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2615884.html,

浅谈历史教材中的美育资源

作者:管华丽

来源:《文理导航》2016年第13期

【摘要】加强对中学生的美育已经刻不容缓,特别是历史这门基础性人文学科能发挥巨

大的作用。在历史教材中我们能找到大量的美育资源,既包括人文之美也包括艺术之美。运用好这些美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甚至最终我们能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材;美育资源;人性之美;艺术之美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就是说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并因此激励人们行动。席勒在系统的提出美育理论之初,便是有感于近代人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主观和客观等方面都已经分裂了,不像古希腊社会那样,人的天性是完美和谐的,个人与社会也是协调的。当今随着我们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通讯技术的发展、各种思潮的出现,我们中国人也出现了席勒所说的“近代人”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初高中学生,他们中的一些人也受到了影响:有的人认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是以后赚大钱,理想只是用来被嘲笑的;有的人认为个性高调、炫富炫美才是人生价值所在;有的人认为哈韩、哈日才是流行,把中国文化弃之如敝屣。他们的种种思想和行为已经表现出了对什么是美的完全颠覆,所以对中学生加强美育已经刻不容缓了,因为唯有审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有了个人素质的提高,才有民族素质的提高,国家形象的提升。

历史这门基础性人文学科可以说是进行美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科。单从历史教材来讲它就是一座美丽的宝库,其中蕴藏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

