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看中学生物教学

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看中学生物教学
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看中学生物教学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学方法

09/2007

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看中学生物教学

谢旭红生物科学素养概念的出现使世界范围的生物课程改革走向深入。我国生物学教学也确立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的教

育宗旨。本文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解读了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等相关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生物学课程标准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指导我国中学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

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学课程 中学生物教学

生物学隶属于自然科学。生物学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这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之一。科学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其中就包括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些特殊途径和方法。正由于有了这些对生命世界准确地提出问题及获取较为可靠答案的方法,如观察、量化、求证和思考等,人类对自身和环境的认知才能日益深入、全面和可靠。这些方法反映出自然科学与其他领域认知模式的不同,也体现了科学最基本的特征和本质。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全体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宗旨的确立,将使我国生物学课程产生一些重大变化。理解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也将有助于生物老师们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一、关于科学素养的认知

我国基础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的合格公民。在当今科技产品比比皆是、科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时代,未来的公民中有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科学知识或科技产品的创造者或生产者,而几乎所有的人都将是科技产品的消费者。他们在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要去面对各种各样与科学相关的问题,并做出决策。这些都要求生活在当今和未来社会中的公民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一)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中学科学教育并不强调“科学素养”。随着60年

代的理科课程改革的浪潮,人们才提出了科学素养理念。70年代初期,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的中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就提出了科学素养的理念,并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任务。80年代以后,这一课程理念已经被科学教育家和大多数理科教师所认同,成为当今理科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对科学素养的解释,因时代而有所不同,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认识上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不同的机构、组织或不同的专家对科学素养的解释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目前尚没有一个严格的、统一的定义。国内现在多数人认可的解释是:科学素养是指了解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由此可见,科学素养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方面:一方面是对科学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及科学技能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是在已有基础上提高自己科学素养的能力。还有一些人认为,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然科学领域中核心的基础内容的掌握情况,自然科学的核心基础应该包括:①学生理解基本科学现象、规律,以及科学原理是如何用于技术领域之中的;②学生以在学校的学习为基础,形成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和习惯;③学生能够理解或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科学现象;④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⑤学生应掌握一系列的相关技能,包括操作技能、科学探究一般技能、比较、判断、分析和推理等思维技能,以及创造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方式。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天赋和特点,有些学生在学习理科时能表现出很强的数理逻辑优势,有些则会在理科的学习中遇到困难。现代科学教育强调面向所有学生,旨在培养所有未来公民科学素养。因此,对不同的学生来说,科学素养应该有不同的要求。但不论要求的差异如何,科学教育都要使这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达到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一个具有科学素养的中学毕业生不一定要以科学或工程技术为职业,然而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科学素养,才能使他们在面对日常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事件和观点时,能够运用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去做出判

断或决策。

(二)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严格地定义科学素养会有一些困难,因此一些专家和科学教育组织回避去直接定义科学素养,而是用对具备科学素养的人进行描述,间接地解释这一理念。如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应该:①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探索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念、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②掌握了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③具有基本的科学探究能力,及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及在团队中的合作能力等。

科学素养理念的提出,为中学自然科学课程指出了新的方向和任务。理解这一理念,将有助于生物学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去制定和实施中学生物学课程方案。

二、关于生物科学素养的认知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的共同声音。它已成为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在理科课程分科设课的国家、地区或学校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是由各分科课程———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来共同完成的。中学生物学课程要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任务。

(一)生物学素养概念的提出

1993年,美国BSCS (生物学课程研究所)出版了名为“发展生物学素

养”的生物学课程指南,对生物学素养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把它作为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目的。BSCS 认为,一个具有生物学素养的学生需要对科学的本质和特点有起码的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特点的认知和理解,对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生物学素养的基本要点。BSCS 还具体地描述了一个有生物学素养的人应能表现出的具体特点:他应能理解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重要的生物学概念;了解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历史上生物学概念的发展。他应该对科学探究、生物的多样性与文化的多样性等问题具有正确的态度,对生

物学和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生物学对个人的重要作用有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他应该能够对自然界的现象提出不同的问题,具备创造性的思维;知道如何正确地利用科学技术;能够在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上做出个人或社会决策;能够应用知识来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

