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公路软土地基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1 总则

1.0.1 为确定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原则和方法、软基处治措施及施工方法,保证路堤的稳定和正常使用,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软土地基上各级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

1.0.3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必须遵照国家投资少、效益高、少占农田和安全实用的技术经济政策。

1.0.4 软土地基上路堤的设计与施工方案,应结合当地工程地质条件、材料供应、投资环境、工期要求和环境保护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分期修建、综合处置的原则进行充分论证,使得设计成果和施工方案达到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

1.0.5 为做好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应认真收集沿线的地形、地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等资料,合理地利用钻探、触探、十字板剪切等现场综合勘探测试方法,做好软土地基各层

土样的物理、力学、水理性质的室内试验,并对上述各项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选择有代表性的技术指标作为设计和施工的依据。

1.0.6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设计应包括沉降设计计算、稳定验算及其相应的处治方法的设计;软土地基处治施工应包括对各种材料的要求、各种处治措施及其适用条件、实施步骤和相应的施工机具。

1.0.7 软土地基上公路路堤的施工应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但必须制定不低于本规范水平的质量标准和工艺要求,以保证工程质量。施工中必须做好工程质量的检查和验收,并制定技

术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1.0.8 软土地基上高速公路与一、二级公路路堤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沉降观测和稳定观测,并根据观测结果对路堤填筑速率和豫压期等作出必要调整.

1.0.9 处于软土地基上的高速公路和一\二级公路,在修建前应结合工程提前修筑试验路堤,以达到检验设计\指导施工的目的.

1.0.10 软土地基公路路堤的设计与施工,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

外,还应符合国家及部颁有关标准\规范的规术语、

符号、代号

2.1.1 软土:宾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孔隙

比大、压缩性高、抗剪强度低的细颗粒土。

2.1.2泥炭:洗水植物遗体在却氧气条件下经缓慢分解而形成的泥

沼覆盖层。多为内陆湖沼沉积,有机质含量大于50%且有机质大

部分未完全分解,呈纤维壮,孔隙比一般大于5。

2.1.3 腐殖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与50%且有机质大部分完全分解,有臭味,呈黑泥状的细粒土。

2.1.4有机质土: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的环境中沉积的含有机质的

细粒土。其中淤泥为有机质含量在5%~50%之间,孔隙比大于

1.5的细粒土。

2.1.5砂垫成:设置与路堤填料与软土地基之间的一层沙砾材料,

可使填土荷载均匀的作用与软土地基并使地基中孔隙水排出

起到增加地表强度,加快软土地基固结的作用。

2.1.6 轻质路堤:为减轻路堤自重,减少沉降及增大稳定安全系数,采用轻质材料如粉碳灰等修筑的路堤。

2.1.7 加筋路堤:采用变形小、老化慢、强度高的土工格栅、土工

编制物等做“加筋”材料而修建的路堤。

2.1.8 预压:为提高软弱地基的承载力,减小构筑物建成后的沉降,提高地基固结度,预先在拟建构筑物的软土地基上施加一定的静

荷载,是地基土压密。

2.1.9 竖向排水体:为缩短地基孔隙水的排出距离,加速软土地基

的固结过程,对于软土地基采用垂直设置袋装沙井、塑料排水带

及其它排水土工合成材料形成的排水柱体。

2.1.10 粒料桩:为提高地基承载力,在需进行地基处理的范围内,由碎石、沙砾、矿渣、砂等松散粒料做桩料,采用专用机械设置成较大直径的桩体。

2.1.11 加固土桩:用带有回转、翻送、喷粉与搅拌的机械,将软土地基局部范围的某一深度、某一直径内的软土用固化材料予以改良、加固形成加固土桩体。

2.2 符号、代号

名词、术语符号、代号、单位

泥炭P t

腐殖质土H a 有机质土O

粘土C

粉土M

天然含水量W%

天然密度ρg/cm3 土粒相对密度G a

土粒直径d mm 液限W L%

塑限W P%

塑限指数I P%

自重应力P O KP a 前期固结压力P c KP a 压缩系数a0.1~0.2 MP a-1 压缩摸量E a MP a 固结系数(竖向)C v cm2/s 固结系数(水平向)C H cm2/s 渗透系数K cm/s

无侧限抗压强度q u kPa 土的酸碱度pH 直接快剪内聚力υq( o) 固结快剪内聚力 C g kPa 固结快剪内摩擦角υg ( o)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内聚力 C uu kPa 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υuu ( o) 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内聚力(测孔压) C eu kPa 三轴固结不排水剪内摩擦角(测孔压) eu ( o)三轴有效剪内聚力C′kPa

三轴有效剪摩擦角υ′( o)

比贯入阻力p u kPa 侧壁摩擦阻力 f s kPa

静探锥尖阻力q c kPa

十字板强度S u kPa

土的灵敏度S t

稳定安全系数 F

抗剪强度τkPa

地基强度增长系数m 1

瞬时沉降S d cm

地基弹性模量 E MPa

主固结沉降S c cm

回弹指数 C s

压缩指数 C c

次固结沉降S s cm

次固结系数 C B

沉降系数m

平均固结度U。%

垂直向固结度U v%

水平向固结度U r%

排水体有效排水直径d e cm

地基总平均排水直径U t%

时间因子T r

粒料桩与土的置换率η%

桩的直径 D cm

总沉降量S cm

3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探

3.1 一般规定

3.1.1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探时,对分布在滨海,湖沼,谷地,河滩沉积的天然含水量高,压缩性大,抗剪强度低的细粒土软弱地基没采用多种勘探手段,对其在路堤及其他静动荷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形及其稳定性作出评价。

3.1.2 软土地基工程勘探应按表3。1。1的特性指标综合地鉴别软土,并应查明软土及与之相间存在的一般土层的成因,类别,分布范围,物理力学性质以及必需的水理,化学性质的指标;特别是对修建道路以后的软土地基的发展趋势,危害程度以及道路的工程性质作出评价,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措施。

表3。1。1 软土鉴别表

注:表3。1。1中十字板剪切强度(Sa)35 Pa所对应的静力触探总贯入阻力(Pa)均为750kPa.

3.1.3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满足路线布设,方案比选,处恰设计等技术工作的需要,采取合理的钻探工艺。应采用薄壁原状取土器等先进的取样技术与必要的原位测试,做到勘探范围与深度合理,

测试和取样部位准确,避免式样结构与含水量改变,软土地基界限,试验数据,原位测试指标应真实,并为地质描述与工程地质提供完整的,全面的技术资料,以满足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3.1.4 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随设计阶段的不同划分为初勘与详勘两阶段,各阶段按准备工作、调查测绘、勘探、试验与资料整理等顺序进行,其内容与要求应遵照《公路工程地质勘测规范》(JTJ064-86)的规定。

3.2 初步勘察

3.2.1 调查

初步勘察中对软土地基应着重调查以下内容:3.2.1.1 软土地基分布路段的地形、地貌及第四纪地层沉积的关系。

3.2.1.2 软土地基中各层的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基底性质与结构特点。

3.2.1.3 软土地基中各软弱层及其相间存在的土类的含水情况、土质颗粒组成、稠度、结构状况以及排水砂层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3.2.1.4 地下水位置、类型、活动情况、补给与排水条件以及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联系。

3.2.1.5 按地震基本烈度区划出路段范围,并确定出沿线六度以上的各级别基本烈度的分界位置。

3.2.1.6 在软土地基上已建成的建筑物的附加应力作用下,对地基强度与变形的影响程度,以及地基处治手段和技术措施。

3.2.1.7 初勘阶段所进行的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宜为1:10000,其范围视地质条件的复杂程度和设计需要而定。

