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不连13例

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不连13例
锁定钢板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不连13例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和对照组(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优良率为95.35%,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优良率为69.7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9.7709,P=0.0018)。结论:在临床针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方法的临床整体治疗效果更好,是临床治疗四肢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标签: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 自上世纪50年代以后,治疗四肢骨折通用的方法是通过牵引固定或石膏固定,依靠骨骼的自主连接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方法不但周期长,而且总体功能恢复较差[1]。在此背景下,骨科医生们尝试逐步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治疗四肢骨折,特别是针对移位骨折的治疗。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是一种新型内固定器材,对比常规钢板有很多优势。锁定加压钢板具有独特的成角稳定性,在加快骨骼愈合速度的同时,减少对组织的创伤,进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尤其在因骨质疏松导致的病理性骨折临床治疗中,效果更加明显。在四肢骨折临床治疗中取得的疗效比较显著,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和关注。鉴于此,本次研究以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为研究对象,针对临床病例资料进行了如下的研究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6例,女30例;年龄18~78岁,平均(38.45±8.45)岁;受伤时间4~14 h,平均(7.74±1.24)h。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进行治疗,术前采取牵引或石膏外固定稳定骨折,防止邻近组织损伤加重。对照组采用单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于近端或远端作一个2~3 cm的切口,形成一个软组织隧道,同时保持骨折端的闭合。根据患者分组情况于骨表面置入不同钢板,在X线透视下调整钢板至合适位置后,将近端及远端分别置入1枚螺钉,利用C型臂X 线机观察骨折复位情况,成功复位后,可于近端及远端各置入2~4枚单皮质锁定螺钉;对皮肤切口逐层进行缝合。术后均实施常规的药物治疗、肢体功能锻炼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对四肢骨折采取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05例行锁定加压钢板固定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临床疗法。结果本组105例患者的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均成功完成,手术时间为(60.7±5.8)min;术后随访3~8个月,5~7个月骨折完全愈合,平均完全愈合时间(5.6±0.7)个月,愈合率100%。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出现感染、不愈合等情况。通过Johner-wruh功能测评,优47例(44.8%),良54例(51.4%),中4例(3.8%),差0例,优良率为96.2%(101/105)。结论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固定性佳,创伤小,效果确切,预后良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固定术 四肢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创伤,以往的牵引或石膏固定等传统疗法需较长时间固定患肢,易造成患侧关节僵硬,不利于血运,会影响到骨愈合速度[1-5]。近年来,锁定加压钢板作为骨折内固定治疗的新方法,在临床上逐步应用开来,该方法不会和骨膜向接触,可最大化减小对骨折部位血供影响,具有创伤小、康复快、安全性高等特点。鉴于此,作者对本院收治的105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将具体的情况做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对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骨外科诊治的105例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均通过CT、X线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男63例,女42例;24~65岁,平均年龄(4 2.8± 3.1)岁;骨折部位:锁骨22例,胫腓骨25例,股骨27例,肱骨26例,前臂尺桡骨5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后48 h内入院诊治。 1. 2 方法术前对骨折位进行CT、X线等常规检查。同时,按常规方法语言牵引稳定,以免加重软组织损伤。对骨折时间较短,骨折部位肿胀不严重的行急诊术,对局部肿胀严重、复合创伤的进行针对性治疗,等患者身体状况好转后择日手术。本组患者均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具体操作:行仰卧位,实施硬膜外麻醉或者全身麻醉(全麻),对手术区域常规消毒、铺巾,严格遵循无菌原则操作。在骨折部位近端或者远端做一2~4 cm长度切口,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然后对对周围软组织妥善剥离,注意保护骨膜,以免损伤。先把骨折部位的骨块复位,满意后用多枚克氏针暂时固定,再将备好合适的加压钢板进行锁定,为确保和患肢最大限度的匹配,事先要对钢板进行适当塑形处理,以保证固定效果,减少钢板对周边组织的影响。锁定加压钢板沿着患肢骨膜间隙到肌肉下妥善置入,置于骨骼表面,然后在X线透视下对钢板位置进行调整,在满意后把钢板紧紧贴住骨干,然后用2~3枚螺钉进行内固定,如患者合并骨质疏松,则选用双皮质螺钉固定。在术中可用C臂X线机监测和掌握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情况。