我国是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将生物科学素养的概念正式引入中学生物学课程的,并将它作为初中生物课程的主要目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加以论述。将提高生物学素养作为课程的主要目的和基本课程理念,标志着我国生物课程有了重大变化,这有助于将我国生物学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生物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

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生物科

学素养的解释是:“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

9

8

教学方法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09/2007

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1.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科学态度包括:①好奇心。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产生好奇,并将这种好奇心转变成对科学和对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②诚实。在生物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就要求学生要真实地报告和记录在实验中观察到的东西,而不是他想象中应该是的东西,也不是他认为老师想要的东西。③合作。团体成员之间的合作意识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④创造力。创造力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特殊才能的创造力,主要是指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创造力;另一种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它指的是对人类社会和其他人来讲未必是新的东西,但对自己来说是初次进行的、新的、前所未有的认识或创造。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创造性学习。因此,中学生的创造力主要是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科学的世界观是指科学家对科学有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①科学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以恒定的模式发生和发展,只要通过认真系统的研究都可以被认知。②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知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有些新的发现会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从而要不断地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③科学虽然处于不断变化中,但这种变化只是处于缓慢的修正之中,绝大部分科学知识是非常稳定的,所以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④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是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环境共同决定的,科学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此外还有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积极培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正确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从而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2.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它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之一。学校的科学探究活动通常是指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进行探究的真正意图,不仅在于掌握生物学知识本身,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让他们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困惑于问题、如何假设问题的“答案”、考虑从哪些途径去解决问题,并以此渐渐地养成探究的态度和方法。

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等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科学的思维习惯不是科学家所特有的,是每个人可以掌握、应该掌握的技能。

3.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

生物学课程对学生进行STS 的教育,目的在于突出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关系。学生要了解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以及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解决技术问题需要科学知识,而一项新的技术的产生又使科学家有可能用新的方法来扩展他们的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是紧密相连的。社会可以影响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科学和技术又会影响社会。通常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比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

学生在生物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具体问题,来获取科学与技术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这样,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就知道如何把所学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对科技引起的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判断。

4.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这是生物学教育中我们熟知的一个领域。生物学知识包括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原理和规律。操作技能包括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的常用工具和仪器,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也是生物课程所规定的基本任务之一。学生在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应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规律,对生物学的整体画面有一个

大致的了解。

生物课程标准提出关于科学素养的理念,是强调在生物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在知识、科学探究、态度情感、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认识等四个领域的全面发展。

(三)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我国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这一目标指明了生物教师和学生的努力方向。教师的任务是使所有的学生在这个指定的方向上有尽可能大的进步。学生在刚刚进入中学生物学课堂时,他们每个人的起点不尽相同。按照澳大利亚生物教育家David Morgan 博士的观点,学生开始这门课的时候,他们一般不是零起点;而当学生结束这门课程的学习时,他们大多数人也不会达到课程目标的100%。但他们所有的人都应在自己原有的起点上前进了许多。

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 )也认为,生物学素养的高低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处于这种连续变化的不同位置上,不同的位置反映了他们对生物学理解的程度。该研究所还将这种连续的生物学素养分为4个水平,分别是肤浅的生物学素养、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和多维的生物学素养。了解了生物学素养的特点,有助于生物学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并实现课程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1.肤浅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认出哪些是生物学的术语和概念,并能够将这些术语与自然界中的现象相对应。但他们仍然有错误概念,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也很不准确。

2.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能够使用正确的生物学词汇,对术语的定义表述也很准确。但大都是基于记忆。

3.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应能够理解生物学的概念体系,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解释概念。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他们个人生活实际相联系,对于生物学的学习充满兴趣;他们从学习或实践的经历中构建了概念的意义和对概念的理解。

4.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学生理解生物学素养在诸多自然学科中的地位,知道生物学的发展史和生物学的本质、特点,理解生物学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在知识或技能方面的不足,自己主动去获取更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将学科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行动之中。

我们对所有的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其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基本组成之一。从培养科学素养的视角来看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就是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从较低的水平提高到较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

教育出版社,2004.

[2]汪忠,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余自强,郑春和等.《生物课程标准研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4.

[4]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美)国家研究理事会.《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

出版社,1999.

