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浙江省历史会考知识条目解答

2014年浙江省历史会考知识条目解答
2014年浙江省历史会考知识条目解答

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主要内容: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保障了议会的言论自由权、集会权等。

结果:实际权力逐渐转移到了议会手中,确立了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b c)

①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虚君);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④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

▲2、美国1787年宪法

(1)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特点及其作用(a b)

A、主要内容:①确立了美国联邦体制(中央政府权力加强,各州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a.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是权力中心,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以后若以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b.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c.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生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

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C、评价:a.进步性: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b、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2)比较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b c)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a b)

①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阶级基础: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③思想基础: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④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和重大意义(a b)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因为:第一次较为完备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使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美苏争锋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a b)

原因:①战时的共同敌人消失;②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根本原因);③苏联成为美国称霸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过程:①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冷战”的序幕。

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冷战正式开始。影响: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③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实质:是“冷战”和美国称霸世界在经济上的表现。

④苏联的反击措施: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一个社会主义世界市场,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

⑤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1949年,建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

年,建立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以1955年华约成立为标志)。

(2)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b c)

①消极影响:军备竞赛使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

②积极影响: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不同制度国家互相借鉴,进行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发展;第三世界崛起。

▲2、新兴力量的崛起

(1)欧洲共同体形成的基本过程(a b)

①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又称欧洲煤钢联营)。②1958年,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a b)

原因: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亚非拉赢得民族独立的国家不愿介入美苏之间的斗争,希望在两极化的国际格局中保持中立,采取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人物:南斯拉夫的铁托、印度的尼赫鲁、埃及的纳赛尔

时间:1961年召开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内容:①奉行独立自主和非集团的宗旨和原则,支持各国人民争取和维护国家主权以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斗争;②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新老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一切形式的外来统治和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③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影响:①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②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a a)

苏联解体的原因:政治僵化、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西方和平演变

时间:1991年,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标志:苏联完全解体,标志战两极格局崩溃。

(2)“一超多强”世界格局的形成及具体表现(a a)

特点:“一超多强”(美、欧、日、俄、中)

表现:a、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b、欧盟成立: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经济政治一体化,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1999年1月,欧洲单一货币——欧元正式启用;欧盟努力建立欧洲独立的防务体系。c、日本:经济大国,并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d、俄罗斯:继承前苏联政治遗产,加强经济改革(特别是普京的务实政策)e、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提高。

(3)欧盟成立的标志及其影响(a b)

标志:1993年,《欧洲联盟条约》得到成员国的批准并生效,欧洲联盟成立,简称欧盟。

影响:欧盟的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对国际事务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4)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主要表现(a b)

①综合国力增强,已是政治大国②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贸组织

③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为制止亚洲金融危机恶化做出了贡献

(5)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b c)

①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②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④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⑤有利于大国关系缓和;⑥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⑦使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

必修二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和耕作技术的进步(a b)

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采用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汉代牛耕普及,西汉出现耧车和耦犁(二牛抬杠),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唐朝出现曲辕犁。

(2)古代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a a)

战国: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关中农民创造“井渠”,现流行于新疆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a b)

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1)古代中国纺织业的发展(a b)

1)原始社会时期(新石器时代):纺织业开始萌芽,原料主要是以麻和葛为主,但也出现了丝织业。

2)商周:有负责指导桑蚕生产的专职官员,“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

3)汉代:纺织技术相当发达,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丝织品素纱禅衣和起绒锦等。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远销到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沿岸,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4)唐代:唐朝中期以后,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5)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6)元代: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7)明代: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2)商周青铜器的铸造和汉代冶铁技术的进步(a b)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广泛,生产规模相当大

汉代:汉武帝时期推行铁业管营制度,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由自然

通风演进到人力皮囊通风,然后又到畜力马排鼓风,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创造出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

南北朝时期,出现更加先进的灌钢法。

(3)唐宋陶瓷业的主要成就(a b)