锁定加压钢板原理及临床应用

SUMMARY 摘要 The principle of the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LCP) is represent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anchorage technologies and two opposed principles of osteosynthesis in one implant it combines the principles of conventional plate osteosynthesis for direct anatomical reduction with those of bridging plate osteosynthesis. Since the LCP can be used as a conventional plate using only dynamic compression, as a pure internal fixator using locking head screws,or as both combined, it provides the surgeon with multiple variations. Nevertheless, these new possibilities mean that preoperative planning and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t biomechanical principles of osteosynthesis are essential if good clinical outcomes are to be achieved and maximum benefit is to be attained from the options offered by the LCP system. 锁定加压钢板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固定技术的结合,该内植物包含两种相反的接骨术原理,即以直接解剖复位为特点的传统钢板接骨术和桥接钢板接骨术。LCP既可仅当作动力加压钢板使用,亦可通过锁定螺钉而进作为内支架使用,或是上两种方式的联合,这为外科医师提供多种选择。然而,这些新的可能性亦即意味着,若要想获得LCP系统带来的最大价值及好的临床结果,则必须理解不同的生物力学接骨术原理及做好术前准备。 The current article provides biomechanical background to and guidelines for the use of LC plates in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and also reports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ults obtained with LCP。 本文既提供骨折手术治疗时LCP使用的生物力学背景及指南,亦报告应用LCP获得的实验及临床结果。 INTRODUCTION 引言Since the first instance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a plate(carried out by Hansmann in Hamburg in 1886 (8) and the later integr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nto operative fracture treatment as a result of Lambotte’s work, both the implants used and the related principles of fracture treatment have been in a state of continuous development. 自第一例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1886年,Hansmann在Hamburg实施)及其后Lambotte将这些整理为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以来,内植物及骨折治疗的相关原则正持续发展。 While in the early year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plates various principles were pursued in parallel,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he indications for and techniques of internal fixation with compression plates by the Swiss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ASIF) was one of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1950s that were later taken further by the Working Group on Matters Concerned with Internal Fixation (AO). The object of the technique of operative treatment of fractures with compression internal fixation described in the first edition of the AO Manual of Internal Fixation was thus 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with the purpose of giving the bone primary strength to allow ;early functional mobilization it was intended that this should be achieved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interfragmentary compression with the object of absolute stability.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DCP) was developed to realize this objective of internal fixation, and it allowed axial compression of the fracture zone by way of eccentric drilling for compression screws. In keeping with this principle, such an internal fixation operation led to primary bone-fracture consolidation without visible callus formation. Conventional plating methods are based on the use of an adequate number of anchoring screws to press the plate against the bone with high compressive forces, creating a stable bone-implant connection. When this technique is used, biocortical screws yield the best possible anchoring force. Even tiny fragments were adapted

取髂骨保护股前外侧皮神经方法

取髂骨保护股前外侧皮神经方法 髂骨为最常见的取骨部位,尤其是髂骨的前部取骨可靠,可提供单皮质、双皮质或三皮质的血管化或不带血管的移植骨。特别适用于脊柱前路手术取骨。但前路取髂骨部位的并发症率高于后路取髂骨,包括髂骨环骨折,疝,更常见的是血肿、浅表感染、欠美观、取骨处慢性痛及股外侧皮神经损伤。 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率高达21%,包括感觉迟钝,一过性或永久性感觉丧失及感觉异常性大腿痛。对于该神经解剖的研究阐明其高并发症率的原因为该神经走向的多样性,且该神经位于髂前上棘外侧增加了损伤的风险,特别是取三面皮质骨时。 为确定取三面皮质髂骨的最大尺寸(宽度和高度),法国雷恩Pontchaillou大学医学院骨科的学者进行了一项解剖和CT研究,提出了前路安全取最大尺寸的三面皮质髂骨的策略,文章于2014年5月发表在Eur Spine J上。 该研究共解剖了28例福尔马林固定的女性高加索尸体,研究了其半骨盆和大腿的解剖。平均年龄71岁,身高平均159cm。通过髂-腹股沟切口显露股外侧皮神经,及其骨盆起源,走行,直至分为两支出骨盆(图1)。 图1 解剖的骨盆内部图。1为股外侧皮神经,2为股神经,3为髂动脉。绿色和蓝色的针代表5个点,注意这5个取骨点与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变化。 测量的指标包括:沿髂-腹股沟韧带,髂前上棘内缘至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mm),髂前上棘处、髂前结节处最厚处、髂前上棘后2cm、3cm处及髂前结节最厚处后2cm处这五点的髂骨厚度,以及上述五点至股外侧皮神经的距离(表1,图2)。

