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_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_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_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

效应: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亓朋许和连艾洪山

摘要:本研究利用中国制造业14,291家企业1998 ̄2001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行业内、行业间以及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①的溢出效应。通过使用两类反映溢出的变

量指标,且每一类指标按照地区和三位数行业分类标准细分,回答了三个问题:第一,本地区

某行业外资的进入是否对本地该行业的内资企业有外溢影响?第二,本地区某行业的外商直

接投资是否对本地区该行业的相关行业的内资企业产生技术外溢?第三,其他地区某行业的

外商直接投资是否对本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存在技术外溢?结果表明,在行业内,外资企业

的外溢效应表现并不明显;在行业间,外资企业通过人员培训效应或人员的流动对内资企业

产生了显著的技术外溢;在地区间,外资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明

显的外溢效应。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内资企业技术外溢制造业

一、引言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FDI)集资本、技术和管理技能于一体,被认为是直接资本输入和间接知识溢出的重要源泉(Balasubramanyametal.,1996)。而大多数的国家吸引FDI的一个重要

原因就是为了获得先进的技术。从理论上讲,外商直接投资(FDI)可以通过如示范效应、竞争

效应、关联效应以及培训效应等对当地企业产生技术外溢,从而有助于提高东道国企业的技

术创新能力和生产率水平。国外的一些相关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是技术转移的重要渠道

(Findly,1978),不仅可以给东道国的研发部门带来知识外溢(Walz,1997),降低东道国企业的

模仿成本(GlassandSaggi,2002),还可以通过员工在内外资企业间的流动提高当地企业的生

产率水平(Fosfurietal.,2001),同时有助于东道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的赶超

(Wang,1990)。

虽然理论上对FDI的溢出效应存在较少争议,但是实证研究却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一方面,一些研究支持理论上所得出的FDI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这类研究主要有Caves

(1974)对澳大利亚制造业的分析、Liu(2000)及Haskel、Pereira和Slaughter(2002)对英国制造

业的研究,CastellaniZanfei(2002)对意大利制造业的研究,Keller和Yeaple(2003)对美国制造

业的研究以及Ruane和Ugur(2002)和GorgStrobl(2003)对爱尔兰制造业的分析。近期的一些

研究还有:G.Fotopoulos(2004)对希腊制造业的研究、PatrikKarpaty和LarsLundberg(2004)

对瑞典制造业的分析等,这些针对发达国家的研究均支持FDI对当地企业存在显著正向溢出

效应。另一方面,与这些形成对比的是一些研究发现没有技术溢出或存在负向技术外溢,相关

的研究包括:Kokko和Tansini(1996)对乌拉圭制造业部门的分析,Aitken和Harrison(1999)对

委内瑞拉产业部门的实证研究,S.Barrios(2000)对西班牙制造业的分析,其他的还有Kathuria

(2002)对印度制造业的分析,Zukowska和Gagelmann(2000)对波兰制造业的研究以及Mer-*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ZD017、05CJL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0603011)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6JA790031)资助。

lecede和Schoors(2005)对罗马尼亚的研究等。

造成实证研究结论不一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不同的研究采用数据的差异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仝月婷、胡又欣,2005),采用宏观层面数据、行业层面数据与企业微观数据可能会造成估计结果的不一致;Gorg和Strobl(2001)在总结了近来有关FDI与技术外溢的研究后发现,在利用截面数据估计时,很难考虑那些不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如行业、地区以及企业等的影响,也不能考虑那些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然而这些影响不能被解释变量解释并且又影响了外资份额(在估计模型中其系数用于解释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造成了估计量有偏且不一致;同时,不同学者在测度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时采用了不同的估计指标,由于不同的指标只能从某一个方面反映出FDI的技术外溢,溢出度量指标的选取可能也会造成结论的差异。

已有众多的学者运用宏观或行业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性(沈坤荣,1999;WeiandLiu,2001),FDI在行业内的溢出效应(Lietal.,2001;潘文卿,2003;陈涛涛等,2006),FDI在行业间的溢出效应(许和连等,2007),总体上支持我国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或者溢出效应的存在依赖于一定条件。但是由于数据的限制,众多的实证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全国、某一地区或者行业层面的数据,而不能区分该影响是由外资企业本身较高的生产率水平造成的还是通过技术外溢而影响内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而产生的。同时,最近的研究(WeiandLiu,2006;Liu,2006)特别强调企业微观数据在实证研究中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利用企业微观数据考察FDI对我国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外资规模的扩大是否有助于缩小了内外资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以及外资通过何种渠道对内资企业发挥作用等问题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基于此考虑,本文利用中国制造业1998 ̄2001年期间包含31个省、市、自治区共14,291家企业(包含8396个内资企业和5895个外资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使用两类反映溢出的变量指标,并把每一类指标按照地区和3位数行业分类标准细分为三部分,重点考察了一个地区某行业外资企业的进入是否对该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产生影响,其

他地区某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是否对本地该行业的内资企业存在技术外溢,以及外资企业进入一个地区某行业的相关行业是否会对该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产生外溢影响?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构建计量分析框架;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和变量描述;第四部分通过利用两类度量FDI企业技术溢出的变量指标实证检验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和渠道;最后一部分得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计量分析框架

在构建计量分析模型时,本文借鉴Girma、Greenway和Wakelin(2001)、Moretti(2004)、Wei和Liu(2006)、Liu(2006)等的研究,假定技术由C-D生产函数来描述:

Yijpt=AijptKijptαiLijptβi(1)

两边取对数,得到:

lnYijpt=lnAijpt+αjlnKijpt+βjlnLijpt(2)

其中,Y

ijpt

为企业i的产出,j和p分别表示企业i所在的行业及省份,t为时间。Kijpt和Lijpt分别为资本和劳动力。由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要求,以及不同的资本劳动密集程度和不同的市场环境,由此决定了不同的行业可能存在不同的技术水平。为了反映技术在不同行业间的变化②,在估计生产函数时,把资本(K)和劳动力(L)与二位数分类行业虚拟变量的交叉项放入模型(2)中,得到:

lnYijpt=lnAijpt+αilnKijpt+θ1ilnKijptDj2+…+θ8ilnKijptDj9

+βilnLijptβi+φ1ilnLijptDj2+…+φ8ilnLijptDj9+εijpt

其中,D

j2

是当二位数行业代码为j2时等于1,

而其他等于零的虚拟变量,依此类推,D

j3

、……、Dj9分别是当二位数分类行业代码为j3、……、j9时等于1,而其他等于零的虚拟变量。

Aijpt为全要素生产率(TFP)。在以往的很多研究

中,常常假定规模报酬是不变的,即α

+βi=1,但是此假定是不是适合于企业层面的函数估计并不确定(WeiandLiu,2006),因此本文对此不作限制。假定全要素生产率由以下函数形式决定:

lnAijpt=γFor_jpt+Xijpt+εf+εijpt(4)

其中,For

_jpt

为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

溢出的变量指标,以反映技术溢出的不同途径(WeiandLiu,2006);系数γ的大小表示为外商直接投资

对内资企业技术外溢效应的大小;X

ijpt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如企业规模、研发投入(R&D)等。众多研究表明,企业规模是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规模大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高于规模小的企业。加之,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为跨国大企业在国内的独资或合资公司,这类企业具有规模优势,如果在模型中不控制企业规模对生产率的影响,那么系数γ会得到高估。因此,在模型中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是必要的。

在估计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时,需考虑那些既影响生产率又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且又观测不到的因素③,这些因素在模型(4)中包含在εf(f代表企业、行业、省份、地区④及时间)中,它既包

括不随时间变化的固定影响(ε

、εj、εp、εs)又包括随

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ε

it

、εjt、εpt、εst)。在本文中,这些非观测效应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平均人力资本水平、雇员能力、资本、管理技能,地区间不同的人力资本水平、区位优势、地区壁垒、行业特征以及随时间变化的因素如政策因素等。虽然部分非观测效应在样本期间内基本上保持不变,但是这些非观测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的生产率有很大的联系。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比较高,那么处在该地区的企业的平均生产率水平应该会高于那些处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地区的企业。同时,这些非观测因素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可能会存在较强的联系。例如,外资企业通常会选择那些人力资本水平高的沿海开放地区投资,也倾向于在生产率水平高的行业,如机械设备制造以及电子、办公产品制造等行业投资。同时,由于这些行业本身拥有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外资企业进入后,会发挥其规模和技术优势使得生产率水平变得更高。因此,很难区分是较高的生产率水平是由行业本身造成的还是由外资的进入所造成的。正如Aitken和Harrison(1999)所说的,如果外资企业选择了那些生产率高的行业投资,那么即使外资没发生技术外溢,也可能会发现外资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正的相关关系,如果是这样,那么会高估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因此,在利用模型(4)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影响时,必须控制这些非观测固定影响。如果不考虑这些随时间变化且与解

释变量相关的非观测因素的影响,那么在利用面板OLS估计时将会得到有偏且非一致的估计量。只有把这些非观测效应从随机误差项中剔除,才能假定诸解释变量都是严格外生的。

基于以上考虑,建立由行业、地区等的虚拟变量来控制这些非观测效应的估计方程,如下所示:lnAijpt=γFor_jpt+Xijpt+Di+Djt+Dst+εijpt(5)

