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文言实词

第一讲 文言实词
第一讲 文言实词

第一讲文言实词

所谓“常见文言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来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在文中的含义”,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即上下文中的含义。

考查的内容包括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其中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是重点。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

多义词的情况很普遍,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里有不同的含义,这些都取决于具体语境,如“去”在“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里,是“离开”之意,在“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孔雀东南飞》)里,是“前往”之意,在“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琵琶行》)里是形容词,“过去的”意思。

总之,辨析多义词的词义,要注意结合前后文内容,兼顾词语在句子结构中所处的语法位置,对词性与词义作出准确判断。

典题探究

【典题】(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葺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胁,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

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

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

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节选自《宋史·郭浩传》)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冒:贸然。

B.奋力大呼,得贼乃已.已:停止。

C.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乞:请求。

D.时.其半度,可击也时:等候。

解题思路:“冒”为多义词,常见义项有:顶着,迎着,如“冒死、冒雨”;贸然,鲁莽,如“冒失、冒进”;向上升,向外透,如“冒汗、冒尖”;覆盖,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等。A项“冒阵而前”,结合语境,应为“顶着箭阵前冲”。冒,解为“顶着、迎着”。

答案: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

①浩手斩二骑,以首还②流矢中左胁,怒不拔③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④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⑤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⑥浩与吴玠大破之

A.①②③B.①⑤⑥C.②④⑤D.③④⑥

解题思路:①郭浩斩杀的是夏人,②是与夏人打仗时的事,⑤为乱的是老百姓。

答案: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

B.郭浩卓有识见,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

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二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D.郭浩治政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

解题思路:文中说吴玠、郭浩审问得到不同的口供,产生了意见分歧,并没有说“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

答案:C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

解题思路:“虑”是担忧的意思;“盗”意为抢劫,引申为进犯;“设备”,设是动词,设立、建造,备是名词,防备措施。

参考答案: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

解题思路:“招辑”,招抚集聚;“规置”,规划安排。

参考答案:郭浩召集逃亡流落在外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

参考译文:郭浩字充道,是德顺军陇干人。宋徽宗时,曾经率领百余名骑兵到达灵州城下,夏人用千余名骑兵追击他,郭浩亲手斩杀夏二名骑兵,带首级而还。后来跟随种师道进军并修筑葺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葺平砦水源,使我军无水饮用,郭浩率领数百名骑兵夺回被侵占的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顶着箭阵前冲,被乱箭射中左胁,郭浩大怒没有拔出,用力呐喊,擒获敌人后才停止;各路军跟从他追击,敌人逃跑而去,他因此战而闻名。郭浩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经过种师道的举荐,被钦宗召见并议论有关政事的问题,郭浩上奏说道:“金人连年征战在外,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思乡的念头。我请求带领轻兵从小路赶往滑台,等到敌军渡过一半时,可以趁机攻击他们。”适逢朝廷在是和是战的问题上产生了异议,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皇帝又问西边的战事,郭浩说:“我在任时就听说警事,担忧夏人一定会乘机侵犯边境,希望挑选将领设防。”不久夏人果然进攻泾原路,并攻取西安州、怀德军等地。绍圣年间开拓的土地,又全部丢失。建炎元年,郭浩任原州知州。建炎二年,金人攻取长安,守卫泾州的大臣夏大节弃城而逃,郡中的人也投降了。郭浩到达泾州郡的时候是半夜时分,带领的士兵只有二百人,抓住一名金军俘虏,放他回军中时对他说:“替我对你的将领说,我是郭浩,想打的话就来决一死战。”金兵于是退兵而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侵犯梁州、洋州,侵入凤州,进攻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往增援,杀伤、俘获敌人达万人。郭浩升迁为邠州观察使,又调任兴元知府。难民在米仓山聚集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又调任为利州知州。金人用步兵、骑兵十余万人攻破和尚原,进军并窥伺川口,杀到金平,郭浩与吴玠大破敌军。吴玠追查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中与敌国勾通的事,与利州审讯的情况不一致,因此与郭浩的意见相左,朝廷于是调郭浩任金州知州并兼任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十分残破凋敝,人口所剩无几,郭浩召集逃亡流落的人,开辟耕地,将自己的规划安排发布各地。其他地方因为穷困依靠朝廷供给,只有郭浩积攒余钱十万缗来资助户部,朝廷嘉勉了他,凡是有所奏请,都可以直接上报。绍兴九年,又改任金州、洋州、房州的节制。绍兴十四年,受到皇帝的召见,任命为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方法归纳

对多义词的理解,要紧紧围绕具体的语言环境,以前后文的意思为依据,认真推敲,仔细辨别。

1.语境分析法。

词义是不确定的,但上下文的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如“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中的“胶”,可以从“胶”出现的语句的前后环境去分析。上文的“视其沼,则浅混而污”意思是说这个地方的水位很浅并且很脏;下文“庭除甚芜,堂庑甚残”则写庭院荒芜、房子残破。由上下文的理解可以看出,中间一句是说舟船破并搁浅在河边。由此可推断出“胶”是“搁浅”的意思。

2.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性的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中的“谏”和“追”,从结构上对举分析,可推知是“挽回、补救”的意思。

3.语法分析法。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如“六王毕,四海一”中的“一”所处的语法位置是在名词的后面,应该是谓语,所以它不是数词,而是数词活用为动词,是“统一”的意思。

4.联想推断法。

有些文言实词,虽然我们没有见过,但是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试卷中的问题,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每独处幽暗之中,容止瞻望未尝倾邪”中的“容止”一词,结合我们平时熟悉的“音容笑貌”和“言行举止”,即可理解其义为“容貌举止”。

5.成语对应法。

在现代汉语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理解成语的基础上,便可推知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中的“从”字,由成语“言听计从”可知其义为“听从”。

6.代入检验法。

对于选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如“孔子如审先知,当早易道”中的“审”字,其义项有“自知”“详细”“审察”“确实”等,分别代入检验后,可知其应为“确实”之意。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喜爱。

B.既来之,则安.之安:使……安。

C.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D.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增加一倍。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草木的根。

B.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见识浅,庸俗。

C.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病:生病。

D.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兵:兵器,军械。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礼不辞.小让辞:推辞。

B.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趁着,凭借。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诚:实在,的确。

D.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当:占据,把守。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

..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举:____________

(2)目:____________

(3)清真:____________

(4)移:______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

..,且

有火患。”主人嘿然

..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

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使

..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人乃寤.而请之。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过:____________

(2)傍:____________

(3)不者:____________

(4)嘿然:____________

(5)息:____________

(6)录:____________

(7)乡使:____________

(8)寤: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佳.,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书:____________

(2)语:____________

(3)信:____________

(4)白:____________

(5)佳:____________

(6)咸: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2)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考查角度二:通假字

通假字指文言文中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现象。如:“昂其直.,居为奇货”(《促织》)中,“直”通“值”,为同音通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蚤”通“早”,为同音通假;“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中,“被”通“披”,为音近通假。

在考试中,遇到某实词意义理解不通的时候,可以考虑有没有通假。通假字往往约定俗成,不能乱套,考生特别要注重平时积累。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

