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动态题 - 副本

初中数学动态题 - 副本
初中数学动态题 - 副本

一、选择题

1.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是4,∠DAC 的平分线交DC 于点E ,若点P 、Q 分别是AD 和AE 上的动点,则DQ +PQ 的最小值( )

C

E

A .2

B

.4

C .

D .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正方形的性质 专题:探究型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2.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菱形, 点C 的坐标为(4,0),∠AOC= 60°,垂直于x 轴的 直线l 从y 轴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 度的速度向右平移,设直线l 与菱形OABC 的两边分 别交于点M,N (点M 在点N 的上方),若△OMN

的面积为S ,直线l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t ≤4),则 能大致反映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二次函数的图象;三角形的面积;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勾股定理,三角形的面积,二次函数的图象,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含

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菱形的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能根据这些性质进行计算是解此题的关键,用的数学思想是分类讨论思想.

3.(2011北京,8,4分)如图在Rt△ABC中,∠ACB=90°,∠BAC=30°,AB=2,D是

A B边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A、B重合),过点D作CD的垂线交射线CA于点E.设

AD=x,CE=y,则下列图象中,能表示y与x的函数关系图象大致是()

A.B.

C.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数形结合。

4.如图,边长都是1的正方形和正三角形,其一边在同一水平线上,三角形沿该水平线自左向右匀速穿过正方形.设穿过的时间为t,正方形与三角形重合部分的面积为S(空白部分),那么S关于t的函数大致图象应为()

A、 B、

C 、

D 、

【答案】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函数图象中动点问题,根据移动路线以及图形边长即可得出空白面积的函数关系式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 如图,已知A 、B 是反比例函数x

k

y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k >0,x >0)图象上的两点,BC ∥x 轴,交y 轴于点C .动点P 从坐标原点O 出发,沿O →A →B →C (图中―→‖所示路线)匀速运动,终点为C .过P 作PM ⊥x 轴,PN ⊥y 轴,垂足分别为M 、N .设四边形OMPN 的面积为S ,P 点运动时间为t ,则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大致为( )

A .

B .

C .

D .

考点:反比例函数综合题;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综合题.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综合题和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题的关键是根据点的移动确定函数的解析式,从而确定其图象.

6.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长、宽分别为2和1的矩形ABCD 的边上有一动点P ,沿A→B→C→D→A 运动一周,则点P 的纵坐标y 与P 所走过的路程S 之间的函数关系用图象表示大致是( )

A、B、C、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分解函数得出不同位置时的函数关系,进而得出图象.

7.(2011年山东省威海市,12,3分)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AB=3cm,动点M自A点出发沿AB方向以每秒1cm的速度运动,同时动点N自A点出发沿折线AD–DC–CB以每秒3cm的速度运动,到达B点时运动同时停止.设△AMN的面积为y(cm2).运动时间为x(秒),则下列图象中能大致反映y与x之间函数关系的是()

A , B、

C、D、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专题:动点型.

D

C

B A

点评:考查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问题;根据自变量不同的取值范围得到相应的函数关系式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8. 如图.在△ABC 中,∠B=90°, ∠A=30°,AC=4cm,将△ABC 绕 顶点C 顺时针方向旋转至

A B C ''?的位置,且A 、C 、

B '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点A 所经过的最短路线的长为( )

A. B. 8cm C.

163

cm π D. 8

3cm π

A

C

【考点】旋转的性质;弧长的计算.

【点评】此题考查了性质的性质和弧长的计算,搞清楚点A 的运动轨迹是关键.难度中等.

10. 如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4,P 为正方形边上一动点,运动路线 是A →D →C →B →A ,设P 点经过的路程为x ,以点A 、P 、D 为顶点的三 角形的面积是y .则下列图象能大致反映y 与x 的函数关系的是( )

C

B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解决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问题关键是发现y随x 的变化而变化的趋势.

11.将抛物线y=﹣x2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的抛物线的解析式是()

A.y=﹣(x+2)2

B.y=﹣x2+2

C.y=﹣(x﹣2)2

D.y=﹣x2﹣2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专题:动点型。

点评:考查二次函数的几何变换;用到的知识点为:二次函数的平移不改变二次项的系数;左右平移只改变顶点的横坐标,左加右减.

二、填空题

1.如图,△ABC为等边三角形,AB=6,动点O在△AB C的边上从点A出发沿着A→C→B→A

的路线匀速运动一周,速度为1个长度单位每秒,以O

中与△ABC的边第二次相切时是出发后第秒.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专题:动点型。

点评:此题考查了直线和圆相切时数量之间的关系,能够正确分析出以O

未找到引用源。为半径的圆在运动过程中与△ABC的边第二次相切时的位置.

2.抛物线y=x2的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则平移后的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x2+1.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专题:动点型。

点评:考查二次函数的平移问题;用到的知识点为:上下平移只改变顶点的纵坐标,上加下减.

3.把抛物线y=(x﹣2)2﹣3向下平移2个单位,得到的抛物线与y轴交点坐标为(0,

﹣1).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专题:动点型。

点评:考查二次函数的平移问题;得到平移前后的顶点是解决本题的关键;用到的知识点为:二次函数的平移,看顶点的平移即可;二次函数的平移不改变二次项的系数.

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D =6,BC =16,E 是BC 的中点.点P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A 出发,沿AD 向点D 运动;点Q 同时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从点C 出发,沿CB 向点B 运动.点P 停止运动时,点Q 也随之停止运动.当运动时间 秒时,以点P ,Q ,E ,D 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考点:梯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专题:动点型。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梯形及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关键是由已知明确有两种情况,不能漏解.

13.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 =90°,AD =4,连接BD ,BD ⊥CD ,∠ADB =∠C .若P 是BC 边上一动点,则DP 长的最小值为 4 .

考点: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线段最短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角平分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好DP 处置于BC .

