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十二经升降主病提纲诀

中气如轴经气轮,旋转升降是平人;胃胆包心膀肺降,脾肝三小肾肠升;五行生克原一化,六气和合病则分;温清补泻复升降,圆运动法说与君。

中气如轴经气轮,旋转升降是平人者,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当升者升,当降者降,是为阴阳和平无病之人。如十二经气,当升者不升而往下陷,当降者不降而往上逆,便是有病之人了。

胃胆包心膀肺降,脾肝三小肾肠升者,十二经中,胃经、胆经、心包经、心经、膀胱经、肺经六经,由右下降。脾经、肝经、三焦经、小肠经、肾经、大肠经六经,由左上升。升由左而右,降由右而左。中气左旋右转,则十二经气左升右降。升经降经,左右皆同。言左升右降者,十二经的升降主干也。

五行生克原一化,六气和合病则分者,五行乃一气之升降浮沉所变化,生是气行先后的作用,克是气行对待的作用。六气和则合而不分,六气病则分而不合。六气之中,一气偏衰偏盛则病,一气独绝独胜则死。中气伤则偏胜偏衰,中气亡则独绝独胜。六气分而不合,即是升降乖错,其实先由中气之旋转无力也。

温清补泻复升降者,各经之病,无非虚实寒热。治病之法,无非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而虚实寒热之病,无非升者不升,降者不降。补泻温清之法,无非逆者降之,陷者升之,复其升降之旧而已。但经气如轮,中气如轴,中气乃经气之根本。升降上下左右之经气,须先照顾中气。如轻病转重,必是中气为医治伤,重病致死,必是中气为医治脱。如轻病不医自愈,必是中气自己复元,大病治愈,必是中气为医恢复。所以治病须治中气也。

圆运动法说与君者,中医学理,根于河图。《内经》、《难经》之理,《伤寒》、《金匮》之法,一个河图尽之矣。历来解释河图者,都解不出其所以然,且并不知医理医法即在河图之内。河图者,空气升降之表示,河图之理少有人知,于是中医古法遂失。此中医学所以各执其是也。今欲整理中医成为有系统的科学,非将古法恢复不可,中医古法,即是河图升降的圆运动。

胃经不降主病诀

胃经不降呕吐哕,嗳痞胀眩惊不寐;血衄痰热与渴烦,浊带遗利鼓肿辈;

实则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

呕者,有声无物,常觉由胁下冲上,甚则呕出绿色苦味之水。此病虽现于胃,实由于胆经不降,逆而上冲,故胃经不能下行而作呕也。(清降胆热,温补中气,兼降胃气,并升三焦经气。)绿色苦味之水,即是胆汁。

吐者,有物无声,吐后少有继续再吐者,不似呕之连接不已,非呕不快,日夜不休也。

朝食暮吐者,脾弱不化。(温补脾土,兼降胃土。)

食入即吐者,胃间有虚热也,(清降胆胃。)

有大便于涩,十数日始一行,因而胃逆食吐者,则全属土虚津涸也。(降胃润肠,兼补中气。)朝食暮吐而尺脉较弱者,水中火弱不能生土。(温润肾家。) 哕者,稍有呕意但无声,稍有吐意但无物,俗所谓发恶心是也。

如久病之人而哕,是中气将绝,胃气将败也。(大补中气,兼养胃阴。)

如无病而哕,则中气虚而兼浮热也。(清降胆胃,和中去滞。)

此外还有一种打呃忒.由腹中上冲上脘,声大而且震动全身,则热滞也。(清热舒滞。)

嗳者,嗳酸也,宿食停在胃间,阻隔胆经降路。胆属阳木,木郁生热,热郁作酸。嗳之现状,只觉咽中有曾食之物,翻上作酸,仍下去也。(去滞清热。)

痞者,胸痞也,胃经不降,凡胆肺诸经皆无降路,故胸间痞闷也。(有寒则温补中气,有热则清降胆胃。)

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理滞降逆,调木顾中。)湿热作胀。(去湿清热。)

眩者,头目晕眩也。胃经右降,则头目诸经亦降,有如新秋凉降,天际清肃。否则热逆化浊,上重下轻,故眩晕也。清降胆胃,(补中去滞。)

如并无逆热而眩者,必兼肾肝阳虚,不能上达也。(温补肾肝,收敛浮阳。) 惊者,胃经不降,胆经上逆,相火飞腾也。(清降胆胃,温补中气。) 不寐者,胃经不降,胸间阳气不能下降以交阴气也。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

阴则寤,人与造化同气,故夕寐而晨寤。胃经不降,故不寐也。(降胃补中。) 亦有肾寒不寐者。(温肾补中。)

亦有胆寒不寐者。(温补胆经。)

亦有经络滞塞,阳气交不了阴气不寐者。(活络通经。)

血者,吐血,衄者,鼻血也。吐血衄血,有寒湿、燥热之殊,而皆原于胃气之不降,而又兼肺胆之逆。寒湿吐血,则黑而成块。温补中气,(燥土降胃,兼敛肺金。)

燥热吐血,则鲜红不成块。(清润火金,兼养胃降胆。)

寒湿衄血,额角不疼,鼻不干。(敛肺兼强中降胃。)

燥热衄血,额角疼,鼻干。(清降胆肺,养中去滞。)

但血去阳虚,亦有燥热之后。寒湿续起者。(先清后温。)

如血去阴虚,阳泄化火,内则土败,外则热增,较寒湿难治。(敛肺降胆,清热养中。)

痰者,人身水升化气,气降化水,气化之水,被火熏蒸,降不下去,于是成痰。痰色黄而稠,为相火虚逆之痰。(清降肺胆,温补中气。)

如痰白而胶粘,为相火伤阴,阴虚液涸之痰。(润肺滋肝,调中去滞。)皆由于胃气之不降也。如痰清兼水,此中寒水逆之痰。(温中降逆。)

热者,胃阳有余,不能化阴下降,周身壮热。四肢秉气于脾胃,胃阳热盛,四肢且出热汗也。(清降胃热。)

如食后胃里觉热,或胸间觉热,是胃阴枯少,不能藏阳,孤阳外散,中气将亡。(温中润木,清养胃阴。)

渴者,燥气、湿气耗伤津液也,燥伤津液者,津液为燥气所吸收。湿伤律液者,湿与津液本是一气,既化湿气即不化津液,湿愈旺津愈涸也。如胃气顺降,则湿归水道,湿渴自止。(燥土利尿,降肺达木。)

胃气顺降,阴降津生,媒渴自愈也。(补气清肺。)

燥渴者饮必多。湿渴者饮必少,或虽渴不欲饮,或饮后仍吐也。

烦者,胃经不降,心经与心包经无路下行,此二经皆主火气,火气降则神清而心宁,火气不降则神乱而心烦也。(清热养中。)

如非火热而心烦,是胃阴亏乏,不能下降,阳气散越,极是危险。(养阴补

阳,兼温中气。)浊、带、遗、利,浊者,小便后有白物;带者,阴户常有水湿稠粘之物;遗者,梦中遗精;利者,天明腹泻之利。此四病皆下焦之气封藏不住,不能上升之故。但下焦之气封藏上升,必须先由上焦之气收敛下降。(清降胆胃,敛肺去滞,不宜温中,忌助疏泄。)

胃经者,上焦气降之总机关也。胃经不降,故下焦不能封藏。至于胃经热而下利者,(泻热降胆,调中去滞。)则伤寒少阳、阳明热证有之,内伤少有。热则气动,动则下利也。此四病兼有肝木疏泄之过,宜兼调木。

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此病夹杂,甚难为治。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此二病,非老手难办。实者发狂或食停,其他皆是虚之类者。发狂,弃衣上房,力大气盛,乱骂跳跃,不可制止也,惟伤寒胃腑实结之证有之。或不发狂,而潮热,手足汗出,腹满痛,拒按,六七日不大便,谵语,此为胃阳太过,不能下降,应用寒下药之实证。(润燥攻坚。)

停食亦有实证,必嗳酸,恶闻食臭,恶寒,发热,头疼,腹满痛,拒按,下利清水,舌起黄胎,厚而且燥,面垢气粗。必如此方为实证。均可用寒下之药。如不兼腹痛拒按、下利清水者,亦停食之虚证也。(去滞调中。)除此二证之外,其他一切胃经不降之病,皆是中虚胃逆或中滞胃逆。皆宜补中降胃或调中降胃,不可轻用寒下之药。

胃是诸经降之门,肺胆不降胃受累者,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轴运轮行,轮滞轴停。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中气在胸下脐上,居脾胃之间。中气左旋,则脾经之气升,中气右转,则胃经之气降。脾升则下焦诸经之气皆升,胃降则上焦诸经之气皆降,故曰胃是诸经降之门。但肺经不降,木气上冲,胆经不降,相火逆腾,胃经亦受其累不能下降。故治肺胆二经不降之病,须调补中气,并降胃经。而治胃经不降之病,亦须调补中气,并降肺胆二经也。凡上逆诸病,

皆以胃经为主,中气为根。

脾经不升主病诀

脾经不升利清谷,满肿带浊脐下筑,便血后重腰膝酸,关节湿疼冷手足;

身重口干不用肢,黄疸疟癥皆虚目;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覆。

利者,泻稀粪也。大便滑溏,亦近乎利。清谷者,食谷不化,清粪中带有谷也。胃主容纳,脾主磨化。胃气降则善纳,脾气升则善磨。脾阳下陷,不能磨化食谷,中气凝滞,水不能由小肠化入膀胱,遂入大肠而为下利。无病之人,三焦相火、小肠丙火升于脾土之下,中气强旺,故脾经不陷。肝阳上达,疏泄之气畅,故小便通调,而大便不溏。此病虽脾经不升之过,而肝肾二经亦有连带之过。肝经之过,在不能疏泄水气,故湿停而脾陷。温达肝阳。肾经之过,在不能封藏相火,故火泄而脾陷也。(降胆敛肺,以藏相火。)如无他经关系,只温燥脾土。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温运中气。)

水不运则肿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燥土疏木。)参看胃经不降条。

胃经不降者,多阴虚。(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温补肾肝,兼润风木。)满,即是胀。

带浊者,湿热下泄也。女子病白带,男子病白浊。脾土主湿,脾经不升,故湿气下注而病带浊,其间多兼肺肝之热。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肆其疏泄,则湿气不收。而浊带皆见于小便,因小便乃肝木疏泄之熟路也。(敛肺润肝,不可燥湿。) 脐下筑者,脾经不升,肾肝清阳,无路上达,因而下陷化寒也。肝木主动,升不上来,故脐下筑痛。(调中击滞,兼温肾肝。)

脐下筑本肾家寒胜之病,然使脾土之气不衰,力能制服寒气,不病此也。筑与冲不同,筑往下,冲往上,冲为肝肾之热筑乃肾肝之寒。。(滋养肝肾。)

便血者,大便时下血也。脾经不升,湿气郁瘀,阻碍肝经上升之路,肝经郁陷,往下疏泄,故大便下血。(温肾达肝,除湿清热。)

