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中国现代史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

l、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再次得到发展机会。重工业在这一时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以轮船航运为主。中国的新式银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兴起的。大战后期,中国经济领域出现资本集中的现象,形成了一些大的民间资本集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开始渗入农村,加速了商品化农业的发展。至1919年,全国产业工人达200万左右。

影响:(1)推动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生产技术提高,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产生;推动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推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2)推动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3)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及军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4)促进了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

2、试述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提出的基本口号、直接斗争目标和发展阶段。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上的失败消息传出。

基本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青岛。

直接斗争目标: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要求惩办北洋政府三个亲日派官僚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发展阶段:5月4日到上海6月3日为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体是学生。6月3日的三罢斗争到6月28日拒签合约为第二阶段。中心在上海,主体是工人。

3、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历史意义:(1)是一次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2)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与干部上的准备;(3)培养造就了一批现代中国杰出的人物;(4)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序幕;(5)五四运动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发展。

开端:从领导阶级看,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军;从革命阵线看,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从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的指导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

4、通过具体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国际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势力侵入中国,中国的社会结构由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他们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中国革命需要先进的阶级和政党来领导。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现代工业的发展,中国产生了无产阶级,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到1919年产业工人已经发展到200万人左右。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

阶级基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的先进分子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三次论战,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5、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

最高纲领提出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国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成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走俄国革命的道路;各种思潮涌入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三次论战后,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的;好人政府主义、联省自治运动、制宪救国、废督裁兵等主张不能挽救贫弱的中国,中国革命需要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来领导。最低纲领提出的历史条件:华盛顿会议及《九国公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由“互竞侵略”转为“协同侵略”,国内军阀混战加剧,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列宁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当前的革命纲领的理论根据;中共中央发表《对目前时局的主张》,分析了中国的内忧外患,直接为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作了思想准备。

6、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怎样掀起的?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并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工人运动得以迅速发展。1922年1月的香港海员大罢工是这次工人运动高潮的起点,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1922年5月1日中共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工大会,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团结,推动了罢工斗争在全国各地普遍开展。1922年9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第一次工运高潮的一面旗帜。1923年2月的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使工人运动达到最高峰。

历史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显示了工人阶级的革命坚定性、彻底性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提高了中共和工人阶级在全国的政治威望,扩大了中国无产阶级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加快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步伐。

经验教训:“二·七”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面对强大敌人,工人阶级必须要有巩固和强大的同盟军,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才能战胜敌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

7、论述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1)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2)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3)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这一纲领是在帝国主义由“互竞侵略”转为“协同侵略”,国内军阀混战加剧,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激化,反帝反封建成为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列宁阐明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和中国共产党发表《对目前时局的主张》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

这一纲领对中国革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但没有明确指出中国民主革命必须由中国共产党来领导。8、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

中国共产党“一大”确立了在政治斗争中,党应“坚持无产阶级的立场”,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二大”认为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提出了联合全国革命党派,组织民主联合战线的政治主张。中国共产党“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与领导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开展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

9、论述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原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辛亥革命后,大批官僚政客混进了国民党,“党务反不如前,几乎成了一盘散沙,把从前革命的精神都无形丧失了”。孙中山曾两次进行改组,但成效甚微,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也屡遭败绩。当孙中山领导的革命陷入困境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逐渐萌发了“以俄为鉴”的思想。此后,在与苏俄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多次接触中,孙中山对苏俄的了解和好感逐渐加深,但当时孙中山锐意北伐,未认真考虑与苏俄结盟的问题。

1922年6月,陈炯明的叛变使孙中山遭受到一生中最惨痛的失败,在困居永丰舰的50多天里,孙中山充分思考了过去多次失败的教训,“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都失望”,而深信“中国革命的唯一实际的真诚的朋友是苏俄”。

1922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派李大钊到上海会见孙中山,畅谈振兴国民党以振兴中国的问题。8月25日,马林也会见了孙中山,同他商谈苏俄与国民党的合作问题,同时转告孙中山共产国际已作出中国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决定。中共西湖会议后,中共领导人陈独秀亲自拜访孙中山,会谈两党合作事宜,并建议按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孙中山当即同意,并在数天后亲自主盟,吸收李大钊、陈独秀等为国民党员。

1923年1月,《孙文越飞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8月,派出“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党务军事。聘请鲍罗廷为政治顾问,巴甫洛夫为军事顾问。改组国民党。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的正式形成。

10、简述这一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

1916年袁世凯死后,时任副总统的黎元洪接任总统之职;1917年6月张勋复辟;1917年7月段祺瑞击溃张勋,控制了北京政权,开始皖系军阀的黑暗统治。

1920年7月直皖战争中,皖系段祺瑞战败,开始了直奉共同把持北京政权的局面;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控制了北京政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系张作霖控制了北京政权;北京政变后段祺瑞重新执掌北京政权,但实权掌握在奉系军阀手里。

