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学案)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学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知道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2、通过英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影响,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的道理。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瓦特改良蒸汽机对工业革命的推进和大工业生产的巨大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在英国发生的条件;工业革命进程中各工业部门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联系

一【自主探究】

1.18世纪中期,_______国商品越来越多的销往海外, ___________的生产供不应求。

2.在_______部门,人们首先发明了一种叫________的织布工具,加快了织布速度。18世纪_______年代,织布工___________发明了一种称为____________的手摇纺纱机,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3.珍妮机的发明引发了 __________生产领域的一系列发明。后来其它如冶金、采矿等部门也发明制造机器,有力地促进了________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__________。

4._英国机械师__________借鉴前人的成果,改进了_______。_______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________部门使用,受到广泛的欢迎。人类进入“_______ ”。

5._ ______国人首先制造出蒸汽机作动力的________,随后,英国机械师________利用蒸汽机发明了火车, ________年,这列“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

6. _______世纪上半期,英国___________生产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_______国、_______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

7.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___________,使___________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革命以后,___________最终战胜了___________,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逐步确立起对_______的统治,世界形成了________先进、_______落后的局面。

二、【合作学习】:

1、工业革命为什么最早发生在英国?

三【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工业革命首先在哪个国家发生()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在英国工业革命中,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最早产生于()

A.毛纺织业 B.棉纺织业 C.冶金业 D.机器制造业

3.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

A.茶叶 B.生丝 C.棉布 D.呢绒

4.“蒸汽时代”到来的标志()

A珍妮机的发明 B蒸汽机的发明 C火车机车的发明 D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发明

5.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是()

A.18世纪60年代 B19世纪60年代 C. 18世纪上半期 D. 19世纪上半期

6.交通运输工具的改进首先发生于()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7.“旅行者号”机车的发明者是()

A.珍妮 B.哈格里夫斯C.瓦特D.史蒂芬孙

四.【材料解析题】读下列材料

以机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机和电动机等动力机械取代人力、畜力、水力、风力,克服了人力、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预见性及难以控制性,提高了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把大量的机器和电动机等动力机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厂里,实现劳动分工的高度专业化,把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机器合理地组成机器系统,形成生产的流水线,科学计算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合理安排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效率。1820—1890年,英国七十年间的生产总量增加了 60倍,人口增加了3倍,人均产值增加 13倍。一个劳动力年平均工作时间从3000小时减至不到1700小时,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人均寿命从35岁增至79岁。英国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中由177O年的45%降至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业相应地从24%上升到34%和60%。根据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回答:

①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②工业革命对其他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有何影响?

③工业革命对亚洲地区有什么影响?

④综上所述略谈你对工业革命的认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我的母亲学案1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十四、我的母亲(1)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写人物的方法。 2. 把握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 3. 让学生感受亲情,激起心灵的共鸣,然后引导他们关心家庭,关心父母。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 憧.憬( ) 蹑.( )手蹑脚 娓.( )娓动听 唏.( )唏嘘. ( )嘘 女g ōng ( ) 万l ài ( )俱寂 歉疚. ( ) x īng ( )忪 2.作者回忆了与母亲生活的哪几个生活片断?请根据课文内容给3-6段加上小标题。 【课堂助学】 一、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三、通过四个片段,分析文中母亲这个人物形象。 四、朗读全文。 感悟母爱。 【课后作业】 阅读短文,完成文后练习: 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 ”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道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对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1.用一句话概括上述段落的内容。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中加点词“清算“的理解。 次数 家长 签字 教师评价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吉林省四平市第十七中学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教学设计 讲课教师: 学科:历史课时:1 总课时数:5 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1)了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火车等基本史实。 (2)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3)探讨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缓解的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 象的能力。 过 程 与 方 法 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置疑导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述等多种 方式,对工业革命的条件和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认识到工业革命中的发明者都是富有工作经验的技师,从而养 成亲身实践、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教 学 重 点 瓦特和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 学 难 点 工业革命的概念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备注(教学目 的、时间分配 等)