一、人性之美

在滔滔的中国历史长河中,英雄辈出,这些英雄、伟人被代代传颂,并且写在我们的历史书中。体现在历史人物身上的美,是一种无形无声的美,是一种精神存在,这些美包括:忠贞爱国的赤子之心。中华五千年爱国的志士仁人数不胜数。战国时期的楚国大夫屈原,为了富国强兵,建议楚怀王变法,变法不成反遭冷落排挤,甚至被流放。虽然遭此不公,屈原仍然心系国家和黎民,写下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最后屈原投江自尽。屈原的死是一种悲壮的美,是一种对国家忠诚的最高表现,他的死已经升华到了一种美而不是懦弱,所以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他。西汉的霍去病有“匈奴未灭,何以还家”的壮烈,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报国赤诚,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伟大壮举,给了外国侵略者一响亮的耳光,保护了中国人的躯体,强壮了中国人的精神。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音乐教学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懂得创造美、表现美、欣赏美的重要意义,并积极主动的参与实践,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让学生会体验美 端正的唱姿是学唱歌的第一步,只有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才能发出正确的声音来。如果唱姿不规范,就不能用好气息呼吸。比如:在发声练习时,学生会出现抬肩,伸下巴、吸气时会有响声,经过长期训练,养成了好习惯,就不可能出现以上的现象,发声自然会正确。长此正确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显得端庄而优美。会发出美妙歌声的人,他的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好的修养,热爱音乐的人,他是用歌声去表现生活,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育学生热爱音乐,也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 二、利用教材,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小学音乐教材中,许多歌(乐)曲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每首作品都展示了一幅美的画面,让人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美,并根据作品的情绪进入音乐意境,使他们在音乐意境中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提高审美能力。如《侗家儿童真快乐》是一首具有民族风格的歌曲,曲调热情欢快,整首歌曲如同描绘一幅秀丽的图画,给人留下美好的遐想与回味,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歌曲的情绪,我在教学中用电脑下载并播放侗族风土人情图片,配上该歌曲的伴奏,使学生仿佛看到他们正载歌载舞的欢迎远方的每一位客人,这时学生情感已沉浸在作品美的意境之中,同时,表现出了想学、想唱的欲望。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找出美的意境,从而达到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为了使全体学生亲自体验并参与其中,我在中高年级学生中进行唱、打、念、吹结合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模仿练习中的节奏规律,自己重新创作,让学生进行重新合奏,这样各种声响重新组合,创造出了美妙的合奏效果。让学生明白美是可以自己创造的,体会到团结合作的伟大力量,并从中体会到创造美的惊喜。每个学生都亲自参与了这样的实践,他们配合默契,如临其境,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使他们创造美、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对今后学习音乐创作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提高了对音乐的感悟能力,培养了审美能力。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 发表时间:2013-07-08T16:37:21.2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9月总第147期供稿作者:吴晓刚 [导读] 美,能丰富生活,怡悦性情,启发思想。美育,能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吴晓刚山东省寿光市上口镇教育管理办公室262732 当今学术发展的特点是学科间相互渗透,综合化、整体化趋势加强。历史是一门综合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知识渗透性非常强,具有极其完整的、宽阔的历史美学价值。在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历史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育知识,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利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感悟、体会美的目的,扩展历史的美学欣赏价值。 一、历史包含了丰富的美育知识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有史以来人类为了进步与和平,致力于生产、科技的发展,致力于正义斗争邪恶的震撼天地的创造;从传说中的仓颉创造原始文字起到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甲骨文的出现,直到今天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书法荟萃,每一种文字的出现与演变,无不展示着一幅幅生动的美丽的历史图画;而每一个民族的幼年都是在传说和歌唱中度过的,一个美丽的故事和一篇最古的诗歌,常常是一个民族最早的历史,如:《荷马史诗》反映的是上古时期希腊人的历史,史称“荷马时代”。一个民族的最早历史又往往搀和着许多英雄传说、神话和爱情故事;而原始的舞蹈往往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那个时代的生产和生活,戏剧又是原始舞蹈演变出来的一种艺术。小说、诗词、民歌、戏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建筑、丝绸艺术、陶瓷艺术等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所展现的历史艺术美;那些影响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历史事件所展现的震撼人心的美;秦始皇的创造艺术、汉高祖的领导艺术、魏武帝的谋略艺术、唐太宗的用人艺术、宋太祖的统治艺术、元太祖的军事艺术、明太祖的制胜艺术、康熙帝的治国艺术等在每一个历史进程中,曾起过主导作用,为人类历史的发展做出过伟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所呈现出的思想与行为的美;促进人类进化孕育人类文明产生的自然美;产生工具由简易的木棒、石器到玲珑剔透的玉器、铜器,坚硬的铁器,直到气势壮观的微妙无比的大机器,古代美术作品中那种表现力量和劳动光荣的强健人体美,像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这样规模宏大的劳动场面,原始人的音乐、舞蹈、戏剧等,都无不显示出人类在生产活动中的劳动美;人类社会进步呈现出的崇高与悲壮美,如巴黎公社为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而浴血奋斗,就具有无比壮丽的美。 二、历史学科具有立体的美学价值 美,能丰富生活,怡悦性情,启发思想。美育,能使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品格更加高尚,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 历史学科具有综合性特点,与文学、建筑、音乐、美术、书法、数学、心理学、环境学、人口学、政治等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较强,其美育内容是丰润与意味深长的。 首先,历史教材中的文学故事,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神话故事,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历史知识的文学故事性可以说是历史美学欣赏的重点;歌谣、诗词等,既概括了理性历史,又在激情的抒发中洋溢着美学特质;课本中讲述的历史上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如绘画、雕刻、雕塑、书法、建筑、音乐、舞蹈等都包含了大量的有关美学的历史材料,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情感。 其次,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历史课本中阐明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如人类文明大都发祥于水源丰富、气候湿润、土地肥沃的大河流域,这里有着古代劳动人民生息、繁衍的良好自然环境,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以至于恶化;也可通过对文物古迹的建筑材料、风格特点、结构设计、风光景色的分析,看出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这样既可树立学生爱护自然的意识,又可培养其具有科学的审美情趣;另外,人类为改善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的科技发明,其艺术加工的经过和结果就是人们审美情趣的体现;也可通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得到美的体味。 历史美育能使学生领略自然美、崇尚心灵美、欣赏艺术美,发出美的咏叹。 三、历史教学中充分利用能调动学生情感的教学手段来达到感悟——体会美的目的,注意与边缘学科的渗透,使历史的美学欣赏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板书设计、电教美育等是进行历史美育的重要手段。 首先,美的教学语言具有科学性。历史知识是史论结合的科学的历史知识,是客观存在和建立在客观存在基础上的人们对过去事物的认识,在教学中就要用真实的语言,依据历史材料(文字、数据等)作逻辑性的表达,对历史知识做科学推断,不能华而不实,这就要注意历史学科与相关学科,如数学、地理、生物、哲学之间的联系。 其次,板书设计要具备一定的美术性。板书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应具有艺术美,能给学生以美的教育、美的享受。板书形式可分为图示式、结构式、线索式、辐射式、表解式等。 独特而美丽的字迹,优美的板书造型,鲜明的色彩,外加生动的语言,情景交融,使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的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总之,在当今世界文化大潮之中,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审美观,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这有助于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予以智慧的启迪,使学生成为思想求真、情操求善、道德求美的人。

