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卷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卷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年级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卷

北海中学高2012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本大题满分9分,每个0.5分)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通____,___________)10.要项伯(____通____,___________)2.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11.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_______)3.秦伯说(____通____,___________) 12.不可不蚤来(____通____,___________)4.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_______)13.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_______)5.今日往而不反者(____通____,___________) 14.因击沛公于坐(____通____,___________)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_______)15.秦王必说见臣(____通____,___________)7.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_______) 16.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_______)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____通____,___________)17.燕王拜送于庭(____通____,___________)9.距关,毋内诸侯(____通____,___________) 18.图穷而匕首见(____通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加点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本大题满分19分,每个1分)

1.行李

..之往来__________________11.沛公居山东

..时__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__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__________________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__________________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__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__________________ 14.将军战河北

..__________________

5.持千金之资币物

...__________________ 15.而伤长者

..之意__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__________________ 16.秦之遇.将军__________________

7.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__________________ 17.可谓深.矣__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执兵__________________ 18.可以

..解燕国之患.__________________ 9.乃引其匕首提.秦王__________________ 19.秦王购.之金千斤__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__________________ 20.妇女无所幸._____________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本大题满分15分,每个0.5分)

1.晋军.函陵__________________ 16.群臣怪.之__________________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__________________ 17.籍.吏民__________________ 3.邻之厚.,君之薄.也__________________ 18.范增数目.项王__________________

4.越国以鄙远

..__________________ 19.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_ 5.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__ 20.道.芷阳间行__________________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___ 21.沛公欲王.关中__________________ 7.函.封之__________________ 22.于是项伯复.夜.去__________________

8.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 23.吾得兄事

..之__________________

9.乃朝服

..,设九宾__________________ 24.日夜

..望将军至__________________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__________________ 25.常以身翼.蔽沛公__________________

11.使使以闻.大王__________________ 26.头发上.指__________________

12.箕踞

..以骂曰__________________ 27.项伯杀人,臣活.之__________________ 13.其人居远.__________________ 28.从.百余骑__________________

14.皆白衣冠

..以送之__________________ 29.素善.留侯张良__________________ 15.进兵北.略地__________________ 30.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__________________ 四、一词多义:解释词义与用法(本大题满分40分,每个解释0.5分)

1.鄙:①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___ ②蜀之鄙有二僧_____________ ③肉食者鄙_____________

④人贱物亦鄙_________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_____________ ⑥敢竭鄙诚_____________

⑦北蛮夷之鄙人_____________

2.敝:①因人之力以敝之___________②敝人_____________③远来疲敝_____________

④敝帚自珍_____________

3.兵:①不得持尺兵_____________ ②不及召下兵_____________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__________

④斩木为兵_____________ ⑤弃甲曳兵而走_____________ ⑥故上兵伐谋 _____________ 4.辞:①辞曰:“……”_____________ ②今者出,未辞也_____________ ③王粲长于辞赋____________

④辞楼下殿_____________ ⑤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________ ⑥一言半辞_____________ 5.顾:①顾计不知所出耳___________ ②荆轲顾笑武阳_____________ ③三顾臣与草庐之中________

④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______ ⑥诸人各顾妻子____________

⑦终已不顾_____________

6.见:①秦王必喜而见臣___________ ②而燕见陵之耻除矣____________ ③私见张良_____________

④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 ⑤见其二子焉_____________ ⑥而其见愈奇 _____________

⑦汝真女子之见_____________ ⑧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 ⑨君既若见录 _____________ 7.举:①愿举国为内臣_____________ ②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________ ③杀人如不能举____________

④举大计亦死_____________ ⑤是以众议举宠为督促__________ ⑥西举巴蜀_____________

⑦举以予人_____________ ⑧举手长劳劳_____________ ⑨举首蹙頞而相告曰________ 8.穷:①图穷而匕首见_____________ 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____________ ③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_________ ⑤觉宇宙之无穷_____________

9.若: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_________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____________ ③仿佛若有光 _____________

④若入前为寿_____________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___ ⑥彼与彼年相若也__________

⑦其叶沃若_____________ ⑧以若所为,求若所欲_____________

10.胜:①沛公不胜杯杓____________ ②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 ③何可胜道也哉____________

