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国产进口注册情况一览表

麻疹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国产进口注册情况一览表
麻疹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国产进口注册情况一览表

麻疹病毒(IgM/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国产/进口注册情况一览表厂家/代理商名称/注册号注册规格/有效期/适用范围

北京英诺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456号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4.08.01--2019.07.31

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G抗体。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1459号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4.08.01--2019.07.31

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M抗体。

北京贝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麻疹病毒抗体(IgM)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1742号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2.12.31--2016.12.30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M抗体。麻疹病毒抗体(Ig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1744号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2.12.31--2016.12.30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G抗体。

郑州亿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麻疹病毒抗体(Ig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2第3401453号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2.11.19--2016.11.18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抗体(IgG)。

珠海经济特区海泰生物制药有限公司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捕

获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3第3400131号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3.01.30--2017.01.29

以酶联免疫捕获法原理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M抗体,用于麻疹

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

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械注准20153401259

48人份/盒,96人份/盒。2015.07.15--2020.07.14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麻疹病毒IgG抗体。

武汉生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械注准20153400524

96 人份/盒2015.04.03--2020.04.02

本产品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血浆或全血样本中的麻疹病毒IgG抗体滴

度是否达到200 mIU/ml。

武汉康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麻疹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国食药监械(准)字2014第3400863号

96人份/盒,48人份/盒。2014.05.13--2018.05.12

该产品用于定性检测人血清或血浆样本中的麻疹病毒IgG抗体

(Measles-IgG)。

Trinity Biotech Plc(爱尔兰)

广州市康润生物制品开发有限公司麻疹病毒IgM抗体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

法)(商品名:迈康准TM麻疹IgM抗体检测

试剂盒(酶联免疫法) )

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3402608号

96人份/盒2013.07.08--2017.07.07

用于体外定性检测人血清中麻疹病毒IgM抗体。

EUROIMMUN Medizinische Labordiagnostika AG(德国)

北京欧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欧蒙医学诊断(中国)有限公司抗麻疹病毒抗体IgG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吸

附法)

国食药监械(进)字2013第3401268号

96×01(96) 2013.03.26--2017.03.25

该产品用于体外定量或半定量检测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抗麻疹病毒抗体IgG。抗麻疹病毒抗体IgM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

吸附法)

国食药监械(进)字2014第3400251号

96人份/盒2014.01.08--2018.01.07

该产品用于人血清或血浆中半定量检测人抗麻疹病毒IgM类抗体。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诊断标准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 uirus)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斑丘疹。 [病原学] 麻诊病毒属于副粘液病毒(Paramyxouirus)科、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麻疹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对寒冷及干燥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可存活数天,-70℃可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是麻疹病毒的唯一宿主,因此麻疹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期的患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退时已无传染性。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很少见。(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均可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6个月以内婴儿因可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 (四)流行特征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见,但全年均可发生。 [发病原理与病理变化] 麻疹疯毒经空气飞沫到达上呼吸道或眼结合膜,在局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病灶处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病毒迅速大量复制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随后病毒进入全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并进行大量增殖。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在病程第l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清除病毒,临床进入恢复期。麻疹的病理改变以呼吸道病变最显著,肠道黏膜病变相对较轻。并发脑炎时脑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点状出血或脱髓鞘病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6~21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可延长至3~4周。 (一)典型麻疹 典型麻疹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期: 1、前驱期从发热到出疹为前驱期,一般持续3~4天。此期主要为上呼吸道及眼结合膜炎症所致的卡他症状,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咳嗽、流涕、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咽痛、全身乏力等。部分年长儿童可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胃肠道症状如呕吐、腹泻等。在病程2~3天,约90%以上患者口腔可出现麻疹黏膜斑(科氏斑),它是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具有诊断价值。科氏斑位于双侧第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类型及反应原理 ELISA可用于测定抗原,也可用于测定抗体。在这种测定方法中有3种必要的试剂:①固相的抗原或抗体;②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③酶作用的底物。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 (一)双抗体夹心法 双抗体夹心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用的方法,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体: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加受检标本:使之与固相抗体接触反应一段时问,让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复合物。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的物质。 (3)加酶标抗体:使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成正相关。 (4)加底物:夹心式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色产物。根据颜色反应的程度进行该抗原的定性或定量。 根据同样原理,将大分子抗原分别制备固医学教丨育网整理相抗原和酶标抗原结合物,即可用双抗原夹心法测定标本中的抗体。 (二)双位点一步法 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抗原时,如应用针对抗原分子上两个不同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分别作为固相抗体和酶标抗体,则在测定时可使标本的加入和酶标抗体的加入两步并作一步。这种双位点一步法不但简化了操作,缩短了反应时间,如应用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测定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显著提高。单克隆抗体的应用使测定抗原的ELISA提高到新水平。 在一步法测定中,应注意钩状效应(hookeffect),类同于沉淀反应中抗原过剩的后带现象。当标本中待测抗原浓度相当高时,过量抗原分别和固相抗体及酶标抗体结合,而不再医学教丨育网整理形成夹心复合物,所得结果将低于实际含量。钩状效应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假阴性结果。 (三)间接法测抗体 间接法是检测抗体最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利用酶标记的抗抗体以检测已与固相结合的受检抗体,故称为间接法。操作步骤如下: (1)将特异性抗原与固相载体连接,形成固相抗原: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原及杂质。

