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山东卷】语文

2016年第三次全国大联考【山东卷】语文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不定的风把无人采撷的种子撒落到海角天崖。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寄存)在这一线石缝里。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它们只为了稍稍向母体吮吸一点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它们的茎显得(坚韧/坚强)而苍老,它们的根竟似那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现实是多么严峻,而生机竟是这样不可厄制。

最为令人赞叹的,是在那岩石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苍劲巍峨。它们盘根错节,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身的岩

石。①。如果一切的生命都只贪恋于(黑茫茫/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提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

呢?②。

1.文中加点的词语,字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3分)

A.采撷倔强(jué)潸然泪下(shān)

B.狭隘一簇(cù)海角天崖

C.严峻撒落(sǎ)苍劲巍峨(jìn)

D.厄制吮吸(shǔn)盘根错节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寄托坚强黑茫茫

B.寄存坚韧黑茫茫

C.寄托坚韧黑黝黝

D.寄存坚强黑黝黝

3.在文中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①生命就是这样地改变着环境,又规定着环境

②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B.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改变着,又被环境规定着

②尽管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但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无情的

C.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规定着环境,又改变着环境

②尽管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但适者生存的规律是无情的

D.①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

②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3月29日是国足球迷近些年来最快乐的一天,他们弹冠相庆。因为国足在一个非常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抓住了微小的机会成功晋级12强。

B.《芈月传》是孙俪继《甄嬛传》后与金牌导演郑晓龙合作的第二部作品,一经播出便如空谷足音,引爆荧屏。

C.近日,一则《清洁工培养出博士儿子》的新闻在网上悄然传递,让外出务工20年默默无闻的熊玉香一时成为名人。

D.六小龄童没有上央视猴年春晚的话题在互联网上一度甚嚣尘上,众多网友高呼,没有“美猴王”的春晚不是猴年春晚!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

A.爱因斯坦关于引力波伟大的百年前的预言终于被证实:2月11日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LIGO)实验组直接首次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

力波。

B.利辛女子“犬口救子”诈捐一事自从曝光以来,不少专家和网友谴责这种行为是在透支社会的善意。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慈善法(草案)》规定将依法查

处。

C.王岐山每到一地,就要掀起一股强力反腐的“王旋风”,贪官污吏无不胆战心惊,甚至在官场传出了“宁遇阎王,莫遇老王”的说法被认可。

D.在文理分科大讨论中,高中教师、学生及家长多赞成维持现状,大学教师和教育研究人员则倾向于取消分科,出现了“当事者”赞成分科、“旁观者”主张取消分科

的情况。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慎终追远”新思考

张瑞涛

《论语〃学而》有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追远?意味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慎终追远?体现了?孝道?理念下中国人的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如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化现代化?相对地看作文化生命的延续的话,那么,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纸堆,而应走进历史的前台,转生为现代文化;同时,彰显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高扬与时俱进、和平合作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化自然要基于、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与?现代?已然构成?慎终追远?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文化是有层级性的:单纯的地域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地域文化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文化,民族文化是基于特定民族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方式而达至的群体文化,国家文化则是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流??根与木?的关系。故,当人们构架和刻画现代文化时,自然要体思勘悟自己的历史文化,在?追根溯源?的历史情怀中考察个体生命和群体文化生命的智慧精神。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涵韵?认祖归宗?意识。从狭义言,?认祖归宗?是宗法伦理社会下,基于血亲伦理而展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选择和群体价值理念选择;但从广义言,它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是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个人、民族和国家共同历史命运与文化精髓的集体记忆。当今中国文化现代化,需理性张显?认祖归宗?意识,

历史地考量自我地域、民族、国家文化演进历程中的优秀文化基因和思想精髓,为构架中华文化现代化探寻合理性的思想资源和合法性的思想铺垫。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秉持?子承父志?理念。诚如《论语〃学而》所言:?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不是对父辈精神的无原则坚持和固守,而是对先人合理性价值和精神诉求的传承。孝道原则应用于国家的文化建设同样如此。源于同一文化血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当她为了适应新的人文语境、社会语境乃至生产语境的需要而进行文化要素的重组时,自觉的文化认同自然推至为对自我历史文化优秀要素的吸收与借鉴。因此,文化的演进历程客观地遵循着?子承父志?的理念,唯有将作为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实现现代转生,才会创构出适合本民族个性、蕴含本民族自我主体性的?现代文化?。由?子承父志?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是基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态势、中国人民精神需求和世界发展格局而展开的中国文化模式的体系创新和话语创新。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02月22日16版,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慎终追远”意味晚辈后生对逝者的敬重和人对自我生命和价值的敬重,是“孝道”

理念下中国人祖先崇拜情结和生命敬畏意识的体现。

B.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深具“追根溯源”情怀,文化的前后因袭形成了“源与流”“根与木”的关系。

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转生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应在继承传统文化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D.当今中国文化需理性张显“认祖归宗”意识,为构架中华文化现代化探寻合理性的思想资源和合法性的思想铺垫。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现代文化彰显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高扬与时俱进、和平合作精神,它基于、源于优秀传统文化。

