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金丝猴研究现状及保护建议

滇金丝猴研究现状及保护建议
滇金丝猴研究现状及保护建议

滇金丝猴研究现状及保护建议

毕晓静(2016级自然地理学专业学号12016000363)

摘要

通过对近30 年关于滇金丝猴研究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对滇金丝猴的研究历史、分类地位、形态、行为、种群数量等研究进展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滇金丝猴的生存现状和保护措施进行了说明,据此提出了保护建议。

关键词滇金丝猴;种群数量;行为; 保护

1. 引言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奇之一, 它仅存于滇藏交界处的雪山峻岭之颠的高寒森林中。其环境的特殊性导致该物种产生了特殊的生态行为适应, 因而它是灵长类中最有趣的物种之一。目前其野生种群仅存在于云南西北部和西藏东部地区的高山暗针叶林中[1],数量约1700 只[2]。

在动物系统分类上, 它隶属于灵长目、猴科、金丝猴属(Rhinopithecus)。该属是现生存灵长类中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类群, 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3、4]。故对金丝猴的研究对于人们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因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为此,笔者对滇金丝猴的研究简史、分类地位、生物学特征、分布和栖息地特征、种群生存现状及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对滇金丝猴进行深入和研究及其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2. 滇金丝猴概况

滇金丝猴( Rhinopithecus bieti Milne Edwards )又名黑白仰鼻猴、黑金丝猴、云南仰鼻猴,又被称为青猴、雪猴,隶属于哺乳纲( Mammalia)灵长目( Primates),猴科( Cercopithecidae),疣猴亚科( Colobinae),仰鼻猴属( Rhinopithecus)。与其他灵长类相比,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特殊,并因此产生了特殊的生态行为。滇金丝猴在形态上具有一般疣猴的特征,如长尾,

后肢较前肢长,拇指小或无等。与川金丝猴( 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和黔金丝猴

( Rhinopithecus brelichi)一样,滇金丝猴鼻短、鼻梁凹陷,鼻尖向上翻,鼻子朝前,形成仰鼻。但它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如肉红色的嘴唇,尾通常短于身长等[5]。滇金丝猴背上被覆23 cm左右的黑色体毛,头顶生有一撮尖形黑色冠毛,臀部和后腿内侧有显著的白色臀斑,上臂内侧、喉部、颈部、耳部以及会阴部均为白色,胸部乳白色,腹部橘黄色,面部皮肤为肉色,吻部肿胀程度不及川金丝猴[6]。滇金丝猴体形粗壮,一般成年雄猴毛长、体型大,体重可达30 kg( 记载中有1只公猴的体重达到48.7 kg[7]) ; 雌性体小毛短,成年雌猴体重约10 kg[8]。滇金丝猴婴猴体毛为灰白色,1岁后逐渐变为灰黑色,最后达到成体毛色[9]。滇金丝猴大多在6~9月交配,孕期6.5~7个月,出生集中在3~4月份,母猴和亚成年猴负责照顾婴猴和幼猴,雄性成年猴一般不介入[10]。

3.研究历史

有关滇金丝猴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19世纪60年代,在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的高山中1种黑色拖着长尾巴俗称“雪猴”的猴子被人发现[11]。1871年,法国传教士Pere Armand David 首次正式报道了滇金丝猴的存在[1]。1890 年,法国人R.P.Soulie和Monseigneur Biet 在德钦县境内捕获了7 只滇金丝猴,将其皮张和头骨送至巴黎博物馆。1897年和1898年,法国动物学家Milne Edwards 先后2次对滇金丝猴进行科学描述并将其正式命名为Rhinopithecus bieti [12]。此后,滇金丝猴的研究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62 年,彭鸿绶等报道在云南省德钦县收集到8张滇金丝猴皮张[12],对滇金丝猴的各种研究工作才逐渐开展。

1979年,李致祥等在德钦县阿东采集到4 只滇金丝猴标本,标志着该物种重新被发现[13]。当年10~11月,1个由20多只个体组成的猴群在甲午雪山被发现,李致祥等对其栖息环境、分布和习性等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主要取食长苞冷杉、丽江云杉等针叶树的嫩叶和越冬的杉树花苞与叶芽苞,少量取食松萝[14]。1985 年,白寿昌等在白马雪山崩岩山对1 个滇金丝猴群的数量、分布和食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列出了滇金丝猴在春夏秋3 季的食物统计表,该表显示滇金丝猴采食的植物种类在20 种以上,主要取食植物的叶、花、果及种子[15]。1986 年,赵其昆等利用粪便调查法对1 个滇金丝猴亚种群的冬季活动海拔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冬季滇金丝猴倾向于利用海拔3 400 ~4 100 m 的林带上缘或开阔地,并提出滇金丝猴极有可能是分布海拔最高的非人灵长类[16]。1986 到1988 年,吴宝琦3 次到德钦县叶日区域对该地的滇金丝猴亚种群进行了累计约10 个月的观察研究,认为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是被子植物( 主要为草类) 和地衣,并认为滇金丝猴是地栖和半林栖的灵长类[17]。1991 年,邹如金等对滇金丝猴的运输和饲养管理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昆明动物研究所捕获饲养的6 只滇金丝猴个体进行择食性试验,结果表明滇金丝猴取食的植物种类达56 种以上。他推测滇金丝猴的食物种类是多种多样的,野外观察到的食物种类较少可能与栖息地的植被有关[17]。

1987~1994年,龙勇诚等对野外分布的滇金丝猴进行了较为全面、细致的考察,确定了滇金丝猴的分布范围,落实了13个滇金丝猴种群,并统计出了具体的地理位置以及数量。结果显示,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生活在以冷杉为主要树种的森林中,主要食物是松萝。此外,他还对滇金丝猴的行为、习性等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12]。1992~1994 年,Kirkpatrick 等对野外滇金丝猴自然种群进行了社群关系研究,提出滇金丝猴以单雄多雌群为基本社会单位,并对滇金丝猴群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做了较为细致的描述[2]。1997~1999 年,杨士剑在云南丽江金丝厂通过对滇金丝猴的粪便进行分析发现,箭竹叶片残迹在粪便内所有食物的残迹中所占的比例全年平均约为59%,他认为当地衣和箭竹叶同时存在时,滇金丝猴更倾向于食用箭竹叶[18]。1998~2002 年,丁伟在云南省维西县塔城乡对1 个由约360 只个体组成的滇金丝猴种群进行了研究,首次运用扫描取样法获得了滇金丝猴在不同季节各项活动的时间分配和较完整的食物谱[19]。2000~2001 年,崔亮伟在云南省德钦县对滇金丝猴与其1 种天敌( 鵟属Buteo 的1 个物种) 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首次报道了滇金丝猴对天敌的反应行为[20]。2000~2002 年,刘泽华等在云南省兰坪县对1 个滇金丝猴种群进行研究,报道了滇金丝猴对过夜地点的选择情况[21]。2002~2005 年,向左甫等分别在云南云龙县和西藏芒康县( 即滇金丝猴分布的最南端与最北端) 对滇金丝猴的食性和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滇金丝猴应该不是食性特化的物种,分布区北部的种群大部分时间取食松萝是受到食物资源匮乏限制的结果[22]。2005~2006 年,黎国强等对龙马山、雷打箐、金丝厂、各磨茸、吾牙普牙和小昌都等6 块滇金丝猴栖息地进行了调查,得出滇金丝猴栖息地的植被种类以及分布情况,归纳出了5 个主要的植被类型: 云南铁杉( Tsuga dumosa) 林,丽江云杉( Picea likiangensis) 林,油麦吊云杉( Picea brachytyla var.canplanata)林,长苞冷杉( Abies georgei) 林,槭树( Acer sp.) 、红桦( Betula albosinensis) 混交林,并对栖息地中竹类资源的群落学特征做了说明[7]。2006~2007 年,任宝平等对云南塔城的1 个滇金丝猴种群进行追踪调查,报道了滇金丝猴的掘食行为[23]。2008年,李新辉等对云南老君山金丝厂的滇金丝猴种群的栖息地环境特征进行研究,对栖息地内植物的种类、树种的胸径、树高、重要值等及分布情况做了分析,认为该处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是以长苞冷杉和毛柱红棕杜鹃为主的亚高山寒温性针叶林,该群落目前发育良好[24]。