唐代:①唐三彩是美术陶制品;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③越窑的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邢窑的白瓷(“天下无贵贱通行之”)、江西景德镇和四川大邑的白瓷(“大邑白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享有盛名;④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彩绘,并把绘画和诗文用于瓷器装饰。

唐宋以来,五大名窑——河北定窑、河南钧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等闻名天下;

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珐琅彩。

瓷器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因此,这条商路被称为“瓷路”。

▲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市”在历代的发展(b c)

①秦代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③六朝(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进行管理。④唐代“草市”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⑤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草市已经具备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陆游诗为证:“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⑥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2)唐宋商业都会的发展(a b)

战国:出现“市井”(早期商业区)

西汉末年,王莽在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设“五均官”,控制物价。

唐朝长安的市发展为常设商业区,洛阳市场的规模超过长安,扬州也曾经“雄富冠天下”。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杭州、湖州等地区也成为物产繁富、商业发达的都会。

宋代都市商业繁盛,以汴京为典型(“市井最盛”、“处处拥门”、“车马闻拥,不可驻足”),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才结束,五更又开晓市,此外,还有定时一聚的庙会集市(如相国寺庙会)。

清:苏州、盛泽镇、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a b)

重农抑商政策: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都推行这种政策。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积极方面,有利于农业人口的稳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使社会经济受到了压抑,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2)“海禁”政策及其影响(a b)

“海禁”政策: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使中国陷入极端的保守和封闭,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萌芽,造成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理解为“机器生产”

(1)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a b)

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时间、途径与著名企业(a b)

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途径:①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②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著名企业:方举赞和孙英德在上海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3)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主要特点(b c)——带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①发展不平衡,集中于沿海地区,轻工业快,重工业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受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发展艰难。

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小,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4)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历史条件、时间和著名实业家张謇、荣氏兄弟(a c)初步发展的条件: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为(主要原因)③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国”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著名实业家及企业:①张謇(状元实业家)的江苏南通创办的大生纱厂②荣氏兄弟(面粉大王、纺纱大王)

▲2、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和主要表现(a c )

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②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外因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主要原因)

...........................

时间:一战期间(20世纪初)(1922年左右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主要表现:①实业团体不断涌现②海外投资增加③新建厂矿多④新增资本多⑤纺织(最大)、面粉(第二)等轻工业发展快⑥重工业有一定发展

萧条原因(短暂的原因):帝国主义卷土重来。

(2)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a c)

主要原因:①恶性通货膨胀政策②官僚资本的压迫③繁重的捐税负担④美国的经济侵略⑤内战的破坏

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基本标志(a b)

1956年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a b)

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的全党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即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力,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a b)

原因:“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出现曲折和失误。

开展:1958年,在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的错误思想指导,“大跃进”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全国农村大办人民公社。

危害:使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社会生产力受极大破坏。

(4)“文化大革命”对我国经济建设的破坏(a b)

①“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②中国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启示:一切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 c)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主要内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2)国营企业改革的原则(a a)

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

(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及特点(b b)

形成: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80年代,海南省作为经济特区(最大)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

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⑤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特点: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3、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b b)

1992年12月,中共十四大明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近代以来中国服饰的变化(a b)

变化的总体趋势:由拘谨、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近代以来服饰变化的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及影响;国内政治运动的发展

男装的变化:①长袍马褂是近代男子的通常服饰,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③辛亥革命后中山装成为男子的标准服装,体现中西合璧的特征。④新中国的成立后的主要服装有中山装、列宁装、干部服、军装。⑤改革开放后,从封闭走向开放,逐渐与国际接轨。

女装的变化:旗袍吸取了西方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的方向发展;这种改良旗袍开始流行,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③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政治性和革命性是着装的特点,主要女装有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以及军装等。④改革开放后,中国服装开始与国际接轨,走向多元化。

(2)近代以来主要社会习俗的变化(a b)