3.2.2 勘察

3.2.2.1 软土地基勘探应采用挖探、钎探、触探与钻探和其他如十字板剪切、孔隙水压力、压缩模量等原位测试法(条件适宜时辅以物探的方法),并宜采取综合勘探手段,使勘探资料得以互相印证与补充。

3.2.2.2 钻孔

为鉴别和划分地层,并沿孔深取样以测定土层物理、力学性质及进行原位测试,钻孔间距应满足初步设计的要求,并符合表3.2.2—1规定。

表3.2.2—1 初勘阶段探点控制间距

注: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桥头路段采用低限。

勘探孔(点)的位置应由设计单位在1:2000路线平面图上标注,或在现场布设。孔点位置需用坐标控制,允许移动\范围:对路基孔沿中线前后不超过30米,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15米;构造物孔沿中线前后不超过10米,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5米。孔口标高不超过20厘米。

3.2.3.2 静力触探

应充分采用静力触探测定软土层在天然结构状态下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并划分地质层次。

静力触探孔可作为参数孔和技术孔来使用。作为参数孔应设置于钻探孔点附近5米以内;作为技术孔点应设置于钻孔之间和路线横断面线上。触探孔间距以能配合钻孔分清纵向与横向地质断面及地层分界范围为宜,纵向间距控制距离除应符合表3.2.2-2规定外,简单场地每公里还必须增设一个参数点,复杂场地每公里

表3.2.2-2 初勘阶段静力触探控制间距

增设两个参数点;静探孔点位置及标高的规定,同钻孔有关技术要求。

3.2.2.4 十字板剪切测试

为测定软土层在不排水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应采用十字板切,应在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路段沿深度方向对地

基稳定性有一定影响的软土层测定,每一深度测一组(两个)

以上剪切指标。

3.2.2.5 勘探深度的确定

勘探孔点的深度应满足初步设计对计算沉降与稳定性的

需要,其深度主要根据软土分布厚度及陆地填筑高度而定:

(1)对均质厚层软土,钻孔深度应达到预估的地基附加应力与地土自重应力比为0.10~0.15时所对应的深度(饱和

层用浮容重);当难以预估附加应力的大小,或处于桥头较高

路堤位置时,控制性钻孔深度宜为40m左右。

(2)当软土地基为不均匀地质层次时,可以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Z作为钻孔深度。地基压缩层计算深度Z可按下式

计算:

n

△S n'<0.025∑△S i

i=1

式中:△S n'─深度Z处向上去计算层为1m的压缩量,cm;

△S i─深度Z范围内第i层土计算压缩量,cm。

如已确定的计算深度下面仍有较软的土层,则应继续向下计算,直至非软土层,用计算深度来控制勘探深度。

对于静力触探孔深度,应达到软土分布的底层。

对于十字板剪切,只在软弱层(淤泥、淤泥质土、泥炭)中进行。

3.2.2.6 钻探取样

对各控制性钻孔,必须按规定深度在软土层中准确的取好原状土样。对尚未能准确掌握软土层分布位置及厚度时,取样间距规定如下:

在地面下10m以内,每1.0m~1.5m取样一次(组);10m以下

每1.5m~2.0m取样一次(组)。

对于一般性钻孔,除按控制性钻孔规定深度分层取鉴别样外,还应在相应地层为相邻的控制性钻孔没有取全(取好)原状土样的补取原状样。

对于控制性钻孔,不仅取软土层样品,同时还需注意钻取沙层、硬壳层以及与软土相同存在的土层的原状样品。

3.2.2.7 钻探方法要求

软土地基钻探以采用干钻法为宜。对于多年处于最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粘土,也可以采用泥浆钻探的方法,但必须采取措施,防止软土地基结构发生变化而改变土样的原始物理、力学性质。

3.2.2.8 取样

对软土地基取样,应该用薄壁原状取土器,并应推广压入法以减小对原状软土的扰动;不应用一般取土器与击入法取样。

对所取得的软土样品必须轻拿轻放,样品应密封,防止水分流出和蒸发;不得倒置,不宜平放,并且应置于柔软防振的样品箱中,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改变其原始结构状态。

3.2.3 室内试验

3.2.3.1 软土试验样品不得因长期存放而改变其物理力学性质,宜建立工地试验站及时在现场进行室内试验。

3.2.3.2 队原状软土样品应在三天以内开样试验。对不能按时开始试验的样品应妥为保存,合理置放,夏季应挖坑放置,并用保持一定湿度的覆盖物防护;冬季应放置于有合适温度的场地,严禁样品受冻。

3.2.3.3 土样试验及对试验指标的整理与统计,必须严格遵照部颁《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的规定进行。

3.2.3.4 室内试验项目

对于饱和粘性土,室内应做表3.2.3-1所列项目试验。

除进行以上项目室内试验外,还应计算出塑性指数、空隙比、饱和度、液性指数、压缩模量、压缩指数及变形模量等指标。表3.2.3-1 室内土工试验项目选定表

3.2.3.5 现场原位测试

按照路堤沉降与稳定性设计计算的要求,应进行表3.2.3-2

所列现场原位测试项目。

表 3.2.3-2 现场原位测试项目选定表

注: ①(+)表示选代表孔点或层次做测试, + 表示遇软土层均做;

②对于软土地基中的砂层,标准贯入试验为必要项目.

3.2.4 资料汇总整理要求

根据地质测绘\勘测\试验及现场测试成果进行资料汇总整理,提供软土地基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报告”应包括文字部分与图表资料部分.

3.2.

4.1文字部分

应全面阐述沿线软弱地基各工点软土成因类型与分布规律\软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特点,并针对各类工程项目与该地段地质环境\指标特性的相互作用,作出工程地质评价一预测,对软弱地基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3.2.

4.2 图表资料部分

“报告”中图表资料应包括以下项目和内容:

(1)全线工程地质总平面图(比例尺1:10000~1:50000);

(2)全线工程地质总纵断面图(比例尺:水平1:10000,垂直1:500);

(3)各方案比较软弱地基路段工程地质平面图(比例

尺:1:2000~1:10000);

(4)各方案比较软弱地基路段工程地质纵断面图(比例尺:垂直

1:200~1:500;水平比例尺视路段长度选适宜比例);

(5)钻孔地质柱状图(比例尺1:100~1:200);

(6)原位测试成果资料:

①十字板剪切图;

②静力触探图;

③标准贯入成果N值图。

⑺土的物理、化学、力学性质试验成果表及有关图件:

①孔隙比与荷载关系图;

②固结系数与荷载关系图;

③无侧限抗压强度应力与应变图;

④其它有关图表。

3.3 详细勘察

3.3.1 软土地基详勘阶段应根据批准的初步设计所确定的线路位置及设计方案,通过详细的工程地质勘察,为编制施工图设计提供完整的工程地质资料。

3.3.2 软土地基详勘的阶段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应在已确定的线路范围内及在初步勘察的基础上,继续进行系统而深刻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需完成的具体任务如下:

3.3.2.1 应根据软土地基形成原因、环境类型、各结构层厚度及特点,

划分出不同地质分段,查清软土沿路线方向及垂直路线方向以及沿深度方向的分布范围及层位。

3.3.2.2 应分段对软土地基及各地层的样品进行室内必需的物理、化学、水理、力学性质指标的测试及现场试验和原位测试,提供进行路堤沉降控制及稳定性设计计算的技术指标。

3.3.2.3 应对详细划分的典型软基地质路段进行评价,并分析修建路堤后软基的变形与稳定性,分段提供处理方案与技术措施。

3.3.2.4 应为编制软基处治及路堤施工图设计提供所需的全部工程地质勘察资料与报告。

3.3.3 软土地基详勘工作应在初勘的基础上进行,应补充和完善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包括调查测绘、勘探、实验与资料整理。

3.3.4 工程地质调查测绘

3.3.

