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单元总结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单元总结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单元总结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单元总结

本单元叙述的是1945年至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

3.关于相似知识比较

对于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重点学习苏联的改革,学习过程中注意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进行比较:

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2.两极格局的形成

(1)相同点:①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②都是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了基本原则,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而建立起来的新的国际体系。③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都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④都随着主要国家力量的消长而走向瓦解。

(2)不同点: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雅尔塔体系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而雅尔塔体系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上,必然随着德国的崛起而瓦解,而雅尔塔体系则是两个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

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雅尔塔体系的主要矛盾则是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⑥体系的性质不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格局,而雅尔塔体系具有反法西斯、实行民主政治以及大国称霸的多重性质。

二、美苏争霸

一、美国经济上援助德国是通过马歇尔计划,而其也适应于西欧其他国家;日本得到美国经济上的扶植不是通过马歇尔计划,主要是通过国家资金援助和私人资本家投资。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只能标志着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

三、对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都很大。当时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因而两者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的动力。

一、《联合国宪章》

《联合国宪章》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献,它不仅是联合国组织的根本法,而且也是指导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它所阐述的许多原则后来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宪章规定的宗旨是各会员国必须遵守的原则,符合世界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意愿,得到了广泛的称颂。不过由于某些大国缺乏政治诚意,要将其付诸实施有很大的难度。

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它曾一度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尽管如此,联合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性的全球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

二、纽伦堡审判

1945年11月20日欧洲国际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城,开始了对21名纳粹德国首要战犯的审讯和判决。在这批被告的法西斯战犯中,有纳粹政权第二号人物“帝国元帅”戈林,有希特勒自杀前在遗嘱中指定为国家元首的邓尼茨,有“天字第一号犹太迫害狂”的施特莱歇尔,有参与杀害大批波兰人的弗兰克,还有希特勒的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以及协助炮制《我的奋斗》一书、1941年突然只身驾机神秘地飞往英国的赫斯等。

在经过长达10个多月的审讯之后,1946年9月30日,军事法庭依据大量确凿的证据宣读了长达250页的判决书。判处戈林、里宾特洛甫等12名首要战犯绞刑,赫斯等3人无期徒刑,4个被判处10~20年有期徒刑,3个得到赦免。判处德国政治领袖集团(即以希特勒为首组成的纳粹党组织机构)、秘密警察和保安勤务处、党卫队等为犯罪组织。1946年10月1日,纽伦堡法庭正式闭庭。纽伦堡审判基本上是一次公正的审判,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给予侵略战争的密谋者、组织者、执行者以应得的惩罚。这次审判也是同盟国在战后一次重要的国际行动。

三、柏林墙的建立

1961年8月13日凌晨2时,一道道耀眼的探照灯刺破夜空,宣告了柏林市28年东西分隔的开始。

星期天,当柏林人一觉醒来时,发现一道40公里长的带刺铁丝网沿着苏联占领区界限被匆匆布下。民主德国人民议院发布命令,用铁丝网封锁西柏林,后改为混凝土墙,建成举世瞩目的“柏林墙”,切断了东西柏林间的自由往来。

柏林墙于1964年建成,1975年对柏林墙的最后一段工程竣工。柏林墙全长169.5公里,沿墙修建了253个瞭望塔、136个碉堡、270个警犬桩、108公里长的防汽车和坦克的壕沟。此外,还有一接触便会发出信号的铁栅栏119.5公里和供边防军士兵巡逻用的巡逻道119.5公里。

四、战后初期的美苏“冷战”

1.美国发动“冷战”的原因:(1)战后,当美国的实力和扩张野心急剧膨胀时,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也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美国认为这是其称霸全球计划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要压制下去。但由于苏联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不敢贸然越过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

(2)美国企图称霸全球计划的重点在欧洲,欧洲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发源地和心脏地区,虽然受战争破坏严重,但经济发展的潜力很大,谁掌握了欧洲,谁就占有压倒对手的绝对优势,但是战后的欧洲,由于经济遭受巨大破坏,政局动荡不稳。整个欧洲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壮大,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在西欧,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力量也很强大。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在欧洲采取了稳定资本主义,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2.苏联的积极防御特征:(1)大力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国家防御能力,优先、高速发展重工业,突出国防工业的建设,加强国防力量。(2)整顿和改组军队,全面增强武装力量,建立了一批军事院校,大大优化了整个军队的装备和素质。(3)实施战略纵深防御,在苏联国土周围建立“安全防御带”。

3.“冷战”政策的性质:(1)“冷战”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是两种社会制度尖锐对立的表现。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在欧洲蓬勃开展:东欧诞生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它们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西方感到,这是“共产主义扩张”的反映,威胁了资本主义制度,它希望东欧仍“保持战前的社会结构”,即幻想在东欧重建亲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2)“冷战”并不单纯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因为即使没有上述原因,对峙也不能避免。从国家安全角度看,苏联希望自己的西邻是同它友好合作的国家,而西方也绝对不会因为东方是一个社会主义的苏联而不是彼得大帝的俄国,就会放弃同它的争夺。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2课时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1948年,在美苏的影响下,朝鲜分裂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2.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3.1950年,美国进行侵略朝鲜的战争,并派舰队驶入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其经济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美国

【例1】20世纪90年代美国时任总统说:“美国是靠变革而繁荣的……但是我们这个国家在太长的时间中用太多的方法放任自流……12年来,利益逐层渗透的经济理论在堆积如山的联邦债务上造成一种虚假繁荣。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使如此众多的美国家庭,甚至连双亲工作的家庭都不再为他们的孩子做提高生活的美国梦了。”为改变这种状况,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A.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既反对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经济

【答案】D【解析】解此题需要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全国放任自流的结果……”这明显是反对自由放任政策,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也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因此,答案为D。

二、西欧和日本

欧洲共同体

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欧洲各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使资本主义世界三足2.日本的经济发展

(1)美国与日本关系的演变:①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了日本,在日本实行社会改革。②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军事上的需要,美国向日本订购了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③为了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据点,美国结束了对日占领状态。④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60年代末,日本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日美经济竞争和日本反对美国控制的斗争逐渐激化。⑤美日同盟关系依然存在,但是经济竞争更加激烈,在政治外交方面,日本并不完全和美国保持一致。