其中ε

ijpt

为随机误差项(同模型(4))。在模型(5)中,通过包含企业的固定影响(Di)可以完全吸收那些在企业、行业、省份或地区层面上不随时间变

化的影响(ε

、εj、εp);变量Djt(三位数分类行业的虚拟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叉项)可以完全吸收行

业特征随时间变化的影响(ε

jt

)。同样的,变量Dst(地区虚拟变量与时间虚拟变量的交叉项)可以解释那

些不同地区间随时间变化的影响(ε

st

),例如,在本文中按照区位把31个省市自治区划分为东部、中

部和西部3个部分,因此,D

st

可以解释如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政策等一系列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在理论上,还应该考虑不同省份间随时间变化

的影响(ε

pt

),从而避免有偏估计。然而,本文在构建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的变量指标(For_jpt)时是以省份为单位的,如果在模型中再包含进省份与时间的交叉项会造成多重共线性,因此在模型(5)中不再考虑省份间随时间变化的影响⑤。

除此以外,异方差性也是估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异方差性并不会导致系数的OLS估计量有偏或不一致,但是估计量的方差在没有同方差假定的条件下是有偏的,而变量的标准误是以这些方差为基础的,所以普通的面板OLS估计得到的标准误不能作为判断变量是否统计显著的依据,为此本文给出了通过利用聚类调整得到的各个变量的异方差稳健性标准误,以此作为判断变量是否统计显著的标准。

三、数据和变量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到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统计年报》(1999,2000,2001,2002)。样本期间为1998 ̄2001年。由于部分企业的数据存在如代码错误、统计数据异常、数据缺失以及数据不完整等

问题,因此把此类企业的数据从样本中剔除,经过整理,得到了包含8396个内资企业和5895个外资企业共有57164个观测值的平衡面板数据集(bal-ancedpaneldata)。该数据集涵盖了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共计9个二位数分类的行业。其中,每个企业的数据均统计到4位数分类行业。指标主要包括:工业总产值(包括现价和不变价)、工业增加值(现价)、工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中间品投入量、年平均从业人员人数(人)、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本年折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研究开发费(R&D)、职工教育费、应付工资总额、应付福利费、办公费、养老保险与医疗保险费、劳动和待业保险费、以及国有控股情况等。各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从“中国经济信息网数据库”中得到;如无特别说明,各个指标的数据均是按当年现价统计。

(二)变量描述

关于FDI企业技术溢出效应的体现指标,已有研究通常使用外资份额指标,在近期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的测度外资份额的指标有:外资企业职工占总职工数的比重(Liuetal.,2000;Buckleyetal.,2002)、外资企业投资占总投资额的比重(Liuetal.,2001;WeiandLiu,2001;Buckleyetal.,2002)、外资的总产出(或增加值)占总产出(或增加值)的比重(Kokkoetal.,1996;Konings,2001)、外资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Kathuria,2002)、外资企业固定资本占总固定资本的比重(HaddadandHarrison,1993)、外资企业的R&D投资比重(FeinbergandMajumdar,2001)、利用职工人数加权的外资参股比重(AitkenandHarrison,1999)以及利用销售额加权的外资参股比重(HuandJefferson,2002)等。由于不同的指标可以反映出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的不同途径(Liuetal.,2000;WeiandLiu,2006),如以外资企业职工占总职工数的比重来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时,可以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外溢效应主要是通过员工在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间的流动以及员工间的传染效应(或培训效应)实现的。因为外资企业通常比当地企业给与员工更多的技能培训,而当外资企业员工流动到内资企业工作后,会把外资企业中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等带到国内企业,从而有助于提高国内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同样的,如以外资企业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来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时,这可从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途径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一方面,外资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后,会打破原有的市场均衡状态,与东道国企业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加大了市场竞争,刺激当地厂商更加有效地使用现有的资源,从而推动当地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在产品的销售过程中,内资企业可以从外资企业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以及先进的销售策略中获得知识外溢,从而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为了分析我国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的不同途径,本文借鉴Wei和Liu(2006)及许和连等(2007)的做法,选取了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两类测度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的变量指标:外资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占某地区(或某行业)的年平均职工总人数的比重和外资企业年销售总额占某地区(或某行业)的年销售总额的比重,以此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的不同途径。

同时,由于缺乏微观企业的数据,此前的众多研究文献均是基于国家、地区或者行业层面,而对于我国FDI的外溢效应是发生在同一个行业的地区内还是地区间、是在本地区的行业内还是在本地区的行业间,笔者还没有发现相关研究文献。本文利用的是包含31个省、市、自治区且细分到4位数分类行业的包含14291个微观企业的面板数据,因此使得考察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间、行业间以及地区内、行业内的技术外溢效应成为了可能。为此,本文分别利用外企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所占比重(FSP_Lk,k=1,2,3)和外企企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FSP_Sk,k=1,2,3)构建了两类测度外资份额的指标,并按照省份、二位数分以及三位数分类行业标准把每类指标细分成3部分,重点考察FDI在某行业地区内、地区间以及本地区行业间(本地区行业间指的是二位数分类行业所包含的三位数行业间,刨除该企业所在的三位数分类行业)的技术外溢⑥。

变量的具体定义如下:

FSP_L1:为一个地区某三位数分类行业外资企

业年平均职工人数占该地区该行业所有职

工人数的比重。FSP_

L1

的系数可看作是本地区三位数分类行业内的技术外溢。

FSP_L2:为一个地区某二位数分类行业(但刨除了该企业所在的三位数分类行业)外资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占该地区该行业

所有职工人数的比重。FSP_

L1

的系数可看作是行业间的技术外溢(即该二位数行业所辖的三位数行业间)。

FSP_L3:为其他地区(除本地区外的其他所有地区)某三位数分类行业中外资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占其他地区该行业中所

有职工人数的比重。FSP_

L3

的系数可看作是在某行业内不同地区间的技术外溢。

相应的,FSP_

S1

表示一个地区某三位数分类行业外资企业年销售产值占该地区该行业总销售产值的比重(也可以认为这是外资企业在该地区该行业内所占的市场

份额);FSP_

S2

表示一个地区某二位数分类行业(但刨除了该企业所在的三位数分类行业)外资企业年销售产值占该地区该行

业总销售产值的比重;FSP_

S3

表示其他地区(除本地区外的其他所有地区)某三位数分类行业中外资企业年销售产值占其他地区该行业总销售产值的比重。

表1给出了两类外资变量的Spearman相关系数⑦。通过Spearman相关系数矩阵表可以看出,本文所选取的两类外资变量指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说明了这两类指标均有较强的代表性。

其他变量的定义如下:

产出(Y):用不变价的工业增加值表示。在本文的数据集中并没有提供不变价的工业增加值,但提供了不变价的工业总产值和现价的工业总产值,因此可以通过不变价的总产值与现价总产值的比值得到工业增加值的平减指数,从而得到不变价的工业增加值。

资本(K):为固定资产存量。由于本文所用的数据集中没有提供企业固定资产存量的数据,但是提供了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的数据,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因此本文在分析中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⑧作为固定资本存量的替代指标,并利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作了调整。

劳动力(L):用每个企业年平均职工人数表示⑨。

企业规模(Scale):现有的文献中,应用较广泛的测度企业规模的指标主要有:企业拥有的职工人数(R.E.LipseyandF.Sjoholm,2004)、企业的产出与该行业的平均产出的比值(Girma,GreenawayandWakelin,2001)等。在本文中,我们采用Girma,Greenaway和Wakelin(2001)的做法,把每个企业的总产值与该企业所在的二位数分类行业的平均总产值的比值作为企业规模的代理指标。

研发(R&D):目前衡量研发的指标主要有3种:无形资产、专利数和研发投入。由于本文的数据集没有提供专利数,同时,在利用无形资产作为R&D的代理指标时,只能部分的解释R&D所带来的生产率增长(WeiandLiu,2006)。因此,本文中把研发投入作为R&D的代理指标。与产出(Y)的处理方法类似,利用不变价的工业总产值与现价工业总产值的比值得到平减指数,进而得到不变价的研发投入。

变量的描述见表2。

四、估计结果及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由于不同的指标反映了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的不同途径(Liuetal.,2000;WeiandLiu,2006),因此在实证检验的过程中,本文选取了2个度量指标,一是用外资企业年平均职工总人数占(行业或地区)比重,这可以从人员培训或流动溢出效应途径来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二是用外资企业销售

额占(行业或地区)比重,这可以从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途径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一)利用外资企业年平均职工总人数所占比重来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

由于外资企业倾向于生产率水平高的行业,而这些行业在外资进入后由于外溢效应的存在,生产率水平会变得更高,这会造成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Baltagi(1995)、Wei和Liu(2006)、ZhiqiangLiu(2006)等的做法,把相关解释变量增加滞后一期,从而尽可能减少内生性所带来的影响。根据模型(5),我们给出了相应的估计结果(见表3)。

