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 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

解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规划决策体系中,区域发展战略一直是各级政府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发展阶段,如改革开放后实施沿海地区重点发展战略的时期,区域发展战略发挥过关键作用。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发展的有序性方面,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发达国家现代化程度高的一个重要标志(我国出访的干部学者或参观旅游的老百姓最容易形成的共识之一)——就是无论从这些国家国土开发利用的整体格局看或从一个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分区看,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得当,传统、现代和自然景观与设施的布局比较合理,人类开发利用国土空间的有序程度高。这显然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结果,是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结果。

通常认为,造成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相对无序的重要原因是长期忽视空间布局方面的规划。未来我国国土开发利用的基本格局、人口-产业-城镇长远的分布走势、重要发展轴带和功能性通道的空间组织方案以及资源安全和生态屏障的地域配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显著;人口众多,资源环境条件不甚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际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搞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需求更加紧迫,意义重大且影响深远。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主体功能区划旨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4类主体功能区,确定不同区域国土空间的主体功能,规范空间开发秩序,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是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布局总图,对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只有深刻认识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才能正确理解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区域发展的历程和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有以下4个方面:

1.1 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在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方面,有两个基本问题在决策层长期得不到圆满解决,认识观念存在偏差。

其一,是不是全国每个区域都应当通过加大经济开发规模和加速经济增长,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目标?我国在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方面一直存在的最大误区是,各地都把经济增长作为区域发展的首选、甚至是唯一目标。衡量区域发展状态和进行发展业绩考核的关键指标主要是GDP的增长速度和有关经济发展水平的排序。这样,就必然导致各级地方政府把做大当地GDP作为中心工作,忽视当地的自然条件,盲目开发建设。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条件不利的区域,其开发的结果,一方面不尊重经济规律,经济增长缺乏竞争能力,效益低下,只能达到短期内改变当地财政状况和增加人民收入的效果,持续性差,无法实现长期改善社会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的。另一方面不尊重自然规律,经济增长付出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不仅危害了当代、当地的人居环境,破坏了相关区域发展的生态屏障和环境基础,也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危及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其二,不理解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如同产业结构一样,也是能够产生和影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以我国首都圈的空间结构组织为例,在北京-天津-唐山这个三角关系中,是优先做大北京城市规模,还是从城市功能协调考虑采取不一定先做大北京城市规模的空间结构组织模式,其发展效果是有显著差异的。从实际发展效果看,做大北京城市规模的战略选择是失误的。北京仰仗首都优势,很短时期内就发展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一度还成为我国最大的重工业城市之一,其重工业的比重仅次于沈阳。如此以来,首先,改变了京津唐三市构成的空间结构,造成三市产业结构雷同,无整体优势可言。其次,加大了区域资源环境压力,最突出的矛盾就是官厅水库、密云水库供水方向的改变而引起的区域性供水系统组织的矛盾冲突。第三,工业经济大规模地向北京集聚,客观上遏制了天津的城市发展,同时延长了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过程,推迟了中心城市功能扩散的日程表。第四,就是遏制了河北的发展,造成了河北的“低谷”效应。第五,也造成北京自身发展的不可持续。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城市不同功能冲突加剧。北京至今依然面临着两难选择,既要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又要解决城市一般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既要蓝天白云,又面临着人口膨胀、交通骤增、普通制造业持续发展等等问题。随着国内外高素质人群对北京市就业岗位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对贫困化的是北京市的原有居民。建设多个副中心的规划会带来新的问题,如果行政等中心功能外迁,就有可能导致城市中心区核心功能萎缩,重蹈一些国家老城区的脏乱差的覆辙。如果没有功能外迁,副中心距离过近,就会随着副中心交通条件的改变,造成新的“卧城”,并随着交通沿线两侧的开发而使中心城区与副中心城镇连为一片。如果副中心建立高技术和现代制造业基地,又势必成为外来高素质人才的新集聚地,变相地扩大北京的城市规模。空间结构的效益和效应是长期的,也是现实的,这是被决策层所忽略的。当然,决策层更无法理解空间结构也与产业结构一样,有着升级的过程。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抬升的过程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空间结构升级的重要标志是什么,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各地都一味追求做大城市规模,这似乎成为空间结构升级优化的核心标志,这显然是片面的。

1.2 战略目标不清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表述历来都是非常清楚的。计划经济时期强调农轻重比例关系协调,近些年把增加人均GDP、提高城镇化水平等作为目标。但国土开发的总体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目标却不十分清楚。以往在强调区域发展的效率或是公平方面,因有不同的选择而形成不同阶段的目标。曾有一段时期把增长的整体效率最大化作为战略目标的主体导向。还曾有很长一段时期,把缩小人均GDP的区域发展差距作为战略目标。最近的提法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各地区民众在享受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上应当是大体相等的。长远战略目标不清主要缘于以下3点困惑:

第一,对市场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发展格局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作用的结果的判断存在困惑。究竟市场作用是加剧空间发展的不均衡性?还是导致区域发展均衡的核心驱动力?

第二,对政府在国土空间开发和区域发展中的作为及其能力的把握存在困惑。究竟政府作用力的方向与市场作用力的方向在不同发展阶段应当如何处理?政府的力量有多大?着力点在什么地方?又能达到什么效果?