麻 疹

麻疹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Measlesuir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合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spots)及皮肤斑丘疹。自从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以来,该病的流行已基本得到了控制。 【病原学】 麻疹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Paramyxovirus)麻疹病毒属,只有一个血清型,与其他副黏液病毒不同之处是该病毒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电镜下病毒呈球状或丝状,直径150~200nm,中心为单链RNA,其基因组有16000个核苷酸,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有3种结构蛋白。其中血凝索(hemagglutinin,H)是表面主要蛋白,能够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融合蛋白(fUSIONprotein,F)在病毒扩散时使病毒细胞与宿主细胞融合;基质蛋白(matrixprotein,M)与组合病毒成分及病毒繁殖有关。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敏感,56℃30分钟即可灭活。但耐寒及耐干燥,室温下可存活数日,-70℃可保存活数年。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人为麻疹病毒唯一宿主,因此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急性患者为最重要传染源,无症状带病毒者和隐性感染者较少,传染性也较低。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前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减低,疹消退时已无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有病毒,恢复期不带病毒。 (二)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咳嗽、打喷嚏时,病毒随排出的飞沫经口、咽、鼻部或眼结合膜侵入易感者。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传播,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播甚少见。 (三)人群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抗体很少患病,该病主要在6个月至5岁小儿间流行。目前成人麻疹病例的报道越来越多,甚至在局部地区有小的流行。其主要原因为幼时接种过麻疹疫苗,以后未再复种,使体内抗体的水平降低而成为易感者。 (四)流行特征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20世纪前50年,世界各地均有麻疹流行。60年代麻疹疫苗问世以来,普遍接种疫苗的国家发病率已大大下降。我国自普遍接种麻疹疫苗以来,麻疹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麻疹病毒经飞沫到达易感者的呼吸道、口咽部或眼结合膜,在上皮细胞内复制,并从原发灶侵入局部淋巴组织,繁殖后入血,于感染后第2~3天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随后进入全身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中增殖。感染后第5~7天,大量复制后的病毒再次侵入血流,形成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由血白细胞携带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主要部位有呼吸道、眼结合膜、口咽部、皮肤、胃肠道等,此时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约病程第15天以后,由于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致病毒被清除,临床进入恢复期。感染麻疹病毒后,人体可产生补体结合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及中和抗体,前者为IgM,表示新近感染,后二者为IgG,表示对

麻疹

(一)名词解释 1 异型麻疹 2.中毒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二)填空题 1.休克性麻疹:除具有中毒症状外,出现或的表现。 2.麻疹病毒是属于病毒科,病毒基因组成分为。 3.传染源是自发病前天至出疹后天内有传染性。主要通过传播。感染后表现以多见。病后免疫力 (三)选择题 1.A1型题 (1)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A.发热 B.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C.口腔粘膜科普利克斑 D.耳后,发际,头面部,胸腹部顺序出现的皮疹 E 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等结合膜炎表现 (2)麻疹的皮疹特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第3~4d出疹 B.出疹与退疹都按同样的顺序 C. 多为充血性皮疹 D.疹间多有正常皮肤 E.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3)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麻疹病毒引起支气管肺炎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B.麻疹病毒直接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C.预防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D 典型病例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E.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 (4)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多数病人无麻疹的接触史 B.第二次麻疹常见 C 皮疹与免疫致病有关 D.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病情恢复 E 粘膜科普利免斑持续时间长,可至热退后 (5)下面哪项是麻疹确诊的依据? A.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B.流行季节,有麻疹的接触史 C.病程第5天血清抗麻疹抗体阳性 D.血白细胞数减少 E.眼、鼻分泌物测定麻疹抗原阳性 2.A2型题 (1)患者男性.20岁,大学生,3月17日入院。因发热5天伴皮疹、咳嗽、咽部疼痛1天入院。体检:体温39.6℃,皮肤有淡红色,部分为暗红色的斑丘疹,以耳后,头而部,胸腹部为多,结膜红肿,浅表淋巴结未及。肝脾肋下未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3.8×lO9/L,N30%,L65%,红细胞为4.5×1012/L,血小板为15×109/L。尿蛋白(+)。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登革热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钩端螺旋体病 E.麻疹