B.文化可分为单纯的地域文化、整体的民族共同体文化以及政治形态下的国家文化等层级。国家文化是由多民族共同体所达至的通约性、意识形态性的文化系统。

C.从狭义言,“认祖归宗”是宗法伦理社会下,基于血亲伦理而展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选择和群体价值理念选择,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

D.唯有将作为民族与国家历史文化集体记忆中的优秀思想精华和文化基因实现现代转生,才会创构出适合本民族个性、蕴含本民族自我主体性的“现代文化”。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文化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理应走进历史的前台。“传统”与“现代”已然构成“慎终追远”的文化生命传承关系。

B.《论语·学而》所言:“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说“孝”就是对父辈精神的坚持和固守,是对先人精神诉求的传承。

C.源于同一文化血脉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国家文化,为了适应新的语境需要而进行文化要素重组时,自觉的文化认同自然推至为对自我历史文化优秀要素的吸收与

借鉴。

D.由“子承父志”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是“继承”基础上的文化“创新”,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

是一致的。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凡国之亡也,有道者必先去,古今一也。地从于城,城从于民,民从于贤。故贤主得贤者而民得,民得而城得,城得而地得。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汤喜而告诸侯曰:?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守法之臣,自归于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曰:?商王大乱,沉于酒德,妲己为政,赏罚无方,不用法式,杀三不辜,民大不服。守法之臣,出奔周国。?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也,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固无休息,康①乐,歌谣好悲,其主弗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

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礼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②,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选自《吕氏春秋?先识(之一)》,有删改)【注】①康:通“荒”,“康乐”指淫乐。②肂(sì):假葬,把棺暂埋地中,待以后安葬。9.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一项的是()(3分)

A.臣比在晋也比:近来B.杀三不辜辜:罪

C.贤良不举举:举荐、任用D.得义莳、田邑而礼之礼:礼物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周威公见而问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B.以其图法归周其孰能讥之乎

C.妲己为政如姬为公子泣

D.是不知所以亡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B.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C.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D.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事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百姓跟从贤能的人,贤明的君主拥有贤人的帮助,就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B.夏朝的太史令终古拿出图录和法典,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厉害,终古于是出逃投奔商,武王非常高兴,并把这事告诉了诸侯。

C.屠黍认为,中山国把白天当成晚上,日夜不停纵情享乐,歌唱喜好悲声,君主却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

D.周威公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等人,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

屠黍认为这样大概可以保威公一生平安。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地得岂必足行其地、人说其民哉?得其要而已矣。(4分)

(2)夏王无道,暴虐百姓,穷其父兄,耻其功臣,轻其贤良,弃义听谗,众庶咸怨。

(6分)

1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九江北岸遇风雨

唐?白居易

黄梅县边黄梅雨,白头浪里白头翁。

九江阔处不见岸,五月尽时多恶风。

人间稳路应无限,何事抛身在此中?

【注】此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至元和十三年(818年)之间,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任上。

(1)诗歌前四句所写之景别有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2)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现实生活中,表示见到有长处的人要善于学习,见到有缺点的人要善于自省的意思,我们可以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

?,。?

(2)韩愈《师说》中?,?两句,表明学者不管师者年龄大小,而向其专心学道的立场。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五、(12分)

16.阅读下面材料,用一句话解释“工匠精神”。不超过40字。(4分)(1)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2)不投机取巧,必须确保每个部件的质量,对产品采取严格的检测标准,不达要求绝不轻易交货。

(3)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因为真正的工匠在专业领域绝对不会停止追求进步,无论是使用的材料、设计还是生产流程,都在不断完善。

(4)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

(5)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理念。

17.下图是“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会徽,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

明,句子通顺。(4分)

18.用排比的修辞方式,改写下面画线的部分。要求:①句式一致;②不改变原意;③与上文语意连贯;④可增删个别词语。(4分)

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走在大路上,能够看到鲜花覆盖下的陷阱;在阴雨连绵的日子,能够看到层层乌云后面的太阳是一种智慧;还有一种智慧的表现是徘徊在黑夜里的时候,能够找到苍穹茫茫中的北斗。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翻译家蓝英年:只有永恒的著作,没有不朽的译文

傅小平

1989年秋天,翻译家蓝英年应邀到苏联讲学。其时,苏联正经历大解体的时代。他接触到许多与传统文学史截然不同的东西,便开始反思苏联文学。?当时,我订了七八份报纸,每天都看,了解很多情况。我还有一个叫谢尔盖的好友,每一两个月就寄来大批俄语书报,让我及时掌握最新的一手资料。?

讲学结束,蓝英年带着一箱材料回国,在《读书》杂志开设?寻墓者说?专栏,以寻访苏联作家之墓的象征意蕴,撰写了一系列揭示苏联作家惊心动魄的身世和遭遇的文章。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些文章引起强烈的反响,并形成了俄罗斯文学研究的?蓝英年现象?。蓝英年谦称,他只是写了一些?读书笔记?和?读书杂感?,是广大读者的厚爱让他一不小心出了名。

事实上,此前蓝英年已因为翻译俄罗斯文学在业界内外享有声誉。这一系列随笔文章,一度淡化了他作为文学翻译家的身份。但蓝英年深知,他能推开苏联文学沉重而又真实的大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毋须讳言,这方面,我是有先天优势的。我搞过俄语文学翻译,不存在语言沟通障碍。?

