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对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趋势的变化的探讨

---2007年高考物理《考试说明》(广东卷)的解读

佛山高明一中周兆富(528500)

在即将到来的2007年,新课程改革将进入攻坚阶段,也走进了收获的季节,新的高考是对三年新课程改革的总结与评价。高考的指导文件是《新课程标准物理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这些文件作为命题、考试的依据,它是每年考生、老师备考时最重要的指导。《考试说明》作为高考命题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和重要参考,也是全体高三师生备考的重要指导。《考试说明》从命题范围、命题形式、试卷难度、评价标准都做了全面、细致的说明。新的《考试说明》更多的体现课程改革精神,同往年《考试说明》和新的《考试大纲》对比,新的《考试说明》更多的体现课改精神,具有多样性、选择性和探究性三大亮点,其中对动量描述的变化更方便于高考命题。

一.对2007年《考试说明》(广东卷)的解读

1.2007年高考方案的命题原则和指导思想

通过对《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及与国内部分高考命题专家和高考命题研究专家研讨认为,2007高考命题应的命题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高考命题必须体现新课程理念,这是200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重点强调的指导思想,整套试卷将反映课程标准整体要求。○2注重考察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及创新意识,这一点从近年高考试题中已经初见倪端。○3注重能力和素质考查,这是历年高考查考的重点。○4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这一点从2006年高考命题的第5题(人造太阳)、第13题(2)(风力发电站)、第17题(三星问题)可以看出。○5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原则,

作为高三备考老师应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站在高考命题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把《考试说明》等同高考相关的文献进行研究不难发现2007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1试卷要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反映物理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卷重视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内容考查;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考查考生用文字和图像准确表达物理思想与物理过程的能力;注重对考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对考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试题重视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关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有利于激发考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2.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科学素养仍然是2007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在《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中指出:要考要“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体现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理念,…。着重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科学素养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考试说明的以上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在新课标理念下的高考同传统高考的比较更注重的是承前启后,所谓承前就是对传统高考的延续,由于高考更注重的是选拔人才,让一大批优秀人才在高考中脱颖而出,传统高考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念不会变,这一点我们从《新课标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都以看出,特别是在《考试说明》的15道样题中有11题命题方式传统的相同,传统的模式的高考命题理念和方式仍然是未来高考命题主流,这模式在近几年的高考中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

从《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标准物理科考试大纲》到今天《考试说明》的出台。高考的政策已经明朗,那未来的高考将怎样考是我们今天最关心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知道了物体原来的运动状况,就可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动态。要想知道高考未来的走向,最好的参考系就是2006年的高考,2006年作为传统教学高考的最后一年,其考试的形式、试题的内容等方面都将对未来的高考起到一个领航作用。从2006年全国各种版本的试卷可以看到,高考试卷从命题形式、试题难度及所涉及的内容看,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未来高考的发展趋势,并对2007年高考内容和命题方式做出准确的预测。从2006年的广东高考命题分析我们发现主要特点:

1.依据《考试大纲》和教材考查基础、联系实际出活题、做到高考以试题为载体,全面考查考生的学生的综

合能力。

2. 源于课本、高于课本、演变于课本、演变于历界高考试卷的试题占了2006年广东卷1整份试卷的相当比例。 【样题9】(广东1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2所示,A 是一块平面木板,在其上等间隔地开凿出一组平行的插槽(图2中'00P P 、'

11P P ……),槽间距离均为d 。把覆盖复写纸的白纸铺贴在硬板B 上。实验时依次将B 板插入A 板的各插槽中,每次让小球从斜轨的一同位置由静止释放。每打完一点后,把B 板插入后一槽中并同时向纸面内侧平移距离d 。实验得到小球在白纸上打下的若干痕迹点,如图3所示。

(1)实验前应对实验装置反复调节,直到_______________。每次让小球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次将B 板向内侧平移距离d ,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点评】本题源于课本又有所创新,较全面的考查了平抛运动的实验原理、数据采集、处理实验基础知识的技能。本题对实验“过程与方法”的叙述较简捷,其中“每打完一点后,把B 板插入后一槽中并同时向纸面内侧平移距离”暗示点迹之间时间相等,这就是该题的切入点,找到了切入点,问题就变得简单了。