由于企业规模是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源泉,规模大的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具有明显的规模优势。在表3A的估计结果中,Scale的系数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规模较大的企业会比规模较小的企业拥有更高的生产率水平,同时也证明在估计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时控制企业规模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同样的,在表3的不同的估计模型中,变量LnR&D的系数变化不大,且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研发投入的多少也显著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率水平,符合理论预期。

在表3的估计结果中,外资变量FSP_

L1

的系数在统计上不显著,表明了在本地区同一个三位数分类行业内,前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

外溢不显著。同样的,外资变量FSP_

L3

的系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不显著,这表明上一年度同一行业内其他省份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本地区本行业的内资企业没有明显的外溢效应。

与FSP_

L1

及FSP_

L3

对内资企业的影响不同,在表3A前4列的估计结果中,虽然在考虑了行业×时

间、地区×时间的影响后,变量FSP_

L2

的系数有所减小,但是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在本地区二位数分类行业内(或者说在该二位数分类行业所辖的三位数行业间)存在明显的技术外溢。在

表3A中,变量FSP_

L2

的系数在0.387到0.47之间,这说明在本地区同一个二位数行业中,外资企业职工人数所占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使得内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提高约0.387% ̄0.47%,这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存在明显的技术外溢效应。

在表3的前4列估计结果(结果3A(1)、3A

(2)、3A(3)、3A(4))中有一个

隐含的假定,即技术水平在不

同的行业间是不变的。然而,

由于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

生产技术和产品性能要求,以

及不同的资本劳动密集程度

和不同的市场环境,因而由此

决定了不同的行业可能存在

不同的技术水平。为了反映技

术在不同行业间的变化,结果

3A(5) ̄3A(8)的估计中考虑

了技术随行业不同而变化的

情况。从估计结果看,在考虑

了技术随行业变化的影响后,

变量FSP_

L1

和FSP_

L3

的系数

仍不显著,而变量FSP_

L2

系数大小在不同的模型中变

化不大,且仍在5%的显著性

水平下显著,这不仅说明估计

结果是可靠的,同时也说明了

表3以外资企业年平均职工总人数所占比重的估计结果

注:*表示1%的显著性水平,**表示5%的显著性水平,***表示10%的显著性水平;括号里为通过聚类调整过的标准误;TFP通过C-D生产函数估计得到,其中不限制规模报酬不变;第(5)、(6)、(7)、(8)列估计结果的因变量为考虑了技术随二位数分类行业的变化而变化得到的TFP的对数;第(9)和第(10)列估计结果的因变量为TFP的增长率,且后者考虑了技术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化;SIC×Year表示三位数分类行业与时间的交叉项;数据样本为内资企业样本。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会随行业的变化而变得不稳定。在表3B中估计了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当期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不显著,这说明当期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企业自身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所推动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实现。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主要是发生在本地区三位数分类行业间,而Liu等(2000)、Wei和Liu(2006)指出以外资企业职工人数比表示的溢出指标主要是从人员培训或流动效应途径来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这进一步说明通过人员的培训或流动是本地区三位数行业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

事实上,跨国公司海外投资项目的有效运转,往往和当地人力资源的开发结合在一起,通常当地技术及管理人员和跨国公司总部派遣的专家一起工作;对当地人员进行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参与对技术、产品和工艺的改进工作甚至研发活动;高级管理人员了解、参与跨国公司全球网络的运作过程等。这部分经过外资企业培训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在转到国内企业工作后,往往会给当地企业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大幅提高了当地企业的生产率水平(Fosfuri、MottaandRonde,2001;GlassandSaggi,2002;N.CrespoandM.P.Fontoura,2005等)。

相比之下,本地区某行业的外商直接

投资通过人员培训和流动这一途径对本

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没有产生明显的

技术外溢效应。由于员工的工资标准和

工作环境是决定员工流动的重要因素,

表4估计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工资、

福利、保险以及培训上的差距。从表中可

以看出,外资企业为员工支付的人均工

资、人均福利费、人均办公费以及培训教

育费分别比内资企业高出约38.9%、

25%、8.1%和7.4%,这说明外资企业比内

资企业给员工提供了更高的工资、更高的

福利、更舒适的工作环境和更好的培训,源于种种待遇及工作环境方面的优势,使得外资企业的员工很难向内资企业流动,反而使得员工可能从内资企业向外资企业流入。Sinani和Meyer(2004)也曾指出,由于外资企业可能会通过提供高工资来吸引那些原本在内资企业工作的技术工人。因此,改变这一现状的根本措施是改革内资企业的用人机制,增强内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政策灵活性。虽然外资企业能提供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是仍有其不利的方面,如竞争压力过大,职工养老及医疗保障相对不足(内资企业在人均劳动及待业保险和医疗保险方面分别比外资企业高出约51.6%和9.4%,见表4)等。因此,内资企业可通过提高职工福利待遇,完善保障体系,增加职工归属感,及满足高级管理人员对非货币效用的追求等措施来吸引外资企业中的部分人员回流,从而促进和提高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和知识的外溢。

同时,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其他省份某行业内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本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没有产生明显的技术外溢。这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动的流向失衡(王振中,1995)以及在我国人才的流动的地域性特点,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内地涌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对大多数内地省份而言,人才市场化配置水平较低,人才市场发育缓慢,规模小、信息不畅、服务手段落后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人力资源在市场上无法达到合理化配置,人才大量涌出,造成了这些地区人才的短缺,以至于其他地区某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通过人员流动对本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

明显。同时,由于地区之间的距离因素以及各市场

和地区之间的壁垒也会妨碍这种跨地区的行业内的溢出。

(二)利用外资企业工业销售产值所占比重来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

同样的,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内生性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在模型中考虑了反映技术溢出变量的滞后一期,根据模型(5),我们得出了估计结果(见表5)。利用当期外资企业销售额所占比重作为外资变量的估计结果与表3B所反映出的结果类似,即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主要是由企业自身随时间变化的因素所推动的,当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没有明显的技术溢出,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存在滞后效应。因此,在表5中不再给出相应的估计结果。

从表5A中可以看出,变量FSP_

S1

系数在不同的估计模型中均不显著,这说明在本地区该三位数分类行业内,上一年度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本年度内

资企业不存在显著的技术外溢。变量FSP_

S2

的系数为负,且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显著。虽然系数在控制了行业、地区等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后略有缩小,但变化不大,这说明在该地区该二位数分类行业内,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存在负的外溢效

应,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上一年度的外资销售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那么本年度内资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会降低约0.263% ̄0.387%。而FSP_

S3的系数至少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这说明上一年度其他地区某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本年度本地区该行业的内资企业存在较显著的技术外溢。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考虑了三位数分类行业

与时间的交叉项后,变量FSP_

S3

的系数大小(表5第2、4、6、8列)是在不考虑随时间变化的影响(表5

第1列和第5列)时的两倍,这说明变量FSP_

S3

的系数对于某些行业中随时间的变化的因素比较敏感,以致于在考虑三位数行业与时间的交叉项后,系数出现较大幅度变动。因此,需要对估计结果作进一步检验。表5B给出了控制二位数分类行业与时间虚拟变量交叉项的估计结果。从结果中看出,在考虑了二位数分类行业随时间变化的影响后,变

量FSP_

S1

、FSP_S2的系数变化不大,对于变量FSP_S3,其系数大小在估计结果5B也较稳定。这说明相对于结果5A而言,估计结果5B是可靠的。因

此,可以利用结果5B中变量FSP_

S3

的系数来解释

其他省份的外商直接投

资对本地区外资所在行

业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

大小,变量FSP_

S3

的系

数在0.483与0.508之

间,且均在10%的显著

行水平下显著为正,这

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

情况下,如果上一年度

其他省份某行业内的外

商直接投资份额增加1

个百分点,那么本年度

本地区的内资企业的生

产率水平会提高约

0.483% ̄0.508%。表5第

9列和第10列结果估计

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内

资企业生产率增长率的

影响,但是实证结果

没有给出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生产率的增长率有显著影响的证据。

如前所述,用外资企业销售额占(行业或地区)比重所体现的溢出指标,可以从竞争效应和示范效应途径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正如Globerman(1979)、Dunning(1993)等的研究所表明的,外资企业的进入打破了东道国,尤其是发展中东道国原有的国内市场平衡,加剧了市场竞争激烈程度,迫使当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更有效率的利用资源,有利于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Wang和Blomstrom(1992)的研究证明由于溢出促进当地企业技术进步,缩小了两者之间的技术差距,而跨国企业为在竞争中维护其技术比较优势,被迫引进或开发新技术,从而导致新一轮的溢出。

然而,Aitken和Harrison(1999)及Kokko(1992)也指出,当东道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低于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时,东道国企业可能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如果外资企业市场份额过高的话,意味着内资企业市场竞争力很弱,此时内资企业不具备足够的吸收能力去吸取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但是如果外资企业在行业中占的比重相对较小,则由于其不能足够的对当地企业产生影响而使得溢出效应不明显(Kokko,1996)。因此,外资企业的竞争是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也能阻碍东道国企业生产率水平的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是否存在显著的正的溢出效应要看两种效应博弈的结果如何,如果正效应大于负效应,那么外资的进入会促进内资企业生产率的增长,反之亦反。

