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海也曾淹死人,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死海也曾淹死人,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死海也曾淹死人,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https://www.360docs.net/doc/ec2080301.html,/死海也曾淹死人,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2014年曾经发生六旬老太在以色列死海漂流不幸溺亡的新闻得到各方关注。负责组团的北京青年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履约社北京市华远国际旅游有限公司被法院认定承担一半责任判赔27万余元。此事一出,网友们纷纷感言:“就算沉不下去,死海也没那么安全!小学课本就出现的神奇的死海竟然也会发生溺水事件,这令大多数人惊讶万分。在死海漂浮是一番怎样的感受,又有哪些安全注意事项?

死海不是“海”

是的,死海不是“海”,它是一片湖。位于以色列、约旦交界,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最咸的湖。由于死海含盐量太高,大部分生物都难以生存,所以叫死海。也正是因此,水面浮力大,人在海水中不会下沉,会漂浮在海面上。大多数人去死海,都为了体验这种漂浮的奇妙感觉。

死海也曾淹死人,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在死海漂浮、游泳是什么感受?

https://www.360docs.net/doc/ec2080301.html,/很多人认为在死海上漂浮,一定惬意极了,真相并非如此。来看看下面这些到过死海的网友们是如何描述的:

@带三个表:我游过一次,实际上是泡了一次,根本游不动,可能跟我不会游泳有关。

当你进入水中,水没了腰之后,自然就被浮了起来,然后我顺势躺在水中。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打着盹。如果说感觉,就是不像你在淡水里会有一种要沉下去的紧张感,而是绝对的放松,感觉就像躺在一个软绵绵的垫子上一样,你伸懒腰看书睡觉都没问题。你想一头沁死都难。

身上如果有破的地方,会杀得很疼。我曾经试着用水洗脸,结果……只能闭着眼睛爬到岸上用清水冲干净,不然眼睛会瞎掉。

@skyfalling:水浮力很大,正常人不可能淹死自己. 水刺激性很大,不要尝试正常泳姿的游泳,任何水泼到眼睛和嘴鼻都相当难受。身上有任何伤口下死海都是受刑,我当时刚在红海潜了十多天水,身上满是珊瑚礁割出来的伤口,下死海如同受刑。死海的泥疗很有意思,一定要尝试。

@周白之白:感觉就两个字,神奇。

你可以站在水中,悬浮,水大概到胸口位置,可以在水里大踏步走,当然走得没有游泳快。实际上死海里的游客基本都不游泳,就那样站着玩,体会那种神奇。

@王艺璇:宣传很贴切,体验很复杂。夜间的死海,非常非常美。我们大约是晚上9:30左右下海,水很温暖,大概比体温略低,其他答案对死海水的质感描述比较准确,比水密度大,粘稠,一股化肥味儿,在这种液体里面躺着的感觉很有趣。

https://www.360docs.net/doc/ec2080301.html,/

死海也曾淹死人,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死海漂浮安全注意事项:

由于人的密度比水略小,就算在游泳池里人放松身体,也可以平躺在水面上。但在淡水里我完全放松躺平的时候,水会完全漫过耳朵,也会漫过眼睛,有波浪的时候还可能有水呛进鼻子里;躺在死海水中完全放松,水只能漫到发线,不用担心进眼呛鼻子,有波浪的时候水在耳边鼓荡,那种感觉是很美的。夜里空气清亮,温度相对低,躺在死海里面仰头看天数星星,听涛声灌耳,水面平阔,宽广无垠,惬意得想睡过去。

可惜不能久待,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就陆续感觉咽喉发干。出水一小会人就风干了,头发都被固定成奇怪的形状,衣服下边滴水上边结盐,人也变成了腌咸鱼,非常难受,而且难洗,洗好久皮肤还摸着发滑,舔舔身上好像还有点咸。

以上网友的现身说法,除了肯定了死海漂浮的奇妙惬意外,都表达出一定的不适感。尤其是在对死海毫无了解以及安全措施的准备下贸然下海,很危险。旅行社若组织游客前往死海体验,最好提前普及相关安全防护知识,以免溺亡的悲剧再度发生。

https://www.360docs.net/doc/ec2080301.html,/

(本图文收集于网络,由好巧网负责整理。喜欢出国旅行的朋友可以关注微信号“好巧”)

(完整版)初一说明文阅读训练题精选完整版

初一说明文阅读方法与练习 第一部分说明文阅读方法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作为主要的表达方式,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文三要素: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三、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有三种形式: 1、总分式包括总说―分说 2、分说―总说 3、总分―分说―总说 2、递进式 四、说明文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 --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一般包括从原因到结果、从主 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总说

