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生态园旅游专项规划_说明书

东莞生态园旅游专项规划(2010-2020)

说明书·图集

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二〇一〇年七月

项 目 名 称:东莞生态园旅游专项规划

委托方(甲方):东莞生态园管理委员会

承担方(乙方):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旅游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乙 级

旅游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旅规乙27‐2004

设计单位: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总负责 彭 华 教 授 所 长

技术总负责 徐文雄 助理研究员 博 士

项目组成员:

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黎碧茵 城市规划师

傅海成 城市规划师

肖 极 旅游策划师

王 耀 旅游策划师

罗锦铠 景观规划师

中山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

林强威 旅游规划师

强小菲 旅游规划师

于晓龙 旅游规划师

张双泉 旅游规划师

编 制 时 间:2010年7月

目 录

一 基础分析篇

第1章 总则 (1)

1 规划背景 (1)

2 规划范围 (1)

3 规划性质 (1)

4 规划限期 (1)

5 规划依据 (1)

6 规划目标 (1)

7 规划原则 (2)

8 技术路线与方法 (2)

第2章 基础研究与现状分析 (3)

1 自然条件 (3)

2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4)

3 旅游资源分析 (5)

4 旅游市场分析 (9)

5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0)

6 存在问题分析 (12)

7 发展条件结论 (12)

第3章 相关案例研究 (14)

1 生态旅游和湿地旅游的发展 (14)

2 产业园区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14)

3 相关案例研究 (15)

二 战略与策划篇

第4章 战略与发展定位研究 (20)

1 发展理念 (20)

2 发展战略 (20)

3 发展定位 (21)

4 旅游开发策略 (21)

第5章 旅游开发总体策划 (23)

1 旅游开发基础分析 (23)

2 总体开发思路 (23)

3 旅游开发的主要途径 (23)

4 项目内容策划 (24)

三 规划与实施篇

第6章 总体布局 (28)

1 规划区划 (28)

2 规划结构 (29)

3 总体布局与项目规划 (29)

第7章 旅游产品规划 (32)

1 产品开发目标 (32)

2 旅游产品规划 (32)

3 项目选择 (35)

4 重要项目规划 (36)

5 区域旅游产品线路概念 (43)

第8章 旅游容量及环境保护 (45)

1 旅游环境容量 (45)

2 分区与总体旅游容量计算 (45)

3 保护原则及保育分区 (47)

4 特别保护项目和保护点 (48)

第9章 景观系统规划 (50)

1 景观特征分析 (50)

2 景观规划目标与原则 (50)

3 景观结构 (50)

4 典型景观规划 (51)

5 景观基础建设规划 (52)

6 突出问题解决方案 (55)

第10章 游赏系统规划 (56)

1 规划依据、目标及原则 (56)

2 游赏区划分及游赏项目组织 (56)

3 游赏活动方式与游程安排 (56)

4 游赏容量调控 (58)

第11章 市场营销规划 (59)

1 市场营销总体战略 (59)

2 市场开拓目标 (59)

3 品牌形象策划 (61)

第12章 游览设施规划 (65)

1 游览设施配备与直接服务人口估算 (65)

2 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65)

3 游览设施系统规划 (67)

第13章 基础工程规划 (70)

1 旅游交通规划 (70)

2 其他基础工程规划 (72)

第14章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 (74)

1 现状分析 (74)

2 规划目标 (74)

3 规划原则 (74)

4 规划内容 (74)

第15章 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影响及其调控 (76)

1 环境影响 (76)

2 经济影响 (76)

3 社会文化影响 (77)

4 实现旅游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 (77)

5 可持续发展对策 (77)

第16章 规划实施与管理 (79)

1 生态园旅游开发组织管理 (79)

2 生态园旅游发展与社会管理 (79)

3 科研与展示管理 (80)

4 规划的实施管理 (81)

第17章 分期发展规划 (82)

1 旅游项目分期开发建设指引 .................................................................................... 82 2 近期开发规划(2010‐2015) .. (83)

3 远期发展规划(2016‐2020) (84)

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东莞生态园旅游专项规划(2010-2020)·说明书

第1章总则

1规划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一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及城市魅力;另一方面,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土地利用方式大量地消耗了土地资源,使自身的资源优势逐渐减弱,并且严重的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后劲。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社会经济双转型,建设富强和谐新东莞”的发展战略,坚持产业升级与城市升级相统一,实施“优化、整合、提升”,由过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向创新主导型经济转变,加快由“东莞加工”、“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

为了更好地推进双转型的战略思想,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提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六个镇边缘区的约35km2土地资源,实施集约开发,以生态培育起步,发展新型的生态产业园区的战略决策。通过生态园的建设,在东莞中心城区原“三位一体”的城市格局基础上,发展演变为莞城-松山湖-同沙-生态园“四位一体”的城市格局,推动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在生态园总体规划中,拟定其功能是“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布局结构为“两轴七片,3+4珠链式”,规划通过10—20年的建设,发展成为东莞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

2规划范围

规划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包含生态园规划区30.32平方公里与周边相关旅游规划协调区。生态园规划区具体界限为广深铁路(茶山段)以东,龙岗大道(石排)西南,东部快速路以北的核心地区,以及寮步寒溪河三角洲片区,石排东南部、茶山南部、横沥、东坑北部靠近东部快速路(以下简称东快)的部分用地;协调区为依据生态园外围城市主次干道及河流水系等地物地貌划定的管理协调范围。

3规划性质

本次规划是在对东莞生态园现状旅游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条件的优劣势(SWOT)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针对其旅游业发展需求,提出的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通过承接东莞旅游发展规划对生态园的定位,对生态园旅游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产品与形象、文化与营销、配套设施和保障体系等重要方面,前瞻性的把握和全面性、系统性的规划,衔接上、下层次规划制定的参照依据。

4规划限期

本次规划年限由2010—2020年。其中2010—2015年为近期,2016—2020年为远期。

5规划依据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

《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规划》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

《东莞市域总体规划(2005-2020)》

《东莞生态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

《东莞生态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07-2020)》

《东莞生态园水系规划(2007-2020)》

《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2006-2020)》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东莞旅游资源汇编》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

《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旅游业改革与发展建设旅游强省的决定》(粤发〔2008〕20号)

《关于试行广东省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19号)

周边六镇(东坑、茶山、横沥、寮布、企石、石排)总体规划及修编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6规划目标

充分发挥东莞生态园的综合发展优势,确定生态园旅游发展定位、目标、战略、策略与实施方案,推进和带动生态园乃至整个东莞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湿地生态环境培育为基础,以高品位的旅游项目营造和产业配套为重点,结合高端产业园建设,充分整合生态园及周边

广州市智景旅游策划设计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东莞生态园旅游专项规划(2010‐2020)·说明书

旅游资源,培育新型生态主题城区,将生态园打造成为一个珠三角水乡特色浓郁、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国内顶级、国际一流的湿地生态旅游区,成为东莞旅游发展的新推动力。

7规划原则

7.1 协调性原则

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之间的关系。首先协调旅游开发与整个生态园建设之间的关系,使旅游成为促进生态园整体发展的动力;此外,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周边六镇与生态园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是保证生态园建设发展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

7.2 整体性原则

旅游开发的强度、旅游项目的设置、旅游设施的配套等等都应当与生态园的整体建设保持一致,将旅游因素、景观要素与市政、产业园建设完美结合;旅游开发除了体现出自身的特色外,还必须承担支持和促进生态园发展的角色。

7.3 生态优先原则

以建设环境友好型园区为目标,大力保护规划区域内的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体现生态、环保、低碳、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

7.4 个性化原则

通过湿地景观、特色农业景观的打造和生态技术的展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等手段,体现生态园的个性与特色,实现湿地生态与文化生态的结合。

7.5 综合效益原则

旅游综合效益是指旅游带来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主要表现为旅游收入、对相关产业的促进和推动、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社会就业等方面。而就生态园而言,就是注重生态园旅游产业链向城镇、社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广泛延伸,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综合效益,实现旅游与园区经济共同可持续发展。

7.6城乡统筹发展原则

通过生态园的旅游开发,统筹周边乡镇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缩短城乡差距,提高周边乡镇居民生活水平,增加其收入;实现城乡建设一体化、交通网络一体化、服务功能一体化、推进生态园建设和区域整体发展一体化。

8技术路线与方法

本次规划的主要技术路线与过程见图 1‐1。

图 1‐1 生态园旅游专项规划技术路线示意图

第2章基础研究与现状分析

1自然条件

1.1气候条件

规划区地处南海之滨,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日温差小。夏季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冬季为偏北风;全年平均湿度77.9%;年均雨量1600—1700毫米,最大雨量3300毫米,最小雨量950毫米。

1.2地质地貌与土壤

规划区内地层为花岗岩、红色砂岩和页岩基础。丘陵台地多为红层基岩构成,表层的风化土层多为可塑至硬塑的粘土类,容许承载力比较高,为工程建筑提供良好的地基持力层。寒溪河两岸为冲积平原,历来是主要湿地农田区,土地肥沃。丘陵坡地多已开发种植果树(荔枝、柑桔)。

园内土壤发育在河流冲积、湿地淤积物母质之上,形成潮砂泥田、炭质黑泥田,冷底田等。土壤类型为赤红壤和水稻土,呈酸性。

1.3水文水质

生态园区内主要水系为南畬朗排渠、寒溪河、东引河和大圳埔排渠,其中南畬朗排渠纵贯生态园,四周有数条支渠汇入;大圳埔排渠曲折迂回,穿梭于大小鱼塘之间,最终进入寒溪河。东莞生态园用地范围内,原有水域面积18.18平方公里,其中水产养殖16.59平方公里。

南畬朗排渠是修建于1961 年的人工渠,由企石镇南坑村下沙水闸起,往西流经石排镇的福隆、下沙、庙边王、谷吓、塘尾、中坑、燕窝村、茶山镇的涌尾村,进入石龙镇的西湖村,由南畬朗水闸或燕岭排站与东江相连。排渠连接东引河与东江,渠道笔直,全渠长约14公里(其中生态园用地范围内10.86公里),宽20-40米,深3.0米,渠底高程0-0.7米,常水位1.3-1.5米。南畬朗排渠北侧有数条支渠汇入,它们分别为:田边排渠、山坑三渠、山坑二渠、山坑一渠、坑尾渠、谷吓渠、埔心排渠、文庙排渠、福隆排渠、下沙二渠、下沙一渠等,其中主要与区外水系相联通的有田边排渠、埔心排渠、文庙排渠、福隆排渠。

大圳埔排渠全长7.82公里(全部在生态园用地范围内),位于南畬朗排渠的南侧,北接南畬朗排渠,向南排至寒溪河,是东莞生态园区内第二大排渠。大圳埔排渠渠道迂回曲折,四周密布鱼塘和连通水渠,渠宽9-40米,水深2-3米,渠底高程0--2.7米。

