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一光

田中一光
田中一光

田中一光,1930年生于日本,195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美术学院,后与人合作创办日本设计中心,1960年成为该中心的艺术指导,1963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工作室。曾在"日本之历史"大型博览会(大阪)、"海洋文化"博览会(冲绳)中负责整体设计,在日本Seibu艺术博物馆、纽约Cooper协会、洛杉矶文化交流中心和巴黎Public博物馆举办过个人展,曾获得华沙国际海报双年展银奖、东京ADC(广告联盟)优秀奖。

田中一光是日本设计协会、AGI(国际平面设计协会)成员,日本卓有成就的平面设计家,对战后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有很大贡献,在世界平面设计界中,占有相当的地位。他把现代设计观念揉和到日本传统艺术中,作品带有明显的个性:优雅、素净和单

日本戏剧演出海报

纯,富有一定的表现主义色彩,设计语言简洁洗练、意境清新、形式优美,在融合东西方传统美学观念与东西方文化特征之间,有独到的思路与手法,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视觉语言,以及鲜明的个性,在日本设计界掀起了一场对传统精神的再创造运动。

田中一光出生在日本的历史故都--奈良,在京都完成学业,在大阪开始他的设计活动,而后迁居东京。这些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都市对他的创作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有着京都的雅致、大阪的现实感、以及古江户的遗韵,从广义上看,这些正是日本人传统感情情结的结晶。

田中一光在创作中格外注意视觉元素的表意功能,以脸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日本舞蹈》,画面以方块等分,用几何性等分的形状,按理说是机械的、理性的,而田中在处理时却把代表眼睛的两个半圆同时向内侧倾斜,这一斜就产生了表情,形成满脸微笑的动的造型。嘴的大小两个圆稍微一错,就不仅与眼部的表情统一起来,而且使眼部的半圆形和嘴的半圆弧形的统一节奏有一个装饰音。长久地凝视这张脸,仿佛真能聆听到佳人的莺莺细语。又如《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这张海报的造型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大首绘"的遗风,这是不同门类艺术互相借鉴的高品位的作品。

银座剧院海报

通览田中一光的作品,感受最强烈的是他大胆的想象和表现的洗练性。在四十多年丰富的设计活动中,他不断追求新的发想,继续这大胆的实验。细看他的作品,就会看到大和民族崇尚单纯简洁的艺术气质,没有那种罗可可式的繁琐和纤巧,更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清澈浑朴,那种貌似不经意的随意性,那种去掉了雕饰的淳朴,那种追求线与色面本身的量感和张力,那种超乎西方传统的透视和素描意识,那种举重若轻地寓对比色于平和,在田中一光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看了田中一光的书籍装帧的成就,就会清楚地感到他既新颖又不失严格的秩序感觉。继承了日本文化传统中最优秀的部分、又大胆开拓出新表现方式的田中一光,使我们明确地意识到:他的卓越,不仅是基于造型基础,而且也是基于对历史遗产的深刻理解。1904年日本的冈仓天心在圣路易斯的万国博览会,面对西欧的听众说了这样一句话:"你们看到阴影

就想起伦勃朗,而我们看到波光就想起了尾形光琳?quot;田中一光的世界正是继承了尾形光琳描绘的波浪的精细闪光,使其更加耀眼辉煌。

表演海报

如果说设计者的宿命是不得不直面社会要求的话,那么画家的命运就比较轻松了,即使他的作品不被世人理解,即使在孤独中摸索而百年后得知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而设计--不论是标志、商标还是海报、装帧,都必须以明确表达雇主的意图为前提。在平面设计展览会展出的作品,有的没有雇主,也就是说是没有目的的作品,那只能叫技术性习作,而不是真正的设计活动,没有雇主的同意就根本谈不上设计活动。另一方面,完成了的设计作品,会迅速地受到社会广泛的注意和评判,即使是再优秀的造型,若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作为设计也是失败的。也就是说要妥善处理雇主的苛刻要求以及大众的批评,而且好要不断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设计主张,这需要有走钢丝演员那样的平衡感觉。

田中一光在他的每件作品里都展示了新的想法,同时作为设计又是成功的。这正是来自于他的出色的平衡感觉,而支撑他的平衡感觉的是贯穿于他的所有作品中的高度的洗练化的表现。在设计世界中,象他这样强烈地贯彻自己的主张,并创作了优秀作品的例子,是不多得的。

田中一光的造型艺术

朱锷<写于2002年>

广告海报属于一次过的观赏性艺术,专门做学问的单说,一般的人不会两遍三遍地来回琢磨。它可以不必负载很深的哲理,但希望寻求与普通人最本质的情感沟通。生命的快乐和活力,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作为生命主体的任何层次的人都可以感悟到的。

广告设计与纯艺术不同,纯艺术求的是个性,广告设计求的则是各个层次间的共性。实际上,人与人之间,即使是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年龄不同,也都会有作为人的本质的理解与沟通。因此,作为广告设计创作的前提,就是要努力寻找能使人相互沟通的东西。广告是要人通过看来理解的,它的内涵必须以观赏性作依托。广告设计艺术实际上是将一种文学语言转换成图像语言的艺术,在转换过程中必须要建构一整套与内容相适用的视觉代码,从而完成叙事体从文学表意到图像表意的语言变异。著名日本平面设计家田中一光先生,在创作中总是格外注意他作品中视觉元素的表意功能,先生手下的造型,始终是在介入内容,是在强化观赏性的前提下完成叙事的。

