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_一文的几点意见

_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_一文的几点意见
_关于利簋铭文的释读_一文的几点意见

1339张崇礼:晋公盘铭文补释

晉公盤銘文補釋 張崇禮 北華大學文學院 近日,吳鎮烽先生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網站公佈了某私家收藏的晉公盤資料,並通過和晉公銘文的對讀,對晉公 盤銘文做了很好的考釋。1文章發佈後,又有許多學者提出了精闢的見解。我們擬在此基礎上對銘文釋讀再談一些自己的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彊武魯宿 “彊武魯宿”,吳鎮烽先生認為:“彊武”即加強武備,擴充實力,開拓疆土。當指晉獻公建立上下二軍,驅逐諸戎,平滅耿、霍、魏、虢、虞等國,所謂“併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魯”通嘉,善也。金文習見。《牆盤》:“宏魯昭王”,《頌壺》:“敢對揚天子丕顯魯休”。“宿”訓守,訓安。《增韻·屋韻》:“宿,安也,守也。”《左傳·昭公二十九年》:“官宿其業,其物乃至。”

杜預注:“宿,猶安也。”《荀子·王道》:“使臣下百吏,莫不宿道鄉方而務。”“魯宿”意即嘉安,善安。頌揚憲公治國守民之嘉善。或訓“魯”爲遲,引申爲緩;“宿”讀爲縮,取也,斂也。《莊子·徐無鬼》:“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俞樾平議:“宿讀爲縮。《國語·楚語》:‘縮於財用則匱’,《戰國策·秦策》:‘縮劍將自誅’,韋昭、高誘注並曰:‘縮,取也。’枯槁之士宿名猶言取名也。”“魯縮”或許是講獻公在這些征戰之後能夠緩於斂取,讓國民休養生息吧! 今按:“彊”,當訓為堅強、堅定。《書·皋陶謨》:“彊而義。”孔傳:“無所屈撓。”孔穎達疏:“彊,謂性行堅強。”《墨子·修身》:“志不彊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武”,與文相對,指有武功。“魯”,通“嘉”,善也。吳先生之說可從。“宿”,吳先生訓為安,或讀爲縮,訓為取、斂。“彊”、“武”、“魯”皆為形容詞,吳先生所訓二義皆為動詞,不合。“宿”當讀為“肅”,“宿”、“肅”同為心母覺部,常相通假。2“肅”,恭敬、莊重。《書·洪範》:“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聖。”孔傳:“心敬。”

天亡簋铭文汇释及簋名浅释

摘要:天亡簋作为西周时期一件重要的青铜礼器,其断代、铭文隶定历来争议不断。故此将各家对铭文之解释汇集在一起,着重于有争议的文字隶定与断代考释,藉以希望通过汇总,能为研究此器者提供资料,方便其研究。 关键词:天亡簋;集释;断代 道光末年与毛公鼎同时出土于陕西岐山县礼村的天亡簋,原藏陈介祺,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大多数学者认为天亡簋是西周时器,有学者甚至认为此簋可能成为比利簋更早的西周最早之青铜器。该器通高24.2厘米、口径21厘米、方座边长18.5厘米。侈口鼓腹,兽首形四耳,下有长方形珥,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腹和方座均饰张口露齿头大卷体兽纹,颈饰夔龙纹。张克忠称其“雄健有力,别具风格”。 关于天亡簋制作年代,学者虽多承认在西周早期,但历来争议不断。其中主要集中在两个点上,一为武王时期器,一为其他时期器;而认定在武王时期的学者又分为两派:武王克殷前制作和武王克殷后制作。 就笔者收集到的资料看来,主流观点认为应为武王时器。代表学者有陈介祺、孙诒让、徐同柏、郭沫若、陈梦家、唐兰、于省吾、孙稚雏等人,其中以孙作云、孙常叙、张亚初、高木森四位为代表认为天亡簋是武王灭商之前所作;刘晓东及蔡运章则在此基础上认为此器作于武王东土度邑定宅之后。而认为天亡簋应是作于其他时期的则有几种说法:周锡及日本学者白川静认为该器在康王时期铸造;殷涤非认为该器当作于昭王时期。 关于天亡簋的记载,最早出现是在徐同柏《从古堂款识学》,徐氏将此器命名为周祀刊,命名缘由难以知晓。天亡簋除了周祀刊,另有朕簋、大丰簋、毛公聃季簋等别名。而簋名的确定又跟铭文的隶定与解读息息相关。现将天亡簋铭争议之处悉数列开,于观各家隶释之时解簋名之惑。 天亡簋铭全文如下: 乙亥王又大?n(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室,降天亡又王,衣祀?(于)王不?@考?(文)王,事喜上帝,?(文)王?o才(在)上,不(丕)?@王乍眚(省),不(丕)?(肆)王乍?(赓),不(丕)克乞衣王祀,丁丑王?l(飨)大?(宜),王降亡?爵退囊,隹(唯)?(朕)又蔑每?⑼跣??(于)?(?)?n(?)。 乙亥王又大?n 乙亥,原铭乙字缺失,徐同柏、孙诒让等人通过下文“丁丑”推之,认为残泐之字应为“乙”字,即“以纣亡于甲子推之,则是后七十一日也”。 ?n,字形据拓本为,旧释有?n、丰两种说法,现摘录各家意见分述如下: 刘心源认为该字可释“?n”读“礼”,原因是古刻丰、?n篆形无别。孙诒让释为礼。吴大澄认为是丰,乃地名也。柯昌济言“‘大礼’谓宗庙郊祀之事。或为古代礼制中之专名词,未敢定”。郭沫若通过与邢侯尊铭文的比较,认为大丰乃田役搜狩之类,或?s操习水战;又以封丰本同声字,认为大丰当即大封。吴?]生、于省吾赞同这一观点,认为丰?n古通。杨树达据铭文考释,认为大丰乃游娱之事,不关典礼也。李平心将此字释为丰,认为大丰为祭礼名,是天子举行大祭礼。天子首先献祭于大王、王季、文王的庙。岑仲勉则认为大丰一词,周金只两见,在天亡簋及麦尊。认为或许“大封”之一义为封建诸侯,大丰实后世封禅之一体。又自白川静《金文通释》中得另一种说法:大丰是本祭中举行的奠醴或?鬯之仪礼。劳干认为大丰,是丰年。“乙亥,王有大丰”,是指这一天做丰年的祀典。 与众不同的当属裘锡圭的解释。他从乐器角度考虑,认为大丰似是一种乐名或礼仪之名,怀疑簋器得名也与作为乐器的“丰”有关。林?肪痛诵垂?《?n丰辨》进行辨析。他在文中讲到:“天亡簋之‘王有大’究竟从(珏)还是(?裕?今之鼓字)不甚肯定,但据麦尊之‘为大’中的字形,可判定是?n,故旧称‘大丰簋’是不妥的”。蔡运章认为“大礼”即《礼记?乐记》

