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在历史课中有效应用

论创新教育在历史课中有效应用
论创新教育在历史课中有效应用

论创新教育在历史课中的有效应用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用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用所学历史知识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要做好历史学科的教学工作,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改变落后观念,进行大胆创新。教学创新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字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02-02

众所周知,思维力在智力结构诸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控制并制约其他因素的发展,指挥并调节其他因素的运用,如果没有思维力的参与,其他诸因素就不可能发挥作用。因此,历史教学应把开发思维力放在重要位置上。求异思维,集合思维,逻辑思维和迁移思维是历史思维的基本形式。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改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贯彻创新理念,以与广大同仁切磋交流。

1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创新

1.1求异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有叫发散性思维,它具有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和独创性等特点。

1.1.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它是指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对某一问题,经过短时间的思考迅速作出反应,也就是快速抓住问题本质,迅即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的主要方法是巧设疑难,激发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我国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人均受教育机会较少和出于就业的考虑等原因,教育存在着“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倾向,即所谓的应试教育。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以来,素质教育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但旧的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因此,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解决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力争取得素质教育突破性进展。下面笔者就自己的体会谈下为什么新一轮的生物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 质教育。 一、新课程目标的设置渗透了STS的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新课程目标的确定和教学内容的选取,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三者的关系问题。各国课程改革的经验表明,“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能够较好地传递人类社会积累的知识和

经验,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实现知识的迁移,但是由于忽视社会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认知规律,容易造成与社会脱节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以社会为中心”的课程强调按社会需要来确定教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和能力,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使得课程内容零散,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和 动机为基础,以学生所需要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构成学习单元,让学生从做中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由于忽视知识的系统性和教育的社会功能,内容繁杂而缺乏连续性,不利于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不利于学生掌握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所以专家学者大都认为,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发展都是课程设计应当 考虑的重要因素,应当将这三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不可偏废。中学生物课程实现了学科知识、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最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问题与对策

论文登记表

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问题与对策 摘要: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开发学生创造力的主要途径之一。近几年来,各中小学虽然开展了青少年科技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综合来看,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品质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核心竞争力 正文:笔者从事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往往觉得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诸多矛盾环节。一方面,我们迫切希望实施“素质教育”,希望学生学会观察、提问、探究,希望培养有独立钻研能力的学生。另一方面,我们却在孩子创新能力和科技素质培养的路上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障碍。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最大指标;为了提高学生成绩,家长往往请家教、课外辅导等占用学生的大量课余时间。学生往往是喜欢的没时间学、不喜欢的被强迫学。要在小学真正实现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必须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必须正确的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发展的规律开展创新教育,我们才有可能培养出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学生。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有哪些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旧教育观念束缚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觉醒 有的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读书为生活、读书为当官、读书为了出人头地等成旧的观念;过于关注学生的试卷成绩,只要成绩好,什么都可以不做。舍不得让学生学会独立面对生活,勇于创新和自主克服困难。由于长期这样的观念灌输,使得孩子从小就缺乏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学校过于重视文化课程的教育而忽视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探究,所以研究性学习应运而生。可是学生研究什么呢?很多情况是走走过场,写的报告粗制滥造,要么就是老师代笔。这样的探究是探究吗?当学生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应付考试的时候,考试也就成为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茧”。我们的科技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将无从谈起。只能走形式,无法得到实质的进步和提高。 三、教师的引导偏离方向,使得科技创新教育举步维艰 学生进入学校后,教师是他们接触最多,所受影响最大的人。可以说教师的引导将很大程度决定学生将来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在课程教学中穿插科技创新培养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创新、学会探究,我们必将迎来科技创新教育的春天。但让人惋惜的是,很多学校教师并没有真正把此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看作学生发展的核心。相反,很多教师的教学还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很多教师由于自身的原因,如知识体系、背景等的制约闭谈科技创新,或者很肤浅的为创新而创新。无法引导学生真正深入的了解科学、探究科学。因此这种引导成为了制约科技创新教育发展的“茧”。 四、社会环境的驱利化给学生的科技培养造成障碍 如今的社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不断追逐,急功近利的思想不断侵蚀学生的思想。学生盲目的追星、盲目的追逐名牌、盲目的仿效欧美一些不健康、消极的东西。对科学技术的探究的兴趣不断被冲淡。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也没有被真正弘扬。许多媒体电视被剧、动漫充斥。这样的氛围下,科学创新教育的种子缺少了应有养分,迟迟不能发芽。 五、突破“藩篱”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创新教育理念加强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学校的日常工作,每天都在做,因此很容易让人形成思维定势。但墨守成规的管理不能促进学校的发展,更谈不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中只有坚持创新才有突破、有创新才有发展,因此要以创新的理念为引领,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细字上做文章,在实字上下功夫”,坚持高标准,力争高效率,实现高质量。采取静态的制度管理和动态的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办法,探索出“动”与“静”相结合,“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创新化、规范化、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成为工作取得实效的根本保障。 1.全员参与教学研究与管理,营造支持教学工作的氛围 教学不单是教研部门的事,而是各部门的工作均要服从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党政领导都要重视教学工作、要经常研究教学工作,领导承包教研组,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教研组,进行调查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2.明确岗位职责,建立岗位管理体系 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责任人制度,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主管校长是教学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教学主任是组织实施教学工作的具体负责人,各任课教师是教学工作的直接实施者,理顺三级治理网络(学校-教导处-年级组),教导处要加大平时教学工作监控的力度,作好平时情况的指导与记载,学校将教师教学工作实施情况作为对教

