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语言研究

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语言研究
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语言研究

秦代彩绘兵马俑的考古发掘,为研究秦代服饰色彩提供了翔实的资料。而有关秦俑服饰色彩的研究,总体可分为审美特征的研究和表意象征性的研究两部分。色彩审美特征是指人们对色彩美感的感知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色彩表意象征性是指色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人们通过对色彩的观察与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储备产生的联想,进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关于秦俑服饰色彩审美特征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已有一定研究定论。譬如《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中指出秦俑服饰色彩艳丽,以红色、绿色为主,同时服饰色彩搭配形成鲜明的对比。[1]另有梁宏在《秦俑之服饰色彩艺术》一文中阐述了秦俑服饰色彩的色调对比、明暗对比以及补色对比三方面的审美特征。[2]而针对秦俑绚丽的服饰色彩所体现的表意象征性的探讨鲜有研究,笔者通过对秦俑服饰彩绘残片实物的观察,进而对秦俑服饰色彩考古数据进行了整理,并以此为基点对其服饰色彩所蕴含的表意象征性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丰富秦俑服饰色彩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秦戎装色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1秦俑服饰色彩的考古数据分析

经考古挖掘资料表明,在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一、二、三号从葬坑共埋葬陶俑、陶马约7,000余件。[3]考古研究发现,出土的陶俑表面原均施以彩绘,色彩明艳,因火焚和自然等原因,导致颜色脱落,仅可从残存的陶片中发现些许颜色,故无法全面并准确的统计出秦俑服饰色彩。因一号坑具有具体彩绘残片数据统计,对于考究秦俑服饰色彩更为严谨,其次一号坑发掘武士俑数量最多,故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作为数据采集对象,进而对秦俑

服饰西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YG201451

丽萍,硕士,江西服装学院教师;吕钊,西安工程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

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语言研究

文/蒋丽萍,吕

服饰色彩透过强烈的视觉审美效果,传达出其特殊历史条件下的象征意义。运用田野调查法、文献检索法和数据统计法,通过对秦始皇陵一号坑秦俑服饰色彩残片的实物观察,并对其考古挖掘统计的色彩数据进行了整理和综合性阐述,进而从社会属性和色彩心理两个方面探讨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语言。研究认为:从社会属性上看,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主要表现为无明显的传统五色等级观、“中和”的传统美学观两个方面;从色彩心理上看,秦俑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是,秦俑朱红色的运用及固有色的写实是对秦军军阵气氛的象征。通过对秦俑服饰色彩表意象征性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秦军戎装色彩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服饰色彩;象征性

色彩进行综合分析。

根据一号坑发掘报告,秦俑服色有:朱红、枣红、粉红、粉紫、深紫、粉绿、绿、天蓝、深蓝、黄、土黄、赭石、赭黑、黑、白等颜色。[4]通过对一号坑秦俑服色数据的整理,可发现秦俑上衣衣身颜色有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白、赭等色,其中朱红69件、枣红14件、粉绿122件、天蓝16件、粉紫50件、白色2件、赭色1件。上衣领部的颜色有粉绿、粉紫、朱红、天蓝、白等色,其中粉绿77件、粉紫62件、朱红29件、天蓝14件、白18件。上衣袖缘有粉绿、粉紫、朱红、天蓝、白等色,其中粉绿127件、粉紫101件、朱红52件、天蓝14件、白10件。所发现的19件上衣腰带的颜色一律为赭色。发所现的88件彩色铠甲甲片均为赭黑色。下裳中裤的颜色有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白等色,其中朱红77件、枣红2件、粉绿224件、天蓝65件、粉紫47件、白14件。下裳中护腿的颜色有粉绿、粉紫、朱红、天蓝、枣红、白、赭等色,其中粉绿138件、粉紫57件、朱红52件、天蓝32件、枣红2件、白13件、赭色1件。足衣中靴的颜色有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等色,其中朱红5件、枣红3件、粉绿8件、天蓝2件、粉紫4件。足衣中履的颜色一律为赭色,共发现167件。首服中帻的颜色有朱红色、天蓝、粉紫、粉绿,其中朱红54件、天蓝、粉紫各2件、粉绿1件。冠有赭褐色、朱红色,此二色各位1件。

从上述可知,朱红、枣红、粉绿、天蓝、粉紫主要分布在长襦、裤、护腿,其中以朱红、粉紫、粉绿最为频繁,首服中帻、束发带的着色均以朱红为主。从已发掘秦俑服色残片中发现,深紫、绿、深蓝、黄、土黄、黑、白主要分布在甲衣图案上,使用频率较小。综上所述,秦俑服色,以朱红、粉绿使用频率最高,并为服饰主色。粉紫、天蓝使用频率次之,黄、黑、白等色在服饰色彩上仅做点缀,使用频率最小。

2由社会属性形成的表意象征性语言

恩斯特·卡希尔有道:“人是文化的动物,

人的本性存在于人自身的不断的文化创造活动之中,人类创造文化依赖于符号活动,人是进行符号活动的动物”[5]。秦俑工匠们将服饰色彩这一符号融入到制作秦俑这项伟大的人类创造活动中,其服饰色彩已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透过文化折射出社会的人文性、非自然性、符号性。作为表意象征性语言的服饰色彩,在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地域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的作用下,其流露的表意象征性语言也不尽相同。秦俑服饰色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其特有的社会属性的表意象征性语言。

2.1无明显传统五色等级观

传统的五色观形成于先民们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发展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火花里。历史的跌宕使其逐步完善成一套以自然观和社会观相结合的色彩理念。[6]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也就是传统正色,南朝染皇侃云:“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也”。与正色对应的间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正色调和的颜色。《礼记·玉藻》中孔颖达疏引皇氏云:“不正为五方间色也。绿、红、碧、紫、骝黄是也。”[7]传统五色观自其形成就被赋予了“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表意象征意义。早在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就对服色制定了明确的等级规范,以正、间色别贵贱。规定正色为贵,间色为贱。后来以“礼”为代表的儒家,极力维护周代建立的色彩等级制度,强调在用色中遵从“礼”的规范和“仁”的意义,再一次强化了“五色”的社会伦理意义。[8]儒家推崇正色,贬低间色,将正间色代表君臣的上下等级关系,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

从前文对秦俑服饰色彩的统计中可知朱红、粉绿、粉紫、天蓝、赭五色使用频率较高。在探究这些颜色的正、间色之分,以《说文解字》作为权衡之柄。由前文可知,古人将绿、紫作为间色。《说文解字》:“绿,帛青黄色也”、“紫,帛青赤色。”[9]可知,绿色是将蓝与黄相配而得到,

古人谓之青黄色,青黄相间显然不是正色。紫色是由青赤二色相配而成,亦为间色。故秦俑之粉绿、粉紫为间色已毋庸置疑。又《说文解字》:“蓝,染青草也”。这里蓝只用青色解释,扼要地点明了蓝草的颜色和作用。可知,古代蓝色是属于正色中青色系的颜色之一。毫无疑问,可以将秦俑服色中天蓝色纳为正色。另《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赭,赤土也。”从《说文解字》对朱、赭二色的描述中,可知朱为一种赤色木,赭为赤土,二色均被引申为赤色。由此推断,

秦俑服色的朱红、赭同属正色。故秦俑服色中的高频率色彩包含了五色观中的正、间色。如若秦俑服饰色彩体现了传统五色观的严谨秩序,

则其服饰色彩应严格按照官位等级选用色彩。但纵观秦俑服色,将军俑与士兵俑的服色并无明显区分,且有将军俑服紫色(间色)长襦,而士兵俑服朱红色(正色)长襦的现象。另外,五色观中“衣正色、裳间色”的严谨秩序在秦俑服色搭配中也并未得到体现。秦俑长襦、