到分说再到总说、从现象到本质、 从特点到用途等几种类型。 ①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 面牲,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先说结果再解释原因,或先解释原因再得出结果。 ③从概括到具体:先从总体上进行说明,再作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④从特点到用途:先介绍事物的特点,再说明此事物的具体用途。 ⑤从主要到次要:先说明此事物最主要的特征,再说明次要的。 ⑥从整体到部分:先整体介绍,再具体介绍各部分内容 四、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的对象来分,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以事物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在于说明事物是“怎样”的,介绍事物的性质、特征,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区分开来的说明文就是事物说明文。. 以事理作为说明的对象,重点说明事理是“怎么样”和“为什么这样”的,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事理说得清楚明白的就是事理说明文。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试题我躺在波浪上读书_沪教版-学习文档

2019年沪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0课我躺在波浪上 读书同步试题 1.给多音字组词。 拾(shì)( ) (shè)( ) 2.看拼音写词语。 3.按要求改写句子。 1.死海很美。(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躺在波浪上读书的感觉自由自在,肯定是舒服自在的。(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课文填空。 1.死海其实是个,它之所以被人称作“死海”是因为。 2.“正因为水中含盐量高,死海才能创造一种奇迹:人躺在水面上可以读书、喝咖啡,而不会沉下去!”句中的“奇迹”具体指,死海之所以能创造这种奇迹是因为。 3.“温润的水把我整个身体托浮起来,像托浮着一片树叶。”句中把比作,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5.感受氧 稻城是四川省境内的一个小城,古名“稻坝”,藏语意为山谷沟口开阔之地。它位于四川西南边缘,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 人们常说:当你感觉到身体的某一器官存在的时候,一定是那个器官出了毛病;而当你感觉氧气存在的时候,一定是缺氧了。在稻城,我两次感受了氧。 我第一次感受到氧是在四川南部海拔4700米的高尔寺山上,这是去稻城的必经之路。停车了,大家下车“方便”。腿一迈下车门,就觉着地有点不平,头发蒙。人缺了氧,脑子先不好使,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蹿。好不容易才爬到一个较隐蔽的地方,卸下了“重负”。回到车上,慢慢地全身发凉,唇发干,不想睁眼,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不行了,得吸氧了。旅伴递过来饼干、巧克力,说吃一点试试,我试着吃了些,果然心也不慌了,气也喘匀了。 第二次感受氧是到了亚丁,在去牛奶海的路上。那天早晨,骑马走了两个多小时,到了洛绒农场。这时的我早已是神疲腿软,在平地上走路都喘气,再爬山、下山来回走上4个小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从海拔4000多米往5000米走,真是步步艰辛,开始我还用在平原上呼吸的方法:闭着嘴,靠鼻子呼吸。可几步下来发现,这个方法在高原上行不通,吸进的气怎么也不够用。于是,我索性张大嘴巴,大口大口呼吸起来。同行的伙伴一再鼓励我,可这时的我,身体和脑子都麻木了,连鼻涕流出来老长都没感觉。我当时能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呼吸、呼吸、再呼吸。不光嘴、鼻这些专职的呼吸器官,连眼睛、皮肤、所有的毛孔都好像只为呼吸而存在。走着喘,停下来还喘。除了山风的呼啸声,我只能听见自己的喘气声。 只剩下最后一个山坡了。当我终于站到山坡上时,尽管当时精神享受能力早已被疲劳驱赶得所剩无几,但迎面而来的一座座雪山和一幅幅奇异的景色还是不断地敲打着我麻木的神经。毕竟我从没有这么近距离面对过雪山——那可不是北京雪后的景山,而是海拔5200米的雪峰!我感到雪山在向我压来,只要一伸手就能触摸到它,那感觉是既惊异又有点恐惧。 这里是亚丁自然保护区捻青贡嘎日松贡布。它由三座雪峰组成。北峰仙乃日意为观世音菩萨,为稻城第一高峰。南峰央迈勇意为文殊菩萨。东峰夏诺多吉意为金刚菩萨。 第 1 页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语文教案-死海不死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围绕事物特点,采用适当的说明方法。 2.理解数字的准确性。 3.了解神话、传说在说明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抓住文题中“死”与“不死”这两个似乎矛盾、相对的用词,提问:1.标题中“死”与“不死”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这个标题好在哪里? [提示:两个问题最好先用小黑板抄好;问题提出后,给学生1~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预习、通过思考作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可能觉得稍难或答案不统一,教师应作适当引导、分析,并对敢于提出不同答案者给予表扬、鼓励。] 对问题1,学生结合预习应回答:“死”,是指“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不死”,是指“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对问题2,引导学生作 答:好在:①能扣住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死”与“不死”(加点词为板书内容,下同);②给读者以悬念,引起读者探究的兴趣;③新颖,简洁(这是标题的一般要求)。