[6](美)生物学课程研究所(BSCS ).《生物科学》[M].北京:北京出版

社,1999.

[7]陈志伟,贾秀英.《中学科学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8]顾志跃.《科学教育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9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变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培养加强注重引典变革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

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 1、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最新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浅谈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重庆市合川区南津街小学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科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引起广大教师的普遍关注与深度思考。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积极践行《科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探寻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无疑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 一、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知识的掌握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题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 第一,介绍科学发展史引导学生崇尚科学。我们在科学教学活动要抓住有关点滴,特别是我国的科学发展史和科学家的发明史方面,我们教师要以情导学,引起学生心灵共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我在教学《磁铁》、《纸》等课时,我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指南针、活字印刷的发现、利用和世界性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鼓舞,深深地为自己生长在一个科学发达的文明古国感到骄傲。像这样的实例在

科学史上举不胜举,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家的故事,为学生们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提供了榜样,这当然是对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的好素材,要充分地利用。 第二,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素养。小学生喜欢动手,容易被具体、新奇的材料所吸引,他们收集到或面对新异、奇特的实验材料后,肯定会自觉探究的。当孩子们遇到一些富有生趣的材料,他们就会去摸抚、去拨弄、去观察、去探究一番,当材料发生变化时,更会牢牢地吸引他们。例如在“认识磁铁的性质”时,学生会被形状各异的磁铁吸引,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去看、去“玩”、去比较;再如学生在了解热空气的性质时,学生的探究材料是一种“走马灯”,当灯里的蜡烛点燃后,就会看到灯罩上画的人和马在不停地转动,这种新奇的材料不能不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既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又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掌握,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的好举措。 第三,教学过程渗透科学技术新信息。如从“神舟六号”到“嫦娥计划”,从磁悬浮到子弹头,从人类转基因工程到人类克隆技术,从超导到纳米等等,教学中渗透这些知识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唤起了学生的时代感,树立了科学意识,并从中获得启示:现在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创造和发现。 二、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自然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教学中,由于科学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志趣和创新精神,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就我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探索与实践。 一、呵护儿童好奇心,激发科学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本来好奇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但后来不知道为什么,至打小学毕业的时候,孩子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逐渐减弱了”,对此我们教育工作者是有责任的。 二、引领儿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 在过去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科学教育往往既枯燥又乏味,教师实行的是照本宣科,“填鸭式”、“满堂灌”,孩子们依赖死记硬背蒙混过关,根本不知道科学和他们周围世界有何相关。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几个方面: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方案、实施计划、分析综合整理、表达交流等。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探究活动给予适当帮助、适时调控。1?问题情境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提出假设、验证假设阶段,学生提出假设和实验方法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并将自己的观点在探究中交流讨论,反复探究,验证假设的正确与否。3.发现、概括阶段,在实验完成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出结论。 三、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中国学生发展科学素养 201X年9月13日下午,在XX中学学术报告厅,刘校长做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与思考的专题讲座。讲座中,刘校长从“核心素养的缘起、概念和内涵以及在生命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三个方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分析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尤其对实验小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了具体阐述。在这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指针,更让我明确了“价值观”,“思维方式”,“品格”是学生和教师应重点培养的学生的素养。教师应该关注的是“乐学善学”--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是“勤于反思”---学生学习的学法;是“数字学习”----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教师要在生命课堂中将“育人点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倡导“三生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下面就我在“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本学科教学内容想结合”方面的思考做一下阐述: 1、寓游戏于教学中,将游戏用于识字,拼音,课文学习中,充分利用孩子的年龄特性,分层次的组织游戏,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孩子乐学。 2、语文课程是一门人文性、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应更承担起引领学生价值观的重任,并且要渗透在语文课的方方面面,比如

