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目标

1、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5、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形成保护环境的观点。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结合上节课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举例说明生物的生存都受哪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实例分析: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生物又是如何面对的呢?生物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呢?(如夏季植物枝繁叶茂,到了冬季寒冷季节植物是否会因寒冷而死亡呢)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任务一: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自学教材相关内容,对教材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

2、小组内探讨: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3、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

4、课件展示、分析众多的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如乌贼的墨囊、猫头鹰的利爪、尺蠖的拟态等,体会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5、播放相关的生物影片。感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适应的形成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拓展反思: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越来越严重,每年都有很多种生物灭绝,我们应当怎么办?

学习任务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1、以蚯蚓为例,它被人们誉为“地下的耕耘者”,为什么?来引入生物的环境的影响。学生分析教材,了解相关内容。

2、讨论: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

由植被的作用之一“改善气候”引入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3、实验探究和分析: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师生对测量的灌丛、草地、裸地的数据分析,绘制湿度曲线。得出相关结论。

三、系统总结

构建知识体系:

(形态、结构、生理)适应影响

生物环境

影响生物的生活和生存

四、尝试应用:

分析北极狐与温带狐狸耳朵长短不同的原因。

五、诊断评价:

1、教材中关于几种生物的描述说明了:

①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是对的适应;

②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的适应;

③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的适应。仙人掌的叶变化成叶刺,可以大大降低水分的蒸腾,这是对环境的适应。

④这些生物的是与它们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生物的适应性的。猫狗春季换毛,这是对的适应;冬季鸟类南飞,是对的适应。

2、英国曼撤斯特18世纪以前,山清水秀,那儿有较多的白色的华尺蛾和较少的黑色华尺蛾以及吃华尺蛾的鸟类;后来,工厂多了,树木都染黑了,白色的少了,黑色的多了,请你分析原因。

3、蚯蚓既可以生活在土壤中,又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了生物与环境存在的关系。

4、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中:为什么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能说明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八年级生物下册 第七单元 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练习 (新版)新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1.一对基因中,一个基因会掩盖另一个基因的作用,这种能得到表现的基因叫做( B ) A.隐性基因 B.显性基因 C.相对基因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现一生物兴趣小组将两只有条纹的蜗牛杂交(交配),后代出现了无条纹的蜗牛。则亲代蜗牛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B )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3.(2015泰州)父亲能卷舌(Rr),母亲也能卷舌(Rr),生了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若再生一个孩子,则该孩子能卷舌的概率是( C ) A.25% B.50% C.75% D.100% 4.下面的关系中,属于直系血亲的是( A ) A.父母与子女 B.孪生兄妹 C.姑姑与侄女 D.舅舅与外甥 5.(2016连云港)生物的性状表现与基因、染色体有关。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基因是包含遗传信息的DNA片段 B.每一种性状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C.每条染色体一般有一个DNA分子 D.子代会有与亲代相似的性状表现 6.下图是某家族中有无白化病性状的调查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人的肤色正常与白化病,在遗传学中称为相对性状。 (2)根据调查示意图的遗传结果,可以推断出白化病是隐性性状。 (3)若用A和a分别表示人肤色的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则第二代2号的基因组成为aa 。 1.(2016威海)若基因A和a分别控制豌豆的高茎和矮茎这一对相对性状,基因组成均为Aa的亲本杂交,产生的子代性状表现应有( B ) A.一种 B.两种 C.三种 D.四种 2.双眼皮(显性)和单眼皮(隐性)是一对相对性状。一对双眼皮的夫妇(女方接受过双眼皮整容手术)所生的儿子( C ) A.一定是双眼皮 B.一定是单眼皮 C.可能是单眼皮,也可能是双眼皮 D.双眼皮的可能是3/4或1 3.如图为某生物体细胞中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示意图,对该图叙述正确的是( D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如何提高生物对污染环境的 适应性能力 一、什么叫生物的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适应性是通过长期的自然选择,需要很长时间形成的。比如应激性的结果是使生物适应环境,可见它是生物适应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但生物体的有些适应特征(如北极熊的白色、绿草地中蚱蜢呈绿色等等)是通过遗传传给子代的。并非生物体接受某种刺激后才能产生,这与应激性是不同的。 下面是几种典型适应性的实例: 1.保护色 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叫做保护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保护色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水母、海鞘等水生生物的躯体近乎透明,能巧妙地隐身于水域中。昆虫的体色往往与它们所处环境中的枯叶、绿叶、树皮、土壤等物体的色彩非常相似。生活在草地、池塘中的青蛙是绿色的,活动在山间溪流石块上的棘胸蛙却是深褐色的,而树蛙则随着它所栖息的不同树种而具有不同的体色。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狐和白熊,毛是纯白色的,与冰天雪地的环境色彩协调一致,这有利于它们捕猎动物许多鱼类背部颜色深,腹部色浅,从上向下看,与水底颜色一致,从下向上看,却又像天空。分割