木气一陷,肾中阳泄则寒生,木郁生火则热作。总原于脾湿而不升也。(年久便血,去滞扶脾,补肝敛肺。初便血者,去滞清热。)后重者,大便时肛门坠

重也。脾经寒陷,阻碍大肠经与肝经升之路,金木双陷。金气主收敛,木气主疏泄,木欲泄而金敛之,金欲敛而木泄之,故愈利愈不通,而肛门重坠也。(养木除湿,清热温寒,兼舒金气。)

后重而便脓血者,乃肠中脂膏,被木气冲击而下。世谓红色为火,不知并非火也,惟调为滞,则诚然耳。然不可攻滞,只可理滞,此病即痢疾。如不病痢疾而后重,则下虚也。

腰膝酸者,脾湿下注,肝肾之气,郁而下陷也。(燥土暖水,温润肝木。)

关节湿疼者,脾经下陷则生湿,湿气淫溢于关节,气脉不能疏通,故关节疼。(燥土暖水,兼清木热。)冷手足者,脾主四肢,脾阳陷败,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冷也。(温补中气,兼温肾气。)

外感恶寒之冷,手足与身俱冷,乃自己觉冷,乃恶寒也。此则手足真冷,乃虚证也。痰滞而阳气不通,手指亦冷,自己却不觉冷也。(调痰理气,阳气自通。) 若内热而手足厥冷,当清内热,不在脾经不升之内。

身重者,脾经上升则湿气化水而成汗溺,脾经不升故湿气停瘀而身重也。(除湿燥土。)如胃热极而身重,当清胃热,不在脾经不升之内。

口干者,脾阳上升,气蒸生津则口不干,脾经不升,口无津液故干。虽干却不思饮,与因燥而渴者不同。(温升脾阳,兼补中气。)

不用肢者,脾主四肢,脾阳上升则四肢轻灵,脾陷阳败,阳气达不到四肢,故四肢不举,不听使用也。(温中燥土,兼调荣卫。)黄疸者,脾陷湿瘀,小便不利,肝阳郁而为热。木主色,木热传土,故目黄,皮肤、汗、尿、爪甲皆黄,其色黄如栀子。发热作渴者为阳黄。

(清热除湿。)

不热不渴者为阴黄。(温补脾肾,兼清湿气。)木主色,详原理篇。

疟者,寒热往来,抖战汗出,病去人安,次日又发也。脾主磨化,脾经下陷,磨化力弱,肠胃经络有所停滞。火气又衰,不能蒸发使之化汗而去,因而阻碍胆经与荣卫循环之路。故寒热往来,发作有一定之时。卫行不通则恶寒,荣行不通则发热。荣卫交争,则寒热并作,争而仍和,则汗出病解。(理中去滞,兼调胆经。)发作日早者,阳复易愈。隔日一作者,病深愈迟。而脾经磨化力弱,为极大原因。荣卫详原理篇。

癥者,血气不能畅行,瘀积而成之块也。脾主磨化,脾经下陷,磨化力弱,故一切瘀积日积日深,而癥病成也。(养中补气,磨积消瘀。)皆虚目者,凡以上诸病一名目,皆虚病。如认为实而肆用攻下之药,必轻病治重,重病治死。因下陷之病,只宜升法治之,倘用下药,愈不能升,而大祸起矣。

脾是诸经升之关,肾肝不升脾反覆者,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中气左旋右转,经气左升右降。中气左旋。则脾经之气升;中气右转,则胃经之气降。脾升则下焦诸经之气皆升,胃降则上焦诸经之气皆降。故曰脾是诸经升之关。但肾经不升,不能温生肝木,肝木不升,横克脾土,脾经必升而复陷。肾经不升,水中无火,土气无根,脾经欲升不能。故治肾肝二经之病,须调中气并升脾经,治脾经不升之病,须调中气并升肝肾二经也。凡下陷诸病,皆以脾经为主,中气为根。

凡下部之病,本是下陷,亦有因于上逆者。此必病象,固系不升,脉象乃系不降。如治中升陷,病不见愈,则调中降逆,病必愈矣。

凡上部之病,本是上逆,亦有因于下陷者。此必病象固是不降,脉象乃系不升。如治中降逆,病不见愈,则补中升陷,病必愈矣。

盖升降循环本是一气,上下左右,互为其根。降逆升陷为正治之法,由降逆以升陷,由升陷以降逆,亦为正治之法。脾胃二经如此,他经亦如此。中气即脾胃间之气,故脾胃又为各经之主。

胆经不降主病诀

胆经不降呕咳胀,耳目额腮口齿项;消冲泄肾卫贼中,危哉寒下而热上;协热下利与入室,往来亦非实邪状;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

呕者,有非呕不快之意。少阳胆经之病喜呕。因胆经不降,逆而上行,胆属甲木,其气主动,胃土被迫,不得不呕也。(补中清热,兼降胆胃。)少阳甲木,详原理篇。

咳者,胆以阳木而化相火,降入水中,则生肝木,下藏水中,则生中土,逆而不降,则火逆而刑肺金,肺气不能下行,故咳也。(补中降胆。) 胀者,胆经由头项循胁下行。逆则经气盘塞,故头项、胸胁发胀也。(补中

降胆。)

耳目额腮口齿项者,胆经不降,横塞上冲,故耳痛,耳呜,耳聋,目昏,目赤,目痛,额角胀痛,腮肿痛,口苦,口痛,口酸,牙齿痛,项生结核,咽喉痛也。凡胆经上逆之病,皆系热证,但中下多半虚寒耳。(补中降胆,兼理逆热。) 消冲者,胆经不降,风火上动。饥而欲食,食并不多,食而复饥,渴而欲饮,饮后复渴。所食之食,所饮之水,皆被风气消去,并不化生津液,故病消也。风火上冲,心跳气逆,故病冲也。(息风温肾,清热养水。)风气详原理篇。

泄肾者,肾水上升,全赖水中有火,此火即胆经右降之气也。胆经不降,肾中之火,拔泄外出,肾气便寒而往下陷也。(补中降胆。)

贼中者,胆经不降,则横塞中宫也。(清降胆经,兼顾中气。)详见“此经能决十一经”二句下。

危哉寒下而热上者,人身上清下温则无病,而上之所以清,下之所以温,全由于胆经之降。胆经以阳木而化相火,此火降而在下则下温,逆而在上则上热。上热故下寒,下温故上清。下焦之火,中土之根,胆经相火下降,又全赖中土之旋转。医家见上热之盛,不知下寒已生,再以凉药清热,不知适以增其下寒,更以败其中土。中土愈败,胃土愈不能右降。胆火愈见上逆,上热愈见增加。至胆火尽化上热,全不下降,于是下焦全寒,中气败亡,人遂死矣,故曰危也。(温补中气,兼降胆经。)上焦、中焦、下焦即上部、中部、下部。

协热下利者,胆经上逆,火泄于外,下利之中,协有相火之热。(清降胆胃,温补中气。)

入室者,妇女经来而病伤寒,热入血室也。(清解胆经,补中降胃。)

往来亦非实邪状者,胆经属阳木化相火之经,居半脏半腑之界,此经不降,则阻碍阴阳交通之路,而现热往寒来,寒往热来之状。胆经一病,多是热证,但都非实邪耳。(清降胆经,兼补中气。)

此经能决十一经,不独肝经升不畅者,胆居胃与小肠之间,为消化饮食,变化气血之枢纽。人身中气如轴,经气如轮,气血皆化生于中焦,胆经不降,横塞中焦,轴滞轮停,各经因之都难升降,中气因之不能旋转。

《内经》曰:十一脏之气,皆取决于胆。言胆经下降,相火生土,而后中气旋转。各经之气乃能升降也。胆经降则肝经乃有上升之根,如胆经不降,各经且

皆不能升降,正不独肝经上升不畅也。胆经右降,则肝经左升。

凡虚劳外感之病,多因胆经不降的关系。胆经下降,肾水之中乃有火气。水中之火,中气之根。胆经不降,水中无火,中土失根。中央气弱,旋转衰歇,四维升降,因之乖错。相火既不下降,必定上逆,肺金被刑,不能下降生水,至此则水火皆亏,遂成虚劳。中土为饮食变化气血之原,如胆经不降,胃亦难降,脾亦难升。甲木生风化火中,中焦津液又为风火所伤,干涸滞涩,旋转愈加不灵,百脉皆停,病遂重矣。故仲圣先师治劳之方。独重胆经与中气也。外感发热皆胆经不降,相火外泄。相火即泄于外,中下遂伏寒机。外感死证之速者,皆火去中寒之故也。心包本属阴经,阴经无有不降者,其不降者,皆甲木之逆,中气之虚也。甲木下降,心包必随之降也。

肝经不升主病诀

肝经不升痛遗淋,痢痔血肛汗疝豚;便气阴寒诸下热,带月癥半漏吹崩;

目舌消虫躁绝缩,诸风百病尽虚征;陷而忽冲成阳亢,欲平阳亢降胆经。

痛者,腹痛也。木气主动,而性疏泄,木气下陷,疏泄不通,则冲击而作痛。人之腹痛而死者,水寒木枯,风生土败也。(温水达木,补中去滞。)

腿痛亦肝经不升。(温养肝经,)此属于肝经寒陷者,如陷而生热,亦能作痛。木之母气为水,子气为火,故郁陷之病,不寒则热,皆能作痛。陷而生热,热清则木气上升矣。

遗者,遗精也。肾水主藏,肝木主泄。平人不病遗精者,木气条畅,藏气无恙,疏泄不妄行也。此病初病与久病不同。初病如不因欲念成病者,即系吃动阳的食物,助动肝阳所致。(清木热,敛肺气。)久病则系遗成熟路,半夜阳生,随着造化之气,动而疏泄矣。饮食化精,积精化气,积气化神。久病之家,液亏络滞,精满不能化气,则阳动而遗出。精之化气,须升降一周,既升而复降,又降而复升。升降无已时,即无时不化气,如何有满之时?所谓满者,络滞经塞,到向来精遗之日,升不过来,降不过去,故觉满耳。此病以药力治愈者,须降甲木,舒乙木,养中气,去滞积,通经活络,庶易见效。如系中下真寒,气陷不升而遗者,必不举阳,必无梦。此宜温补肝肾,并补中气,热药伤律,中病即止,不可久服。至于收涩之药,则愈涩而经络愈滞也。此病因肺、胃、胆三经不降而发者,

亦复不少。盖经络干滞之人,必定阴经有伤,此三经不降,即伤津之渐。如以调中去滞、升肝降胆、降胃理肺之药,酌其病机,临卧服之,到子之后,腹间必有响声,上下活动,此即经络不道之处。得药复通,可望愈也。此皆有梦的遗精,如无梦而遗,须补中益气,使精气上升乃愈。

淋者,小便不通,溺孔塞痛也。木陷土湿,为此病之主因。痛者,木陷生热,冲击不舒也,而实由于中气之虚。如中气不虚,随陷随升。不成病也。(去湿达木,补中清热。)初病多热,久病多虚。