古代文学史之先秦散文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先秦散文的萌芽、源头 一、先秦叙事散文的萌芽1甲骨卜辞我国散文的最早萌芽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中有些文句虽然简短,但是语意完整鲜明,特别是还能通过语法结构和使用某些虚词,表达出一定的语气,可以说是我国古代记叙散文的萌芽。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

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 己巳王卜贞:(今)风商受(年)?王占曰:“吉。东土受年?吉。南土受年?吉。西土受年?吉。北土受年?吉。” 2商周铜器铭文(金文) 杰作:《散氏盘铭》《毛公鼎铭》 《虢季子白盘铭文》:“唯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作宝盘。丕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走亘走亘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格周庙宣榭,爰享。王曰:‘白父,孔扬有光。’王

赐乘马,是用佐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征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3《易经》中的卦爻辞有许多产生于商周时期。比甲骨卜辞更趋完整,并且有某些生动形象的描写。有的还用简洁洗练的句子,表达某种生活经验和哲理。《离》九四“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中孚》六三:“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二、叙事散文的源头:《尚书》 1《尚书》的相关常识:最早的成篇散文汇集,是我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

总集。原称《书》,到了汉代,才改称《尚书》,意为“上古之书”。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经过秦火,汉人搜集整理到二十九篇,因为是用当时隶书字体写成,故称今文尚书。后又在孔子故宅发现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十六篇,后十六篇不久失传。后来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25篇,又从今文尚书析出四篇,连同原有的今文上书,共58篇。 2形成了中国古代散文洗练精审、言简意赅的传统特点和言、文不一的传统。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诸多文诰都

虢季子白盘铭文释读

虢季子白盘铭文释读 (1)、“隹十又二年”,经断代考证,白盘系周宣王时的器物,经“夏商周断代工程”划定,周宣王即位时为公元前828年,“周宣王十二年”即公元前816。“”,即“二年”,为合体 字。金文中常见的合体字有:“上、下”写作“”;“小子”写作“”,“上帝”写作“” 等。“正月初吉丁亥”中的“初吉”是月相,“丁亥”是天干地支组合。由于此器纪年之月相,天干地支齐全,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 (2)、虢,从从虎,意为“人捕虎之状”,虢族人很有可能是从事捕虎打猎为生。那么,“虢”意含了“勇敢”之意。后世将虢氏族居地称作“虢”。周初虢地成为周文王弟弟的封地,称“虢国”,在今河南西部三门峡一带,后分为东、西虢,西虢在今宝鸡虢镇一带。(3)“”为“季”,从年从子,意为“年之子”。“季”字在盘中取古时候排行大小“伯仲叔季”中“季”之“最小”的意思。 (4)“”为“子”,好像一个小孩跃跃欲试的跳舞样。另有一部分人认为此字意源为男女性交媾和之态。“子”在金文中写作“”(如利簋中的铭文),很难推测其本意。 (5)、“”在此隶作“白”,而非“日”,“日”字写作“”。 (2)(3)(4)(5)、合读为“虢季子白”,四字的解释有种种,有人认为应理解为“虢氏的季子名白”;有人认为应理解为“虢氏的季子名子白”;还有人认为“虢季”是氏族名,“子白”为人名。因而“虢季子白盘”有人也称作“白盘”。 (6)、“乍寳盤”即“作宝盘”。“”字底部形似青铜器中圆盘的形状,上部形似人洗手的样子。 (7)、“不”通“丕”,《说文解字》中:“丕,大也。”曹操曾给他的大儿子取名“曹丕”。(8)、为“显”,意为“显赫”之意。在金文中“正显”多合用。 (9)、“”,学者隶定为“壮”,“力能扛鼎谓之壮”。“壮武”即“攻打、讨伐”之意。(10)、“戎工”。此二字多数学者认为“戎”为“战争、战事”,“工”通“攻”,“戎工”即“军事活动”。不过我个人认为上文出“丕显子白”即有赞扬自白之意,那么“戎”字可译为“讨伐戎方(少数民族)有功”亦未尝不可。 (11)、经维,“经”指织物上的纵线,“维”指织物上所系的绳。“经维”是属于同义连用,意为“经营、治理”。《诗*大雅*江汉》:“经营四方,告成于王”。 (12)(13)、搏伐猃狁。伐,从人从戈,以戈击人谓之伐。“猃狁”是西北的部族,曾长期与周为敌,幽王时灭宗周的犬戎,大概也是猃狁的别称。很多金文都提到周人击伐猃狁之事。多友鼎中记载猃狁侵犯京师镐京、荀、杨、漆,厉王派武公部下的多友与猃狁交战;不起簋 记载猃狁周之西部疆域,打到西(今甘肃礼县),秦庄公不其遵周王命追击于(略)、高陶(Yao)。《诗经*小雅*采薇》:“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诗经*六月*》:“猃狁孔炽,我是用急……猃狁匪茹,整居焦获,侵镐及方,至于泾阳”。 (14)、洛之阳,即洛水的北面。古时候对地理位置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 (15)、“”,即“折首五百”。“”是个合体字,“”,左边木断开意为“折断”。 (16)、“执讯五十”,即子白征战抓获了五十个人。 (17)、是以先行。杨树达认为“因子白执讯有功,当归来献俘于王,故先行也”。 (18)、“”即“桓桓”。《尚书*牧誓》:“——--——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如熊如——————。”《尔雅*释训》:“桓桓,威也”,即“桓桓”就是威武的样子。(19)、献聝于王。“聝”是指古代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耳朵(用于计数报功)。 (20)、王孔加(嘉)子白义。“加”通“嘉”。“孔”字在金文中写作“”,取小孩儿吮吸