(2)美国同西欧关系的演变:①二战结束后,为了对付苏联,稳定资本主义阵营,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帮助西欧恢复经济,得以控制西欧。②美国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建立北约组织,同英、法等许多西欧国家建立了广泛的同盟关系。③20世纪50至70年代,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西欧国家同美国的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尖锐。④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扩大以及欧盟的诞生,西欧发展成为可以同美国并驾齐驱的重要力量。

【例2】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A.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

C.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

D.推行政治改革,清除法西斯主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二战后西欧各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的理解。D项只符合战败国德国。

【答案】 D

三、资本主义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1.阶级矛盾依然存在

(1)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阶级矛盾与冲突时有发生;(2)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了反共浪潮“麦卡锡主义”,大批进步人士遭到迫害,大量进步书籍被焚毁。

2.社会危机加深

(1)主要表现:种族歧视、毒品泛滥、邪教横行、社会暴力愈演愈烈。

(2)美国的民权运动(马丁·路德·金)。

3.极右势力沉渣泛起

这里的极右势力主要是指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德国的新纳粹分子在80年代以后再度活跃;日本的右翼势力始终不甘心在二战中的失败,在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

“麦卡锡主义”是指20世纪50年代风行于美国政治活动和政府当中的担忧共产主义颠覆的恐惧思潮。“麦卡锡主义”是战后美苏“冷战”的产物,是美国在外交政策方面所遭受一连串挫折的产物。“麦卡锡主义”

时期是美国历史上违反传统政治自由和民主的最不光彩的一段时期。“麦卡锡主义”对美国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数千人因“麦卡锡主义”失去了工作,反共的意识形态渗透进美国的教育、文化和政治领域的各个层面,其影响至今仍然可见。

一、对于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都很大。但当时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已成为第一生产力。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因而两者中第三次科技革命是根本的动力。

二、西欧和日本在二战中经济实力严重下降,战后被迫在经济上接受美援的同时,外交上受制于美国,被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到70年代,西欧和日本不仅在经济领域冲击美国的经济霸权,形成三足鼎立格局,而且在外交上独立倾向越来越强烈,不再唯美国之命是从。这说明: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关系。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力的局面。

一、有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三个问题

1.与私人垄断的关系: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经济形态,都代表了少数垄断资本家的利益,因此两者无本质区别。相反,两者在更大程度上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私人垄断资本的基础上形成的。国家作为上层建筑,是要维护私人垄断资本统治的。如国家对企业实行订货,帮助开拓海外市场,使企业大发横财;也有将经营良好的国有企业租借或低价出卖给私人垄断资本家经营的。“在许多方面,发达的公司是国家的臂膀,而国家,在重要问题上是工业体系的工具。”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说出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2.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首先,社会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最大的区别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其次,两者也有一定联系,用列宁的话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完备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入口,是历史阶梯上的一级,从这一级就上升到叫社会主义的那一级”。

3.弊端:(1)国家财政开支过大,出现财政赤字。(2)1973~1975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后,出现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局面,解决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矛盾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减弱。(3)国有化企业效益低,政策性生产损失严重。8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出现私有制的浪潮。出现上述弊端的根本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无法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1973年石油危机

70年代以后,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驽张之势。正在此时,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第二天,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

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两个月后,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三、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演变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永恒规律。在这一规律作用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①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②确立的原因:18世纪60年代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0年前后又最早完成工业革命;掌握世界殖民霸权,拥有最广阔的殖民地;17世纪中期较早地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

③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一战后伦敦不再是世界惟一的金融中心;二战后完全丧失。④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不愿采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其衰落;殖民体系的崩溃。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①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利用南北战争后稳定的政局,进行西部大开发,迅速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在经济危机中通过罗斯福新政确立起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②表现: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一战后,美国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①原因:欧共体和日本崛起。②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二战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解读提示:注意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的结束。

(1)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①原因:由于二战中各国共产党为首的人民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援助及战后帝国主义的削弱。②表现:战后苏联政治经济的恢复;东欧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2)50~80年代各国的改革及挫折。①原因:各国照搬苏联体制出现了许多弊端,引发了各国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各国在改革过程中旧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造。②表现:苏联、东欧各国的改革及挫折;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

(3)80年代末以来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①原因:各国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未得到根本改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西方的“和平演变”。②表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出现重大挫折。

一、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及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战后初期的苏联

2.亚洲的人民民主国家

3.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1)社会主义阵营是苏联军事援助和各国革命相结合的产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末期和战后初期,欧亚先后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在此基础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龙头,东欧七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主阵地,亚洲四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侧翼。社会主义阵营就是欧亚12个社会主义国家所组成的地跨欧亚的政治军事集团。

(3)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奠定了战后初期至50年代中期以两大阵营的全球对峙为内容、以“冷战”为特点的世界格局。

(4)1948~1949年的所谓“南斯拉夫事件”是第一次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1956年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是对苏联控制的又一次抵抗,动摇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基础。60年代中苏两党的大辩论和两国关系的破裂,是对苏联大国主义的强烈反抗和斗争,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1968年苏联出兵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其大国霸权主义的大暴露,从此,社会主义阵营已完全崩溃不复存在。(5)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主要是为了苏联的战略利益,而随着苏联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恶性发展,它的解体就不可避免了。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苏联的改革和挫折

2.东欧的变革

3.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正确总结了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1)三次高潮:①50年代初,以南斯拉夫的改革为发端,包括斯大林逝世后苏联改革、波兰、匈牙利改革等等,除南斯拉夫外,都未能对旧体制实行根本改革;②60年代初,苏联,东欧国家改革,主要特点是围绕改革经济管理的手段与方法,提高经济效益而展开,仍没有涉及体制本身的弊端,这次高潮由于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遭到严重挫折;③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是这次改革的先行者,代表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完全突破了苏联模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四种模式: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理论指导下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②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基本框架内进行改革的苏联体制;③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匈牙利模式;④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选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例2】

三、亚洲经济的发展

(1)相同点:①均位于亚洲东部,土地狭小,资源匮乏,人口密度很高。又因韩国和新加坡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关系密切,它们都属于儒家文化圈。