5. 已知一个半圆形工件,未搬动前如图所示,直径平行于地面放置,搬动时为了保护圆弧部分不受损伤,先将半圆作如图所示的无滑动翻转,使它的直径紧贴地面,再将它沿地面平移50m ,半圆的直径为4m ,则圆心O 所经过的路线长是 m.(结果用π表示)

考点:弧长的计算。

分析:根据弧长的公式先求出半圆形的弧长,即半圆作无滑动翻转所经过的路线长,把它与沿地面平移所经过的路线长相加即为所求.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弧长公式l =nπr 180,同时考查了平移的知识.解题关键是得出半圆形的弧长=半圆作无滑动翻转所经过的路线长.

6. 如图所示,在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ABC 中,E 、F 、G 分别为AB 、AC 、BC 的中点,点P 为线段EF 上一个动点,连接BP 、GP ,则△BPG 的周长的最小值是 3 .

l

考点: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专题:计算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BP+PG的最小值是解此题的关键.

7.如图,动点P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按图中箭头所示方向运动,第1次从原点运动到点(1,1),第2次接着运动到点(2,0),第3次接着运动到点(3,2),…,按这样的运动规律,经过第2011次运动后,动点P的坐标是(2011,2).

考点:点的坐标。

专题:规律型。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点的坐标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从所给的数据和图形中寻求规律进行解题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如图,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边AB的长为6cm,将△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15°

后得到△AB′C′,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等于

考点:旋转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计算题.

点评:此题考查了旋转的性质和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计算,找到图中的特殊角∠B′AD 是解题的关键.

9.菱形OCAB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点O的坐标是(0,0),点A在Y轴

的正半轴上,点P是菱形对角线的交点,点C3)若把菱形OCAB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则点P的对应点P′的坐标是.

考点: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菱形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考查对菱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变化﹣旋转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根据题意确定P′的位置是解此题的关键.

10.如图1所示,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BC的面积是10.

考点: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动点问题的函数图象,在解题时要能根据函数的图象求出线段的长度从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

1.如图,在Rt△ABC中,∠C=90°,AC=8,BC=6,点P在AB上,AP=

2.点E、F同时

从点P出发,分别沿PA、PB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点A、B匀速运动,点E到达点A后立即以原速度沿AB向点B运动,点F运动到点B时停止,点E也随之停止.

在点E、F运动过程中,以EF为边作正方形EFGH,使它与△ABC在线段AB的同侧,设E、F运动的时间为t秒(t>0),正方形EFGH与△ABC重叠部分面积为S.

(1)当t=1时,正方形EFGH的边长是;当t=3时,正方形EFGH的边长是;

(2)当0<t≤2时,求S与t的函数关系式;

(3)直接答出:在整个运动过程中

.......,当t为何值时,S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正方形的性质。

专题:计算题;几何动点问题;分类讨论。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点函数问题,其中应用到了相似形、正方形及勾股定理的性质,锻炼了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答题目的能力.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边长为a(a为大于0的常数)的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P,顶点A在x轴正半轴上运动,顶点B在y轴正半轴上运动(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都不包含原点O),顶点C、D都在第一象限.

(1)当∠BAO=45°时,求点P的坐标;

(2)求证:无论点A在x轴正半轴上、点B在y轴正半轴上怎样运动,点P都在∠AOB 的平分线上;

(3)设点P到x轴的距离为h,试确定h的取值范围,并说明理由.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坐标与图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几何动点问题;几何综合题。

点评:本题考查里正方形的性质,四边相等,四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平分每一组对角,以及坐标与图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点.

3.如图①,在△ABC中,AB=AC,BC=acm,∠B=30°.动点P以1cm/s的速度从点B出发,沿折线B﹣A﹣C运动到点C时停止运动.设点P出发x s时,△PBC的面积为y cm2.已知y与x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请根据图中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试判断△DO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当a为何值时,△DOE与△ABC相似?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此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知识.此题综合性较强,解题的关键是方程思想与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4.如图,等腰梯形MNPQ的上底长为2,腰长为3,一个底角为60°.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它的一边AD在MN上,且顶点A与M重合.现将正方形ABCD在梯形的外面沿边MN、NP、PQ进行翻滚,翻滚到有一个顶点与Q重合即停止滚动.

(1)请在所给的图中,用尺规画出点A在正方形整个翻滚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线图;

(2)求正方形在整个翻滚过程中点A所经过的路线与梯形MNPQ的三边MN、NP、PQ 所围成图形的面积S.

考点:扇形面积的计算;等腰梯形的性质;弧长的计算;解直角三角形。

专题:作图题;几何综合题。

点评:本题考查了扇形的面积的计算、等腰梯形的性质、弧长的计算,是一道不错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得到点A的翻转角度和半径.

5.如图,已知O(0,0)、A(4,0)、B(4,3).动点P从O点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的速度,沿△OAB的边0A、AB、B0作匀速运动;动直线l从AB位置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x轴负方向作匀速平移运动.若它们同时出发,运动的时间为t秒,当点P运动到O时,它们都停止运动.

(1)当P在线段OA上运动时,求直线l与以P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相交时t的取值范围;

(2)当P在线段AB上运动时,设直线l分别与OA、OB交于C、D,试问:四边形CPBD 是否可能为菱形?若能,求出此时t的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并说明如何改变直线l的出发时间,使得四边形CPBD会是菱形.

考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解一元一次方程;坐标与图形性质;勾股定理;菱形的性质。专题:计算题;代数几何综合题;动点型。

点评:本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关系,勾股定理的运用,菱形的性质.关键是根据菱形的性质,对边平行,邻边相等,得出相似比及边相等的等式,运用代数方法,列方程求解.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一次函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y=3

4

x+3的图象是直线l1,

l1与x轴.y轴分别相交于A.B两点.直线l2过点C(a,0)且与直线l1垂直,其中a>0.点P.Q同时从A点出发,其中点P沿射线AB运动,速度为每秒4个单位;点Q沿射线AO 运动,速度为每秒5个单位.