尽管在高中时期,蓝英年就迷恋上了俄罗斯文学,但直到读了屠格涅夫等著的《回忆果戈理》,甚至暗想有一天翻译果戈理的作品,才是他对翻译真正感到兴趣的开始。?某种意义上,这也影响了我1951年报考人民大学俄文系。但我没有翻译果戈理的作品,除没有机会外,也自觉没有翻译这个功力。1977年,在福州遇到老翻译家戈宝权,和他谈到这本书。他正好有原文版,回到北京就带来给我。在他的认可和鼓励下,我翻译了《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这算是了却了我一个心愿。?

翻译《日瓦戈医生》的经历,深深烙上了时代的印记。1958年秋,蓝英年在青岛李村劳动锻炼,在山坡上看到《人民日报》上刊登西蒙诺夫等人批判帕斯捷尔纳克的这部?反动小说?的长文。他惊讶于自己学过苏联文学史,居然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好奇心驱使他写信请侨居法国的叔叔寄来这本书。?那年冬天,我回北京休假,看到了叔叔寄来的原文版《日瓦戈医生》。?

1983年春的一天,他路过人民文学出版社,上去喝茶聊天,没想就聊到了这本书。?翻译家蒋路先生当场拍板:‘翻译!你来译!’我没有思想准备,并知道这本书难译,提出找个合作者,蒋路同意了。很不巧,碰到当时批判精神污染,翻译工作停顿了下来。直到一天,出版社副总编辑带着三名编辑到家里找我,在挂历上打了个钩,限定这天交稿。四年后,这本书终于出版。?

近些年,他自己单独翻译或与人合译了《塞纳河畔》《邪恶势力》等书。而最重要的收获,则数引起较大反响的利季娅?丘科夫斯卡娅的作品《捍卫记忆》。

而蓝英年之所以坚持翻译利季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女作家身上有着传统俄国知识分子的气质,始终听从良知的声音,敢于质疑敢于反思。?她继承的正是俄国自果戈理以来的那种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她对真相与真理,有一种偏执的热情。作为反思体制的先行者,她比索尔仁尼琴都要早。?这也是蓝英年自己坚守的品格。

对于翻译,他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尽管他敬重傅雷的翻译,在很多场合都强调当下之所以出不了翻译家,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傅雷那样对待翻译的极端认真负责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因此讳言傅雷译文的不足。?傅雷译巴尔扎克,经历了一个摸索的过程。他早先译的《贝姨》《邦斯舅舅》等语言非常流畅,但体现出来的还是他自己的行文风格。直到后来的《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甫》等,才真正传达出了巴尔扎克原作的风格。?蓝英年一向不主张重译名著,觉得已有珠玉在前,重译没什么意思,但他透露自己正在重译《日瓦戈医生》。因为,自觉这本书由于当时主客观的原因,没译好,对不起读者和作者。事实上,就在今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了这部名著的全新译本。可以想见,这是令他感到快慰的事。因为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永恒的著作,没有不朽的译文。?旧的译文终将被新的译文淘汰,我的译文也将被淘汰,我将衷心欢迎。”

(有删改)【注】蓝英年,1933年生。江苏吴江人。1955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1989~1991年赴苏联讲学两年,长期从事俄语教学以及苏俄文学、历史的翻译研究和写作。译著有:《日瓦戈医生》(与人合译)《塞纳河畔》等,随笔集有《寻墓者说》《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等。

19.本文题目是“翻译家蓝英年”,开头两段却写了与翻译无关的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4分)

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世界上只有永恒的著作,没有不朽的译文”的含义?(4分)21.文中多处引用传主的语言叙事说理,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试举两例加以分析。(4分)

22.请结合全文分析蓝英年取得成就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并就其中—个方面联系现实谈谈对你的启示。(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2016年元旦一场以?欢乐海口?为主题的跨年演唱会在万绿园举行,超过5万人观看演出,现场秩序井然,晚会过后现场没有留下一星半点垃圾。?我郑重承诺:讲文明树新风,做文明的海口人。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留下欢乐,把垃圾带走……?晚会现场,全场观众宣誓。当天,演唱会现场主办方发放了5000多个环保袋,以实际行动号召大家爱护环境卫生,争做文明市民。历时3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后,观众都自觉将纸巾、饮料盒、荧光棒等垃圾随手带走,场内始终保持清洁。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每小题 3 分,共15 分)

1【答案】A(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B 项“海角天崖”应为“海角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或彼此相隔极远,或者事物的尽头。C项“苍劲(jìn)”应为“苍劲(jìng)”,指老练刚劲。D 项“厄制”应为“扼制”,意思是控制、约束。

2【答案】C(3 分)

【解析】“寄托”是寄理想、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寄存”的意思是暂时让人保管物件,文中说的是种子把生的希望寄于石缝,所以应用“寄托”。“坚韧”指的是坚固而柔韧,不易折断;“坚强”指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坚强不屈。结合语境来看,此处应选“坚韧”。“黑黝黝”同“黑油油”,形容土地肥沃;“黑茫茫”,意思是漆黑和漫无边际,多形容夜色。结合语境来看,应选用“黑黝黝”。