痢者,大便时里急后重。而下红白也。此病五六月暑热湿盛之时,病者甚多。因热甚伤金,湿气下郁,肝经滞陷也。木气与金气俱滞,互为裹缠,故里急后重,日数十行,如误服补药,则滞气愈增,如误服下药,则下陷更甚。应参看脾经不升条。(温升肝脾,清降肺胃,去滞养中,补下皆忌。)

痔者,木火陷于肛门,为湿气所阻,升不上来也。发则奇痒恶痛,药力难达,由外熏蒸,较易见效,(温陷清热,去滞养中。)

血者,便血与溺血也。水寒不能养木,土湿不能达木,木陷而生疏泄,泄于后则便血,泄于前则溺血也。(温陷燥土,清热息风。)属寒属热,务要分清。溺血属虚者多。(补血养肝,不可破血。)

肛者,脱肛也。中虚木陷,金气不收也。(降肺降胆,温中补脾。)脱肛乃肺经不降,因而大肠经不升之病。但如木气不陷,肛必不脱,因木气冲击故也。因气血凝滞,升降不灵者亦不少。(疏通凝滞,兼补中气。)

汗者,盗汗也,阴汗也。胆木不降,因而肝木不升,疏泄郁陷,则阴囊两旁出汗。(降胆温肝,补中敛肺。)肝木不升,因而胆木不降,疏泄浮动,则寐即出汗。寐主阖.当阖而反开,故曰盗也。(敛肺降胆,清热调中。凡出汗皆木气之疏泄,如夏月出汗,乃木火之气使然。如外感之病,)汗出病愈,乃荣卫复和而津液生也。

疝者,睾丸肿硬而痛也。肝木下陷,阳气不达,欲升不能,故气滞而作痛。肝木下陷,肾水必寒。乙木下郁,必生邪热。(温下清热,去滞养中。)

豚者,奔豚也,俗呼为母猪疯。病发则有形由少腹上冲于胸咽,如豚之奔也。欲作奔豚,必先觉脐下悸动,腹痛,恶寒,发热,热气由少腹上冲胸咽。正发之时,七窍火发,昏迷欲死。此病全由中虚胃逆,水寒木陷之故。木陷根摇,动而上冲,

则生上热。热为标,而寒为本,中气被贼,故能直冲胸咽也。调木养土,(温寒清热。)

便者,大小二便也。二便之输送,全由肝木疏泄之气主之。疏泄太过,则泻利而便多;疏泄不厦,则闭癃而便难也。因热因寒,皆能病此,随病治之。(热则滋润脾肝,寒则温暖肾肝。)

气者,矢气也。(即俗云放屁。)肝木不达,则郁滞而矢气,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虚寒不臭,实热极臭。(调中调肝。)

阴寒者,阴头寒也。阴头者,诸筋之所聚。肝主筋,肝经不升,阳陷生寒,故阴头寒。胆经不降,相火拔根,阴头亦寒。缘甲木相火,降而藏于水中,水气温暖,而后乙木得根,水暖木温,故阴头不寒也。(降胆滋肝,补中敛肺。)

诸下热者,下焦诸般热病也。平人上清下温则无病,下焦温暖者,火气之内藏也。下焦之火,只有不足,断无有余,故下焦无病热之理。凡诸下焦病热之病,皆肝木之气,不能上升之故。因木气之中,原胎火气,木陷生热,皆是虚病,无有实病。(补中降肺,兼清木热。)

带者,妇人阴户下浊湿之物也。土湿木热,湿气下注,木气疏泄,故有此病。而因于肺金不能收敛者,尤多也。(敛肺降胆,去滞清热。) 月者,妇女之月经也。脾肾二经,阴阳皆足,养住木气。木气和畅,则月经无病。如肝经下陷,则郁怒而生风。风主疏泄,疏泄太过,则月经来早,疏泄不及,则月经来迟。总由中气先滞也。此病乙木下陷,由于甲木上逆者居多。如中气不滞,甲木虽逆,随逆随降,甲木下降,乙木必上升,木气调和,疏泄适宜,月经无病。

癥者,癥瘕痞块也。有定在曰癥,无定在曰瘕。肝阳疏泄,性本流通。脾阳运行,专司磨化,如其下陷,则郁而不通,腹中之饮食、血水、气痰等物,便积聚不化,而成癥瘕。此病虽为肝脾两家主事,然中气能旺,甲木能降,肺气清肃,自不病此。因下焦水火二气,全由上焦降来,肺降生水,胆降生火,水火俱足,肝脾自升,癥瘕自然消化。

半者,半产也,即小产。肝家之血液不足,肺家收敛不住,则下陷而病半产。(调中养肺,润木滋阴。)

漏者,怀孕数月而见血也。腹中原有瘀血,阻碍肝经升路,木郁风动,疏泄

妄行,故漏下也。(润木息风,养中去滞。)如腹中原无瘀血而漏者。(脉热者,清热健脾;脉寒者,温肝养肾。)

吹者,妇女阴户有声如吹也。土湿木郁,疏泄妄行,则病阴吹。(去滞除湿,升肝理肺。此病必有癥痼沉寒,阻塞气道,不然,不至疏泄而)成声。阴挺之病亦然。挺者,阴中有物挺出。寒湿下郁,故凝结有形也。(去滞除湿,温补中下。) 崩者,血崩也,女子肝肾阳弱,则病血少而经闭。妇人肝肾阳盛,则病火动而血崩。妇人四十以后,阴津渐涸,收藏气衰,甲木不降,乙木不升,木陷而生疏泄,必多病此。(清木补肺,去滞调中。)既崩之后,血去阳亡,正气立竭者多,未可概以阴虚论也。(大补元气。)

目者,目病也。胆木上逆,目病热痛,肝木下陷,目病寒痛,皆兼赤痒流泪。目病服凉药而不减者,必中下虚寒,而肝阳不升也。(温补中气,兼达肝阳。如目神不足,必是肝肾精亏。)

舌者,舌卷也。舌为心窍,肝为心母,肝阳下陷,故舌卷也。(温补肝脾,养血顾中。)舌卷亦有热极伤津者。(温病有之。)

消者,食后又饥,饮后又渴,风消津液也。此病如将胃气消伤,则中气全败,便成不治。虽肝木不升而病消,然胆木不降之过亦不小。盖胆木下降,则水中有火,水温木和,何至郁陷生风,疏泄肆行,至于如此之甚也。(滋肝温肾,补肺顾中。)

虫者,土湿木郁,木郁热生,则化虫也。见于大便者,随木气之陷;吐由口出者,肝阳下陷,下寒难居,下寒则上热,虫上寻暖处,则由口出也。(温下清上,养木敛风。)近来主张杀虫,杀虫之药,极伤胃气。不燥土湿,不达木郁,不温下寒,不清上热,而徒杀之,随杀随生,木气杀尽,人遂死矣。

躁者,不烦不热,而身体躁动不安也。木陷阳亡,中气失根,则躁动不安。大病将死,多见此也。(温养水木,回阳补中。)

厥者,手足厥冷也。木陷阳亡,则手足厥拎。如下利之病,手足发厥,病即危险。(大温中下,迟则难救。)如无下利之病而厥者,或因气阻、痰塞、食停,气通、痰活、食消,厥即自愈。(理气顺痰,清滞调中。)内热而厥,不在肝木下陷之内。

缩者,肾囊缩也,木陷阳亡也。(大温中下,兼补肝血。)诸风百病尽虚征者,

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五脏之贼,凡燥、湿、寒、热之病。夹有木邪者皆是。人身之病。不病下陷,即病上逆,凡逆病即有胆木之邪,凡陷病即有肝木之邪。木邪,即风气也。胆木克胃土,伤肺金,拔肾阳;肝木克脾土,泄肾阳,耗阴精。二木为病,见湿助湿,见燥助燥,见寒助寒,见热助热,故曰:风者,百病之长,五脏之贼,皆虚病也。凡此皆非外感风邪之“风”。即中风一病,亦中气虚亏,金气收敛不足,木气疏泄偏盛。(养肺平胆,防之于先。)其原因在于平日阴伤阳亢,一旦喜怒,饮食起居不谨,忽然肝阳上升,胆阴不降,升降不匀,遂偏倒于地。一倒下地,火盛者,中气复得快,则痰开而热作。(补中清火,化痰通经。) 火衰者,中气不复,则气脱而死。(温补中气,忌用凉药。)不语者,阴阳荣卫分离,脏腑之气不通也。其偏枯者,荣卫分而复合,不能复升降之原,一方偏少,一方偏多也。此“风”即自已风木疏泄之“风”,并非中太空外来之“风”。如中太空外来之风,不过中在经络,口唇斜动之轻病。然亦自己之风气偏动,乃能与外气合邪。欲知外风原委,须于伤寒荣卫求之。中风本属乙木过升,而甲木不降之病,应与胆经条“消冲泄肾又贼中”参看。然其初,未有乙木不陷而生风者,因乙木不陷,肝阳必足,肝阳既定,胆阴自旺,未有胆阴足而不降者也。胆经降,则水温而木和,风自何来也?陷而忽冲成阳亢,欲平阳亢降胆经者,缘肝木本主上升,断无升之太过而上冲者。升而上冲,此胆经不降之过也。盖甲乙升降,一气如环,肝经升而胆经不降,则肝阳不能化阴,故上冲耳。肝经不陷者,虽胆经不降,亦不上冲。肝经不陷者,肾水必温,乙木有根,阳和敷布,虽胆经不降,只现胆经不降诸病,不至遽成阳亢。惟乙术下陷,根寒气枯,木枯化风上升,胆经又不能下降,则冲而成阳亢。阳亢之极,金水收藏之气不足以救之,则卒倒而成中风。(补中降胆,敛肺养肝。)其中风之先,必现不寐,头昏,阳举遗精,行步不稳,喜食善饥,麻木肉跳诸病。见此先兆,先为治之,不病中风。惟肝阳上冲之病,治之之法,绝无平之往下之理。

胆降肝升,原是一气,欲平肝经上冲之阳亢,惟当降胆经而已。春气居冬气之后,夏气之先。阳弱火微,乙木易于下陷,故少年多病木寒。津液耗伤,木气枯老,乙木易于上冲,故老年多病木热。调中气而降胆经,此经方治虚劳之大法也。(调中气而降胆肺,正以复生水藏火之原,以培生气之根也。降心火,敛相火,生肾水,利水道,清气道,固皮毛,充表气,化津液,敛阳气,生阴气,皆