先来看一下以脸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日本舞蹈》(JS001),画面都是以方块等分的,用几何形等分出的形状按理说是机械的那两个半圆移成水平,则为静态状。二是嘴:大小两个圆稍稍一错,就不仅与眼部的表情统一起来,而且使眼部的半圆形与嘴部半圆弧形的统一节奏有一个装饰音,形成装饰音的还有右上角蓝色圆形,它与实体无关,只与造型的节奏有关。长久地凝视这张脸,仿佛真能聆听到佳人的莺莺细语。

还有《大阪水族馆》(JS13)上那条有趣的鱼,这条可爱的鱼单纯到极点:一条弯弯曲曲的线就组成了鱼头和鱼身体,身体里六个小圆点,使鱼身体充满了张力又富于装饰性。鱼嘴上的一块好似鱼身体的延长的绿色块,似乎说明了这条鱼的生命痕迹,同时又对鱼的形象的节奏加以丰富。单纯到极点,随意到极点,自信到极点又机智到了极点。

再看戏剧海报《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TA009),画面构图大疏大密,极具紧张感。空白与红色面形成的张力,造成极坚实的感觉,但大大小小各不相同、互不串联的色块,又使这个人物具有一种纷披的灵气。这几张强调、夸张局部的海报的造型处理方法,具有明显的日本浮世绘版画“大首绘”的遗风,但其造型语言还是广告设计,这是不同门类艺术互相借鉴的高品位的作品。

更多地细看田中一光先生的作品,就会看到大和民族崇尚单纯简洁的艺术气质在其中反映得很纯,没有那种类似“罗可可式”的烦琐和纤巧,更具有一种原始的生命力,清澈浑朴。那种貌似不经意的随意性、那种去掉了雕饰的淳朴、那种追求线与色面本身的量感和张力、那种超乎西方传统的透视表现与素描意识、那种举重若轻地寓对比色于平和,都在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1968年创作的海报《札幌冬季奥运会》在布局上吸收了日本民间装饰艺术经典“琳派”的风格,程式化地处理空间,表现雪山群的连线非常大气自信,这是一种不能在同一视

点看到的雪山群。静止的山石部分由于错落的弧形状的排列,形成独特的张力平衡着整个画面,使无意义的形成为有意义的处理,在造型上是变形的,在意识中却又是现实的,形扭曲了而意识却没有扭曲,从而使得造型上的扭曲,成为一种幽默,一种机智。

日本传统造型意识在根本上可以说是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的造型意识。这种传统造型艺术的透视、素描、色彩的独特意识,与西洋在这方而的意识呈平行状,各擅一方,具有各自的合理性。它不同于西洋,是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空间的幻觉,而是在二维空间里重新去组合在三维空间里能理性地认识到,从单视点出发却看不完全的各个面,这种组合,形成了独特的散点透视,构成了独特的节奏和张力。田中一光先生的造型艺术就是这种传统造型观念所形成的心理结构里一种独特素质的表露,它既是传统的,又是个人的,在某种意义上讲还是现代的。这种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成功,在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上给我们以启示:不能创新往往是因为对传统的不掌握,同时创新又是非常需要个人素质的。先生的造型观念里,十分强调形与色的造型功能,也更强调形与色在心理意识上的准确,这种造型艺术的特点,是追求神似,这个神似的“神”,不是审美对象的“神”,而是审美主体心理感受的“神”。美是审美对象符合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传统,在先生手里,不再是一种点缀,而是作为一种气质,进入到设计艺术里。

面对田中一光先生的作品,能感知到的另一种重要事实就是整个空间都沐浴在斑斓的色彩里。广阔的暖色区域中各种调子通过各种造型实体和空间段落得以自由随意地表现,色彩特有的视觉本能力量与夸张、强调局部的造型相结合,从而产生一种令人亢奋的视觉效果。具体的形,热烈饱满的色彩,这种处理几乎完全剥夺了我们对内容的关注而进入到一种对于一个特定空间的纯情绪体验中。这种强化性运用色彩的内在张力的造型,使得先生的作品即使在一瞬间也能给人以集中深切的印象。《第八回产经观世能》(TA001)是一张戏剧海报,画面上却没有一个戏剧人物的形象,原本从属于书面的内容文字被提到了主要位置,能剧华丽斑斓的服装色彩装饰着文字,此时的文字与色彩起到的已不仅仅是内容介绍的作用,而成为了一种意象。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家,先生深知画面对比色间的反差,画面各部分间的关系,通过对明度、彩度以及清晰度的控制,会大大影响到观者的心理感受;在色彩上做一定的强化处理会有利于表现作品所要强调的气氛,从而可以集中观者注意力的作用。观世能系列海报作品就是通过对一种特定空间的充分营造,通过对形、色的整体强调,酣畅淋漓地重新以色彩造型构织了一个神似的能剧精神世界。

色彩造型是先生的偏爱,“脱雅求势”又是先生的审美支点之一,以霸悍的名义脱却风雅,告别矫情。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恢复了色彩造型作为广告设计艺术手段的自由以及广告设计的特

