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源——客家民民俗情

走进东源——客家民民俗情
走进东源——客家民民俗情

走进东源——客家风俗民情

高一(2) 陈小龙、张辉、程雪明客家人有其极富魅力的风俗。客家保留的传统风俗,大多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带来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客家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系的交往中吸收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万象纷呈。

尽管如此,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又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故颇具凝聚力,把客家民系始终凝聚在一起。客家风俗反映着客家人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宗教信仰和其他各种社会生活事项。或是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或是节日的叙情、娱乐和竞技,或是繁多的禁忌、服饰、生产……客家人在风俗中表达着“慎终追远”的思亲之心、对先贤丰功伟绩的景仰、对民族正气的崇尚以及乡党联欢和亲友款叙之情的抒发。

随着时代的发展,客家风俗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有的现在仍传于民间,有些则过去曾在民间流行。其间,自有些带相当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作为风俗研究内容的一部分,仍有其文化和学术上的价值,唯需观者熟辨之耳。

一、客家人的节日、岁时习俗

客家人的岁时习俗大致上包括全国性的传统岁序节俗,地方性神明和杂神的崇拜。透过这些民间习俗,可以探索到客家民系文体的一些来源。

主要岁时节日:1.春节:春节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入年界到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到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到元宵节为余兴阶段。较特别的活动有送年,打弹煤,蒸岁饭,食年酒,守岁,开大门,拜年,游乐活动等。2.立春:

即交春。此时民间一般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高升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3.元宵节: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元宵节吃元宵,玩灯,赏灯,猜灯谜。客家民间城市乡村到处点缀着各种花灯,十分美丽。汀州风俗元宵节前,做母亲的要送莲花灯给出嫁而未生孩子的女儿,灯谐“丁”音,取“送丁,添丁”之意。各地元宵节大同小异。4.惊蛰:汀州民间有两种习俗与卫生有关。一是炒豆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二是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一些石灰。两者都是为了灭虫。5.春社,秋社:农村长期以来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风俗。往往迎神,“撑社”打醮,祈求年成丰盛。

6.清明:客家扫墓习俗多从春分开始,清明达到高潮,延续到谷雨前后,约一个月左右。一般先祭众墓、后祭家墓。立夏过后扫墓则称“祭野鬼”。

7.端午:客家普遍称为五月节。节日前几日,以竹叶包糯米做粽子,亲友互赠。节日主要内容是吃粽子,雄黄酒,龙舟赛,用“药把水”洗浴,以桃树枝挂门首以避邪等。

8.入伏:城乡许多人家熬“仙人冻”吃。

9.食新:即尝新米。一般是在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乡下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一同吃尝新酒。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供品有苦瓜,丝瓜,茄子等。俗谓苦瓜保佑大家,丝瓜保佑全家老少,茄子保佑老婆。

10.七月七:客家有关于“七夕乞巧”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但与此有关的习俗较少。民间有在屋外夜里坐观天象的活动。一些妇女有“姐妹会”。汀州民间有聚餐宴请先生的习俗。11.中元节:也即鬼节。客家的中元节是在农历七月十四日。长汀俗称“七月节”或“七月半”十三、十四吃荤,十五吃素。有蒸糕点“结缘”,“接太公太婆”,“烧包”,“烧夜香”等旧俗。汀城原有上刀梯的风俗。

中元节迷信色彩较浓,今旧俗逐渐淡薄。12.中秋:民间通称八月节。吃月饼,赏月等风俗大体各地相同。中秋之夜,民间尚有几种与月有关的习俗,近似巫术,如“伏花,啄月姑,跳担杆,旋水碗”等。13.重阳节:客家人叫“九月节”。有的山村又叫“兜尾节”,认为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重要节日。乡间一般炸各种糕点,杀鸡鸭,城市则较简单加加餐。登高,饮菊花酒是传统习俗。14.十月半:十月十五下元节,又叫完冬节。农村常做糍粑,米果,芋子包,豆腐之类食品,谓“做完冬”。有些地方有打醮祀神演戏之俗。15.小年夜: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有“送灶君爷上天”之说。常用糖瓜祭灶,为求“把灶王爷的嘴抹甜了,在玉皇大帝面前多奏好事”。是为客家一年中主要节日。

二、客家人的婚姻、喜庆风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

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三、客家人的衣、食、住、行风俗

1、服饰:客家人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质地多为粗布,漂蓝缎乌成衣,自织夏布做帐。也有用夏布做夏衣穿的。清朝时男女老幼几乎全部穿“侧襟衫”,长袖,直领,布扣,开襟由领口斜向右胁,里襟装袋。裤是一律“大裆裤”,又宽又大,另接四五寸阔的腰头,腰不开口,多余部分折叠于肚前,以带系住。裤管又称裤脚,宽约0.3米。妇女衣服领边加滚饰,开襟、袖口、裤脚加花边等。清末上层社会的男子出外或会客多穿长衫,有时加马褂在长衫上面。农村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链”“腰链”和“牙牌”,等银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另外,小脚妇女还有穿绣花鞋,系罗帕的装束。农家妇女不缠脚,老妇也系罗帕。民国时期,男子的侧襟衫逐渐淘汰,长衫马褂增多,后来出现中山装,在知识界开始盛行。劳动者则多穿对襟短衫的,俗称褂哩。妇女则仍保持侧襟衫为主,只有少数读了书的女性改穿旗袍戒蓝衣黑裙,衣袖明显缩短至掌根。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用皮带或吊带,女裤则一直以大裆为主。鞋袜方面,清朝时多穿布鞋,是家族妇女自制的,妇女鞋加绣花,小

脚女人的鞋尖而翘,长度仅14-15厘米。雨天多打赤脚;或木屐布鞋,长汀称“鞋屐”;或布鞋底加厚并涂以桐油。出远门或上山割草砍柴,穿稻草编的草鞋。到了民国,外地运进来的胶鞋,雨鞋,皮鞋,只有少数人穿用。一双雨鞋,往往全家人使用。袜子旧时用布缝制,清末开始有了纱织袜子。清末民初上层社会男子戴有帽顶的礼生帽。普通男人戴棉线织的筒状爪子帽,后多改戴半球形羊毛帽。妇女冷天包罗帕,很少戴帽子。

2、饮食

客家人日常三餐,多数早晚食粥,昼边(中午)食干饭。农村早餐粥加杂粮。长汀称杂粮为“粗货”,过去常年是“粗货半年粮”,歉收之时则以杂粮为主,有时要食番薯渣充饥。麦子一向少种,故面条只作年节加餐或招待客人时用。有时春荒青黄不接之时,将刚收下的麦子磨成粗粉,做麦羹度日,50年代后则很少如此吃了。长汀,上杭,武平部分乡村有一种藏番薯,用盐水腌渍而成,风味独特。

家常便菜,腌菜干、萝卜干常年不断,配以时令青菜,苋菜,血蕨,白菜,芥菜,藜瓜,番瓠最为普遍。家家户户都能制作一些小菜,如生搓腌菜,生搓萝卜子,爽脆味美,富有地方特色。还有豆酱,豆腐乳等,是常见菜。

大米除做饭、粥外,还可做粉干,钵糕,笼床糈之类。粉干以洁白嫩细,柔软滑韧的特点闻名遐迩。还有糯米做的糍粑,大禾米做的米果,品种如糕、圆、冻、果之分,其味有甜,咸,碱之别。每逢喜庆之日,家家户户都有制备,敬神,饷客,馈赠亲友均宜,亦是农村年节传统食品。