副黏病毒属麻疹病毒科

副黏病毒科 1、麻疹病毒属 “病原学特征”、 “临床症状”、 典型麻疹可分以下四期: 1、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亦有短至1周左右。在潜伏期内可有轻度体温上升。 2、前驱期也称发疹前期,一般为3~4天。这一期的主要表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①发热,见于所有病例,多为中度以上发热;②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以眼症状突出,结膜发炎、眼睑水肿、眼泪增多、畏光、下眼睑边缘有一条明显充血横线(Stimson线),对诊断麻疹极有帮助。③Koplik 斑,在发疹前24~48小时出现,为直径约1.0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开始仅见于对着下臼齿的颊粘膜上,但在一天内很快增多,可累及整个颊粘膜并蔓延至唇部粘膜,粘膜疹在皮疹出现后即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④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⑤部分病例可有一些非特异症状,如全身不适、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等。婴儿可有消化系统症状。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出现红色细小内疹。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1~2日,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体温可突然升高至40~40.5℃,皮疹开始为稀疏不规则的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始见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及上肢,第3天皮疹累及下肢及足部,病情严重者皮疹常融合,皮肤水肿,面部浮肿变形。大部分皮疹压之褪色,但亦有出现瘀点者。全身有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并持续几周,肠系膜淋巴结肿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呕吐。阑尾粘膜的麻疹病理改变可引起阑尾炎症状。疾病极期特别是高热时常有谵妄、激惹及嗜睡状态,多为一过性,热退后消失,与以后中枢神经系统合并症无关。此期肺部有湿性罗音,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 4、恢复期出疹3~4天后皮疹开始消退,消退顺序与出疹时相同;在无合并症发生的情况下,食欲、精神等其他症状也随之好转。疹退后,皮肤留有糠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7~10天痊愈。 “实验室检测”、 (一)麻疹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麻疹病毒可以用前驱期、出疹期及疹后期患者体内分离出来,由于病毒分离的成功率非常低,这种方法不能作为麻疹实验室诊断的首选方法。B95-8细胞可作为临床标本中麻疹病毒分离的备选材料。病毒引起的CPE具有合胞体特性,提示分离的病毒由融合蛋白,根据这种结果,结合临床特征,可以判断这种病毒是麻疹病毒。 从麻疹患者分离到的副黏病毒可以用电子显微镜直接看到,但由于所有副黏病毒属程苑形态类似,这种检查不能做出精确的诊断,麻疹病毒感染的细胞具有多核,许多感染细胞可融合在一起,这样的融合细胞是麻疹的病理特征,鼻咽洗液中细胞或外周血单核细胞若具有这种特征细胞,可视为是麻疹病毒感染的指征。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实验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一、实验目的 了解ELISA的基本原理,掌握间接ELISA方法的原理与操作步骤。 二、实验原理 将抗原或抗体固化于某种载体的表面,并保持其免疫活性,加入待检血清(抗体),然后加入与其相对应的既有酶活性又有免疫活性的酶标抗体或抗原,它们之间反应后,通过洗涤去掉未结合的标记物。加入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变为有色产物,酶的降解底物和呈现的色泽在一定条件下是呈正比的,故可根据颜色反应的深浅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因此可用分光光度计进行测定,计算出参加反应的抗原或抗体的含量,从而达到测定抗原或抗体的目的。 常用酶底物加终止液前颜色加终止液后颜色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 RZ>3.1 碱性磷酸酶(AP) 邻苯二胺(OPD) 四甲基联苯胺(TMB) 对硝基苯磷酸酯(p-NPP) 橙黄色 蓝色 黄色 棕黄色 黄色 黄色 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性状以及检测的具备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方法。常用的三种类型: 1、间接法测抗体(间接ELISA)