师业务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稳步提高平时的教学工作。 3.创新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 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有章可循、有矩可守。学校要破旧立新,进一步规范教学制度,实施动静结合管理,从而优化教学秩序,创建统一、和谐、奋进的教学环境,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在静态管理方面,就是用“不说话”的制度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一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课表:在安排课表时,学校要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各种课程及课节量,要求老师不准占课、不准送课,一些易被挤占的科目(如信息、体育、音美等),还要求班干部对教师上课情况进行登记,定期汇总,对挤占的课节要求补上。这样大大改变了过去只重主科不重副科的偏斜认识;二是严格执行“不说话”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学校对教师执行的各项内容都重新进行详细的规定。例如备课(改变书写备课簿的传统模式,实行“活页备课”即批注+卡片式备课),上课(践行新课改精神,构建实施“三三制”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渗透最新教学理念、使用新的教学手段、体现自身教学特色)、作业批改(拓新作业形式、如教师作业本、学生错题集、自选作业本,倡导新的批改评价方法)、辅导(延伸辅导内容、改革特殊学生辅导方式)等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的要求。三是制定下达“不说话”的质量目标。教学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制定各年级各科质量目标及奖惩制度,对各级各科优秀率、及格率、提高率都做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毕业班专门制定《毕业班管理办法》、《毕业班质量奖励办法》,落实了教学质量分析

1.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 和新课改理论

一、教育观: 素质教育内涵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体多元。 二、学生观: 以人为本学生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具有自身独特性,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要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学生的主体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顺序性,循序渐进 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 不平衡性,适时而教,把握关键期 互补性,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 三、教师观: 教师劳动特点: 复杂性和创造性(教育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主体性和示范性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长期性和间接性 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教师角色观: 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促进者 教师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展 教师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生和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转变为社区型开放教师 教师行为观: 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对待教学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要求: 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勤于反思,成为反思实践者 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研究者 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 教学更关注人而不只是科学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2,爱岗敬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乐于奉献,甘为人梯,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 3,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 4,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5,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6,终身学习 课程内容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国家教育部门制定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某门学科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依据和基础)、教材 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 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 内容联系观,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 校本课程观,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具体目标: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转贴自:宁波市鄞州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针对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主要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策略;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才的本质内涵,培养创新人才更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当今教育阵线正进行着一场大的变革:医治多年来积淀而成的教育沉疴,加大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种重要理念,也就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广大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方式、方法等方面所感到的困惑,笔者从确立教学目标、发展学生个性、激励学生思维、开放课堂教学这四个方面论述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教育策略。 一、确立教学目标 要达到创新教育目标,就必须制定一个明确的、具体的教学目标。确立这种教学目标的策略,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是使教学具有以下三种性质: 1、发展性。发展性教学的宗旨,是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它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和语言实践,扩大学生的思维范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主体性。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因此,主张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维学习方式,并要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能力安排教学程序。它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条件和根本保证;但它同时认为,“主导”不是“主宰”,反对像传统教学那样,教师完全以权威者的身份和冷冰冰的面孔对待学生,要求师生平等、教学民主,营造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新课改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体现时代要求,对教育提出了由相对单一的“知识教育”走向“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更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适应于社会的需求。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纵观全球,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信息即时化、资源共享化等,出现各国之间的强烈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和经济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 旧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大多是重知识积累,轻能力培养;重课文理解、逻辑推理,轻质疑求新、发散求异;重概念内涵,轻形象直观。这样极大的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激情。因此改革陈旧的课堂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势在必行,而且基础教育开发学生创造潜能的关键在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教师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创新潜能,关键是教师如何有效地将这种潜能挖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应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人应非常乐于从事创造性活动,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活动。 第一,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并非是能蜚声中外的天才,也未必能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成就,但作为教师,理应善待每位学生,重视发自学生身上哪怕是十分微弱的思想火花。须知,学生