风味小食有肉圆和灯盏糕等。肉类食品,烧大块、白斩鸡最为有名,是宴席中主菜。汆猪肉、干蒸猪肉是平时传统菜肴。长汀家酿酒素有盛名,味纯香甜,

度数低不易醉人,妇孺皆喜欢。酒娘更是香甜可口,佐以蒸蛋,美不可言。饮茶多用碗,以解渴为主,有时用来作汤淘饭,常云“粗茶淡饭”。对于甜,酸,苦,辣,汀州人并无偏好之癖。不少人爱吃炸的食品,认为香脆可口。煮菜偏咸,口味较重。

3、居住

客家房屋建筑的特征,多为厅堂厨房间阁四方式。以土木结构平房为主,蹭有上下厅,左右两摆横屋左右对称,前后左右各有天井。厅中央天子壁上必有神龛供奉祖宗,厅与厅之间有厢房。典型的前有坪,后有园,四扇大门,还有门楼。厅两侧房间为寝室,厅堂平日用餐会客,年节祭祀;横屋多用来做厨房、禾仓,放农具家具杂物。浴槽多在屋内,猪牛栏和厕所则在屋外。各种建筑,城关一般采用砖木结构,农村多为木架土墙,边远山村纯木建筑也不少。乡间还有“九厅十八井”的庞大建筑和修起高大围墙防寇的“土堡”建筑。畲民住屋多是竹篱茅舍。这种房子格式沿袭了1000多年,至今在农村仍很普遍,它便于家族聚居,便于兄弟分居。城区房屋原也以上下厅或三四厅平房为主,城中房屋或为祠堂,后来一部分门面演变成商店,长汀水东街的骑楼颇具南方城市的特色。

据中国民俗辞典载:福建西南部及广东广西北部传统客家住房样式为群体式院落住房,因客家长期聚族而居,帮成群体式。多为土木结构,外墙用厚达一米以上的夯土承重墙,与内部木构架相结合,并加若干与外墙垂直相交的隔墙。外墙下面一般不开窗,故形如堡垒。一种为大型院落,平面前方后圆,内部由中、左、右三部分组成。院落重叠,屋宇参差;一种为平面方形、矩形或圆形的砖楼与土楼,大者直径达70余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达300余间。外环房屋高四层,底层作厨房及杂间用,二层储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其他两环房屋仅高一

层,中央建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及其他活动之用。兄弟分居时,原则上平均分配,但长子不离灶,如有厕所则属于“满子”(最小的儿子),谷谚云:“长子座灶,满子座屎窖。

三、客家民间娱乐习俗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歌、龙舟竞渡、踩船灯,舞龙灯,舞狮,高脚师,迎花灯,踩马灯,打花鼓,九连环,茶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士舞,乐器会,演戏,十番音乐,提傀儡,放烟火,迎神赛会;平时的有唱山歌,唱小曲,弹琴,弹筝,拉二胡,吹笛子,下象棋,下六子棋,打纸牌,掷状元签,打麻将,养花,钓鱼等。如大埔客家“筝”的音乐特点标志出中州,汉水的大古元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并已具有一套基本的法则,使人想到客家音乐的奋发向上和不同流俗。儿童玩的游戏有蹀羊蹀,捉迷藏,种芋子,种冬瓜,踢毽子,跳绳,踔踔子棋丢沙包,下跳棋等。

流传戏种主要有京戏,祁剧,南楚剧,木偶剧,汉剧,外江班,话剧等。1949年后,长汀又传入歌剧,越剧,采茶戏,黄梅戏等。

1、秧歌。顾名思义是插秧等劳动中唱的歌,所以,它最早是一种歌唱的形式,后来才出现了舞蹈和戏剧的表演形式。现在这三种形式和秧歌广泛流行于全国各地。有的地区将花鼓,采茶灯,旱船,竹马等民间舞蹈形式都泛称秧歌。也有的将高跷称为高跷秧歌,把一般的秧歌叫“地秧歌”。

2、狮舞。狮子舞的中国民间舞蹈宝库中闪亮的明珠,1000多年来,成为劳动人民最喜爱的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汀州一带的狮子舞在表演上有“文狮”和“武狮”两种形式。每年正月,舞狮表演者通常于城乡走家串户茯恭贺新春并献艺,表演后户主多以红包相赠,以示酬谢。“文狮”表演细腻,柔和而稳

重,着重刻画狮子温驯而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技巧很高,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

3、龙舞。闹龙是祝愿一年吉祥如意的活动和联系亲友的良机。汀州制作的龙体一般染成青色、黄色两种,分别称“青龙”,“黄龙”。有的在耍龙灯的同时,施放烟火,爆竹,看去火花四射,只见龙在万点火花中滚进滚出,显得金光灿烂,再配以喧天鼓乐,造成热烈的节日气氛。

连城姑田元宵佳节游大龙是当地农民传统的,规模最大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在每年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举行。每条龙灯游一天一晚便焚化了。元宵节中堡村华、江两姓轮番出龙,至少有100板以上,称为主龙,龙头龙尾都配有神铳、大锣大鼓、十番乐队,可谓盛况空前。

4、灯舞。元宵节的活动,以灯舞最多,各地称呼不一,有称“耍灯”,有称“箅灯”,也有称“闹灯”或“花灯”。长汀的“踩马灯”以反映爱情为主要内容,由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对舞。此舞蹈具有古朴、轻松诙谐的特点。“马灯舞”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表演者置身于马灯中段,将灯用绳挂在肩上,演出时有4人或8人列队。

5、踩船灯。踩船灯一般多在春节,元宵节演出,各地的名称虽有所不同,但表现形式基本大同小异,如“跑旱船”,“荡旱船”,“打渔船”,“采莲船”,“花船灯”等。福建有些地区也叫“陆地行舟”,都是同一形式的“旱船”,只是在表现的内容和船形有所差异。

6、九连环。又称“霸王鞭”,“打莲湘”。表演形式多是且歌且舞,曲调大都是本地区的民歌,内容多为表现男女爱情。它既有两三个人的小表演唱形式,也有边打边走各种队形和摆各种画面的集体舞;亦有持霸王鞭者和拿扇子、竹板等

道具者同舞。它深受青年和儿童的喜爱。

7、其他:如高跷,掷状元签,提线木偶,茶灯,大刀舞,大成乐舞,道士舞等,不再详述。

五、客家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墓地选择讲究“风水”。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

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一般只做“五七”。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六、客家人的信仰与禁忌

客家人的宗教信仰,除传统的佛教,道教之外,还有以后从西洋输入的基督教与天主教。此外,客家人崇拜祖先,信奉鬼神。而以信仰佛者居多。

1、佛教:佛教在南唐天成四年(929年)由惠宽大师传入长汀。宋乾德二年(964年)又有定光大师来长汀传教。以上两师在民间传说中,为民驱除贼寇,护城解围;为农民祈祷求雨免除旱灾;保护人民生命安全,除去虎害,众称惠宽为“伏虎祥师”。

2、道教:道教在客家地方之流行,与佛教可谓并行不悖。往昔医学幼稚,瘟疫猖獗,于是道士乃有建醮以祭祷瘟神之举。天花流行时则祭祷痘神,们瘟疫天花已千绝迹,但在乡间对安龙打醮、祈福、竖符、起土、安胎、驱邪、压煞以及以符水为人治病等项仍常有之。