4 分类地位

4.1仰鼻猴属的分类地位

自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学术界对于仰鼻猴属的分类地位有着不同的观点。Groves 对比了仰鼻猴属和白臀叶猴属( Pygathrix) 的鼻形状和结构、四肢的比例等特征,根据二者的相似性认为仰鼻猴属应是白臀叶猴属的亚属; Grzimek 通过对比叶猴属( Presbytis) 、仰鼻猴属、豚尾叶猴属( Simias) 和长鼻猴属( Nasalis) 的鼻结构、头骨和脚的特征后也认为仰鼻猴属是白臀叶猴属的亚属[3]。而彭燕章等比较了仰鼻猴与白臀叶猴的栖息地环境、形态学特征、细胞学特征、牙齿、性二型和社会结构,并比较了仰鼻猴与其他灵长类的一些形态特征,

认为仰鼻猴在系统发育上较叶猴更为进化,占据叶猴与长臂猴之间的位置,仰鼻猴属应

是1 个独立的属,且在系统发育上更接近于类人猿[3]。王文对仰鼻猴属内的各物种进行基于核糖体DNA 限制性内切酶限制性位点的系统学分析,以及基于线粒体DNA 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认为仰鼻猴属是1 个独立的属[4]。

4.2 滇金丝猴的分类地位

学术界对越南金丝猴( Rhinopithecus avunculus) 是1个独立的种异议很少,而对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的分类存在争议。20世纪40年代以前它们被认为是3个单型种,50年代至60年代被认为是个种2个亚种,70年代被归属为2 个种1 个亚种[3]。彭燕章等通过对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的98 项形态学特征进行比较后认为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为3个独立的种[25]。此后彭燕章又根据细胞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指出它们有可能属于半种( semi species) ,处于1个完全的生物学种( biological species) 演化的1 个阶梯[26]。王文基于线粒体DNA序列分析与基于核糖体DNA 的系统学分析的结果支持滇金丝猴为独立的种[25]。张亚平通过对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的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支持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为3个独立的种[27]。

5生物学特点

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生活在以冷杉为主要树种的森林中, 林内的灌木树种主要是杜鹃(德钦县白马雪山东坡以北地区)和竹子(白马雪山南坡以南地区);长年生活在海拔3800~4300m的原始冷杉林中, 但有时也会在4300~4700 m 的低矮灌丛、草甸和流石滩上活动达数小时之久, 甚至能跨越近千米的无林高海拔地带, 是海拔分布最高的非人灵长类;主要食物为松萝(一种树挂地衣), 它取食松萝的时间占它取食时间的91 %;在冷杉上取食的时间占它取食时间的87 .9 %;地栖性较强, 地上活动时间占22 .1 %, 其中主要是在裸露石崖上(20 .4 %)。猴群活动范围相当大, 有些群(如:小昌都群、吾牙普牙群)的家域面积可达近百平方公里。滇金丝猴一天当中, 有38 .6 %的时间在取食, 休息时间为34 .7 %, 运动时间为

10 .4 %, 其它活动时间为16 .3 %。由于年龄性别的不同, 其各类活动时间所占比例也不尽相同。如成年雄性的取食时间为52 %, 而成年雌性却有55 .1 %的时间在休息。婴幼猴有55 .4 %的时间是在玩耍、理毛或被成年猴照料等。猴群一天中有两次取食高峰, 一次是在上午的8∶00 ~10∶00 , 另一次是在下午的16∶00 ~20∶00 。这一特点和一些有蹄类动物差不多[28]。

6 种群生存现状和保护建议

6.1种群生存现状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滇金丝猴栖息地遭到破坏,造成了

生境破碎化,种群隔离,基因交流中断,再加上滥捕滥杀,滇金丝猴的生存受到了威胁[29]。

根据龙勇诚等的调查结果,滇金丝猴的自然种群几乎均处在相互隔离的状态,各自然种群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这种状态所造成的近亲繁殖已使得各自然种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匮乏[12]。兰宏等对从维西高山中随机捕获的6 只滇金丝猴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其遗传多样性很低[30]; 张亚平对昆明动物所全部6 只起源猴和2 只来自野外但已死亡的滇金丝猴个体进行的非损伤性遗传分析,结果显示滇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较低[27]; 王文等通过RAPD 发现滇金丝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很低[25]; 潘登等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和细胞色素b 基因全序列的滇金丝猴群体遗传学研究结果也表明滇金丝猴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31]。基于这些结果,黎国强等认为滇金丝猴濒危程度超过大熊猫[29]。

龙勇诚等认为滇金丝猴生存所面临的压力主要是偷猎和栖息地的破坏[12]。黎国强等总结的滇金丝猴面对的威胁因素主要有: 生境的缩减和破碎化、人口增长、森林火灾、偷猎、盗伐、旅游开发问题[29]。针对这些问题,龙勇诚等认为应该加强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的实施、建立保护区、解决当地人口问题、制止商业伐木,并在必要的时候做迁地保护[32]。黎国强等认为必须要严格执行《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大巡护力度,坚决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和乱采滥挖等违法活动[29]。针对滇金丝猴群的“孤岛化”分布和缺乏基因交流的问题,周汝良认为可以建立生态走廊带[33]。

6.2对滇金丝猴保护的行动建议

6.2.1 加强公众保护意识的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报纸、电台等新闻媒介, 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公众保护意识宣传教育强度, 把保护中国特有的三种金丝猴(滇、黔、川)的重要性及其意义提到与保护大熊猫同等高度来认识。在云南省的德钦县、潍西县、兰坪县、丽江县和西藏的芒康县滇金丝猴分布区, 要深入到交通不便的山区, 对各少数民族群众灌输保护意识, 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保护法知识, 使其充分认识保护滇金丝猴和其它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的重要性。对有些少数民族(例如藏族),还可以结合当地宗教信仰进行野生动物保护宣传。

6.2.2 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保护法的实施

加强保护局和各基层林业部门的管理工作, 有效地防止各种偷猎或盗伐活动的发生;严厉打击偷猎、偷盗和非法进行野生动物贸易等活动, 对于从事这些活动的人要严格按照有关法律量刑, 特别是有些不涉及贸易的严重偷猎活动(如猎杀滇金丝猴)往往不易被察觉, 更不易被抓获。因而一旦抓获, 就一定要从严处理。使其他偷猎者或有偷猎动机者不敢轻易以

身试法;加强猎枪管理制度, 禁止不法销售猎枪、弹药及一切捕猎工具。

6.2.3 保护区建设

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面积扩大到能包括原来分别在保护区的南缘和北缘附近活动的两个自然种群的活动范围;把在德钦县境内的另外两个自然种群的活动范围(巴美后山———属察里雪山, 阿东后山———属甲午雪山)划归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局管辖并应在上述两处建立两个保护站;使目前的两个非正式保护区(鸿拉雪山和金丝厂)转为正式保护区。其面积应包括各自的两个自然种群的所有活动范围及其周围适当范围内的缓冲区;在兰坪县建立一个保护区以保护在该县境内及其邻近地区活动的三个自然种群。