②均属于海岛型或半海岛型国家或地区,拥有较长的海岸线和较多港湾,面向海洋的有利环境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③战后初期,四小龙的经济都存在经济基础薄弱的问题,属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的国家或地区虽获得美国援助,但经济状况变化不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四小龙经济腾飞,实现了工业化,国际上称它们为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

(2)成功的主要原因:所处地理位置优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重视教育投入,劳动力的素质较高;选择了一条比较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20世纪50年代普遍推行“进口替代”战略,着重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先后完成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

热点亚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亚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三种类型

(1)日本代表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类型。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其经济发展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滞胀——再发展四个阶段;日本自身还具有同美国的特殊关系、对侵略战争的态度、争取政治大国的地位等特殊问题和现象。

(2)新加坡、韩国等代表了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类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本国国情出发,发挥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实现工业化。

(3)中国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更主要的是代表了改革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类型,所以中国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第三世界一边,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

(1)亚洲地区经济发展一波接一波,共同促进这一地区经济的发展。

(2)经济高速发展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的增长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经济结构的质的变化上,即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形成了一条工业带,使这一地区经济结构实现了现代化,为以后经济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亚洲地区区域内经济合作逐渐成为主旋律。

一、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及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诞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一战后至二战期间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给全世界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事业开辟了更加广大的可能性和更加现实的道路。二战中,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了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力量得到发展。

在苏联反法西斯战争节节胜利的形势下,东欧各国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把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斗争发展为人民民主革命,在东欧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民民主国家。同时,战后亚洲的蒙古、越南、朝鲜、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因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壮大,对各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有重大意义。

从1944年7月,东欧建立第一个人民民主国家——波兰人民共和国开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阵营最终完成了它的形成过程。新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地加强了社会主义力量。

这个阵营在世界当代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历史作用:它加强了各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互相支援、合作,有利于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巩固了社会主义成果;它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影响,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峙,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也存在着消极作用,这就是苏联利用结盟关系加强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控制。1948年,苏联将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就反映了苏联共产党以“老子党”自居的心态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倾向。这些做法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埋下了隐患。不过战后初期,积极作用占据着主导地位。

二、二战后亚洲经济腾飞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1.原因

(1)根据形势的发展,制定动态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2)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面向世界市场,建立外向型的经济发展体系。

(3)发展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2.成功经验

(1)抢抓机遇,吸收外来资本和技术(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

(2)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产业更新换代(新加坡、韩国)。

(3)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加坡、韩国)。

(4)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重视道德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新加坡、日本)。

(5)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根据国际形势进行调整(新加坡、韩国)。

(6)利用优越地理位置,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新加坡)。

(7)美化环境,建设花园城市(新加坡)。

(8)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发展支柱产业,冲破国际垄断,发展民族经济(西亚各国)。

3.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

(1)人口密度大,资源匮乏,市场狭小(新加坡及东南亚国家)。

(2)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外国资本,中小企业发展缓慢(东亚、东南亚国家)。

(3)军人政治、政府效能不高,贪污腐化(如韩国、东南亚部分国家)。

(4)人口膨胀,环境恶化(印度、中国)。

(5)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教派纷争,地区动荡和冲突,边界争端(如印巴冲突、阿富汗、伊拉克、东南亚国家)。

(6)恐怖主义猖獗(如东南亚、西亚)。

(7)大国插手,挑起局部战争,引发区域动荡(如阿富汗、伊拉克问题)。

(8)核危机(如朝鲜核危机、伊朗核危机)。

(9)西方金融集团操纵引发的金融风波,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三、海湾石油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特点:一是利用石油财富发展本国经济。70年代以后,海湾石油国家将石油工业全部或大部分收归国有,然后团结发展中国家的广大产油国,冲破石油垄断资本的控制,提高石油价格,增加收益。二是努力改变单一的经济结构,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和其他工业,逐步建立起以石油开采为主、石油化工为主导的工业生产体系。

2.存在的问题:海湾地区的石油富国利用丰厚的石油利润建设国家,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而西亚其他国家相对比较贫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西亚居民大多数都信奉均贫富的观念,认为石油是真主赐给全体穆斯林的财富,少数国家独占享用是不公平的。西亚穷国和富国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引人注目。

单元总结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和政治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

(1)经济状况:①战后初期西欧各国依靠原有的经济技术基础及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实现了经济的恢复。②50~70年代,欧美各国通过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指导,发展高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新兴产业等措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③70年代以后,各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通货膨胀严重。④80~90年代,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由“滞胀”转入调整复苏的时期,各国经济稳步增长。

(2)经济模式:战后各国积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利用国家的力量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经济格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经历了三次转变。①战后初期,美国确立了世界经济霸权地位,日本、西欧受控于美国。②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资本主义经济呈现三足鼎立局面。③8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美国、西欧、日本三极竞争局面。

(4)经济结构: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一系列新兴产业的产生;资本主义各国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冲击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政治

(1)各国内部:各国通过推行社会改革,实行比较广泛的社会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

(2)政治格局:资本主义内部政治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战后初期,美国独霸资本主义世界,西欧、日本惟美国马首是瞻。②六七十年代呈现出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西欧、日本不愿意像过去那样受美国的控制,希望与美国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开始积极地为提高自身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而努力。③80年代末以来,资本主义各国形成了一种战略伙伴关系,各国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趋势得到加强。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1.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

(1)二战后初期,经济恢复和发展。①东欧。1948~1953年,苏联模式在东欧确立。这一体制在一段时间内,为东欧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初步改变了落后的面貌。②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建设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③新中国。完成了经济恢复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建设成就突出。

(2)5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改革有成有败。①东欧。波兰、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东欧国家进行了改革,因没能从根本上摆脱苏联模式和苏联的控制,最终均未成功。②苏联。先后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但最终均未使苏联摆脱经济困境。③中国。1978年开始的经济改革,成效显著,成就巨大。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

(1)二战后初期,东欧和亚洲许多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2)50年代中期以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三、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和经济

1.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

(1)二战后,摆脱殖民统治,赢得国家独立。

(2)联合反霸斗争。如中东产油国以石油为武器同帝国主义进行斗争,曾触发了1973年以“滞胀”为特征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2.亚洲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1)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2)南亚印度经济的发展。