4.1 应按3.2.1条所列内容补充、调查并核对沿初步设计推荐的路线范围内的工程地质条件,对已收集到的区域地质图范围内的软土地基的性质、分布、地质年代、成因类型、基地性质及沿线地貌特征进行核对与验证。

3.3.

4.2 应对路线中线左、右各200m ~ 400m宽度范围进行工程地质测绘,填标1:10000工程地质图。

3.3.5 勘探

3.3.5.1 详勘阶段勘探内容应针对已确定的路线位置,在初步勘探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明硬壳层与软土相间存在的夹层、软土层、排水层以及下卧层的工程地质条件,观察与记录地下水位存在、变化与补给

条件等情况;同时依据施工图设计阶段得技术要求,提供数量足够、有代表性的现场原位测试资料及取样进行室内试验的成果,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较齐全、完整的地质资料。

3.3.5.2 软土地基的详勘仍应采用挖探、钻探、静力触探、和十字板剪切等勘探、试验和测试方法。本阶段勘探不仅为施工图设计提供软基沉降及稳定性设计单项指标,同时应提供为相互对照和验证的设计计算使用的技术指标。

3.3.6 软基详勘的勘探点的布置应充分利用所推荐线路位置上前期已进行过勘察的勘探点,不仅应满足对沿路线方向各种典型路段的工程地质详勘技术的要求,还应提供路线横向地质断面的特征。钻探或原位测试点由设计单位按技术要求再路线平面图或其

它建筑物平面图(1:1000 ~ 1:2000)上标注,孔(点)位置用坐标控制,容许移动范围:路基钻孔沿中线前后不超过20m,垂直中线左右不超过10cm;构造物钻孔沿线前后不超过5m;孔口标高误差不超过10cm。

3.3.6.1 钻孔

本阶段钻孔的质量与数量必须满足施工图设计的技术要求。详勘阶段孔间距应符合3.3.6-1规定。

3.3.6.2 试坑

试坑应配合钻探满足详勘阶段沿线地质调查、绘制地表层地质纵断面图的要求,其设置距离每公里宜为 2 ~ 3 个。该项工作可用轻便螺纹替代进行。表3.3.6-1 详细勘探阶段钻探点间距控制

注:①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处于桥头路段用低限;

②特殊条件下,尚应视条件适当加密。

3.3.6.3静力触探

应处分利用初勘时静立触探资料。作为参数孔的静力触探点应设置于钻孔附近;作为划分软土分布范围、绘制地质纵断面与测贯入阻力的技术孔(点)应设于钻孔间,其间距应以能满足绘制典型地质分段的详细地质断面及划定软土地基沉降及稳定设计处理的范围为宜。静力触探点的间距与设置位置除应符合表3.3.6-2的规定外,简单场地每公里还必须增设一个参数孔点;复杂场地每公里增设两个参数孔点;触探深度可参照初勘静力触探探深的有关规定。

表3.3.6-2 详勘阶段静力触探点间距控制

注:①设计填土高度大于极限高度的路段或处于桥头路段用高

值;

②特殊条件下,尚应视具体情况适当加密。

3.3.6.4 对于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或在自重应力下不能保持原有结构形状的软粘土,以及为检验用室内抗剪强度试验指标计算稳定性的结果时,均需进行十字板剪切现场试验,以取得现场软土不排水抗剪强度及灵敏度资料。十字板设置间距应满足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质路段的各软土地层内均有两组以上的有效的现场剪切试验数据,其测试深度与层位可参照初勘十字板探深的有关规定。

3.3.7 勘探的深度

钻孔深度应完全满足施工图设计对应力应变进行设计计算的需要,其深度做如下控制:

3.3.7.1 对于均质的厚层软土,钻孔深度应达到相应地段软土地基附加应力与软土自重应力的比例为0.1—0.15 时的相应深度。3.3.7.2 对于不均质分布的软土地基,勘探深度可按出勘阶段3.3.7.5目(2)建议的计算公式来确定,或达到应力比为0.15 —0.20 时的相应深度。

3.3.7.3 对于非均质分布的软土地层,当底部有硬实或硬塑的下卧层或岩质底板时,在查明其性质并确定具有一定厚度后,可不在深探。

3.3.8 钻孔取样

取样间距:对于非均质土,在地面以下10m内,应沿深度每米取一组(两个)式样;在地面以下10m—20m,沿深度每1.5米取一

组式样;20m以下可每2.0m取一组式样。变层应补取样品。对厚层均质软土层,应根据初勘资料于性质相同或相近的层次的层顶和底部各取一组以上样品,中布应取两组以上样品。如软土指标有变化,应补取样品。

对于硬地壳层,软土间的夹层以及排水砂层,也应采取集样品以取得计算指标,取样品间距可参照初勘3。2。2。6的下限处理。

有关软土地基再详勘阶段的钻探方法以及取样,运输与保管等方面的注意事项,应按3。2初步勘探中有关规定办理。

3.3.9 室内试验

3.3.9.1 试验要求

详勘阶段对软土地基样品的室内试验,应编制合理的试验方案,依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 051-93)规定的方法,步骤进行,以提供设计计算所要求的完整指标与准确数据。对初勘试验资料应尽可能地加以利用。

(1)对力学试验过程中的应力变化历程和路径条件,加荷的级

别和标准,试验的有关边界条件、都必须以工程现场的环境为依据,结合施工期,预压期与营运期的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2)对试验数据应依据式样组数的多少,土质的均匀程度,取

样与试验的质量,按数理统计分析手段取保证率平均值。置信度水平应不小于90%,以满足施工图设计的技术和经济要求。

3.3.9.2 试验项目

对于饱和和粘性土应运行表3.3.9所列项目的室内试验,还应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2008-08-02 19:32:15|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交公路发[1995」 1141号 现批准发布《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编号JTJO13-9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编号JTJ 033-95)作为行业标准,自 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分别由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负责解释,由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1986年发布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同时废止。希望各单位在实践中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和修改意见分别函告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设计院和交通部第一公路工程总公司,以便修订时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1995年 11月 30日 目次 1 总则 2 术语、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施工前的准备 3.1 施工准备 3.2 施工测量 3.3 施工前的复查和试验 3.4 场地清理 3.5 试验路段。 4 路基施工的一般规定 4.1 基本要求 4.2 路基施工排水 4.3 路基施工取土和弃土 4.4 土方机械化施工 5 填方路堤的施工 5.1 一般规定 5.2 土方路堤的填筑 5.3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的填筑 5.4 填石路堤 5.5 土石路堤 5.6 高填方路堤 6 挖方路堑的施工 6.1 一般规定 6.2 土方路堑的开挖 6.3 石方的开挖 6.4 深挖路堑的施工 7 路基压实 7.1 一般规定 7.2 填方地段基底的压实 7.3 压实机械的要求与选择

7.4 填方路堤的压实 7.5 路堑路基的压实 7.6 桥涵及其他构造物处填土的压实 7.7 填石路堤的压实 7.8 土石路堤的压实 7.9 高填方路堤的压实 8 路基排水 8.1 一般规定 8.2 地面水的排除 8.3 地下水的排除 8.4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的路基排水 9 特殊地区的路基施工 9.1 水稻田地区路基施工 9.2 河、塘、湖、海地区路基施工 9.3 软土、沼泽地区路基施工 9.4 盐渍土地区路基施工 9.5 风沙地区路基施工 9.6 黄土地区路基施工 9.7 多雨潮湿地区路基施工 9.8 季节性冻融翻浆地区路基施工 9.9 多年冻土地区路基施工 9.10 岩溶地区路基施工 9.11 滑坡地段路基施工 9.12 崩坍岩堆地段路基施工 9.13 膨胀土地区路基施工 10 季节性路基施工 10.1 路基的冬季施工 10.2 路基的雨季施工 11 路基防护与加固 11.1 一般规定 11.2 坡面防护 11.3 路基冲刷防护 11.4 其他加固工程 12 公路绿化工程与环境保护 12.1 公路绿化工程 12.2 空气污染的防治 12.3 防止水、土污染和流失 13 路基整修、检查验收及维修 13.1 路基整修 13.2 检查及验收 13.3 路基维修 13.4 质量标准 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020