第二章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

历史功绩: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会议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使以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灵魂的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重新部署了国民革命的伟大事业。国民党“一大”宣言规定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并选举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部部长。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成为掀起全国革命高潮的新起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后,国共两党建立黄埔军

校和农讲所,领导国民会议运动和工农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行北伐战争,最终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给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国共双方力量均得到发展,表明国共双方合则兴,分则损。

增添的新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新三民主义有了质的飞跃和巨大的进步。在民族主义方面,旧三民主义所突出的是“反满”,矛头指向清王朝;新三民主义则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在民权主义方面,过去只是抽象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现在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在民生主义方面,过去只有“平均地权”的政纲,现在则提出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办法,承认“耕者有其田”,并谋求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2、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发展表现:(1)创办了黄埔军校和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造就了革命军和农运骨干;(2)通过东征南讨,消灭了陈炯明、邓本殷军阀势力,平定商团叛乱及杨希闵、刘震寰的叛乱,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

(3)以沙面大罢工为起点,工人运动重新走向高涨;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爆发,掀起了反帝革命风暴,开展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喝国民会议运动,国民革命兴起;

(4)国民革命军组建,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北伐战争开始;

(5)农村大革命轰轰烈烈,城乡的国民革命组织迅速建立,国共力量均得到发展;

(6)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历史意义:五卅运动是北伐战争前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世界上罢工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仅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主义者的气焰,而且为国际工人运动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省港大罢工工人组织了担架队、宣传队、卫生队等,随军出征,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3、试述北伐出师前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情况。

(1)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的反共活动日益猖獗。他们刺杀了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公开反对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2)戴季陶主义的出笼;

(3)西山会议派的分裂反共活动;

(4)在国民党“二大”上,蒋介石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委、兼任国民革命军总监。随着地位的上升,蒋介石夺权野心日益膨胀,并形成了以他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集团。(5)北伐战争开始之前,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这是他们打击共产党、扩大反动势力、夺取革命领导权尤其军权党权的两个重大步骤。

4、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思想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于当时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中国革命性质、特点等,缺乏明确认识,因而笼统提出要领导无产阶级进行推翻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

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任务和奋斗目标。(2)1922年7月,党的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出:中国革命的第一步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第二步是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3)中国共产党的“二大”至“四大”前后,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毛泽东等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问题进行了理论探索,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等重要思想。

(4)中国共产党“四大”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问题。

(5)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初步形成。

5、简述1924至1926年北洋军阀势力的演变。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首先发生矛盾,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冯。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同时,孙传芳在东南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五省霸主。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部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1926年7月,北伐开始,北伐军先打吴,再攻孙,最后击奉,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北洋军阀三大派系只剩下一个张作霖了。

6、简述北伐战争的经过,并分析北伐迅速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

经过:北伐战争首先在两湖战场展开。1926年北伐军进行汀泗桥、贺胜桥二场关键性战役消灭了吴佩孚主力。随后攻占武汉。接着在西路军配合下消灭孙传芳的主力,攻占南昌、南京等地。东路进展顺利。

原因: 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的工农群众的支持;北伐军广大战士英勇作战,叶挺独立团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中共党员、青年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军阀内部不统一,互不支援,便于北伐军各个击破;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组织和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高涨形势;苏联的支援,等等。

7、简述北伐战争期间工农运动发展情况。

工人运动:(1)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成功举行三次武装起义,解放上海,支援北伐军。农民运动:(1)农民运动以两湖为中心积极组织农民协会建立农民武装开展减租减息斗争,铲除贪官污吏乡、土豪劣绅,广州农讲所在武汉继续举办;

(2)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高度赞扬和肯定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

8、蒋介石是怎样同帝国主义和中国大资产阶级结合起来并准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 在北伐前蒋介石通过“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事件,取得国民革命军与国民党的实

际领导权。北伐攻占南昌、江浙后,加紧与江浙财阀的勾结。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南京惨案”积极干涉中国革命。蒋介石见状,派出其心腹向帝国主义表示下定决心整肃国民政府内部,与共产党分离后将尽快解决南京事件,以取得帝国主义的支持。南京惨案发生后,帝国主义列强又向中国大量增兵,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经过两年多的谈判,南京国民政府向帝国主义列强道歉、赔偿,并答应惩办“骚乱”分子,而对中国人民所遭到的惨重损失却只字不提。北伐军进入上海后,蒋介石在军事上调集反动的第二十六军为政变的主力,又与上海青红帮勾结,组织中华共进会与上海总工会相对抗。利用上海老右派召开非法的会议提出弹劾共产党人案,玩弄两面手法,麻痹工人警惕,发动“四·一二”发革命政变。9、武汉国民政府是怎样由革命走向反动的?