裤的服色均有朱红(正色)、粉绿(间色),既有长襦为朱红,下裤为粉绿的搭配,又有长襦着粉绿,下裤着朱红的着装。由此可见,秦俑服色并未明显体现传统五色观的等级观念。

秦俑服色这种无明显等级的表意象征性体现可从秦代的历史背景做出解释。秦代历时短暂,仅有15年时间,当它还没来得及给服色制定严格的等级时,已被新的王朝所取代。另外,经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在这种短兵相接、硝烟滚滚的混战年代里,秦之统治阶级着眼于开拓疆土、扩充子民而振长策进而御宇内,已无暇顾及衣着服色的等级性。秦国(非秦朝)早期正如《诗经》中《秦风·无衣》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

曰无衣,与子同泽……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生活写照,反映当时秦民的生活物质条件异常艰苦,在这种极其艰苦的物质经济条件下,礼俗等级无疑略显苍白。2.2“中和”的传统美学观

在先秦理性主义作用下的中国传统美学原则为“中和”,以其“刚柔”、“虚实”、“有无”“虚实”等形式表现,正如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所说:“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得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与协调,而不是对立

面的排斥与冲突。”[10]

“中和”亦在艺术审美间

搓揉儒、道之和谐思想理念,具体体现为儒之人与社会之和谐,道之人与自然之和谐。秦俑艺术作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范畴,其服饰的具体设色无不受“中和”美学思想熏染。

从前文中看出,长襦和裤均以朱红和粉绿居多,在具体的搭配中,此二颜色亦是上衣下裳的主色搭配。在服饰色彩搭配中,以补色搭配最为强烈。红与绿的搭配无疑是补色搭配,而在此的“粉”降低了绿的纯度,使二者更为协调。此外,长襦不论着朱红或粉绿,在视觉外观上,其所占面积大于裤色上对应的粉绿或朱红所占面积。因而,面积上的大小配置,亦削弱了其对比使其达到色彩的均衡与协调。在服饰图案的配色和其彩绘技法中,

亦可寻得“和”的迹象。图案配色中,褐黑色的底,以白色勾图案色彩之边,使之明度对比强烈,白色调和其色彩的绚丽(图1)。秦俑是在通体一层褐色或褐

图1:军吏俑甲衣图案局部(来源: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色的生漆上施以彩绘。[11]这层褐色、褐黑色为施其上的“斑斓色彩”作以深沉的统一和谐,达到“设色也,当令艳而不厌”的艺术效果。“中和”的传统美学观,已在上诸色彩调和手法中不言而喻。

众所周知,秦国推行法家学说,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厉行法治、苛峻治民。如此尊崇法家治国方略的秦代,而又如何兼取儒、道之“中和”审美观?①战国末期,经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各派学者居于咸阳或著书立说或游说人主,譬如墨家巨子曾为秦惠文王的“先生”。②秦始皇深受吕不韦教诲,而吕不韦被称为“思想杂家”,其著作《吕氏春秋》亦是其“思想杂家”的佐证,该著以道家思想为主,融汇各家学派思想,故秦始皇不免受吕不韦的“杂家”思想熏陶。[12]从上述可知,法家思想虽为秦统治治国思想,但并非意味着儒、道等其他诸家思想的美学观对秦国和秦代没有影响。

3由色彩心理形成的表意象征性语言

不同波长的光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在产生生理反应的同时,该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入大脑,经过观察者的经验认识对此信息过滤联想从而产生了色彩心理反应。随着色彩心理过程的形成服装色彩的各种情感表现也随之产生,其中包括固有感受、具抽象联想。色彩固有感受即为大多数人共同感受到的色彩心理反映。由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关系变化,引发观赏者在这三者变化间产生的心理兴奋与沉静的起伏变化。色彩在复杂的客观因素下产生联想、情感在与我们的色彩体验相联系,使之呈现不同的表意象征意义。

3.1秦人精神的表意象征

秦俑的服色鲜亮明快、对比强烈。这种触及人视觉敏感的色彩对比在秦俑服色上彰显的淋淋尽致。这既体现在明度与纯度上,又体现在色相冷暖的对比上。铠甲中大面积沉稳的赭黑色与袍之鲜亮单纯色泽形成鲜明的明度、纯度对比。秦俑服色使用冷暖对比色的搭配手法屡见不鲜。从整体衣着上看,粉绿的长袍配以朱红、粉红裤,亦或是朱红长袍配以粉绿、天蓝之裤。从局部服色上看,衣身粉绿,其袖口及衣领均着朱红或粉紫,反之,衣身朱红配以粉绿、天蓝的衣缘(图2)。

正是这鲜活明艳的色彩、强烈对比的服色搭配,才使得秦俑整体形象趋向于奔放热烈、豪迈刚毅的特质,更为鲜明的体现了秦人的一腔“尚武”、“重军功、轻礼仪”、“忘生轻死”的精神。秦人长年居住西陲,现今西北高原地区,以游牧为生,在这异常艰苦的生活环境下并未消磨其意志,反而助长了其平定西戎、占据中原、统一六合的决心。《史记·苏秦列传》载:“夫秦,虎狼之国也。”[13]而这一根植于黄土高原,锻造的强悍、豪放的“虎狼”之民的热血情怀,怎不蕴含在这强烈耀眼鲜活对比的色彩间,岂是温润和谐色调所能传述的。

3.2秦军军阵气氛的表意象征

秦俑服饰着装主色以朱红居多。朱红较大红而言,色相偏黄、明度更高,给人暖热、澎湃、激情的心理感受,尤为令人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将朱红大面积施于戎装中,有激昂士气,震显军威之作用。朱红不仅运用在秦俑的长襦和裤等此类构成服装主色的部位上,还施于首服中的帻与束发带中。由统计可知,秦俑的帻与束发带绝大部分都以朱红施色。由于红色的

波图2:跪射俑色彩完整复原效果图(来源: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长最长,空间穿透力强,加之朱红色泽鲜艳,故将朱红用于首服着色,有醒目之作用,更显将士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作战精神。从色彩心理剖析,红色系容易联想到血、太阳,表示忠心、革命之意等,象征着生命、活力、希望。秦俑服色中朱红的运用,在与历史背景的联系下,无疑使人联想到秦军将士对战争胜利的渴望,烘托出秦军作战之骁勇,奋勇杀敌,刚烈威武的军阵氛围。

秦俑工匠们在“事死如视生”的丧葬礼仪思想鞭笞之下,极力追求与秦军真容面貌一致性下将秦俑制作而成。那么秦俑服色是秦军服色原貌的真实写照,因此对于无染色的服饰质料亦是固有色描绘。譬如秦俑甲衣之甲片彩绘颜色为赭黑色,极力反映的是铠甲为皮革所制(秦俑铠甲为皮革所制,对此学术界已做论断)。又如秦俑的腰带、履、靴,经学术界推断为皮制较为准确,其颜色分别为赭黑、赭石、赭石,均为固有色着色。这一系列写实的固有色彩其明度、纯度均较低,形成秦俑服色中的深沉色系,透过战争信息的过滤,使秦军阵容在气势磅礴、士气凛然的氛围里增添一份肃穆、庄重之感。在服色巧妙的运用下,仿佛描绘出秦兵在保家卫国、吞并六合、逐鹿中原的雄心与野心驱使下士气昂、扬驰骋沙场的雄伟画面。

4结语

秦俑服饰斑斓夺目的色彩既彰显了其独具魅力的审美价值,又蕴含着特定历史时期的表意象征性。秦俑服饰色彩的表意象征性在社会属性的语言下,主要表现为无明显传统五色等级观、“中和”传统美学观两个方面。在色彩心理作用下所产生的表意象征性也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秦俑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是对秦人“尚武”、

“重军功、轻礼仪”、“忘生轻死”、“刚健尚气”、

“朴野质朴”民族精神的象征;二是秦俑朱红色的运用及固有色的写实是对骁勇善战、威武浩大的秦军军阵气氛的象征。基于秦俑服饰色彩审美特征的研究,对秦俑服饰色彩表意象征性语言进行的探讨性研究,不仅有利于加强秦俑服饰色彩审美特征与表意象征性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丰富了秦服饰色彩理论研究体系,亦有助于将秦俑服饰色彩应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为现代服装设计提供创作源泉。

致谢:感谢《服饰导刊》编辑部李强博士对本文的指导和修改!