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方法

浅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美育的实施方法美育对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改善青少年的精神风貌,促进人的智力发展,调剂人的精神,提高人的健康水平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1999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高中生物学的教学内容蕴含着无比丰富而又无比生动的审美素材。人类不断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包含着大量的审美因素。生物学教学作为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应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使学生在学习中陶冶性情,丰富想象,受到审美熏陶,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把握住教学内容的审美因素,根据每部分内容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恰当的、灵活的组织教学进程,以取得良好的美育效果。下面就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美育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讨。 一、直观法 直观法是指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运用动植物标本,模型挂图、幻灯片、录像机和多媒体等直观手段,向学生再现美的情境,使教材内容的美以有声、有色、有形的具体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引起审美感受,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美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车尔尼雪夫斯基明确指出“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美是在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中,而不是在抽象的思维中。因此人们欣赏各种美的事物而产生美感的时候,总是从直观的形象开始的。只有通过生动具体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它的内在本质,从而得到情感的愉快”。 可以说,没有生物体直观形象,就没有对生命的审美感受。所以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直观手段展现生命美的形象,就能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直观法示例——《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片段 【知识能力目标】1.了解生物适应的普遍性。 2.掌握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典型特征。 【美育目标】1.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2.提高学生对生命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美育视点】生物的适应性美和多样性美 【美育方法】直观法 【课前准备】生物适应性的挂图、标本、CAI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繁衍后代。环境为它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栖息场所和饮食,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但环境也并非总是那么友好和平,常常会有天敌的偷袭,那么生物体有什么本领来躲避敌害的袭击,保全生命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长期以来,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击下,美育一度被人轻视,美育的缺位导致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畸形人”,感情贫乏的“文化人”,精神庸俗的“废品人”。语文是工具学科,它所包含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而文学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表现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语文与美育是水乳交融,不可分离的关系。那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 一、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由书面符号创造的,这就决定它的表现形式的特殊性。不像视觉艺术有形象在眼前,听觉艺术有声音在耳边那样直观,而是间接的表现形象,也就是说,作者创作形象于字里行间,把握它需要阅读者用自己的审美经验转换来实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教学中就应该把握语文的这一特殊规律,在学生和作品中架起一道桥梁,引导他们根据作品的内容、表现的方法走进作者创造的世界,感受作品的形象美。 如学习朱自清的《绿》,要让学生领略到作者笔下表现的梅雨潭的绿的艺术美,就必须紧紧抓住铺垫和对比描写这一特点,通过对描写性语句的赏析,即捕捉语言表达出来的信息,去感受美不胜收的直觉形象,从而产生美感。如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扬,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

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这段描写运用铺垫、对比的方法,用全国各地名胜绿色来衬写梅雨潭的绿色是兼各家之长而去其短,惟有有它不淡不浓不明不暗恰到好处。教学中学要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描写,使之产生热爱祖国河山的壮美之情。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近年来,各种语文实验教科书百花齐放,百花争鸣,虽然选文的角度、审美眼光有所不同,但选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如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是美的,司马光示儿的“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训诫是美的,对别里科夫“套中人”的本质揭露是美的,对葛朗台守财奴的“人生就是一场交易”的剖析也是美的……。这种阅读作品产生的精神上的愉悦、思想上的教育以及与写作中的情景产生共鸣的现象,就叫做艺术欣赏。欣赏美是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上,教师尤其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共鸣,完善欣赏美的活动。 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宣传,或枯燥的进