1.4生物资源

1.4.1植物资源

东莞市共有维管植物1652种(包括亚种),隶属于187科877属(科的概念采用《中国植物志》系统),蕨类植物30科49属75种,裸子植物9 科15属25种,被子植物148科813属1552种。其中野生维管束植物有1039种,隶属173科621属,其中蕨类植物30科48属73种,裸子植物2科2属3种,被子植物141科571属963种。外来植物71种,隶属于23科57属。其中归化种62种,隶属于22科51属。

东莞市主要的植被类型有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典型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竹林、红树林、常绿灌丛、草丛、沼生植被、人工林和经济林等。生态园内现状生态特征以农田湿地生态系统为主,现状植被生长情况一般,主要的植被类型为经济林和沼生植被,丘陵台地上的地带性植物主要有龙眼、荔枝、小叶榕、高山榕、番石榴、乌桕、桉树、朴树、榄树、竹子、香蕉、芦苇、白茅、荷花等。同时,生态园内存在严重的外来植物入侵现象,危害园区的原生态发展,主要的外来入侵植物有薇甘菊、簕仔树、凤眼莲、五爪金龙、马缨丹、假臭草、空心莲子草、鬼针草(一包针)等。

根据东莞市林业局的古树名木普查结果,东莞生态园内保存有较多的古树,主要分布在麦屋村地区,符合古树名木记录的有32株,包括白榄(1)、甘豆(1)、高山榕(10)、朴树(11)、乌桕(1)、乌榄(1)、细叶榕(7)等。其中,树龄超过500 年的有5株,属于国家一级古树;树龄300~499年的有3株,属于国家二级古树,而树龄在100~299年的有24株,属于国家三级古树。

1.4.2动物资源

东莞市已知动物资源包括昆虫16目174科986种。已知昆虫中以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直翅目和膜翅目为主。东莞市鱼类资源较为丰富,以洄游、半洄游和定居性鱼类为主。东莞市淡水鱼类大约93种,其中鲤形目61种,鲈形目18种,鲶形目9种,锵形目2种,合鳃目、刺鳅目、蝶形目各1种。东莞市列入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1种,其中两栖动物有虎纹蛙1种,爬行动物有蟒蛇1种,鸟类17种,哺乳动物有水獭和小灵猫2种。

由于生态园内动物生存环境较差,动物总量较少,动物种类以养殖鱼类为主,昆虫和水生动物种类占有突出比重。

2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2.1东莞市社会经济条件

2.1.1人口资料

2009年, 东莞市全市常住人口635万人,人口城镇化率为86.39%,城镇常住人口548.58万人。

2009年东莞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14416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42585元,增长7.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4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1%和6.0%。城镇最高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71031元,城镇最低10%。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3642元。

东莞市常住及流动人口众多,人口城镇化率较高,且全市人均工资及可支配收入较高。随着市民的闲暇时间日益增多,其居民对短途的生态休闲旅游需求也日益增加。

2.1.2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东莞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会展物流、科技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展会总数位居全省第三,培育了名家具展、服交会、毛织展等知名本土展览品牌项目,引进多个国际大型物流企业和零售企业,商贸市场活跃。2009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3763.26亿元,比上年增长5.3%;三大产业比例为0.4:47.1:52.5。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增长8.8%,金融业增长25.5%,房地产业增长23.4%,其他服务业增长13.5%。人均生产总值达56591元,增长10.0%。

2.1.3城市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东莞市各镇区致力于以工业带动经济发展,造成了城市工业用地比例过高,而且工业用地集中度低,零散工业用地所占比重过大,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改变东莞第二产业迁移扩散的自发状态,加快园区建设成为东莞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内容。2006年以来,政府投资逾100亿元重点开发和兴建松山湖科技产业园、虎门港开发区、东部工业园三个大型示范性园区。这三大园区目前已成为东莞的“龙头”园区。

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在三大园区建设的同时,为统筹整合东部快速路沿线地区,新征位于中北部六镇交界处的35平方公里土地,实施统一园区开发,后命名为生态园。东莞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将会以全新的社会资源观,梳理、重组东莞东部地区的城市服务链和产业链,塑造东莞“第三代新城”。

表2-1 东莞三大产业园区发展功能定位概况

园区发展定位主要功能发展现状

虎门港

开发区

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

代物流为主体的地方性重

要港口及综合型港口;

建成“全面、和谐、港

城一体化”的社会滨水活动

区域

重点发展集装箱、石化、煤炭、

粮食、汽车五大系统;

具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物

流中心、临港产业、区港联动、商

贸服务、汽车滚装、信息服务、休

闲旅游九项功能等。

虎门港已进入全面开发

阶段,至2010年力争新增吞

吐能力约5000万吨,总设计

吞吐能力将达7000万吨,成

为具有相当规模的港口。

松山湖

高科技

产业园

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制

造业中心;

承担全市高新技术产

业中心和技术中心职能

以科技创新为园区核心功能,

合理设置城市功能区;

配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娱

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邮电通

讯等城市服务体系,

2001年批准成立以来,

园区的已基本完成基础设施

建设,区内通过环境良好环

境的建设,已吸引多家大型

企业进驻。

东莞生

态园

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

高端产业配套服务区

东莞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

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

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

旅游区;

现代产业及其配套服务区;

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的配套园区

已完成区内的征地拆迁

工作;现阶段进行生态修复

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阶段

虎门港开发区:虎门港发展定位为以信息化为中心的现代物流为主体,重点发展集装箱、石化、煤炭、粮食、汽车五大系统,具备装卸储运、中转换装、物流中心、临港产业、区港联动、商贸服务、汽车滚装、信息服务、休闲旅游九项功能等的综合性港口。

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松山湖深刻反思和检讨了东莞20多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的规划设计理念,融山、水、园为一体,努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合理设置城市功能区,配备完善的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商业金融、行政办公、邮电通讯等城市服务体系,实现松山湖新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松山湖正在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望建设成为广东省第二代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东莞生态园:作为东莞市级湿地生态园,高端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东莞生态园将逐步发展成为东莞市城镇群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复合环境生态的综合发展区、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休闲旅游区、现代产业发展及配套服务区。

2.1.4旅游业发展情况

2009年末全市有星级酒店95家,其中五星级酒店19家,四星级酒店26家。全年接待

国际及港澳台旅游入境人数2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其中入境外国人104.23万人次,增长1.3%;港、澳、台同胞181.76万人次,增长10.0%。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7亿美元,增长13.5%。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1751万人次,增长9.2%。国内旅游总收入151.49亿元,增长17.7%。

近年来,东莞市重点推出商务会展、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三大精品旅游线路,在依靠商务会展传统优势基础上,全力打造会展休闲商都旅游品牌。

2.2周边六镇社会经济条件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市中北部六镇交界,包括寮步、横沥、东坑、企石、石排、茶山六镇。

2.2.1周边人口状况

近年来,六镇人口持续增长,根据东莞统计年鉴统计,截至2008年底,六镇总人口为88.3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5.8万人,外来暂住人口62.5万人。外来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70.8%,人口密度达2494人/平方公里(表2-2)。

表2-2 六镇人口基本情况

镇区居(村)委会户籍人口外来暂住人口(人)人口密度

寮步28 65879 188391 3280

横沥1(16) 35823 123141 3172

东坑1(14) 29788 59104 3294

企石1(19) 40926 59152 1693

石排1(18) 41772 96458 2496

茶山2(15) 44050 98289 2508

总计258238 624535 2709

资料来源:《2009东莞统计年鉴》

2.2.2周边经济发展状况

由于历史基础、行政区划和交通条件等影响,周边六镇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

周边六镇的经济实力基本上位于全市中下游水平,其中寮步、横沥在六镇中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企石、石排和东坑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表2-3 2008年六镇GDP排名

镇区生产总值(亿元)GDP排名人均生产总值(元)

寮步101.3 11 39840

横沥51.5 22 32373

东坑38.0 28 42790

企石29.4 29 29417

石排41.0 27 29663

茶山57.8 21 40624

总计319.1 35784

资料来源:《2009东莞统计年鉴》

六镇主要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塑料、建材、轮胎、玩具、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同时,各镇均建有产业园,吸引大量外资前来投资建厂。目前规模较大的产业园为东部产业园,其他产业园均为镇级或村级,规模较小,吸引投资额较少。

与全市相比较,六镇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偏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传统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步让位,电子通讯设备、电器机械及器材等高速发展。

六镇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水平低,传统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过高,新兴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层次较低的餐饮、商贸零售等服务业为主,而代表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科技信息服务、金融保险、咨询业等发展缓慢,且所占的产值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3旅游资源分析

3.1旅游资源分类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划分,旅游资源单体可划分为8个主类、31个亚类和155个基本类型。

东莞生态园旅游资源分析的规划范围扩大到规划协调区范围,东莞生态园的旅游资源有4个主类,8个亚类,9个基本类型。东莞生态园旅游资源分类见表2-4。

表2-4 东莞生态园资源分类表

3.2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2.1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1)总体评价

现状旅游资源以湿地为主体,现有景观总体价值不高。规划协调区内的古村落和古采石场具有较高的文化和景观价值,构成外围重要的人文景观。

根据东莞生态园的未来发展蓝图,将在现有的湿地和乡村文化的基础上,培育人工生态湿地和全区生态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主题可以归纳为: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的结合,具体体现为:生态湿地、岭南文化、农耕文化、高新产业。

(2)主要旅游资源评价

1)水体景观资源

东莞生态园内地水体资源丰富,园内经生态培育及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后,水域及生态湿地面积总计达14.2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的46.5%,是生态园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托。园区的水体资源中又可划分为两大类型:生态湿地和河道。

生态湿地(燕岭湿地、生态岛群、月塘湖、下沙湿地、大圳蒲湿地、湿地三角洲)

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以湿地为核心,其中规划了多个类型不同、规模大小各异的湿地。生态园总体规划中也对不同的湿地赋予了各自的功能与景观特色。

河道(南畲朗排渠、大圳埔排渠、东引河、寒溪河)

生态园区内主要河道为南畬朗排渠、大圳埔排渠、东引河、寒溪河,其中南畬朗排渠纵贯生态园东西向,四周有数条支渠汇入;大圳埔排渠曲折迂回,穿梭于大小鱼塘之间,最终进入寒溪河。

2)岭南文化资源

生态园北部是岭南文化资源的集中地,北部规划协调区内有摩崖石刻及古采石场、南社明清古村及塘尾古村,园区规划范围内有超朗麦屋古村。

超朗麦屋古村及古树:面积约138万平方米,于北宋末年立村,距今有800年历史。麦屋古村规模虽小,但古民居、古祠、古巷、古井、古池塘、古榕、古更楼、古围墙乃至举人旗杆石等丰富多彩,并保存完好。古村落里的大部分民居为明清时期建筑。村的东、南、西、北四角各有一个更楼,连接四个更楼的是古围墙。村内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共32株,其中国家一级古树标准的有5株,国家二级古树标准的有3株,国家三级古树标准的有24株,以高山榕和朴树为主。

