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舆论引导的再认识

对舆论引导的再认识
对舆论引导的再认识

对舆论引导的再认识

文/杨 凡 范以锦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社会文化也呈现出日渐繁荣之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未来10年内的主要发展目标。而作为文化建设先锋力量的新闻媒体,则担负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使命。

舆论走向及舆论引导对社会心理形成、价值观建构、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形成重大影响,是社会管理、文化建设、政治稳定的重要维度和基本手段。做好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是我国新闻领域至关重要的工作。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考察工作时就指出:“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置,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效。”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是每个新闻单位和新闻从业人员的责任及义务。

媒体开放程度的提升和新媒体的崛起,使得当前我国的舆论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舆论格局已经由以政府和传统媒体主导的二元格局转变为以政府、传统媒体、意见领袖、网民等共同参与的多元格局。在开放的媒体环境下,政府和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被稀释,我国舆论引导正面临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本文从三个部分探讨新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媒体应该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内涵丰富,须全面把握

舆论引导,也可称为舆论导向,是指社会主导者通过传播特定的评价信息影响社会公众对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的关注与评价,使舆论朝着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的方向发展。舆论引导既是对出现的社会舆论的评价,也是对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指导,还是对某一社会事态发表议论、形成舆论。舆论引导的目的就是把社会公众的心理、思想情感和行为引导到社会所需要的方向上去,弘扬正向舆论,抑制负向舆论。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疏导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起到凝聚人心、释疑解惑、化解矛盾、弘扬正气的作用。

《决定》中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毫无疑问,舆论引导能力当然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而在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媒体开放程度大大提高的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新闻传播媒介作为舆论引导的主体,能否做出正确的舆论引导,这是一个考验。对此,《决定》明确提出了舆论引导的具体要求:“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壮大主流舆论,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根据这一要求,笔者认为针对当前的实际应把握好三个“性”。

(一)时效性:坚持及时性,引导才不会错过时机。

时效性是新闻媒体内容竞争的核心竞争力,在舆论引导中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就抢占了先机。这与新闻传播的首声效应有关。所谓首声效应,是指新闻媒体对某一人物或事物的首次传播、报道,在受众头脑中形成的先入为主、根深蒂固的印象和烙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第一时间、第一声音、第一报道、第一现场等,均属首声效应范畴。受众对于新闻信息的接受,

栏目主持/朱 音 王运平

首声效应形成的先入为主的印象和概念十分顽固,很难得到根本扭转和完全消除。因此,把握住时效性,及时引导,对于舆论引导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事倍功半。“瓮安事件”、“杞县忧钴”事件等都因为信息没有在第一时间及时公开而造成了恶劣的影响,造成了大规模的冲突事件和由于谣言四起而带来的群体性恐慌。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不公开,新媒体公开;境内媒体不公开,境外媒体公开;权威信息不公开,谣言满天飞。事件发生后,“封锁消息”或是在事件掩盖不住之后“延迟发布”,会让政府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事件的处理。眼下新闻工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突发事件多、热点难点多,而在突发事件、热点难点面前,媒体必须快速反应,及时引导,牢牢掌握话语权、主动权。在坚持真实、准确的前提下,力争在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布,同时做到公开透明、开放有序,努力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

(二)可信性:坚持客观公正,以公信力赢得受众认可。

客观、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准则,即可信性原则,是新闻的生命。在舆论引导中,可信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舆论传播能否站住脚,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要看可信性;能否为广大受众信服和接受,发挥最佳的社会效果,也是看可信性。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坚持客观公正地报道事件,可以为新闻媒体赢得公信力和影响力。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大众舆论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以“真相”、“问责”出发的鲜明诉求点。在引起受众关注的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第一是要知道真相,第二是要了解谁来承担责任,2011年发生的“7·23”动车追尾事故就集中地体现了这两点。这两大诉求点反映在新闻报道中就是要媒体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还原事件真相,寻找责任来源。能够坚持这一原则的媒体可以赢得受众的认可,在舆论引导中也有更多的发言权。

(三)贴近性:通达社情民意,引导才能落到实处。

舆论传播的及时性、可信性是极其重要的,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贴近性也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课题之一,不可忽视。贴近性是指新闻作品要贴近受众,为受众所乐于接受,这是取得广泛传播效果的必备条件。要提高信息传播的贴近性,要求媒体要贴近受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受众关心的问题理当是媒体关注的问题,只有受众愿意接受,舆论引导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媒体应正确认识自己与受众的关系,尊重受众,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以“平视”的角度多多研究受众的情绪和心理特点,少一些空泛说教和抽象理论。

贴近性在具体操作上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要贴近群众的视点,以“小”见“大”,重大题材从小处落笔;二是要贴近受众的生活,加大信息量,抓受众关心的、对其有价值的报道题材;三是要贴近受众的情感,以情动人,引起受众的心灵共鸣;四是贴近受众的口味,以“软”代“硬”,增强可读性、可视性和可听性。

形成多媒体互动的新格局,

舆论引导将更有力量

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之下,较之于风头正劲的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传统媒体往往由于时效性和互动性的劣势而处于跟随者的地位。社会舆论的发展过程已由原来的受众被动接受信息传播变为了现在的主动参与事件讨论,以强大的舆论压力推动事件发展,其基本模式是:事件发生→微博讨论→问责呐喊声四起→传统媒体跟进→政府公开表态→事件解决,许多重大突发性事件和热点事件的解决往往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作用的结果。新媒体因其时效性、互动性、贴近性的优势在信息发布之初占据了先机,并且能够迅速搜集民意;而传统媒体则具备深度和权威性,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把握舆论发展的方向。在二者合力的作用之下,舆论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都得以保证,舆论引导也将更有力度,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新闻媒体的合声效应。

新闻媒体的合声效应,是指多种类型、多个数量的新闻媒体,按照科学的分工和特定的规律,对同一事实或同类事实,围绕相同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同时进行阶段性报道形成的舆论传播效果。它具有覆盖面宽广、形式丰富多样、传播力度大、舆论层次多、社会影响大等主要特点。在新形势下,舆论引导能力的提高,单凭某一媒体,不能达到。只靠传统媒体,势单力薄,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只靠新兴媒体,舆论走势会趋于恶化,必须发挥媒体的合声效应,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作用,形成多媒体

互动的新格局,才能形成舆论的强势,从而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正如《决定》中所要求的,