初中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美育教育的实施

初中音乐教学中应重视美育教育的实施 发表时间:2012-04-11T09:42:12.463Z 来源:《新校园》学习版2012年第01期供稿作者:耿丽敏[导读] 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美高尚的道德人格 耿丽敏 (郑州市七中初中部,河南郑州450000) 《音乐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之一。”“音乐教育应把握音乐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乐感的培养和美的熏陶。”而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应是一次美的熏陶。这是因为学生愉悦地进入构成音乐的两大要素———节奏和旋律的环境中,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可见,美育在音乐教育中十分重要。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美育,既是培养人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本学科的基本要求。那么,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应如何做呢? 一、通过音乐欣赏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 音乐欣赏是艺术科的一个主要内容,它是让学生通过聆听、感知音乐从而理解音乐,提高其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1.可以利用多种欣赏手段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才能有主动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正确的审美评价,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而中学生往往对本民族、本国家的音乐作品感到亲切,更感兴趣。然而,世界上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风格和式样。这正是音乐教学较其他学科的优势所在。当然,审美趣味的扩展是以生活经验、知识结构和情感体验的增长为基础的,我们进行扩展审美趣味教育时不能脱离这个基础。 2.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应表现为健康、纯正、明朗,自然体现出文明社会的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修养。一个人所建立的音乐审美情趣,与他的思想境界和社会精神文明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往往决定着音乐美育实施的质量。音乐审美教育正是使学生自然的情感升华为审美情感,从而带来生理、心理及精神的愉悦。用健康的情绪把学生带进歌曲的意境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二、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美育教育 1.进行音乐欣赏,丰富学生知识。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音乐鉴赏能力是文化艺术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文化艺术修养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音乐鉴赏能力所达到的水平。有些音乐作品作为综合艺术的一部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例如电影、戏剧、舞蹈中的音乐部分。还有些音乐作品是根据其他文学艺术的题材重新加以创作的。这些音乐作品无论从作品的题材或表现内涵来说,都和一定的文学艺术作品密切相关。这样,丰富的文化艺术修养,对于理解这类音乐作品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类文学艺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越深刻、越细致,那么对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和领会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当然,文化艺术修养对于音乐欣赏的作用,也不仅仅限于与其有直接相关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是对全部的音乐作品,其中也包括无标题音乐的欣赏都有着很大的关系。此外,人的生活体验对音乐欣赏有着更为直接和密切的联系,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将非常有益于欣赏者对于音乐作品的体验与领会。 2.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音乐实践。开展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音乐表演,从而进行美育教育。如给学生提供参与演唱、演奏、舞蹈等表演的机会,可以提高其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在音乐表演活动中,学生是以积极主动的状态进入情感体验的。这是极佳的美育教育和音乐审美方式。在这样的一些音乐实践活动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记忆力、理解力,多种器官的协调运动能力,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文化素质和群体协作意识,在音乐实践中领悟音乐的美。通过美育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著名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一把是音符。在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人们健全的审美心理即敏锐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直觉的理解力,这些能力都是人的智力因素。音乐美育能提高人们“心领神会”的本领,让学生了解音乐符号所体现的表现能力和象征意义。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这是一种立体的、全面的教育。音乐是最具情感的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陶冶人的高尚情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塑造一种完美高尚的道德人格。 综上所述,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美育渗透,可充分发挥音乐的美育作用,使学校成为音乐摇篮,给人以美的愉悦,真的启迪,善的诱导,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渗透至人的心理,情感等各个领域,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起着特殊的重要作用。为培养“四有”新人作贡献,为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素养作贡献。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榆中九中钱雪萍 摘要: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全面培养学生素质。本文挖掘物理美,并阐述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特殊功能和实践过程。 关键词:美育、物理美、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育教学审美化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美育具有育德、启智、健体和促劳等功能。充分揭示各门学科的审美要素,并结合学科内容实施美育,既能高效地传授知识,又能有效地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物理审美化教育是指深入挖掘和科学揭示物理美,并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和艺术化的教学形式,组织审美化的教学过程。我个人认为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以美育德,完善学生人格 “审美化教育的影响不是强制,而是在自由与安全的心理空间中,通过对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实现的。”物理中的美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使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增长见识,掌握科学知识,并陶冶高尚情操,形成良好品格,其育德作用是明显的。通过美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美和善的事物更为喜爱和向往,优化生活情趣,美化言行举止;陶冶高尚情操,净化和完善人格。象三棱镜将太阳光分解为七色光(白光色散),使无数初入物理学殿堂大门的中学生留恋忘返。还有天体运动的完美构图、卫星发射的壮观场面、飞船登月的现实美谈、电磁作用的广阔空间、激光技术的奇特功能、核能开发的美好前景等等都让学生欣喜若狂,如痴如醉。一个人喜欢真善美,厌恶假丑恶,生活趣味浓厚,就会以纯真、坦诚的态度对待生活,他的品质就有可能得到发展,思想道德会变得越来越高尚。 