间接法用于测定抗体。它的原理是将已知抗原连接在固相载体上,待测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再与酶标二抗结合,形成抗原-待测抗体-酶标二抗的复合物,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测抗体量成正比,属非竞争性反应类型。 2、双抗体夹心法(双抗夹心ELISA) 双抗体夹心法用于检测抗原。它是利用待测抗原上的两个抗原决定簇A和B分别与固相载体上的抗体A和酶标记抗体B结合,形成抗体A-待测抗原-酶标抗体B复合物,复合物的形成量与待测抗原含量成正比,属非竞争性反应类型。操作:将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加抗原,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加酶标抗体;加底物。底物的降解量=抗原量。 3、竞争ELISA 竞争法既可用于检测抗原又可用于检测抗体。它是用酶标抗原(抗体)与待测的非标记抗原(抗体)竞争性的与固相载体上的限量抗体(抗原)结合,待测抗原(抗体)多,则形成非标记复合物多,酶标抗原与抗体结合就少,也就是酶标记复合物少,因此,显色程度与待测物含量成反比。 三、主要仪器及试材 以伪狂犬全病毒(PRV)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PRV-ELISA)为例。 使用猪伪狂犬抗体检测试剂盒。本试剂盒含: 1、包被抗原的微孔板; 2、阴、阳性对照血清; 3、抗猪IgG-HRP结合物; 4、洗涤液; 5、底物A液、B液; 6、终止液; 7、样品稀释液 本实验所需仪器和试剂: 1、酶联免疫测定仪 2、已包被抗原(Ag)的酶标板(PRV蛋白) 3、血清:PRV阳性血清、PRV阴性血清、待检样品血清 4、酶标抗体(E-Ab):兔抗猪IgG-HRP 5、包被液(0.025mol/L pH9.6碳酸盐缓冲液): 1.59g NaCO 3,2.93g NaHCO 3 ,加 ddH 2 O至1000mL 6、洗涤液(0.05% Tween-20的PBS(pH7.4)): 8.0g NaCl,0.2g KCl,2.9g Na 2HPO 4 ·12H 2 O,0.2g KH 2 PO 4 ,0.5mL吐温-20(Tween-20),加ddH 2 O至1000mL。 7、保温液(含0.1% BSA 的洗涤液):0.1g 牛血清白蛋白(BSA),洗涤液100mL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麻疹疫情应急处置预案 一、概述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全身皮疹、咳嗽、结膜炎、口腔粘膜斑为主要特征。麻疹容易引起支气管肺炎、心肌炎、脑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等并发症,并且年龄越大,危害越严重。在疫苗前时代,麻疹发病主要在婴幼儿,麻疹引起的死亡率在传染病中占居首位。自我国开展麻疹疫苗免疫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较以前降低了95%以上,低龄儿童发病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近年麻疹发病有增长及向大年龄组人群后移的倾向。由于麻疹危害严重,我国以向世界卫生组织承诺,到2012年达到消除麻疹的目标。(发病率在0.10/10万以下)。 二、应急处理要点 按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开展疑似病例的监测要求,一旦出现发热、出疹性症状病人,要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组织力量进行调查处理。 (一)相关定义 1. 麻疹定义:发热、出疹或伴有咳嗽、卡他性鼻炎或结膜炎症状之一者,或任何经过训练的卫生人员诊断为麻疹的病例均为麻疹疑似病例。 2. 麻疹疑似病例暴发:麻疹疑似病例暴发是指一定地区

一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突然出现较多的麻疹病例,其强度超过一般流行年的平均发病水平。暴发的定义是相对的,随麻疹控制各阶段目标的不同可随之改变,只要麻疹发病超过期望水平即可认为是暴发。具体定义如下:村(街道居委会)或一个集体单位10内发生2例或2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以乡镇(街道办事处)为单位,10内发生5例或5例以上麻疹疑似病例即为暴发。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一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屯、社区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的麻疹病例。 (二)疫情发现 1.在下列情况下,学校、托幼机构、自然村屯福利收容羁留机构等集体单位应尽快向所在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1)符合麻疹疑似病例定义; (2)本单位诊断或接获校外医疗机构诊断,短期内出现多例发热、出疹性病例,调查发现其中有聚集性或有流行病学关联时; (3)监测发现麻疹样病例明显超过历史同期水平时; (4)学校、托幼机构等因病缺勤短期内异常增加; 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开展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以早期发现疫情。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注意事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d17894458.html,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注意事项 作者:任小龑 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5年第07期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对学生实验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总结解决办法。ELISA试验操作中的各个环节对试验的检测效果影响较大,有可能导致显色不全、假阴性或假阳性结果。 关键词: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满版 实验室常用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在1971年最初建立,称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sorbent assay),简称ELISA。原理为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和抗原抗体的酶标记,以酶催化底物显色来判断结果。 影响酶联免疫测定的因素较多,如标本的采集保存、试剂的准备、加样的技术、温度的 控制、洗涤反应板的方式、显色反应时间的控制等,均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很大影响。只有避免这些因素,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移液枪的使用 我院免疫实验室常用手动单道移液器。注意事项:(1)吸样前要保证枪头和液体处于相同温度;(2)若容量瓶中的液体太少,可倒入ep管中,方便吸取;(3)严格精确调节方法;(4)安装枪头要垂直插入,左右轻微转动上紧,上下敲击会引起内部的零部件因瞬间强烈撞击而松散;(5)垂直吸液,枪头吸嘴尖端需浸入液面2~4mm以下,一般液体,正向吸液1~2档,粘稠液可反向吸液2~1档,缓慢吸取,控制好弹簧的伸缩速度,太快会产生反冲和气泡,吸取后将移液枪提离液面,停顿1秒钟,观察是否有液滴流出,若有流出,说明有漏气现象;(6)放液时将吸嘴贴到容器内壁并保持10~400倾斜,平稳把按钮压到1档,停约一秒钟到2档,排出剩余液体。 吸取液体时一定要缓慢平稳地松开拇指,不能突然松开,以防溶液吸入过快而冲入枪体 内腐蚀柱塞造成漏气。 移液枪应轻拿轻放,不能将已吸有液体的移液枪平放或倒置。 不要将按钮旋转出量程,否则会卡住内部机修装置而损坏;长时间不用时建议将刻度调至最大量程,让弹簧恢复原形,可延长使用寿命;定期对移液枪校准。 二、加样

