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

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
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

36

生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以生态学为学理基础,是人类对有生命的物种之间的关系、不同物种之间的联系以及物种与物理和生物环境的系统把握[1]。以科学为导向是生态主义的显著特征,其从根本上扭转了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寄托于对征服自然的片面性和盲目性的思维模式,将自然环境的发展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由于生态学的多学科渗透性,生态主义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风景园林学等多个领域,并促使风景园林师站在科学的、理性的视角来重新审视风景园林学科,也使其将自身使命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联系起来[2]。在西方一些风景园林行业迅速发展的国家,生态主义设计不再是纸上谈兵的空中楼阁,也不是少数风景园林师的先锋实验,而是真切地成为风景园林学科的本质和内在思考。生态学原理及生态主义思想的引入使文艺复兴之后(近现代①)的风景园林设计的研究范畴、形式与内容、价值观念、表达方法和实践技术等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

1 研究范畴的拓展——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

建筑学、城市规划及风景园林学科概念的相异性与研究范畴的独立性

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与趋势探讨

The Influen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Ecologism on Wester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摘 要:源于对城市快速扩张、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的担忧,生态学和生态主义思想成为环境、建筑及风景园林领域热议的话题,同时也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通过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先驱的思想、著作和实践作品的调查与研究,表明生态主义思想融合了风景园林的社会性、艺术性与生态性,也消解了审美与科学、设计与规划、艺术与生态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其发展和变化深深地影响了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的自然观、价值观、研究范畴、设计思维、理论方法和实践技术。在生态思想的引导下,风景园林从单纯的美学设计逐渐走向上了科学规划的途径,也将由科学走向伦理学的思考。关 键 词:风景园林;影响;评论;生态主义;伦理学文章编号:1000-6664(2012)10-0036-04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2-04-06; 修回日期:2012-07-18

Abstract: Because of worries as to rapid urban expanding,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ecological crisis, ecology and ecologism have become the main topics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ffecting the developing direction. By the research of the thought,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s in western area, the results indicates that the social, article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s were integrated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ecologism, as well as the division between art and science, design and planning, aesthetics and ecology. Meanwhile, the natural view, value view, research category, thought,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were influen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sm. Under the guidance of ecological ideology,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s changed from aesthetical designs to scientific methods, and will grow from science to the ethical thought.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fluence; review; ecologism; ethics

于冰沁 / YU Bing-qin 王向荣 / WANG Xiang-rong

导致了审美与科学、设计与规划、艺术与生态的对立与分裂,导致设计师无法认清城市发展格局的复杂性,造成了城市环境的灾难,表现为大批量的、杂乱无章的城市建筑的涌现和脱离自然的、毫无趣味的混凝土丛林的出现。科学与艺术的分裂、城市与自然的对立和学科间研究范畴的独立性限制了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方向,隐藏了设计过程中社会、艺术及生态的关系,削弱了系统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生态主义思想引导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理论与实践拓展了风景园林学的研究范畴,模糊了建筑学、城市规划、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与风景园林学之间的界限,使之有能力处理更加综合、更加复杂的环境与社会问题[3]。同时,生态主义思想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发展与成熟打破了“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等生态规划方法之间的割裂局面,使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恢复和公众的社会心理需求重新得到了关注和重视,这些改变促成了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学科融合与风景园林的艺术特征、生态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耦合,以及自然、城市与景观的协同演化。此外,生态

主义思潮的影响使风景园林在自然系统、城市景观及基础设施之间建立起与自然及人类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的网络,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场所与

① 世界近代史始于16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及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结束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世界现代史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伊始发展至今。

生态环境的关联性、场地的历史文化特征等内容均纳入到风景园林设计的范畴,并在自然与城市之间、艺术与科学之间、设计过程与生命活动之间建立起持久而稳固的联系[4]。这种影响和转变使风景园林不再是站在城市发展的对立面对原始自然环境的简单模仿,而是转变成为在城市环境中顺应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所创造的具有生态系统功能的、能够容纳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交织的场域。

2 形式与内容的嬗变——从设计自然到生态设计

生态思想的影响使风景园林超越了风格化的框架和现代主义的僵局,由用自然元素模拟现实对象的人文主义园林[5]、用人工技法表达征服自然决心的古典主义园林[6]、用自然元素美化自然本身的自然风景式园林[7]转变为源于自然艺术却以生态学为指导的现代主义园林、倡导工业废弃地的更新与重生的后工业景观、关注自然与城市的生态演替进程与自然物(包括人类本身)生存与栖息的生态主义设计范式以及自由组织、自主涌现、自发生长的后现代主义园林,并成为一种结合了科学与艺术的研究和探索模式,关注场地的尺度、维度、生态因子及自然与人工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关注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策略。