6.2.4 迁地保护

该物种的栖息地已经极度破碎, 现存的13 个自然种群几乎均处在相互隔离的状态,

各自然种群之间已不可能进行基因交流。这种状态若任其持续下去对这一物种的正常发展将极为不利, 势必造成种群生长力的衰退。由于滇金丝猴经常出没于陡峭峡谷中, 在野外建立其森林走廊几乎是不可能的。目前所有笼养下的滇金丝猴个体(共17 只, 其中昆明动物所9 只, 昆明动物园6 只, 北京动物园2 只)均来自于一个自然种群(戈摩茸群)。因此有必要有选择的从地理隔离较远的不同自然种群中捕获一些个体进行人工繁殖, 扩大种群后再使其回归自然, 即人工为该物种建立一个遗传基因交流的桥梁。虽然实现这一理想十分困难, 因为笼养下的个体回归自然面临着两个问题是:①个体是否能成活;②自然种群是否接纳它们。解决每个问题都必须花很大的气力, 但也许正是拯救这一濒危物种最后不得不采取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龙勇诚, 钟泰, 肖李. 滇金丝猴地理分布、种群数量与相关生态学的研究[J]. 动物学研究, 1996, 17(4):437-441.

[2]黎国强, 杨宇明, 肖文. 滇金丝猴栖息地植被类型研究[J]. 林业调查规划, 2006, 31(5):95-98.

[3]彭燕章, 叶智彰, 张耀平,等. 仰鼻猴属(RHINOPITHECUS)的系统分类地位[J]. 兽类学报, 1985, 5(3):15-23.

[4]彭燕章, 叶智彰, 张耀平,等. 金丝猴分类及系统发育关系[J]. 动物学研究, 1988, 50(3):942-944.

[5]龙勇诚. 守望雪山精灵:滇金丝猴科考手记[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

[6]邹淑荃,白寿昌. 滇金丝猴——世界珍稀灵长类动物[J]. 动物学杂志,1990,01:35-37.

[7]黄勇,权锐昌,任国鹏,肖文,朱建国. 西藏米拉卡黑白仰鼻猴的栖息地变化[J]. 动物学研

究,2008,06:653-660.

[8]邹如金,杨上川,季维智,保海仙,陈建春,李明. 滇金丝猴血液学和血液生物化学的研究[J]. 动物学研

究,1994,01:71-75.

[9]任宝平,李明,魏辅文,龙勇诚.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J]. 动物学杂志,2004,05:111-104.

[10]Kirkpatrick R C, Long Y C, Zhong T, et al. Social Organization and Range Use in the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Rhinopithecus bieti[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98, 19(1):13-51.

[11]李宏.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M].昆明: 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 179-213.

[12]龙勇诚, 柯瑞戈, 钟泰,等.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bieti)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 生物多样性, 1996, 4(03):111-111.

[13]霍晟, 肖文, 向左甫,等. 仰鼻猴属的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24):10495-10497.

[14]李致祥, 马世来, 华承惠,等.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分布和习性[J]. Zoological Research, 1981, 2(1):12-19.

[15]白寿昌, 邹淑荃, 林苏,等.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的数量分布及食性调查[J]. 动物学研究, 1988, 动物学研究, 1988, 9(zk):67-75(S1):69-77.

[17]Zhao Q, He S, Wu B, et al. Excrement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use in Rhinopithecus bieti in winter[J].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1988, 16(3):275-284.

[18]宝琦, 和顺进.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雪季粪便中食物类型的定量分析[J]. 动物学研究, 1989(s1):101-109.

[18]Yang S, Zhao Q K. Bamboo leaf-based diet of Rhinopithecus bieti at Lijiang, China.[J]. Folia primatologic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01, 72(2):92-5.

[19]Ding W, Zhao Q K. Rhinopithecus bieti, at Tacheng, Yunnan: Diet and Daytime Activit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04, 25(3):583-598.

[20]Cui L W. A Note on an Interaction between Rhinopithecus bieti and a Buzzard at Baima Snow Moutain[J]. Folia Primatologica, 2003, 74(1):51-3.

[21]Liu Z H, Zhao Q K. Sleeping sites of Rhinopithecus bieti, at Mt. Fuhe, Yunnan[J]. Primates, 2004, 45(4):241-8.

[22]Xiang Z F, Huo S, Xiao W, et al. Diet and feeding behavior of Rhinopithecus bieti at Xiaochangdu, Tibet: adaptations to a marginal environ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 2007, 69(10):1141-1158.

[23]任宝平, 李明, 魏辅文. 云南塔城滇金丝猴掘食行为的初步研究[J]. 兽类学报, 2008,

28(3):237-241.

[24]李新辉, 龙勇诚, 龙春林. 云南老君山金丝厂滇金丝猴群栖息地的环境特征[J]. 生命科学研究, 2010, 14(1):44-49.

[25]李学友, 杨士剑, 杨洋. 滇金丝猴现状及研究进展[J]. 生物学通报, 2008, 43(4):5-7.

[26]彭燕章. 中国金丝猴[J]. 生物学通报, 1994, 29(6):1-4.

[27]张亚平. 金丝猴属的DNA序列变异及进化与保护遗传学研究[J].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1997, 24(2):116-121.

[28]Song Y L.Diurnal activity rhy thms of Eld' s deer on Hainan Island, China .In :Ohtaishi N , Sheng

H L(eds.), Deer of China (Biology and Management),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 .1993 , 214 ~219

[29]黎国强, 杨宇明, 肖文. 滇金丝猴栖息地生物多样性及其威胁因素研究[J]. 环境科学导刊, 2006, 25(4):15-18.

[30]兰宏, 张文艳. 滇金丝猴的随机扩增多态DNA与遗传多样性分析[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1996, 26(3):244-249.

[31]潘登, 符云新, 张亚平. 基于线粒体控制区的滇金丝猴群体遗传学研究[J]. 遗传, 2006,

28(4):432-436.

[32]龙勇诚, 钟泰, 肖李. 滇金丝猴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 生态经济(中文版), 1996,

4(1):7-12.

[33]周汝良, 杜勇, 杨庆仙,等. 滇金丝猴栖息地的空间格局分析[J].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8,

20(3):1-5.

继电保护的发展现状

Relay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 Key word ] relay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relay protections future development. [ Abstract ] reviewed our country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outlined the microcomputer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achievement, proposed the future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endency will be: Computerizes, networked, protects, the control, the survey, the data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ectualization. 1 relay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rapid development to the relay protection proposed unceasingly the new request,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mmunication rapid development unceasingly has poured into the new vigor for the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is advantageous, has completed the development 4 historical stage in more than 40 years tim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our country relay protection discipline, the relay protection design, the relay manufacture industry and the relay protection technical team grows out of nothing, has passed through the path in about 10 years which advanced countries half century passes through. The 50's, our country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creatively absorption, the digestion, have grasped the overseas advanced relay protection equipment performance and the movement technology , completed to have the deep relay protection theory attainments and the rich movement experience relay protection technical team, and grew the instruction function to the national relay protection technical team's establishment. The acheng relay factory introduction has digested at that time the overseas advanced relay manufacture technology, has established our country rela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us our country has completed the relay protection research, the design, the manufacture, the movement and the teaching complete system in the 60's. This is a time which the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relay protection prospers, was our country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has laid the solid foundation.

