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3

IP3
IP3

WIRELESS, RF, AND CABLE Application Note 2041: May 16, 2003 Understand Wireless Data Sheet Specifications - Part 1

This tutorial introduces and defines RF terms used in data sheets for mixers, amplifiers and oscillators.

Terms described include gain, conversion gain, phase noise, third order intercept, P1dB, insertion loss,

output power, tuning gain and tuning range. Graphics, images are provided to illustrate key concepts.

This tutorial explains some common specifications found in wireless IC data sheets. These specifications

are for amplifiers, mixers, and oscillators. The specifications for amplifiers and mixers are the same, with

few exceptions. Voltage-controlled oscillators (VCO) have a unique set of specifications.

Figure 1. Amplifier, mixer, and VCO form a simple wireless receiver.

Common Amplifier and Mixer Specifications

Gain is the voltage or power gain of a wireless building block (i.e. amplifier or mixer). The gain

specification is almost always given in dB in the data sheet. The three terms: gain, voltage gain, and power

gain are often interchangeable. This is because the gain value is the same for both voltage and power gain

in dB when the input and output impedance are the same. For example, 20dB gain is equivalent to a voltage

gain by a factor of 10 V/V. A voltage gain of 10V/V is also equivalent to power gain of 100 W/W, which is

also 20dB. Voltage gain and power gain in the linear scale are different, but in dB they are the same, thus allowing the terms to interchange without confusion.

Conversion Gain specification is for mixer or frequency translation devices. It is called conversion gain

because the input and output frequencies are different. The input signal is converted to a lower or higher frequency by the mixing action.

Insertion Loss or Attenuation is a gain specification except output level is typically decreased relative to

the input. That is, the output signal amplitude is less than the input.

Output power is the amount of RF power available for driving a load, typically 50. It is usually

expressed in dBm. dBm is the number of milliwatts in dB. For example, 250mW is 10 log10(250) =

+24dBm.

Here are a few examples of power in dBm, assuming the impedance is 50:

+30dBm = 1W = 7.1V RMS

0dBm = 1mW = 0.225VRMS

-100dBm = 0.1pW = 2.25uV RMS

1dB Compression Point (P1dB) is a figure-of-merit for output power. Higher compression point means higher output power. P1dB is at an input (or output) power such that the gain is lowered by one dB when compared to the gain at very low power. Refer to Figure 2, gain vs. input power plot. Note how the gain is lowered as the input power is increased. This is because the output saturates at its maximum and no further increase in power is possible. The 1dB compression point can be specified at the input or output. For example, if the output P1dB specification is +20dBm, the output power for this component is about

+20dBm. Reducing the output power from P1dB will reduce distortion.

Figure 2. Gain vs. input power plot of a component (amplifier or mixer). The gain is lowered at high output power because the output is saturated.

Third-Order Intercept Point (IP3) is a figure-of-merit for linearity or distortion. Higher IP3 means better linearity and less distortion. IP3 is commonly tested with two input tones. Figure 3 illustrates the two-tone IP3 test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The inputs to the amplifier are two sinewaves (fundamental), one at

900MHz and the other at 901MHz in the example shown here. At the output of the amplifier are the two desired signals. Because the amplifier is not perfectly linear, it also produces two third-order intermodulation (IM3) products. IM3 is often given in dBm. The IM3 distortion products are shown here very close in frequency to the desired signals and they cannot be removed easily by filtering. To reduce third order distortion products, the IP3 specification must be increased.

The third-order intermodulation products are the result of inter-mixing (or modulating) the two-tone inputs by the non-linearities in the amplifier or mixer. The two IM3 products are:

f IM3_1 = 2 f1 - f2, i.e. 900 2 - 901 = 899MHz

f IM3_2 = 2 f2 - f1, i.e. 901 2 - 900 = 902MHz

Figure 3. Two-tone IP3 test. (Left) Two input tones at the input. (Right) The output contains the two amplified tones, IM3 products, and harmonic distortions.

In mathematical terms, IP3 is a theoretical input power point at which the fundamental and third-order distortion output lines are intercepted (see Figure 4). Line A is the output power vs. input power curve for the fundamental (desired) signal, and line B is third-order distortion output power vs. input power curve. The slope for line B is three times as steep (in dB) and theoretically intersects line A. The intercept point is the third-order intercept point. The hypothetical input power at this point is the input IP3 and the output power is the output IP3.

Figure 4. Definition of IP3. The point where line A and line B are intercept is the hypothetical IP3. Harmonic Distortion is another distortion specification. It specifies the distortion products created at integer multiples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Figure 3). For example, a second harmonic distortion specified as -60dBc means the distortion output amplitude at twice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is 60dB below the fundamental. Thus dBc is the number of dB below the fundamental (dBc traditionally means dB below the carrier). The harmonic distortion specification is critical in broadband applications such as cable TV, but less important in narrowband applications such as handsets because the distortion products can be easily filtered out, since they are separated by a large frequency difference.

Noise Factor is a figure-of-merit for noise produced by amplifiers and mixers. It compares the noise generated by the component to the thermal noise of a 50 resistor at room temperature. For example, a noise factor of 2 means the amplifier is as noisy as a 50 resistor. In term of math,

Noise Factor = (P A + P50)/P50

= 1 + P A/P50

where P A is the noise power due to the amplifier or mixer, P50 is the noise power due to the thermal noise of a 50 resistor.

Noise Figure is often given in wireless data sheets. It is noise factor expressed in dB. That is, the noise figure is equal to 10 log10 (noise factor). A typical low noise amplifier (LNA) has a 1dB noise figure, which means the noise due the amplifier is about 26% of the noise due to a 50 resistor.