④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 ⑤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_____________

11.说:①说尽心中无限事__________ ②而听细说_____________ ③范增说项羽曰____________

④秦王必说见臣____________ ⑤《师说》_____________ ⑥说如此_____________ 12.微: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_______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__________ 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________

④味苦而微辛_____________ ⑤其文约,其词微_____________ ⑥微服私访_____________

⑦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_____________

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本大题满分10分,每个1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__ 8.以试人,血濡.缕__________ 15.君安.与项伯有故__________ 2.郑既.知亡矣__________ 9.厚遗.秦王宠臣__________ 16.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_______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_________ 10.比.诸侯之列__________ 17.披.帷西向立__________ 4.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 11.愿大王少.假借之_________ 18.卮酒安足.辞__________ 5.唯.君图之__________ 12.乃引.其匕首提.秦王__________ __________

6.进兵北略.地__________ 13.旦日飨.士卒__________ 19.窃.为大王不取也__________ 7.愿足下更.虑之__________ 14.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__________ __________

20.会.其怒,不敢献__________

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本大题满分10分,每个0.5分)

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__________ ②敢以烦执事__________ ③越国以鄙远__________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________ ⑥具告以事__________ 2.焉:①子亦有不利焉__________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_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__________ 3.乃:①乃遂私见樊於期________ ②公乃入__________ ③乃为装遣荆轲__________

④乃今得闻教__________

4.为:①为击破沛公军__________ ②皆为龙虎,成五采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__________

④窃为大王不取也________ ⑤我为鱼肉__________ ⑥何辞为?__________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__________

七、口头翻译下列句式,写出句式的类型,思考并归纳各类句式的特点,调整补足到位(本大题满分23分,

每错1个扣1分,扣尽为止)

(一)句式:

1.是寡人之过也。

2.以乱易整,不武。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5.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此亡秦之续耳。

8.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二)句式:

1.晋,何厌之有?

2.其无礼于晋。

3.亡郑而有益于君。

4.王拜送于庭。

5.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7.得复见将军于此。

8.籍何以至此?

9.大王来何操?

10.沛公安在?

(三)句式:

1.晋军函陵。

2.敢以烦执事?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5.人不敢与忤视。

6.荆轲有所待,欲与俱。

7.欲呼张良与俱去。

8.为击破沛公军。

9.加彘肩上

(四)句式: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3.若属皆且为所虏。

八、文言翻译(本大题满分24分,每句2分)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3.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吾其还也。

5.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

6.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商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7.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8.然则将军之仇报,见陵之耻除矣。

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10.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

11.“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

12.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北海中学高2012级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检测卷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本大题满分9分,每个0.5分)

1.“已”通“矣”,语气词,”了”7.“还”通“环”,绕8.“卒”通“猝”,突然2.“共”通“供”,供给9.“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3.“说”通“悦”,高兴10.“要”通“邀”,邀请11.“倍”通“背”,背叛的意思4.“知”通“智”,智慧,聪明12.“蚤”通“早”13.“郤”通“隙”,隔阂、嫌怨5.“反”通“返”,返回14.“坐”通“座”,座位15.“说”同“悦”,喜欢、高兴6.“振”通“震”16.“以”通“已”,已经17.“庭”通“廷”,朝堂18.“见”通“现”,出现

二、解释加点字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本大题满分19分,每个1分)

1.出行的人8.宫廷的侍卫15.品德高尚之人

2.东方道路上的主人9.投击16.对待

3.那人10.大腿17.刻毒

4.眼泪11.崤山以东18.可以用来

5.礼品12.结为儿女亲家19.悬赏,重金征求

6.走投无路13.意外的变故20.宠幸

7.袒露一只臂膀14.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三、解释下列加点字(本大题满分15分,每个0.5分)

1.名词作动词,同下文“秦军”16.意动用法,认为……奇怪

2.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17.造户籍册或登记

3.“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8.使眼色

4.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19.用刀割刺5.“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20.取道