(3)西亚经济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1.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演变

(1)确立的原因: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经济实力最强,19世纪中期,英国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了法、美、德三国的总和;英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2)确立: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3)丧失的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家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缓慢;美、德经济的迅速发展。

(4)丧失:19世纪末英国丧失了在世界工业中的垄断地位。

2.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1)原因:美国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被削弱。

(2)表现:二战后期,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它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在国际资本主义经济领域霸主地位的确立。

3.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1)原因: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美国经济衰退。

(2)表现: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四次快速发展

1. 第一次快速发展(19世纪中期)

特点: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头号强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快速发展(19世纪晚期)

特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美德发展迅速,赶超英法;英法发展缓慢,地位下降;俄日发展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残余。

3.第三次快速发展(20世纪20年代左右)

特点:(1)美、日发展突出,美国逐渐掌握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权。(2)潜藏危机,发展短暂。

4.第四次快速发展(20世纪50~70年代)

特点:日本、联邦德国发展尤为迅速,使美国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由进一步巩固到出现动摇。

1949年以后,中国与美苏双方关系的变化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增强了社会主义力量,苏联和欧亚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中国。

对此,新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两国的同盟关系。50年代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这一时期,中美处在敌对战争状态,抗美援朝战争沉重打击了美国侵略扩张的野心。

(2)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改变对外战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苏联违反中苏友好条约,一个月内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废除200多项科技合作项目,并挑起中苏边境纠纷。勃列日涅夫时,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60年代,中苏关系完全破裂,社会主义阵营解体。中国开始与苏联的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进行斗争。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3)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守势。为扭转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中美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继续处于敌对状态。

(4)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转向全面收缩,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从美苏方面来说,战略进攻时要控制和颠覆中国政府,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拉拢中国政府。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关于雅尔塔体系的评价问题

(1)主张以肯定为主。二战期间,包括雅尔塔会议在内的三次大国首脑会议及其达成的协议,对最后打败法西斯国家、结束战争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对战后世界和平的安排比凡尔赛体系进步,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安全与和平方面比国联有效。战后半个多世纪世界没有发生大战,雅尔塔体系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它还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原则。

(2)主张基本否定。它诱发国际危机,威胁世界和平,在世界上导致政治、经济、军事各种危机。战后200多场局部战争中,美苏介入的比例明显呈上升趋势。战后之所以未爆发大战,并非是雅尔塔体系在起作用,而是美苏核军备对抗异化的产物。

(3)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又要否定其消极影响。进步作用的表现:对战胜法西斯起了决定作用;维护并扩大了集体安全原则,联合国促进了国际经济文化交流;肯定了国际民主原则,确立了法西斯国家非军事化;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进程;把和平共处原则纳入国际关系体系。消极作用的表现:大国强权政治,大国主宰世界,加剧世界紧张局势,危及世界和平;侵犯中小国家领土、主权合法化,苏军和美军分别长期进驻东欧和西欧各国;不尊重国家间的平等互利原则。

2.关于美国对日改革影响的评价

史学界传统观念对此持完全否定的态度。美国为适应战后它在全球的扩张需要,把日本扶植成为美国侵华反苏与对付共产主义的战略堡垒。

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史学界对此评价出现了新的认识,认为美国占领日本并进行改革,在当时日本的情况下具有客观的进步性。首先,修改宪法,革除封建专制主义、法西斯主义因素,确立了三权分立政体,建立了与共和制近似的君主立宪制,为其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其次,在经济上解散财阀的措施,革除日本垄断资本主义的封建因素;在农村消灭了地主阶级,从而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3.关于马歇尔计划的评价

传统观念对马歇尔计划的评价持完全否定的态度,认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完全是为了遏制共产主义,是为美国对外扩张、推行霸权政策服务的。

史学界有人对此提出新的意见,认为对待马歇尔计划,既要看到它有控制、掠夺西欧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有支持、援助西欧的一面。美国考虑西欧问题时吸取了历史上的教训:一战后,战胜国对战败国德国苛刻地勒索赔款,助长了德国复仇主义的抬头;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及其统治集团认识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整体,一处崩溃将殃及全局。二战后,西欧经济濒临崩溃的局面,迫使美国必须考虑资本主义世界的整体利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是把西欧的重建“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

4.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论战时,中共中央发表“九评”认为赫鲁晓夫改革是反对斯大林的,是修正主义,使社会主义苏联变修变质,成为社会帝国主义,给予全盘否定。这个基调为历史学界所沿用,成为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的传统观点。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学术界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有所突破。新观点肯定了赫鲁晓夫改革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赫鲁晓夫在社会主义改革事业上有开创性贡献。具体表现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由此起步;第一次改革浪潮由此兴起;多元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得到承认,社会主义开始具有人道的意义,社会主义国家走向比较现实的世界政治立场。同时新观点也指出了赫鲁晓夫改革的历史局限性:由于时代和主观因素的局限,改革虽触及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未能深入到这一体制模式的根基,因此无法与旧模式决裂,也无法防止斯大林现象的复活,经过一阵局部的改革,最终仍然维持了传统的体制。

5.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根本原因

20世纪60年代,世界发生了大动荡、大分化,社会主义阵营在这个过程中随之解体,不复存在。关于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根本原因,苏联、中国以及西方学者的看法是不同的。

过去,苏联把责任推在中国身上,诬蔑中国企图统治世界,充当世界革命的领袖。

西方史学界认为,中苏双方都有责任,由于中苏双方争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破裂。

中国史学界认为,社会主义阵营破裂的真正原因是苏联的大党主义和大国主义所致。社会主义阵营是适应苏联对外政策需要建立起来的,从一开始苏联就推行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对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控制和干涉,这就埋下了日后冲突、分裂的种子。