In a typical receiver, the received signal is on the order of -100dBm (2μV), and the thermal noise of a 50 resistor in 1MHz bandwidth is about -114dBm. As you can see,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is very low. Noise in the amplifier will further degrade the SNR. Thus, noise figure must keep to a minimum in RF receiver front-ends.

Return Loss is figure-of-merit for signal reflection. Return loss indicates a faction of the incident power is being reflected back to the source. For example, if you inject 1mW (0dBm) of power into an amplifier and 10% of that power is reflected (bounced) back, the return loss is 10dB. In mathematical terms, return loss is -10 log [(reflected power)/(incident power)]. Return loss is often specified both for input and output. Generally it is desirable to minimize the reflected power, thus more power is transferred to the load. Typically, designers aim for at least 10dB return loss. This 10 dB return loss "rule of thumb" is sometimes violated to achieve better noise figure, IP3, or gain in a system.

Oscillator (VCO) Specifications

Phase Noise is a figure-of-merit for oscillator spectral purity. Ideally, an oscillator's output is a single frequency represented by a single vertical line. In reality, there are noises in the oscillator such that the output is not just a single line, but a "skirt" of noises near the carrier (fundamental) frequency. These noises are referred to as phase noise. Phase noise is usually specified as the ratio of noise power in 1Hz bandwidth at an offset frequency away from the carrier to the carrier power. For example, a phase noise specification of -100dBc/Hz at 100kHz offset means the noise power in 1Hz bandwidth at 100kHz away from the carrier is 100dB below the carrier power (Figure 5).

Figure 5. Output spectrum of an oscillator. The skirt is due to the phase noise in the oscillator.

Low phase noise is important in wireless receivers because of reciprocal mixing. As shown in Figure 6, the noisy local oscillator (LO) is mixed with the desired received signal and converted to the IF. If there an interfering signal is present (from another transmitter), it also mixed with the LO and down converted to the IF frequency range. Because the interferer is much stronger than the desired signal, the "tail-end" of the phase noise is spilled into the IF channel. This noise reduces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and degrades the receiver's performance. A low phase noise LO is important in such receivers with strong interferers.

Figure 6. Both the desired and interferer signals are downconverted to the IF. Due to the phase noise of the oscillator, the tail noise of the downconverted interferer is on top of the desired channel and cannot be easily filter out.

Tuning Range is a range of frequencies that the VCO covers. For example, a VCO's nominal frequency is 900MHz, but it can be tuned from 850MHz to 950MHz by varying the tuning voltage at its tuning input. The tuning range is 100MHz. Wide tuning range is often desired to cover the operating frequency range over a specified supply voltage and temperature range.

Tuning Gain or VCO Gain is a measure of how sensitive the VCO is when the tuning input voltage is changed. For example, a tuning gain of 50MHz/V means there will be a 50MHz frequency variation for a 1V tuning voltage changes. Often low tuning gain is desired because it generally produces lower phase noise, due to the varactor being loosely coupled to the tank of the oscillator.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综述_孙杰

综述与评论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7.15(2)  Com puter Measurement &C ontrol 145 中华测控网chinamca.co m 收稿日期:2006-03-06; 修回日期:2006-05-09。 作者简介:孙 杰(1975-),男,安徽合肥人,讲师,主要从事测控技术方向的研究。 文章编号:1671-4598(2007)02-0141-04 中图分类号:O63;TP273.5 文献标识码:A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综述 孙 杰,潘继飞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 230037) 摘要: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在众多领域已经获得了应用,如何提高其测量精度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电子计数法测量原理与误差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对电子计数法的原理误差进行测量,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最后给出了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时间间隔;原理误差;内插;时间数字转换;时间幅度转换 Methods of High Precision Time -Interval Measurement Sun Jie ,Pan Jifei (Electr onic Eng inee ring Institute o f PL A ,H efei 230037,China ) Abstract :Technology of time -interval m easu rement has been app lied in many field s.H ow to improve its precision is an em ergent ques -tion.On the basis of an alyzing electronic counter 's principle and error ,this paper puts emphasis upon introducing high precision time -in ter -val measu rements all over the w orld.All these methods aim at electronic counter 's principle error ,and ob tain special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6666798.html,s tly ,the pro -gress direction and ap plication foreg rou nd of high precision tim e -interval measurem ent meth od s are predicted. Key words :time in terval ;prin ciple error ;interpolating ;tim e -to -digital conversion ;time -to -amplitude con version 0 引言 时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时间坐标系中的某一刻;另一种是指时间间隔,即在时间坐标系中两个时刻之间的持续时间,因此,时间间隔测量属于时间测量的范畴。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在通信、雷达、卫星及导航定位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高精度测量出时间间隔是测量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指出其发展趋势,为研究新的测量方法指明了方向。 1 电子计数法 1.1 测量原理与误差分析 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前提下,电子计数法是一种非常好 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实际应用,其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电子计数法测量时间间隔基本原理 量化时钟频率为f 0,对应的周期T 0=1/f 0,在待测脉冲上升沿计数器输出计数脉冲个数M ,N ,T 1, T 2为待测脉冲 上升沿与下一个量化时钟脉冲上升沿之间的时间间隔,则待测脉冲时间间隔T x 为: T x =(N -M ) T 0+T 1-T 2 (1) 然而,电子计数法得到的是计数脉冲个数M ,N ,因此其测量的脉冲时间间隔为: T ′x =(N -M ) T 0(2) 比较表达式(1)、(2)可得电子计数法的测量误差为Δ=T 1-T 2,其最大值为一个量化时钟周期T 0,产生的原因是待测脉冲上升沿与量化时钟上升沿的不一致,该误差称为电子计数法的原理误差。 除了原理误差之外,电子计数法还存在时标误差,分析表达式(2)得到: ΔT ′x =Δ (N -M ) T 0+(N -M ) ΔT 0(3) 比较表达式(3)、(2): ΔT ′x T ′x =Δ(N -M )(N -M )+ΔT 0T 0(4) 根据电子计数法原理,Δ(N -M )=±1,N -M =T ′x /T 0,因此: ΔT ′x =±T 0+T ′x ΔT 0/T 0 (5)T ′x ΔT 0/T 0即为时标误差,其产生的原因是量化时钟的稳定度ΔT 0/T 0,可以看出待测脉冲间隔T x 越大,量化时钟的稳定度导致的时标误差越大。 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电子计数法具有以下特点: (1)测量范围广,容易实现,且能够作到实时处理。(2)存在时标误差与原理误差,限制了其测量精度。电子计数法是一种成熟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参考文献[1-3]都有一定的说明,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 1.2 误差克服途径 时标误差可以采用高稳定度的时钟来克服,比如铷原子频率标准;量化误差的克服有许多方法,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提高量化时钟的频率,这带来的问题是时钟频率 DOI 牶牨牥牣牨牰牭牪牰牤j 牣cn ki 牣牨牨牠牬牱牰牪牤tp 牣牪牥牥牱牣牥牪牣牥牥牪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综述 孙杰潘继飞 (解放军电子工程学院,安徽合肥,230037) 摘要: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在众多领域已经获得了应用,如何提高其测量精度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电子计数法测量原理与误差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国内外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对电子计数法的原理误差进行测量,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文章的最后给出了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的发展方向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时间间隔;原理误差;内插;时间数字转换;时间幅度转换 Methods of High Precision Time-Interval Measurement SUN Jie , PAN Ji-fei (Electronic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PLA, HeFei 230037, China) Abstract: Technology of time-interval measurement has been applied in many fields. How to improve its precision is an emergent question. On the bases of analyzing electronic counter’s principle and error, this paper puts emphasis upon introducing high precision time-interval measurements all over the world. All these methods aim at electronic counter’s principle error, and obtain special effect. Lastly, the progress direction and application foreground of high precision time-interval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predicted. Key Words: time interval; principle error; interpolating; time-to-digital conversion; time-to-amplitude conversion 0引言 时间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时间坐标系中的某一刻;另一种是指时间间隔,即在时间坐标系中两个时刻之间的持续时间,因此,时间间隔测量属于时间测量的范畴。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在通信、雷达、卫星及导航定位等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高精度测量出时间间隔是测量领域一直关注的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方法,指出其发展趋势,为研究新的测量方法指明了方向。 1 电子计数法 1.1 测量原理与误差分析 在测量精度要求不高的前提下,电子计数法是一种非常好的时间间隔测量方法,已经在许多领域获得了实际应用,其测量原理如图1所示:

