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提纲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提纲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导学提纲

关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单项选择题

关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单项选择题 1、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C) A、劳动的性质和特点 B、生产力发展水平 C.生产资料公有制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是( B ) A.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B、按劳分配 C.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D.按生产要素分配 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决定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最终原因是(C )A.我国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C.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 D.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根本任务 4、、2000年8月6日《人民日报》载文说,经济体制的改革不仅要求建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而且要求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和方式,使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同市场经济形成有机统一体。下列符合我国分配制度的有: ①大学教师通过购买股票而获利②商品经营者靠走私而获利 ③房屋所有者通过房屋出租而获利④科技人员依靠科技人股而获利(B ) A③④B.①③④C.④D①④ 5、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必须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这必然要求在分配领域要(B ) A、承认按劳分配B.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 C.按劳动力价格分配D、按劳分配 6、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样做,作用在于(B)A.可以取缔非法收入,保护合法收入 B.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保待社会稳定 C.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整顿不合理收入 D、可以规范收入分配,调节过高收入 7、近年来,我国经济特区许多公有企业高薪聘用科技人员,并允许他们以技术入股,根据企业经营收入分红。科技人员的这些收入属于( D ) A.按劳分配所得B.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所得 C.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D.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高中政治必修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教学设计 ( 主备人:范立芬 ) 学科长审查签名: 高中课程新课标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懂得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和作用;理解我国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意义。 2、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制度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是我国收入分配的主体及其原因. 教学难点:我国当前分配制度形成的原因 二、预习导学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生产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相应的就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3.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4.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2.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 推动经济发展。 三、问题引领,知识探究 导入:《同富不同路》

周为民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 (1)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作者:周为民陆宁 根据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分配原则、基本分配制度。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特别是随着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变化,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要求已经合乎逻辑地被提了出来。现在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是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分配制度。在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上,明确肯定按要素分配无疑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由于基本的主张是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因而很自然地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从理论上正确、充分地阐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迄今为止,虽已对这个问题作了不少讨论,但一个明显的不足是,长期以来在按劳分配理论上的一些模糊含混之处并未得到澄清,以至理论分析基础薄弱,因而难以对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问题作出透彻的、逻辑一贯的说明。 有鉴于此,本文试图按照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传统,从对按劳分配的理论解释开始,逻辑地说明从按劳分配到按要素分配的问题。 一、马克思的方法:本质规定与现象形式 马克思在经济分析中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具体的经济现象出发去探求现象背后的“本质关系”,从具体的经济运行过程入手去把握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而他进行理论阐释的方法则是从抽象到具体,他从特定的理论前提开始,提出高度抽象了的关于事物本质规定的基本范畴,然后在基本范畴的逻辑展开之中,一步步阐述事物的抽象本质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在什么样的关系中,通过什么样的具体形式,转化、表现为一系列现象形态的东西;阐述经济运行过程的内在规律通过什么样的条件和方式表现出来并发生作用。由此,马克思把那些现象形态的东西如价格、工资、利润等等称作是它们的本质即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或“掩蔽形式”。他认为,庸俗经济学只是在现象上兜圈子,不能从这些“掩蔽形式”中揭示经济关系的本质,这是由庸俗经济学的辩护性质决定的。但是,马克思所说的这种“现象对本质的掩蔽”并不是来自人为的欺骗,而是来自事物的矛盾运动的客观必然性,即事物的本质在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必然采取与其内在规定性不一致的转化形式,必然表现为掩盖了本质关系的那些现象。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如果事物的本质与现象是直接同一的,一切科学就都是多余的了。 因此,要真正理解马克思的这种从现象探求本质、以本质说明现象,从过程揭示规律、以规律解释过程的经济分析,尤其是在要运用他的概念、范畴来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他的方法,理解其经济理论中的本质规定与现象形式的区别,着力研究从本质到现象之间的转化条件、转化过程和转化形式。然而很遗憾,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被简化为若干条“原理”、“论断”。特别是在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这个问题非常严重。马克思对事物本质的抽象被当作是可以与具体现象直接同一的东西,是可以在现象形态上直接观察、计算的东西,以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存在商品货币关系的条件下,经济学家们孜孜以求地研究如何按照商品的价值来制定正确的价格,按照什么样的劳动来制定正确的分配标准之类的问题。这种远离马克思的分析方法和逻辑的做法如不根本纠正,我们就无法正确地提出问题,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二、什么是按劳分配:不可忽略的逻辑前提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其经典含义是,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社会里,劳动产品或者说集体劳动所形成的社会总产品,在为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材分析 根据程标准的要求,本框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现阶段的另一项经济制度一一分配制度。加上以前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使学生初步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和特点,明确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全书内容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我国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二)能力目标 (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四、学情分析 本框的主要内容是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它和上一框所学的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两个方面。学生已有所了解,学习本框要注意理解按劳分配及其必然性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教程文件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 要素分配