殊规律性和纯洁性。色彩在先生的作品中事实上已经使创作中的手段升华为目的。色彩作为一种形式手段的独特力量被强化显现,传统空间造型中仅仅服务于内容表现的因素,纯粹地集中于可视性这一点上,从而诱导我们远离经验中的现象世界而进入设计家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剥夺我们的想像力,迫使我们去关注造型空间本身的意味。《产经观世能》系列海报中,戏剧本身的内容在这里仅仅对创作提供了一个造型契机,一切与直觉无关的故事情节都被淡化,单刀直入地强调出那些在空间造型意义上富于可视性、表现性的部分,作品的主旨在这里不是表现戏剧情节,而是要重建一种新的富于感染力的造型实践体。《第五回产经观世能》(TA002)便是极好的一例。作品在空间设计上努力寻求一种色彩的单纯化和极度对比的造型构成。红、黄、青、绿、紫这些对比色通过降低明度、提高彩度,被统一在一种沉重浓郁的平和中,成为一单纯的色彩空间,而能面具形象上的一切琐碎的过渡都被舍弃,简洁明了地以黑色出现在画面,并与色面错开,使能面具上半部出现一块妙不可言的余白,这块余白更多地是属于心理层面的,起着调节情绪的作用,从五彩的宣泄之后,转入向心式的收缩,并从视野中向深层后退,进人静观。在一种超自然的静止沉寂之中表现一种超脱人世深幽莫测和不可理喻的悲伤,从而使整体情绪走向内在。这样,在纯设计语言范畴中通过色彩的冷暖张弛、离心向心的空间化对比处理,形成情绪的空间感和深厚性,同时也产生一个整体情绪流中的间歇性节奏。与此,观世能剧的讲究以心传心、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精神世界也被一览无余地表现了出来。

从空间构成图式上看,色彩造型在先生的作品中,已经成为一个有力的视觉符号,一个表现各种内在情绪的机会。是写实的还是抽象的,是复杂的还是单纯的于此已不重要,设计家关切的是一种对内在的生命精神无言的洞察力和不可名状的直觉。极力于要在设计的语言尺度允许范围内运用各种造型因素去达到对于一种完整的精神性世界的显现。不断强化和反复出现的二次元的结构样式,也使作品获得了一种极为单纯大方富有量感和沉思意味的视觉效果,让观者感觉到一种堂堂正正洋洋大观的情绪。

附:

记得有一次与先生去一家画廊看亚洲设计师作品展,先生一路看一路说:“这个设计师少了

一些规矩,这个人嘛,唉,错把涂抹当设计了,来,来,来,这一张不错,我喜欢,造型感很强,只是强而不蓄,强而无韵,有点逞强,导致画面气息不畅。”又说:“这些人呀,太心急了,太急于去寻找东西融合的路了,自己走还走不稳,自己怎么走最迷人还没搞清,就凭看了几本花花绿绿的洋书,听了几次叽里咕噜的洋讲演,就要变法,结果弄得自己不是在别人的阴影里徘徊,进退两难,就是把作品弄得做工精细不是创作。基本功,基本功,重要得很哪!”话不多,却很重。

编集这本《田中一光》的用意,首先是纪念先生,先生走得太急,太勿忙,1月8日的晚上和先生还去参加了横尾忠则展览会的开幕酒会,约好大家13日晚上为先生开72岁生日派对,突如其来的消息使得大家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先生属马,今年是本命年,在这一年开始的第十一天夜里11点45分,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个设计巨匠,走了。再就是田中一光在他

四十余年的设计历程中,是如何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走过来的,他的经验之谈的根底是什么,我想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捧给大家。

《田中一光》将脱稿,凡见到此稿的朋友均建议,应该在此书中介绍田中一光生平,也应该有篇专文评介先生的设计成就及其艺术特点,这个建议很好,现在,除了《田中一光物语》

之外,并将数年前发表于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中的拙文《田中一光的造型艺术》也一同作为附录收入。不当之处,请贤达者教正。是为序!

朱锷记于东京南青山

摘要:日本平面设计大师田中一光一生设计了许多高水平的戏剧海报作品,其能剧海报独树一帜,多以日本传统的能面形象为基本元素,结合理性严谨的方格骨格,巧妙处理虚实关系,并采用热情饱满的日本民族色彩,是民族与国际、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典范,受到国际设计界的广泛好评。

关键词:田中一光;能剧海报;能面形象;方格骨格;虚实关系

1 背景

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的东方岛国,其平面设计与西方有很大差别。为了进入国际市场,日本从20世纪50年代前后开始大力发展国际主义风格的平面设计,同时也重视保护民族性的成分,使民族文化的精华得以发扬,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平面设计开始获得了国际赞誉。1960年在东京召开的“世界设计会议”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日本平面设计的发展,接下来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无疑使得以龟仓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8)等为代表的一批平面设计师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露头脚,他们以此为契机确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田中一光就是继龟仓雄策等之后的日本第二代平面设计师中的杰出代表。

2 田中一光简介

田中一光(Tanaka Ikko,1930~2002)生于日本的历史故都奈良,1950年(20岁)毕业于日本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图案科,最早是在大阪开始他的设计生涯,1957年(27岁)移居东京继续他的设计事业。1960年(30岁)参加株式会社“日本设计中心”的创立,1963年(33岁)成立田中一光设计事务所,1964年(34岁)参与东京奥运会视觉传达系统的设计,1980年(50岁)发起和建立了“无印良品”[注1],并亲自负责其商标与早期广告的设计。由于长期生活在这些日本文化历史都市,从他的作品中可感受到京都的雅致、大阪的现

实以及江户的遗韵。[1]田中生前担任东京艺术指导俱乐部会长、日本平面设计家协会副会长、国际平面设计联盟会员等,对海报、装祯、标志、字体、展示等设计都有所涉及,在海报领域的成就尤为突出。他曾在纽约、巴黎、米兰、杭州等地举办过个展,并获得了多个国际设计大赛奖项,同时也担当过多个国际竞赛的评审委员。

田中从儿童时代起就是个戏剧谜,学生时代也喜欢演戏,这些为他后来设计戏剧海报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 田中一光能剧海报的艺术特征