基于数字示波器的高精度抖动测试方法

基于数字示波器的高精度抖动测试方法 关键字: 实时示波器 触发抖动 Trigger Jitter 增量时间精度 DTA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系统总线速度的显著提高,特别是各种不同的采用内嵌时钟技术的高速串行总线日益普及,定时抖动已经成为影响其性能的基本因素。本文针对当前各种不同的抖动测试工具和方法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实时示波器进行抖动测试和分析,并且探讨了示波器中影响抖动测试结果的几个关键因素。最后针对高精度抖动测试提供了参考方法和测试实例。 越来越多的高速计算机和通信系统开始采用高速串行总线在芯片 间,背板间和系统设备间传送高速数据。在串行数据传输过程 中,任何微小的高速时钟和数据抖动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巨大的 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抖动已经成为设计高速数字系统成败的关 键。最典型的应用是传统的33M PCI 并行总线正在被采用高速 串行技术的PCI-Express 取代,它的最新标准支持的数据率已经 到5Gb/s ,一个UI 的宽度才200ps ,任何微小的抖动都会导致 数据传输错误。从当前各种高速串行总线和数据链路的定时余量 规范中表明,在整个数字系统中更加严格地控制抖动是必须的。只有全面有效的测试和分析抖动,其根本原因才能被隔离,从而针对引起系统抖动的原因来减少抖动,提高系统性能和稳定性。像PCI-Express 、FBD 、InfiniBand 、SerialATA 和DVI 等都对 于时钟和数据抖动有明确要求。本文针对示波器进行的实时抖动测试方法,探讨了影响抖动测试结果的关键因素。 典型的抖动测试方法 为成功地设计高速数字系统,不仅需要理解什么是抖动,计算抖动的大小,还需要对不同的抖动分量进行隔离和分解,分析造成抖动的原因,进而避免在高速系统中出现抖动造成的系统故障。在了解抖动测试前,明智选择合适的抖动测试工具和方法成为整个抖动测试工作的第一步。目前有几种抖动测试工具可供选择,误码仪(BERT)直接测试系统的误码率,但是价位昂贵,功能单一,不适合设计人员和调试人员;采用时间间隔分析仪测试抖动也存在功能单一,抖动分析能力不足的限制。高性能数字示波器成为当前最流行的抖动测试工具。 对于数字示波器而言,典型的抖动测试方法主要有2种: 1) 采用数字存储示波器的等效采样模式或直接使用采样示波器,通过直方图统计测量定时抖动。等效采样的缺点是无法消除示波器自身的触发抖动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并且由于它采用的是多次触发、多次采集、累计显示的工作方式,对于电路设计和调试而言受到较多的限制,无法进行深层的抖动分析。 图1:TDSJIT3进行高速数据的 抖动测试和分解。