生态主义思想引导下的风景园林的内容与形式突破了16世纪人文主义的局限、17世纪古典主义的拘谨、18世纪盲目的自然模拟和小尺度花园设计的困境,在自然主义倾向和朴素生态观念的基础上发展成为现代主义园林对城市及生存环境的关注、对生态及自然过程的理解和尊重、对废弃场地及物质能源的再利用以及对自维持和可持续的生态材料与技术的倡导,并从有意识的主观设计形态转向基于定量、标准化程序和规范准则的、自发生长的、自由组织的景观特性。例如,乔治·哈格里夫斯(George Hargreaves)在旧有垃圾掩埋场表面覆土赋予拜斯比公园(Byxbee Park)以新生;彼得·拉茨(Peter Latz)运用生物治理技术为杜伊斯堡北风景公园(Landschaftspark Duisburg Nord)带来春天;以及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设计的纽约高线公园(Highline Park)将城市废弃的高架铁路线转变为空中花园和休闲走廊。此时的风景园林不仅仅是视觉感知的对象,不仅仅是生态意识参与的体验过程,不仅仅是寄托着希望与理想的抽象符号,而是具有结构和功能的、存在内部与外部联系有机整体——风景园林不再是孤立的城市绿色斑块,而是融合了自然过程、文化印记、美学形式和生态功能的生命体。而生态设计原理的提出则改变了人们有关建筑、农业、工业生产过程及资源和废物管理的常规化思维,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生态学、可持续农业和污染物生态处理的角度,深入而透彻地表述了如何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进行更加高效的、副作用更低的、更健康也更持续的风景园林建设,为融合人类系统及其他生命系统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框架[8]。从设计生态到生态设计的转变从其本质上讲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挑战,是对常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

3 意识与价值的变革——从无视生态到彰显生态

19世纪之前的西方国家自然地理条件优越、自然景色优美、环境宜人、土地肥沃、森林葱郁、水源丰沛,风景园林服务的对象主要为君主和贵族,因此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保护等问题并不在设计师的考虑范围之内,如凡尔赛宫苑选址在极度缺水的场所,却以气势蓬勃、精致巧妙的水系著称,足见君主对自然强烈的征服欲望及其赋予风景园林的政治意义。工业革命之后,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使风景园林师们意识到景观的生态属性与人类及环境的生存息息相关。而生态主义思想的影响使风景园林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自然观均发生了嬗变,风景园林设计的意识与价值由人与自然相互隔离的心理补偿和无意识的自然主义倾向转变为自然独立审美价值的客观赋予和含有民主意识的现代文明指向,关注民众的身心健康、安全与休闲娱乐活动,如纽约中央公园(Central Park)给予城市中或富有或贫寒的人们以公平的景观享有权。现代主义园林的生态探索和生态学观点的融入对社会道德和生态意识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并将设计师的朴素生态观念上升到关注生态环境的层面。

从麦克哈格“自上而下”垂直流动的生态规划方法到卡尔·斯坦尼兹的“自上而下”关注水平作用的多解规划方法,再到景观都市主义所提倡的“自下而上涌现”的生态设计手段,风景园林的生态价值逐渐摆脱了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生态认识,转而成为探索自然过程与城市环境关系的有效途径、连接生态过程与城市环境的重要纽带和积极的生态介入手段,如劳伦斯·哈普林(Lawrence Halprin)在锡兰奇(Sea Ranch)海滨农场住宅区规划中对自然地理条件、地貌特征和动植物资源的深入调查与思考,乔治·希尔(George A. Hill)和菲利普·列维斯(Philip Lewis)对自然过程的生态引导,阿德里安·高伊策(Adriaan Geuze)在东斯尔德大坝项目(Eastern Scheldt Surge Barrier)中以废弃贝壳表达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后达尔文主义解析。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与成熟赋予了风景园林以崭新的空间组织模式、动态交互方式、生态关系描述和关键性的生态材料与分析技术,甚至新的思维模式,以发挥风景园林之于城市的生态导管和绿色廊道功能。同时,风景园林作为连续的地表结构与多维空间形态的整合也逐渐演变为承载了演替过程、容纳了城乡活动、融合了自然与人文过程的交换媒介。这种意义与价值的变革给予了风景园林以更加积极的社会、生态意义,并成为积极嵌入式的操控与调节策略,使风景园林的生态意识也从对生态环境的忽略、傲慢与无视转变为对风景园林生态属性的彰显、朴素生态观念的表达和生态主义思想的切实发展与实践,甚至是对风景园林与人类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伦理关系的深度思考。

4 材料与技术的创新——从不可再生到可持续

生态主义的兴起使风景园林师开始重新审视人类的设计与建设活动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将其使命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和环境存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态主义思想激发了自然观和价值观的转变及生态材料和可持续性技术的创新,推动了风景园林设计实践由对生态性的无视和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耗费转变为对自然过程的尊重、对废弃设施的功能转换、对可再生物质及能源的循环使用、生态材料的应用、可持续性技术的创新,以实现场地的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发展。

其中,废弃设施和构筑物功能的转变不但赋予了场地以新生,使其焕

37

发了新的活力和勃勃生机,也减少了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浪费,保留了场地的历史和城市发展与革新的文化印记。例如,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Gas Works Park, Seattle)选择性地保留原有煤气厂中巨大的工业设备作为雕塑、游戏器械和历史遗迹,并在已有的厂房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荒废的厂房改建、更新为具有展示、餐饮、休息、游乐等功能的配套设施,而屹立在湖畔的高大油塔和被油漆成红、黄、蓝、紫等颜色的破旧机器则卸下了冰冷的面具,成为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儿童攀爬场。同时,依据生态设计原则,设计应尽可能地应用场地原有的可再生材料进行形式和功能的重建,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可再生材料的潜质,减少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减少施工过程中原有废弃物移除的资金耗费及新的废弃物的产生,减少设计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以此为基础保留当地的历史文化特点并增强其自我调节能力[9]。例如,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Ziegelei Park)中,设计师保留了原砖瓦厂取土遗留的黄黏土陡壁构建自然保护地,并就地取材以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废弃材料,如以拆建后的瓦砾作为道路的基层,或增加土壤中渗水性的添加剂,以残余的石材砌成挡土墙,以旧的铁路作为路缘[10]。