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及其完善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班级:动营教10班 姓名:王威学号:201040911122 课程论文题目: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及其完善 课程名称:动物保护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日期:年月日

我国动物保护现状及其完善 学生:王威 摘要: 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心与人类的紧密相关的动物的状况,动物福利概念也传播开来。本文就我国的动物保护现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 动物保护;动物福利;制度完善 正文: 动物保护的渊源由来已久,但具有近现代意义的动物保护理念在我国尚属于新兴事物。按不同的标准,动物种类也可以有不同的划分。如果从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法的角度,国际通行的划分是以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标准,通常将动物分为野生动物(即生活在自然界,不被人控制、喂养的动物)和非野生动物(即驯养动物)。动物福利一词最早由美国人休斯在1976年提出。他认为,动物福利指农场饲养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动物福利主义者坚持认为,尽管从根本上来说,将动物用于食用、娱乐或科学研究没有什么错,但仍应立法保障这些动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 我国基于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方面的需要也支持动物保护,并颁布了一些动物保护方面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家禽家畜 防疫条例实施细则》、《渔业法》等等。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我国仅对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进行特别的保护;而对驯养动物(指人类基于各种目的而饲养的动物)譬如猫、狗、猪、牛等仅仅从用药、防疫、食品安全等角度对饲养动物制品的质量做出一些相关规定,并未涉及动物福利的需要。不断出现的偷猎野生动物事件和非野生动物被残杀或虐死事件提醒我们的良知,我国的动物处于危险中,我们有义务帮助它们。 一、我国的动物保护现状 据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一批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国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种群动态逐步稳定;2OO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尤其是大熊猫、朱鹦、扬子鳄等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268只,朱鹦突破1000只,东北虎野外活动更加频繁,栖息范围有所扩展,朱鹩、麇鹿、野马、扬子鳄等濒危物物种回归自然工作已稳步推进。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只东北虎的事件。

关于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研究分析报告

关于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研究报告

————————————————————————————————作者:————————————————————————————————日期: 2

关于濒临灭绝的生物的研究报告 制作者:何泽曦 生物是互相依存的,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但人类的破坏导致了这个生态系统严重失衡! 一、现状 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 1、糜鹿(全世界约3000头) 2、华南虎(约50头) 3、雪豹(约100-2000头) 4、扬子鳄(约1500只) 5、白暨豚(100只) 6、大熊猫(1000只) 7、黑犀牛(约3500头) 8、指猴(约9只) 9、绒毛蛛猴(约100只) 10、滇金丝猴(约1000只) 11、野金丝猴(约700只) 12、白眉长臂猿(约70只) 13、东北虎 14、朱鹮 15、亚洲象 16、白鹤 …………………………………………………………………………………… 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 l 桫椤 桫椤科树型蕨类,中生代时在地球上广泛分布,现具有较多的地方特有种,是研究物种形成和植物地理分布关系的理想对象。 2 人参 五加科草本植物,是第三纪孑遗植物,也是珍贵的中药材。由于过度采挖,在东北已处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3 银杉 松科常绿乔木,分布在广西、贵州、湖南、四川等地的局部山区。其花粉曾在欧亚大陆第三纪沉积物中发现,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4 水杉 杉科落叶大乔木,中国特有种和世界著名的孑遗植物,素有“活化石”之称。自然分布于湖北、四川、湖南交界。在北京植物园樱桃沟内有一处北方难得一见的成片水杉林,蔚为壮观。 5 秃杉

杉科常绿大乔木,是珍稀的孑遗植物,对研究植物系统发育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是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 6 望天树 龙脑香科常绿大乔木,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局部地区。树干通直,有板根,是热带优良的用材树种,对研究我国热带植物区系也有重要意义。 7 珙桐 蓝果树科落叶乔木,花型奇特,具有两片状如鸽翼的白色苞片,故有鸽子树之称。中国特有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孑遗种。 8 金花茶 山茶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分布于广西。花瓣金黄色,具蜡质光泽,是我国宝贵的种质资源,被誉为“茶花皇后”。 二、动植物消失的速度 物种灭绝是21世纪地球面临的一大灾难。科学研究证实,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目前平均每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按照这一速度,现存物种的一半将在本世纪灭绝。 日益加剧的冰川融化、异常的地球天气以及多起动物集体死亡事件的发生,这种种迹象似乎在表明地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到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安东尼-诺维斯基更是坚信这一点。他认为我们正在行走在“灭绝的边缘”。在最新的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对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非常的吃惊。加州大学的教授安东尼-诺维斯基对过去540万年的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吃惊的发现,在过去的540万年间任何动物都在经历和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一样的命运,而目前的这种趋势在加速,根据统计地球上每一小时都会有一个物种消失。 这项研究将会在《自然》杂志上进行刊登,其意义不言而喻。安东尼-诺维斯基教授说道:“不要光盯着那些濒危的动物,因为在未来这些动物将会呈现几何式的增长。因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速度快了1000倍,很多物种本应该在1000年以后灭绝,但现在他们却消失了。”与此同时科学家们还认为,物种灭绝速度现在因栖息地的破坏、外来物种的入侵、疾病的增多和全球变暖而加速,这将会使物种灭绝时间提前到来,“也许是300年也许是2200年,地球上的物种都会消失。”安东尼教授不无担忧的说道。此前,生物学家们对过去500年间的物种灭绝速度进行了深入的统计,至少有80种哺乳动物和