参考文献:

[1][4]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始皇陵秦俑坑考古发掘队.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发掘报告1974-1984(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138、139.

[2]梁宏.秦俑之服饰色彩艺术[J].北方美术,2001 (4):70-71.

[3]袁仲一.关于秦汉兵马俑几个问题的探讨[C].秦汉文化比较研究.陕西:吴永琪,杨绪敏,邱永生,2002:7.

[5]恩斯特·卡希尔.人伦[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40-45.

[6]余雯蔚,周武忠.五色观与中国传统用色现象[J].艺术百家,2007(5):138-141.

[7]许嘉璐.说“正色”——

—《说文》颜色词考察[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3):7-14.

[8]常卓.手捏戏文的服饰色彩特征与审美观[D].江苏:江南大学(硕士),2012.

[9]马芳.《说文解字》颜色词的文化诠释[J].兰州学刊,2009(12):174-176.

[10]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6):86.

[11]朱学文,赵昆.彩绘秦俑的考古发掘及相关问题研究[J].文博,2009(6):45-50.

[12]唐群.秦都咸阳遗址文化研究[M].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81.

[13]白丽媛.《诗经·秦风》的文化透视[D].陕西:西北大学(硕士),2008.

(收稿日期:2016年3月15日)

色彩语言

丝网版画是活跃在当代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要谈丝网版画,就不得不从丝网印刷术说起。丝网印刷术起源于古代东方的漏孔版印刷术,而后传入到欧洲,并随着科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逐渐衍生成为了一种成熟的印刷工艺。由于在设计和色彩印刷方面的出色表现,现代丝网印刷术普遍应用于工业领域、商业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并具有很强的商业属性。 丝网印刷术中照相制版的出现,开始吸引艺术家们应用这种手段进行艺术创作。于是,20世纪初期丝网版画发展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绘画门类,并在波普艺术时期得到了广泛推广,使丝网版画成为了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并在现代艺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波普艺术家们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公众人物等图像表现到作品创作中,由此充分借用并发挥了照相制版印刷术,并大大促进了丝网版画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丝网印刷技术在科技与工艺方面又得到长足发展,不断为丝网版画语言拓展着新的表现空间,让更多的艺术家投入到丝网版画创作当中,使丝网版画在艺术领域里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在版画的平、凹、凸、漏四大版种中,丝网版画是最年轻并最具现代感的表现形式,在语言方面有着很强的优势,是一种活跃的版画艺术形式。“除了空气以外,其他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丝网版画表现出来”,这句评价的确从一定程度上概括了丝网版画的无穷魅力。其中,丝网版画独特的色彩表现力就使它从其他版画形式中脱颖而出,具有很强的优势,独领着一片绚丽的艺术天地。 一、丝网版画的色彩表现力得益于其可以表现非常丰富的色彩关系 版画的色彩讲究以少胜多,非常强调概括性。因此不同版种在色彩表现上都有一定的语言特征,其必定是在版种语言特定的审美规范中显现独特的效果,显现不同的魅力和情趣。从另一种角度上说,也就是会受到印痕规定性的限制,艺术家要在创作中遵循版种的属性和特色,在不同版种色彩表现上形成特定的思维和审美方式。 丝网版画的色彩语言也强调概括性和设计性,要求画家具有相对严密的色彩设计意识,在套色分色和叠印的设计上做好明确理性的层次性和规划,力求用最少的套色数量达到理想的画面效果。但是,相对于其它版种,丝网版画在色彩关系的表现上具有以下优势:首先,丝网版画可以表现出更加丰富的色彩。丝网版画的印刷特点决定了它易于反复叠印,可轻松的刮印出多种颜色,表现复杂、丰富的色彩层次,在色彩关系的处理上更加自由。甚至可以说,丝网版画可以根据创作者的意图进行无限制的叠印,直至达到画面的理想效果。其次,丝网版画在色彩的明度、纯度上也易于控制,并擅长表现鲜艳、浓烈的色块,这种艺术魅力在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等人的作品中已得到充分的体现。此外,丝网版画可以在保证多个图像方位不相邻并不交错的前提下,一次性进行一版多色印刷,并且还可以灵活的表现独

语言的色彩 教案

课题:浓妆淡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授课教师:杨俭虹时间:2008年4月11日第六节班级:0604班 一、导入(2分钟)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二、色识(5分钟) 颜色,本来理应属于美术领域,不过,在中国,它也属于文学。眼前无形无色的时候,单凭纸上几个字(板书“月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也可以想见“白”“青”之间的山川胜色。 茶叶末:茶叶末其实就是秋香色,也略等于英文里的鳄梨色(Avocado),但情味并不相似。鳄梨色是软绿中透着柔黄,如池柳初舒。茶叶末则显然忍受过搓揉和火炙,是生命在大挫伤中历炼之余的幽沉芬芳。但两者又分明属于一脉家谱,互有血缘。 雨过天青:有云淡天青的浅致。 桃花水:如果以桃花形容石头,原也不足为奇,但加一“水”字,则迷离滉漾,硬是把人推到“两岸桃花夹古津”的粉红世界里去了。类似的浅红石头也有叫“浪滚桃花”的,听来又凄婉又响亮,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三、色彩的意义(8分钟) 刚才所举的例子,都是表示颜色的词。而色彩词又有着色彩义。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色彩义,指色彩的客观性、表情性和象征性赋予了色彩词“客观色彩、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象征义、引申义”等不同方面的色彩意义。 客观色彩,表示的只是色彩本身。 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感情色彩,主要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 象征义,指利用象征手法而形成的词义。 引申义,指在词的本义基础上经过推演而形成的新义。 例如: A、我父亲终于决定送我出去留学,附加条件是:不准娶个红毛绿眼睛的外国婆子回家,这一点,我倒是“遵命”了。(黄佐临《旧社会回忆点滴》)感情色彩 B、绿幽幽的竹园,绿生生的瓜,绿油油的菜畦,绿翠翠的豆荚……(张宣强《农家》)形象色彩 C、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鲁迅《祝福》)客观色彩 D、六十年代,美国产生了黑色幽默。引申义 E、青春应当是鲜红的,永远的鲜红——生命只属于这样的人。苍白的、黯淡的生命,只是宇宙间一闪而逝的轻尘。(杨沫《青春是鲜红的》)象征义 四、有“生命”的色彩(10分钟) 弄清楚色彩的多重意义是从更深层次理解诗文的钥匙,事实上,我们在此前多年的阅读经验中已不知不觉融会贯通。因此,不妨调动身上所有的感觉神经去体会一番吧!