提问:“死”与“不死”是死海的特点,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解释说明死海的这些特点呢”要求学生带着这一问题齐读课文第 一、二自然段。朗读完后,明确:这两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将“死”与“不死”解说得浅显易懂。 二、理解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的作用。 要学生默读文中所写的两个故事。然后,挂出小黑板,出示有关词语:勃然大怒、安然无恙、改邪归正、谕告、执迷不悟。要求学生根据所示词语的提示分别复述两个故事。 复述后,引导学生刚口自我评点并提问:文章引用传说和神话故事有何作用?(答案:两个故事分别生动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现象和死海“死”的原因,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接着适当作知识延伸并再提问:这篇文章按文章体裁分,属说明文,但由于它生动,富有趣味性,又具有文学性,是文学作品,我们一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科学小品文,一般放在散文这个大类中(文学作品按四分法分,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科学小品文既要有严密的科学性,又要有艺术性。既然要有严密的科学性,那么仅用两个故事来说明死海的特点,行吗?显然不行,因为,那样写,读者仍然不知道“死”与“不死”的真正原因。要了解这些,还得用科学知识来解释。

死海不死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示例-教学教案-初三语文教案 死海不死教学设计示例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训练点 1.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数字的准确性) 2.复习“抓事物特征说明”的方法。 3.体会在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四)美育渗透点 领略自然界的神奇美。 学法引导 1.引导解释文中的“死”与“不死”的含义。 2.讨论传说和神话在本文中的作用。 3.学习几种常用的说明方法。 4.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体会说明文中数字说明的作用。 难点: 1.文章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 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如何理解。 解决办法: 1.利用实验的方法理解死海不死的道理,这样形象直观,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利用讨论比较的方法,加深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数字使用)的理解,和对说明文中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大烧杯、鸡蛋、盐、水。 师生互动活动 1.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过程,要求层次清楚、语言简练、准确。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复述课文,语言力求简洁,重点内容突出,无口语中的毛病。 3.分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并且能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4.搜集有关死海的资料,了解死海的现状及未来,班上进行信息交流。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人新课 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用一个透明容器(大口)盛水,放人鸡蛋,鸡蛋下沉;再取出鸡蛋,在容器的水中加入大量食盐(按23%—25%计算),再将鸡蛋放人,观察鸡蛋的浮沉情况,请同学们讲述一下这个实验的过程,并用两句话概括一下鸡蛋浮沉的原因,要求语言力求简练、准确,描述层次清楚,顺序得当。 (原因:由于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下沉;又由于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的密度,所以鸡蛋浮在水中。) (一)明确目标 1.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复习“抓特征说明”的方法。 2.了解死海的一般知识,懂得自然界的神秘现象是可以认识的道理。 (二)整体感知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咸水湖知识的科学小品文,文章紧紧抓住死海的特征,从“死”与“不死”人手,写了死海中没有鱼虾草木存活的“死”,和人不会被死海淹死的“不死”,然后层层分析,指出这是由于咸度高的本质特点决定的,接着指出死海的成因,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具体说明了死海的形成过程,最后说明了死海的过去荒凉(死),现在充满生机(不死),将来将会干涸(死),全文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揭示了死海的本质特征:咸度高。文中“死”字的不同含义:“死海”,鱼虾草木不能存活,“死海不死”,人在海水中被淹死,“死海真的要死了”,干涸。 题目巧妙的把“死”与“不死”统一起来,新颖、引人人胜,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死海的特征,这样,标题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寸草不生的“死” 人不会被淹死开发利用、出现生气的“不死” 干涸的“死”,这种写法耐人寻味。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说明文最重要的是什么?(抓事物特征) (2)说明文中的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 (3)说明文从语言上怎样分类?(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 2.正音、辨字、辨词。 游弋(yì,不能读作gē):(兵船)巡逻,这里指游来游去。 谕(yù,不能读作yú)告:告诉,使人知道。(旧指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安然无恙(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祸害。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 执迷不悟:坚持错误,不知觉悟。 3.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 (1)审题: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和想知道什么? (2)同学们自愿读课文,一人一段。 (3)复述课文。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也寸草

死海不死阅读题目

、死海不死阅读题目 1、阅读一至四段,回答:死海有什么特点? 2、联系文章内容,指出下边加点的“死”的不同含义 A、死海不死 B、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3、文中第三段引用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第四段都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5、文中第四段的说明对象是()特征是() 6、文中第五段引用传说的作用? 7、文中第六段中心句是(。)本段的中心意思是() 8、文中第六段从哪几方面说明死海的成因 9、文章第一二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举例)分别说明其作用 10、文章第三五段引用传说的作用是什么? 1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参考答案 1、水中没有生物,连海边也寸草不生;人在死海中不会被淹死;含有大量的矿物质,特别是氯化钙含量很高,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 2、第一个“死”字指死海动植物不能生存;第二个“死”指死亡(“不死”是说死海的浮力大,人不会被淹死。)第三个“死”是指死海最终将消失、干涸。 3、既说明了死海不死,即死海的浮力大,又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分类、举例、作比较 5、死海海水的浮力海水的咸度高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 6、不仅增加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还说明死海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形成,而且自古以来人们就在探寻它的奥秘。

