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真相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真相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真相

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真相

“贞观之治”,是令中国人永世怀想的一个伟大时代。

在这个时代里,人民安居乐业,歌舞升平,皇帝温良慈善,百官恪尽职守,米缸里装的是吃不完的小米,田地里生长着绿油油的蔬菜……总之,这样一个近乎于传说中的美好时代,是由唐太宗李世民一手创造出来的,所以他在中国皇帝排行榜上,理直气壮地占据了首位。但这一切,却只不过是一个骗局。

隋文帝初登基时全国人口400万户,隋炀帝登基时已达890万户,以一户6口计,全国人口不下5000万,这个数字大约直到唐玄宗时才达到。隋开皇九年已垦田地1944万顷,大业中期已垦田地5585万顷。但唐天宝十四年才垦田地1430万顷。隋炀帝登基时就有890万户,而唐太宗直到驾崩才有380万户,国力差距可以想见。

隋朝时政府在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其中著名的有兴洛仓、回洛仓、常平仓、黎阳仓、广通仓等。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贞观十一年,监察御史马周对唐太宗李世民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朝已灭亡了20年,隋文帝已经死了33年,可那时的粮食布帛还未用完。1969年在洛阳发现了一座隋朝粮仓——含嘉仓遗址。面积达45万多平方米,内探出259个粮窖。其中有一个粮窖还留有已经炭化的谷子50万斤。由此可见隋朝的富裕与强盛。

纵观历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先,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使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其次,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利在当时,功在千秋。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纵然是真的有什么“贞观之治”,那也是隋朝的功劳。

到了唐高宗李治的时候,忽然有一天,李治心血来潮,问户部尚书高履行:去年全国增加了多少人口?

高履行回答说:去年的人口增长,同往年一样,还是15万户。

李治又问:那咱们国家,现在有多少人口呢?

高履行道:380万户。

李治掐指一算:嗯,现在有380万户,贞观之治一共是23年,每年人口增长15万户,23年的增长人口数目就是360万户……不对啊。难道贞观之治刚刚开始的时候,人口总数不过是20万户?

高履行道:反正也差不了多少。

李治有点醒过神来了:大隋开皇年间,有多少人口啊?

高履行回答:当时的户口总数,是870万户。

李治大惊:你是说隋唐改朝换代时,把全国人口几乎杀光了吗?李治寻思了半天,又问道:那隋开皇时,生产的粮食有多少?

高履行道:当时的粮食,足够870万户吃50年。

李治大惊:当时有这么高的生产力吗……我明白了,贞观之治,就是带着不足十分之一的人口,狂吃人家足够50年吃的粮食……

关于这段对话,在《资治通鉴》中写得明明白白,即使我们把这段话打上八成的折扣,也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隋唐之战,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是恐怖到了极点——天底下的老百姓,几乎要被赶尽杀绝了,余下来的人口,尚不足大隋开皇年间的十分之一。而大隋时代抓革命,促生产,生产出来的足够全天下人食用50年之久的粮食,就构成了李世民贞观之治的经济基础。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大唐贞观年间的人口并没有少到如此恐怖的程度,那也不可能达到隋开皇年间的50%,而这就意味着,隋帝国时代已经为他们准备了足足100年的粮食。