谈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 十五大提出了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的分配理论。这对于丰富、充实、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促进经济的发展必将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两种分配方式是既有紧密联系、互相渗透,又有区别的辩证统一关系。这里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做出贡献之后参与收益分配,而不是指生产条件即生产要素本身的分配。这是两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十五大报告讲的正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两种分配方式的相互联系、互相渗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在 一定领域或范围内,两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密不可分。如在农村大包干中,按劳分配与按产分配、按股分红并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的管理才能也是生产要素,在他的收入中既有按劳分配,也有按管理才能分配等等。(2)按生产要素分配从内涵上看,它包括按劳分配。因为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资 本、技术、房地产、知识、信息、专利、商标、管理才能、信誉等等。而劳动力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二是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分配是不能等同的。显而易见,按劳分配只是按生产要素分配形式之一。( 3 )两种分配 方式的作用与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当前在这两种分配方式的关系上有几种观点值得商榷。其一是两种分配方式等同论。有的观点认为,从性质上看,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按劳分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通过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一章,与周为民、陆宁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论文,感触颇深,现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老师的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实

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出土地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课题名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掌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含义,原因,以及意义并且能够知晓按劳分配的地位 (2).让学生掌握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之间的辩证关系且明了如何通过收入分配来促进社会公平 2.过程与方法 (1)教师通过课堂的讲授以及演示,让学生学习教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再进一步进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借助这种思维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通过尝试小组自主讨论,让学生掌握小组讨论的要领技巧,不仅在小组自主讨论中激发出智慧的火花,且将这种小组自主讨论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社会主义国家下分配制度的优越性,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问题,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了解,进而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投入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中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特别是直接原因 (2)多种分配方式中的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3)收入分配公平与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以及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2.教学难点 (1)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中的按劳分配为主体产生的原因以及地位 (2)如何促进我国的收入分配公平即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措施 三.学情分析 此批学生是刚从初级中学进入高级中学学习,其心智正在成长,并且在这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好奇心比较强,学习能力也逐渐增强,并且在初级中学的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章节,在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章节中关于我国的分配制度有简单的概述,进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学习时能够迅速掌握知识点,把握要领,但同时也要教师加强引导,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入学习,学习到知识的精髓。 四.教法与学法 1.教学法

关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情境】有这么一家人,妈妈自己开了个火锅店,生意兴隆,月收入2万元;爸爸是一家外资企业的技术顾问,月收入6千元;儿子在一家私营企业做管理者,同时还利用闲暇时间投资股票市场,月收入1.5万元。大女儿是个私立大学教师,除了自己的工资收入外还有两处房产的租金报酬,月收入1万元。小女儿在国企上班,月收入4000元。请问这家人的收入是按什么原则分配的呢?(小黑板)从同学们的答案中可以看出大家对于我国的分配方式还不是很了解,不过没关系,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按劳分配为主体,但是在我国,除了按劳分配原则之外,我国还实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那其他分配方式包括哪些呢?(学生回答)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些方式进行一一分析。首先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一、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板书) 1、含义:个体劳动者他们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在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 2、分配范围:个体经济 3、分配对象: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 4、个体收入的构成:其劳动成果的税后收入 5、个体劳动者的特点:个体劳动者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 在刚刚提到的一家人中,那个角色的收入是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呢?(学生回答)妈妈的角色--自己独立经营火锅店就属于个体劳动范畴。因为,妈妈拿出自己的钱购买能开火锅店的所有生产资料,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到了月末,扣除成本和税收之外的所有收入归个人所有。 刚才我们说了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外,还有按生产要素分配,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按生产要素分配。 二、按生产要素分配(板书) 1、含义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生产要素,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范畴。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 参与分配的生产要素有: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管理 2、具体形式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具体形式有六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课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我国分配制度的内容和所有制基础;知道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及其必然性、意义、作用;了解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及其确立的意义。(二)能力目标 能准确把握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内涵、必然性及地位的理解能力;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析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和积极意义的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信念,增强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树立劳动光荣的信念,增强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现有的分配制度内容及其客观必然性 难点:区分按劳分配和多种分配方式 【教法与学法】 教法:实例引入法、自学阅读与讲授结合法、讨论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快乐学习法、体验学习法、思维学习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好,同学们,我们开始上课,还记得前面单元中我们学习了经济生活中比如货币、价格、消费等一些知识点概念和基本规律,相信同学们对经济生活已经有了初步理解。那么,今天我们把整个经济生活比作整个社会财富,就像一块蛋糕,而要想我们每个人都是这块蛋糕的既得利益者。当然把蛋糕做大必然重要。可是,同学们想一想,