在本地区的三位数分类行业内,外资企业的产品通常具有比内资企业更高的技术含量,这些产品在投放市场后会迅速占领本地区的市场,外资企业在本地区的市场份额也会迅速扩大。在此过程中,内资企业可以通过模仿、学习外资的先进的生产工艺或先进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然而由于模仿、学习和创新的过程存在滞后性,因此使得内资企业在与当地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地位。Aitken和Harrison(1999)曾提出了“市场侵占”(Market-stealing)的假说来进行解释这种现象。他们认为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是以牺牲当地企业为代价的,它会迫使内资企业的产量减少,从而成本提高,结果导致内资企业从外商直接投资中得到的外溢效应有限。这也是估计结果在统计上表现出本地区行业内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外溢并不明显的原因。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同一地区的二位数行业内(或者说该二位数行业所辖的多个三位数分类行业间)。从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本地区的二位数分类行业内,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存在负的溢出效应。我们认为,内外资企业竞争的相对不公平,加之在二位数行业内,不同的三位数行业间生产的产品多为替代型产品,外资企业销售的替代产品越多,所占市场份额越大,对内资企业的冲击也就越大。因此,在统计上发现外商直接投资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这类渠道对内资企业的外溢效应为负。正如许和连等(2007)利用中国1999 ̄2003年35个工业行业的Panel数据的研究所表明,行业中来自于FDI企业的竞争压力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FDI企业有效的对当地企业产生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

五、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利用中国制造业14,291家企业(其中内资企业8396家,外资企业5895家)1998 ̄200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两类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技术溢出的变量指标,并利用固定效应估计控制了企业、行业、地区不随时间变化的影响,以及通过包含行业、地区与时间的交叉项控制了随时间变化的因素的影响,考察了行业内、行业间以及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员工流动以及人员培训效应对内资企业产生的技术外溢主要发生在本地区二位数行业所覆盖的三位数行业间;在本地区的三位数行业内,由于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具有较高的工资、较好的培训以及工作环境,使得外资企业的员工很难向国内企业流动,甚至吸引了部分员工从内资企业流向外资企业,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此外,由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域性特点使得地区间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内资企业通过人员流动以及培训效应所带来的外溢效应不明显。

(2)外商直接投资企业通过示范效应或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产生的溢出效应主要发生在地区之

间的三位数行业内。与之不同,本地区三位数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该地区该行业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同时,由于二位数行业所辖的三位数分类行业间生产的产品存在较大的替代性,同时又面临外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的直接竞争,因此外资企业市场份额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行业当地企业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3)两类反映FDI企业对内资企业溢出的变量指标,在每一类指标按照地区和三位数行业分类标准细分的基础上,均说明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在行业内,没有发现明显的外溢效应;在行业间,外资企业通过人员培训效应或人员的流动对内资企业产生了积极的技术外溢;在地区间,外资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明显的外溢效应。总之,随着我国引进外资步伐的加快,引资规模的逐步扩大,外资质量的不断提高,内资企业正在逐步的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知识和技术外溢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水平。

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值得考虑:第一,一如既往的引进外资,积极发挥FDI通过技术溢出对我国技术进步的提升作用。第二,进一步提高国内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完善保障体系,增加员工归属感,改善员工工作环境,以此促进外资企业员工到国内企业就业和工作,通过这种人员的流动来带动FDI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技术溢出;提高人才的市场化配置水平,采取相关鼓励政策促使劳动力尤其是技术型人才到中西部地区就业,通过人员在地区之间的流动带动FDI企业在地区之间的技术溢出。第三,在积极引资过程中,不能只求FDI的数量,更要注重FDI的质量,充分发挥FDI企业通过示范效应和竞争效应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责任编辑:蒋东生)

注释

①本文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规定,把外资(包括港澳台投资和其他外国投资)股本占公司注册资本的比例小于25%企业作为内资企业。

②本文的假定之一是技术水平在2位数分类行业层面上不同。

③Wooldridge(2003)把这些观测不到的效应称之为非观测厂商效应或厂商固定效应。

④划分为3个地区,东部、中部和西部,具体划分可参阅许和连、亓朋和祝树金(2006)。

⑤实际上,在模型中包含了地区与时间虚拟变量已经可以部分的捕获省份间随时间变化的影响。

⑥此处,一个暗含的假定是其他的二位数分类行业的外商直接投资对本行业的外溢效应不明显;当然,这种假定有其弊端,如在计算机、仪器仪表等的运用可能会提高某些行业的生产率水平,下文对此作了分析。

⑦由于在简单的相关分析中,要求数据x和y均服从正态分布,但是对于那些不能满足正态分布的数据之间的相关分析应采用非参数相关分析,通常采用秩相关分析,即:Spearman相关分析法。

⑧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指工业企业在报告年度内全部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减去折旧)的平均余额;公式为: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1至12月月初固定资产净值余额+1至12月月末固定资产净值余额)/24。利用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代替固定资产存量,除了对CD生产函数中变量的估计系数的大小有影响之外,对论文的最终估计结果及结论没有影响。

⑨Moretti(2004)曾把劳动力分为受过大学教育并参加生产活动、受过大学教育不参加生产活动、没受过大学教育参加生产等几类,受数据的限制,此处不作细分。

参考文献

(1)陈涛涛、陈娇:《行业增长因素与我国FDI行业内溢出效应》,《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2)仝月婷、胡又欣:《外商直接投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对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经济学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卷第2辑。

(3)潘文卿:《外商投资对中国工业部门的外溢效应——

—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世界经济》,2003年第6期。

(4)沈坤荣:《外国直接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管理世界》,1999年第5期。

(5)王振中:《中国“三资企业”的工资收入及人力资源配置》,《经济研究》,1995年第9期。

(6)许和连、魏颖绮、赖明勇、王晨刚:《外商直接投资的后向链接溢出效应研究》,《管理世界》,2007年第5期。

(7)许和连、亓朋、祝树金:《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6年第12期。

(8)Aitken,B.J.andHarrison,A.E.,1999,“DoDomesticfirmsBenefitfromDirectForeignInvestment?EvidencefromVenezuela”,AmericanEconomicReview,89(3),pp.605 ̄618.(9)BalasubramanyamY.,SalisuM.,SapfordD.,1996,“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GrowthinEPandISCountries”,E-conomicJournal,106.pp.92 ̄105.

(10)Buckley,P.J.,Clegg,J.andWang,C.,2002,“TheIm-pactofInwardFDIonthePerformanceofChineseManufacturingFirms”,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33(4),pp.637 ̄655.

(11)Caves,R.,1974,“MultinationalFirms,CompetitionandProductivityinHostCountryMarkets”,Economica,41(162),pp.176 ̄193.

(12)Crespo,N.andM.P.Fontoura,2005,“DetermininantFactorsofFDISpillovers-whatDoWeReallyKnow?”,WorkingPapersNo.2005/06,DepartmentofEconomics,InstituteforEco-nomicsandBusinessAdministration,TechnicalUniversityofLis-boa.

(13)DunningJ.,1993,“MultinationalEnterprisesandtheGlobalEconomy”,Reading:Addison-WesleyPubl.Co.(14)Feinberg,S.E.andMajumdar,S.K.,2001,“Technolo-

gySpillovers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heIndianPhar-maceuticalIndustry”,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32(3),pp.421 ̄437.

(15)Findlay,R.,1978,“RelativeBackwardness,DirectFor-eignInvestmentandtheTransferofTechnology:ASimpleDy-namicModel”,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92,pp.1 ̄16.(16)Fosfuri,Andrea;MassimoMottaandThomasRonde,2001,“ForeignDirectInvesmentandSpilloversThroughWorkers’Mo-bility”,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53,pp.205 ̄222.(17)Girma,Sourafel;DavidGreenawayandKatharineWake-lin,2001,“Whobenefits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theUK?”,Scottish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48,pp.119 ̄133.(18)Glass,AmyandKamalSaggi,2002,“MultinationalFirmsandTechnologyTransfer”,ScandinavianJournalofEconomics,104,pp.495 ̄514.

(19)GlobermanS.,1979,“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SpilloverEfficiencyBenefitsinCanadianManufacturingIndus-tries”,CanadianJournalofEconomics,12,pp.42 ̄56.

(20)Gorg,H.andStrobl,E.,2001,“MultinationalCompa-nies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AMeta-analysis”,EconomicJournal,111(475),pp.723 ̄739.

(21)Haddad,M.andHarrison,A.,1993,“AreTherePosi-tiveSpilloversfromDirectForeignInvestment?EvidencefromPanelDataforMorocco”,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42(1),pp.51 ̄74.

(22)Hu,A.G.Z.andJefferson,G.H.,2002,“FDIImpactandSpillover:EvidencefromChina’sElectronicandTextileIn-dustries”,TheWorldEconomy,25(8),pp.1063 ̄1076.(23)Kathuria,V.,2002,“Liberalisation,FDI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AnAnalysisofIndianManufacturingFirms”,Ox-fordEconomicPapers,54(4),pp.688 ̄718.