3、天主教:清顺治年间(1653年)意大利教士艾儒略到长汀,在老古井传教。

4、基督教:清光绪十八年春(1892年)惠安周之德、陈秋卿等到长汀创教。

5、民间祭祀信仰的神明:客家人的寺庙,往往在主祀神之外,还有很多从神。从神也一同供奉在里面,充分表现出中国民间信仰的性质--多神教和偶像崇拜的色彩,而且大部分属于灵魂崇拜。客家地区民间地方神、乡土神主要信仰妈祖、三山国王及义民爷三种。长汀民间信奉神明不一定就是什么教徒,有些人见像就拜,不分什么教。仙佛同炉香在长汀是很普遍的,主要的有八仙,以吕洞宾为主,财神,阎王,玉皇大帝,文曲星(魁星),真君菩萨,门神,灶君,五谷大帝,释迦佛祖,西天诸佛,众菩萨等。

6、迎神赛会:客家城乡迎神赛会旧时很盛行,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不断;每月初一十五,善男信女在家或上寺庙烧香、照烛、放鞭炮,以示敬仰。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城乡妇女纷纷携带香烛,粉面,糕点之类到各处寺庙“做会”,纪念“观世音菩萨”诞辰、成道和涅磐。家家户户在迎神赛会期间亲朋满座,每家要招待食宿。一部分群众乐而不厌,宁可平日节衣缩食,旨在祈求谷物丰收,人畜平安。

7、其他信仰与禁忌:客家民间还有关于天地日月,雷电风雨,时间方位等的信仰。对动植物和用器,如蛇,燕子,草蜢,扫把,灯盏等,也有不同的信仰。对人的一些行为,如踢脚趾、换牙、眼皮跳、做梦等,也有自己的解释方式。在占卜巫术方面,民间保留不不少用巫术治病的风俗。如“捉四眼”,“下惊”,“画符”,“问神”,“伏花”等。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指导老师: 李美菲

此文获2010年河源市中学生地理小论文一等奖

客家话的介绍

客家语 客家语(Hak-ka-ng?),简称客语(Hak-ng?),在非正式场合又称客话、客家话等,在部分地区还称涯话、新民话、广东话(或土广东话)、怀远话、惠州话(广西等地)等,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内一种声调语言(国际语言代码:ISO 639-3 hak)。 客家语言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直到20世纪才开始定名为客家语。语言学者 对于该将其归属至汉语方言,或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特别在中国国内,被认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语言学术研究中,以梅县话为代表,但现实中惠阳话影响较大;在台湾以四县腔为代表。 客家语集中分布在粤东、闽西、赣南,并被广泛使用于中国南方(含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国一些华人社区。 历史上,客家语曾是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境内主要流通语言之一;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3]。因客家人传统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客语的传承曾一度依赖 于不受外界干扰的封闭社会和口口相传的严厉祖训。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封闭社会被快速的城市化瓦解,传承客家语的传统法则也在信息时代逐渐被抛弃,客语因此成为世界上衰落最快的语言之一。台湾地区曾于1988年发生了还我母语运动,后来逐步发展客家语现 代媒体,使客语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传承。客语流行音乐的诞生和发展,公共生活领域(如广播电视、交通服务)语言服务的出现等,使客语走出封闭,迈向现代化,融入了时代潮流。目前,客家语是台湾官方语言,苏里南法定语言。 定义 属性 客家语(英文:Hakka Chinese,客语白话字:Hak-ka-ng?,客语拼音:Hag5-ga1-ngi1),简称客语(Hak-ng?),非正式场合又称客家话、客话(但客话在一些场合、地区另有所指而非客家语),在一些地方又有涯话(即厓话[7])、雅话、土广东话(广东话[8])等称呼,是汉藏语系汉语族内的一种声调语言(或汉语方言)。语言学者对于该将客家语归属至方言,抑或是当成一门语言仍有一定争论。在中国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汉藏语系下汉语族的一支语言;在中国国内则认为是汉语七大方言(官话、客语、粤语、赣语、湘语、吴语、闽语)之一]。此语言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在南宋便初步定型;而正式被定名为客家语是20 世纪的事情。 客家语是汉族客家民系(包括粤东客家人、东江水源人、粤西-桂南涯人、四川广东人)的母语,分布区域非常广泛,遍及中国东南沿海、南部、西部等省份、香港新界北区、台湾、海外客家人移民地区(如毛里求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等。)。但因为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流行文化,客家语在中国北方的知名程度远不如粤语、闽南语高。 特殊作用 客语的特殊作用,就在于它是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志。

客家围屋民居建筑文化研究

目录 摘要 (1) 引言 (2)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2) 2.客家围屋的空间形态 (4) 3.客家围屋的建造特点 (6) 4.其他 (7) 5.总结 (7) 6.附录:参考文献 (8) 摘要 围屋又称围龙屋、五凤楼或府第楼,是客家人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满足生活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建筑形式。客家围屋不仅是客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而且蕴含着丰富文化积淀和客家人勤奋进取的精神,体现了客家人别具一格的文化成就,寄托着客家人深厚的情感,是客家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是客家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建筑类型,是客家文化和民族心态,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综合反映,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客家围屋作为客家传统文化的载体,其房屋选址、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建筑材料、建筑结构等都无不体现着客家人的思想价值观。围屋不仅是文化载体,同时也是客家文化的表层结构和具体表现。 本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关键词:客家围屋五凤楼围龙屋府第楼

引言 围屋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博大的内涵奇特构图,深邃的文化艺术气质,作为一种巧夺天工的人文景观,显示着它的建筑魅力。 自古以来,客家人为营造既能满足生理需要,又能满足心理需要的居室倾注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客家围屋不仅展示着客家传统文化的横断面,反映着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同时还凝聚着客家及其先民的智慧和进取精神,体现了客家传统文化的成就。 对于围屋的研究不仅可以加深认识和了解客家的历史文化成就及其对缔结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对今后的城乡规划与民居建设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在客家围屋的建筑元素中,有许多独有的东西。相较其他民居,客家围屋有着其他民居已经失落了的精髓气质。 对于客家围屋的研究,是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研究。下文将从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空间形态、建造特点及其他四个方面展开探讨,对客家围屋进行研究。 1.客家围屋的平面布局 1.1基本平面布局 围屋的基本平面布局是:中轴线上有由敞厅堂、敞廊和天井构成的三一体的厅井空间,至少有上下两堂,左右有平衡对称的厢房。无论是中轴或横屋,均以“四架三间”为基本构成图,横屋以二、四、六对称双数排。大门前有禾坪和半圆形水池,而且前低后高、中轴高两横低。典型平面如下图所示: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 定稿 -

目录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2)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2)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3)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4)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5)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5)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6)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7)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7)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8) 结语 (9) 参考文献 (10)