(1)写出A点的坐标和AB的长;

(2)当点P.Q运动了多少秒时,以点Q为圆心,PQ为半径的⊙Q与直线l2.y轴都相切,求此时a的值.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切线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几何动点问题;分类讨论.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切线的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利用数形结合进行分析注意分类讨论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7.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是平行四边形,直线l经过O、C两点,点

A的坐标为(8,0),点B的坐标为(11,4),动点P在线段OA上从点O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向点A运动,同时动点Q从点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A

B C的方向向点C运动,过点P作PM垂直于x轴,与折线O—C—B相交于点M,

当P、Q两点中有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点P、Q运动的时间为t秒(t > 0),△MP Q的面积为S.

(1)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直线l的解析式为_____________;

(2)试求点Q与点M相遇前S与t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相应的t的取值范围.

(3)试求题(2)中当t为何值时,S的值最大,并求出S的最大值.

(4)随着P、Q两点的运动,当点M在线段BC上运动时,设PM的延长线与直线l 相交于点N.试探究:当t为何值时,△QMN为等腰三角形?请直接写出t的值.

考点:二次函数,一次函数,三角形面积,最值,分类讨论

专题:压轴题

点评:根据题意合理分类,是学生解题中遇到的难点,也是易错点.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来研究动态型题是解此类问题常用的方法.

8.(2011四川广安,30,12分)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ABCD是直角

梯形,BC∥AD,∠BAD=90°,BC与y轴相交于点M,且M是BC的中点,A、B、D三点的坐标分别是A(-1,0),B(-1,2),D( 3,0),连接DM,并把线段DM沿DA方向平移到ON,若抛物线y=ax2+bx+c经过点D、M、N.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2)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PA=PC.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设抛物线与x轴的另—个交点为E.点Q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上的一个动点,当点Q在什么位置时有QE QC

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考点:抛物线,存在,动态,压轴

专题:压轴题、综合题

点评:(1)待定系数法是确定函数解析式的常用方法,运用时要确定好图象上关键点的坐标,本题中点N的坐标可以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的坐标的平移规律来得到.(2)求函数的交点坐标,通常是通过解由两个函数的解析式联立所得的方程组来求解.本题综合性强,解答时需具备较强的数学基本功,若知识掌握欠缺,则不容易得分.

9.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中,AD=4,BC=9,∠B=45°.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向

点C运动,动点Q同时以相同速度从点C出发沿CD向点D运动,其中一个动点到达端点时,另一个动点也随之停止运动.

(1)求AB的长;

(2)设BP=x,问当x为何值时△PCQ的面积最大,并求出最大值;

(3)探究:在AB边上是否存在点M,使得四边形PCQM为菱形?请说明理由.

考点:等腰梯形的性质;二次函数的最值;菱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梯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的最值、内角和定理、菱形的性质,关键在于根据图形画出相应的辅助线,熟练掌握相关的性质定理即可.

10.已知直线l经过A(6,0)和B(0,12)两点,且与直线y=x交于点C.

(1)求直线l的解析式;

(2)若点P(x,0)在线段OA上运动,过点P作l的平行线交直线y=x于D,求△PCD 的面积S与x的函数关系式;S有最大值吗?若有,求出当S最大时x的值;

(3)若点P(x,0)在x轴上运动,是否存在点P,使得△PCA成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写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考点:一次函数综合题。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一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以及三角形的相似的性质与判定和二次函数的最值、勾股定理等知识,题目综合性较强,相似经常与函数综合出现,利用数形结合得出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1.如图,抛物线y=错误!未找到引用源。x2+bx﹣2与x轴交于A,B两点,与y轴交于C点,且A(﹣1,0).

(1)求抛物线的解析式及顶点D的坐标;

(2)判断△ABC的形状,证明你的结论;

(3)点M(m,0)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当MC+MD的值最小时,求m的值.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点评:本题着重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轴对称性质以及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关键在于求出函数表达式,做好辅助点,找对相似三角形.12.如图,Rt△ABC中,∠A=30°,BC=10cm,点Q在线段BC上从B向C运动,点P 在线段BA上从B向A运动.Q、P两点同时出发,运动的速度相同,当点Q到达点C时,两点都停止运动.作PM⊥PQ交CA于点M,过点P分别作BC、CA的垂线,垂足分别为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综合测试卷(含答案)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综合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6道,每道16分) 1.如图,已知∠MON=40°,P为∠MON内一定点,OM上有一点A,ON上有一点B,当△PAB的周长取最小值时,求∠APB的度数为( ) A.100° B.110° C.140° D.80° 答案:A 解题思路:作定点P关于直线OM,ON的对称点,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 2.如图,当四边形PABN的周长最小时,a的值为( ) A. B.1 C.2 D. 答案:A 解题思路:先平移AP或BN使P,N重合,然后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题.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 3.如图,已知两点A,B在直线l的异侧,A到直线l的距离AC=6,B到直线l的距离BD=2,CD=3,点

P在直线l上运动,则的最大值为( ) A. B.3 C.1 D.5 答案:D 解题思路:作其中一个定点关于定直线l的对称点,然后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 4.如图,直角梯形纸片ABCD中,AD⊥AB,AB=4,AD=2,CD=3,点E,F分别在线段AB,AD上,将△AEF 沿EF翻折,点A的落点记为P.当点P落在直角梯形ABCD内部时,PD的最小值为( ) A.2 B.1 C. D.3 答案:C 解题思路:找运动过程中的不变特征进行转化,转化成求DP+PE+EB的最大值,减少变量,然后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解题.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最值问题 5.如图,∠MON=90°,等腰Rt△ABC的顶点A,B分别在OM,ON上,当点B在ON上运动时,点A

中考数学专题训练圆的证明与计算(含答案)

圆的证明与计算 1.如图,已知△ABC 内接于△O , P 是圆外一点,P A 为△O 的切线,且P A =PB ,连接 OP ,线段 AB 与线段 OP 相交于点D . (1)求证:PB 为△O 的切线; (2)若P A =4 5PO ,△O 的半径为10,求线段 PD 的长. 第1题图 (1)证明:△△△△△△OA △OB △ 第1题解图 △P A △PB △OA △OB △OP △OP △ △△OAP △△OBP (SSS)△ △△OAP △△OBP △ △P A △△O △△△△ △△OAP △90°△ △△OBP △90°△ △OB △△O △△△△ △PB △△O △△△△