表1骨盆内髂嵴与股前外侧皮神经的距离和最佳厚度。

图2 测量髂骨厚度的5个点。半公分宽的髂骨块定义为有用的髂骨块。a, b, c, d, e为测量股外侧皮神经至上述5个点的距离。 测量以后,以摆锯取出该骨块,去除肌肉后行CT检测,并进行3D重建,记录髂骨块厚度(大于5mm为有用骨块)及与股外侧皮神经距离,保证所取骨块既不伤皮神经,又有足够厚度。 研究结果显示,28例解剖发现,股外侧皮神经出骨盆处位于髂前上棘内侧平均22mm处(5-50mm),9例股外侧皮神经包裹于髂-腹股沟韧带中。前路髂骨安全、有效的取骨区域定义为髂前上棘后2cm起,至髂前结节最后的点,其最大尺寸为长47mm,深35mm(图3)。 图3 三维CT重建最佳三面皮质髂骨块的尺寸。起于髂前上棘后2cm,止于髂前结节最厚处。 而从髂前结节最厚处后面2cm取骨,一方面厚度不够,另一方面高度不足30mm(图4)。

锁定加压钢板(LCP)原理及临床应用

锁定加压钢板(LCP)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固定技术的结合,该内植物包含两种相反的接骨术原理,即以直接解剖复位为特点的传统钢板接骨术和桥接钢板接骨术。LCP既可仅当作动力加压钢板使用,亦可通过锁定螺钉而进作为内支架使用,或是上两种方式的联合,这为外科医师提供多种选择。然而,这些新的可能性亦即意味着,若要想获得LCP系统带来的最大价值及好的临床结果,则必须理解不同的生物力学接骨术原理及做好术前准备。 本文既提供骨折手术治疗时LCP使用的生物力学背景及指南,亦报告应用LCP获得的实验及临床结果。 引言 自第一例应用钢板内固定治疗(1886年,Hansmann在Hamburg实施)及其后 Lambotte将这些整理为骨折手术治疗的原则以来,内植物及骨折治疗的相关原则正持续发展。 早年时期钢板内固定遵循着不同的原则,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瑞士内固定协会标化了加压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及手术适应症,随后这些理论由AO进一步发展。第一版AO内固定手册描述骨折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的目的是坚强内固定,以便术后初期骨骼有足够强度来早期活动,而这可通过骨折块间加压达到骨折端绝对稳定得以实现。动力加压钢板的发展实现了这一内固定目的,它通过偏心钻孔、加压螺钉的放置完成骨折区轴向加压。与这一原则相映,如此内固定手术可导致无可见骨痂形成的一期骨愈合。传统钢板固定方法基于采用足够数量螺钉通过高压应力将钢板固定于骨面而产生稳定骨-内植物连接。应用此技术时,双皮质螺钉固定产生可能的最大把持力。然而,很小的骨折块采用折块间减压技术时,亦要求广泛的骨折区暴露。单个骨折块的剥离及骨折区的暴露因骨、软组织活力的丧失而随之导致感染、骨不连和骨折延迟愈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一今天仍适用于关节内骨折的治疗原则-骨折块间加压坚强内固定,伴随加压钢板系统治疗骨干骨折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增高被重新斟酌。髓内钉固定后伴有骨痂形成的二期骨折愈合带来的良好临床结果是促人思考原因之一,因为绝对稳定并无骨痂形成。逻辑上,这引出桥接钢板内固定治疗骨干骨折的原则。根据该原则,骨折手术治疗时,不干扰骨干及干骺端骨折碎块,仅恢复骨折端力线、长度及去旋转,通过桥接钢板技术将远、近主骨块固定。与传统内固定相反,该种内固定方式仅相对稳定,伴有骨痂形成的二期骨愈合不再是临床不想看到的,而是内固定治疗的目的。不暴露骨折区意味着避免格外骨折块失活。有鉴于此,术语生物钢板接骨术因桥接内固定而引入。 锁定加压钢板原理及发展 锁定加压钢板革新之处为一种内植物接合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内固定技术。 LCP原则的发展基于pc-fix和LISS系统获得的实践。与这些系统相对,拥有联合孔的LCP 让术者根据骨折的位置而选择内固定和动力加压。根据患者个体情况,LCP可作加压钢板、锁定内支架或两种结合用。 LCP应用 相对传统钢板接骨术,新一代LCP要求适应该手术技术。复位技术及确保骨活力的微创钢板固定技术不得违犯。若想获得良好临床结果,必须理解桥接钢板接骨术生物力学背景。术者应用LCP遭遇的陷阱大部分与内植物无关,此应归因于忽视生物接骨术重要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综述如下。