德育和美育的最终目标都是发展人的精神,构建人的人格,培养人们和谐完善的心灵,崇高臻美的道德品质。美育所激发的审美情感和道德情感可以互相渗透和重迭。物理中的每一项科技成就和每一位科学家的成功事例都是德育和美育的最好素材,教师若能充分挖掘并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象哥白尼为真理献身的悲壮行为、牛顿致力科学物我两忘的曲折经历、伽利略面对宗教的错误审判不屈不挠坚持研究科学的品质,法拉弟拒绝制造商高薪聘请和女皇授予爵位的不图名利的美德,还有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并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18-09-11T10:49:49.88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11期作者:唐源[导读] 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 唐源(新疆塔城地区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 摘要:语文是人文学科,它要求我们不能只关注它的工具性,更应关注它的人文性。它不但教会学生怎样去理解、分析、鉴赏,同时还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和美的启迪。所以,美育应该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始终。做到寓教于美,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美的情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他们审美的能力,提高孩子的品质。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吟咏,形象,哲理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11-155-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师说》非常准确的诠释了老师的功用。 在这功用中,讲到“传道”。这里的“传道”不能简单的理解成“讲道理”,它关注的是学生的人格品质,比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虽然在试卷的测试中难以得到体现。但是,对孩子来说,“传道”中渗透的美好的一切是促进她成长和发展的关键要素。 而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中也认为,“审美需要是人生的高层要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会学生审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们教学的过程不是单纯的是智育的过程。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也是我们教学活动必须重视的,我们不但要传授知识,解除疑惑,还要肩负起“传道”即美育的责任。 那语文教学中,怎样落实“美育”呢?下面我就三方面来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一、吟咏诵读,品味语言美,捕捉情感美 叶圣陶先生说过: “叙事抒情的文章,最好还要‘ 美读’”。怎样美读呢?他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读着读着,“ 不知不觉,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这里,叶老先生所言要达到的境界,其实就是通过吟咏诵读达到感知美的境界。 好文章的语言,一定是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它们有的像高山流水,清脆悦耳,比如《边城》;有的如百鸟和鸣,婉转悠扬,比如《春江花月夜》;有的似战鼓催征,高昂激越,如《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若叙家常,娓娓而谈,如《项脊轩志》。品味朗读这些作品,可以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声韵美、达意美、描述美。 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因为心疼时间而放弃让学生朗读。相反,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一遍又一遍反复阅读吟咏,而且要对“怎样阅读”进行指导,教会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来调整自己阅读时的语调、语速、节奏、轻重等,带着感情去绘声绘色的读,让自己的声音带自己入境。有感情朗读的次数多了,读到让自己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见其事、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就自然会感知到文本语言的魅力。会被文章中或形象生动、或质朴自然、或豪迈激越……的语言吸引。反复去琢磨、品味时,就会透过作者的语言文字走入作者的内心去,最终达到感受语言美的同时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美,看到作者心灵的美,佩服文本中达到的境界之美。从而激发学生仰慕美好人物和美好事物,追求美好品格的情怀。 咏读的过程,是步步深入的过程,最终让读者乐趣丛生。获益无穷。 二、深入体会,感受形象美,追求品质美 在我们的教材中,华美的诗章,精妙的散文有很多。在这些篇章中,更不乏优美的形象:永不屈服的常春藤(陆蠡《囚绿记》)、凌寒独自开的梅花(王安石《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周敦颐《爱莲说》)……,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崇敬的人物形象,比如不计个人恩怨,深明大义的烛之武;蹈死不顾,报答太子恩情的樊於期和荆轲;追求真理,“宁溘死以流亡”,也要“清白死直”的屈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忠肝义胆的张良;留胡十九年也不变节的苏武;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挽雕弓、射天狼的苏轼;“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受到迫害还要解剖和反思自我的巴金……他们令人心仪,让人敬服。他们有的豪情万丈,有的心怀天下,有的乐观豁达,有的坚忍不拔。他们都是有着远大理想又能够坚守自我的人,他们是有着高尚道德和情操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可歌可泣,他们可敬可爱。他们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的美德我们一生受用。我们要用这些美的人和物去感染学生,让他们崇敬伟人,追求美好的品质! 三、抓住小事情中的大道理——哲理美 有的文章,它通过发生在身边的小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这些道理是我们纯正思想的源泉,是我们远航的指南针,是漫漫黑夜中的灯塔。它们让我们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树立远大的理想,学会取舍,持之以恒……《哀溺》通过一个善游的人因不肯抛弃铜钱而被淹死的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贪图利益而导致亡身;《兰亭集序》通过集会产生的感慨告诉我们,珍惜时间,扎扎实实做实事,才不枉这短暂的生命;《赤壁赋》通过夜游赤壁,主客对答,告诉我们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莫要忧伤执着,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就会豁然开朗;《游褒禅山记》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就要有远大的理想和“不随以怠”的毅力;《定风波》让我们懂得,再困难的境地,只要有颗开朗的心和一个宽广的胸怀,就依然可以过的洒脱自在…… 学习文本时,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受到美育。它的成效远远胜过枯燥的说教。 语文的美无处不在。字的方正之美,遣词造句的语言之美,韵味绵长的音乐之美,所传之情、所达之意的幽远之美,塑造形象的崇高之美,思想境界之广博高洁之美……让我们一起将语文的美育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董成仁《学习研究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良华《论教师的教学智慧(上)》.《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2006年11期 [3]王拥军.《语文课创新教学实验设计与探索?教学实验综合理论探究》 ,学苑音像出版社, 2004. [4]燕合英《精心打造富有魅力的课堂》.《课外语文(下)》, 2017年6期 .