此外,风景园林设计过程中应用的可持续性技术包括水资源的管理、建筑与可持续景观的结合、绿色能源的利用、废弃物和污染物的处理及景观资源管理等。例如,德国慕尼黑的风中庭院(Courtyard in the Wind, Munich Germany),通过建筑塔顶的叶轮获取风能,并转化为电能,经由复杂的连接装置为机械旋转的平台提供动力,以带动地表、基础设施及人的转动。风中庭院的设计通过场地自身的自然条件和风能优势,将绿色能源机械转化为景观动力,并将转化的过程和原理展现给游人,赋予其独特的景观体验,为可再生能源的转化与利用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11]。

5 空间与维度的延展——从二维平面到四维时间

自然观的改变与科学概念的引入使风景园林设计中生态思想的表达以动态性、变化性、不确定性和弹性为特征;而生态主义理念的融入和生态设计技巧的进步、生态材料的应用激发了风景园林设计思维模式的转变和表现维度的延展。风景园林关注的重点由点、线、面构成的视觉平面转变为由体积构成的实体空间感受,而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和自然演替进程的漫长又使风景园林设计纳入了时间的流变因素。同时,生态规划方法的完善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风景园林的设计过程发生了由单一结论到多解可能、从线性过程到非线性思维的转变;而生态设计关注的焦点也从生态因子的垂直流动变为关注水平作用,甚至发展为对由持续演化的线索构成的系统网络内的相互影响与作用的强调。

风景园林的美学特性使早期的设计实践更多地关注二维平面的视觉效果,而其生态属性使设计师运用数据信息的采集发展了二维平面叠加的生态分析技术,如卡尔·斯坦尼兹(Carl Steinitz)在弗吉尼亚半岛(Virginia Peninsula)的景观规划研究中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获得土地适宜性评介,以分析其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的能流和物流的交换途径以及生物生态学特征的相关性。同时,风景园林的功能性使设计师不得不从实体空间的角度思考长、宽和高形成的体积关系和尺度感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循环及生态因子之间立体交织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关系。而空间分析技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突破了二维平面叠加的瓶颈,实现了三维空间分析的模型化。风景园林设计由二维平面叠加到三维空间模型的转化有效地建立了场地与地形之间的拓扑关系,实现了集成数据与三维空间表达之间的有效转换。此外,第四维时间维度的引入使设计师意识到风景园林中的生态属性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不是由设计师赋予的,而是固有存在的,而包括风景园林在内的城市领域内的所有力量和因素则需被放置在动态的时空平台上加以思考和研究,并被视为由随时间而变化的独立线索交织而成的系统网络。这种以时间为媒介的表达和感知方式激发了场地分析与设计实践之间的关联,使设计对生态过程的无视转变为尊重和理解。例如,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及其团队(Field Operations)设计的弗莱士河公园(Fresh River Park)规划囊括了3个阶段,长达30余年的实施计划,保留了样地土壤及植物随环境、时间和自然演替的变化而变化的流动性,提供了建立在自然演替进程和动植物生命周期基础之上的、灵活的、长期的开放性策略,意在引导景观形成过程与生态恢复过程的协同。

6 趋势探究

生态主义思想影响下的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殊难预料,但是风景园林学与生态伦理学和美学伦理的融合是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生态主义的哲学贡献曾经使风景园林由设计走向了科学,也将使风景园林设计领域的自然观、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发生剧烈的变革,从而由科学走向伦理学的思考。

6.1 生态伦理学关注

生态主义的自然观使风景园林师在实践中重新认识了自然的含义,确定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准确位置,使设计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膜拜、歌颂、控制、主宰、对立与征服回归到自由、平等和公正。生态主义的价值观强调自然物的内在价值、固有价值、创造性价值和整体系统价值,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极大地推动了风景园林领域新的价值观的发现与表达。生态主义伦理道德观赋予了风景园林师以公平、平等、公正的意识,将道德关怀和平等意识拓展到非人的自然物,并突破了狭隘的、短浅的功利主义观念,将对短期利益的关注扩展到长期的、可持续的整体自然生态尺度。生态主义的哲学贡献使风景园林发生了生态伦理学向度的转化。在生态伦理学的语境中,风景园林不再是满足人们视觉和社会、心理需求的物质实体空间,而是包含了逻辑与非逻辑、理性与非理性的价值评判以及满足各个阶层人群的物质和环境利益的诉求反馈[11],是带有生态学和伦理学色彩的复杂社会实践过程。生态伦理学的介入将使风景园林师反思人本主义的初衷,以多学科的融合为基础,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从而实现从消费设计到生态设计到可持续性设计的转变,以提高生活质量,获取精神愉悦和自我实现,对风景园林和生态城市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6.2 美学伦理的转向