提问:英国在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两大变革?教师指出:工业革命是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 但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不亚于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工业革命的实质是一种社会变革,涉及到各个方面。 问题:为什么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它具备了那些条件?你认为工业革命会在封建社会发生吗? 开始:珍妮机的发明: 珍妮机发明后,引起了棉纺织业生产领域一系列发明其他行业也纷纷发明和制造机器。从这个意义讲,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它点燃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星星之火。 瓦特改良蒸汽机: 蒸汽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广泛应用的?他的应用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交通工具的革新: 最先出现在美国,主要有轮船 其次是在英国:史蒂芬孙发明了火车 所使用的动力机器:蒸汽机 火车的发明和铁路交通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工业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工业革命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小结: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领域发生了一场和平变革,人类由手工生产过渡到大机器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 巩固练习: 1、列举工业革命中英国的主要发明成果和 发明家? 2、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哪些负面影响?结 合负面影响,谈谈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去做? 3、工业革命开始、结束的实践及标志导入新课 与英国资产阶级相联系 学生看书,交流讨论。 介绍瓦特和他的蒸汽机 学生阅读教材、交流讨 论 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 面进行分析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和所学过的知识从不同 角度作答 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 分析 新旧知识相联 系。 培养学生大胆 探索和创新的 精神。 15分 学习瓦特的创 造能力。 培养学生的环 保意识 10分

第14课学案

周口文昌中学“216”高效课堂历史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号: 14 班级:姓名:日期: 11.11 审核: 课题: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 究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自研课导学】1.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难点: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资料:历史书籍、名人传记、优化探究。3.根据自主学习环节的要求完成预习、总结归纳环节。4.用红笔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看图回答问题:上图片中是哪 两位历史人物?什么事情让 两位国家元首走到一起的?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采取什么 外交方针、原因、开展什么外 交活动? 【导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的恢复 思考:这幅图片是尼克松和周 恩来在上海国际机场场景,试 问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有什么 变化?中日关系有什么进 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第十四课 (学案+同步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评价 1、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2、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在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明朝科举制发生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 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4、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____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发现,合作探究 明太祖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强化皇权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课堂检测 1、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 、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 A、废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第14课 秋天》同步练习卷

