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知识点总结

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资料上或者通过生产资料形成和建立的相互经济关系。

所有权:指把生产资料当做自己的专有物,排斥别人随意加以侵夺的权能。

占有权:指实际地或者直接地掌握、控制或者管理生产资料,并对他施加实际的、物质的影响的权能。

支配权:1,指在事实上或者法律上决定如何安排、处置生产资料的权能。2,指安排和决定生产资料使用方向的权能。

使用权:就是利用、改变或消费生产资料的权能。

所有制实现形式: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

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

产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为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的经济形式。

经济协调方式: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用途(使用方向)的方式,主要是指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种类的产品生产部门的方式,还包括社会将经济资源配置到不同地区等的方式。

经济管理方式:是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方式,它通过政府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管理的组织架构、管理规则和管理手段等体现出来。

经济刺激方式:是指驱使或刺激当事人从事某一经济活动或改变其经济行为的手段或方法。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的整体演进和改善。显然它有更为广泛的含义,经济增长是它应有之意。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提高等因素导致的社会财富(商品或劳务总量)的增加。统计上通常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加。

经济效率:是指某一时点或某一时期内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或利用效率。

企业:就是一种久已存在的、特殊的经济组织,它从事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经营,谋求产出最大化或盈利最大化。

业主制企业:只有一个产权所有者,业主投入个人财产,直接经营,享有全部经营所得,同时对企业债务承担完全责任。

合伙制企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投资,共同监督和管理,并按期投资比例分享剩余的企业。

公司制企业:公司制企业是一种以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以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从事大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有法人资格并依法设立的经济组织。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范企业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他一般有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和监事会四部分组成。

劳动收入: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劳动收入=直接劳动收入+经营管理劳动收入=工资+津贴+奖金+其他劳动收入)

资产收入: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别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

按劳分配:是指按照每个劳动者向社会所提供的劳动量来分配劳动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也称为部门结构。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内容之一。

供给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产品中各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的数量构成。

需求结构:是指在一定时期社会对各种不同种类的产品的需求量之间的比例关系。

国民经济总量失衡:严格地来说,只要出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一致,即AS≠AD,就应该说出现了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

市场机制:所谓市场机制就是指市场机体内的竞争、供求、风险、价格、利率、工资等要素之间的互为因果、互相制约的联系和作用。

竞争机制:竞争机制反映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资金和劳动力流动等市场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风险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经济主体都面临着盈利、亏损、破产的可能性,都必须承担相应的的利益风险。

市场规则:就是国家凭借政权力量而按照市场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所制定的市场活动诸主体都必需遵守的制度。因此,市场规则实质上就是以法律、法规、契约、公约等形式规

定下来的市场运行的准则,这些准则成为各类市场主体市场行为的规范。

场进出规则:是指市场主体和市场客体(即商品)进入或退出市场的法制规范和行为准则。

市场竞争规则:在经济法意义上讲,所谓市场竞争规则实际上就是以法制形式维护公平竞争的规则。

市场交易规则:从市场主体的约束性上看,市场交易规则是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经营活动的准则与规范,它表明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行为规范。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有哪些主要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们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这一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展开。这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2,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是什么?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1.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 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迫切要求提高社会生产力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特殊要求,我国发展生产力的目标是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3,怎么全面理解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2)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3)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有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4)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由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增强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的前提下,国有经济的比重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4,什么是个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的作用有哪些?

个体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并由劳动者个人及家庭成员直接支配和使用的一种私有制形式。

作用:增加经济总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活跃商品交换,开展多种服务,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财政收入,特别在县乡两级财政收入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源泉;对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对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5,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如何理解其实现形式多样化?

所有制实现形式就是指所有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使用的方式,具体表现为所有者投资企业的财产组织方式、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营运效率及对剩余产品的索取问题。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的基本实现形式可分为:独资、控投、参股。具体的实现形式可分为:独资公司、控股会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公司、合资公司、股份合作企业、合伙企业等。再具体到企业,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实际上是企业财产的组织形式、资本的组合方式和资产的经营形式等等。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只有在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促进生产力发展