“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一)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是国家掌控的重要的舆论力量,要充分发挥其权威性的作用,重大时刻要发声。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新闻管理理念和方式的残留影响,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等主流性质的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善的问题。如报道往往程式化、公式化,报道形式不生动,等等。在一些地方遇到突发事件时,常常因为人为的因素和当地政府的行政的干预,不能在第一时间发声,而把吸引受众注意力、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权拱手让给新媒体。在缺失主旋律而形成的舆论的引导下,社会舆论肯定是一片嘈杂,一片混乱,出现导向错误的不良后果是必然的。

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作为国家掌控的重要舆论力量,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社会舆论的主声部地位,应当充分发挥主旋律的作用,重大时刻要发声,时刻引领社会舆论的走势。

近年来,《人民日报》积极改版,在报道内容和报道形式上创新,对某些敏感话题在舆论引导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例如,针对社会高度关注的上海“钓鱼执法”事件,2009年10月,《人民日报》在短短不到10天之内连续发表《钓鱼式执法,危害猛于虎》等4篇评论,彰显了《人民日报》在重大社会事件面前的责任担当与职业操守,为党报干预生活、引导舆论提供了借鉴。正如社长张研农所说,在舆论引导上,“《人民日报》努力做到敢说话,早说话,会说话,不失语,不乱语。”

(二)市场化较高的媒体如都市类媒体由于其贴近百姓,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不可忽视其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大批立足城市、面向大众的都市类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并迅速适应传媒业的发展规律,在媒体经营和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时至今日,都市类媒体已经成长为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中的一支生力军,在舆论传播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关注民生,是都市类媒体的最大特点之一。都市类媒体主要面向基层广大人民群众发行,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时代感、时效性强,报纸更具可读性,适合大众的需求。其报道的内容更加容易被广大受众所接受,其言论和观点更易被社会公众认同,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在热点事件的报道中,都市类媒体往往更加深入、更加犀利,敢于直面问题。众多都市类媒体以其鲜明的品牌化风格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充分发挥都市类媒体的优势,在舆论传播的过程中把稳方向、抓住时机。

(三)传统媒体要积极介入新媒体,在与新媒体的互动中提升影响力和引导能力。

以网络为主体的新型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但其信息传播的公信力却没有太大的优势,到目前为止,最具传播公信力的仍然是传统主流新闻媒体。由于采编队伍、机构分布等原因,新兴媒体做新闻的实力无法与传统媒体相比,经常转载传统主流媒体的稿件。然后,借助网络媒体独特的会聚效应、放大效应和扩展效应形成更加宽阔的覆盖面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传统媒体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积极介入新媒体,将其渠道优势嫁接到自己身上,发挥自身的公信力、权威性优势,在与新媒体的互动中提升影响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南方日报》“接力救助白血病大学生”行动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身患绝症却无钱医治的事件近年来不时见诸报端,而《南方日报》积极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构筑微博爱心平台,引发了舆论的积极响应,使得白血病大学生最终得到了援助。这是一次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良性互动,微博一改人们负面情绪“垃圾站”的印象。舆论通过新媒体这个平台在传统媒体的引导下,将救助演变成一场爱心接力的行动,还特别关注了诸如此类事件的长效救助机制的建立和建设,以求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够通过此种方式得到救治,这不可不说是舆论引导的一种进步。

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

确保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热点事件、突

发事件、群体性事件越来越多,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否成功,在这个时候最能体现其功力。《决定》中特别针对重大突发事件及热点难点事件的舆论引导做出了如下要求:“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应急报道和舆论引导机制,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加强和改进正面宣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加强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从群众关注点入手,科学解疑释惑,有效凝聚共识。”新闻媒体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把握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对社情民意的收集,及时公开信息,披露真相。

在社会热点事件、重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新闻媒体应该通过各种手段收集民意,并加以分析和研判,了解受众的主要诉求点,把握舆论传播的方向和角度,在第一时间发出权威的声音,这样方能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特别是在灾难性报道中,了解受众的需求,及时、透明地公开信息,不仅有利于稳定人心,更能对救灾工作带来实质性地帮助。

以《人民日报》为例。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在第一时间刊登了《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青海玉树灾区救援全面展开》等消息,及时介绍了玉树地震的震级、波及范围等。在后续报道中,《人民日报》时刻关注抗震救灾进展情况,进行了多方位、多侧面的报道,并于4月15日开设了抗震救灾特刊。此外,还及时发表了《十三亿份关爱正集结驰援》、《以生命的名义凝聚大爱》、《玉树,我们与你同在》等评论,因势利导,使得国内舆论空前团结。

《人民日报》及时传达中央精神,迅速传递真实信息,通过一系列透明、公开的新闻报道,减少了信息的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公开度、

透明度以及权威性,遏制了谣言的传播,有利于稳定民心和抗震救灾工作的进行。在抗震救灾报道全过程中,《人民日报》如实报道灾情,不隐瞒伤亡人数,不遮掩灾区面临的困难,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的相关规定,既做到了真实、客观、公正,又在第一时间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

(二)要建立一支善于做深度报道的队伍,热点问题要说清说透,引导有力。

舆论引导除了要把握时机,切中受众心理诉求之外,对于信息传播的“度”的把握也至关重要。特别是针对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突发事件,受众不满足于仅仅知道发生了什么,更多的在于为什么会发生,以及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媒体信息发布的详尽程度与受众接受程度直接相关,信息发布越是粗略,越会引起受众的疑问,引发不利的猜测,导致舆论向消极的方向发展;而信息发布越是详尽,受众对于事件的了解也越发全面,这样不至于引发不必要的猜想,舆论导向也更加积极。新闻媒体在针对此类事件的舆论引导时,应该做深、做透,深入地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问题,针对受众关注的新闻点进行答疑解惑,引导社会舆论向良性的方向发展。

要做好这一工作,媒体的队伍建设非常重要,记者不能只满足于抢新闻。要建立一支善于做深度报道和评论社会热点的队伍。比如,2011年4月21日起,《人民日报》围绕社会管理创新的问题先后发表了《为什么必须强调群众工作》、《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关注社会心态》、《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等系列评论。许多媒体予以转载,并跟进讨论。作为党中央的机关报,其最大优势就是权威性,其发表的《如何回应社会关切》等评论,触及了社会管理深层次的问题,文笔尖锐泼辣,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的引导比一般的报道就显得更加有力量。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2]舆论引导艺术[M].新华出版社,1998