风景园林是一门以美学为基础的学科,美学的哲学基础及艺术形式的转变也将影响风景园林领域的审美价值观的嬗变,而新世纪美学运动的生态化、伦理化的发展趋势也将促使风景园林的美学导向发生伦理化的转

38

向。18世纪至今,美学的哲学基础发生了由人文主义到科学主义和生态主义的转变,使传统美学发生了向生态美学和伦理化美学发展的新趋势,将风景园林设计关注的焦点由美的实体转变为对人与自然物及无机环境之间关系的探索,削弱了人对自然的驾驭权利,强调人与自然物的平等共生关系,体现了人对自然美的再认识与超越。向伦理化美学的转向使风景园林设计着意于自然演替的时间连续性和对人类活动的动态过程的描述,关注内在联系而非外在形态,并使风景园林师的权利和义务受到伦理化的宏观限定[12]。伦理化美学与风景园林学的融合将使设计体现为对时间和生命周期的把握,风景园林设计将成为由线索编织而成的关联网络,且独立而交织的线索将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萌发、生长、成熟、衰退等发展演替过程,且线索与线索之间的深层联系、结构、对话和沟通将影响风景园林设计的美学生成。

7 结语:生态主义的争议与意识局限

生态意识的出现曾经一度造成了风景园林学科内部有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纷争,而生态主义思想在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领域的产生、发展与实践逐渐融合了风景园林的生态性、艺术性与社会性,消解了审美与科学、设计与规划、艺术与生态之间二元对立的关系,影响了风景园林设计的理论研究范畴、设计形式与内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生态材料的应用与可持续性技术的创新以及表述空间与实践维度。然而,任何思想体系的产生都具有双面的作用和影响,单纯地强调其优势或弊端均是不客观且非理性的。生态主义思想对西方近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也同样存在消极的一面:1)生态主义的哲学观始终无法彻底摆脱浪漫主义的理想和先验主义的自然观,其提倡以超越理性的感知方式理解和设计自然环境及其演化进程,在解决现实的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性技术转化等方面仍存在缺陷;2)生态主义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技术对自然进程的积极影响,削弱了人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对自然环境演化的主动性作用,而这种“唯生态论”的论调与生态设计过程中所强调的公众协同参与及其对景观环境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相互矛盾;3)生态主义思想流露出的对科学的压倒性关注很大程度上湮灭了艺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作用,使设计实践往往呈现出平淡而无味的景观效果,缺乏艺术的表现力和视觉的冲击性;4)生态主义思维观的局限使风景园林设计陷入了线性与非线性相互博弈的怪圈,一方面其认为线性的思维方式导致了风景园林设计形式与内容的单纯及对自然、城市和人类系统复杂性的粗暴简化,因而强调景观内在的不稳定性、模糊性与自组织性以及设计与事件之间的混沌关系,另一方面其提倡的非线性思维观的实现却依赖于抽象数据和过程控制所产生的不可预计的结果,而该结果则有可能将风景园林设计导入新的机械化的误区,并且复杂的场地条件中存在的多个影响因素及各个影响因子之间交叠的相互联系很可能使数据分析和模型生成的结果难以达到客观和公正的期许。基于上述有关生态主义思想的争议和意识局限,客观地认识其对风景园林设计的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是必要和必须的,而对生态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趋势探讨及其对风景园林设计影响的客观认知也对指导我国风景园林生态设计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致谢: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林箐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车生泉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参考文献:

[1]A n d r e w D.G r e e n P o l i t i c a l T h o u g h t:A n Introduction[M]. Unwin Hyman Ltd, 1990: 7.

[2] 王向荣,林箐.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J].中国园林,2003(1):4;8.

[3] Elizabeth M. Landscape of Infrastructure[M]// Charles W.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1996: 148-149.

[4] Richard W. An Art of Instrumentality: Thinking through Landscape Urbanism [M]//Charles W. The Landscape Urbanism Reader. Princeton Architecture Press, 1996: 53.

[5] (瑞士)雅各布·布雷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何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7. [6] 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M].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1:139.

[7] 朱建宁.西方园林史:19世纪之前[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81.

[8] Fan S Y, Bill F. Raymond Cot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Design[J]. Environmental Review, 2004, 12(2): 97.

[9] 王向荣,林箐.艺术、生态与景观设计[J].建筑创作,2003(7):30-35.

[10] 李学伟.生态补偿设计思想的实践:以德国海尔布隆市砖瓦厂公园及北京门头沟区大沙坑环境整治为例[J].中国园林,2008(10):48-52.

[11] (以)里埃特·玛格丽丝,(美)亚历山大·罗宾逊.生命的系统:景观设计材料与技术创新[M].朱强,等,译.大连:大连理工出版社,2008:122. [12] (美)史蒂夫·基朗,詹姆斯·蒂伯雷克.走向伦理化的美学[J].世界建筑,2005(4):25.