3【答案】D(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连贯,①句从上文看,先写了种子寻找泥土而不得,寄希望于石缝,为了能够生存而改变自身适应环境,可确定答案应为“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②处所填句子有总结上文的作用,从全文看,文段主要讲的是生命的顽强,所以应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放在最后,据此可确定最终答案为 D 项。本题既考查语言连贯,又考查选用句式,是一道有点综合性质的题目。

4【答案】C(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默默无闻:无声无息,没人知道,指没有什么名声。使用正确。A 项,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其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贬义。不合语境且感情色彩不当。B 项,空谷足音:比喻极其难得的音信、言论和事物。对象不当。D 项,甚嚣尘上: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5【答案】D(3 分)

【解析】

A项语序不当,将“百年前”移到“爱因斯坦”后,将“首次”移到“直接”前。B项中途易辙。将“自从”移到句首;成分残缺,可在“社会上存在的这种诈捐现象”前加上“针对”一词。C项杂糅,去掉“被认可”。

6【答案】C(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难度不大,从文章标题来看,“新思考”提示考生,本文要阐述的不是“慎终追远”的本义,而 A 项谈的是本义,据此可排除 A 项。文章第 1 段是总述,余下三段是分述,抓住第一段中“贡献并缔造了中国文化优秀基因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于历史的故纸堆……和平合作精神的中国现代文化自然要基于、源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第2、3、4 段开头结尾的句子,可概括出本文的主旨,确定答案为C 项。BD 两项不够全面。

7【答案】C(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由原文可知,“从广义言,它是基于中华文化传承而展现的‘文化认同’”。

8【答案】B(3 分)

【解析】试题分析:B 项理解有误,由原文看,应是“‘孝’不是对父辈精神的无原则坚持和固守,而是对先人合理性价值和精神诉求的传承”。

9【答案】D(3 分)

礼:名作动,用礼节来对待,以礼相待。

10【答案】D(3 分)

【解析】

试题分析:D 项表原因,……的原因。A 项代词,他/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了”“啊”。B 项代词,代晋/副词,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C 项动词,可译为“参与”/介词,对、向。

11【答案】C(3 分)

【解析】试题分析:画线句子中“曰”是断句的标志,而“国之兴也”“国之亡也”结构相同,“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结构相同,根据这些信息即可正确断句。画线句子加标点为: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12【答案】B(3 分)

张冠李戴。原文应为“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于是载其图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说,以告诸侯。”

四、(24 分)

13【答案】(1)(4 分)土地的获得(或:获得土地)难道一定要亲自巡视那里,一定要亲自劝说那里的人民吗?只要得到根本(或:要领)就够了。(足行、说、要,各 1 分,句意 1 分。)

(2)(6 分)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他的父兄(或:使他的父兄走投无路),侮辱他的功臣(或:使他的功臣蒙受耻辱),轻慢那些贤人,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人(或:百姓)都怨恨他。(暴虐、穷、耻、轻、众庶,各 1 分,句意 1 分。)

【解析】

试题分析:(1)“足行”,亲自踏足,亲自巡视;“说”,劝说;“要”,要领、根本、关键。(2)“暴虐”,动词,残害;“穷”,使动用法,使……走投无路,逼迫;“耻”,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侮辱;“轻”,动词,轻慢;“众庶”,广大百姓。

【参考译文】

凡是国家濒于灭亡的时候,有道之人一定会事先离开,古今都是一样的。土地靠城池的围护,城池靠百姓的守卫,百姓跟从贤能的人。所以贤明的君主拥有贤人的帮助,就能得到百姓支持,得到百姓拥护就可以得到城池,得到城池也就拥有土地。土地的获得难道一定要亲自巡视那里,一定要亲自劝说那里的人民吗?只要得到根本就够了。

夏朝的太史令终古拿出图录和法典,抱着哭泣。夏桀执迷不悟,暴虐荒淫更加厉害。终古于是出逃投奔商。商汤高兴地告诉诸侯说:?夏王无道,残害百姓,逼迫他的父兄,侮辱他的功臣,轻慢那些贤人,抛弃礼义,听信谗言,众人都怨恨他。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自行归顺了商。?

殷商的内史向挚,看到纣王越来越淫乱昏惑,于是用车载着殷商法典出逃投奔周。周武王非常高兴,把这事告诉诸侯说:?商王昏乱至极,沉溺于饮酒作乐,妲己参与政事,赏罚没有准则,不依法度行事,残杀了三个无辜的人,人民大为不服。他的掌管法典的臣子已出逃到周的国都。?