[3]任贤良.舆论引导艺术[M].新华出版社,2010

如何提高高校新闻宣传的舆论引导能力

关键词:新闻宣传;舆论引导;高校 1.2 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与之前相比,现在的大学生大多只关注国际和国内的热点事件以及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应该密切关注国家时事热点,及时报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工作,立足中国国情,把握时事热点,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如在“九﹒一八”事变81周年之际,某大学发布特别报告,在报告中,教师和学生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专业学科分析中日关系,理性看待冲突,积极指导、理性的表达,坚持舆论引导的“权威性”。 1.3 挖掘校园热点,增强舆论引导的“贴近性和互动性” 新闻宣传应扎根教师和学生中,让更多的学生把重点放在校园新闻,要牢固确立大众观点,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想看的信息,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可亲可信。 2 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宣传工作本质上是信息交流的过程,高校宣传工作水平参差不齐,一般由党委宣传部门负责,但党委宣传部门更多的注重校园内部宣传,而忽视对外宣传,所以应改进高校对外宣传工作,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 2.1 主动宣传,注重新闻的实效性 目前,高校新闻价值偏低,其原因之一是宣传思维僵化。一些大学不注重新闻的实效性,延迟宣传;一些高校因为担心媒体炒作或不透明,在宣传上因循守旧,缺乏特色;同时,也存在资源占有不均的情况,这将导致不同的院校可以动员的媒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也存在差异。许多院校忽视了社会的驱动的宣传影响,很难打破现有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宣传的主观能动性。 2.2 注重公众舆论,提高预期的效果 一些高校抱有侥幸心理,一味等待媒体关注,而忽视公众舆论,并认为公众舆论冷却意味着一切都好。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打乱了公众舆论的整体节奏,公众舆论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一些大学缺乏经验,在处理公众舆论方向判断不准确,很难做到有序和有效。因此,应注重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提高宣传的预期效果。 2.3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宣传机制 有效率的宣传必须在科学指导的前提下进行。因此,任何重要的涉及学校形象的宣传和发展应该由宣传部门统一规划、协调和实施,从而形成力量,对外宣传;同时,优化工作流程。宣传的分工、职责、内容、时间、要求、反馈、评估应该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包括宣传计划如何发展,舆论监控提交等。 2.4 充分注意媒体关系管理 2.5 建立正面典型,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引导校园舆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宣传应对学校改革与发展的热点问题、科技创新、校园生活的新措施进行积极宣传,进行典型的正面宣传、采访,尽量做到有趣、活泼、接近校园。其次,应反映教师和学生的利益需求,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加大对网络民意的重视力度,保护公众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尤其是政府网站,在网络诉求处理的环节中,必须发挥好中枢作用,对网上收集的问题进行正确判断、遴选,并积极做出反应。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一、提升舆论引导能力,营造良好上网氛围。 强化管理,加强沟通。2012年10月初,由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牵头组织红盾信息网、人民政府网等网站、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明确要求相关网站负责人做好对涉及较敏感问题的相关言论、帖子,认真审核把关,同时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一定要配合工作。 二、搞好网络舆情信息监控、收集和整理工作。 根据领导的要求,认真做好履行的工作职责,搞好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控工作。每天安排好值班人员,负责对涉及本局的相关舆情进行监控,并在每天下班前跟分管领导汇报当日舆情信息。在重大会议、重要庆典活动、重大项目建设期间,安排专职人员做好24小时监控,并落实舆情汇报工作制度。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 我局的网络舆情队伍建设起步相对较晚,着手组建好我局的“网络水军”队伍,使之覆盖到全局各个部门,是当前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侧重点之一。由各部门的网监人员每天负责监控、收集好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网络舆情信息,提高舆情监控的广度和效果。

2.建立健全要求收集、研判、处置制度。 各部门要建立网络舆情档案,做好本单位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研判、上报工作,制定好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在发生网络舆情事件时,积极配合网管办搞好舆情处置工作。 3.多部门协调合作,加强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 加强部门间舆情信息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有效预知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及可能的走向,提前准备好相关舆情预案,尽量减少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经验分享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应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信息调研在工作中越来越重要。在开展宣传信息调研工作中,我们深入研究,正确定位,提出了信息调研工作为加强和改善宣传思想工作,为加强党的执政潜质服务的总体思路,按照这个思想,提升了信息调研工作的地位,畅通了信息调研工作的路子,提高了做好信息调研工作的用心性,从而带动了全年的宣传信息调研工作。 二、抓强化,夯实信息工作基础 1、职责分解到人,分解到单位。建立了信息工作职责分 解制度,并对各县(市、区)委宣传部及宣传文化系统一级机构上报信息的数量、质量及资料做了具体的要求,分解到每个月,落实到每个人,并把信息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加强了督查检查。 2、突出重点。围绕重点工作,挖掘重大题材,发挥重要 作用,要求信息员务必深入基层搞调研。凡是上报中宣传部的重要信息,我们要求信息员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透过切身体会,深刻明白相关活动的重大现实好处。 三、抓优化,提高信息工作质量

准确把握四个舆论空间发挥新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网络就成为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新的传播工具。网络是价廉质优的传播工具,普通民众皆可便捷使用。于是,因传播工具的发展导致舆论空间发生了裂变,人们在四个不同舆论空间享受自己的精神生活。 这四类舆论空间包括: 一是国家传统媒体舆论空间,国家借助纸质媒介(包括官办报纸、党政文件、教材)、电视传媒(包括有线电视、无线电视、有线广播和无线广播)等传统媒介塑造的舆论空间;二是社会传统媒体舆论空间,主要通过社会团体办的报纸和广播等建构的舆论空间; 三是国家新媒体传播舆论空间,即国家利用网络技术打造虚拟国家信息流通空间,包括政府网站、政务微博等; 四是社会新媒体传播舆论空间,社会使用网络技术营造的虚拟世界的国民情绪沟通空间,如商业化网站、社会化网站、各种社交媒体及民间账号等。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国家所主导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空间呈现信息同质化倾向,新的传播工具被视为传统媒体功能的延伸。 社会所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舆论空间呈现的信息开始异质化,各种商业网络公司利用新媒体的“快速传播、自由传播和易于消除传播源”等特点,借助传播语言平民化、传播风格个性化的优势迅速扩大了社会新媒体舆论空间。