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序列分析

麻疹病毒分离株N基因序列分析 探讨四川省目前流行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456 bp片段,并对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结果2011年四川省分离到10株麻疹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与H1基因型代表毒株的同源性为97.1%~98.9%。结论H1a基因亚型仍为四川省本土流行病毒株的优势亚型,近年来四川省流行的麻疹病毒无较大变异,优势病毒的持续传播与麻疹的发病有密切联系。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是引起以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和出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其基因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有6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核蛋白(N)、磷蛋白(P)、基质蛋白(M)、融合蛋白(F)、血凝素(H)、RNA聚合酶(L)6个结构蛋白。麻疹病毒一直被认为是遗传稳定的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国内外通过对麻疹病毒的基因分析,已发现有8个基因组(A-H),共24个基因型在人类中流行或曾经流行[1~3]。从2009年以来四川省的麻疹疫情有所上升,进入2011年麻疹疫情继续攀升,局部地区发生麻疹暴发流行。随着2012年消除麻疹的临近,今年为控制麻疹的关键年,为掌握四川省流行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特征,为制定麻疹防控策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2011年上半年分离的麻疹病毒的核蛋白N基因片段进行了序列测定和比较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标本的采集和处理方法参照全国麻疹监测方案[4]。 各市(区、县)CDC采集疑似麻疹患者(出疹5d内)咽拭子,标本保存在病毒标本运输液中。-20℃或以下温度保存,冷冻运输。标本用终浓度各为1000 U/ml的青霉素和1000μg/ ml的链霉素处理后,置4℃保存备用。 1.2病毒分离培养将处理后的咽拭子标本接种于在培养管中生长良好的Vero/SLAM单层细胞上,置5% CO2培养箱,37℃连续培养7d,逐日观察细胞病变(CPE)。当75% 以上的细胞呈现明显麻疹病毒特异性的巨细胞融合病变时,收获和冻存细胞培养液。若未见病变需连续盲传3代,仍无病变出现则为阴性。 1.3麻疹病毒RNA提取采用Promega公司的Maxwell? 16 Viral Total Nucleic Acid Purification Kit,用Maxwell? 16 Instrument(Magnetic Particle Processor AS2000)按试剂盒说明书提取病毒RNA,-20℃保存备用。 1.4 逆转录反应(RT-PCR)采用QIAGEN公司OneStep RT-PCR Kit进行逆转录反应。引物NP3seq(TTG CTG GTG AGT TAT CCA CAC TTG)和MVN8(TTA TAA CAA TGA TGG AGG)[5]为上海生工公司合成。体系为:10 μl 5 x缓冲液,2 μl dNTP(10 mM),引物NP3seq、MVN8各2 μl(10μM),2 μl酶,4 μl模板RNA,加无核酸酶的水至终体积为50μl。使用ABI 2720 PCR仪进行反应,反应条件为50℃30 min,95℃15 min;94℃30 s,50℃30 s,68℃1.5 min,35个循环;68℃10 min。扩增产物经1 % 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观察结果。 1.5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取RT-PCR阳性扩增产物,用Wizard? SV Gel and PCR Clean-Up System(Promega)按说明书进行纯化。纯化产物分别用NP3seq和MVN8引物进行标记,标记试剂为Big Dye Terminator Cycle Sequencing Kit(ABI),反应条件为:96℃ 1 min;96℃10 s,50℃5 s,60℃4 min,共25个循环。标记产物用Big Dye XTerminator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呈球形,直径只有100~250纳米(1纳米=0.000001毫米)。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算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和一般消毒剂都没有抵抗力。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去活力;在室温下仅存活2小时,56℃时30分钟即被破坏。能耐寒不怕冻,4℃可存活5个月,零下15℃能存活5年。所以总是冬春季节出来发作。 中医学名 麻疹病毒 英文名称 measles virus 主要症状 皮丘疹,发热,呼吸道症 多发群体 儿童 传染性 有传染性 分类 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简介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及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愈后良好。我国自60年代初应用减毒活疫苗以来,儿童的发病率显著下降。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天花灭绝后,WHO已将麻疹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另外,由于发现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ubacute sclerosing panencephalitits,SSPE)与麻疹病毒有关。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结构