光是把蛋糕做大就行了么,是否要通过一个适当分配蛋糕的方式来体现我们劳动价值的不同?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始终坚持这一方式呢。好,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来浏览课本上58页到60页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并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思考58页的案例,这个村子的收入分配有什么特点,同学们可以联系我们之前所学到的经济知识大胆地想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并把它在书上问题的旁边罗列出来,想好或写好的同学可以事先举手回答问题。(写板书,大标题) (二)讲授新课 老师:那么,有哪位同学先来发言?(学生回答同时写副板书) 学生A:材料看重劳动的特点。 学生B:该村的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善。 学生C:该村体现了共同富裕的精神。 老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在同学们回答中所体现的种种特征,其实正是我们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所体现的优越性,现在我们具体学习劳动,劳动是光荣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那么,关于按劳分配的具体内涵,同学们可以看课本58页下方第二段内容是如何阐述的。(写板书“按劳分配”)首先我们先看第一句话,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那么,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应该不难理解吧,我们在第二单元才学习过,就是什么啊?(学生回答)恩,对。这是按劳分配的范围。那么什么又是个人消费品呢,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引导学生发言,最后加以补充)作为按劳分配的内容,它是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对个人付出的劳动给予的价值补偿,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分配方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劳动可以创造财富,从而学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按劳分配 【教学难点】多种分配方式的区分 【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导语:如果我们把整个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制作大蛋糕固然重要,而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因为分配方式会直接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那么在我国现阶段实行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呢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板书)【教授新课】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老赵说事》引发学生兴趣,同时指明老赵的女儿是教师,儿子是国企职工。 问题:老赵的女儿和儿子所得的收入是按什么分配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合作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教师和国企) 【总结】: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范围内,劳动者向社会提供劳动,社会以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注意】教师点名区分按劳分配的要点: 分配范围:公有制;分配尺度:劳动 分配对象: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按劳分配是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方式 【深化问题】

高中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必修1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洲心街第一初级中学马卫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能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能力方面: (1)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 (2)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和意义以及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在收集、分析、归纳信息的过程中掌握处理信息、分析信息、获得知识的能力及与同学、老师探讨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与人交往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 2、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已经预习教材内容,对我国的分配制度以及各种分配方式有初步的了解,并制定了一份关于自己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的调查表格,包括了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有什么特点、分别属于哪种分配方式、收入方式有什么优点等。 2、教师利用对学生家庭的调查制作学生家庭成员收入情况数据表,与教材内容及学生的问题进行整合,结合国家政策法规导入新课。 (二)情境导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指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要适应公有制经济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浅析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浅析

浅谈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通过阅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专题研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分配”一章,与周为民、陆宁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论文,感触颇深,现就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老师的文章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原则是指把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主要标准和形式,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中的劳有两层含义;第一,它是指投入生产的劳动力。第二层含义是指劳动力参加了一定长度时间的生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分配个人消费品的社会主义原则。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还没有能够达到产品极大丰富的程度,工农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还存在着差别,劳动还未成为人们生活第一需要等原因,只能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产物,又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是对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历史的一大进步。这个原则对于调动劳动者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有重大作用。由于劳动能力不同,家庭人口不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和生

活水平实际上是不平等的,这是一个“弊病”,但在社会主义阶段是不可避免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反对平均主义,选择合适的按劳分配的形式。社会主义经济中产品的分配方式是以按劳分配为基础的,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是公有制在分配领域的实现;旧的社会分工是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而所谓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使用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1)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2)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3)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是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技术、资本、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多少,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这句话说“白”了,就是生产前,你所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譬如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等等愈多,将来生产后所形成的利润中,你就能分得愈多。简单地说,就是多拿多得,少拿少得。这跟“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是同样的道理。但比前者内容更丰富,方式更进步。因为,这表明你拿出来用于生产的“东西”不一样,所获得的“好处”也就不一样,比方说,拿