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浅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 发表时间:2016-05-05T15:43:25.0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7期作者:杨辉[导读]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三初级中学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 广西玉林市兴业县第三初级中学537819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学生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美学素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挖掘美学因素,渗透审美教育,有利于初中生的人 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这对学生审美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品德美行为美艺术美 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要求把学习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的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特别是在美育教育目标等方面突破了以往单纯的政治教育层面,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逐步了解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一、挖掘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品德美 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部辉煌壮丽的爱国主义史诗。从苏武牧羊到文姬归汉,从大禹治水到西门豹治邺,呈现出一批批灿若星辰的人物。他们所表现出的高尚情操和优良品质,在历史上起着典范的作用,成为了多少代人修身立德的楷模。比如大禹治水,公而忘私,离家在外十三载,三过家门而不入;霍去病的“匈奴未灭,无以为家”;岳飞的“光复失地,还我河山”;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掷地有声的誓词及其壮丽人生,无不让学生为之动情。“黄河百战穿山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愿将此身报国家,何须生入玉门关”,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等,皆是其良好道德的具体体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林觉民在《与妻书》中,痛陈清王朝的黑暗与腐朽,最后以身许国,慷慨赴死,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千古绝唱,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心甘情愿为改革维新献血以唤醒国人,其候刑时,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大无畏革命精神,为千百万中国人所铭刻。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等豪言壮语产生了美的境界,使美得到升华。这些典型的历史事例是我们进行美育教育的绝佳素材,它能激励学生不断地去追求与探究。用史实对学生进行道德美感的教育,能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既有血染沙场的英雄,又有不屈不挠的杰出人物。汉代司马迁,因遭腐刑而作《史记》,屈原遭受流放乃著《离骚》,文王被囚羑里而演《周易》等,给我们提供了历史人物光辉的道德美事例。学生从中能感受到一种悲壮的道德美。这种历史上悲壮的道德美,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人物,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养成坚毅而果敢的性格。 二、挖掘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行为美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由于王朝的更迭与外敌的入侵,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民族英雄,他们都以自己个人的行为方式,表现着对祖国的赤诚和热爱,如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人夏明翰,面对屠刀,视死如归,慷慨赋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从中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员不朽的信念!参加广州起义,最后被敌人逮捕的革命夫妇周文雍和陈铁军,在生与死的紧要关头,毅然选择了刑场,用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来做自己人生中最庄重、最壮烈的婚礼,这种行为是何等的可歌可泣。我们在历史课教学中应不断挖掘这些英雄行为的典型实例,激励新一代的少年。正是这些历史人物的美好行为,塑造了无数个光辉的历史形象。综上所论,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对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完美人性的塑造,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从而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凝聚力,这也是素质教育赋予的教学任务。三、挖掘历史教学中文化的艺术美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作为历史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从教学内容的每章每节中找到美的结合点,如文学的艺术美等,以唤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众所周知,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用诗歌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歌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盛唐时期的“诗仙”李白,热情讴歌祖国壮丽河山,想象丰富、手法夸张、语言生动。“诗圣”杜甫因其能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唐代诗歌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感情表达充沛而强烈,文字优美简练而含蓄,能给学生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有助于进行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教育。另外,还有明代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也有着美育教育作用。除此之外古代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作品,也是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材料。还有王羲之“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让学生认识、体会我国悠久而灿烂的古代文化,另一方面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及其美的创造能力,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标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历史》.1~9年级,人民教育出版社。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浅谈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的教育.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无论是生命体自身表现的形状、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一致,还是在生物群体生存过程中体现的多种原则、规律,都蕴藏了丰富的美感.这为美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生物课堂应是美育的主要阵地,然而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美育,让学生认识领悟生物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首先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尝试. 一、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 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把所教的知识与美育体系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美的角度去理解丰富多彩的生物界、复杂奥妙的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生物教学中有丰富的美育内容,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物世界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生物是自然界中最活跃、最生动的音符,是自然美的重要组成部分.陆地上有茂盛的森林、广袤的草原、农田等,是那样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在海洋中有各种鱼类、海藻,绚丽多姿、美不胜收.春天,