毕业论文提纲 浅析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及语音特点 10级语教5班101305048 邓红玉 引言 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客话”,个别地方也称“催话”、“麻介话”、“新民话”、“土广东话”。它是汉语七大方言中内部比较一致的一种方言。在粤北地区很多地方都属于客家方言区,其中广东韶关境内就分布着许多纯客县市。从根源追溯客家方言在粤北地区的发展和传播,经过几百年的历史变更,客家人在粤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也因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使客家方言在各个地域之间不断的发展壮大。但交通的闭塞使得客家人无法与外界更好的沟通,因此各地区之间的文化语言又存在着各自的差异性。 正文 一、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分布 (一)特定的地理环境构成了各县客家方言的分布特点 (二)粤北最具代表性的纯客市、县、镇 (三)粤北各县市客家方言的形成的历史根源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的特点 (一)从客家方言的源流去溯源客家方言的传播 (二)粤北地区客家方言在传播中显示出的特点 三、客家方言的常见语音、词汇特点

(一)声母韵母的发音特点 (二)客家方言的词汇特点 结语 客家方言被学术界称为研究古汉语的“活化石”。客家话虽然都具有客家方言的基本特征,但是无论在语音上和词汇上,县与县之间,甚至村与村之间均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内部的差异性,除受历史行政区划的影响外,与居民的迁徙时代及来源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对客家方言的研究,有利于客家方言更好的发展。客家方言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发展。粤北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独具特色的粤北客家文化,我们应该重视和发展,同时客家话作为粤北地区纯客县的一种标志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那么我们更应该把客家文化、客家方言保存好,发扬好。 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文化,客家话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作为文化载体在传播发展。客家文化是民族特色中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客家方言更具民族特点,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客家民俗及其象征意义 一、客家民系的形成 客家民系或曰客家族群,是汉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它的先人原居我国北方。由于政治、军事经济等原因,从秦汉开始,他们的先人从中原不断迁徙,定居和繁衍于南方各个省(区)。进入近代以后,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客家人凭着勇于开拓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漂洋过海谋生者也不少。从客家人居住的地域来看,客家人的分布很广,可以分成中国和海外两部。在国内,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赣闽粤边区的三角地带。赣闽粤边区被誉为客家民系的大本营,在客家民系时空形成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另外,在四川、广西、湖南等省(区)均有分布。港澳台地区也有大量客家人。在国外,有82个国家均有客家人。客家人究竟有多少,没有准确的估计。据世界客家总会的估计有一亿之多。由此可见,客家民系的庞大。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汉族支系,如何来界定它,或者说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成了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说客家是一个文化概念,是因为当我们认识客家时,首先是从文化—客家方言、客家意识、客家民俗以及其它诸种文化事象入手的,所以离开了文化,就无从谈客家民系的存在。因此认识了客家文化的内核,弄清了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过程,也就说明了客家民系形成的时空历史过程。 “客家民系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北方汉民渐次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山都木客及畲、瑶等少数民族发生融合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客家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关系。可以说客家文化的形成,也就意味着其载体—客家民系的形成。当然,客家文化与客家民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从孕育到形成再到发展壮大的动态历史过程。 (一)客家民系的孕育、形成和发展 1、孕育期 客家文化是在唐末至明请漫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形成和完善的。孕育这一产儿的母体就是赣闽粤客家大本营地区。从秦汉开始,就有北方汉民涉足赣南。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伴随着中原战乱,不断有中原汉民迁入赣南。然而就整体而言,这种迁入是零散的、人数不多的。唐中期至五代的变乱,带来了客家先民的大批南迁,他们在赣南驻足乃至生息繁衍。闽西毗邻赣南,交通便利,加上唐末仙霞岭山道的开通为客家先民迁徙、避难于此提供了条件。于是,广袤的赣闽边区,成为唐末五代客家先民的主要集结地。 北方汉民的大量入迁,促进了赣闽边区的进一步开发。于是,北宋时期,出现了第一个经济文化的繁荣时期。两地不仅设治增加,而且户口大盛。赣南,唐元和中(816—820年)有26260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元年(990年),从虔州析出南安军,两州军共领13县。至元丰年间(1018——1085),在籍户口(主、客),南安军35799户,虔州98130户,两州军共计133929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5倍多。闽西,唐元和中有2618户(《元和郡县志》)。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增设上杭、武平两县,共领四县。至元丰年间,共有主客户81454户(《元丰九域志》卷六),是唐元和中的30多倍。赣南闽西两地元丰年间户数共计215383户。北宋末年,赣南人口继续增长。据崇宁元年(1102年)的统计,虔州有272432户,南安军有37721户,两州军共有310153户(此时不见汀州的户口统计)。如果按每户5口计算,则此时赣南人口已经达到155万。如果加上接壤地汀州的人口,其数字当突破200万。这么多的户口,这么大的一个群体,处于这么一片山区地域,四周又早已形成为不同的汗方言区,因此而独立成为一系也就是自然的了。 此时入迁汉族已与当地土著—古越族及其后裔山都木客发生了初步融合,以至宋代以后,山都木客就在客家地区逐渐消失了。

客家建筑物特点简介

客家建筑特点简介 一、客从何处来 客家先祖曾陷入困境经历了五次大迁徙。早在晋元帝时候,对于因为战乱而流离失所的难民,形成了“客家制度”。 第一次大迁徙西晋永康元年,中原遭遇“五胡乱华”。不堪奴役的汉人大举南迁至湖北、安徽、江苏一带;朝东则到鄱阳湖、赣南山区。其前锋已抵达今之梅州大埔,这股潮流持续170多年,迁移人口达一二百万之众。 第二次大迁徙唐朝先后爆发“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将第一次南迁的汉人推向了今天的赣南、闽西、广东东北的三角地带定居。这次南迁,延续到五代时期,历时90余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迁徙,发生在两宋之际,由于金人和蒙古铁骑南下,文天祥率义军进抵梅州,客家儿女纷纷从军,转战于闽粤各地,仅松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其余先民被迫继续南迁。 第四次大迁徙清初到同治年间,由于满族南下和人口膨胀等影响,第二、第三次迁移的旧客家人往广东中北部、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地方扩散,其中也包括清政府主动发起的“移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

第五次大迁徙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运动以客家人为基本队伍,辗转征战十余年。之后发生持续12年的土客械斗,客家人分别迁到海南、广西,甚至飘洋过海去谋生。 二、客家人主要集聚地 全世界有客家人约8000万人[4-7]。其中国内5000万人[5-6],国外有3000万人左右[8]。 世界客都——广东梅州 客家侨都——广东惠州 客家古邑——广东河源 客家摇篮——江西赣州 客家首府——福建汀州 客家人占台湾人口18.1%,约419.7万人,最多是新竹县71.6%,其次是苗栗县64.6%是客家人。然后是桃园市39.2%,再来是花莲县31.7%,新竹市是30.1%,之后是屏东县23.7%,台东县是19.9%,台中市是16.4%,台北市是16.4%,南投县为16.0%、新北市为14.1%,高雄市为11.6%,基隆市为10%。在台湾的客家人主要来自广东省嘉应州的嘉应(梅县)、镇平(蕉岭)、兴宁、长乐(五华)、平远。广东省潮州府的大埔、丰顺、海阳(潮安)、潮阳、揭阳、普宁、惠来、饶平。广东省惠州府的海丰、陆丰。福建省汀州府的长汀、上杭、武平、连城、永定。福建省漳州府的南靖、平和、诏安、云霄。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中,以「四县腔」腔调最多,然后是「海陆腔」,其次是「大埔腔」、还有「饶平腔」和「诏安腔」。 三、土楼概况

客家话

客家话 种类 生活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两种。一种是与梅州客家话有细微区别的语言,称之为"水源音"。也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到达广东后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传。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话(也称为"老客语")与离之千里与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十分一样,而与梅州音客家话略有区别。这一种老客家话,其发音干脆利落,