占领舆论空间不在于传播工具的科技先进性而在于传播内容新颖性、表达方式多样性和参与者的多层性。 国家传统媒体舆论空间坚持政治正确、信息准确和风格明确的传播特色,代表官方立场,传递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念,因而传播议题与形式比较正统。 社会传统媒体舆论空间具有突出信息自主和方式自选的交流特点,表达社会观点,传送着社会自发性的规范和评判标准。 国家新媒体传播舆论空间因被定位为国家传统媒体舆论空间的延展,仍然以政治主导、信息兼容并蓄和下达上传有限流通为信息公开与发布模式。 社会新媒体传播舆论空间则形成了国民声音自由表达为先、信息海量多元和上传下达宽松交流的传播模式。 四类舆论空间各司其职,为人民心灵安顿提供精神空间。然而,由于社交媒体技术突飞猛进,新媒体的商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进程提速,社会新媒体舆论空间极速扩大。新锐、多元的观点,平易、辛辣的语言以及新颖、多样的表达方式风行于社会新媒体舆论空间,吸引大量用户注册。社会新媒体舆论空间甚至开始侵蚀、挤占另外三类舆论空间。 舆论空间相互渗透与互相融合的新趋势 随着社交媒体的广泛使用,微博、博客等社交媒体正在替代传统媒体的功用,作为传统媒体的继续演化,人人用而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工作是指新闻工作者通过选择事实发挥倾向性的报道功能对社会舆论进行导向和梳理是其朝着健康有利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新闻媒介一大重要的职责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大利器。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1.创新舆论引导方式,涵化受众主流价值观。 新媒体的发展极大的拓展了公民的“媒介接近权”,受众不在是子弹论下的被动的接受者,“选择性”接受理解成为一大特点,传统媒体应该改变过去教导式说教式的方式应该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引导话语体系和变革呈现方式,利用网络元素配以数据,算法,图表直播等新型手段涵化受众主流价值观,为受众问题讨论提供统一的价值框架。 2.新旧媒体联动引导,打通官民舆论场。 互联网语境下舆论的混杂性和广泛性需要新旧媒体优势互补,共建舆论沟通平台。传统媒体发挥其公信力和深度报道能力,及时发声,做好“首因效果”占领舆论高地,新媒体发挥自身海量广泛及时互动等优势利用累积共鸣遍在等手段扩散主流声音,沟通官民舆论场,形成舆论的良性互动。 3.包容舆论自身发展,发挥其对冲和自净机制。 舆论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分的压制会导致其恶性发展,删帖水军等不当做法均会恶化舆论,如百度竞价医疗事件的水军给了舆论新的爆发口。微博等公关领域平台的搭建会给舆论足够的对冲自净功能,大妈玩具车碰瓷等反转事件正是印证了这一点。

4.官民共建话语平台,把握舆论引导的时效度。 利用互联网强大的发声和互动反馈功能,利用政务微博、智慧城市等手段官民共建话语平台直接对话减少中间信息损耗进行直接议程设置。同时对于重大舆论事件第一时间公开已经不够,必须把握时机掌握分寸,增强透明度,设置指导性框架,把握主动权,如在今年南方大水事件中的官兵吃馒头事件以及女领导做皮艇事件积极回应极好的控制了舆论不良扩散。 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1.提高公信力与权威性,重新占领舆论高地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意见观点的平台,话语权下方迅速结构传统媒体的一元话语体系,信息提供主体多元化,却也同时带来了虚假信息泛滥,真实权威有用的信息在网络世界中依旧是人类必需品,主流媒体要想扩大影响力与传播力就要加强自身公信力建设,主动出击,提供快速,透明的信息。在第一时间占领舆论高地。同时提供客观全面的解读,设置议程。避免网民被错误非理性的声音引导,使舆论走向偏激。 2.扶植或利用已有意见领袖 网络赋予每个人自由表达观点的权利,但并非每个人表达的观点都具有同样的影响力,意见领袖往往依据巨大粉丝量以及长期经营得到的公信力能形成强大影响力,不仅能够引发舆论,也能引导舆论走向。主流媒体不仅可以通过扶植意见领袖,也可以利用已有的意见领袖传递自身观点引导舆论。 3.打通两个舆论场,建立广泛的社会认同 伴随新媒体成长起来的非官方话语传播体系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与传统官方话语体系存在交流障碍与失衡,以往地掌控地位使传统主流媒体地内容制作与运作机制固话,缺乏改革动力,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领导干部需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 舆论导向在我们的工作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传播平台,这既为舆论引导工作提供了难得机遇,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性,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使网络成为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不断高涨,急需广大领导干部积极予以回应。在网络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群众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网络参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公共事务,表达诉求。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这就要求广大领导干部积极通过网络察民情、知民意、集民智,及时发现热点问题特别是对涉及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事件及其舆论及时作出回应,切实为广大群众答疑、释惑、解忧,从而有效疏导公众情绪、化解矛盾纠纷。另一方面,网络舆情鱼龙混杂,急需广大领