左髂骨、耻骨上下支闭合性骨折手术记录

姓名: 周艳林性别:女年龄:33岁科别:外住院号: 2199 手术日期:2017-01-08 手术前诊断:1、左侧髂骨、耻骨上下肢闭合性骨折;2、全身多发软组织伤。 手术后诊断:1、左侧髂骨、耻骨上下肢闭合性骨折;2、全身多发软组织伤。 手术名称:骨盆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手术者: 袁松柏、蒋泽文、房家波、彭甜甜、杨建华 麻醉方式: 全麻(气管插管) 麻醉药: 丙泊酚、万可松 麻醉者: 沈坤、郑维超 手术步骤: 1、患者在全麻成功后,取左臀部垫高平卧位,用碘伏消毒术野(左髂部、左下肢),铺无菌巾、单。 2、经左髂腹股沟入路,先显露外侧窗,做左髂翼经骨折为中心的弧形切口,长约6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及腹外斜肌,注意保护髂腹股沟神经及股外侧神经,沿骨膜下剥离分开腹壁肌肉和髂肌,暴露左髂骨内侧,见左髂骨翼为粉碎性骨折,分别于骨折两端的翼上钻孔、拧入螺钉,清除骨折端软组织,用复位钳复位,选用创生重建8孔接骨板,塑形后置于骨面,分别钻孔、拧入螺钉6枚,检查对位、对线好,骨及接骨板无松动,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用械如数,置一负压引流管从切口引出,逐层缝闭切口。 3、再分别显露内侧窗及中间窗,在耻骨联合左侧做一弧形切口,长约5㎝,逐层切开皮肤、皮下脂肪、腹股沟韧带,分离沿骨膜下剥离分开显露髂骨,未探及明显骨折。将左耻骨上支用复位钳复位,钻入克氏针固定,选用创生重建8孔接骨板,剪去1孔,剩余7孔塑形后置于骨面,分别钻孔、拧入螺钉5枚,检查对位、对线好,骨及接骨板无松动,无活动性出血,清点用械如数,于中间窗置一负压引流管从切口引出,逐层缝闭切口。 4、术中麻醉满意,手术顺利,失血约200ml,术后安返病房。 记录者签名:蒋泽文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0年12月第24卷第12期·1533·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高学峰?葛伟 【摘?要】 目的?分析锁定加压钢板(locked?compression?plate,LCP)内固定失败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0年2月行翻修术的16例LCP内固定失败患者临床资料。男11例,女5例;年龄19~48岁,平均32.7岁。肱骨骨折3例,桡骨干骨折2例,胫骨骨折5例,股骨骨折6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h~10?d,平均2.5?d。术后2.5~14.0 个月内固定失败,其中螺钉退出3例,钢板断裂7例,断钉4例,骨折移位2例。?结果?翻修术后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 间4~20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5~8.0个月骨折均愈合。内固定失败原因:LCP选择错误2例,螺钉选择错误3例, 螺钉过多、过密4例,LCP与普通钢板运用原则不清4例,未正确运用手术器械1例,骨折不愈合2例。?结论?严格掌握LCP内固定运用原则,选择适当的LCP及螺钉,熟练掌握微创技术及正确使用手术操作器械,是避免内固定失败的关键。 【关键词】 锁定加压钢板 骨折 内固定失败? 中图分类号:?R683.4?R687.3 文献标志码:B 锁定加压钢板(locked?compression?plate,LCP)是一种带锁定螺纹孔的固定器械,它可以保证螺钉和钢板通过锁定螺纹孔成为一体,起角稳定作用。