7、死海陆空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说明死海的成因 8、深而狭长的大裂谷的出现;注入了很多矿物质的水;湖水不断蒸发、沉积的矿物质越积越多 9、第一段举死海中没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死海的得名; 第二段举人不会淹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死海不死即死海的浮力大。 10、引用传说、神话故事丰富了死海不死和死海形成的内容,既形象神奇、又浪漫多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能引人入胜。 11、逻辑 1、作者对装假作伪的枯叶蝴蝶持有怎么样的态度? (作者对枯叶蝴蝶的装假作伪表示痛恨,对它被人们捕捉而濒于灭绝的命运表示忧虑与同情) 2、枯叶蝴蝶的特征是什么? (像生长在树枝上的一张干枯了的树叶) 3、文章第二段突出枯叶蝴蝶的丑陋有什么作用? (既突出了它善于伪装的特性,又为下文写它的灭绝蓄势) 4、文章第三段运用什么写法?作用是什么? (对比。将枯叶蝴蝶飞翔时的“粉墨、彩色”与它隐藏后的“枯槁、憔悴、死灰”作对比,突出它伪装得彻底。) 5、试分析下列句子的含义 A、有一种生物比它还聪明,这种生物的特技之一是装假作伪,因此装假作伪这种行径是瞒不过它种生物——人的。 (前一个“装假作伪”是指人,后一个“装假作伪”是指蝴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装假作伪的憎恶,对真善美的渴望。) B、国家的禁止更增加了它的身价。枯叶蝴蝶真是因此而要绝对地绝灭了。 (国家的禁止使枯叶蝴蝶更加稀缺,更加珍贵。一些不法分子不顾法律,为金钱铤而走险,所以说枯叶蝴蝶因而要绝对灭绝了。此句表达作者对枯叶蝴蝶命运的忧虑,对利欲熏心的愤恨。) C、它还是逃不脱被捕捉的命运。不仅因为它的美丽,更因为它用来隐蔽它的美丽的枯槁与憔悴. (美丽的蝴蝶不难发现,但会隐藏自身美丽的蝴蝶却是罕见的,因而它身价不菲。枯叶蝴蝶的“被捕”就是因为它善于伪装。) D、我要我的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翅膀的两面”指人的内心和外在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人要表里如一,不但要有外在美,还要有内存美。这一句议论句,总结了全文,形象点明了文章主旨。

死海不死的秘密教案

第三单元死海不“死”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从大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能力 2、与同学交流发现的问题,并学习有条理地表达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与热爱之情 三、参考主题 (1)死海不“死”的秘密 (2)蚂蚁世界 (3)动手防身术 四、实践方式 信息的收集与处理;实验研究与观察;简单的设计与制作 五、方法引导 如何表述研究主题;如何制订实验方案;什么是实验法;实验的原则 六、实施年级:五年级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课 神奇的外太空,会换“衣服”的变色龙,团结一致的蚂蚁家族……大自然充满了神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师做实验:三个量杯分别加入清水、盐、糖,放入鸡蛋,提出问题。

(二)确定方案 和小伙伴商量商量,选择一个你们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吧。如: 死海不“死”的秘密研究方案 (三)实验验证 (1)引导学生采用各种方法了解死海

(2)死海不“死”的原因探寻 [1]方法引导 ①结合研究问题准备实验材料。如:盐、水、鸡蛋等 ②考虑实验中条件的变化带来的影响。 ③确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记录表。 实验方案 [2]加盐实验(注意水量不变,且不宜过多,能淹没鸡蛋即可) 加盐实验记录 [3]加糖实验

加糖实验记录 【4】鸡蛋改土豆实验(表格同上) (四)形成结论 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其中的奥秘了吗?把它写下来,让更多的同学了解。(通过实验,我发现了……) (五)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和实验,我们从提出问题、确定方案、实验验证、形成结论四个环节发现了:淡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小,所以鸡蛋会沉下去;盐水的比重比鸡蛋的大,所以鸡蛋会浮上来。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曾经俯瞰大地,探求山川河流、原野万物的内在规律;也曾仰观天象,搜寻日月星期辰、宇宙太空的奥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探索也不不断深入。许多科学家深入蛮荒丛林,考察地球生态,宇宙飞船已经向太空进发,海底机器人也深潜洋。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们用发现的眼睛、善于实验的双手和充满智慧的头脑一一去解答,所以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究诸多奥秘吧!(六)作业布置