第三,最核心的问题,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对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能否缩小的困惑。改革开放以来,在沿海地区重点发展和整体国力迅速增强的同时,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按照三大地带衡量,1978年东部地区人均GDP是西部的1.6倍,中部的1.3倍,到2005年扩大到2.5倍和2.1倍。由于西部广大的农村贫困地区,多是我国少数民族比较聚集的地区和陆域边境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问题同政治与社会稳定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遏制区域经济水平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就必然成为政府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的重要取向。但另一方面,这种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已经从量(主要是区域间GDP增长速度的差异导致的人均GDP水平的差异)的差距,转变为质(主要是区域间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差距。除了导致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传统因素依然存在,如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以及投资能力等在区域之间不平衡的现象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还将难以缩小之外,影响区域发展的新要素——如信息化、科技创新能力、观念与区域文化、体制等,又为发达地区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赢得了更多的机遇。从目前发展强劲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区域分布看,其向沿海发达地区不断集聚的态势较以往任何一个传统产业部门的集聚势头都猛。可见,在新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按照过去的发展模式和轨迹运行,相当长时期内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是非常艰巨且不大现实的。

1.3 总体部署与实施方案不稳定

长期以来,我国国土开发的总体部署和实施方案不断地进行着调整,也可以说是多变的。上世纪50年代制定了建立6大经济区的策略,试图将每个经济区建成相对独立、相对完整的工业经济体系。60—70年代,为了应对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加强战备,我国强调集中力量进行三线地区的建设。80年代,提出了沿海和内陆以及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划分方法,主要是加强东部沿海的开放、加快沿海地区的发展,尽快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和工

业化方面的差距。90年代又进行7大经济协作区的尝试,目的是通过协作,促使先富起来的区域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近年来逐步形成了4大政策区(或称为4大板块)——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总体部署。

可见区域发展总体部署是不稳定的。我国未来国土开发的总体部署究竟是什么?地区发展的合理格局将会是什么形态?哪些区域将可能成为未来人口、产业和城市的集聚区?哪些区域应当采取保护和整治为主的措施?这些基本国策、长远大计是没有完整答案的,这就必然导致任何一个具体部署和方案是短期的、不全面的,甚至是要走弯路的。以现行的4大板块的安排来看:

第一,按照4大板块进行政策调控,因忽略了板块内部巨大的区域差异性,削弱了区域政策的针对性,而可能导致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板块的出现,又在省和国家之间多了一层地域单元乃至机构。如果机构和板块做虚了,似乎存在的意义不大;若做实了,各板块越来越趋向自成体系,相互攀比,争着要政策要优惠,以往行政区经济的弊端在板块上开始滋生,国家还是难以形成统一的区域政策体系。

第三,如果各板块之间相同类型的区域采取通行的政策板块之间的政策相互渗透与融合,如中部的新农村建设引入西部大开发的政策,中部老工业基地引入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以类型区替代板块组织区域政策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第四,采取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的总体规划等方式,强化战略的具体部署和空间落实,增强政策针对性与发展方向的差异性,又因为缺乏在全国层面的整体定位,而使区域规划依据不牢靠,结论就难以准确。

1.4 机制体制缺乏保障

长期以来,我国规划体系不完善,重产品、行业和部门发展规划,轻空间布局系列的规划,特别是缺乏全国综合性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和重点地区的区域规划,相应的机制与体制建设就更为薄弱甚至是空白,致使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无序乃至失控,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间的矛盾突出。近年来,空间布局系列的规划开始受到重视,许多部门涌现出多种类型的空间布局规划,但这些规划在规划目标、内容等方面缺乏协调,存在严重的部门倾向,综合性和全局性不够,又造成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空间的长远发展战略不明确,导致某些空间规划在目标确定、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等方面出现根本失误;再如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衔接不够,土地利用的职能冲突已成普遍现象。空间规划缺失或规划打架,规划缺乏法律保障,有规划有法但却不依不从,是制约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体制机制问题。

2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作用

主体功能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产物。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要确定哪些区域适宜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哪些区域应当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确定各自的主体功能定位,并按照功能定位调整和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这一思路更加注重人的发展,更加注重人和自然间的协调,更加注重开发的针对性,更加注重资源和要素全社会的优化配置。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突破。

2.1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的布局总图

我国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适宜大规模开发的地域空间有限,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超常规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空间开发无序、空间结构失衡的问题十分突出,未来十几亿人口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国际竞争压力与国土空间资源压力加大,因此,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主动引导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人口、经济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最终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开发新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基础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往发展模式强调做大本地区经济总量,追求经济规模的排位、增长速度的高低,而不是因地制宜地选择地区发展战略和建设重点。其结果,由于违背了经济规律并没有改变地区之间的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差距拉大的趋势,又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而加剧了社会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是经济集疏和人口集疏的过程。主体功能区划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产业的集疏。对欠发达地区而言,既要支持发展经济,做大人均GDP 的分子,也要合理引导人口逐步转移,缩小人均GDP分母。通过发展经济、人口转移、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途径,缩小不同区域间人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差距,切实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自然生态在空间尺度上的逐级、逐层分异,影响着不同空间尺度国土开发利用目标及其功能。各地区支撑经济建设的资源系统和生态基础差异很大,各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系统中所履行的功能也应不同,选择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政策也应有所差异。主体功能区规划将是构筑我国未来高效、和谐国土格局的重要基础。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以自然生态属性和功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为重要的依据,明确哪些区域必须以保护自然生态为主体功能,哪些区域以集聚经济为主体功能。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

2.2 是政府加强空间管治的纲领性文件,是整合政府规划资源的实用平台

在我国有限的国土空间上未来城镇化水平将持续走高,这意味着我国将有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镇或城市地区。规模巨大的人口流动与城乡空间集疏过程,将对人口集聚的城镇地区和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等多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促使我国城镇体系、城乡结构及社会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因此,是我国城镇化能否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合理配置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主体功能区规划就是进行空间管治的科学依据。