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第14课秋天》同步练习卷 一、单选题. 1.下面这段话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与春天的浓妍.①(yàn)热闹相比,秋天是肃穆静寂的,与夏天的芜.②(wú)杂茂密相比,秋天是简洁透明的,与冬天的空灵虚幻相比,秋天是厚实宽容的。秋天是富有个性的季节,秋天是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秋天蕴藉.③(jí)着寂灭与再生的悲吟,秋天是多情才子的故乡,秋天是朦胧诗人的底色。当春天伸张它慵懒断魂的双臂,当夏日豪情满怀悄悄远去,而冬夜万籁俱寂作客梦乡的时候,惟有秋天,面对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情思绵绵与心灵震撼,没有懊悔与惊愕.④(ě),没有固执与软弱,细细品味着淡淡的忧伤,涵.⑤(yùn)泳着一片布满皱纹的宁静,以你的博大浑厚消解着春的轻佻.⑥(ti āo)与夏的轻率,深秋的沉默是老者三缄.⑦(jiān)其口,“此时无声胜有声”,把热泪盈眶.⑧(kuāng)的感动写进生命的十四行诗。 A.①⑥⑧B.③④⑦C.②④⑤D.②⑥⑦ 2.对作家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B.泰戈尔,英国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C.“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出自现代诗人、评论家何其芳所著的《秋天》 D.《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散文集《我与地坛》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观沧海》作者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B.《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先生创作的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老舍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 C.《秋天》为读者描写了农家生活,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D.“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告诉人们在春天的大好时光可以尽情游乐,不要急着做计划。 4.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第14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课题: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流程一:读一读(熟悉课标,明确目标) 学习目标:第一次工业革命 (1)讲述发明珍妮机的故事,了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工作机的发明。 (2)知道瓦特改进蒸汽机的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 (3)简述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 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及其影响 流程二:划一划,填一填(粗读课文,把握重点) 一、珍妮机的故事 1、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开始于部门,后来、等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有力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人们把生产领域这种革命性的变化称为“”。 2、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时间:,标志:_____________发明“”。 二、瓦特和蒸汽机 1、瓦特是人,于1785年改良____________,蒸汽机在许多部门投入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_____ __ ”。 三、火车的诞生: 1、美国人富尔顿首先制造出了蒸汽机做动力的。 2、1814年,英国人___________利用蒸汽机发明了__________。1825年,这列名为“旅行者号”的机车在英国试车成功。此后,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年前后,英国已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工业革命完成。此后,、等国也都完成了工业革命,世界其他国家或早或晚都进行了工业革命。 4、工业革命的影响: (1) (2) (3) 流程三:议一议,说一说(精读课文,提出问题) (要求学生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老师的问题: 1.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 2.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 3.蒸汽机的改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好处? 4.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5.工业革命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我的问题: 小组的问题: 流程四:比一比,练一练(拓展提升,走近中考) 精讲点拨: 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英国,是因为当时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条件:(1)在世界范围内英国最早确立资产阶级统治,这是英国进行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2)活跃的国内外商业贸易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手工工场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3)殖民掠夺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积累了大量的资本。(4)英国的圈地运动,尤其是农业方式改变和农村社会变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 比一比: 五年中考真题(牛刀小试) 1. 现在人们出行越来越便捷 , 主要得益于科技的不断发展。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 , 正确的是 A. 瓦特改良蒸汽机为人类进入火车时代奠定了基础 B. 19 世纪传入中国的汽船是以电做动力的交通工具 C. 爱迪生的发明创造为汽车的问世做出了重要贡献 D. 计算机技术的出现为飞机的发明提供了技术支持 2.1901年清政府某官员要给远在武昌的湖广总督发送消息,下列传递方式中能够使用的最快捷 的是 ( ) A. 乘飞机 B. 发电报 C. 乘火车 D. 乘轮船 1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学案.

新建学校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1、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⑴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每一步动作。 ②过路的结果: 特点:高傲。 ③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⑵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 ⑴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 ①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强占地盘。 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③公然吞食鱼肉饵。 3、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⑴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 ⑵写法:拟人、夸张。 ⑶具体的句子(见书)。 ⑷语言:幽默风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想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 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划出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词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 研读句子一: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脚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A、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动作缓慢,考虑周全,像海军上将在检阅部队) B、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海军上将一身雪白的军装,就给人一种威风、神气的感觉,任何的艰难险阻在他的面前总显得那么渺小] C、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和海军上将一样,即使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 的到来教案新人教版“蒸汽时代”的到来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瓦特等人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课的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型:新授课 教具:瓦特与蒸汽机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可以从学生们自身所穿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接着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再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共同确认: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 3)讲授新课:

一、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教师在引导学生知道有关珍妮机的基本史实后,还要注意点拨以下两个问题: ①你了解英国吗?珍妮机的问世是不是偶然发现?为什么? ②珍妮机问世后在英国生产领域引起怎样的广泛影响?教师在学生找到答案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棉纺织业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点燃了 机器的发明和使用的星星之火。能不能成燎原之势?教师可根据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从工业革命发生的条件作适当补充,突破教学疑难。假如最先发明的不是珍妮纺纱机,假如珍妮机被发明在当时的中国,情况会怎样?为什么?最后教师结论: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棉纺织业,是英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瓦特与蒸汽机 最早的机器是棉纺机器,随后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机器诞生了,机器诞生的价值是更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推动时代进步,其关键是机器能转起来,是什么力量驱动机器的转动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样的(如人力、风力、水力、电力等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答案灵活应变,巧设悬念,自然地将学生带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与蒸汽机的改良。 教师在处理重点目内容时,可采用谈话法教学。从蒸汽机改良前后驱动机器的动力及其利弊开始对话,从师生对话中使学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机的时代价值,激发学生意气风发的积极情感。 接下来教师可调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当时英国工厂的生产情景:轰隆隆的机器声不分昼夜,各种各样的商品堆积如山,步履蹒跚的人力畜力车辆能不能满足机器生产运输的需要?应该怎么办?教师引导学生循序作答,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生知道有关轮船、火车发明的基本史实后,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适当点拨两个问题: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导学案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同步 【知识梳理】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__ __乘机组织法西斯党。1922年,法西斯政权在__ __建立起来。 2.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大权。不久,他解散国会,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 3.希特勒上台以后,纳粹党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乘机解散了工会。法西斯政权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疯狂地迫害、屠杀犹太人。希特勒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积极扩军备战。1935年,德国公开撕毁《__ __》,实行普遍__ __,建立起庞大的军队。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4.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__ __,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迅速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__ __,第二次世界大战的__ __策源地形成。日本加紧扩充军备,并制定了《国策基准》。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要点探究】 1.纳粹党为什么能够得到德国民众的信任,被选上台呢? ①德国民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渴望民族复兴,民族复仇主义思想蔓延;②经济大危机引发的政治危机,使垄断资产阶级需要对外扩张来转嫁危机;③希特勒高超的演讲才能和欺骗手段。 2.德国法西斯为什么要迫害犹太人? ①历史因素:(宗教信仰)欧洲有久远的反犹传统。古代欧洲的罗马教廷由于宗教信仰,对犹太人进行宗教迫害,并且伴随着对犹太人的经济掠夺;②国际因素:西方大国实行绥靖政策;③个人因素:希特勒从小就从心理、思想上极其厌恶犹太人,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叫嚣犹太人是全人类的敌人,是人类文明的破坏者,是德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败类”。 3.意、德、日三个国家的法西斯化有哪些不同点?又有哪些相同点? 不同点:①背景不同。意大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打击下转变为法西斯国家的,而德国和日本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走上法西斯道路的;②方式不同。德、意是以政党夺权的方式建立法西斯专政的,而日本是以军部为核心的法西斯势力逐步控制政权来实现的。相

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点击下载:本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促进的学习,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 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为祖国建设而学习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重点突破: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蒸汽机的改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什么好处?并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讨论。以此为依托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

取的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工业革命的影响用图示帮助学生理解。 本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难点突破:工业革命的影响,抓住两个关键点即:一是它引起生产技术的巨大变革,二是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表格引导学生分析透彻。 教学过程 1导入新 引导学生从衣服的质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说起,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轻松、兴奋入题。 2珍妮机的故事 提问: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学习、解决以上问题,然后师生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导学案(含答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相关史实,识记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知道明朝经济的发展 2.掌握明朝的八股取士,理解其影响 3.理解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和影响,认识这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__年,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2.(1)地方:取消_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2)中央:①废除_______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________负责。②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 为,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皇帝直接掌握了__________。 (3)厂卫制度: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________,________时期成立东厂。 3.(1)明朝提倡__________。 (2)科举考试题目必须来自“________”“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____________》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3)答卷被称为“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 4.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________、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5.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_______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________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6.北京和________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如晋商、徽商。 二、合作探究 归纳明太祖为加强皇权所采取的措施。说说你认为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历史影响。