晋国的太史屠黍,看到晋国混乱,晋国君主骄横而没有德义,于是带着晋国的法典归顺周国。周威公接见他时问道:?天下的诸侯国哪个先灭亡??屠黍回答说:?晋国先灭亡。?威公问他原因,屠黍回答说:?我近来在晋国的时候,不敢直言劝谏,我拿人事的处理大多不符合道义,百姓都烦闷怨恨的情况启示晋公,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妨害?,我又拿邻国不归服,贤人得不到举荐任用的情况启示他,他说:‘这些又能有什么危害?’像这样,就是不了解灭亡的原因啊。所以我说晋国先灭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了。

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回答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威公问其原因,屠黍回答说:?中山国的习俗,以日为夜,夜以继日,没有停止的时候,纵情安逸享乐,歌唱喜好悲声,对这种习俗,中山国的君主不知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啊,所以我说中山国接着要灭亡。?过了两年,中山国果然灭亡了。

威公又接见屠黍,问他说:?哪一国接着要灭亡??屠黍不回答。威公坚持问他,他回答说:?接着要灭亡的是您。?威公这才害怕了,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得到义莳、田邑,对他们以礼相待,得到史驎,赵骈,让他们作谏官,废除了苛刻的法令三十九条,威公把这些情况告诉了屠黍。屠黍回答说:?这大概可以保您一生平安吧!?(或:?大概在您有生之年周朝不会灭亡了。?)(威公问这其中的原因)屠黍说:?我曾经听说过,一个国家的振兴是由于上天赐予它贤能的人和勇于直谏的人;国家的灭亡是由于上天降给了它扰乱朝纲的贼子和会阿谀奉承的人。?威公过世之后,棺材停放了九个月都不能够下葬,周王朝被分裂成两个部分。所以有道行的人说过的话,是不能不重视的。

14(1)(4 分)【答案】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阴雨连绵,江水涨溢,风恶浪高,潮湿阴冷的江南梅雨时节图景;(2 分)巧用事物名称作比,以自然之景影射社会之景,暗指诗人宦途坎坷被贬江州的现实处境。(2 分)(意思对即可。)

(2)(4 分)【答案】①岁月蹉跎,年华已逝的悲哀。诗人以“白头翁”自指,并用“白头”来称呼波浪,表明诗人深感自己年华老去,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悲哀之情。

②被贬的苦闷与无奈。诗人用“黄梅雨”“恶风”来喻指自己所处的恶劣的社会环境,表达出对被贬一事的苦闷与无奈。

③前途未卜的迷茫。“不见岸”明写雨多造成江水涨溢的情景,实则表达出诗人看不见未来的迷茫。

④陷身官场的感慨叹息与悔意。诗歌最后两句,诗人问自己:人世间平安的路途有很多,为什么陷身在此中?表达出诗人对陷身官场的感慨叹息与后悔。

(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情感 1 分,分析 1 分。意思对即可。)

15(6 分)【答案】(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五、(12 分)

16(4 分)【答案】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2 分)、精益求精(2 分)的精神理念。(意思对即可)

【解析】压缩语段,要明确每段话说什么,然后概括主要意思,最后根据要求答题。本题五句话,总体来看,所给句子强调的是“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精神,总结一下,找出共性,得出答案。

17(4 分)【答案】①会徽由小苗、土地、双手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等图形和汉字组成,整个图案呈圆形。(2 分)

②图中的(绿色)小苗代表儿童和希望,(1 分)小苗周围的(金黄)底色象征党的阳光和社会的关爱,(1分)小苗下方(棕色)半圆象征社会土壤、社会环境,(1 分)合掬的双手象征来自社会的关爱、呵护、支持、帮助和救助,(1 分)会徽蕴涵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为抚育、培养、教育儿童少年,辅助国家发展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特别是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少年教育福利事业的宗旨。(1 分)(寓意答出两点即可。表颜色的词语可忽略。)

18(4 分)【答案】示例:智慧就是走在大路上,能够看到鲜花覆盖下的陷阱;智慧就是阴雨连绵的日子,能够看到层层乌云后面的太阳;智慧就是徘徊在黑夜里的时候,能够找到茫茫苍穹中的北斗。(一句1分,三句 4 分。)

六、(18 分)

19(4 分)【答案】①开头部分写蓝英年收集资料写文章揭示真实的苏联文学引起轰动,突出了传主在苏联文学方面的成就;(2 分)②蓝英年这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翻译,侧面衬托出蓝英年翻译功底深厚,引出下文对翻译家蓝英年的叙写。(2 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章谋篇布局的手法和段落作用,解答时可首先答出开头部分所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其对塑造传主形象的作用和在文章行文中的作用。从内容上看,本文第一段写了蓝英年在苏联讲学期间广泛收集资料,第二段写了蓝英年回国后开设专栏写文章揭示苏联文学界真相引起强烈反响,这些内容无疑起到了突出传主形象的作用。再结合第三段中“他

能推开苏联文学沉重而又真实的大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翻译”,可分析出作者写作这些内容是为了侧面介绍蓝英年的翻译功力,同时引出下文。

20(4 分)【答案】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1 分)对于翻译家来说,所翻译的著作是前人写成的,内容已然固定,(1 分)但译文却有可能因翻译时受主观或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旧的译文终将被新的译文所淘汰。(2 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本题所考察句子时文章标题,但是作为划线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结尾部分,因此可重点研读最后一段。从划线句子的上文看,传主认为自己以前翻译的《日瓦戈医生》“由于当时主客观的原因,没译好,对不起读者和作者”,所以要重新翻译,再结合下文来看,作者引用了传主的原话:“旧的译文终将被新的译文淘汰,我的译文也将被淘汰……”也就是说同一部著作在翻译时会受到译者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使译文不够完美,那么新的译文会加以弥补,而新的译文也会存在不完美的地方,还会有更新译文出现……据此可以分析出句子含义。