色是保护色的又一种形式,如虎、豹、斑马、长颈鹿身上都有鲜艳的花纹,在光暗斑驳的环境配合下,能使其轮廓模糊不清。某些种类的比目鱼和蜥蜴能随背景变化而改变体色,以保护与环境的协调,这又是保护色的一种形式。还有些动物在不同的季节具有不同的保护色。例如,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有些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末则变为黄褐色。 2.警戒色 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叫做警戒色。例如,黄蜂腹部黑黄相间的条纹就是一种警戒色。据有人研究,鸟类被黄蜂螫一次,会记忆几个月,当它们再见到黄蜂时就会很快地避开。有些蛾类幼虫具有鲜艳的色彩和斑纹,身上长着毒毛,如果被鸟类吞食,这些毒毛就会刺伤鸟的口腔黏膜,吃过这种苦头的鸟再见到这些幼虫就不敢吃了。又如欧洲有一种塔蛛,腹部呈现红色,其皮肤腺能分泌毒液,当它受到攻击时,其腹部向上,显示红色肚皮以示对天敌的“警告”。其他如瓢虫的斑点,毒蛇鲜艳的花纹等。警戒色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容易识别,能够对敌害起到预先示警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动物的自我保护。 3.拟态 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叫做拟态。例如,竹节虫的形状像竹枝,尺蠖的形状像树枝,枯叶蝶停息在树枝上的模样像枯叶(翅的背面颜色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练习题复习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练 习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单元第二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23×2=46分) 1、染色体存在于()。 A、细胞膜 B、细胞壁 C、细胞质 D、细胞核 2、有人因为多了一条染色体,会() A. 患传染病 B. 患遗传病 C. 患心理疾病 D. 不会患任何病 3、细胞核下列关于染色体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B、染色体就是DNA C、不同的生物染色体数目不同 D、存在于细胞核内 4、水稻的体细胞内含有12对染色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达到() A. 24条 B. 48条 C. 36条 D. 60条 5、下列细胞正处于分裂状态的是() A. 癌细胞 B. 人表皮细胞 C. 植物树皮细胞 D. 落叶细胞 6、细胞分裂过程中最重要的变化是() A. 两个新细胞核的形成 B. 细胞质平均分成两份 C. 染色体的出现 D. 染色体的平均分配 7、有关动物、植物细胞分裂的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其结果都是使细胞数目增多 B、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染色体形态、数目相同 C、分裂后形成的细胞与原细胞大小相同 D、都是细胞核分裂,细胞质后分裂 8、构成心脏这一器官的主要组织是() A、结缔组织 B、神经组织 C、肌肉组织 D、上皮组织 9、血液属于()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 10、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的功能的组织是() A、结缔组织 B、神经组织 C、肌肉组织 D、上皮组织 11、人体胃由以下哪几种组织构成( ) A. 机械组织、营养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B.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C. 保护组织、营养组织、上皮组织、神经组织 D.分生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神经组织 12、一株绿色开花植物应该具备() A、只有花、果实、种子 B、只有根、茎、叶、果实 C、只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D、只有根、茎、叶 13、植物体内的几种组织,从根本上说都是来自于() A. 分生组织的分裂、分化 B. 输导组织的分裂、分化 C. 保护组织的分裂、分化 D. 营养组织的分裂、分化 14、下列不属于组织的是() A.叶的表皮 B.人的皮肤 C.西瓜瓤 D.根冠 15、根尖的结构中,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的结构是() A、分生区 B、伸长区 C、成熟区 D、根冠 16、下列哪项不是分生组织细胞的特征()。 A、细胞小、壁薄、核大、细胞质浓 B、能够不断产生新细胞 C、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 D、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 17、人体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组成的统一体,下列能正确反映四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是()。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材简析】《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安排在细胞的结构及细胞的生活之后,目的是让学生在细胞水平上认识生物体,认识到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结构、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动物体的结构层次等内容后,为本节课学好《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部分内容打下了基础。另外,学好该内容能为进一步理解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作好铺垫,可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而且它在教材中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包含的一些结构知识,是以后生物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学目标】 1.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描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 2.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解剖盘、多种食材、“线索”一、联系旧知,激趣助学谈话: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体的结构层次,如果将动物体由微观到宏观是怎样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动物,我们随处可见的绿荫、香甜可口的瓜果蔬菜又是什么生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学生梳理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旧知回顾,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情境,梳理信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合作探索,探索新知 探究一: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自主学习课本P63,小组讨论,完成易卡通1、2题。 1、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由哪些器官组成?完成右图。 2、连连看:每一种器官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尝试归纳:哪些属于营养器官,哪些属于生殖器官?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概要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理解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相对性。 (2)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及实例。 3.掌握 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 (二)能力训练点 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保护色、警戒色、拟态,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2.由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 3.培养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学科方法训练点 1.学习掌握新概念的方法:由事例归纳、理解概念,通过比较辨别掌握概念。2.学习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适应的普遍性,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概念,辨别概念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2)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美、和谐美。 3.教学疑点:保护色与拟态的辨别。 4.解决办法 (1)运用投影或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问题情景,学生观察、归纳得出概念。 (2)对比显示典型的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现象,两两对比发现差别,辨析概念。 (3)学生对概念及概念间的区别进行概括、表述。 (4)根据学生练习中反馈信息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答疑。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举例帮助学生理解,学生阅读、观察、思考、表述,积极探索学习。 五、教具准备 根据学校设备条件准备:课时目标(文字)、沙漠上的仙人掌(图像)、淡水中的菱(图像)、猛虎袭击鹿群(图像)、鹿、兔、刺猬(豪猪)、黄鼬、蛔虫(图像)、绿草丛中的蝈蝈(图像)、北极地区的白熊(图像)、冬天和夏天的雷鸟(图像)、黄蜂、瓢虫、毒蛇(图像)、竹节虫、尺蠖、枯叶蝶、螳螂(图像)、土壤中的蚯蚓(图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文字小结),课堂练习题(文字)。 六、学生活动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上 第二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03-答案