本题命题者的创新在于把传统实验中的竖直与运动方向平行板改成了垂直的平面,这是对传统思维方式的一种颠覆。本题从文字叙述和图形描绘两个方向给出了解题的信息,但学生对其中图形的解读能力较差,甚至个别教师在讲解此题时,还没发现此信息。本题是2006年广东物理高考试题,从2006年全国各种版本的试卷可以看到,高考试卷从命题形式、试题难度及所涉及的内容看,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未来高考的发展趋势,并对2007年高考内容和命题方式做出准确的预测。

3. 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为2007年高考起到引领的作用。体现在高考命题中就是新题辈出。 【例2】(广东18)在光滑绝缘的水平桌面上,有两个质量均为m ,电量为q +

的完全相同的带电粒子1P 和2P ,在小

孔A 处以初速度为零先后释放。在平行板间距为d 的匀强电场中加速后,1P 从C 处对着圆心进入半径为R 的固定圆筒中(筒壁上的小孔C 只能容一个粒子通过),圆筒内有垂直水平面向上的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1P 每次与筒壁发生碰撞均无电

荷迁移,1P 进入磁场第一次与筒壁碰撞点为D ,

θ

=∠COD ,

如图12所示。延后释放的2P ,将第一次欲逃逸出圆筒的1P 正

碰圆筒内,此次碰撞刚结束,立即改变平行板间的电压,并利用2P 与1P 之后的碰撞,将1P 限制在圆筒内运动。碰撞过程均无机械能损失。设R d

π8

5

=,求:在2P 和1P 相邻两次碰撞时间间隔内,粒子1P 与筒壁的可能碰撞次数。 【点评】“新”可以更加有效地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区分度也很明显。其实这类题型仍然以基础知识为依据,只不过在新的背景、新的命题方式下考查。物理高考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检验,新课标更是如此,因此在复习时要努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样才能应付层出不穷的“新”题。我们关注到在新课标理念下的命题趋势是难题可能更难,简单题更简单。

3.稳中求变将成为2007年高考命题的主旋律

从2006年《考试大纲》同2006年《考试大纲》比较我们会发现高考的平稳发展和过渡,在反应物理学的主干知识的各知识点虽然略有删减,但高中物理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没有发生变化。稳定和平稳发展是近年高考命题的主题,稳表现在整体上,高考总题量、各部分题数、各部分分值及各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上基本保持不变;注重考查考生各方面能力的评价目标也不会改变,这符合选拔性考试的规律和要求。

变则通达,变体现在局部。对考生五大能力的要求《考试说明》更为细化和具体,细化了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与实际。另外,在能力要求上的分层考查在高考命题中也有所体现,这使高考更的选拔工作更利于操作。2007年高考命题的变化趋势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对首批使用课改新教材的考生来说,面对的高考必须体现在传统高考模式向新课程改革的过渡。因此,在新的高考试题编制方面将有很大的创新。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形式不会不变,也不会突变,我们面对的高考将是在《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有机结合理念下的变革,这种变化在近几年高考的试题中我们已经看到了新课程标准的雏形,许多命题都不同程度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其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高考同现代科技、同生活、生产实际相结合已经成为近年命题变化最大的转变,2007年的高考这一命题趋势不会变。

自由选考是新高考的最大亮点:新的《考试说明》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考试范围和要求中增加了“指定选考”和“自由选考”的内容,虽然这部分所占比例分别是5%,但在高考中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让学生有选择的机会,这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的重要举措,是高考领航新课程改革的重大变革。高考由过去唯我独尊的霸主地位下凡了,自由选择的引入使高考与考生之间有和情感听交流和自由选择的机会,这也使高考更具有人性化。自由选择的引入即地现了新课改理念,对推动新课程全面深入开展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有利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同国际上发达国家接轨。