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

婚俗的变化:①近代婚姻风俗:主张婚姻自由。②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婚姻习俗的变化: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丧礼的变化:①由繁到简。②新中国成立后由土葬向火葬改革。

▲2、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交通近代化的趋势和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a b)

交通近代化的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的演进。

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有了自己的自行车制造业,中国逐渐成为“自行车王国”。

1906年天津出现电车,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 20世纪20年代中国民航事业开始。

(2)中国近代以来通信工具的发展(a b)

邮政事业: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

华邮政。

电信事业: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有线电报开始;1906年创无线电报;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1、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1)迪亚士、哥伦布开辟的新航路(a b)

①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②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远航到达美洲,发现新大陆(2)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b c)

引起了商业革命:①加强了欧洲同亚、非、拉的经济和贸易联系;②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③欧洲的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④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引起了价格革命,即大量金银等贵金属从美洲流向欧洲,引起物价上涨,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加速西欧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2、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

(1)英国殖民霸权确立过程中的几次主要战争(a a)

①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②1652年起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霸权地位。③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签订《巴黎和约》(1763年),成为海上霸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

(2)殖民扩张的方式和影响(b c)

①殖民扩张的方式:野蛮的掠夺、屠杀、不平等贸易、奴隶贸易等

②殖民扩张的影响:a、积累了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b、世界联系日益紧密。c、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是殖民扩张与掠夺。

▲3、“蒸汽”的力量

(1)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

①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市场;

②圈地运动的进行,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的扩大;

③手工工场积累了技术;④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成为政治保障。

(2)英国工业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发明(a a)

①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手摇纺纱机③1769年,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④瓦特改良了蒸汽机,发明联动蒸汽机——万能蒸汽机⑤1807年,美国人富尔敦发明汽船⑥1814年,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3)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b c)

影响: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并走向成熟(19世纪中后期)。

条件:①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②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国际间人口和资本的流动,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

③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形成的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着世界市场形成。

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自由主义原则),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4、走向整体的世界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a b)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提供了前提。②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③第一次工业革命积累了大量的资本。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标志和发源地(a b)

①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②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

(3)爱迪生、贝尔、本茨与莱特兄弟的重大发明(a a)

①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被贝尔发明的电话,实验电车成功,发明留声机,发明了电影放映机。1882年9月,建立纽约市珍珠街电厂,是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②1876年,美国的贝尔发明电话机。③1893年,本茨开始生产四轮车,现代汽车工业兴起。

④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b c)

影响: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促进世界经济整体化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表现:①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②推动了世界范围内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③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与融合及物种的广泛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④国际劳动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⑤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⑥导致国际关系的复杂和紧张:资本主义列强间矛盾和冲突加剧;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结束语:对照教材和导学案仔细阅读,预祝你成功!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题(一)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测试卷(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分)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①威尼斯②佛罗伦萨③尼德兰④巴黎 .①②.③④.①③.②④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 .自由、和平.民主、科学 .人文主义.三权分立 .尼德兰革命的对象是: .西班牙的统治.英国的统治 .法国的统治.当地封建贵族的统治 .不属于法国殖民地的是: .新法兰西.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本地治理 .在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后起主导作用的是: .雅各宾派.吉伦特派.君主立宪派.热月党人 .在《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图中,同法国结盟的国家是:.西班牙.奥地利.俄罗斯.英国 .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海地.美国.尼德兰.墨西哥 .西欧城乡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分工扩大 .经济结构变化.商品经济发展 .与天文学革命无关的是: .开普勒.马丁·路德.哥白尼.伽利略 .欧洲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 .、世纪.、世纪 .、世纪.、世纪 .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是:

.反映封建主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农民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映无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运动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在: .英国.法国.尼德兰.意大利 .纽约的前身是: .路易斯安娜.新尼德兰.新法兰西.弗吉尼亚 .推翻了法国波旁王朝的是哪次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日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起义 .巴黎人民年月底至月起义 .里昂工人起义 .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法律规范的是: .《权利法案》.《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人权宣言》.《美国年宪法》 .拉美第一个独立国家是: .美国.海地.墨西哥.阿根廷 .图中的人物是: .富兰克林.杰弗逊.罗伯斯庇尔.卢梭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 .路易十四.路易十六.查理一世.查理二世 .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对货币需求增加 .上层阶级对黄金的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东西商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于: .年.年.年.年 .不属于-世纪俄国、法国、普鲁士改革共同点的是: .改革自上而下.目的是富国强兵

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订版)知识竞赛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1、《安全生产法》的修改应由()进行: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D.国务院法制办 2、修改后的《安全生产法》一般由()讨论通过并正式施行: A.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B.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委员会、常务委员会 D.国务院法制办 3、以下不属于本次《安全生产法》修改总体思路的是() A.强化依法保安 B.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C.强化政府监管 D.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追究 4、关于《安全生产法》的立法目的,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加强安全生产工作 B.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C. 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D.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5、《安全生产法》确立了()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A.国家监察与地方监管相结合 B.国家监督与行业管理相结合 C.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相结合 D. 行业管理与社会监督相结合 6、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机制,表述错误的是(): A.政府监管 B.生产经营单位参与 C.行业自律 D.社会监督 E.员工参与 7、对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新的安全生产法的态度是(): A.提倡 B.强制 C. 鼓励 D.原则性要求 8、除()外,以下关于安全生产方面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履行: A.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行政规章 B.国家、行业或地方安全标准 C.地方政府安全监管方面指令 D.行业安全生产自律公约 9、工会在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方面的职权表述正确的是(): A.验收劳动防护用品质量并监督发放 B.对生产经营单位的违法行为,可以组织员工罢工 C.监督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承诺落实情况 D.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可以决定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 10、作为生产经营单位,其主要负责人不包括(): A. 法人代表 B. 分管负责人 C. 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 D. 外设机构负责人 11、《安全生产法》对()的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职责、措施、处罚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A. 各级行政机关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B. 各级行政机关及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C.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D.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 12、《安全生产法》之所以称为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法律,是就其在各个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它在安全生产领域内具有(),主要解决安全生产领域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法律问题。 A. 适用范围的基本性、法律制度的广泛性、法律规范的概括性 B.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法律制度的概括性、法律规范的基本性 C. 适用范围的概括性、法律制度的基本性、法律规范的广泛性 D. 适用范围的广泛性、法律制度的基本性、法律规范的概括性 13、依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除须由决策机构集体决定安全生产投入的之外,生产经营单位拥有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决策权的是():