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之,仿佛让人听到了几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铁马之音,仿佛使人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关中地区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刚劲强健之气,实在值得广泛推广。与梅州客家话相比,是一种更加古老的客家话(古龙川,地跨粤中、粤北、粤东、赣南、闽西、闽南等漫长而广阔的地带,这一带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带所带来的古老的语言(来自古中原的客家话,形成于秦汉时期)。 另外一种是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州话,相对水源音老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柔和一些。相对于水源音客家话而言,梅州客家话是一种新客家话(形成于宋朝)。如果说水源音客家话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那么,梅州音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有两分女性的阴柔。如果这两者完美结合,则可保客家话永葆生机和活力。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广东梅州一带,再转到惠州。从梅州来的归善(今惠阳)客家先民,其南迁的路线,大致上是沿淮河到达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然后来到广东梅州一带,最后再由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一带迁移到这块风水宝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话与梅州腔客家话实行完

客家习俗

年初一早开门放爆竹喜气新调羹扰来筷子夹大家食得饱非常点蜡烛装香灯像前拜烧纸钱许多花生瓜子壳厅下地面要扫光灯光火早夜连蜡烛台两边排客人头上戴绥帽身穿炮套阔和长香炉内檀香堆棹围带挂起来棉绸茧绸羊皮袄汗巾烟袋在身旁台前供养尽新鲜汤皮糤饭用油煎新杉新裤新帽子镶鞋缎袜配相当豆腐糍粑禾米粄碗头盘碟尽齐全衣食两般难记了略提几件讲别样门冬瓜线红柑子龙眼荔枝糕饼软大闹花灯喜者多抹浆褙纸小心摹茶匙茶盏茶壶子桔饼点茶再食烟破开竹篾扎圈子龙灯马灯去穿梭传盒一座摆开看拜了新年就出门转珑窃妙有消息船灯扇灯闹阳歌神坛社庙都去拜祖公堂上贺新年碗锣盆鼓并色板打起大钹大铜锣无事之时好着棋围棋象棋有赢输笙箫笛子同吹起弹琴唱曲两相和戒别纸牌切莫打送了钱财惹是非风流浪子台上跳花鼓双双两公婆大细子人好嬉游双手无闲拍棉球星光半夜旧来睡十分辛苦论蛮拖或用脚来踢毽子输了他人不知羞也有阵班去打狮装成小鬼极丑粗初三初四拜新年婿郎男女到家门举棍之人做猴子钯头钩刀爱学师或请新亲来相见丈人老表及外甥藤牌短刀手中执钻过剑门险且痴猪肉食完并腊鸭蒸醋鱼冻共三牲正月十五是元宵冲天跃子半天高浸酒开罈用大碗欢欢喜喜赛哗拳金盏银盘缔缔转花筒金菊夜来烧大富人家更排场鲍鱼鲞翼馥馥香道士请做三官会上元天官赐福朝海参燕窝鸡丝肉鱿鱼虾米做清汤立春已过雨水来烧灯送神切莫呆黄螺蛏干拿来炒蜇皮海带会辣姜各人散班寻本事好供子女奉爷□肉圆包子来凑样也有酥骨上沙糖世间第一读书篇打扮学堂安圣贤极好蜅鱼煮豆腐焖烂猪蹄锡盘装厨桌一条并凳子墨砚纸笔要齐全闽笋豆芽萝卜线好贴肝肺猪肚肠温熟书要原本背分明章句莫乖蹇最怕学生打冇口字眼不识亦徒然谷雨到来爱莳田翻钯耖烂轭牛肩惟有破蒙加小心起头先点三字经早晨脱秧昼边莳腰驼背屈真可怜合本纸库学写字捉笔填红上大人南安早赤早迟禾蚁公包子掂者多直落横画并点子端端正正分均匀又有黄早野猪糯栽在塘中种在窝幸有聪明智慧者学庸论孟及五经四月立夏日子长早粘田地做完场若然蛮蠢并躁暴跪打难免郁性情连踪管要莳大糯男妇大小起早床油盐柴米轮流去供膳先生也要勤小满到来塞粪时单用匏杓与粪箕再言经馆大书堂不比舍学点句章整光坎头度稗草连根丢却半天飞上午读书下昼想更深夜静读文章茅镰刀鞘及草篮担杆常在肩头间宗师月课府县考头名案首志昂昂好养牛牳及牛牯又肥又壮在家栏学院场中取了卷新入黉宫秀才郎田刀一把斫田堘平水石头半浅深父母伯叔同兄弟家中日日接报房禾头垅内莳夵子缓缓做来莫挨停岁考复试加补廪高升拔贡姓名扬若到五月芒种来禾苗长大等包胎门前一对桅竿竖表旌门第是书香荒隔锄松揋麻子有闲好烧芒头灰再加中举又中进出入跟随衙轿扛初一去赴中堡圩装得香包到暗归状元榜眼探花第翰林学士近帝王扇坠香珠红缎壳也有络子织马尾此是读书为第一犹如平步上天堂初三扛佛保禾苗落佛忏后做午朝于今来讲农事家钁头铁鉔与犁钯福首陪香并践道擂锣擂鼓真唠嘈耕田正爱好秧地作陂开圳水路佳请来和尚着袈裟口念南无做香花