碰撞与动量守恒部分的变化必须引起注意:在《考试说明》把碰撞与动量守恒定律列入必考内容完全是为了命题的方便,这也意为着这部分内容不受选考指定选考5%的限制,其命题动量部分包括“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比例不受任何限制,在高考命题中怎样命题都不超纲。

实验与探究能力:《考试说明》在内容比例中描述为(包含在以上各部分内容中)约16%。实验能独立完成表2、表3中所列的实验,能明确实验目的,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能控制实验条件,会使用仪器,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并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4.对探究性考查将在2007年高考命题中有所体现

对探究能力的考查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学和实验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最大区别之一。在物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探究能力是科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物理学大师成功的重要方法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提高探究能力,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更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但2007年的高考如何考查探究能力,这是高三师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考试说明》对高考如何考查探究能力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对探究能力的考查不再是实验题的专利,选择题、计算题也可以考查探究能力,这一点我们从样题1、5、8、12中都可以看到新高考是如何对探究能力考查的标准题型。

样题1.如图1所示,用一根细绳和一根杆组成三角支架,绳的一端绕在手指上,杆的一端顶在掌心,当A处挂上重物时,绳与杆对手指和手掌均有作用,对这两个作用力的方向判断完全正确的是图中的()答案:D (易)

点评:本题属探究性实验题,考查的是共点力平衡和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二个知识点。

样题5.一位同学在探究影响落体运动的因素时,设计了如下四个小实验:

实验(1):让一张纸片和一枚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

实验(2):让两张相同纸片,一张揉成一团,一张摊开,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实验(3):让小纸团与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实验(4):

在抽成真空A B C D 图1

的玻璃管中,让小纸片、小纸团、小硬币同时从人同一高度落下。

对上述四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中硬币与纸片同时落地 B.(2)中两者同时着地 C.(3)中硬币先着地 D.(4)中三者同时落地 答案:D 易

点评:本题包含探究的“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三个重要过程,把实验题放到选择题中,这是《考试说明》想告诉我们的高考命题信息。实验占总分的16%,实验与探究又包含于必考、指定选考和自由选考内容之中,这是新的《考试说明》与往年的最大不同之处,实验题可以渗透到选择题或计算题之中。

样题8:我们做过《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长度的关系》实验,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F 的大小与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x 成正比,并且不同的弹簧,其劲度系数不同。现有劲度系数分别为K 1、K 2的弹簧A 和B ,若将他们串联成一根新弹簧C ,探究弹簧C 的劲度系数K 与K 1、K 2的关系。

(1)同学甲的猜想是12K

K K =+,同学乙认为

12

111K K K =+。其中有一位同学的看法是对的,请

判断出谁对谁错,并写出判断依据。

(2)为了验证理论推导的正确性,可通过实验来完成。实验所需的器材除弹簧A 和B ,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外,还需要的器材有 。

(3)探究弹簧C 的劲度系数,实验需要一个数据记录表,请你填写记录表的测量物理名称。 (4)请写出完成实验的步骤。 实验数据记录表及解答:略(中等)

点评:本题包含了新课标对探究性实验所提出的所有过程,对学生探究能力要求较高,而实验来源于教材,但又进行合理改进并增大难度,未来高考探究实验的命题可能就是这样。

样题12.在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中,小明获得了高一级100m 赛跑的第一名,他的成绩是12.01s 。按照你的估计在图2中画出他在比赛过程中的最有可能的v-t 图像。(思考提示,不需要回答:小明赛跑的速度从始至终都是不变吗?如果有变化,你估计是怎样变化?把这种变化用图线表示出来时,要考虑哪些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解答:略(易)

点评:本题即是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也对过程与方法提出较高要求,还同生活实践紧密相联,此题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查,很好的把新课标理念渗透到高考命题之中,此类命题

虽然在高考中不会大量出现,但却是未来高考发展方向的一个风向标,也为备考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本题在《考试说明》中本题是属易作题,但对大部分师生来说,本题仍然是难题,因为师生很少进行此类题型的训练,特别是由图线与坐标的围成面积求位移,是本题的创新之处,也是学生答卷中很难思考的疑点和失分的重点。