说明方法练习题

说明方法练习题 一、判断说明方法 1.有智慧的机器人,据统计,日本有15000具,美国有3200具,西德有1000具,英国有200具。——列数字 2.螃蟹在挖洞时,把四对小足当作“挖土机”,把“蟹钳”当作“挖土机”。——打比方 3.有一种虎鲸胃口大得令人惊骇,有人发现一头虎鲸竟能一次吞下60头海狗崽子。——举例子、列数字 4.蓝鲸是动物世界的大力士。一头蓝鲸前进所产生的功率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打比方、作比较 5.将来的桥梁一定造得又快又好,像南京长江大桥那样大的桥,几个月就可以完成了。——举例子 6.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等。——分类别 7.目前已知最大的鲸约有十六万公斤重,最小的也有两千公斤。——列数字 8.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难以对付,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打比方 9.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打比方 10.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举例子 11.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打比方 12.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体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作诠释 13.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列数字 14.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作比较 15.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修建于800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举例子、列数字 16.至于白花,那是因为细胞液里不含色素的缘故。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第23课《死海不死》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172—1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021—1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解释词语: (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 〔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 〔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失生去命 B不顾性命、坚决 c不活动、不灵活 D不通的 E指“干涸” F古板 G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③……真是“死海不死。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

小学语文《死海不死》同步练习及答案1

语文试卷 说明: l.全卷分为第一、二卷,共8页,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第一卷100 分,第二卷50分)。 2.答选择题时,将选项的编号填进括号里;答简答题和填空题时,将答案写在指定位置上。 3.只参加毕业考试的考生,可只答第一卷。 第一卷一积累I6分) 1.默写或根据要求填空。(共5小题,任选3题作答,每小题2分) (1)__ __ __ __ __,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__ __ 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_______,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4)但愿人长久,_____。(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节选自长篇小说___书中除了鲁智深,还描写了____、等英雄人物。二现代文阅读(44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2-6题。(16分) ①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伏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3)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有一百三十五亿吨氯化钠;有六十三亿七千万吨氯化钙;有二十亿吨氯化钾....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海水的百分之二十至二十五。这样,就使水的比重大于人的比重,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了起来,沉不下去。④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个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⑤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2.选出加点字往昔错误的一项。(2分)() A游弋(yi4)B下降(jiang4)C.漂(piao1)起来D.干涸(gu4) 3.“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中的“生气”,在文段中具体是指什么样的景象?(3分)