△△Rt△AOP △△OA △PO 2 △△4 5PO △2△10△ △△PO △50 3△ △cos△AOP △AO OP △OD AO △ △OD △6△ △PD △PO △OD △32 3. 2. △△△△△ABC △△AB △AC △△D △BC △△△△△AD △DC △△A △B △D △△△△O △AE △△O △△△△△△DE . △1△△△△AC △△O △△△△ △2△△cos C △3 5△AC △24△△△△AE △△. 第2题图 (1)证明:△AB △AC △AD △DC △ △△C △△B △△DAC △△C △ △△DAC △△B △ △△△E △△B △ △△DAC △△E △ △AE △△O △△△△ △△ADE △90°△ △△E △△EAD △90°△ △△DAC △△EAD △90°△ △△EAC △90°△

△OA △△O △△△△ △AC △△O △△△△ (2)解:△△△△△△D △DF △AC △△F △ 第2题解图 △DA △DC △ △CF △1 2AC △12△ △Rt△CDF △△△cos C △CF CD △3 5△ △DC △20△ △AD △20△ △Rt△CDF △△△△△△△△1622==CF CD DF -△ △△ADE △△DFC △90°△△E △△C △ △△ADE △△DFC △ △AE DC △AD DF △ △AE 20△1620 △△△AE △25△ △△O △△△AE △25. 3.如图,在△ABC 中,AB =BC ,以AB 为直径作△O ,交BC 于点D ,交AC 于点E ,过点E 作△O 的切线EF ,交BC 于点F . (1)求证:EF △BC ; (2)若CD =2,tan C =2,求△O 的半径.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

一、判断题 1、新课标提倡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不提倡关注获得知识结果。【错】 2、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对】 3、不管这法那法只要能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就是好法。【错】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 5、《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很有必要,不仅应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培养,在数学课上也应该关注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对】 1、教师即课程。(X) 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V) 3、教学过程是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变革。(X) 4、教师无权更动课程,也无须思考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教学。(X) 5、从横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层次递进性。(V) 6、从纵向角度看,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要素具有相对贸易独立性。(V) 7、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V) 8、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V) 9、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X) 1.课程改革的焦点是协调国家发展需要和学生发展需要二者间的关系. (V) 2.素质教育就是把灌输式与启发式的教学策略相辅相成. (X) 3.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X) 4.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师生致力于改变教与学的方式,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V) 5.新课程评价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V)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教学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3、初中数学课程为课标中规定的第几学段【第三】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本次课程改革明确了方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共强调了几个改变【 6个】 5、课标中要求“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这里要求方程中的分式不超过【两个】 6、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的概念和性质”,课标中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是【掌握】 7、七年级上册第七章《可能性》属于下面哪一部分内容【统计与概率】 8、课标中要求“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这里的运算步骤要【以三步为主】 9、《新课程标准》对“基本理念”进行了很大的修改,过去的基本理念说:“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在的《新课标》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教育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10、什么叫良好的数学教育? 就是不仅懂得了知识,还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磨练。 11.旧的标准理念中,为了突破过去的东西,写的时候有一些偏重,非常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强调

初中数学动态几何问题

[导读] 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动态几何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次函数;动点;动线;动态 作者简介:郭兴淑,任教于云南腾冲一中。 点动、线动、形动构成的问题称之为动态几何问题。它主要以几何图形为载体,运动变化为主线,函数为背景,集多个知识点为一体,集多种解题思想于一题。这类题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它能全面的考查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类问题主要有动点、动线、动面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中动点问题有单动点和双动点两种类型,无论是动点、动线、单动点还是双动点,我们都要注意到如何在动中求静,在静中求解,找到相应的关系式,把想知道的量用常量或含自变量的关系式表示出来。下面就以二次函数为背景的动态问题和单纯几何图形变化的动态问题采撷几例加以分类浅析,供读者参考。 动态问题在中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主要由综合性问题构成,就运动而言,可以分为三类:动点、动线、动形;就题型而言,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和应用题等。它的题型特点和考查功能决定了审题思考的复杂性和解题设计的多样性。一般的,解题设计要因题定法。无论是整体考虑还是局部联想,确定方法都必须遵循的原则是:熟悉化原则、具体化原则;简单化原则、和谐化原则等。 动态问题一直是近几年数学中考的一个热点,随着编者的不断刨新,动态问题又有升温,比如双动问题就是中考中的最新风景区,他可以培养同学们在运动变化中发展空间想象能力.这类问题只要我们掌握“动中有静,静观其变,动静结合”的基本解题策略,我们就能以不变碰多变.以下列举近几年数学中考的两类双动问题供读者参考交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异彩纷呈,尤其是解答题中的动态问题,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两大内容于一体,题型新颖,阅读量大,考查面广.为体现中考试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初中数学几何最值问题 典型例题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初中数学《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一、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通常思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所有点的连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或三角形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重合时取到最值) 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特征转化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关键.通过转化减少变量,向三个定理靠拢进而解决问题;直接调用基本模型也是解决几何最值问题的高效手段. 1.如图:点P 是∠AOB 内一定点,点M 、N 分别在边OA 、OB 上运动,若∠AOB =45°,OP =PMN 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 【分析】作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C ,D .连接OC ,OD .则当M ,N 是CD 与OA ,OB 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 的长.根据对称的性质可以证得:△CO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据此即可求解. 【解答】解:作P 关于OA ,OB 的对称点C ,D .连接OC ,OD .则当M ,N 是CD 与OA ,OB 的交点时,△PMN 的周长最短,最短的值是CD 的长. ∵PC 关于OA 对称, ∴∠COP =2∠AOP ,OC =OP 同理,∠DOP =2∠BOP ,OP =OD ∴∠COD =∠COP +∠DOP =2(∠AOP +∠BOP )=2∠AOB =90°,OC =OD . ∴△CO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则CD OC . 【题后思考】本题考查了对称的性质,正确作出图形,理解△PMN 周长最小的条件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当四边形PABN 的周长最小时,a = .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9-05-08T17:03:04.28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9年6月11期作者:闫虹 [导读] 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闫虹(西北工业大学咸阳启迪中学陕西咸阳 7120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旨在使探究式教学真正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数学教学;探究式教学;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6-211-01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消极”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消极”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奖励机制,来保证和促使教师能够并愿意花大量的时间来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做复杂费时的准备工作。 (二)教师需要做的 1.确定合适的探究内容并做精心准备 探究式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促使学生掌握数学发现的方法,形成迁移能力,并最终养成勇于创造的态度。但是,探究式教学要求教师对所教内容做出较好的加工和组织,要花费课前大量的时间来准备,否则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并且,也不是任何内容都能有效地运用探究式教学,有些知识内容,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通过探究式的学习活动去获取,有些也没必要做探究。例如,在探究出一些运算法则后,有一些课时专门是运用法则进行计算,像这样的内容就没必要再探究;再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大多是人类经几千年探索的结晶,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完这些知识,同时全部经历历史上的探究过程是不现实的。 教师应该把握好时间与教材,精选出一些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且可使学生在探究后能获得成就感的数学教材来组织探究式的课堂教学。要立足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剖析和重组,用联系、运动、变化的观点去研究各知识点之间的转化,展示给学生一个动态的“知识生长”的过程。 2.保证探究时间,把握介入时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这里所说的支配时间其实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求知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做后盾,否则就是一句空话。可我们的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却总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于是常常过早地介入甚至草草收场。有时是看到学生讨论许久也不进入正轨,就急,然后提示一下;有时则是没过多久就有个别学生得出方案,教师一高兴立即请该团队的学生展示方案。这样一来,还有大部分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机会就这样被剥夺了;同时,它还剥夺了学生尝试错误和从教训中学习的机会,有时指导又不充分,以致学生感到手足无措。这都是传统教学模式在作祟,注重结果,不注重学生得到的过程。这就违背了探究式教学的初衷。 所以,在学生做自主探究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并在教室四处走动,采取以听、看为主的交流方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对学情的了解上,再迅速地加以思考:该不该介入、什么时候介入、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何调整、哪些问题需要教师讲解等等。对此,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及时做出最恰当的选择,确保探究课能够取得预期的目的。 3.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也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同学来分享并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华彩所在,探究课的高潮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的、积极的正面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得到更加深入的思考。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在探究式教学中,基本上都是思维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较慢的学生尚未充分思考前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不仅打断了思维较慢的这部分学生的自主思考,剥夺了他们探究的权利,久而久之,还会使这部分学生产生惰性,最终沦为课堂的旁观者。这势必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每一节课都要着力注重对这部分学生的引导和鞭策。一方面,在分组时就要特别关照小组长要带着这类学生一起讨论,用集体的力量把他们拉入正题;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在深入小组时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鞭策他们一起参与讨论,可考虑在展示时随