受体——百度百科

受体——百度百科 2014-5-1 摘编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 中文名受体外文名 receptor 药理学概念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 存在位置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 功能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等 特征结合的特异性、高度的亲和力等 目录 1简介 2功能 3特征 4分类 5概括 6本质 7特性 8与生理学和医学的关系 9药理 1简介 受体(receptor) 受体细胞 受体在药理学上是指糖蛋白或脂蛋白构成的生物大分子,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不同的受体有特异的结构和构型。 受体在细胞生物学中是一个很泛的概念,意指任何能够同激素、神经递质、药物或细胞内的信号分子结合并能引起细胞功能变化的生物大分子。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分,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起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讯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须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ligand)。在细胞通讯中受体通常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2功能 受体是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通常受体具有两个功能: 1、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于两者结合。配体,是指这样一些信号物质,除了与受体结合外本身并无其他功能,它不能参加代谢产生有用产物,也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更无酶的特点,它唯一的功能就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随着两种分子空间结构互补程度增加,相互作用基团之间距离就会缩短,作用力就会大大增加,因此分子空间结构的互补性是特异结合的主要因素。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例如

高分子材料测试技术答案 青岛科技大学考试复习资料

聚合物结构与性能 1.非晶体聚合物的力学三态,说明各自分子运动特点,并用曲线表示出来。 力学三态:玻璃态、高弹态和粘流态称为聚合物的力学三态 玻璃态:温度低,链段的运动处于冻结,只有侧基、链节、链长、键角等局部运动,形变小; 高弹态:链段运动充分发展,形变大,可恢复; 粘流态:链段运动剧烈,导致分子链发生相对位移,形变不可逆。 2.晶态聚合物的力学状态及其转变 在轻度结晶的聚合物中,少量的晶区起类似交联点的作用,当温度升高时,其中非晶区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可以观察到 Tg 的存在,但晶区的链段由于受晶格能的限制难以运动,使其形变受到限制,整个材料表现为由于非晶区的高弹态而具有一定的韧性,由于晶区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硬度。 若晶区的Tm>T f (非晶区),则当晶区熔融后,非晶区已进入粘流态,不 呈现高弹态; 若TmT f 时才进入 粘流态。 3.聚合物的分子运动具有以下特点 (1)运动单元的多重性(2)聚合物分子的运动是一个松弛过程:(3)聚合物的分子运动与温度有关 4.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因素 (1)聚合物的结构(a) 主链结构(b) 侧基或侧链(c) 分子量(d) 化学交联 (2)共聚、共混与增塑 (3)外界条件 红外光谱分析思考题 1.红外光谱的定义 当样品受到频率连续变化的红外光照射时,分子吸收了某些频率的辐射,并由其振动或转动运动引起偶极矩的净变化,产生分子振动和转动能级从基态到激发态的跃迁,使相应于这些吸收区域的透射光强度减弱。记录物质对红外光的吸收程度(或透过程度)与波长或波数关系曲线,就得到红外光谱 形变

高分子材料分析与测试

期末复习作业 一、 名词解释 1. 透湿量 透湿量即指水蒸气透过量。 薄膜两侧的水蒸气压差和薄膜厚度一 定, 温度一定的条件下1山2聚合物材料在24小时内所透过的蒸 汽量(用 v 表示) 2. 吸水性 吸水性是指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 通常以试样原质量与试样失水 后的 质量之差和原质量之比的百分比表示; 也可以用单位面积的 试样吸收 水分的量表示;还可以用吸收的水分量来表示。 3. 表观密度 对于粉状、 片状颗粒状、 纤维状等模塑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单位体 对于泡沫塑料的表观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的泡沫塑料在规定温度 4、拉伸强度 在拉伸试验中, 保持这种受力状态至最终, 就是测量拉伸力直至 应 力,用 t 表示) 5、弯曲强度 试样在弯曲过程中在达到规定挠度值时或之前承受的最大弯曲 应力 (用 f 表示) 积中的质量(用 a 表示) 和相对湿度时的重量,故又称体积密度或视密度(用 a 表示) 材料断裂为止, 所承受的最大拉伸应力称为拉伸强度 极限拉伸

6、压缩强度 指在压缩试验中试样所承受的最大压缩应力。 它可能是也可能不 7、屈服点 应力—应变曲线上应力不随应变增加的初始点。 8、细长比 14、压缩应变 是试样破裂的瞬间所承受的压缩应力(用 e 表示) 指试样的高度与试样横截面积的最小回转半径之比(用 表示) 9、断裂伸长率 断裂时伸长的长度与原始长度之比的百分数(用 t 表示) 10、弯曲弹性模量 比例极限内应力与应变比值(用 E f 表示) 11、压缩模量 指在应力—应变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压缩应力与压缩应变的比值。 由于直线与横坐标的交点一般不通过原点, 因此可用直线上两点 的应力差与对应的应变差之比表示(用 E e 表示) 12、弹性模量 在负荷—伸长曲线的初始直线部分, 材料所承受的应力与产生相 应的应变之比(用 E 表示) 13、压缩变形 指试样在压缩负荷左右下高度的改变量(用 h 表示) 指试样的压缩变形除以试样的原始高度(用 表示)

工业设备安装中高精度测量方法

工业设备安装中高精度测量方法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中的安装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大跨度、长距离、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安装,如造纸生产线设备的安装,其水平度及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均仅为0.3mm。 关键词:工业设备安装;安装精度要求;精度测量;地脚螺栓;测量放线;自动化生产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设备安装工程中设备安装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大跨度、长距离、高速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的设备安装,如造纸生产线设备的安装,其水平度及垂直度的允许偏差均为0.3mm。 设备安装的精度取决于地脚螺栓的预埋精度,而在较大范围内的地脚螺栓预埋精度则由测量放线的精确度所决定。因此掌握整套的高精度测量放线技术是保证设备安装精度的基础。 1、主要技术特点 1.1使用本工法,建立基准线网络,各基准线之间的平等度、垂直度均能达到很高的精度要求。 1.2 网格基准线贯穿于整个厂房,无论是整条生产线,还是单体设备均能借助该基准线,利用精密仪器保证其安装精度。 1.3 利用网格基线来控制设备地脚螺栓的预埋偏差,减少误差传播量,从而保证设备安装精度。 1.4 利用网格基准线上基准点(线)的永久保存性,更方便于将来生产运行过程中的设备维修。 2、适用范围 本工法适用于安装精度要求较高、大跨度、长距离、高速度运转的自动生产线设备安装。例如造纸机生产线安装,厂区钢结构管架安装等。 3、施工准备 利用厂房原始的纵、横向的控制点,借助精密测量仪器(如T2经纬仪、GTS-311全站仪等)测设出厂房内设备的成条中心线,以及平等和垂直此中心线的纵、横辅助中心线,并在其纵向辅助中心线上设立各控制点,从而建立一基准线网格。