导干部积极加以引导。网络上的信息十分丰富,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不实消息、不健康内容、不负责任的言论等随处可见。尤其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利用网络歪曲事实、恶意炒作,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这就需要广大领导干部不断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主动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和监管,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 在我们当前的网络舆情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意识不到位,解决问题不及时,新闻触觉不敏锐等等,都给我们的网络舆情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多措并举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新形势下,广大领导干部应充分认识到正确引导网络舆论事关网络文化健康发展,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从而不断增强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自觉性。一是做好网上接访,着力提高网上科学执政水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事业心关注网络舆情,正确对待和及时处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网络媒体作为新兴媒体,其发展方兴未艾,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广大领导干部应高度重视网络媒体的发展,认真学习网络媒体知识,熟练运用网络媒体,确保网络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三是创新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面对网络媒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发布时间:2010/01/20 责任编辑:陈晓红来源:金华报业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多发期,突发性事件频频发生。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已经成为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重大课题。作为地方党报,组织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工作,抢占舆论制高点,提高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能力,是掌握舆论主动权、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 一、深刻认识做好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工作的现实意义 1.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中共中央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其中,专门提到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健全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及时发布准确信息。”《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进一步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2006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纳入整体应急管理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对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工作也提出了明确要求。因此,我们媒体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需要。 2.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当前,我们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和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从近年看,我们面临的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性灾害,如台风、冰雪气候造成的灾害;事故性灾难,如地铁塌陷;公共卫生事件,如“甲流”;社会治安案件,如“杀人恶魔”董文语抢劫凶杀案、杭州“5·7”交通肇事案等。这些突发公共事件本身会造成局部的危机,引发公众的心理波动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运用传媒的力量来减缓乃至化解社会矛盾和危机,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3.做好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是我们媒体应承担的责任。 对我们地方党报而言,做好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是实践“三贴近”、增强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突发事件考验着新闻媒体的新闻策划能力、组织报道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使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最大化,媒体通过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客观报道来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并且引导突发事件向消除误解、吸取教训、完善措施、平息事态的正面转化。正确把握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提高应急报道水平是新时期党和政府对媒体提出的政治要求,也是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媒体在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1.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事件责任部门封锁消息,阻挠采访,导致小道消息满天飞的问题。突发事件因其“突发”,公众关切、关注;媒体无论是从职业特性还是从社会责任出发,都十分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突发事件因有“负面作用”,一些事发地的基层党政部门和事件责任部门怕媒体曝光,怕舆论监督,怕影响当地形象和投资环境,因此,常常封锁现场,阻挠媒体采访,导致不真实或不准确的小道消息在社会上到处流传,并且愈加失真。突发事件的危机处理往往失去有利时机,变得更加复杂,更加被动。杭州“5·7”飚车撞死在斑马线上行走的大学生就是典型案件。 2.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与网络舆论场不对称的问题。 目前,中国互联网形成了世界最大的舆论场,网络与传统媒体互相渗透的传播格局也是前所未有的,由此产生的互动舆论场也是突发事件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尤

政府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政府和媒体如何做好舆论引导 今天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借助网络,尽管很多人坚信,目前已经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是,大家更坚信,无论个体通过麦克风发出的声音如何嘹亮,他也无法替代新闻媒体的价值。毕竟,新闻媒体兼具汇集舆论和引导舆论的能力,而这一点,是任何个体都不能实现的。尤其是在引导舆论方面,无论从权威性还是专业性,新闻媒体是任何其他媒介都无法替代的。 作为X网,毫无疑问,我们的权威性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口号上。在引导舆论方面,X网不仅在政治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专业素养上,也能够始终保持严谨练达,坦荡慎独。也正因如此,X网能够在舆论引导方面能坚守大局,又能赢得网友信赖,在很多新闻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中起到“一锤定音”的价值。概括起来,在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首先,先发制人,争取信息的第一发布权,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从传播心理学来看,受众对新闻的知情权上,存在“第一印象”效应,即先入为主效应,对事件的第一个报道往往最具影响力。因为无论什么声音当它第一时间占据了人们的脑海,不管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后面想再用新的声音去覆盖它都是非常难的事情。 而且,在多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认识到一点,信息发布的及时与否是主动与被动的分界线。无论是从早前“杞县钴60辐射谣言造成恐慌”汲取的教训,还是从新近“郑东新区为何不是鬼城”报道中积累的经验,我们都深刻的体会到,新闻媒体一定要抢占第一落点,树立“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理念。 然而,有些时候很多突发事件发生后,在没有形成热点之前,由于媒体不具备了解事实的强制力。所以,媒体通常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了解详细情况,这就要求各宣传部门也应强化主动意识,能够起到第一时间建立沟通协调的应急机制,甚至迅速担当起信息发布人的责任。一旦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府的声音就不能主动在第一时间传播,让谣传跑到真实信息前面,致使后果难难以控制。 其次,未雨绸缪,要加强舆情分析研判,奠定引导舆论的基础。 一般来说,重大突发事件通常都会形成热点问题,而相关的信息也会在很短时间内呈几何速度增长,舆论的关注点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呈散射状,即由最初的单一表象议题向多点的深层的议题扩张。 当一起突发事件发生后,如果在最初阶段不分主次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呈现出来,不分阶段地加以引导,最终将造成局面的不可控性。另外,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带来的重大影响不难预料,而“小事件”的破坏力往往隐藏在表象之下,事件处置主体和新闻媒体容易思想麻痹,反映迟钝,举措失当。因此,要加强从事件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重视网络舆情,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得决定》,从各个方面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决定强调拓宽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信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如今已经发展成为社会舆论的策源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深刻影响着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正确认知网络舆论极端重要的作用,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新兴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极其重要的任务。 网络舆情极力扮演主信息源角色。从发展阶段看,当前媒体已超越所谓的精英媒体、大众媒体阶段,进入到人人皆为媒体、人人皆为信息发布者、人人皆为舆论制造者的阶段,新兴媒体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面临巨大压力。而从媒体加快分众化、对象化的角度分析,新兴媒体以其占有主要信息源、众多信息源、即时信息源的优势,向传统媒体的传播理念、议程设置模式、运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并加速舆论格局的复杂化。 网络舆情积极向群体心理领域聚焦。处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对许多问题所产生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多地借助网络来释放。此间,如果对正在形成的网上舆论处置不当或引导迟滞,势必导致或强化一些网民产生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在一些“意见领袖”的左右下,网民的这两种心理相互交融,容易产生过激行为,加速放大“破窗效应”和“链式效应”,进而