客家习俗调研方案

客家风俗调研方案 11级语文教育一班黄坤15号2011121983 perfect killer 小组 设计理念 (1)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客家传统节日文化是客家习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悠久民族历史的跟,同时还是璀璨民族文化的核心。客家民族节日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滋养我们中国 人最初的天堂。在上学期“客家节日文化”主题研究活动开展之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越发感到家乡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文明博大精深,学生对客家传统节日由“没意思,没什么认识,不如洋节日”到从心底里流露出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的喜爱和为自己的家乡拥有灿烂的文明而自豪。基于以上认识和了解,我们老师和校领导决定本学期六年级的综合实践课题仍然走探究传统、感受历史的路子-----《走进客家传统节日》由此产生。我们的目的旨在让学生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能产生发自内心的对客家传统节日文化和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热爱,继承中华传统美德,正确认识和了解客家的传统节日,增长知识和才干,完善自身,立足社会。 (2)活动对象:六年级全体学生 (3)活动时间:4周 主题活动目标(具体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了解客家特色的节日文化,重点是阴历节日;学会将课外采访与丰富的课内活动相结合;学会必要的科学研究方法,会收集与整理资料,会在研究中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过程与方法 由指导老师确定主题,设计制定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宣传发动工作,指导学生制定活动计划;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让学生选出组长,负责领导组织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及时根据学生研究情况调整教学,负责组织活动,保证活动安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客家节日文化的基本了解,让学生感受客家特色节日的魅力,培养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情感;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历史悠久,灿烂文明的节日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实施准备、开端 (1)收集客家传统节日的由来、庆祝方式、风俗习惯,可以通过查阅书籍、杂志,询问父母、长辈和民俗机构等方式; (2)与少先队辅导员联系开展主题活动,“客家节日文化”主题教育是最现实的爱家乡主义教育。 与计算机、语文、美术等学科教师联系,取得支持,多学科教师参与组织的形式,组织学生开 展对客家传统节日的全面考察的综合实践活动。 (3)活动涉及的学科领域 四、主体设计(活动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发现问题、制定活动计划 组织学生学习课题,撰写出活动计划,计划力求涵盖主题、小组分工、研究阶段、探究方式等各项内容,主题确定后,活动就全面铺开。师生共同确定实施本课题的调查点: 1. 了解客家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这些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习惯。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兴宁人的客家民俗风情 1.婚嫁 旧时婚俗主要有“等郎妹”、“童养媳”、“顿花妹”、“指腹婚”等。“等郎妹”是指有些人结了婚长期没生下男孩,有钱便再娶,讨二奶三奶,直至能生男孩为止。没钱的便买个女孩来抚养叫做“等郎妹”。意思是取个好兆头,等生个男孩。如果真生了男孩,父母便为他们匹配为偶。如此成婚者,大多女大于男,甚至相差很远,故有“十八娇娇三岁郎,晚间共枕尿满床”的哀怨。许多父母,当孩子一生下来,就为其婚事着想,与亲朋好友讨个女孩抚养,待女的长大后成婚,叫“童养媳”。一般是男长女幼,多出现在贫困人家。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绝大多数难有和谐的感情。“顿花妹”是指做父母的急于生育,抱养人家女孩,若日后生下男孩,可成婚也可不成婚,若无生育或只生女孩,所抱养之女作自己女孩看待。“指腹婚”是指两家妇女怀孕时,互相约定,只要所生婴孩性别不同,长大便成亲。 嫁娶礼仪有“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此类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对人丁繁衍兴旺的期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陋俗被破除。但由于历来对婚姻大事的高度重视,在迎亲嫁娶上仍有一套追求美好、讲究吉祥的习俗。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请“扮娘”打扮。所请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孙、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打扮新娘要梳3次头,每梳:次都说一句吉祥的话:一梳梳到头,二梳福禄寿,三梳子孙满堂。接着便为新娘穿衣、裤和鞋。 打米筛花。新娘在“上轿”前要请有声望的叔公打米筛花,说“四句”其仪式是,在祖公厅里放一“摸栏”(似匾状但比匾大的竹编织具),当中放一方凳,其外置一箩筐。选好时辰后,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箩筐,后端坐凳上,并说吉祥语,如“坐箩又坐凳,身家大过兴宁县”。打米筛花者双手执米筛置于新娘头顶,作筛米状,说四句吉祥的话,意为把吉祥、美好筛在新娘身上。 上轿。 打完米筛花以后,家人、亲属、亲戚都要送红包给新娘,谓之“上轿钱”。父母还送一个提包给出嫁的女儿。包里装有莲子、枣子、早稻粒、长命草、糖丸、葱、蒜等象征美好的东西。之后,新娘悄悄上轿(一般不放鞭炮,认为嫁女是蚀本的事,不值得大张旗鼓。这种观念现有所改变,但风俗犹存)。 拉月(拉,意为查巡探望)。新娘出嫁,其娘家组织送亲队到男家去。送亲队由7人组成,其中必须有媒人和男童参与,其他则是婶、嫂、婆等妇女(寡妇不能参与)。送亲队要送嫁妆,嫁妆中必配灯盏(灯同丁)、铜壶(带嘴,象征男孩)、糕饼、方镜、甘蔗、柏枝、长命草,以及9个鸡蛋,每个鸡蛋上各写一个红字,组成“百子千孙,长命富贵好”。 迎亲。新娘上轿后,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门”。至新郎家时,门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妇”接新娘“下轿”,并跨过火堆,进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礼。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后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枣于、莲子、硬币撒在地上,让小孩竟相抢拾,意为五福盈门。 闹洞房。风趣而不失礼。亲朋好友或兄弟叔侄、姑狸姐妹与新婚夫妻逗笑取乐。虽是戏滤,但不失礼节;虽是逗乐,但寓意深刻。 随着文明新风的推行,婚事新办的日益增多,男到女家落户、集体婚礼、旅行结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7个方言区 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都是不一样的,自然各个地区的语言习惯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地方语言我们称之为方言,语言学界将我国总共划分成了7个方言区域,分别为: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贛方言和粤方言。如果按使用人口数量排序的话,第一名官话方言是毫无争议的。(参考图1) (图1) 一、官话方言 使用人数:100000万+ 官话方言——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北方语言统称,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内部一致性较高,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也最多,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5%。 官话方言又被称之为是北方方言,不仅辐射范围最大,使用的人口也是最多的。要知道,我们平日里所说的普通话,就是从官话方言演变而来。如果将官话方言细细划分的话,还可将它分为东北话、北京话、河南话和西南官话等。 (图2) 皖西南和湘西南等地区,赣方言主要形成时间是在我国历史上的宋朝时期,发展到现在它的使用人数并不算很多,大概在5500万左右的样子。 二、湘方言:4500万+ 湘方言——又称湘语或湖南话,主要分布在湖南地区和广西的部分地区,以长沙话和湘乡话为代表,使用人口约在4500万以上。(参考图2) 三、赣方言:5500万+ 赣方言——又称江西话,以南昌话、抚州话为代表,江西省 的方言片区十分复杂,不仅有客家话、闽南语也有自己的赣方言。 主要分布在江西境内以及鄱阳湖周边、湘东、闽西北、鄂东南、

四、吴方言:9000万+ 吴方言——又称江南话、吴越语,已有将近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底蕴深厚,吴方言被称为是我国最温柔的方言体系,“吴侬软语” 一词很好的概括出了这种方言的特点。吴方言主要集中在东南沿 海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浙江、江苏南部、上海、安徽南部、 江西东北部等地区。3000年的历史发展到今日,使用人数已经 超过了9000万。(参考图3)(图3) 五、闽方言:8000万+ 闽方言——汉语七大方言中语言现象最复杂,内部分歧最大的一个方言,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沿海平原、台湾及海南四省,使用人口约在8000万左右。 六、粤语:10000万+ 粤方言——又称广东话,以珠江三角洲为分布中心,主要分在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澳门,而且,在北美、欧洲和澳洲、新西兰、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华人社区中也有使用;另外,粤方言还是香港和澳门的官方语言。现在会说粤语的话,在很多人眼中你就是一个时尚的崽。毕竟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高的一个省份,其语言和文化也在某些方面影响着我国甚至全球。粤语以珠三角为中心,在两广、海南甚至东南亚地区华人之间都是使用粤语的。现在粤语已经是香港和澳门两个地区的官方语言,使用人数超1亿人。 七、客家方言:7000万+ 客家方言——台湾省的官方语言,也是除普通话外唯一被外国 (苏里南共和国)列为法定语言的汉语方言。因为客家人大多 都是从我国中原地带迁徙到全国各地去的,所以就造成客家方 言分布范围广但又比较分散的这种局面。我国广东、福建、 台湾、江西、湖南、浙江和四川等地都有使用客家语言的人存 在。另外,在东南亚和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不少讲客家话的, 使用人口在7000万以上。(参考图4) (图4) 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关于我国的“七大方言区”,你是不是都已经知道了呢?你的家乡话属于哪一个方言区呢?