武汉政府放弃东征讨蒋的政策,而采取北伐奉张的行动。汪精卫与冯玉祥举行郑州会议,商议分共;蒋介石与冯玉祥举行徐州会议,联合反共;汪精卫在冯玉祥、蒋介石的压力下加紧反共。武汉国民政府在汪精卫的主持下,组织特别委员会,在湘、鄂、赣查办一切“过激”言论与行为,限制工运与农运。两湖地区的一些反动军官不断发动反共军事事变,如夏斗寅叛变、马日事变等,局势急转直下。中国共产党“五大”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未能起到挽救革命的作用,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统治了中共中央。汪精卫在“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血腥口号下,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0、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什么危害?

陈独秀右倾错误主要表现在:(1)放弃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例如在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等问题上的妥协退让;(2)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主张专做民众工作,指责农民运动“过火”,甚至连童子军的木棒也交出;(3)提出“统率革命的资产阶级,联合革命的无产阶级”的错误口号;(4)无原则地拉拢汪精卫,企图换取蒋介石向“左”,甚至将共产国际文件给汪精卫看,使汪分共找到借口;(5)没有提出如何争取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及建立工农联盟的办法,中国共产党“五大”在危急关头未能起到挽救革命的作用,共产国际《五月指示》也来不及执行。

危害: 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放弃革命武装,甚至解散工人武装,对反动派实行全面退让,只想依靠暂时的同盟者资产阶级,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幻想以退让求团结。其结果,不仅未能挽救革命,反而加剧了革命危机,使汪精卫集团以为共产党软弱可欺,更加快了反革命叛变的步伐,大革命失败了。

11、试分析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原因:(1)客观:由于当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买办资产阶级等反动力量大大超过革命力量,当时统一战线内部的同盟者蒋、汪集团先后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认识不够,马列主义水平不高,特别在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放弃了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使大革命遭到失败。

(3)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失误。

经验教训:(1)中国革命必须建立一个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革命统一战线,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由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和坚决依靠广大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同时也要防止农民运动中的过“左”倾向。

(3)中国革命的特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必须建立一支由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

(4)必须加强共产党的自身建设,把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制定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路线和政策。

第三章

1、从国民党政权的内外政策说明它的阶级性质。

发布“清党”令,通缉与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1928年10月,国民政府公布《训政纲领》,宣布目前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所谓的“训政”实际上就是国民党的专政统治。外交政策上,一方面,制造中东路事件,放弃联俄政策,与苏联全面绝交,中苏关系处于全面冻结状态。另一方面则实行联合英、美的政策。从1928年6月起,南京国民政府宣传要摆脱不平等的束缚,发起了一场“改订新约”运动,与大革命时期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相比退步了。国民党南京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政权。

2、试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伟大意义。

(1) 南昌起义的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与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新时期。

(2) 八七会议的意义:制定了武装斗争与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等省发动农民举行秋收暴动,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乡村。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纠正了右倾错误,给全党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斗争的正确方向。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的工农武装斗争的新阶段。

(3) 秋收起义的意义:

A是最早制作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的武装起义;

B是我党领导的最早的工农兵大联合的武装起义;

C秋收起义最早提出共产党和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D秋收起义部队是最早实行支部建在连上的人民军队;

E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起点,是毛泽东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伟大起点。

(4) 广州起义的意义:

A 广州起义是为挽救中国革命所作的一次英勇的反击,反击了国民党反动派叛变革命

的屠杀政策,冲击了反动统治的营垒,打击了国民党新军阀,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B 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以城市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建立城市

苏维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民主革命道路的伟大尝试;

C广州起义的局部性胜利和最后的失败,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3、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有哪些历史功绩?

(1) 六大正确地分析和指明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规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动力和前途;

(2) 正确地指出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形势是处于低潮,党的任务不是进攻,而是争取工农群众,集聚革命力量,准备武装起义;

(3) 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民主专政的革命纲领;

(4)规定了党的工作、职工运动、农民运动、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具体任务;

(5)总结了过去革命的经验教训,批判了“左”“右”两种错误倾向。

4、中国革命是怎样走上“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小块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第一问:(1)1927年下半年的中共独立领导的三大起义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创建红军和土地革命的新时期。其中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说明企图城市武装起义来夺取革命胜利是不可能的。

(2)湘赣、湘鄂赣、左右江、鄂豫皖、赣东北、陕北、粤东江、东固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尤其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使井冈山道路得到延伸和扩展。湘赣等革命根据地学习井冈山的经验,在理论上、实践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革命道路及理论。

(3)中国共产党“六大”制定了基本正确的路线,三次“左”倾错误被纠正,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的召开,使毛泽东“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主张得到大多数同志的赞成和拥护。红军四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瑞金成立,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和胜利。

(4)1928年10月至1930年,毛泽东总结了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古田会议决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必须走而且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问题。

第二问:(1) 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及帝国主义势力范围的划分使得共产党领导的若干小块区域能够在周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下存在和发展,再加上中国是个大国,革命力量有回旋余地。