(编辑/邵丹锦)

作者简介:

于冰沁/1983年生/女/北京林业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理论与设计(北京 100083)

王向荣/1963年生/男/德国卡塞尔大学城市与景观规划系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院长、教授/北京多义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主持设计师/本刊副主编(北京 100083)

39

中西方园林对比

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区别 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l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作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中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皇家园林还是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 (2.1)中西园林间形成的差异的原因众所周知,理论指导实践,那么首先就要从文化背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而这种美学思想一直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它强调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就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是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色彩。中国古代绘画理论著作十分的广博。当时的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强调不要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取其精华。中国古代哲学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 (2.2)中西园林的不同由于根源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审美观点、设计理念也大相径庭,所以导致中西方园林在各个方面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下中西方园林的不同点。1)西方人擅长理性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因理性美的观念支配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比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几何形状的广泛应用。西方园林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所以西方园林总是表现的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中国人则比较感性,园林造景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也都是到大自然中去发掘。2)中国园林设计讲究师法自然,认为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也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没有什么规律性。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他的必然性、规律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随机性。 从形式上看,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整整,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在形式上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保留其原貌,即便是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力求与自然融合。 园林的设计建造显然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在西方的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只是把它当成美的一种素材。他们认为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不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中国人对自然美却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和态度。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但并不是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从而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契合点,使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引起共鸣。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是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由于中西方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导致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刻意追求的是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黄金率;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 ,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 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

中西景观设计手法比较

中西景观设计手法比较 摘要: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而景观设计是建立在以园林学为基础的环境系统之上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景观设计手法的比较,从园林景观设计手法对比、自然营造手法和生态设计手法中进行探讨,可以看出中方注重意境的营造,强调“天人合一”,而西方更多的是对自然的模仿、征服,注重形式上的变化。 关键词:景观设计设计手法构景手法 一、引言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的过程。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景观是人类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的反映,也是人类的爱与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便是人类对于欲望与梦想的阐述途径。但是,人类文明因为其独特的地域性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人类的自然观也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使得东西方对于景观设计手法存在不同的形式。 中国,由于其特殊的黄河自古以来便有着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传统,无论是儒家的“上下与天地同流”,还是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都是把人和天地万物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视为不可分割的共同体。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促使人们去探求自然,亲近自然,开发自然;另一方面,山河壮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智者学派 1、智者学派出现的背景 (1)古希腊经济的繁荣 (2)人的地位的提高 (3)民主政治的发展 2、“智者学派”的概念 (1)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公元前五世纪,雅典成为人文荟萃的中心,人们崇尚公开的精神。在公开的讨论或辩论中,必须具有雄辩、修辞、哲学及数学等知识,于是“智者学派”应运而生。 (2)智者以教授文法、逻辑、数学、天文、修辞、雄辩等科目为业。是一些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讲演术和其他一系列知识领域内深刻而大胆的改革家。他们并不构成一个固定的学派,也没有统一的学说,只是在思想倾向上有共同之处,遂被称为一派。由于智者的观点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相对立,被后者贬称为诡辩家。 (3)智者的哲学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换句话说,他们注意的是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他们之所以注意社会政治和伦理方面的问题,是和他们本身出现的社会背景分不开的。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4、思想主张 ①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5、影响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他们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但他们在当时和对后世(尤其是西方)仍有相当影响。 (1)智者开始了用人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的有益尝试,并从自己的新方法中得出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点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1)希腊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人的地位的提高 2出现: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出现了智者学派。 3 主张:(1)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2)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 (3)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 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4)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 (2)主张:希望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他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3)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人文精神的起源在普罗泰格拉、苏格拉底等人思想中的体现。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主张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 (2)评价: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主张 (1)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2)评价:在很多学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四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同 都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把研究的领域由神和自然转向了人类 异对道德 的认识 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人是 万物的尺度,而各种知识是提高人 的能力的基础 强调知识的作用,道德和知识 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以知识 为基础 民主政 治 主张民主政治,有些激进学者还提 出城邦公民应该人人平等 主张有知识、有德识的少数人 治国,对民主政体特别是雅典后 期的激进民主政治表示强烈反 对 文艺复兴 1.背景:(1)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5世纪,意大利的城市国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资产阶级的形成: 手工工场主,商人,金融资本家 2.实质: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4.成就 (1)文学:薄伽丘的《十日谈》;但丁的《神曲》;彼特拉克被称为是“人文主义之父”。 (2)艺术:达·芬奇的绘画一扫中世纪拘谨的宗教气息。难点突破莎士比亚比薄伽丘人文精神体现的 5进步性: (1)薄伽丘对教会和封建贵族进行讽刺和批判,并提出了人类平等的思想,但他讴歌的人性主要集中在人性中的本能方面。 (2)莎士比亚更注重人的理性,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3)从薄伽丘到莎士比亚,文艺复兴从质朴走向高雅和精致,体现了从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中西古典园林对比分析 2015年6月

前言-------------------------------------------------------------------------------- 一.中西园林历史的传统作用------------------------------------------------------ (一)中西园林差异......................................................................... ................... (二)中西园林形成的过程......................................................................... . 1.中国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2.西方古典园林形成的原因................................................................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异同.........................................................................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思想......................................................................... ..... 1.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美......................................................................... ... 2.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 .... (二)西方园林的审美思想........................................................................ 1.西方园林的人工美......................................................................... ........... 2.西方古典园林的形式美........................................................................ 3.西方古典园林的逻辑与清晰的调理美............................................................ 三.中西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二)西方古典园林的构成手法....................................................................