空间管治包括空间规划和区域政策等内容,是现代区域发展管理和组织的主要方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划分功能区并进行规划也是国际上国土开发和空间管治的通行做法。发达国家的地区都比较重视空间管治。通行的做法是:基于区划的约束性与指导性相结合的空间管治策略,实施区域规划调控空间布局,采用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落实政府宏观管理的意图,即“区划-规划-政策”的模式。近年来。多数国家区域规划越来越走向实用性。区划从过去是规划的基础,转变为落实政策的载体;政策从过去履行规划实施的措施设计,转变为界定规划目标和内容的指南。功能区划、区域规划、区域政策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互动性越来越强。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效率越来越成为摆在政府高层面前的头等大事,其中,以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地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空间规划与区域政策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重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时间序列安排,而空间合理部署的规划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规划体系不完善。近年来,各部门和地方根据发展需要,兴起了城镇与区域规划及行业与专项规划的高潮,但上下层级之间、同级不同部门之间规划矛盾冲突严重,又从另一个角度扰乱了经济社会生活的秩序。横向和纵向已有的区域规划及其空间管治制度体系的集成、协调程度很低。全国总体规划、部门规划、地方规划还没有基础理论体系支撑及其数据平台;自然和人文过程的空间分析、过程模拟、方案优化等缺失成熟的技术方法;区划和规划成果的可视化表达和地理信息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动态监测与后评估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空间规划整体水平很低。研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助于弥补规划体系的缺失,为各类规划资源的整合提供了实用平台,为提升我国规划水平创造了实践机会。

2.3 是正确发挥政府和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

“十一五”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主体功能是以“开发”为取向的,这主要是根据当前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中盲目无序的问题确定的。国家层面上的开发功能就是指:一个地域由其在全国尺度上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及其集聚状态决定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而言,地域功能取决于开发活动能否引起大规模的人口、工业和城镇的集聚,是否发生土地从非城市和非工业建设用地大规模转换为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用地的过程。我国各地区除了支撑经济建设的资源系统和生态基础差异很大之外,对外对内联系、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条件等也存在明显差距,因而各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资源、生态系统中所履行的功能也不同。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整体部署,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两大类区域:一是开发类,包括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

二是保护类,包括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针对优化开发、重点开发等开发类区域而言,承担的主体功能是应对全球化、维系国家发展。在人口产业进一步集聚、城镇化和工业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一方面着力提升在全球系统中的竞争能力与在全国系统中的支撑能力,另一方面要重视改善区域发展的环境质量并与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针对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保护类区域而言,承担的主体功能是发展安全与遗产保护。因此,一方面要着力解决好生态建设、食品和矿物能源安全和遗产保护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合理地发展以达到同步提升当地人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根据主体功能不同以及主体功能形成的动力机制不同,政府采用区域政策、法规等的作用着力点和方式就有所不同。特别是调动政府可调控资源、借助市场作用力达到政府的调控意图,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一个重要手段。如对优化开发区土地供给规模的控制,激活土地市场,通过土地价格杠杆促使提升土地利用的收益,促使优化开发区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功能升级和国土空间的优化开发利用。此外,主体功能区规划也可以作为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正确调动不同层级政府积极性的平台。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步骤和层级结构,分为国家和省区两级,省区由地方政府完成,这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齐心合力,实施全国统一协调的区划方案。

区域发展理论表明,区域发展均衡战略更加注重区域公平,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政府作用是实现区域公平的主体力量,但往往影响国家整体实力的快速提高、影响效率;非均衡战略往往导致区域差异扩大、但有利于优势区域的率先发展,这是工业化中期阶段市场力量作用的主要方向。只有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了,实现公平的能力就增强了,达到公平的可能性也就提高了。而如果“公平”出了问题,也会导致整体发展效率的下滑甚至崩溃。因此说,“公平”和“效率”两者是对立和统一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强调“公平”和“效率”双重目标取向:一方面通过优化和重点开发城市密集地区,增强城市密集地区的发展能力,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发展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运用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改善禁止和限制开发区人民的生活质量,有助于缩小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区域差距,实现公平发展。因此,主体功能区比较好地解决了区域发展战略中的科学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2.4 是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和合理建设

我们生存空间的行动指南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是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系统合理组织、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的空间合理配置的总体安排。因此,规划方案也将逐步成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遵循的指引社会经济空间系统有序运行的行动指南。

研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有利于民众了解自己家园的未来变化,有利于投资者了解区域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利于各专项和基层地方规划的制定。以往对发展条件、发展基础和发展内容不同的地区用同一标准来评价其发展成果与工作绩效,是不科学合理的。研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不同主体功能区的定位,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配套实施更细致、更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有利于增强区域调控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吴传钧.论地理科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

统.见:钱学森主编.论地理科学.杭州:浙江教育出

版社,1994.

2 陆大道.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 北京:科学出版

社,1995.

3 马凯.“十一五”规划战略研究.北京:北京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5.

4 杨伟民.规划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北京:中国物

价出版社,2003.

5 樊杰. 基于国家“十一五”规划解析经济地理学科

建设的社会需求与新命题. 经济地理, 2006,26(4):

545-550.