燕岭古采石场及摩崖石刻: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燕岭古采石场在延绵1.475公里的山体都有人工采石的痕迹,面积达2.5万平方米。现有“十八房间”、“补天石”、“摩崖石刻”等主要景观遗存。“摩崖石刻”为清光绪十六年(1890)东莞石龙富商孙奭赞颂燕岭古采石场风光的题词和诗文,阴刻行书,其中“咸钦燕岭”四个大字皆超过2平方米。

南社古村: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古村始建于南宋,有800多年的历史。古村占地约11万平方米,现存明清祠堂30座,古民居250余座,庙宇3座,古墓30多座,古井及古水塘40多口。村内保存古建筑群的类型和数量之多,特别是明清祠堂的数量之多,不仅广东少有,而且全国也不可多见。

塘尾古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塘尾于宋朝立村,至明朝初具规模,至清康熙时基本定型。村落布局严谨,保存完整,房屋类型多样,建筑风格兼备,岭南特色浓郁。是一处

体现岭南地区村落防御意识、宗族观念、祭祀文化、风水理论和儒家思想完美结合的古代村落精品。该村有530年历史的大型宗祠,有300年历史而保存完整的村落围墙,有全国少有的大型祠堂群(20座)、书房群(20间)、谯楼群(19座)、家塾群(3间)、古井群(15口);还保留有300年历史的大型民俗活动—“康王诞”。

中坑王氏大宗祠:又名中坑明德堂,始建于明代中晚期。是中坑村王姓家族的合族大宗祠。宗祠为面阔五间,三进布局,硬山顶,三进正脊均为岭南传统的船形,均有鳌鱼鸱吻。宗祠门楼挂着“王氏大宗祠”横匾是明代书画家,万历进士张瑞图所题,在门楼内还有一座三间四柱的青灰色石构牌坊,雕刻十分精美。

(3)农耕文化资源

生态园规划范围西部的湿地三角洲保留了完好的基塘农业生态及大面积的荔枝、龙眼林。

(4)科技产业资源

生态园以“生态”+“产业”为其园区发展目标,其未来的发展方向将以打造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为基础,吸引现代科技产业的企业及科研机构进驻园区并成为其核心经济产业。因此,未来,在科技产业中的各种要素都可转变为旅游资源,形成具有生态园特色的产业旅游主题。

3.2.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本规划主要参考《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国家标准》(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对东莞生态园主要的旅游资源进行综合定量评价。采用“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赋分,评价项目分为“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三项。具体评价赋分标准见表2-5。

表2-5 旅游资源评价因子表

根据各旅游资源评价总分,将其分为五个等级,从高级到低级分别为:

五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90分。

四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75-89分。

三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60-74分。

二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45-59分。

一级旅游资源:得分值域≥30-44分。

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得分≤29分。

其中:

五级旅游资源称为“优秀级旅游资源”;

四级、三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

二级、一级旅游资源被通称为“普通级旅游资源”。

根据以上评价系统,并考虑未来产业园建设规划后将形成的旅游吸引物,东莞生态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见表2-6:

表2-6 东莞生态园旅游资源评价表

通过上述对于主要旅游资源的综合定量评价可以看出,东莞生态园的在近期内将形成旅游吸引的资源较丰富,但整体上品位不高,特别是采石遗址、古村落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下面主要列出三级及以上级别的旅游资源:

四级旅游资源:生态岛群、月塘湖、燕岭湿地、湿地三角洲、南社古村、塘尾古村; 三级旅游资源:下沙湿地、寒溪河、大圳浦湿地、麦屋古树群及麦屋古村、燕岭古采石场、莞草莞香;

上述三级及其以上级别的旅游资源将是东莞生态园的主要卖点,也是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 3.2.3

与周边六镇旅游资源组合条件评价

生态园周边被六镇包围,各镇都有多种类型的旅游资源,又以节庆活动的影响力最为广泛,包括茶山的茶园游会;石排康王宝诞;东坑的卖身节、横沥红荔风情节、百年牛墟商贸旅游文化节;寮步端午龙船赛、CBA 联赛;企石的草龙舞、孔明灯等(见表2-7)。

生态园与周边旅游资源具有较高互补性、良好区位联络条件和便于安排游线的资源组合。但周边旅游资源处于未开发或初步开发阶段,均未形成良好的产品体系和完善的旅游服务配套。因此,可充分整合周边的节庆活动及其他优秀旅游资源,发挥生态园在生态湿地环境方面的优势,配套高标准的旅游配套服务系统,可延长游客的停留时间并增加旅游消费,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表2-7 周边六镇区域主要旅游资源一览表

3.2.4

旅游资源在省内的横向比较

(1)旅游资源在东莞市内的横向比较

东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在地文、水文、生物、文物古迹、城市风貌、康体休闲娱乐、接待、美食、购物、产业等方面均有大量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是,其中高品位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较少。在众多的历史人文资源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有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只有7处。

东莞的各种旅游服务设施发达,且分布较为均衡。各镇都拥有不同类型与级别的旅游资源与服务设施,特别是高档次的酒店和饭店。餐饮和娱乐业的兴旺发达使东莞在整个珠江三角洲乃至全国都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而对周边地区,如深圳、广州、珠海等的部分高消费人士极具吸引力。可以说,现代人文与旅游服务类的旅游资源将继续是东莞发展旅游业的重要依托。而生态园在东莞“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其旅游资源特点与其他三个重点发展地区中的比较见表2-8。

表2-8 东莞生态园在“四位一体”格局中旅游资源条件对比

(2)旅游资源在广东省内的横向比较

东莞生态园以生态湿地作为其旅游开发的核心资源。广东省在湿地公园建设方面起步较晚,现阶段发展较为成熟的重要湿地公园有广东肇庆星湖湿地公园及广州南沙湿地公园。2008年后,随着湿地对环境调节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广东省内有多个城市积极对区域内的湿地资源进行保护及开发。已进入规划设计或开发起步阶段的湿地公园有:江门银湖湾湿地公园、珠海斗门黄扬河湿地公园、韶关南水湖湿地公园等。以上的湿地类型主要滨海滩涂型的湿地及湖区湿地型。东莞生态园以人工修复的生态湿地及岭南基塘农业湿地为主要特征,也有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密切组合。同时,东莞生态园位于高度城镇化的区域内,周边人口密度大,交通服务设施完善。

3.2.5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

基于上述分析,对生态园旅游资源可开发度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如表2-9所示。

表2-9 生态园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评价表

3.2.6生态园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东莞生态园开发建设前,自然生态环境已被严重破坏,区内缺乏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禀赋先天不足;

经生态修复后的东莞生态园,类型丰富的湿地资源将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托,也是东莞区域内稀缺的自然生态资源,但完全人工修建的湿地资源开发需要打破市政园林建设手法的束缚,注入创新开发的思维。

周边镇区集中分布了多个历史文化古村落古遗址,区内珠三角基塘农业景观保存较好;生态园应充分整合这些文化资源,赋予自然生态资源地域文化特色。

生态园周边交通条件良好,且日渐完善,可达性好;未来区内也留有足够的土地发展空间用于配套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文化活动设施。

4旅游市场分析

4.1旅游需求总体新趋势

城市居民在保持较高的观光旅游需求的同时,趋向身心松弛、回归自然的休闲、度假型旅游,并超过观光需求总量;农村居民有体验现代豪华都市旅游的强烈意向。

城市居民的观光与休闲旅游的活动模式、行为规律呈现出游次数增多,停留时间减少的趋势;长途出行主要集中在大型节假日和带薪假期。

观光旅游目的地由历史文化胜地转向生态型自然风景区;由传统自然风景区转向新开发的自然区域。

游客期望通过旅游活动获得与众不同的体验,追求个性化、参与性项目,以实现自我价值;对旅游产品的要求趋向多样化、个性化和社会化。

个体化、家庭化和亲情化旅游活动日渐兴起,团队旅游逐步向奖励旅游性质方向发展。

新的需求产生了下述系列市场:家庭假日休闲旅游市场、保健养生康乐旅游市场、假日娱乐狂欢旅游市场、田园休闲感受旅游市场、生态科普教育旅游市场、观光游览体验旅游市场、商务会议培训旅游市场等。

4.2国内客源市场分析

根据广州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于2007年12月下旬进行的《东莞市城市旅游营销市场调研报告》显示,东莞游客调查中,珠三角区域和港澳地区的客源占了75%,珠三角及港澳地区是东莞的主要客源地。

而珠三角地区经济保持持续发展,人均收入不断提高,客源十分充足。其中深圳、珠海城镇居民出游人均花费远远高于全国。广州旅游市场特征是周末出游频度较高;收入较高的企事业管理员、专业及文教技术人员一直居于旅游消费前三位;最偏好以自然风景为主的旅游地,其次是人文景观旅游地。

东莞本地居民旅游需求旺盛,出游范围广,旅游消费高,是广东乃至全国的重要客源输出地,其客源特征有:省内出游率高达60%以上,旅游需求旺盛。

据东莞市旅游统计数据,到2009年末,东莞市全年接待人数2037万人次,增长率8.82%,其中,国内游客1751万人次,国际及港澳台旅游者6.64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1416.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1.49亿元;东莞市居民全年外出旅游人数127.1万人次,其中国内旅游人数114.45万人次,出国(境)游人数12.65万人次。

综上所述,东莞市既是重要的游客目的地,也是重要的客源输出地。以湿地生态资源为依托,挖掘岭南文化内涵为旅游资源开发方向,配套完善的商务、会展、旅游服务等配套设施的东莞生态园,符合现代国内旅游需求向田园、生态、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培训方向发展的新趋势。东莞市每年庞大的旅游接待人数,东莞市内及珠三角地区内强大的外出旅游需求,将为东莞生态园的旅游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

4.3市场趋势分析

(1)东莞将继续面对巨大的商务旅游需求。东莞是紧邻广州和深圳的珠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有世界工厂、商务之都、中国外贸出口基地之称,近年来专业会展空前火爆。随着珠三角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东莞共享广州、深圳和珠三角其它城市商务、公务和会议市场的条件将更加优越。东莞现代工业经济发达,对外经济联系广泛,流通活跃,会展业、专业市场和旅游商务区的现代服务业,将会保持巨大的发展空间。生态园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高新产业发展及新型城区建设,发展商务、会议、博览旅游的前景良好,因此,预测未来东莞以商务为主体的城市旅游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有更大的发展。