转为群体心理。这无疑为我们克服和纠正网络舆论引导的反向作用增加了难度。 网络舆情更加置身意识形态前沿。随着若干“杂音”和“噪声”对网络“嵌入式”渗透、“价值论”引导和“话语权”干预的不断增强,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功能将日益凸显。一方面,网络舆论跨界影响空前直接,价值观互相激荡,“思想战”、“精神战”、“文化战”、“政治战”等更是“短兵相接”;另一方面,争夺网络舆论引导的对象更趋于白热化。互联网毫不掩饰地演变为没有硝烟的前沿主战场。 网络舆情进一步深化网络“问政”的维度。从“黑砖窑”事件到前不久伊朗政府围绕选举与西方发生的网络战争,再到我国乌鲁木齐市发生的“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等,无不显示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力量和现实威胁。如果说网络“问政”将继续从广度上引导更多网民有力地去表达心声,那么,网络“问政”还将从加压领导干部心理焦虑、约束其作风建设和促进执政方式创新等方面的深度上,着力发挥影响民主政治进程、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 在网络舆论已经占据当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战略制高点的新形势下,我们虽然在提高认知水平,大力唱响时代主旋律、畅通舆论引导主渠道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离中央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很多工作仍存在诸多不适应的方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浅析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新媒体拥有快速动员聚合社会力量,形成社会舆论的巨大能量。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这个转型过程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很容易在新媒体的聚集和放大作用下,形成不利于经济社会稳定持续发展的负面舆论。如何加强新媒体时代舆论的引导能力,如何加强新媒体舆论的正面引导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 新媒体是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对的概念,它是继传统三大媒体之后产生的媒体的总称。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有线通信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和电子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等数字信息处理终端,为人们提供信息服务的媒体形态。从目前来看,新媒体包括互联网、手机、微博、贴吧等。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信息容量极大、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开放性与传受平等性等特征。 1、信息容量极大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技术基础是数字技术。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各类信息都可以经过模数转换和编码后存储在容量极大又极易扩充的硬盘、硬盘阵列乃至云存储设备中。一块容量为1T的硬盘就可以保存约2000个小时的电视节目。得益于飞速发展的数据存储技术,网络可以逃脱诸如报纸版面、广播电视频道、时间之类的限制,从而可以几乎囊括世界上所有的新闻信息。 2、传播与更新速度极快 传统媒体的制作需要时间、审核把关需要时间,此外还有截稿时间、印刷出版、播出时间的限制。因此,广播电视的新闻延迟以小时计一算、报纸以天计算、期刊图书就更长了。而网络上的新媒体则不受这些限制。各种事件的当事人或日击者使用手机在现场就可以收集编写消息,并通过自媒体即时发布。 3、开放性与传播的平等性 与传统大众媒介相比,这一点可以说是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和优势。传统的大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作者:————————————————————————————————日期: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新闻学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策略 李倩 【摘要】由于我国主流媒体性质和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主流媒体在舆论引导工作上的重要性。舆论引导强效有力,是主流媒体面对未来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强力保证。因此,作为我国主流媒体,要在充分认识新时期面临的各种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不断增强舆论引导的能动性和策略性,不断适应和塑造符合社会发展的舆论生态,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信息的传播渠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不断演变,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也间接地影响了受众在信息传播中的地位和接受方式。不仅如此,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信息和观点,从表面上看,虽促进了信息繁荣和信息民主,但是也容易形成一个分散的、失真的、不受约束且易被人利用的舆论生态环境。这将在客观上减弱了受众对于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同时也增加了主流媒体对于舆论引导的难度。 主流媒体作为我国重要舆论阵地,具有整合舆论和引导舆论的重要功能。舆论引导的实质,就是主流媒体对社会上产生的重要舆论进行梳理优化,采取必要手段确保社会舆论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顺应社会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及主导文化趋向,必须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①就目前而言,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转型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随着人们自我表达意识的提升以及表达渠道的多元化,社会舆论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但随之也出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2018

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典型案例 2016年末至2017年末,红黄蓝幼儿园发生教师针扎学童事件,先后经历了刑事审判和民事审判两个阶段,历时一年,特别是在后期民事审判阶段,受北京红黄蓝虐童事件舆论共震波及,此事在全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范围的影响,现将有关情况梳理汇总如下。 (一)事件经过及舆论引导情况 2016年12月,有自称我市铁西区红黄蓝幼儿园学童家长的网友在互联网上发布孩子疑似被教师针扎的贴文及图片,市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现此舆情后,及时向市委宣传部有关领导汇报,并按市委宣传部要求第一时间将此舆情专报转至市教育部门和铁西区相关部门。同时,网贴被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媒体发现并给予关注,联系市委宣传部了解事件相关情况。鉴于红黄蓝幼儿园为铁西区教育部门审批的民办教育机构,同时幼儿园驻在地和事件发生地也在铁西区,并且事件调查处置主要由铁西区负责,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市委宣传部并不直接了解事件情况及处理进展,故将铁西区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与中央级媒体记者间做好衔接联系,并指导铁西区委宣传部做好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铁西区按照市委宣传部指导建议,第一时间将事件调查进展情况通过我市政务微博等官方渠道向广大市民群众通报情况,回应社

会关切,理顺家长情绪,压制不良炒作,同时通过向新华社、央广等中央级权威媒体提供及时、准确、透明的信息,引导国内媒体舆论走向,调控舆情,保持平稳,至2017年1月中旬,随着调查结果的逐步公开,舆情得到有效控制。此后,随着案情进展,相关人员被刑事拘留和刑事审判结果等关键环节的信息,也通过我市政务微博和新华社等权威发布渠道向社会推送,充分保障媒体、大众知情权。 2017年10月,北京红黄蓝幼儿园发生虐童事件,在国内产生较大波澜,央视新闻频道法治在线栏目因此对我市红黄蓝虐童事件刑事审判处理情况再次关注,11月中旬三名记者专程赴平采访报道,并与市委宣传部取得联系,要求采访铁西区公安、法院和教育部门相关人员。市委宣传部第一时间向省委宣传部和我市有关领导进行汇报,同时派出专人专车陪同记者开展采访工作,联系沟通铁西区教育、公安、法院等部门做好配合工作,将刑事审判过程中有关真实、权威信息,部分提供给央记记者并接受采访。12月上旬,该案民事赔偿案件正式开庭审理,央视三名记者再次来平,联系市委宣传部要求对庭审进行采访。我们及时将情况向市委和省委宣传部做了汇报,并按照省委宣传部相关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给央视记者提供通稿和信息,市中级人民法院也按照省高院要求没有给他们提供庭审画面。目前,央视记者对本案中我市各部门的采访和民事审判部分还没有发出相关

试论舆论的本质特点及正确引导舆论的原则

试论舆论的本质特点及正确引导舆论的原则 本公众号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 建设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和北京习风堂联合打造的“凝聚正能量、传播好思想”官微,以弘扬社会主义意识 形态、宣传国家主流价值观、维护国家安全为己任,致力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力量! 编者按:舆论的产生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又有背后的利益驱动,更反映公众的社会心理和价值取向。舆论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舆论引导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舆论引导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准确把握舆论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创造良好舆论环境。 舆论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舆论不仅是人们信息和意见交流、传播的必要形式,而且成为意志碰撞、思想交锋、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消极错误的乃至荒谬的舆论在网络、新闻传媒、高校等场所偶有呈现,对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因此,有效把握和正确引导舆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