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01 知识管理 知识点1 慕尼黑阴谋 慕尼黑会议:时间:________年9月。参与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10日内把________等地割让给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它使法西斯国家得寸进尺,侵略野心日益膨胀,也极大削弱了反法西斯力量。 知识点2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全面爆发:________年9月1日,德军对________发动突然进攻,英法被迫对德国宣战。 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6月,德军发动对________的侵略战争。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英勇抗击侵略者,使德军占领________的企图没能得逞。 珍珠港事件: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偷袭太平洋美军基地________,重创美军太平洋舰队。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教育精品 02 基础过关 知识点1 慕尼黑阴谋 1.1938年9月,英国首相张伯伦与法国总理达拉第接受了希特勒的条件,然后对捷克政府施加极大压力,要捷克屈服,即签署它自己的死亡证书。这里的“死亡证书”指的是() A.《凡尔赛和约》 B.《慕尼黑协定》 C.《联合国家宣言》 D.《欧洲联盟条约》 2.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他们不是加以严厉制裁,而是实行以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绥靖政策。把这种政策推向顶峰的标志性事件是() A.纵容德国吞并奥地利 B.慕尼黑阴谋 C.纵容德国进攻波兰 D.日本偷袭珍珠港 3.漫画可以更形象地再现历史,揭露出历史本质。在这幅漫画中,用来切蛋糕的四把刀分别代表的国家有() ①英国②法国③苏联④德国⑤意大利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知识点2 战争的爆发和扩大 4.见右图,图中的德军的这一行动,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次军事行动指的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和平 胡德坤韩永利 2012-8-1 16:59:56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4年04期第511~516页【专题名称】世界史 【作者简介】胡德坤,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韩永利,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湖北武汉430072) 【内容提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世界整体和平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二战后保持了半个多世纪的无世界大战的局面,是因为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战后世界和平与战争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走向。 【关键词】二战/战后/世界和平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今天半个多世纪,世界总体上保持了无世界大战的和平局面。比较20世纪前半期发生两次世界大战的状况,人类文明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有了划时代的长足进步。追溯其历史渊源,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世界历史从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与动荡时代向战后和平与发展时代转换的重大转折点。是二战变更了时代主题,改变了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规定了战后局部战争的历史走向。 第二次世界大战变更了时代主题 20世纪前半期,世界历史在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瓜分与再瓜分的恶性循环中前进,同时也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走到了尽头。后起的殖民帝国主义要

求重新分配殖民地,划分势力范围,从而与老牌殖民帝国主义进行激烈尖锐的霸权争夺。殖民地人民的觉醒,又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之间的矛盾空前尖锐,世界已进入了非通过世界性的激烈战争、世界性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不能解决世界问题的时代。这种时代的主要特征就是战争与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历史表明,腐朽没落的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只有通过残酷的战争、激烈的革命来进行彻底的改造。毛泽东指出:“凡属正义的革命战争,其力量是很大的,它能改造很多事物,或为改造事物开辟道路。”[1](第457页)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担负了这一历史使命。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了世界经济构架的革命性改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来看,导致世界战争的根本因素就是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势力范围的分割及其所形成的国际构架。表面的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体性和实际的殖民势力范围分割状况,极大地阻隔了世界范围内商贸、金融自由流动的空间,极大地限制了世界市场的扩大,限制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仍然得以维持,世界整体发展进程受到严重的阻碍,其结果终于酿成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在大危机中,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恶性膨胀,蓄意挑动世界战争,以建立更加野蛮落后的殖民大帝国,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则促使了社会主义新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实践,促使了资本主义完成从国家垄断到跨国垄断的历程,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和发展中国家的兴起,改变了原有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势力范围的分割局面,促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这是一个推动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性进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依据对产生世界大战社会经济根源的反思,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进行了社会经济政治的重大改造,强化了抑制世界性战争的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是一场空前的浩劫。 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生死大搏斗中,先后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波及二十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百分之八十),战火燃及欧、亚、非、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作战区域面积为两千两百万平方公里,交战双方动员兵力达一点一亿人,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五千五百万,直接军费开支总计约一点三万亿美元,占交战国国民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七十,参战国物资总损失价值达四万亿美元。 战争把世界分为两大阵线: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国家方面的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十国,参加法西斯国家集团的有德、意、日等七国。在亚洲,中国战场担负着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任务。在欧洲,苏德战场为主要战场。 中国是抗击日本侵略的主战场。据不完全统计,在日本侵略军的屠刀下,中国死伤人数达三千五百万,占二次大战参战国死亡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二。其中,死亡人数达两千一百万,仅南京大屠杀就死亡三十万人以上。按一九三七年的比价计算,日本侵略者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一千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五千亿美元。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重要的历史贡献。 苏联是抗击德国法西斯的主战场,二战参战国蒙受的全部损失中有百分之四十一是苏联的损失。据俄罗斯公布的材料,苏联在一九四一年到一九四五年卫国战争期间,因战争死亡两千七百万人,其中苏联红军牺牲八百六十六点八四万人;物质损失按照一九四一年的价格计算达六千七百九十亿卢布。 美国和英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核心成员,它们也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重大代价。据战史材料,美国共有四十多万人在二战中丧生,英国有二十七万军人在战争中死亡。

第六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单元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学习主题通过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勾画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从酝酿、全面爆发,到逐步扩大和结束的基本进程。 二、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说明绥靖政策的实质和恶劣影响; (2)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3)通过联合国家宣言和雅尔塔会议等史实,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4)简述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战役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3、过程与方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相继爆发,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到全球范围。 战争初期,反法西斯力量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但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也促使反法西斯国家更加广泛和紧密地联合起来。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雅尔塔等国际会议对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攻克柏林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欧洲战争以法西斯国家失败而告终。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德意日法西斯的彻底失败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 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蒙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双重劫难。但是人类终于依靠自身的理智和力量,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置于次要地位,以伟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全面合作与战略协同,赢得了战争,赢得了和平,也赢得了进步,它带来了新的国际政治格局,建立了新的国际秩序结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破了依靠欧洲列强之间的力量平衡所建立的、并在欧洲主导之下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代之而起的是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国等战胜国建立并为其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①茨坦会议现场 ②军偷袭珍珠港