21(4 分)【答案】①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如引用蓝英年对利季娅的评价,证明了蓝英年坚持翻译利季娅是因为她始终听从良知的声音,敢于质疑敢于反思。

②突出传主的精神品质,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引用蓝英年对傅雷的评价,突出了蓝英年实事求是的态度。

③增强文章的真实性,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如引用蓝英年对走上翻译道路历程的讲述、对翻译《日瓦戈医生》过程的讲述,增添了传记真实感人的力量。

(每点 2 分,好处 1 分,分析 1 分,答出两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传记中引用的作用,一般来说,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增强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2(6 分)【答案】①热爱俄罗斯文学,精通俄语。蓝英年高中时就迷恋上了俄罗斯文学,大学读的俄语专业,这些为他后来从事翻译和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前辈和朋友的支持与鼓励。在老翻译家戈宝权的认可和鼓励下翻译了《果戈理是怎样写作的》,在翻译家蒋路先生的支持下翻译了《日瓦戈医生》。

③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质疑,勇于反思。在苏联讲学期间开始反思苏联文学,并大量收集资料,归国后写文章揭示苏联作家身世遭遇引起强烈反响。

④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蓝英年认为世界上只有永恒的著作,没有不朽的译文。

⑤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工作作风严谨。为了弥补当年翻译的不足而重译《日瓦戈医生》。(4 分,一点 1 分,答出四点得满分。)

启示:(示例)“质疑”和“反思”能够加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促使人们努力探索真理。我们要敢于反思,勇于质疑,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不断订正错误,不断探索新知,解除思想认识上的困惑,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进而获得真知。(2 分。从任一点出发,言之成理即可。)

七、(60 分)

23【参考例文】

从我做起

一场以?欢乐海口?为主题的跨年演唱会如一缕文明的春风,温暖了你我,温暖了社会。它告诉我们,只要人人都能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遵守社会公德不是梦。

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千百年的文明传承至今,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就应该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然而现实却屡屡让人汗颜。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的是欧洲某国的一家酒店,某日贴出一告示,要客人们于某一时间段提前或延后用餐,因为在此时间段,有一个中国人的旅游团要来用餐,而中国人喜欢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呼来喝去,酒店管理者怕其他客人受不了,故出此告示广而告之,好让其他客人避开中国人的用餐时间。对于这一则新闻,我只有无奈和羞愧。同胞之爱热闹,爱喧哗,本无可厚非,但若不管地点场合,甚至影响他人正常生活,则实为不文明、缺乏公德之举,被?特殊照顾?也在情理之中。

生活中常常能看见,一些池塘、人工湖,明明昭告着?禁止钓鱼?,却还是有人照钓不误;公园的雕塑明明挂牌?禁止攀爬?,却禁而不止;博物馆、寺院?请勿触摸??请勿照相?,牌子摆放十分醒目,仍然有人我行我素。至于乱扔果皮纸屑,违章驾车,乱穿马路,占道经营……更是司空见惯。对于这些不文明行为,难道真的就听之任之?难道真的就束手无策?

?欢乐海口?跨年演唱会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都知道,每逢大型活动,必是狂欢时刻,狂欢过后往往垃圾满地,一片狼藉,这仿佛成了定律,不仅让清洁工非常头疼,更让活动举办方难堪。然而,海口5万人的跨年演唱会却打破了?大型活动必有大量垃圾?的因果定势,活动过后现场依然整洁干净。一个人的力量看似渺小,却蕴含着抑恶扬善的无穷能量。正是由于每一个观众都能从我做起,文明观看,文明参与,文明退场,才能不留一片垃圾,展现文明的大境界。

诚然,文明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公德心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想起德国人恪守交通规则的故事,在德国,即便是路上空无一人,只要红灯亮着,就不会有人开车或者步行通过,这些,就是现代公民的素质,要真正具备这样的素质,中国的确还需要假以时日。但是,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

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文明的中国便指日可待!

立意参考:

①从观众的角度:社会文明从我做起,齐心合力成就公德;

②从主办方的角度:做好准备迎接成功,方法得当事半功倍;

③由演唱会联想到做人做事:自律,众志成城。

2016年高考全国3卷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料概述与简介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B.《四库全书》的编者认为,《山海经》所记的神话传说并无真实可言,不宜归入史部,而应列入子部小说家类。 C.谭其骧和王国维利用《山海经》研究历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将神话和历史分而治之,后者则从神话中发掘史料。 D.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使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也会产生新的传说,这些传说将来会不会成为研究这个时代的史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试题答案及详解-word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凶吉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2016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 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大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质、①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 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②在都市的暄哗 ....的民间 ..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宁静质朴 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迈入老屋你会发现,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 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③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ēi)暄哗B.幢(zhuàng)宁静质朴 C.伫(chù)纯粹D.淳(chún)淋漓尽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喧哗,C 伫(zhù),D淋漓尽致。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丙卷试题(文字精校版)解析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丙卷试题(文字精校版) (四川、云南、广西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传说或神话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该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先王亥为最杰出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