大英死海须知

中国大英死海 死海Dead Sea 死海是地球上最低的水域,水面平均低于海平面约400米,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是一个内陆盐湖。约旦河从其北部注入。死海长80公里,宽处为18公里,湖水表面面积1020平方公里,最深处400米。湖东的利桑半岛将该湖划分为两个大小深浅不同的湖盆,北面的面积占四分之三,深400米,南面平均深度不到3米。 死海是东非大裂谷的北部延续部分,这里是一块下沉的地壳,夹在两个平行的地质断层崖之间。死海位于沙漠中,降雨极少且不规则,冬无冰冻,夏季又非常炎热,造成湖水每年蒸发约1400毫米,常常是湖面上雾气腾腾。约旦河每年向死海注入5. 4亿立方米水,另外还有4条不大但常年有水的河流从东面注入,由于夏季蒸发量大,冬季又有水注入,所以死海水位具有季节性变化,从30至60厘米不等。 死海的含盐量极高,且越到湖底越高,在深水中达到饱和的氯化钠沉淀为化石化。由于湖水含盐量极高,游泳者很容易浮起来,水中只有细菌没有其他动植物,人们所以称之为死海。一般海水含盐量为千分之35,死海的含盐量达千分之230到250左右。在表层水中,每公升的盐分就达227至275克,所以说,死海是一个大盐库。据估计,死海的总含盐量约有130亿吨。在这样的水中,鱼儿难以生存,岸边也没有花草,所以人们称之为死海。但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死海湖底的沉积物中有绿藻和细菌存在。 中国死海位于四川省大英县,是一个形成于1.5亿年前的地下古盐湖,其盐卤资源的储量十分丰富,由于其盐含量类似中东的“死海”,人在水中可以漂浮不沉,故誉为“中国死海”。海水出口水温87摄氏度,含盐量高达22%,其中富含的钠、钾、钙、溴、碘等4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经国家权威机构验证,对风湿关节炎、皮肤病、肥胖症等具有显著的疗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研究数据显示,人在死海中漂浮一小时,可以达到八小时睡眠的功效。死海旅游渡假景区倾情为游客打造了一个以“死海漂浮”为主,结合现代水上运动、修仙、渡假、保健等要素的水文化旅游渡假胜地,园区占地面积2000亩,规划控制地5000亩。 走近神秘的中国死海 中东那个闻名遐迩的死海,毕竟离我们太遥远了。但当中国死海与你近在咫尺,现在就可以一睹这个悄悄掀起神秘面纱的中国死海的真容 遂宁三大旅游精品之首的中国死海,位于四川盆地的中心地带大英县,若是你自驾车想去死海体验一下盐水漂浮,从成都出发,经成南高速约1个小时即可到达这一新型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神秘的北纬30度之旅 根据国内外科学家长期考察和研究发现,在地球的北纬30度线附近的区域,地质地貌最纷繁多样,自然生态最奇特多姿,物种矿藏最丰富多彩,水文气候最复杂多变,自然之谜、神秘现象最集中多现,是地球远古自然奇观和人类史前文明遗迹最为集中,也最为神秘的地区。 例如,地球上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和最深的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正位于北纬30度地带;世界上几条著名的大江大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埃及尼罗河、中国的长江等都在北纬30度区域入海;此外,像古埃及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撒哈拉大沙漠、复活鸟“巨石人像”、百慕大三角区、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等,无不处在北纬30度区域,也无不成为当今人类自然文化的宝贵遗产和世界旅游胜地的著名品牌。 大英县中国死海也正处在神秘的北纬30度区域,与中东死海一脉相承。在这里游客进入死海漂浮,水性再好的游泳健将也无法潜到水下,即使是一点儿也不会游泳的人,也尽可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放心地仰卧水面,伸开四肢,或随波漂浮,甚至可以仰面捧读,完全不用担心沉下去。死海如此大的浮力来自于其含量极高的矿物质,各种盐的含量是普通海水的9倍。死海里的这众多矿物质来自何处,至今没有一个科学家能解释清楚。因而,死海所蕴藏着的神秘和奇特的自然资源,在天友集团大手笔策划下,通过科学规划,挖掘,塑造出了一个全国独特的,同样具有世界级影响的旅游文化品牌。 中国死海更胜以色列“死海”

死海不死教案

课题:《死海不死》 课型:新授课 授课者:刘国明 学习目标: 1、了解死海的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3、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增强环保意识。 学习重点:目标1、2 学习难点:目标3、4 学法:实验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脱口秀”的游戏。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的要求是不假思索、不用计算,凭感觉脱口而出,否则视为犯规。请听题:“人一般能活多少天?”生答 其实,人的一生只有两万多天,能活上三万天的人就算高寿了。奇妙的是,在这短暂的两万多天的某一天,我们在实验中学相遇,这就叫——缘分,希望我们共同珍惜缘分,珍惜时间,踏上这节课紧张而愉快的科学探索之旅。 上课! 二、知识回放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死海不死》。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没关系,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重新学习这篇文章,你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达成的目标,具体来说有三个目标,请看屏幕,齐读一遍: 在探究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对旧知识来一个回放,请看屏幕 1、说明文分说明文和说明文,本文属于说明文 2、说明的顺序有三种:顺序顺序和顺序。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顺序 3、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 4、思考斜体词在文中的含义 (1)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2)真是“死海不死”。() (3)数百年后,死海真的要死了。() 看来,同学们对这些基本知识掌握的不错,但也有少数同学对个别知识有遗忘,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深入探究 在探究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有关死海的纪录片,来唤起我们对课文的回忆 (一)、探究死海的特征