未来的点滴成就恰恰基于儿时不断闪烁的思维火花。 第二,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改变“记诵学风”。 在课堂上,不应该让学生被动地“静听”教师那种令人生厌的讲课,这样的教学只会形成死记硬背的死读书的学风,“记诵的学风”只会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像个“蓄水池”一样将知识用管子机械式的灌进去,考试时用另一根管子把知识直接引出来。这样的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感,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和压力,学生哪里会有创造力,更不会有个性化的创新能力。 第三,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提问。 在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将课文知识按部就班地向学生提问,然后又将自己认为是真理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若有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意见,就认为那个学生在故意捣乱,加之批评与惩罚,而认为那些不与教师争论,唯师是从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能把教师所教所说的倒背如流的学生才是优秀生。孰不知教师眼中的这些好学生是教师的“复制品”,他们的知识及思维都是教师复制出来的,完全没有了学生自己的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必须改变那些教师提问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向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寻求答案。 二、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情感氛围。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托兰斯认为创新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爱默比尔又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外在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得最有创造力。”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所以,

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创新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引导点拨法是通过以多媒体演示为载体,以“引导思考”为核心,教师设计课件展示并点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发现、主动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智商和情商的一种教学方法。所谓“多媒体”,是指数学教学的传统媒体(实物、模型、文字、语言)和现代教学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所谓“引导”,就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刻意求知;所谓“点”,就是在关键地方、关键问题、关键时候,给学生一些启发,留下余地,让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所谓“拨”,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提高认识、融会贯通、掌握规律、主动发展。多媒体引导点拨教学适用于数形结合、思想丰富的新授课或练习课的数学课教学,它的核心是化抽象为形象。 一、理论依据 1、从教育学角度看。多媒体引导点拨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正确的学生观的基础上的。它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教育者要为学生创设一种“可探索”的环境,引导学生沿着积极的思维方向,主动获取知识、掌握规律。 2、从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学认为,变动的事物、图形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在人的脑中形成较深刻的印象。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课件,不仅可以按照既定方案变化,而且可以依据课堂需要加以变化,好的课件甚至可以人机交互,做到因材施教。引导点拨法重在诱导启迪,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下,其思维最敏捷,解决问题最迅速,学习最富创造性。 3、从现代教育理论看。建构主义认为,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的建构活动,目的是建构数学知识及其过程的表征,而不是对数学知识的翻版。也就是说,学生要用自己的活动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建构起自己的正确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把结论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应遵循让学生观察理解、探索研究、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规律,给学生一个建构的过程、一个思维的空间,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多媒体引导点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为学生铺设通道,引导学生建构知识及形成的过程,把获取知识的最终喜悦留给学生。 二、操作程序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主观地讲,力求讲得深、讲得透、讲得细,学生被动地听,充当知识的容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常常制约了听课的效率。多媒体引导点拨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对问题的解决产生兴趣,从典型实例和知识冲突中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同学之间交流、演算以及教师的点拨,掌握新知识,再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开始新探索。