6 樊杰. 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 地理学报,2007,46(4):339-350.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 2014-05-07 09:01:35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作者:邢云鹏王建伟 4月11日,山西省政府发布《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省国土空间细分为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并赋予其不同的发展功能定位。计划到2020年前,在全省着力构建四大战略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占省域面积20.15%,未来功能定位为:支撑全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提升综合实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区,引领科技创新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全省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 限制开发的农产品主产区占全省面积的28.65%,未来规划为:着力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分为水土保持型、水源涵养型、防风固沙型和生物多样型四种类型,占全省面积的50%以上。 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各级自然保护区、文化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湿地(湿地公园)、重要水源地等,占全省国土面积14.2%。 “一核一圈三群”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发展条件好的河谷盆地相对集中,加快发展太原都市区和都市圈,培育壮大晋北、晋南、晋东南城镇群。六大河谷盆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战略格局,将构建汾河平原综合性农业发展区域,桑干河河谷盆地、滹沱河河谷盆地优质杂粮和肉乳产品为主的农业发展区域。“一带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将建设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和京津风沙源治理区为主体的生态治理带。“点状开发”的生态友好型能矿资源开发格局,将在煤炭、煤层气分布面积广的地区,突出“小点上开发、大区域保护”,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并重。

2015年下半年广东省咨询工程师《工程咨询概论》试题

2015年下半年省咨询工程师《工程咨询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 题,每题 2 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 1 个事最符合题意) 1、”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由出口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并重。 A:进口和出口 B: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 C:出口和对外投资 D: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2、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是。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金融监管机构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3、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 A:产业规划 B:总体规划 C:专项规划 D:地区规划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4、”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的重点是。 A:发展研发设计业 B:信息服务 C: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 D: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5、医疗、教育、环境、生态、基础设施等领域对社会的一种承诺,是规划的指标。 A:预期性 B:速度 C:约束性 D:产量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区域开放格局特点的是。 A:优势互补 B:分工协作 C:均衡协调 D:主体功能定位清晰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7、”十二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的目标均为以上。 A:7% B:7.5% C:8% D:8.5%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8、”十二五”时期,国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目标为。 A:7% B:7.5% C:8% D:8.5%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9、”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建设万套。 A:3500 B:3600 C:3700 D:3800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10、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是。 A:水利 B:交通 C:绿化 D:产业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11、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法定程序由立法机关审议批准,具有。 A:法令性 B:指令性 C:指导性 D:强制性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12、作为最重要的金融中介机构,证券公司的主要职责在于。 A:帮助政府和企业筹集资金 B:促进债券和股票在投资者之间的转移 C:接受投资者委托,代理买卖有价证券 D:进行证券投资咨询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13、在“十二五”规划要求中,需要提高4个百分点的项目是。 A:服务业增加值占国生产总值比重 B: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C: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D: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总人数 E:新就业单位没有实行企业年金制度 14、下列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初始作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在科学评价和准确把握全市国土空间状况的基础上,统筹谋划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合理划分和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第一节国土空间状况我市地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东经105度11′-110度11′,北纬28度10′-32度13′,东西宽470公里,南北长450公里,面积8.24万平方公里。华莹山--巴岳山以西2是方山丘陵区,华莹山至方斗山之间为平行岭谷区,东北部为大巴山区,东南部和南部为武陵山和大娄山区。 地形地貌较为复杂。一是地势起伏大,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最高处大巴山川鄂岭,海拔2796.8m,最低处巫山长江水面,海拔73.1m;专栏1:国土空间与主体功能区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权利管辖范围内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领海、领空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物质空间,具有三重含义:一是以地理环境为基础,由水、土、空气等自然要素组成,具有自然属性。二是以人为主体,由各种人文要素组成,具有社会属性。三是国土空间有开发利用价值,也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属性。 主体功能区:一定范围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基于不同国土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从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角度,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划分主体功能区主要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生态状况、环境容量、区位特征、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状况、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以及军事、历史、民族等因素。按照国家相关划分标准,主体功能区可以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等几大类型。 3二是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有中山、低山、高丘陵、中丘陵、低丘陵、缓丘陵、台地和平坝等8大类典型地貌;三是地貌分布的地区差异明显,西北部为方山丘陵,中部为低山丘陵,东北部、东南部和南部为山区;四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在市域的东北、东南部有典型的石林、峰林、洼地、残丘、落水洞、溶洞、暗河、峡谷以及槽谷等喀斯特景观分图1:全市地形与高程图布,分布区域占幅员面积近40%。 总体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一是热量充足,气温垂直变化明显,夏季高温,七、八两月最热,平均气温27~29℃,冬季阴冷,一月最冷,平均气温6~8℃;二是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1400mm,东北部和东南部多,西部少,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0%以上;三是雾日多,属全国低日照地区,年日照时数在921~1570小时之间,万州以东七区县(自治县)在1300小时以上,中西部平行岭谷区在1100~1300小时之间,东南部、南部与主城区均在1180小时以下。 植被覆盖良好。全市林地面积32731km2,占幅员面积的39.68%,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4绿乔木为主,分自然植被和栽培植被两类。自然植被类型包括针叶林、阔叶林、灌草丛等,其中针叶林面积15254km2,占比最大,主要包括松林、杉木林、柏木林等,以马尾松林和柏木林为主,多为天然次生林或半人工林;阔叶林植被包括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竹林等,主要分布于东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大娄山、巫山和大巴山区和平行岭谷丘陵区;灌草和灌草丛植被包括常绿阔叶灌丛、灌草丛、常绿草叶灌丛等植被类型。栽培植被主要为水田和旱地作物,主要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蔬菜等农田作物植被和果、茶、桑等园地植被。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附件5 主体功能区规划名词解释 1. 开发:原意指以荒地、矿山、森林、水力等自然资源为对象所进行的劳动,以达到利用目的的活动。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发的含义已大大扩展,一切改变原始状态、自然景观的活动都称为开发。人才的发现、新技术的发明也称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优化、重点、限制、禁止开发中的开发,特指以陆地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集聚人口和经济为目的,大规模、高强度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活动过程。 2. 主体功能:一定的国土空间具有多种功能,但必有一种功能居于主要地位,发挥主要作用,这个功能就是主体功能。就一定的空间单元提供产品的类别而言,要么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要么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并不排斥其他功能。 3. 主体功能区:指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主体功能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从开发方式上,可以定义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四类。从开发内容上,可以定义为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城市化地区,以提供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农产品主产区,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生 态功能区。从层级上,可以分为国家级层面和省级层面