《色彩与服饰搭配》课程标准

《色彩与服饰搭配》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色彩与服饰搭配 课程类别:专业学习领域 适用专业:文化创意与策划(奢侈品方向) 学时:32 学分:2 先修课程:《化妆训练》《绅士礼仪》 后修课程:《高端商务礼仪》 一、课程性质 1、课程性质:该课程为奢饰品营销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高级营销从业人员工作时的业务需要,也是必备的综合素质之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从色彩与搭配的角度更科学合理的制定营销策略,面对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的客户,能更加正确有效的让客户满意,同时明确自身专业形象的塑造,提高个人素养。 二、课程设计思路 1、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围绕职业功能与综合职业能力,创建“知识、技能、素质”的课程教学内容。通过对奢饰品营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态度,进而组织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掌握个人色彩鉴定、服饰搭配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根据课程特点,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分析客户和自身问题的能力、对色彩搭配的创造能力,以及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三以一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功能为主线、以任务为结点、模块化)的专业课程改革思想。

2、采用引导文教学、任务驱动等灵活的教学方式。课程按照奢侈品营销工作岗位及实践活动的工作所需创建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在任务驱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的自我技能实践。 3、创建以能力评价为目标、以单元课业评价为基础的评价体系。把课业评价“嵌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建立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并对每一项任务设计一张评价表。课业评价采用“学生、小组、教师”三方面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从知识、专业能力、核心能力、职业素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课业评价改革,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能从色彩与搭配的角度更科学合理的制定营销策略,面对不同情况不同需求的客户,能更加正确有效的让客户满意,同时明确自身专业形象的塑造,提高个人色彩知识和服饰搭配素养。 1、知识目标 (1)掌握人体颜色知识。 (2)掌握冷暖基调基本知识。 (3)掌握四季/六种季型色彩理论。 (4)掌握四季季型人色彩(妆容、服饰)理论。 (5)掌握服装形象和服饰搭配基本手段。 (6)掌握专业形象的定义与心理学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将色彩和搭配知识在专业领域具体应用。 (2)能帮助分析解决客户的色彩和服饰搭配问题。 (3)能够运用所学色彩和服饰搭配知识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和气质。 3、素质目标 (1)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能够告知客户怎样才是长久的美,把握住平衡。 (3)培养科学、严谨、求实、务真的作风,有较强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

彝族服饰的色彩

彝族服饰的色彩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必定会积淀下来一些极具传统色彩的风俗习惯,也必定会保留下来一些极具民族魅力的文化表象。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是在漫长的民族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是民族感情认同最直观的表现。一个民族审美心理表达形式可以表现在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方方面面,而服饰作为人类的贴身之物,是民族审美心理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民族服饰色彩的形成和传达,在很大程度上,受独特的民族意识的渗透和民族习俗的影响 一、彝族服饰色彩的审美渊源 彝族服饰的色调搭配五彩斑斓,以红、黄、黑为基础,以红、黄、黑、白、青为主色调。这与彝族古代“五色观”的色彩观念密切相关。在《吐鲁立咪》、《哎哺舍额》等古籍中认为:清青之气产生天。浊红之气产生地,天白地黑生成了宇宙。这样以青、红、皂、白来分天地。在《彝族源流》、《异文丛刻》等古籍中,有以五色配五方、五色配五行的观念。认为:东方为青色.南方为红色,西方为白色,北方为黑色,中央为黄色;东方育龙、木,南方赤龙、火,西方白龙、金.北方黑龙、水,中央黄龙、土。彝族古代还有五色族称。尼、能部族即以青、红为族称,尼部即青夷,能部即红夷;慕、饵部族以白、黑为族称,“慕吐洱那”即天白地黑,慕部即白夷,饵部即黑夷;有尚黄部族“署舍乌够左”即“鸡冠黄人”部夷人。《物始纪略》中专门有《羊头青人根》、《鸡冠黄人根》、《猪毛黑人根》、《九掐脸白人》、《尼能清红九只脚》等篇章。 这些与彝族古代许多深层次的历史文化观念相关联,反映了天文、历算、宗教、哲学、社会民俗等等方面的深层内涵。由于居住地域不同,“慕吐饵那”即“白天黑地”之白天,在高原地区变成了蓝天,相应就成了蓝天黑地。反映到服饰上就增加了蓝色色调。但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以五色为基调。探究其本来的内蕴,白或蓝代表天,黑代表地,红代表火,黄代表人,青代表绿草森林。 二、彝族服饰的色彩审美 总的来说“黑、红、青、黄,白”构成了彝族服饰中的主要色彩。其中首服多黑底,装饰配色大量使用红、黄、蓝、白等色,其中以红色为主。彝族首服大多选用黑、青色布料为基色,装饰的镶嵌色布和刺绣花边、图案,多选用红、黄、蓝等颜色。除了绿色之外,很少用别的过渡性中间色,但经过精心调配,色调鲜艳而且和谐,具有别具一格的美感。gggg1、五彩斑斓的配色技法 色彩可以表现不同的风格特点,它是形式特征所产生的特定心理效应。影响色彩风格的因素很多,如色彩的明度、纯度、形状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由色彩之间复杂的对比关系构成。在整体的彝族服饰中,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就尤为突出和丰富。包豪斯学派的著名艺术教育家伊顿就总结了色彩的七种对比要素,即色相对比、明暗对比、冷暖对比、补色对比、纯度对比、面积对比、继续对比。而彝族首服,可谓是将色彩的明暗对比和色相对比运用的尤为出色。明暗对比的效果,侧重在色阶的层次感上,明暗反差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色彩的明快与否。彝族首服中较少使用灰层次的颜色,以明度较低的黑色蓝色为底配上纯度较高的黄色、红色,形成的对比效果较为强烈;或是以暗色为底,装饰闪亮的银饰,看上去黑白分明,格外声势夺人。在色相对比中也是选用对比跨度大的颜色进行搭配,几乎是以红、黄、蓝等反差较大的对比色为主,高纯度的色彩占较大比例,在色彩配置上呈现出“跳跃性”,加之色彩形态上经常出现形与形之间的分割、交错、重叠,服饰色彩呈现出引人注目,具有刺激性的视觉效果。在众多彝族聚居地中,以云南彝族的首服配色,最为强烈而大胆,充满了色彩的张力。 2、黑白关系的巧妙运用 由于黑与白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它们在色彩关系中的特殊作用,这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色彩因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