六年级课外阅读试题——说明文

请将说明文考察的知识点一一出在试题里面:说明方法以及作用,说明段的段意,语言的严密性“几乎”等词不能删掉, 六年级课外阅读试题(四)——说明文训练 死海不死 在亚洲西部,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有一个“死海”。远远望去,死海的波涛此起彼伏,无边无际。但是,谁能想到,如此浩荡的海水中竟没有鱼虾、水草,甚至连海边也寸草不生?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人们在这无鱼无草的海水里,竟能自由游弋;即使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用担心会被淹死。真是“死海不死”。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投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俘虏扔进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以为奴隶们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 那么,死海海水的浮力为什么这样大呢?因为海水的咸度很高。据统计,死海水里含有多种矿物质:135.46亿吨氯化钠(食盐);有63.7亿吨氯化钙;有20亿吨氯化钾;另外还有溴、锶等。把各种盐类加在一起,占死海全部海水的23%~25%。这样,就使海水的密度大于人体的密度,无怪乎人一到海里就自然漂起来,沉不下去。 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先听一个古老的传说吧。远古时候,这儿原来是一片大陆。村里男子们有一种恶习,先知鲁特劝他们改邪归正,但他们拒绝悔改。上帝决定惩罚他们,便暗中谕告鲁特,叫他携带家眷在某年某月某日离开村庄,并且告诫他离开村庄以后,不管身后发生多么重大的事故,都不准回过头去看。鲁特按照规定的时间离开了村庄,走了没多远,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偷偷地回过头去望了一眼。哎哟,转瞬之间,好端端的村庄塌陷了,出现在她眼前的是一片汪洋大海,这就是死海。她因为违背上帝的告诫,立即变成了石人。虽然经过多少世纪的风雨,她仍然立在死海附近的山坡上,扭着头日日夜夜望着死海。上帝惩罚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们:让他们既没有淡水喝,也没有淡水种庄稼。 这当然是神话,是人们无法认识死海形成过程的一种猜测。其实,死海是一个咸水湖,它的形成是自然界变化的结果。死海地处约旦和巴勒斯坦之间南北走向的大裂谷的中段,它的南北长75公里,东西宽5至16公里,海水平均深度146米,最深的地方大约有400米。死海的源头主要是约旦河,河水含有很多的矿物质。河水流入死海,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越积越多,便形成了今天世界上最咸的咸水湖——死海。 几十年前,死海还是一片荒凉。为了开发利用它的资源,而今死海旁边已出现了一些工厂,同时修建了一些现代化的游泳池、高级旅馆和游乐场所。死海上空艳阳高照,海面空气清新,含氧量高,海水治病的功能不逊于温泉,吸引着许多游客。这样一来,就使它出现了不少生气。 但是,由于死海的蒸发量大于约旦河输入的水量,造成水面日趋下降。据专家统计,最近十年来,每年死海水面下降40到50厘米。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南部较浅的地方,海水将会消失;较深的北部,数百年后也可能干涸。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惩(chěng chéng)罚逊(xùn sūn)色经年累(lèi lěi)月 3.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安然无恙: 执迷不悟: 4.死海其实是一个——,它不是真正的海。它之所以被称为“死海”,是因为——————————。 5.想一想死海有什么特点,概括地写一写。 6.从文章中的“传说”里你可以体会出什么道理? 7.为什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 埃及的金字塔 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可以看到一座座巨大的角锥形建筑物。它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法老的坟墓。大约在公元前27世纪,埃及古王国由法老统治。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因为它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古埃及各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死海的秘密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死海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实验,知道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有些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 2、了解自然界中死海能使人漂浮的原因。 3、激发幼儿对自然之谜探索的欲望。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知道有些物品会浮于水面,有些物品会沉在水底。 2、物质准备:熟鸡蛋每人一个,糖、盐、味精、水杯每人两个,PPT《死海的秘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播放幻灯片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玩水吗?幼:喜欢。 师:不会游泳的人掉进水里会怎样?幼:沉下去。 师:可是,有一件怪事,老师昨天还发现有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还躺在海面上看报纸呢,你们看(播放PPT) 师:为什么他不沉下去呢? 幼:因为他有游泳衣、游泳圈、游泳裤。 师:是这样吗?可是没看到游泳圈啊,游泳衣也是很普通的,这个秘密等会我们一起来揭晓。那么,哪些东西放到水里可以沉下去? 幼:锁、石头、钥匙、硬币。 师:哪些东西放到水里可以浮上来? 幼:树叶、泡沫、空的塑料瓶。 二:教师实验:魔术“鸡蛋浮起来” 师:那么,鸡蛋放在水里会怎么样呢? 幼:沉下去。 师:你们看,我要变魔术了! 我变、我变、我变变变 这是我的魔术粉, (师往杯子里加魔术粉,慢慢搅拌,直至鸡蛋浮起来) 师:鸡蛋有了什么变化。 幼:浮起来了! 师:我这里有盐、糖、味精,我的魔术粉就是它们三个好朋友中的其中一个,老师先不告诉你们,让你们自己去观察,去发现。 三:幼儿实验 师:我为一组的小朋友准备了味精,告诉我,是什么? 幼:味精! 师:我为二组的小朋友准备了糖,告诉我,是什么呀? 幼:糖! 师:我为三组的小朋友准备了盐,三组的是什么?