(2) 国民革命为红军和共产党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准备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3) 中国革命形势是跟着国内买办豪绅阶级和国际资产阶级继续的分裂战争而继续向前发展的。

(4) 有相当战斗力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农村红色政权存在的必要的重要的条件。

(5) 农村红色政权的村在和发展,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坚强的共产党组织,并且其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发生错误。

5、试述国民党军阀混战的原因、简要情况和结果。

混战的原因: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新军阀间的矛盾很快暴露出来,握中央大权的蒋介石与冯王祥、阎锡山、李宗仁、唐生智等军事团之间,与汪精卫、胡汉.民、孙科等政治集团之间,时而刀兵相见,进行了曲拆复杂的勾结与斗争。混战的原因是:冯阎桂四派军阀在地盘分配和军队“编遣”上的争斗。谈判桌上解决不了问题就诉诸战争。

混战情况和结果:一九二九年三月,蒋桂战争。由于被蒋收买的桂军一部在前方倒戈,桂军仓皇后退,在鄂中鄂西一带被包围、收编。到四月桂军完全失败。六月初,桂系的三个主要

人物李宗仁、白崇禧、黄绍竑通电下野。战后蒋的势力伸入两湖。一九二九年五月,蒋冯战争。冯正在积极备战的时候,他的部下韩复榘、石友三等被蒋收买,叛冯投蒋。冯为了拉阎亲至山西,被阎软禁。十月,冯系将领宋哲元等通电反蒋,蒋调大军应战。阎却按兵不动,冯军失败,退回陕西。一九二九年十二月,第二次蒋桂战争,或称粤桂战争。在蒋桂战争中被蒋起用为师长的张发奎与驻广西的桂军联合,挂出“护党救国军”的招牌,进攻广东。蒋派何应钦率军援粤。张桂联军被击败。一九二九年十二月,蒋唐战争。驻郑州的唐生智(蒋桂战争中为蒋起用)和驻安徽的石友三参加“护党救国军”,举兵反蒋拥汪。不久被蒋打败。一九三0年五月至十月,蒋、冯、阎中原大战,蒋军取胜。

6、简述第三党、改组派、人权派和中国托派的政治主张。

第三党:进行“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

改组派:恢复民国十三年改组精神,改组国民党。

人权派:争人权,反对暴力革命。

中国托派:反共反苏反国民党,把中国革命失败归因于共产国际,主张取消工农革命,开展议会斗争。

7、试述土地革命的意义和共产党在土地革命中实行的路线和政策。

意义:从根本上解除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广大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生产、革命积极性,为革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人力资源。

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政策:以原耕为基础,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实行抽多不少、抽肥补瘦的原则。8、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反革命“围剿”?

(1)工农红军作战策略正确,采取“诱敌深入”“打其虚弱”等作战方针,指挥得当。(2)在山区作战,红军熟悉环境,有巩固的根据地作依托。

(3)实行了土地革命,根据地人民群众积极支援红军。

(4)敌军内部不统一,指挥混乱。

9、分析共产党内“左”倾错误的思想观点及一再出现的原因

思想观点:①政治上教条主义

②组织上宗派主义、惩办主义

③军事上冒险主义

原因:①社会根源:小资产阶级思想泛滥。

②历史根源:从中国共产党党内斗争看,以前对犯错误的领导人过于追究个人责任,重在组织处理,而未能使广大干部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及环境,未能吸取教训,没有指出改进错误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犯类似的错误。

③国际根源:共产国际指导的失误。

④思想根源: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教条化,把苏联武装起义经验绝对化,而不考虑中国的具体实际。

10、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于井冈山时期。

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于井冈山时期,是由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的实践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是毛泽东思想正式形成的理论特征;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在井冈山时期已经萌生;新型人民军队建设理论、红军作战原则和党的土地革命路线,在井冈山时期初步形成;罗坊会议、遵义会议、抗日战争前期或党的“七大”,则是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发展、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期。

11、为什么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全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孕育生成了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井冈山精神;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著名论断。

12、为什么说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井冈山精神是紧紧围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紧密结合的“工农武装割据”这一中心政治任务凝聚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其主要内涵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其中,坚定的革命信念是这一精神的核心,实事求是是灵魂,敢闯新路是本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形成的全部优良传统及革命精神,无不与井冈山精神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东井冈精神、古田会议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内容和实质上与井冈山精神是相通和一致的,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井冈山精神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13、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现由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这一伟大历史转变的?

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据1927年11月统计,全党党员人数由1927年5月中共五大时的57900多人减到10000人。在革命低潮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继续砥砺前行。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并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爆发,开始了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作了建立城市苏维埃的第一次尝试。从1927年南昌起义到1930年初,中国共产党先后领导了数百次武装起义。中国革命也由此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创建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在武装起义的基础上创建了井冈山、湘赣、中央革命根据地等苏区。在革命根据地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斗争,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军武装,进行根据地建设,形成“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

中国共产党“六大”制定了基本正确的路线,在此前后,克服了“左”、右倾错误,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在江西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14、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实现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这一伟大历史转变的?