3. 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6,怎样理解全民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就资本组织而言 基本的形式有两种 一是国家作为单一投资主体的国有企业 二是国家绝对控股、相对控股或参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就经营方式而言 具体形式主要有国有国营、国家委托经营、承包经营及租赁经营。采取多样化的全面所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是国有企业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改变 这种所有制形式的改变 不会失去或改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目前探索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形式 是力求使国有企业同市场经济相适应 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全民所有制的实现应该而且必须根据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的实现采取多样化的形式首先必须克服政资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 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全民所有制企业实行两权分离 必然牵涉产权明确问题。为了有效实行全民所有制的两权分离 必须界定产权关系 在坚持国家所有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要继续探索有效的全民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对直接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经济领域 主要采取国有独资和控股经营方式 属竞争性领域又必须保留的国有企业 其产权主体应当多元化 由独资转化为股份公司 对于绝大部分中小国有企业还可以实行股份合作制、兼并与出售、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承包和租赁及委托经营等多种形式。

7,简述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这包括几层含义 1 经济体制是一种生产关系 它不是生产力 也不是上层建筑 2 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 它不是它要表现的生产关系自身。作为生产关系 经济体制必然要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影响 作为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又意味着在同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下 表现形式的差异可能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②经济体制包括的主要内容有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经济决策方式 经济协调方式 经济管理方式 经济刺激方式 信息传输方式。

③是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了判断经济体制合理性的根本标准。一种经济体制是否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具体的方面 标准 来判断 1 经济增长 2 经济效率 3 经济的稳定性 4 经济结构 5 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经济体制的优劣要通过以上几个具体的标准来衡量 好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能够导致高经济增长 高的经济效率 高的经济稳定性 合理的、优化的经济结构和公平的收入分配的经济体制。

8, 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P67)为什么农村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P72)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应如何进一步发展完善?(P73)

定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水利设施等基本生产材料公有的基础上,使生产经营的责、权、利相结合,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劳动者的收益同劳动成果直接挂钩的一种经营组织形式。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是必然的。1家庭承包经营制是同农业生产的特点相适应的。它不仅适应于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而且也适应于采取现代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2家庭承包经营制适合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中国的农业生产手段还是比较落后的,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还比较低,管理水平也不高。这就决定了分散经营和独立操作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农户可以独立完成农业直接生产过程,可以充分发挥农户及每个家庭成员的生产积极性。

问题:(一)我国在实行承包经营时,主要是采取平均承包的办法。这在当时有其必然性,易于为农民接受,但却造成耕地规模过小、零星分散的问题,由此农户经营规模过小,农产品成本收益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双层经营中的集体经济层次薄弱的现象还是比较普遍,不少集体经济组成为“空壳”,其必然后果是向农民摊派、集资过多过滥,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农民生活和再生产能力受影响;公共福利、公共设施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然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社会哈在制度上提供了可能,但是由于集体经济实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四)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渠道还不够通畅,这也是制约了弄明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改善: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长期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壮大集体经济和农户经营层次实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再次飞跃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一)农村基本政策,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家庭承包经营、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必须长期坚持。(二)要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探讨和实施土地使用流转制度。(三)乡镇企业和其他集体企业也要逐步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并采用高效的经营方式。股份合作制既有劳动联合,又有资本联合,既有按劳分配,又有按资分配,适应性很强,应加以推广。(四)要大力调整农业组织结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升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围绕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通过这种形式,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

发展的要求,是农业和农村走向现代化。(五)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高双层管理水平和科技水平,培养大批的有技术、会管理的农民人才。(六)完善农村承包责任制,实现“第二次飞跃”,离不开必要的外部条件。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投入;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搞好税费改革,减轻农民的负担;打破垄断,保证农产品流通顺畅;改革传统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政权和农民自治组织建设等。

9,什么是企业制度?(P130)试述企业制度的演变。(P130—131)

企业制度是企业产权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总和,其核心是产权制度。企业制度是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这种变革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从产权制度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古典的业主制企业发展到合伙企业,再到现代的公司制企业。

(2)从组织结构来看,企业制度的变革是从手工工场开始的,经历了传统的工厂制度再演进为如今多单位,多职能的企业组织形式。

10,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P134)

1.产权清晰出资着与作为法人的企业之间产权清晰

2.权责分明出资者和企业在权利及责任方面应该有明确的划分和规定

3.政企分开政府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依法向企业征税,并通过相关政策和宏观调控作用于市场,间接引导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则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在市场那个竞争中优胜劣汰

4.科学管理现代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

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结合的经营机制

11,什么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P136)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的情况下,规范企业不同权利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达成相互制衡格局的有关制度安排。它一般由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的监事会四个部分组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一个企业能不能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能不能增进企业经济活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

治理结构是否有效。

12,什么是企业经营机制?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有哪些特点?