1.0.1为满足公路桥涵工程施工的需要,保证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公路桥涵的施工、改建和扩建。1.0.3超大、特殊结构或特殊区域的桥涵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还应针对本规范未作规定的内容制定专门的技术标准或专用技术条款。指导施工。条款说明:“特大”是指一般桥涵工程的规模,“特殊地区”一般指高原、山区、冻土、沙漠等地区。在本规范所述的特大型、特殊结构或特殊区域修建桥涵的某些特殊要求,可不包括在本规范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根据本手册制定更详细的专用技术标准或专用技术条款来指导施工。1.0.4公路桥涵施工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并符合安全、耐久、环保、节能减排的要求。建筑是体现设计思想和设计意图的过程。符合设计文件是公路桥涵工程施工的基本准则。这里的“安全”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保证施工过程中结构和操作的安全;二是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二是桥涵工程交付使用后,在正常使用条件下,结构本身可以在规定的使用年限内安全使用。”指“满足桥梁结构耐久性设计要求”“环境保护”是指必须符合《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的公路桥涵施工。节能减排是指节能减排。介质中有害物质的排放。原

规范只提到“节能”,但“减排”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次修订将改为“节能减排”。 1.0.5公路桥涵工程施工应遵守国家有关施工质量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2—保证体系》,明确质量责任,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1.0.6公路桥涵施工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确保从业人员的职业健康。施工人员确保施工安全。1.0.7公路桥涵施工应遵守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节约土地,减少耕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0.8公路桥涵建设要规范化、工厂化、装配化、信息化,积极推广可靠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导言:近年来的工程实践证明,采用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化、信息化施工,对保证施工安全、提高结构耐久性、提高工程质量、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等都有积极作用。保护和促进公路桥涵产业化生产。因此,本次修订增加了相应条款。1.0.9公路桥涵的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还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要求。第3-2项 2.0.1防水帷幕用于减少漏水量,降低地下水水力坡降,防止流沙、管道和潜在的侵蚀。

农村道路基土方工程方案

农村道路基土方工程方案 一、施工特点 1、填方路堤施工特点 由于路堤存在沉降和稳定问题,特别是高路堤可能发生的稳定性问题,此要求其施工质量较高,无论对基底的处理、填料的选择、排水措施、压实标准的控制等方面都要求较严,从而保证路基的稳定与耐久性。 2、挖方路基施工特点 由于路堑开挖后破坏了地层的平衡状态,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地质与水文条件,以及边坡深度和边坡坡度。如果地质与水文条件比较差,则开挖后路基的后遗病害较多,严重时甚至影响整个工程进度。 二、施工准备 1、开工前应在全面熟悉设计文件的基础上进行现场核对和施工调查,发现问题及时根据有关程序提出修改意见并报请变更设计。 2、根据现场收集到的情况、核实的工程数量,按工期要求、施工难易程度和人员、设备、材料准备情况,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并报监理工程师审批。经批准同意后,即可提出开工报告,获准后方可开工。 3、征地拆迁、场地清理,与地方部门联系好施工用地拆迁

等问题,加强环境保护措施。 4、做好排水设施,路堤施工中各施工层表面不应有积水,表面应做成2%-4%的横坡。 5、采用机械铺筑法,以机械化施工为主,人工配合。 三、填料要求 1、不得使用淤泥、沼泽土、冻土、有机土、含草皮土、生活垃圾、树根和具有腐朽特征的土。 2、液限大于50、塑指大于26的土以及含水量超过规定的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需要使用时必须采取满足设计要求的技术措施处理,给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路基填方材料应有一定强度要求,野外取土试验,其CBR 值应符合规范要求。 四、填筑试验 在全合同段内路基施工严格按照《技术规范》的要求,路基填筑前,路基用地范围内及取土范围内的树根应全部挖除,并将路基用地范围内坑穴填平夯实,做好清表后基底压实度必须在94%以上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在首次开工后先做不少于200米的试验路段,以确定各项施工控制参数,在验收合格后才可进行正常施工。 五、路基施工方法 (一)填方堤施工方法 1、对换填砂砾路段的粉质低液限粘土挖处理,对杂填土路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201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15 1总则 1.0.1为规范公路桥涵设计,按照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的原则,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各等级公路桥涵的设计。 1.0.3公路桥涵结构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4公路桥涵主体结构和可更换部件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低于表1.0.4的规定。 1.0.5特大、大、中、小桥及涵洞按单孔跨径或多孔跨径总长分类规定见表1.0.5。 注:1.单孔跨径系指标准跨径。

2.梁式桥、板式桥的多孔跨径总长为多孔标准跨径的总长;拱式桥为两端桥台内起拱线间的距离;其他形式桥梁为桥面系行车道长度。 3.管涵及箱涵不论管径或跨径大小、孔数多少,均称为涵洞。 4.标准跨径:梁式桥、板式桥以两桥墩中线间距离或桥墩中线与台背前缘间距为准;拱式桥和涵洞以净跨径为准。 1.0.6公路桥涵应进行抗风、抗震、抗撞等减灾防灾设计。 1.0.7公路桥涵设计应满足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有关要求。 1.0.8公路桥涵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2.1.1设计基准期designreferenceperiod为确定可变作用等的取值而选用的时间参数。 2.1.2设计使用年限designworking/servicelife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正常使用和正常养护条件下,桥涵结构或结构构件不需进行大修或更换,即可按其预定目的使用的年限。 2.1.3极限状态limitstates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特定状态就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此特定状态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2.1.4承载能力极限状态ultimatelimitstates对应于结构或结构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的状态。