6.“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疆界21.称王

7.名词当状语,用匣子22.连夜

8.名词当动词,上前23.像对待兄长那样

9.朝服:名词当动词,穿起上朝的衣服24.每日每夜

10.意动用法,认为……迟缓25.像翅膀那样

11.使动用法,使……听到26.向上

12.名词当状语,像簸箕一样27.使……活13.形容词当名词,远方28.使……跟从

14.名词当动词,穿衣戴帽29.交好

15.名词当状语,向北30.使……停止,制止

四、一词多义:解释词义与用法(本大题满分40分,每个解释0.5分)

1.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边远的村邑③、⑦鄙陋,鄙俗

④轻贱⑤鄙薄,轻视⑥自谦之词

2.敝:①损害,衰败②谦词③疲惫④坏,破旧3.兵:①、④、⑤兵器,武器②士兵③军队⑥用兵的策略4.辞:①推辞②、④告辞、辞别、告别、离开③古代的一种文体

⑤审讯审问⑥言词、话

5.顾:①但,只是,不过②回头③探望,拜访

④考虑⑤反而,却⑥顾念⑦回头6.见:①召见②、⑧表被动③会见

④现,露⑤引见,使……见⑥看见的东西

⑦见识,见解⑨偏指动作一方,我

7.举:①全②举起③尽

④举行,发动⑤推荐,推举⑥攻下,占领

⑦拿⑧举起;抬起⑨全都

8.穷:①尽,完②穷尽,完结③困窘,处境困难

④穷尽⑤尽头

9.若:①如果②及、比得上③好像

④你⑤你们⑥相似

⑦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⑧这,这样

10.胜:①禁得起,受得住②、③尽、完④胜过,超过⑤优美,美好11.说:①讲述,谈说②言论,说法,主张③劝说,说服

④喜欢,高兴⑤古代一种文体⑥陈述

12.微:①如果没有②身份低微③暗暗地

④略微⑤微妙,深奥⑥隐蔽,不显露

⑦偷偷地,暗暗地

五、重点实词、虚词解释(本大题满分10分,每个1分)

1.还5.希望9.赠送13.犒劳17.分开

2.已经6.夺取10.并排14.估计、抵挡18.值得

3.况且7.改变11.稍微15.怎么19.私下

4.渡河8.沾湿12.举起、掷击16.料想20.正赶上,恰巧

六、解释下列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本大题满分10分,每个0.5分)

1.①因为,连词②拿,用,介词;表目的③来,连词

④表结果,用来,连词;⑤⑥把,介词

2.①语气助词②怎么,疑问副词③哪里,疑问代词

3.①于是,承接连词②才,连词③就、于是,连词

④至;到

4.①替,介词②成为动词③⑴替,介词;⑵出,谋划,动词

④认为,动词⑤是,动词⑥疑问语气词⑦被

七、口头翻译下列句式,写出句式的类型,思考并归纳各类句式的特点,调整补足到位(本大题满分23分,

每错1个扣1分,扣尽为止)

(一)句式:判断句

1.这是我的过错。

2.用散乱来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3.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

4.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如今人家有大功反却要攻打人家,是不合道义的。

6.(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

7.这是走秦朝灭亡的老路啊。

8.如今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9.之所以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是为的防备其他盗贼窜入和意外的变故。

(二)句式:倒装句

1.宾语前置句,那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呢?

2.介词结构后置句,因为郑伯(曾经)对待晋侯没有礼貌。

3.介词结构后置句,倘使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4.状语后置,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5.“者”,定语后置的标志,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

6.介词结构后置,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了项王。

7.介词结构后置,能够在这里又见到您。

8.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我怎么会这样!

9.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大王来的时候带什么?

10.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在哪里?

(三)句式:省略句

1.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

2.我怎么敢用(这件事)来烦劳您。

3.如果放弃进攻郑国而把它作为(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4.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来购取他的头颅。5.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

6.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7.想要喊着张良和他一起离开。

8.为我打败沛公的部队!

9.把猪肘放在(盾的)上面。

(四)句式:被动句

1.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

2.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去了。

3.我们这些人都要被他俘虏了!

八、文言翻译(本大题满分24分,每句2分)

1.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2.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3.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

4.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5.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来悬赏要他的头。

6.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而伤害长厚者的心,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别的办法吧!