教师招聘考试中小学美术学科专业知识判断题专项训练及答题技巧

专题五判断题 题型与技巧分析 判断题是教师招聘考试各科目中必考的题型,其答案只有对与错两种。判断题的命题通常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或有意义的概念、事实、原理或结论。判断题一般要求考生判断一条事实的准确性,或判断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元素之间关系的正确性。虽然判断题只有两种答案似乎很简单,但更多的判断题包含的内容似是而非,让人捉摸不定,一不留神便会出错。了解判断题的设错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答对判断的水平。判断题常见的设错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习惯性设错 该类判断题即按照学生的惯性思维特征设错,使考生在答题时出错。 【例1】雕塑是雕和塑两种制作方法的总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雕塑”的概念,如果按照惯性思维来看,该题是正确的,但实际上雕塑包含雕、刻、塑三部分。 【例2】根据客观物象与人眼、画面的不同关系,可以将透视分为平行透视和斜角透视两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透视的分类,如果按照习惯性思维,平行与斜角是两个相对应的 词,故很容易认为该题是正确的。实际上透视分为平行透视、成角透视、斜角透视三种。 如果遇到该种判断题,则应该仔细审题,开放思维。 ★事实设错 题干中所描绘的内容,与美术课本描述的事实有出入,考生稍有不慎就会出错。 【例1】画像石与画像砖是一种以石为地、以刀代笔的绘画艺术。在厚葬之风盛行的汉代,人们用画像石、模印烧制的画像砖建造墓室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画像石与画像砖盛行的年代。由于画像适合画像砖盛行于汉代,所以本题错误。 【例2】花鸟、禽兽到唐代已独立成科,艺术上已逐渐成熟,于是出现“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风格。(×) 【解析】本题的错误在于:“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的艺术风格是五代的时候出现的。 遇到此类判断题最好先审题,然后再回忆于此相关的内容。 ★修饰设错 这类题目命题往往在题目中故意加一些修饰成分,引起考生思维错觉,导致答题时出错。 【例1】在中国原始时代,雕塑已经完全从实用艺术中分离出来。(×)

曾侯与编钟铭文补释

曾侯與編鐘銘文補釋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 《江漢考古》2014年第4期發表曾侯與墓簡報,包括曾侯與鐘銘照片、拓片、釋文等,并在同期發表了座談會紀要,以及凡國棟、李學勤、曹錦炎、李天虹、徐少華等諸位先生考釋該銘文的專文。各位先生貢獻已多,我們在此基礎上,隸寫銘文,并就不同意見處撰寫註釋。 隹(惟)王正月,吉 日甲午,曾侯 曰:“白(伯)(括)上 (庸),左右文武, 達(殷)之命〔一〕,(撫) (定)天下〔二〕。王(遣) 命南公,(營)宅 (汭)土,君坒(庇)淮 尸(夷)〔三〕,(臨)有江()。 周室之既庳(卑), (吾)用燮(戚)楚。 吳恃有眾庶 行亂,西政(征)南 伐,乃加於楚, (荊)邦既(削)〔四〕,而 天命(將)誤(虞)〔五〕。有 (嚴)曾侯,(業業)氒(厥) (聖)〔六〕,親(薄)武攻(功)〔七〕,

楚命是爭(靖)〔八〕,(復) (定)楚王,曾侯 之龗(靈)〔九〕。穆<>曾侯〔一〇〕, (壯)武(畏)誋(忌),共(恭) (寅)齋(盟),伐武 之表〔一一〕,褱(懷)燮四 旁(方)。余(申)(固)楚 成,整(復)曾疆〔一二〕。 (擇)(辝)吉金〔一三〕,自 (作)宗彝,龢鐘 鳴(皇),用考(孝)[以] 亯(享)于(辝)皇(祖)〔一四〕, ?(以)[祈](眉)(壽),大 命之長,期(其)肫(純) (德)降,(余)萬(世) 是(尚)。 銘文按內容可分為三段。1、“惟王正月”至“臨有江”,追述祖先南公(伯括)的功績;2、“周室之既卑”至“整復曾疆”,講述周室卑弱後,曾依附楚,并因“復定楚王”而與楚盟誓“整復曾邦”;3、“擇辝吉金”至尾,記作鐘的用途。 銘文是韻文,有三韻,分別押魚部、耕部、陽部。1、“惟王正月”至“而天 命將虞”,“午”、“武”、“下”、“土”、“”、“楚”、“虞”皆魚部字。2、“有嚴曾侯”至“曾侯之靈”,“爭”、“靈”係耕部字。3、“穆<>曾侯”至文末,“盟”、 “方”、“疆”、“皇”、“長”、“尚”是陽部字。 註釋: 〔一〕左右文武,達殷之命,與盤:“夾召文王武王,達殷,膺受天魯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一) 文怀沙先生在《中华根与本——宝学概论》一书代序“宝学悬解”中讲:“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源流中宏大的一支。”如果说,上古神农氏时代古陈仓的炎帝、姜炎文化还属“多元”发展的“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的话,那么,继姜炎文化之后而兴起于宝鸡的周秦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文怀沙先生讲:“宝鸡文物之盛,奠定了周秦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颇大解释空间。”本文通过介绍宝鸡出土青铜器的特点,阐述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及眉县杨家村窖藏的突出贡献,旨在说明周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 宝鸡青铜器的特点 宝鸡是我国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重要地点之一。与长安、洛阳等到地相比较,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显著的特点: 一是出土青铜器历史悠久。《汉书〃郊祀志》记: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得鼎献之”;《宋书〃符瑞志》载:“汉章帝建初七年十月,车驾西巡至槐里,右扶风禁上美阳得铜器于岐山,似酒尊”。这两件铜器在陕西乃至全国也是西周青铜器出土年代最早的器物。 二是出土青铜器的范围广。宝鸡地区以扶风、岐山两县北部的周原遗址为中心,以及眉县、凤翔、麟游、陇县、千阳、金台、渭滨、陈仓等县区,从古至今都有出土周秦青铜器的记载。在一个地区,有如此大范围,集中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三是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大。历史上,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中,有出土地点可考者达90余器,半数以上出自陕西,其中有10器以上出自岐山、扶风。从1820年到1949年,100多年间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达数百件。 据统计,仅周原遗址,汉代以降,已出土西周青铜礼器千余件,是著名的丰镐遗址的3倍。约占全省西周青铜器数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解放后的37年间(1949~1985年),陕西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约3400余件,其中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达2500多件,约占73.5℅,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是青铜器窖藏多、一次性出土数量大。就西周青铜器出土的形式而言,以窖藏为主,墓葬次之。据不完全统计,宝鸡百年来共发现周秦时期青铜器窖藏150多个,仅周原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现青铜器窖藏130多个,这是其它省、市没有的。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秋,扶风县任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120余件;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夏,扶