第二单元第二章综合测试 一、选择题(40分) 1.“风吹草低见牛羊”。下列有关草和羊的描述,正确的是() A.草的细胞内都有叶绿体,羊的细胞内都没有细胞壁 B.羊的血管和草的筛管都属于输导组织 C.草的营养器官中都含有分生组织、保护组织、结缔组织和输导组织 D.羊的身体由呼吸、运动、消化、循环、泌尿、神经、生殖等系统构成 2.绿色植物茎内形成层细胞分裂时() A.细胞膜先分裂,最后细胞核分裂 B.分裂过程受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控制 C.细胞核内遗传物质先均分后复制 D.产生的子细胞内染色体的数目会减半 3.癌变后的细胞不具有的特点是() A.细胞停止生长 B.细胞不断分裂形成肿瘤 C.细胞可侵入附近的正常细胞 D.细胞分裂非常快 4.下列关于人体组织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液和骨组织属于结缔组织 B.皮肤的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属于保护组织 C.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 D.神经组织主要由神经细胞构成,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 5.下列有关细胞分裂描述正确的是() A.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 B.刚分裂出来的子细胞与母细胞体积相同 C.动植物细胞分裂时都是细胞质先一分为二 D.所有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后都可以再进行分裂 6.下列有关生物体结构层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B.绿色开花植物的根、茎、叶被称为营养器官 C.人体的胃只由上皮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构成 D.多细胞生物体具有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四个层次 7.泡椒鸡爪是人们喜爱的小吃,鸡爪多“筋”,经切片后用显微镜观察,发现“筋”的细跑间隙大,细胞间质多,具有连接和支持作用。由此可见“筋”属于()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肌肉组织 D.输导组织 8.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和团队研究的青葛素是消灭疟原虫最有效的药物,疟原虫与下列哪种生物的结构最相近() A.艾滋病病毒 B.乳酸菌 C.草履虫 D.酵母蘭 9.如图示人体结构层次(各结构不是按同一比例绘制),分析正确的是()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学案23 任务二:阅读分析材料,用简练的语言概述猫头鹰适于晚间捕鼠的特征? 猫头鹰因眼周的羽毛呈辐射状,细羽的排列形成脸盘,面形似猫,而得名。 它周身羽毛大多为褐色,散缀细斑,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稠密而松软,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而一般哺乳动物耳朵是感觉不到那么低的频率的。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 猫头鹰的雌鸟体形一般较雄鸟为大。头大而宽,喙短,侧扁而强壮,喙先端钩曲,喙基没有蜡膜,而且多被硬羽所掩盖。它们还有一个转动灵活的脖子,使脸能转向后方,由于特殊的颈椎结构,头的活动范围可达270°。 左右耳不对称,左耳道明显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大部分还生有一簇耳羽,形成像人一样的耳廓。听觉神经很发达。一个体重只有300克的仓鸮约有9.5万个听觉神经细胞,而体重600克左右的乌鸦却只有2.7万个。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 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猫头鹰的卵是逐个孵化的,产下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能分辨蓝色的鸟类。 答:; ; 。 任务三:分析下列生物特征分别属于哪种适应方式? 环境性适应有; 营养性适应有; 防御性适应有; a.骆驼一般不出汗,而且尿液非常少 b.竹节虫外形与竹枝相似 c.枭蝴蝶翅上的斑点与猫头鹰的眼睛十分相似。 d.北极熊的皮毛是白色的 e.沙漠里的蜥蜴体色与沙的颜色相近 f.北极熊具有厚厚的脂肪层 g.乌贼释放墨汁、蜥蜴的断尾、等是为了躲避敌害 h.黄蜂腹部黄黑相间的条纹 i.沙漠植物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的茎长很多。 j.蝗虫在夏天草木繁盛时体色是绿色的,到了秋天变成黄色。