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

图文:崇尚读书-客家文化特征及传统民俗客家人不为广东独有,江西等省也有相当比重。客家人之得称,有多种说法,归根结底,应是与原当地土著居民相对而言而得来的。客家先民,来自进入岭南的中原移民,在南迁过程与本地土著融合而形成客家民系。客家方言在广东诸方言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小,反映了客家民系形成时间最迟,有研究者认为其最后形成的时间在明朝后期至清初这段时间。 由于南迁入粤较迟,平原的肥沃地带已被当地人和先期移民占据,故客家人多处闭塞贫困的山区,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俗语,非艰苦奋斗无以图存。在长期的迁移中,客家人养成一种刻苦耐劳,自立自强建设家园的淳朴民风。同时,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多次迁移中,都是整个家族集体迁徙,以封闭式的生活为主,因而家族观念特别强固,保持着较多的从中原到江南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不同于广府人、潮汕人的重商意识,而是崇尚读书,外出求学蔚为社会风气,有“文化之乡”之称。历史上客家人涌现了不少杰出人物。 客家民系中,有一种颇为强烈的自信、自立、自强、自我奋斗意识,这是客家民系在独特生活环境下的历史产物,但同时也有一些不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容易趋向于封闭、保守的小生产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此已有所突破。近年来国内外掀起新的客家研究、联谊活动热潮,1994年在梅州召开了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 特殊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客家民俗的特色。由于迁徙的历史、入

居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入粤客家人聚族而居,强化宗族制度。民国时期,客家民系实行宗族管理严密的族长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家族小家庭的制度渐趋瓦解,在农村,大家族观念仍在意识上有所保持,在城市,则已普遍成为现代小家庭而淡化了家族观念。历史上客家人社会宗族制的强化,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质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祠堂设施的完善和族谱连续修撰。在聚族而居的村落,各族都重视祠堂的建造。祠堂住处讲究风水,重视堂号家声。客家围屋堂号,或有直书故土祖地,或言志明义,这些堂号的命名习惯与唐宋古俗相承。再就是在民居方面出现了超大型的土楼和楼房组合成的大理围龙屋。土楼建筑多以夯土或土坯砖为材料,渐而发展到以花岗石、大青砖为建筑材料,十分坚固,规模巨大。现存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自清康熙初年至20世纪70年代,兴建了不少土楼建筑。围楼形制依平面布局大体分为圆形和方形。大型圆形围楼高达4~6层20余米,多达四环。建于清代的始兴县隘子镇满堂村大围楼,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0800平方米。各家围龙屋尤为讲究风水。近代,还出现了传统民居布局而门面装修西式的中西合壁的客家侨乡民居。 客家妇女 旧社会的客家妇女较少缠足,客家妇女承担田间和家庭的一切重活,富家女子也照样参加劳作。这与潮汕地区的妇女负责在家烹饪、做针线,男人干重活成为鲜明对比。客家妇女的勤劳美德受到中外研究者所赞扬,英国人欧德里在所著《客家人种志略》中赞扬说“客家妇女是中国最优秀的劳动妇女的典型”。但在旧社会客家妇女在家族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 客家方言与文化作者:罗肇锦 今天的题目「方言与文化」,在进入主题之前,先与大家谈谈整个汉方言的演变情况,从中了解几个汉方言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上的问题。此为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直接来谈方言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在文化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在此部分,举几个例子对大家解释。首先谈方言与国语的问题。方言即是早期与官话对称的东西,早期有所谓雅言、通语、正音,就是官话,我们这里称「国语」,这几个名词里面,大概就属国语用得最菜。国语一词的由来,以我目前手上所看的资料,是满清初年(刚入主中原)时,因惧怕他们整满洲语到满人地区会被汉化,所以就要求当时的满洲八旗人,通通要讲满洲语,还要学会骑马射箭,谓之「国语骑射」,希望他们满洲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之外,还要会骑射,如此才得以统治大汉天下。没想到至乾隆时,北京城附近大概汉人居住的关系,满洲语几乎也已受到汉语影响,而改变很多,尤其是乾隆年间,实施的制度较开放,不再要求汉人一定要说满语,这样放松之后,使得满汉间的距离被打破,同时汉人数量多,又开始使用许多汉语,满语在受汉语影响下,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官话系统。

他们这样地保存国语,所以现在的国语,即是外国人所称的满洲话,后来一直沿用下来。民国初年,曾经有人提议改为别种称呼,其中详细情况,很难找到正确的解答,总之,后来仍沿用国语来称呼官话。今日所见之官话,到底有那些非汉语成分?也就是说国语(满洲话)中加入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非汉语成分,而且以汉语来说,最后期的汉语,等于是客家话。给它一个名称,客语可以说是汉语的终结语言。这样讲或许太过武断,事实上客语也是有别的成分加入,可是整个汉语,改变最大的是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中,满蒙语的成分加入。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谈谈。第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儿化」的问题。所有长江流域以南如上海话、广东话、闽语、客语、湘语、赣语等,均无儿化现象。「儿化」的来处,是从满蒙语言成分所带进来的,在华夷译语的对照中,许多词后面都带有「儿」的音,例如「小孩儿」「花儿」,此种习惯带进来之后,便保留下来。因此,今日在台湾不管是河洛人,还是客家人,在念「儿化」时念不出来,因其语言成份中没有此种现象,例如在念「一会儿」时,会儿的ㄦ「ㄦ」化了。「儿化」之「儿」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加在其前面原来句里的附带成分,可见「儿化」根本不是汉语成分,而是满蒙语成分加进来的。第二个例子,日下入声的消失。入声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我认为整个汉语入声的消失,就是把汉语现在诗词各方面的最高层次的东西丢