总而言之,史家通过这段记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秘密:“贞观之治”与李世民没太大关系,任何人,哪怕是让隋炀帝再回来,也同样会在如此稀少的人口基础之上,坐享“之治”的社会福利。(本文摘自《唐朝绝对很邪乎》,雾满拦江著,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北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2.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感悟盛唐雄风的深刻内涵。 【自主学习】 一、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______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________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_________。 2、纳谏:唐太宗虚心纳谏,并能_________。他鼓励臣下直言,______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_________。 3、用人:他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贞观新政 1、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措施(新政内容): (1)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_____________制。三省中,________替皇帝起草政令,________负责审核,最后交由_________执行。_______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2)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_______________,规定_____________的方式代替服役,使__________逐渐松弛。 (3)法律上:唐朝在_____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 。 (4)文化上:进一步完善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唐朝科举分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________,经济___________,国力______,被誉为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1.材料一 魏征 唐太宗 你知道材料中唐太宗的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吗?他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观点?你能举出两个是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_11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隋亡的原因,识记唐朝的建立。 2、理解把握唐太宗的主要事迹。 3、掌握贞观新政的主要原因、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三、复习反馈 1、581年北周外戚建立了隋朝,他就是帝。589年灭掉南方的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 2、用六年时间在已有天然水道和人工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为中心,北抵,南至,自北向南分为、、 、四段,连接了、、、和 五大水系,全长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四、自主梳理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统治期间,连年,多次发动,其残暴统治引发了,最终导致隋朝迅速灭亡。 2、唐朝建立:618年,建立了唐王朝,定都,他就是唐高祖。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唐太宗: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唐太宗。 2、用人和纳谏:唐太宗认识到,只有,才能避免因君主个人的失误而导致王朝灭亡,当时敢于直言被唐太宗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唐太宗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他 尽量做到,兼收并用。 (三)贞观新政 1、贞观新政出现的原因:吸取的经验教训。 2、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 ①赋役制度方面:改革赋役制度,轻徭薄赋减少百姓,规定可用的方式代替服役。 ②政治方面: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 其中中书省,门下省,最后交由执行,尚书省下设有,分别是、、、、、 ,各部分管具体政务。 ③法律方面: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宽省刑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法典,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3、结果: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 五、随堂练习 1.下列事件中属于引发隋末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原因是()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新人教版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像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以及对历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质的感悟。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 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评价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言: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在当时的世界上声名显赫。你是否知道在唐朝前期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局面?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做出了哪些贡献?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师:隋炀帝被杀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随后消灭了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太宗。 师: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多媒体展示唐太宗画像 师:请同学们了解一下魏征 师:魏征(580—643年)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他好犯颜直谏,前后陈谏二百余事,深为太宗器重,迁为尚书左丞。

第2课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中图版

第2课时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当堂训练及答案 【知能点一】隋亡唐兴 1. 年, 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朝定都。 2. 李世民继承皇位后,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着名的。 3. 隋朝的起止年代是( ) ~618年~589年~618年~626年 【知能点二】贞观之治 4. 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做宰相,还重用敢于直言进谏的 ,将一大批人才汇聚到他的麾下。 5. 先后向唐太宗进谏200多次,死后被唐太宗誉为“可以明得失”的“一面镜子”的是( ) A. 房玄龄 B. 魏征 C. 褚遂良 D. 杜如晦 6. 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 A. 当贤明君主 B. 减少决策失误 C. 笼络人才 D. 维护封建统治 7. “贞观之治”盛世局面的出现,是由于唐太宗在其统治期间( ) ①知人善任,善于纳谏②体恤百姓,轻徭薄赋,发展生产③善于吸取隋亡教训,努力改善统治④免除天下人的田赋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8. 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学过本条目后写的学习笔记,其中有一些错误,请你帮他改正过来。隋文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了大规模的隋末农民大起义。589年,隋朝灭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贵族李世民,建立唐朝,定都洛阳。他退位后,武则天即位,这位杰出的帝王励精图治,从谏如流,使唐朝国运蒸蒸日上,逐渐走向繁荣。 (1)错误: ;改正: 。 (2)错误: ;改正: 。 (3)错误: ;改正: 。 (4)错误: ;改正: 。 (5)错误: ;改正: 。 【知能点三】女皇帝武则天 9. 年, 改国号为“周”,自称“圣神皇帝”,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 10. 历史上的“武周政治”是指( ) A. 周文王统治时期 B. 周武王统治时期 C. 五代时后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 D. 武则天统治时期 11. 被称为有“贞观遗风”,其统治为唐朝中期的繁荣起了承前启后作用的人物是( ) A. 唐高祖李渊 B. 唐中宗李显 C. 女皇帝武则天 D. 唐玄宗李隆基 12.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引来了无数史学浓厚的兴趣。在武则天统治时期,除了滥用酷吏颇遭诟病外,史学家们对她实行的很多措施都持肯定态度,这些措施 包括( ) ①继承唐初以来的政治制度,大力推行、完善科举制②经济方面,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③着力选拔人才,任用贤能之士④统治后期出现了“安史之乱”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③④ 13. 下列人物中,属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开始选拔任用的有( ) ①狄仁杰②魏征③张柬之④姚崇⑤宋璟⑥房玄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②④⑤⑥ 14. 唐朝历史上,有些皇帝在掌握权柄后,对曾经激烈反对过自己的政敌,并不是一概封杀或者弃而不用,反而破例加以重用。有过这种做法的皇帝是( )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精品教案【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二帝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一定推动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本课的重点是“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课的难点是: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对于初中学,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