对字、词、句的理解没要组织积极向上的词语和句子;对语文的知识课后有一个延伸,不仅教知识,知识背后更是人文的东西,简单的字、词、句、复杂的、儿歌,都要让孩子理解知识背后的中华文化的魅力;多教给孩子正能量,积极价文中人物和观点,学会学习他人的优点,我觉得每节课后几分钟时间让孩子说说这节课学到了什么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可以是人文方面的一些正能量的做法或者做人的道理。 3、在回答问题,评价他人说法等方面加强核心素养培养,这不仅仅是对学习规范训练,更是价值观引领。 4、教师以身作则,多表扬优点,给学生一个导向作用。 5、语文学科的思维方式不同于数学思维,语文的思维方式可以表现在说话的思维方式,评价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解决困难思维方式,多想办法,少抱怨。 7、“品格”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在说话,读书方方面面。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 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让学生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 不仅可以学会化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 还能在科学研究的方法、技术理念方面有所提高。初中化学教师要为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设计更多科学化的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等方式,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 在化学的学习中得到科学研究的正规训练。 关键词:初中化学; 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 初中化学这门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学科, 学生在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可以实现科学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要让学生多参与, 多实践, 通过实践性的体验, 自己总结并抓住科学研究的内在核心要素。所以, 在本文中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关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问题。 一、创设适合进行科学探索研究的教学氛围 在化学的学习中积极促进新的教学氛围, 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专注在化学的学习和探索研究中。情境的创设环境的打造, 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设计和创新的教学安排。对于一名初中化学教师来说, 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发现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化学应用, 有很多的物品都得自于化学研究的成果。因此, 在情境创设方面, 教师可以主要结合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打造。

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后,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改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角色要由原来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等,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式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一定要突显出来, 这样才能真正给他们锻炼的机会, 使其通过体验得到更多的学习成果。科学素质的提高不是一种质的飞跃, 而更像是一种量的积累。当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 自然学生在水平上就飞升到一个新的档次。所以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种主要的设计思路, 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起到非常积 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 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需要教师这样一个主导者, 给学生设计教学的任务, 安排教学的具体内容。教师作为一名专业的指导者, 在专业水平上以及教学方法上, 都会比学生高一个层次。不过, 教师相对学生来说, 也会有自己的短板, 太过于专业, 在看问题的时候可能思维太过于集中, 不够发散。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多引导少灌输, 多运用提问等方法, 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去发现化学科学世界的奥妙。学生自己去发现, 他们的成就感也越强, 在以后的学习中, 探索的行为也会不断出现。实际上教师的引导行为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化。为了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教师要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提升, 多参加一些相关教学的培训, 多浏览、多查阅一些化学学科的发展前沿, 了解当前化学世界的最新成果。将这些内容介绍给学生, 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更加优秀的科学研究素质。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内容摘要: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中,应注意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文中主要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知道学生学习科学的方法、大力阅读科普读物四个方面阐述科学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素养兴趣科学态度 《科学(3—6 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是对科学术语基本既念的基本了解;2、是对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是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基本了解。 那么作为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笔者认为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一但对科学产生兴趣,那么对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是非常有益处的。 1.利用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小学生充满着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对科学现象的好奇。他们热衷于老师的演示实验和自己小组合作的分组实验。在课堂上,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通过这些有趣的颜色、气味、温度、形变、位置变化、运动状态等变化现象会对科学知识产生神秘感。从而引发他们对科学的浓厚的兴趣。 有的学生会告诉老师:他就喜欢做科学实验。其实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科学态度。学生知道能够通过实验去揭示身边有趣的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实验发现和揭开身边的未解之谜。