中西方园林区别与联系

试述中西方园林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西方园林风格的迥异,很大程度上缘于两大区域人们所信奉的哲学思想,并以此影响到人们的审美意识。西方信奉“天人对立”,崇尚改造自然的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上崇奉直线,以直线几何图案为美。因此在西方的造园活动中,几何化的规整构图形式是其艺术表现的必然。而中国信奉“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在线条的运用中崇尚曲线美,只有曲线的变化才能反映出自然界不规则性的内在美。因而在中国园林的艺术表现上,以迂回曲折的线条变化,融入自然的美感。 关键字:中西方园林、天人合一、天人对立、细部特点 正文: 陈志华先生在《外国造园艺术散论》中说:“在全世界,园林就是造在地上的天堂。”自古以来,对于造园人们总是乐此不疲。从叙利亚的伊甸园、古巴比伦的悬空园,或是我国殷商时期的囿,到今天的现代园林艺术,世界园林取得了灿烂辉煌的成就。 一、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特点: (一)东亚(中国)体系 东亚体系园林以中国园林 为代表。中国园林属于山水风景 式园林,以遵循自然环境为基本 特征;强调建筑物与山水环境的 有机融合。 中国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 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取材于自然,高于自然。 园林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 础,但不是简单的利用,而是有 意识、有目的地加以改造加工, 再现一个高度概括、提炼、典型 化的自然。 (2)追求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力求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即“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3)高雅的文化意境。中式 造园除了凭借山水、花草、建筑 所构成的景致传达意境的信息 外,还将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形 式,如匾额、楹联、碑刻艺术等 融入造园之中,深化园林的意境。此为中国园林所特有的,非其他园林体系所能比拟的。如图. (二)西亚体系 西亚体系是以古巴比伦、古埃及、古波斯为代表的园林。在古埃及由于几何学比较发达,几何学的概念被应用于园林设计中,形成方整规则的布局。西亚体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第13天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2016—2017学年广东佛山高二上学期质检)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而柏拉图则提出“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其共同点是 A.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 B.突出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C.动摇神学统治树立人的尊严 D.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觉醒 【参考答案】D 【解题必备】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背景 (1)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3)有些学者的研究越来越关注“人”本身,出现了所谓的智者学派。 2.研究领域:智者学派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 4.主要观点 (1)智者学派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2)智者学派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 (3)在社会道德方面,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该强求一律。 二、“美德即知识” 1.背景 (1)智者学派重视人的作用,但忽视道德。 (2)当时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 2.目的:重新建立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制度。 3.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1)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2)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3)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4)指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 4.历史意义: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 (1)关注焦点:人类社会。 (2)代表作:《理想国》。 (3)主张:根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按照出身,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武士们保卫国家,农民和手工业者则负责生产。 (4)评价:柏拉图的想法尽管有很多错误,但他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亚里士多德 (1)地位: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2)主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浅谈中西方园林之比较 摘要:本文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状况、宗教思想和人们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各自特点,通过实例比较,进而阐明了中西方园林的不同,以便我们对中国园林和西方园林体系有一个辩证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西方;古典园林;艺术;影响;差异 源于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东方文明和源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两河流域的西方文明,是构成人类文明两大体系的发源地。就是我们习惯说的“东方”和“西方”,是用它代表两种文化的概念。中国被称为世界园林之母,是东方园林的典型代表,中国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追求自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西方古典园林设计起源于布置园圃,同时受到建筑思维的影响,它的整齐、规则、中轴对称、几何布局成为主要的造园手法,植物多表现为“刺绣花坛”之类的趣味图案,道路笔直,以此表现人工美。其中意大利、法国、英国的造园艺术堪称是西方古典园林的代表。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形成各自风格 1.1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表现下形成的有特色的中国传统园林。“中国位于北半球,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西边,有喜马拉雅山;东边和南边,有太平洋;只有在北边,没有天然的疆界来抵御历史上有名的入侵。三条大河,从西到东,几乎贯穿了中国大陆:即黄河、长江和京杭大运河。北部有广阔干燥的黄土高原,中部有湖泊、溪流和洪水冲积而成的农田,南部有延伸入亚热带地区的人迹罕至的山脉”[1]。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 且呈现出诸多差异, 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1.2依托自然条件和人为影响下形成的西方传统几何式园林。“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将欧洲大陆分为两个气候地区,地中海气候区和大西洋气候区。通过水路与陆路的相互渗透,恶劣的气候才得以避免,从而也鼓励了航海的发展”[1]。 西方园林,是以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造园艺术思潮为基础,于十七世纪下半叶在法国形成的。这种园林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这种古典主义的园林,曾得到当时社会的推崇,其中更多的是诗人、画家们的赞许和歌颂,也就赋有了在当时社会上风行的“诗情画意”和特有的“意境”。而只有揭示“诗情画意”和“意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知识梳理 起源:公元前5C中叶以后,古希腊思想家(智者学派、苏格拉底)对人的重视 兴起发展:14至17C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进一步弘扬:17、18C启蒙运动 (古希腊神话突出特点——众神的人格化,折射古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色彩) 一、人文主义的含义: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其核心思想为: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 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代表及主张: (一)智者学派 1、概念:传授智慧的教师 2、产生原因:古希腊经济繁荣,民主政治的发展;城邦民主制的发达使人们更多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这样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显得日益突出;有些学者开始怀疑社会现实和宗教,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人”的本身。 研究领域:人类社会(政治、法律问题;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社会组织、伦理规范等 3、代表人物 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尺度;人的尊严和价值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 要看他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评价: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本质,突出人 的地位和作用 ②安提丰:所有人都是平等的。评价:看到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当时历史条件下显 得难能可贵 4、影响: 积极:①对雅典民众思想启蒙和解放起来积极作用②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③批判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在当时难能可贵 消极: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性,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容易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困境 (二)、苏格拉底 1、研究课题:人类及其环境作为研究的课题 2、思想主张: 1)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的真谛 2)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3)提倡善良的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4)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的素质 3、评价: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4、苏格拉底和智者的异同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 ?不同点: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柏拉图:关注焦点:人类社会;代表作《理想国》 2、亚里士多德:关注焦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张:在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三练探 突破: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美好愿望和追求的目标。“社会稳定”是“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民主法制、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是“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