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的繁盛,然后思考“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很快就灭亡了”,使学生理解隋炀帝的残暴统治,激化了社会各种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的爆发。在农民起义过程中,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一、唐朝的建立(略讲) 隋朝太原留守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时间:618年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都城:长安 出示《唐朝疆域图》,强调唐朝长安城的位置。 二、贞观之治 出示材料: [贞观十八年(644年),太宗]又谓曰:“汝(指太子李治)知舟乎?”对曰:“不知。”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教戒太子诸王》 学生讨论这段话的含义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由于唐太宗对君民关系认识较为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贞观年间,他的治国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据这一思想而制定的。 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突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三个人物,也可以让学生讲述有关魏征的小故事,加深印象,增强趣味性。)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②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①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②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②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

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清明、治理有序。这样的盛世局面我们还学过哪些?下面,我们先了解李世民的有关材料(板书) (二)唐太宗李世民 1、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智勇兼备,文武双全,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为夺取皇位继承权,他发动政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不久,他又迫使李渊退位,于626年即皇位。通过这段材料,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应该树立公平竞争、共同进步意识,然而从“骨肉相残”我们又认识唐太宗的缺点,但比起他后来的政绩是微不足道的。(板书) 2、唐太宗的政绩。 提问隋朝灭亡的原因引入唐太宗是如何吸取隋亡教训的?让学生通过看课本P9小字部分后讨论并回答。 唐太宗从隋末农民战争的千军万马中,看到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前进中摧枯拉朽的作用,君主应该心存天下百姓,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注意节俭。 举例“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精简机构(可援引P5右下小字部分); 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可引导学生阅读P18第二段小字部分); 开放对外交流(可援引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加以说明)。 通过这些众多的史料,证实唐太宗在位期间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板书): (三)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1、知人善任。展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端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 材料二:隋末农民战争起义爆发后,魏征曾在李密属下任职。后随李密降唐。一度又为窦建德所俘,窦氏败亡后,再次归唐。为太子李建成所赏识,引荐任太子洗马,曾劝太子早图计谋除李世民。玄门之变后被擒,太宗见他临危不惧,又深知他的才干和为人,便任他为谏议大夫。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七年级历史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唐朝的建立和统一。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推行三省六部制,发展科举制,轻徭薄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 2.思想政治教育:①唐太宗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任用贤良,虚怀纳谏,进一步调整了统治政策,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发展社会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出现了“贞观之治”局面。使学生认识,人民群众与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巨大推动作用。②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她对唐朝历史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承前启后方面。因此,她在历史上也是一位应该被肯定的皇帝。③唐玄宗前期,继承唐太宗和武则天的业绩,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我国封建社会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3.能力培养:通过史实的学习,帮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培养学生运用个人在历史上作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培养历史人物的功过。 教学重点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材分析 1.讲述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隋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然后指出:在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形势下,唐朝建立起来。唐朝前期繁荣强盛,其间有许多政治大事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 2.“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也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北师大初中历史七下《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_1