4. 主体功能区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一是在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对国土空间开发进行的战略性谋划。二是今后各类涉及空间开发规划的基础性规划,是衔接协调各类相关规划的基本依据。三是具有约束性的规划,既要约束市场主体的开发行为,也要约束政府的行为。四是一种综合性空间规划,与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空间规划相比,范围更广、更原则。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设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 5. 开发强度:指一个区域建设空间占该区域总面积的比例。建设空间包括城镇建成区、独立工矿、农村居民点、交通、水利设施、其他建设用地空间。开发强度是优化、调整国土空间结构最重要指标,各类主体功能区都必须严格控制开发强度。 6. 国土空间:是指国家主权与主权管辖下的地域空间,是国民生存的场所和环境,包括陆地、水域、内水、领海、领空等。国土空间具有开发利用价值,是一种稀缺资源。 7. 空间结构:是指不同类型空间的构成及其在不同空间的分布,如城市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的比例,城市空间中城市建设空间与工矿建设空间的比例等。空间结构一旦形成后很难改变,特别是农业空间、生态空间等变成工业和城市空间后,调整和恢复的难度和代价很大。 8. 城市空间:包括城市建设空间、工矿建设空间。城市建设空间包括城市和建制镇居民点空间。工矿建设空间是指城镇居民点以外的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 二〇一二年七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第二节发展形势和要求 第二章指导思想、规划目标和功能分区 第一节指导思想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功能分区 第三章四类功能区域 第一节首都功能核心区 第二节城市功能拓展区 第三节城市发展新区 第四节生态涵养发展区 第四章禁止开发区域 第一节基本情况 第二节管制原则 第三节发展任务 第五章政策机制

第一节政策措施 第二节保障机制 第六章规划实施 第一节部门职责 第二节区县职责 附件1: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 表1 世界自然文化遗产表 表2 自然保护区表 表3 风景名胜区表 表4 森林公园表 表5 地质公园表 表6 重要水源区 附件2: 图1 北京市禁止开发区域分布图 图2 重要水源区分布图 序言 自2005年起,北京市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分类指导区域发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以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北京市确定为国家优化开发区域,要求进一步优化北京市主体功能区发展。 《北京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国家对北京市整体优化开发的定位,深化了各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指导北京市科学推进功能区域建设、丰富发展内涵、更好发挥首都职能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参考《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

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编制,是本市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本规划的基准年为2010年,主要目标年为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订。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国土面积16410.5平方公里。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规划基础 2005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以下简称《意见》),率先探索实行了区县功能定位和区域开发建设的分类指导。《意见》实施以来,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谋划、积极推动,全市功能区域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有效保障了首都功能的履行。 ——区域差异化主导功能逐步明晰。四类功能区域差异化的主导功能更加强化,首都功能核心区“四个服务”①和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得到更好发挥,城市功能拓展区自主创新和外向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发展新区承接人口和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涵养功能日益增强。 ①四个服务,即为党、政、军首脑机关正常开展工作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 ——区域调控的政策机制基本确立。制定了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新城、城南地区、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有效实施了一批支撑主导功能的重大项目,逐步建立了差异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互利共赢的区县结对合作机制,有力推动了各功能区域差异化发展。 ——特色分工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四类功能区域特色产业更加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区总部和金融业集聚发展,一批文化和商贸特色街区成为发展新亮点;城市功能拓展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发展,国际化商务中心功能得到强化;城市发展新区现代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新的产业集聚区逐步形成;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较快,生态环境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各功能区域定位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各自特点更加鲜明,南北差距拉大的势头得到遏制,内部互动加强,外部合作深化,特别是南城地区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加速转型,一批新兴产业功能区域初具规模,功能区域间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功能区域发展结构不断优化。功能区域整体发展水平提升,2006-2010年,四类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0%。经济总量分布格局与区域功能定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表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位置主要保护对象 北京百花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7.43门头沟区天然植被和野生动物 北京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6延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 物 天津古海岸与湿 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59.13 滨海新区、津南区、宁河县、 宝坻区 贝壳堤、牡蛎礁等古海岸遗迹 及滨海湿地生态系统 天津蓟县中、上元 古界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 9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 天津八仙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53.6蓟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河北昌黎黄金海 岸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 300昌黎县沙质海岸及近海生态系统河北柳江盆地地 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95抚宁县 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 等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18.33蔚县、涿鹿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褐马鸡等 野生动植物 河北泥河湾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0.15阳原县、蔚县标准地层剖面及古生物化石河北大海陀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12.25赤城县森林生态系统 河北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2.47兴隆县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及猕猴等野 生动植物 河北茅荆坝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400.38隆化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植物 河北塞罕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30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河北围场红松洼 国家级自然保护 79.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草原生态系统