7.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的人,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

8.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可以报了,燕国被斯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9.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到了易水边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10.张良这时候跟随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赶到刘邦军中,私下见了张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张良),想叫张良和他一起离开(刘邦),说:“不要跟着他一块去死。”

11.“你怎么和项伯有交情的?”张良说:“秦朝的时候,项伯和我有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有了紧急的情况,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刘邦说:“他和你相比,年龄谁大谁小?”

12.刘邦就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并)约定结成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极小的财物都不敢沾染,登记官吏,人民,封闭了(收藏财物的)府库,以等待项羽将军(的到来)。之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档贡献:smysl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面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传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一种文体) ②舍相如广成传(传舍,宾馆) ③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传递) ④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传颂) 从 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从) ②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 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 ②乃前曰(于是,就) 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孰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一.通假字(解释加点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__ __,________) 2.共.其乏困(通__ __,________) 3.秦伯说.(通__ __,________) 4.失其所与,不知.(通__ __,________) 5.今日往而不反.者(通__ __,_______ 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通_ ___,________) 7.秦王还.柱而走(通_ ___,_____ ___) 8.卒.起不意,尽失其度(通__ __,________) 9.距.关,毋内诸侯(通_ ___,_______ _) 10.要.项伯(通_ ___,________) 11.不敢倍.德(通__ __,_____ ___) 12.不可不蚤.来(通_ ___,________) 13.令将军与臣有郤(通__ __,________) 二.古今异义(解释加点字) 1.行.李.之往来(古义:________________)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________________) 3. 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古义:________________) 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5.持 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 6.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 7.樊 於期偏袒 ..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9. ..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 8.诸郎中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_) 10.断其左股.(古义:________________) 11.沛公居山东 ..(古义:________________)..时(古义:________________) 12.约为婚姻 1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古义:________________)..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14.将军战河北 三.词类活用(解释加点字) 1晋军.函陵()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3邻之厚.,君之薄.也() 4越国以鄙远.() 5朝济而夕.设版焉()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7函.封之() 8 又前.而为歌曰() 9 乃朝服 ..,设九宾() 10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11使使以闻.大王() 12 箕踞 ..以骂曰() 13 其人居远.() 14 皆白衣冠 ..以送之() 15 进兵北.略地() 16群臣怪.之() 17籍.吏民() 18范增数目.项王()

必修一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高中教材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同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通____) 4.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 答案 1.已矣 2.共供供给 3.说悦 4.知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古义: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微夫人 ..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答案 1.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2.出使的人。

3.那人,指秦穆公。 三、一词多义 1.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③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 ④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⑤微风鼓浪() 答案①如果没有②暗暗地③稍微,略微④低贱,卑下⑤微小,轻微 2.若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④若入前为寿() ⑤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答案①假如②好像③及,比得上④第二人称代词,你⑤形容词词尾,相当于“貌”“……的样子” 3.许 ①许君焦、瑕() ②杂然相许()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答案①答应,允许②赞许,赞同③这样,这般 ④表示大约的数量⑤处所,地方 4.鄙 ①越国以鄙远() 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鄙人不知忌讳() ⑤孔子鄙其小器() 答案①把……当做边邑②边界地方③庸俗,浅陋,鄙俗④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⑤轻视 5.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以勇气闻于诸侯() ⑥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⑦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完整)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

2.形容词作动词 1.形容词作名词 1.动词作名词 2.动词的使动 一、通假字 语文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1.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5.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词 1.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4、.词亦类去活之用 (一)名词活用 古:离开; 今 :与来相对,离开所在地方到别处 ①夜缒而出 (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①既东封郑(封:边界。名作意动,把……当作边界) ②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三)③形烛容之词武的退活秦用 师(使动,使……退却(撤兵) ①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② ①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增加;薄,减少,削弱) 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 ③阙秦以利晋(形容词作使动,使……获利) 1.名词作状语