(完整版)农村公路路基土方施工技术交底

农村公路路基土方施工技术交底 一、施工准备 1、熟悉设计文件和规范、规则,复核设计图纸。 2施工测量。在开工前先进行施工测量,中线及高程的复测,水准点的复查与增设,测量与绘制横断面。施工测量的精度符合《公路勘测细则》(JTG/TC10—2007)的要求。并将测量方法及成果资料签字后交送监理工程师。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施工。 3确定填料压实控制标准。对不同填料分别进行重型击实试验,得出各类填料最大干密度,确定填料压实控制标准,报监理工程师审批。 4编写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 5修建临时便道和临时排水设施,组织人员、机械进场。 二、清理场地 1、路基清表及开挖台阶的土方必须堆至路基施工范围以外,不适宜做填料的必须运至设计 制定的弃料场,经驻地试验室和驻地办检查可作为路基填料的方可用于路基填筑。 2、路基工程施工前,清除施工范围内的树木、灌木、原地面以下100-300mm内的草皮、 农作物的根系和表土。且堆放在弃土场内或经监理工程师认可地点。 3、清表必须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和宽度,并保证大面平整,经自检宽度合格后报驻地监理、 业主代表,经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4、清表经验收合格后,尽快测量地面标高和地表横断面,报监理和业主代表抽查。 三、基地处理 路堤施工中的基底处理,按基底的土壤性质,基底地面所处的自然环境状态,同时结合设计对基底的稳定性要求等,采取相应的方法与措施予以处理。 1、路基帮宽的施工,从边沟底部开始填筑,根据填方高度、地面高、边坡等考虑 侧向保障宽度因素,放出坡脚线。 2、基底土密实,且路堤高大于0.6(0.4)m时,将路堤基底整平处理碾压,直接 填筑。 3、路堤高度小于0.6(0.4)m时,对原地表面进行清理与挖除,挖除之后的土质 基底,表面翻松0.3m,整平压实至设计要求。 4、零填挖路床顶面以下0-0.3m范围内的压实度不得小于95%,如不符合要求时, 翻松后再压实,压实度达到规定的要求。 5、地面自然横披或纵坡陡于1:1.5或是半挖半填路基,将原地面挖成台阶,台阶 的宽度不小于1m,台阶顶作面2%—4%的内倾斜坡。砂类土不挖台阶,将原 地面以下200—300mm的表土翻松、压实。 6、对经过水田、水塘等松软地基,先进行排水,根据设计文件规定进行挖除清理, 并按设计要求的宽度和高度分层回填压实加固,保证基底坚固。 7、路堤基底为耕地或松土时,先清除有机土、种植土,如松土厚度不大于300mm, 将原地面夯压密实;当松土厚度大于300mm时,将松土翻挖,分层回填压实 或采取其它土质加固措施。 四、路基建筑 1、采用水平分层填筑,填方利用推土机摊铺,平地机整平,重型压路机碾压。 2、填料的选择 按规范要求选用,严把填料质量关。本标段利用挖方填筑路堤。不适合的填料如腐植土、树根、草泥有害物质等弃于指定弃土场;如含水量超过最佳含水量时,进行晾晒处理。

道路横断面和路基设计word文档

3 道路横断面和路基设计 3.1横断面布置 本段路为双向四车道一级公路,根据公路《规范》和《标准》进行设计。 路基总宽度为24.5m,桥梁和隧道路基断面设置见后面桥梁和隧道设计。 表3.1 路基宽度组成 车道宽度(m)中间带宽度(m)硬路肩(m)土路肩(m)路基总宽(m)3.75×2+3.75×20.5+2.00+0.5 2.5+2.50.75+0.7524.5 3.2路基设计 3.2.1一般路基设计 1)填方路基设计 (1)填方路基断面形式 图3.1填方路基断面形式 (2)填料选择 此段路位于山区,可以利用挖方的土石进行填筑,碎石土强度高、水稳定性好、易于碾压,而且透水性好有利于路基的排水。填料岩芯抗压强度不小于15 MPa (用于护坡的不小于20MPa),在石方爆破时采取相应的爆破工艺,按比例分出三类石料:①路基的主填料,要求石块粒径不超过25 cm,供粗粒层用;②石屑等细料,供细粒层用;③码砌边坡用的块石,主要是粒径为0. 3~0. 5m 的块石,选用表面比较平整的石块。 路基底层首先进行地表处理,清除表土15cm。采用分层摊铺,分层碾压。每层厚度为40cm左右,采用大型压路机进行碾压。在与路床接触的那层填筑一层40 cm 厚的碎石、石屑过渡层。相邻段采用不同材料土填筑时采用斜坡连接。 (3)压实标准 路基土石经充分压实后,变得相当紧密,可减少压缩性,透水性及体积变化,提高强度,抗变形能力和水稳定性,消除自重,行车荷载干湿作用引起的沉降和压实变形。路基压实标准见表 表3.2 路基压实度标准(%) 路床顶面以下深度(cm)0~3030~8080~150>150压实度标准≥96≥96≥94≥93

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说明

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 说明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 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 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 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 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 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 第1章总则 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安全、耐久、适用是公路桥涵结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桥涵设计的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新”、“最”、“第一”等,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桥涵结构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美观成为桥涵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次修订将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调整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这也是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保持一致。 2)增加桥涵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版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最新版 一说到公路路基设计规范2015,相关建筑人士还是比较陌生的,最新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比旧版修订哪些内容呢以下是为建筑人 士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最新版基本内容,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本网站建筑知识专栏的知识整理,梳理相关建筑施工企业的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基本概况: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主要内容:《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的修订是根据交通部交公路发[2000]722号关于下达2000年度公路工程标准规范定额等编制和修订工作计划的通知和交公路发[2002]288号发布公路工程标准规范体系的精神进行的。 最新版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历史演变: 《公路粉煤灰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6-93、《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J017-96、《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019-98)、《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013-9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修订内容: 1)原规范3.2 节路床根据交通荷载等级调整了路床深度范围;提出了路基结构回弹模量的控制标准及指标预估方法。 2)填方路基 补充了填方路基高度的设计原则与确定路堤高度的方法。 3)高路堤与陡坡路堤修订了路堤稳定性分析方法;补充了高填方路基在连续降雨工况、地震工况下稳定安全系数及稳定性分析方法。 4)将原规范3.9 节粉煤灰路堤改为轻质材料路堤;增加了土工泡沫塑料路堤、泡沫轻质土路堤;明确了轻质材料路堤结构设计、材料设计与稳定性、沉降验算要求。 5)增加3.10 节工业废渣路堤