江苏省灌南县实验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北师大版 班级:姓名:小组:编号: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预习检测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年,建立唐朝,定都,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 ,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 被唐太宗比喻为。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出现原因: (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 (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规定的方式代替服役,使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制。三省中,替皇帝起草政令, 负责审核,最后交由执行。下设有六部,分管具体政务。

(3)法律上:唐朝在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经济,国力,被誉为。 拓展练习 1、中国历史上称唐太宗的统治时期为() A、光武中兴 B、文景之治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2、说:“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是()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3、唐太宗虚心纳谏的根本目的是() A、笼络人才 B、维护封建统治 C、做一代名君 D、减少决策失误 4、下列朝代定都长安的有() ①西晋②西汉③东汉④隋朝⑤唐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④ 5 “三省六部”制首创于下列哪一朝代() A、秦朝 B、西汉 C、隋朝 D、唐朝 6、“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减轻人们负担②注意任用贤才。虚心纳谏,知人善任,唯才是举③开通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④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加强行政职能⑤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学案 华东师大版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 识记唐太宗李世民德为政特点——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等。 2.知道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等)。 重难点 重点: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难点: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得原因。 二、知识概览图 唐太宗李世民:626年即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 知人善任:房玄龄、杜如晦、马周 虚心纳谏:魏徵 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史称他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三、新课导引 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 天下刚刚平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还不如亡国之群隋炀帝。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 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不经意从容地说:“若是这座宫殿修成,您 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纳了张玄素的意 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 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 〔思考讨论〕 唐太宗为什么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在他统治时期,唐朝呈现了什么样的社会局面?如何评价唐太宗? 四、教材精华 知识点1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事迹 唐太宗李世民,早年助父亲李渊起兵太原,统一全国,身经百战,屡建奇功。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的政绩。 626年,李世民皇们,次年,改年号为贞观(627~649年)。他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经常告诫臣下:“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变小能覆舟。”贞观年间,群臣居安思危,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精简机构,加强国防,改善民族关系,开放对外交流,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2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知人善任、虚心纳谏 知人善任 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即位之前,就收罗了不少文武人才。他用人不计资历和名望,不计亲疏恩怨,凡有治国安邦之才,都委以重任,尽量做到唯才是举。他任用富于谋划的房玄龄和善于决断的杜如晦,还有出身贫贱但才华横溢的马周等。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唐太宗强调君臣关系如同“元首”与“股肱”的关系,必须同心同德,才能合成完备的一体。 虚心纳谏 唐太宗自知君主不能遍知天下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倾听不听的意见,集思广益,择善而从。他唐太宗与 贞观之治 唐太宗奠定“贞观之治”的两大基石

第二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武则天的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唐朝的历史奠定基础。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开明思想及其开明政策,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从中体会到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起到的一定的推动作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隋朝大运河开凿的目的、起始位置; ②科举制创立的标志。 二、导入新课 以一首唐诗即杜甫的《忆惜》:“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廩倶丰实。”开篇,引导学生回答此诗描绘了怎样的盛世景象?教师叙述:诗中描写了唐玄宗开元年间繁荣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那么,这种盛世局面是怎样形成的,社会到底繁荣到何等景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三、讲授新课 (一) 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都城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平定了全国。 2. 继唐高祖之后,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3.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 4. 唐朝时沿用并发展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以进士科最为主要),唐太宗重视文化教育,大力兴办学校。 5. 在经济上,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6. 击败东、西突厥,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7.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二是唐太宗治国的政策和措施;三是治世局面的形成。 (二) 女皇帝武则天