初中数学试题及答案

初中学业水平暨高级中等学校招生考试试卷 数 学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三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 试题卷上不要答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水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 3.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 参考公式:二次函数y =ax 2 +bx +c (a ≠0)图象的顶点坐标为)44,2(2 a b a c a b --. 一、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2的相反数是 【 】 A . 2 B. 2-- C. 21 D. 2 1 - 2. 下列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3. 方程(x-2)(x+3)=0的解是 【 】 A. x=2 B. x=3- C. x 1=2-,x 2=3 D. x 1=2,x 2=3- 4. 在一次体育测试中,小芳所在小组8人的成绩分别是:46,47,48,48,49,49,49,50.则这8人体育成绩的中位数是 【 】 A. 47 B. 48 C. 48.5 D. 49 5. 中,与数字“2”相对的面上的数字是 【 】 A. 1 B. 4 C. 5 D. 6 A B C D

6. 不等式组???>+≤1 22 x x 的最小整数解为 【 】 A. 1- B. 0 C. 1 D. 2 7. 如图,CD 是⊙O 的直径,弦AB ⊥CD 于点G ,直线EF 与 ⊙O 相切于点D ,则下列结论中不一定正确的是 【 A. AG=BG B. AB//EF C. AD//BC D. ∠ABC=∠ADC 8. 在二次函数y=-x 2+2x+1的图象中,若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 A. x<1 B. x>1 C. x<-1 D. x>-1 二、填空题 (每小题3分,工21分) 9. 计算:._______43=-- 10. 将一副直角三角板ABC 和EDF 如图放置(其中 ∠A =60°,∠F =45°),使点E 落在AC 边上,且 ED //BC ,则∠CEF 的度数为_________. 11. 化简: ._________)1(1 1=-+x x x 12. 已知扇形的半径为4 cm ,圆心角为120°,则此扇形的弧长是_________cm. 13. 现有四张完全相同的卡片,上面分别标有数字-1,-2,3,4. 把卡片背面朝上洗匀,然后从中随机抽取两张,则这两张卡片上的数 字之积为负数的概率是_________. 14. 如图,抛物线的顶点为P (-2,2),与y 轴交于点A (0,3). 若平移该抛物线使 第7题 E F C D B A 第10题

初中数学动态几何问题

MC NC EC CD (这个比例关系就是将静态与动态联系起来的关键) 中考数学专题 动态几何问题 第一部分真题精讲 【例1】如图,在梯形 ABCD 中,AD II BC , AD 3 , DC 5 , BC 10,梯形的高为4 ?动 点M 从B 点出发沿线段BC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C 运动;动点N 同时从C 点 出发沿线段CD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终点 D 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 (1 )当MN I AB 时,求t 的值; (2)试探究:t 为何值时,△ MNC 为等腰三角形. 【思路分析1】本题作为密云卷压轴题,自然有一定难度,题目中出现了两个动点,很多同 学看到可能就会无从下手。但是解决动点问题,首先就是要找谁在动,谁没在动,通过分析 动态条件和静态条件之间的关系求解。 对于大多数题目来说, 都有一个由动转静的瞬间, 就 本题而言,M , N 是在动,意味着 BM,MC 以及DN,NC 都是变化的。但是我们发现,和 这些动态的条件密切相关的条件 DC,BC 长度都是给定的,而且动态条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 所以当题中设定 MN//AB 时,就变成了一个静止问题。 由此,从这些条件出发,列出方程, 自然得出结果。 【解析】 解:(1 )由题意知,当 M 、N 运动到t 秒时,如图①,过 D 作DE II AB 交BC 于E 点,则 四边形 ABED 是平行四边形. ??? AB II DE , AB II MN ? ??? DE II MN ? (根据第一讲我们说梯形内辅助线的常用做法,成功将 MN 放在三角形 内,将动态问题转化成平行时候的静态问题)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LINDA on December 15, 2012.