高中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精简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宗法制和分封制2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①皇帝制度的创立:秦王嬴政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名号,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首创了皇位世袭、皇权至 上的皇帝制度。②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 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③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 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 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 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内阁: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清朝的军机处: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 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 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鸦片战争(1840~1842):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 联军侵华(1900~1901):1900年6月,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 运动,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9月,清政府与侵略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五四运动历史意义: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的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万隆会议: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举行国际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秋,田中角荣首相访华。·1973年,中日建交。新时期的外交成就:198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对外方针的出发点。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于2001年在上海正式成立,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 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系统比较 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总统共和制:美国1787年宪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个相对独立的部门。国家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最高司法机关是联邦法院,并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政府各部门的权力是彼此制约和平衡的。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1871年3月28日成立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历史意义: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②它成功的将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两极世界的形成:杜鲁门主义:标志“冷战”的开始,是“冷战”在政治领域的表现。马歇尔计划:“冷战”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北约和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古代中国农业: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小农经济: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商业唐代长安城内有坊、市之分。唐代后期,城市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到宋代,店铺已可随处开设。元朝大都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明清时期,在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重农抑商的影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海禁”与闭关锁国的影响: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以发展生产力,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背景:①自然经济的解体;②外商企业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短暂春天:民国初期,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商业,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天。曲折发展:从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国统区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造成官僚资本的膨胀,民族资本的萎缩。民族工业的萎缩:1946年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此后,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了国货;官僚资本大肆进行经济垄断,残酷挤压民族企业;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不断增加,民族工业陷入绝境。·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①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②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展,随后全国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80年,创办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1984年,沿海开放城市,从北到南共14个城市(大连、上海、广州)1985年,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新航路开辟过程: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到达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哥伦布率领船队横渡大西洋,终于到达美洲。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到达了印度。1519——1522年,麦哲伦率领船队,完成了环球航行。意义: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英国:1588年,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开始走上殖民扩张之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棉纺织业,被称为“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资产阶级依靠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世界范围内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以及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以后,科学研究的成果被应用于工业生产,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垄断组织开始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出现,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日益明显,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④ 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①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 行普遍劳动义务制。2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对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时间:1921年。内容:①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允许私人投资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③恢复自由贸易, 废除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按劳分配制。作用:促进经济恢复,巩固工农联盟政权;是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3“斯大林模式”表现:政治上,高度集权,干部终身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此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创立于1947年,1948年正式实施。该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 3欧洲联盟成立:1967年,西欧六国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 1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 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 历史的安徽高中会考的其中一门科目。关于高中历史的知识点总结有哪些?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安徽高中会考历史知识点的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一) 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初,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9月,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1853年占领南京,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建国纲领。进步性: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局限性:体现了平均主义思想,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1859年冬,干王洪仁玕提出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治国方案《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辛亥革命: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

的三民主义。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首役成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同年春,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辛亥革命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局限性: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运动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地点北京,运动主力为学生;从6月5日起转入第二阶段,地点上海,主力转为工人。五四运动的影响:是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运动的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共的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秘密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2年7月,中共二大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1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国共第一次合作形成。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精心整理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 ( 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最* 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阶级矛盾:土地兼并、赋税沉重,连年战争、自然灾害-----农民起义 *:宋辽、宋夏战事不断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 积弱-----军队战斗力弱 原因:皇帝集军权、更戍法 积贫-----国家财政负担沉重入不敷出 (失败原因 和。 2、强兵之法(整军)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作用:北宋国力增强,积弱局面有所改观

百科知识竞赛试题 (100道及答案)

百科知识竞赛试题 (100道及答案) 试题说明:本试卷共有100题,均为单选题,每题1分,答错不扣分,未作答不计分 1、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是:(B)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代中国 D古巴比伦 2、"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哪位领导人的题词?(A) 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贺龙 3、我国最早在奥运会上夺金牌的是哪位运动员?(B) A李宁 B许海峰 C高凤莲 D吴佳怩 4、咖啡的故乡是哪里?(D) A亚洲 B美洲 C大洋洲 D非洲 5、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C) A广西 B、西藏 C云南 D、四川 6、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哪一条?(A) A中国京杭大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巴拿马运河 7、被称为"画圣"的古代画家是:(A) A吴道子 B、顾恺之 C韩干 D、张择端 8、我国发现最早的纸币是在哪个时期?(B)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 9、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C) A人参 B、冬虫夏草 C灵芝 D、田七

10、我国最大的瀑布"黄果树瀑布"位于哪个省?(B) A湖南 B、贵州 C四川 D、江西 11、山东山西的"山"是指:(B) A泰山 B、太行山 C沂蒙山 D、恒山 12、下列河流哪一条是世界流程最长:(A) A尼罗河 B、长江 C亚马孙河 D、密西西比河 13、史书《资治通鉴》是属于哪一类体例的历史?(C) A纪传体 B、纪事本末体 C编年体 D国别体 14、著有"农村三部曲"的著名作家是:(B) A巴金 B、茅盾 C郭沫若 D、欧阳山 15、铅笔有硬软之分,用英文字母来表示,下列符号相比哪个表示较硬:(A) A"H" B"HB" C"B" D、"2B" 1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哪位思想家的名言?(B)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 D、王充 17、、“信天游”是民歌的一种属山歌性质,曲调纯朴、高亢、悠长、节奏自由、你知道它流行于哪一带地方吗?(C) A、华北 B、西南 C、陕北 D、北京一带 18、唐代诗人有称“诗圣”的杜甫“诗仙”的李白等,你可知道被人颂称“诗魔”的是谁?(A) A、白居易 B、王维 C、刘禹锡 D、李商隐 19、"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A) A《西厢记》 B《红楼梦》 C《红色娘子军》 D《红灯记》 20、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哪些省市?(B)