(完整版)教案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基本史实,通过分析唐太宗、唐玄宗的执政措施和政绩,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游春图》)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又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继续繁荣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去探究这一历史之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多媒体出示问题:唐朝建立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618年,李渊推翻隋朝,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多媒体出示问题: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从唐太宗的名言,他是如何得出这个结论的,由此总结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观原因)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

初中历史_贞观之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贞观之治”教案设计 【课程标准】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2、知道武则天和“开 元盛世”的基本史实。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鲁教版初一下册第一章《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这一单元讲述了 隋唐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等各方面的情况。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 会发展的鼎盛阶段。因此,是我国封建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时候的中国,是世界 文明的中心,中国文化对世界特别是亚洲产生了深远影响。世界学者们公认的“中华文化圈” 的总体格局就是这时候形成。所以,学习这一时期的历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 热情。具体到本课主题是唐朝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 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 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 的出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武则天“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统治,使唐朝出现了政 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发达的景象,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也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它上承隋朝文明,下启盛唐新气象,应该说,学 好《贞观之治》是学好这一单元和整个唐朝历史的基础。 【学情分析】[知识基础]初一学生,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强,思维活跃,所以要引导 学生阅读课文,进行分组讨论,合作学习,通过观看图片、分析资料,培养他们自主获取信 息能力。在此基础上,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拓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层次,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但学生的基础不同,知识掌握程度不同,教师应掌握对知识扩 展的“度”,注意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与把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和人生观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力分析]初一学生经过半年多的初中知识的学习,具 有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认知能力。但由于认知深度的局限性, 他们评价一个人物,往往会带有感情色彩,从“好”或“坏”出发,而不能客观地分析,这 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能够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即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看他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 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对本课进行探究性学习,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 历史人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 的基本史实。2、掌握“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通过材料分析和历史故事,加深对唐太 宗和武则天的认识,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采用多媒体展示影 视图片,引导学生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关系。2、通过分组 讨论“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 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2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振兴而 奋发读书的决心。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方法】课堂是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的共同体,应将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 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索,发展的空间与机会。同时,新课程要求在教学 过程中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展示法, 材料分析法。 【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学生要完成的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课程标准: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和评价唐太宗。 知识识记: 记住唐太宗李世民的主要政绩; 记住“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能力培养: 通过对唐太宗的分析评价,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 力; 通过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帮助学生树立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讲述,联系以前的历史,说明杰出人物对加速或延缓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即使在今天仍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教材重点、难点: 1、重点是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2、难点是分析“贞观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法指导:主要体现“先学后教' 教学理念。学法指导:主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课时:1节课教学过程: 导入阶段:用投影仪出示以下材料;贞观初年,唐太宗在洛阳修建一座宫殿。大臣张玄素上书极力反对,说天下刚定,就大修宫殿,劳民伤财,恐怕您比亡国之君隋炀帝都不如。 唐太宗一时接受不了,生气地问:“你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比历史上的暴君桀、纣如何?”张玄素从容地说:“若是这座殿修成,您和桀纣也差不多了。”唐太宗听后十分震动,终于接受了张玄素的意见,还奖励了他。事后唐太宗对人说:“唯唯诺诺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能说出逆耳之言的忠臣。”上述材料表现了唐太宗一种什么品质?他统治的时候唐朝出现了一种怎样的局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简单点评后总结:正是由于唐太宗能虚心听取臣下的意见,所以在他统治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盛世局面——贞观之治,板书课题,并解释“治”的意思是政治

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学示例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隋朝末年农民起义和唐朝的建立。 2.掌握唐太宗的励精图治和“贞观之治”。 3.掌握武则天统治的基本史实。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贞观之治”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为唐朝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认识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其是否推动社会发展、历史进步。 教学重点 1.唐朝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2.女皇武则天 教学难点 恰当评价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1.影视评书导入法。本课涉及的人物、事件,在影视等作品中多有体现,可充分运用影视、评书等形式导入,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住。(也可用其他方法导入) 2.材料运用法。可借用众多的史料,去粗取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评价人物。 3.讨论法。 4.故事穿插法。