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复习材料.doc

一.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1. 什么是红外光谱图 当一束连续变化的各种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时,其中一部分被吸收,吸收的这部分光能就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能量和转动能量;另一部分光透过,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以得到一谱带。若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百分吸收率或透光度为纵坐标,把这谱带记录下来,就得到了该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也有称红外振-转光谱图 2. 红外光谱仪基本工作原理 用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聚焦照射被分析的试样,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与照射红外线相同就会产生共振,这个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把分子吸收的红外线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便能得到全面反映试样成份特征的光谱,从而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 3. 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1) 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 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4. 红外光谱图的三要素 峰位、峰强和峰形 5. 红外光谱样品的制备方法 1) 固体样品的制备 a. 压片法 b. 糊状法: c. 溶液法 2) 液体样品的制备 a. 液膜法 b. 液体吸收池法 3) 气态样品的制备: 气态样品一般都灌注于气体池内进行测试 4) 特殊样品的制备—薄膜法 a. 熔融法 b. 热压成膜法

c. 溶液制膜法 6. 红外对供试样品的要求 ①试样纯度应大于98%,或者符合商业规格,这样才便于与纯化合物的标准光谱或商业光谱进行对照,多组份试样应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否则各组份光谱互相重叠,难予解析。 ②试样不应含水(结晶水或游离水) 水有红外吸收,与羟基峰干扰,而且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所用试样应当经过干燥处理。 ③试样浓度和厚度要适当 使最强吸收透光度在5~20%之间 7. 红外光谱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通过红外光谱的波数位置、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分子基团、分子结构; 4)分析速度快; 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与色谱等联用(GC-FTIR)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7)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二. 紫外光谱 1. 什么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也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是利用某些物质对200-800 nm光谱区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方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使用的仪器设备简便,价格廉价,且易于操作等优点,故广泛应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2. 什么是吸收曲线?及其吸收曲线的特点? 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它反映了物质

4、常用高精度温度测量方法

常用湿度采集传感器及湿度测量原理 湿度传感器,基本形式都为利用湿敏材料对水分子的吸附能力或对水分子产生物理效应的方法测量湿度。有关湿度测量,早在16世纪就有记载。许多古老的测量方法,如干湿球温度计、毛发湿度计和露点计等至今仍被广泛采用。现代工业技术要求高精度、高可靠和连续地测量湿度,因而陆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湿敏元件。 湿敏元件主要分为二大类:水分子亲和力型湿敏元件和非水分子亲和力型湿敏元件。利用水分子有较大的偶极矩,易于附着并渗透入固体表面的特性制成的湿敏元件称为水分子亲和力型湿敏元件。例如,利用水分子附着或浸入某些物质后,其电气性能(电阻值、介电常数等)发生变化的特性可制成电阻式湿敏元件、电容式湿敏元件;利用水分子附着后引起材料长度变化,可制成尺寸变化式湿敏元件,如毛发湿度计。金属氧化物是离子型结合物质,有较强的吸水性能,不仅有物理吸附,而且有化学吸附,可制成金属氧化物湿敏元件。这类元件在应用时附着或浸入被测的水蒸气分子,与材料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物,或一经浸入就有一部分残留在元件上而难以全部脱出,使重复使用时元件的特性不稳定,测量时有较大的滞后误差和较慢的反应速度。目前应用较多的均属于这类湿敏元件。另一类非亲和力型湿敏元件利用其与水分子接触产生的物理效应来测量湿度。例如,利用热力学方法测量的热敏电阻式湿度传感器,利用水蒸气能吸收某波长段的红外线的特性制成的红外线吸收式湿度传感器等。 测量空气湿度的方式很多,其原理是根据某种物质从其周围的空气中吸收水分后引起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间接地获得该物质的吸水量及周围空气的湿度。电容式、电阻式和湿涨式湿敏元件分别是根据其高分子材料吸收后的介电常量、电阻率和体积随之发生变化而进行湿度测量的。 湿度传感器是由湿敏元件和转换电路等组成,它是将环境湿度变换为电信号的装置。湿度传感器在工业、农业、气象、医疗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湿度的检测和控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制工作。通常,理想的湿度传感器的特性要求是,适合于在宽温、湿范围内使用,测量精度要高;使用寿命长,稳定性好;响应速度快,湿滞回差小,重现性好;灵敏度高,线性好,温度系数小;制造工艺简单,易于