麻疹病毒为球形或丝形,直径约120nm~250nm,核心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约16kb,基因组有N、P、M、F、H、L 6个基因,分别编码6个结构和功能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P)、M蛋白(membrane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large polymerase,L)。 麻疹病毒 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包膜,表面有两种刺突,即HA和溶血素(haemolyxin,HL),它们的成分都是糖蛋白,但性质各异。HA只能凝集猴红细胞,还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HL具有溶血和使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作用。HA和HL均有抗原性,产生的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麻疹病毒包膜上无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都有关于麻疹病毒抗原性变异的报道。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麻疹病毒存在着基因漂移。 麻疹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较规则,约10±2天,有被动免疫者可延至20-28天。在潜伏期末可有低热。典型儿童麻疹可分以下三期。 (一)前驱期从发病到出疹约3-5日。主要症状有发热及上呼吸道不适症状,一般发热低到中等度,亦有突发高热伴惊厥者。 流鼻涕、刺激性干咳、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等日渐加重,精神不振、厌食、肺部可闻到干啰音。幼儿常有呕吐、腹泻,在软腭、硬腭弓可出现一过性红色细小内疹。在起病第2-3日可于双侧近臼齿颊粘膜处出现细砂样灰白色小点,绕以红晕,称麻疹粘膜斑为本病早期特征。粘膜斑可逐渐增多,互相融合,也可见于下唇内侧及牙龈粘膜,偶见于上腭,一般维持16-18小时,有时延至1-2日,大多于出疹后1-2日内消失。 (二)出疹期起病约3-5日后,全身症状及上呼吸道症状加剧,体温可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厌食。首先于耳后发际出现皮疹,迅速发展到面颈部,一日内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约2-3日内遍及手心、足底,此时头面部皮疹已可开始隐退。皮疹约2-3mm大小,初呈淡红色,散在,后渐密集呈鲜红色,进而转为暗红色,疹间皮肤正常。出疹时全身淋巴结、肝、脾可肿大,肺部可闻干粗啰音。

麻疹疫苗

麻疹疫苗 WHO立场文件 依据为各成员国提供卫生政策方面指导意见这一职责,世界卫生组织(WHO)就预防具有全球公共卫生影响的疾病的疫苗及联合疫苗问题,发布一系列定期更新的立场文件。这些文件着重关注的是疫苗在大规模免疫规划中的使用。范围有限的免疫接种(多为私营部门开展)对国家免疫规划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不是这些政策文件的重点。WHO的立场文件归纳了各相关疾病与疫苗的基本背景信息,并就如何在全球使用这些疫苗表明了WHO目前的立场。这些文件在发布前经过WHO内部和外部众多专家的审阅,主要供各国的公共卫生官员和免疫规划管理人员使用。不过,对这些立场文件感兴趣的还可能包括一些国际资助机构、疫苗生产企业、医学界和科学媒体。 概要和结论 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性疾病。在麻疹疫苗广泛使用之前,几乎每一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可以引发麻疹并发症的高危人群包括婴幼儿、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免疫系统损伤的人群或者重度营养不良的人群(如维生素A缺乏者)。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具有良好免疫效果的麻疹减毒活疫苗开始广泛使用,现在世界上70%左右的儿童通过国家儿童免疫规划能获得麻疹疫苗接种。目前,在那些发达国家,麻疹已得到很好控制,有些国家甚至已经实现了消除麻疹。综合的免疫策略,包括加强常规免疫服务、定期开展补充免疫活动(SIAs)和强化监测工作,已经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麻疹病毒的高传染性意味着较少的易感者感染就足以造成病毒在数以十万计的人群中传播。在非洲和亚洲的许多国家,儿童的免疫接种率仍然很低,这些国家的麻疹死亡病例在全球的死亡病例(2002年约为61万例)中占了极大的比例,,其中大部分是婴幼儿。更多的人还受到麻疹并发症的侵害,如营养不良和永久性的神经系统紊乱。 目前在全球使用的麻疹减毒活疫苗是安全、有效的,并且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可以被用于免疫规划。 在麻疹-风疹疫苗(MR)或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1等联合疫苗中,其中含有的各疫苗所产生的保护性免疫应答没有发生变化。无论从后勤供应还是从接种程序来看,使用联合疫苗都是合理的;因此,在腮腺炎和风疹高发地区,如疫苗价格适中且风疹免疫接种率能维持在80%以上,建议使用联合疫苗。 有初步研究称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或MMR与自闭症或慢性肠炎的发生有关,但几项精心开展的研究并未证实这种结论。 建议所有易感儿童和无疫苗接种禁忌证的成人开展麻疹的免疫接种。疫苗应该1详见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风疹疫苗的立场文件(No. 20, 2000, pp. 161–169) 和关于腮腺炎疫苗的立场文件(No. 45, 2001, pp. 346–355).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操作规则(新手适用)资料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操作规则(新手适用)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用于ELISA检测的