能剧是日本民族戏剧的第一个剧种,它是由从寺院神社节目助兴表演中脱胎出来的“猿乐能”演变而来,诞生于室町时代(1333~1600),在日本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能剧出场人物较少,以剧情的表演为中心,是一种象征剧。扮演剧中人物的演员都戴假面具,这是能剧区别于其它戏剧的一个重要特征。能剧是从选择面具开始的。[2]演员根据曲目和角色的不同配戴相关的能面具,并按各自的脸型确定所戴面具的位置。能面的种类多种多样,分为人、鬼、畜三大类。不同种类的能面,不仅身份性别各异,且有喜乐哀怒之态,因而戴上能面的演员借助音乐伴奏舞蹈和暗示性的表意动作,就可以充分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

能剧海报是田中全部海报的一部分,既持续了其一贯的设计风格,又从不同层面表现了能剧的个性特征,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点。现就从能面形象、方格骨格、虚实关系和民族色彩等四个方面对田中一光能剧海报的艺术特征进行探析。

3.1能面形象单纯简洁

在我们所见到的田中一光能剧海报作品中,绝大部分都应用了能面这一日本传统形象,并以此作为海报的主体图形,自然能面也就成了画面的视觉中心。作品中的能面形象,成为了田中能剧海报中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但在其能剧系列海报中,设计家不是对能面元素的简单挪用,而是出于设计意念的考虑对能面形象进行了反复推敲和精心设计,体现了能面独有的神韵。

例如田中所创作的《第十二回产经观世能》(图1),他把能剧“卒都婆小町”中所使用的能面作为主体安排在海报的中心位置,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他又对能面进行了精到的处理,去除了其中间色调,能面形象变得更加单纯、抢眼。画面剩下的黑白两色,给人一种朴实与原始感,暗示着古老歌谣的气氛。又如,田中的《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图2)海报,能剧“杨贵妃”中所使用的能面形象就设计的更加简洁了,其一切琐碎的过渡完全被去掉,形成了纯粹的白底,只剩下红橙色调的眼睛、鼻孔和嘴唇简洁明了地出现在画面中下部,达到了高度的单纯和精炼。空白和红色形成的张力,给人一种很强的视觉感受。

能面的明暗度得到了强化,主次随之也就更加分明了。简化后的能面形象不仅体现了日本传统民族文化特有的精神,而且带有较强的现代意识,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交融。

能面形象作为能剧的一部分多次被田中一光当作主要表现对象反复使用,一方面是由于能面是能剧中必不可少的道具;另一方面,其强调能面(局部)的造型方法,很有可能受到了浮世绘[注2]盛期代表人物喜多川歌麿(Kitagawa Utamaro,1753~1806)于1790年前后所创造的集中表现人物面部的特写式风格即“大首绘”的影响。

3.2 方格骨格理性严谨

方格骨格是田中一光能剧海报的又一重要特征,他着重分析方格骨格并以此作为能剧海报设计的基础,达到了高度秩序性和严谨性的效果。骨格就是基本形的创造、构成或编排常有的一种管辖方式。[3]几何方格骨格也就是以方格为基本形的编排方式,其所带来的视觉感受是秩序感和工整感。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的作品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散文集)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简介及评价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社会科学院之邀演讲《龚自珍与雪莱》;1997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其诗歌散文选集共7册,他应邀前往长春、沈阳、哈尔滨、大连、北京五大城市为读者签名。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颁赠客座教授名衔。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曾朗诵演出他的名诗《乡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与北京图书目录》,收录《余光中诗选》于其中。近年来,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东方之子》等栏目专题向国内观众连续推荐报导余光中先生,影响很大。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

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目前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外界对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朱炳仁先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诗与艺术的桥梁关系——“把艺术当做诗来做,把诗当做艺术来做”。他认为,好的诗与好的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美的表达,都是真情实感的展现。”谢冕教授也表示,“朱先生铜玩得很好,你会惊诧于他将冰冷坚硬的铜以一种柔软温情的感觉展现在你的面前,这是他至高的人文主义情怀和真性情的体现,而这种情怀,也是诗歌所需要的。(朱炳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