(2)珠江三角洲居民短途休闲、观光旅游需求旺盛。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全国最大的高消费客源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广东国民旅游计划”的推进,周末休闲、度假和短途观光旅游将日益成为都市人正常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旅游也成为珠三角农民和外来打工族的消费时尚。东莞生态园的生态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产品将持续面对巨大的消费需求,其中最大的客源地仍然是珠三角地区。

(3)外地来粤客人的休闲需求具有可引导性。广东是我国的旅游大省,2009年全省接待2743.8万过夜入境旅游者和1.58亿人次的过夜国内旅游者,创汇100.3亿美元,总收入3068.4亿元人民币。将其一部分有闲暇时间的客人引导到东莞的旅游点消费,是很有可能的潜在市场。事实上,东莞的主要旅游点已经有一部分这类旅游者。

广东不被远途客人认为是观光度假目的地,因此,远途客人大部分属于商务或公务散客。这也是现代世界旅游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若散客不是以观光度假为第一出游目的,则对目的地城市的景点不会去主动了解。在近年来中山大学对广州、深圳、佛山的过夜旅游者行为抽样调查中,其中1/3的被访者表示对景点感兴趣,认为只要有时间、交通方便就会去一些景点旅游。可见研究来粤散客的旅游行为,制定来粤散客市场的营销策略,构筑一套适用于接待散客的运作机制,给来粤商务旅游者以感知机会、可达机会和选择机会,转化这一部分市场,实现大区域的“资源共享”与“市场共享”,大有文章可作。东莞有可能将部分来粤、尤其是来广州、深圳和东莞的会议、公务和商务客人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娱乐客人。

5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5.1生态园开发前土地利用情况

规划区内主要以非建设用地为主,其中水域面积最大,其次为耕地,有少量的村庄,包括石步村、新围村、月塘村及麦屋村等。在生态园内建设用地布局非常分散,且规模较小。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为119.72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3.9%,其中主要是村镇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分别占到现状建设用地总面积的17.82 %和61.3%(见表2-10)。

表2-10 生态园开发前用地汇总表

资料来源:《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

5.2生态园建设开发情况

5.2.1生态园建设规划情况

自2006年提出打造东莞生态园的战略决策至今,先后制定了《东莞市东部快速沿线(六镇)土地统筹协调规划(2006-2020)》、《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规划》、《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东莞生态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2007-2020)》、《东莞生态园水系及水环境整治综合规划(2007-2020)》、《东莞生态园市政工程专项规划》等规划,并通过评审;除此以外,围绕东莞生态园的建设,进一步编制了《东莞生态园中心区城市设计》、《东莞生态园下沙湿地生态景观设计(2008-2020)》、《东莞生态园绿博园概念规划方案(2010-2020)》、《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2010-2020)》等专项规划。

其中,《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是整个生态园建设的指导性规划,它以新城发展、生态修复、产业创新、区域统筹以及文化传承等为出发点,确定了生态园的定位与目标、生态本底修复、产业发展与空间选择、城市规模与用地布局等内容;对于综合交通、公共配套、城市设计、给水、雨水、污水、电力、通信、燃气、环境保护等专项的规划提出了要求,为下一步的规划指明了方向。

根据东莞生态园的总体规划、水系及水环境整治综合规划及各湿地详细生态景观设计,东莞生态园的道路、污水处理厂都已进入建设阶段,下沙湿地及大圳埔湿地已基本建设完成,中央水系(包括燕玲湿地、生态岛群及月塘湖)正在施工建设中。这些湿地、道路及其他市政设施建设的逐步完成,大大改善了生态园的生态环境并完善了生态园道路系统的建设,为生态园旅游业的启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2.2东莞生态园土地利用开发情况

政府基本上已将生态园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征用,未来将按照生态园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进行土地开发。

(1)造地模式选择

规划针对现状生态敏感性的不同和现状地形特征,在满足生态功能需求的基础上,确保生态用地比例的前提下,采用以下三种手段来完成规划区造地:

将生态敏感性较低、地势较高、邻近城市主干道的地区,交通可达性较高的地区确定为建设用地。

将现状池塘密布,水网纵横的地区确定为水体,局部整合小水面成大水面,并清理现状水系的淤泥。

将水面整合和清淤的泥土回填周边绿地形成景观生态绿地的地形。

(2)空间管制

依照资源环境及工程地质情况,结合园区发展目标,将用地划分为禁建区,限建区及适建区进行控制引导(见图2-1)。

禁建区

为保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维持环境生态网络的完整,必须改善现有自然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系统功能,保障生态环境的稳定。规划禁建区为沿寒溪河、东部快速路及南畬朗排渠的生态廊道,范围约为13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的42.62%。逐步修复禁建区生态环境,建设以湿地为主的生态用地。经生态修复的禁建区将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空间。

限建区

指规划东部快速路沿线生态廊道内经营型林地,范围约为1.5平方公里,占规划总面积4.92%。远期可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按照一定要求适度进行建设,满足城市远景发展需求。

适建区

指禁建区及限建区以外的用地,范围约16平方公里,占总规划面积52.46%。有序进行土地整备,本着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依照分期指引实施建设计划。适建区内,有旅游用地96.82公顷,商业金融业用地36.7公顷,文化娱乐用地7.42公顷,将是未来发展旅游服务配套产业的重要发展空间。

图2-1 造地方式图

资料来源:《东莞生态园总体规划(2007-2020年)》

综上所述,东莞生态园禁建区所占面积大,有利于园区内的生态修复和维持,是游客开展生态休憩、湿地观光旅游的重要活动场所,是限制与减少开发服务设施项目的区域;而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所需的土地应主要布局在16平方公里的适建区内,并与园区其他产业所需土地空间相协调。

6存在问题分析

正在建设的下沙湿地及大圳埔湿地设计风格偏向市政园林模式,缺乏地域特色和自然生态特色,也缺乏对旅游者使用需求的考虑。

南畲朗及寒溪河受上游工业污水排放的影响,水体污染严重。

规划范围内有多个大型市政项目(垃圾焚烧发电厂、220kv变压站)及高压线影响生态园景观。周围被工厂区包围,与生态园的景观难以融合。

生态园由周边六镇的边缘土地所组成,用地条件破碎,且利益主体多,涉及面广,矛盾纠结,问题丛生,协调难度大。7发展条件结论

7.1优势

水体资源丰富,有利于开发多种特色的湿地,开展丰富多样的湿地体验活动。

生态园西北部岭南文化遗存丰富且品质较高,便于在生态特色的基础上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

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优越,且政府对生态园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巨大。

位于广深莞经济走廊上,社会经济交流活跃,且城镇居民追求回归自然需求强大,生态园未来的旅游需求挖掘潜力巨大。

7.2劣势

用地破碎,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多,协调难度大。

总体规划中给旅游发展的可建设土地较少,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用地考虑不足。

园内的市政设施对生态园景观破坏较大。

7.3机遇

广深莞城市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际轨道交通及高铁等高速交通系统的建设将进一步促进区域间社会经济交往,有利于生态园旅游市场的开拓。

珠三角绿道建设促进了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

国民休闲计划的实施,居民有较多的闲暇时间。

东莞市面向国内、国际的旅游营销力度逐年加大,已形成以商务会展、休闲度假为主的城市旅游形象。

7.4挑战

东莞市内同样以湖区水体景观为开发主题的同沙生态旅游区及松山湖旅游区占有先发优势,与东莞生态园容易形成同质竞争。

上游工业园区对水体的污染加大生态园生态修复、环境营造的难度。

在生态环境方面,发展基础薄弱且规划用地位于历史上的洪涝区,靠人工修复的生态

环境敏感度高,大规模的旅游开发容易产生新的环境破坏。

7.5发展条件小结

优势劣势

区域社会经济条件优越。

绿色和水主题,使得项目具有持续的强大需求潜力。 旅游资源禀赋不足,前期建设投入巨大

生态敏感度高,可能对发展产生影响。

机遇挑战

珠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城际轨道交通的完善。

东莞市、广东省对区内旅游市场的推动。 珠三角和东莞市内的湿地生态旅游项目潜在的同质竞争。

外部生态污染对园区环境的影响调控难度较大。

第3章相关案例研究

1生态旅游和湿地旅游的发展

1.1生态旅游的发展

1.1.1生态旅游概述

生态旅游的核心思想在于生态旅游是强调维护“人—地”系统和谐统一的一种旅游方式。国际生态旅游协会界定:生态旅游是对自然区域负责任的旅游,它既保护环境又向当地居民提供福利。而根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的界定:生态旅游是到相对未受干扰的自然区域进行的对环境负责任的旅游和游览,目的是享受和欣赏自然以及其他附带的文化因素(过去的和现在的),促进环境保护,旅游者的负面影响小,给当地居民提供经济福利。

1.1.2中国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生态旅游研究在西方国家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1994年,中国生态旅游协会(CETA)成立,国内生态旅游研究开始进入组织化阶段。目前,我国生态旅游开发问题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不合理的规划建设造成生态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甚至背离生态发展原则;

旅游地管理粗放,游客接待数量大大超过旅游地承载力;

社区有效参与程度低,没有真正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1.2湿地生态旅游发展

1.2.1湿地生态旅游概述

自1983年生态旅游概念首次被提出至今,湿地一直出现在生态旅游中,有学者曾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应首先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由于湿地最富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具有最好的环境教育功能和社区参与功能,湿地生态旅游追求旅游经济与湿地保护的协调发展,逐渐引起许多国家政府、国际组织和湿地周边社区的关注。世界上一些景观优美的湿地都开展了旅游和娱乐活动,湿地生态旅游 (特别是湖泊)也在国际旅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著名“世界五大淡水湖”、中国许多内陆湖泊(洞庭湖、五大连池、西湖、千岛湖、滇池、天山天池、青海湖等)都开展了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重要的经济活动。其中,湿地观鸟游、湿地植物观赏、河口瀑布观赏和湿地教育游等是目前主要开展的湿地旅游项目。

1.2.2中国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湿地保护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兴事业,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只利用了湿地资源的很小部分。随着近几年国内生态旅游的兴起,2005年建设部批准建立了第一批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才开始凸显其旅游功能。国家林业局2009年实施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方案,新建60个湿地公园。此前,我国有国家湿地公园38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30个,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已达36处,中国湿地生态旅游节到2009年已成功举办4次。目前开展湿地旅游比较成熟的有香港米埔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黑龙江扎龙国家自然保护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等。九寨沟、武陵源、三江并流等世界自然遗产地也是湿地生态旅游的典型目的地,“以游养保”逐步被我国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所采用。

珠三角大部分城市已建或在建湿地公园,其中广东肇庆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于2007年4月16日正式被国家林业局审定为国家湿地公园;广东乳源南水湖国家湿地公园、雷州九龙山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列新建60个湿地公园之中。2008年8月广东新增第一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广东湛江市绿塘湿地公园。此外各地都建设了一些湿地公园性质的旅游区,如深圳海上田园、佛山南海大湿地、中山海上农庄、三水荷花世界、惠州潼湖湿地、金山湖湿地、珠海黄杨河华发水郡省级湿地公园等。