企业经营机制是指约束和激励企业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它包括动力机制、决策机制和约束机制。

传统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企业动力的行政化;二是企业决策的行政化;三是企业约束的行政化。

13,什么是股份制?什么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份制有什么特点?P143.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公司----的经营方式。它的特点可归结为法人地位、有限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结构。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两个以上股东共同出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资本分为等额股份,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有限责任的法人企业。

14,企业融资渠道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P158.

,企业融资渠道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不影响企业的自主独立,财务风险很小,但所能筹集的资金数量少而分散,融资效率较低;外源融资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外源融资可提供大量的、集中的资金,筹资效率很高,但也有代价,银行贷款和债券要还本付息,可能发生财务风险;发行股票不仅要支付股息和红利,还会丧失部分生产经营的自主性。

15,企业可以选择的投资方向有哪些?

投资方向可投资于扩大生产规模、投资于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于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投资于新的生产方法和管理创新。

16,什么是劳动收入、非劳动收入、资产收入、转移性收入?为什么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是多种收入形式并存的格局?

劳动收入:指居民凭借其为社会所提供的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劳动所获取的收入。

非劳动收入:指居民不是凭借劳动,而是凭借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和从各种渠道所获得的转移性收入,就是说包括资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资产收入:指居民通过向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货币形式与非货币形式的资产所获得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指一个经济单位向别一个经济单位单方面地无偿地提供的收入。

原因:存在何种收入形式,取决于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存在何种收入分配制度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社会生产力是逐步发展的,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到除了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之外,任何其他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都不能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的条件下,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才会成为社会唯一的所有制形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这个阶段以前,在社会主义长期存在不同的性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会长期存在,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内会存在以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多种收入分配制度,因此也就决定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相当长的时期会存在以劳动收入为主,同时并存着其他收入形式的多种收入并存的格局。

17,为什么居民的劳动收入、资产收入会出现差别?这种差别是否合理?为什么?

劳动收入的差距的原因:①居民劳动能力有差别 ②居民向社会实际提供的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量有差别 ③各部门垄断程度有差别 ④政府对就业和工资的干预。

资产收入差别的原因:①居民拥有的资产数量存在差别 ②居民拥有的资产种类等不同。

18,.为什么政府要对居民收入差距进行调节?政府对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秉持什么原则?政府可以运用哪些手段调节居民收入差距?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1,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所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求政府

调节居民收入差距。2,政府履行其经济职能需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3,市场力量和第三种力量的局限性要求政府积极调节居民收入差距。4,政府具有作为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依靠力量的能力。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则:1,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目标是双重的,既要促进居民之间在经济上的平等,又要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2,兼顾机会平等与结果平。3,以相对平等为平等的度。4,效率优先,兼顾平等。

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可以运用的手段:1,对居民收入征税。2,对居民财产征税。3,征收商品税。4,政府向居民提供教育服务。5,发展社会保险。6,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7,制定和实施反就业歧视和反工资歧视的法律。8,实行逆向的工资级差制度。9,最低工资制度。10,调整某些商品的价格。11,扶贫性质的区域经济制度。

19,试析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特点及其成因。

近年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3)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4)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5)不同行业之间职工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6)不同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7)不同所有制职工之间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目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特点:

(1)居民整体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2)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

(3)农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城市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4)各省份内部的居民收入差距超过不同省份之间的居民收入差距

(5)沿海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大于内地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

(6)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一般越大。

(7)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工资收入差距偏大,垄断性行业职工的工资水平偏高。

(8)非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大于公有制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

(9)城镇集体经济单位职工与非集体经济单位职工的收入差距呈持续扩大之势。

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1. 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

2. 就业制度的变革

3. 公有制企业改革过程中的内部人控制

4. 租金非均衡分布的马太效应

5. 资产分布的不平衡

6. 权力介入收入分配

7. 部门之间的非公平交易

8. 劳动力素质的差异与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性程度的差异

9.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经济开放的非均衡性

10.经济发展在地区之间的非均衡性。

20,.你认为中国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应该采取什么政策

1,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重点不是居民收入差距的度,而是居民收入差距的性质。对不同性质的收入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当前解决居民收入差距的关键是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2,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和不同行业职工之间的收入差距应该成为合法收入调节的主要目标。3,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法治建设结合起来。将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纳入法治化轨道。4,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加快经济管制制度、企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是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的重要条件。5,居民收入差距的调节应该同经济增长相协调。在发展中、在所有人的收入都市能增长的条件下解决收入差距问题是唯一现实的选择。6,相机选择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手段。在目前,政府除应对非法收入采取没收政策外,应采取的主要手段:一是实行增加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收入转移政策;二是向居民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三是加快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同时逐步建立财产税制度,建立起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手段体系。7,鼓励第三种力量参与收入调节,为其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21,什么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总量平衡的标志是什么?