创新教育实验网_机械创新教育策略论文

创新教育实验网_机械创新教育策略论文 根据近年来对我院数控系毕业生的调查访问,反映教学的不足有如下几点:学得不活,不够扎实,用起来有困难;专业面过窄,基础知识深广度不够,工作中应变能力差;有的 内容不能很好地结合生产实际,赶不上时代要求;实际动手能力差。这些意见虽然有的是 对总的教学来讲的,而作为机械类的主干课———机械原理,也确实存在着这些不足。 一、合理取舍教学内容 为了培养21世纪的科技人才,机械原理课程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全局中,承担着培养学生机械系统方案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任务。作为重点讲授的主要内容有:机构的组成和结构;机械中常用的齿轮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和间隙运动机构等四大机构的应用、分类及设计;机械传动系统的方案设计。其 次是机械的平衡、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和机械的效率。而对于机构的运动分析、力分析等 部分,根据实际情况作为一般的简介内容处理,学生可以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过程中自学 或进一步学习掌握。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探索与完善 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注重素质教育,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创新意识融为一体, 近几年我们主要探索和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1.组织学生深入工厂进行典型实际机器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由于依托东风悦达起亚 汽车公司得天独厚的工程大背景,我院数控系等专业的学生从新生入校参观汽车总装厂到 去一些零部件生产专业厂认识实习及最后去有关专业厂进行生产或专业实习,为我们机械 原理课程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除了注重利用现有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条件外,还充分利用东风悦达起亚汽车公司工程大背景的优势和条件,积极开设现场教学基地 并组织现场教学。 2.安排学生完成一定量的程序设计专业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有 所提高,但他们的程序设计和应用能力仍较差。我们结合课程教学内容与进度,采用大作 业的形式,将有关的解析法分段编程上机计算,再利用课程设计进行系统程序设计 3.对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由过去对一种具 体给定的机器或结构进行分析与综合,改为现在主要以进行机械系统总体运动方案的设计 为主。 4.开展了机械系统创意组合模型的搭接实验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机构搭接实验台创意 组合模型的搭接实验,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动手能力。 三、考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