目前不论是湿地自然保护区还是国家湿地公园,我国湿地旅游开发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多以湿地观光和娱乐旅游为主,缺乏实质性的湿地生态。另一方面,比较重要的湿地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又往往采取保护为主的开发模式,缺少旅游项目和旅游配套。

2产业园区旅游发展的背景与趋势

2.1产业园区旅游的概念

产业(园区)旅游是伴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拓展而产生的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是以工厂、企业、公司等工业场所和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转向旅游。我国近年来发展的工业旅游主要是依托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

2.2工业园区旅游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的产业旅游表现出若干特点,包括:①受工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制约;②产业旅游具

有多效益性;③青少年是产业旅游的主力军;④除去专业参观外,游客以国内为主。

我国产业旅游的开发模式有专业开发模式、综合性景区模式、综合型开发模式、特定型开发模式四种。但由于工业园的原始定位和建设上的先天不足,绝大部分产业旅游受诸多因素限制而发展不良。从趋势上看,产业旅游朝着增加旅游景点类型,完善经营管理,规范服务,采取综合开发模式、建立综合型景区的方向发展。

3相关案例研究

3.1生态园旅游案例研究

生态园,又称生态社区或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园区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产与生活环境。

国外的生态城市理论在最近的二三十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对生态城市建设影响广泛。目前全球有许多城市正在按照生态城市的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例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和伯克利市、德国的弗莱堡、印度的班加罗尔、巴西的库里蒂巴、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和阿德莱德、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哈马碧、日本北九州市等,均在生态型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展现了当今城市建设追求一种广泛的生态观的趋势。

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正由生态村、生态乡镇、生态示范区建设向生态城市迈进,高新技术生态园也是目前生态园发展的方向之一。

3.1.1瑞典哈马碧生态城(Hammarby, SymbioCity)

“哈马碧”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过去曾是位于城市边缘的一处破败的小型工业区和港口,有着严重的污染问题该地区,区内多为波纹钢搭建的临时建筑,现在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全新生态概念建立的友好型社区。上个世纪90年代起,斯德哥尔摩市政府开始对该地区进行改造。经过严密周详的前期规划、设计,工程从1997年开始启动,规划总人口2.5万人(斯德哥尔摩市的总人口为70多万),公寓1.1万套,到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整个项目将于2016年竣工。

目前,哈马碧生态社区每户公寓都拥有不低于15平方米的绿地;80%的居民出行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步行或自行车;新城内的能源供应均来自太阳能、沼气、垃圾;人均用水较斯德哥尔摩平均水平减少1/3;污水全部得到循环使用。

图3-1 哈马碧生态城鸟瞰图、社区绿化及环保市政设施图

3.1.2德国弗莱堡(Freiburg im Breisgau)

弗莱堡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布赖施高县的一座城市,坐落在德国西南部黑森林地区,距莱茵河德法边境3km,距瑞士边境百色市30km,有居民25万人,周围青山绿水,森林无边。早在20世纪的70年代,弗莱堡就开始致力于发展成为一个环保城市。

目前,弗莱堡城市电能主要来自热电混合蒸汽系统,生物热能则用于化工业。凡是建于该城市的房子都需要符合低能源和有效的设计标准,虽然房屋造价超出了3%,但其能源的花费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却减少了30%,公共交通增长了一倍,35%的城市居民选择不使用小轿车。

图3-2 弗莱堡城市鸟瞰、市区景观及设施图

3.1.3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曹妃甸位于唐山南部沿海区域,距离唐山市区80公里。生态城位于曹妃甸工业区西侧,

与工业区最近点相距5公里。目前,工业区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为生态城的建设奠定了良

好的产业基础。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建设区概念性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把中国特色和瑞典特色相结

合,在能源、环保、交通等方面都提出崭新的生态规划理念,在环保方面,提出了低能耗建

筑+绿色能源+先进的污水垃圾收集处理技术的利用。在交通方面强调TOD(大众交通导向式

设计)理念,并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公交系统进行有机衔接。

3.1.4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位于京津城市发展轴的北侧、天津滨海新区海滨休闲旅游区内,总面积

约30平方千米。生态城于2008年9月底奠基开工,将用10~15年的时间全部建成。

从选址来看,中新天津生态城以非耕地为主,体现了保护和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

由于生态城位于水资源缺乏地区,在规划中将重点研究和推广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的先进

适用技术,体现了高效利用水资源的目标;靠近中心城市,能够依托大城市交通和服务优势,

体现了节约基础设施建设成本的目标。

在生态城总体规划中将其定位为我国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等技术自主创新的

平台,国家级环保教育研发、交流展示中心和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发展事务

的窗口,生态宜居的示范新城。

3.1.5生态园可借鉴之处

(1)水资源利用

雨水搜集:城市建筑安装屋顶雨水收集系统,小区院内设计草沟自然排水系统,以收集

小区内路面及停车场的雨水。每个街区内各有一个存水设施,透过屋顶集水装置、街道排水

收集等设施将雨水集中储存,可提高收集雨水总量。收集到的雨水能起到自然通风、消防和

植物灌溉的功能。

污水处理:利用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方法对污水进行分类分级处理,净化处理后的

水根据其水质级别作不同用途,以实现水资源最大限度的再利用。同时,通过使水系之间相

互连通,加强水体循环,提高水体的自然净化功能。

节水设备:大力推进家庭节水设施的使用,如节水型洗衣机、水龙头、马桶等。在园区

的公共场所配备相关节水装置,如防火用雨水储存、中水利用系统、真空下水系统、通透式

排水路面等。

(2)低碳节能

可以通过对建筑物在分布、朝向、结构、体量、外立面等方面的设计,减少使用空调和

取暖设备的天数,降低取暖制冷的能源需求。东莞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季非常炎热,因此,

居民对制冷设备的需求较大,消耗在这方面的能源也较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将建筑物

设计成中空的筒式建筑,以加强建筑物内的空气流通,减少居民对制冷设备的需求。

设计适当的公共照明水平和照明时间,选用低能耗装置、推广节能电器,减少用电需求。

大力发展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沼气能等新型清洁能源,减轻园区对外部能源输入的

依赖。

确立园区内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公交分担率达到50%以上;创造适宜步行和非机动交

通的设施环境,步行和非机动交通分担率不低于35%;个体机动交通分担率低于15%,且必

须使用清洁能源。

(3)空间形态设计

度假山庄总体规划

编制单位:上海同大建筑设计事务所项目负责人: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技术负责人: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项目编制人员:张洵伟(一级注册建筑师) 张善根(一级注册建筑师) 李光澜(电气工程师) 王建周(给排水工程师) 高新太(暖通工程师)

规划说明目录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第三章用地布局 第四章空间组织和景观特色要求 第五章道路和绿地系统设计 第六章各项专业工程规划和管网综合 第七章竖向规划 第八章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十章防灾系统和安全系统 规划图纸目录 规划地段区位图 规划地段位置图 规划地段现状图 规划总平面图 规划分析图 道路交通规划图 景观规划图 竖向规划图 强弱电规划图 给水规划图 排水规划图 一号楼效果图 二号楼效果图 三号楼效果图 五号楼效果图 各单体平立剖面图

第一章现状条件分析 一、项目概况 滴水山庄度假村是安吉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的首期工程,位于该项目的入口段(即项目总规中的桃花山庄部分)。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位于浙江省安吉县报福镇,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是长三角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风景区,北靠天目山、面向沪杭宁。报福镇位于安吉县西南部,距县城递铺27公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峰桐杭岗,海拔1300米。境内有统溪、景溪、深溪等5条主要的山溪,森林覆盖率达82.7%,林木蓄积量5.1万立方米,年产毛竹300万支,山核桃、高山有机茶、石岭笋干、报福本鸡等土特产远近闻名。报福镇是全省首批命名的生态乡镇,自然景色优美,高山怪石、清溪飞瀑等山水景观星罗密布;人文景观渊源丰厚,有中张畲族少数民族村、南天目古寺庙群和众多名人传说,境内还有统里红石崖、深溪冰川石浪,石岭大汉七十二峰景区和南坞山景区等诸多旅游资源,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独特风情,报福镇农家乐也已初具规模,吸引着八方来客。 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项目规划实施周期较长,特别是主体区域大场坪、小湾里河九涤弯等处需等新辟公路建成后才能进行开工建设,滴水山庄部分目前已有道路通达,将先期投入建设,预计于2010年末建成,2011年4月投入试运营,2011年7月投入正式运营。 二、项目用地 滴水山庄项目用地在滴水坎,位于大场坪休闲度假旅游区的东北侧山脚下,即景溪与滴水坑交汇处开始直上700米至三叠瀑止(391.04米—465.64米)。项目用地为13424.06平方米,其中已征项目用地11892.81平方米,待征项目用地1531.23平方米。度假村规划范围尚包括流转土地约36亩,合计规划面积56亩。 滴水坑区域为低山沟谷,沟谷中分布坡洪积碎(块)石,沟谷两侧分布侏罗系上统黄尖组熔结凝灰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好。整个用地为狭窄的峡谷,有一条小溪贯穿全境,溪边有一条毛路,宽度为2.8-3.5米,区域内原有农户7栋,均依山势而建,占地面积都较小,已于2010年5月全部拆迁完毕。区域内可用于建设的用地除原有的宅基地外,还有入口处第一栋农宅前临溪的菜地部位和峡谷地形变陡前最后一栋农宅前的一块原来农户堆放毛竹的场地,为更有效地利用,所以在2008年征地的基础上,又补征了这二块用地,以使建筑规模更为适合规模化经营管理。 滴水山庄度假村入口处原有农用变压器一台,采用220/380V低压架空线向山下及梅树坑区域农户供电。电话、广播、有限电视、移动均为架空线,杆线林立,杂乱无章。原住民生活用水均为自接山水,水量甚小,生活污水不做任何处理,挖坑自然渗透解决。原有市政设施十分薄弱。 第二章规划原则和总体构思 一、规划依据 1、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9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2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1992年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2006年4月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阳江市壹丰实业有限公司 美国WATG公司 伟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编制委员会:关德荣(区委委员、区管委副主任) 冯统轩(区管委办副主任) 陈林(区建设局局长) 冯常贵(区国土局局长) 吴朝所(区旅游局局长) 刘有定(区建设局副局长) 概念设计:美国WATG公司 项目管理:阳江市壹丰实业有限公司 黄小锋 施金铃 廖惠文 李金雄 郑明远 谢志强 伟信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顾民生AR Arul-Kumarasan(项目董事) 李玉倩(项目经理) 赖颖鹏(助理项目经理)项目名称: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 委托单位:阳江市海陵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合同编号:05设12008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城市规划设计证书等级:甲级 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73号) 院长:陈建华(高级规划师) 总工程师:潘忠诚(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总规划师:王国恩(高级城市规划师) 审定:李少云(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审核: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初审:叶青(工程师、城市设计博士生) 项目负责: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设计人员: 规划:王进安(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李少云(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陈靖华(规划师) 敖勇(规划师) 马靓(助理规划师) 市政:熊秋文(高级工程师) 王建辉(工程师) 余以文(助理工程师)