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相关问题研究

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相关问题研究 发表时间:2018-09-28T17:17:51.94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13期作者:刘晓华[导读] 农村公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路基施工技术在农村公路施工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农村公路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刘晓华 延安新悦交通工程有限公司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农村公路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一定的方便,可以有效的改善农村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详细阐述了路基施工技术在农村公路施工中的应用,最后探讨了农村公路路基施工的质量控制措施。 关键词: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挖方;压实;填筑 一、农村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支护结构失效和基坑边坡失稳 农村公路软土地基在附加应力作用下,容易出现流变性和触变性。坡面、坡边及坡体的变形是路基基坑边坡的变形的重要形式,不通过形式的变形程度对探求边坡岩体破坏失稳的根源具有重要意义。坡面、坡边及坡体边坡破坏程度由弱到强,破坏因素是由物理力学变动和物理化学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生液化、悬浮、流动和沉陷。 (二)渗透变形问题 部分颗粒或整体发生移动,造成了农村公路软土地基硬度不足。主要原因为地下水位较浅,土体含水量高,透水性大,抵抗变形能力较差,结构容易失稳。潜水和承压水储存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水带中,饱水带中的有压渗流承压水隔水层厚度逐渐变小,随着隔水层隔水性缓慢下降至不能承载承压水压力时,承压水可能击穿基坑底板,造成突涌和渗透变形。 (三)地面沉降和地面沉陷 主要表现在受水力、风力、冻融或重力等作用的长期影响,农村公路基坑四周地面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土壤在外营力作用下产生位移,在动荷载作用影响下软土的触变性,造成地基无法承载自上而下的负荷,基坑失稳引发大范围的地面沉陷和不均与沉降。 二、路基施工技术在农村公路施工中的应用 (一)路基基底面的清理 在农村公路施工开展前,施工人员要根据要求对路基基底面进行清扫,清理深度要在 15cm 以上,清理对象包括草木的树根、树桩等,清理范围保持在 50cm。值得注意的是,各地的地质条件不同,路基基底情况也会不一样,施工人员需要对不同地基进行不同的清扫处理。就如软土地基,在清扫过程中就需要对其进行换填或其他方法使其更加稳固,再如深耕地的地基基底,在清扫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土质的翻松,然后分层压实,再进行后续的工程开展。路基基底的清理主要目的在于清理出一个较为平整的施工场地,对施工场地进行固化以及积水的排除,以期后期施工中能畅通无阻。且在施工位置的确认时,为保证施工的严谨性,需要将位置偏差保证在 2cm 以下。 (二)路基挖方 进行路基挖方的环节中,施工进行前,施工人员要对现场情况进行分析,全面掌握施工现场的交通情况,对外界环境进行分析,掌握详实的环境资料,从而做好挖方的准备工作。进行路堑开挖施工之前,施工人员应该对农村公路周遭的环境进行分析,如果发现断层要做特殊处理,完善土石方的施工。如果路面比较平整,那么对较浅的路堑进行整理即可。针对比较平缓的路面,仅仅采用水平方向开挖的方式即可。进行路基挖方环节中,施工应该将土质和石质进行分析,施工人员要采用垂直方向开挖的方式。施工人员在施工中要注意较陡的路面,针对这类路面,应该采用分层开挖的方式,但是在实际开挖环节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 (三)农村公路路基压实 进行农村公路路基压实处理环节中,应该对路基中的含水量进行合理的分析,如果路基的含水量不大,压实效果会非常不好,所以施工人员应该采用洒水车及时的给路基补充水分。进行压实坡面的环节中,施工人员要对坡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完成坡面的整治后,进行压实处理。一般情况下,公路路基压实要经过好几个阶段,才能确保压实效果好。进行初步压实操作中,应该采用机械压实的方式。进行二次压实环节中,可以结合人工操作的方式。施工人员要对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对压路机的振幅进行调整。使压路机的功能可以充分的发挥出来,最后一次压实操作中,要对前两次压实的质量进行分析,施工人员要对压实的质量进行检测。 (四)农村公路路堤填筑 路堤填筑应采取横断面全宽,分层填筑、分层压实方式。分层最高松铺厚度应小于 30cm,填土宽度每侧应宽于填层设计宽度 50cm。依路线纵坡方向分层,逐层向上填筑。横坡陡峻地段台阶宽度应台阶宽度一般不小于 1m,不同性质的土应分层、分段填筑。同种填料层合计总厚度应高于 0.5m。填土及填石路堤高度超过20 米的高填方路堤要按照规范处理特殊沉降及位移观测。分层填筑各层间要保持平整,避免路基下管道交叉部位填土不实,避免出现积水。运输车装载、运输、卸料的全过程完毕后,先用推土机粗平(取 2cm 作为虚铺系数),然后平地机精平(以 1cm 作为虚铺系数)。横、纵坡要参照测量人员埋置的桩位。 (五)路基排水控制技术 进行地面排水方面设计环节中,要对地面水进行合理的处理,防止路基以外的水流入到路基中,导致路基强度下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路基产生漫流的情况,针对路基边坡产生的冲刷问题,应该加固路基。结合当地的地质和水文特征,采用合适的排水措施,使地下水位有效的降低,或者将地下水及时的引出,确保路基可以处于干燥的状态下。进行公路边沟和排水沟的开挖,应该采用人工开挖的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

1总则 1.0.1为使公路桥涵的设计符合技术先进、安全可靠、耐久适用、经济合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公路桥涵的一般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不适用于轻骨料混凝土及其他特种混凝土桥涵结构构件的设计。 1.0.3本规范按照国家标准《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T50283规定的设计原则编制。基本术语、符号按照国家标准《工程结构设计基本术语和通用符号》GBJ 132和国家标准《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 124的规定采用。 1.0.4本规范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按分项系数的设计表达式进行设计。 本规范采用的设计基准期为100年。 1.0.5公路桥涵应进行以下两类极限状态设计: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最大承载能力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或变位的状态;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桥涵及其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某项限值的状态。 1.0.6公路桥涵应考虑以下三种设计状况及其相应的极限状态设计: 1持久状况:桥涵建成后承受自重、车辆荷载等持续时间很长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2短暂状况:桥涵施工过程中承受临时性作用(或荷载)的状况。该状况桥涵应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必要时才作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3偶然状况:在桥涵使用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如罕遇地震的状况。该状况桥涵仅作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

1.0.7公路桥涵应根据其所处环境条件进行耐久性设计。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应符合表1.0.7的规定。 表1.0.7结构混凝土耐久性的基本要求 环境 类别环境条件最大 水灰比最小水泥用量 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最大氯离子含量(%)最大碱含量 Ⅰ温暖或寒冷地区的大气环境;与无侵蚀性的水或土接触的环境0.55 275C25 0.30 3.0Ⅱ严寒地区的大气环境、使用除冰盐环境;滨海环境0.50 300C30 0.15 3.0Ⅲ海水环境0.45 300C35 0.10 3.0 Ⅳ受侵蚀性物质影响的环境0.40 325C35 0.10 3.0 注:1有关现行规范对海水环境结构混凝土中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有更详细规定时,可参照执行; 2表中氯离子含量系指其与水泥用量的百分率; 3当有实际工程经验时,处于Ⅰ类环境中结构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可比表中降低一个等级; 4预应力混凝土构件中的最大氯离子含量为0.06%,最小水泥用量为 350kg/m3,最低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40或按表中规定Ⅰ类环境提高三个等级,其他环境类别提高二个等级;5特大桥和大桥混凝土中的最大碱含量宜降至 1.8kg/m3,当处于Ⅲ类、Ⅳ类或使用除冰盐和滨海环境时,宜使用非碱活性骨料。特大桥、大桥的含义见本规范表5.1.2注说明。 1.0.8位处Ⅲ类或Ⅳ类环境的桥梁,当耐久性确实需要时,其主要受拉钢筋宜采用环氧树脂涂层钢筋;预应力钢筋、锚具及连接器应采取专门防护措施。 1.0.9水位变动区有抗冻要求的结构混凝土,其抗冻等级不应低于表1.0.9的规定。

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 路基承受由路面传来的交通荷载,是路面的支承结构物,它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 根据地形的不同,公路路基一般采用路堤和路堑两种形式。当路基顶面高于天然地面时,路基以填筑的方式构成,这种路基称为路堤。路堤通常由路床、边坡、边沟组成。而当路基顶面低于天然地面时,路基则以开挖的方式构成,这种路基称为路堑。路堑通常由路床、边沟、边坡、截水沟组成。根据填筑材料的不同,路基又分为土方路基和石方路基,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农村公路土方路基的施工方法。 材料选择 农村公路土方路基一般采取就地取土的方式,满足规范要求的粘性土、砂性土等适于做路基填料。强盐渍土、过盐渍土、淤泥、沼泽土,树根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不能用作路基填料。 技术准备 路基施工前应完成击实试验和土的液塑限试验。通过击实试验确定路基土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为路基施工检测压实度提供参照依据;通过液塑限试验取得路基填料的塑性指数,以确定该土样能否用于路基施工。

常用设备 农村公路土方路基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机械有:推土机、平地机、装载机、静作用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施工中首先用推土机、装载机将路基用土均匀的摊铺在工作面上,并粗略找平,然后用平地机进行精确找平,最后用静作用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等机械进行压实。 施工程序 农村公路土方路基的一般施工程序为:施工测量-场地清理-填前压实-布土摊铺-整平-压实-质量检测 施工测量 路基开工前应做好施工测量及放线工作。应全面恢复中线并固定路线主要控制桩,根据恢复的路线中桩钉出路基边线的具体位置桩,施工过程中应保护所有标志桩,特别是一些原始控制点。 场地清理 路基范围内,原地面表层的种植土、草皮等应予清除,清除深度一般不小于15厘米。在路基施工区域内,所有树桩和树根都应从原地面之下不少于50厘米深的地方去除。树根去除后所留的空隙应用合适的材料填充。 填前压实

2015版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D60-2015)修订说明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 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 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 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 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