初中数学圆专题训练(一) (一)选择题 1.有下列四个命题:①直径是弦;②经过三个点一定可以作圆;③三角形的外心到三角形各顶点的距离都相等;④半径相等的两个半圆是等弧.其中正确的有()(A)4个(B)3个(C)2个 (D)1个 2.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平分弦的直线垂直于弦(B)平分弦的直线也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C)弦的垂直平分线必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D)平分一条弧的直线必平分这条弧所对的弦 3.如图,在两半径不同的同心圆中,∠AOB=∠A′OB′=60°,则()(A)=(B)> (C)的度数=的度数 (D)的长度=的长度 4.如图,已知⊙O的弦AB、CD相交于点E,的度数为60°,的度数为100°,则∠AEC等于()

(A )60° (B )100° (C )80° (D )130° 5.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A 、∠B 、∠C 的度数比是2︰3︰6,则∠D 的度数是 ( ) (A )67.5° (B )135° (C )112.5° (D )110° 6.OA 平分∠BOC ,P 是OA 上任一点,C 不与点O 重合,且以P 为圆心的圆与OC 相离,那 么圆P 与OB 的位置关系是 ( ) (A )相离 (B )相切 (C )相交 (D )不确定 7.△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 、b 、c ,它的内切圆的半径为r ,则△ABC 的面积为( ) (A )21(a +b +c )r (B )2(a +b +c ) (C )3 1(a +b +c )r (D )(a +b +c )r 8.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为圆内接四边形,AD 为圆的直径,直线MN 切圆于点B ,DC 的延长线交MN 于G ,且cos ∠ABM =2 3,则tan ∠BCG 的值为……( ) (A )33 (B )2 3 (C )1 (D )3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方案 《三角函数》 一、情境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任意的锐角,要求学生也各自在草纸上也画一个,然后在角的一条边上的任取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这样就围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作出又一个直角三角形。。。。。。。如图所示: 教师:大家可以看出A2O比A1O要长,而A2B2比A1B1也要长些,那么垂线AB与点到角顶点O的长度AO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任务 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同学们掌握三角函数正弦的定义。掌握边与角的关系,如何用边的比值求角等。 将自己思考设计的问题利用恰如其分的表达出来,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品质。 三、过程 1、引导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 教师:大家想想,它们可能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它们相减的差可能一样长;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小;它们相减的差可能越来越大;它们的比值可能一定;它们与角的大小不同而不同;可能没有规律。。。。。。。 2、获得针对猜想或假设的有关信息 3、运用信息建立数学模型 教师:大家的想法很好,我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的可能,那么怎样才能证明我们的哪个猜想是正确的呢?也许全不对呢? 学生:实践出真知! 老师:好,现在各自测量它们的长度,看看会是怎么一种结果!要求精确到0.1mm。 学生活动,进行认真测量各线段的长度,并记录在草纸上,有的同学还制作了记录表格。 4、对模型进行分析、讨论、思考,对问题做出回答 老师:好,看来大家很棒呀,都量好了,并记录了下来。现在大家就根据你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吧,看能否找出什么规律?相互之间可以交流讨论,按我们的猜想逐一验证。 学生:我分析了,没有规律;我的结论是它们的差越来越大;我算出它们的比值不是一定的,有大有小,但都很接近;我的也是,我觉得应该近似一定吧,因为我们的测量会有误差。。。。。。最后一致同意:它们的比是一定的! 5、运用知识分析,解释实际问题,或拓展自己的认识。 老师:大家的分析不错,那么大家再想想,在角的一边上任意一

初三中考数学试题(附答案)-初三数学中考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13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卷中除要求近似计算的结果取近似值外,其余各题均应给出精确结果. 一、细心填一填(本大题共有14小题,16个空,每空2分,共32分.请把结果直接填在题中的横线上.只要你理解概念,仔细运算,相信你一定会填对的!) 1.13 -的相反数是 ,16的算术平方根是 . 2. 分解因式:2 9x -= . 3. 据无锡市假日办发布的信息,“五一”黄金周无锡旅游市场接待量出现罕见的“井喷”,1日至7日全市旅游总收入达亿元,把这一数据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亿元. 4.如果x =1是方程x a x 243-=+的解,那么a = . 5. 函数1 1 y x = -中,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6. 不等式组315 30x x -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第八讲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中考数学重难点专题讲座 第八讲 动态几何与函数问题 【前言】 在第三讲中我们已经研究了动态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但是那时候没有对其中夹杂的函数问题展开来分析。整体说来,代几综合题大概有两个侧重,第一个是侧重几何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结合代数知识来考察。而另一个则是侧重代数方面,几何性质只是一个引入点,更多的考察了考生的计算功夫。但是这两种侧重也没有很严格的分野,很多题型都很类似。所以相比昨天第七讲的问题,这一讲将重点放在了对函数,方程的应用上。其中通过图中已给几何图形构建函数是重点考察对象。不过从近年北京中考的趋势上看,要求所构建的函数为很复杂的二次函数可能性略小,大多是一个较为简单的函数式,体现了中考数学的考试说明当中“减少复杂性”“增大灵活性”的主体思想。但是这也不能放松,所以笔者也选择了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复杂计算题仅供参考。 【例1】 如图①所示,直角梯形OABC 的顶点A 、C 分别在y 轴正半轴与x 轴负半轴上.过点B 、C 作直线l .将直线l 平移,平移后的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D ,与y 轴交于点E. (1)将直线l 向右平移,设平移距离CD 为t (t≥0),直角梯形OABC 被直线l 扫过的面积(图中阴影部份)为s ,s 关于t 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OM 为线段,MN 为抛物线的一部分,NQ 为射线,且NQ 平行于x 轴,N 点横坐标为4,求梯形上底AB 的长及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 (2)当24t <<时,求S 关于t 的函数解析式. 【思路分析】本题虽然不难,但是非常考验考生对于函数图像的理解。很多考生看到图二