高分子材料测试方法

定义下列概念 标准: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即为标准 标准化: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发布及实施标准的过程。 拉伸应力:试样在计量标距范围内,单位初始横截面上承受的拉伸负荷。 剪切应力:试验过程中任一时刻施加于试样的剪切负荷除以受剪面积的值。 压缩应力:压缩试验中,试样单位原始横截面上承受的压缩负荷,MPa。 弯曲应力:试样跨度中心外表面的正应力,MPa。 冲击强度试验速度: 蠕变:指材料在恒负载(外界给予的外力不变)的条件下,变形随时间增加的现象。 应力松弛:试样在恒定形变下,物体的应力随时间而逐渐衰减的现象。 裤形撕裂强度:用平行于割口平面的外力作用于规定的裤形试样上,将试样撕断所需的力除以试样厚度,并按GB/T12833计算得到的中位数。 无割口直角撕裂强度:用与试样长度方向一致的外力作用于规定的直角试样,将试样撕断所需的最大力除以试样厚度。 割口直角或新月形撕裂强度:垂直于割口平面的外力作用于规定的直角或新月形试样,拉伸试样撕断割口所需的最大力除以试样的厚度。 硬度:指材料抵抗其它较硬物体压入其表面的能力 熔点:熔点就是物质受热后,由固态变为液态的温度,高聚物通常没有明显的熔点。 线膨胀系数:指温度每变化1℃,试样长度变化值与其原始长度值之比。表示物质在某一温度区间的线膨胀特性的,称平均线膨胀系数。 热导率:是表明物体热传导能力的重要参数,即单位面积、单位厚度试样的温差为1 ℃时,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热量,单位是W/(m·K)。 冲击脆化温度:是常温下为软质的塑料在试验条件下,以冲击的方法使试样在低温下受到冲击弯曲,求出试样破坏概率为50%时的温度。 玻璃化温度:非结晶高聚物由玻璃态转变为高弹态的转变温度称为玻璃转变化温度,简称玻璃化温度Tg。 失强温度:标准试样在恒定重力作用下,发生断裂的温度。 列出5个标准组织,并给出其标准的代号 ISO:国际标准, ANSI:美国标准, ASTM: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 BS:英国标准, CSA:加拿大标准, DIN:德国标准, JIS:日本工业标准, GB:中国标准, NF:法国标准, EC: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 UL:美国保险商试验室标准 弯曲试验有哪两种常见的试验方法,他们的区别在哪里? 弯曲试验有两种加载方法,一种为三点式加载方法,另一种为四点式加载方法。三点式加载方法在试验时将规定形状和尺寸的试样置于两支座上,并在两支座的中点施加一集中负荷,

高精度平面度测量方法

高精度平面度测量方法探讨 摘要:道路工程测量是道路施工的首要工序,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是各工序确保施工质量的重要依据。本文对施工控制网及放样点位的精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建筑工程测量精度的相关技术措施。 关键词:道路工程测量;精度分析;施工放样;有效控制 abstract: the road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is the wa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imary process, i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process the bridge and the link function, is each working procedure, the important basis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control nets and the accuracy of lofting point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the accuracy of measurement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related technical measures. keywords: road engineering measurement; precision analysis; construction lofting; effective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施工测量的精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工程建设的速度和工程的质量。因此对施工过程中测量作业的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能够保证道路工程施工测量的安全准确,成为目前施工单位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对道路工程

放射配体受体结合试验方法与技术

第五节放射配体受体结合实验方法与技术 一、基本概念 1、受体(receptor)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可与周围环境中微量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通过信息放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或药理效应。 2、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结合的物质,如神经递质、药物或激素等。 3、判断受体的标准真正的受体必须具备:饱和性、特异性、可逆性、高亲和性、结构专一性、立体选择性、区域分布性、亚细胞或分子特征、有内源性配体等。 4、受体的基本分类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G蛋白耦联受体。 5、受体调节的方式 1)共价调节(covalent modification)尤其是蛋白磷酸化反应在受体的脱敏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以乙酰胆碱受体为例,细胞内c AMP升高所引起的蛋白磷酸化可使乙酰胆碱受体对乙酰胆碱的脱敏速度增加8~10倍。 2)非共价调节(non-covalent modification)影响受体功能的非共价调节机制包括①膜电位的变化;②机械性改变受体的分布(斑片钳技术);③受体和其他膜蛋白(如G蛋白)或某些小配体(阴离子,阳离子,核苷酸)之间的变构影响;④膜脂质环境的改变等。 3)协同性调节(coordinate regulation)已知不同受体可含有同源受体区如胰岛素受体和上皮生长因子-抗溃疡素受体中的酪氨酸激酶区。由此可推测一种受体被激活后可能通过一共同密码(code)来调节同一细胞上的其他许多受体。 4)链锁反应(receptor cascades)另外一种可能的调控机制,即一个受体被激活之后,可能会释放一种细胞外信使,激活第二个细胞表面受体。称之为放大性的链锁反应。 二、放射配体结合法的应用领域 1、阐明药物作用机制; 2、新药设计和药物筛选; 3、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和诊断水平; 4、测定组织或血液中药物浓度; 5、探寻新的受体、受体亚型和内源性配体。 三、放射受体结合实验技术简介 1、放射配体的选择需要非常高的选择性,并要求与靶受体有很高的亲和性,解离常数最好小于10nmol/L,还要考虑配体的生物学以及生物化学特征。拮抗剂性配体必须能阻断激动剂与靶受体结合引起的生物学效应。放射性受体结合试验中,最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氚,[3H]配体的主要优点是氚化过程不影响配体的生物活性,使用较安全,其信号必须用闪烁技术加以放大。放射配体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特异性结合与非特异性结合的比率,理想的配体应有不少于99%的特异性结合。 2、组织的选择和制备用于放射受体结合试验的理想的组织应含有高密度的靶受体和低密度的与配体非特异结合的受体。用于放射受体结合试验的组织可取自脑、外周组织、天然表达或移植受体的细胞株等。 3、缓冲液最常用的缓冲液是50mmol/L,PH为7.4的Tris-Cl的缓冲液;重碳酸盐、磷酸盐和HEPES缓冲液亦可用于结合试验。 4、非特异性结合的测定非特异性结合的测定原理是加入大量的对靶受体具有药理活性的并可使受体饱和的非放射性配体。特异性结合量是指配体与靶受体结合量,可由总结合量中减去非特异性结合量求出。 5、孵育条件结合实验应该用能产生最大特异结合和适宜的孵育条件。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才可摸索出最佳的测定条件。 6、放射配体-受体复合体与游离放射配体的分离

高分子材料测试技术.