关于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关于教育创新的心得体会 在校领导的安排下,全体教师参加了一个关于教育创新与学校发展的专题讲座。汪立丰副院长的讲授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引发了我对今后工作的更多思考。下面,我就本次的专题讲座谈一谈本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提倡创新教育。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直接场所。因此就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的时代,知识达到爆炸性的发展,人们已不可能将在校学习所获得的有限知识有效地运用于整个人生。学校教给学生一定知识,已不再是教学的唯一目标,甚至不是主要的目标,而是要通过知识的传授,使学生获取获得新知识的知识基点,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并形成独立判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潜能,只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利于创新的民主氛围,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的创新潜能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学生时代潜能的拓展,对一个人的一生具有极奇重要的作用,使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能充分发展自身,激发全部潜能,提升个人生命的价值。 其次提供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教育创新制度。这些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处在“传授——接受”这一传统的教与模式下,这种教育制度环境,严重束缚了教育活动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要有效地推进创新教育,就必须实现教育制度创新,使学校成为自治约束、自我发展的创新主体,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首先,可以向发达国家看齐,改变对学校管得过宽、过死的状况,在招生、课程安排、教育评价、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给学校以充分的自主权。其次,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校长负责制。充分调动学校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校自主创新活力。再次,学校要开设各种类型的科目,尤其是能够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科目。总之,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与管理自主权,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自我约束,自我发展,为发展创造教育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制度保证。 再次传授知识与学生自主活动要紧密结合。创新教育只有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为底蕴,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真正有水平的创新性人才需要接受更丰富的知识。没有扎实的知识积累作基础,创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就不会进入更广、更深的境地,也就是说,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在于使学生获得各种知识及如何使各种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课堂上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课外重视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就能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如何实现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强调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那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行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教学实际简单地谈谈一点看法。 一、历史教育观念要创新 提到“创新”一词,有人就会反问: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古老的历史知识也能创新?又该如何创 新呢?近几年来,众多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的时候把书本上的内容当“圣经”去死记硬背,一 般对教材没有产生一些疑问。到了大学,从图书馆和教师那里获得知识后才醒悟过来,清楚 地明白历史原来是如此的繁杂。从来没有一成不变的知识和结论,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也 会有新的变化,历史学科也照样如此,现在的很多观点和十几年前甚至几年前的观点都不一 致了。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破除旧的学习观念,树立新观念,同时自身 教育观念也应创新,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精神的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活水源头”,让学生“通过历史这个浓缩着以往时代丰富智慧与思想的巨大宝藏,去认识去感受去体验遥远时代遥远地域里人类历史的无限恒久性与丰富性”。这样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教育时空要创新 教育时空创新主要是指教育由封闭教学转向开放,即时空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传统 的历史教学时空基本上被限定在课堂内学校内,加之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几乎没有 课外学习,课内校内成了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唯一渠道。其实,除了在课内校内可以接受历 史知识外,在其它地方也能获得更多的历史知识,历史遗迹、遗址,历史博物馆、纪念馆、 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丰富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特别是历史遗迹都 为学生课外提供了真实、形象、丰富的历史材料,使得学生在课外校外获得的历史知识更丰富,从而对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 社会,整个社会才是学习历史的好课堂。要鼓励并创造一些条件,让学生尽可能地到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场所去获取更多的历史知识,千万不要只让学生接受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 有限知识,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从多方面、多渠道去获取知识、信息,也要让学生由被 动变成主动,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渐培养自我学习兴趣。 三、师生角色要创新 传统的历史教学以教师讲述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成了教学的主宰,学生成了被动 接受知识的容器。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 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 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主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打破灌输式、填鸭式 的教学方式,明确自己的角色、任务和职责,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协助学生寻找、探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指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对自身 的学习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更不要做高高在上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而要尊重学生的主 体性,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历史教师应不断创新,在知识和意识上要引领时代潮流,与 时俱进。在培养学生时不要摆架子,应该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 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 度和能力,是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人格培养要创新 人格是师德的集中体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尤其重要。教师劳动的服务对象 是常态下成长的人,教师是活生生的人,以活生生的学生为对象,并在他们之间彼此相关的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做好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教育行为提出的新要求,其对于推动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笔者实践教学经验,在文章中先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必要性进行阐述,之后对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予以探讨,旨在通过个人教学经验的分享,实现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相互学习。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做好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教育创新,已经成为了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主要发展方向。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工作角度来看,教师要想实现教育创新,就必须要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他们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进行教学设计,这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自己的角色转变,并对多年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予以改变,其对于教师是一次重大考验。但从学生成长和教育发展角度来看,进行创新是推动语文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其真正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以确保学生可以尽快适应新颖的学习方式,为他们的学习进步打下基础。 1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1素质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素质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相较于传统教育目标而言,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学生发展综合角度予以设计,在保证基础知识教育任务有效完成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文化理解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教育目标,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成长需求予以考量的前提下,通过教学创新来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在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同时,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建带来支持。 1.2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变化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浅谈新课改发展方向 新课改在全国很多地方已搞得轰轰烈烈,这次课改直接面对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弊端,我国基础教育以前过分注重知识积累而忽视对人的能力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这种陈旧的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新课改重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死记硬背机械的学习方式改变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在对学生提出高要求的同时,其实更是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想胜任自己的工作,必须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经过一个多月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尝试了一下新课程改革教学,颇有收获,受益匪浅。 带着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入我的视野。他告诉我人生的意义蕴含在丰富的过程之中,特别是精神的价值。越是崇高的境界,越是纯净的层次,越是深藏于迂回曲折的过程里。比如登山,一个个台阶,是拖起你生命之峰的基石,一道道绝壁,是刺激你生命活力的养份,极顶的风光,只有在征服了过程的艰险之后,才会具有勾人心魂的魅力。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可见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先后召开了“课改的意义”、“课改中教师角色怎样转变”的交流会。使全体教师