2020年人教版初一单元达标训练第二单元第二章A初中生物

2020年人教版初一单元达标训练第二单元第二章A初 中生物 基础知识和重点过关 时刻:45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动物的类群多种多样,不论是在天上翱翔,依旧在水中游弋,不论是在陆地奔驰,依旧在沼泽爬行,它们大都具有的共有特点是( )。 A.有益于人类B.能生长发育和繁育后代 C.以植物为食D.能快速运动 2.一只雌狮子悄悄地追踪一群高角羚羊,并杀死了其中速度比较慢的一只,当狮子饱餐一顿后,秃鹫将残余腐肉吃净。这几种动物擅长的运动方式依次为( )。 ①翱翔②奔驰③游泳 A.①②③B.②②① C.①③②D.①①③ 3.在漂亮的湘江,有〝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动人景象。有关江中鱼类的描述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生活在水中B.在水中呼吸C.依靠鳍游泳D.都吃植物 4.由于人们对动物的认识是逐步进展起来的,在给动物命名时,有的是看它像什么,有的是依照它自身的特点,以下各种动物中不属于鱼类的是( )。 A.海马B.黄鳝C.娃娃鱼D.中华鲟 5.在以下各种环境中,最容易找到蚯蚓的是( )。 A.干燥、沙质、贫瘠的土壤中B.潮湿、疏松、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 C.潮湿、疏松、不含腐殖质的沙地中D.干燥、板结、植物稀少的土壤中 6.雨过天晴,爬出洞穴暴露在阳光下时咨询过长的蚯蚓会死亡,要紧缘故是( )。 A.体壁脱水,不能呼吸B.活动的完成依靠于水 C.缺少食物 D.缺少水环能取食 7.在陆地生活的动物中,昆虫类分布最为广泛,种类也最为繁多,各种昆虫的活动范畴也比较大,要紧缘故是( )。 A.体表有外骨骼 B.有眼和触角 C.具有翅,能飞行D.适于陆地生活 8.一只蝗虫刚刚落在草地上,螳螂就准确地扑了上去,捕住了蝗虫。科学研究发觉,这是因为螳螂的视力极强,能够准确判定( )。 A.它同目标物之间的距离B.蝗虫是害虫 C.蝗虫飞得比较慢D.小蝗虫只能跳跃