的必然要求。一、新时期舆论的本质及其特点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因此,“舆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见解体系,即意见。意见是构成舆论的主要外在因素,可以把它称作舆论的外壳。”[2]13除此之外,关于舆论的定义多种多样。简单而言,舆论就是“众人的言论”[3]。其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1)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是一定数量的能自主发表意见的人;(2)舆论的客体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涉及公众可感知的任何对象;(3)舆论的内容是“评价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从狭义上来讲,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体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可见,舆论与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新闻媒体作为制造和引导舆论的载体,与舆论亦有所不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舆论得到不断扩大,但舆论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存在一些歪曲党的历史、抹黑党的领袖、宣扬西方所谓“普世价值”、鼓吹私有化的“杂音”,影响极坏。舆论背后是思想的较量和人心的争夺。虽然这些“杂音”是少数和支流,但如果不予重视,就有可能成为冲垮社会主义“千里之堤”的“蚁穴”。因此,在准确把握当前舆论的总体态势基础上,认清其产生的现实根源及本质特点就显得极其必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网络媒体如何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网络舆论引导的难题 舆论的新闻源头不可控。过去的新闻信息传播只有各级宣传部门领导或监管下的报纸、杂志、出版、电台和电视台等出口。而互联网上的百多万家网站,包括新闻站点、专业信息站点、公司站点、机构组织站点、个人博客和电子邮件等等都是新闻信息的源头和出口,而且这些新闻出口都无需有关部门审批。虽然国家有政策规定只有具备登载资质的网站才能发布新闻,但现实情况是,只要愿意,谁都能发布、登载新闻。舆论的新闻源头实际上已不可控。 网上舆论的快速转化不可控。在网上发表的言论,只要提出的问题令人关注,不管是喜欢或者讨厌,很快都会有所反应。网上言论在没有形成舆论之前,其议题广泛而丰富,其活跃度远远超过传统媒体的言论,网络成为潜舆论的最合适的表达场所。而随着网民议题关注的相对集中,以及网民活跃指数的上升,一部分潜舆论很快会变成显舆论,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网上舆论的分散性与多元化不可控。网民的职业、身份、年龄各不相同,所关注的主题也各式各样,即使对同一主题,也都各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多数情况下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不同派别,各持己见。由此也造成了网上舆论的分散性和多元化。 网络舆论极易被放大而难控。互联网是高度开放的空间,一则有代表性的帖子如果得到认同并引起共鸣,通过反复转贴和跟帖,很快就被放大,形成一边倒的舆论意见而产生雪崩式的效果。网络空间的无限性和隐蔽性使得网络管理者不可能对因特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导致网络舆论的难以调控。 唱响主旋律 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及时反映网民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网站建设的要求。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网民,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中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有害的、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要以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同时要尊重差异,包容

运用网络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如何运用网络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范围急剧扩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纽带,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最新型媒体,也显示出了强大的传播力和渗透力。这一点,大家应该深有体会。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互联网存在,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会怎样?这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如何快速适应网络媒体的特点,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扩大宣传影响,应对突发事件,提升形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和大家交流一些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我讲七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给诸位介绍一下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情况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的特点 目前,互联网在我国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一种态势,网民人数逐步增加,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新业态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互联网以更加迅猛的势头

融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总之,互联网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网络应用保持快速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止2012年底中国网民人数突破5.64亿,互联网普及率突破42.1%,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已成为全球网络用户最多的国家,是世界上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互联网市场之一。手机用户9亿多,手机网民3亿多,超过6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言论,并就各种话题进行讨论,中国互联网正向“全民时代”迈进。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亿多,庞大的用户基数,使得微博成为当前最活跃的网络舆论场。现在微信、易信也急速发展,每个人都可轻松方便的在手机客户端网上发布消息,发表言论,获取信息。一个人人拥有麦克风的“全媒体”(也有称“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互联网在信息获取、文化生活、电子商务、交流沟通等方面的应用稳步增长,新产品加快普及。特别是微博客、微信成为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应用,截至去年底,中国微博客用户规模达到3.09亿,微信用户规模达到3亿。近两年,电子商务在中国扩张迅速,越来越多的商家在传统销售模式外大力开拓网络渠道,网民也越来越热衷于网络购物。据统计,2012年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2.42亿,比2011年增长了24.8%;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8.1万亿元人民币,比2011年增长了

传统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几点不足和建议

传统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几点不足和建议 摘要:舆论的力量是巨大的,它是除司法、立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力量,如何能够利用好舆论力量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而在引导舆论方面,我们的传统主流媒体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无可替代的优势。提高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不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长远作用。传统主流媒体引导舆论的不足或缺失,很容易给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团结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与此同时,传统主流媒体还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对新兴媒体的某些误导加以指正,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曲折和损失。 关键词: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不足建议 2008年6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去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并做出了“更好地发挥党中央机关报的舆论导向作用”的指示及5点意见。其中,他明确提到了传统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在胡总书记提出“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引导舆论能力”之后,传统主流媒体在引导舆论的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首先,新闻真实仍然是不可忽视的一个不足 真实才是对受众真正的负责。这里所说的真实不仅仅是指事件真实,更是指细节真实。一直以来,传统主流媒体承担着传递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任务,人们对于传统主流媒体充满着信任和依赖。虽然近几年新兴媒体的力量不断壮大,但是人们对于传统主流媒体的信任度却始终没有发生变化。然而,一些传统主流媒体的不实报道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着人们的信任。2007年北京电视台关于《纸做的包子》的报道让人记忆犹新,不实的报道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当然,像这样完全虚假的新闻并不多见,而更常见的是细节上的失实。一些传统主流媒体播出或者刊载的信息来源于网络,而由于网络自身的特点,把关的环节比较弱,这就使得一些不实信息在网上流传。一旦这样的不实信息被传统主流媒体不加核实的引用和传播,对于舆论的引导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引导舆论的时机把握不到位 舆论的爆发是有一个过程和时间的,能否抢在舆论爆发之前做好前期的引导工作则是传统主流媒体仍然需要努力的一个课题。 在对7.23动车追尾事故的报道中,就是因为传统主流媒体没有抓住最有利的引导舆论的时机,导致了社会舆论出现了一边倒的现象。在事故发生第二天,媒体新闻报道的事故时间由前一天的20点34分变成了20点27分,而对事故时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改制以前,我单位是事业单位。由于有财政拨款,所以新闻宣传,舆论引导的工作相对来说就不是很重要。然而,改制后,我单位成为了正统的企业,在新闻宣传方面来看,我们所面对的就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了。与以前相比现在的新闻宣传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 1、更加注重实效,更加务实,目的性更强。 2、肩负着上令下达、下情上传等重要任务。 3、肩负塑造企业形象,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责任。 因此,做好企业新闻宣传工作非常重要。 依据六分公司的现实情况,针对新闻宣传工作的上述特点,在具体操作上有以下几个着手点: 1、快速反应,贴近职工,深入理解企业精神。由于我单位的新闻宣传工作由行政办公室分管,在人员上也没有相应的专职宣传人员。所以在新闻的采集和政策宣传方面有短板。针对此,新闻宣传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新闻敏感性,在与野外一线职工的接触中快速发现新闻点并写出新闻稿件。另外还要深入理解企业精神,把握舆论方向并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企业精神。 2、求真务实,深入理解和宣传我公司的各项精神。新闻,由事实说话。在日常工作中在上令下达的同时更要做好上情上传的工作,将在日常新闻采集过程中收集到的“民意、民怨”整理上报至管