(24)Kokko,A.,Tansini,R.andZejan,M.C.,1996,“LocalTechnologicalCapability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fromFDIintheUruguayanManufacturingSector”,JournalofDevelopmentStudies,32(4),pp.602 ̄611.

(25)KokkoA.,1996,“ProductivitySpilloversfromCompeti-tionbetweenLocalFirmsandForeignAffiliates”,JournalofIn-ternationalDevelopment,8,pp.517 ̄30.

(26)KokkoA.,1992,“ForeignDirectInvestment,HostCountryCharacteristicsandSpillovers”,TheEconomicResearchInstitute,Stockholm.

(27)Konings,J.,2001,“TheEffects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DomesticFirms:EvidencefromFirm-levelPanelDa-tainEmergingEconomies”,EconomicsofTransition,9(3),pp.619 ̄633.

(28)Lipsey,R.&Sj"holm,F.,2004,“ForeignDirectIn-vestment,EducationandWagesinIndonesianManufacturing”,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73,pp.415 ̄422.

(29)Li,Xiaoying,XiamingLiuandDavidParker,2001,“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intheChineseManufacturingSector”,EconomicSystems,25,pp.305 ̄321.(30)Liu,X.,Siler,P.,Wang,C.andWei,Y.,2000,“Produc-tivitySpillovers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EvidencefromUKindustryLevelPanelData”,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31(3),pp.407 ̄425.

(31Liu,X.,Parker,D.,Vaidya,K.andWei,Y.2001,“TheImpact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onLabourProductivityintheChineseElectronicsIndustry”,InternationalBusinessRe-view,10(4),pp.421 ̄439.

(32)LiuZhiqiang,2006,“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echnologySpillovers:TheoryandEvidence”,JournalofDevel-opmentEconomics,ArticleinPress,Devec-01267.

(33)Moretti,Enrico,2004,“Workers’Education,Spillovers,andProductivity:EvidencefromPlant-LevelProductivityFunc-tions”,AmericanEconomicReview,94(3),pp.656 ̄690.(34)Sinani,E.andK.E.Meyer,2004,“SpilloversofTech-nologyTransferfromFDI:TheCaseofEstonia”,JournalofCom-parativeEconomics,32,pp.445 ̄466.

(35)Walz,U.,1997,“Innovation,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Growth”,Economica,64,pp.63 ̄79.

(36)WangJ.andM.Blomstrom,1992,“ForeignInvestmentandTechnologyTransfer,ASimpleModel”,EuropeanEconomicReview,36,pp.137 ̄155.

(37)Wei,Y.andLiu,X.,2001,“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China:DeterminantsandImpact”,EdwardElgar.

(38)WeiY.andX.Liu,2006,“ProductivitySpilloversfromR&D,ExportsandFDIinChina’sManufacturingSector”,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37,pp.544 ̄557.

(39)WangJ.Y.,1990,“Growth,TechnologyTransferandtheLong-RunTheoryofInternationalCapitalMovement”,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9(3-4),pp.255 ̄271.

(40)Haskel,J.E.,SoniaC.PereiraandMatthewJ.Slaugh-ter,2002,“DoesInwardForeignDirectInvestment,BoosttheProductivityofDomesticFirms?”,NBERWorkingPapersNo.8724.

(41)Castellani,DavideandAntonelloZanfei,2002,Multi-nationalCompanies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IsthereaSpeci-ficationError?,Mimeo,UniversityofUrbino(Italy).

(42)Keller,WolfgangandStephenYeaple,2003,“Multina-tionalEnterprises,InternationalTradeandProductivityGrowth:Firm-LevelEvidencefromtheUnitedStates”,CEPRDiscussionPaperNo.3805.

(43)RuaneFrancesandAliUgur,2002,“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InTheIrishManufactur-ingIndustry:EvidenceFromFirmLevelPanelData”,TrinityE-conomicsPapers20026,TrinityCollegeDublin,DepartmentofE-conomics.

(44)Gorg,H.andStrobl,E.,2003,“SpilloversfromForeignfirmsThroughWorkerMobility:AnEmpiricalInvestigation”,RoyalEconomicSocietyAnnualConference,89,RoyalEconomicSociety.

(45)FotopoulosG.,LouriH.,2004,“FirmGrowthandFDI:AreMultinationalsStimulatingLocalIndustrialDevelopment?”,JournalofIndustry,CompetitionandTrade,4(3),pp.163 ̄189.(46)PatrikKarpatyandLarsLundberg,2004,“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ProductivitySpilloversInSwedishManufac-turing”,PaperprovidedbyOrebroUniversity,SwedishBusinessSchoolinitsseriesWorkingPapersNo.194.

(47)Barrios,Salvador,2000,“AretherePositiveSpillovers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EvidencefromSpanishExperi-ence(1990 ̄1994)”,mimeo,UniversityofManchester.

(48)Zukowska-GagelmannK.,2000,“ProductivitySpilloversFromForeignDirectInvestmentInPoland”,EconomicSystems,24(3),pp.223 ̄256.

(49)Baltagi,B.,1995,EconometricAnalysisofPanelData”,JohnWiley&Sons,NewYork.

(50)国家统计局:《工业企业统计年报》,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效益分析 第一章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分工的细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全球范围内展开,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近20年的持续高增长之后也开始步入以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转型时期。市场容量的扩大、需求的多层次性、工资差距的变动以及“消费断层”的存在促使在华外商直接投资无论在投资动机、投资方式还是在投资类型方面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1.1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现状 1.1.1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外商直接投资项目规模看,2002年我国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4171项,是1983年的54倍、1990年的约5倍;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规模看,2002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合同外资金额达827.68亿美元,分别是1983年和1990年的约43倍和13倍;最后,从外商对华实际投资规模看,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达527.43亿美元,是1983年的65倍、1990年的15倍。2008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和纳税分别已经占全国的30%和21%,占出口的比重高达55%,直接吸纳的就业人数达到4500万,在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在中国投资的达到480家。截至2009年5月底,中国累计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约9000亿美元。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增长速度持续稳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无论在批准项目数、合同外资额,还是在实际利用外资额上都保持着稳定的增长速度。1984-2002年全国批准外商