(1)红军长征开始,渡过湘江,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

(2)通道转兵,遵义会议,实现转折;

(3)懋功会师,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

(4)过雪山草地,到达陕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5)直罗镇战役、山城堡之战;

(7)《八一宣言》;

(8)瓦窑堡会议,《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9)红军东征西征;

(10)争取东北军、西北军;

(11)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12)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3)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

(14)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15)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蒋介石庐山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第四章

1、试述九一八事变及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日本称满洲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在中国东北爆发的一次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冲突双方是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九一八事件爆发,东北三省沦陷,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学生和民主人士呼吁停止内战,抗日御侮,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在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立即发表宣言,谴责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露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派大批优秀干部到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先后建立了磐石、东满等几支抗日游击队。1936年,中共满洲省委将各路抗日武装组成抗日联军,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1932年12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上海成立,宋庆龄任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杨杏佛任总干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对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占山江桥抗战,长城抗战。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宁都起义。中国共产党内“左”倾关门主义错误被纠正。国民党内亲英美派与亲日派开始分化。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变化,不仅工人、农民坚决要求抗日,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要求抗日,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也有抗日的倾向。

2、论述王明“左”倾错误的表现及其对革命的危害。

错误的表现:对革命性质、形势和阶级关系作出了错误的分析.混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否认中间阶级的两面性和反动势力的内部矛盾,实行“关门主义”,主张“进攻路线”。

对革命道路问题和城市斗争方针问题提出了错误的政策。低估根据地建设和农村游击战的重要性,夸大国民党统治的危机和革命主观力量的发展,坚持“城市中心”论,号召全党准备决战。

在土地问题上推行“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极“左”政策。

在组织上大搞任人唯亲的宗派主义和惩办主义,搞“残酷斗争,无情打击”。

在军事上强调所谓的“正规战”、“全线出击”“拒敌于国门之外”的军事冒险主义。

危害:

(1)丧失了九一八以来的有利革命形势。(2)中共在白区的革命力量遭损失,在上海的中央领导机关迁到瑞金。(3)农村革命根据地损失百分之九十。在湘江战役中,红军人数折损过半。(4)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

3、试论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国策。

1932.5.5《上海停战协定》一签定,蒋介石就宣布把“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国民党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早在1929年,蒋介石就提到治理国家无非“攘外安内”,当时“攘外” 是指反苏,“安内”则是对付各派新军阀和共产党。1931年7月,蒋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正式提出此口号。此时“安内”则是对付广州国民党中央和镇压共产党。“攘外”则是对日忍辱负重。1932年6月,蒋在庐山召开的“剿匪会议”明确说“会议的目的在安内攘外,决无他意”。从此成为国民党政府这一时期的基本国策。其后,蒋还发表一系列阐述这一方针的言论。宣传国民党军队的责任第一条是剿匪安内,第二个才是抗日攘外。在这一误国害民方针下,影响了抗战大业的迅速展开,造成对日侵华的姑息纵容,日本的侵略越来越猖狂,中国的反共内战越打越大,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4、国民党是怎样加强法西斯统治的?

(1)国民党的军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支柱。蒋介石始终抓住军权不放,除了正规军之外,国民党政府还建立和加强了反革命的地方武装——保安队。

(2)蒋介石为了加紧镇压革命运动,加强对内部的控制,监视反对派和异己力量,建立了庞大的特务组织:“军统”、“中统”。

(3)推行保甲制度,加强基层统治。

(4)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法律,例如《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等,对革命人民实行残暴的镇压。对其他党派进行“围剿”、破坏。

(5)宣称“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要在中国实行法西斯主义。

(6)进行党化教育,实施思想文化管制。

5、国民党官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1)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是以内战和买办起家的。为了筹措内战军费,国民党政府一面加紧财政搜刮,一面滥发公债,四大家族从中攫取大量财富。大宗的军火贸易主要为四大家族所垄断,买办军火的折扣有时高达百分之四十。

(2)四大家族通过“四行二局”、币制改革,垄断了金融事业。利用经济政治势力,垄断全国的工商业和农产品购销以及全国的交通运输业、电影业、广播业、新闻业、出版业等。

6、试评述关于农村土地问题的各种主张。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实行“耕者有其田”和减租减息的政策;大革命失败后,南京国民政府竭力维护四大家族和地主阶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巩固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社会经济基础。1930年6月,国民党政府颁布了一个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土地法》。一些地方军阀提出所谓“解决土地问题”和“解决乡村问题”的种种主张,借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和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如山西军阀阎锡山在1935年9月公布了《土地公有案办法大

纲》,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张。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晏阳初的“县政建设”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土地政策是:

(1)大革命时期,1925年,中共中央在《告农民书》中,提出“耕地农有”的主张,1927年2月,毛泽东发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主张立即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共“五大”通过了关于土地问题的决议案,但没有公布实施,使革命失去了农民这个可靠的同盟军。(2)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八七”会议指出应该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党的“六大”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和《农民问题决议案》;1928年底颁布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以后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等文件,毛泽东给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信肯定了农民土地所有权,标志着土地革命路线的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4)解放战争时期发布了《五四指示》和《中国土地法大纲》,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和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形成了土地改革总路线。

7、《上海停战协定》和《塘沽协定》剖析。

1932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驻上海一带的国民党军第十九路军等在全国人民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奋起抗战。但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一面派张治中率第五军支援十九路军的抗战,一面派代表和日本谈判,于五月五日签订停战协定,划上海为非武装区,中国不得在上海至苏州一带地区驻军,而日本则可以在许多地区驻军。这个协定称上海停战协定,即淞沪停战协定。中国实际上承认日本军队可以长期留驻吴淞、闸北等地,而中国军队却不能在上海周围驻扎设防。第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

1933年5月22日,在蒋介石、汪精卫授意下,何应钦派熊斌为中方首席代表,与关东军副参谋长冈村宁次在塘沽谈判。31日,中国代表同意了日方提出的停战协定草案,一字不改,正式签署了《塘沽协定》。协定规定(1)中国军队撤至延庆、昌平、通州等一线以西、以南地区,不能越线前进;(2)日军为确认第1款的实行情况,随时可以用飞机或其它方法视察,中方应予以保护;(3)日军在确认中方已遵守第1款时,自动撤归长城线;(4)长城线以南及第1款所示之线以北以东地域的治安维持,由中国警察机关负责。协定实际默认了日本对东三省和热河的占领。国民党政府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占领长城及山海关以北地区的合法化,并把长城以南的察北、冀东二十余县成为不设防地区,使整个华北门户洞开,平津有随时被侵占的危险,民族危机加深。不久发生了华北事变。两个协定都是丧权辱国、软弱无能的表现。

8、论遵义会议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委员以及各军团负责人。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者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会议在与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

共在政治上走向成熟。这是党生死攸关的历史转折点,中国革命从此打开了新局面。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9、红军长征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它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取得了反对张国焘分裂主义错误的胜利,在甘肃会宁、静宁地区实现了红一、二、四三大主力红军的会师,新局面开始。红军长征的意义: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战胜党内分裂的危机,最后到达陕北不足三万人,但这是经过千锤百炼保存下来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以后领导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在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广泛的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培养形成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长征精神。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长征的胜利,为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9略述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华北事变是1935年驻华日军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而策动华北各省脱离南京中央政府,实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其目的是为分离和蚕食华北。1933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后,由于战略重点转向准备对苏作战和防范英、美,其侵略方针由单纯的武力征服改变为在继续准备发动武力进攻的同时,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1935年5月,日军胁迫南京政府批准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何应钦与梅津达成的条件,即世人所称的“何梅协定”。6月,日军胁迫察哈尔代理主席秦德纯与土肥原签定了“秦土协定”,接受日军所提取消冀、察两省境内的国民党党部等多项要求。使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虽一时得逞,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史称“一二?九”运动。12月16日,北平学生又举行了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的游行示威运动。并组织南下扩大宣传团,成立民先队。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培养锻炼了大批干部。“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一二九”运动准备了“七·七”抗战,推动了“七·七”抗战。

1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是怎样形成的?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1937年2月,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在会议前夕致电国民党,提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5项要求四项保证。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实际上接受中国共产党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主张的决议案。从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9月中旬,国共两党代表在南京又举行一轮会谈。双方就发表《合作宣言》问题取得一致意见,并签了字。9月22日,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指出团结御侮的必要,事实上承认了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中国共产党宣言和蒋介石谈话的发表,宣告了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建立。

12、华北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对日政策有些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变化:华北事变后,国民政府面对日本侵华所采取的政策由“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政策,“一·二八”事变时的有限抵抗政策、向国联的申诉政策,华北事变时的对日交涉政策,开始转为对日交涉政策的调整和强硬。

变化的原因:日本的步步进逼,英美对日态度的变化,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国民党内部的分化以及西南统一于南京政府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促使南京政府由对日妥协退让转向强硬。

13、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经过和意义。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扣留蒋介石,迫使他停止内战、联共抗日。史称“西安事变”。