电影《英雄》的艺术美及色彩语言应用研究 随着时间的发展,张艺谋创作的电影《英雄》上映已经有九年之久了,从当时的喧嚣到如今恢复的平静,我们重温当年的电影作品,依然有着诸多感动。战国时期的七国并行,秦王连年宣战,将其他敌人消灭,在两千年后的今天,这部电影用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我们演绎了这支悲壮的英雄赞歌,解读了过去那段岁月中英雄的真正含义。《英雄》中的艺术魅力与色彩语言是这部作品中引人注目的元素,可以说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所以我们对于这部电影中的艺术美与色彩语言运用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有助于理解张艺谋电影作品的深刻主题内涵。 一、电影《英雄》中的艺术美 不同的电影具有不同的审美艺术,具有各自的特征,从这样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电影《英雄》中不同以往的审美追求,张艺谋为我们用特殊的电影艺术语言制造出一个美的世界。 (一)唯美的画面 不管是空旷的西部景色,抑或是淡雅的南方秀丽的山水以及威严的秦朝皇宫。这些景物画面都为我们传送了一个信息《英雄》为我们刻意营造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唯美意境。电影告诉我们如果用眼睛观察这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到处都是美丽,蔚蓝的天空中不断变化的云朵是美丽,广阔的黄土地是美丽,不断穿梭的利箭也是美丽。人们的力量是美丽,速度是美丽,甚至连死亡都是壮丽的。张艺谋用极其强烈的视觉冲力激发出观众们的审美愉悦感受。 (二)温婉壮美的音乐旋律 电影《英雄》的创作背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荆轲刺秦的典故。我们说荆轲是一位带有悲剧色彩的英雄,曾经古诗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营造出悲伤的氛围,让我们感受到十分苍凉与悲壮。而《英雄》的剧本就保存了这个主题,温婉哀伤的小提琴音乐旋律像在给人诉说往事,构建出一种荡气回肠的氛围。假如小提琴突出了电影的悲凉主题,那么沉稳厚重的大提琴音乐则突出了电影主题的悲壮。我们从声音角度看到音乐可以营造出电影的特定情境,电影中还有其他地方用特殊的声音来表现出作品主题的。例如交战情节中的兵刃相见,这些金属碰撞的尖锐声响仿佛带观众们回到了几千年前的秦朝;清婉悠扬的琴声 《红楼梦》中当妙玉听到黛玉弹琴断裂的时候,与琴弦断裂的声响为后面紧张的剧情做好铺垫, 暗叫不好,这里也有着闻琴知意的含义;当飞雪仰天哭泣与如月痛哭时的魂不守舍,哭声划破天际,深入人心,这时候的哭声可以说达到整部电影的高潮,进而强化了悲凉的主题。电影中所有的角色都在为家、为国与天下担当着责任,他们有着隐忍的性格,这里的哭泣给人们一种痛快的宣泄,进而带动了观众们的情绪。 (三)人物对白的含蓄简练之美 一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往往是电影的核心精髓所在,虽然《英雄》中部分人物对白欠缺创意,但是依然有精彩之处值得我们回味。简练内涵的语言为塑造人物形象起到重要作用,并且可以给观众们留下巨大的思考空间。例如残剑的一句还有你,表现出他对于爱人的一往情深;我只要你拔剑,飞雪一句话表现出她爱恨分明的侠女性格。张艺谋与其团队在创作中大量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运用简练的语言直戳传统民族艺术的核心之处,人物台词含蓄内敛并值得我们去感悟。一句武功琴韵虽不相同,但是原理相通,为我们阐明了武功、琴艺虽然分属于两种技艺,但是却有着圆融贯通之处的道理。 二、电影《英雄》中色彩语言的运用 我们说色彩语言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的功能与意义是多方面的,而他对色彩语言的运用也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在电影中凸显出自身的多重功能。 (一)电影中色彩语言的叙事作用 在张艺谋创作的电影中,色彩不只是一个道具,而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具有生命力。在《英雄》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突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从电影的整体色彩结构来看,张艺谋

语言的色彩2

语言的色彩 设计理念: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以我观物”,对于第三学段的孩子,可以这么理解:带着自己的感官知觉,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带着自己的喜好憎恶,带着自己的一切来观察对象(世间万物)。相对于当前作文普遍存在的“格式化、脸谱化、沙漠化”现象,“以我观物”将着力点放在孩子的感受力之上,致力于开启孩子的思维。只有心灵思想的自由,才有言说与表达的自由。只有从自我出发,养成纯正的作文趣味,再辅以些作文技巧之说,才能产生积极而持久的作文热情,才能让作文真正陪伴孩子成长。安排此次习作,意在为苏教版第十一册习作一——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埋下伏笔。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有趣的图片、经典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捕捉独特的感受,丰富内心的力量,学习从自我出发,观察事物; 2、通过习作片段赏评,渗透写法指导,学会创造性的表达,提高习作能力,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指数,并能感受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学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描绘事物,表达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一句话聊心情,寻觅语言的色彩 1、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许多听课的老师,你的心情如何?(紧张)请你把“我很紧张”这句话写在黑板上。(孩子上台板书) 2、说句实话,走进课堂之前,老师也有点紧张,不过,我刚才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那是上课前一个同学递给我的,瞧——(师出示一块巧克力)她凑到我耳边轻轻对我说:“老师,加油!” 3.知道此时的我什么心情吗?(感动)我也想把这句真情表白写上黑板。(师板书:我的心里好甜) 师:看了黑板上这两句话,我想未见你者不能明白此刻你的心情,未见我者不能真切感受我的澎湃,如何通过文字准确地表达你的心情呢?此刻我想到了一句老话: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总关情。为了巧妙传达出人物不同的感情,我们有时候要借助一些有色彩的语言。(板书:语言的色彩) 二、品读文字悟心情,感受语言的色彩 1.你们看,这是什么?(神秘地从袋子里掏出) 2.这是个什么样的西红柿? 3.听得出你们挺喜欢它,想不想看看赵老师很欣赏的大作家毕淑敏,她笔下的西红柿有什么不一样的色彩?请看屏幕,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出示:(1)摘下的西红柿红得灿烂辉煌,宛如玛瑙雕成,晶莹剔透,光彩照人。 (2)西红柿宛如一个雾中太阳般浑圆黯淡的红球体,默默与他对视。 4.你们感觉这两句话中出现的西红柿是同一个吗?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服装与历史和文化的相互关系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是人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造型和装缀等的变化,要求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所以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必然内涵。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不少现代多功能及高科技的奇妙服装,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属于多功能服装的有变色﹑发光﹑晴雨两用服装﹑寒暑两用﹑超级防寒﹑自调厚薄﹑驱除蚊蝇的服装等;属于保健服装的有减肥﹑能呼吸的服装﹑催眠睡衣﹑抗菌﹑按摩﹑耐脏﹑防臭﹑自行消毒的卫生服﹑专治打呼噜﹑能诊断癌症的服装﹑电疗﹑中草药保健﹑防治冠心病﹑中药透热服装等;属于高科技的服装有不用线缝制的服装﹑喷丝直接成衣,与水可融﹑可以吃的服装等;属于奇妙功能的服装有工作救生两用﹑不怕电击﹑防火耐热的安全服等。以上这些服装的出现说明了现代的服装正在向多功能﹑高科技方向发展,日新月异,绚丽多彩。将来服装的发展趋势是不求名贵,但求方便,更求舒适,越来越薄的绿色服装。悠远而多彩的中国服饰文化一部人类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 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看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又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积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西方古代的服饰有着超越肉体需要的神学指向;在宗法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服饰有着超越感性需要的伦理追求。在理性精神的支配下,西方与中国的现代服饰渐渐抛弃了这种形而上的负累,转向了科学主义、功能主义的探索。而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西方与中国的后现代服饰又开始了新的反叛,即摆脱了科学主义和功能主义所造成的规范和模式,而有了个性化的、全方位的审美尝试。 服饰大致应满足人类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调节体温、保护身体的生理需要,区别身份、表达信仰的社会需要,遮蔽弱点、突出个性的审美需要。无论中国的服饰还是西方的服饰,都在满足这三方面需求的过程中,获得了各自内在的文明价值。同时,中国和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又使它们各自的服饰具有了不同的文化形式,并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指向。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讲课稿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