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增长率为24.91%,其中,1984-1998年均增长率更高达59.4% 。合同外资额增长率总体上也保持着增长的态势,1984-2002年均增长率为21.47%。实际利用外资金额1999年出现下降外,其余年份均保持增长,1983-2002 年,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速高达33.5%。近几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也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要特征调整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2007年,中国企业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额达到190亿美元,是2004年的3.4倍,2008年又增长到410亿美元。由此可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额仍持续稳定并且保持着快速增长的状态。 1.2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特点 1.2.1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过去主要集中于以轻纺为主的传统工业,近年来开始转向重工业方面投资,逐步投向石油化工、冶金、汽车和飞机等工业。另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也迅速增加,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也得到了有效遏制,使得外商在华投资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最近几年外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投资发生了重要变化,我国制造业正在从加工组装基地向全球制造基地转变。随着跨国公司投资规模的扩大和投资水平的提高,中国在继续保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同时,在高附加值产品和技术研发上的优势也开始形成。以往许多跨国公司不愿意向中国转移最先进的产品和技术,但这种状况最近几年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量日本企业正在将最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产品转移到在华投资企业。例如东芝在华投资已由以往集中于家电、机电、能源领域转向信息技术及软件领域,并将在今后加大IT业方面的投资。阿尔卡特将其全球先进技术和产品向在华合资企业和中国市场全面开放,上海贝尔阿尔卡特有限公司将全面获得阿尔卡特开发的最新技术和产品。柯达公司已经将全球的Easyshare数码相机生产转移到上海。医药行业中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在中国生产其最新产品,将中国列入全世界其新药上市首批名单等等。 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427]夏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分析 崔健.吉林大学,2013. 摘要: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为扭转经济颓势,美国先后推出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9月再次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3),并于同年12月加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事实证明其财政、货币政策都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影响。本文通过研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全球,尤其是对中国产生的溢出效应,有助于合理预估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发展。全文可分为四部分: ------------------------------------------------------------ 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效应风险述评 内容提要: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内企业业绩具有诸多正面效应和积极作用。但随着外资进程的加快,利用外商对华投资的风险问题也随即出现,亟待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本文在问题提出的背景下,就近期相关中外资风险的问题进行文献综述和评价,进而提出规避风险的政策建议,以期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FDI风险政策建议 一、问题背景 我国改革开放,利用外资所取得的成绩令世人瞩目,但伴随引资战略进程的加快,我国在引进和利用外资中存在一些潜在风险,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许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国内被外资垄断的一些行业,排挤了我国民族企业,威胁到我国的产业安全,加大了国内市场风险。其次,外贸依存度虚高,外企出口占总出口的50%以上,反映了出口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很大程度上依赖外企实现,我国对外资的依赖性过高,影响到我国的国际收支安全,加大了国际市场风险。第三,外资的技术外溢效果从总体上看不太明显,我国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绝对层次的现状并没改变,贸易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也没扭转,表明利用外资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目标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第四,外企的技术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增强了我国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性,影响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积极性,技术的相对落后使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偏低,加大了国际和国内市场风险。第五,外资对总体就业的贡献率很低,与其在我国获取的利益不成比例,同时,外资的区域选择偏好也加剧了我国地区经济差异和个人收入差异。 尽管目前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对此方面问题进行了有效的理论探讨,但绝大多数国内专家在从总体上论述了外资的正面效应后,只是略带论述了外资的负面效应,还不够深入;或从单个方面探讨外资的负面影响,如国内学者在技术外溢和技术安全方面,运用了大量的计量与实证的分析方法,但分析结果大相径庭,对统计计量标准与方法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作为国外学者则是针对发展中国家整体进行分析,或以中国为例进行局部分析,直接对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客观分析的较少,并且国外专家分析也难免会从自身的角度和立足点出发来看待中国问题,不一定完全符合我国国情。虽然外资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有专门阐述,但缺乏理论系统分析,因此本文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全面履行人世义务的过渡期即将过去。这意味着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将加快,外资会以更快的速度进入我国,国际投资的自由化趋势难以逆转。在积极参与了与其他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多边投资自由化活动中,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存的现象使我国的政策出现了两难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研究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金融市场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在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中起到了重要的枢纽作用和关键的推动作用。然而,经济快速发展所积累下来的金融风险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很容易引起连锁反映,从而引发全局性、系统性的金融危机,并殃及整个经济生活,甚至导致经济秩序混乱与政治危机。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背景下,正确识别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及时、准确监测,采取适当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进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又是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次贷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散,欧债危机刚刚有所缓和,全球金融市场仍处于恢复、调整期的严峻形势下,把目光汇聚于极端情况下金融市场风险的度量、管理及其传导机制的分析上,通过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研究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为识别和管理风险创造良好条件,无疑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从金融风险的度量和溢出效应入手,先采用定性的方法了分析我国金融业存在的风险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采用VaR、ES、CARE、CoVaR、GARCH、SV、Copula、MCMC等多种定量方法,来分析我国所面临的金融风险及其传导机制,立足我国经济转型的特征,探讨如何通过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稳定,具体工作如下:(1)极端损失出现时,以分位数为基础的QVaR估计值会出现完全低估风险的情况。而从业人员和监管部门通常更关心就是在异常波动和极端损失(如经济危机、市场崩盘等)出现的情况下,金融资产所面临的最大潜在风险。为了避免QVaR模型的这些缺点,采用以Expectile模型为基础VaR度量方法(以下简称EVaR)来构建向量自回归期望分位数模型(CARE),并以此来计算金融收益序列的VaR和ES,用以度量金融市场风险。通过对上证指数和深圳成指的实证分析发现:CARE模型在对金融收益序列的VaR估计与预测方面,明显优于金融风险管理实务界主流的RiskMetrics模型,也优于CAViaR模型,而且在ES度量方面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 (2)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考察两个市场间风险传导的实质就是检验其风险-Granger因果关系。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结合时变Copula-GARCH模

外国直接投资RD与溢出效应对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

国际经济学 外国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中国四个高技术行业的分析(初稿) 黄烨菁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内容摘要:论文在回顾了国内外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文献,归纳出该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结论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文采用面板数据的模型方法,选取了中国四个高技术产业下的18个小产业为分析对象,对这些产业从1997年至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产生的生产率溢出效应作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指出外商投资企业的雇员与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对国有企业的生产率有正的影响,可见,外商直接投资过程中的“人力资源”因素是外资溢出效应的来源。 关键词:外商投资溢出效应技术 一、有关溢出效应含义和相关的实证研究的文献回顾 对于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研究是近年来外资对于东道国经济发展间接效应研究中的一个主题。在有关外资给发展中东道国带来的间接效应的研究成果中,大量论文都分析了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的各种类型的关联所产生的积极效应,这些在直接的外资投资收益之外的积极影响成为溢出效应的来源,主要表现在本地企业技术提升、出口渠道的扩大和企业管理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改善。其中有论文从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角度对外资的这个间接技术效应作过分析(陈国宏,1997;李平,2001)。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实证研究而言,由于对象和方法上的差异,有关溢出效应的存在和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从1974年到2001

年期间国外学者正式发表的有关外资的生产率溢出效应的经验研究中,14项研究得到了溢出为正的结论,13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不确定的结论,4项研究得出了溢出为负的结论。就中国利用外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在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产业增长与技术进步的研究,溢出效应都作为一个积极效应被提出,但是,同时也有论文分析了外资给当地企业带来的负面的间接效应。就相关的实证研究而言,不同的研究项目对于溢出效应的检验的视角、数据的来源和检验方法有着不同的观点,得出的结论也因此不同。 (一)有关外资溢出效应的内涵 首先,就外资溢出效应的定义而言,由于溢出效应的具体内容和发生机理是一个复杂的很难精确定义的过程,因此,它是伴随着外资为源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扩散而产生,有关的研究认为导致溢出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要素不同于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在本质上表现为信息和知识,具备自然的外部性,在与生产过程结合的过程中,产生扩散和对外传播,这成为溢出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目前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产业内的溢出效应,其发生的机制是在同一产业内的外国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尤其是在价值链的环节之间存在分工关系的外国企业和国有企业之间各类形式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联。有关这个关联对当地企业和相关产业的贡献,由于是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经济效益和税收收入之外的利益,因此就它对东道国经济的贡献而言,是属于一种溢出,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投资的外部效应(Meier, 1976)。也有学者将它定义为外商投资对东道国的经济效率和经济增长或发展能力发生无意识影响的间接作用(何洁,2000)。 在通常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比同行业的国有企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他们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个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中国工业排名世界第一的前20個项目 (2014年初統計) 2010年,中国工业生产能力就已超过了美国,成为全球制造第一大国。2013年底,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如果我们要把中国排名第一的所有工业品都罗列出来,那将是让人眼花缭乱且不胜其赘的一大串名单。现在就让我们看看中国排名第一的前20个主要工业产品情况: 1.生铁2013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6.58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总产量的59%;与1978年中国生铁产量3479万吨相比,增长了17.9倍,翻了将近9番。 2.煤炭2013年中国煤炭产量为36.6亿吨,为全球最大产煤国,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一半;为1978年 6.1亿吨的6.6倍。 3.粗钢2013年中国的粗钢产量为 7.17亿吨,占全球15.5亿吨粗钢产量的46.3%,排名世界第一,超过第2至第20名的总和;与1978年的3178万吨相比,增长了21.6倍,翻了10番半。 4.造船2013年,中国的造船完工量6021万吨,虽然受全球主要是欧美市场萎缩的影响比上年下降21.4%,但仍位居世界第一位,占到世界总造船量的41%。中国造船 5.水泥2013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1.84亿吨,排名世

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是1978年6524万吨的33.5倍。 6.电解铝中国的电解铝产量为1988.3万吨,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总产量的65%以上。7.化肥2013年中国化肥产量6840万吨,是世界最大化肥生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35%;是1978年869.3万吨的7.9倍。8.化纤2013年化纤产量7939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平板玻璃产量7.14亿重量箱,超过世界总产量的50%;工程机械销售总额达59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3%。9.汽车2013年中国汽车产量1927.18万辆,连续四年蝉联世界第一,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5%,稳坐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大国的宝座;是1978年14.91万辆的129.25倍。10.彩电2013年中国的彩电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48.8%。彩电装配 11.手机2013年中国的手机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70.6%。12.集成电路2013 年中国的集成电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达到90.6%。13.黄金更有趣的是,随着黄金投资热在中国兴起,2010年中国还生产了340吨黄金,排名世界第一。14.贸易总额2013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87万亿美元,超过了美国的3.82万亿美元,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出口贸易国,与1978年的167.6亿美元相比,增长了惊人的230倍。15.科技人力资源截至2009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内容摘要:近年来,在世界范围上,中国被广泛地认为是引入外商直接投资促进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主流文献应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框架得出结论,认为外商直接投资透过资本形成、出口扩张、技术转移和推动经济结构和制度转变促进了中国经济发展。本文则从涵盖结构主义、激进政治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等学派有关外商直接投资和后进发展研究的一个多方位视角,来评价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得出,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确实促进了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却妨碍了生产性效率的提升、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综合而言,总的效应却应该是偏向于负面的。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相对生产率,比较优势,经济发展 一、现有文献概述与批评 现有的研究文献绝大多数遵循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在不同程度上,它们接受这样的假定,认为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意义,是代表了接受体的资金和技术资源的一种“净增加”。这种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将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总量的主要指标的比率简单标示出来,然后“读出”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得出判断,按照国际标准,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和外商直接投资与固定资本形成之比,在1980年代相对较小,进入1990年代以后就开始大幅度上升。这些研究同时发现,在日益扩张的中国外贸出口中,外资所占份额也在急剧上升。这两项指标,对于迅猛发展的沿海地区省市表现得尤为显着(Chen et al. 1995; Kaiser et al. 1996; Lardy 1995; Whalley and Xin 20XX; Zhang and Song 20XX)。 第二种方法,可以说是第一种方法的补充,主要专注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各项指标之间关系的回归分析。这种分析意在检测外商直接投资对可观测的指标,如GDP增长等的间接影响,这种影响在在第一种分析中不能够显示出来。另外也试图想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对那些不可观测的指标,如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影响。这些分析发现对于各种不同的回归模型结果各异,但总体结论是,相关性都表现为正,而且在统计上显着。其中最乐观的发现是,在1990年代,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年增长达%,加上外商直接投资通过资本形成使GDP增长个百分点,那么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总贡献在1990年代年平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济论文