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未可几.也。

1.(考点题)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

B.智不必童.而状童童:儿童。

C.戴.发含齿戴:顶着,(头上)长着。

D.未可几.也几:通“冀”,希望。

解题思路:B项,童:通“同”,相同。

答案:B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近:亲近。

B.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疏:疏远。

C.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亲:受人亲近,被人亲近。

D.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

..至智:达到才智。

解题思路:D项,至智:最大的才智,最高的才能。

答案:D

参考译文:外形不一定相同而才智却相同,才智不一定相同而外形却相同。品格高尚的圣人选取才智相同的,而丢开外形相同的;常人却亲近外形相同的,而疏远才智相同的。外形和我相同的,就亲近并且喜爱他;外形和我不一样的,就疏远并且畏惧他。长着七尺高的身躯,有手脚之分,头上生有毛发,嘴里长着牙齿,能凭借车马奔驰的,这叫作人;可是,人未必没有兽心。尽管他们有兽心,却由于外形相同而受人亲近。长着翅膀,顶着头角,长着獠牙和爪子,能在天上飞翔或在地面奔跑的,这叫作禽兽;可是,禽兽未必没有人心。尽管它们有人心,却由于外形不同而被人疏远。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这些古代帝王,有的蛇身人面,有的牛头虎鼻,都不像人的形状,却有大圣人的美德。夏桀、殷纣王、鲁桓公、楚穆王,这些古代君主,外貌五官都和人一样,却有禽兽之心。一般人总是拘泥于同一外形来求得最大的才智,这是不能够指望的。

方法归纳

通假字的辨析方法

1.增加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本身与形声字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用给声旁增加偏旁的方式找出本字。如“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句话中用声旁字“具”代替本字“俱”。这样的字还有很多,如“系向牛头充炭直”中的“直”(“直”通“值”),“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共”(“共”通“供”),“失其所与,不知”中的“知”(“知”通“智”),“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中的“免”(“免”通“娩”),“令壮者无取老妇”中的“取”(“取”通“娶”),“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中的“孰”(“孰”通“熟”),“奉厚而无劳”中的“奉”(“奉”通“俸”),“距关,毋内诸侯”中的“内”(“内”通“纳”)等。

2.更换偏旁辨析法。根据声旁相同的形声字互相替代,形成通假的情况,我们可以给通假字更换偏旁,从而找出本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按字面讲不通,可确定为通假字,可把这个字的形旁“讠”换成“忄”。这样的字也有很多,如“被明月兮佩宝璐”中的“被”(“被”通“披”),“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中的“帖”(“帖”通“贴”),“此小大之辩也”中的“辩”(“辩”通“辨”),“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距”通“拒”),“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中的“政”(“政”通“征”)等。

3.取消偏旁辨析法。根据形声字代替声旁字为本字构成通假的现象,我们可以把通假字的形旁取消,从而找出本字。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中的“弊”字,去掉“廾”就找到了本字。这样的字也有不少,如“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中的“庭”(“庭”通“廷”),“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中的“指”(“指”通“旨”)等。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字形特点用增加、更换和取消偏旁的方式掌握通假字是切实可行的。

对点训练

一、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C.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二、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三、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蒙故业,因遗策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C.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D.张良出,要项伯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2题。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节选自《史记》)注: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______”通“______”。

②今也则亡“______”通“______”。

2.翻译这一段文字。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所谓古今异义词,主要是指那些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词。这种情况大致有:①词义扩大,②词义缩小,③词义转移,④感情色彩变化,⑤名称说法改变。

典题探究

【典题】(2012·湖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 题。

家有名士①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后聊试问近事,答对甚有音辞,出济意外,济极惋愕,仍与语,转造精微。济先略无子侄之敬,既闻其言,不觉懔然,心形俱肃.。遂留共语,弥日累夜。济虽俊爽,自视

缺然,乃喟然叹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济去,叔送至门。济从骑有一马,绝.难

乘,少能骑者。济聊问叔:“好骑乘不?”曰:“亦好尔。”济又使骑难乘马,叔姿形既妙,回策如萦,名骑无以过之。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邓粲《晋纪》曰:“王湛字处冲,太原人。隐德,人莫之知,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唯父昶异焉。昶丧,居墓次,兄子济往省湛,见床头有《周易》,谓湛曰:‘叔父用此何为?颇曾看不?’湛笑曰:‘体中不佳时,脱复看耳。今日当与汝言。’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济性好马,而所乘马骏驶,意甚爱之。湛曰:‘此虽小驶,然力薄不堪苦。近见督邮马,当胜此,但养不至耳。’济取督邮马,谷食十数日,与湛试之。湛未尝乘马,卒然便驰骋,步骤不异于济,而马不相胜。湛曰:‘今直行车路,何以别马胜不?唯当就.蚁封耳。’于是就蚁封盘马,果

倒踣,其俊识天才乃尔。”】

既还,浑问济:“何以暂行累日?”济曰:“始得一叔。”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浑曰:“何如我?”济曰:“济以上人。”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曰:“卿家痴叔死未?”济常无以答。既而得叔,后武帝又问如前,济曰:“臣叔不痴。”称其实美。帝曰:“谁比?”济曰:“山涛以下,魏舒以上。”【《晋阳秋》曰:“济有人伦鉴识,见湛,叹服其德宇。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下比魏舒有馀。”】

注:①正文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内的文字是南朝刘孝标的注解。有删改。

1.(考点题)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A.不觉懔然,心形俱肃.肃:恭敬。

B.绝.难乘,少能骑者绝:非常。

C.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

D.时人谓.湛上方山涛不足谓:评价。

解题思路:“就”,常见的文言词义为“靠近、接近”,如“金就砺则利”。C项“唯当就蚁封耳”可译为“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

答案:C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一组是()

①济先略无子侄之敬

②济益叹其难测,非复一事

③虽兄弟宗族亦以为痴

④唯父昶异焉

⑤浑曰:“何如我?”

⑥卿家痴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解题思路:④是王湛的父亲王昶认为王湛有奇异的才能,是很了解他;⑥是武帝对王湛的不理解。排除有④⑥的选项。

答案:A

3.下列对正文及注解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B.王济看到王湛床头放着《周易》,感到奇怪,问叔父要此书何用,是否看过此书,流露出对叔父的轻视。

C.王湛看不上王济的那匹马,王济于是牵来督邮马喂养,十几天后给叔父试骑,方知叔父骑技极为高超。

D.王济告诉父亲,说叔父远比自己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后来见到武帝时,又说叔父王湛超过了魏舒。

解题思路:A项,“从不看望叔父”有误,原文“略不过叔”,意思是大多不去看望叔父。

答案:A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共谈《易》,剖析入微,济所未闻,叹不能测。

(2)浑问其故,济具叹述如此。

(3)武帝每见济,辄以湛调之。

解题思路:(1)有两处省略,“(王湛)剖析入微”,“叹(其)不能测”。关键词有“因”“共”。(2)关键词有“具”“如此”。(3)关键词有“辄”“以”“调”。

参考答案:(1)王湛于是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

(2)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

(3)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

参考译文:王湛脱下孝服后,便留在墓地结庐居住。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大多不去看望叔父,叔父也不等候他来。王济有时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后来姑且试着问问近来的事,回答起来言语辞令很不错,出乎王济意料,王济非常惊愕,继续和他谈论,愈谈愈进入了精深的境界。王济原先对叔父几乎没有一点晚辈的敬意,听了叔父的谈论后,不觉肃然起敬,神情举止都变得严肃恭谨。王济便留下来和叔父谈论,一连多日,没日没夜地谈。王济虽然才华出众,性情豪爽,却也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于是感慨地叹息说:“家中有名士,可是三十年来一直不知道!”王济要走了,叔父送他到门口。王济的随从中有一匹烈马,非常难驾驭,很少有人能骑它。王济姑且问叔父:“喜欢骑马吗?”