5.2007年高考将加大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力度

从《新课程标准物理科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可以看出新的高考将加大考查“三维目标”落实情况的力度,其中“知识与技能”也是传统教学理念下高考考查的重点,“情感与价值观”很难在高考命题和答卷中得到体现,因此未来高考变化最大的应当是加大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力度。在《新课程标准》中对过程与方法要求有5条:1.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2.通过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3.能计划并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解决学习中遇到的一些物理问题,有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4.参加一些科学实践活动,尝试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解决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5.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s -1

图2

在《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的研读中我们不难发现,“实验与探究”包含于“过程与方法”之中,“过程与方法”在新课改理念下高考中的重要性在《考试说明》中得到了进一步体现,在样题中能够体现对“过程与方法”考查的命题有样题1、2、3、4、5、8、9、10、11、14、15,可以说几乎每道题都对 “过程与方法”进行了考查。

【样题15】如图3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质量为m 的木板A 、B 置于水平地面上,它们间距离为s=2.88m ,质量为2m 、大小可忽略的物块C 置于A 板左端。C 与A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0.22m =,A 、B 与地面之间动摩擦

因素数2

0.10m =,最大静摩擦力可以认为等于滑动摩擦力。开始时,三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现给C 施加一个水

平向右,大小为

2

5

m g 的恒力F ,假定木板A 、B 碰撞时间极短且碰后粘连在一起,要使C 最终不脱离木板,每块木板长度至少为多少?

解答:略(难) 点评:本题从命题形式和物理情景看都属常规题,但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对过程和方法要求较高,属难题范畴。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1摩擦力;○2功;

○3动量守恒;○4动能定理等力学中的四个重要知识点。

涉及的物理过程与解题方法:○1A 与C 共同加速运动,A 与C 之间的摩擦力小于C 所受的外力,需讨论,这是本题设置的第一个难点;○2A 与B 碰撞瞬间动量守恒;○3选三个物体为研究对象动量守恒,这是解题的第二个难点;

4C 相对于B 运动,最后同B 有共同速度。题目在设置时没有提C 与B 的摩擦系数,但用A 、B 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木板来说明B 与C 的摩擦因数与C 与A 之间的摩擦因数相同,这是本题设置的疑点;○

5对C 整体应用动能定理。 二.在《考试说明》出台后对2007年高考命题趋势的探讨

由于原始分的引入,高考招生政策的变革,为了创设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改变历年来物理学科高考原始分偏低的现状,2007年高考试题的难度同上一年比将大幅度的降低,全省总平均分会比上一年的原始平均分有很大的提高。那么2007年高考将如何拉开学生之间的距离,命题方向将有那些变化?

1.试题难度的合理安排,做到入门容易,降低起点,有一定数量的送分题,逐渐加深难度,层层把关,逐渐淘汰;

2.知识点分布合理,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很多试题表面上看均属常规题型,对学生有一种亲切感,但学生在审题、分析推理、解答时还需下一定功夫;

3.更多的体现知识是基础,是载体,立足知识点的落实。思想方法是核心,能力是目标的考查原则。在考试中将留给学生较多的答题时间,以达到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4.控制分值的分布,尽量争取正态分布,但适当增加中层生和中低层生的得分率和分值,达到提高总体平均分的目的;

5.命题将更注意能力和创新点,更多创新题型将在未来高考命题中出现。试题将更多涉及到现实生活、前沿科学、科技热点问题。考查学生处理信息能力、开放性思维及实践能力的命题将更多的出现;

6.探究性命题将成为新高考命题中将在新高考的各类题型中出现,尽管这一变化趋势不会太大,但对未来高考的具有领航作用。

7.注重新课改理对高考的领航作用,增大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力度,新的高考将更多的关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体现,将更有利于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未来应当重视考查“过程与方法”的命题,这将是以往传统高考命题与新课改理念下高考命题的分水岭,我们必须特别注重高考命题对“过程与方法”考查力度加大的变化趋势