簋铭文“同朕臣兴畮”新释

"簋铭文“同朕臣兴晦”新释 刘大月 【摘要】$簋铭文“同朕臣兴晦”当理解为“踵任臣,兴治’’,大意是说,效法任臣,奋发治理(国家)的意思。 整篇铭文是“公”训诫新任命的官吏的话语。 【关键词】同;朕臣;兴;牧 【作者简介】刘大月,女,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吉林长春130012) 《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①一书刊布了一件新的青铜簋,其铭文作(一般用通行文字): 隹(唯)九月,者子具服,公乃令(命),才(在)癖曰:凡朕臣兴?(亩)。(敢对公休,用乍(作)父癸宝尊彝。 这件铜器甫一公布,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讨论的文章较多②,但对于“凡朕臣兴晦”一句铭文尚有可讨论的余地,笔者拟将自己的看法写出来,供方家指正。 先来说一下器主的名字。此字一般隶作“S”形,也有隶作“書”形的。③此字原作: 这个字下所从乃是“鬲”是确定无疑的,但上部所从不是“夭”字。此字还见于同墓出土的铜簋(M5: 2),字形作④: ①首阳斋、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首阳吉金 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为行文方便,本文简称为《首阳吉金》。 ②谢治秀主编:《齐鲁文博 山东省首届文物科学报告月文集》,齐鲁书社,2002年,第111页;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 辞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第900页;沈宝春:《〈首阳吉金>选释》,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第30页;李鲁滕:《新见#器略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2011年8月6日(https://www.360docs.net/doc/e51762178.html,/Web/Show/1614);朱凤瀚:《滕州庄 里西滕国墓地出土書器研究》,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中国古代青铜器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第17页;韩巍:《读 〈首阳吉金>琐记六则》,朱凤瀚:《新出金文与西周历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03页;杜传敏等:《1989年山东滕州庄里西西周 墓发掘报告》,《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期;王峰、李鲁滕:《近见#器略考》,《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2年第1期;王进锋:《#簋铭文与西周诸侯国的财政来源》,虞万里主编:《经学文献研究集刊》(第18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17年,第1 12页。 ③陈英杰:《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第900页;王进锋:《饔簋铭文与西周诸侯国的财政来源》。 ④杜传敏等:《989年山东滕州庄里西西周墓发掘报告》。 n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学习资料

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红山文化雕塑 红山文化,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雕塑,是中国原始雕塑,大体分为人像雕塑和动物雕塑两大类。 红山文化陶塑与泥塑女神像的出土,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重要的美术考古新发现之一。1982年,在辽宁红山文化祭祀遗址中,首先发现一批小型陶塑孕妇像;1983年,在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遗址发现一件与真人等大的泥塑女神头像,五官清晰,造型逼真,目光炯炯,嘴唇掀动,颇具神秘色彩。附近还有更大的女性塑像残块出土。研究者一致认为它们是丰收女神或地母神的形象。 红山文化玉龙已在多处发现,其中尤以内蒙古三星他拉出土的玉龙刻划的最为栩栩如生。这条玉龙墨绿色完整无缺,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音列)。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1971年,被考古界誉为红山文化象征的“中华第一龙”。 2、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中国东南地区太湖流域的新石器文化类型,良渚文化玉琮出土于该区域。 浙江余杭反山出土了一件大玉琮,宽博厚重为目前所知良渚玉器之首,有“琮王”之称。上面刻画的神徽图案,可能是多个氏族图腾符号组合、演变而成。

良渚文化玉器多用减低平雕加阴刻线的手法作器表装饰,工艺水平更高,其上的兽面纹饰与后来商代青铜器表面的饕餮纹可能有渊源。 3、龙山文化黑陶 黑陶是在烧制结束时,从窑顶慢慢加水,木炭熄灭后产生浓烟,使陶器渗炭而成的,表面漆黑光亮且较为致密。 山东龙山文化以轮制技术制成的薄胎蛋壳黑陶以器形别致、工艺精巧而著称。潍坊姚官庄出土的蛋壳黑陶盘口花柄圈足杯,轮廓曲折多变,造型稳健俊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黑陶与彩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陶瓷器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第二章 1、三星堆铜塑(13) 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是古代蜀国的都城之一,70多年来,那里一直是考古工作者探索古蜀文化的重要目标。1986年7~9月两个商代大型祭祀坑的发现,两坑上千件蜀国珍贵文物面世,顿时轰动中国,震惊了世界。 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上千件青铜器、金器、玉石器中,最具特色的首推三四百件青铜器。其中,一号坑出土青铜器的种类有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跪坐人像等。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器有大型青铜立人像、跪坐人像、人头像等。 其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立人像,该像身高181.2厘米,连底座高262厘米,头戴华冠,粗眉大眼;身着饰有云龙纹的左衽长袍,双臂上