中国海陵三山岛国际旅游度假区规划说明书 (1) 第一章规划背景综述 (1) 1.1 规划背景 (1) 1.2 相关规划综述 (1) 1.2.1 《海陵岛总体规划》(1992年) (1) 1.2.2 《阳江市海陵岛经济技术开发试验区近期建设规划》(2004年) (1) 1.2.3 《阳江市城镇体系规划(2005-2010)》(征求意见稿)(2005年) (2) 1.2.4 《海陵岛国际旅游度假区项目总体规划/招商说明书》(2004-2005年) (2) 第二章现状综合分析 (3) 2.1 区域地理自然概况 (3) 2.1.1 地理位置 (3) 2.1.2 气候条件 (3) 2.1.3 水文地质 (3) 2.1.4 地形 (3) 2.1.5 地震 (3) 2.1.6 海水与沙质 (4) 2.1.7 旅游资源条件 (4) 2.2 区域历史与社会经济概况 (4) 2.2.1 历史沿革 (4) 2.2.2 社会经济状况 (5) 第三章规划目标与理念 (6) 3.1 规划依据 (6) 3.2 规划指导思想 (6) 3.3 规划目标与理念 (6) 第四章规划性质与规模 (7) 4.1 规划期限 (7) 4.2 度假区性质 (7) 4.2.1 度假区发展特征 (7) 4.2.2 发展方向与目标 (7) 4.2.3 度假区性质 (7) 4.3 规划规模 (7) 4.3.1 人口规模 (7) 4.3.1.1 现状人口分析 (7) 4.3.1.2 规划人口 (7) 4.3.2 用地规模 (8) 第五章土地利用规划 (9) 5.1 规划结构 (9) 5.2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9) 5.3 居住用地规划 (9) 5.4 市政设施用地规划 (9) 第六章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10) 6.1 道路网格局 (10) 6.2 道路分级 (10)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11) 7.1 公共绿地 (11) 7.2 生产防护绿地 (11) 第八章市政工程规划 (12) 8.1 电力工程规划 (12) 8.1.1 电源规划 (12) 8.1.2 用电负荷预测 (12) 8.1.3 10kV电力电缆规划 (12) 8.1.4 分期实施建议 (12) 8.2 电信工程规划 (12) 8.2.1 规划区周边电信现状 (12) 8.2.2 电信负荷预测 (12) 8.2.3 电信局所规划 (12) 8.2.4 电信电缆管道规划 (12) 8.2.5 分期实施建议 (13) 8.3 给水工程规划 (13) 8.3.1 规划区周边供水现状 (13) 8.3.2 用水量预测 (13) 8.3.3 水源及给水管网规划 (13) 8.3.4 分期实施建议 (13) 8.4 燃气工程规划 (13) 8.4.1 现状用气概况及气源规划 (13) 8.4.2 用气量预测 (13) 8.4.3 燃气供应设施及管网规划 (14) 8.4.4 分期实施建议 (14) 8.5 污水工程规划 (14) 8.5.1 污水量预测 (14) 8.5.2 污水处理厂设置 (14) 8.5.3 污水管网规划 (14) 8.5.4 分期实施建议 (14) 8.6 雨水工程规划 (14) 8.6.1 雨水量计算 (14) 8.6.2 雨水管网规划 (14) 8.6.3 分期实施建议 (15) 8.7 管线综合规划 (15)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地方社会经济状况 山西泽州珏山景区(以下简称景区)所属的泽州县地处山西省东南部,东与陵川县相邻,西与阳城县、沁水县接壤,南与豫北平原的济源、沁阳、博爱、焦作交界,北连高平市。是“晋豫之咽喉、山西南大门”,史称“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全县辖10镇16乡,639个行政村,1204个自然村,总面积2023平方公里,总人口51万人。主要民族为汉族、回族。除此之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蒙、满、朝鲜、布依、苗、白、土、壮等民族。 早在20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泽州就有先民集居。3500多年前的夏末,夏桀王曾迁都于高都的垂棘山。春秋战国后期,秦始皇嬴政统一中国,这里为高都县。唐高祖武德元年,始设晋城县。新中国成立后至1983年,晋城县先后归山西省长治专区、晋东南专区管辖。1983年,晋城县改为县级市。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改革,县级晋城市划分为城郊两区。从原县级晋城市的30个乡(镇)中划出26个乡(镇)组成晋城市郊区,归新建的晋城市管辖。1996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晋城市郊区撤区设为泽州县。 泽州县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地质储量44亿吨,铁矿储量5亿吨,铝土矿储量在1亿吨以上,大理石储量300万吨。林牧资源相对丰富,有各类果树7.2万株,果园面积1508公顷,林地面积74.5万亩,森林覆盖率20.6%。牧坡草地14.81万亩。 泽州全县有耕地72万亩,土壤多为碳酸盐褐土,自然肥力较高。主要产业有:种植、养殖、林果业等。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谷子、豆类、红果、苹果、黄梨、核桃、花椒、猪牛羊肉、鸡蛋、蜂蜜等。泽州是全国8大红果生产基地之一。 泽州主要产业有煤炭、冶炼、铸造、机械、化工、建材等,为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生铁产量居全省之首。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5.85亿元,同比增长10.1%;财政总收入20.76亿元,同比增长20.2%;一般预算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26.53%;农民人均纯收入5517元,同比增长9.03%。泽州经济实力排名为我国中部地区第50名,山西省第5名,分别比2007年前移了4位和1位。 二、区域旅游发展情况 泽州县是山西和中原打造“大旅游”线路中重要的连接点,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全县遗存有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遗址、汉唐及明清各朝代的古代建筑、古石刻、古镇、唐元塑像之精品的“青莲寺、玉皇庙彩塑”、抗日与解放战争时期大量的革命旧址、全国卫生模范村之称号的“东四义小康景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剪纸、面塑、根雕等丰富的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全县景区有珏山、龙门、山里泉、李寨、东四义和卧龙山六处,较为成熟的景区是珏山和山里泉。珏山景区有“晋魏河山第一奇”之美誉,山里泉景区有“北方江南”之褒称。泽州境内的珏山吐月、松林积雪、孔子回车、白马拖缰为泽州四大历史名胜。近年来,泽州县近来以“旅游强县、文物兴县”为发展目标,努力打造“山、水、湾、古镇”四大旅游品牌,实现了全县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泽州县现有星级饭店3家,其中四星级酒店2家,二星级酒店1家,分别是富景国际饭店(四星)、高都大酒店(四星)、太行饭店(二星)。旅行社共有3家,分别是友好国际旅行社(国际社)、美韵旅游有限公司(国内社)、和谐旅行社(国内社)。泽州已先后四次成功举办金秋小康旅游节、“金镜头”、“西部作家诗词会”等活动。连续几年分别参加了在山东烟台、广西桂林、山西太原、河南郑州等地举办的“旅游交易会”,成果明显。旅游宣传促销初见成效,地接游客逐年增长,旅游收入正在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全县景区建设资金预计总投入达到31270万元;交通道路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578万元;环保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3850万元;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预计投入达到5300万元;旅游营销资金预计投入达到201万元,合计46208万元。2007年,泽州共接待游客35.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21313.5万元,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4383.5万元。泽州旅游正处于稳步上升通道。 三、景区现状 珏山景区自1996年开始开发,历经多年打造现已成为山西自然、人文、生态为一体的旅游新热点,是晋城旅游发展的龙头景区之一,与阳城的皇城相府、陵川的王莽岭形成了晋东南旅游区的三足鼎立之势。特别是近年来,珏山景区与三八煤矿组建成立了“山西泽州珏山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后,加大了景区的投资力度,景观建设和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景区几年来共计投资 3亿元,建成了三星级珏山宾馆一座、晋东南第一条索道,修缮了珏山西顶、金顶和南顶慈云阁等道教建筑群,聘请了大德高道主持珏山道教法事,恢复了珏山道教活动,完成了道教观光区、寺南窑景区入口服务区建设,修建并绿化亮化了北斗广场、办公住宿区、索道及各景观点连接公路、山上步道、通信基础设施等项工程项目,改善了水、电、暖、吃、住、行等基础设施,建立了导游、宣传促销队伍,开展了宣传营销活动。目前,景区管理机构完备,服务设施齐全,初步形成了一个能够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接待服务体系,年均接待量达到了10万余游客。珏山景区现已成为山西文明委确定的“文明和谐景区”和山西国土资源厅命名的省级地质 公园。2009年,珏山-青莲寺景区还通过了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区、林业部门省级森林公园、国土部门省级地质公园的评定,珏山吐月故事也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示范地也落户在珏山景区。此外,珏山景区还荣膺“中国百家避暑名山”的称号。 四、原有规划梳理 珏山景区前期主要依据《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2005年-2020年)和《蕴月湾片区旅游开发修建性详细规划》(2009年-2013年)进行开发。 (一)已作的《珏山景区控制性详规》 1、核心内容 (1)规划范围:抽水站以东,马鞍山岭(天池岭)以西,风门岭以北和晋焦高速公路丹河段以南的景区10平方公里范围。 (2)规划年限:2005年~2020年。 (3)功能定位:以丰富多彩的传统道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基调,以奇山、曲水、幽谷、茂林等自然景观为依托,具备文化体验、祭拜、观光、休憩、康体、娱乐、餐饮等多种功能的景区。 (4)性质定位:珏山景区总体上将建成人文资源景观、自然山水风光及特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的文化、宗教、康体型AAAA级景区,同时也是晋东南和豫北地区城市居民假日游览和度假的后花园。 (5)主题形象:佛宗净土源青莲,太行真武归珏山;珏山道,青莲佛,太行月,晋魏风。 (6)总体布局:一路,一水、五区、九点。 ●一条旅游道路主轴:即从景区入口开始,直至一家庄的旅游主干路,通过该条主干道路把主要景点及各类旅游功能串连在一起。 ●一条河谷游览水轴:游览丹河曲折的河谷是整个珏山景区的特色。丹河是整个珏山景区的水脉。大坝以上为水上游览带,大坝以下为亲水游憩带。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体规划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城市发展战略要求 随着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核心城市的提出,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推动了城市建设由本市向周边城市扩的步伐,使得城市规模得到扩大,周边地区将逐步成为发展的重点地区。长泰县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做为市“东拓”发展的重点区域,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整合规划的编制,将明确了未来至2020年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的规模以及空间形态。 近年来随着市跨越式发展及长泰县的大开发,使得规划编制与发展实际脱节,存在各片区发展步调不一致,规划的衔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过程的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区域拓展的速度超出了规划的预测,使得长泰县局部片区缺乏规划指导。 二、城市建设管理要求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总本规划》于2004年编制,为使规划区健康有序的发展,加强城市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序拓展。需针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对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相关规划进行整合,对原有规划进一步落实与深化。以促进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开发的顺利进行,推动建设步伐。三、市政配套建设需求 由于马洋溪生态旅游区前期建设过程中,缺少相对完整的规划指导,各项目却相继落地,导致了项目建设与市政配套落后的矛盾,需有更完善的规划来指导该区的市政设施建设。