阴极保护

第1章阴极保护研究现状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我国管道建设并行及交叉情况的不断增加,多路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问题不断的暴露出来,再考虑到这类干扰数量大、难发现、安全隐患大等特点,有必要开展并行及交叉管道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相关技术研究。在研究手段上,阴极保护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上述干扰问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技术手段,已经具备了定量研究防腐层性能、阴极保护电位、土壤电阻率、阳极地床间距、防腐层漏点分布等因素与干扰程度之间关系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关多路阴极保护系统干扰程度评断、检测方法、缓解措施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确保油气管道安全平稳高效运行。 多路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主要特点有:干扰点数量大、常规检测难发现和安全隐患大。干扰点数量大的原因源于干扰的形式多样性。首先,各管道独立的阴极保护系统将会大大增加管道线路上阳极地床的分布密度,受干扰的管道每经过一次地床附近将会在地床附近强电场作用下强制吸收电流,并在远离地床的交叉点或防腐层缺陷点释放所吸收的电流,产生腐蚀区或孔烛;其次,各条管道防腐层性能、阴极保护电位和土壤电阻率等方面的差异很可能会导致在管道交叉点附近一条管道从另外一条管道吸收电流,导致一条管道在一定区域内欠保护,另一条保护电位提高的情况;最后,地床埋设间距不合适将会导致地床之间的强干扰,导致恒电位输出不正常。 预测一条长输并行管道线路来自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的地方可能多达上百处,这些干扰点因各条管道防腐层性能、阴极保护电位、土壤电阻率、与阳极床间距等因素的不同干扰严重程度各异。 阴极保护常规电位通常是在阴极保护枯处进行测量,测试桩一般间距1公里左右,而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通常的作用范围在地床或管道交叉点附近百米量级,所以仅靠日常的阴极保护电位测量很难发现这种局部直流干扰。应该建立针对并行和交叉管道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评价、检测方法、缓解措施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从杂散电流角度讲,多路阴极保护系统之间的干扰属于稳态直流干扰范畴,如果长时间干扰程度严重会对被干扰的管道造成巨大安全隐患,特别是在交叉点附近出现防腐层漏点的情况下,局部腐她速度会剧烈增加。目前,国内外尚没有有关并行及交叉管道阴极保护系统间干扰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相关的研究也比较少。 1.2 国内外埋地管道阴极保护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控制之蚁群算法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方法和技术进入工程化、产品化阶段,这对自动控制技术提出新的挑战,促进了智能理论在控制技术中的应用,以解决用传统的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计算方法的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智能控制技术的主要方法有模糊控制、基于知识的专家控制、神经网络控制和集成智能控制等,以及常用优化算法有:遗传算法、蚁群算法、免疫算法等。 蚁群算法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并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模拟进化优化算法。研究表明该算法具有并行性,鲁棒性等优良性质。它广泛应用于求解组合优化问题,所以本文着重介绍了这种智能计算方法,即蚁群算法,阐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特点,同时对蚁群算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 蚁群算法概述 1、起源 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CO),又称蚂蚁算法,是一种用来在图中寻找优化路径的机率型技术。它由Marco Dorigo于1992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引入,其灵感来源于蚂蚁在寻找食物过程中发现路径的行为。 Deneubourg及其同事(Deneubourg et al.,1990; Goss et al.,1989)在可监控实验条件下研究了蚂蚁的觅食行为,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蚂蚁可以通过使用一种称为信息素的化学物质来标记走过的路径,从而找出从蚁穴到食物源之间的最短路径。 在蚂蚁寻找食物的实验中发现,信息素的蒸发速度相对于蚁群收敛到最短路径所需的时间来说过于缓慢,因此在模型构建时,可以忽略信息素的蒸发。然而当考虑的对象是人工蚂蚁时,情况就不同了。实验结果显示,对于双桥模型和扩展双桥模型这些简单的连接图来说,同样不需要考虑信息素的蒸发。相反,在更复杂的连接图上,对于最小成本路径问题来说,信息素的蒸发可以提高算法找到好解的性能。 2、基于蚁群算法的机制原理 模拟蚂蚁群体觅食行为的蚁群算法是作为一种新的计算智能模式引入的,该算法基于如下假设: (1)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和环境进行通信。每只蚂蚁仅根据其周围的环境作出反应,也只对其周围的局部环境产生影响。 (2)蚂蚁对环境的反应由其内部模式决定。因为蚂蚁是基因生物,蚂蚁的行为实际上是其基因的自适应表现,即蚂蚁是反应型适应性主体。 (3)在个体水平上,每只蚂蚁仅根据环境作出独立选择;在群体水平上,单

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分析 摘要:野生动物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 但是随着森林资源的减少和人为地猎捕, 许多种类濒临灭绝。本文介绍了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对策。 关键词: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为野生动物生存和繁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据统计,仅脊椎动物就有5250多种,占世界种数的10%以上。其中,兽类近500种,鸟类1256种,爬行类391种,两栖类280种,鱼类2840多种。同时,我国拥有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估计约100多万种。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不仅种类丰富,而且特产珍稀动物种类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大熊猫、金丝猴、褐马鸡、扬子鳄、白鳍豚等100多种特产珍稀动物。世界上有鹤类15种,中国就有9种;雁鸭类276种,中国有46种;野生雉类276种,中国有56种。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是大自然留给我们的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加强我国的野生动物保护,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 据2008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一批濒危野生动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国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数量总体呈上升态势, 种群动态逐步稳定; 200 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建立了稳定的人工种群, 尤其是大熊猫、朱鹮、扬子鳄等极度濒危的野生动物种群不断扩大, 全国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为268 只,朱鹮突破1000 只, 东北虎野外活动更加频繁, 栖息范围有所扩展, 朱鹮、麋鹿、野马、扬子鳄等濒危物物种回归自然工作已稳步推进。 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 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 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 只东北虎的事件。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现状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690363.html, 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现状 汇卓电力是一家专业研发生产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厂家,本公司生产的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设备在行业内都广受好评,以打造最具权威的“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高压设备供应商而努力。 继电保护技术目前正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被不断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微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计算机化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7690363.html,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迅猛发展,微机保护硬件也在不断发展。原华北电力学院研制的微机线路保护硬件已经历了个发展阶段从位单结构的微机保护问世,不到年时间就发展到多结构,后又发展到总线不出模块的大模块结构,性能大大提高,得到了广泛应用。 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在实现继电保护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条件下,保护装置实际上就是一台高性能、多功能的计算机,是整个电力系统计算机网络上的一个智能终端。它可从网上获取电力系统运行和故障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也可将它所获得的被保护元件的任何信息和数据传送给网络控制中心或任一终端。因此,每个微机保护装置不但可完成继电保护功能,而且在无故障正常运行情况下还可完成测量、控制、数据通信功能,亦即实现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 目前,为了测量、保护和控制的需要,室外变电站的所有设备,如变压器、线路等的二次电压、电流都必须用控制电缆引到主控室。所敷设的大量控制电缆不但要大量投资,而且使二次回路非常复杂。但是如果将上述的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的计算机装置,就地安装在室外变电站的被保护设备旁,将被保护设备的电压、电流量在此装置内转换成数字量后,通过计算机网络送到主控室,则可免除大量的控制电缆。如果用光纤作为网络的传输介质,还可免除电磁干扰。 现在光电流互感器和光电压互感器已在研究试验阶段,将来必然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应用。在采用和的情况下,保护装置应放在距盯和最近的地方,亦即应放在被保护设备附近。和的光信号输入到此一体化装置中并转换成电信号后,一方面用作保护的计算判断另一方面作为测量量,通过网络送到主控室。从主控室通过网络可将对被保护设备的操作控制命令送到此一体化装置,由此一体化装置执行断路器的操作。年天津大学提出了保护、控制、测量、

保护藏羚羊作文800字

保护藏羚羊作文800字 保护藏羚羊 旁白:小朋友们都知道藏羚羊吧。藏羚羊是我国的稀有动物,生活在中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可可西里的骄傲,我国特有物种,群君。藏羚羊背部呈红褐色,腹部为浅褐色或灰白色。成年雄性藏羚羊脸部呈黑色,腿上有黑色标记,头上长有竖琴形式的角用于御敌。 旁白:你瞧,藏羚羊这么可爱,但人们却去杀害它们,就应为它的角可以做药材吗?或许就是这样吧! 藏羚羊: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让我唱起歌来。“向天空大声的呼唤,说声我爱你,向那流浪的白云,说声我想你,听听大海的誓言,看看执着的蓝天,让我们自由自在的摇摆。”旁白:从树林里,蹦出一只可爱的藏羚羊,它正兴致勃勃地唱着小虎队的爱,他一边唱还一边扭动着身体。 藏羚羊:你是我的小呀小苹果,怎么爱你都不嫌多,红红的小脸我的温暖心窝点亮我生命的火火火火火火!(边唱边跳)旁白:藏羚羊的心情可真好!唱起了歌儿,还跳起了舞。藏羚羊:好心情就是不一样,恩?放暑假了出去玩吧! 旁白:藏羚羊出发了,但是,明媚的阳光挡住了正在捕捉猎物的猎人。(猎人出场) 猎人:走了这么久,一只猎物都没看到。本身好心情就没有了,再加上公司还要我把藏羚羊的角磨成药粉,出去卖。连羊都没看见,回去怎么交代啊!