2016-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6-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诗歌鉴赏汇编 2017全国卷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2017全国卷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2017全国卷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2016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及标准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 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 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黟县的西递和宏村,拥有蛮声海内外的徽派建筑群。两寸背依青山,清流抱村穿户。数百幢.明清四期的民居静静伫.立。高达奇伟的马头墙有骄傲的表情、跌宕飞扬的韵灰白的屋壁被时间画出斑驳的线条。礼拜的“黟县小桃园,烟霞百里间。地多灵草木,人尚古衣冠”,到处了这里山水风物的(优美/幽美)、民风人情的醇厚从容。要真正(领略/领悟)徽派建筑之美,这是在西递村在都市的暄.哗.之外,西递向我们呈现 了一种宁静质朴 ....的民间生活。从远处眺望去,西递是一片线条简洁的(繁杂/繁复)精致和高大的白墙,黑白相间错落有致。,这些老屋内部的(繁杂/繁复)精致与外部的简洁纯粹形式鲜明的对 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至 ....。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文字,都正确的一项是 A.蜚(fěi)暄哗 B.幢(zhuàng) 宁静质朴 C.伫(chù) 纯粹D.淳(chún) 淋漓尽至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优美领略繁杂 B.幽美领略繁复

2016年全国3卷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新课标Ⅲ卷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会“疑古”,怀疑尧、舜、禹等人物的真实性。 D.历史学者对《山海经》有不同认知,《隋书·经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视为史书,王国维则把它作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很多人认为《山海经》的记载荒唐夸张,与真实的历史差别较大,司马迁也持这种观点,因此《史记》并不采用《山海经》。

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含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

首发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首发2016年高考山东卷文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数学(文科)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4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填空题直接填写答案,解答题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B互斥,那么P(A+B)=P(A)+P(B).

第I 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集合{1,2,3,4,5,6},{1,3,5},{3,4,5}U A B ===,则()U A B U e= (A ){2,6} (B ){3,6} (C ){1,3,4,5} (D ){1,2,4,6} (2)若复数2 1i z =-,其中i 为虚数单位,则z = (A )1+i (B )1?i (C )?1+i (D )?1?i (3)某高校调查了200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小时),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17.5,30],样本数据分组为[17.5,20), [20,22.5), [22.5,25),[25,27.5),[27.5,30).根据直方图,这200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人数是 (A )56 (B )60 (C )120 (D )140 (4)若变量x ,y 满足2, 239,0,x y x y x +≤??-≤??≥? 则x 2+y 2 的最大值是 (A )4(B )9(C )10(D )12 (5)一个由半球和四棱锥组成的几何体,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 2016年全国卷作文是一幅漫画作文,整个画面由2组图面组成,构图和内容是:第一组两幅图是一个孩子考了100分,(家长给了一个吻,一个孩子考了59分,(家长给了一巴掌;第二组两幅图是同样这两个孩子,之前考了100分的孩子考了98分,(家长给了一巴掌,而考了59分的孩子升到61分,(家长给了一个吻。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作一篇800字的文章。 这是一道比较传统的漫画作文试题,漫画作文多年未考,全国卷还是是2007年考过《摔了一跤》漫画作文,围绕“如何培养青少年独立自主的意识与能力”,反映的是孩子“成长”中的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问题。而今年的这幅漫画作文与2007年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主要也是反映了当下社会、学校、家庭如何面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和成功等问题。当然,如果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可以突破教育这个范围,从当下社会国人对待各项工作事业、思想观念态度中去深入挖掘我们的评价及标准。 从构图和画面看,图中的两个人物(孩子形成鲜明对比,但所反映的问题实质是一样的,只要抓住形象特征,联系社会现实,就能找到写作材料,顺利地谋篇布局。从审题的角度看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一是唯分数论的教育是错误的;二是分数的进退不是孩子成长的全部;第三如何看待学业成绩与素质教育;第四即要鼓励进步,更要包容不足;第五社会要允许失败,创新才有可能;第六要树立正确的成功与失败的观念等以及围绕这些立意谈应该怎么样去做。 从写作上看,议论文构思可以可以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展开论述,先要简单概述漫画画面(结合材料,再明确主旨,揭示寓意(所论述的中心后展开论述。注意论据的丰富性,论证的层次和多种论证方式的运用。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围绕漫画的主旨,确立线索和人物故事,注重描写,叙议结合。 由于漫画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漫画,所以较文字做材料作文增加了“读图”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自由度。比起今年重点训练的“任务驱动作文”来看,多了形象性,使