第二课第一节第三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第二课第一节第三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含课件) 北京铁二中邵娟 100045 点击下载:本课课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按劳分配的含义以及我国现阶段几种主要的非公有制形式。能够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和所有制结构两方面,说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能力目标:通过对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的分析,锻炼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通过调查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进而加深对“共同富裕”、“构建和谐社会”理论的理解。 教学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与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客观必然性。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社会现象,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前预习、调查、互动讨论、归纳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本框题内容,并向家长了解家庭收入的构成,完成下面表格的填写: 家庭收入构成分析表

[提问]请同学结合对自己家庭收入构成的调查,谈谈家庭收入的各项构成各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学生:结合自身家庭的实际情况发言。 教师: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存在按劳分配和其他多种分配方式,共同构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请同学们准确说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内容。 【讲授新课】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提问]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属于按劳分配应注意把握什么特征? 学生:要注意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按劳分配是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教师:掌握按劳分配要注意明确三点:第一,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也就是说在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第三,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原则就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质量和数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注意这里所说的劳动不能是无效劳动,必须是社会需要的,被市场承认的劳动)。 指导学生分析P44最后一段。(见课件)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在公有制范围内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呢? 学生: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劳动者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提问]不知道同学们在上学的路上是否注意过那些经营早点的摊位,他们非常辛苦,在用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赚取了不少收入。他们的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吗?为什么? 学生:不是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而经营早点的摊位属于个体经济,所以个体经营者的收入虽然也是劳动所得,但却不属于按劳分配。 (二)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想一想]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和按劳分配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 案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案 【学习目标】 识记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理解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和意义,以及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和分配制度的意义。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学习重点】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具体形式及意义。 【学习难点】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 【知识梳理】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五层意思: 、我国现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原理。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必然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

度。【同学们应该重点理解:一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2、按劳分配的含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 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同学们重点掌握:按劳分配的适用范围——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分配尺度(标准)——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分配内容——个人消费品;分配结果——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既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劳动产品也没有极大丰富),也不能实行平均主义(因为这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决定的。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同学们注意:社会主 义的优越性不是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劳动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是光荣的,轻视劳动是可耻的。】 4、实行按劳分配的意义。这里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教学设计

《经济生活》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思想政治1》必修模块《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本框题分为两目,其中第一目讲“按劳分配为主体”的逻辑顺序为: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体现。第二目讲“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其逻辑顺序为:多种分配方式主要包括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分配是再生产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生产决定分配,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 分配的性质、原则和形式由生产方式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同时,分配对生产也有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因此,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是经济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从现实生活来看,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能否理顺分配关系,是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能否充分发挥的大问题,是我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大问题。按照十七大的精神,都要求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分配体系,理顺分配关系。所以,讲好本课时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高一的学生,要将深层的理论简单化、生活化,使其能分清哪些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哪些收入是非按劳分配的收入,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我国分配制度,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实行这种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以及对民族兴旺发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的比较、鉴别、归纳、发散等方面的思维能力,但面对我国现在出现的复杂多样的个人收入方式,尤其是安庆石化由安庆石化总厂和安庆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两家分立所造成的收入方式的特殊性,使得他们对这个问题感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