图3

三.针对2007年《考试说明》出台后的备考策略

现在各校备考已经接近二轮,在二轮复习中应《考试说明》作为重要依据,根据《考试说明》的命题指导思想和能力要求进行备考,突出做好以下几点。

1.我们关注到《考试说明》的变化,但高考选拔人才,以能力为主导,全面考查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的宗旨不会变,传统的、经典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线,以习题为载体的复习方式应然是备考的重中之重。备考还是要立足扎实的基础,突出中档题,少量难题。特别是尖子生,更应注重中低档题的练习,尖子生往往在做中低档题时易丢分。

2.重视课堂训练的效果,做到讲练结合,练是重点:高考是一种应试能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测试,在高考二轮备考中我们更应当重视师生的互动,特别是在习题的讲练中,教师应当转变课堂上关注这节课我讲了多少题、几个知识点、是否有知识点的漏洞,很少给学生练的时间,这样做有时效果并不理想,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讲过的例题,学生考试中得分率并不高的现象。出现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课堂缺少师生互动,教师不知道自己所讲的内容学生接受了多少,是否真的掌握,更不能站在学生的观点看问题。在课堂上的练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找到切入点,抓住问题的关键,突破难点、疑点。

3.重视对概念、规律再认识,注意教材的附加内容;关注主干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能力的训练。注重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能力的培养。

4.突出做好探究性命题的训练,高考如何考查探究性这是一个困扰了本届参加高考师生三年的问题,现在《考试说明》给此类问题一个明确的样题,根据“样题”指明的方向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训练,让它们在训练中体会掌握有关考查探究性命题的解题过程与方法,达到在短期内训练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应当注意的是探究性命题可能出现在选择题和计算题中,不能只局限在实验与探究这个小圈里转。要把解决探究问题的理念贯穿于整个二轮备考复习之中。

5.重视对过程与方法的研究,做到在概念复习中、在规律复习中、在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复习中、在创新和设计实验复习中、习题讲练中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掌握和提高,备考的重要目的就是应试,高考的最高境界就是能准确解答所有考题,这种境界靠简单的题海战术是无法实现的,无论你做多少题,本届高考试题您是不可能事先做到的。因此在习题课中,要通过习题的讲练巩固和深化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活化所学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复习情况进行诊断,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复习方法上重视“过程与方法”,现在学生在高考备考中忙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习题,在题海中疲于奔命,片面追求大习题量,不重过程重结果,不讲方法看数量,不问收获只耕耘,不讲思维看速度。在复习中要指导学生实实在在地重视对解题过程和方法的总结,学会正确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应试能力。

6.要根据《考试说明》中“自由选择”命题特点进行全新的命题,对学生进行适应性训练,防止高考中出现因多做选做题,交叉做选做题而丢分和浪费宝贵考试时间的现象出现。

7.高考不仅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检测,在高考的环境下如何在心理上战胜自我,取得良好成绩,这就要求在考前要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如对尖子生,在考前可适当进行几次难度较大的题型训练,使他们有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这样才能在高考这个决定人生的关键时刻打胜仗,不敢不能面对失败的学生往往在高考中打败了自己。

总之,高考的复习应在创新中前进,在素质教育与升学教育中寻找平衡点,应从简单的题海战术中走出来,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管理智慧中创造新的成果,在对以往高考试题和《考试说明》研究中寻求未来高考命题的轨迹,提高备考效率。我们的学生在6月收获不仅是成绩、还有体验与成长、感悟与成功。

附件1.高三备考创新复习法

1、教师要进行“假如我是高考命题人”的角度去解读高考

教师在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各知识点在历年高考命题在出现的频率和趋势,对未来命题动态进行研究,通过理性的思考去预测,如果教师经常进行“假如我是高考命题人”的角度去思考和训练,站在另一个位置去看高考,您会发现许多过去难以发现的规律,找到高考命题的根,发现高考命题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这样有利于加强对命题的思考与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进展,有利于促进师生的反思,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更好的促进师生的发展。