区 河北滦河上游国 家级自然保护区 506.37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动物河北衡水湖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187.87衡水市湿地生态系统及鸟类 山西阳城蟒河猕 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5.73阳城县 猕猴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生 境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2 垣曲县、沁水县、翼城县、阳 城县 森林植被及勺鸡、猕猴、大鲵 等野生动物 山西芦芽山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 214.53宁武县、岢岚县、五寨县褐马鸡及其生境 山西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6.17蒲县、隰县 褐马鸡、白皮松等野生动植物 及其生境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4.44交城县、方山县 褐马鸡及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85.77 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乌兰察 布市 森林生态系统 内蒙古阿鲁科尔 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67.94阿鲁科尔沁旗 沙地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赛罕乌拉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04巴林右旗 森林生态系统及马鹿等野生动 物 内蒙古达里诺尔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94.13克什克腾旗 湖泊湿地、草原生态系统及珍 稀鸟类 内蒙古白音敖包 国家级自然保护 区 138.62克什克腾旗沙地云杉林生态系统等 内蒙古黑里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6.38宁城县 森林生态系统及重点保护野生 动物 内蒙古大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67.99敖汉旗 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及 野生动植物 内蒙古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1.83科尔沁左翼后旗 水曲柳及沟壑阔叶林生态系统 等 内蒙古鄂尔多斯147.7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伊金霍洛遗鸥及其生境湿地生态系统等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的通知 【法规类别】财政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粤财工[2016]384号 【发布部门】广东省财政厅 【发布日期】2016.12.05 【实施日期】2016.12.0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 政策》的通知 (粤财工[2016]384号 2016年12月5日) 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印发给你们,政策实施年限为2017-2020年,请抓紧组织实施。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财政厅反映。 广东省财政厅关于支持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的财政扶持政策为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省委、省政府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和创

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鼓励有技术含量的珠三角地区企业优先在省内梯度转移,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特制定本财政扶持政策。 一、目标任务 --引导珠三角相关企业(项目)向粤东西北转移。着力提升粤东西北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推动珠三角先进生产力向粤东西北梯度转移。争取到2018年,累计推动珠三角地区1600个项目转移落户粤东西北地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以下简称省产业园)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000亿元,占粤东西北地区工业经济比重达到35%以上。到2020年,省产业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4400亿元,占粤东西北地区工业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 --引导产业链跨区域对接融合。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充分调动政府和企业两个积极性,鼓励珠三角企业将生产环节外移,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协调联动、融合发展。同时,推动新引进项目与当地原有产业联动发展,激发原有产业发展潜力,把产业共建引向深入,实现高水平转移。 --引导构建粤东西北创新型经济体系框架。增强粤东西北地区创新能力,建成引领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的重要聚集区。争取到2018年,粤东西北地区主要创新指标实现较快增长,地区R&D经费投入占地区GDP比重达1.4%;到2020年,地区R&D经费投入占地区GDP比重达1.5%。 二、产业共建区域及适用企业 (一)适用地区。珠三角地区,指广州、珠海、深圳、佛山、东莞、中山。粤东西北地区,指汕头、韶关、河源、梅州、惠州、汕尾、江门、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揭阳、云浮。 (二)适用省产业园。指经省批准设立的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及享受省产业转移政策的园区(含依托园区带动产业集聚发展的项目)。

《改革开放与创新发展》课程作业及答案(广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管理系统2019新版)

1.“三大抓手”是指,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2.“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15%,推动形成“十万亿级”的新兴支柱产业。(√) 3.“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 4.“一核”是粤港澳大湾区的组成部分。(√) 5.“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以主体功能区为原则进行的一次体制机制创新。(√)6.1950年以后,美国经济基本转向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体。与之相对应,美国GDP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服务、金融、科技和教育医疗产业比重大幅增长,而传统农业、制造业、矿产等出现大幅萎缩。(√) 7.2008年,《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并实施。(√) 8.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 9.2018年中国全社会R&D支出总量位居全球第一。(X) 10.创新人才的成长根基于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11.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大多数国家的三次产业结构都会经历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变化。(√) 12.从发达国家来看,技术创新人才主要聚集在政府机关。(X) 13.大型经济体中只有日本和韩国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14.当前我国市场供求关系存在的主要矛盾是供给的绝对过剩。(X) 1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首位战略,是核心、是支撑、是引领。(√) 16.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 17.风险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直接融资方式。(√) 18.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9.高创造力的人都是高智商的人。(X) 20.各国都在加快调整发展模式,重塑产业优势,抢占经济制高点和全球话语权。美国出台了《工业2050战略》,英国出台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X)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解决经济发展的结构性问题,从而激发经济增长潜力。(√)22.广东对区域的划分是珠三角包括9个地级市,粤东包括4个地级市,粤西包括3个地级市,粤北包括5个地级市。(√) 23.广东省的2002年之前主要以放松政府管制为主、逐步引入市场机制来发展经济。(√)24.广东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高的目标要求、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全面开放。(√)25.国家创新体系是以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密切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26.技术模仿可以替代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X) 27.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原则之一。(√) 28.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全力实施东部率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西部大开发等四大战略。(X) 29.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在科技创新。(√) 30.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为了扩大出口,赚取外汇。(X) 31.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附件2:国家禁止开发区域名录-国家级风景名 胜区 [发布日期:2011-6-9]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名称 面积 (平方公里)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280扎兰屯风景名胜区475石花洞风景名胜区84.66千山风景名胜区72盘山风景名胜区106鸭绿江风景名胜区824.2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风景名 胜区 2394金石滩风景名胜区120秦皇岛北戴河风景名胜区365.97兴城海滨风景名胜区42野三坡风景名胜区498.5 大连海滨—旅顺口风景名胜 区 166.7苍岩山风景名胜区63凤凰山风景名胜区216嶂石岩风景名胜区120本溪水洞风景名胜区44.72西柏坡—天桂山风景名胜区256青山沟风景名胜区127崆山白云洞风景名胜区350医巫闾山风景名胜区630五台山风景名胜区376松花湖风景名胜区500