5.微 2.鄙 1.肆 4.阙 6.敝 四④ 、一词且多 贰义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一)重要实词: ①又欲肆其西封。(扩大,延伸;动词) ②筵肆设席 (陈设,动词) ③百工居肆以成其事 (作坊,名词) ④家贫无书,常游于洛阳市肆,阅所卖书 (店铺,名词;成语:鲍鱼之肆;词语:酒肆) ⑤肆无忌惮。 (放肆,动词) ① 蜀之鄙有二僧(边邑,边远的地方 ) ②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 ③北④蛮夷我之皆鄙有人礼,未夫尝犹见鄙天我子。(看庸不俗起,,鄙轻陋视,。目) 光短浅)。(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⑤鄙人(谦称)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表处所 (例:《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虢君闻之大惊,出见扁鹊于中阙《史记·扁鹊传》)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诣阙上书,书久不报《汉书·朱买臣传》) ④qu ē 通“缺” ,缺少,空缺(去年米贵阙军粮,今年米贱大伤农。杜甫《岁宴行》) ⑤qu ē,缺点,过错(有驰慢之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⑥qu ē 侵损,削减。(本文:若不阙秦) ⑦jué 挖掘(若阙地及泉《左传·昭公二十年》)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②衰败 (国势衰微) ③④卑幽贱微,(精例妙:。《史微记言·大曹义相(国成世语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⑥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①坏,破旧。(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成语“敝帚自珍”) ④损害(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 (二)重要虚词 ③疲惫 (例 :⑤衰《资治通鉴民》生:凋“曹敝操之众,远来疲敝。”)

高中文言文知识总结

文言文阅读(分类) 5.1. 文言实词 5.1.1. 通假字 通假,指的是古书上有些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借用的现象。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为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 辨别通假字要注意:通假有固定,不能随意与某个音同音近字通假,如“倍”与“背”通假,但不和“备”、“被”通;甲字通乙字,不能倒过来乙字通甲字,如“县”可通为“悬”,反之则不行;有的字在现代汉语中读音读不同,但古音相同,如“趣”通“促”,现代汉语中不同音。 5.1.2. 单音词和双音词 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白话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白话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妻子”、“指示”、“地方”等。也不要把双音词拆成单音词来理解,如“布衣”、“太息”、“社稷”等。 5.1.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即一个词具有多种含义,乃至属于不同词类。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就要具备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所谓本义就是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比喻义是用打比喻的方法形成的新的词义。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现在又转化为贬义。 5.1.4. 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如“我有亲父兄”中的“父兄”只有“兄”的意义。 5.1.5. 古今异义 5.1.5.1. 词义扩大 如“江”,古代专指长江,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5.1.5.2. 词义缩小 如“谷”,原来是谷类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专指稻子。 5.1.5.3. 词义转移 如“偷”,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今义为“盗窃”。 5.1.5.4. 词义弱化 如“怨”,古义是仇恨、怀恨,今义则表示埋怨、责备。 5.1.5.5. 词义强化 如“恨”,古义是遗憾、不满意,今义是仇恨、怀恨。 5.1.5. 6. 感情色彩变化 如“卑鄙”,古时表示地位低下,见识浅陋,无贬义,现则指品行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5.1.5.7. 常用古今异义词 文言实词古今异义列表 词古义今义例句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总结梳理 《氓》 ——诗经 1、通假字: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摆脱,脱身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岸边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叹息。无,通勿,不要 匪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将子无怒(无通毋,不要 2、古今异义: 泣涕涟涟(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三岁食贫(三岁,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 送子涉淇(子:古:你今:孩子 将子无怒(将:古:请,希望今:将要;将军 总角之宴(宴:古:欢聚,快乐今:宴会 至于顿丘(至于:古:到达今:连词,说完一事,要说另一事时用至于3、词类活用: 夙兴夜寐(夙,夜: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夜晚 4、特殊句式: 秋以为期(宾语前置 5、一词多义 夙夙兴夜寐(早 夙夜忧叹(日 夙志已酬(素有的,旧有的 《采薇》