三、练习巩固 1.如果你是明朝一位地方官员,有事上京参见朱元璋皇帝,应去() A.南京 B.北京 C.西安 D.洛阳 2.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元朝 B.明朝 C.清朝 D.宋朝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5.花生、向日葵、马铃薯等农作物的原产地是() A.西域 B.西洋 C.东洋 D.南美洲 6.明朝时商品经济相当活跃,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有() A.洛阳和长安 B.开封和临安 C.北京和南京 D.北京和洛阳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抨击八股文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材料二:廖燕在《明太祖》论中说:“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1)材料一中的“八股之害”和材料二中的“制义取士”共同反映了明朝的哪一选官制度? (2)这一制度与“秦焚书”有何相同点? (3)明朝时采用这种制度来选拔官吏有何突出的弊端? 四、课后反思

八下历史第14课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4课钢铁长城 课标要求: 知道人民海军和人民空军建立的史实。 以人民解放军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例,说明科技强军的重要性。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人民海军、空军和导弹部队建立及其发展壮大趋势 能力目标:认识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情感目标: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从而使学生建立起为中国的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责任感。 学习重点: 人民军队的发展历程 学习难点: 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国家综合国力增强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 1、人民海军(时间、基本情况) 2、空军的建立(时间、基本情况) 3、导弹部队的建立(时间、基本情况)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1、看图片谈感受

(1)通过看上述图片你有什么感想? (2)从这些图中你能说说人民解放军的巨大发展和变化吗? 2、材料一: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判断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海军的实力。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不惜花费具资从国外购买先进的致远舰、定远舰、镇远舰等军舰,建立了号称“远东第一舰队”的北洋水师。然而北洋水师的主要创办人李鸿章后来却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材料二:十年前,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建国50周年的庆典上,我国向世界展现了盛大的阅兵式场面:战车载着导弹、战鹰呼啸着搏击长空、各兵种的方阵队伍威武刚健。这壮国威、扬军魂的壮观场面无不令我们振奋。今年我国举行建国60周年的庆典更加威武、壮观。 (1)、你知道目前我国的海军主要由哪些兵种组成?击落了美国著名王牌飞行员麦克康耐尔的志原军战斗英雄是谁吗? (2)、结合材料和所学内容回答为什么旧中国有海无防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国防力量却能成为捍卫国家主权的钢铁长城?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2019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第十四课 《“蒸汽时代”的到来》 公开课教案

第十四课《“蒸汽时代”的到来》 洪田中学九年级(二班)石丽萍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史蒂芬孙发明“旅行者号”机车的基本史实;理解工业革命最先从英国开始,后扩展到欧洲、北美的基本线索。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读图、阅读,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工业革命过程中各个环节相互促进的连带关系,培养学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和初步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启发学生认识:伟大的发明创造来源于亲身实验、刻苦钻研、虚心学习、大胆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毅力教育,培养学生从历史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使国力增强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主题是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资本主义时期由工场手工业阶段到大机器生产阶段的一个飞跃,它是生产领域里的一场变革又是社会关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革命的完成对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课教学重点:瓦特与蒸汽机;工业革命的影响。 本课教学难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从学生们自身所穿衣服的颜色种类、成衣工序说起,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喜欢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呢? 学生:略(红色的,黑色的,白色的等等) 教师:同学们,不管是白色的衣服,还是黑色的衣服,它要成为一件衣服都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假如用棉花制作成一件衣服,同学们知道它大概要经历哪几个工序吗? 学生:略 教师:大概要经历四道大工序:1.纺纱(选棉-成纱) 2.织布 3.染整(染色-整理) 4.成衣(裁剪-缝制-整烫-包装),生产一件衣服要这么多的工序,如果要生产成千上万件衣服仅仅靠手工生产大家觉得行得通吗? 学生:行不通 教师:同学们知道现代社会人们制作衣服是用什么吗? 学生:机器 教师:同学们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这段创造了人间奇迹的历史吧! 【讲授新课】:教师:请同学翻开课本88页,看课本第一段的内容思考一下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 学生:略 教师: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1765年由英国织布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的,命名为珍妮机。既然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是在英国发明的,那同学们知道当时的英国为什么会发明纺纱