5.引导教学法。帮助学生区分小说与历史。 教具准备 1.投影仪/电脑 2.唐太宗、武则天等人图片及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镜头,(和武则天有关的)然后提问:镜头中这位雍容华贵、端庄雅淑的女人是谁?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称帝之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有人说她在位期间,经济发展、国力逐渐富强,她的统治是“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贞观”是谁的年号?历史上讲的“贞观之治”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谜底。 导入语例示二: [投影显示] 图一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日期班级组别姓名评价________ 【自主学习】 1. 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 3.贞观新政 【课中交流】 1.绘制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说明三省的职能。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朝时一位著名皇帝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著名皇帝”是谁? (2)他是如何“以史为镜”和“以人为镜”的?这样做出现了什么局面? (3)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检测】 1.宰相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由此可见,唐太宗 A.提倡节俭 B.爱民如子 C.善于纳谏 D.勤于政事 2.唐太宗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C.“政启开元,治宏贞观”D.“开元盛世” 3.唐太宗时,某地发生灾荒。假如你是当时的一名中书令,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了一份救灾计划,接下来你应该交给 A.尚书省裁决 B.门下省审议 C.尚书省执行 D.门下省执行 4.我国著名史学家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讲到:“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注:基本上是一人说了算。),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注:集体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牵制和制约)。”这里的委员制是指 A.分封制B.郡县制C.科举制 D.三省六部制 5.《新庸书》的选举志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旧”。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 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替缓望之继世。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言》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教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请回答:(1)材料一中“科第之设”是指哪一制度的创立?何时创立?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简述“科第之设”的历史作用。 (3)“科第之设”这一制度能被后世继承的合理因素是什么? 【我的收获与困惑】 通过学习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 我还需解决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3)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 容,培养和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 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 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 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实质等问 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 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从而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探究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点:“贞观新政” 教学难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以及如何看待“贞观之治” 一、唐王朝的建立 1、隋朝灭亡 隋炀帝继位后,连年大兴土木,多次发动对外战争,不惜民力,酷虐残暴,

终于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起义沉重打击隋王朝,各地地方官吏如李渊等人乘乱起兵,隋帝国迅速瓦解。至此,隋朝灭亡的原因一目了然。 2、唐朝建立 在隋朝统治摇摇欲坠之际,隋朝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起兵反隋,力量迅 速壮大。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本目从两个方面对唐太宗李世民做了介绍:一方面,他是通过杀兄逼父的非正常渠道登上皇帝宝座的,关于这一点教材明确写道:“李世民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虽然“在唐王朝的建立和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但由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王位承袭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按正常渠道李世民将与帝位无缘。于是,野心勃勃的李世民发动了蓄谋已久的玄武门之变,射杀其兄太子李建成,先迫使其父李渊立其为太子,后再威逼李渊退位。626年,李世民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但另一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又是一位非常贤明的有作为的封建皇帝。他即位后,深知创业难,守业更难;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甚至对人民群众产生敬畏之情,意识到“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他知道只有虚心纳谏,“兼听则明”,才能长治久安,所以他鼓励、倡导臣下提意见,并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从而涌现出魏征这样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谏臣;他也知道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任能,所以他能知人善任,尽量做到惟才是举,兼收并用。 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唐太宗这一历史人物有了一个正确认识,同时也说明了“贞观之治”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 的结果。客观上,隋朝由于统治残暴招致迅速败亡给唐初统治者特别是唐太宗 以极大震撼,使得他们不得不调整统治政策,施德于民;主观上,唐太宗李世 民从谏如流,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从这一点上说,本目与其说是 介绍了唐太宗,不如说是分析了“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从而为第三目“贞 观新政”的展开奠定基础。 三、贞观新政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1)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隋末农民起义、唐朝建立,了解唐太宗善于用人、纳谏。 能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培养和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通过对“贞观之治”原因的分析,认识“贞观之治”的实质,逐步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收集有关隋朝灭亡、唐朝建立和太宗即位的有关资料,探讨“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围绕唐太宗用人和纳谏、贞观新政的重要内容及实质等问题开展讨论;以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为题展开辩论,最终对唐太宗这一重要历史人物和“贞观之治”这一重要历史现象做出自己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隋炀帝残暴致隋迅速败亡;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调整统治政策与民休息,遂成“贞观之治”;两相比较,凸显以德治民,以德治国的重要性。认识唐太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址阶级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虽然是为巩固其统治服务的,但合乎潮流,顺乎民意;“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统治比较好的历史时期,它为唐代的强盛和中华文明辉煌灿烂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难点