麻疹(measles)发病机理

【病原学】麻疹病毒(Morbillivirus)属副粘液病毒(paramyxoviridae),与其他副粘液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电镜下呈球形或多形性,较大直径100~250nm.病毒中心为核糖核酸(RNA)和对称螺旋形衣壳体组成,外包双层含脂蛋白囊膜,表面有小突起含血凝素,麻疹病毒主要具有6种结构蛋白;3种与核糖核酸结全,F蛋白作用与多聚酶有关,N蛋白起稳定基因作用,P蛋白起多聚酶作用;另3种结构蛋白与外部囊膜结合,M蛋白为膜蛋白,功能与病毒装配、芽生、繁殖有关,H蛋白为病毒表面血凝素,于病毒吸附于敏感宿主细胞时与受体结合,F蛋白具溶合特性,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病毒在人胚和猴肾细胞中培养,5~10天后可引起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等病变。麻疹病毒只有一个型,在患者出疹时,血内可测出特异抗体。热、紫外线和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可将病毒杀灭;过酸或过碱(pH<5及>10)均可使之灭活。蛋白质可保护病毒不受热和光的损伤。病毒在室温中大多只能存海参36小时,加热56℃15~30分钟即可灭活。能耐受干燥和寒冷,在-70℃可保存活力5年以上,冰冻干燥可保存20年。因其在体外生存力弱,故当患者离室,房间开窗通风半小时后,即无传染性。【发病机理】麻疹病毒随飞沫颗粒侵入人体后其感染过程根据动物实验如表11-11所示。表11-11 麻疹感染过程接触后日数感染过程~1日麻疹病毒接触鼻咽或眼粘膜上皮,引起上皮细胞感染和病毒繁殖2~3由淋巴扩散至局部淋巴组织2~3初次病毒血症(少量,由白细胞携带)3~5病毒到达局部及远处网状内皮细胞内繁殖,原发病灶-呼吸道上皮细胞内病毒继续繁殖5~7第二次病毒血症(大量)7~11病毒到达皮肤粘膜、结合膜、呼吸道及全身引起感染11~14病毒量在全身各脏器到达高峰,麻疹全身感染15~17病毒血症渐减而终止,各脏器中病毒也相应减少,进入康复期麻疹病毒侵入原发病灶,在该处繁殖,并迅速扩展至局部淋巴组织,由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携带,经血液循环(初次病毒血症0到达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在该处广泛繁殖,引起第二次大量病毒血症,散布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造成麻疹病变。在感染过程中,除了病毒直接侵犯宿主细胞引起病变外,机体尚发生一系列免疫反应。病毒刺激T淋巴细胞,使之大量分化繁殖,成为致敏淋巴细胞。当其与病毒抗原接触时,释放淋巴活性因子,引起病变处单核细胞浸润、炎症反应,甚至细胞组织坏死。这种受病毒致敏的淋巴细胞主要具有致胚细胞样转变(blastogenic)及产生细胞毒(cytoxicity)作用,使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增大、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并使细胞发生中毒病变,故有人认为麻疹过程是一种全身性迟发型超敏性细胞免疫反应。免疫反应:患麻疹后正常人都有免疫反应,病程第14天即可出现血凝抑制、补体结合和中和抗体等,抗体效价逐渐升高,至4~6周达高峰。补体结合抗体消失较快,血凝抑制抗体和中和抗体一年内下降至1/4,有人报道自然感染后如未再接触麻疹,则抗体滴度在15年后下降到1/16,大多终身可保持低水平。IgM出现早而最多存在6周,呼吸道分泌物中可测出SIgA,血中IgG可持续较久。对不同的病毒结构蛋白机体大多可产生相应抗体,H蛋白抗体阻止病毒吸附,出疹时也可查到,2~3周时上升显著,F抗体阻止病毒在细胞内扩散,但始终维持较低水平,NP抗体出疹时就阳性,水平上升快,而滴度高,M抗体则早期仅半数阳性,滴度低。细胞免疫反应在麻疹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麻疹感染的恢复过程与血液、分泌型抗体的增高、干扰素的出现(约在第6~11天)及细胞免疫的增强都有关系,而其中最重要的是细胞免疫。有细胞免疫缺陷或低下者(如白血病、肿瘤患者、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先天免疫缺陷等)不能将病毒消除,故易患重症迁延型麻疹而致死,即使注射大量被动免疫抗体也毫无用处;另一方面患丙种球蛋白缺乏者如患麻疹,都可顺利恢复,提示抗体对麻疹恢复并不重要,但特异抗体对防止麻疹感染却有肯定效果。在麻疹病程中非特异免疫力有所下降,如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数均降低,中性粒细胞活动力也差。T、B淋巴细胞、补体C1q、C4、C3、C5及血小板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如结核菌素试验在出疹2~6周内可转阴,常使原有结核病灶恶化。免疫反应降低可使湿疹、哮喘症、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得到暂时缓解。

