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语文学科结题信息报表

课题名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

语文学科负责人卢焱

所在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大雁塔小学

填表日期2004 年12 月15 日

一、基本情况

研究背景:

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的讲话,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国际形势要求我们创新,时代在呼唤创新精神,而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为把学生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相对宽松的教育条件,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是我们正面临的信息时代的产物,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加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伴随着电视机和计算机发展的新一代,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语文学科研究的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教育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它与各个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各个学科有着一定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生动的情景,形象的画面,美妙的音乐,最大限度地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快捷性、参与性、交互性,将更加丰富学生的感官,便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促进信息交流,建立个体独特感受,突出知识的体验过程,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意识。鉴于此,实验此课题。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高度应用,为学生参

与学习开辟了更大空间,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研究所依据的主要理论:

1、现代信息技术理论。

21世纪是信息技术时代,信息化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流,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能力将作为人们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2、创造学与现代学习理论。

创造学是20世纪中期兴起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探索创造的机制、规律与方法,开发人的创造力。半个多世纪以来,创造学的原理和方法引入教育战线,形成了创造教育学的新领域,对于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推进教育改革和优化受教育者素质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各种创新活动,既可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和创新能力,还可进一步培养其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交往能力,以及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良好心理品质等。因此,可极大带动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和统一的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志趣精神,道德审美情趣等获得全面的发展,是当前我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而现代信息技术正能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

5、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课题研究基本观点

1、现代信息技术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与活力,使学生不断创造新的学习形式。

2、现代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3、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了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来获取知识与保持。

4、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5、网络环境能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信息资源。

6、信息技术的运用与课堂教学和谐互动,提高学生学习动机水平,提高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6、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一、要设立创新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这集中体现在它们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给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支点,营造了创新环境。

在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武汉市教学研究室与华中师范大学组编的《信息技术》教材的“编者的话”中有这样一句“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设立创新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落实。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基于这一理论,所要设立的创新环境必须是一个科学、民主的环境,要排除教师和书本在知识上的权威。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还告诉我们,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的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丰富的经验。法国科学家贝尔纳也曾说过: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固着在学生的头脑中,会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思维定式。如何使学生突破已有的认知结构,以创新性的思维去探究同一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同一问题的不同类型答案、同一问题更新奇独特的意见呢?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不破不立、敢于尝试、勇于失败的创新精神。

众所周知,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要遵循六个原则

教育信息理论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网络及网络为核心的网络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

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自1992年上任后,十分重视发展网络的教育应用。他说:“为了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进我们的全部学校,要求到2000年使每间教室和图书馆连通国际互联网(Internet);确保每一儿童能够用上现代多媒体网络;给所有教师以培训,要求他们能够像使用黑板那样自如地使用网络;并且增加高质量教育内容的享用。”基于此,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普遍性原则

普遍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具有普遍性。

2、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确定不同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3、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必须考虑个体发展的客观规律。由于个体之间在兴趣、爱好、观念、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所以在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要尽可能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来引导和促进不同个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4、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原则,即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提倡创新并不是否认知识的传承。创新是建立在知识传承的基础之上的。

5、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即要注重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包括高效获取信息的能力、熟练、批判性地评价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生成信息的能力、信息免疫的能力等)。

6、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即在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策略。

三、以研兴师,可以造就一批高素质教师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前提条件。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会有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我们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理论修养,不仅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且要有与时俱进,创一流业绩的不懈追求,才能永葆教育者的青春。

1、教师角色观。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转变,由教学中的主角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2、学生观。传统教学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新课程倡导把学生看成是发展的、完整的、独立意义的人,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3、教材观。传统教学视教材为“圣经”,唯教材是从,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学观。传统教学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培养活动,新教学观倡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激情,更加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意志。不断地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人素质结构和人格结构中最有价值的素质,包括创

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性学习方法、习惯与各种创造性才能,它可以使人做出与众不同的成就,并能自我突破,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1.要尊重个性发展,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美国一位教育者罗伯特?马金所说:“当教师充分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天才,启发引导学生不但成功地取得了超越他们过去水平的优良成绩,而且达到了他们认为应该达到的预想目标时,使命中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了。个性化教育成为鼓励学生自信的工具,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它在师生之间创造了一种不同的责任制,即创造了一种为保证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实质性改善而相互承担责任的精神。”

2.运用学科特点,唤起创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 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为学生创设情景,增加表象积累。

(2)现代教育技术的交互性,为学生自主学习、协作交流提供机会。

(3)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拓展知识、扩阔视野。

3.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4、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思维的主动性、求异性、变通性,养成创新的习惯。

发散思维是指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五、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有效培养学生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源中获取、评估和使用处理信息,这主要表现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内容。