肺金右降之能事也,而胆经不降,生火刑金,肺金能事坏矣!坚大便,缩小便,化饮食,分水谷,温肾水,培乙木,生中土,运中气,皆小肠丙火、三焦相火之能事也。而胆经不降,丙火无根,相火外泄,火气能事坏矣!进饮食,化气血,储中气,司上焦诸经下降之关,掌阳气化阴之令,封藏肾气,固秘阳根,胃土右降之能事也。胆经不降,横克胃土,胃土能事坏矣!立生命之基,司化之本,聚众阴之会,化元阳之根,生土气之源,作心神之始,受谷精,生乙木,胎春之和,为寿之征,肾水善藏之能事也。肝木不升,往下疏泄,藏德受伤,火泄水寒,肾水之能事坏矣!消化饮食,运动中气,司下焦诸经上升之关,开阴气化阳之路,转轮百脉,掌握生机,脾经左升之能事也。肝经不升,横克脾土,脾土能事坏矣!十二经中,肝胆二经,权利独大。肝经之升,又全赖胆经之降,以水中有火,则乙木温升也。而水中有火,全由甲木下降也。是肝胆二经中,胆经又为肝经根本,人之衰老病死,全是乎此。中气为人生之本,未有胆经不降,中气能健旺者也。)

肺经不降,大肠经不升主病诀

肺经不降咳痰短,汗百痿痈烦寒喘;声泪涕喉肿晕鸣,胆胃肾痨殃非浅。

大肠不升痔漏肛,泻利此经不尽管;便坚肺胃痛肾寒,热实肠痈与外感。

咳者,气逆而积于肺,肺不能容,则咳而出之也。咳之为病,中虚而肺胃不降,是为总因。其间有风、热、湿、燥、寒之不同。因风咳者,多在下半夜与天明时。木气为风,风主疏泄,半夜天明,阳生木动,故风气上冲也。此为阴虚之证,其痰白而腔黏。(润木清热,降肺养中。)

因热咳者,喉间痒而无痰,乃火气之逆。(清热润肺,舒气养中。)因湿咳者,痰黄而多,乃土湿停瘀,隔住相火下降之路。痰黄既是相火之逆,中下却是虚寒。燥土温中,兼清胆肺。因燥咳者,痰色亦白,或无痰。津液干枯,觉喉管有辛辣意也。(润肺养津,和中调气。)

因寒咳者,痰清夹水而不胶粘,就枕则咳甚也。(温降肺胃,兼补中气。)风、热、燥三气相近,湿、寒二气相近。下伏湿、寒。上见风、热、燥者亦不少。(清风润燥,兼温中气。)痰者,肺胃不降,下焦上升之气,甫经化水,因被相火熏蒸,不能下行,停积而成者也。相火不足,不能上熏。则成水饮而不成痰,饮家

必头眩,胸胁满,或不得卧,喘而气短,或心下悸,心下坚筑,或渴而恶水不欲饮。(发汗利水,或保中攻水。)

如成痰者,便不外上述风、热、湿、燥、寒各项。不过阴虚风动之人,虽因肺胃不降,亦原下焦阳气上冲,使肺胃两经,欲降不能。下焦阳气上冲者,胆经不降之过。至于痰厥之病,卒然昏倒,吐出痰涎然后清醒,此则脾肺皆虚、中气枯滞是其病本,木火冲动是其病因。其有不见而知,不闻而觉,属于痰之怪症,其理不可解。

短者,短气,吸气困难也。此胸中必有水饮阻隔,气不顺降,故觉气短。(泄水保中。)如无水饮,必有风热上冲,使气难降,故觉气短。如无以上二因而气短,则呼吸不能归根,此中气大败,有升无降,元气将拔,不独肺经不降而已也。(温养中下,补肺降气。)

汗者,出汗也。肺经收敛偏弱,肝经疏泄偏盛也。稍动即汗出者,肺虚不收而中虚也。(补降肺气,降胆补中。)饮食汗出者,胃有虚热上逆,肺经受伤,降不去也。(清热养中。)

寐则汗出者,肝木升泄,胆木不降,而肺金不敛也。(润木息风,调中敛肺。)人死汗出如珠不滴者,肺气全败,阳气脱根而上飞也。(大补元气,兼敛疏泄。)至外感出汗,另详伤寒荣卫中。

百者,百合病也。此病由于肺经不降,邪热瘀积。将肺家清肃之地,变为昏浊之场,令人欲食不食,欲寝不寝,行坐不安,昏烦莫名。(清肺去热,切忌补中。)此病伤寒之后,往往有之。盖肺朝百脉,肺热而百脉皆热,故有如此现象也。

瘘者,肺痿也。此病有寒热之分。热痿者,津液亏伤,能食而腿膝软,不能行步。肺朝百脉,肺热则百脉皆热,故腿膝软也。(清热养肺,忌补中土。)

寒痿者,吐涎沫而不渴,遗尿,小便数。肺气虚寒,收敛不住也。(温补中气。)痈者,肺痈也,咳而胸满痛,咽干不渴,时吐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下痰保中)。初病可治,已成难医。

烦者,心烦也,火逆伤肺,肺不收敛,火气散漫,故心烦也。(清降胆胃,兼养中气。)寒者,恶寒也。肺本生水而主卫气,金性凉而水性寒,肺气不降,郁而现其本气,故觉皮肤生寒也。(温降肺气,兼养中气。)

喘者,气不下降,口张肩摇,胸胁扇动也。有肺燥而喘者,燥则不能清降也。(清燥泄肺,兼养中气。)有心下有水气而喘者,水阻肺气不能下行也。(泄水养中。) 有外感卫郁而喘者,卫气与肺气原是一气,卫郁则肺气不降也。(发散卫气,兼养中气。)年老之人动则发喘者。中虚而阳燥,肺虚而不敛也。调中养阴,补肺润木。有肝肾干枯而喘者,风气上冲也。(滋木养肺,兼顾脾土。) 有土湿而喘者,湿则不运,肺气逆也。(燥土调中,兼降肺胃。)声者,声哑也。湿气逼住火气,肺金不能清降也。(除湿敛肺。)

泪者,肺金不收,风木疏泄而液出也。(上清胆肺,下补肾肝,兼养中气。)涕者,肺气上逆,积液成涕。热湿混合,不能下行,则涕稠而黄。(温中燥土,清热补肺。)

肺热不敛,则涕清,不稠不黄也。(降肺,养中,清热。)喉者,咽喉痛也。肺气清降,则木火不逆。咽喉为手足三阳升降之路,中虚肺逆,火气上炎,故咽喉作痛。此病无论是寒是火,中气总虚。清上热而伤中气,一见腹泻.则烧热大作,下焦之火,因中气不能照转之故,全行逆而不降,则热尽而人死。故孙真人千金方,专以温补中气为主。现今通用养阴清肺汤,尽是寒中败土之药,体强热盛者服之,亦偶见效,体弱之人,无有不为此方所误者。因热在咽喉,而中气则多虚寒,养阴清肺汤,寒败中气,故人死也。此病得于冬春之变者,木火升也。(补中降肺。)

得于秋晴气暖者,金气燥也。(润燥顾中。)得于暑月雨后者,湿气夹热也。(去滞清热,兼顾中气。)

得于外感者,卫郁也。(清降肺气,兼补中气。)

喉病有白喉、红喉之分,详温病篇。

肿者,水肿也。木主疏泄,金主收敛。两得其平,气道通调,水道清利,不成肿病。肺金不降,收敛气衰,气水不得顺降,则溢于皮肤,滞于经络而成肿病也。(参看胃经条下。)

晕者,头晕也。肺气不降,浊热逆冲,上重下轻,则头晕也。(清降肺胃,除湿温中。此病受累于甲木不降者居多。如无肺胃上逆之脉象而)亦晕者,非痰滞即阳越也。(理气顺痰,补中敛阳。)晕与眩不同,眩出于目,晕出于脑,晕眩俱有中下失根之意。

鸣者,耳鸣也。肺金不降,胆木逆冲,故耳鸣也。(清降肺胆,养木补中。) 胆胃肾痨殃非浅者,痨病初起,因木气之疏泄,痨病之成,因金气之不敛。(敛金养木,补中去滞。)肺金不敛,胆木无制,则上逆而克胃土,化火而伤胃液,刑克肺金。肾水无源,相火拔根,中气遂寒。热灼津枯,阳飞阴绝。皆由肺金不降,收敛不行之所致。故曰殃非浅也。凡老年人之肺气不收者,即伏阳亢风动之根,不可忽也。以下为大肠经不升之病。

痔漏者,粪门有疙瘩,奇痛奇痒而漏水。(清热除湿,温中降肺,兼升大肠经。) 肛者,大便后肛门陷下也。(补肺降胆,补中温肾。)木火下陷,故痔。脾湿下注,故漏。大肠之气,因虚因滞不能上升,故肛门下坠也。

泻利此经不尽管者,热利乃木气疏泄,寒利乃脾阳下陷,大肠经无甚责任。(有热清热,有寒温寒。)

惟痢疾之里急后重,则大肠金气之滞。(舒金调木,去滞养中。)

便坚肺胃者,大便坚若羊矢,数日始一行,此肺胃津液干缩,饮食噎隔,不能顺下生津,故大肠干枯而大便结也。( 润胃养中)。如便坚因于寒者,无阳气宣通,金气因而结燥也。若热实可用下药之便坚,则胃与大肠俱热矣。

痛肾寒者,肛门居脏腑之下,其气上升,肾寒无阳,升不上来,反往下筑,故肛门痛也。(温补脾肾。)此种疼痛,令人难忍。

热实肠痈与外感者,大肠不病实病,惟肠痈与外感之伤寒阳明承气汤证,乃为热实之病。详证治篇

心经不降,小肠经不升。

心包经不降,三焦经不升主病诀

心经不降神明惑,舌红非常并非热;小肠不升分水难,腹痛尿赤大便白;

心包不降觉心烧,肾水增寒中土绝;三焦不升水土寒,少腹干热乃木邪。

神明惑者,心经属火,为神明之所出发,火降则神清,心火不降,热气上炎,故神明昏惑也。(清肺补中)

舌红非常并非热者,舌属心,心属火,其色赤。心火下降,交于肾水,则色不赤,心火不降,故见赤色。此乃中气极败,不能旋转,故火不降,而见赤色,(温中降火。)中败火逆,舌虽赤而目眦、唇龈则淡白。中土生于火,即生于由上焦降入下焦之火。此火既因中虚,降不下去,下焦水中,已无火矣,土气已无根

矣,土气无根,故唇色淡白,此为假热。如舌赤而系真热者,必舌本绛赤,舌上有黄胎而厚,唇与牙龈皆赤,面色必黄垢而匀,不见虚象,粪必金黄,肛门必热也。如舌赤而无黄胎,唇龈目眦不赤,或唇龈目眦虽赤,而面色青黄赤白杂现,并非黄垢而匀,必是中气大败之虚证,中气大败,不能调和,故各色杂现。

小肠不升分水难者,水谷入胃,脾阳消磨,经小肠丙火与三焦相火之热力,运动变化,水气渗入膀胱,谷渣输人大肠,是以大便干而小便利。

土湿流通,中气健运,百病不生。丙火不升则陷,陷则化寒,寒则无运动之热力,故水与谷渣都入大肠而生泻利也。(温补中下。)小肠丙火,在中气之间。腹痛尿赤大便白者,丙火下陷,陷则化寒,腹寒则木郁,故腹痛。(温润肝脾。)小肠丙火之气,本主运化,丙火不升,则陷入水府,故尿赤。(温中补土,不可清热。)火既陷入膀胱之中,必出于脾肾之外,土中无火,故大便白也。(温补中下。)