国民经济总量平衡时指总供给与总需求在实际上的平衡。即AS=AD

总量平衡是同一衡量范围、同一衡量层次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总量平衡是同一时间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总量平衡不是一般价格水平发生变化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

标志:一般物价水平,平衡时会保持稳定。商品供应状况,商品供应充分,库存保持正常增长,表明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平衡的。

22,什么是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它有哪两种基本类型?各自的表现是什么?

国民经济的总量失衡是指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相等)达到一定的程度,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的总供求失衡。两种类型:一是总需求不足(或总供给过剩)型的总量失衡。其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会以较大幅度下降,出现普遍的商品过剩。二是总需求过度(或者总供给不足)型的总量失衡。其表现是:一般物价水平会以较大幅度上涨,商品的供应十分紧张。

23,什么是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哪些类型?(P315)

产业结构就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因此也称为部门结构。

以下是有关产业结构的几种主要的分类:

1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

2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与第三次产业

3基础设施部门和非基础设施部门

4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资金)密集型产业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

5工业部门的内部结构:轻工业与重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基础工业和非基础工业;

6联合国的标准产业分类:农业、狩猎业、林业和牧业;矿业和采石业;制造业;电力、煤气、供水业;建筑业;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游业;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24,产业结构是由哪些因素所决定的

(1)供给方面的因素:①一国资源的拥有状况 ②劳动力的供应状态 ③资金和资本

的供应状况 ④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 ⑤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 ⑥投资结构及其变化

(2)需求方面的因素 ①居民就消费需求的结构 ②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例 ③消费和投资之间的比例关系 ④投资结构

(3)国际经济因素

25,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什么?(P325)

①从三次产业来看,第一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的趋势,第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的趋势,第二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则经历了从低到高再转而下降的过程;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过程中,主导产业的演进则呈现出以第一次产业为主,再转向以第二次产业为主,最后转向以第三次产业为主的变化趋势。

②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部门从以物质生产部门为主逐步转到以非物质生产部门为主。

③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下降,资本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先升后降,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④从工业内部实际的演变过程来看,重化工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之势,而轻工业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之势;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上升之势,而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所占的比重呈长期下降之势;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的关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原材料工业发展为重心;第二阶段以加工工业发展为重心。

26,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P358~360)

一国经济中现代部门与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被称为二元经济结构。从更普遍意义上说,一切建立在落后生产方式(细小而分散)和落后技术(手工劳动)基础上的,因此也是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经济,都属于传统部门;一切建立在现今生产方式(社会化大生产)和先进技术(机械化、自动化)基础上的,因而也是高效率和高收入的经济,则都属于现代部门。

二元经济的存在时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不足而又要求进一步发展的必然结果,因而面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首先,现代部门的作为一种新技术新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以及高效率的典范,随着它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从而推动传统部门的现代化;其次,现代部门的高薪酬将吸引传统部门劳动者,促使劳动力和自己从传统部门向现代部门转移和流动,有利于加速现代部门的发展;最后,现代部门可以将自己的先进技术提供给传统部门,有利于推动传统部门发展。(总结:这些都有利于使二元经济逐渐弥合,最终过渡到一元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消极影响:首先,国民经济各部门按比例发展是一条客观规律,如果农业过分落后,势必在许多方面限制现代部门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其次,如果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在技术和效率上过分悬殊发展,势必造成传统部门越来越用附加值低的大量农产品换现代部门附加值高的少量工业品,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会削弱农业的积累能力,限制农业发展;最后,若二元经济中人们收入差异过大,会导致劳动力过分转移,导致本来就落后的传统部门因生产要素流失更加落后,而城市因人口过多产生各种“城市病”。(总结:可能会因发展二元经济造成地区差异过大,即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落后地区同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主体的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引发上述各种消极影响。)

27,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有什么重要意义?我国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哪些方

面?如何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P365-369)