静簋铭文释读

《静簋》铭文释读 【摘要】静簋是西周中期穆王时代的青铜器,其铭文记载对研究当时历法、官制、书法发展等都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本文仅从断句、训诂以及其现存意义几个方面对《静簋》铭文做一个大概的释读。 【关键词】静簋铭文训诂 静簋,西周中期穆王时代青铜礼器。簋,是一种盛饭的礼器。此器高4.1、腹深4.1、口径7.3寸,重7.9375斤。侈口束颈,下腹向外倾垂,兽首双耳,下有方垂珥,圈足沿外侈。颈饰垂冠回首夔纹和浮雕牺首,腹饰垂冠回首大鸟纹,均以云雷纹填地。现存于美国纽约萨克勒。此器内刻有精美铭文,共八行九十字,重文两处。下面就依据《静簋》铭文内容,从断句、字词训诂、意义等几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释读。 一、铭文内容 依据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第384页,图九七拓片,内容如下: 隹六月初吉王在京丁卯王令静射学宫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尸仆学射八月 初吉庚寅王以吴吕邦君射于大池静学无王赐静鞞静敢拜首对 扬天子丕显休用乍文母外姞子子孙孙其万年用 二、铭文断句 隹六月初吉,王在京。丁卯,,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尸仆学射。八月初 吉庚寅,王以吴、吕邦君,射于大池。静学无,王赐静鞞。静 敢拜首,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乍文母外姞,子子孙孙其万年用。 此文断句尚有许多争议,争议多在第二句末,逗号还是句号的问题。王国维在《生霸死霸考》中曾经阐述过关于月相的两个概念,一个是月相作为公名用,即四分法,另一个是月相作为专名用,即四个月相词语特指每个时间段的开始的一天,是指某一天。此处的用法应该是第二种情况,省略干支,直接用月相作为专名来计时。另外,在先秦记事有一定的体例,通常是一个时间,一件事。所以,后面的“丁卯”应该是另一天,也就是“王在京”和“王令静射学宫”不是一天发生的事情,故中间应该用句号分隔。 三、铭文训诂 1、“隹六月初吉”。 文中“隹”,为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鸟形。《说文》:“鸟之短尾之总名也。”此处应为助词,放于句首,表发端,与现在“惟”作助词放于句首用意义相同。在金文中此种用法普遍,如《大盂鼎》开头:“隹九月,王在宗周”;《舀鼎》开头:“隹王元年,六月”;《虢季子白盘》开头:“隹十又二年,正月”等等都是此种用法。 文中“初吉”,是周代月相的一种。王国维在《生霸死霸考》中提出四分法,月相被分为初吉、既生霸、既望霸、既死霸四种。初吉是每月的一日到七八日,用现在计时来论,大概相当于每月的第一周。这样就弥补了古代干支计时的一些问题,干支计日只能反映序次,不能反映序数,比如一个月中可能会出现两三次“丁卯”,光记录“丁卯”就无法确认到底是具体哪天,用此法便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相当于把每月又分了几个时间段,把计时更精确了。同时,如前文所述,王国维还在此文中阐述了月相的两个概念,月相作为公名和作为专名,此处即作

盘为承水器

盘为承水器。商周时期贵族宴会时,宴前饭后要行沃盥礼,沃盥时往往盘、匜配合使用,即用匜浇水于手上,用盘接洗手后的废水。如《礼记·内则》谓:“进盥,少者奉槃,长者奉水,请沃盥。”东汉经学家郑玄注:“槃,承盥水者。”西周中期前段流行盘盉相配,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多为盘匜相配。战国以后,沃盥之礼逐渐废弃不用,盘也被“洗”代替。 青铜盘出现于殷商早期,但为数不多,至商代晚期才流行起来。商代盘的形制多为敞口、圈足、无耳。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墙盘以及2003年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逨盘是著名的青铜盘。散氏盘又称夨人盘,西周后期青铜器。高圈足,有二附耳。盘内有铭文375字,记述夨划田给贵族散氏,利用山、川、路、树等自然标志标定田界,并列举见证人,宣誓信守契约。散氏盘是研究西周后期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虢季子白盘是西周中期青铜器。长方形,四面各有二兽首,衔环,四足为矩形。装饰有环带纹,是迄今所见最大的铜盘,曾为私人所占有。铭文111字,记录了虢季子白受周王之命征伐西北少数民族猃狁,因有功受到周王赏赐的事情。虢季子白盘铭文为研究西周政治、军事提供了重要史料。墙盘又称史墙盘,西周中期恭王时器。1976年陕西扶凤庄白一号西周青铜器窖藏出土,与其出土的青铜礼器有一百多件,均属微氏家族器具。圆腹双附耳,圈足。腹饰垂冠分尾长鸟纹,圈足饰窃曲纹。腹内底有铭文284宇,宇体秀美规整。墙盘铭文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做器者是担任吏宫的微氏家族中名墙的人,故名墙盘,或吏墙盘。铭文分为前后两段,前段历数周代文武、成康、昭穆各王,并叙当世天子的文功武德,这在铜器铭文中是不多见的。其中记述的昭王南伐荆楚之事,可以印证和补充历史文献。铭文接着叙述自己祖先的功德,讲述了微史家族的发展史,从高祖甲微、烈祖、乙祖、亚祖祖辛、文考乙公到史墙。铭文颂扬祖先功德,祈求先祖庇佑,是典型的追孝式铭文。人们从微氏家族的发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政策。盘铭对研究西周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逨盘是2003年1月29日在陕西眉县出土的27件青铜器之一,盘铭文达372字,比著名的《史墙盘》青铜器铭文还要长,是建国以来出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铭文中记录的周王有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等12代王(时王为宣王),几乎是完整的西周诸王世系表。这个世系和《史记·周本纪》的记载一致,因此,以前学者提出的存在“周公纪年”的观点,就得不到金文材料的支持,有关“共懿孝夷”王序的争论也由此迎刃而解。对研究西周史中的重要问题有重要价值。铭文主要记述单氏在西周八代世系,并记载逨及其父亲因伐戌和治理林泽有功,受周王室册封奖励之事。 陕西眉县杨家村出土的27件青铜器是2003年中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21世纪的重大发现。这批27件青铜器,出土于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的一个窖藏里,是当地村民取土时发现的。这批珍贵的青铜文物不仅成套,而且件数多。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三次大规模出土的铭文青铜器。它们主要有鼎、盘、壶、盂、鬲、盉等,其中包括四十二年逨鼎两件,四十三年逨鼎十件,单叔鬲9件,逨盘、逨盉一对,叔五父匜一件,单五父壶两件,(天字型金文)盂一件,铭文共8套。鼎最大者直径约有六七十厘米,部分以大套小地叠放着。这批青铜器造型精美,保存完好,铭文遒劲古朴,且件件都有述事铭文,铭文总数目前统计已达4000余字。这批青铜器属于西周单氏家族的逨、叔五父、单五父、单叔。西周青铜器出土过许多次,但这次出土的青铜器价值是空前的。许多学者都对铭文及反映的历史进行了研究。李零《读杨家村出土的虞逑诸器》《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3期探讨了作器者的名字、身份、世系,认为其中(天字型金文)盂年代比较早,不是同一家族的铜器,其它都属于一个职官为虞,私名为逨的人所作。作者以“逑”为氏,在铭文中有匹配之意,行辈为“叔”,字“五父”,可能是另一种名、字互训(“五”读为“伍”,伍亦有匹配之意),是单氏家族的一个分支,是“灵伯”和“懿仲”的后代。他还认为,逑的七世祖考,其中的(上彖下皿)是重要人物,其祖父是成王前后的王室大臣益公,可见益氏家族也是从单氏分出。另外,从(上彖下皿)器讲养马的铭文以及文献记载虞的职官来看,马政也由虞官负责。王辉《(从