浅谈客家建筑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SHANDONG WATER POLYTECHNIC 浅谈客家建筑 Discuss about KeJia Construction 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导语: 在一个学期的紧张有序的学习中,我对中外的建筑史算是有了初步上的认识,各地独特的建筑技术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得不说古今中外的的劳动人民是充满了智慧、美感的。作为专修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我对建筑的一切报以最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中外建筑史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进一步体会到了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我坚信建筑是博大而又充满艺术美的,在课堂上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学习知识,建筑史的课堂上充满了难忘的回忆。其中课堂上,有一次张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一个关于客家建筑的教学视频,以生动、深入的引导我见识了客家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通过去图书馆和上网查了不少资料,现在综合我所了解到的浅谈一下客家建筑中的民居。 一、概况 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民居建筑中有重要的地位,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建筑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独具特色。气势恢宏的圆楼、错落有致的五凤楼、组合奇妙的围龙屋极富魅力;而其突出的防御性能、庞大的体量形式、高超的夯土技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因此,客家民居形式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及自然诸多因素的烙印,深刻地反映了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客家民居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统家庭制度和小农经济制度影响,同时受到中原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受到客家人性格气质特征的影响,受到风水学说与民俗观念的影响;反映了激烈的民系冲突,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因此,客家民居是传统文化纵贯古今的结晶,是客家民系长期发展的产物。 客家民居在技术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深刻。因此,它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渗透地区,即福建西南,如永定、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县市;广东东北部,如梅州、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等市县;江西南部、如龙南、定南、安远、会昌、石城等县市;广西贺州、合浦、贵港、陆川、博白等市县。二、类型 客家民居具有相对稳定的建筑模式,同时其建筑类型又十分丰富。 从平面上看,客家民居有圆形、椭圆形、半月形、马蹄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形、八角形、曲尺形、方圆组合、三环同心圆组合、多列半环形组合等。在名称上讲,又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八卦楼、半月楼、交椅楼、围龙屋、三合楼、五角楼、雨伞楼、四点金、走马楼、二杠楼等等。因其种类丰富而外延又相互交叉,只能大致将其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围龙屋、殿堂式等五种典型,分别描述如下: 1、圆楼 又称圆寨,是客家先民早期迁徙到南方的建筑形式。平面为圆形,建筑呈圆筒状。体量庞大,高二至五层,十至二十米,平面直径最大可达70米,房间总数达三百多间。以粘土、细石、竹木筋夯筑而成,外环墙厚实坚固,厚可达一至二米。外围封闭而内部开敞,内院保证通风,采光良好。中间为平屋,建祠堂,为族人议事、祭祀丧喜等公共活动用。聚族而居,可住数百至上千人。 圆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赣南也有一些,主要集中在福建省永定、南靖、平和三县交界处。 2、方楼 方楼主要指方形土楼。除建筑为方形外,其他方面如体量、材料、功能都与圆楼近似。 一些方楼四角外凸建炮楼,用以向四周警戒、瞭望、射击,称“四点金”。还有在二三楼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论赣南的客家民俗旅游 摘要:赣南是客家人形成的重要区域,在这里广泛分布着颇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对现代旅游者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本文拟从客家民俗旅游价值、旅游地位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客家民俗旅游发展的构想。 关键词:赣南客家;民俗旅游 赣南是历史上客家民系形成的重要区域,也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这里除赣州市章贡区均为客家聚居区,客家人口800多万,占赣南总人口的96%以上。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df16741080.html, 提供由于历史上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当地土著的相互交融以及山区的相对封闭性, 这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如盛大的传统节日, 丰富多采的饮食、服饰文化,古朴的婚丧嫁娶习俗,古老的宗教仪式,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千姿百态的民间歌舞等。所有这些,构成了独特的客家民俗旅游资源。 一、赣南客家民俗的旅游价值 1.客家民居与旅游围屋是赣南客家人特有的民居建筑,其风格造型为世界建筑史上绝无仅有的,受到国内外建筑师和文史工作者越来越强烈的关住。特别是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围屋已成为众多旅游者参观、游览、考察、研究等特有的旅游产品。赣南围屋主要以龙南、安远两县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df16741080.html, 提供围屋平面多为方形,有“口”字和“国”字两种形式。前者除四周围屋外,围内别无房屋;后者则在围屋内还建有一座带祖堂的主体建筑,是客家人常见的那种府第式民宅。建筑材料多以砖石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其外墙厚0.8米~1.5米之间,围屋四角建有朝外凸出一米左右的炮楼(碉堡),并设有炮眼、炮孔,具有极强的防御功能。围屋建筑是时代的写照,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构成了客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中一道靓丽风景。可开发成具有民俗特色的围屋饭店,使旅游者在享受舒适休息的同时,感受围屋浓郁的乡土气息,领略其中奥妙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2.客家食俗与旅游由于受中原习俗和当地历史、地理、气候、物产的影响, 赣南形成了品种多样、内容丰富、独具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特别是赣南的擂茶最具风味,其制作工具、原料、方法、功效、风味都别具一格。擂茶有一套称为“擂茶三宝”的工具:陶制擂钵、擂棍(油茶树干制成)、竹篾制成的“捞子”,在制作过程中其三宝缺一不可。擂茶原料由茶叶、芝麻、甘草、花生、大豆、蒜头、爆米花构成。一钵制作完毕的擂茶,集香、甜、苦、辣于一体,茶味真,香意浓,不仅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而且还有消痰化气,健脾养胃、滋补长寿之功效。擂茶在客家山区十分盛行,招待客人,正月新春,大人祝寿,小孩出生等喜庆日子是不可少的。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df16741080.html, 提供品尝风味独特的饮食在旅游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其目的也绝不仅仅为果腹,更重要的是体验异地风情,获得特殊的感官和精神享受。在开发中可以有适当的表演,或让游客参与食品的制作过程,导游不失时机地介绍客家的饮食特色及有关传说、趣闻,使游客从中得到多方面的享受。 3.客家农耕习俗与旅游赣南客家地区多种植水稻、蕃薯、大豆、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有花生、油茶、芝麻、麻草、茶果、药材、蚕桑、蔬菜等等。先民多以铲草烧火土和将铲除或拔下的杂草在水田或畜栏内呕腐以充肥料,这种原始的积肥方法如今仍在使用。提水灌溉工具还保留有古老的辘轳、龙骨车、筒车。本篇论文发表由https://www.360docs.net/doc/df16741080.html, 提供这些农事习俗、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对旅游者特别是城市中的中小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能参与到其中,手拿锄头或镰刀,脚踏龙骨车或与客家人“同劳动”,必将给旅游者带来兴趣和新奇的感觉。可推出“田园风光游”、“农家生活游”,让游客在领略客家地区田园风光的同时,亲身体验一下客家人的农事生活。

客家方言研究

鲁东大学文学院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语言调考查与研究》课程论文 课程号:1101020 任课教师王宝刚成绩 论文题目:客家方言语言研究 (题目要求:手写。) 正文 (正文要求:打印;另起一页;页面横排,分两栏,留装订位置。每页上都需手写学生信息,包括:学院、专业、班级、学号、姓名等。 )

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使用方言的人口约占汉族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客家方言是汉族语言的一个分支。了解客家方言有助于了解古今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也可以使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现代汉语的构成及其特点,这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的研究起着一定的作用。本文将从词汇方面论述客家方言的特点,主要包括古词语的运用、方言词语的创新、词汇意义的差异、语法意义的差异、构词的差异这五个方面。他们的先祖多是因中原战乱等原因而从中原(河南,安徽,山东)南迁赣南,闽西,粤北地而形成的一个汉族新民系。后又因战乱和人口膨胀等原因一部份又从这三地继续迁往全国其他省份以及东南亚,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广东东部和北部、广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台湾、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美洲的华侨、华裔中也有使用者。使用人口约3700万。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 如上所述,客家人民大多数是从中原迁徙而来的,由于所住地区大部分是山区,帮能保持其传统观念,如文化、礼俗、语言等,但客家人的多次迁徙,在汉语区沿途停留,难免受到其它方言的影响,加上随着人们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所以当今客家话有许多其独特的地方,接下来,将论述的是客家方言的语音和词汇方面的特征。 先从语音上来看: (一)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归纳从语音角度来划分,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可归纳为单音节叹词、双音节叹词和多音节叹词三类,具体如下: 1.单音节叹词有亥[xai51]、、的[ti35]、、嗯[en51]。 2.双音节叹词有哦喉[o33xo35]、妈嘞[mɑ55lei55]、啊嘞[ɑ55lei55]、。 3.多音节叹词有妈嘞家嘞[mɑ55lei55t??ɑ55lei55]、啊呀嘞[ɑ55i??55lei55]。于都客家方言中的叹词的语义特点叹词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或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因此,我们可以大致将叹词分为表情感的叹词和表指示的叹词两大类。 (二)表情感的叹词 1、亥[xai51](发音短促) 1表惋惜之情。例句:亥,冇哩哇!(亥,没有了哇!) 2表失望的感情。例句:亥,考得介差!(亥,考得那么差!) 3、哦喉[o33xo35] 1表惋惜之情。例句:哦喉,介荷包跌了哩哇!(哦喉,我的钱包掉了!)2表示突然想起忘带了某物或忘了某事。例句:哦喉,记蒙!(哦喉,我忘记了!) 4、啊嘞[ɑ55lei55] 表惊讶之情。例句:啊嘞,[niu??55]处的样子哟!(啊嘞,怎么这个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