他叔父说:“也喜欢呀。”王济又让叔父骑那匹难驾驭的烈马,叔父不但骑马的姿势美妙,而且甩动起鞭子来就像条带子似的回旋自如,就是著名的骑手也没法超过他。王济更加赞叹叔父难以估量,他的长处绝不只一种。【邓粲在《晋纪》中说:“王湛字处冲,是太原人。他隐藏自己的美德,没有人了解他,即使是兄弟和宗族里的人,也认为他痴呆,只有他的父亲王昶认为他有奇异的才能。父亲王昶去世后,他在坟墓旁边结庐居住,他哥哥的儿子王济前往看望他,看见床头放着《周易》,他对王湛说:‘叔父用这干什么?曾经看过没有?’王湛笑着说:‘身体不好的时候,或许会看看罢了。今日应当跟你谈谈。’王湛于是同王济一起谈论《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济从来没有听说过,感叹(叔父)深不可测。王济生性喜欢马,并且他所乘马是良马,他内心很喜欢它。王湛说:‘此马即使走一小段路,它的力量也不能承受。近日看见督邮的马,一定胜过此马,只是它没有养好罢了。’王济要来督邮的马,用谷喂了十几天,与王湛比试。王湛未曾乘马,仓促间上马便驰骋,步骤与王济没有不同,但马没有决出高下。王湛说:‘现在在车路直行,怎么能区别马的高下?只有靠近蚁封小道才行。’于是靠近蚁封小道让马盘旋,王济的马果然倒了,王湛赏识人才也是这样。”】

王济回家后,他父亲王浑问他:“为什么短时间外出竟去了好几天?”王济说:“我刚刚找到一个叔父。”王浑问他这样说的缘故,王济感慨地把此事如此这般详尽地叙述(一遍)。王浑问:“和我相比怎么样?”王济说:“是在我之上的人。”武帝每次见到王济,总是拿王湛来调侃他,说道:“你家的傻子叔父死了没有?”王济常常没话回答。自从发现了这个叔父,后来武帝又像以前那样问他,王济就说:“我叔父不傻。”称赞叔叔实际上有良好的素质。武帝问道:“可以和谁相比?”王济说:“在山涛之下,魏舒之上。”【《晋阳秋》中说:“王济有鉴别人才的能力,他看见王湛,感叹佩服他的才能。当时人评价王湛向上与山涛相比显得有些不足,向下与魏舒相比就绰绰有余。”】

方法归纳

古今异义词是文言文阅读中较难理解的一类词语。词的古义不能与今义混为一谈。考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含义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把古今异义词放到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

识记古今异义词的主要方法是勤于积累,加深理解记忆,尤其要明确古今异义词所处的语言环境及特定含义。如“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在文言文中却是两个词,考生须区别记忆。

一、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然而成败

..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B.且夫天下

..非小弱也

C.然秦以区区

..之地,致万乘之势

D.试使山东

..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二、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B.生人

..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C.暮去朝来颜色

..故

D.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是使民养生

..丧死无憾也

B.众人

..匹之,不亦悲乎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

..者

D.以游无穷

..者,彼且恶乎待哉

四、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

..十一

B.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

..之所学也

C.蚓无爪牙

..之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故事

..,三江①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渐近,喷沫冰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看者辟易,走.避塘下。潮到塘,

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炮碎龙湫,半空雪舞。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张岱

注:①三江:在浙江绍兴北,曹娥江之西。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有什么不同。

(1)故事

..,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龟山一挡,轰怒非常

..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查角度四:词类活用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他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作词类活用。

近几年课标全国卷虽然没有为词类活用单独设考点,但是文言文试题几乎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它,实词词义推断及文言文翻译其实都对词类活用做隐性考查,因此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应该作为文言文复习的一个重点。

典题探究

【典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乐毅为燕破.齐,或谗.之昭王曰:“齐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斩言者,遣使立.毅为齐王。毅惶恐不受,以死自誓。

(节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乐毅为燕破.齐

B.或谗.之昭王曰

C.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

D.遣使立.毅为齐王

解题思路:C项,“服”是使动用法,其他为一般动词。

答案:C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南面而王.耳”的“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B.今楚(指项羽)强以威王.此三人(三个秦降将,章邯等),秦民莫爱也。

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韩信)之王.乎?

D.王.者富民,霸者富士。

解题思路:B项使动用法,A、C、D三项和例句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参考译文:乐毅替燕国打败了齐国,有人向燕昭王进谗言:“在齐国还没有攻下的有两座城,不是因为乐毅的力量攻不下来,(而是)因为他想长久地依仗军兵的威力来使齐人折服,从而达到自己面南称王的目的罢了。”燕昭王把进谗言的人斩了,派遣使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敢接受,发誓以死效力。

方法归纳

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追亡.逐北,伏尸百万亡:逃跑的人。

B.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万千:千变万化。

C.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

D.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坚固的铠甲。

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女幸而偶.我偶:婚配,匹配。

B.吾从而师.之师:学习。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响:像回声。

D.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

三、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四、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伟……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于楚。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他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楚王曰:“善,齐王有信士若此哉!”厚赐之,财倍鹄在也。

(《史记·滑稽列传》)对下面加点词的活用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道.飞其鹄(名词用作动词)

B.造诈.成辞(形容词用作名词)

C.出.而饮.之(使动用法)

D.财倍.鹄在也(名词用作动词)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少以门荫调右翊卫,迁司卫主簿,寻擢监察御史,累迁中丞。

张昌宗引妖人迎占,计不轨。彦范谏曰:“昌宗谬横恩,苞祸心,亿测天命,皇神降怒,自擿其咎。逆而不诛,社稷惧亡。请付三司①考.治。”不纳。

张柬之将诛易之等,引与定策。于是,以彦范、敬晖为左、右羽林将军,属以禁兵。神龙元年正月,彦范、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等千骑五百人讨贼。令湛就东宫迎中宗至玄武门,彦范等斩关入,士皆鼓噪,时武后处集仙殿,斩易之等庑下。后闻变而起。彦范进曰:“天意人事归李氏。臣等谨奉天意,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后乃卧,不复言。明日,中宗复位,以彦范为侍中,封谯郡公,赐实封五百户。

上书戒帝曰:“伏愿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深居宫掖,修.阴教以辅佐天子。”帝孱昏,狃左右,不能有所省纳。

时武三思以迁太后衔恚,虑不利诸武,而韦后雅.为帝宠畏,且三思与蒸乱,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五月,加特进,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寻出为洺州刺史,改濠州。王同皎谋诛三思,事泄,三思阴令郑愔告变,诬彦范等同逆,乃贬彦范泷州司马。三思又疏韦后隐秽,榜于道,请废之。帝震怒,三思曰:“此殆彦范辈为。”诏有司议罪。大理卿裴谈请即诛斩,家籍没。帝业尝许以不死,遂流瀼州,禁锢终身。三思又请夷彦范等三族,帝不从。三思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睿宗即位,彦范等并追复官爵,赐实封二百户,还其子孙,谥曰忠烈。

(节选自《新唐书·桓彦范传》,有删改)注:①三司: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主刑狱。

1.(考点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请付三司考.治考:审查,拷问。

B.修.阴教以辅佐天子修:讲习。

C.而韦后雅.为帝宠畏雅:娴雅。

D.封扶阳郡王,令朝.朔望朝:上朝,朝见。

2.下列语句,能体现桓彦范以国事为重的一组是()