恒山风景名胜区147.51八大部—净月潭风景名胜区103.38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178仙景台风景名胜区32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70防川风景名胜区139五老峰风景名胜区300镜泊湖风景名胜区1726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720琅琊山风景名胜区115太湖风景名胜区888齐云山风景名胜区110.4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31采石风景名胜区64.85云台山风景名胜区201巢湖风景名胜区800蜀岗瘦西湖风景名胜区7.43花山谜窟—渐江风景名胜区61.2三山风景名胜区17.23太极洞风景名胜区22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59.04花亭湖风景名胜区254富春江—新安江风景名胜区1123武夷山风景名胜区79雁荡山风景名胜区289.91清源山风景名胜区62普陀山风景名胜区41.95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245.74天台山风景名胜区58.2太姥山风景名胜区92.02 桃源洞─鳞隐石林风景名胜 嵊泗列岛风景名胜区34.91 30.23 区 楠溪江风景名胜区625金湖风景名胜区140莫干山风景名胜区58鸳鸯溪风景名胜区66雪窦山风景名胜区140海坛风景名胜区71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美丽富饶的三秦大地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改革开放30多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全省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未来一段时期仍将持续高速发展,国土开发空间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变化。为了使我们的家园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了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加宜人的生存发展环境,必须加快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科学高效利用国土空间。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就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谋划未来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明确开发方向,完善开发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西部强省目标的战略举措,有利于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引导人口分布、经济布局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有利于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基本依据,是科学开发国土空间的行动纲领和远景蓝图,是国土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1]。各地各部门必须切实组织实施,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贯彻执行。 本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国发〔2007〕21号)、《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7〕72号)编制,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单元,范围涵盖全省所有国土空间。本规划推进实现主体功能区主要目标的时间是2020年,规划任务是更长远的,实施中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并结合我省实际适时调整修订。 第一章规划背景 构建美好家园,实现科学有序开发,首先要认识我省现有国土空间的基本状况、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趋势。 第一节基本状况 ——区位。陕西地处我国内陆中心腹地,纵跨黄河长江两大水系,是亚欧大陆桥亚洲段的中心和进入大西北的门户,与晋、蒙、宁、甘、川、渝、鄂、豫等八个省(市、自治区)接壤(见附图1),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之便,总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

广东政务服务大数据库的建设方案设计

广东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方案 (2016-2017年) 为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建设统一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实现全省各部门、各层级、各领域数据共享,有效支撑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建设思路。 围绕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府效能,以支撑全省“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为重点,率先构建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完善专题数据库和公共基础数据库,形成我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以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为抓手,建立健全共享协同的数据库建设机制;以省政务数据中心为依托,打造系统架构统一、省市分级建设管理、全省共建共享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技术支撑体系,提高政府智慧化服务水平和群众办事满意度,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建设,优化完善数据提供、维护、共享、使用追溯及监督评估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向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统一的政务服务数据库应用,提高行政效率。 ——整合资源、共建共享。完善省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机

制,充分利用现有各类电子政务资源,按照统一数据标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推动各级政府部门借助政务服务数据库开展行政业务应用,以应用促进共建共享,切实发挥政务数据价值。 ——统一架构、互联互通。结合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和各级政府及部门业务应用实际,建立兼容、开放、可扩展的政务服务大数据系统架构,支撑全省跨区域、跨部门的数据交换共享和系统应用,形成“上下左右”互通互联、共享共用的全省政务服务大数据库应用环境。 ——急用先行、保障安全。立足我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业务应用需求,急用先行、由易到难,率先建设网上办事数据库,逐步拓展专题数据库并完善基础数据库。建立健全安全保障机制,强化数据提供、汇集、共享和应用等的全过程管理,加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保护。 (三)主要目标。 到2017年底前,基本建成数据采集能力强、智能分析应用广、开发共享程度高、体制机制较完善的政务服务大数据库,促使我省各级政府和部门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的流程优化、材料简化,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 二、建设内容 围绕全省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应用,建设覆盖政务服务各环节的网上办事数据库,支撑“一门式、一网式”政务服务应用;建设企业情况综合、公共信用信息、文化遗产资源等政务服务专题数据库,以及支撑部门业务应用的数据库;完善人口、法人、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

《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家对全国定位 第一层次:【国家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广州 1、——强化北京的首都功能和【全国中心城市】地位,着眼建设【世界城市】,发展首都经济,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强化创新功能,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区的建设,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 2、——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国际大都市】,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强化创新能力和现代服务功能,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增强辐射带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长江流域和全国发展的能力。 3、——增强广州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和区域文化教育中心的地位,建设国际大都市。 第二层次:【大区域中心】天津、重庆、深圳、成都、西安 1、——提升天津的国际港口城市、生态城市和北方经济中心功能,重点开发天津滨海新区,构筑高水平的产业结构,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先进制造业和技术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能力。 2、——增强深圳科技研发和高端服务功能,继续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3、——构建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重点,以主要交通干线和长江为轴线的空间开发格局。【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以及高新技术产业、汽车摩托车、石油天然气化工和装备制造基地,内陆开放高地和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强化重庆主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升先进制造和综合服务水平,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科技创新、教育文化、商贸物流中心,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4、——强化成都中心城市功能,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和商贸物流、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以及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加工基地。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