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意义重大。首先,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意味着生产要素的合理高效配置。一方面各地区坚持微观的竞争优势原则,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可以促进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地区间坚持宏观比较优势原则,彼此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可以提高整体的资源配置效率。其次,地区经济结构优化意味着在区际发展上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短期与长远、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内在统一,从而有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助于保持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协调均衡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经济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区际差异。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由东向西依次递减,而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则由东向西依次递增,客观上存在着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区),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即区际差异问题异常突出。2、地区产业同构。我国地区经济结构窜在的另外一个主要问题是产业同构,表现为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相似程度高,缺乏有效的地区产业分工和协作。

缩小区际差异,消除不合理的产业同构,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一个属于,宏观经济范围内加以考虑和确定的事情,需要通过国家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来实现。综合地看,我国的地区经济发展应体现合理分工、发挥优势,适度倾斜,协调发展,统一规范,分区调控,分类指导,重点参与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出路:

1加强地区之间经济分工协作。

2加强地区内经济的综合发展。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4解决区际差异过大和产业同构的问题,还需要政府政策的干预。

28,中国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 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和实现形式的单一化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 经济决策权的高度集中根本不能满足复杂的经济决策的需要

3.单一的计划调节脱离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4. 以行政管理方式管理国民经济违背了经济规律

5. 以非经济利益为主的经济刺激方式不是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刺激方式

6. 纵向的信息传输满足不了做出理性经济决策的需要

29,市场规则的意义是什么?

1,市场规则是使商品生产者有序的进行市场活动的重要保证。2,市场规则是市场有效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3,市场规则是保证市场有序化的基本手段。

30,市场规则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市场规则是使商品生产者有序地进行市场活动的重要保证。第二,市场规则是市场有效发挥其功能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三,市场规则是保证市场有序化的是基本手段。

31,市场机制充分展开应满足什么条件?

(反命题)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无法有效率地分配商品和劳务的情况。1. 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导致市场失灵;2. 垄断,由于固定成本、规模效益等产生的贸易壁垒,使得某行业出现寡头或垄断,导致市场失灵;3. 外部性,有些相关因素不是经济主体可以控制的,如污染和创新;4. 信息不对称,如内幕消息。

32,市场规则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是必须科学化。二是必须系统化和统一化。三是具有强制化和严肃性。四是公平性原则。五是必须具有开放性。

33,.市场客体(商品)进入市场需要遵守什么规则?

①商品的质量要符合要求,低劣商品不能进入市场之中。②商品的效用要符合社会利益,那些有害于人民身心健康的商品不能进入市场。③商品的包装及其他方面都必须符合要求,不能有损于消费者的利益。④商品要名副其实,任何假冒商品都不能进入市场。⑤商品的价格及其计量等,都要符合要求,否则不能进入市场。

(完整版)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基本概念 ①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②经济规律 分为三种: 1.适应于一切社会经济形态的 2.适应于几个社会经济形态的 3.适应于某一特定社会经济形态的 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共同性:经济规律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产生并发挥作用。人们不能违背、制造和改造经济规律,但可以利用它。 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差异性:历史性、利益性、阶级性、 基本原理 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研究社会生产关系,要结合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生产力三要素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较为活跃,生产关系较为稳定。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但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