①以门荫调右翊卫

②逆而不诛,社稷惧亡

③惟陛下传位,万世不绝,天下之幸

④令皇后无居正殿,干外朝

⑤榜于道,请废之

⑥遂流瀼州,禁锢终身

A.①④⑤B.②③④

C.③⑤⑥ D.①②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桓彦范向武则天弹劾张昌宗的不轨行径,但是他的上疏,如同泥牛入海。

B.桓彦范等率御林禁兵斩关而入,杀死易之等,逼武则天归还帝位给中宗。

C.桓彦范被加官特进封扶阳郡王,这是中宗对他作为匡复唐室功臣的一种嘉赏。

D.桓彦范被贬为濠州刺史,又遭武三思陷害,被终身流放到瀼州,途中被武三思假托君命派人杖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为帝画策。未几,罢彦范等政事。

(2)三思阴令郑愔告变,诬彦范等同逆。

参考答案

对点训练

考查角度一:多义词

一、D 解析:“五则攻之,倍则分之”结构一致,“倍”应与“五”用法相同,在此不能作动词,应作数量词,译为“一倍”。

二、C 解析:病:困苦,困乏。

三、A 解析:辞:讲究,计较。

四、1.(1)推荐。(2)评论。(3)清纯、真实。(4)改变。

2.山公推举阮咸为吏部郎,评论他说:“清纯真实,少欲求,操守坚定,任何事物都不能改变他。”

五、(1)拜访。(2)通“旁”,旁边。(3)如果不这样的话。(4)不说话的样子。嘿,通“默”。(5)通“熄”,灭。(6)录用,此处指邀请。(7)当初如果。乡,通“向”,从前;使,假如。(8)通“悟”,醒悟,觉悟。

参考译文:有一个拜访主人的客人,看到(主人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堆积着柴草,便对主人说:“把烟囱改为弯曲的,使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将会发生火灾。”主人沉默不答应。不久,家里果然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人)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安排在上席,其余的按照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人说:“当初如果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宾客,(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人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

六、1.(1)书信。(2)告诉。(3)使者,指门生。(4)禀报。(5)通“嘉”,嘉许、赞赏。(6)都。

2.(1)只有一位郎君,在东床上光着肚子躺着,好像没听到选婿的消息一样。

(2)便去打听这个人,原来是王逸少,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参考译文:郗太傅在京口时,派遣门生给王丞相送去一封书信,要求选一位女婿。王丞相告诉郗太傅的使者:“你到东厢房去,任意挑选吧。”门生回来告诉郗太傅说:“王家的各位郎君都值得赞赏,听说来挑选女婿,都作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只有一位郎君,在东床上光着肚子躺着,好像没听到选婿的消息一样。”郗公说:“这个人正好。”便去打听这个人,原来是王逸少,于是把女儿嫁给了他。

考查角度二:通假字

一、A 解析:B项,“倍”通“背”;C项,“取”通“娶”;D项,“颁”通“斑”。

二、A 解析:B项,“有”通“又”,“车柔”通“煣”;C项,“知”通“智”;D 项,“生”通“性”。

三、A 解析:B项,“景”通“影”;C项,“从”通“纵”;D项,“要”通“邀”。

四、1.答案:①蚤早②亡无

解析:“蚤”可以根据“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得出,“亡”可以根据“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得出。

2.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考查角度三:古今异义词

一、D 解析:D项,“山东”,古义指“崤山以东”,今义为省名,其他三项古今同义。

二、A 解析:A项,“可以”,古今义均为“能够”;B项,“生人”,古义为“活着的人”,今义为“陌生人”;C项,“颜色”,古义为“容貌”,今义为“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或行动”;D项,“成立”,古义为“成人自立”,今义指“理论、意见等有根据,站得住”。

三、D 解析:A项,“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B 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普通人”,今义指“大家,许多人”;C项,“寄托”,古义为“托身,安身”,今义为“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D

项,“无穷”古今义都是“没有穷尽,没有限度”。

四、B 解析:A项,“不能”,古义为“不及,不到”,今义为“不能够,不可以”;B项,“须臾”,古今义都是“一会儿”;C项,“爪牙”,古义为“动物的爪子和牙齿”,今义为“帮凶”;D项,“江河”,古义为“长江,黄河”,今义“泛指一切河流”。

五、(1)古义:旧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2)古义:跑。今义:行走。(3)古义:不同平常,非比寻常。今义:十分,极。

参考译文:从以前的旧例看,三江看潮,其实没有什么潮可看。在午后,人们嚷着传说:“今年是暗涨潮。”

年年都像这样的情形。戊寅年八月,我凭吊朱恒岳少师到了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和我同在一张桌上。听得海塘上有人喊看潮,我迅速前往,陈章侯、祁世培也紧跟着到了塘上。我站在塘上,远远地看见潮水如一条线,从海宁过来,一直奔到塘上。潮水稍稍靠近,就隐隐露出白色,如同有人驱赶着千百只小鹅在展翅惊飞。潮水又渐渐逼近,喷出的飞沫如突然溅起的冰花,像百万雪白的雄狮遮蔽了江面,浩浩荡荡地沿江而下,如同有怒雷驱赶着似的,那百万雪白的雄狮密密地挤在一起,一个也不敢落后。潮水第二次逼近,就如同飓风逼迫着它,水势要拍岸而上似的。这时,看潮的人纷纷避开,跑到塘下躲避。潮水到了塘上,尽力磅礴而起,水花激射,溅起数丈高,打得人脸都湿了。潮水很快又旋卷着向右面扑去,被龟山挡了一下,轰怒声不同寻常,如同大炮击碎了龙湫,在半空中如雪花般飞舞。(我)看着这一切,惊吓得头晕目眩,坐了半天,脸色才恢复过来。

先辈们说:浙江潮水的源头,从龛、赭两山冲刷激荡而起。白洋在两山之外,潮头却更大,为什么呢?

考查角度四:词类活用

一、C 解析:C项,“至”为动词用作名词,指“到达的人”。

二、B 解析:B项,“师”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三、B 解析:例句为名词作状语。A项,名词作状语,向下;B项,名词用作动词,喂奶;C项,名词作状语,向西;D项,名词作状语,亲手。

四、A 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C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深度;D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

五、A 解析:A项,“道”,应为名词作状语,意为“在路上”;B项,“诈”本义为“虚伪”,形容词,此处用作名词“虚伪的经历”;C项,“出”和“饮”用在代词“之”(代“鹄”)前面,表“使它出来”“使它喝水”之意,故为使动用法;D项,“倍”本为名词“倍数”,这里表“增加一倍”之意,故为名词用作动词。

参考译文:从前,齐王派淳于髡到楚国去进献鸿鹄。出了都城门,在道路上那只鸿鹄飞走了。(淳于髡)只好举着个空笼子,编造虚伪的经历成了一套谎话,前去拜见楚王说:“齐王派我来献鸿鹄,(乘船)从水中经过,(我)不忍心让鸿鹄干渴,放出来让它喝水,不料它离开我飞走了。我想剖腹或勒紧脖子自杀,又恐怕别人议论我们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让士人自己伤害自己或自杀。鸿鹄,是长毛的禽类,有很多相似的,我想买一只代替它,这是不诚实而欺骗大王的行为。(我)想逃跑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来承认错误,向大王叩头接受大王处罚。”楚王说:“好,齐王(竟)有这样诚实的士人啊!”(于是)优厚地赏赐了他,(赏赐他的)财物比有鸿鹄在的情况下增加了一倍。