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书目

文物出版社《历代碑帖法书选》书目 大盂鼎铭文(影初拓) 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原件藏台北故宫及故宫)毛公鼎铭文(原件藏台湾中央博物馆) 秦石鼓文(影明拓,原件藏故宫) 汉袁安、袁敞碑(影初拓,原件藏辽博) 汉西狭颂(影明拓) 汉史晨前后碑(影明拓) 汉鲜于璜碑(影初拓) 汉礼器碑(影明拓) 汉张迁碑(影明拓) 汉石门颂(影古鉴阁本) 汉曹全碑(影明拓) 汉张景碑(影初拓) 汉尹宙碑(影清拓) 汉乙瑛碑(影王氏拓本) 明拓夏承碑(影明拓) 宋拓天发神谶碑(影宋拓,拓本藏故宫) 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影神龙本) 宋拓懐仁集王书圣教序(影宋拓)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影碧玉版本) 北魏张猛龙碑(影明拓) 北魏张玄墓志(影宋拓) 北魏元怀墓志(影初拓) 北魏元略墓志(影陶湘监拓本) 北魏刁遵墓志(影清拓) 龙门二十品(影清拓)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影坊本) 石门铭(影明拓) 爨寳子碑(影初拓) 爨龙颜碑(影初拓) 宋拓智永千字文(影宋薛嗣昌刻本,藏故宫) 隋龙藏寺碑(影宋拓) 隋苏慈墓志(影初拓) 隋董美人墓志(影清拓) 晋唐小楷五种(影宋拓,)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影辽博藏拓)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影唐拓) 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影明拓,藏北京文物商店)唐欧阳询书皇甫府君碑(影宋拓) 唐欧阳询书化度寺碑(影明郁逢庆题跋本)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影宋拓,藏故宫)

唐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影宋拓,藏故宫) 唐贺之章书孝经(影原件) 唐李邕书麓山寺碑(影宋拓,藏北京文物商店) 唐张旭古诗四帖(影原件,藏辽博) 唐孙过庭书谱(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怀素自叙帖真迹(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颜真卿书麻姑山仙坛记(影明翻刻明拓) 唐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影明拓西安本) 唐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影宋拓) 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影宋拓)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影初拓)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影宋拓) 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影敦煌唐拓) 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影宋拓) 唐灵飞经(影初拓) 宋苏轼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影原件,藏故宫) 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华严疏卷(影原件,藏台北故宫) 宋米芾苕溪诗卷(影原件,藏故宫) 宋蔡襄自书诗(影原件,藏故宫) 宋赵佶真书千字文、秾芳诗(影原件、藏上博及台北故宫)元赵孟俯书洛神赋(影原件,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元赵孟俯书胆巴碑(影原件、藏故宫) 元赵孟俯书妙严寺记(影墨迹影) 元赵孟俯书六体千字文(影原件) 元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影原件、藏故宫) 明宋克书急就章(影原件) 明唐寅落花诗册(影原件,藏苏博) 明祝允明书琴赋卷(影原件) 明文征明西苑诗(影原件,藏故宫) 明董其昌浚路马胡记(影原件,藏故宫) 草诀百韵歌(影原件) 清傅山书丹枫阁记(影原件,藏辽博) 清杨沂孙篆书(影原件) 清吴大澄临金文三种(影原件) 邓石如篆书(影原件)

大盂鼎铭文

大盂鼎铭文(影初拓) 散氏盘、虢季子白盘铭文(原件藏台北故宫及故宫)毛公鼎铭文(原件藏台湾中央博物馆) 秦石鼓文(影明拓,原件藏故宫) 汉袁安、袁敞碑(影初拓,原件藏辽博) 汉西狭颂(影明拓) 汉史晨前后碑(影明拓) 汉鲜于璜碑(影初拓) 汉礼器碑(影明拓) 汉张迁碑(影明拓) 汉石门颂(影古鉴阁本) 汉曹全碑(影明拓) 汉张景碑(影初拓) 汉尹宙碑(影清拓) 汉乙瑛碑(影王氏拓本) 明拓夏承碑(影明拓) 宋拓天发神谶碑(影宋拓,拓本藏故宫) 晋王羲之兰亭序帖(影神龙本) 宋拓懐仁集王书圣教序(影宋拓) 晋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影碧玉版本) 北魏张猛龙碑(影明拓) 北魏张玄墓志(影宋拓) 北魏元怀墓志(影初拓) 北魏元略墓志(影陶湘监拓本) 北魏刁遵墓志(影清拓) 龙门二十品(影清拓)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影坊本) 石门铭(影明拓) 爨寳子碑(影初拓) 爨龙颜碑(影初拓) 宋拓智永千字文(影宋薛嗣昌刻本,藏故宫) 隋龙藏寺碑(影宋拓) 隋苏慈墓志(影初拓) 隋董美人墓志(影清拓) 晋唐小楷五种(影宋拓,) 大唐王居士砖塔铭(影辽博藏拓) 唐虞世南书孔子庙堂碑(影唐拓) 唐褚遂良书雁塔圣教序记(影明拓,藏北京文物商店)唐欧阳询书皇甫府君碑(影宋拓) 唐欧阳询书化度寺碑(影明郁逢庆题跋本) 唐欧阳询书九成宫醴泉铭(影宋拓,藏故宫) 唐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影宋拓,藏故宫) 唐贺之章书孝经(影原件) 唐李邕书麓山寺碑(影宋拓,藏北京文物商店)