中国相邻省份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分析_经 济论文 论文导读::本文基于中国29个省市1990-2006年间的数据,引入省份产出变量,在Solow增长模型框架下对全国29个省份与其相邻省份之间的相互溢出效应做了分析。结果发现:京津唐地区经济联系度低,区域合作性较差;长三角地区形成了良好的经济互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围地区快速发展;南部沿海地区中广东省对邻省的经济带动作用不足,福建省对邻省的溢出效应为负值;中部地区中的河南、安徽、湖北以及西部地区中的宁夏与其相邻省份互动性良好;东北地区之间区域合作较差,辽宁省的经济辐射作用不大。论文关键词:相邻省份,溢出效应,Solow增长模型 一、引言 我国地区经济增长表现出了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的产出不仅依靠自身内部条件,同时受到其他地区产出尤其是相邻地区产出的影响,表现为经济增长溢出(陈丁、张顺,2008)。经济增长溢出效应越大,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高,产业互补性越强;溢出效应越小,则地区间经济联系度越低,产业互补性越差。一个地区与其相邻地区通过聚集和辐射相联系,聚集主要是源于自身的规模效益、市场效益、人才效益和设备效益等吸引着相邻地区的要素向本地区聚集;辐射指本地区对相邻地区的综合影响能力和发展带动能力,表现为产业带动以及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的溢出等(刘崇献,2005)。研究各个地区与其相邻省份的互动关系,对于我国各省份明确当前形

势、制定经济政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经济增长溢出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 Ying(2000)从中心-外围理论的角度出发,使用空间数据分析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4年省份产出增长率的相互作用,证实了中国空间经济存在溢出效应,其中广东省是全国经济增长的中心,对周围的沿海省份海南和广西有显著的正溢出效应,而对周围的非沿海省份湖南和江西则极化效应明显。 Brun,Combes and Renard(2002)利用Barro(1991)式的增长回归方程,对我国28个省份1981-1998年的平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对中部地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东部地区内部溢出效应也很明显,但是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则溢出效应不显著,进而得出在短期内溢出效应的作用不足以使中国区际经济差异缩小的结论。王铮、刘海燕、刘丽(2003)在Douver and Peeters修正的Mundell-Fleming模型的基础上经济论文,对模型进行改进,建立了区域间GDP溢出研究模型,根据1984-1999年数据的回归结果,得出我国东中西部GDP溢出效应明显,其中中部地区的发展起着主环节作用的结论。 李国平、陈安平(2004)以1978-2001年东中西三大地区实际GDP 的增长率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证实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东部自身,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陈安平(2007)以1953-2004年我国八大区域的人均实际GDP为变量建立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结果表明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和云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我国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FDI技术溢出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一种外部效应是指由于FDI 进入东道国其带来的技术对当地的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劳动力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贡献而FDI投入方却无法因带这些贡献而得到相应回报的现象。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最早的技术溢出是由MacDougall(1960)在分析FDI的一般福利效应时提出的。 Cooden(1960)和Caves(1971)分别考察了FDI对最佳关税、产业模式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多次提及溢出效应。Blomstrom(1998)将国际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定义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FDI引起当地技术或生产力的进步而跨国公司无法获取其中的全部收益的一种理论。 Caves(1974)分别检验了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他发现在加拿大制造业中,当地企业的利润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正相关,而在澳大利亚制造业中劳动生产率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也呈现正相关。Blomstrom和Perssom(1983)选用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将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同时选用行业资本密集度以及劳动力绩效作为影响特征变量,实证得出了存在正技术溢出效应。Blomstrom和Wollf(1989)选用墨西哥1965年~1984年的行业时间序列数据,检验了某些特定产业内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地企业的生产力水平与跨国公司子公司的生产力水平存在趋同现象,同时当地企业生产力水平

提高的速度与行业内的外资份额呈正相关关系,从而也得出了存在正溢出效应的结论。李平(1999)对中国各部门内不同产业之间的技术溢出效应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重点研究了产业自身的产品内含型技术和资本内含型技术对其他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选取的12个制造业产业中,他发现绝大多数产业之间均存在着一定的资本内含型技术溢出效应。姚洋(1998)利用第三此全国工业普查的资料发现行业中如果外国三资企业数量比重每增加一个百分点行业的技术效率就会提高1.1个百分点。秦晓钟、胡志宝(1998)采用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95年工业普查数据,对含采掘业、电力煤气等39个行业进行了检验,得出FDI的行业内溢出效应明显存在的结论。何洁、许罗丹(1999)借鉴Feder (1982)模型实证得出“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技术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技术外溢作用就提高2.3个百分点”的结论。沈坤荣(1999)利用各省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量与各省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横截面的相关分析得出FDI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每增加一个单位可以带来0.37个单位的综合要素生产率增长。陈涛涛(20__)利用我国制造业84个四位码行业的数据实证发现当内外资能力差距较小时有助于溢出效应的产生。 以上文献均侧重于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性和其效应方向的研究而忽略了对影响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因素的作用的分析。实际上FDI的进入东道国并不是主动产生技术溢出效应的而是需要与一定的东道国具体因素相结合本文将就几个重要的影响

最新中国制造业企业500百强排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 百强排行

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排行榜名次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万元) 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196904221 2、东风汽车公司 36883383 3、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36727716 4、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29401552 5、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27298409 6、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25720490 7、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25421754 8、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24118198 9、河北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2709711 10、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20988800 11、首钢总公司 19753446 12、中国铝业公司 19543309 13、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19069111 14、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18507600 15、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17862398 16、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6224204 1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6084475 18、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15769729 19、鞍钢集团公司 15157209 20、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14669743

21、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14252440 22、海尔集团公司 14053629 23、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14022404 24、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13535530 25、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11845598 26、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11671971 27、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1654838 28、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0976027 29、光明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10417152 30、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9942011 31、天津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9852214 32、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9665895 33、天津中环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 9480707 34、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9233633 35、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9113760 36、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9043872 37、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8634538 38、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515615 39、天津天钢集团有限公司 8300015 40、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8119180 41、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8035667 42、上海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282682