——诗经1、通假字: 岁亦莫止(莫通暮 彼路斯何(路通辂,大车 孔棘(棘通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尔通草字头尔,花盛开的样子 维常之华(华通花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常通棠,棠棣 2、古今异义 薇亦作止(止:古:句尾语气词今:停止 不遑启居(启:古:臂部离开脚后跟的叫启今:启发。 (居:古:臂部贴在小腿上叫居今:居住 岁亦阳止(阳:古:指农历十月今:阳光、太阳等 今我来思(思:古:语气词,无实意今:思考,想 3、词类活用 岂不日戒(日: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天 雨雪霏霏(雨:名词作动词,降下《离骚》 ——屈原 1、通假字: 偭规矩而改错(错通措,施行 忳郁邑余侘傺兮(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何方圜之能周兮(圜通圆 芳菲其能弥章(章通彰,明显 进不入以离尤兮(离通罹,遭受 延伫乎吾将反(反通返,返回 2、古今异义; 怨灵修之浩荡兮(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偭规矩而改错(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高中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文学常识: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后注释字词整理: 1、拜:用一定的礼节授与某种名位或官职。 2、上卿:战国时最高官衔。 3、闻:闻名,出名。 4、宦者令:宦官的头目。 5、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 6、和氏璧:用楚国人卞和发现的一块宝玉雕琢成的璧。 7、遗(wèi):使人遗赵王书(送给) 8、徒见欺:白白地受欺骗。见,被,表被动。 9、即:则、就。 10、患:忧虑、担心。 11、可使报秦者:可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报,答复、回复。 12、窃计:私下里打算。窃,谦辞,私下,私自。 13、止:阻止。 14、语(yù):告诉。 15、境:赵国边境。16、幸于赵王:被赵王宠幸。于,介词,引出动作的施动者。 17:结于君:同您结交。 18:亡赵走燕:“亡于赵,走于燕”的省略句。从赵国逃跑,投靠到燕国。 19、束:捆绑。 20、肉袒伏斧质:赤身伏在斧质上,表示请罪。肉袒:把上身袒露出来。质:杀人时做垫用的砧板。 21、幸得脱:侥幸能够免罪。得:能够。脱:免。 22、宜:应该。 23、寡人:古代君王自称。 7、宜:宜可使(应该) 8、曲:曲在赵(理亏) 9、均:均之二策(权衡、比较) 10、必: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11、奏:相如奉璧奏秦王(呈献,进献) 12、却:相如因持璧却立(退后)

13、修敬: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整饰礼仪表示敬意) 14、倨(jū):礼节甚倨(傲慢) 15、谢: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 16、有司:召有司案图(官吏的通称) 17、决:决负约不偿城(必定) 18、径道:从径道亡(便道,小路) 19、间:间至赵矣(名作状,从小路) 20、拔: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攻下) 21、靡:左右皆靡(退却) 22、怿(yì):于是秦王不怿(高兴,喜悦) 23、已而:已而相如出(过了些时候) 24、望: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远远看见) 25、高义:徒慕君之高义也(高尚的品德) 26、孰与: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怎么样) 27、驽:相如虽驽(劣马,引申为愚劣,无能) 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一词多义 于 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 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见 ①徒见欺(介词,被,受) 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 ②舍相如广成传舍(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燭之武退秦師 1.無能為也已“已”通“矣”:罷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給 3.秦伯說“說”通“悅”:高興 4.失其所與,不知“知”通“智”:明智 荊軻刺秦王 1.秦王必說見臣“說”通“悅”:高興,喜悅 2.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反”通“返”:返回 3.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卒起不意,盡失其度“卒”通“猝”:倉猝 5.秦王還柱而走“還”通“環”:環繞,圍繞 6.日以盡矣“以”通“已”:已經 鴻門宴 1.距關“距”通“拒”把守 2.毋內諸侯“內”通“納”接納 3.張良出,要項伯“要”通“邀”邀請 4.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5.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蚤”通“早”早些 6. 令將軍與臣有郤“郤”通“隙”隔閡,嫌怨 7. 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坐”通“座”座位 8.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內”通“納”進入,使動,使……進入 9.成五采“采”通“彩”顏色 古今異義 燭之武退秦師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東道主: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の主人 今義:一般引申為宴客の主人 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使の人 今義:出門所攜帶の(裝有衣物,食品等の)包裹,箱子等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夫fú,那個人 今義:夫fū,多用於外交場合,尊稱一般人妻子 荊軻刺秦王 士皆垂淚涕泣 涕:古義:眼淚今義:鼻涕 持千金之資幣物 幣:古義:禮品今義:貨幣 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 提:古義:擊今義:用手拾起