作物几乎整年都可以生长。 第二章现状概况 一、规划区位、围 规划区位于长泰县东南部,辖有十里、旺亭、山重、后坊四个村及林果场等等(包含整 个马洋溪流域)。 本次规划围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管辖围,东邻集美区、海沧区,西靠兴泰开发区和港镇, 南接龙文区、龙海市,北毗港镇、枋洋镇。规划区距离市区17公里,距离市沧海大桥39公 里,距离市106公里,距离潮汕地区200公里,距省会城市290公里,区位条件优越。 规划区总用地138平方公里,辖区总人口11439人。 二、现状概况 1、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规划区海拔最高965.8米,最低16.7米,平均海拔450米左右;地理地貌 属于低山丘陵,山峰,台地,阶地,谷地,悬崖等,近,中,远程景观效果强;水资源丰富, 森林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围尚有大小不等的水库(塘)和溪流,其中红岩水库是区域 最大的水库,马洋溪是区域最大的溪流。 气候:规划区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湿多雨,四季温和。最冷月(一月)平 均气温12.6℃,全年平均气温2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28.6 ℃,全年平均气温21 ℃。 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000 小时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达127.8 千 卡/cm2,大于10 ℃活动积温达7400 ℃左右,全年无霜期长达328天(霜日仅6-8天),

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计划书

旅游休闲农业生态园规划方案计划书

一、生态园功能分区规划 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园内的功能分区,设计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1.1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生态园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是生态园最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生态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园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 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另外,为了提高生态园的经济效益,生态园中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

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经过科学规划后的生态园,将会以生态农业作为生态园主要的“生态旅游”核心内容,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生态园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1.2观光旅游区域 进入21世纪,伴随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及乡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形式逐步转向景观、生态、健康、医疗、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方向,所以生态热、回归热、休闲热已成为市民的追求与渴望。生态园新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生态园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园内建设花艺馆、野火乐园、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生态公园、天然鸟林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则 开发建设单位: 四会市志高华美投资有限公司 规划设计单位: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范围与面积: 度假区规划开发总用地范围:东起迳口大道,西至迳口镇北乡村、新围村,南临118省道线,北至440县道和403乡道,总面积约22.31km2。 规划依据: 1.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1992年2月; 2. 《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国务院,1992年; 3. 《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1997年5月; 5.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国家技术标准监督局,1999年; 6. 《旅游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国家旅游局,2000年10月; 7. 《旅游规划通则》,国家旅游局,2003年; 8.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国家旅游局,2003年; 9. 《广东省旅游管理条例(2006-2010)》; 10. 国家其它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 规划参考: 1. 《四会市迳口镇总体规划(2006-2020)》; 2. 《肇庆市旅游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 3. 《肇庆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 4. 《四会市天海湖旅游度假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 5.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概念性规划》(2009-2017); 6.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立项批文(肇庆、四会、迳口共12份)规划分期: 本次规划年限为12年:2010-2021年,分三期:近期:2010年-2013年(重点规划建设期) 中期:2014年-2016年 远期:2017年-2021年 规划成果: 1.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文本) 2. 《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3、《天海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图集)

寮步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前言 在东莞市提出经济社会双转型发展战略、主城区实施“四位一体”空间发展战略、以及建设“中央商圈、中央生态休闲区”方案启动的背景下,寮步镇融入东莞主城区已经进入实质阶段。多个市级项目落户或选址于寮步镇,大大提升和丰富了原有的城镇职能和空间。另外,随着珠三角城际轨道的不断升级,以及松山湖大道两侧城市建设的推进,寮步镇作为新的城镇门户已初具雏形,旅游开发时机成熟。 在此背景下,寮步镇政府适时调整了发展思路,围绕打造“文化休闲新区”和“现代绿色新香市”的目标,提出“一城三区五提升”的工作思路,并委托中山大学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和广东新空间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联合编制《寮步镇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1-2030)》。 寮步镇制造业发达,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周边珠三角城市群密集,潜在客源市场巨大,但传统旅游本底资源欠丰富,新兴旅游产业体系尚未形成,旅游目的地形象尚未树立,旅游核心竞争力亟待挖掘。为此,本规划拟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 1、如何发展传统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产业,如何在“世界工厂”中建设休闲旅游业?明确旅游在寮步城市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并带动城市和谐发展。 2、寮步要建设“现代绿色新香市”,如何挖掘和提升城市文化元素,利用旅游业载体将文化转化为旅游休闲产品,为建设“现代新香市”添彩? 3、寮步镇旅游在东莞乃至珠三角中的地位及其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以什么方法在珠三角其他区域中胜出?包括发展战略、产品体系、支撑体系、营销策划、资源保护等等。 规划组在实地考察和讨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和东莞市建设“中央生态休闲区”的目标,规划认为: 一、寮步镇旅游发展定位为“东莞文化休闲新区”和“文化休闲产业新城”,实施“以第三产业为龙头,使旅游业成为带动全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的旅游发展总体战略; 二、充分挖掘寮步“香市文化”,积极展示寮步现代文化,以“香市”为基础,突出以篮球特色的体育文化、以汽车商贸为特色现代工业文化,打造珠三角“特色休闲香都”形象,整合香市文化旅游产品,形成香市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广东省内“文化休闲产业新城”,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产业生产力; 三、寮步镇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是以“香市文化”、“篮球文化”、“80公里生态绿堤”为核心的现代休闲资源带来的文化产业集群效应,以传统香市文化为背景、以篮球场馆和体育公园树立的旅游新地标、以汽车主题乐园和汽车主题公园带动的产业旅游热点的新型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在此基础上构建由生态休闲旅游、文化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和体育休闲旅游组成的旅游产品体系。 寮步镇的发展是东莞市乃至广东珠三角地区发展的一个缩影,谋划好寮步镇未来转型发展的思路,不仅有利于推动寮步镇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而且对东莞和珠三角的产业转型发展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规划以“旅游带动环境改造和城市转型”为指导思想,在目标实现方案设计中强调“以第三产业为龙头,使旅游业成为带动全镇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产业”的战略。在此基础上,规划组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不断优化全镇旅游发展方案,最终形成此规划文本。 本规划的编制年限为: 近期:2011-2012年;中期:2013-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规划的编制依据: 《旅游规划通则》( GB/T 18971-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 《东莞市寮步镇总体规划修编》(2008-2020) 《寮步镇新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 《佛灵湖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 《东莞市寮步镇第三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寮步镇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暂行办法》(2009,1) 《寮步镇关于建设生态休闲新区的实施意见》 《寮步镇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实施方案》[寮府办〔2010〕95号] 《寮步镇促进莞香产业发展暂行办法》[寮府〔2010〕11号] 《寮步镇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寮府办〔2010〕94号] 《寮步镇关于建设生态休闲新区的工作方案》寮府办〔2009〕72号

群龙瀑旅游区总体规划说明书说明书

1群龙瀑旅游区基本情况 1.1 位置与交通 贺州群龙瀑旅游区位于北纬24°32′30″—24°35′,东经111°33—111°35′,地处广西贺州市北侧,距贺州市区约18km,有近年新建沥青公路相通。 广西东北部的贺州市自古以来即为湘粤桂边陲的陆路交通枢纽,是从中原到岭南的重要门户,经贺江下梧州入西江可达广州、香港,过鹰阳关经连山、连南可到粤北重镇连州、韶关。现今,从内蒙锡林浩特到大陆最南端广东海安纵贯南北的207国道和从云南临沧到江西瑞金东西方向的323国道在贺州交汇,国家铁道路网规划的洛阳—湛江铁路和柳州—韶关铁路也经过贺州。作为桂林—梧州二级公路的中间点,贺州北距著名旅游城市桂林216km,南距桂东门户梧州165km。贺州与广西首府南宁市公路里程565km,距广州市325km。正在建设中的桂梧高速公路与拟立项建设的贺州—怀集-广州高速公路将更为拉近城市之间的经济距离,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附图1)。 1.2自然概况 广西贺州群龙瀑旅游区是一个拟开发的旅游区,处于贺州市八步区黄田镇路花村东北部的集体山地当中,规划区内现在无人居住,主要开发基础为自然旅游资源。 1.2.1 地质地貌 贺州市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南岭褶皱带,其北部燕山期花岗岩发育,规划区就处于燕山期姑婆山岩体之内。据区域地质资料,姑婆山岩体北东与北北西向线形构造发育,其中纵贯岩体的北北西向大断裂,正从规划区东侧通过(图1)

图1 贺州姑婆山地区卫星照片与构造解释 贺州市北部湘粤桂交界地区为南岭山脉中的萌诸岭余脉,属中山地区,地势总的来说是东北高,西南低。但规划区已处于山脉西南缘低山-丘陵过渡地带,东临断裂所成北北西向山谷,北面最高山峰姑婆山1730.9米,所以规划区内又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北面大横冲—独冲一带周围山头可达900-1000米,而南面的杨梅冲周围山头只有300-500多米。 1.2.2 气候与水文 贺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据贺州市气象局历年观测资料,贺州市年平均气温18.2℃,极端最高气温39.5℃,极端最低气温-4℃,年平均降雨量1704mm,年蒸发量1650mm,相对湿度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299天。但山区海拔较高,温度偏低,姑婆山顶年平均温度只有10℃,比本地年平均气温低约8℃。一般情况下,山区温度也会比市区低2-4℃,冬春季节则会低6-8℃。 由于北北西向纵谷成为气流的良好通道,特别是规划区周围森林茂密,小气候明显,夏季比较凉爽,冬季则出现霜冻,有时也有降雪。 规划区属西江支流的贺江流域。由姑婆山发源的姑婆江在大横冲-独冲东侧自北向南经过,并在独冲口附近形成“Ω”形蛇曲和一段数百米的峡谷。在江流蛇曲以西,近北西方向的独冲山溪在末端折转两个90°以后,仍向南东方向在蛇曲顶部注入姑婆江(见附图3)。据有关资料,姑婆江最大流量86m3/s,最小流量0.8m3/s。 大横冲-独冲西部,十八水近北南方向的山溪到大横冲汇合以后,转为近东西方向,流淌一公里多以后与姑婆江汇合。由于下游1公里附近筑坝拦水发电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2010-11-16 15:42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二日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国务院新近 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未来20年,西安将以建设国际大都市为目标,实施享誉世界的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临潼作为西安国际大都市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承载区域,已具备了全面启动建设、率先建设的各项条件。为了加快临潼旅游业发展,使之成为我国和陕西、西安旅游产业的龙头,西安曲江新区管委会、临潼区人民政府就共同建设“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制定以下规划建设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临潼素有“中华源脉”之称,历经周、秦、汉、唐,一直为京畿之地,历史遗存众多,地热资源丰富,拥有秦始皇陵、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华清池等世界文化遗产和著名景区,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瑰宝之一。对临潼进行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是市委、市政府和曲江新区管委会、临潼区委、区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的一项重大工程,对加快西安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规划 (一)总体思路 1.项目名称 西安临潼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以下简称“临潼度假区”) 2.发展定位 以临潼享誉世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以山水生态建设为先导,以历史文化和现代休闲旅游的交相辉映为特色,建设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成为陕西、西安旅游的国际新品牌。 3.总体目标 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创造山水城市和现代旅游规划建设的国际典范;实现历史与现代、生态与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大发展,实现区域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 4.基本原则 符合《关中—天水经济圈总体规划》和西安市第四轮城市总体规划,符合西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开发建设。生态建设与改