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发现科学现象;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提出科学问题;通过动手实验,学生能够解释这个现象的真正原因;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克服探索科学的困难。 2.利用我们身边的环境,指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兴趣 笔者教学《植物》这一单元。这一单元主要介绍木本植物、草本植物、水生植物、植物的叶及其变化等知识。我让学生分好组,每一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观察校园里的植物。这是一种有意注意,这种有意观察比平时的无意观察要有意义的多。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有目的的带着探索的眼光去看待校园里的植物。这比在教室里照着教科书、课件效果上要好得多。 二.着实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提高儿童科学素养除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外,主要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和猜想去进行观察、实验,去搜集相应的信息,对自己要研究的问题设计好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步骤,选取观察的对象和实验的器材。 教师指导学生在进行观察、实验时要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注意分工合作。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要尊重客观事实,实验怎么做,得出什么结论应尊重实验事实,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在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 一、学生求知欲强,小组合作出成效 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科学教材中就有了很多初中生物课程的实验,需要学生动手、分析和思考。所以,作为教师要具备领导才能,能指导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提高,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实验探究中,教师的作用应尽力体现在情境的创设、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学生创造性思维兴奋点的捕捉等方面。把思考的空间、总结评价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锻炼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自主探究,最后获得问题的答案,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乐趣。这一过程中的教育意义是照本宣科所无法达到的。 二、大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挖掘学生潜力 在生物学实验中,我们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成功的情境体验,让他们积极交流,展示探究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是正确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独特的见解要大加表扬;对于错误的不要草率批评,应鼓励思考,鼓励质疑问难的品质。树立起肯疑、敢疑和善疑的优秀品质。例如:在进行“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的观察”实验时,让学生自己制作实验材料,然后创设问题情景,比如材料的选取为什么培养到5cm时候才剪取,为什么只剪取3cm?在实验步骤中,为什么要按照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的步骤,如果顺序颠倒会怎么样?如果每个处理步骤时间过长后者过短会有什么后果等等。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大胆理性质疑,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能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还可以提高探究的能力。 三、创造合作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提倡合作学习,是提高探究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了“合作多,交流少”的现象,使得交流活动成了小组中学习成绩优秀者的独角戏。这样“合作”成了“独做”,相当一部分学生成了探究的观众。所以,教师应对合作探究加强有效的组织和指导,协调自主与合作的关系,营造合作交流的氛围,引导学生在小组中积极参与对科学问题的讨论,鼓励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大家讨论。同时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使他们也能积极地参与探索活动,能够敏锐地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他们在合作交流中体现自身价值。 本人教学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生物探究活动时,由学生依据所提供器材(或自己设想可以找到的器材),自行组成合作小组,设计、进行对照实验。学生根据自己特点,自由搭配、设置小组长,形成有组织、有分工(比如有的同学负责设计,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小结汇报)的合作小组。这样,学生依据自己在小组中的合作地位履行各自的职责,在小组活动中注意合理的分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课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启蒙课程”。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但实验课很难组织,教师为了减少“麻烦”,能不触及实 验的,尽量不触及,虽然随着新教改的深入,近几年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不过,教师在教学中,不知如何把握:小组合作怎样更有效?怎样指引学生合作、交流,更有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长时间处被动参与的应付层面,这与我们追求的科学素养背道而驰。因此,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研修,分别观看高秀丽老师执教的〈〈有趣的磁铁》和刚老师的〈〈我们的呼吸》等一系列实验的巧妙,惠文老师执教的〈〈认识岩石》这一自然界事物的过程和方法,周伟老师执教的〈〈我们的身体》、 外部的秘密,森老师执教的〈〈寻找生物的家园》的欢乐旅程,鲍星海老师执教的〈〈彩虹的秘密》六位老师的课,真正领略到了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精彩的教学艺术,真是受益匪浅。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行动的改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前提。要做到让学生乐意做实验,首先应该从精彩的导课入手,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 这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一个扣人心弦的精彩导课,自然会吸引学生的眼球,在短短的几分钟抓住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欲,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的实验探究。 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验证猜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目的不单是使学生“做”得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怎么样“做”,因而,教师应当在“做”的方法上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实践是人类认识自然神会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特点。科学家在探究中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收集证据,并以此为基础解释自然界的奥秘。在科学课堂的探究中,动手实验,寻找证据,巧解冲突有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证据是学生探究获取新知的关键。在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独立思考的情境,每个未知的答案都不是从教师口中说出来,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出来。科学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同时,教育学生做任何事也不能弄虚作假,一定要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 三、科学课上的细化问题。 在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在提问时,往往问的问题太笼统,致使课堂上出现学生答非所问、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做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针对想要验证的猜想制定出实验方案,这是有效实验的关键。