股:古義:小腿今義:量詞 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處境困難,走投無路今義:貧窮 至陛下 陛下:古義:殿前臺階の下面今義:大王,皇上,皇帝 左右既前 左右:古義:大臣今義:方位名詞 願大王少假借之 假借:古義:寬容,原諒今義:利用某種名義 諸郎中執兵 郎中:古義:宮廷の侍衛今義:稱中醫醫生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曰 偏袒:古義:探路一只臂膀今義:袒護雙方中一方 鴻門宴 範增說項羽曰 說:古義:勸說、勸告今義:說話 沛公居山東時 山東:古義:指崤山之東今義:山東省 相去四十裏。 去:古義:離開,距離 今義:與“來”相對の動作,離開所在地方去往別處 約為婚姻 婚姻:古義:結成親家今義:結婚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所以:古義:……の原因今義:表因果關系の連詞 秦時與臣遊 遊:古義:交往今義:遊玩、遊覽 四人持劍盾步走 走:古義:跑今義:步行 再拜獻大王足下 再:古義:兩次今義:又一次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非常:古義:意外の變故今義:太、很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河南、河北:古義:黃河以北、黃河以南今義:河北省、河南省特殊句式 燭之武退秦師 (一)省略句 1.(燭之武)辭之 2.晉軍(於)函陵,秦軍(於)汜南 3. 若舍鄭以(之)為東道主 (二)介賓後置 1. 以其無禮於晉(以其晉無禮)

高中语文必修4文言文知识点归纳60813

必修四文言知识归纳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归纳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质”通“锧”,砧板。)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双手托着。)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查、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缶。(“缶”通“缻”,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缻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1、于①君幸于赵王(介词,被)②故燕王欲结于君(连词,同) 2、见①徒见欺(介词,被,受)②大王见臣列观(动词,接见) 3、舍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名作动,安置住宿)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传舍:招待宾客的馆舍) 4、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5、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6、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④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拉引) 7、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8、幸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幸而)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9、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连词,译为“把”,后省略“之”) 10、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 ②顾吾念之(只是) ③顾野有麦场(《狼》)(四周看) ④念父母,顾妻子(《报任安书》)(顾惜,怜惜)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反而) 11、必①其势必不敢留君(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如果) 12、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于是,就)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此,由此) 13、乃 ①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竟然)②乃前曰(于是,就)③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才)