第2章第三节.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课程 第三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主讲:韩南南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一、新课改的理念(2001年第八次课程改革) (一)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课程结构:综合性,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 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 课程实施: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课程评价:发展性评价 课程管理:三级管理,开发校本课程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新课改的目标 (一)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课程结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课程内容:密切与生活和时代联系 4、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课程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6、课程评价: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一致的评价和考试制度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新课改的实施状况 (一)课程结构 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2、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3、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课时比例6%-8%。 教育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内容 1、课程标准的制定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体现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三个特征。 2、教材的编写 教材管理“国编制”转变为“国审制”,密切联系生活,关注个体经验。 教育知识与能力 (三)课程实施 1、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4)学生是独立的人,是责权的主体。 教育知识与能力 2、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2)合作学习 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与思维发展,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教育知识与能力 3、教师观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教育知识与能力 (四)课程管理 新课改下的课程管理,建立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实行国家、地区、学校三级管理,体现学校特色。 (五)课程评价 建立发展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和教师,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评价。教育知识与能力 1、下列不属于新课程结构特点的是() A均衡性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第二章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该规划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A.环境保护局 B.地方人民政府 C.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D.规划局 【正确答案】B 2、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下列规划应当编制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的是()。 A.设区的市级以上流域水电规划 B.设区的市级以上跨流域调水规划 C.设区的市级以上防洪、治涝、灌溉规划 D.设区的市级以上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正确答案】C 3、某市人民政府编制了土地资源开发整理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该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形式应当是()。 A.环境影响登记表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C 4、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应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编写()。 A.环境影响报告表 B.环境影响登记表 C.环境影响报告书 D.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D 5、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某下设两个区的城市在制定种植业发展规划时,须编制()。 A.环境影响报告书 B.环境影响报告表 C.环境影响登记表 D.环境影响篇章或者说明 【正确答案】A 6、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组织进行专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时间应当是()。 A.规划实施中 B.规划实施后 C.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后 D.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 【正确答案】D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第四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通过实际观察,收集、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说 明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模拟实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坚持“合 理规划,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防止不合理的行为破坏环境而导致生物 灭绝。 教学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模拟实验的能力,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设计思想:1、主动探索、建构概念 2、合作交流、提高素养 教学准备:1、教师:展示自然环境的背景图片,课桌的调整、教室的布置、课件等 2、学生:每人准备一只纸蝴蝶,搜索有关生物对环境适应的资料。分 组,确定小组长,发言人。明确扮演小鸟的两位同学。 教学过程 开场白 引入 活动:“小鸟捕捉蝴蝶” (课件展示:自动播放风景图片,下方为任课者单位与姓名) 师:玉溪的同学们,“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我是来自江南水乡的“不丑”老师,今日有缘相约在这里,共同闯荡“生物世界”。相信我们一定会学得非常快乐。 云南真是个好地方,“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云南也是个资源丰富的地方,“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因而,云南也便成了“动物的乐园,植物的王国”。 早就听说云南有个“蝴蝶泉”,可惜这次我是无法观赏到“蝴蝶盛会”了。哎,你们看,这儿不是有一群蝴蝶正在快乐地飞舞吗?(示图)哎呀,如果小鸟们飞到这里来,蝴蝶会遭遇怎样的危险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好吗?(示图:探究活动:小鸟捕捉蝴蝶) 师(边说边走向后方):1、请转身看后面的墙壁,那里有一组风景图片,五彩的鲜花、苍翠的树林、清澈的河水……怡人的风景让我们再次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2、再看一下自己的桌子,每人都有一只纸蝴蝶。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基础知识梳理人教版