的函数图像没有数学感觉,反应不上来那个M 点是何含义,于是无从下手。其实M 点就表示当平移距离为2的时候整个阴影部分面积为8,相对的,N 点表示移动距离超过4之后阴影部分面积就不动了。脑中模拟一下就能想到阴影面积固定就是当D 移动过了0点的时候.所以根据这么几种情况去作答就可以了。第二问建立函数式则需要看出当24t <<时,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整个梯形面积减去△ODE 的面积,于是根据这个构造函数式即可。动态几何连带函数的问题往往需要找出图形的移动与函数的变化之间的对应关系,然后利用对应关系去分段求解。 【解】 (1)由图(2)知,M 点的坐标是(2,8) ∴由此判断:24AB OA ==, ; ∵N 点的横坐标是4,NQ 是平行于x 轴的射线, ∴4CO = ∴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为: ()()112441222 AB OC OA +?=+?=..... (3分) (2)当24t <<时, 阴影部分的面积=直角梯形OABC 的面积-ODE ?的面积 (基本上实际考试中碰到这种求怪异图形面积的都要先想是不是和题中所给特殊图形有割补关系) ∴1122S OD OE =-? ∵142 OD OD t OE ==-, ∴()24OE t =- . ∴()()()21122441242 S t t t =-?-?-=-- 284S t t =-+-. 【例2】 已知:在矩形AOBC 中,4OB =,3OA =.分别以OB OA ,所在直线为x 轴和y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 是边BC 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 C ,重合),过F 点的反比例函数(0)k y k x =>的图象与AC 边交于点E . (1)求证:AOE △与BOF △的面积相等;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圆】专题训练含答案

中考数学综合题专题【圆】专题训练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北京市西城区)如图,BC 是⊙O 的直径,P 是CB 延长线上一点,PA 切⊙O 于点A ,如果PA =3,PB =1,那么∠APC 等于 ( ) (A ) 15 (B ) 30 (C ) 45 (D ) 60 2.(北京市西城区)如果圆柱的高为20厘米,底面半径是高的 41,那么这个圆柱的侧面积是 ( ) (A )100π平方厘米 (B )200π平方厘米 (C )500π平方厘米 (D )200平方厘米 3.(北京市西城区)“圆材埋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菱《九章算术》中的一个问题,“今在圆材,埋在壁中,不知大小.以锯锯之,深一寸,锯道长一尺,问径几何?”用 现在的数学语言表述是:“如图,CD 为⊙O 的直径,弦AB ⊥CD ,垂足为E ,CE =1寸,AB =寸,求直径CD 的长”.依题意,CD 长为 ( ) (A )2 25寸 (B )13寸 (C )25寸 (D )26寸 4.(北京市朝阳区)已知:如图,⊙O 半径为5,PC 切⊙O 于点C ,PO 交⊙O 于点A ,PA =4,那么PC 的长等于 ( ) (A )6 (B )25 (C )210 (D )214 5.(北京市朝阳区)如果圆锥的侧面积为20π平方厘米,它的母线长为5厘 米,那么此圆锥的底面半径的长等于 ( ) (A )2厘米 (B )22厘米 (C )4厘米 (D )8厘米 6.(天津市)相交两圆的公共弦长为16厘米,若两圆的半径长分别为10厘 米和17厘米,则这两圆的圆心距为 ( ) (A )7厘米 (B )16厘米 (C )21厘米 (D )27厘米 7.(重庆市)如图,⊙O 为△ABC 的内切圆,∠C = 90,AO 的延长线交BC 于点D ,AC =4,DC =1,,则⊙O 的半径等于 ( )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课题研究总结 探究式学习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演讲时提出的。在我国,早在2003年左右结合国家课程改革实验期间,就有不少人研究过探究式教学这一教学模式,并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改新理念,本校也把“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作为课题向教育学会申报,并于2008年底获准立为教育学会第二批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与研究,笔者发现,由于大部分教师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对“探究式教学”这种模式的认识和研究还不够,从而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并有待改善。 一、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持“敌视”态度,他们认为在课堂上搞“探究”是在浪费时间,会使“双基”得不到落实,个别教师态度极其顽固,坚决不愿参与实验。 2.“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内容都拿来探究。 3.课前准备工作做得不够充分,创设的问题质量不高。 4.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探究,教师介入时机把握不当。 5.重探究轻展示。探究时有声有色,展示成果时却因怕生事端,又要赶时间,于是草草收场。 6.忽视学困生,使懒于思考的学生成了课堂的旁观者。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学校要做的 1.学校要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培训的形式应多样化,可结合组织理论学习、学术讲座、观看优秀教师的课堂实录、课堂教学实践、外出观摩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学习,让教师掌握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项教学技能,提高个人的科研能力,为在探究式教学中成功设计高质量问题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让“敌视”探究式教学的教师们认识到:探究式教学在短期内对学生分数的提高确实没有做题的作用大,但它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上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必须帮助这部分教师转变观念,共同参与到我们的“探究式教学”的课题研究中来。 2.学校要尽快建立一套与探究式教学相适应的体系。一堂探究课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前提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它需要教师在课前花大量的时间做精心的准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所以,学校应考虑适当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建立相关的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一些

初中数学教师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

初中数学教师考试理论知识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是学生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目的应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构建数学知识的活动。 3: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 4: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5:新课程内容与传统内容比较,《数学课程标准》增加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删去部分难度较大和比较陈旧的内容。 6:“组织者”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 7:“引导者”包括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进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 8:“合作者”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指导和建议。 9:自主学习是对学习本质的概括,可理解为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不同于教师为学生做主的学习。高质量的数学自主学习不完全等同于学生自学。 10: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1:什么是探究学习? 所谓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试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最新初中数学动态几何探究题汇总大全