掌握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依据这些理论进行课堂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的教师也实现了旧教材,新理念、新方法。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语文采取了尝试“三步”教学法,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动手写作要学习的课文内容,然后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自己碰到的问题),最后可模仿借鉴所学课文内容修改自己的习作。传统的教师泛泛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已被生动活泼的讨论式,合作学习的方式所代替,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创新带来了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创新带来了生机——浅谈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创新是人类明的泉。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创新中取得发展进步,人类本身也通过创新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升。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当今,创新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作用,又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达到了空前的强度。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已经关乎国运的兴衰,于是,大力提高民族的创新素质,就成了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教育义不容辞地要担负起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的责任。作为小学教育,它是九年义务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我们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学生马上就要有创新能力,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而语教学作为小学教育中的一个重点部分,身为语教师更应积极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任务。 一、改变传统观念认识,调整教育目标。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在不少教师看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有的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实践中堕入困难,往往是由于认识的片面性造成的。如《林海》一教学中,学生问:“为什么用‘林海’作标题,而不用‘美丽的大兴安岭’呢?”假如教师遵循原有的教育目标,那么不容质疑,我们所培养出的学生便是只会服从,不会思考的单面人。这与社会、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大径相反。同时,有的教师认为创新教育只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与教师无关。其实这是对创新教育的误解。学生的创造与教师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同样以《林海》为