第三节基因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点梳理 1、生物体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成对的基因往往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基因是控制显性性状发育的基因,隐性基因是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只有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基因时,才会表现出隐性性状。 2、性状的显隐表现取决于亲本传给子代的基因组合,未必出现频率高的就是显性性状。 3、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相对性状分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 4、已知绵羊的白色毛由显性基因(B)控制,黑色毛由隐性基因( b )控制;则白羊的基因组成存在两种情况: BB 或Bb ,黑羊的基因组成是bb ;如果一只白色公羊与黑色母羊交配,生了一只黑色小羊,基因组成是bb ,其中一个b一定来自白色母羊,则亲代白羊的基因组成是 Bb ,后代白羊的基因组成也是 Bb 。 5、隐性基因习惯以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对应的显性基因则以相应的大写英文字母表示。 6、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 常见的遗传病有苯丙酮尿症,即先天性痴呆症,血友病和红绿色盲都是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引起的疾病。 7、近亲是指的是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我国婚姻法已明确规定,禁止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结婚。 8、有酒窝与无酒窝是一对相对性状 9、当控制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就会表现出来。 10、高茎豌豆(DD)和矮茎豌豆(dd)杂交,子代的基因组成是 Dd ,隐性基因d 控制的性状在显性基因D的作用下表现不出来,因此子代的性状是高茎。 11、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选用的是具有明显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如植株是___高_____的和矮的,种子是__黄色______的和绿色的,种皮是__光滑______的和皱缩的等,进行人工控制的___传粉杂交_____,研究__相对性状______的遗传。 12、相对性状有_显性__性状和__隐性 _性状之分,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体细胞中的基因是_ 成对__存在的,生殖细胞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一半 _,在子一代中,虽然__隐性基因 _控制的性状不表现,但是它会遗传下去。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三节基因显性和隐性练习题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 一.单选 1.下列都属于遗传病的一组是() A.先天性聋哑、手足口病、佝偻病 B.流感、甲肝、细菌性痢疾 C.血友病、色盲病、先天性愚型 D.坏血病、脚气病、艾滋病 2.在某山区有一“傻子村”,村里的傻子特别多,而距离该村不远的另一个村子就没有这种现象.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生活水平低B.多是近亲结婚引起的 C.教育水平落后D.该地区水土不养人 3.我国法律禁止近亲结婚的理由是() A.近亲结婚会造成后代不育 B.近亲结婚使其后代获得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大 C.近亲结婚生育的孩子都不健康 D.近亲结婚造成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出现的频率高 4.我国婚姻法禁止近亲结婚的理论依据是() A.近亲结婚后代抵抗力强 B.近亲结婚不符合社会伦理道德 C.近亲结婚后代必患遗传病 D.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概率大 5.如图是鸡卵的结构模式图以及鸡卵内控制鸡冠性状的一对基因,若鸡的玫瑰冠(R)对单冠(r)是显性性状,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与水螅的出芽生殖所属的生殖类型相比,鸡的生殖方式的最大特点是有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 B.从遗传特性上来看,鸡的生殖方式产生的后代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C.通过孵化,[4]可以发育成小鸡,[2]能够为胚胎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水分 D.如果一只单冠母鸡(rr)与一只玫瑰冠公鸡(RR)杂交,则受精卵的基因组成是Rr 6.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纯种的高茎豌豆与矮茎豌豆杂交后生成的种子种下去后,长出的植株都是高茎的.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豌豆的高茎与矮茎是一对相对性状,高茎是显性,矮茎是隐性 B.相对性状高茎和矮茎分别受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控制 C.表现矮茎性状的基因在杂交中丢失了 D.杂交后生成的高茎豌豆的基因组成为一个高茎基因和一个矮茎基因 7.一对夫妇为单眼皮(aa),其中妻子经手术后变为双眼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单眼皮是显性性状 B.单眼皮是隐性性状 C.丈夫的基因组成为AA或Aa D.妻子的基因组成变为AA或Aa 8.一对双眼皮的夫妇,生了一个单眼皮的孩子,这对夫妇和这个孩子的基因组成分别是() A.AA、AA、aa B.AA、Aa、aa C.Aa、Aa、Aa D.Aa、Aa、aa 9.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其医学依据是近亲结婚() A.后代必患遗传病 B.后代患遗传病的机会大大增加 C.关系太近让别人笑话 D.有违伦理道德 10.下列关于遗传病病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B.由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 C.染色体数目或结构变化导致的疾病 D.由病毒病菌引起的疾病 11.有一对肤色正常的表兄妹结婚后,生了一个白化病的男孩,他们再生一个孩子患白化病的可能性是()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教案济南版

第三节细胞的分裂与分化 一、教学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说出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描述生物的生长现象细胞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描述动植物细胞的分化过程以及通过分化形成组织的过程;识别植物体的主要组织和人体的基本组织, 2、技能掌握与指导: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图像。画出分裂图像中的几个典型图像;用显微镜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并识别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用显微镜观察到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并识别人体的几种基本组织。 3、智能提高与训导:在生物科学探究实验中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内师生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表达能力。 4、情意修炼与开导:在生物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在疑问驱使下尝试解决问题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从细胞分裂,分化至个体成长的教学过程中唤起学生尊敬父母的情感意识。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生物实验课的直观教学,让学生直观感受细胞的分化现象及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类型的形态结构特点。让学生直接获得许多感性知识。学会科学的实验方法,明确探究生物世界的奥秘,激发其探究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成长关注: 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动脑、亲身经历体验科学研究和自主学习过程。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的图像。植物和人体的几种典型组织。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1、学生准备 (1)预习本节内容。 (2)查阅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资料,查阅有关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3)学生亲自体验番茄的果皮、果肉的区别,考虑其不同的原因。 (4)考虑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与生物体由小长大的关系。 2、教师准备 (1)根据教科书,准备实验“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材料用具 (2)制造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过程课件、植物细胞分化课件和分裂过程中几个典型图像剪贴图。 (3)准备植物的几种组织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 (4)制作植物和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的剪贴图。 (5)查阅书籍了解细胞分裂与细胞分化的资料,查阅植物体、人体的不同组织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录像。 一粒种子萌发,生长,慢慢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许多粒种子萌发生长成一片森林。另一图像:一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逐渐发育成小鱼、大鱼。 通过观看录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植物体的生长现象与哪些方面有关?(与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增多,细胞体积增大是怎样造成的?生物体的所有细胞都相似吗? 二、探究过程 (一)细胞分裂 步骤一:展示洋葱根尖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的课件:

环境影响评价题库

第一章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识别、预测和评估。 2.筛选:是指确定一项拟议活动是否需要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 3.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把环境评价工作以法律、法规或行政规章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必须遵守的制度。 4.环境标准:是控制污染、保护环境的各种标准的总称。 5. 环境影响识别:就是要找出所受影响(特别是不利影响)的环境因素,以使环境影响预测减少盲目性,环境影响综合分析增加可靠性,污染防治对策具有针对性。 6.评价工作等级:是指需要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和各专题工作深度的划分。 7. 环境的整体性:又称环境的系统性,是指各环境要素或者环境个组成部分之间,因有其相互确定的数量与空间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系统。 8. 环境质量:是指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健康、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适宜程度的量化表达。 9.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延续,是在开发建设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系统的调查和评估,检查对减少环境影响的落实程度和实施效果,验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正确可靠性,判断提出的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对一些评价时尚未认识到的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以达到改进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管理水平,并采取补救措施,达到消除不利影响。 10. 环境容量:是指对一定区域,根据其自然净化能力,在特定污染源布局和结构条件下,为达到环境目标值,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 11.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二、选择题 1、环境基本特征整体性与区域性、变动性与稳定性、资源性与价值性。 2、环境影响分类按来源分类为直接影响、间接影响、累积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表现为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各方面;适应也有相对性。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举例: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骆驼刺地下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旗形树等。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增加土壤的肥力;蜣螂解决草原上大量粪便堆积的问题,改良土壤,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都属于生物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及其周围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通过吃和被吃关系形成。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7上17 光学显微镜各个部件的名称和作用: 镜座—稳定镜身。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镜臂—握镜的部位。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镜筒—上端安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转换器—可以转动的圆盘,上面安装物镜。粗准焦螺旋—转动时,可以大幅度升降镜筒。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幅度较小,可以使物像更清晰。目镜和物镜—目镜是用眼观察的镜头;物镜是接近物体的镜头。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用不同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可以调节光线的强弱。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光线强时用),一面是凹面镜(光线弱时用)。转动反光镜可以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物像的放大的倍数是目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 利用显微镜观察装片 ①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例: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一个“d”,那么在透明 纸上写的是“p”。②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放大倍数越小,视野范围越大,看到的细胞数量多,光线亮,适合寻找实验对象。 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等;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粗粮一般指大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如玉米﹑高粱﹑小米,绿豆,红薯等。 生物防治:用天敌防治农林害虫,如白僵菌防治玉米螟,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杀螟杆菌防治三化螟。 验证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7上P90 好氧菌都集中在叶绿体被极细光束照射的部位,证明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在叶绿体处进行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 根的作用:1,固着植物体2,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大量根毛有利于增大根的表面积,有利于根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主要部位:根尖成熟区(根毛)