彝族服饰的色彩美 作者:陈晓亮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11期 摘要:居住在四川西南方向的彝族人,这是中国最大的群居彝族聚集地。他们对服饰的装扮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们在服饰中用黑、红、黄三色为主色调,青蓝、白色、紫色为配色,并在领、肩、胸、袖、脚边上绣上各类精美图案,使服饰变得绚丽多彩。其服饰的色彩大胆强烈,绚丽多彩,在崇山峻岭之间闪耀着独特的色彩魅力,蕴含着彝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和审美文化。 关键词:彝族;服饰;色彩美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53-02 一、彝族服饰色彩原料的来源 彝族服饰的纹饰和色彩选择上,是根据服饰的色彩来决定绣什么纹饰。创作者一般都会选择与纹饰象征意义相近的色彩来表达,因此,色彩的象征意义与纹饰的内容是一致的。彝族服饰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传统服饰的材质大多采用动物的毛、皮、麻、或草,经过“纺专”纺线,“腰机”织布,然后制作成服饰。 彝族多分布在山区,地理位置优越,空气清新,自然植物种类丰茂,矿产充足,为天然色材的获取提供便利的条件,动物、植物、矿物、土壤等是主要的获取途径。动物色是最原始用色,人们直接用动物的血液涂抹身体或器物,来完成以巫术为目的的原始宗教仪式。天然的色质纯正稳重,尤其是加入特殊的调和剂会使原有的色彩更加光鲜、牢固不易退色。植物颜色取自于不同的草本或木本植物的花、叶、莲、皮、根,或直接取其汁液,经过腐蚀加工制成色料。植物染色的主要原料有:漆、茜草、红花、蓝、紫草、黄栗、黄连、核桃、枸杞等。彝族材料选择有这优越的地理环境,使得色彩原料来源很好摄取。 二、彝族服饰色彩的表现 彝族服饰色彩以大面积的黑(青)为主色,红、黄次之,形成独有的彝族三色文化,以绿、紫、白等色为搭配。彝族多变的色彩搭配使用,实现了视觉感受的丰富。 黑色,大地之本色,寓意为端重与威严,是所有支系里共同使用的颜色,也是最基础的颜色。黑色多用在底布,上衣和裤子上,但每个支系服饰中黑色的使用面积却有很大的差异,元谋的诺苏最喜爱用黑色,从帽子、上衣的底布到及地的长裙,无不使用黑色,其他支系服饰的黑色常见于坎肩、长裤和上衣、围腰的底布。有少数服饰黑色只出现于腰带和脚边。 红色,热情豪放与勇敢,是彝族服饰中主要颜色和最亮丽的颜色。它主要用于服饰的装饰图案上,是彝族刺绣中的主色。彝族服饰的装饰手法丰富,在每一件衣服上都有手工的刺绣服饰,从头到脚,衣服上的每一个部位都展示了红色的魅力。在彝族服饰中很难发现一套不着红色的彝族服饰。

关于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关于色彩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色彩论文开题报告,欢迎阅读。 一、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我们生活的世界犹如一个五颜六色的万花筒,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色彩属性,我们经常会使用各种颜色词来形象地描绘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甚至运用颜色来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颜色的理解也会不同,颜色词汇隐含着许多深层意思,暗示着不同种族对颜色的感受。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我们很难了解每种颜色在不同国家的含义。因此,通过对英汉颜色词汇文化差异的学习,了解英语国家和我们汉语国家对不同颜色的理解和应用,进一步深化对中外文化差异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改善我们的语言能力,避免与西方文化相冲突,从而让跨文化传播收获更大的成功。 二、文献综述 1.国外颜色词的研究 各个民族的语言虽然是不同的,但是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很多现象却是相似的,比如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各种色彩的世界,因此各个民族的学者们都会对这些现象加以关注并进行研究。国外对颜色词的研究起步较早,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颜色词进行了探讨,其中

有两种观点对中国颜色词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为中国的颜色词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种是柏林和凯恩的观点,1969年美国民族学家柏林(BrentBerlin)和语言学家凯恩(PualKay),考察了世界上98种语言中的颜色词,发表了《基本色彩词语:普遍性与进化论研究》一书,经研究表明,在各种语言的颜色词系统中,有11个基本颜色:白、黑、红、绿、黄、蓝、棕、紫、粉红、橙、灰。这本论著在颜色词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力,之后的很多学者在对颜色词进行研究时都以此作为基础理论。比如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就对这一论点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他认为应该把基本颜色范畴看做一种弱普遍现象而不是强普遍现象。凯恩在之后的研究中也不断补充和更新这一论点,在1978年,凯恩和迈克丹尼尔两位学者合作发表文章,对基本颜色词的普遍发生顺序作出了调整,他们认为语言中有六种主要的颜色,分别是红、黄、绿、蓝、黑和白,其他颜色都是在这六种主要颜色的基础上复合、派生出来的。 还有一种观点是以“语言相对主义”(又称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作为理论基础对颜色词进行研究。“语言相对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语言形式决定着语言使用者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因为世界上的语言是不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也是截然不同的。涉及到颜色词而言,赞同“语言相对主义”的人们认为光谱上的颜色并没有自然的分类,颜色词的语义编码在不同的语言中是任意的,所以在各种语言的颜色词系统中并不存在共同的基本颜色范畴,如康克林、格

《淡妆浓抹总相宜 ——语言的色彩》教学设计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解题、表达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比较体会和掌握增强语言色彩的方法途径。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运用语言的色彩。 [学习难点] 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 [教法学法]点拨引导、讲练结合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导入——感知 1.讨论颜色(各种颜色的象征意义) 2.引诗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数万树梨花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入----语言的色彩) ?课堂活动:辨认———通过表示色彩的词来看语言表达色彩 1.给下面的句子按不同的色彩义分类(多媒体展示) 补充“色彩词”与“色彩义”: 色彩词,即表示颜色的词。 色彩义,指色彩的客观性、表情性和象征性赋予了色彩词“客观色彩、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象征义、引申义”等不同方面的色彩意义。 客观色彩,表示的只是色彩本身。 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 想。 感情色彩,主要是褒义色彩和贬义色彩。 象征义,指利用象征手法而形成的词义。 引申义,指在词的本义基础上经过推演而形成的新义 三、深化拓展———怎样辨别语言的色彩 (总结:语言的色彩是指语言所带有的感性上的表达色彩,它是指词语所反映出来的感情上,形象上或语体风格上的一些特点。这些不同的感性特点给人以不同的感觉,有不同的修辞作用。) 多媒体:语言表达上的各种差异,包括情感差异、语体差异和形象差异,都属于语言的“色彩”差异 (一)活动——感情色彩

彝族服饰论文.

关于云南东川红土地干彝族服饰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中国的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众多支系的民族。不同的彝族支系都有其独特的服饰文化。干彝是生活在云南昆明东川红土地镇的一个彝族支系,干彝的传统服饰是众多彝族服饰中的一朵靓丽花朵,是彝族文化重要遗产之一。本文主要分析干彝的服饰,追寻传统干彝服饰的制作工艺,最终记录一整体干彝服饰的制作方法。 【关键词】东川干彝服饰分析制作 彝族的分支和多样化 彝族服饰历史悠久,早在公元二世纪就显现出彝族服饰文化特征,据彝族古藉书中记载,从“六祖”分支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分布的各个地域在保持原来服饰特色风格的基础上,大同小异,以地域提升了绚丽多姿的服饰精华。长期保持极其强烈的民族传统优秀服饰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彝族服饰文化代表体系。是绽放在民族花丛中的亮丽花朵。 彝族服饰不仅是体现了审美特征,而且还体现了地域特征,土司、贵族与贫民的等级制度的特点,它完整地凝聚着彝族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美学、宗教、政治、哲学以及习俗等多方面的传统观念,代表着彝族人民在文化结构深层的智慧内涵。彝族居住地域广阔,随着历史岁月的不断进化,以两个支头形成了其文化自身的地域差异和众多支系,彝族服饰代表地域款式不下百种,其中滇中滇南以楚雄为代表的大支头、二支头和四川大小凉山为代表的三支头、四支头服饰最具有代表性;滇东北一代、贵州、广西、北京彝族为代表无、五支头、六支头分支的支系。虽然语言文字保持完好,但不少分支系服饰与其他民族逐渐同化,滇东北,昆明东川区落音山彝族发祥地之一的彝族女装是完整的保持了原貌特征的款式之一。东川区太阳神鼓队参加全国鼓舞大赛中夺得最高山花奖,其中这款彝族服饰就是一大亮点。民族服饰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符号,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了解这一符号,就是了解民族的文化心理和精神特征,了解该民族的生存方式和历史文化。以下论述就以东川彝族服饰为例,通过对服饰的详细分析,了解这一彝族支系的文化传承。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分析 东川红土地干彝民族服饰包括:帽饰、上衣、腰带、外褂、裙子、鞋。这套服饰由昆明东川区红土地镇蚂蟥箐村…的苏文花制作,年龄有五十多,擅长绣平绣、十字绣,戳纱绣,曾在红土地镇举办的绣花比赛中两次拿一等奖。