以田中一光为例论述设计与艺术

以田中一光为例论述设计与文化 ———文化造就设计,设计体现文化 摘要:设计文化是造物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创造者,所以它能表达出更多人情、个性,也包含更多的人文价值。设计文化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了解了这些才能突破对设计文化的局限性认识。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使中国文化正在融合更加多元的成分,所以中国的现代设计要立足本土、把握时代,以此来建立健全既有民族性又有时代性的新设计文化系统。关键字:设计;文化;传统文化;当代设计;创新 一设计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所谓设计是指对现有事物的突破,并加以创新的过程。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人了人的价值观念,进人“文化”范畴。所谓文化,文化是人类复杂历史经验的全部成果,文化作为一民族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思想和行为模式,它将某一民族和其他民族区分开来。可以说,一种文化即一种生活方式的总和。文化既包括血缘、地缘、语言、宗教、仪式、艺术、器物、组织、社会、经济、政治、哲学等进而探究,这个民族所呈现出来的是否有共通的基础或规则。 设计是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艺术与科技,又同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设计是一种有目的的造物活动,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 注人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在设计的同时,人类创造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对设计会起指导性作用,有时更会影响设计。 设计也可能以一种文化的形态在城市中存在。在设计的工具性的另一 面,设计还具有文化的属性。设计文化本身也有着多重的层面,如从最基本的设计产品层面、设计的标准和规范的层面以及设计价值的层面 从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来看,设计又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在文化的参与和制约下展开和完成,并体现出当时文化的风貌。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精神风习和文化心理结构,反映不同的价值和审美观念,它们在工业产品、建筑、服饰、环境建设等设计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说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设计的方向,因为设计要赢得他的市场,必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审美观念、偏好倾向、独特的民族习惯等等。 二、设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造物的文化 文化,一直是设计界瞩目的话题。这可能是源于设计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这一活动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就是文化的载体。一切文化的精神层面、行为层面、制度层面、器物层面最终都会在人的某种方式中得到体现,即在具体的人的层面得到体现。所以说设计在人为创造新的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新的文化。 (二)生活方式的创造者 信息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使人类进人一个前所未有的生存状态,技术的迅猛发展让人有失控的感觉,因此,人们更渴望能够通过知识和文明重新规范人类社会的秩序、道德和伦理。对工业化和现代主义的信仰已经证明技术并不能造就一个更好的社会,文化的延续才是人类社会最有价值的东西。设计作为生活方式的创造者,体现了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要求,承担着人类文明延续的角色。在后工业时代设计已经成为连接技术和人文文化的桥梁,抒情特点和诗意情感的表达成为优秀设计作品的特征。 因此,人们希望设计能够提供更好的功能,表达出更多人情、个性的同时,也期望设计还可以包含更多的人文价值,而设计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也正是体现在这些方面。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梵谷传》,重光文艺,1957。 《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1957。 《英诗译注》,文星,1960。 《美国诗选》,今日世界,1961。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男,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祖籍福建省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53年10月,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及《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在台湾居住,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余光中诗选》等;诗论集有《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抒发了游子殷切的思乡之情并富有时代感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河赞赏。他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他因此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他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余光中的诗文创作及翻译作品,祖国大陆有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广州花城出版社、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等15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余先生同时又是资深的编辑家,曾主编《蓝星》、文星》、《现代文学》等重要诗文刊物。并以“总编辑”名义主编台湾1970?/FONT>1989《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共15册(小说卷、散文卷、诗卷、戏剧卷、评论卷)。 余光中在台湾与海外及祖国大陆文学界享有盛誉。他曾获得包括《吴三连文学奖》、《中国时报奖》、《金鼎奖》、《国家文艺奖》等台湾所有重要奖项。多次赴欧美参加国际笔会及其他文学会议并发表演讲。也多次来祖国大陆讲学。如1992年应中国

靳埭强与田中一光招贴设计比较分析

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 Vol.31No.102010.05 收稿日期:2010-02-09 作者简介:何平静(1962-),男,广西柳州人,学士,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与平面设计相关的教学与研究。 靳埭强与田中一光招贴设计比较分析 何平静,陈鹏 (广西师范大学,桂林541001) 摘要:通过对中国的靳埭强和日本的田中一光这2位亚洲设计师的招贴作品的比较研究,分析了2个不同民族的设计师是如何将本民族的传统图形、文化与现代设计相融合并走向国际化,继而论述了当代设计可以通过对民族图形的“形”和“意”的运用,达到对本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创新。关键词:传承;创新;本土文化;现代设计中图分类号:J5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63(2010)10-0062-03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Poster Design between KAN TAI-KEUNG and Tanaka HE Ping-jing ,CHEN Pe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1,China ) Abstract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poster design between Mr.KAN TAI —KEUNG and Mr.Tanaka from China and Japan respectively ,founded that the designers of different peoples how to make their own people traditional patterning and culture integrated with modern design ,and made a initial discussion about how to pass down and innovate local visual language as a modern designer. Key words :tradition ;innovation ;indigenous culture ;modern design 招贴是一种传统的视觉传播媒介,在各种形式的平面设计中,招贴设计给予设计者的设计空间和设计思维更为广阔,也更能体现出设计师个人设计的独特风格[1]。招贴设计以图形语言和文化理念相结合,使其在平面设计的范畴中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完整性和艺术性。因此,分析平面设计师的招贴作品,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亚洲现代的2位平面设计大师靳埭强和田中一光,他们的招贴设计作品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和艺术性。在他们的作品中大量融入了本土文化元素,将传统民族图形和民族文化进行创新探索,与当代设计相融合,设计出的作品兼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特色,是亚洲设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正因如此,关于对靳埭强和田中一光的平面设计作品所分析研究的文章很多,但分析角度各有不同,大多是对2位设计师设计作品中所包含的文化理念或构成形式进行研究。这里 将从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去分析和比较2位亚洲平面设计大师的招贴作品,通过比较找出他们作品中的相同处和不同处,从而探索出传承与创新的正确路径。 1艺术表现手法的比较分析 靳埭强[2]设计的大量招贴作品中无不渗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对中国传统图形元素的运用。例如他的代表作品80年代初的多届亚洲艺术节的招贴设计,见图1,他巧妙地将中国传统图形重构解读并运用在招贴设计中。图1a 是将4国艺人的舞台面部化妆组合成新的脸谱,设计中运用了中国传统的脸谱图形并对其进行解构重组,既体现出中国特色又具有现代感。图1b 是将多国文艺工具结成吉祥绳结,同样吉祥绳结是中国传统的图形,蕴含有吉祥如意的意义,将亚洲多国文艺工具组成吉祥绳结,包含了多国文艺的 62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doc

余光中简介及作品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写作风格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你知道他吗?接下来我为你推荐,一起看看吧!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余光中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出版社出版时间《余光中经典》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乡愁》人民文学出版社1971年《石器时代》文艺出版社1952年《歌》

