具有相应的数与形的思维能力,数与形的初等知识,有进行初等的数与形的运算的基础能力。 高等教育中的大学基础数学教育,承接初等数学教育,在初等数学教育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关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知识。一是升华和促进受教育者数理逻辑的观察、思维和判断等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二是延伸拓展受教育者的数学知识面,在新的层面上,为在各种专业知识体系中的数学运用,为各专业能力(哲学、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三是进一步从各种数学模型的形式和应用中享受到数学美。 大学基础数学学科主要包含:解析几何,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线性代数,研究如何解线性方程组及其有关的问题;微积分,研究变速运动及曲边形的求积问题,作为微积分的延伸,还包括微分方程;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研究随机现象,依据数据进行推理。所有这些学科的教学过程构成了大学基础数学教育知识结构部分。 一、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人类的创造活动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人类的创新能力提高到了崭新的水平。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能力将是21世纪人才的根本特征,而创新能力的源泉乃是拥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新时期高等教育肩负的重要使命。大学基础数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承担着创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创新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全面协调地发展人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一般包括创新的情感动力、创新的认知能力和创新的行为能力。 创新的情感动力,是创新活动的发动机,是驱动创新活动的力量,它包括创新的动机,创新欲望,创新的认知能力,涉及注意、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其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内容。创新的行为能力,是由创新活动的各种外显行为和技能组成的,其中攻坚克难的意志品质是关键因素。创造活动所需要的这些情感的、认知的和意志的诸因素,构成了一个人的创新素质的整体。发展创新素质的教育,就是通过多种的方法和措施,发展学生的创新情感和欲望以及创新的认知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所需要的意志品质。 1.创新情感、欲望和动机的激发 创新的欲望是驱动创新的力量源泉,是创新素质培养的前提。创新情感、欲望、动机的激发表现为以下几点:

小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计划

学生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的培养计划 东高平联小 一、提出课题研究的背景: 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是人们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把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到了强国富民的理论高度。人类正处在新旧世纪交替时期,二十一世纪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这是新世纪人才规格的特点。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是时代赋予全社会的职责。在小学教育教学中,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依据实际生活中的经验,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问题,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摆在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开和不断深入,教育创新改革向纵深的发展,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不断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的,是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的。它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产物,又是人们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有利于青少年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创新的世纪。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着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内容已作为中小学核心课程的重要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由此可见,面对科技创新教育,在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新思路和新对策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在学校里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本次所确定的研究课题是在推动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为目标;结合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经过不断探索、研究而产生的。它全面概括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实施策略和指导方法。通过研究,旨在使青少年学生坚定科技兴国信念、初步养成勇于探索、追求新知、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广博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参与、动手和适应社会发展的实践能力。以科学发展观和科技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引领青少年学生创新教育向深层次发展。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1. 研究目标: ①探索一套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基本思路和具体策略,并通过创新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②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各学科深化教学改革,使原来的以教为主的传授式教学真正转变为以学为主的创造性教学。 ③能促使学生优化学习行为,从原来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的研究性学习,从而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有较大的提高,使学生逐步形成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精神,能不断提高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2.研究内容: ①明确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意义和目的。