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国际城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 楼主 5haolou2009 发表于搜房网- 成都业主论坛- 首创·国际城 31日成都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今年第四次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出炉的《成都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划分13大产业功能区,南部最优。 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含软件)、生物医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动漫游戏、文化旅游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商务中心区(CBD)。规划范围包括高新西区、高新南区及双流县成昆铁路以东、货运铁路外绕线以北、成自泸高速公路以西区域,涉及双流县华阳、西航港、中和、万安、正兴、兴隆及公兴部分区域,面积约237平方公里。 金融总部商务区:重点发展以金融业为主的金融总部商务区。规划范围北起繁雄大道及石胜路,南至孵化园北干道及外环路500米绿带边线,西连益州大道(站华路),东临成仁快速路,涉及高新区站南组团部分区域及锦江区柳江片区部分区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 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西至沙河,北至成渝高速五桂桥段及成洛路,东至绕城高速,南至老成渝路三环路内段及成龙路南侧规划建设用地,涉及成华区沙河堡片区、锦江区三圣片区及龙泉驿洪河、十陵部分区域,面积约41平方公里。 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国际商贸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北至香城大道、西至成彭路及斑竹园镇区西侧,南至三环路,东至川陕路凤凰山段及宝成铁路,涉及成华区凤凰山片区、新都区大丰、斑竹园部分区域以及金牛区天回部分区域,以“198”地区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总面积约64平方公里。 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功能和城市商业副中心。规划范围西至杨柳河,南至规划建设用地及老成温路,东至三环路,北至成温高速路及南熏大道,涉及青羊区光华新区、文家片区及温江新城区,以“198”地区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 “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生态和旅游休闲功能,依托区内的建设用地,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文博旅游、总部经济为主的高端现代服务业。规划范围包括锦江、成华、金牛、青羊、武侯、高新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以及龙泉驿、新都、郫县、温江、双流伸入外环路以内非城市建设用地区域,面积约190平方公里。 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该功能区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两部分组成。其中,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重点发展国际山地度假旅游产业;范围包括市域西部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的龙门山区域,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该功能区向西北辐射大“九黄”旅游区,向西南辐射大康巴旅游区,向南辐射峨眉乐山旅游区。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陕西省主体功能区划 目录 序言 (5) 第一章规划背景 (3) 第一节基本状况 (3) 第二节综合评价 (5) 第三节面临趋势 (7) 第二章主体功能区划分 (9) 第一节划分类型 (9) 第二节重大关系 (11) 第三节划分结果 (13)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规划目标 (15) 第一节指导思想 (15) 第二节开发原则 (17) 第三节主要目标 (18) 第四节战略格局 (20) 第四章重点开发区域 (23)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 (23)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4) I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开发区域 (27) 第五章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 (32)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2) 第二节区域分布 (33) 第三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36) 第四节基本农田保护 (37) 第六章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 (38) 第一节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 (38) 第二节国家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0) 第三节省级层面重点生态功能区 (43) 第四节点状开发的城镇 (45) 第七章禁止开发区域 (46) 第一节功能定位和区域分布 (46) 第二节管制原则 (47) 第三节近期任务 (53) 第八章能源与资源 (55) 第一节主要原则 (55) 第二节能源开发布局 (56) 第三节主要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58) 第四节水资源开发利用 (58) 第九章区域政策 (60) 第一节财政政策 (60)

第二节投资政策 (60) 第三节产业政策 (61) 第四节土地政策 (62) 第五节农业政策 (62) 第六节人口政策 (63) 第七节环境政策 (64) 第八节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65) 第九节绩效评价政策 (66) 第十章规划实施 (68) 第一节规划实施 (68) 第二节监测评估 (70) 附表1:重点开发区域名录 (72) 附表2:限制开发区域(农产品主产区)名录 (73) 附表3:限制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名录 (74) 附表4:点状开发的城镇 (75) 附表5:全省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指标表 (76) 附表6:禁止开发区域名录 (77) 附图1:陕西省行政区划图 (109) 附图2:陕西省地形图 (110) 附图3: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 (111)

广东省海岛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保护我省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和有序利用海岛自然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海岛及其地下空间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及相关管理活动。 本条例所称海岛,是指四面环海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包括有居民海岛和无居民海岛。 第三条【基本原则】海岛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应当坚持科学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无居民海岛属于国家所有。单位或个人利用无居民海岛,应当依法取得无居民海岛使用权。 第四条【政府和部门职责】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海岛保护与开发利用纳入区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海岛保护与管理,防止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 的职责,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有居民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保护。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海洋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居民 海岛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工作。无居民海岛开发利用涉及建筑工程质量、港口岸线、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安全生产、治安边防、消防、供电、供水等管理的,由有关部门参照有居民海岛的管理规定实施管理。 第五条【经费保障】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海岛保护与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用于海岛的保护、管理、生态修复和科学研究活动。 沿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海岛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增强公民的海岛保护意识,鼓励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海岛及周边生态系统的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研究等。 第六条【举报投诉】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海岛保护、管理法律法规的义务,并有权向海洋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违反海岛保护法律、破坏海岛生态的行为。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海洋主管部门应当在其门户网站上公布本单位的电子邮件地址或者举报投诉电话;对接到的举报投诉,应当及时、完整地进行记录并妥善保存,并对举报投诉人的信息予以保护。举报投诉的事项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受理,并依法进行核实、处理、答复;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应当转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并告知举报投诉人。

注册咨询师继续教育2017-发展规划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规划改革创新与多规合一试卷(100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用户得分:100.0分,用时2425秒,通过字体:大中小| 打印| 关闭| 一、单选题【本题型共10道题】 1.根据十八大两个一百年的战略安排,我国到2020年的总体目标是()。 A.全面解决温饱问题 B.基本建成小康社会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2.国家发改委《关于“十三五”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改革创新的指导意见》要求,“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展望到()年。 A.2020 B.2025 C.2030 D.2035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3.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原则上要确定为()。 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 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4.规划目标包括()主要目标、规划指标。 A.总体目标 B.基本原则 C.主要任务 D.指导思想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5.在哪个发展规划中,首次尝试将发展规划与空间规划相结合,提出了主体功能区的思想()。

A.“十五”计划 B.“十一五”规划 C.“十二五”规划 D.“十三五”规划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是()。 A.循环经济 B.低碳经济 C.绿色经济 D.生态经济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8.下列哪种理论主要由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突变论等三个部分组成?() A.社会控制理论 B.公共治理理论 C.自组织理论 D.社会公平理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9.总体规划经中期评估需要调整的,人民政府应当将调整方案提请哪一级人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 A.上级 B.本级 C.上级和本级 D.上级或本级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