中共中央派遣周恩来在17日到达西安。中共中央在弄清情况并经过认真研究后认为:如果把南京置于同西安敌对的地位,有可能造成对中华民族极端危险的新的大规模内战,这是日本和亲日派欢迎的前途。因此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变。南京方面在了解张学良、杨虎城和中国共产党都无意加害蒋介石而希望和平解决这次事变的态度后,于22日派宋子文、宋美龄到西安谈判。周恩来和张、杨一起参加谈判。经过两天商谈,宋美龄等作出“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战发动”等项承诺。24日晚,周恩来在宋氏兄妹陪同下去见蒋介石。蒋介石又当面向周恩来表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张学良没有通知周恩来,就亲自陪同蒋介石乘飞机离开西安回南京。一到南京,蒋介石立刻扣留了张学良。消息传出后,西安出现动荡不安的局势,内战危险重新出现。周恩来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坚定而细致地进行工作,终于基本保持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成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结束了十年对峙的局面.,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4、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的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的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并提出,如果国民党将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意实行四项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苏维埃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这四项保证是对国民党的重大让步。这种让步是有原则的,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也是必要的。这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得到国民党内部抗日派的赞同,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

15、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掌握的政权和军队不多,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的政治纲领是新三民主义,是采取“党内合作”形式,国民党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主要打击目标是北洋军阀,进行民主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有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帝国主义制造了“沙田惨案”、“五卅惨案”、“沙基惨案”、“万县惨案”、“南京惨案”,武力干涉中国革命,第二次国共合作国际环境较为有利,苏、美、英等国支持中国抗战。

第五章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争取东北军、西北军,建立西北统一战线。红军东征回师通电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放弃“反蒋抗日”口号,实际采取“逼蒋抗日”的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两党谈判,加快了合作的步伐。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华北和长江两岸抗战,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庐山讲话,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提出准备抗战的方针,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确保了全民族抗日,实现了名民族的团结,并引导中国走向抗战胜利,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地位与威望。给世人警示:国共两党合则兴,分则亡。海峡两岸统一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2、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分歧何在?为什么说两条路线问题是中国抗战的关键所在?

分歧:(1)依靠的力量不同。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依靠英美等国的“外援”,不给人民以抗日所必须的民主自由权利。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两条抗战路线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抗战。(2)抗战的结果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挫伤和打击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积极性,影响到国民党前线官兵的士气和战斗力,导致了抗战初期国民党军队的节节败退,丧失了华北、华中、华南大片领土。八路军、新四军执行全面抗战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日益壮大和发展,严重威胁日军后方,成为抗战后期对敌作战的主要力量。(3)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片面抗战路线是由国民政府的阶级本质决定的,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广大工农群众处于阶级对立状态,因此不愿意让人民的力量在抗战中发展壮大,以防威胁其日后的统治。全面抗战路线是由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领导的,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使抗日战争变成了真正的民族解放战争。

关键所在:国民党政府实行由国民政府和军队包办抗战的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造成了战争的挫折,大部国土沦陷,财政经济危机,人民生活痛苦,民族团结被破坏。这种反动政策妨碍了动员和统一一切中国人民的抗日力量进行有效的战争,妨碍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而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依靠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并争取和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壮大了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资和思想基础,取得了抗战的最后胜利,使抗战的胜利成为人民的胜利,为战后彻底打败美蒋反动派创造了条件。这就是一切中国抗战问题的关键所在。

3、为什么中国的抗战是持久战?中共进行持久战的战略和战术原则是什么?

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阐明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的原因:

A 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能够支持长期抗战;

B 日本是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

C 中国在国际上得道多助,日本失道寡助;

D 日本发动的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非正义的;

E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因素。

战略和战术原则:持久战、游击战及带游击性的运动战。选择弱敌,不打无把握、无准备之仗,是游击战斗展开行动之前重要的策略原则,是能否胜利的关键;坚持在无固定的流动战线上的速战速决的灵活的进攻的奇袭战术的流动性原则;瓦解民团和利用群众条件的原则等。

4、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光辉著作,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中国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必然向社会主义革命阶段转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是:第一,政治纲领: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革命过程中不可移易、过渡的国家形式,其终极前途是社会主义。第二,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实现耕者有其田,容许富农经济和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民族资本存在。第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指导的、最民主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是: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延伸和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经过各方面展开发展到成熟的标志。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有什么变化?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1938年,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发表了诱降蒋介石,企图灭亡中国的三次声明。1938年1月16日,近卫发表声明称蒋介石如不接受议和条件,日本将“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而另建“与日本提携之新政府”。11月3日,近卫发表第二次声明称:如国民政府“坚持抗日容共政策,则帝国决不收兵,一直打到它崩溃为止”。12月22日,近卫又发表第三次声明,提出所谓“中日睦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合作”三原则,诱胁蒋介石接受条件。近卫声明提出了对华新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日本侵略军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扫荡”,掠夺沦陷区的资源,企图“以华治华”、“以战养战”。