基本概念 ①商品 (同时满足)必须是个有用物;必须是劳动产品;满足他人或社会需要;通过有代价(经济 上的代价)的交换方式。二因素:价值、使用价值。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体现其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②货币 当某种商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 未来:电子货币。 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金银便成了货币。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经济主权的象征(货币主权) ③货币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派生职能: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④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核心:等价交换。 既是价值决定规律,也是价值实现规律。 价值规律随商品经济的产生而产生并发挥作用。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经常背离价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一种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高于或低于价值,总是受价值约束,上下波动。 商品的价格是以自身的价值为基础,进行波动的。 从短暂和个别看价格经常背离价值,但整个社会看,总价格和总价值仍是基本一致的。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知识点 很多高校经济学专业考试包含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今天凯程考研晶晶老师就为大家整理了政治经济学的部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帮助。 1.经济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经法律确认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该社会上层建筑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又被称为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或基本经济制度,它规定着这个社会经济活动的总体方向和基本性质。 2.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制度或生产关系所采取的具体经济运行组织形式和经济管理体制。它决定着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基础上应该怎样从事经济活动和在怎样的相互关系下从事经济活动。 3.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 5.商品经济: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到共产主义阶段,其会消亡。 6.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即死劳动,只是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 7.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8.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反映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9.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点。生产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③产品分配形式。 10.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的生产效率,常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1、衡量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志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有利于生产关系的和谐发展。 2、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大量生产来满足消费需求,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必须以商品经济为主导,公平、公正的环境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保障。 3、商品价值量的含义,单位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的量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的,(指在现有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大多数劳动者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中,为什么以价值为尺度进行商品交换 商品的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必须以照价值量为基础进行等价交换。 5、实现商品经济的条件,商品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 含义:以社会分工进行生产,以交换作为目的的生产方式称为商品经济 条件; 1)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私有化 3)等价交换 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或者说,产品价值是否能转换成为商品价值的矛盾! 6、价值规律、供求规律 第一,价值规律使供求达到平衡性,有效缓解经济危机,并且引导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均衡转移与分配,有效地避免了经济资源的浪费,达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价值规律调节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分配。 有利于大多数劳动者的经济利益。有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和“优胜劣汰”格局。 第三,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与好处 特征: 第一,本质上是交换经济(通过交换满足人们多样化需求) 第二,是开拓型经济(通过社会分工使产品产出达到最大化) 第三,是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经济 (以商品价值为准绳,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获得利润) 第四,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为了获得利润不断生产产品和创造社会财富) 好处: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需求达到最大化 有利于生产关系和谐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个人总结)

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和运动规律,以实现稀缺资源的优化配置; 政治经济学:以国家的经济或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 经济基础: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 两者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的三个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生产物质财富的力量, 生产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的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商品的自然属性,社会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价值的表现形式;(一个商品或一种使用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交换时,交换价值是一个随机变量;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交换价值只能由外部的别的东西来度量;具有交换价值是因为都凝结着相同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是它本身凝结的人类劳动。(人类劳动本身,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物品不是由于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物品是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可以不是商品;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不同的、相矛盾的, (3)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形成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具体劳动是永恒的,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抽象劳动是历史范畴,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所耗费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政治经济学(张维达)知识要点

政治经济学知识要点 一、基本概念 1.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叫做社会生产关系,也叫经 济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三要素与四环节)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作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就是价 值)。价值体现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私人劳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具有的私人性质 4.社会分工:是超越一个经济单位的社会范围内的生产分工(自然分工的基础上) 5.抽象劳动: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6.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7.剩余价值: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 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9.货币流通规律: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的规律(流通中代售商品数量、商 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10.信用:以偿还付息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11.垄断: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 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与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12.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独立发挥资本职能,以获取 商业利润为目的的一种资本形式。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它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13.金融寡头: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形成金融 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 14.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 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15.垄断利润:垄断资本家凭借经济上的垄断地位而长期获得的大于并包括垄断企业本身 生产的剩余价值在内的高额利润 16.通货膨胀:由于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所引起的纸币贬值,物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复习总结

第一章 导论 生产关系也叫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的各种经济关系。 研究的出发点 1、 物质资料生产的含义 1、劳动过程--生产力 生产力的内涵、生产力的构成 2、 社会过程 --生产关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它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对社会生产中人们在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上所结成的关系的制度规定,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四)横向生产关系系统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就叫生产力。 1.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 1.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2.要求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即经济体制,也必须同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相适应 3. 要求在一定的经济体制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特点:1.经济规律是不会长久不变的。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2科学的抽象法 3.数学和统计方法 4.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思考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 、什么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章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 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这五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依次变革。 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1.它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它是封闭型经济 3.它是保守性经济 4.它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其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 2.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特质的利益主体所有 2.商品经济是开放型经济。 3.商品经济是开拓进取型经济 4.商品经济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 三、市场经济 1.资源配制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企业产权商品化 4.宏观经济间接化 5.市场体系完善化 6.交易关系平等化 7.市场管理法制化8.经济生产国际化 特点: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 范畴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3、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1.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 2.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 !!!!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特征。 1、概念: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2、特点: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具有永久性 1、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1.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2.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政治经济学重点及答案(打"的题是老师认为比较重要的) 导言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V)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V)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 定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 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 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一、货币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构成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劳动产品,二就是用于交换。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基本属性。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就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就是一切商品所共有的东西。它就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就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货币就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就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商品的价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就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它需要现实的货币。 4、金属货币与纸币 纸币就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与金属货币相比,纸币的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与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纸币就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否则,会引发通货膨胀或导致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时各应实行什么对策? 通货膨胀对策:实行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控制货币供应量与信贷规模,具体来说A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B提高银行贷款利率与提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十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和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要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按照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商品生产和经营的主体,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因而也是分配的主体。 2、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含义 是由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即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投资组合而成的一种经济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形式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4、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的生产经营方式 国有经济生产经营方式: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国有经营的单一经营方式;在现阶段,主要包括:股份制经营、国有经营、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股份合作制等。 集体经济生产经营方式:城镇集体经济所有制、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客观必然性 ①分配结构主要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②经营方式的多样化也决定着分配方式的多样化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此仅述要点,须详细阐述) 6、如何认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①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与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相结合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形式包括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贡献分配、按个体劳动分配、按经营收益分配和按福利制度分配。 ③实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为:同5 ④国家对个人收入分配进行调节时应妥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必须坚持两个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219-223) 7、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㈠公有制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归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㈡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㈢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只有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使其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才标志着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和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集中力量解决国民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发展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考点梳理