旁白:这时,猎人很伤心,刚刚出发的藏羚羊会不会遇上猎人呢? 藏羚羊:就要走出去了,放下我的急性子,慢慢走,慢慢走!猎人:啊哈!藏羚羊藏羚羊!快过来快过来!我一枪打死你! 旁白:猎人小心翼翼的前进,手拿着枪,随时准备枪杀。但是,正在开开心心的出游的藏羚羊,并没有察觉到身旁的猎人。 藏羚羊:啊哈!就要到了,我的奇妙之旅就要开始了,真棒!猎人:快到我的碗里来! 旁白:嘣的一声,藏羚羊遗憾的离开了这个美妙的世界,它并没有看到这个世界的美妙。 猎人:嗯..好,角挺长。好做药粉。 旁白:无辜的藏羚羊就这样遗憾的死去了,可恶的猎人把这么可爱的藏羚羊杀死了,我们应该 合:保护藏羚羊,一条美丽披肩是以数只藏羚羊的生命为代价织成的。跳跃的藏羚羊是高原上的精灵。时尚不是滥杀,保护藏羚羊,拒绝羚羊制品。让我们携起手来,让美丽的藏羚羊和人类共同长久的生存下去! 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最后的藏羚羊》,心里感慨万千,此刻我真心企盼可可西里荒原上的藏羚羊能够平安入睡,也希望有一天,这些雪域高原上的天使们在奔跑时,仅仅是因为快乐,而不再是为了逃避杀戮。文章讲述了那些藏羚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过着十分恐惧的生活,在它们看来只有拼命奔跑,才能保住自己的生命,因

蚁群算法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第31卷 第1期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1 No.1 2010年1月J ournal of J is ho u Uni ver s i t y (Nat ural Sci ence Editio n )J an.2010 文章编号:1007-2985(2010)01-0035-05 蚁群算法研究应用现状与展望 3 叶志伟,周 欣,夏 彬 (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 430068) 摘 要:蚁群算法是工程优化领域中新出现的一种仿生进化算法.首先介绍基本蚁群算法的原理和模型,然后评述近年来对蚁群算法的若干改进以及在许多新领域中的发展应用,最后对蚁群算法未来的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蚁群算法;优化;最优决策 中图分类号:TN911.73 文献标识码:A 实际工程问题常具有复杂性、非线性等特点,而它的解决通常也是一种寻求最优决策的过程,因此寻求一种适合大规模并行、具有智能特征的优化算法已经成为引人注目的研究方向.目前,除了业已得到公认的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禁忌搜索算法等热门进化算法,蚁群优化算法[1-3](Ant Colony Optimization Algo rithm ,ACO ,也称蚂蚁系统)正在开始崭露头角,为复杂的系统优化问题提供了新的具有竞争力的求解算法.ACO 是由意大利学者M.D o rigo 等人于1991年首先提出来一种新兴模拟生物智能的算法,在短期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除了用于大批经典优化问题的求解,如二次分配问题(Qua d 2ra tic Assignme nt Problem ,QAP )、有序排列问题(Sequential Orde ring Problem ,SOP )[2-16]等,在实际工程领域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1 基本ACO 原理 为了说明ACO 模型,这里引入旅行商问题(TSP ),它是一类经典的组合优化问题,即在给定城市个数和各城市之间距离的条件下,要找到1条遍历所有城市当且仅当1次最短的线路. 为模拟真实蚂蚁的行为,首先引入如下标记:m 是蚁群的规模;b i (t )是t 时刻位于城市i 的蚂蚁数量,m = ∑n i =1 b i (t );d i j 是两城市i 和j 之间的距离;ηi j 是由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可见度,反映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启发信息,这个量在ACO 的 运行中保持不变;τi j 是边(i ,j )上的信息素轨迹强度;Δτi j 是蚂蚁k 在边(i ,j )上留下的信息素轨迹量;p k i j 是蚂蚁k 的转移概 率,j 是没有访问过的城市. 每只蚂蚁都是具有如下行为的个体:①由城市i 转移到城市j 的过程中或是在完成1次循环以后,蚂蚁在边(i ,j)上释放信息素;②蚂蚁随机的选择下一个将要访问的城市;③在完成一次循环以前,不允许选择已经访问过的城市. 基本ACO 在TSP 问题中实现的具体过程如下:假设将m 只蚂蚁放入到n 个随机选择的城市中;每只蚂蚁每步根据一定的概率,选择下一个它还没有访问过的城市,将所有城市遍历完以后回到出发的城市.蚂蚁选择目标城市的概率公式为 p k ij (t)= (τi j (t ))α(ηij )β/∑j ∈allowed (τi j (t ))α(ηi j )β j ∈allowed ,0 othe rwise.(1) 在得到每个候选城市的选择概率以后,蚂蚁运用随机选择的方式决定下一步要去的城市.(1)式中各参数意义如下:α表示信息素信息相对重要程度;β表示可见度信息相对重要程度.为了避免对同一个城市的重复访问,每只蚂蚁都保存一个列表tabu (k ),用于记录到目前为止蚂蚁已经访问过的城市集合.为了避免残留信息素过多引起残留信息淹没启发信息的现象发生,在每一只蚂蚁走完1步或者完成对所有n 个城市的访问后,对残留信息素进行更新处理.这样得到(t +n)时刻在(i , 3收稿日期:2009-04-10 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8CDZ003;2008CDB342);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项目(Q20081409;Q20081402) 作者简介叶志伟(),男,湖北浠水人,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图像处理领域和智能计算研究:1978-.

保护藏羚羊

保护藏羚羊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对藏羚羊生活危机、环境、习性、的研究,使学生树立 保护藏羚羊的意识。 2、总结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制定新的保护方案。 教学重点: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 教学准备:各小组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展版,排演小品,朗诵。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师:同学们,近阶段,我们研究的主题是—— 生:保护藏羚羊。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把我们的研究成果汇报给大家。活动中我们自由组合了五个小组,下面请每个小组进行汇报。 1、我们是生存危机组,我们主要研究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的生活 危机。 2、我们是生活环境组,我们主要研究藏羚羊在可可西里的生活 环境。 3、我们是生活习性组,我们主要研究藏羚羊的生活习惯和特点。 4、我们是成果组,我们主要研究近几年来在藏羚羊保护工作中 取得的成果。 5、我们是保护措施组,我们主要研究保护藏羚羊的各种方法。师:哪一组先来展示你们的成果? 二、各小组成果展示。 生存危机组:

1、生:我们组先来。我们生存危机组通过网上搜索图片、查阅 图书资料、观看《可可西里》、《禁猎区》等影片,了解到藏羚羊正面临着疯狂地猎杀,数量已由1990年的一百多万只下降到了几万只。大家请看我们组收集的图片:(播放ppt)2、配乐朗诵:《一只小藏羚羊的控诉》 学生扮演的小藏羚羊出场:我是一只小藏羚羊,我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记得那时,我经常依偎在妈妈身边,享受着妈妈的爱。没想到,短暂的幸福过后竟然是噩梦!那天,我一直在发抖,一直在哭泣。因为我亲眼看到我们大家庭被猎杀。我们拼命地跑,可那些可恶的人骑着马,带着枪啊!我那亲爱的妈妈,被子弹击中后,倒在了血泊之中。再看妈妈的身边,有无数个血泊,无数具无力的身体。我痛苦地看着那些丧尽天良的人运走了妈妈和所有不幸的藏羚羊。可恶的犯罪分子为了赚大钱,把我们的毛刮下来,皮剥下来,运到国外去。我们藏羚羊是柔弱的。我恳求善良的人们来帮助我们,保护我们,让我们能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谢谢大家!