部编七下历史第14课学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知识梳理(将学习内容在书中画线和标记)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 2、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为了,以强化。 2、措施: (1)政治上: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2)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 1

权力统归____ __。 (3)特务机构:设立。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特点:地方和中央的各个部门,既互不统属,又。各自直接向皇帝负责。 4、影响:使高度集中,大为加强。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 __和_____ 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携手解决下面问题吧!) 阅读材料: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请回答: (1)这是_____朝官制的变化,文中的“帝”指 ___________。 2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 (2)doc初中语文 (1)

第14课《秋天》教案(人教版初一上)(2)doc初中语文(1) 一、教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三、课前预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师生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课件。 ③预备录音带、录音机、微机或投影仪。 四、教学设计 1、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闻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讲〝秋风秋雨愁煞人〞。 宋玉也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悲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然而秋天也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欢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不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②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咨询题组:a.什么缘故讲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如何样的感情?你喜爱这首诗吗?什么缘故?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讲明秋天的天气特点;提到农家:稻香、镰刀表达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宽敞;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女孩思恋图。 c.天的喜爱、颂扬的感情。 2、研读与赏析 ①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课件。(学生对比图片展开想像,描画自己喜爱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咨询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画你喜爱的一幅图画,并讲讲什么缘故喜爱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爱的语句,讲讲你什么缘故喜爱,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咨询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爱的一节诗。讲讲什么缘故喜爱。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画画面。学生描画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欢乐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八年级下语文学案第14课-大雁归来

14 大雁归来 一、字音字形 雾霭.(ǎi)jiān(缄)默迁xǐ(徙) 狩.猎(shòu)半蹼鹬 ..(pǔ yù)弥.漫(mí) 二、重要词语 1.雾霭:雾气。 2.缄默:闭口不说话。 3.迁徙:迁移。 4.目空一切: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义词褒用,指大雁专注地高高飞翔的英姿。 5.狩猎:打猎。 6.凋零:凋谢零落。 7.弥漫:充满;布满。 1.作者在《沙乡年鉴》的序言中说:“我们试图用铲子和斧子去重建我们在其他地方正在失去的那些东西。正是在这儿,我们探索着,而且也发现着上帝赐予我们的本质。”作者在大雁身上找到了哪些“失去的东西”? 点拨:找到了灵性、友情、亲情、联合的观念,找到了纪律严明和坚强执著,找到了大自然的诗意。 2.作者到农场度假,用心观察大雁,这样多情地感受大雁,试着理解作者这种情怀。 点拨:在作者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况且大雁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它们向来有联合的观念,它们对人类有益而无损。人类回归自然,可以从自然中获得无穷乐趣,而这是高度物质文明所不能代替的。到自然中去,与动物为伴,这是一种回归自然的趋势。 3.核心图解 1.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 ..()地穿行着。

(2)水太热,用两个碗折.()一折就凉了。 (3)《我的中国心》是一首大家都很喜欢的歌曲.()。 (4)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 (5)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6)他悄悄打量.()着这个来自山区小村的女孩子。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闭口不说话。() (2)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 (3)充满;布满。() (4)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指出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 (1)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2)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3)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 4.联系课文,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 (1)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 (2)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5.回顾学过的诗歌,写出有关写“雁”的诗句(连续的两句),并写出作者和出处。 6.给下面新闻加上合适的标题。 3月26日20点30分到21点30分,一年一度的保护环境“地球一小时”活动上演。包括我国北京、上海等86个城市在内,全球上千个著名景观和地标性建筑熄灯一小时。疲惫的地球母亲终于安睡了一小会儿。今年世界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 200个地标性建筑参加了这一活动。 课内品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第7~11题。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②如果一只主教雀对着暖流歌唱起春天来,却发现自己搞错了,它还可以纠正自己的错误,继续保持它在冬季的缄默;如果一只花鼠想出来晒太阳,却遇到了一阵暴风雪,也可以再回去睡觉;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