野风出版社1952年《五陵少年》文星出版社1967年《天国的夜市》三民出版社1969年《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年《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年《白玉苦瓜》大地出版社1974《天狼星》洪范出版社1976年《与永恒拔河》洪范出版社1979年《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出版社1981年《隔水观音》洪范出版社1983年《紫荆赋》洪范出版社1986年《梦与地理》洪范出版社1990年《安石榴》洪范出版社1996年《五行无阻》台湾九歌出版社1998年《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出版社1998年《高楼对海》台湾九歌出版社2000年《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年《左手的缪思》文星出版社1963年《逍遥游》文星出版社1965年《望乡的牧神》纯文学出版社1968年《焚鹤人》纯文学出版社1972年《听听那冷雨》纯文学出版社1974年《青青边愁》纯文学出版社1977年《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出版社1981年《凭一张地图》九歌出版社1988年《隔水呼渡》九歌出版社1990年《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出版社1994年《井然有序》九歌出版社1996年《日不落家》九歌出版社1998年《蓝墨水的下游》九歌出版社1998年《连环妙计》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梵谷传》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老人和大海》重光文艺出版社1957年《英诗译注》文星出版社1960年《美国诗选》今日世界出版社1961年《英美现代诗选》学生出版社1968年《录事巴托比》今日世界出版社1972年《不可儿戏》大地出版社1984年《土耳其现代诗选》林白出版社1984年《温夫人的扇子》大地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守夜人》九歌出版社出版社1992年《理想丈夫》大地出版社1995年

余光中的作品修订稿

余光中的作品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余光中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LOWA)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着名批评家、优秀。现已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共40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散文集)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着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蓝墨水的下游》,九歌,1998。 《连环妙计》,上海文艺,1999

余光中生平著、名作品赏析

故乡游子的诗 余光中小传 五十年前,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在台湾出版,算是打响了他文学的头炮,随后他的散文集与译书风靡一时,不仅仅在台湾,在美国东南亚等地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这股强劲之风直到80年代才徐徐吹向大陆,回旋于真正的故乡之地,久久不散。 这位作家就是余光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乡愁》一诗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1939年因日寇入侵逃入四川避难,这也是余光中诗集中含有川味的原因,他在当地上学说四川话长达六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随父母回到南京,1947年考入金陵大学,1949年转入厦门大学,期间开始创作,在《星空》《江声》两报发表新诗及评论十余篇,后去香港,失学一年,1950年5月底来到台湾,在《新生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野风》等报刊发表新诗,9月考入台大外文系,随后就开始出版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万胜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与永恒拔河》等及散文集《左手的缪斯》《望乡的牧神》《焚鹤人》《听听那冷雨》《逍遥游》《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凭一张地图》《隔手呼渡》《日不落家》等等,评论集《掌上雨》《分水岭上》《从徐霞客到凡高》,及发表著名论文《再见!虚无》《想象之真》《龚自珍与雪莱》《散文的知性与感性》等等,中译文有《凡高传》《老人与海》《录事巴托比》《不可儿戏》,英译《中国新诗选》《缪斯在地中海》《满田的钢丝网》等,并且担任过《文学杂志》《现代文学》《文星》等主编,获过多种文学大奖,尤其是新诗奖,在各国也举办过讲座,业绩颇为丰厚,是一位多元化的高产作家。 因为余光中处在多种文化与思想的交汇处,所以关于他的争论也此起彼伏,他的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流行于台湾及其向西地区的华人华裔之间,东南亚也颇有影响,直至80年代由四川诗人流沙河编《余光中一百首》,大陆读者才开始接触,最为著名的恐怕是《乡愁》这首诗,因为这首诗的流行,他也被大陆称为“乡愁诗人”,但是乡愁诗只占余光中诗歌的十分之一。 余光中不仅诗歌出名,散文也非常优美,《听听那冷雨》思维如此细腻,仿佛江南才子之笔绚烂的绘出一幅春雨行图,看到这篇散文就如同以前读王安忆的《长恨歌》前几篇的感觉一样,瞠目结舌,我以为就王安忆能够将文字运用的如此得心应手、呼风唤雨,大凡读者都会自愧不如,余光中的这篇的散文同样给我不小的震撼,一是并不只有王安忆一人能下笔如神,二是这篇散文时空转化交错,让读者不仅佩服他的文采更佩服他的文思,而这只是那众多文章中的一篇,各个文集的名称也相当优美,其实,如果大家留心就会发现从集子名称就可以看出余老先生是受各种思想影响的人。 由于余光中作品繁多,各种领域都有所涉及,此次调查我只对余光中的诗歌和部分散文做了一些浅析,评论文译文等未做调查,请读者见谅。 诗文不分家的,余光中在《炼石补天蔚晚霞》写道:不过散文家也有偏才与通才之别,并非一切散文家都擅长于捕捉感性。写景,需要诗才。叙事,需要小说家的本领。而真正抒情的话,还得有一支诗人之笔。从而道出了诗人眼中的诗文互动。 余光中诗文首先是传统与现代相交错,他的诗是传统精神和现代艺术意识的联姻,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台湾诗坛多次论战,焦点之一就是如何对待传统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余光中认为,任何现代诗人的创举都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纵横交错的坐标上考察,在空间上要强调民族性,在时间上要强调时代性,在艺术上要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余光中这位诗人,我们从他的生活背景可以看出,民国时期出生,在抗战中长大,后