要想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情境,细化问题,使实验的指向性明确。其次,教师要加强指导,引导学生完善探究方案。每个学生都喜欢实验活动,但由于小学生的个人能力参差不齐,观察事物时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和目的性,观察时受兴趣和情绪影响很大,有时常常偏离主题。他们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盲目乱动、颠倒操作过程、少做漏做,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要在学生开始探究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设计出一个相对完善的探究方案,了解实验注意事项,更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探究方案,教师指导完善,并让学生把影响实验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说出来,这样,学生探究目的明确,更能尽情地享受实验的乐趣。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关注。教师为了追求有序的课堂效果,过多了关注表现积极的学生,忽视了其他学生,很多学生始终是倾听者。 今后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安排小组合作,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引 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要注意教法的灵活运用,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调动学生积极合作、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情感,面向全体,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去体验才能培养学生愿意合作交流等科学素养。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对于每一个时代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儿童是未来科技进步的储备军。对于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便成为重中之重。 科学素养是指个体对日常生活、社会事物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会对科学产生兴趣并渴望探究,能发挥质疑、验证的科学精神,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解答与实践有关的问题,或者能描述、解释和预测自然事物与自然现象的产生及发展规律。 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时代和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未来人才的需要。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累积,经验的逐渐增加。对于小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耐心,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耐心。 科学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代生活的巨大进步和改善都是科学发展的结果,科学与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等的发展刺激了一大批发明的产生,极大的推动了现代化,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社会科学中的心理科学给人们健康的精神生活指引了方向,提供了心灵避风港,还有政治科学可以帮助我们洞悉时局,了解社会。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利用社会资源。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是教育的一大任务。可以说先进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就是培养具有科学意识的文明人。科学意识就是不迷信,不盲从。学习一定的科学知识,拥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可以帮助我们建立积极乐观的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的日后人生发展还是很重要的。 科学素养是现代社会人才的必备品质。这不仅体现在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更体现在创造性的发掘和利用上。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态度和智慧,是一种恰当利用智慧的源泉和结晶。 1977年,邓小平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以此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浅谈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摘要】21世纪是信息飞跃时代,也是科技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我国各行各业已经普遍意识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更加确立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培养要从小孩抓起的道理。学科学课作为对中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志趣和创新精神,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素养兴趣现代教育手段 一、引言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现代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整体实力的强弱和在国际竞争中的成败,而良好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培养必须从人们小的时候抓起。 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中学生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特点,中学阶段是培养儿童对科学兴趣,体验科学实验的神奇的重要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宗旨是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他们以亲身经历、体验为主的探究式学习,以及充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程在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中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内容上:科学素养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初步了解《科学》里面的术语和基本概念;2、熟悉《科学》里一些基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3、知道科学、技术与我们社会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在过程与方法上:中学科学课程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探究能力,而不在于科学知识体系的传授。科学课程的一般过程是:通过观察发现问题——进行探究——整理分析——得出探究结论,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并且在实验中增加学生的动手能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小学科学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必备的基础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为基础。科学课程也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注重科学态度的养成、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那么究竟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 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新知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之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设计与旧知既有联系的,又是新奇的,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很想去进行思考与探究,但又感受到已有知识的局限,使其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言”的状态,从而激起强烈的探究欲望,加足思维的“马力”。例如在教学《小水轮》一课,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特别爱“玩”,于是我在刚上课时,就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玩小水轮,老师和大家一起玩。我们要相互合作,比一比,看哪组同学在玩的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多,发现的问题多?”这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个