理层。 3、紧抓企业文化,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知名度。企业形象的树立有企业内部文化和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社会知名度。在紧抓内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同时,加强对外的宣传报道。多做向总公司(局)和社会媒体投稿,逐步建立我单位的社会形象,提高知名度。 新闻宣传可以说是企业的形象展示,而舆论引导就是企业稳定的基础了。一个小小的事件,在没有或者不正确的舆论引导下就可能演变成一场灾难。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项长期基础性工作,没有一个清晰的思想认识,没有一支高素质的宣传队伍,没有一套系统的工作规程,舆情引导工作无从谈起。做好新时期企业舆论引导工作,不仅关系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而且关系到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认清形势,沉着应对,紧紧围绕企业工作全局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综上,我们应该在坚持做好新闻宣传的同时加强对舆论的引导,宣传企业精神,减少不和谐的声音。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_何南观

2011年第1期总第295 期 近些年来,我国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不断发生,如贵州瓮安事件、邓玉娇事件、云南孟连事件、湖北石首事件、重庆 出租车罢运事件、 四川广安110事件、四川大竹117事件、 河北定州事件、甘肃陇南事件、吉林通钢事件等等。这些事件已经危及到公共安全,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在极个别地方甚至动摇了地方党组织和地方政权的根本权威。 本文试图从媒体责任、公信力和舆论引导力的角度出发,对突发群体性公共事件的预防、疏导和解决,作一简陋之论述。 基层政府的冷漠和网络围观,是 新时期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要成因 我国当前处于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潜藏在社会底层的矛盾比较多,如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仇富心态、 官员贪渎导致的仇官心态、城市发展和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等。平时由于诉求渠道不畅等原因,这些问题和矛盾潜藏在社会的许多角落。 党中央和国务院特别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社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 但到了基层,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大打折扣, GDP 成为衡量政府政绩的主要甚或是唯一的指标,以破坏环境、以牺牲子孙后代利益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比比皆是。 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提高道路的通行等级和通行能力,这些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在征地、拆迁、补偿的过程中,有些地方政府要么成为房地产商的利益 代言人,要么严重侵害农民的利益,他们不知道土地这一根本性生产资料的丧失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讲究工作方法,不站在利益受损一方思考问题,靠一时的哄骗欺瞒或强硬手段保证工程的进行,但诸多矛盾和隐患就潜藏下来了。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信访渠道“肠阻梗”,使矛盾和问题不断升级为埋藏在心底的“民怨”。由于地方调解机制和法制的不健全,由于基层政府和官员对民众利益的漠视, “上访”成为我国特殊的一种诉求现象。 一遇大的节庆或重要会议,各级信访部门官员都“如临大敌”,都会派去信访干部或便衣警察到省会城市和北京进行 “截访”,要么进行空口承诺,要么强行带回,但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认真对待,更谈不上妥善的解决。如此一来,上访群众不断的上访,地方干部不断的 “截访”,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这种现象的造成,除了基层干部对群众利益的漠视,更重要的是我国所谓维稳机制对上访群众的不正确认识和不正确对待。在这个机制里,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察中,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到京城和到省会城市上访群众的次数和人数控制得如何。为了应对这个机制的考量,一些地方政府不是立足于解决上访群众的诉求,而是立足于单纯控制上访数量。于是,特殊群体的特殊诉求渠道就被死死地堵住了。一般而言,有利益诉求的群众是算得清诉求成本的,如果地方上能解决其诉求,解开其心里疙瘩,他们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省会城市乃至于北京呢?他们的诉求渠道被彻底堵死后,会放弃他们的诉求,但心里疙瘩从此结下了, “民愤”、“民怨”就是这样形成的。 综观近年我国诸多的突发公共群体性事件,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酿成。 在小事向大事发展的过程中,网络起到了极不好的发酵作用。 曾几何时,几乎是一夜之间,中国的网络媒体覆盖全国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乡镇,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必然。但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显然缺乏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经验,对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 许多网站缺乏网络道德,对那些不实不良的信息的传播缺乏社会责任感,一条信息上传网上后,众多网友先是网上围观,继而网上起哄,激起一种莫名的网络民愤,这种可怕的情绪像疾病一样迅速传播,进而转化为现实社会的街头围观,从而演变成为打砸抢烧甚而围攻基层政府的恶性突发群体事件。 贵州瓮安事件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2008年6月28日,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女生李树芬溺水窒息而亡。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单纯的事件,却因谣传而使事件真相变得愈来愈扑朔迷离。在各种版本谣言的纠集下,在声势强大的网络围观下,死者家属纠集众人上街讨说法,在平时对当地政府不满的群体的掺和下,事件开始演变成一起针对政府部门的打砸抢烧的恶性事件。导致瓮安县委大楼、 县政府大楼104间办公室被烧毁,县公安局办公大楼47间办公室、4间门面被烧毁、刑侦大楼14间办公室被砸 坏, 42台交通工具被毁、被抢走电脑数十台,骚乱共造成150余人受伤。事后,瓮安县委书记、县长、县公安局政委、局 主流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 □何南观 (达州日报社,四川达州635000) 传媒研究 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