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浅论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自主创新意味着国家核心竞争力,意味着发展和安全。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改变关键技术依赖于人、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把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较贫瘠的创新实践参与经历阻碍了创新技能的培养,创新能力欠佳。大学生对科学创新的崇尚意识与行为能力之间存在较大反差。大学教育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校园文化传播方式来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氛围,通过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培养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创新型祖国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 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环境,导师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改革传统教育方式人才培养的摇篮是高校,因此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如何,是否能经得起社会的考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振兴。现行的高校教学模式有很长时间的实践,基本特征可概括为: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法,考试作为教与学效果的检验手段。尽管近年来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大力宣传大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等,然而在实践中却很少触动到深层次的课程教学改革。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仍然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方法,调查研究、社会实践、实验、实习课程设计等环节都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决定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不断充实讲课内容,并且强调讲课方法包括黑板的板书内容的规范,系统讲授精心整理的知识,学生照搬黑板内容作为课堂笔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课上依赖教师课后来依赖教材的习惯,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不加反思地接受,什么问题也不提或根本提不出问题,学生在教学中完全处在被动、从属的地位。同时,为了教学和考试复习方便,课堂教学很少涉及教材以外的知识,甚至在第一次开课时就框定重点、非重点和不考试的范围,学生无须了解新技术、行业动态和不同流派之间的争论,没有必要发展独立判断能力。开展研讨式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在研讨式教学中,师生共同研究、讨论和解决各种理论的或实践的问题。集体学习以课堂形式为主,个体学生可向教师和同学充分展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以开放的心态接受教师和同学的评论,在聆听他人的意见的同时参观和参考他人的研究过程和结论,取长补短.观摩、学习、借鉴也是一种创新实践的过程。要解决好创新能力和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认识和观念就可能不同于标准答案,甚至能否有标准答案也成问题,那么,如何评估学生的成绩?六十分的及格线是唯一判据? 教学活动的不确定性无疑会与现行教学考核规范发生冲突,不解决这一矛盾,创新活动就难以引入教学过程,或者引入创新活动后教学活动将处于失控状态。要解决这一矛盾需要探索新的课程考核管理模式。加强创业意识,面向市场,面向国家发展之需求,开展课程以外的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由于单科教学中的研讨活动往往局限在较狭窄的知识领域内,与当前跨学科大综合的研究实际有较大的距离。加强学生的课外科学研究和发明创新活动有利于打破课程界限,营造浓郁的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的能力。这类创新活动应纳入教学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 完成人陈道炯施小明钱炜杨茉甘屹李郝林林建中朱坚民崔建昆仲梁维张振东张丽芳 学校上海理工大学日期2009年4月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 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细则》、《上海 1

教育创新论文

初中思品教育创新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并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成为摆在政治教学者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的竞争依靠人才的力量,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模式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成为现代化教育的主题。下面是我对初中思想政治课改革和完善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的几点认识。 一、创新教育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改革 1.传统教学方法是重传授,轻培养;重灌输,轻启发。让学生感到政治课枯燥无味,从而不愿学习。改变这一状况的有效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去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教师在课堂中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教师要进行启迪和引导,这只靠讲理论是无法做到的,要敢于突破课堂的束缚,努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并经常开展社会活动,让学生从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和思维的活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教师把教的内容从基础知识转变为学习方法,这大大减少了学生的学习依赖性,让学生形成多提问多思考,勇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3.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档资料

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时代的课题,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谁能抓住历史机遇,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能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站在国际竞争的制高点。那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活动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创设以学生为 主体的民主、和谐、宽松的活动情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顾忌,使学生敢想、敢说,闪现灵动的智慧。 好的环境,能直接沟通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身心愉快,在活动中轻松接受知识,而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情境中。创造环境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通过播放音乐,利用挂图、实物、投影仪等,还可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如根据内容布置教室,将桌椅根据需要进行摆放,效果会很好。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多一分耐心去发现和培养学生别具一格的创造力,对学生迸发的创造性火花,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创新意识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乐观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