“贞观新政”为本课的重点;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隋唐两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动乱走向统一大治的历史时期。与唐帝国盛世辉煌同时名垂青史的是唐太宗,他所开创的“贞观之治”为历代政治家所推崇。你们知道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是什么吗?后人为什么盛赞“贞观之治”? 内容分析 本课以唐太宗为中心,以贞观新政为重要内容,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姿的初唐政治画卷。 一、唐王朝的建立 建立的时间:618年定都:长安建立者:李渊(唐国公)建立方式:隋炀帝的暴政引起隋末农民起义。起义遍及全国,隋朝政权摇摇欲坠。李渊父子于617年起兵晋阳。同年,李渊攻克长安,与民众约法十二条,除去隋朝苛政。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 1、请同学介绍一下唐朝有名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了解他 是如何取得皇位? 唐太宗李世民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采取非常手段即“杀兄逼父”于626年登上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是为唐太宗。 2、请同学们看课本内容,找出“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贞观之治教案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贞观之治教案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 第5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列举唐太宗在军事上的主要业绩,归纳唐太宗在用兵上的特点。 2.通过玄武门之变发生的原因和经过,探讨在封建社会的宫廷中,类似玄武门之变的事 情经常发生的原因。 3.总结唐太宗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理解它对促进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及民族的融合所起 到的作用。 4.了解唐太宗的用贤和纳谏,探讨用贤和纳谏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归纳和概括唐太宗的用兵特点以及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 论结合。 2.讨论唐太宗个人在贞观之治中所起到的作用,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评价历史人 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唐太宗的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 2.通过唐太宗的民族政策的学习,体会唐太宗在对待各 * 上的平等态度和开放的 胸襟。 【教学重点】 唐太宗的主要作为与“贞观之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了解在古代中国社会皇帝纳谏的积极作用。 2.分析纳谏与现代社会民主制度的本质区别。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假如面前摆放一架天平,左盘放上“江山”,右盘加上砝玛“老百姓”, 而定盘的“皇帝”就是天平的游码。我们经常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富强,其实 就是让天平处于平衡状态,如果天平中央的游码或右盘的砝码发生变动,都会使“江 山”摇晃不已,甚至有可能使“江山”不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每一个朝代

就像一架天平,唐朝就是一架相对平衡的天平。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你最 欣赏哪一位皇帝? (学生活动)唐太宗、唐玄宗等。 (提出问题):今天,我们来聚焦唐太宗,了解唐太宗如何使天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 一、“天策上将”夺位登基 1.(提出问题):唐太宗青少年时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活动)李渊次子,从小练习骑射,喜好文史。→文治武功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定年号为武德,李世民被封为秦王,哥 哥被立为太子,弟弟李元吉被封为齐王。 秦王李世民在统一过程中功勋卓著 卓越的军事家:李世民指挥作战有他的一套谋略,后人给他总结了一些经验,从这些 经验里可以看出他过人的军事才华,唐太宗是一个很突出的军事战略家和指挥家。 2.(提出问题):唐太宗又是如何夺取政权的? (学生活动):通过玄武门之变 626年7月2日,李世民率部下埋伏于玄武门,射杀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