最新初中数学动态几何探究题汇总大全 【题型特征】以几何知识为主体的综合题,简称几何综合题,主要研究图形中点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特定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一般以相似为中心,以圆为重点,常常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 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解答几何综合题应注意:(1)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3)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 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小结】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是以计算为主线综合各种几何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 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 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方程等各种数学思想才能解决. 【提醒】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以知识上的综合性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何论证型综 合题的难度普遍下降,出现了一大批探索性试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减少几何中推理论证的难度,加强探索性训练,将成为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命题的新趋势. 为了复习方便,我们将几何综合题分为:以三角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四边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 类型1 操作探究题 1.在Rt△ABC中,∠C=90°,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Rt△ADE的位置,点E在斜边AB上,连接BD,过点D 作DF⊥AC于点F. (1)如图1,若点F与点A重合,求证:AC=BC; (2)若∠DAF=∠DBA. ①如图2,当点F在线段CA的延长线上时,判断线段AF与线段B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②当点F在线段CA上时,设BE=x,请用含x的代数式表示线段AF.

2018中考数学专题复习 几何最值问题综合课(pdf,无答案)

知识板块 考点一:几何图形中的最小值问题 方法: 1.找对称点求线段的最小值; 步骤:①找已知点的对称点,动点在哪条线上动,就是对称轴; ②连接对称点与另一个已知点; ③与对称轴的交点即是要找的点;通常用勾股定理求线段长; 2.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转化成其他线段,间接求线段的最小值;例如: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通过作垂线求最值; 4.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上的函数有最小值; 考点二:几何图形中的最大值问题 方法: 1.当两点位于直线的同侧时,与动点所在的直线的交点,这三点在同一直线时,线段差有最大值; 2.当两点位于直线的异侧时,先找对称点,同样三点位于同一直线时,线段差有最大值; 3.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4.用二次函数中开口向下的函数有最大值; 例题板块 考点一:几何图形中的最小值问题 例1.如图1,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上一点,BE=2,AE=3BE ,P 是AC 上一动点,则PB+PE 的最小值是 _________ . 图1 图2 图3 例2.如图2,在锐角△ABC 中,AB=4,∠BAC=45°,∠BAC 的平分线交BC 于点D ,M 、N 分别是AD 和AB 上的动点,则BM+MN 的最小值是 . 例3.如图3,点P 是Rt △ABC 斜边AB 上的一点,PE ⊥AC 于E ,PF ⊥BC 于F ,BC=6,AC=8,则线段EF 长的最小值为 ; 第一节 几何最值问题专项

例4.如图,在Rt △ABC 中,AB=BC=6,点E ,F 分别在边AB ,BC 上,AE=3,CF=1,P 是斜边AC 上的一个动点,则△PEF 周长的最小值为 . 图4 图5 例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 △OAB 的顶点A 的坐标为(9,0),点C 的坐标为(2,0),tan ∠BOA= A .67 B .231 C. 6 D .193+ 例6.如图6,等腰Rt △ABC 中,∠ACB=90°,AC=BC=4,⊙C 的半径为1,点P 在斜边AB 上,PQ 切⊙O 于点Q ,则切线长PQ 长度的最小值为( ) 图6 图7 图8 例7.如图7,矩形ABCD 中,AB=4,BC=8,E 为CD 的中点,点P 、Q 为BC 上两个动点,且PQ=3,当CQ= _________ 时,四边形APQE 的周长最小. 考点二:几何图形中的最大值问题 例1.已知点A (1,2)、B (4,-4),P 为x 轴上一动点. (1)若|PA |+|PB |有最小值时,求点P 的坐标; (2)若|PB |-|PA |有最大值时,求点P 的坐标. 例2.如图8所示,已知A 11 (,y )2,B 2(2,y )为反比例函数1y x =图像上的两点,动点P (x,0)在x 正半轴上运动,当线段AP 与线段BP 之差达到最大时,点P 的坐标是 .

初中数学圆的难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初中数学圆的难题汇编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在Rt ABC △中,90ACB ∠=?,30A ∠=?,2BC =.将ABC V 绕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n 度后得到EDC △,此时点D 在AB 边上,斜边DE 交AC 边于点F ,则n 的大小和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分别为( ) A .302, B .602, C .3602 , D .603,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BC 是直角三角形,∠ACB=90°,∠A=30°,BC=2, ∴∠B=60°,AC=BC×cot ∠33AB=2BC=4, ∵△EDC 是△ABC 旋转而成, ∴BC=CD=BD= 12AB=2, ∵∠B=60°, ∴△BCD 是等边三角形, ∴∠BCD=60°, ∴∠DCF=30°,∠DFC=90°,即DE ⊥AC , ∴DE ∥BC , ∵BD=12 AB=2, ∴DF 是△ABC 的中位线, ∴DF=12BC=12×2=1,CF=12AC=1233 ∴S 阴影= 12DF×CF=1233

故选C. 考点:1.旋转的性质2.含30度角的直角三角形. 2.在Rt△ABC中,∠ACB=90°.AC=8,BC=3,点D是BC边上动点,连接AD交以CD为直径的圆于点E,则线段BE长度的最小值为( ) A.1 B.3 2 C.3D. 5 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可知∠CED=90°,则∠AEC=90°,设以AC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O,若BE最短,则OB最短,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 OE=1 2 AC=4,在Rt△OBC中,根据勾股定理可求得OB=5,即可得解. 【详解】 解:连接CE, ∵E点在以CD为直径的圆上, ∴∠CED=90°, ∴∠AEC=180°-∠CED=90°, ∴E点也在以AC为直径的圆上, 设以AC为直径的圆的圆心为O,若BE最短,则OB最短,∵AC=8, ∴OC=1 2 AC=4, ∵BC=3,∠ACB=90°, ∴22 OC BC ,∵OE=OC=4, ∴BE=OB-OE=5-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