六、1.C 解析:雅:一向,素来。

2.B 解析:①桓彦范做官的原因;⑤武三思所为;⑥桓彦范被诬陷,遭流放。

3.C 解析:表面看来是尊宠功臣,但从“令朝朔望”可知,这其实是削夺他们的实权。

4.(1)于是为中宗出谋划策,没多久,解除彦范等(参与)政务(的权力)。(2)三思暗地指使郑愔向朝廷告发,诬陷彦范等共同谋反。

参考译文:桓彦范,字士则,润州丹阳人。年少时因祖先的功勋调任为右翊卫,升为司卫主簿,不久提拔为监察御史,多次升迁官至中丞。

张昌宗勾结妖人占卜祈求鬼神,图谋不轨。彦范进谏道:“昌宗欺诈额外的皇恩,心里怀着害人的恶意,胡乱预测天意,天神降怒,揭露他的罪恶。谋逆而不被惩罚,国家恐怕要灭亡,请把他交给三司拷问。”(他的谏言)不被采纳。

张柬之将诛杀张易之等,推举他共同商定计策。于是,让彦范、敬晖担任左、右羽林将军,把禁军交付他们带领。神龙元年正月,桓彦范、敬晖率羽林兵与将军李湛等千骑五百人

讨伐祸国之人。让李湛到东宫迎接中宗到玄武门,彦范等攻破城门闯入皇宫。士兵们都擂鼓呐喊,当时武后在集仙殿,(彦范等)在廊下斩杀易之等。武后听到政变坐了起来。彦范进谏道:“上天的意旨要政事归还李氏。臣等恭谨地接受天意,希望陛下传位,万世不绝,这是天下(苍生)的幸运。”武后就躺下,不再说什么了。第二天,中宗恢复帝位,任彦范为侍中,并封为谯郡公,赏赐实封五百户。

彦范上书劝诫中宗:“希望皇上以社稷为重,令皇后不要居正殿,干预朝廷政事。应当深居内宫,讲习女子的教化来辅佐天子。”中宗孱弱昏聩,亲近身边的侍从,不能有所省察,接纳他的意见。

当时武三思因为武后被贬而心怀怨恨,考虑这件事对武氏家族不利,而韦后一向为中宗宠信敬畏,三思与韦后淫乱,于是为中宗出谋划策,没多久,解除彦范等(参与)政务(的权力)。五月,加赏彦范特进一职,封扶阳郡王,让他在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不久外调为洺州刺史,改任濠州刺史。王同皎谋划诛杀三思,事情泄露,三思暗地指使郑愔向朝廷告发,诬陷彦范等共同谋反,于是贬彦范为泷州司马。三思又写下韦后不为人知的恶行,在路边张贴,请中宗废掉韦后。中宗震怒,三思说:“这一定是彦范那些人所做。”(中宗)下诏有司审理他的罪过。大理卿裴谈请求立即诛杀彦范,家产户口没收入官。中宗曾已许诺他不死,于是就把他流放到瀼州,终身禁锢。三思又请求夷灭彦范等三族,中宗不从。三思就派周利贞假托君命杀掉他。周利贞追到贵州,遇到彦范,就把彦范绑在竹板上拖来拖去,皮肉全部脱落,再用棍杖杀了他,时年五十四岁。

睿宗即位,彦范等人的官爵一同被追复,赏赐实封二百户,交付给他的子孙,谥号为忠烈。

文言文常见实词(四)

文言文常见实词(四) 如 ①遵从、依照。又,依旧 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②往,到……去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鸿门宴》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指南录后序》 事如此,此必及我《苏武传》 ③像,如同 闻妻言如被冰雪/果如成言《促织》 声如洪钟/如猛兽奇鬼/噌吰如钟鼓不绝/与向噌洪者相应,如乐作焉。《石钟山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七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琵琶行》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诸子喻山水》 剽掠其人,倚叠如山/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仙之人兮列如麻/世间行乐亦如此《梦游天姥吟留别》 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绝如缕/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诸子喻山水》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元曲二首》 嗟乎!风俗颓弊如是/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在身亡常如一日乎?《训俭示康》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秋声赋》 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 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左忠毅公逸事》 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武传》 ④及,比得上。又,不如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种树郭橐驼传》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说》 不如自行搜觅/不如拚博一笑。《促织》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不如因善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⑤连词,假如 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⑥连词,或者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⑦如----何对(把)---怎么办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⑧至于。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⑨如恐。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⑩何如:如何,怎么样?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求,尔何如?/赤,尔何如?/点,尔何如?/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⑾如今:现在。如:如今有谁堪摘?/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若 ①像,如同 上善若水《诸子喻山水》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旁一蟆,若将跳舞/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视之,形若土狗/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中绘殿阁类兰若《促织》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波流浸灌,与海相若。《黄州快哉亭记》 无若宋人然《孟子二章》 旌蔽日兮敌若云《国殇》 公今受俸不少,而自奉若此。《训俭示康》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师说》

10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全解

100个高考文言文易错实词全解,挽救失分重灾区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容斋随笔》)【爱】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旧唐书·列传三十五》)【按】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旧唐书·杜伏威传》) 【拜】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北齐书·袁聿修传》)【报】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左传·展喜犒师》)【鄙】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壁】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书巢记》)【病】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金史》卷一二八) 【除】(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左传·齐桓公伐楚》)【次】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留侯论》)【卒】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燕书十四首》)【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史记·汲郑列传》)【存】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宋史·薛奎列传》)【贷】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新序·杂事第一》)【逮】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北史·崔浩传》)【德】感激 【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16.陛下登杀之,非臣所及。(《新唐书·戴胄传》)【登】当即 【译文】陛下(如果)当即杀掉他,(就)不是我的职权管得了的。 17.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宋史·贾黄中传》)【典】主管 【译文】贾黄中先后两次主管贡部,多次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 18.衡揽笔而作,文不加点。(《后汉书·文苑传》)【点】删改

干货:一篇文章搞定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5

第五段 质明始霁,罢甚,然念及亡是公存亡莫卜,欲蚤至山中,不敢息。逾午,始入山。山口有茅店,询之,知长者居山之阴,而连山纵横,略无阙处。遂以驴寄逆旅主人而徒焉。山行十里许,忽闻丛林中一声呼哨,斯须而强人列陈阻于前。为首者庞然修伟,黑面多须。从者无虑数十骑,而步卒百余继其后,皆被甲执兵。其一吼曰:“大王在,胡不跪?”先生趋避不及,遂就禽。为首者下马坐巨石上,两展其足,案剑瞋目,声如乳虎,曰:“汝来前!孤,山主也。据山称雄,尔来十余载矣,官军不敢犯孤境。尔何物狂夫,擅入吾寨,其欲血孤刀乎?”先生蛇行匍匐以进,跽而泣曰:“请诉之,愿大王垂听。小人中山布衣也,友人病危,吾不忍坐视其死,入山诣子虚长者,以延友人之命,仓皇不能择路,是以误入大寨,罪当死。身死固不足惜,特以不得延医活友为恨耳,惟大王哀之。”言已,涕如雨下。为首者曰:“然则,君义士也。”顾谓徒属曰:“杀义士,不祥莫大焉。释之,以成其志,且劝好义者!”又谓先生曰:“吾等虽啸聚山林,非草寇之比,君勿惧。子虚长者,仁人也,居山之阴,君须跻山之颠而北下,始得至其家。速诣之,以救乃友;然长者每采药于千山万壑间,吾辈亦鲜遇之,虞君不得见耳。”先生再拜致谢而后去。 勾连教材实例 100.质明:天刚亮。质:刚刚,正。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质明启钥。《狱中杂记》 101.霁:雨[雪]后天气放晴。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滕王阁序》 102.念:想,考虑。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103.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104.始: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琵琶行》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常见文言实词