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 第1章总则 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安全、耐久、适用是公路桥涵结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桥涵设计的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新”、“最”、“第一”等,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桥涵结构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美观成为桥涵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次修订将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调整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这也是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保持一致。 2)增加桥涵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本世纪主要课题之一,作为工程结构而言,其使用年限的长短是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工程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也逐步具体化。1997年4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的第六十条规定:“建筑物在合理使用寿命内,必须确保地基基础工程和主体结构的质量”。国务院2000年279号令《建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22涵洞

22 涵洞 25.1 一般规定 22.1.1涵洞在开工前应根据设计文件进行现场核对,当设计文件与现场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确需变更时,应及时办理设计变更手续。对地形复杂处、斜交、平曲线的纵坡上的涵洞,应先绘出定位详图,再依图放样施工。 22.1.2除设置在岩石地基上的涵洞外,涵洞的洞身及基础应根据地基土德情况,按设计要求设置沉降缝,且沉降缝处的两端面应竖直、平整,上下不得交错。填缝料应具有弹性和不透水性,并应填塞紧密。预制圆管涵的沉降缝应设在管节接缝处,预制盖板涵的沉降应设在盖板的接缝处,沉降缝应贯穿整个洞身断面;波形钢管涵可不设沉降缝。 22.1.3涵洞施工完成后,砌体砂浆或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5%时,方可进行涵洞洞身两侧的回填。涵洞两侧紧靠涵台部分的回填不宜采用大型机械进行压实施工,宜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机械的方法夯填密实。填土的每侧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规定;设计未规定时,应不小于洞身填土高度的1倍。填筑应在两侧同时对称、均衡地分层进行,填筑的压实度应不小于96%。涵洞顶部的填土厚度必须大于0.5m后方可通行车辆和筑路机械。 22.1.4涵洞进出水口的的沟床应整理顺直,与上下游导流、排水设施的连接应圆顺、稳固, 并应保证流水顺畅。 22.2混凝土管涵 22.2.1混凝土圆管管节成品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端面应平整并与其轴线垂直;斜交管涵进出水口管节的外端面,应按斜交角度进 行处理。 2混凝土圆管管节成品质量应符合表22.2.1的规定。 22.2.2管节在运输、装卸过程中,应采取防防止管节碰撞损伤的措施。管涵安装时应对接缝进行防水、防裂处置。 22.2.3管涵基础的顶面应设置混凝土管座,管座的弧形面应与管身紧密贴合,使管节受力均匀。当管身直接放置在天然地基上时,应按照设计要求将管底土层夯压密实或设置砂垫层,并做成与管身弧度密贴的弧形管座。 22.2.4管节的安装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1管节应按本节第22.2.1条的规定经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2各管节应顺流水方向安装平顺,当管壁厚度不一致时应调整高度使其下不内壁齐平;管节应 垫稳坐实,安装完成后管内不得遗留泥土等杂物。 3插口管安装时,其接口应平直,环形间隙应均匀,并应安装特制的胶圈或用沥青、麻絮等防水材料填塞;平接管安装的接缝宽度宜为10?20mm,其接口表面应平整,并应采用 有弹性的不透水材料嵌塞密实,不得采用加大接缝宽度的方式满足涵洞长度要求。管节的接缝不得有间断、裂缝、空鼓和漏水等现象。 22.2.5管涵施工质量应符合表22.2.5的规定。

农村公路建设中土方路基施工技术的分析

农村公路建设中土方路基施工技术的分析 【摘要】公路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因此深入调查公路沿线的自然条件,掌握有关自然因素的自然规律及其对路基稳定性的影响,从而因地制宜地采用技术措施,以达到正确进行路基施工和养护的目的。本文旨在围绕信息化测绘的相关概念出发,分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方工程计算中的具体运用方式,更好的实现方法操作的简单、高效与精度可靠。 【关键词】农村公路建设土方路基施工技术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土方路基施工技术是一项综合技术的运用过程,尤其是要结合现代化的测绘、监测技术等,在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形成数据处理与地形图的准确应用,并采用现代化信息处理,突出公路建设中土方路基的断层面、路基填压等多方面的综合技术,更好的实现农村公路建设的整体优化。 1 简述信息化测绘的相关概念 1.1 整体概念分析 信息化测绘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测量技术手段,是指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并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综合服务的有效方式,并突出空间信息综合服务的特点,是一种现代化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快速获取空间信息,形成智能化、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并促成规模化生产与网络化分发服务的资源共享与融合,为整体经济发展提供多角度、多时相、多形式的综合技术服务。 1.2 整体特征分析 (1)数据获取实时化。通过动态与静态的转变,在获取数据等相关信息的同时,既有数据库建设的静态,也有动态变化检测的实时更新。信息化测绘主要通过数据获取的综合方式,形成快速观测技术与组织运行方式,并实现数据的实时化,并作为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参数。 (2)信息交互网络化。网络化交互使用时信息化测绘的一个显著特征,实现从局域到广域的变换,将数据传输与信息化交互网络的支撑环境相结合,采用多种交互式使用的方式,将数据使用与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土方路基施工相结合,形成测绘基准体系以及基础信息数据的系统化使用,更好的实现信息化数据处理的公共社会服务平台,体现出更大的网络化交互价值。 (3)信息服务社会化。将信息资源社会服务化作为现代信息化测绘的主要实现手段,构建由封闭到开放的运行方式,将体系运行的主体由测绘内部系统扩展为更多的应用部门,形成多种机构共同运行的开放机制,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标准

主要内容 一、《规范》修订背景 二、《规范》亮点与特点 三、《规范》的作用影响 四、《规范》主要修订内容 五、执行《规范》注意事项 一、《规范》修订背景 交通量越来越大,轴载越来越重,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挑战。 原规范的标准与路面设计指标不够协调 交通运输部三轮次、长达10年的的技术攻关,建立新一代路基结构设计方法与指标标准 近十年来,全国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公路建设技术方面,发展新的技术,积累工程经验。交通运输部于2010年启动《规范》修订 二、《规范》亮点、特点 亮点1:首次实现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国内外结构与设计指标 原规范存在问题 路基设计、施工检验与路面设计指标不一致 路基设计指标:CBR;施工检验指标:压实度 路面设计指标:回弹模量;施工检验:弯沉值 CBR值-表征路基填料的水稳定性能,密实度-反映路基的密实状态。 路基设计状态与施工检验验收状态、道路服役状态不一致 设计状态:最不利季节,设计难以确定路基湿度和强度。 施工验收状态:最佳含水率

服役状态:平衡湿度状态 尚未充分考虑与交通荷载等级、道路服环境条件; 尚未充分考虑路基土长期性能演化。 问题:设计针对性不强,强度设计难以指导填料设计,路基路面设计不协调,难以回答服役时间。 新规范 统一路基设计状态、施工状态和道路服役使用状态,理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 设计状态:服役期路基处于平衡湿度状态,即设计状态与使用状态一致 施工状态:标准湿度状态(最佳含水率、最大干密度) 路基设计控制:动态回弹模量为设计指标,压应变为验收指标 施工过程控制:填料类型符合设计要求,以含水率、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检验指标; 路基交工控制: 检测路床顶面的动态弯沉或回弹模量值,检测方法可采用落锤式弯沉仪或贝克曼梁弯沉检测 建立了基于路基长期性能演化规律、路基路面协调设计的的设计指标体系,实现了路基路面一体化设计。 亮点2:更新理念,以功能等级确定指标标准 首先根据公路功能、等级、交通量等,确定交通等级; 根据交通等级,确定路基性能的技术指标或参数; 以指标为目标,确定路基结构与材料设计方案。 强化排水、防护功能设计,兼顾绿色环境的要求; 显著提高了公路路基的长期性能,保证路基在各种环境因素和汽车荷载作用影响下的长期性能满足要求! 亮点3:基于原规范补充新内容,建立了内容完整的公路路基设计体系 1977年《公路工程设计准则》;第1次制定(JTJ013-86),1985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为基础编制;第2次(JTJ013-95);第3次(JTG D30-2004);本次是第4次修订。三十年发展,建立了内容完整的路基设计规范体系 修订了路床厚度范围; 补充完善路基设计指标、控制标准与指标预估方法; 补充了低路堤设计要求; 新增了轻质材料路堤、工业矿渣路堤; 新增石笼式挡土墙、无面板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土墙等新型柔性防护结构 补充完善了高路堤、陡坡路堤与深路堑稳定性分析方法与控制标准; 新增季节冻土路基,补充完善十八类特殊路基性能评价与控制标准、病害防治技术措施等。