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形成、提高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可见,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实践为主,培养学生劳动技术素质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兴趣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知识的学习、技术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叶圣陶老人所言,让学生“高高兴兴地学,有滋有味地学”,并在他们面前摆上问题,让他们去解决,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 如在陶艺课中,教师首先出示各种精美、独特的作品,并告 诉学生将有一批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的作品参加展览,直观性、竞争性的现场气氛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既强化了学生积极探索、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又活跃了学生的思想。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重视情境因素,这样就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和欲望,启迪学生的才智。 三、鼓励求异探索,诱导创新思维 求异思维是开放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求异,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兴趣。如教学《制作笔筒》时,教师先演示笔筒的制作过程,而后让学生自己制作, 引导学生不要停留在模仿制作,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敢于异想天开,设计新异、独特的笔筒,并大胆地去实践,把自己创新的构思变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怎样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摘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中国未来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长足意义,也是为 提升中国当今竞争水平的必走之路。另外,从中国大学生创新水平现状考虑也是势在必行重要 举措,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其创新能力存在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主要是化工专业 的学生如何来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的。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 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动力,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标志着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创新也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我们高等教育面临和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 创新概念,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广义理解的创新概念是指力求将科学、技术、教育等与经济融汇起来,即创新表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包括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等)之间交互作用的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创新性为实现的特定空间。创新行为因而表现在技术、体制或知识等不同的侧面。当代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很多成果都是在大学中进行研究并在实际运用中得到转化的,可以看出,大学拥有着良好的创新氛围,而大学生作为大学主体的一部分具备着良好的条件和优势从事创新活动,因此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存在实现中的可能性。 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增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培养年轻一代的知识水平和创造性能力,是继承中国先进知识成果的首要条件,也是不断创造新发现并赶超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不竭动力。唯有不断发扬创新精神才能保持民族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大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创新活动,有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现状 根据研究,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一,缺乏创新的观念和创新欲望;二,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三,缺乏创新的兴趣和毅力;四,缺乏创新所必需的毅力。另外,随着网络的盛行、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在中国社会所面临的种种压力等问题的日益呈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也出现了很大的分离,譬如各种心理问题和道德修养缺陷等,这些无疑都给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设置了障碍。从中国大学生的创新现状分析,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重大工程,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紧急治疗”大学生在创新问题上犯下的疾病有着迫切的必要性。 二、大学生如何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项艰巨的历史任务,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内就能解决,同时,这项历史任务更是赋予了众多的艰辛和曲折,因此在大学生里面建造起浓郁的创新氛围更不可能是一个人或组织的事情,除了国家和政府能审时度势制定出规范的创新方面的政策和必要的物质投资外,作为这项工程的主体,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并与国家的创新体系相配合,形成呼应,拉近互动,最终为创新工程的建构共谱胜利之曲。 1、要主动营造活跃的创新氛围。 创新氛围的营造能为创新行为提供环境支持,积极热烈的创新场景可以使大学生本身产生创新的意识和灵感。一方面,在大学里面我们大学生应该主动配合营建自己的创新团体,如宿舍文化、班级文化、社团组织文化等;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利用好大学里的各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因素 【摘要】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高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的重任,青年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做了粗浅探析。【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方式方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它的到来使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知识经济是主要依靠知识创新和知识广泛传播发展的,以智力资源来创造财富的经济。创新是它的灵魂,而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技术创新,无论是经济竞争还是科技竞争,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大量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也是一个国家富强及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 人才来源于教育,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发展个性特长的需要。应试教育只能培养出记忆力好、善于考试和只会模仿的学生,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和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此应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特长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去考虑,把协调发展上升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教育的深刻变革,是一项关系全局的系统工程,须要在人成长的各个阶段始终贯彻素质教育,着眼于培养创新素质。 二、大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因素 1.侧重于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内容仍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学方法仍以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学生学得较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一部分教师的思路狭窄,创造性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造成学生思维滞塞,缺乏质疑的品质,不会变通。而且,现在高校评价学生的标准主要是学业成绩,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片面追求成绩,忽视其它能力尤其是科研能力的培养,造成动手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能力薄弱的后果。 2.专业课设置过细,限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专业的设置,对培养高等专业性人才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专业的束缚与学生的压力依然存在。 专业范围狭窄,专业的束缚对学生的创新也会产生诸多不利的影响。虽然近几年许多高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这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教师,我们应努力把它贯彻落实到本学科的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论,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浅看法,仅供参考。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起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存在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如果一个学生对语文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那又怎能谈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激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是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 1、激发兴趣,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讲故事等活跃课前气氛,增强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如何来培养他们的兴趣呢?一是要善于从学生的诸多不足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每一次小小的成功,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学习语文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因为成功能让学生产生自信,因为自信,求知的欲望才会增强。因此,作为教师应给

每一个学生以成功的机会。一方面,要注意每个学生的语文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避免因超出学生的能力限度,而出现使他们经常受挫的现象。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创造条件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让他们挖掘自身潜力,享受成功的喜悦,且以其他方面的成功为基地,引导他们向语文方面迁移。二是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考试分数对他们的压力,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学习负担过重,分数压力过大,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这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些教师特别是有些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所学词语,布置大量的机械性的作业,把词语抄写十几遍或几十遍。其实这样非但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强化。相反,还势必会令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此,我们必须摒弃无效的练习,做到以少胜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还要淡化分数意识,不能以分数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此外,上课时,教师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语调丰富、风趣幽默、充满诱因或悬念的语言,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手势来组织课堂教学,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宽松的教学环境。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大胆发言,积极思维,不断产生积累、感悟、运用的欲望。 2、创设情景,保持学生的兴趣。 我们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把教育的根本立足点由知识传授转移到开发潜能上来。一个人的个性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资料