但随着LCP的广泛使用,内固定失败成为常见并发症。为探讨其原因,我们回顾分析2006年1月-2010年2月收治的16例LCP内固定失败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11例,女5例;年龄19~48岁,平均32.7岁。原发病:肱骨骨折3例(肱骨干2例、近端1例),桡骨干骨折2例(1例合并尺骨骨折),胫骨骨折5例(胫骨干3例、远端2例),股骨骨折6例(股骨干3例、近端1例、远端2例)。初始骨折AO分型:A1型1例,A3型2例,B1型1例,B2型1例,B3型2例,C1型2例,C2型4例,C3型3例。其中开放骨折3例,闭合骨折13例。伤后至手术时间4?h~10?d,平均2.5?d。本组2例肱骨、2例桡骨干、2例胫骨及3例股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固定,1例肱骨及2例股骨骨折行小切口复位固定,3例胫骨及1例股骨骨折行微创内固定系统固定。术后2.5?~14.0个月发生内固定失败,其中螺钉退出3例,钢板断裂7例,断钉4例,骨折移位2例。 1.2?手术方法 16例均行翻修手术,其中7例内固定物取出后再次行LCP固定,5例行髓内针固定,4例行AO钢板内固定。术中自体髂骨植骨2~4?cm3。 1.3?结果? 翻修术后16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4~20个月, 作者单位:临沂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山东临沂,276002) 通讯作者:高学峰,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创伤骨科,E-mail: gaoxue-feng666@https://www.360docs.net/doc/da15959342.html, 平均8个月。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X线片示术后3.5~8.0个月骨折均愈合。内固定失败原因:LCP选择错误2例;螺钉选择错误3例;螺钉过多、过密4例;LCP与普通钢板运用原则不清4例;未正确运用手术器械1例;骨折不愈合2例。见图1~6。 2?讨论? 2.1?LCP的长度 成功应用LCP关键是选择适当长度的钢板。应用传统钢板时,钢板越短,剥离越少,软组织创伤就越小。但这一原则不适用于LCP,LCP固定术的理念是AO 原则和BO原则的有机结合[1],其钢板长度的选择只需考虑骨折生物力学的需要。选择长钢板的理由:①固定钢板越长则螺钉拔出力越小。负重时所有螺钉同时受力,因此螺纹与皮质间较少发生拔出。②长钢板为骨折端相邻两钉保持一个较长的跨度,减少了钢板的局部应力。③较长的弹性固定结构在负重时允许各个相连的骨折片间发生微小移位,这种弹性固定结构可诱导骨痂形成。目前对于特定骨折来说,LCP的准确长度还存在争议[2]。本组2例因选择LCP过短致应力集中,钢板断裂;其中1例股骨干骨折因选择LCP过短致螺钉拔出,复位丢失。 2.2?螺钉类型的选择 固定LCP时可以使用单皮质或双皮质螺钉,单皮质锁定螺钉的抗拔出力约等于同直径双皮质普通螺钉,在微创锁定钢板中一般行单皮质固定强度已足够,且自钻螺钉尖端锋利,如果双皮质固定可能在对侧引起神经、血管或软组织损伤;但对于骨质疏松以及扭转应力大的肱骨干骨折,若遇暴力产生的弯曲应力过大,可使骨折端一侧的板、钉同时拔出[3],故要求应用双皮质锁定螺钉,以增加抗拔出力。本组2例肱骨干骨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