(最新)2020年中考生物 第二单元 第二章模拟实训

第二单元第二章模拟实训 1.(2018·潍坊)下列动物中,身体结构呈辐射对称的是( ) 2.(2018·连云港)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鲫鱼适应水中生活。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蚯蚓靠刚毛的收缩就能进行运动 B.鲫鱼向前的动力来自尾鳍 C.蚯蚓靠湿润的体表进行气体交换 D.鲫鱼的身体呈流线型 3.(2018·青岛)海葵是青岛海边常见的腔肠动物。下列关于海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身体由外、中、内三个胚层构成 B.身体呈圆筒状,两侧对称 C.体表有用于攻击和防御的刺细胞 D.消化道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 4.(2018·淄博)下列关于无脊椎动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腔肠动物中的海蜇营养丰富 B.扁形动物中的蛔虫能危害人体健康 C.环节动物中的蚯蚓能够疏松土壤 D.软体动物中的牡蛎、扇贝等富含蛋白质、维生素 5.(2018·广东)下列动物属于鱼类的是( ) A.鲍鱼B.鳄鱼C.鲨鱼D.鲸鱼 6.(2018·扬州)鲫鱼的身体有许多特征表现出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鲫鱼游泳时,靠各种鳍产生向前的动力 B.鲫鱼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其特点是背面深灰色,腹面白色 C.鲫鱼体型呈纺锤形,体表覆盖鳞片并能分泌黏液,有利于在水中游动 D.鲫鱼体腔内有鳔,鳔内充满气体,能够调节身体在水中的深浅位置 7.(2018·青岛)鸟类在飞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能量。下列叙述中,与能量供应无关的是( ) A.心脏占体重的百分比大,心跳快 B.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C.有气囊辅助呼吸,能获得充足的氧气 D.胸骨上有龙骨突,胸肌发达 8.(2018·温州)《本草纲目》用“部”“类”等分类等级对药用动物进行了分类,其中将畜类、兽类、鼠类等归为兽部,其特征是“具有四足,全身被毛,胎生”。则兽部相当于动物分类中的( ) A.两栖类B.爬行类 C.鸟类D.哺乳类 9.(2018·岳阳)下列描述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错误的是( ) A.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青蛙是害虫的天敌,被人们称为“农田卫士” C.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伙伴,所以我们都要爱鸟、护鸟 D.鼠危害人类生产和健康,应当彻底消灭 10.(2018·东营)我市是山东省专业自行车队的起源地,中国·路通·黄河口(东营)公路自行车赛已在我市成功举办三届。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蹬车动作很简单,无需神经系统的协调 B.蹬车时只需要下肢的股四头肌参与 C.完成蹬车动作时,相关的骨和关节起支点的作用 D.骨骼肌受到刺激,牵引骨绕关节运动,完成蹬车动作 11.(2018·德州)2018年央视春晚的节目《沙场砺兵》中,杂技演员潘跃新的表演展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飒爽英姿。潘跃新表演动作的完成中,关节所起的作用是( ) A.支点作用B.动力作用 C.调节作用D.润滑作用 12.(2018·济宁)某男子看《唐人街探案》时,哈哈大笑后发现下颌不能正常合拢了。原因最可能是( ) A.关节囊受到损伤 B.关节头从关节窝中脱出 C.关节软骨有病变 D.韧带损伤颌骨无法复位 13.(2018·泰安)下列关于动物运动和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动物的运动有利于动物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和繁殖后代 B.躯体运动产生的过程是神经传来的兴奋→骨骼肌收缩→牵引骨绕关节活动 C.学习行为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D.“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可用野外采集的幼虫和新鲜白菜叶作为实验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二章 第三节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案设计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说明近亲结婚的危害。 二、能力目标: 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语言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增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运用科学方法解释生命科学的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相对性状与基因的关系; 2.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3.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之前我们学习了基因如何在亲子代间的传递,咱们通过投影片上的几个问题一起回顾一下。请大家思考并回答。 问题: 1.请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关系; 2.描述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3.基因由父母向子女传递过程中的桥梁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教师:想一想填图练习,如果把图中的染色体去掉,只看成对基因在亲子间的传递,你能写出来吗? (注: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书写完后打开投影片,进行校对,并对正确的同学给予表扬。) 教师:父母通过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把一对基因的一个传给了受精卵,这样子代的体细胞中,控制一种性状的基因仍然是一对,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

母方。那么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呢?请大家阅读书上的资料。 二、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教师:大家看黑板上的图,如果AA和aa基因分别控制着能卷舌与不能卷舌这一对相对性状,那么受精卵的基因型是Aa型,发育成的个体能卷舌吗?为什么? 学生:发育的个体仍能卷舌,因为受精卵中的基因中含有一个显性基因,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基因组成是DD或Dd都表现显性性状,所以发育成的个体应该是能卷舌的。 教师:这位同学分析资料和收集资料的能力很强,回答很好。他仅仅是借鉴了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而这个最初的结论是哪位生物学家得出的呢? 学生:意大利科学家孟德尔。 教师:这位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如何发现这一伟大的规律呢?请大家看投影片,思考讨论并回答。 1.孟德尔选择了关于豌豆的容易区别的七对相对性状作为研究对象。例如高豌豆高约1.8-2.1 m,短豌豆约0.2-0.5m。如果高豌豆控制高度的一对基因是AA,矮豌豆控制高度的基因是aa,两者杂交的后代杂种豌豆会怎样呢? 2.杂种豌豆为什么只表现高的呢?控制矮性状的基因(a)有没有传给子代呢? 3.如果把杂种高豌豆种子种下去,它的后代将会怎样?这表明什么问题? 4.隐性性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呢? 5.为什么杂种豌豆种子的后代高的多而矮的少? (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讨论,然后作答。) 三、展示交流,释疑解惑 教师:请同学们回顾刚才所讲的知识及其他同学的回答,对本部分的内容给以小结。 1.相对性状可分为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 2.基因可分为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而且只有两个隐性基因在一起时,才表现隐性性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