唐张旭古诗四帖(影原件,藏辽博) 唐孙过庭书谱(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怀素自叙帖真迹(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颜真卿书麻姑山仙坛记(影明翻刻明拓) 唐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影原件珂罗版影,藏台北故宫) 唐颜真卿书争座位帖(影明拓西安本) 唐颜真卿书颜家庙碑(影宋拓) 唐颜真卿书东方画赞碑(影宋拓)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影初拓) 唐颜真卿书多宝塔碑(影宋拓) 唐柳公权书金刚经(影敦煌唐拓) 唐柳公权书神策军碑 唐柳公权书玄秘塔(影宋拓) 唐灵飞经(影初拓) 宋苏轼人来得书、新岁展庆帖(影原件,藏故宫) 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华严疏卷(影原件,藏台北故宫) 宋米芾苕溪诗卷(影原件,藏故宫) 宋蔡襄自书诗(影原件,藏故宫) 宋赵佶真书千字文、秾芳诗(影原件、藏上博及台北故宫)元赵孟俯书洛神赋(影原件,藏天津艺术博物馆) 元赵孟俯书胆巴碑(影原件、藏故宫) 元赵孟俯书妙严寺记(影墨迹影) 元赵孟俯书六体千字文(影原件) 元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影原件、藏故宫) 明宋克书急就章(影原件) 明唐寅落花诗册(影原件,藏苏博) 明祝允明书琴赋卷(影原件) 明文征明西苑诗(影原件,藏故宫) 明董其昌浚路马胡记(影原件,藏故宫) 草诀百韵歌(影原件) 清傅山书丹枫阁记(影原件,藏辽博) 清杨沂孙篆书(影原件) 清吴大澄临金文三种(影原件) 邓石如篆书(影原件)

国宝 虢季子白盘 重见天日始末

虢季子白盤銘文考釋 江苏省金湖中等职业学校林芳 《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時期青銅礼器。虢季子,姓姬名白,周夷王11年伐戎,立了戰功,身份是虢國國君,前任虢公,继任虢公姬石父。傳清道光時期陜西寶雞川司出土,为西周著名重器。此盤造型奇偉,原器長1302mm;宽827mm;高413mm;重215.5kg,上口呈長方形,上邊長1372 mm,腹下敛,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環兽首兩个,腹上部為竊曲纹,下部為環带纹。通體呈椭方形,具四邊、圓角。周身满饰竊曲纹及大波曲纹;每邊饰兽首銜環二,共八兽首,為傳世體积最大的西周時代青銅器。 盤為古代盥器。《禮記·内則》:“进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盤与匜(Yi)配合使用,流行於西周至战國時期。盤的作用与現代的臉盆相近,匜則象一只瓢。貴族行禮儀時,往往用匜澆水洗手,用盤承之。銅盤最早见于商代。虢季子白盤鑄於周

宣王時期,与散氏盤、毛公鼎并称西周三大青銅重器,虢季子白盤被誉为西周三大青銅重器之首。 虢季子白盤,是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5年),虢季氏子白为紀念其受周天子命,率军戰胜獫狁立下奇功,受到周王的褒獎而作的重器。虢季子白盤内底部有銘文八行,111字。記述虢季子白奉王命征伐西北獫狁族后于周廟受賞的情况。虢季子白在对玁狁的一次戰爭中斬敌首五百,俘敵五十人的業績及周王以車馬、弓矢和斧鉞賞虢季子白的史事。虢季子白受到周王的贊賞,命人鑄造此盤,作为紀念。 銘文中的許多字句可以和《詩經》中的篇章相互印證,是研究當時北方民族关系和西北地區地理乃至我國西周奴隸制社會歷史、政治、軍事的重要史料。銘文是一篇韵文, 通篇用韵,篇幅工整,語言優美,韵律天成,寫作時間比《詩經》大約早了兩三百年。長篇銘文不仅有史料價值,而且還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此盤銘文書法的藝術性十分突出,是先秦書法代表作。銘文给人的整體感覺應歸於清麗一路,韵味風神流蕩。但细觀文字,其線條却是極富變化。部分字的字口稍有漫漶滲蝕,使筆畫产生了類似刻畫的情趣。該盤的结字亦有奇趣,如“廟”等字,或欹側,或谲詭,其中的變化之多令人嘆為觀止。該銘文的另一主要特點體現在分行佈白上,字距、行距空闊,顯得特别從容不迫,優悠閑適。其書法用筆謹飭,圓轉周到,一筆不苟,甚有情致。體視在平