心包不降觉心烧者,心包经属相火,其气本热,无病之人。心不觉烧者,心包火气,降入水气之内也。如其觉烧,是心包相火不降也。(温补中气,清降逆火。)但不降乃是中虚,并非火实。

肾水增寒中土绝者,肾气属水,水中有火则不寒,而中土有根。心包相火不能降入水气之中,则肾水之中无火。而肾水增寒,中土绝根也。(温补中气,兼降胆胃。)

三焦不升水土寒者,三焦相火,即水中之温气,即中土之根气,三焦相火不升,则陷而化寒,故水土寒也。(温补水土。)此与小肠经不升同病。三焦相火,亦称命门火,即肾间动气,此火乃心包相火,胆经甲木,下降所化。

少腹干热乃木邪者,下焦病则下陷,陷则生寒,故下焦并无热证,而少腹觉得干热,此非下焦之火旺,乃木气枯而生风,风灼津血,故少腹觉热。木枯则生邪火,故少腹觉热也。(润木养中,不可清热。)人身胸以上为上部,称曰上焦;腹以下为下部,称曰下焦;胸腹之间为中部,称曰中焦,焦者,火也,是全身皆火矣。既全身皆火,宜乎内则灼热,外则燔烧矣!五行之中,唯火显见,故凡灼热、燔烧之病,无人不认为是火者,无医不用凉药清火者。亦①曾思,不现灼热、燔烧之病者,果何理由乎?亦曾思,病而现灼热、燔烧者,果何理由乎?不曾思之,而只知用凉药清火,所以病之加重于清火者,比比皆是,病人之死于凉药者,比

比皆是也上焦之火,以降为贵,不降则外热;下焦之火,以藏为贵,!不藏则内热。上降下藏。反是,则人死矣!火之有不可不清者,清木热之法,必兼补中气之品,即单用清木热之药,亦须一面照顾中气。此仲景先师之法也。) 膀胱经不降,肾经不升主病诀

膀胱不降恶寒甚,项背强直荣卫病;小便病热非膀胱,不纳病寒肾责任;

肾经不升遗利寒,尻疼不寐坐不定;口淡面灰冷命门,寒水克火阳亡论。

膀胱不降恶寒甚,项背强直荣卫病者,膀胱之经,行身之背,自头走足,以降为顺。不降则项背强直而恶寒,此乃荣卫外感之恶寒,非膀胱经恶寒。恶寒详原理篇,治法详伤寒篇。如无外感而背觉恶寒,此肾家阴盛灭阳,膀胱腑阳将败也。(温补中气,兼补肾阳。)

小便病热非膀胱,不纳病寒肾责任者,小便虽由膀胱输出,但须金气收敛,又须三焦相火固藏,又须中焦气化,又须肝胆二经之木气疏泄得宜,小便乃能清利。膀胱不利,小便必热。膀胱不利,原因甚多:有下焦火陷者;(温补中下。)有肝木郁陷者;(降胆升肝。)有热因木火之陷,而为脾湿下注所瘀塞者;(调中除湿。)有肺气不收,水道不降者;(理肺降胃)。有湿热伤津者。清热生津。故曰:非膀胱,言非膀胱本经之事也。如将有欲小便之意,而小便即下,或既已小便之后,而尚有小便流出,此为肾寒不纳。因肾家阳弱,阳弱则不能上升,故陷下也。(温补肝肾,兼补肺气。)此病亦有肾阴不足,收藏不固,木气疏泄,中气不守者。(补肺润木,兼益中气。)皆肾家的责任也。

肾经不升遗利寒,尻疼不寐坐不定者,皆肾中阳微也。遗者,遗尿,遗粪,尿粪已下,不自知也。惟遗精则因木滞者多,因肾寒者少。利者,下利也。寒者,足寒,背寒也。不寐者,但欲寐而寐不着。尻疼者。尾脊骨痛也。坐不定者,脊骨无力,坐则欲倒也。(温补肾阳。)此皆肾寒阳微,不能上升之故也。

口淡面灰冷命门者,口淡无味,面与舌唇、目眦皆呈灰白色,命门火冷也。(温补中下。)寒水克火阳亡论者,肾属水,水中有火,则生木而不克火。肾水无火则水寒,寒则不生木而克火。火亡则土灭,此亡阳之候也。(温补中下。)人身之气,升则生阳,有阳则升,凡下焦诸升之气,皆肾水中之阳为之基,故肾气不升,则土木各经皆陷也。

肾者,身之本也。昔人云:士人宝名,庶人宝利,真人宝精,盖肾精伤则肾

阳泄,水中无气,遂成寒水,升气消亡,火灭土崩,人遂死矣。其有肾中阳亡而病下热者,下热乃木气之枯也,木枯则生风,肾水亦将干涸也。至于冬不藏精,春必病之人,则阳根先摇,尽化火邪。土气失根,火气飞腾,外热愈盛,内寒愈增。温内寒,则外热加;清外热,则内寒剧。

舍平疏泄、生津液、养中气之法,未有不死者也。

总结胆胃肺与肝脾肾,陷逆诸病六经任;逆不病寒陷不热,逆寒火虚热本性;右虚左实上下根,升降四维中央问;内伤诸病治不难,最难伤寒与温病。

胆胃肺与肝脾肾,陷逆诸病六经任;逆不病寒陷不热,逆寒火虚热本性者,人身十二经,不升则病下陷,不降则病上逆,逆则凡病皆热,陷则凡病皆寒。十二经中,不降之病,只胆、胃、肺三经之责。不升之病,只肝、脾、肾三经之责。因胆、胃、肺三经降,则心经、心包经、膀胱经自随之而降;肝、脾、肾三经升,则小肠经、三焦经、大肠经自随之而升也。逆则火象,故病皆热;陷则水象,故病皆寒。如上逆而病寒,乃中气之寒,为火虚也;如下陷而病热,乃木陷气郁,为本性所生之邪热也。

右虚左实上下根,升降四维中央问者,人身上为阳位,即为阴根;下为阴位,即为阳根。阳升于左,故身左之气贵充实;阴降于右,故身右之气贵清虚。左不实则阳陷而不升,右不虚则阴逆而不降。阳陷则生寒,阴逆则生热。寒则伤阳,热则伤阴,阴阳俱伤,生气日灭矣。上下互根,左实右虚,是为平人。如升降乖错,上下之根气脱离,左右之虚实颠倒,百病皆起矣。但升降四维,须为中央是问。如离却中央,而升降四维,降反助其下陷,升反助其上逆,大祸作矣。

内伤诸病治不难,最难伤寒与温病者,以上十二经升降所主之病,皆系内伤,只要审明虚、实、寒、热的证候,运用补、泻、温、清的方法,循着升降的道路以施治疗,不难治也。因内伤诸病,皆有一定的界限,一定的病所。不似伤寒、温病,乃全体气化的病,非将《伤寒论》整个学成,不惟不能治伤寒,更不能治温病也。

最新熟记中医口诀,脉诀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 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 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 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 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 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 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治疗方法 胃病是最容易得的病,而且最容易复发,只要不小心吃的凉了,硬了,酸了,或者是辛辣的食物都会犯胃病。胃病也有很多种,而且有不同的症状,不同的病理。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病?得了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怎么治疗? 中医对本病早有认识和记载,认为本病属于中医“吞酸”、“呕吐”、“郁证”、“反胃”、“气噎”等范围。这类病人主要表现有胸骨下烧灼感,胸膈满闷,暖气频作,咽紧不利,有梗塞感,反酸,反食,甚或胸背胀痛,吞咽难下,严重时气塞胸中,膈咽不通。胸骨下烧灼感(俗称胸骨下烧灼感),是GERD的主要症状,中医对胸骨下烧灼感,一般责之于郁热伤及阴分,或素秉营阴不足;若脾胃虚,元气不足,使心火、相火、七情郁结之火从中焦逆乘上焦,客于膻中,即李东垣所说的阴火上乘:若胃中浊气与阴火相结合,反流至咽部而吞酸,胃热,胃寒均可引起反酸,胃热上壅,胃脘多灼热,胃寒则厥气上逆,食已吞酸,胃脘冷痛,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横逆犯胃,也可吞酸。笔者观察到胸膈痞满,暖气频作与咽不利、咽如梗常同时并见,往往暖气后胸痞得

减,咽部舒畅,异物感可消失。气塞胸咽在《诸病源候论》中称为气噎,“寒气填于胸膈,故气噎塞不通,而谓之气噎,令人喘悸胸背痛”,李东垣说“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 中医认为,你的情况是湿热阻滞脾胃所致,晚上由于寒气上升,寒湿交织会加重病情,服用胃苏颗粒等药物很难凑效.祖国医学用传统中药有非常独到的治疗方法,建议你用传统中药黑矾, 黑枣,核桃仁,栀子,当归,砂仁,厚朴,三棱,穿山甲, 寸曲,麦芽,上甲,下甲,红花,海南沉,铁胆粉,蜂胶,蜂蜜,蜂蜡治疗;用这些传统中药辨证施治,可以清除脾胃湿热,抑制反流,快速修复胃黏膜,增加胃黏膜屏障,消除发病根源,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都说是药三分毒,但是有病还是要用药来医。西医都是合成药剂,虽然治愈快,但是不如中药去本。中药以食补为根本,从内调理。其实不管什么病都应该对症调理,不能盲目医治,不但去不了病害还会适得其反。我主张食疗养生,安全无毒副作用,多吃有益健康的东西。

最新调理气机升降,十大常用经方资料

伤寒论中十大常用调节人体 气机升降出入的方剂 经典就是经典,中医之经典无论怎样评,伤寒论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后世医家无不从中吸取营养。经典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常读常新,越深入了解和学习,越是感到美不胜收。春节以来,坚持诵读伤寒,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有些理解还不一定正确,尚需要在临床中进一步求证和完善。现就学习伤寒论方剂的一点思考总结如下: 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复杂方剂并不多。包括金匮五味药以下的占了大部分。甚至三味以下的方剂还不在少数。在这110多个方剂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原因何在? 我认为,临床上至今常用的伤寒论方剂中最大特点是,这些方剂无一不是着眼于调节人体整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着眼。现将常用的10个方剂归纳如下,供各位网友参考。 一、桂枝汤(调和营卫) 组成:桂枝(去皮)(9克)芍药(9克)生姜(9克)大枣(切)(3枚)甘草(6克) 方解:风寒伤人肌表,原应恶寒发热而无汗,今汗自出而发热,恶风不解,且有鼻鸣、干呕,是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之故,所以是表虚证。究其病机,是风寒外感,卫强营弱,即《伤寒论》第五十三条所说:“以卫气不共营气谐和故尔。”风寒在表,当用辛温发散以解表,但本方证属表虚,腠理不固,且卫强营弱,所以既用桂枝为君药,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又用芍药为臣,益阴敛营。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合则调和营卫,是相须为用。生姜辛温,既助桂枝解肌,又能暖胃止呕。大枣甘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滋脾生津。姜、枣相合,还可以升腾脾胃生发之气而调和营卫,所以并为佐药。炙甘草之用有二:一为佐药,益气和中,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药以益阴;一为使药,调和诸药。所以本方虽只有五味药,但配伍严谨,散中有补,正如柯琴在《伤寒论附翼》中赞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 二、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及半表半里枢机)。 组成:柴胡半斤(24g);黄芩三两(9g);人参三两(9g);甘草炙,三两(6g);半夏洗,半升(9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 方解:(1)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其经在半表半里,不可汗吐下,法宜和解。邪入本经,乃由表而将至里,当彻热发表,迎而夺之,勿令传太阴。 (2)柴胡味苦微寒,少阳主药,以升阳达表为君。黄芩苦寒。以养阴退热为臣。半夏辛温,能健脾和胃,以散逆气而止呕。人参、甘草,以补正气而和中,使邪不得复传入里为佐。邪在半里半表,则营卫争。故用姜、枣之辛甘,以和营卫为使也。