6、日本帝国主义怎样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

军事上,日本帝国主义对敌后战场发动“扫荡”、“清乡”、“蚕食”;政治上,扶植汉奸傀儡政权,在其占领区通过汪伪政权这一工具进行统治,以实现其在政治上“以华制华”的目标。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在华中,日伪政权发动“清乡运动”。经济上,疯狂地把中国变成侵略战争的物资供应基地,以实现其“以战养战”的目标。日本对占领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表现:①农业方面:强占大量耕地;低价收购农产品。②工矿方面:

掌握钢铁、交通等的经营权。③金融方面:抢占银行,掠夺金银和现款;滥发伪币;苛捐杂税。思想文化上,推行奴化方针,实现同化政策。表现:①加大初等教育阶段在整个学习年限中的比重。②教科书以“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等谬论为基本内容。③日语定为必修课,学校不得悬挂中国地图。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以各种形式的斗争反对殖民统治。

7、中共在抗日战争中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分裂妥协的主张是什么?

(1)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两篇重要文献。其中《论持久战》有力的驳斥了抗战中的“亡国论”和“速胜论”,指出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敌退步,我进步。由此决定战争是持久的而不是速胜的,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从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强调游击战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必须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指明了全党坚持执行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的战略途径。(2)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战两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明确地提出了三大口号:“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这三大口号后来改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3)针对国民党既积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既动摇妥协,又不敢公开投降的两面态度,中共中央采取了革命的两面政策:一方面坚持团结合作,帮助和推动国民党的正面抗日,争取时局好转;另一方面对其动摇与妥协的倒行逆施进行最坚决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在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要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4)为了给全国人民指出正确的方向,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思想进攻,加强共产党自身的建设,毛泽东于1939年10月至1940年1月先后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重要著作。他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法宝。(5)1940年8月至12月,为了打破日军对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回击国民党的造谣诬蔑,八路军在华北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取得了抗战以来敌后战场的最大胜利。它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钳制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拖住了其进攻正面战场的后腿;提高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打击了蒋介石集团投降逆流,用事实粉碎了国民党的造谣污蔑,提高了八路军和共产党的威望。

(6)1940年,中共中央提出了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策略方针: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对顽固派的斗争,必须采取“利用矛盾,争取多数,反对少数,各个击破”和“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7)皖南事变发生后,1941年1月17日,周恩来向国民党谈判代表张冲提出强烈抗议,同时为《新华日报》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和“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1月20日,中革军委宣布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

8、中间势力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张、地位和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间势力,是指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主张表现在:(1)各抗日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利用国民参政会这个合法的民意机关,进

行大量有利于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的工作,他们和共产党一道为争取实现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而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

(2)各中间党派建立了许多抗日救亡团体,积极支援抗战。各阶层和各救亡团体选派代表,赴前线慰问,救治伤兵,各救亡组织在后方也进行了大量的救亡宣传活动并捐助财物。(3)海外华侨也迅速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不断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积极为祖国抗战募捐,甚至直接回国参军参战。

(4)1938年,在国民参政会第二次大会上,陈嘉庚针对国民党内的妥协派,提出了“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的提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内的亲日派。汪精卫叛国后,各民主人士纷纷声讨汪精卫的卖国罪行。

(5)皖南事变发生后,宋庆龄、何香凝、柳亚子等在香港发起抗议活动,国内各民主党派及海外华侨团体纷纷表示对国民党反共行径的抗议和不满。

(6)为了联合起来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1941年3月19 日,由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后改称民主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以及少数无党派人士联合组成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成立,选举黄炎培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后黄辞职由张澜接任)。1942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 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名为中国民主同盟。

地位:抗日战争中,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中间势力作为国共两党之外的第三种力量,是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用:抗日战争中,中间势力为团结全民族抗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积极争取政治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9、敌后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1)洛川会议后,八路军挺进敌后,广泛发动群众,建立了大片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在南方逐步打开了局面。敌后战场的开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抗日游击战争逐渐取得主要地位,有利地支持了正面战场。形成了两个战场相互依存,共同配合对日作战的战略态势。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力量蓬勃发展,成为敌后战场抗击日军的主力,使侵华日军穷于应付并基本停止对正面战场的大规模进攻,加速了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

(2)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依托广大的抗日根据地,以威力无穷的人民战争给侵华日军以沉重打击。随着日军兵力在敌后的不断增加,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军的比例也随之增加,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军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敌后战场的坚持抗战,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拖住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步伐,使其不能按德意要求配合行动,也使其不得不推迟太平洋战争的发动。

(3)从1944年春至1945年夏,敌后战场居民趁日军抽调力量于太平洋战争和实施打通大陆交通之机,向日军展开局部反攻,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并使敌后战场得到扩大。使日军占领的大多数中心城市和交通线都在我军的包围中,为转入全国规模的大反攻创造了条件。1945年8月,各解放区抗日部队迅速展开了对日军的全面大反攻。到10月上旬,解放区军民在大反攻作战中共收复城市200余座,毙伤俘日伪军23万余人,解放国土31.5

万余平方公里,解放同胞1870余万,取得了辉煌战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