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实验报告

ELISA Lin Chengyu Bio 04 2010030007 Experiment Date: 2012-03-12 Submitting Date: 2012-03-21 1Introduction 1.1Background information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s a solid-phase assay for antibodies employing ligands labeled with enzymes which is widely used for immunological assays. This technique can be applied to detect antigens or antibodies for qualitative or quantitative purpose. Since enzyme reactions are very well known amplification processes, the signal is generated by enzymes which are linked to the detection reagents in fixed proportions to allow accurate quantification.1 1.2Major principles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LISA2 Figure 2 Procedure of indirect ELISA3

2019麻疹培训试题

传染病培训资料 发布日期:2010-6-13 2010年东城区AFP培训考试题(北京医院) 姓名工号科室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计30分) 1、下列哪种疾病属于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 c) (单选) a、流脑 b、白喉 c、脊灰 d、乙脑 2、我国已经消除了c(单选) a、脊灰 b、野病毒脊灰 c、本土野病毒脊灰 d、以上都是 3、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种类,而是b(单选) a、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b、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c、以急性起病、肌张力增强、肌力下降和腱反射增强或亢进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症候群。 d、以上都不正确 4、关于AFP病例的定义下列哪种是正确的?( a )(单选) a、任何小于15岁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 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b、任何年龄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 均作为AFP病例 c、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d、以上都不正确 5、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是( b、d )(多选) a、硬瘫 b、软瘫 c、中枢性瘫 d、周围性瘫 6、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属于(b) a、疾病监测 b、症状监测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计50分) 1、各级医疗机构在诊治过程中凡遇到儿童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必须慎重诊断,在不能明 确病因的情况下,均作为“急性弛缓性麻痹(原因待查)”诊断,不应做出“类脊灰”和“脊灰 (原因待查)”等其他诊断。 2、医务人员在发现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后应在12小时内进行电话报告,在报告时要报告 麻痹日期,描述麻痹情况(包括部位、肌力、肌张力、腱反射),同时要填写传染病疫情卡片,还要进行网络直报,在网上报告卡的‘疾病名称’中选择‘ 其他疾病疾病’,在‘备注’中填写‘AFP’,其他项目按原疫情报告规定填写。外地病例还需报告进京的来京。 3、一般的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病例应在麻痹14天内采集2份合格粪便标本。临床高度疑似脊 灰病例、高危病例和“0”剂次AFP病例,需采集3份便标本和脑脊液 1-2mL。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材料

elis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简称ELISA)是在免疫酶技术(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免疫测定技术,ELISA过程包括抗原(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上称为包被,加待测抗体(抗原), 再加相应酶标记抗体(抗原),生成抗原(抗体)--待测抗体(抗原)--酶标记抗体的复合物,再与该酶的底物反应生成有色产物。借助分光光度计的光吸收计算抗体(抗原)的量。待测抗体(抗原)的定量与有色产生成正比。 二.实验原理 用于免疫酶技术的酶有很多,如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β-D-半乳糖苷酶,葡萄糖氧化酶,碳酸酐酶,乙酰胆碱酯酶,6-磷酸葡萄糖脱氧酶等。常用于ELISA法的酶有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酯酶等,其中尤以辣根过氧化物酶为多。由于酶摧化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在呈色后须立刻测定,否则空气中的氧化作用使颜色加深,无法准确地定量。

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是一种糖蛋白,每个分子含有一个氯化血红素(protonhemin)区作辅基。酶的浓度和纯度常以辅基的含量表示。氯化血红素辅基的最大吸收峰是403nm,HRP酶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275nm,所以酶的浓度和纯度计算式是(已知HRP的A(1cm 403nm 1%)=25,式中1%指HRP百分浓度为100ml含酶蛋白1g,即10mg/ml,所以,酶浓度以 mg/ml 计算是HRP的A(1cm 403nm mg/ml=2.5)HRP纯度(RZ)=A403nm/A275nm纯度RZ(Reinheit Zahl)值越大说明酶内所含杂质越少。高纯度HRP的RZ值在3.0左右,最高可达3.4。用于ELISA检测的HRP的RZ值要求在3.0以上。 ELISA的基本原理有三条: (1)抗原或抗体能以物理性地吸附于固相载体表面,可能是蛋白和聚苯乙烯表面间的疏水性部分相互吸附,并保持其免疫学活性; (2)抗原或抗体可通过共价键与酶连接形成酶结合物,而此种酶结合物仍能保持其免疫学和酶学活性;(3)酶结合物与相应抗原或抗体结合后,可根据加入底物的颜色反应来判定是否有免疫反应的存在,而且颜色反应的深浅是与标本中相应抗原或抗体的量成正比例的,因此,可以按底物显色的程度显示试验结果。ELISA法是免疫诊断中的一项新技术,现已成功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及非传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诊断。也已应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测定,根据已经使用的结果,认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