1、培养信息道德

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方便快捷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计算机特别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信息内容形形色色、鱼龙混杂,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凶杀等污染社会的信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还不强,哪些信息有用,哪些信息无用,学生在获取有用的信息中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课堂中要求学生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要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不得危害社会或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不能随意下载信息,要拒绝污秽信息。在学习写作文时,告诉学生不能随意抄袭他人的文章,以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权。告诫学生要远离那些不健康的游戏,更不能沉迷于电脑游戏而荒费学业。

2、树立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指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获取信息的心理欲望,是人脑对于信息思想、信息观念、信息理论所形成的一种生理素质。

学生由于年龄特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特别强,一旦对新生事物产生兴趣,它将变成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和激发学生的信息意识。

3、善于收集信息

当今世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种类繁多,而收集信息的渠道更是不计其数。像我们平时听老师讲的,从书上、报上看到的,从交谈中知道的或者看电视、听广播等等,这些都是获取信息,然而在信息社会的今天,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

4、正确处理信息

教师要从小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信息的能力,面对丰富的信息,要引导学生根据信息内容和信息来判断现有的信息资源是否有用。

5、综合运用信息

获取信息是手段不是目的,综合利用各种信息,在分析处理相关信息的基础上,围绕某一问题的解决创造出新的信息,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核心。新教材中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培养学生综合利用、自主创造信息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支撑的研究证据

一、设立创新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硬件建设,应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跟上时代发展水平。我校根据要求和现实可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做到有超前意识、高起点装备。近年来共投入180万元,实现了每个教学班“三机一幕”,建成了语音室、计算机室、多媒体综合电教室、阶梯电教室,安装了双向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校园网、智能广播系统。

这些硬件设备的投入,大大地增加了校园设施中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学校的档次,也为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在课题研究的三年多时间里,教师在各类课堂教学大赛、素质比赛中获奖。

(一)各类课堂教学获奖情况

(二)论文类获奖情况

三、实验中

(一)学生的学习方式趋向多元

表一:学生学习方式前后测对照

(二)学生的创新精神初步激发

表二:学生各种创新精神前后测对照

(三)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研究的突破性进展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创造性地教。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结论,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的方法,懂得知识的规律,更好的发掘学生的潜能,达到创新的目的。鼓励学生去尝试,激励学生去超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创造,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开发和发展,使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拐杖。其次,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会他们灵活掌握学习方法,在学

习过程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也为语文教学构建了一个多媒体、网络和智能有机结合的个别化、交互式、开放性的动态教学环境,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创设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空前广阔的大舞台。在作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同样可以凸显重点、化解难点,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有了能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创设情境的信息技术,学生创新思维的双翼一定能飞得更高。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横向比较课文,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纵向比较。信息技术能提供丰富、形象、感染力强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处理教学信息采用超文本、超媒体结构方式,处理教学信息采用高科技智能化方式。这些特点都是激发学生兴趣,推动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优势。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利用现代技术,进行变式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运用现代技术,让学生学会联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运用现代技术,鼓励大胆猜想,培养思维的直觉; 利用现代技术,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现代教育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培养学生的创

新能力,而且对学生的学习起协调、促进作用,为未来的高层次创造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1.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着眼于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2.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建构一个坚实可靠的信息技术教育平台,进一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打破课内外,学科之间,时间、空间的局限,强化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和操作技巧。

4.通过双向互动方式,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有机融合,使信息素养的培养和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5.建立新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正确的导向和保障。

6.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7.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新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8.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9.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到课外学习,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自我评价及成果的社会影响

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体提高新一代公民的素质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而实现这个科学的教育的有效途径就是现代教育技术。我们通过两年的

课题实验,从实践中证明了: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二者的科学结合,能最大限度的开发人的智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试验,我们从数字对比中,可以得出初步结论:

1、通过实验研究和培训,转变了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我校培养了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整合能力,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学科骨干教师队伍。

2确立了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了旧的教育模式,构建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

3开发了大量与上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应的教学软件,产生了一批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优秀论文。

创设了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民主、安全、和谐的现代教学环境和条件。

加大了课堂内信息的容量,优化了课堂教学,打破课内外、学科之间,时间、空间的局限,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效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合作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6、帮辅兄弟学校提高办学效益

大雁塔小学作为教育科研的中心、教育教学示范的窗口、学校管理的龙头、培养基础人才培

养基础人才的基地,因而有条件帮辅兄弟学校提高办学效益,使他们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基于这种认识,我校经常接待蓝田、户县、周至、榆林等地教师,指导他们转变教学观念,

钻研教材,改进教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更新教学手段,设计练习,精讲巧练,毫无保留的传、

帮、带。并经常派有经验的老师送教下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得到了

家长以及社会的广泛赞誉。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问题:

由于教育经费的匮乏,现代教育器材不能保证普遍使用。

在我们学校虽然有了教学网络,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为老师查找资料提供了方便,但是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还得到固定的教室上,使现代技术的不能广泛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人员缺乏,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设想难以实现。

现代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使得课件的制作与开发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不能全力投入到试验研究中去。

设想:

普及现代信息硬件,为师生提供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平台。

加强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