③1948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东条英机在认罪书上签字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主战场。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的武装进攻,使二战的战火燃烧到欧洲。在欧洲国家分裂为以英法为首的同盟国和德意组成的轴心国两个集团并进行作战的同时,战前以欧洲列强均势为主导的、以国际联盟为代表的旧的国际秩序结构便随之彻底崩溃。随着战局的不断发展,国际政治的分野也日渐清晰,整个世界逐渐形成了两个相互敌对作战的阵线。发动并继续进行侵略战争的德、意、日法西斯国家虽然于1940年9月签订了《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但它们始终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同盟关系,也未能协调军事行动。当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战争时,日本却决定南进,并于同年12月7日以偷袭珍珠港这一爆炸性事件对美国开战。法西斯国家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迫使苏联和美国正式参战,使这场原本主要由中国和英国坚持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进入了真正的全球阶段,美、英、苏、中四大国也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上。 二战中后期,在各个战场已经处于战略反攻的形势下,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举行了一系列公开的和秘密的首脑会议和会晤(主要包括1943年的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1944年的敦巴顿橡树园会议,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等),签订了一系列公开的或秘密的、书面的或口头的宣言、公告、声明、决议、协议等,对战后的世界做出安排。二战结束后,战胜国又通过与一些战败国签订和约的形式,进一步补充了这种安排。这些国际文件形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三单元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3 人教新课标版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掌握: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 能力训练过程与方法 思考探究观察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性质是什么,后期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议论解疑综合归纳:西方大国为什么对德国法西斯推行绥靖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始于什么时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史观:通过慕尼黑协定认识到帝国主义国家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是一种绥靖政策,最后是自食其果,身受其害。法西斯国家扩大侵略,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 人文素养: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法西斯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法西斯的残暴本性得到充分暴露。二战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珍珠港事件。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课程讲授】 复习提问 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 导入新课 在德意日法西斯的扩张活动中,英法美等国扮演了什么角色?(纵容法西斯的侵略。) 由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得到英法美等国的纵容,法西斯国家,尤其是德国的侵略愈发嚣张,得寸进尺,变本加厉。战争的乌云笼罩在整个欧洲的上空。 讲授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938年,德国兵不血刃吞并奥地利,冲破了凡尔赛体系对德国的束缚,竟然没有受到英、法、美的干涉。希特勒便把侵略矛头指向捷克斯洛伐克,以武力威胁,要求割占苏台德区。(提示,苏台德地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重要地位,一旦失去苏台德地区,捷克斯洛伐克就无险可守,任人宰割) 教师提问:对于希特勒试图侵占苏台德区的行动并进而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罪恶目的,作为捷克斯洛伐克盟友的英法采取了什么态度? 他们继续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主义政策,即向德国妥协讨好,而牺牲捷克斯洛伐克。一方面逼捷克斯洛伐克让步,另一方面,英国首相张伯伦两次到德国,答应德国一次比一次多的领土要求。 教师提问:他们这样卑鄙无耻,目的是什么? (小结)一是自身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经一战的打击受到巨大削弱,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谈战色变,不敢与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径针锋相对。二是因为他们视社会主义苏联为洪水猛兽,希望祸水东引,让德国去攻打苏联,德、苏互斗,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在这种背景下,一个暗地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阴谋出笼了。为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的慕尼黑召开会议,而当事国捷克斯洛伐克被排斥在会外。会议签订了《慕尼黑协定》。(提醒学生注意“慕尼黑协定”签订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国家。) 慕尼黑阴谋从狭义上讲,是指1938年,英法等国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是一个大阴谋。从广义上讲,人们把帝国主义大国为了自身利益,纵容侵略,出卖其他国家的阴险行径,统称之为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是英法美等国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纵容的延续,是绥靖政策的顶峰,它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希特勒看到英法等国对侵略的纵容,便得寸进尺,与1939年3月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增强了自己的经济和军事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随即把侵略的矛头指向

第6、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考试题精选材料题

中考试题精选材料题附参考答案 (2013·衡阳市)1.(13分)世界历史上,国家之间的分分合合,不同利益集团间的较量,左右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影响着世界格局的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图,观察下图: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1)上述图片表明两大军事集团较量局面的形成。请你完成: A.写出两大军事集团的名称。(2分) B.两大军事集团的较量直接导致哪次战争的爆发?战后出现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4分) 材料二:l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教材《世界历史》(下册)

(2)材料二中26国的联合对当时世界局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2分) 材料三:冷战后,美国为了称霸世界,成为“世界领袖”,重新制定了全球战略。另一方面,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实力不断增强,成为牵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力量。 (3)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判断,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出什么趋势?(2分) (4)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你认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2分)中国应怎样做才能占据有利地位?(1分 (2013·黑龙江齐齐哈尔)2.美国虽只有230多年的历史,却独创性地走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探究一众多杰出历史人物推动美国发展 (1)美国第一任总统是谁?(1分)他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什么战争的胜利?(1分)

(2)19世纪60年代,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重大贡献的美国总统是谁?(1分)他的名字和哪部宣言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分) (3)1933年,为摆脱经济危机实行新政的美国总统是谁?(1分) 探究二二战中和战后的美国 (1)1942年,美国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什么文件,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1分) (2)美、英等反法西斯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是通过哪次战役实现的?(1分) (3)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为称霸世界,它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感悟美国的发展之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1分) 答案: 探究一:(1)华盛顿;(1分)独立战争;(1分)(2)林肯;(1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分)(3)罗斯福;(1分) 探究二:(1)《联合国家宣言》;(1分)(2)诺曼底登陆;(1分)(3)冷战政策;(1分) 感悟: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统一;反对霸权主义、 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等(答出其中一点或符合题意即可得分);(1分) (2013·贵阳市)3.漫画中的历史知识(10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间· 战争起因·世界大战前奏·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世界大战的结局、影响和特点。 1939~1945年以侵略者德日意法西斯轴心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国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这场战争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其结果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日、意法西斯国家实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所挑起的,经过多次局部战争逐渐演变而导致全面战争。 战争起因 德、日、意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所确立的法西斯政权及其侵略扩张,是这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法西斯政权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按照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确立了凡尔赛 战败的德国不甘心于《凡尔赛和约》给予的严厉惩罚和约束。战胜国意大利因未能获得英、法许诺的领土而不满,另一个战胜国日本扩张要求日益强烈。由于德、日、意等国的实力很快得到恢复和加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成为英、法、美等国的对手。随着1929~1933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帝国主义制度的各种基本矛盾重新尖锐化并愈演愈烈,以致发展到诉诸战争。20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兴起以极端民族主义和极权主义为核心内容的法西斯主义势力和运动。1922-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国际秩序,从而形成对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 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从1933年起加速扩展军事工业。1934年秘密突破《凡尔赛和约》对其军队的限额。1935年正式重建空军,实施义务兵役制,秘密颁布《国家防御法》。1936年3月7日,德国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的有关规定,派兵进入莱茵非军事区。早在1935年秋德国国防军即已开始制订代号为红色的对法作战计划、入侵奥地利的奥托方案和进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纳粹德国成为主要的和最危险的欧洲战争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签订柏林协定,形成柏林-罗马轴心。意大利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的组成部分。 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召开东方会议,确定武力侵占中国,进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岛、中亚细亚和小亚细亚以至欧洲的侵略扩张总纲领。从1931年起,日本对中国发动并逐步扩大局部性侵略战争。1936年制订向太平洋地区及西伯利亚的扩张目标和对美、苏、中、英等国作战的具体方针。日本成为挑起世界战争的远东战争策源地。 3个法西斯国家在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战争的过程中结成侵略集团。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参加该协定。 世界大战前奏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多次发动局部战争。日本首先在亚洲燃起战火,揭开世界战争的序幕。 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战争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三省。翌年3月建立“满洲国”傀儡政权。