金丝猴生活习性的调查研究

金丝猴生活习性的调查报告 金丝猴(jinsihou)脊椎动物,哺乳纲,灵长目,猴科,疣猴亚科,仰鼻猴属。毛质柔软, 为中国特有 的珍贵动物, 群栖高山密 林中。金丝猴 的珍贵程度 与大熊猫齐 名,同属“国 宝级动物”,它们毛色艳丽,形态独特,动作优雅,性情温和,深受人们的喜爱。滇金丝猴是我国特有的世界珍稀动物之一,它仅存于白茫雪山自然保护区和萨马阁自然保护区。专家认为,这里的金丝猴最少有 两个特点可称 为世界之最: 在全世界近 200种灵长类 动物中,分布 地在海拔超过 2000米的种

类寥寥无几,而滇金丝猴分布的海拔高度都在4000米左右,这种分布的绝对高度是很罕见的。另外,滇金丝猴还有一副“面白唇红”的娇好容貌为其得来一份“最美的灵长类动物”的美誉。嘴唇宽厚,红艳,一双杏眼,上翘的鼻子,非常好看。幼仔灰白色,憨态可掬。金丝猴有四个种类: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川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其中除了川金丝猴全身是金黄毛色外,其它三种都没有金色的体毛。滇金丝猴的体毛主要是黑灰色和白色的,它背披黑毛,臀部、腹部和胸部都是白毛,面部粉白有致。 1外形特征 体长约70厘米, 尾长约与体长相等或 长些。鼻孔大,上翘。 唇厚,无颊囊。背部 的毛长发亮,颜色为 青色,头顶、颈、肩、 上臂、背和尾的毛为 灰黑色,头侧、颈侧、 躯干腹面和四肢内侧的毛为褐黄色,毛质十分柔软。因其鼻孔极度退化,即俗称“没鼻梁子”,因

而使鼻孔仰面朝天,所以又有“仰鼻猴”的别称。 2生活环境 金丝猴是典型的森林树栖动物,常年栖息于 海拔1500-3300米 的森林中。其植被 类型和垂直分布带 属亚热带山地常 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亚热带落叶阔 叶林和常绿针叶林以及次生性的针阔叶混交林等四个植被类型,随着季节的变化,它们不向水平方向迁移,只在栖息的环境中作垂直移动。群栖生活,每个大的集群是按家族性的小集群为活动单位。最大的群体可达600余只在灵长类中,如此庞大的群体亦属罕见。 3生活习性 食物—金丝猴群栖高山密林中。主要在树上生活,也在地面找东西吃。以野果、嫩芽、竹笋、苔藓植物为食。主食有树叶、嫩树枝、花、果,也吃树皮和树根,爱吃昆虫、鸟、和鸟蛋。吃东西时总是吧哒嘴显得那么香甜!

某油气管道阴极保护失效研究

某油气管道阴极保护失效研究 发表时间:2018-07-09T15:55:05.79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作者:黄盼彭文[导读] 摘要:管道输送,由于其经济、安全、损耗率低等优越性,在近百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石油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管道输送,由于其经济、安全、损耗率低等优越性,在近百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着管道服役年限的增长,管道腐蚀对管道服役时间的决定性影响逐渐显现,做好防腐工作对于延长管线服役时间尤为重要。目前,我国埋地长输管道大都采用防腐涂层加阴极保护的联合防腐方式,保护效果非常好。作为腐蚀控制的第一道防线,防腐涂层将被保护金属管道与腐蚀环境隔离,同时也为阴极保护提供了绝缘条件;作为防腐保护的第二道防线,附加阴极保护能够提供充分的保护,使整个防腐体系高效运行。关键字:油气管道;阴极;失效(一)长输管道阴极保护效果评判相关问题阴极保护根据其原理的不同,主要分为牺牲阳极阴极保护和外加电流阴极保护。牺牲阳极法是将被保护金属与一个电位更负的金属连接,并处于同一电解质中形成大电池,电位更负的金属作为阳极使阴极金属得到保护[1]。常用的牺牲阳极品种有:镁阳极、铝阳极和锌阳极三类,相对来说锌是最好的保护材料。外加电流阴极保护是指将辅助阳极接到直流电源的正极,用导线将金属结构接到直流电源的负极这样的连接方法。被保护的金属管道和电源负极相连接,辅助阳极和电源的正极相连接。当阴极保护开始进行时,在辅助阳极周围发生阳极化学反应。辅助阳极为电流提供回路,它对整个系统电能消耗很重要同时也影响外加电流的大小。这就有要求:当埋地管道进行阴极保护时,辅助阳极通过土壤将保护电流传递给被保护金属,被保护金属作为阴极,在大地电池中表面只发生还原反应,不再发生氧化反应,这样,便可抑制被保护金属受到腐蚀。某成品油管线于2009年投入生产,虽然对埋地管线采用了涂防腐层加阴极保护防腐措施,但由于早期阴极保护技术制约以及检测方法和评价方法的落后,使得保护效果不明显,部分管线腐蚀严重。近期,通过对旧管线的涂层检测和对阴极保护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在通电状态下,由于存在阴极保护电流,用地表参比法所测的管地电位中包含有IR降成份,难以评价阴极保护的真实保护情况。由于对于阴极保护电位测试方法、保护效果评价方法、阴保设备使用与保养以及有效提高管道阴保质量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兰-郑-长管道一部分在南方,天气湿热,地底下含水量较多,导电性较强,土壤电阻率低,管道腐蚀加强。因此,应对保护电位测试方法、复杂地形阴保方法、减小杂散电流干扰、等进行系统研究,以保证管道阴保效果,提高国内管道防腐质量。常用的阴极保护效果测试方法有:试片失重法、电位准则法、试片评价法。(1)试片失重法通过将两组相同试片分别置于与管道处于相同的阴极保护状态和未进行阴极保护的环境下,经过一段时间,通过计算其腐蚀速度而确定其保护度。但失重法历时较长,可以通过测量埋地管道的保护电位来间接判断其保护效果。为了测量管道的保护电位,在管道施工时,应在沿线不同点埋设永久性参比电极,通过高阻抗电压表测量被保护管道相对于参比电极的保护电位。但通过这种方法测量时,测量结果除了管地电位外还有流经参比电极和管道时电流的电阻电压降,存在测量误差。(2)断电电位和电位衰减准则测量时需要有断电设施将多套阴极保护系统同时断开,并在电流断开后3秒以内测出管道电位值。由于已经将外加电流切断,因此测量结果是已消除了IR降的真正管地的电位。(3)试片评价法只需将试片和管道连接,不需要断开管道的阴极保护系统,就可以测得管道的保护电位。由于该方法是在通电的状态下进行的,因此可以基本消除IR降的影响。以上三种测量方法应用最广泛的是电位准则方法。(二)破坏阴极保护效果的因素(1)金属结构对管道的屏蔽 通过现场开挖发现兰-郑-长成品油管线腐蚀严重管线的地区通常地下埋设金属结构较多,人口密度较大,地理环境都较为复杂。通常在被保护管道附近还有其他埋地金属结构,从而影响阴极保护电流的流向,使被保护管道失去保护环境,这种情况下的腐蚀现象通常称为“阴极保护屏蔽腐蚀”。其中,由于其他金属的分流导致腐蚀穿孔的区域称之为“阴极保护屏蔽区”,被保护管道附近的金属结构屏蔽阴极保护导致部分管段阴极保护效果受到破坏。(2)外防腐层质量的变化对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外防腐层对于埋地管道腐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点,一方面外防腐保温层的使用使得管道本身与具有腐蚀性的土壤隔离,从物理上阻断了电化学反应的发生,另一方面,管道运行一段时间后,防腐层受到外界因素影响出现老化、破损和剥离的现象,使得管道阴极保护电流增大,保护距离缩短。如果不进行及时的维护和检测,最终将导致破裂和穿孔等破坏事故。(3)土壤电阻率对阴极保护系统的影响土壤导电能力可以用土壤电阻率表示,其对管道阴极保护电流的分布也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土壤电阻率的大小与其含水量、含盐量、有机质含量、土壤的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有关。其中含水量对土壤电阻率的影响极大。有资料表明,当土壤含水量处于较低水平时,电阻率随着水含量的增加急剧增大。此外,相比于盐碱地土壤,沙地相的土壤电阻率较大,土壤腐蚀电流小,即盐碘地对管道有较强的腐蚀性。 (4)阴极保护死区 通过管道现场开挖发现,由于阴极保护的作用,管道防腐层的宏观破损处难以形成腐蚀条件,因此管道腐蚀主要发生在微观破损处。某些管道部分,虽然阴极保护电位正常并且防腐层并没有发生任何损坏,但管道表面却形成了明显的腐蚀坑,局部腐蚀严重,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存在阴极保护死区造成的[2]。(5)阴极保护系统失效 在阴极保护系统运行中,系统故障时有发生。例如由于施工和人为的破坏因素,电缆断线时有发生;当阴极保护系统中电绝缘失效或者连接到非保护设施,会造成阳极消耗加快,系统电流增加或者系统参比电极失效会造成信号漂移,使得恒电位仪输出电流过大或过小,从而不能精确监测阴极保护状态。(三)应用建议 某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电位测量优化