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第一章颜色词相关研究综述 有关色彩感知及颜色范畴的探索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哲学思辨解释可追溯至古希腊时代。斯多葛哲学家曾指出,“色彩是物质最初的现象形式”(转引自叶军)。柏拉图认为人类色彩感知过程需具备三项基本条件光源反光物体具有接受反光功能的眼目。他进一步指出:“白的东西导致眼的开放,黑的东西导致眼的收缩。”亚里士多德则注重色彩成分的类型学研究。在他看来,色彩类属可划分为两类:简单色彩和复合色彩。简单色彩通过“黑白”两种颜色搭配调和而成。复合色彩是简单色彩通过进一步复合、衍生而来的产物。这些有关色彩感知的哲学意义的见解,为后来学界的研究及新兴理论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哲学基础。德国文学家歌德继承亚里士多德传统,在其《色彩原理》一书中,从色彩美学角度入手,研究不同色调与情感变化之间的关系。他将全部色彩概括为三类:一是“属于眼睛”的色,称为生理学色;二是“属于各种物质”的色,命名为化学色;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通过镜片、棱镜等媒介手段所看到的色”,是为物理学色。17世纪英国科学家牛顿(1666)开始了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色彩研究。他借助三棱镜对色彩属性进行了物理光学实验,分离出光谱七色:红、橙、黄、绿、青、蓝、紫,并揭开了物质的颜色之谜,即物质的色彩是不同颜色的光在物体上有不同的反射率和折射率造成的。自此,牛顿的色彩光学理论替代了传统的哲学思辨式推论,丰富了色彩认识论,使色彩研究走上了科学发展之路。 此后,色彩感知与色彩表达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有关色彩概念的语言表达—颜色词的研究从人类学、民族学、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学等领域相继展开,研究内容涉及颜色词的习得顺序、特性、指称内容、语义结构、联想意义等,相关论著频出。据Maclaury (1997)统计,自,158年以来,关于颜色词的研究论著超过3000部,仅1970年至1990年20年间关于颜色范畴化的研究著述超过200余种。这些研究加深了人们对颜色词汇系统的理解,也为颜色词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本章着重对国内外颜色词研究的历史作一简要回顾,梳理并评述颜色词的主要研究成果。 1.1 国外颜色词研究 国外颜色词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原始人及土著居民辨色能力的研究;颜色词的语言相对论研究颜色词的语言进化论研究颜色词的认知研究:先导理论颜色词的演进过程研究及颜色词的语用研究等。 1.1.1 原始人及土著居民辨色能力的研究 最先关注并讨论颜色词进化问题的是英国学者W.Gladstone。通过比较《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里多个描写颜色的段落,Gladstone指出,荷马作品中缺少真正抽象的颜色词。他还指出,颜色词应用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使他否认了荷马时代的古希腊有任何清晰的颜色观念。在他看来,古希腊人的色觉器官及其感知有缺陷,他们的辨色能力不如现代人发达。 而最先提出颜色词普遍习得顺序的是德国语言学家Geiger。他认为,人感知颜色的顺序与颜色在自然光谱上的排列顺序一致,一种语言的颜色词发展至少经历以下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人们只识别一个颜色词,表示黑和红的混合概念; 第二阶段:人们识别黑与红两种概念。因此出现了黑色名称和红色名称; 第三阶段:人们感知到黄色 第四阶段:人们感知到白色; 第五阶段:人们感知到绿色; 第六阶段:蓝色名称出现。 Gladstone和Geiger的观点收到了Allen(1879)的尖锐批评。他认为,原始语言中颜色词的缺乏决不能表明色觉能力的缺乏。古代文学作品及原始人缺少真正抽象颜色词的原因在于,他们感兴趣的物体的色彩如此多样以至一个抽象的颜色名称本身就很模糊。实际上,原始人的辨色能力非常敏锐,因为他们第一眼就能辨认模糊的色彩。虽然原始人缺少广义的、

语言的色彩

《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教案[学习目标] 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提高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和掌握增强形象色彩的方法途径。 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推敲词句求色彩,巧用修辞添神韵”。 [学习难点] 在说、读、写活动中,学会正确运用语言的形象色彩来表情达意。 [教法学法]点拨引导、讲练结合 [学习时数]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词句推敲求色彩 活动一 [习作升格] (课本P114一)雨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雨的诗句、谚语等。杜甫《春夜喜雨》用褒义的色彩来写春雨,写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把春雨写得灵动可爱。而欧阳修的词《蝶恋花》提到春雨,则用贬义的色彩,写它“雨横风狂三月暮”,一个“横”字把春雨写得蛮横可恶。试着分别用褒义和贬义的色彩写一段描写春雨的文字。(课前作业)挑选同学习作中有毛病或不够形象的三个典型语段,指导学生修改,使之变为更形象。 (设计意图:在批改学生的习作时发现普遍存在的毛病:一是用平淡的叙述代替描写,二是不注意根据情感需要来选词。从学生习作中挑出较具代表性的三个语段,点拨学生从形、声、色等方面来修改原文,再比较修改前后的效果,初步体会增加语言形象色彩的途径之一:词句推敲求色彩。) 活动二 [品析美文]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朱自清《春》)思考:这段文字在语言上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设计意图:品析名家名作,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引导学生注意名作在选词上注意绘声绘色绘形及巧用修辞的突出特征,进而过渡到增强语言形象色彩的途径之二:修辞巧用添神韵。) 二、修辞巧用添神韵 活动三 [比较品味] 品味、比较下列三组句子,说说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差异? (1)头脑里很乱。 ——头脑里,情思弥漫纷乱像个北风飘雪片的天空。 (2)他那天晚上睡得不好。 ——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线条,没有粘性,拉不长。 (3)孙太太都快哭了。 ——孙太太眼睛红肿,眼眶似乎饱含着眼泪,像夏天早晨花瓣上的露水,手指那么轻轻一碰就会掉下来。