先秦文字名作鉴赏

先秦文字名作鉴赏 一、虢季子白盘 (一)作品简介 1.形制 虢(guó)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虢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千克。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为圆角长方形,直口,方唇,腹壁斜下内收,微鼓,略呈放射形,四壁各置一对兽首衔环耳,四足作矩形,器口缘下部周饰穷曲纹,腹部环饰波曲纹。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口中衔环。 虢季子白盘 2.何为“虢季子白盘” “虢”:周代“封邦建国”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其中,西虢在宝鸡一带,虢王季之穆,改姬为季,另有南虢、东虢、北虢。“季子”:兄弟排行顺序伯、仲、叔、昆、季中“季”居末,季子即少子,如《战国策》中苏秦之嫂即说苏秦“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另一种解释“季”为字,“子白”为名。“盘”:商周时盛水的器皿,以匜(yí)舀水,以盘装水。虢季子白盘,即虢国的少子制作或拥有的宝盘。 3.铭文 虢季子白盘内底部有铭文111字,讲述虢国的子白奉命出战,荣立战功,周王为其设宴庆功,并赐弓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铭文语言洗练,字体端庄,是金文中的书家法本。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又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二)赏析 虢季子白盘闪烁着璀璨的光芒,不仅因其历史价值,更因为她的艺术价值,其铭文确是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特点》的内容,具体内容: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随我来看看吧!...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时期,思想活跃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造成了文化艺术上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有什么样的特点呢?随我来看看吧! 之:造型特征 春秋早期的青铜器的形制虽然是承袭西周晚期体系,但是也出现了几种新的器形。首先出现的是盆,传世的如曾大保盆。考古发现的有鲁故城201墓的一式盆、陕县太仆乡的日夭盆等,而在西周晚期的墓葬材料中,却没有见到有出土过这类青铜盆的明确记录。其次是椭杯的出现,这是一种横向两侧有耳的长圆形杯,其较深的有的称其为,如蔡大师。称为舟(即尊彝的器座)的器,实际上是一种饮器,山东曲阜鲁故城春秋早期墓中都出土有数件此种器。一种很多见的狭颈、宽肩、深腹的平底扁壶,大约也出现在此时,大仆乡器群中就出土有这样的壶。春秋早期的罍和,大都颈短、宽肩而器体较低与西周晚期器体偏高的有较大的区别。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与西周中期的青铜器有某些类似的地方,即具有早期到晚期过渡的特点。

盂鼎类的器盛行时,除了沿用圆底的兽蹄足或垂腹的兽蹄足常见的式样外,还出现了浅腹平盖的盂鼎。双耳弇口的盖簋仍然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器体上的横列沟条纹有的已经不再采用了。已经不再出现,但簠仍然在继续流行使用,器形上有所变化,在口上另外竖一道宽阔的边。食器中敦的频繁出现是一个较大的变化,这时的敦有三小足和圈耳,盖可却置,还没有发展为上下对称的形式。敦这种器物是之前很少见到的。这一时期的壶类出现一种器口较宽的短颈壶,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的公铸壶、信阳平桥春秋墓的樊夫人壶等,都是这类器形。此外,形盉也有个别的发现。 春秋晚期的青铜铸造业在生产技术、艺术水平及器物的种类等许多方面,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在青铜器发展史上形成了第二个高峰。鼎开始以组合的形式出现,在造型和器腹的大小比例方面有所变化。 食器中的簋,传统的式样已经非常少见了,但是在诸侯的礼器中还是可以看到某些旧式的方座簋,当然在造型风格方面也需要适应于同一组合的其他器物,与旧的不全相同,典型的有蔡侯申方座簋。簋的数量总的来说减少得很多,有的地区在中期已经没有人使用了。 之:装饰与花纹 春秋早期的纹饰与西周晚期的较为相似,但是也存在微小的变化,即出现了龙类相交缠的纹饰。前文已经提到过,颂壶上已有交龙纹出现,上村岭虢国墓地也出土有这类纹饰的青铜器。春秋早期交龙纹与其他纹饰一样都显得粗糙稀疏,可能是春秋早期中较晚的新式样。 春秋中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存在着新旧交替的情形。"∽"形与""形的变形动物纹、波曲纹等继续流行使用,但是已逐渐改变了粗犷的风格,显得愈

中国书法艺术金银纪念币赏析

中国书法艺术(篆书)金银纪念币将于2018年6月28日发行,该项目包括1枚金币、4枚银币,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铸造。5枚币正面图案均为金文“中国”字样衬以青铜器装饰纹样,并刊国名、年号。 8克金币背面图案为商代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及其“协田”字样与“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商·众人协田卜骨刻辞”字样及面额。众人协田卜骨刻辞是商朝时期王令民众在土地上进行集体耕作的政令。“协田”二字是刻辞中的关键词,意为“共同在田间耕作”,阐明了这条政令的主要用意。币面以“协田”二字为主要元素,突出字体笔画的质感,笔触刚劲有力,并突出甲骨斑驳的质感肌理,表现了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古朴之美。 150克银币背面图案为西周大盂鼎铭文及“匍有四方”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西周·大盂鼎铭文”字样及面额。大盂鼎是西周礼器,其铭文共计291字,大意是周王告诫盂,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则忌酒而兴,命盂尽力辅佐他,以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币面以“匍有四方”四字作为核心元素,“匍有四方”意为“敷佑四方、佑助四方”,是全篇铭文的主旨。同时,币面展现了全篇铭文,文字方整端正,结构宽博宏阔,气势雄浑威严,章法布局疏密有致、气韵流贯。 30克银币之一背面图案为西周虢季子白盘局部铭文及其“万年无疆”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

刊“中国书法艺术·西周·虢季子白盘铭文”字样及面额。虢季子白盘铭文是西周金文的代表作品。周宣王十二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犬戎,宣王举行庆典以表彰其功绩,虢季子白专门铸造此盘来纪念此事。币面以铭文最后一句“万年无疆”为主体元素,并选取铭文局部作为背景,辅以器形轮廓、纹饰,展现了铭文书法结构严谨、布局和谐、用笔谨饬的特征。 30克银币之二背面图案为先秦石鼓局部文字及其“吾车既好”字样与器物局部、“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先秦·石鼓文”字样及面额。石鼓形状上细下粗顶微圆,似鼓,故称石鼓。石鼓文即刻在石鼓上的文字,是一种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文字,被称为“石刻之祖”,是历代书法家学习篆书的重要范本。“吾车既好”四字取自石鼓文语句“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阜”,展现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景象。币面以“吾车既好”为核心元素,左侧以大篇幅展现石鼓文,结构方正匀称,字体舒展大方,币面风格优雅端庄、自然古朴。 30克银币之三背面图案为秦代泰山刻石局部文字及“金石”字样、“中国书法艺术”篆刻钤印等组合设计,并刊“中国书法艺术·秦·李斯·泰山刻石”字样及面额。秦灭六国后,统一文字,在先秦大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小篆成为秦代的通行书体。“泰山刻石”又称“封泰山碑”,刻辞颂扬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德,是秦代小篆的代表作之一,书法结构整齐,线条圆畅,字形纵长,庄严典雅。币面从《秦泰山刻石》中选取“金石”二字作为主要元素,背景嵌入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