JTG D60-2015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2015版通规主要修订内容介绍 现行《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于2004年颁布实施。近几年的实践应用表明,规范总体上能够满足我国公路桥涵建设的需要,但随着我国公路运营状况、桥涵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发展和变化,也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内容: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的适应性问题日渐突出;设计使用年限、耐久性设计、全寿命设计、风险评估、桥梁运营期结构安全监测等新方法、新理念逐渐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成为工程设计中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为了吸纳近年来的成熟经验和科研成果,提高规范的适应性,促进公路桥梁科学健康发展,交通运输部2009年下达了《公路桥涵设计规范》的修编任务。 在规范修订过程中,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吸取了已有的成熟科研成果和实际工程设计经验,并且参考、借鉴国内外相关的标准规范。在规范条文初稿编写完成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征求设计、施工、建设、管理等有关单位和个人的意见,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后定稿。 总体而言,本规范主要做了如下几个方面的修订: 1) 增加了桥涵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和耐久性要求; 2) 完善了极限状态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 改进了作用组合分类及计算方法; 4) 调整了公路桥梁设计汽车荷载标准;

5) 增加、完善了各种作用标准值的计算规定; 6) 完善了有关桥涵总体设计、环境保护、交通安全保障工程等的相关规定; 7) 增加了桥涵风险评估和安全监测的相关规定。 为了清晰地说明本规范的具体修订内容,现将主要修订内容的确定理由及作用和影响分章节论述如下。 1 第1章总则 1)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修改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 长期以来,公路桥涵设计都遵循着“技术先进、安全可靠、适用耐久、经济合理”的基本原则,这是与我国当时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安全、耐久、适用是公路桥涵结构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环境保护日益引起重视。环保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贯彻落实。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还要注重桥涵设计的经济性,不能一味追求“新”、“最”、“第一”等,造成严重的浪费。另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桥涵结构的要求也逐步提高,美观成为桥涵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本次修订将公路桥涵的设计原则调整为“安全、耐久、适用、环保、经济和美观”,这也是与《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保持一致。 2)增加桥涵设计使用年限的规定。

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发表时间:2019-04-02T13:38:09.187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师艳 [导读] 本文就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耀州区农村公路管理站陕西铜川 727100 摘要:公路路基与整个农村公路建设工程项目的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点内容,关系到公路工程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公路施工中必须特别关注路基施工情况,并对其施工质量进行严格控制。除此之外相关施工人员也要严格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施工,做好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提高施工的质量与效率。鉴于此,本文就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展开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1.农村公路路基施工质量要求 1.1稳定性 首先需要保证公路路基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因为路基施工是建立在道路土石方开挖及回填作业基础上,这会改变原来地面的平衡稳定度,特别是在一些地质情况比较特殊的地区,路基施工会严重破坏天然平衡,导致出现各种破坏情况。为了提高路基整体平稳性,减少不必要的破坏,需在施工中时刻注意保证路基稳定性。 1.2提高强度 必须保证路基具有较高的强度,因为路面会有大量车辆行驶,路基强度直接关系到路面结构,影响行车安全性。路基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生自然下沉,再加上车辆的荷载,会导致路基发生变形。不及时补救还会引起大面积的路面破坏,缩短公路的使用寿命,因此必须要保证路基的强度达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 1.3具备较高的水稳定性 路基的稳定性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当降水时会在路面形成积水坑,不及时清理会导致下渗,降低路基强度。特别是在一些冰冻地区降雪时形成路面积雪,随着温度变化这些雪会融化,之后结冰,后天气变暖,再融化,这些都严重破坏路基强度,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制订详细的整改方案,尽量减少其对路基的危害。 2.农村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要点 2.1路基开挖 首先要根据公路工程的施工条件与实际范围,对路基开挖的方式进行科学选择。之后可采用挖掘机直接开挖,按照原先的设计由下至上,要按提前设计好的施工组织方案进行,不可以多挖乱挖。当挖方工作完成后要测量标高,标高符合要求后进行排水边沟的施工,并在施工期间保证排水良好。采用先进的仪器测量路基挖方段的密实度,严格按照要求对路基压实。我国当前的标准是路基顶面以下300mm,要达到96%的压实度。顶面以下换土多于300mm时,压实度应不小于96%,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针对膨胀土地区施工,路堑边坡不应一次挖掘到位,应沿着边坡预留厚度0.3~0.5m,在路堑挖成时要削去预留部分,并采用浆砌护坡方法对其封闭。 表1重型击实下道路路基压实标准 2.2路基压实施工的技术措施 结合公路路基的施工情况及要求,可知路基的压实施工是否符合标准,与路基施工质量是否可靠密切相关,因此,需要注重公路路基压实施工的技术控制措施使用,为保证路基压实状况组织科学保障。实践中在运用公路路基压实施工的技术控制措施时,应做到:(1)选择相对吨位较大的压路机并加以使用,确保路基压实施工效果良好;(2)路基压实施工中需要施工企业及人员能够给予其施工环境状况充分的考虑,从而选用相应的施工工艺予以应对,并控制好路基压实度,促使其压实施工质量能够达到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要求;(3)在路基压实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落实好其所需的施工控制工作,处理好路基压实施工中的细节问题,从而保持其路基压实良好的施工效果及质量。 2.3.路基排水施工的技术措施 由于地下水、自然降雨会对公路路基结构稳定性产生潜在威胁,无形之中加大了其施工风险。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在公路路基施工中加强排水施工的技术控制措施使用,确保其施工作业落实状况良好。具体表现为:(1)在对公路路基排水系统进行设计时,应该做到与附近原来的排水系统相融合,避免新构建的排水系统对原来的排水系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路基排水施工效果;(2)路基排水施工设计期间必须留出充足的预留量,充分保证建设路基水能够合理、有效的排放,从而提高路基施工效率,满足其施工计划安全要求;(3)公路路基施工中设置排水系统时,需要考虑地面排水、路面排水、地下排水等不同排水方式的配合使用。在此期间,进行路基地面排水工作时,可选取截水沟、边沟以及地面排水管等进行排水,从而增强其地面排水效果;若进行路面排水工作时,需要施工人员能够注重集中排水与分散排水的配合使用,并将路面渗水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避免公路路基边坡应用中受到雨水冲刷的影响而降低而结构性能;在进行路基所在区域地下水排水工作时,则需要注重暗沟、盲沟以及渗沟等多种办法的合理使用,且在渗透力的作用下确保排水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公路路基排水施工中能够科学应对对地下水、地表水,保证路基稳定性。 3.农村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严格控制路基施工材料质量 任何项目工程的施工过程均将涉及到大量施工材料的选用,而施工材料本身的质量亦将关注公路路基施工的整体质量。因此,在实际的公路路基施工过程中,针对材料质量的控制需务必引起管理者的足够重视。而在具体的施工管理过程中,施工单位除了需严格清除不合适以及质量不合格的填料外,尚需对路基填料的厚度予以精确控制。通常,针对路基填料的厚度控制,需确保其厚度在35cm以内。而在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