田中一光海报赏析

田中一光海报简析 介绍田中一光:生于1930年,二战,在幼年时期就十分迷恋日本传统的戏剧。家乡奈良坐电车到大阪。没有幕布,整个剧场的照明只是一个灯泡,墙壁上都是灰尘,站着看戏。对戏剧海报的设计。一生兢兢业业的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在世界平面设计界,占有崇高的地位。后人的评价:日本设计界的教父。 一、生动的极少主义 虽不知到是为什么设计的海报,但是从最顶上的JAPAN可知是跟日本这个国家相关的。在日本,鹿象征着第一个首都奈良,也象征着神的使者。所以海报采取了鹿的形象。然而海报并没有把一只鹿配上唯美的背景的照片放在海报中,而是把鹿的外形清晰的勾勒出来。鹿的颜色和背景的颜色很接近,但鹿刚刚好的从背景中脱离出来,感觉鹿是如此的融入背景,如此闲适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园中,将要消隐在环境中。而且鹿好像低头去吃东西,再加上背部明快颜色的原点,用极其少的语言就刻画出了一个很有意境的,很有意思的鹿的形象。最后用顶上的JAPAN仅仅这5个字母,字体很质朴的字母,点名了海报的内容。所以说,要传达一种意思,并不永远需要唯美的照片,用简单的语言也许更能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这一张海报相比上一张更有意思。同样是用了极少的语言刻画了一个形象。不过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内容放到一起,就让受众自然的产生了许多联想,让受众自然的明白海报所要传达的意思。这个做法真的很高明。首先是前面的鸽子,其次是背景原子弹爆炸时的场景。原子弹爆炸的背景处理的很模糊,代表着那让人不忍回忆的悲怆历史(当然这种情感是针对日本人的),而清晰的轮廓,颜色明亮的鸽子代表着现在这一和平的年代。这不禁让人想到要宣传的是战争之后,人们对于和平的希望。所以说这个海报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第一是,可以借用受众对事物的先前经验,以暗示的手法传达意思,我相信受众会更喜欢看到不那么直接的东西。第二是,更高一级别的海报,必定传达了某种情感,让受众引起共鸣。 二、在骨架中求变化

散文阅读专题——余光中

高三语文阅读资料——名家散文阅读 阅读说明 1、本次阅读精选余光中散文,希望同学们学会通过关键词或题目入手,快速把握散文主题,了解余光中散文风格。 2、阅读时勿忘勾画圈点重点句子并做点评。 失帽记 余光中 ①2008 年的世界有不少重大的变化,其间有得有失。这一年我自己年届八十,其间也得失互见:得者不少,难以细表,失者不多,却有一件难过至今。我失去了一顶帽子。 ②去年12 月中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为我八秩庆生,举办了书刊手稿展览,并邀我重回沙田去签书、演讲。现场相当热闹,用媒体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人气颇旺。联合书院更编印了一册精美的场刊,图文并茂地呈现我香港时期十一年,在学府与文坛的各种活动,题名《香港相思——余光中的文学生命》,在现场送给观众。 ③演讲的听众多为学生,讲毕照例要签书,为了促使长龙蠕动得较快,签名也必须加速。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或者一句赠言,当然,日期也不能少。一粉丝在桌前索签,另一粉丝却在你椅后催你抬头、停笔、对准众多相机里的某一镜头,与他合影。笑容尚未收起,而夹缝之中又有第三只手伸来,要你放下一切,跟他“交手”。 ④这时你必须全神贯注,以免出错。你想喝茶,却鞭长莫及。你想脱衣,却匀不出手。你内急己久,早应泄洪,却不容你抽身疾退。这时,你真难身外分身,来护笔、护表、护稿、扶杯。主办人焦待于漩涡之外,不知该纵容或呵止炒热了的粉丝。 ⑤其实,那天听众之盛况不能算怎么拥挤,但也足以令我穷于应付,心神难专。等到曲终人散,又急于赶赴晚宴,不遑检视手提包及背袋,代提的主人又川流不息,始终无法定神查看。餐后走到户外,准备上车,天寒风起,需要戴帽,连忙逐袋寻找。这才发现,我的帽子不见了。 ⑥事后几位主人回去现场,又向接送的车中寻找,都不见帽子踪影。我存①和我,夫妻俩像侦探,合力苦思,最后确见那帽子是在何时,何地,所以应该排除在某地、某时失去的可能,诸如此类过程。机场话别时,我仍不死心,还谆谆嘱咐,如果寻获,务必寄回高雄给我。半个月后,他们把我因“积重难返”而留下的奖牌、赠书、礼品等等寄到台湾。包裹层层解开,真相揭晓,那顶可怜的帽子,终于是丢定了。 ⑦仅仅为了一顶帽子,无论有多贵或是多罕见,本来也不会令我如此大惊小怪。但是那顶帽子不是我买来的,也不是他人送的,而是我身为人子继承得来的。

余光中的作品

余光中 余光中,1928 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 LOWA )艺术硕士。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2 年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1985年至今,任台湾中山大学教授及讲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时间兼任文学院院长及外文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现已出版诗集21 种;散文集11 种;评论集5 种;翻译集13 种;共40 余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主要著作 《歌》,野风,1952。 《武陵少年》,文星,1967。 《天国的夜市》,三民,1969。 《敲打乐》,蓝星诗社,1969。 《在冷战的年代》,蓝星诗社,1969。 《白玉苦瓜》,大地,1974。 《天狼星》,洪范,1976。 《与永恒拔河》,洪范,1979。 《余光中诗选(1949-1981)》,洪范,1981。

《隔水观音》,洪范,1983。 《紫荆赋》,洪范,1986。 《梦与地理》,洪范,1990。 《安石榴》,洪范,1996。 《五行无阻》,九歌,1998。 《余光中诗选第二卷(1982-1998)》,洪范,1998。(其中的《乡愁》被选作人教版语文九下第一课,课文) 《高楼对海》,九歌,2000。 《藕神》,台湾九歌出版社,2008 《左手的缪思》,文星,1963。《掌上雨》,文星,1964。 《逍遥游》,文星,1965。 《望乡的牧神》,纯文学,1968。 《焚鹤人》,纯文学,1972。 《听听那冷雨》,纯文学,1974。 《青青边愁》,纯文学,1977。 《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纯文学,1981。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洪范,1987。 《凭一张地图》,九歌,1988。 《隔水呼渡》,九歌,1990。 《从徐霞客到梵谷》,九歌,1994。 《井然有序》,九歌,1996。 《日不落家》,九歌,1998。