中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差异

中西方园林景观的差异

摘要:景观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是一部凝固的史诗。她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尤其是文化史,体现了各国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建筑、布局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字:园林景观差异发展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那么,什么是园林呢?园林是经过人力加工过的自然场景,是运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创建的人类生活的境域,是由山水、花木、建筑组合而成的具有诗情画意、供人颐养和游览的综合艺术品。园林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以营造理想生活环境的过程中所应用的美学认识和思维的集中体现。(摘自《风景园林设计》) 然而,中西方园林景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差异。现就以下几方面阐述。 一、中西方园林景观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 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西方园林体现着人类为更好的生活而同自然界恶劣环境进行斗争的精神,它来自于生产者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通过整理自然,形成有序的和谐,西方园林体现的是“天人相胜”的观念和理性的追求。 二、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园林建筑与西方园林建筑相比,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的差异,造园中使用不同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表达各自不同的观念

中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东西方园林的特点及差异 一.东方园林 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客观而又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不同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的兴衰和工程技术的水平,而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中国人自然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演变,蕴含了儒、释、道等哲学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诗、画等传统艺术的影响;它凝聚了中国知识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劳与智慧。 一.西方园林 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章单元总结 一、主要线索: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 二.方法点拨 1.复习本讲注意纵向把握历史事件的整体发展过程,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如人文主义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1)随着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其核心是人文主义。(2)受文艺复兴的影响,德意志掀起宗教改革运动,诞生了脱离天主教的新教派组织。(3)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启蒙运动在法国掀起高潮,其核心是理性。 2.要注意横向把握归纳同一历史阶段各方面的社会变化。17、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科技方面,英国掀起工业革命,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政治方面,欧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同时期的中国涌现进步思想家。 3.应注意全面认识同一历史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的特征,理解彼此的相互关系。对14—18世纪人文主义历史阶段特征的概括及其理解是本讲的重点和难点。 第1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课标考点1】 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重点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解析考点1】 简述泰勒斯、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观点及评价。 (1)泰勒斯: 观点:认为万物皆由水生成,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评价:被誉为西方“哲学之父”。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即对自然界本身的探讨和解释,与人生没有关系。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着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2)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出现在希腊,代表人物是普罗塔哥拉。 思想主张 ①特别强调人的价值。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②反对迷信,强调自由,认为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为的产物,因此约束力是相对的,其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③在社会道德上,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不应强求一律。 评价: ①积极: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某些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②消极:过分强调个人主观的感受,否定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 (3)苏格拉底: 观点:①他的哲学追求主要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 ②苏格拉底强调知识的作用,认为人必须具有知识,才能达到善;无知是一切罪恶的首要根源。 (2)评价: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求人生真谛。这些思想对后来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 观点:“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表明在他看来真理高于一切。