例。要使学生掌握“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善用修辞”这一写作技巧写景物,那么就必须通过教师把这一枯燥、无味的写作技巧创造性地演变成形象、生动的形式,引导学生努力自主地去探索、实践,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写作技能。假如教师只是把从旧到新的过程叙述一下,使学生随着自己的叙述思考,对学生虽不能说是丝毫无益,但这样的教学在本质上还不属于创造性教学。创造性教学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换而言之,就是要把学生引入创造的创造才是教师最重要的创造。所以,我们说富于创造性的教师,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在书本里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对已有经验重新思考加工制作,获得具有新生性的内容,解决一个新问题。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确,教育的目标任务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而创新素质既是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当今社会特别倚重的素质,培养创新素质是现代教育最重要、最明确的目标追求,是衡量教育成败得失的最高标准。 二、改善良好教育环境,激发求学欲望。 在教育中,师、生、环境是互动的关系。长期以,人们只重视师生的关系,忽略了学生与环境的关系。但在实施创新教育中,身为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环境这一教育因素。因为只有较好的教育环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欲望,才能让学生保有学习的激情。语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是繁重的。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更应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发表时间:2014-04-02T10:10:07.40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赵莉梅[导读] 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用 笪河北省邢台市第二十五中学赵莉梅 历史作为初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承载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用,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以适应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现代素质既是现代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时代赋予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 初中历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强化创新意识“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疑乃学之始。”可见质疑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勇于质疑,善于提问,才能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在思考与探索中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课前要细心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三国鼎立》这一节内容时,教材上只是从正面介绍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事实上诸葛亮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鼓励同学们根据他们所掌握的资料来谈谈对诸葛亮的评价。在老师的有效启发引导下,同学们兴致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踊跃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了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的不足:一是不能选拔任用才能超过自己之人,实际上是诸葛亮专政,不可能真正“任人唯贤”;二是不用改过自新之人:三是不注意锻炼人才,导致诸葛亮的个人专断,以致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葛亮个人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成为蜀汉政权所用的后续人才。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与讨论,大胆向教材挑战,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一过程蕴涵着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开动脑筋,不断强化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不唯书,不唯上,要勇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科学评价,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勇于打破“常规”。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要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依据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让学生自己感受历史、发现历史,在发现中进行探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如在教学世界史中有关改革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联系进行过重大改革的日本、俄国等,可以重点分析日本大化改新的原因、内容及影响,使学生对大化改新有一个比较全面而深刻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大化改新使日本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奴隶社会过渡到了封建社会,这为以后“明治维新”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习“明治维新”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参照着“大化改新”进行学习,从而得出此次改革的原因是阶级矛盾尖锐,内忧外困。同时在分析比较中得出两者的不同:前者是奴隶社会阶级矛盾的尖锐,后者是封建社会内外交困的危机。讲完所有改革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改革的共同原因,学生认真思考后可以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总结出:落后的制度阻碍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直接导致危机的出现。实践证明: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三、转变教学观念,调整课堂结构在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实行“灌输式”“满堂灌”,陈旧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个性,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把对学生的教育变成了现代工业的生产流水线,按照统一的标准生产出规格相同的“标准件”,一味地求同,完全忽视学生的个性心理,何谈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是前提。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人本主义观念,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余地,才能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结构的优化与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灵活、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在教学“秦始皇统一六国”和“秦朝的暴政”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结合自己所了解的秦始皇的事迹与教材上的内容来对秦始皇进行评价,学生踊跃发言,提出了不少有见地的看法,有的学生从正面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认为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是个功勋卓越的好皇帝;有的学生说秦始皇奴役老百姓建阿房宫和骊山墓劳民伤财,而且刑罚残酷,有腰斩、车裂、族诛、连坐等,焚书坑儒,是个暴君、坏皇帝;有的学生指出秦始皇虽然有许多暴政,但他修建了万里长城、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给我国的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有的说秦始皇功过参半……这样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1.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把对历史有浓厚学习兴趣的学生组成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活动,对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打破课堂的局限,组织学生去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参观学习,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实地参观体验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可以引导学生翻阅历史书籍从中学习,如可让学生选读《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甚至可以指导学生从影视作品中去学习知识,如《三国演义》《汉武大帝》《太平天国》等,但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影视作品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差异。 2.组织辩论会和编排历史剧。通过辩论,可以让学生在讨论中提高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将历史剧表演纳入教育渠道,是现代历史教育的必然趋势。编排历史剧可以让历史教学内容活起来,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乐在其中,欲罢不能。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 发表时间:2014-12-16T09:06:04.750Z 来源:《素质教育》2014年10月总第161期供稿作者:刘芳 [导读]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 刘芳湖南凤凰县高级中学416200 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育界带来全新的气象和崭新的面貌。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一种新型方法。笔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中学语文教学创新教育的基本策略如下: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和思维定式,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1. 典型引路,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了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苏东坡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深得石钟山命名原因;鲁迅目睹国民之麻木,毅然弃医从文,寻求救国救民新路子……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教法灵活,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五人墓碑记》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下周顺昌等五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众多凡夫俗子或高爵显位却贪生怕死者,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 3.异义相析,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内蒙访古》一文后,学生问:修筑长城,巩固国防,抵制外敌入侵,可以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而胡服骑射也能算是英雄的表现吗?如果这样讲得通的话,那么邓小平同志也是一个大大的英雄,能这样讲吗?这个问题的确有一定的深度,看来这位学生很善于思考,能够进行类比联想。教师对这类问题绝不能一棍子打死,否定学生的提问,而恰恰相反,应鼓励这种钻研精神和灵活的思维方式,然后对“英雄”这个概念加以界定,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布鲁纳说:“学生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冲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的人格力量。 1.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如讲到《祝福》中祥林嫂的死因时,许多学生提出了种种看法,有的认为是环境迫害而死,有的认为是流言淹没而死,有的认为是个人性格中的奴性成分使之走向死亡……学生提出的这些说法,教师都应鼓励,应该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创见性。有时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全神贯注中愉悦身心、激发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教学《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准确把握鲁迅在听到“左联”五烈士被枪杀的消息时的思想,一位教师采用了层层铺垫的方法,灵活运用多种媒体,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其做法如下:运用多媒体切换以下幻灯片:(1)鲁迅送书给白莽;(2)柔石睁大眼睛听鲁迅讲“人心惟危说”;(3)柔石小心翼翼地扶着鲁迅行走;(4)柔石与白莽同时被捕;(5)柔石在狱中学德文;(6)龙华枪杀烈士现场;(7)鲁迅提笔著文;(8)鲁迅抬头望着漆黑的夜空。与此同时,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看着一幅幅画面,伴着雄浑的旋律,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与讲解,营造了一个悲壮的气氛,学生完全沉浸在无比悲愤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让学生进一步展开想象,鲁迅写完文章后干了什么事?学生一个个发言,众说纷云,如“鲁迅背着手在房间里踱着”、“鲁迅点燃一支烟,手抓着短短的头发,痛不欲生”、“鲁迅一直坐在书桌前,久久凝望着漆黑的夜空,一言不发”……学生这些富有创见性的见解,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真正的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放胆作文。我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