个兴高采烈地“玩”起来。他们个个积极动手,人人动脑思考,做—做,议一议,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大约20分钟后,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汇报实验的结果,有的说:“我发现小水轮在水流作用下会转动。”有的说:“我发现水流越大,小水轮转动越快”。还有的说:“我发现杯子提得越高,小水轮转动越快”。……这样把学与玩结合起来,不仅轻松地获取了新知识,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使所有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二、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勇于参与、经历科学探索活动的兴趣 学生学习科学,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接受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去自行探究科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并让他们在经历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例如,在教学《摩擦力》一课时,上课一开始,我出示一杯米和一根筷子,说“同学们,你能用筷子把这杯米提起来吗?”学生跃跃欲试,有的相互私语,几名学生上来尝试:把筷子插进米内,没有提起杯子。我将杯中的米压紧,然后手提筷子,杯子被提起来了。学生非常惊奇、赞叹。我说:“杯子提起来了,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样的导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矛盾和问题之中,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产生自发的兴趣,有效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新课上来。 三、理论结合实际,拓宽学生实践和创新的途径。 科学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小学生对自然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尤为关注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就中学而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本文由收集整理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

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作文/zuowen/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

在科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科学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氧化碳》教学感悟 余姚市实验学校叶银雅 背景分析: 《二氧化碳》这节内容是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中的一节重要的内容,因为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物质,它不仅是大气中的重要成分,是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是碳酸盐鉴定的重要依据,是自然界碳循环的主要转化物质,所以教材以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为切入口,引向对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学习。本节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实验较多,教材中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的讲解均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结果的讨论,让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学生通过前两节内容的学习,特别是对氧气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为本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强,特别是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意识几乎没有形成,与新课程标准中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在2008年3月余姚市第十届教坛新秀评比活动中,我与梨洲中学704班的同学们合作,共同完成了《二氧化碳》这节课的学习,并获得余姚市一等奖的好成绩。那么本课的宗旨就是以二氧化碳的知识为载体希望通过探究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通过亲身参与、体验和感悟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片段: 活动一:看一看,闻一闻 师:现在每组同学的实验台上都有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得出二氧化碳的哪些物理性质呢? 生:二氧化碳无色的气体。 师:二氧化碳有没有气味呢? 生:有的(或没有) 师:我们闻一闻就知道了。我们在科学学习中,闻气味的方法是扇闻法。请同学先看老师演示一下。下面请同学们按老师的方法试一试。 此环节让学生从最简单的实验操作开始,让他们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去体验,去领悟二氧化碳是性质,并营造一种探究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活动二比一比 师:从前面的实验我们知道二氧化碳很轻,密度很小,那么二氧化碳的密度与空气相比哪个更大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生:二氧化碳更大 师: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有办法来验证吗?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我们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时时处处都能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者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有别于其他学科。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学生学习儿科学知识,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呢?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尝试,我总结了点滴体会。下面我就这个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一些认识,恳求各位同行批评指争,以求共勉!一、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对其产生了无穷的兴趣之后,就会积极地去完成。学习也一样,我们教师如果在教学

过程中,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兴趣的培养,将取决于学习态度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逐步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实际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中,尽可能的借助可用素材,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我总是巧妙地把科学的学习内容寓于生活实例当中,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们在富有兴趣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真知。例如,我在教学《铁生锈了》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活当中有哪些东西容易生锈,然后再在课堂上呈现一些生了铁锈的金属,如生了铁锈的自行车车轮,爬满了铁锈的金属锁头,长满铁锈的铁钉等等,让学生进行观察这些生了锈的金属,并适时的设置悬念:为什么这些金属会出现这种生锈的现象呢?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预期目标。二、巧妙创设学习情景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因素。科学课程新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

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究

谈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探究 作者:摆所中学白小勇 摘要:科学探究能力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最重要的体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上有着重要的作用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渐成主流。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现代社会演进的强大动力的话,那么具有高科学素养的人,则是科学技术得以发挥威力的主体角色。加强青少年科学素养教育,是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与挑战的必然选择。物理学作为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性质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独特的功能和鲜明的优势。 科学素养的构成和含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在对公众进行科学素养调查的报告中指出:科学素养就是对个人决策、参与公众和文化事务以及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过程知识的理解。可以说,这代表了我国科学教育界对科学素养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在物理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和策略:.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概念的引进、规律的得出都和实验有着密切的联系。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说:“对人类来说,毕竟百分之九十的科学活动是实验,而且科学中最重要的基础是实验。”在“电磁感应现象”一课教学中,可以设计让学生们自主选择。 多年来物理教学以传授系统的物理知识为最高目标,事实—概念—规律—应用是物理教学的主旋律,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科学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新课程改革把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作为总目标.学生拟对物理学科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功能、理念、及实现途径等问题作一些探讨。 我国教育工作者一般认为包括四个要素: 1.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素养的发展以科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积累为基础. 2.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反映了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是理解科学知识的纲领和脉络,是应用科学知识的桥梁,是树立科学观的有效途径. 3.科学观.科学观是指人对科学的基本看法,包括科学的自然观、社会观、价值观.科学观对人的科学认识与实践活动有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因此它是科学素养的核心要素. 4.科学品质.科学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 途径]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说来,生物科学素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的有关生命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遗传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和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是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有效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1.实践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思维。自主学习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向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而群体间的尊重与宽容,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拓展了生物知识,同时还体验了人类发现这些知识和生命规律的艰辛。学生在研究中、在推理归纳中、在积极的思辩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了生物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