九年级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教材 历史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历史教案 / 初中历史 / 九年级历史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历史给人们提供了经验,历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没有历史就没有传承,就没有其他各种学科。历史不仅仅留给我们只是,同样也有教训,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历史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第1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慕尼黑会议,绥靖政策的实质,战争的爆发时间,标志事件。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 2、过程与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以张伯伦政府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国家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苟且偷安,姑息纵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绥靖政策,慕尼黑会议把绥靖政策推到了顶峰,加速了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德国入侵波兰,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要求学生了解法西斯的凶暴和战争的残酷性、破坏性,了解各国人民为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树立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慕尼黑会议,德国突袭波兰

【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资源相当丰富,课前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分成学习小组,发放各组的预习案。包括:二战的全面爆发;德国西进的过程。 导入 1.歌曲 (随着法西斯政权的稳定,实力的增强,对外扩张也越来越猖狂,引发二战。西方国家是否也对这场战争负有责任呢,导入新课) 一、慕尼黑阴谋 1.说说看:什么是绥靖政策?背景、目的、对象、表现、影响。 2.思考与讨论:英法为什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 (教师要及时的启发、引导。如:德国最初的侵略方向;西方国家想祸水东引;一战后,战争的残酷性使西方国家经济军事地位却受到巨大的削弱,致使英法集团的一部分人不敢同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只要有妥协的希望,就坚持妥协。) 3.说一说:绥靖政策的表现。 慕尼黑阴谋:背景、参与国、内容、影响。 二、德国进攻波兰和战争的爆发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慕尼黑阴谋导致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胜利。 把握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观察比较 概括归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较,爆发情况有什么不 同?英国和法国遭到法西斯德国侵略的情况和结果有什么不同? 原因是什么?德国在欧洲大陆很快占领了包括法国在内的许多国 家,为什么没能使苏联屈服?有人说,日军偷袭珍珠港揭开了第二 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序幕,这种说法对不对? 探究原因 分析实质 希特勒上台之初如何对外侵略?何谓“慕尼黑阴谋”?英法为什 么要对希特勒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突袭波 兰? 大战初期欧洲许多国家为什么会迅速败亡?正当不列颠之战 胜负未分之时,德国法西斯为什么把矛头突然转向苏联? 情感态度价值观唯物史观 慕尼黑会议是帝国主义大国牺牲小国,企图将祸水东引的一次大 阴谋。英、法等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 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 尽苦果。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 非正义的战争,其目的是瓜分和掠夺别国,充分暴露了法西斯的 残暴本性。二战中交战各国的人民是战争的受害者,各国人民为 反对法西斯战争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中国等进行的是 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卫国战争。人文素养 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 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 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与中国2