外商直接投资利弊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利弊分析 (2009-04-09 11:29:19) 鲁月峰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综述 麦克杜格尔(Macdugall,1960)较早对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做了理论研究,后经肯普(M.C.Kemp)等人对其分析的发展形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一般模型。麦克杜格尔和肯普认为国际间的资本流动将使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率趋于一致,从而可提高世界的总产量和各国福利。麦克杜格尔以后,随着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明显扩大和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西方学者采用宏观结构分析和微观行为分析的方法对国际直接投资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许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其中有海默(Hymer1960)等人的垄断优势论,哈佛大学教授维弄(R.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巴克利(P.J.Buckley)等人的市场内部化理论,邓宁(J.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论,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的比较优势论等等。在国际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和A.斯特劳特1969年创立的“两缺口”模型,该模型认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经济发展主要受三种因素约束:一是储蓄约束,即国内需求水平低,不足以支持国内投资需求的扩张,二是外汇约束,有限的外汇收入不足以支付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品和消费品进口,三是吸收能力约束,即由于缺乏必需的技术和管理,无法有效的使用外资和各种资源,这三种约束都将阻碍经济发展。实质上双缺口模型是在新古 典增长理论的框架下得出的,而以罗默(P.Romer)、卢卡斯(R.Lucas)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认为,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贸易可以产生一种外溢效应(Spillover),加速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传递,从而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实证研究方面,西方学者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跨国比较分析来研究外国资本流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常的做法是将经济增长率对外国投资水平和外国资本的积累进行回归分析;另一种做法是通过生产函数导出的增长方程研究外国资本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对国际资本流入与国内经济增长特别是发展中的东道国的各种实证分析中,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资本流入促进了接受国的经济增长,有的学者对国际资本流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持否定态度。其中,V.N.Balasubramanyam 和M.Salisu利用46个国家的样本数据检验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世界银行学者Husian和Jun应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东亚国家(不包括中国)1970-1988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外国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另外如Raghuram G.Rajan,Eduardo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城市发展与城市间溢出效应的研究分析 广佛日趋同城化、珠三角拟定打造“两小时生活圈”、苏中板块应承长三角顺势而起,中国城市发展呈现大城市辐射周边城市且区域日益紧密联结的发展态势。城市间的溢出效应,是指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资本流动、意识观念扩散等有形或无形资产的转移扩散至周边地区的现象。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一般学者都普遍解读为城市间的“互利双赢”“联姻之好”“做大做强”的壮举,其中体现在以下几个依据:(1)不同等级之间的城市发展对溢出效应的需求;(2)中心城区对周边城市的“溢出”对其的带动发展作用;(3)低位城市对接高位城市,解决了大城市空间发展限制问题;(4)城市间的互补借力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5)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于城市群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间的关系认定,应存在以下几种格局,“互利双赢”“两败俱伤”“各有取舍”。溢出效应也可以相应的分解为“正溢出效应”、“负溢出效应”、“回波效应”。正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积极因素,即产业转移、资本流动等带给周边城区的发展机遇和正面影响。苏中板块小城市群以上海、苏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为依托,乘着中心城区调节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模式的的机会,充分利用大城市的溢出因素,提升自身经济水平,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负溢出效应,是指溢出效应中的消极因素,即高位城市的溢出因素对周边城区的不利作用和负面影响。城市的溢出因素,也包含大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拉力作用以及城市化演化过程中的负面问题,比如,生活垃圾、大气污染、水质污染、空间限制、交通堵塞等城市化问题。这些城市溢出因素带来的城市间复杂的利益问题,既加深了中心城市的城市化问题,也加剧了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北京近郊的垃圾村镇,成为大城市经济发展负溢出效应的现实例子。回波效应,也称为反馈效应,是指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溢出效应的反效应。利用水纹为例,中心城市可视为小石子投入水湖的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产生的水纹一圈圈向四周扩散,越靠近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深越清晰,越远离中心点,水波纹路越浅越模糊。在表面的水纹掩盖下,水底相应的生产回波,对中心城市产生一个反馈的作用,即城市间的回波效应。这表现为周边地区对中心城市辐射的反作用力,即“各有取舍”。 区域间溢出效应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空间经济学研究的热点。正是这种区域间的相互作用,才把空间上彼此分离的城市结合为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即城市空间体系。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都在着力打造具有高成长性、强辐射作用的城市群。从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到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再到东北、西北地区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我国的经济区域规划和相关指导性意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密集出台。关于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路径的探究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而经济地理学所阐述的空间外溢效应可以成为解释城市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正确认识城市间的溢出效应,对规划城际间发展模式、评估城市群的发展效益以及界定城市间的发展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区域间的溢出效应在空间是受限的,由于溢出因素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多维度,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周边城区的消化吸收作用很难做到“鱼和熊掌都可兼得”,利弊共存,各有取舍。在城市群的规划政策中,应注意城市间正溢出效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从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规模、主体特征、产业结构、区域分布等角度分析了近年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verall scal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industrial structure, regional distribution, etc.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transnational operation in recent years, especially since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关键词:制造业;跨国经营;现状 key words: manufacture;transnational operation;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f1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2-0198-02 1 跨国经营总体规模 2006年末我国对外企业投资非金融类累计存量为750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3.3倍,占世界fdi存量的0.85%,排第13位。2012年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72.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其中,对俄罗斯投资实现高速增长,达117.8%,对美国、日本、东盟、中国香港的投资均实现两位数的较快增长。目前已有5000多家国内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 响 论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 摘要: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影响的具体机制进行了阐述,然后在赵奇伟等(20xx)所构建的理论模型的基础上进行经验分析。采用我国1997~20xx年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现有外资规模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滞后,是造成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为负的原因之一。文章最后针对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以获取正向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开放程度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不少学者认识到东道国开放程度会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产生重要影响。通常而言,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大小是随着该国开放度的提高而增加的。这是因为外资比重越大,当地企业与其接触的机会就越多,示范-模仿效应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Findlay,1978)。而且,较高的开放程度意味着国内企业本身的技术能力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同跨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进行竞争(蒋殿春、张宇,20xx)。此外,出口的扩大可以使国内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从而为国内企业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设备的引进提供资金来源(何洁、许罗丹,1999)。但蒋殿春和张宇(20xx)还指出,如果行业中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过

高,跨国公司就会对行业内的东道国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冲击,从而使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果往往不理想。尽管上述研究从不同侧面讨论了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但是还没有人详细阐述这种影响的具体机制,相关的实证研究也缺乏理论基础。所以,本文首先对东道国开放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具体机制进行了描述,然后又以赵奇伟等人(20xx)所建立的一个包含制度因素的内生增长模型为基础,建立计量模型,就东道国开放度对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的结果做出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一、东道国开放程度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机制分析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我们有必要解释东道国对外开放度是如何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实现途径的。 1. 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实现途径外商直接投资的溢出效应包括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和负向的竞争效应。首先,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实施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引起当地技术进步,带来积极的技术外溢效应。张诚等人(2001)认为积极的技术溢出效应主要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第一,跨国公司采用先进技术对当地企业产生示范作用,或者通过增加竞争压力,迫使国内竞争对手谋求提高技术水平,并引起当地企业的模仿;第二,通过跨国公司的员工流向本地企业而实现技术溢出;第三,跨国公司子公司会以供应商、顾客、合作伙伴等身份与当地企业建立起业务联系网络,从而通过前向联系与后向联系带来技术溢出。其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排行

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排行 来源:凯德利冷机 w w w.S z k a y d e l i.C o m 我司经常关注这个行业,这个行业用低温冷水机、大型螺杆冷水机组用得多,这里就有不少我司重要客户。 2015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发布会暨化工大企业高峰论坛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举行。今年的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整体显示了较强的盈利能力,呈现出几大特点:获利能力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以占中国化学工业不足2%的企业数,取得了占全行业47.4%的主营业务收入;民营企业效益最好。 2014中国化工企业500强名单尚未完全公布,以下是2012中国化工企业500强排行榜: 化工行定名次企业名称 1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辽宁华锦通达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滨化集团公司 5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6四川宏达股份有限公司 7江阴澄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8山东金诚石化集团 9杭州中策橡胶有限公司10神华宁煤集团煤化工公司 11山东京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2云南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13旭阳控股有限公司14贵州瓮福集团有限公司15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16亚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17华勤橡胶工业集团18江苏金浦集团有限公司 19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山东东岳集团化工有限公司 21山东东明石化集团有限公司22浙江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3浙江传化集团有限公司24佳通轮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5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6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 27绍兴远东石化有限公司28天津大沽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9山东海化集团30三角集团有限公司31兖矿集团有限公司

32中化弘润石化有限公司33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34山东昌邑石化有限公司35神马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36翔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37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 38山东华星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39华峰集团有限公司 40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41正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珠海BP化工有限公司43山东垦利石化集团有限公司 44贵州开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5巨化集团公司 46青岛丽东化工有限公司47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8宜昌兴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49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0山东玉皇化工有限公司51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 52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3南通化工轻工股份有限公司 54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55山东联盟化工集团 56山东永泰化工集团有限公司57山东玲珑集团有限公司 58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9天津天女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0红太阳集团有限公司61上海宝钢化工有限公司 62风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63河北华戈化学集团 64山东恒源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65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66铜陵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67兴源轮胎集团有限公司 68山东金岭集团有限公司69河北金锐鑫海化工有限公司 70唐山首钢京唐西山焦化有限责任公司71宁夏宝塔石化集团有限公司72河北三高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73山东海力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74山东海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75大庆中蓝石化有限公司 76云南云维股份有限公司77东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78湖北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79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80四川龙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81安徽辉隆农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2上海涂料有限公司83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通过综述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理论关系,发现大多数研究都以二者的总额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得出结论。本文选取1985—2008年作为研究时间段,首先定性分析外商在华直接投资与中国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验证其结论,并利用E-G两步法进一步定量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后深度考察外商对华直接投资与FDI企业贸易额、剥离出FDI企业贸易额后的对外贸易额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二者的相关性得出比较全面和深入的结论。 关键词:FDI;对外贸易;相关性 一、理论基础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性。1978年,小岛清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失去比较优势的企业可以利用其标准化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东道国和母国经济结构互补的前提下,这种来自于母国失去比较优势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将流向东道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从而增强双方的贸易基础,因此具有“贸易创造”效应。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替代性。1957年,蒙代尔在《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一文中,假设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技术下,通过一个模型,从静态角度考察了贸易和投资相互替代的两种极端情况,即禁止性投资如何刺激贸易,已经禁止性贸易如何刺激投资。分析了国际贸易与要素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当商品贸易存在障碍时,国际资本流动可以弥补和调节各国间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达到世界均衡,并导致资本要素价格和商品价格的均等化。而当生产要素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在国际间发生转移,且不存在任何贸易障碍的情况下,只要资源禀赋有相对差异,两个国家之间就必然会发生贸易,其结果是实现世界均衡和商品及要素价格均等。 第三,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间的替代与补充交织性。Markusen&Venable(1998)在解释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间的关系时,将投资分为国内投资、垂直型投资和水平型投资3种方式。垂直型投资与国际贸易产生互补效应,水平型投资与国际贸易产生替代效应,而各国知识资本禀赋的差异使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交织存在。Patrie(1994)根据投资的动机,将外商直接投资分为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3类,并提出市场导向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而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互补效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