高分子材料的测试方法综述 前言:高分子材料及其成品的性能与其化学、物理的组成、结构以及加工条件密切相关。为了表征性能与组成、结构和加工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测试技术将起到唯一的决定作用;并为评定材料质量,改进产品性能和研制新材料提供依据。不管是基本的材料性质,还是加工性质(或加工参数)以及产品性质,客观标准的评定都需要某种测试技术提供参数进行表征。 摘要:DTA DSC 红外光谱 1 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量热法 1.1差热分析 1、差热分析的定义 差热分析是布程控温度下,测量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关系的技术。这种.关系可用数学式表示为,式中Ts为试样温度;TR参比物温度。 2、差热分析的测试原理与仪器组成 按照热分析定义,所有热分析仪器,差热分析仪器也不例外,它们都是田三大部分组成:(1)被测物质的物理性质检测装置部分。如图1.}虚线内组成一也称主体部分;(2)温度程序控制装置部分;(3)显示记录装置部分。此外,还有气氛控制和数据处理装置部分。 差热分析仪器的组成如图所示,虚线内为其测里原理 S为试样;UTC为由控温热电偶送出的微伏信一号;R为参比吻;UT为由试样 的热电偶送出的毫伏信号;E为电炉;U T为由差示热散偶送出的毫伏信号

l程序控制器;2.氛控制;3.差热放大器;4.记录仪 1.2 差示扫描量热法 1、差示扫描量热法定义 差示扫描量热法是在程控温度下,测量输入到物质和参比物之间的功率差与 温度关系的技术,用数学式表示为 2、外加热式的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仪器的结构组成 1.温度程序控制器; 2.气氛控制; 3.差热放大器; 4.功率补偿放大器; 5.记录仪 由于扫描量热法是在差热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差示扫描量热仪在仪器结构组成上与差热分析仪非常相似。热流型兼示扫描量热法,实际上就是定量差热分析。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仪与差热分析仪的主要区别是前者在试样S侧和参比物R侧/l面分别增加一个功率补偿加热丝(或称加热器),此外还增加一个功率补偿放大器。而内加热式功率补偿型差示扫描量热仪结构组成特点是测温敏感.元件是用铂电阻处而不是热电偶。 1.3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差热分析技术和差示扫描里热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具体应用。为了实际应用时究竟采用哪种技术更为有益,先将这两种技术作比较。 DTA和DSC的主要区别:DTA测定的是试样和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而DAC测定的是热流率dH/dt,定量方便。因此,DSC主要优点是热量定里方便,分辨率高,灵敏度好;.其缺点是使用温度低,以功率补偿型DSC为例,最高温度只能到725。对于DTA,目前超高温DTA可作到2400 C,一般高温炉也能作到1500。所以,需要用高温的矿物、冶金等领域还只能用DTA.但是对于需要温度不高,灵敏度要

高分子材料分析测试与研究方法复习材料

一.傅里叶红外光谱仪 1.什么是红外光谱图 当一束连续变化的各种波长的红外光照射样品时,其中一部分被吸收,吸收的这部分光能就转变为分子的振动能量和转动能量;另一部分光透过,若将其透过的光用单色器进行色散,就可以得到一谱带。若以波长或波数为横坐标,以百分吸收率或透光度为纵坐标,把这谱带记录下来,就得到了该样品的红外吸收光谱图,也有称红外振-转光谱图 2.红外光谱仪基本工作原理 用一定频率的红外线聚焦照射被分析的试样,如果分子中某个基团的振动频率与照射红外线相同就会产生共振,这个基团就吸收一定频率的红外线,把分子 吸收的红外线的情况用仪器记录下来,便能得到全面反映试样成份特征的光谱,从而推测化合物的类型和结构。 3.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1)辐射应具有能满足物质产生振动跃迁所需的能量; (2)辐射与物质间有相互偶合作用。 4.红外光谱图的三要素 峰位、峰强和峰形 5.红外光谱样品的制备方法 1)固体样品的制备 a.压片法 b.糊状法: c.溶液法 2)液体样品的制备 a.液膜法 b.液体吸收池法 3)气态样品的制备:气态样品一般都灌注于气体池内进行测试 4)特殊样品的制备一薄膜法 a.熔融法 b.热压成膜法 c.溶液制膜法