第 2 讲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的探索 【备考指南】 考试大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5)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时代特征】 阶段特征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表现政治上 建国初期,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 自治等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 治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破坏,人权遭到践踏。奉 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改变了中国被动、屈辱、不平等的外交局面,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经济上 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经 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文化上 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 刻;毛泽东思想得到发展 社会生 活上 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覆盖全国的交通网;社会生活受政治运 动影响较大,服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特色 【预习案】 使用要求: 1、请用20分钟左右完成,依据自学引导勾划课本,整理总结系统基础知识。 2、独立完成课堂案中探究问题,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用红色笔标记出来,以备课上小组探究、突破。 3、小组长职责:指导引领小组各层成员按时完成任务,人人达标。 【知识梳理】 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 (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 1.新中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 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 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 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三)思想的发展与教育的奠基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新人教版1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慕尼黑阴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克。德军“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英国、法国宣而不战,德军占领包括法国在内的西欧和北欧国家,英国遭到德国飞机的轰炸这些都是推行绥靖政策的恶果。在首相丘吉尔的号召下,英国人民坚决同法西斯战斗到底。德军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扩大。苏联卫国战争开始,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等知识内容。 2、过程与方法:第一,培养学生阅读地图,提炼信息的能力。第二,通过补充相关的历史资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原有认识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第三,通过巧妙设置问题创设历史情景,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查找、整理、筛选、运用各种有效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一,英法等国纵容法西斯侵略,养虎为患,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让学生体会到对待邪恶势力必须要与之斗争,不能妥协退让,不然就是助纣为虐。第二,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有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第三,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永恒主题有认同感,确立为人类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点和难点: 重点:以慕尼黑会议为例,认清绥靖政策的实质及恶劣影响。简述德国进攻波兰和苏联、日本偷袭珍珠港等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 难点:一是对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危害的理解。二是如何综合分析苏德战争苏军有效地遏止德军的原因。英美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政策转变的原因。 教学方法: 1、讲解法。如讲清绥靖政策的概念时适用于此法。 2、以问题为中心,分析讨论法。通过“激疑、“设疑”、引导并组织学生开放式讨论,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和敢于创新为目的,以学科综合来体现教学民主思想和素质教育的原则。 3、情境创设法。用相关教学内容的音乐,历史画面,地图等营造逼真的历史氛围,由形象思维迁移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进行情感教育。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根据年月在旧金山签署的《联合国宪章》于同年月日正式成立。参加宪章签字的五十一个国家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但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直到年月才得到恢复。根据宪章规定,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制止侵略行为”“促成国际合作”等。宪章规定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遵循下列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他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的事件。主要机构有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总部设在纽约。在日内瓦设有欧洲办事处。 宪章 宪章是联合国的根本章程,规定了会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并确定了联合国的机关和程序。 宗旨 《宪章》规定,联合国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之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增进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并构成一协调各国行动之中心,以达成上述共同目的。 结构 联合国六大机关为: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然而,联合国大家庭却大得多, 预算 两年的预算为亿美元。资金主要来源是会员国按照大会核准的比额表分摊的会费。 会费分摊比额表所依据的根本标准是各国的支付能力。确定支付能力时,考虑到各国占国民生产总值共计数的相对份额,并连系各国人均收入等因素加以调整。此外,各国还分摊维持和平行动的费用;年,维和费用约为亿美元。基本比额表经过修改,成为分摊该项费用的依据。 联合国大家庭 联合国机构大家庭由联合国秘书处、联合国各方案和基金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发计划署)——以及各专门机构组成。各方案、基金和专门机构有其各自的理事会和预算,自行制定标准和指导方针。它们在经济及社会活动的几乎所有方面,共同提供技术援助和其它形式的实际帮助。 联合国于年月日成立,由个国家承诺通过国际合作和集体安全维护和平。今天,世界上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联合国共有个会员国。 一国成为联合国会员国时,同意接受《联合国宪章》的义务。《联合国宪章》是一个国际条约,其中规定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宪章》,联合国的四项宗旨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家间友好关系;合作解决国际问题,增进对人权的尊重;成为协调各国行动的中心。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教案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学生姓名:第组第号评价:备课时间:3月8日主备教师:吴启亮 学习目标: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习纲要 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 1.美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 二.美元危机 1.美元危机的原因2.美元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1.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2.克林顿调整经济的措施3.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重点难点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繁荣的原因美元危机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提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后在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纪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对它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动摇了它在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②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战略,结束侵越战争,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 2.克林顿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第一项措施是基础性的,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项是主导性的,是美国90年代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第三、四项是直 接性的,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市场的开拓。 温故知新 20世纪70年代,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动摇,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世界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联邦德国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复兴,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和条件决定的,主要有:第一,战前德国是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从而为恢复和发展工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第二,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第三,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造就了一支宏大的科技队伍,并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由100339人增加到411951人,平均每万居民的大学生数从21人增加到67.9人。除了正规的学校教育外,联邦德国也很重视职工的业余教育,规定不再升入大专院校的中学毕业生,在三年内享有法定休闲日去接受正规课程教育。为了加快科技发展,联邦德国还特别注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1950—1973年,联邦德国进口的专利和许口证的支出从2200万马克上升到165400万马克,增长了74倍以上。由于重视科技,联邦德国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据统计,1950—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 5.3%;第四,利用外国资本。根据马歇尔计划,西德在1948—1951年获得了36.5亿美元的援助。而根据马歇尔计划设立的“马克对等基金”(即联邦德国工商企业偿还马歇尔计划的款项,可作为短期信贷再投资于本国经济建设中)的投资,到1956年就达10O亿马克。马歇尔计划与马克对等基金对于当时缺少外汇、急需资金的联邦德国好比雪中送炭。50年代以后,外国私人直接投资成为联邦德国输入资本的主要形式1957—1975年,美国公司在联邦德国的直接投资从5.81亿美元上升为87.2亿美元。 在经济上迅速崛起的同时,联邦德国积极展开外交活动,以求恢复国家主权和应有的国际地位。阿登纳政府推行亲美、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谋求在美国的扶持下洗刷掉战败国的屈辱1954年10月,联邦德国同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署《巴黎协定》,次年5月协定生效,联邦德国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主权国家,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6年1月建立国防军,3月通过防务法,规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1958年1月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1963年签订德法

第9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

学习目标: 概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学习纲要 一.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 1.美国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2.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确立 二.美元危机 1.美元危机的原因 2.美元危机的表现和影响 三.八九十年代的美国经济 1.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 2.克林顿调整经济的措施 3.美国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学习重点 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复苏繁荣的原因 学习难点 美元危机及其影响 课时安排:一课时 自主学习(相信自己,我能行。通读课本,试着完成下面的知识要点梳理)学习提示: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科技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一系列的自我调节和改良,经济有了较大的新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历了曲折和波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时期,而后在经历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之后,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国际经济联系中的有利地位,成为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1.“二战”期间和战后至五六十年代,美国工业生产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急剧膨胀,成 在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发生动摇。

相关链接(根据相关链接,通读第二遍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认识和新的收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实力骤然增长,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占有全面的优势。在完成了由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转变之后,美国经济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上述优势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持续增长。从1955至1968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每年4%的速度增长。虽然在同一时期西欧各国和日本的整体经济增长速度赶上了美国(法国为5.7%、联邦德国为5.1%、日本为7.2%、英国为2.8%),但是战后美国经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中仍占有优势地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时期美国经济曾经出现连续106个月的持续增长,这一纪录直至90年代出现所谓的“新经济”之后才被打破。 合作探究(通读第三遍课文,合作完成下面的问题。) 1.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衰退,对它的国际地位产生了什么影响? ①动摇了它在世界的经济霸主地位。②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③美国被迫调整对外战略,结束侵越战争,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2.克林顿发展经济的措施中,你认为最主要的是什么?请说说理由。 第一项措施是基础性的,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项是主导性的,是美国90年代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第三、四项是直接性的,有利于美国经济的扩张和市场的开拓。温故知新 20世纪70年代,美元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70年代由于美国经济衰退,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动摇,美元贬值,导致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崩溃,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动摇。 畅想天地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从这一时期美国经济发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特点是复苏和繁荣,经济持续发展,率先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启示:一是充分利用高技术带动经济发展;二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三是充分扩展市场,发挥市场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 疑难点拨 第一次美元危机5年后的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1968年3月爆美元危机发了严重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半个多月中,美国的黄金储备就流失了14亿多美元。3月14日一天当中,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350-400吨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