蚁群算法综述

《智能计算—蚁群算法基本综述》 班级:研1102班 专业:计算数学 姓名:刘鑫 学号: 1107010036 2012年

蚁群算法基本综述 刘鑫 (西安理工大学理学院,研1102班,西安市,710054) 摘要:蚁群算法( ACA)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优化领域的仿生进化算法。ACA发展背景着手,分析比较国内外ACA研究团队与发展情况立足于基本原理,分析其数学模型,介绍了六种经典的改进模型,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简要总结其应用领域并对其今后的发展、应用做出展望。 关键词:蚁群;算法;优化;改进;应用 0引言 专家发现单个蚂蚁只具有一些简单的行为能力。但整个蚁群却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任务。这种现象是通过高度组织协调完成的1991年。意大利学者M.Dorigo 首次提出一种新型仿生算法ACA。研究了蚂蚁的行为。提出其基本原理及数学模型。并将之应用于寻求旅行商问题(TSP)的解。 通过实验及相关理论证明,ACA有着有着优化的选择机制的本质。而这种适应和协作机制使之具有良好的发现能力及其它算法所没有的优点。如较强的鲁棒性、分布式计算、易与其他方法结合等;但同时也不应忽略其不足。如搜索时间较长,若每步进行信息素更新,计算仿真时所占用CPU时间过长:若当前最优路径不是全局最优路径,但其信息素浓度过高时。靠公式对信息素浓度的调整不能缓解这种现象。会陷人局部收敛无法寻找到全局最优解:转移概率过大时,虽有较快的收敛速度,但会导致早熟收敛。所以正反馈原理所引起的自催化现象意在强化性能好的解,却容易出现停滞现象。笔者综述性地介绍了ACA对一些已有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对其应用及发展前景提出了展望。 1 蚁群算法概述 ACA源自于蚁群的觅食行为。S.Goss的“双桥”实验说明蚂蚁总会选择距食物源较短的分支蚂蚁之间通过信息素进行信息的传递,捷径上的信息素越多,吸引的蚂蚁越多。形成正反馈机制,达到一种协调化的高组织状态该行为称集体自催化目前研究的多为大规模征兵,即仅靠化学追踪的征兵。 1 .1 蚁群算法的基本原理

2021新版浅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2021新版浅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2021新版浅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 状与发展 【摘要】回顾了我国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过程,概述了微机继电保护技术的成就,提出了未来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趋势是:计算机化,网络化,保护、控制、测量、数据通信一体化和人工智能化。 【关键词】继电保护现状发展 1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对继电保护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为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此,继电保护技术得天独厚,在40余年的时间里完成了发展的4个历史阶段。 建国后,我国继电保护学科、继电保护设计、继电器制造工业

和继电保护技术队伍从无到有,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走过了先进国家半个世纪走过的道路。5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地吸收、消化、掌握了国外先进的继电保护设备性能和运行技术,建成了一支具有深厚继电保护理论造诣和丰富运行经验的继电保护技术队伍,对全国继电保护技术队伍的建立和成长起了指导作用。阿城继电器厂引进消化了当时国外先进的继电器制造技术,建立了我国自己的继电器制造业。因而在60年代中我国已建成了继电保护研究、设计、制造、运行和教学的完整体系。这是机电式继电保护繁荣的时代,为我国继电保护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自50年代末,晶体管继电保护已在开始研究。60年代中到80年代中是晶体管继电保护蓬勃发展和广泛采用的时代。其中天津大学与南京电力自动化设备厂合作研究的500kV晶体管方向高频保护和南京电力自动化研究院研制的晶体管高频闭锁距离保护,运行于葛洲坝500kV线路上,结束了500kV线路保护完全依靠从国外进口的时代。 在此期间,从70年代中,基于集成运算放大器的集成电路保护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摘要:对我国云南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生态系统类型,物种遗传资源等进行的分析研究,论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丰富性和特有性等组成特征,并分析了云南生物多样性现在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并且提出了关于云南生物多样性 的一点展望。 关键词:云南;生物多样性;现状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上的生命有机体几十亿年发 展进化的结果,是地球生命的基础。人类的发展归 根到底也有赖于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1]。云南 是我国野生生物种类和生态系统类型最丰富的地 区,保存了许多珍稀、特有或古老的类群,是我国生 物多样性重要类群分布最为集中,并具有国际意义 的陆地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2]。然而,由于人 类活动引起的生物资源不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正 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破坏,许多物种正在消失[3]。 因此,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保护与持续利用引起 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国际社会和国内学者普 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1云南生物多样性的现状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位于北纬21°8′32″~29°15′8″和东经97°31′39″~106°11′47″,北回归线横贯云南省南部。云南全境东西最大横距864.9km,南北最大纵距990km,总面积39.4万km2,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居全国第8位。全省境内海拔相差很大,最高点在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怒山山脉梅里雪山,其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m;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汇合处,海拔76.4m。两地相距约900km,高低相差就达6000多m。云南境内的陆生生态系统几乎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类型包括森林、灌丛、草甸、沼泽和荒漠等。根据云南省环境保护局的最新统计,森林生态系统以乔木为标志,主要有169类,占全国的80%;云南境内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多样,分布特点既有水平(纬度)上分布,又有垂直变化,反映出与其它省区所不同的独特性,可划分为热带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思茅松林、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温带针叶林、寒温性针叶林等类型;灌丛生态系统主要有寒温性灌丛、暖性石灰岩灌丛、干热河谷灌丛和热性河滩灌丛等4种类型;云南省草甸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主要分为高寒草甸、沼泽化草甸和寒温草甸3个生态系统类型;在云南境内还有与热带草原即稀树草原外观极为相似的“稀树灌木草丛”它是在原生森林长期不断地受到砍伐火烧后所形成的一种次生生态系统。云南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 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 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 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 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 统的一些特殊性。水生动物方面,浮游动物、底栖动 物和鱼类资源也都非常丰富。云南独特的自然地理 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物种资源[4](表1)。 表1云南与中国和世界物种多样性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