思想政治课《经济与生活》说课教案片段“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老师、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课标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首先,我从说教材、说学情、说学法、说教法和说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一框题的内容在《经济生活》这一整体中是一个重点内容。第二单元分析了“投资与创业”,解决了“谁来生产”的问题,与此衔接,生产的财富如何进行分配。本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就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对分配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分析,很好的体现了我们政治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2、说教学目标 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有三个: 知识方面: (1)能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 (2)理解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然性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地看问题,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方式必然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使学生树立起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增强其使命感和责任感。3、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高一《政治经济生活》细阅读、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必然性。是生产关系的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它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是教学难点。 基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体验的局限,学生较难理解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而这两个知识点是实现本章目标的前提,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和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 说学情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 收入分配理论是一般价格理论的一种特例。工资不过是劳动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由不同要求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就像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 根据萨缪尔森的《微观经济学》中的论述:“分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各种要素产品的需求来自每种要素通过其边际产品所产生的收入”。 马克思按劳分配,是以全社会共同占用生产资料为前提,每个社会成员除了自己的劳动,谁也不能向社会提供其他任何东西,生产资料直接归社会所有,商品和商品生产已经消失,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就消失了,在进行一定量的扣除之后,按劳动的贡献在劳动者之间分配。 按生产要素分配指的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要素所有权,从生产要素所有者那里获得报酬的经济行为。它包括三层含义参与分配的主体是要素所有者,依据是要素所有权;分配的客体是各种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创造出来的价值;分配的衡量标准,这涉及到按生产要素的质量、数量还是贡献的大小进行分配。因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在依据是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其直接表现和标准时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生产要素贡献的大小。 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管理、技术等。 在杨老师的著作里对于他们的关系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说,‘生产要素’中包括劳动力,而‘按生产要素分配’却不包括按劳分配,这在逻辑上怎么讲得通呢”由此可知,杨老师认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对此,我有一个疑问,按劳动力分配时按劳分配吗?不是的话,又怎么样能说按生产要素分配包括按劳分配呢。 到底按劳动力分配是按劳分配吗? 先说第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时按劳动价值分配?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不了解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别,结果导致了劳动工资理论的矛盾和混乱,导致了他们理论的破产。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分开来,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所没有解决的矛盾,建立了科学的工资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的价值也是不同的。劳动力价值是个既定的量,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创造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水平共同决定,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范畴,在进行各项扣除后,他是个人消费品按劳分配的对象。不能因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抽象劳动表现为价值”就把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相等同。另外,按劳动力价值的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按劳分配就不会出现这个状况。在国有企业中,劳动力无法成为商品,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劳动力的价值,那么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力分配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依据。而按劳分配确实存在于国企中。 另一个问题,按劳分配是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吗? 首先,劳动力使用价值既是一个特定历史范畴,又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作为特定的历史范畴,它与价值一起构成商品的二因素。既然按劳分配不能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相等同,也就不能与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相等同。作为永恒的范畴,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即劳动,但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因为它还要依靠自然力的帮助才能生产出物质财富来,无论哪种情况,劳动力使用价值发挥作用都是以对物质资料的占有为前提的。不能抽象物质资料,及其所有制来空谈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其次,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一个难以计量的东西,不同的需求造成对使用价值的需求量重要性的不同,既然这样,又怎样去按劳动力使用价值分配。最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就是价值的创造。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只是一种劳动能力,劳动能力在实际发挥作用之前不是劳动,更没有物化为价值。在此情况下,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 基本概念和内容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迄今为止最进步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的本质要求是劳动者为社会和集体提供了一定量的劳动,经过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后,按照其本人所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获得等量消费品。这种分配方式确认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分配,只有劳动才是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其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经济制度的确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组织就决定了分配方式上的公平性,排除了剥削他人收入的可能性,也确立了与之相适应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方式。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效益分配,按劳动的社会价值分配。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对劳动者个人收?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这是由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的。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成为全体劳动人民或部分劳动者的公共财产,劳动人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不劳动者不能占有生产资料,劳动是社会成员获得计野报酬的统一标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实现劳动者个人?劳分配创造了决定性条件。可见,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分配方弎。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国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报告提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化。公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和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必然导致分配的多元化。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方式虽然没有变化,但分配的单一格局已发生了变化,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生产要素逐渐参与了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构成生产力发展要素的不仅仅只有劳动力及其劳动,还有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经营管理等,它们共同构成生产力的要素系统和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系统,因此,体现在收入分配方面,就必须承认不同的生产力要素具有不同的效益和贡献,因而也就必然存在与这些贡献相联系、相适应的收入分配以及分配形式,劳动不再是全社会唯一的收入分配原则,而衡量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也不仅仅是按劳分配这个单一的尺度。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比计划条件下的收入分配更复杂、更多变。 十五大报告中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结合起来参与分配,这反映了我国当前分配状况,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形式,也体现了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本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用自己的劳动报酬买社会公众股份分得红利,是“按资分配”的收入,是合法收入,它与资本家利用资本直接侵吞工人的剩余价值,不仅有着量方面的区别,而且有质方面的区别,这是资本的一种合法收益,也是资本的一种价格体现。同样,劳动者以自己劳动总结出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来参与分配,这也是一种合法的收益。因此,在分配中,也必须让拥有资本、技术、知识产权等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