田中一光

日本平面设计师,1930年出生于奈良市一个世代以“鱼万”为商号的商业之家。1950 年毕业于日本京都美术学院,后与人合作创办日本设计中心。1960 年成为该中心的艺术指导。1963 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工作室。2002年1月10日晚田中一光因病抢救无效逝世,终年71岁,终身未婚。 中文名:田中一光 国籍:日本 出生地:日本奈良市 出生日期:1930年 职业:平面设计家 毕业院校:日本京都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日本舞蹈》,《第二十八回产经观世能》 目录 简介 作品 编辑本段 简介 田中一光 日本设计师。1930年生于日本奈良市。1950年于京都市立美术专门学校(现京都市立艺术大学)图案科毕业后,成为钟渊纺织公司的纺织设计师。作为美术设计师曾先后在产经报社、拉伊特广告公司、日本

设计中心就职。并任东京艺术导师俱乐部会长。1963年成立了田中一光设计室。田中一光的设计风格是把日本的象征的单纯性与西方的象征的复杂性完美融合。田中一光先后设计了共同石油公司、东京银行等单位的标志。从1970年开始,他成为包括文字和标志的所有图形以及CI、展示、建筑的综合艺术导师,1987年在西武美术馆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田中一光的十字路口”个人设计展览,反响很大。还先后在“纽约发明家协会”、“洛杉矶日美文化会馆”、“巴黎广告美术馆”、“墨西哥现代美术文化中心”举办了个人设计展览。1987年,在整个日本设计界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设计师。1997年,在庆祝恢复中日邦交25周年之际,他主持在上海举办了规模盛大的“上海’97日本优秀日历展”。自1960年开始获得ADC赏金奖以后,还先后获得过华沙国际美术展览会银奖、讲谈社出版文化奖、“每日报社”的产业设计奖、艺术选奖文部大臣新人奖、纽约ADC金奖、“每日报社”的艺术奖、日本文化设计大奖、紫绶勋章等多项国内外奖励,1994年荣登“纽约艺术导师俱乐部”的殿堂。主要著作有:《田中一光的大型宣传广告画》、《田中一光的艺术文字和设计》、《人间和文字》、《日本的纹样》等。还有向广大读者介绍设计师的生活侧面和工作内容的《设计的周围》、《从设计师的工作台讲起》、《设计的前后左右》等优秀随笔[1]。后人的评价: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是他一人的巨臂,让世界知道日本的现代设计。 田中一光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十几岁的时候还自己制作过电影海报,这好像是为他在以后在戏剧海报设计上奠定了基础。他十六岁的

阅读理解-余光中

阅读理解-余光中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说余光中“始终是当代文坛的一个焦点”,是因他作为一名非职业作家却成为“五四”以来成就可观的诗文大师。 D.“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为荣”,说明了余光中的自信,他相信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位创作最为丰富的文学大师。

余光中作品中唯美句子

余光中作品中唯美句子 风筝般的逍遥如同带着镣铐的舞蹈,逆旅的风束缚的线,不自由的风筝,却书写着一个最美的,关于逍遥。出世与入世的平衡之美,便在那小小的风筝上了。以下是小编分享的作品中唯美,希望大家喜欢! 这世界有太多的声音。城市在说,现实在说,过往的人在说。你可以聆听,却不能被淹没。 我想,最能代表余先生文风的,应是《听听那冷雨》,还有《鬼雨》。先生运词,古韵十足,自觉他受李贺的影响极大,奇怪得很,看完那文字,我想到的是油画,辞藻的生长便如颜料的层层附加,各 种充满质感的颜料一点点涂抹在画布上,伸手可及的美丽与感动,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膩。呵呵,如果先生受的影响大的话便会是另一种文风,擅长留白,闲情禅意,高人鸣琴,绕梁三日不绝。但是 光中先生(我认为)取法诗鬼李贺颇多,故而所写文字想象瑰丽,又颇有冷峻之感,可以说,这块文风的发展上,无人能出其右了,后人也难超越了。 有没有一个人,他让你红了眼眶,你却还笑着原谅。 模仿着不难受,敷衍着心里的悲凉,一种浇灌被哭成江河。在期待中畏惧冬天,像是想爱不能爱的痛,会经常体会自己的生死。很想坚强的活下去,去细味生命的每一个美好,做一些自己一直想做的事 情,对自己好。很想早早的离开,看看是不是真的有下辈子,下辈子我会做什么。 有时候往往直到离开,在回忆里,才能知道自己有多喜欢一座城。 寒冷的季节什么也滋生不出,只能滋生出懒惰,有时都想要是变成一只猪多好,吃了睡,睡了吃,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或是像动物一样,进入冬眠期,等到开春时再苏醒。人的惰性真的可怕 ,常常会有这么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明明知道有很多事没做,却总想再等等;一些之前信誓旦旦要做的事情,也总一耽搁再耽搁,以至抛之脑后,最后还要不停的为自已找理由找借口。 孤独,是一个内心整合的过程,能让自己清醒地看世界,也能让自己理性地看自己。 文笔甚佳,高山仰止。我也只有千言万语,临到嘴边,竟是无言。在寰宇,于万世,恰巧的此时此地,思绪万千,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纵有巧口妙笔,难表此间欢喜。

作文素材:余光中

作文素材:余光中 个人简介:余光中(1928年9月9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1] 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余光中的生活 事例一:初试啼声 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 事例二: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事例三: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字,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 事例一: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