注重勤政廉洁形象,增强勤政廉洁意识

注重勤政廉洁形象,增强勤政廉洁意识 摘要: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机关内部开展勤政廉洁建设,增强单位内人员的勤政廉洁意识。勤政廉洁是当前党和政府对我国各级机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重要要求,也是各级机关单位做好工作的基础,本文主要就不坚持勤政廉洁的危害和加强勤政廉洁意识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勤政;廉洁;形象;意识 勤政廉洁是我党对全国各级单位和领导干部最重要的要求,也是当前形势下全国各族人民对政府和公务人员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盼。因此,我机关作为石油勘探局下属的重点单位更应该充分响应号召,在工作的开展中时时刻刻坚持勤政廉洁,树立勤政廉洁的良好形象,为党和人民做好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 一、不坚持勤政廉洁的危害 (一)玷污党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我机关和公务人员也应该本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牢记自身的职责,努力通过工作中的勤政廉洁来维护党和政府以及石油勘探局的形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我党和各级单位中出现了极少数工作懈怠、贪污受贿的领导和公务人员,其对权责的亵渎和对人民的不负责,不仅阻碍了政府领导工作的开展,还给党和各级机关单位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对此,我们应该提高警惕,时刻对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坚决杜绝怠工、腐化现象的发生,避免给单位和党带来负面影响,从而玷污党的光辉形象。 (二)破坏改革的成果 作为我国当今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指导方针和策略,改革开放是我党领导下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据,自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顺利开展以来,我国通过改革开放,成功的与国际接轨,充分引进资金和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而此时有一部分领导干部开始为利益所驱使,利用手中职权,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以公谋私,贪污受贿,破坏单位纪律和改革成果。面对这些案例,我机关各级工作人员应该引以为戒,增强自身勤政廉洁的意识,工作中恪尽职守,生活中清正廉明,面对诱惑时要时刻以党的宗旨,自身的职责提醒自身,坚持勤政廉洁,保护改革成果。 (三)阻碍经济的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良好的政治环境做保障。然而目前一些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自身的权责优势,在与企业和公司等经济体的交往中以权谋私,一方面作为企业的“靠山”,排挤没有“靠山”合法经营的企业,另一方面获得大量的不正当财富,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秩序。由于石油是最为重要的能源资源和工业原料,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机关各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仅应该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工作,还应该懂得拒绝外来的诱惑,面对企业和个人的行贿行为不仅不能同流合污,还应该及时举报。 二、加强勤政廉洁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为了加强机关单位领导和工作人员的勤政廉洁意识,我机关应该响中央的号召,根据整风精神,切实在机关领导班子、工作人员中开展以“勤政、廉洁、正

脉学歌诀

脉学歌诀 浮脉 【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 【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 【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数脉 【体象歌】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主病歌】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兼脉歌】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滑脉

【体象歌】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主病歌】滑脉为阳,多主痰涎。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兼脉歌】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痪。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涩脉 【体象歌】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惧足。 【主病歌】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利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兼脉歌】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虚脉 【体象歌】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主病歌】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证蜂起。 实脉 【体象歌】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愊愊,三候皆然。 【主病歌】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之,便闭腹疼;右尺见之,相火亢逆。 【兼脉歌】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长脉 【体象歌】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主病歌】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之,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短脉 【体象歌】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主病歌】短主不及,为气虚证。短居主寸,心神不定;短见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短时,少腹必疼;右尺短时,真火不隆。 洪脉 【体象歌】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表,滔滔满指。 【主病歌】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 1、白虎汤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 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2、白虎加人参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 汤主之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 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 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3、竹叶石膏汤 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4、小承气汤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 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 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 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 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 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 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 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 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 与承气汤也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药方 胃食管反流凡临床发现不明原因反复呕吐、咽下困难、反复发作的慢性呼吸道感染、难治性哮喘、生长发育迟缓、反复出现窒息、呼吸暂停等症状时都应考虑到胃食管反流存在的可能性,必须针对不同情况,选择必要的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根据胃食管反流病两大病理学基础:酸反流和胃动力异常。 1. 针对胃酸反流在辨证基础上,多选加左金丸、乌贝散及失笑散。 A. 左金丸取黄连之苦降,吴茱萸之辛开,专治肝经气分“火热郁结”之吞酸; B. 乌贝散取乌贼骨入肝活血,川贝母泄肝经郁热,并可化痰,专治肝经痰瘀之热; C. 失笑散则专入肝经活血化瘀,专治久治不愈之吞酸,是老中医之经验。合并食管糜烂、溃疡者,为热毒瘀结化腐之证,常在清热解毒基础上,加三七粉、珍珠粉去瘀生新、敛疮生肌。 2. 针对胃动力异常症见胃脘堵闷,进食后加重,食欲减退,嗳气(打嗝)频频,属于中医胃痞范畴,西医属于胃动力障碍者。根据改善胃脘胀满症状强度的大小,分为一、 二、三线药: A. 一线药:主要有枳实、苏梗、陈皮、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等; B .二线药:主要有秦艽、威灵仙; C .三线药:主要为黑丑、白丑。 3. 分步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与对比研究,结合反流性食管炎内镜下分级,配合与其对应的中医证型,分别予以对症治疗。其大致思路如下: A.I 期主要为肝胃不和,兼有郁热食后胃脘胀满,或累及两胁,嗳气等为主,可有口苦,胸骨后烧心,泛酸——肝失疏泄、胃气壅滞。舌暗或稍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细滑。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A,LA-B 级治法:疏肝和胃、降逆抑酸方药:四逆散+香苏散+乌贝散;疗程:一般为8-12 周,以胃镜下黏膜愈合为标准 B. II 期主要为肝胃郁热,兼有血瘀阻络或肝胃阴虚肝胃郁热证:反复发作的胸骨后烧心、疼痛,或严重的胸中憋闷甚或有窒息感,口苦,烦躁,失眠,便秘,舌质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弦滑数。 兼有瘀血阻络者,舌质暗有瘀斑,入夜发病,胸骨后疼痛且痛有定处;兼肝胃阴虚者,病程较长,口干较甚,舌质暗红,少苔。 内镜下分级:反流性食管炎属LA-C 级治法:清肝泄热,通腑降逆,及兼证的治疗方药: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炒栀子、泽泻、浙贝母。兼证:胸骨后疼痛且夜晚发病或加重,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伴或不伴舌下络脉曲张及其他瘀血征象者

三阳中学甲流感预防知识讲座

三阳中学甲流感预防知识讲座

三阳中学甲流感预防知识讲座 讲座人:钟长平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蔓 延。此次流感为一种新型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 基因中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世界卫生组 织(WHO)初始将此型流感称为“人感染猪流感”,后将其重新命名为“甲型H1N1 流感”。6月11日,WHO宣布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提升为6级。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虽然猪体内已发现甲型 H1N1流感病毒,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 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 亦可能造成传播。 3.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 二、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为1-3天。 1.临床表现。 通常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咽痛、咯痰、流涕、鼻塞、头 痛、全身酸痛、乏力。部分病例出现呕吐和/或腹泻。约10%病例可不发热。体

鲜鱼腥草30—60g,蒜汁加醋凉拌; 鲜败酱草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鲜马齿苋30—60g,开水焯后,蒜汁加醋凉拌或蘸酱吃; 赤小豆、绿豆适量熬汤服用。 绿豆60g、生甘草6g(布包)、生薏米20g熬汤后去甘草包,服用; 若口鼻干燥较重,可以棉签蘸香油外涂,具有润燥的功用。 药物预防 (一)成人 1.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牛蒡子10g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2.大青叶5g、紫草5g、生甘草5g 功能:解毒清热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3.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面色偏红,口咽、鼻时有干燥,喜凉,大便略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苏叶10g、佩兰10g、陈皮10g 功能:健脾化湿

经典精辟的廉洁自律话语短句精选

经典精辟的廉洁自律话语短句精选 廉洁话语短句一: 把好自己的门,管好家里的人,开好反贪的会,作好拒腐的题,做一道清廉的菜,过一个安心的节,圆一个吉祥的梦!删除贪欲之念,选择洁身之好,设置廉政之路,存储亲民之心,取消不正之风,粘贴爱民之举,复制光明之旅。请快乐做人,潇洒为官! 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 为官清廉切莫贪,行也安然,睡也安然,背后无人戳指尖;民赋权力压双肩,风雨要担,危难要担,鞠躬尽瘁心也甘。周末愉快! 政德,官德,人德,终生修德;年廉,月廉,日廉,一世清廉。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官声誉起为民事,业绩成于跬步行。为官之廉尤如棋中之帅,廉不存,何以立身;帅不保,全盘皆输。 ◇守得住清贫胜似福,耐得住寂寞持亮节,抗得住诱惑保平安。 ◇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从政的品质核心,廉洁是做官的行为准绳。 ◇拒礼品拒美色拒金钱心灵美,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品位高。 ◇人生最大幸福是平平安安;人生最大悲哀是不知自爱;人生最大光荣是廉洁奉公;人生最大耻辱是惟利是图;人生最大快乐是开拓创新;人生最大不幸是虚度一生。 ◇政治上清醒坚定,不摇不摆;管理上清清楚楚,不错不乱;经济上清清白白,不贪不占;人格上堂堂正正,不攀不奢。 ◇要严于律己,不谋私利,做到顶得住歪理,耐得住艰苦,抗得住诱惑,管得住小节。