历史会考知识点大全

2018年历史会考复习提纲(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 1、西周分封制--地方管理制度 ⑴含义:封邦建国-- ⑵对象:①同姓王族②异姓功臣③先代王族之后 ⑶权利: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用人权,行政权,财政权,军事权) ⑷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⑸作用:①积极: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②消极: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 ⑴含义: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⑵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内容) ⑶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二、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秦的统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 2、皇帝制度的创立 3、实行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4、如何评价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①对秦朝的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秦朝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②对后世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必修一调整“1(3)了解察举制、科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基本内容”为“1(3)了解汉代察举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的基本内容与作用”。(两汉) “察举制” 内容:由地方官吏察访合适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 特征:A以品德、才能为标准。 B封闭,以官举士,民意无从体现。作用:为汉王朝选拔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一定程度上清明了吏治,有利汉代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隋唐:科举制 1、特征:考试成绩为选官标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 2、作用:①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地主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使庶族地主知识分子也能通过科举参与政权 ③把读书、考试、做官联系在一起,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把选人、用人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 ⑤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入仕途径实行开放,允许一定程度的竟争,从而更为公平、合理。 五、隋唐:三省六部制

党史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史知识竞赛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0题) 1、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历史事件是()。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成立 D、五卅运动 2、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在( )召开。 A、上海、嘉兴 B、上海、天津 C、北京、上海 D、北京、广州 3、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四大 4、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中共三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北伐战争的开始 5、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事件是( )。 A、秋收起义 B、广州起义 C、南昌起义 D、百色起义 6、“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论断是毛泽东在( )提出的。 A、八七会议上 B、古田会议上 C、反“围剿”斗争中 D、井冈山斗争中 7、( )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奠定了基础。 A、井冈山会师 B、工农武装割据 C、三湾改编 D、中共六大

8、红军长征途中召开的( ),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古田会议 B、遵义会议 C、黎平会议 D、两河口会议 9、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 )上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A、八七会议 B、洛川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十二月会议 10、1937年( )事变爆发,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A、九一八 B、一二八 C、华北 D、卢沟桥 11、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打的第一个大胜仗是()。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武汉会战 D、长沙大捷 12、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A、百团大战 B、陈庄战役 C、平型关战役 D、黄土岭战役 13、1942年5月,八路军副参谋长( )在指挥八路军总部进行反“扫荡”战斗时,不幸中弹,壮烈殉国。 A、左权 B、朱瑞 C、黄公略 D、刘志丹 14、“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周恩来在( )后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控诉和回击。 A、七七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皖南事变 D、五二血案 15、抗日战争时期,被中共中央誉为“敌后模范的抗日根据地及统一战线的模范区”的是( )。 A、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B、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完整版)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科开始实行毕业会考制度,这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大改革。那么关于理科历史,会考有哪些知识点属于必考内容?接下来为你整理了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分封制: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①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②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理科历史会考知识点总结(二)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5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1973年,我国著名科学家袁隆平选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在国际上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我国成为世界上第3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1956年4月,毛泽东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这是一个基本性的、长期性的方针。贯彻“双百”方针后的出色作品:老舍《茶馆》、郭沫若《蔡文姬》、杨沫《青春之歌》。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同时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在基础教育方面,为保证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了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会考知识点填空答案全