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浅谈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规划 摘要:本文笔者主要结合参加东莞生态园麦屋保护改造方面的工作,阐述了东莞生态园麦屋当前的现状和不规范的地方及提出了改造保护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规划;生态园;现状;价值分析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main combination in the dongguan ecology protection modification of wheat house work,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urrent dongguan ecology park house wheat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non-standard place and put forward the reform of protection planning measures. keywords: planning; ecology park; the present situation; valu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东莞生态园位于东莞城区以东,东部快速路两侧,西起寮步镇的石步村,东至企石的东引河,南至横沥的新浦村,北至石排的燕窝村。范围为寮步、东坑、茶山、石排、横沥及企石六个镇区围合相接的区域,原属于六镇的边缘地区。根据生态园总体规划,规划区北侧有城市主干道6号路,东南侧有次干道2号路,规划轻轨r5线从麦屋村南侧通过,设有麦屋站点,接驳r2、r3号线,从而衔接广深惠和港澳的轨道交通线。未来交通便捷,区位十分优越。生

旅游区总体规划

旅游区总体规划 1 2020年4月19日

浙东第一古街”旅游区总体规划(纲要)鄞县东钱湖镇韩岭村 浙东旅游科学研究所 宁波英才规划咨询有限公司 二0 十二月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第二章旅游资源及评价 第三章景区空间布局与分区规划 第四章骨干旅游项目策划 第五章旅游服务设施规划 第六章专项规划 第七章旅游市场开发规划 第八章规划实施建议 附图: 1.区位关系图 2.旅游资源分布图 3.规划总图 4.规划结构图 5.旅游服务设施与交通规划图(暂缺) 6.入口迎宾区规划详图 7.烟草博物馆规划详图

8.民俗博物馆规划详图 9.民居博物馆规划详图(暂缺) 10.鉴湖广场区规划详图(暂缺) 11.善应庵规划详图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区位置及范围 ”浙东第一古街”---韩岭位于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钱湖南岸,属东钱湖南湖景系,横街历史文化景区,处于东经121o34ˊ,北纬29o52,距宁波市区约20公里。 本次规划核心区域为韩岭行政村所在地,面积约为 0.44平方公里。考虑到项目远期发展及周边风景旅游资源分布状况,规划涉及范围延展至:东起塔沙岭山脊线,南至林下山云南寺,西以象鼻山山脊为界,北至钱湖南岸延伸水域约350米左右,总面积约为 2.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约为0.22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 根据<东钱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对韩岭老街开发利用方向的定位及韩岭区位与资源特点,本规划确定区域开发目标为: ◆浙东古村风情旅游区 ◆东钱湖南湖区服务中心 三、规划依据 1、<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1985.6 国务院发布 2、<风景名胜区建设管理规定> 1993.12 建设部发布 3、<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 1996.7 省人大常委会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

生态旅游休闲生态园项目规划设计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摘要:发展观光农业是“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许多观光农业生态园因为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造成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生态示范作用以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性不强。文章提出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时应遵循因地制宜、培植精品、效益兼顾的原则,结合实例探讨了具体规划方案,将生态园建成一个“生态农业示范园”、“观光农业旅游园”、“绿色食品生产园”及“科普教育和农业科技示范园”,最终实现生态园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字:生态园、项目规划、休闲旅游 在“绿色”和“生态”概念日渐普及、农业和旅游业产业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走观光农业发展的道路已经成为“绿色经济”大背景下的一种自然选择。观光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具有休闲、娱乐和求知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1]。进入21世纪,观光农业将是重要的娱乐产业,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主体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就是采用生态园模式进行观光园内农业的布局和生产,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2]。但是在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许多项目由于盲目开发或规划不当而惨淡经营。本文就如何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

生态园进行规划和设计方面的探讨,以期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设计和建设提供方法上的参考。 1 观光农业生态园规划及发展存在问题 1.1 缺乏科学的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 观光农业生态园建园主要目标是进行生态示范,进一步拓展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功能。但一些生态园的设计并没有结合其建园主要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充分发掘现代生态园丰富的资源内涵,因而造成园内功能分区不明确、旅游路线设计不合理、产品结构单一,不能多角度利用资源。另外,以旅游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业生态园受本身规划设计影响,客源渠道比较单一,很难吸引到较远城市的外地游客。再者,园区提倡采用自然生态平衡的管理模式,但园内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低,生态知识贫乏,致使服务质量较差,管理比较混乱。 1.2 旅游形象定位模糊,观光性不强 生态园开发既以观光农业为核心,就需要整体定位和科学思考,需要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农业和旅游开发齐头并进、相辅相成。现在一些观光农业生态园中只是凭籍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某某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1.1.2项目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所有制形式 项日建设单位:某某省某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东莞市环境质量报告书公众版

2013年度东莞市环境状况公报 第一章环境状况 2013年,全市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城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保持平稳,酸雨频率略有下降;城市饮用水源水质稳定达标;主要江河水质基本符合相应功能区划阶段目标;部分水库呈富营养化状态;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状况正常。 一、大气环境质量 (一)城市空气 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201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范围在20~201,达标天数为266天,同比减少4天,达标天数比例为72.88%,同比下降0.89个百分点。 96 174 85 83 97 169 75 22 2

—— 2013年,在全国纳入环保部联网监测的74个大中城市中,我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全国排名在9~40名之间(按月排名),处于中上游水平;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在4~8名之间(按月排名),全年排名第5名,处于中游水平。 二氧化硫(SO 2)平均浓度为23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上升 4.55%,符合国家二级标准(60微克/立方米)。全年日平均浓度超标率为0。近5年(2009-2013年)监测数据表明,SO 2年平均浓度全部达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氧化氮(NO 2)平均浓度为45微克/立方米,比去年上升12.50%,超过国家二级标准(40微克/立方米)5微克/立方米。全年日平均浓度超标率为5.40%。近5年(2009-2013年)监测数据表明,NO 2年平均浓度基本保持同一水平。 29282822230 20406080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单位:微克/立方米2009-2013年SO 2平均浓度变化趋势 平均浓度二级标准

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香山街道总体规划 香山街道作为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其规划完全参照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要求,并按照太湖旅游度假区中心区总体规划执行。 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国城市规划法》 2、《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风景名胜区规划规》(GB50298-1999) 5、2002年12月中央领导关于对有关专家对建设太湖文化园区建议的批示。 6、《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10) 7、《市城市规划若干强制性容的暂行规定》 8、国务院国发[1992]46号关于试办旅游度假区有关问题的通知 9、一九九二年七月向国务院上报的《胥口旅游度假中心总体规划报告》 10、国务院国函[1992]134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的批复 11、国务院国函[1993]83号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两个度假中心更名的批复 12、《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1993年) 13、1995-2003年太湖旅游度假区发展规划与实施纲要 14、省政府关于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批复(1995年) 15、省规院《东山、西山、光福景区总体规划》(2004年) 16、现状基础资料调查 二、规划原则 1、保护优先原则:保护优先是太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的基本出发点。规划将充分保护好度假区的生态环境、自然山水格局、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 2、整理协调原则:整理度假区目前的用地现状,对不符合度假区性质定位的用地予以置换,对已批租地块,规划将从有利于度假区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用地性质进行合理调整。 3、综合配套原则:将旅游度假设施的开发与度假区的建设结合起来,依据资源的重要性、敏感性和适宜性,合理安排配套设施,使旅游开发与度假区的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满足度假区的功能定位需求。 4、可操作性原则:规划是度假区工作的前提,规划应为管理服务,应成为政府管理部门依法保护、建设和管理度假区的依据,因此规划必须从实际出发,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东莞产业布局及规划(最新)

一、主要发展产业及目标 按照“服务优先、高端带动、适度重化、新兴培育、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整体推进”的原则,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突出建设国际重要现代产业制造中心、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大重点,推动“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转变,加快构建结构合理、发展集聚、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提升“东莞制造”品牌,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文化创意、总部经济、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传统制造业:重点打造虎门服装、大朗毛织、长安模具、厚街家具、中堂造纸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品牌,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增强整体竞争力。 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配件、石化、船舶制造等行业。 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以松山湖IT产品研发园为核心,建设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五大组团: 1.市区组团:发展软件、数字创意、数字传媒等信息服务业和精密装备制造业等; 2.石龙组团,发展具有自主技术和品牌优势的数码办公设备、光学电子、消费电子、信息服务等高科技产业及电脑配件、电子元器件等; 3.塘厦组团,发展电源、通讯电子、汽车电子、航空电子等产业链,以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 4.长安组团,发展移动通讯终端、电脑周边设备等; 5.东部组团,发展电子专用设备、半导体集成电路、LED节能灯、

液晶显示器等。 汽车产业:重点发展轿车用发动机配套件、车用轴承、车用电机、车身/底盘电子装备、汽车安全电子设备、电子导航系统,完善汽配产业配套体系,打造汽车产业集群。 战略新兴产业:以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为龙头发展高技术产业,推动向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大力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汽车、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民用核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整体产业发展规划 功能定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性中心城市,东莞市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中心,全国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基地,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 总体思路:以提升产业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以稳定现有优质企业为前提,以加工贸易升级转型为重点,以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引进高端企业和发展总部经济为手段,按照“高端带动、适度重化、自主创新、循环集约、试点先行、整体推进”的原则,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支柱产业,强化金融、会展、文化创意、科技服务等服务支撑,稳定提升食品饮料、制鞋玩具、造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适度重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产业目标:打造“一个核心区、三大经济带、五大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现代产业核心区。将中心城区打造成现代产业核心,着重发展金融、文化创意、教育、商贸、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总部经济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