中西方园林艺术的比较

一、中西方园林历史传统的异同 (一)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中式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火,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折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他们选择了“隐居”,在山水花鸟的大自然中获得慰籍,但又不肯放弃城市的繁华生活,所以在自己居住的深宅大院内建立自然山水花园,以实现理想的“隐居”,寄情于山水,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大夫,可说皆为文人,思想活跃,敏诗善文,擅画能歌,在文学和绘画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其所造园无不出之同一意识,以雅为其主要表现手法。诗、画、书法、音律、园林等艺术形式有机融为一体。园林意境创始时代的代表人物,如从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王羲之、谢灵运、孔稚圭到唐宋时期的王维、柳宗元、白居易、欧阳修等人,他们既是文学家、艺术家,又是园林创作者或风景开发者。陶渊明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去体现恬淡的意境。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经营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元、明、清的园林创作大师如倪云林、计成、石涛、张涟、李渔等人都集诗、画、园林诸方面高度文艺修养于一身,发展了园林作的传统,力创新意,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布局、建筑及小品的安排,以及花木栽植,每每借用山水画论。而风景主题的意境构思,题对楹联等又常常受到风景田园诗文的启发。使园林景观从总体到局部都包含着浓郁的意境和感情色彩,这也是我国历代造园家共同追求的境界。是中国千余年来园林设计的名师巨匠所追求的核心,也是使中国园林具有世界影响的内在魅力 (二)西方园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和布置圆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园林。世界上最早的园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世纪的埃及,从古代墓画中可以看到祭司大臣的宅园采取方直的规划,规则的水槽和整齐的栽植。西亚的亚述确猎苑,后演变成游乐的林园。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整理归纳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一.复习提示 掌握:一条线索:人文精神的发展与弘扬。 二大作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个重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二.人文精神 狭义是指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现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①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②理性,对真理的追求,强调人的思考和判断 三.梳理 专题一:各阶段对人文主义的不同阐述 时间★对人文主义的阐述地位 智者学派前5C ①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②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 “美德 即知识”,强调道德,尊崇人的理性。 起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14--17 C ①文艺复兴,核心是人文主义,批判神权统治,揭露教会的腐朽与黑暗, 倡导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主张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 出来。 ②宗教改革宣扬主权高于教权,否定了教皇权威,打破了罗马教会的 迷信,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主张信仰自由,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 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人文主义色彩 复兴与 发展 启蒙运动17、 18C 启蒙运动,核心是理性,思想家反对神权、王权、特权,追求自由、 民主、平等;用理性勾画了资本主义国家理想蓝图,并希望建立一个 合理的社会,保护个人的利益和各种权利.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和发展。可见启蒙运动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 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构建政治制度 的高度。 成熟 专题二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对天主教会的态度 文艺复兴:由于资本主义尚处在萌芽时期,所以人文主义着只能借助于古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宗教题材揭露教会的腐朽与黑暗,反对神学的蒙昧主义和禁欲主义。但是,他们没有放弃宗教信仰,对教会势力持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之路。 宗教改革:由于文艺复兴动摇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宗教改革由批判天主教神学转向反对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解放,宣扬王权高于神权,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这一时期反对天主教会的斗争仍然披着宗教的外衣,并没有完全抛弃宗教神学的思想。 启蒙运动:由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众多成果,教会的权威越来越受到质疑。启蒙思想家抛开了宗教外衣,公开向宗教神学宣战。他们否定教权,倡导建立一个符合理性人性的社会,天主教遭到沉重打击。 (教会是欧洲封建势力的代表)

中西方园林景观艺术史

中西方园林景观艺术史 一、名词解释 1、巴洛克园林 巴洛克风格的园林:追求新奇,表现手法夸张,园中大量充斥着装饰小品。建筑物体量大,林荫道交错纵横,甚至采用城市广场中的三叉式林荫道布置方法,植物修建术十分发达。 2、绿毯(法国古典园林) 绿毯是指一长条矩形的平整草地,常常位于轴线上,在宽阔的林荫路的中间,作为延长透视线的一种手段。绿毯大多处在斜坡上,有时坡度还很大,将轴线一直引到坡顶,消失在天空和森林之间,具有优美的透视效果 3、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是14—16世纪欧洲的新兴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名,提出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主要表现为科学文化和艺术的普遍高涨,对自然美的敏感,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对古典文化的仰慕。影响:文艺复兴从此使西方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的统治。生产和精神上都得到了解放。其影响波及到各个领域。 4、“流域垂直分区”思想 作为一名进化论者和宏观思想家,盖迪斯对于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非常感兴趣,他用“流域垂直分区图”来表达这些种关系。这个分区图根据海拔从山顶一直延伸到海滨,在海拔最高的地区,通常是矿工工作的地方;在次高的地区分布着森林,那里是伐木工人工作的地方;再往下则是猎人和牧羊人工作的环境;靠近低地的地方则是农人和园艺工作耕耘的地方;海拔最低的海岸附近则是渔民的生活场所。 5、包豪斯 包豪斯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世界上第一所完全为发展设计教育而建立的学院。是德国魏玛市的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改称设计学院,习惯上仍沿称包豪斯。 包豪斯一词是格罗皮乌斯生造出来的,由德语的“建造”和“房屋”两个词的词根组成。可以粗略理解为“为建筑而设的学校”反映了其创建者心中的理念。 包豪斯由魏玛艺术学校和工艺学校合并而成,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虽然包豪斯名为建筑学校,但直到1927年之前并无建筑专业,

历史(人教版)练习:第十一单元 第28讲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及文艺复兴历史

一、选择题 1.古希腊自然哲学家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后来,苏格拉底等思想家则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并认为物质是占第二位的因素。这反映出() A.自然哲学是西方人文主义最初体现 B.苏格拉底对世界的认识更加科学合理 C.古希腊哲学研究从自然向社会转变 D.客观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的共同追求 解析:“用单一的物质元素来解释世界本原”,没有体现人文主义,故A项错误;苏格拉底等思想家以思想作为解释世界本原的主要因素,说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的,不是科学的,故B项错误;哲学家们解释世界的本原从单一的物质元素到人的思想,说明其研究从自然走向人及社会,故C项正确;古希腊哲学家们共同追求客观真理,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答案:C 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相对主义”“否定权威”“注重实利”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A.墨子B.韩非子 C.普罗泰格拉D.苏格拉底 解析: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标准,一方面否定了神的权威,另一方面由于人的感觉具有不确定性导致相对主义的倾向,同时他是智者学派代表人物,而智者是靠教授实用性的演说、修辞等技巧收取报酬的职业教师,符合材料“注重实利”,故C项正确。 答案:C 3.对人的强调使智者学派谴责奴隶制度和战争,并支持民众的大部分事业。但又有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令保守派“对智者学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的主要原因是智者学派() A.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B.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 C.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 D.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 解析:反对迷信、强调自由不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A项错误;智者学派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过分重视人的作用而忽视道德,从而“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故B项正确;智者学派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强调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