2016全国卷三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6全国卷三语文试题与答案 2016全国卷三语文试题与答案余生脚步高考语文 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全国卷:四川、云南、广西、贵州使用)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日记、信札、家谱、账本、碑铭、地图、辞典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会不断地扩大。所以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没有这么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黄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里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古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一类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山海经》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头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将其看成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份在,仍可以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先生就写了《/span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份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是说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认为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做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鹏《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2016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本试题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11卷(表达题)两部分。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如今,计葬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值得注意的是,科技黑箱在使科技知识被使用者广泛共享之时,也往往使这部分知识因共享而贬值甚至被人遗忘.那么还要不要学习集成于科技黑箱中已经贬值的科技知识.例如电磁理论、牛顿力学,甚至四则运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技术所构成的平台还有一个历史维度。时至今日,历史上的很多技术已经失传或过时,但是也有相当多的技术流传至今,例如中国的针灸,以及敬落在各古老民族中的特珠技法等科技黑箱都是如此。这提示我们,对于历史上存在过的知识应予宽容。此外,由于使用者不必从头学起即可操作科技黑箱,于是就可能发生对科技黑箱的滋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科技黑箱无疑会使得双刃剑的哪一刃都变得更为锋利。 (摘编自吕乃基《行进于世界3的技术》) 下列对于科技黑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箱,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而科技黑箱,则至少它的设计者理解和掌握其中所含有的知识。 B.与黑箱不同,科技黑箱的操作是可控的,使用者不必透彻掌握其工作原理,只需按规则操

2016年山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讲解

山东省2016年普通高校招生(春季)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卷一(选择题)和卷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卷一(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0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请将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字母代号选出,填涂在答题卡上。 一、(本大题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是 A.庇.护/ 禆.益湍.急/ 惴.惴不安B.主角./ 号角.自诩./ 栩.栩如生 C.国粹./ 憔悴.沉湎./ 冠冕.堂皇D.沮.丧/ 诅.咒屏.障/ 屏.气凝神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A.松弛亲和力口干舌燥B.脉博孺子牛断章取义 C.斑驳摇蓝曲甜言蜜语D.气概度假村义不容词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是 ①我们只要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就会到人生很多的苦与乐。 ②蒲松龄故居有一个的小花园,园中几尊怪石,增添了“聊斋”的气氛。 ③人生正如攀爬高山,跌落了100次,要安静地开始第101次的攀爬。 A.体味精制如果那么B.体验精制即使也 C.体验精致如果那么D.体味精致即使也 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是 A.“我不知道是谁的挂号信退回来了?”张师傅说。 B.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C.版画是在不同材料的版面上(如木板、石板、钢板等)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 D.中国的年俗:如剪窗花呀、贴春联呀、放鞭炮呀……每一项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是 A.首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参赛者大多是初出茅庐 ....的小将。 B.难道大自然那无与伦比 ....的智慧没有引起你心灵的震撼吗? C.大学生跳河救人的事迹,一经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 ....。 D.这位成功的企业家慷慨解囊 ....,资助了多名失学儿童。 6.下列句子中,语意明确,没有语病的是

2016年全国高考新课标1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

2012年高考山东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山东卷) 语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和试题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星宿./乳臭.搭讪./赡.养费粗犷./旷.日持久 B.着.实/斟酌.砾.石/沥.青路鞭挞./纷至沓.来 C.呜咽./奖掖.嗔.目/撑.门面诘.难/殚精竭.虑 D.畜.养/体恤.锁钥./管弦乐.迸.发/屏.气凝神 2. 下列词语中,没有特别字的一组是 A. 镶嵌精萃休闲装轻描淡写 B.瑕疵鄙薄邀请赛赔礼道歉 C. 怃然琵琶和稀泥玲珑剔透 D. 推辞观摩元霄节伶牙俐齿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__________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 ②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__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 ③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__________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完整版)2016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解析)

2016年山东省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四个选项,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若复数z满足2z+=3﹣2i,其中i为虚数单位,则z=() A.1+2i B.1﹣2i C.﹣1+2i D.﹣1﹣2i 解:复数z满足2z+=3﹣2i, 设z=a+bi, 可得:2a+2bi+a﹣bi=3﹣2i. 解得a=1,b=﹣2. z=1﹣2i. 故选:B. 2.设集合A={y|y=2x,x∈R},B={x|x2﹣1<0},则A∪B=() A.(﹣1,1)B.(0,1)C.(﹣1,+∞)D.(0,+∞) 解:∵A={y|y=2x,x∈R}=(0,+∞), B={x|x2﹣1<0}=(﹣1,1), ∴A∪B=(0,+∞)∪(﹣1,1)=(﹣1,+∞). 故选:C. 3.某高校调查了200名学生每周的自习时间(单位:小时),制成了如图所示的频率分布直方图,其中自习时间的范围是[17.5,30],样本数据分组为[17.5,20),[20,22.5),[22.5,25),[25,27.5),[27.5,30].根据直方图,这200名学生中每周的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人数是() A.56 B.60 C.120 D.140 解: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频率为:(0.16+0.08+0.04)×2.5=0.7, 故自习时间不少于22.5小时的频率为:0.7×200=140, 故选:D 4.若变量x,y满足,则x2+y2的最大值是() A.4 B.9 C.10 D.12 解:由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如图,

∵A(0,﹣3),C(0,2), ∴|OA|>|OC|, 联立,解得B(3,﹣1). ∵, ∴x2+y2的最大值是10. 故选:C. 5.一个由半球和四棱锥组成的几何体,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πB.+πC.+πD.1+π 解:由已知中的三视图可得:该几何体上部是一个半球,下部是一个四棱锥, 半球的直径为棱锥的底面对角线, 由棱锥的底底面棱长为1,可得2R=. 故R=,故半球的体积为:=π, 棱锥的底面面积为:1,高为1, 故棱锥的体积V=, 故组合体的体积为:+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