常见文言实词 1.安 (1)安逸。例: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养,奉养。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 (3)怎么。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4)安稳,安定。例: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曾 (1)同“增”,增加。例: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副词,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不……”。例: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曾不盈寸(《核舟记》) (3)曾经。例: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4)同“层”,重叠。例:荡胸生曾云(《望岳》) 3.从(1)跟,随。例:战则请从(《曹刿论战》)/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2)学习。例: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3)追寻。例:溯洄从之(《蒹葭》) (4)依从。例: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5)自,由。例:从口入,初极狭(《桃花源记》) (6)在。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公输》) (7)堂房亲属。例:赠从弟(《赠从弟》) (8)向。例: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送东阳马生序》) 4.得(1)能够。例: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2)领会。例: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3)同“德”,恩惠,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4)实施。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得意。例:怡然自得(《童趣》) (6)得到,获得。例:优劣得所(《出师表》) 5.道(1)(正确的)方法。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2)主张,思想,学说。例: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 (3)路。例:道不通,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4)政治的理想境界。例:大道之行也(《礼记·大道之行也》) (5)仁政。例:得道者多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说。例: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6.当(1)面对,对着。例: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2)在某个时候或某个地方。例: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3)应当。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7.方(1)指面积。例: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2)方位、方向、处所。例: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 (3)当……时。例:方其远出海门(《观潮》) (4)将要。例:方欲行(《狼》) (5)正在。例:方出神(《童趣》) 8.国(1)国防。例: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国家。例: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 (3)国都,京城。例: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惠子相梁》) (4)国事。例: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最新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讲解学习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一、问题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涉及到哪几类文言实词?主要从什么角度来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如何在文本中正确解释实词的动态意义? 二、复习范围 1.古今异义 由于语言的发展变迁,不少文言词汇的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词形完全相同而古今意义有别的双音词,在现代为双音词而在古代为偏义词或短语的语言现象。例: 《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变化 2. 在古汉语中,同样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用法,不同的读音,表达不同意义。 例:“名”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命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出名,著名) 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说出)

3.通假字 通假字,即文言文里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另一个字来使用的现象叫通假。 4.

(2)动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三、方法指引

四、例题阐释 例1.(2017年真题) 祖莹,字元珍,范阳遒人也。曾祖敏,拜尚书左丞。卒,赠并州刺史。祖嶷,字元达。以从征平原功,进爵为侯,位冯翊太守,赠幽州刺史。父季真,位中书侍郎,卒于安远将军、钜鹿太守。 莹年八岁,能诵《诗》、《书》;十二,为中书学生。好学耽书,以昼继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灰中藏火,驱逐僮仆,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尤好属文,中书监高允每叹曰:“此子才器,非诸生所及,终当远至。” 时中书博士张天龙讲《尚书》,选为都讲.生徒悉集,莹夜读书劳倦,不觉天晓。催讲既切,遂误持同房生赵郡李孝怡《曲礼》卷上座。博士严毅,不敢还取,乃置《礼》于前,诵《尚书》三篇,不遗一字。讲罢,孝怡异之,向博士说,举学尽惊。后高祖闻之,召入,令诵五经章句,并陈大义,帝嗟赏之。 为冀州镇东府长史,以货贿事发,除名。后侍中崔光举为国子博士,仍领尚书左户部。李崇为都督北讨,引莹为长吏。坐截没军资,除名。未几,为散骑侍郎。孝昌中,于广平王第掘得古玉印,敕召莹与黄门侍郎李琰之,令辨何世之物。莹云:“此是于阗国王晋太康中所献”乃以墨涂字观之,果如莹言,时人称为博物。 性爽侠,有节气,士有穷厄,以命归之,必见存拯,时亦以此多之。 (选自《魏书》,有删减)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资料讲解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 解释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解释 常见的有: 安、卑、备、被,鄙、毕、薄、踣、步、察、策.长.尝、朝、彻、称.诚.惩、驰、出.辞.次,从、错、达、旦、箪,当、道、得、等,敌,吊,度,端,定、毒、恶、发,凡,伐、犯、方、分,菲、奉、否,夫,扶.拂,福,富,负、赋、覆、更、苟,故、顾、固、观、光,归、好、号、还、惠、及、极、疾、计、加、假、间、简、见、节、竭、津、尽、进、居、举、具、聚、苦、劳、类、良、临、虑、论、漫、靡、灭、名、明、命、没、谋、难、平、期、戚、奇、强、窃、清、请、穷、秋、求、取、去、全、任、容、入、塞、上、少、舍、身、生、胜、师、实、食、使、事、是、时、属、说、素、汤、通、痛、亡、望、为、谓、闻、徙、牺、鲜、向、效、信、兴、行、形、修、徐、许、寻、业、遗、异、易、诣、益、阴、应、盈、游、余、语、喻、缘、远、阅、责、章、知、止、治、致、众、专、走、足、作、坐 部分列举:(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得广厦千万间)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被坚执锐)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常见文言实词归纳