政治经济学考点 第一章 1.何为资源?经济学对资源的经典分类如何? 资源:在经济学上称为禀赋和要素,是指人们可资利用,投入利用后能生产出满足人们欲望的经济物品的各类财货。 经典分类: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2.何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类型?请解释不同的体制类型。 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Economic system):从本质上看,经济体制是指一定社会的资源占有与配置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它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 按照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不同,经济体制可大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基本不存在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不存在产品过剩或短缺,但生产效率低下。 计划经济:由中央计划部门统筹规划,依靠行政命令,自上而下地下达生产指标,完成资源配置的生产组织方式。有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交换,因决策失误,会出现产品过剩或短缺,而且因缺乏激励机制而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市场经济:分散的经济主体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响应市场信号,在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的指挥下,完成资源配置的经济组织方式。 3.简述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自主的市场主体:自由企业制度是自主的市场体系的核心。为保证企业的独立自主性,企业必须具备独立的财产权和自主的决策权。 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体系应该是完整的、统一的、开放的和竞争有序的。 健全的法律体系:市场经济关系的法制化和契约化;经济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间接的宏观调控:市场经济中,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主要体现为宏观调控,它是一种间接的、运用经济杠杆实施的总量调控。 必要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支撑系统和安全阀,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会优抚等。 4.何为数量调节和价格调节? 当供求不平衡时,调节供求的方式有两种: 数量调节(供给调节) 价格调节(需求调节) 5.何为同质竞争和异质竞争? 同质竞争—价格竞争/异质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技术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品牌竞争、并购竞争等)

(完整版)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重点讲解

1、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说,是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都是有阶级性的。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在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体制提出了一些预见性设想。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经济学科,它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中获得重大发展发。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3)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时,不是研究它的表面现象,而是揭示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即研究各种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有什么异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1)二者有统一面。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 (2)二者有差异面。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5、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也是我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理论武器。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6、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提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实现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因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越是正确地提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便越符合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 7、为什么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这是因为: (1)这是我国改革发展的需要。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融入国际经济的条件下研究我国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联系国际经济关系,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运行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2)资本主义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一些新现象、新变化、新特点,需要加以研究。