服饰与文化的_关系

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近一百年来,中国人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上世纪初的长袍马褂旗服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山装旗袍,从六十年代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到八十年代的夹克喇叭裤以至到现在的时装,服饰的变化之快令人炫目,而服饰变化的背后则是文化的变化。中国的这一百多年的历程,基本是一个不断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这种学习几乎是全方位的,从一开始的科学技术,到后来的政治制度,以至生活方式,而服饰亦成了其中一项。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贫穷落后,使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质疑自己传统的文化,进而产生了一种文化的自卑,于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不断地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加以否定,无论精华还是糟粕,统统舍弃,从五四到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破坏殆尽。然而在我看来,科技虽有先进落后之分,而文化则无先进落后之别。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国力渐渐强盛,人们也逐渐富裕起来,在这种背景下,国人的自信开始恢复,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也开始重新审视,而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服饰也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 二.服饰的界定既然说到了唐裝,那我们就从唐裝说开去。唐裝,并非是指唐朝人的服装,而是指中国人的服装,因为中国人被西方人称作华人或唐人,因此,中国人的服装也就被称为唐裝。汉服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伟大的服饰之一。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开始,汉族的民族服饰就已经成型了——交领右衽,宽袍大袖,这种基本制式延续了近5000年的时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与周边文化的交流,汉族的民族服饰又发展出了许多新的样式,如曲裾、直裾、圆领、直裰和半袖等,布料也从麻发展为丝、棉、绸、皮革甚至羽毛,它们可以适应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甚至不同场合穿着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种类构成了纷繁复杂的汉族服饰体系,并对藏族、白族、朝鲜族以及周围的日本和族、越南、不丹民族的服装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这么说,汉服是世界上完全可以和西方服饰体系相媲美的成熟的完善服装体系。现仅以日本为例:日本“大化改新”(635年),打开了全面向中国学习的大门,在之后约300年间,大量的“谴唐使”和东渡的僧侣、学者、工匠、技术人员,把中国的典章制度、儒道思想、佛教文化、生产技术、建筑、绘画、雕塑、音乐、文学等大量传入日本。日本的和服就是在引进、吸取唐代汉式服装的基础上形成的,和服在世界上也一直被称为“唐服”,虽略有更改,但和服仍然保留传统汉式服装的基本特点:上衣下裳相连、没有衣领、右衽、衣袖宽大、用衣带、不用衣扣。不过和服和标准的唐代汉服还是有些区别的,日本人的“唐服”和真正历史上的唐代汉服比较起来,稍显拘束、小气,缺乏真正的唐服那种宽容、大气、自信、傲岸的气派,这也是环境使之然,岛国之人毕竟没有唐代中国人那种宽阔的胸襟与博大的胸怀。最具反讽意味的是,终生拖着辫子,以满清忠臣自居的封建余孽辜弘铭,到东瀛,见到日本的典章制度、文物衣冠之后,竟然流着眼泪感叹:日本人才是真正的唐代中国人,日本文化才是真正的唐文化。

凉山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

凉山彝族服饰 蒋志聪 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寒山区,人口约1000万。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彝族人民以睿智、勤劳和顽强的生命力,创造了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文明。彝族先民为世人留下的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彝族服饰文化艺术,保持了浓郁的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审美心理与文化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财富。越西彝族服饰历史悠久,工艺独特,异彩纷呈。 彝族服饰与其他民族的服饰一样,是人们适应自然、生存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历史源远流长。彝族文献有“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纺线织线濮嫫尼依来发明,裁衣缝衣觉觉伍支来发明,制金打银阿合来发明,头盔铠甲吉博尔惹来发明”的记载。 越西彝族服饰,系凉山彝族中圣乍语音地域彝族服饰。黑色为服装的基本色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县境内彝族曾有穿麻布和羊毛织成的男裤女裙及衣服褂褂、筒状毡袜和麻鞋、山羊皮褂褂、绵羊皮披毡(也作被盖)等,当时有用棉布做的男女服装,男上衣除了用青布和蓝布制作外,有用白布做的男上衣,在衣肩衣袖上镶一道道黑色细条纹作装饰(这种白布衣服早已消失)。女裙有黑裙、红裙、黄裙和白裙,那时布料质料差,颜色单调,做工简单,饰纹一般只有两细一宽并列直线纹和三条细线并列波浪纹两种,许多衣服不加任何饰纹就这样穿。六十年代物资匮乏时期,有用棉花捻线做擦尔瓦的,有用棉

线织布做衣服的。七十年代,虽有用卡机、充贡、平绒之类棉布制作彝族服装的,但为数不多,当时经济条件不能满足人们需求。 八十年代后,广大彝族民众才陆续广泛使用毛呢、纤维、棉纤混纺等质地优良、色彩鲜艳的各种面料制作彝族服装。 一、服饰源流 在汉文献中,有关彝族服饰最早记载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候王。”唐以后记载就越来越多,陈鼎《滇黔游记》载“夷妇纫叶为衣,飘飘欲仙。叶似野栗,甚大而软,故耐缝纫,具可却雨。”《蛮书》(唐)途程第一云:“邛部台登(今凉山西昌、冕宁一带)中间,皆乌蛮也。妇人以黑缯为衣,其长曵地。”《南诏野史》(下)载“黑倮倮,……男挽发于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曵地尺许,披黑羊皮,饰以铃索。”宋代彝族服饰保持唐风,依然以“椎髻、跣足、披毡、或衣皮”(《太平寰宇记》),清代《邛嶲野录》记录凉山彝族“男子……发挽大髻,以竹簪独刺挽于额际,戴黑毡笠,大于箕。披黑白毡衣,妇女短衣长裙,肩佩铜镜螺蚌之类”。“倮倮即黑彝也……椎髻、赤足、披毡、带刀弩。女著花衣长裙,披发跣足,带金银耳环如帐钩样”“男子椎髻,裹青布帕,短褐毡衫……妇人以青布作大帽覆髻,垂幅向后,束红帛于额间,长衫短裙,皆跣足”(《皇清贡职图》卷六)小凉山一带“男椎髻、裹青布帕,短衣,披毡衫……妇挽髻,以青布作平顶帽,交缠蓝布长带,饰以珠石,项挂素珠,衣裙俱缘边,跣足不履”(《皇清贡职图》卷六)……

凉山彝族服装

凉山彝族服装 气候特征 凉山州内各地都明显呈现出立体气候。总的说来,凉山州区域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冬半年日照充足,少雨干暖;夏半年云雨较多,气候凉爽。日温差大,年温差小,年均气温16℃~17℃。 因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气候的垂直、水平差异很明显,往往山头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可谓“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以大小相岭和黄茅埂为界,具有着南干北湿、东润西燥、低热高凉的特点。日照量自北向南递增,北部山地年日照时数约在1600~1800小时,而中南部达到2400~2600小时。与我国同纬度及其邻近地区相比,这是湘、赣、浙南、闽北等地区全年日照时数的1.2~1.5倍;是黔西地区的1.6~2.1倍;是四川盆地的 1.6~ 2.8倍。在我国北纬30o以南地区,除西藏和云南元谋之外,这里的日照时数是最多的。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当地彝族群众故用毛毯护身,俗称,“擦尔瓦”。彝族传统服饰。用羊毛编织或编制成,有较好的保温避水性能。无领无袖,象一口钟,下端缀长穗,长到膝下,颜色多为黑色。彝族男女老少都爱穿,终年不离身。夜间用它作被盖,不论在家居住,还是野外宿营,均可席地而铺,裹着睡觉。 擦尔瓦是用羊毛织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绳缩口,下部缀有长达0 . 3 3 米左右的旒须。制作一条擦尔瓦,往往要用几个月时间,彝族人的擦尔瓦一年到头不离身,白天御风寒,夜晚当被盖,堪称凉山彝家服饰象征。传统的衣料以毛、麻为主,喜用黑、红、黄色相配搭。常以挑、绣、镶、染等多种工艺技法制成头镰、羊角、涡形等传统图案。大小凉山,山川险阻,过去交通闭塞,与外界交往很少,其服饰古朴、独特、较完整地保留了彝族传统风格。 为适应高山地区的生活环境,彝族服饰的样式都比较宽松、肥大,以便于山路的行走,如披风、百褶裙、宽脚裤等。凉山型男女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男女老幼皆披“擦尔瓦”(披毡),裹绑腿,套毡袜。 1、绑腿设计(温度与湿度的调节) 大小凉山山势险峻,气候寒冷,但彝族服装款式大都宽松,为了御寒保暖,皆喜扎绑腿。绑腿一般用色条布缠绕,甚或还有刺绣图案,极富装饰味道,既美观又实用。山林之路棘草丛生,山野之中,湿度相对大。毒草孽发,很多地区彝族无论穿裙还是穿裤,皆喜扎绑腿,既防棘荆,又防毒虫,夏天防蚊虫叮咬。 2、擦尔瓦(温度、湿度、气流、辐射的调节) 生活在气候寒冷的山区的彝族,昼夜温差大、晴雨无常的自然环境,一般都会在衣服外面加披毛皮坎肩或披毡。羊皮经简单鞣制,毛柔皮硬,冷时毛向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