传记文学中常见文言实词归类 一、官位升迁、任免 (1)辟:征召(2)迁:升官(3)拜:任命,授给官职(4)举:举荐(5)擢:提拔选拔(6)调:调任(7)累迁:多次提升(8)徙:改任(9)拔:提拔(10)除:任命授职(11)转:改任(12)摄:代理(13)署:委任、代理(14)典:主管(15)知:作某地的知县(16)相:作某国的丞相(17)出:由京城改地方官(18)黜、谪、左迁、贬:罢官、降官 二、有才能被看重(不重用) (1)以……称:因为某些才能而被人称赞(2)以……闻:因为某些才能而闻名(3)异:认为才能奇特(4)见知:被人所知。 三、遭嫉妒或受迫害 (1)害:嫉妒(2)短:说某人的坏话(3)隙:与某人有隔阂(4)刺:指责。(5)衔:恨(6)疾:憎恨、嫉忌(7)劾:弹劾,揭发罪状(8)贾祸:招来祸患 四、办案或犯罪遭审判类 (1)坐:①因犯错而定罪②诉讼时在法官面前对质(2)案(按):考察、审问(3)论:判罪(4)当:定罪(5)狱:案件(6)牒:文书 五、要求辞官回家 (1)乞骸骨:告病告老请求退休(2)致仕:请辞官回家(3)归养:回去奉养父母 六、与政事相关 (1)诣:到、去(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3)课:考核、督促、征收(4)风、化:教育感化(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迅速②通“促”,催促(8)劾:举报,检举,揭发(9)白:告诉,报告(10)短:进谗言,说坏话(11)害:嫉妒。(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13)折:指斥,指责,驳斥。(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15)党:偏袒,伙同,包庇。(16)矫:假托,假传。(17)质:作人质;抵押。(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20)当:判刑,判罪。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21)多:赞扬、欣赏。“高、贵”等字,若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22)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七、时间 (1)表瞬间、一会、不久: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2)表过去、…以后: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尝,向。(3)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一)表示时间短暂的词语 1、单音节词语 俄:顷刻、片刻,一会儿。《柳毅传》“俄有武夫出于波间。” 姑:暂且,姑且。《勾践灭吴》“请姑无庸战。” 且:暂时。《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聊:姑且、暂且。《归去来兮辞》“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旋:不久,一会儿。《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 寻:不久。《虎丘记》“而病寻作,余既乞归……” 暂:暂时。《兰亭集序》“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2、双音节词语 刹那:一念之间,一瞬间。白居易《和梦游春》“愁恨憎衹长,欢荣刹那促。” 俄而、俄顷:不久、顷刻,一会儿。《咏雪》“俄而雪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俯仰:表示时间短暂。《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既而:不久。《山市》“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150 个文言文实词大全 目录 1、爱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①加惠于人。(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 ②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 ③吝惜,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④怜惜。爱其二毛(怜惜鬓发花白的老人)。(《左传》)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指南录〉后序》) ⑤通"" ,隐蔽,躲藏。爱而不见,搔首踟躇。(《静女》) (3)形容词。吝啬。百姓皆以王为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2、安 (1)形容词。 ①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予出官二年,怡然自安。(《琵琶行》) ②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安全。 谢庄遂安。(《冯婉贞》) ④安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2)动词。 ①养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②安置,安放。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失街亭》)③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3)代词。哪里,怎麽。 沛公安在。(《鸿门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3、被 (1 )名词。被子。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杨修之死》) (2)动词。 ①覆盖。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②遭受,遇到。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荆轲刺秦王》)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③施加,施及。 去乱而被之以治。(《荀子?不苟》) (3)介词。表示被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4)pi ,通" 披" ,动词。①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将军身披坚执锐。(《陈涉世家》)②披散,披着。 1、 2 、3 、4被5 、倍、本鄙8 、兵9 、病 11长朝13 池14 、曾乘城17 、诚18 、19 传20 辞21从达23 殆24 、迨当道27 、得28 、29 短30 多31发方33 非34 、复负盖37 、鼓38 、39 顾40 固41归国43 过44 、何恨后47 、胡48 、49 或50 疾51及即53 既54 、假间见57 、解58 、59 尽60 就61举绝63 堪64 、克类怜67 、临68 、69 名70 末71莫乃73 内74 、判期奇77 、迁78 、79 穷80 求81去劝83 却84 、如若善87 、稍88 、89 涉90 胜 91识使93 是94 、适书孰97 、属98 、99 遂100 、率101说、私3素104、汤05、106 、107 、徒08图109退110 111王、望3恶114、微15、116 、11 7、谢18悉119信120 121行、幸3修124、徐25、126 、127 、要28宜129遗130 131易、阴3引134、右35、136 、137 、再38造139知140 141致、质3治144、诸45、146 、147 、卒48走149左150亡 兴贻置坐

高考文言文全部实词、语法7

第七段 二叟同行,涂经乡所入兰若,先生因述遇鬼事,指示曰:“此寺,吾之所遇鬼也。予当死之矣。”长者笑曰:“嘻!先生不亦惑乎!鬼神者,心之幻景耳。安能受人祸!足下知者,曷为信此哉?”适寺旁有田父五六人,辍耕坐陇上。长者偕先生就而问焉,并述向之所见。田父掩口胡卢而笑,曰:“君误矣!彼缢妇者,吾村王氏妾也,不为恶姑所容而自经焉。子所见女鬼者,吾村李氏妇也。家素贫,今岁饥,赋敛又重,衣食不给,夫新丧,其子昨又夭矣。妇抢呼欲绝,悲极而入邪魔,夜半病作,发其子之坟取尸以归。自言其首为寺鬼所伤。君无问,何由知其乃先生为也?”言已,皆大笑。 勾连教材实例 172.涂:通“途”。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173.乡:通“向”,先前,从前。 乡师而哭。《崤之战》(通“向”,面向) 174.指示:“指着[出]……给……看”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75.不亦……乎?:固定结构,“不也太……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176.景:通“影” 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景翳翳以将入 《归去来兮辞》 177.安能:怎么能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梦游天姥吟留别》 183.向:先前,从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兰亭集序》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184.掩口胡卢而笑:强忍着以免笑出声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促织》 185.为……所:被动结构。 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皆为陛下所成就《苏武传》 186.新:新近,刚刚。 二男新战死《石壕吏》 赵太后新用事《触龙说赵太后》 今刘表新亡,二子不谐。《赤壁之战》 178.曷为:“为曷”的倒装,“为什么”。 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 179.适:恰好,刚刚。 从上观之,适与地平。《雁荡山》 适大病,不能行。《谭嗣同》 180.父(fǔ):古时对老年男子的称呼。 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渔父见而问之。《屈原列传》 181.偕:陪同,一起。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诗经·氓》 182.就:靠近 还来就菊花。《过故人庄》 187.发:打开,挖开。

120个常见文言文实词翻译(二)

16.从 吾从而师之。 译:我也跟从他,拜他为老师。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我对她已经失恩断义,当然不能答应你。 弟走从军阿姨死。 译:小弟参了军,阿姨辞别了人世。 樊哙从良坐。 译:樊哙就挨着良坐下了。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译:沛公第二天让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译:迎亲的随从人员有四五百,热热闹闹地来到郡府门前。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 译:在这时候,合纵解散,盟约失效,争着割地去贿赂国。 17.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译:懂得自己又懂得对方,打一百次仗都不会失败。 有殆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译:有个松气懈怠想要退出的人说:“不出去,火把将要烧完。”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项脊轩共计遭受四次水灾,竟能没被烧毁,大概有神灵保护吧。 且燕,处革灭殆尽之际。 译:况且燕国和国是处在国把别国消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18.当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译:在阁子前面又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周围砌上一道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译:估计大王的军队有足够的力量来抵挡项王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一个人把守关口,一万人也不能把它攻开。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不惜肝脑涂地,死后也要结草报恩。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译:人的君主手握国家重权,统治着广大的天地。 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 译:我知道欺骗大王应得死罪。 当时是,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 译: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译:不久一定回来,回来后必定接你回家。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相较,或未易量。 译:那么谁胜谁负,谁存谁亡,倘若和国较量,或许还不容易估量出来。 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译:准备献给官府,但又担忧恐怕不合心意。 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地,臣请往如楚。” 译:仪知道后,就说:“用我一个仪就能抵一带地方,还是请让我到楚国去吧。” 19.道 西当太白有鸟道。 译:长安西面的太白山阻绝了入蜀的道路,仅有一条鸟飞的路线。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译: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谋士。 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译:接着他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烧毁了各学派的书籍,以便使百姓变得愚蠢。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学习文言文入门的语法常识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持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例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能够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1.爱,ài 动词 ①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吴广平素给人恩惠,士兵有很多肯为他所用。 ②喜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喜爱他的儿子,选择良师教他们。 ③怜惜,同情 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怜惜那些鬓发斑白的老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 ④吝惜,舍不得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都认为您是吝啬啊。 ⑤珍惜,爱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 ⑥通“薆”,隐蔽,躲藏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诗经·邶风·静女》) ——躲藏起来不见面,(急得我)抓耳挠腮来回走。 2.安,ān (1)形容词 ①安全,平安 谢庄遂安。(《冯婉贞》) ——谢庄于是就安全了。 ②安稳 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风雨中像大山一样安稳。 ③安定,舒适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得不均匀,不担忧贫穷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2)动词 ①安身,奉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曹刿论战》) ——使人安身立命的衣物食品,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出来分给别人。 ②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失街亭》) ——离山十里有王平在那里安置营地。 ③抚慰,安抚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如果刘备和(刘表的儿子及部将)那些人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就应该加以抚慰,和他们结成同盟好友。 ④使……安定 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已经使他们来了,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⑤安心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琵琶行》) ——我调出京城做官二年来,感到坦然安心。 (3)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文言文实词特殊用法整理