高二历史必修3——文化史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根本原因) ①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诸子百家针对各种问题,展开争论,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2、主要代表: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统治阶级所重视) 3、意义: ①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深远影响。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孔子 地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被推为“圣人”。他死后,言论被编为《论语》,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 主张和贡献: ①核心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做到待人宽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朝的礼乐制度。(保守性的体现)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包含民本思想。 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

2、战国――孟子、荀子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大宗。 (1)孟子:战国时期,亚圣。 主张: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 ②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民贵君轻”。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荀子:战国末期,改造儒家思想,综合法道思想积极成分,使之更能适应社会需要。 主张: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但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子圣人。 三、法家和道家 1、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2、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末期的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2020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1.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及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我国处理民主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及之间的关系 (1)处理民族关系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三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3.巩固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意义: 有利于维护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有利于巩固国防。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1)自治机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2)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5. 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或:为什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A、客观必然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B、优越性: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2018年高二历史毕业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高二历史毕业会考必考知识点汇总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同时存在分裂的隐患。 2.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代中央设置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奏章,下达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全国军事。 (2)郡县制建立: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4.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并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汉初:在地方上,郡国二制并行。 元朝:中央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在地方采用行省(行中书省)制度,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汉的州和唐的道,起先都是监察机构,后都演变成地方行政实体。 明朝:通过废除丞相制度和创设内阁,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清朝:雍正帝时,军机处的创设,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5.君主专制制度的影响 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一、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战争(1840~1842):战争中,广州北郊三元里人民自发起来反抗英国侵略者。 1842年8月,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内容规定: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④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洗劫焚烧了圆明园。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俄国在此期间趁机先后共侵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高中地理会考知识点总结全汇总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必修2 人文地理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四、地域文化与人口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个人赛)

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个人赛)

武平县“农行杯”新《预算法》知识竞赛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80题,每题1分共80分。(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不得分) 1、我国实行几级政府预算() A、3 B、4 C、5 D、6 2、全国预算由()组成 A、中央预算 B、地方预算 C、一般公共预算 D、政府性基金预算 3、预算包括() A、一般公共预算 B、政府性基金预算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D、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4、一般公共预算包括() A、中央各部门的预算 B、地方对中央的上解收入 C、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预算 D、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预算 5、政府性基金预算应当根据基金项目收入情况和实际支出需要,按基金项目编制,做到()A、全收全支B、以收定支C、实收实支D、定收定支 6、政府性基金预算可以用于() A、老城区道路改造 B、城市饮用水源污染整

治C、城镇绿化D、环境污染整治 7、各级预算应遵循的原则() A、统筹兼顾 B、量力而行 C、勤俭节约 D、讲求绩效、收支平衡 8、新《预算法》根据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会议通过 A、七 B 、八C、九D、十 9、我国的预算年度自() A、2月1日起至下一年度1月31日止 B、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 C、4月1日起至下一年度3月31日止 D、5月1日起至下一年度4月30日止 10、下列属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是() A、增值税 B、消费税 C、土地出让金收入 D、转移性收入 1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按经济性质分类包括() A、工资福利支出 B、商品和服务支出 C、资本性支出 D、其他支出 12、中央预算与地方预算有关收入和支出项目的划分、地方向中央上解收入、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或者转移支付的具体办法,由()规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高二历史会考重点知识点归纳 【篇一】 一、国共的十年对峙 南昌起义:时间:1927年8月1日;领导人:周恩来、贺龙;意义: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27年“八七会议”结束陈独秀右倾错误领导 1927年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遵义会议:1935年召开,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 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生死攸关的转折 点。 二、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面对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威胁,国共两党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多次重大战役。 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日寇在南京*中*民30多万人。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取得胜利。 抗战胜利原因:(1)日本发动的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 (2)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中国实行了全民族抗战(根本原因);

(3)中共及领导的人民军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4)国民党爱国官兵的抗战; (5)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配合支持。 【篇二】 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西周宗法制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重特征。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