百花争艳,冬天,梅花傲放;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更是多彩多姿、奥妙无穷.生物界形成了自然界最有变化,最有生机的自然美. 2.生物作用的生态美 生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生物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地把CO2、H2O等简单的无机物制造成复杂的有机物,给自己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的有机养料.同时把光能转变成为化学能,为各类动物提供可利用的能量.为人类社会也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光合作用中吸收CO2产生O2,使大气中O2和CO2的含量保持稳定,多种生物得以生存繁衍,自然界的重要化学变化――燃烧等氧化反应得以进行,人类得以生存发展.形形色色的微生物,是净化自然界的清道夫,他们不断将动植物的尸体、动物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回到自然界,促进了生物界与无机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3.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和谐美 生物体的构造总是与功能相协调、相一致,精巧的结构总是与高效的功能相吻合.如线粒体是细胞内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包括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要依靠多种酶的催化.与之相适应的是,在线粒体的构造中,内膜向内凹陷,增加了内膜的表面积,从而使附着于内膜上的酶增多,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发表时间:2009-08-20T14:28:37.763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探索》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解冠英(青海省湟中县第一中学青海湟中811600) [导读]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 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教育,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主要是审美鉴赏活动。它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愉悦学生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美化学生的心灵。 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无不凝聚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文质兼美的作品犹如一块块精美的玉石,时刻吸引着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挖掘、感受教材中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针对教材中的美,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呢? 1. 读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和学生的自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涓涓细流渗透心田,又似绵绵春雨沁人心脾,激起情感共鸣。《背影》中父亲朴实深情的话语,能读出人性的亲情美。读《藤野先生》要读出滕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的人格美。 2. 品美自然事物的美是普遍的、大众化的美,像《春》《济南的冬天》《苏州园林》等美文无不融进了作者的情感,渗透了作者的思想。读这些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艺术修养展开丰富的想象,去品味作品中的美。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理解了诗词的意境,体味了文章的神韵,才能感悟作品中的美。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融入到北国气势恢宏的壮观雪景之中,随诗人一道指点江山,评古论今,才能品味出一代伟人宏阔的胸襟,领袖的风范。 3. 悟美如果说阅读和品味是对作品的接触、想象、移情和体验,悟美则是对作品深层次的理性把握,是对作品艺术深层次的理性揭示。在教授《岳阳楼记》一文时,我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赏析洞庭湖壮美的景观,后感受迁客骚人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进而引导学生从感受中走出来,在对比中感悟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从而获得对作品的深层次理解,在感悟中培养了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社会责任感。 运用阅读、想象、感觉等手段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同时,安排与教材内容相应的作文训练,让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体验美,就是创造了美,这样就使美育真正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了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随着教育意识的深入,美育教育被提上了日程,而音乐教育就是以审美为中心的教育教学,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感悟美,体会美,发现美,寻找美、创造美。要关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美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的音乐思维。 关键词:小学音乐;审美能力;美育;措施 美育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美育,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形成对音乐的终身爱好,促进全面发展。 一、有关音乐美育 我们日常最熟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的”美”就是美育,随着教育的发展,在音乐教学中实施美育教学已经收到广大教师的重视。从音乐教学的角度分析,音乐美育即音乐审美教育,是指通过音乐知识传授、音乐作品赏析等,培养学生对自然美、艺术美、作品美的过程。美育通过影响人们的情绪,进而发展人们的品格。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揭示音乐或者作品的思想,引起听者的共鸣,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在音乐教学中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