2、学生每天进行2到3个计算题的规范化训练。

学生准备好一个作业本,每天做2到3个计算题,老师全批全改,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解题习惯,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全面情况。选题一定要典型,是训练学生能力的好题,决不要搞题海战术,搞题海战术是徒劳无益的。我们知道由于命题专家的反押题行为使学生做过的题基本都是不考的,现在高考偶尔出现的成题也是对原题进行改进的,给学生一种亲切感,在熟悉中考陌生。现在大部分题都是在高考中出现的原创题。

3、对学生进行“假如我是高考评价人”训练

在学生作业或测试结束后,给学生标准答案,让学生相互批改试题,进行“假如我是高考评卷人”的训练,学生会发现别人失分的地方,这也正是自己容易丢分的之处,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防止学生犯低层次的错误,而这些错误正是每年高考考生估分同实际得分出现较大误差的原因。这一训练对于尖子生由其重要,因为有些尖子生知识点的漏洞和解题方法的失误自己是发现不了的,但却善于寻找别人的失误,而找到了别人的失误也就找到了自己的弱势附件2.高三备考常规复习法

1.了解考试要求中所包含的内容及其涉及的深度

建议考生的资料准备中应包含包括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便对照了解物理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所涵盖的物理概念及其涉及的深度,进而找出考试准备方向。

2.理解原理和概念的含义及来龙去脉,不应仅死记公式或定义

对原理与概念的考核,其目的是要评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涵义,并能应用它们以解决问题。因此考生应尽力去理解公式或定义所代表的物理意义。但考生如能熟记具有典型意义的物理学定律的历史发现过程,则对回答问题将有所帮助。

3. 对问题先思考解题方向,不要盲目地计算

数学运算只是物理所用的工具之一,但不是主要的考查目的。在解决问题时,应先要找出解题所需要的原理,建立解题的步骤,再进行解方程或运算。

4. 图表、图像信息的获取能力亦是考查的重点

原理或概念的含意除了用文字表达,更可以转化成图表、图像,尤其是实验结果更是如此,因此考生对图表、图像的解读也要特别用心。

5. 重视经历实验的过程

对于特别要求经历探究过程的实验,不仅要注意这些实验的结果及其相关限制条件,还应注重实验的过程。

附件3.周兆富老师简介

周兆富老师是教育部主管、北师大主办《高中数理化》特邀编委;《中学生学习报》(物理周刊)特邀撰稿人;佛山物理高考备考指导小组成员;人民大学书报中心作者俱乐部A类会员;北京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北教恒谦教育网物理名师,《恒谦月刊》特约编委。在“广东省高中物理教学研讨会”上主讲“对2007年高考如何考查‘教程与方法’的探讨”专题;主审:北京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金版1+1高考双测》(物理);参加编写:由广东省教育厅出版的《普通高中新课程物理教学与评价指导》;主编:由陕西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的粤教版物理必修2《导与练》教学等辅导书;主编:现代教育报2007年《新课标版物理高考二轮复习》电与磁等四个专题,近十万字的优秀备考资料。在《高中数理化》等杂志上最先发表高考领航课改类文章,在《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物理教学》、《素质教育》、《高考》等国家级期刊上发表有关新课改、创新教育、高考研究与预测等文章四十多篇。长期与国内高考命题专家、高考命题研究专家保持良好的联系。受多家出版社邀请撰写有关高考及课改等方面的文章。受天星教育集团特别邀请撰写《2007年新课标版校联盟高考调调研试题》。还受《高中数理化》杂志社、《现代教育报社》邀请编审将发表的各类稿件。研究方向:新课程改革、高考命题研究、新课改与高考关系、创新教育、高中常规教学、高中物理“题根”、中外基础教育模式对比等。

附件4.各横块知识点数量

附件5同2006年高考相比,各知识点的变化情况统计

说明:实验中的验动量守恒为必考内容附件6:实验的变化情况

附件7:2007年新增知识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