◇明道德以固本,重修养以强魂,知廉耻以净心,祛贪欲以守节。◇诚实是为人的行为支撑,守信是立业的道德基石;正直是从政的品质核心,廉洁是做官的行为准绳。 廉洁话语短句二: 1、俭以养德,廉以立身。 2、作风要朴实,工作要扎实,任务要落实。 3、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 4、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 5、保初节易,保晚节难。百年养德难,一日丧德易。 6、廉洁从政两袖清风德昭后世,贪图钱财一朝失足愧对今生。 7、顺境勿骄逆勿沉做堂堂正正人,平境勿庸浊勿乱当勤勤廉廉官。 8、戒酒戒色戒贪欲,律己律妻律子女。9、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夸奖。 10、律己方能服人,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11、做人一身正气,为官一尘不染。 12、勿以官小而不廉,勿以事小而不勤。 13、做人德为本,做事民为先,做官法为上。 14、在是非面前要有辨别能力,在诱惑面前要有自控能力,在警示面前要有悔过能力。 15、领导干部办事三问:讲道理时,先问自己是否明白;提要求时,先问自己是否做到;批评人时,先问自己有何责任。 16、当政之要在于兴一方,为政之要在于敢创新,治政之道在于求民安,施政之本在于洁自身。

公诸《医学切要》与《寿世医鉴》目录比较

公诸《医学切要》与《寿世医鉴》目录比较 阎寿峰整理现公诸《医学切要》与《寿世医鉴》目录比较如下: 供研究古籍的同道参考,清王锡鑫的现存资料比较少。除《寿世医鉴》的抄本外,我只看过《医 学切要》1~5卷,第六卷奇方纂要不知在哪个图书馆有?关于《寿世医鉴》据裘沛然主编的《中国医籍大 辞典》介绍,该书共三卷(但不知为天,地,人)。清光绪(1875~1908年),三义公刻本,原藏于河南 省图书馆,经查未见。成都中医药大学对清王锡鑫的家乡万州的近现代名医都有所收集,独王锡鑫未收? 其实后世对他的评价不菲。四川,湖北一带的50岁以上的民间医生对王锡鑫的诊脉口诀,以药求病诀,药 性六字经有的还朗朗上口。

《寿世医鉴》目录《医学切要》目录 面部图无 眼部图无 鉴面知病诀看病歌(七言诀共182句1274字)见目知病诀无 闻声知病诀无 问症知病诀无 鉴症知病诀无 鉴病知虚实诀无 伤寒五脏受病诀无 五脏现病诀无

鉴小儿知病诀无 亚拙医箴(以上内容近5000字)无切脉知病诀有 十二经络所属部位歌有 六经切要歌有 三阴三阳经络所属歌有 六部浮沉迟数脉诀有 浮脉总诀有 浮脉六部主病有 沉脉总诀有 沉脉六部主病有

迟脉总诀有 迟脉六部主病有 数脉总诀有 数脉六部主病有 外感内伤脉诀有 以前后圈辨阴阳论无脉诀辨正无 七表八里九道脉无诸脉主病切要无 五脏独脉歌有 诸病宜忌脉歌有

妇科调经脉诀有 看小儿病状指纹歌无 五脏六腑病由歌无 见病知方汤头歌(130首方)(119首方)药性弹词有 以药求病诀有 寒性药144味(92味) 热性药36味(28味) 温性药81味(33味) 平性药126味(56味) 十八反歌又捷径歌有

三阳病讲升降

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肺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悲伤;脾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忧思,肾的能量不足了,就容易恐惧。 究其质,三阳病讲升降,三阴病讲能量。 太阳膀胱为不升(又叫“不开”),阳明为不降(又叫“不合”),少阳为不升不降(又叫“不枢”——不枢转的意思)。三阴病都是能量不足,区别在于病位:太阴在中焦脾胃(主消化吸收),少阴肾在下焦肾(主二便排毒),厥阴通行全身(主全身驱邪,收复失地,推陈出新,故名“将军之官”)。 少阳是太阳阳明升降的枢纽,如门开合转动的轴。少阳不枢,则升降都有问题。所以,少阳之证,有病不升,有病不降。处小柴胡则不升可升,不降可降,故曰:调和。热则升,凉则降,欲调和,必寒热之药并处。故,少阳篇皆寒热并处之方为特点。 临证所见,纯阳明病少见,纯太阳病易辩,大多数所谓“亚健康”人群,40岁以下,多见少阳不枢的升降病(手足心热,脸红,眠不安,多梦——相火不位证),尤以青壮年多见,熬夜是为病根!40岁以上方多见纯阴证。故,小柴胡化裁(相火不位证同时多伴见太阴虚寒证——舌体胖大水滑。究其故,熬夜上火,则消炎,降火,喝凉茶,重伤脾阳,而成外热里寒之证,故吾临证小柴胡必加干姜),可疗此年龄阶段大多数病症!(见本人群里《网诊聊天记太阴病主方:理中汤,眼药在干姜;少阴病主方:四逆汤,眼药在附子;厥阴病主方:当归四逆汤,眼药在当归。干姜附子,纯阳无阴,故知太阴少阴以行阳为主,当归阴阳具盛,正合厥阴肝之特点:体阴用阳。其体:主藏血,血库,阴盛;其用:将军,行至阳至刚之气。将军打仗,必有兵马粮草(有形为阴),还需谋略气魄(无形为阳),或曰,能量消耗必须有物质基础。故知,厥阴肝之用药,亦必阴阳并用,寒热并调——此与少阳(胆)之特点乃相辅相成,即所谓:肝胆相照! 论少阴枢 太阴制造能量输送到少阴储存,厥阴从少阴汲取能量以发挥功用。少阴就是一个能量的仓库,能量的中转站——这就是少阴“枢”的意思。在临床意义上,少阴枢就体现为能量的储存足不足,足则能枢,不枢就是不足之意。 三七先生一剂当归四逆理中汤,包含了三阴能量方,实为精妙绝伦之处!40岁以上,起手当归四逆理中汤当尽所适,40岁以下,小柴胡姜附汤,可独挡天下! 病升降,又病能量不足,即可以升降方配以能量方(如小柴胡配姜附),待方向调,转以能量方启生化之源,病可愈。 病了——身体偏寒或者偏热【偏寒则功能不足偏热则功能过盛】 药性——偏寒或者偏热 治病——用药的偏性纠正身体的偏性 原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方针——上热下寒则治以:上寒下热之处方 外热里寒则治以:外寒里热之处方 万事万法寒热而已悟得此法治病养身之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皆可信手拈来! 脉诊最简单只需要分辨

熟记中医口诀,脉诀

精心整理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 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尺部膀胱合与肾,右寸肺经与大肠, 脾胃正在关部内,尺部命门和三焦, 三部五脏既分明,七诊之法亦要精; 静心忘虑均呼吸,先诊虑际指要轻, 微重饥端沉至骨,病人息数俱察清, 七诊既明论九侯,浮中沉在指下求, 三部俱有浮中沉,此为九候莫在等, 七诊九侯辩既真,人身三焦亦要分, 脉中寸部管上焦,须知从头至于心, 中焦从心至于脐,脉居关部不须疑 从脐至足为下焦,尺部寻之自不迷, 三焦部位即分当,各脉形状亦要商, 脉行三十最繁浩,浮沉迟数为大纲, 浮脉形状果如何,按之不足举有余, 沉脉重按方可得,一息三至脉为迟, 数脉一息来六至,四脉形状亦辨真, 诊时下指细推祥,先求本脏脉相当, 肺脉浮涩脾和缓,心脉浮大肝弦长,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道教医学的病因病机思想! 早期道教《太平经》经典著述论述了其关于病因的认识,但与同时期传统医学理论,如《内经》、《难经》等,相比较显然相对落后。例如,除了体现宗教观的负说外,主要从天地、阴阳、四时变化等体现天人相应的关系方面做出阐释,《太平经》“释承负诀”云:“多头疾者,天气不悦也。多足疾者,地气不悦也。多五内疾者,是五行气战也。多病四肢者,四时气不和也。多病聋盲者,三光失度也。多病寒热者,阴阳气忿争也。多病愦乱者,万物失所也。多病鬼物者,天地神灵怒也。多病温而死者,太阳气杀业。多病寒死者,太阴气害也。多病卒死者,刑气太急也。多病气胀或少气者,八节乘错也。”这种从宏观上寻找人体致病的原因,虽然也是基于经验的推断,有其合理之处,但显得很粗糙。晋唐以来,道教医学的逐渐充实与成熟,但从根本上来说,道教医学是对传统医学的生命观、疾病观的一个发展。因此,其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是道门中人对《内经》等传统医学经典著述关于病因、病机思想的阐发。这是由于历代以来随着道教炼养家自疗及为他人疗疾的实践深入,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唐末五代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道教医家、炼养家从内炼实践与对疾病治疗两方面深入的探索导致形体疾病 的机理,并获得了许多规律性的认识,形成了区别于传统中

医病机的观点。其中,有些文献记载并追踪分析疾病发生的具体原因,以求解决办法,还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显示出道教医学在阐释病因病机上的独特个性。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内丹炼养家探讨病因病机首先是从基于其自身的特殊需求。他们发现后天生命体中奇经八脉的气机运行不阐达且多有 瘀滞,是致病的根本原因,更是修仙的障碍。这一重大发现是道门炼养者这一特殊群体基于其自身体验而得出来,也同样揭示了人体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他们以此为依据创造了各种具体却病强身之术,并传承至今。归纳主要病因病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丶真气耗散与气机失调1先天真气耗散从内丹阴阳关系而言,内丹医学也注重人体阳气的作用,指出“元阳真气”的丧失是得病的根本原因。《灵宝毕法》“匹配阴阳第一”云:自胎元气足之后,六欲七情,耗散元阳,走失真气。虽有自然之气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文中认为元阳真气的耗散直接使人体内心肾气液升降失调,导致全身气机升降失调。同时,也认为人体阴阳需要符合“阴平阳秘”的平衡原则,《灵宝毕法》“聚散水火第二”又指出:“人之致病者,惟阴阳不和,阳微阴多,故病多。”由于个体整体性的阴阳关系失调,自然疾病丛生了。2心肾之气不交从心肾水火关系而言,由于心肾水火不交导致外邪侵入人体内而招徕疾病,《养生秘录》“中黄内旨”:今之人盖火燥炎上,水湿润下,自勾引阴邪之气,乘间而入,

如何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干部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e8147732.html,) 〔如何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干部〕 如何做一名勤政廉洁的好干部 廉洁自律、勤政为民是党员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道德准则,也是党和人民对党员干部最起码的要求。廉洁自律是勤政为民的前提,如果一个领导干部管不住自己,对自己无所约束,滥用权力,为所欲为,甚至违法乱纪,那么他就没有资格、没有威力去当领导、管别人,他就不可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那么如何做到廉洁自律?我认为,要做到廉洁自律,必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广大党员干部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和前进坐标。我们生活在一个商品经济时代,利益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生活方式多元化,导致部分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动摇甚至蜕变。****现象在现阶段滋生蔓延的根