音响的意境美、表演的体态形态美、演唱演奏的情感美,是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它既能陶冶儿童情操,丰富联想、开启智力、活跃思想,又能鼓舞士气,奋发向上,激发创造、影响世界观的形成。 二、培养小学生“美”的感悟的措施 在小学生中开展美育教育更加具有便利的条件,小学生本身具有好动,思维感性,喜爱音乐、游戏等活动的特点,更加容易接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更能积极地融入音乐教学的氛围中;同时,小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小,时间也较为充裕,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说说自己的看法。 1.开发利用好现有音乐教材 美育教学的开展需要有“米”可炊,音乐作兴,作者、词曲等都是音乐教学的依据和实体。而这些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都可以找到。为了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我们的音乐教材选编了很多有欣赏价值的作品,为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供了客观依据。 首先,我们要明确音乐教材的作用,知道教材中哪些知识适合哪些教学。审美过程需要师生通过“听”“唱”来实现,所以教材必须具备这样的功能。审美的发现是多方面的,如曲调美、意境美,词曲美等等,学生能从一首曲子中发现自己独特的感悟和美好,使其心灵受到熏陶。所以,开

方案-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浅析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美育,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数学教材中蕴含着数学美育的丰富素材,我们要深入挖掘和精心提炼,设计出充满美感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学习中去感受美、理解美、鉴别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出一些数字、公式、定理、定律等所蕴涵的数学美,学生一定会在享受美的同时,爱上数学,只要学生对数学有了兴趣,他们自然就能主动地而不是被动地去学好数学。 利用数学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去认识数学美。数学既是一门优美的学科,又是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在创造和发展数学的过程中曾留下了许多数学家呕心沥血、执着追求数学真理的动人篇章和趣闻轶事,将这些名人轶事引入课堂,可培养学生认识数学美的兴趣。 结合解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兴趣。在解题过程中,充分展示数学的简洁美、和谐美、奇异美等各种数学美,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使他们在惊叹“如此绝妙”之后,为之折服,从而产生追求数学美的欲望。 通过介绍数学美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的兴趣。著名的“黄金分割”揭示了线段比例关系中的和谐美,它不仅在数学中,而且在音乐、 、 、 、生物及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的 。此外,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和回收体现了数学的精确美;数学家用笔“算”出了海王星的奇迹,电子 神奇的功能都是以表明数学的奇异美。通过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数学在现代化科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激发学本文由 联盟 收集整理生认识数学美的浓厚兴趣。 二、揭示数学美的内涵,培养学生数学美感 从表面上看,数学是数字和符号的堆砌,线段单调、枯燥,但是,就是这些数学和符号中蕴藏着发人深省的数学美。英国人的学界老大罗素曾讲道:“数学,如果公正地看,包含的不仅是真理,也是无上的美,一种冷峭而严峻的美,恰像一尊雕刻一样。”我国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曾这样阐述数学美,“作为科学原理的数学,具有一般 与 所共有的特点。数学在其内容结构和方法上也具有自身的某种美,即数学美。它主要包括简单美、对称美、和谐美、静态美、动态美、结构美、形式美、符号美、机智美等等”。这些美遍布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对人类 的发展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数学美不同于自然美和艺术美,它是一种带有哲理性的美,不容易为中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教师作耐心细致的剖析,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揭示数学美的内涵,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美。数学中,还有许多美的命题、美的方法。例如正弦、余弦定理的对称美,圆幂定理的和谐统一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简洁美等等,数学教师应该通过数学中精美的图形、有趣的数字关系、和谐统一的简洁式子、比例结构的匀称协调、命题或定理间的关系相似、对称、奇异等唤起学生美的意识,使学生获得数学美的体验。

投稿: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点滴

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点滴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五中学张艳红当前,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这是教育面向21世纪的历史必然。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即美育)应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本文仅就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美育教育谈点滴体会。 一、展示美,认知美。 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朱光潜先生也认为:“美感教育首先是一种展示美、认知美的过程。”中学生物学教学渗透美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中各种美的事物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以及借鉴应用能力。因此,我们在备课上课时应抓住中学生物课的特点,把自然界中的事物与课本中的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地把教材中的美,通过学生对自然界中的事物的观察来展现在他们眼前,让他们认知美。 笔者认为,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导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产生直感体验。无论是直觉体验,还是感受体验,都能促进学生“认知美”的情感体验。 (一)体验美。有时教材中美的因素比较明显,但是学生的认识并不深刻。如,我们在讲《花的结构》一节时,首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解剖花,从而使他们知道一朵完整的花有花柄、花托、花被、雄蕊和雌蕊。在通讲完本章内容后,再通过参观花的种类标本室,又使他们深刻体会到每种花不仅颜色五彩缤纷,而且形状、大小、构造、栽花的季节时间、传粉的形式等各有各的美。这样,学生对花的感受力就大大提高了。 (二)发现美。有些教材中美的因素不那么明显,例如:《植物的主要类群》一章,各类植物的繁殖生长似乎没有什么美可言。但通过展示挂图,放幻灯,播放录像,指导阅读有关课外读物,使学生知道各类植物根据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的不同,他们的繁殖、生长也是不同的。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能进行光合作用;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因为受精过程离不开水,所以多数只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而种子植物因为受精过程脱离水的限制,所以已能生活在干旱的地方。面对生存及传宗接代,各类植物努力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最终由低等向高等一步步进化。这难道不是一种生命之美吗?罗丹有句名言:“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要使学生认识美,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更需要有一种带领学生发现美的本领。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在引导学生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真”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实验:《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这一节时,利用星期天,带领学生采集制作标本;观察虫媒花、风媒花、以及单子叶植物纲的各科花,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探究种种自然美的奥秘的热情。 此外,优美的教学语言,恰当的比喻和含蓄的表达,都可以激发学生对美的向往。如“蔚蓝的大海中,生活着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鱼类,它们象绣花蓝绸上的绚丽彩带,翩翩起舞,无拘无束。”许多学生听了这段话都表现出对学《鱼纲》一节的极大热情,“努力学习,长大后去探究、开发海洋”成为他们当时谈论的热门话题。 二、理解美,热爱美。 一个人对美的认知越丰富,就越能理解美、发现美。例如,讲解《鱼纲》一节时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海洋里有鱼类,还要把以前讲过的生活在海水中的腔肠动物门中的珊瑚、海蜇、海葵,软体动物门的乌贼、节肢动物门的海蟹、棘皮动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