文言文语法现象整理 一、古今异义 1.其他祖父 ..积(祖父和父亲) 2.吾祖死于是 ..(在这件事上) 3.汪然出涕.曰(眼泪) 4.而乡邻之生日 ..蹙(生活一天天地) 5.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6.乃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更不必说) 7.牺牲 ..玉帛,不敢加也(猪、牛、羊等祭祀品) 8.叶徒相似,其实 ..味不同(它们的果实) 9.有托其妻子 ..于其友而之楚游者(妻子和儿女) 10.今齐地方 ..千里(土地方圆) 1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不堪) 12.又安敢毒.耶;若毒.之乎(怨恨) 13.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 ..也(值得可惜) 14.至若春和景.明(阳光) 15.居庙堂 ..之高则忧其民(朝廷) 16.余悲.之(同情) 17.永之人争奔走 ..焉(争着做) 18.君将哀.而生之乎(可怜) 19.以尽吾齿.(岁月) 20.复前行,欲穷.其林(走到尽头(尽)) 21.率妻子 ..(与世隔绝的地方) ..邑人来此绝境 2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请) 23.未果,寻.病终(不久) 24.后遂无问津.者(渡口) 25.衣食所安.(养生的) 26.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扩大)(规模)27.薄.暮冥冥(迫近) 28.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栖止)(水中美丽的游鱼)29.或异二者之为.(行为) 30.是进.亦忧,退.亦忧(做官)(隐居)31.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归依) 32.舜发.于畎亩之中(被推荐) 33.陶后鲜.有闻(少) 34.坐.盗(犯....的罪) 35.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映) 36.以其境过清.(冷清清) 37.小大之狱.(诉讼案件) 38.亭亭净植.(竖立)

常见的文言文实词虚词整理版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 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被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倍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 3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倍,加倍)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本 1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2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3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7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8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9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鄙 1蜀之鄙有二僧(边界地方) 2鄙人。自称的谦词 3孔子鄙其小器(轻视)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 兵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3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5兵符:古代调兵用的凭证 病 1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 3不如舜,吾之病也(毛病,缺点) 4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 5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 察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3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 朝 1朝服衣冠(zhao 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cháo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庭)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向北(对、向)曾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 4是高、曾时为一倍(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乘 1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chéng 3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 4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5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e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 诚 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除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5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6不徐不疾(迟缓) 7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辞 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4动以朝廷为辞(借口)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教) 7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8近者奉辞伐罪企(命令) 9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10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从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跟随,随从)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学习) 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 12可以便宜从事,向必禀我(办事)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 殆 1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 当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当道)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 11当是时也,商佐之(值,在)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道 1怀其璧,从径道之(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 11道之以政(通导、引导) 得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此言得之(对、合适) 6得无教我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 度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6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7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8一夜飞度镜湖夜(通“渡”渡过,越过) 9常有大度。(度量) 1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1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12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3指度人离俗出生死。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高考文言文阅读实词解析技巧 文言文阅读是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方式,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对文言实词的考查覆盖面广,分值大,但失误率也较其它知识点要高。笔者就近几年高考题对实词的考查做了一些探究,总结了一些判断解题的方法,望专家批评指正。 技法一:根据语境度意法。这也是实词判断的总原则。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考虑,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对选项中给出的解释,应结合上下文进行整个语句的理解,而不是一知半解,断章取义。例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6题,下列词语中 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不记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小善。”从语境看,是谈君王对大臣的 评价不能看大的功劳,要看重小的好处,所以,答案给出“略”为“简略”是不合语境意的,应为“大体,主要”之义。 技法二:代入检验法。这也是判断实词意义的最常用的方法。2011年高考全国卷第8题,下列句子

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 B.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 C.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 D.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 解题方法可以用代入法,本题的“长”读 “zhǎng”,通“掌”,无论知识还是文句理解,都非 常熟悉,便立即排除之;“结”在“结兵自守”中显然是“聚集、聚合”等意,也可立即排除;“赞”在“留幕府赞军事”句意中显然是“辅佐、协助”等意,亦可立即排除。C项中“数延见”一句大意是“邓愈要见熊鼎”,据此来理解,“延”应该是“邀请、延请”之意。 技法三:由音推意法。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语音关系,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本字义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中的“倍”,“屈原既嫉之,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中的“反”, 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2012年课标全国卷第4题,下列句子

高中120个文言文实词“请”、“穷”全解

请 (一)、动词; 1、请求 请人做某事 寡人闻赵王窃好音,请奏瑟。《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患之,魏王请之,及宾客说王万端。《魏公子列传》 请允许自己做某事 请奉盆缶击王,以相娱乐。《廉颇蔺相如列传》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2、谒见、谒问 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魏公子列传》 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魏公子列传》3、邀请,约请 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于是公子请朱亥《魏公子列传》 4、请教,指示 俯身倾耳以请《送东阳马生序》 (二)、副词; 臣请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穷 (一)、形容词; 1、不显贵、不得志

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贫困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鱼我所欲也》3、走投无路的,濒于绝境的 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 4、荒、僻 穷巷陋室/穷山恶水 (二)、动词; 1、终了,穷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滕王阁序》 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余暇日。《滕王阁序》 2、寻求到尽头,追究到底 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三)、副词; 1、遍、尽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滕王阁序》 2、阻塞不通 日暮途穷

堪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雨霖铃》忍受,经受 2、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胜任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能够,可以 4、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五人墓碑记》忍受,经受克 1、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 2、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克制,约束 3、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祭十二郎文》能够 4、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战胜,攻下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实词的用法 书:①书信:使人遗赵王书(廉)②书写、书法:凭几学书(项)③字④书籍 请:①请求②邀请:乃请宾客(信)③拜访:公子闻之,往请(信)④表敬副词 对:①回答:奏对称旨(谭)②对着:对酒当歌(成语) 幸:①幸运: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论)②帝王到某处:缦立远视,而望幸焉六)③宠爱、宠幸:如姬最幸(信)④侥幸:幸复得此妇(孔)⑤表敬副词:大王亦幸赦臣(廉) 许:①答应:宁许以负秦曲(廉)②表示不确定的零数:高可二黍许(核) 负:①倚仗:秦贪,负其强(廉)②承担:予此行所负之责任(黄)③背弃:决负约不偿城(廉)④辜负:吾上恐负朝廷(左)⑤背⑥败 立:①站立②直立:大石侧立千尺(石)③即刻、马上:赵立奉璧来(廉) 交:①交往:臣以为布衣之交(廉)②交互:叶叶相交通(孔)③接触:交头接耳(成语) 设:安设、设置:设九宾于廷(廉) 引:①导引:左右引相如至(廉)②牵、拉:见人方引婴儿欲投之江中(察)③引退:引次江北(赤) 恐:①担心:秦王恐其破璧(廉)②害怕:舟人大恐(石) 毕:①完、尽:录毕,走送之(送)②都,全:靡不毕现(屈) 卒:①步兵②死③终于:卒相与欢(廉)④通“猝”:卒然边境有急(论) 士:①做官的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石)②读书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训)③有才能的人:胜不敢复相士(毛)④士兵 将:①将领②带领:使将将其军归魏(信) 抚:①安抚:则宜抚安(赤)②巡抚:以大中丞抚吴者(五) 走:①快跑:持剑盾步走(鸿)②趋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阿) 事:①事情②侍奉:以地事秦(六) 礼:①礼仪:毕礼而归之(廉)②礼貌:秦则无礼 计:计策、谋划:莫知计所出(指)爱语文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