本原因就是因为少数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发生了动摇。古人说“物必自腐而虫生”,****现象表现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对共产党人来说,如果不消除理想信念的动摇这种危险的苗头,党就会失去战斗力和免疫力,反腐倡廉也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廉洁自律也就无从谈起。二是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千秋万代不落的旗帜。动摇理想信念,必然迷失方向;追求骄奢浮华,终将逸豫亡身。越是经济发展,越要勤俭节约、越要艰苦奋斗。mzd、hjt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再告诫我们,“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虽然现在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作风不能丢、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纵向比较,我们发展得很快,经济实力有了长足进步,但与兄弟乡镇、兄弟县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与我们面临的“十大工程”相比,我们口袋里的那些银子还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还没有大把大把花钱的理由。“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离开了艰苦奋斗,我们将一事无成。 三是要管住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事实证明,没有谁是天生的****分子。****堕落都有一个由小到大、由轻到重,逐步走向深渊的过程。究其根源都是在自律上出了问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必须防微杜渐,重视小节,加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一气周流浅谈气机升降脉理 寸口三部脉不仅反映人体五脏六腑之气之盛衰,而且反映五脏六腑之气机顺逆。左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上升;右手三部寸、关、尺主气机之下降,即谓之;左升右降。与人体駆肝之左升右降相应。而单看左手,亦自有升降;左尺肾阴升而左寸心火降;单看右手,亦自有升降;右寸肺气降而脾气升。 一方面,对气机的升降失常进行诊断。强调重视左右手的气机的顺逆:升降正常为顺、升降相悖为逆;当升不升或升之不及为逆;当降不降或脉气上跃腕横纹为逆;单手脉上重下轻或上轻下重皆为逆。即《内经》中曰:太过不及皆为病。因此,引伸出平脉,即非病态脉象。何为平脉?平脉即言脉气之平和,粗细相当、大小相当,以无郁滞感为平。 另一方面强调是否有郁脉的存在。何为郁脉?郁脉从“郁”字而得,“郁”即壅滞,不通畅之意,即《内经》曰: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郁脉即《内经》言独大者。在手感上亦能明显感觉到脉象“壅滞”感或脉象的“粗大”不均一。 第三,也是最显示中医神奇之处,能通过脉象结合中医理论推理出病人的基本症状。 第四,从脉象及脉势上得出诊断之理、法、方,药。

郁脉的部位及含义 郁脉可以存在于双手寸、关、尺任何一部,如一道屏障阻碍气机的畅通,因而影响双手气机的升发和肃降。 郁脉最常见于: (1)左关:大者为肝,细者为胆。肝主疏泄,疏泄正常才能保证全身气机正常。而七情所伤最易导致肝气失于疏泄,疏泄不及而生郁也。出现胸闷、乳房胀痛,喜叹气。男性脂肪肝,女性乳腺增生,月经失血块及痛经。肝胆经脉互为表里,肝疏泄不及影响胆汁下泄,久则胆郁。出现肋痛,肩背痛。左关郁滞化火则口苦、性急易怒。 (2)右关:浮沉不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经互为表里。胃气不降则胃郁,饮食壅滞胀满。食积、胃胀。脾滞则多为脾阳不足而郁滞脾滞。右关郁滞化火则嗳气泛酸。 (3)左右关部皆郁滞:整个中焦满闷不舒,气机痞塞、壅滞。郁滞久则化火成瘀,心急易怒,口苦,胸闷痛。还会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六纲脉

中医的二十八脉及主病之六纲脉 1、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反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临床意义:浮脉主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证。 如邪盛而正气不虚时,脉浮而有力;如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时,脉多浮而无力。外感风寒,则寒主收引,血脉拘急,故脉多浮紧;外感风热,热则血流薄疾,故脉多浮数。 浮脉亦见于里证。久病体虚脉见浮而无力,阳气虚衰,虚阳外越,可见脉浮无根,是病情危重的征象。故《濒湖脉学》说:“久病逢之却可惊。”这种浮脉实际上是举之相对有余,按之非常不足,故称虚浮脉。 除病理性浮脉外,桡动脉部位浅表,或因夏秋时令阳气升浮,而出现浮脉,则不属病脉。 浮脉类其他脉对比: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 2、沉脉 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其脉搏显现的部位较深,可以理解为"深脉"。 临床意义:沉脉为里证的主脉。邪郁于里,气血内困则脉沉有力,属于实证;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阳虚气陷不能升举,则脉沉无力。 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 沉脉类其他脉对比:伏脉、牢脉、弱脉。 3、迟脉 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脉动三~四至(一分钟不满60次)。 临床意义:迟脉为寒证的主脉,亦可见于邪热结聚的里实证。 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但邪热结聚,经隧阻滞,也可以出现迟脉,其指感迟而有力,伴腹满便秘、发热等胃肠实热证,如《伤寒论》阳明腑实证即属此类,所以,脉迟不可一概认为是寒证。 此外,运动员或经过体力锻炼之人,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缓和。正常人入睡后,脉率亦可见迟,都属生理性迟脉。 迟脉类其他脉对比:缓脉、涩脉、结脉。 4、数脉 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六至(每分钟90次以上)。 临床意义:数脉是热证的主脉。亦可见于虚证。 张景岳说:“暴数者多外邪,久数者必虚损。”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邪热亢盛,气血运行加速则脉数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则脉数无力或细数;浮大虚数,数而无力,按之空豁为虚阳外浮。 此外,正常人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脉率加速。小儿脉率与年龄成反比,即年龄越小,脉率越快。儿童脉搏一息约六至左右(每分钟110次左右);婴儿脉搏一息约七至左右(每分钟120次左右),均为正常生理脉象。 数脉类其他脉对比:疾脉、动脉、促脉。 5、虚脉

三阳开泰养生知识

1、如何判断人体气血是否充足 《黄帝内经》有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气血充盈,则百病不生。”通俗地讲,气血就是人体的后天之本,人体的五脏六腑、骨骼经络,乃至毛发皮肤都必须依赖气血的滋养。没有气血就没有生命。那么如何判断我们的气血是否充足呢? 1、看眼睛 实际上是看眼白的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这就表明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足。 2、看皮肤 皮肤白里透红,有光泽、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气血不足。 3、看头发 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掉发、发黄、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 4、看耳朵 若呈淡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点、皱纹多,代表了人肾脏功能开始衰竭。 5、摸手的温度 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的征兆。 6、看手指的指腹 无论孩子还是成人,如果手指指腹扁平、薄弱或指尖细细的,都代表气血不足,而手指指腹饱满,肉多有弹性,则说明气血充足。 7、看青筋 如果在成人的食指上看到青筋,说明小时候消化功能不好,而且这种状态已一直延续到了成年。这类人体质弱,气血两亏。如果在小指上看到青筋,说明肾气不足。如果掌心下方接近腕横纹的地方纹路多、深,就代表小时候营养差,体质弱,气血不足。成年后,这类女性易患妇科疾病,男性则易患前列腺肥大、痛风等症。 8、看指甲上的半月形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末梢,若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亢、高血压等病。 9、看手指甲上的纵纹: 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10、看牙龈 牙龈萎缩代表气血不足,只要发现牙齿的缝隙变大了,食物越来越容易塞在牙缝里,就要注意了,身体已在走下坡路,衰老正在加快。 11、看睡眠 如果入睡快、睡眠沉,呼吸均匀,一觉睡到自然醒,表示气血很足,而入睡困难,易惊易醒、夜尿多,呼吸深重或打呼噜的人都是血亏。 12、看运动 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疲劳难以恢复的状况,气血就不足,而那些运动后精力充沛、浑身轻松的人气血就很充足。 “气血足,百病除。”只有气血充足,才有利于全身经络的通畅,有了充足的气血和畅通的

熟记中医口诀,脉诀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恶热非热明是虚症。 2、久病非寒,暴病非热。 3、久痛无寒,暴痛无热。 4、麻是气虚,木是血虚。 5、牙痛长,腿痛短。 6、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7、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8、从阳化热,从阴化寒。 9、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 10、久病必瘀,久病必虚。 11、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12、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13、扎针拔火罐,病好一大半。 14、中药不效,炮制不到。 15、四季脾旺不受邪。 16、肝阳上亢,水不涵木。 17、气症饮水,血症不饮水。 18、热在上焦,气伤则渴。 19、热在下焦,血伤则不渴。 20、血之为病,上焦瘀血小便必难,下焦瘀血小便必自利。 21、一切血症,日轻夜重,一切气症,日重夜轻。 22、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23、无阳则厥,无阴则呕。 24、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25、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26、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27、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28、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名曰:热如血室。 29、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30、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31、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32、内侵膻中则为厥 脉理心灯 医家脉理最为先,此中妙决要精研, 三部五脏犹易识,七诊九侯至难传; 掌后高骨为关脉,前寸后尺三部全, 左寸心经与小肠,关部肝胆正相当,

2014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2014 年中国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意见 2015-04-06 17:20来源:中华消化杂志作者:陈旻湖 字体大小 -|+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有逐渐增高的趋势。2006 年和2007 年我国发布了GERD 的诊治指南,对指导GERD 的临床诊治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在GERD 的临床实践与研究中,国内外学者针对本领域出现的热点问题,如难治性GERD、PPI 与抗血小板药物的相互作用等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并获取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数据。因此,有必要根据最新的研究进展对本病的诊治指南进行更新。 本次共识意见的制订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组织我国本领域的有关专家组成共识意见专家委员会,并采用国际通用的Delphi 程序。首先由工作小组搜索Medline,Embase,Cochrane 和万方中文期刊数据库等,制订共识意见的草案,随后由专家委员会进行多轮讨论并投票,直至达成共识。 投票意见的推荐等级分为6 级:A+ 为非常同意,A 为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A- 为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为不同意但有较多保留意见,D 为不同意但有少许保留意见,D+ 为完全不同意。相应证据等级分为4 级:高质量为进一步研究也不可能改变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为进一步研究很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可能改变该评估结果;低质量为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影响该疗效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且该评估结果很可能改变;极低质量为任何疗效评估结果都很不确定。本次共识意见共分为症状、诊断、治疗、难治性GERD、GERD 的合并症和食管外症状六大部分共30 项。以下对各部分的共识意见进行分项阐述。 症状 1. 烧心和反流是GERD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占93.33%,A 占6.67%;证据等级为高质量)。根据我国2006 年GERD 共识意见,烧心定义为胸骨后烧灼感,反流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 尽管这一观点已得到广泛认可,且在2006 年全球共识及我国共识中均明确指出,烧心和反流是GERD 最常见的典型症状,但是由于诊断GERD 缺乏金标准,所以目前尚无在人群中应用的客观的反流证据,如采用pH 监测和内镜检查等评价烧心及反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 系统回顾提示,烧心和反流诊断食管炎的敏感度为30%-76%,特异度为62%-76%。在大样本的回顾性分析、队列研究或临床随机研究中发现,烧心和反流是存在病理性食管酸暴露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研究提示,我国人群中具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比例明显低于西方人群,其原因除了人种、饮食差异外,还包括语言表达的差异。中文并无“烧心”一词,中国患者对反流的理解与西方也存在差异。 2. 胸痛、上腹痛、上腹烧灼感、嗳气等为GERD 的不典型症状(推荐级别A+ 占46.67%, A 占40.00%,A- 占13.33%;证据等级为中等质量)。部分GERD 患者并无烧心及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