6.红外对供试样品的要求 ①试样纯度应大于98%,或者符合商业规格,这样才便于与纯化合物的标准光谱或商业光谱进行对照,多组份试样应预先用分馏、萃取、重结晶或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否则各组份光谱互相重叠,难予解析。 ②试样不应含水(结晶水或游离水) 水有红外吸收,与羟基峰干扰,而且会侵蚀吸收池的盐窗。所用试样应当经过干燥处理。 ③试样浓度和厚度要适当 使最强吸收透光度在5?20%之间 7.红外光谱特点 1)红外吸收只有振-转跃迁,能量低; 2)应用范围广:除单原子分子及单核分子外,几乎所有有机物均有红外吸收; 3)分子结构更为精细的表征:通过红外光谱的波数位置、波峰数目及强度确定 分子基团、分子结构; 4)分析速度快; 5)固、液、气态样均可用,且用量少、不破坏样品; 6)与色谱等联用(GC-FTIR)具有强大的定性功能; 7)可以进行定量分析; 二.紫外光谱 1?什么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也称为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属于分子吸收光谱,是 利用某些物质对200-800 nm光谱区辐射的吸收进行分析测定的一种方法。紫外- 可见吸收光谱主要产生于分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在电子能级间的跃迁。该方法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使用的仪器设备简便,价格廉价,且易于操作等优点,故广泛应用于无机和有机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2?什么是吸收曲线?及其吸收曲线的特点? 测量某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单色光的吸收程度,以波长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作图,可得到一条曲线,称为吸收光谱曲线或光吸收曲线,它反映了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情况。 ①同一种物质对不同波长光的吸光度不同。吸光度最大处对应的波长称为最大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抗原,抗体,受体,配体,补体,细胞因子的概念 1。抗原与抗体: 抗原是一种能诱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在自然界中抗原分布很广,如细菌、病毒、组织细胞、血细胞、血清蛋白、毒素、花粉等都含有抗原。通过人工方法也可以改造抗原或合成抗原。外来抗原进入机体以后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的免疫反应(抗原的这种能力叫做抗原性),这种免疫反应是通过淋巴细胞来完成的。淋巴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种。T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就会产生排除抗原的反应。B淋巴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就会分经为浆细胞,浆细胞则能产生抗体,抗体也就是免疫球蛋白(Ig),它能够识别相对应的抗原,并且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这样就在体内中和或者排除抗原,保护了机体不受异物的侵犯。抗原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它具有特异性(即专一性)和选择性。例如抗原甲诱导的免疫反应只针对抗原甲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乙或丙。同样,抗原乙诱导的免疫反应也只针对抗原乙,而不针对无关的抗原甲或丙。因此,抗体也是特异地与某种抗原结合的,如针对感染因素的不同,就有抗细菌抗体、抗病毒抗体、抗真菌抗体、抗寄生虫抗体、抗毒素抗体等等。借助抗原体和抗体之间免疫反应的这种专一的特异性,就可以通过检验方法来鉴定抗原或抗体,用于疾病诊断。 由此看来,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的免疫功能,就是认识自身和识别异体,凡是异体的物质即可通过人体的免疫系统排出去。人的血清中也有多种针对自身抗原的抗体,属于生理性抗体,可以清

除衰老、退变的自身组织(这叫作自身免疫反应),这种自身抗体含量极低,不会破坏自身成分,但如果在病理情况下,机体针对自身的组织、血液成分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就要严重破坏自身的组织,由此产生的疾病称“自身免疫性疾病”。 2。配体: 同锚定蛋白结合的任何分子都称为配体。在受体介导的内吞中, 与细胞质膜受体蛋白结合,最后被吞入细胞的即是配体。根据配体的性质以及被细胞内吞后的作用, 将配体分为四大类:Ⅰ.营养物, 如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LDL)等; Ⅱ.有害物质, 如某些细菌; Ⅲ.免疫物质, 如免疫球蛋白、抗原等; Ⅳ.信号物质, 如胰岛素等多种肽类激素等。 3。受体: 细胞表面或亚细胞组分中的一种分子,可以识别并特异地与有生物活性的化学信号物质(配体)结合,从而激活或启动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导致该信号物质特定的生物效应。 通常受体具有两个功能: (1)识别特异的信号物质--配体,识别的表现在于两者结合。配体,是指这样一些信号物质,除了与受体结合外本身并无其他功能,它不能参加代谢产生有用产物,也不直接诱导任何细胞活性,更无酶的特点,它唯一的功能就是通知细胞在环境中存在一种特殊信号或刺激因素。配体与受体的结合是一种分子识别过程,它靠氢键、离子键与范德华力的作用,随着两种分子空间结构互不程度增加,相

高分子材料性能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聚合物热变形温度、维卡软化点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测定高聚物维卡软化点温度,掌握维卡软化点温度测试仪的使用方法和高聚物维卡软化温度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原理 维卡软化温度是指一个试样被置于所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在一定负载的情况下,一个一定规格的针穿透试样1mm深度的温度。 这个方法适用于许多热塑性材料,并且以此方法可用于鉴别比较热塑性软化的性质。 图1. 维卡软化点试验装置图 三、实验仪器 维卡软化点测试仪主要由浴槽和自动控温系统两大部分组成。浴槽内又装有导热液体、试样支架、砝码、指示器、温度计等构件,其基本结构见图1。(1)传热液体:一般常用的矿物油有硅油、甘油等,最常用的是硅油。本仪器所用传热液体为硅油,它的绝缘性能好,室温下黏度较低,并使用试样在升温时不受影响。

(2)试样支架:支架是由支撑架、负载、指示器、穿透针杆等组成。都是用同样膨胀系数的材料制成。 (3)穿透针:常用的针有两种,一种是直径为1 -0。02mm+0.05mm的设有毛边的圆形平头针,另一种为正方形平头针。 (4)砝码和指示器:常用的砝码有两种,1kg和5kg;指示器为一百分表,精确度可达0.02mm。 (5)温度计:温度计测温精确度可达0.5℃,使用范围为0~360℃。 (6)等速升温控制器:采用铂电阻作感温元件与可变电压器、恒速电动机构组成。作不定时等速运动来调整可变电位器的阻值,以达到自动平衡(可变电位器调整阻值的变化即为铂电阻受热后的阻值),电桥输出信号经晶体管放大输出脉冲,推动可控管工作,并控制了加热器工作时间,以(5± 0.5)℃/6min的速度来提高浴槽温度。 (7)加热器:一个1000W功率的电炉丝直接加热传热液体。 四、试样与测试条件 (1)试样:所用的每种材料的试样最少要有2个。一般试样的厚度必须大于3mm,面积必须大于10mm×10mm 。 (2)测试条件:保持连续升温速度为(5±0.5)℃/min,并且穿透针必须垂直地压入试样,压入载荷为5kg。它是砝码和加力杆等的总和。即相 应负荷分别为9.81N和49.05N。 五、实验步骤 (1)选试样:试样可注射成型。成型后使用选取厚度大于3mm,宽和长大于10mm×10mm的试样,并要求试样表面平整,没有裂纹,没有气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