政治经济学巴欧巴欧知识点

1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3)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为:第一,经济规律是随经济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的;第二,经济规律发生作用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第三,在阶级社会里,人们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带有阶级性。 (4)与经济规律随经济条件改变相适应,经济规律分为三种:一是为数很少的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规律;二是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如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三是某一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 (5)尽管经济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现、掌握、利用规律,即人们可以在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利用经济规律为社会谋福利。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人们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 高一政治经济必修课本中,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需要同学们掌握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政治经济学重点知识(一) 1.积累和消费:国民收入的分配按最终用途分为积累和消费。①所谓积累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物资储备的部分。所谓消费就是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包括个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公共消费亦称社会消费。②积累和消费是既相互促进,又存在不一致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就要:使积累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基础: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2.财政、预算、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分配,包括国家的收入和支出,财政本质上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预算: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预算是国家财政的主要环节。 (3)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收入可以分为税收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也可以概括为税、利、债、费四种形式。财政支出具体表现为财政资金的安排、供应和监督使用的过程,它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去向和用途。 (4)财政收支关系: ①财政收支平衡: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样,财政资金得到了是充分的利用,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发展。②财政赤字:当年财政收入小于支出,出现差额的经济现象。 3.财政的作用:①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②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③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学、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④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⑤财政是巩固国家财政的物质保证。 财政政策:国家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目的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国家通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包括税收,增减国债的发行)方向和数量的确定,及其对数量增减变化的调整来调节社会总需求。 4.税收,税收的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三个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民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 5.我国税收的作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一物质资料得生产就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政治经济学研究得主要出发点,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就是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财富得能力。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发展得决定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三个要素。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加工改造得对象。(一类就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自然物质;另一类就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得物质。)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就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得一切物质资料与物质条件。最重要得就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得发展状况,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得物质标志。 劳动者:具有劳动经验与劳动技能得人。就是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得决定性得因素。 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得各种经济关系。使人们最基本得社会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与交换过程中所处得地位与关系;产品得分配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得统一,构成物质资料得生产方式。它们既矛盾又统一,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方式得不断运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与发展得要求,这就是人类社会发展得客观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得矛盾就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得基本动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得矛盾,就是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得重要因素。 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得综合构成社会得经济基础,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得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得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放作用于生产力 政治经济学就是研究生产关系得一门科学。 二物质资料生产与在生产得过程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起点) (中间环节) (终点) 政治经济学得任务:作为一门以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得理论经济科学,揭示生产关系及其实现与发展得运动规律就是它得根本任务。 政治经济学得性质:阶级性、实践性、科学性 政治经济学得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唯物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得意义:社会主义革命得经济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得经济理论依据、 运用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得典范、 财经专业得理论基础与社会科学得重要知识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商品得二因素:商品就是用来交换得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得属性。使用价值总就是构成社会财富得物质内容,就是交换价值得物质承担者。 商品得交换价值: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她商品相交换得属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得量得关系或比例。 商品交换价值比例就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得。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得基础与内容,交换价值就是价值得表现形式。价值就是商品得社会属性。价值体现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就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凝结在劳动产品中得无差别得一般劳动。价值体现得就是人们交换劳动得生产关系,这就就是价值得实质。她就是商品得本质特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得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矛盾统一:对立:商品交换过程中,买卖双方价值与使用价值只能得其一。 统一:商品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得统一体。使用价值就是价值得物质承担者,价值就是商品得本质属性。☆劳动得二重性:生产产品得劳动具有二重性,既就是具体劳动,又就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在特定具体形式下进行得千差万别得劳动。创造了商品得使用价值。放映人与自然地关系,具有永恒性》抽象劳动:抽去了具体形式得一般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得价值。体现商品经济得社会关系。 劳动得二重性同商品二重性得关系:商品得二因素来自于劳动得二重性。(使用价值→生产力;价值→生产关系) 三、商品得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得社会必要时间决定得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生产者实际耗费得劳动时间就就是个别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得社会正常得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得劳动熟练程度与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得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得超额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得提高与发展。) 价值形式得演变:简单得价值形式、扩大得价值形式、一般得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得特殊商品,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得职能:价值尺、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与要求)商品得价值由生产商品得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得价值量进行。商品价格与价值偏离得现象,实质上就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得结果,就是价值规律作用得表现形式、表现形式:价格受供求关系得影响自发得围绕价个上下波动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详细版)

一、主要概念: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5.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生产方式:是指人们谋得社会财富的方式。 7.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二、主要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是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统一中研究生产方式,其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生产方式运动的规律,即经济规律。 2.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1)生产是指人们创造社会财富的实践活动。它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是指直接生产过程;广义的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2)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起决定作用,而分配、交换、消费则反作用于生产。具体来说: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 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的实现,又是生产连续进行的条件, 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适应生 产的要求则会推动生产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和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其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第一,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 的发展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当 生产关系不适合于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时,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4 科学技术与与生产力(结合第九章) 4.经济规律 (1)经济规律是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是指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创造规律,也不能任意消灭或改造规律。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货币职能:(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货币的五种职能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他们共同的体现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前者是表现商品价值,后者是实现商品价值。由于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可以买到一切商品,它就成了社会财富的代表,由此形成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随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步出现的,它们反映着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 价格:用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它代表着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 纸币:纸币是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工具。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如果用P表示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用Q表示商品的数量,P*Q就是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用V表示单位货币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流通速度,则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G可表示:G=(P*Q)/V. 假定延期支付的商品价格总额为C,本期到期支付的债务总额为D,互相抵消的交易总额为E。则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的公式就调整为:G=(P*Q-C+D-E/V.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