幼:盐! 师:请小朋友把鸡蛋放进水里,加进桌上的魔术粉,轻轻搅拌。 (老师指导,桌上有水的用毛巾擦一擦) 师:请小朋友放下搅拌棒,把椅子转向老师。 师:第一组的小朋友,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没有。 师: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幼:味精。 师:看来,我的魔术粉不是它。 师:二组的小朋友,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没有。 师: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幼:糖。 师:哦,那我的魔术粉也不是它。 师:第三组的小朋友,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浮起来了。 师:你们在水里放了什么?幼:盐。 师:真开心呀,我的魔术粉就是它。 师:什么能让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呀? 幼:盐。 师:鸡蛋在盐水里可以浮起。 师:小朋友,你们想让你们的鸡蛋也浮起来吗? 幼:想! 师:好,我帮你们把魔术粉全换成盐。 请你们把水杯放到盆子里,去换一杯清水。 师:都换好了吗?幼:换好了。 师:下面就要靠你们自己来做实验了,看看谁的鸡蛋最先浮起来。 师:你们的鸡蛋浮起来了吗? 幼:浮起来了。 师:原来呀,放盐可以增加水的浮力,使沉下去的鸡蛋浮起来,我们还发现盐放得多,鸡蛋就浮起来的快,盐放得越少就浮起来的越慢。

汉语词性专题练习(附答案)

汉语词性专题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汉语知识(词性、短语)专题练习 一、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并指出属于什么词类,以及什么小类。 ①、我的()个战友来了。()②、他去过三()上海。() ③、我不()这种事。()④、青年们要到()去。() ⑤、桌子()有什么?()⑩、这个人非常()。() ⑥、我们在路上碰到了三个()()⑦、他刚刚走()山。() ⑧、他会干这种事()?() ⑨、你给我的书我看完了,()是我近年来最喜欢的一本书。() 二、标明下列各组词的词性: 坚决—决心()可爱—热爱()荣誉—光荣()企图—意图()答案—答应()气愤—气魄()批语—批示()残杀—残忍()诱饵—诱惑()兴奋—兴趣()安心—担心()道歉—抱歉()安慰—欣慰()感激—激动()愉快—高兴() 三、注明下列句中带黑线词的词性: 1、我们马上开始这项工作。() 2、你说应该朝什么方面考虑?() 3、对这个学生的经历,老师们都很了解。() 4、三十岁以上的教师都可以享受休假。() 5、新老同学开始都需要出操。() 四、鉴别下列带加粗的词,哪些是形容词,哪些是副词:

1、这里风景的确不错()--这里风景确实不错() 2、长久没有好处()--永远没有好处() 五、区别下面的同形词,指出它们各自的词性: 1、弟弟比他小三岁()--你比不上他() 2、你让妹妹一点儿()--他让老师批评了一下() 3、这孩子好聪明()--这是个好孩子() 4、墙壁挺白的()--他白来了一趟() 5、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六、区别下列句子中的"没有"(动词/副词)、"是"(动词/副词)、"的"(助词/语气词)、"了"(助词/语气词)、"一样"(形容词/助词)的词性: 1、你美国去过没有?() 2、一下雪,这里就没有烧的。() 3、他没有工作。() 4、这辆车是他的。() 5、他是个当老师的。() 6、这本书是他借来的。() 7、他买了书就回家了。() 8、妹妹已经是大学生了。() 9、开饭了,吃了再走吧。()10、脸色跟纸一样。()12、他跟孩子一样。() 11、这支笔跟那支笔一样。() 七、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 1.他昨天上午在家里,下午在图书馆看书,现在在开会。 2.两块连草都不长的地连起来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学目标.docx

A.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2N B.质量为3kg C.体积为10cm3 D.密度为3.0×103kg/m3 (5)将一边长是10cm的实心立方体木块轻轻地放入盛满水的大烧杯内。待木块静止时,从杯中溢出600g水,如图3所示。求:(计算时取g=10N/kg)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的密度。 (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 课前回顾 1、第一节 ? ? ? ? ? ? ? 、浮力产生的原因 、浮力方向 、浮力大小 、现象探究 浮力 4 3 2 1

一、当把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和竖直向下的的作用。如图甲所示,是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的受力情况。 思维点拨: 二力平衡 1、当F浮>G物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物体上浮,会露出液面一部分体积,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如图乙所示.漂浮时:F浮=G物 2、当F浮=G物时,这两个力相互抵消,物体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会悬浮在原来的位置,如图丙所示. 悬浮时:F浮=G物 3、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 当F浮=G物时,即ρ液gV排=ρ物gV物,可得出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 当F浮F浮或ρ物>ρ液物体下沉 本节内容

人教版新教材浮力教案

第十章浮力 第1节浮力 整体设计 浮力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作用力,与其相关的应用综合了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且浮力方向向上;而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则存在疑惑,或对浮力方向的描述不准确。为此,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以及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事实。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设计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人手。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那么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所 以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点。浮力的概念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也是本节重点。要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这是本节的难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感受浮力的存在,认识浮力,并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大小; 2.通过理论分析,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3.知道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实验,领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浮力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实验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石块、铝块、铜块、橡皮泥、烧杯、水、酒精、浓盐水,多 媒体课件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