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 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 2.名词作动词 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 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 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 ①既东封郑(封:疆界。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 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名词作使动,使……得利) 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 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 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 ③今老矣(老,老年人)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厚,雄厚的势力;薄,单薄的力量) ⑤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2.形容词作动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四)数词活用 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 四、一词多义 (一)重要实词: 1.贰 ①“二”的大写。(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本文:“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 ①准许(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说到高一语文文言文,很多同学都会说很难,的确,相对而言,文言文是高中语文中最难的一部分,但我们一定要把知识点给吃透。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1 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高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2 1、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用法,使……撤兵。) 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4、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5、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6、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7、若不阙秦(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 10、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11、樊於期乃前曰前:名词活用为动词,上前。 12、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1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迟,即认为迟。 14、皆白衣冠以送之(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上(白)衣,戴上(白)帽。 15、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活用为动词。出行前举行祭路神的仪式。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安徽省颍上二中语文组陈士锦 一、通假字与异体字的区别。 1、通假字; 通假字又被称为“借字”,是指因音同或音近而用以代替本字的字。一般表示为“某字”通“某字”。 例:(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这里的“蚤”通“早” (2)乃瞻衡宇。《归去来兮辞》这里的“衡”通“横” 2、异体字; 指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异体字也被称为“重文”或“俗体”。一般表示为“某字”同“某字”。 例:(1)“峯”同“峰”。(2)“羣”同“群”(3)“邨”同“村” 二、使动与意动的区别。 1、使动:指的就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使主语怎么样,一般表示为“···使···怎么样”。(客观上,外在的事物) 例:(1)眄庭柯以怡颜。怡:使···愉快 (2)川泽纡其骇瞩。骇:使···吃惊 2、意动:主观上认为/以为···怎么样,或者把···当作···(主观上) 例:(1)襟三江而带五湖。襟:以···为衣襟,带:以···为衣带 (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以···为愉快,乐:以···为乐 三、古代汉语的语序 1、宾语前置 正常情况下,宾语总是放在谓语的后面,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宾语可以放在在谓语的前面,因此就造成了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在以下三种情况时会出现宾语前置: ①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宾语前置。(这是高中语文文言文中最常见的现象) 常见的疑问代词有“何、奚、焉、安、谁”等。 例:(1)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何之”中就“何”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应该是“之何”。 (2)之二虫又何知?“何知”中的“何”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应该是“知何”。 (3)彼且奚适也?“奚适”中的“奚”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适奚”。 (4)复驾言兮焉求?“焉求”中的“焉”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求焉”。 ②疑问代词作介词“以、与”等的宾语时,宾语要前置,要放在介词前面。 例:(1)奚以知其然也?“奚以”中的“奚”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的语序“以奚”。 (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为”中的“谁与”中的“谁”这个宾语前置了。 ③在有否定词“莫、不、无、未”等的否定句中,如果宾语是代词,一般也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1)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之夭阏”中的“之”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夭阏之”。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有”中的“之”这个宾语前置了,正常语序“有之”。 2、介词宾语后置 例:(1)问征夫以前路。 (2)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这里的“于星火”这个介词宾语后置了 3、状语后置 例: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急于星火“是整个句子的状语,在这里后置了。 4、定语后置(助词“之”的定语后置,“者”字结构作定语后置)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1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战国策》《史记》; 2、掌握三篇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及其用法、虚词、特殊句式,举一反三; 3、熟悉作品,借鉴其人物塑造手法。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左传》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原名为《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是一部集大成式的史学巨著。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相斫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其声律兼有诗歌之美,言辞婉转,情理深入,描写入微,是中国最为优秀的史书之一。 《左传》中记了众多的历史人物,不论其地位贵贱,职务高低,这些人物包括了春秋时代社会各阶级、阶层成员,有天子、诸侯、卿士、大夫,也有将相、武臣、学者,有说客、良医、商贾、娼优,也有宰竖、役人、盗贼、侠客等。各种历史人物,形形色色,多彩多姿。其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物有较详细的事迹记录或鲜明的形象描绘。整部《左传》,犹如一幅人物层现叠出的彩画长卷,展示了风云变幻的春秋时代的社会历史面貌。 《战国策》 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 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整理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游戏方式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1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13、于是饮酒乐甚。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14、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15、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16、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 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 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doc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整理 《阿房宫赋》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缦回m n 不霁何虹j 焚椒兰jiāo 妃嫔媵嫱p n y ng qi ng 辘辘l 剽掠piāo 杳不知yǎo 尽态极妍y n 鼎铛chēng 迤逦yǐlǐ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 n 在庾之粟粒y s 横槛ji n 呕哑ōu yā参差cēn cī鬟hu n 囷囷qūn 二、重点实词: 1、蜀山兀,阿房出(山秃)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趋向)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随着,适合) 4、盘盘焉,囷囷焉(萦绕曲折的样子) 5、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雨或雪停止,此处是雨停止) 6、杳不知其所之也(见不到踪影) 7、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每,即全部) 8、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宠幸) 9、摽掠其人(通剽,piāo,掠夺、夺取)

9、奈何取之尽锱铢(古代计量单位,言极其细小) 10、使六国各爱其人(假使,表假设的连词) 三、文言现象 [古今异义词]: 1、隔离 古义:遮断,遮蔽今义:不让聚在一起,避免接触 2、直走直走咸阳 古义:趋向今义:行走 3、钩心斗角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古: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今: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4、落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所、座; 今义:下降、衰落。 5、气候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古义:文中是指情绪气氛之意今义:是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6、明星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古:明亮的星光;今: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了名的人。 7、经营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筹划管理或组织(企业、活动)。 8、精英 古:指金玉珠宝等物;今:指优秀人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