创新创业大赛如何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的重要变革,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 面对当今科技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世界各主要国家都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而科技创新的实现主要依托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增强和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及能力等综合素质是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达到增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一、创业创新大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创业创新大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活动[1]。目前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涉及到各类学科,其中举办历史较为悠久,参与学生较多,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2]。 三、创业创新大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的主要目的之一竞赛题目来于生产,贴近生产,贴近生活。但从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设置目的来看,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结报告 成果名称 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体系建设 完成人陈道炯施小明钱炜杨茉甘屹李郝林林建中朱坚民崔建昆仲梁维张振东张丽芳 学校上海理工大学日期2009年4月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六大平台为依托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体系的六大平台: 一)组织协调平台:建立课外科技活动领导机构、专家小组和学生组织,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协调实施。 二)教师指导平台: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明确指导任务,保证指导质量。 三)培训研讨平台:建立实践技能及技术普及、培训和各类专题讲座的课外培训研讨平台。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思路和方法与专家、老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与研讨。 四)创新实践平台: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基地、科普基地及开放实验室,在此平台上,学生将创新想法通过实践变成现实。 五)监控管理平台:建立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组成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管理与执行队伍,对课外创新活动进行全过程监控与管理。 六)评价奖励平台:制定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课外科技活动评价与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 一)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 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学院先后出台了:《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管理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长基金科技创新奖评定条例》、《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首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设计竞赛活动实施办法》、《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第三届科技创新大赛评审细则》、《上海

试论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教育原因及对策

试论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教育原因及对策 宁乡七中胡连冬加强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是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战略问题。我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既是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走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经济、社会、科学、文化深刻变革的积极回应。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我国新一轮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基础教育的新一轮课程改革逐渐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科学教育受到重视。在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科学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一件大事。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对科技教育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以培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学生主体性活动已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但是现实生活中,随着家庭条件的改善,许多家长也望子成才心切,他们把孩子送去学书、琴、棋、画等之类的课外活动,各类培训部门庭若市,而科技培训活动却冷冷清清,家长们盲目追求各类艺术考级,而忽视了科技意识对孩子全面素质发展的重要性。据美国权威心理学家报告,中国人和犹太人的智商测验分数是全世界各种族中最高的,但如果把所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按其种族分析,华人获奖者在各种族平均数之下,而犹太人是这个平均数的28倍,为什么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比美国孩子好得多,中学生也连连获得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理化竞赛金牌,而中国人获诺贝尔奖金的人数这样少呢?中国人12年的中小学学习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死记硬背,

勤学苦练”,在这种教育体制下,人的内在兴趣、动机和自发行为,受到严重的压抑,而这些科技教育的反思与解决方案反思解决却是获得诺贝尔奖(即高水平的发明创造)所必需的;因此,对学生的科技意识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科技知识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科技发明创造能力在当前是义不容辞的任务。 一、中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的教育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从家庭教育层面上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父母的价值取向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关联。现在大人们议论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工资、股票、房价、买车和出国旅行,还有送孩子去私立贵族学校接受教育等。于是,家庭所崇尚的理念就潜移默化成了孩子们心理的价值思维,即物质和权力。可是我们许多大人在内心多么希望自己孩子成材,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言语,他们的行动,甚至他们的平庸思维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个人偏好深深的影响了孩子的能力发展。 2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毫不质疑,学校教育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尤其是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经验总结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老师在教学中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意识,而是被传统的观念或教学模式所束缚,那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就不能顺利实现。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体会到启迪创新性思维,开发创造能力是培养学生发明创造的源泉,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观也要实现相应的转变,要把“传授知识”的教学目标转变到“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目标上来,那么,作为教师该怎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去实施呢? 一、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创新认识的误区,创设课堂教学模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和保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自由地深入思考问题,发挥自己的才能。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理顺师生关系,使课堂成为一个真正宽松自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天地。为此,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策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内部的创新动力机制;②教师要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学生,保持师生心理互动,情感交融,思维碰撞;③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你讲我呼,我打你通”的灌输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求异,大胆创新,允许学生“试错改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曾经说过:“什么叫名师?并不是手把手教就是名师,而是善于启发诱导,让你敢‘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创设教学情景,听录音、欣赏漫画等,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②由完全讲授转变为不完全讲授,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像补充;③巧妙“设错”,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④创造性运用提问技巧,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延迟判断,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想法,增强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并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试卷讲评课的普遍方法是逐题讲解,教师问,学生答,然后纠正错误。笔者让学生自己提问,尤其是选择题,每道题都让学生轮流如实说出自己的选项,自己分析错误原因,有的学生说看错了,有的说不理解题意,甚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