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学概论串讲资料

美育学概论串讲资料
美育学概论串讲资料

1.我国古代综合性的教育活动是(六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作者是(蔡元培)。

2.“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出自(《荀子》)。

3.人的基本特质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

4.贺加斯最著名的美育命题是(寓教于乐)。

5.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音乐名称是《韶》

6.美育中最基本、最有效、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是(艺术教育)。

7.间接、含蓄的喜剧审美类型是(幽默)。美育的本来含义是(感性、情感教育)。

8.人类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叫(审美创造)。

9.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法。

10.人类可以自由把握、创造新形式的能力叫(审美想象力)。

11.审美意识具有(个性)。自然学科的主要追求是(真)。

12.美育实践中美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

20世纪以来的我国著名美学家是:蔡元培、朱光潜、王国维。

审美意识的构成部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价值理想。

自然学科的美主要体现在:科学美、技术学

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

文化所包含的两大层次是:物质、精神。

美育过程应当遵循的原则是:体验原则、交流原则、个性化原则、阶段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1.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2.审美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也是人格的内在要素之一,其最终价值就是它的(人生价值)。

3.(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觉和情感。

4.作为感性教育的美育具有(感性泄导)和(感性升华)两种特性。

5.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伊特、自我、超我组成。

6.审美个性发展最重要的两方面是(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趣味)。

7.艺术教育的主要功能包括(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两部分。

8.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取决于(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人感情、趣味、人格的教育,促进人的审美发展。

自然景观:指的是自然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色和某些人工建造的景物。

人文景观:指的是那些具有人文学科知识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观。

景观美育: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或观赏性的景色和景物,启迪人的心智、陶冶情操的教育。

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内容,传授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育。

1.德国的席勒最早提出美育理论的著作是(《美育书简》)

5.马克思所说的发展最完美的时代是指(古希腊)

6.人类审美需要不可超越的基础是(生存需要)

7.以不和谐为基本特征的审美形态是(丑)8.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审美范畴是(气韵)

9.辛辣、尖刻、批判性的审美类型是(讽刺)10.催人泪下、令人深思的审美艺术形态是(悲剧)

11.直接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是(音乐)12.以点画线条组合为主要手段的空间造型艺术是(书法)13.戏剧审美核心是(演员)14.电影中蒙太奇手法是(剪辑)

15.过程本身即是目的、即可获得满足的活动类型是(审美活动)

16.中国园林的典范之作拙政园位于(苏州)17.种类繁多的自然景观其共同的审美特征是(形式美)

18.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发展有(从个体到社会)19.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文化)

20.在美育实践中美育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教师)

1.审美个性发展最重要的部分是(审美创造审美情趣)

2.自然学科教育的特征有(客观性系统性实践性)

3.普通教育中“心”的教育是指(德育智育美育)

4.形式美的基本构成因素有(比例均衡对称和谐)

5.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包括(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

6.美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审美需要发展审美能力塑造审美意识促进审美创造引导审美生活)

7.科学美完整包括(真实美严谨美深刻美)

8.人文学科的审美因素包括(艺术美理论美人性美)

1.(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2.以范畴、定理、定律的形式反映世界本质。规律的知识体系叫(科学或自然科学)

3.(节奏)不只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也是情感传达的重要手段

4.审美需要的目的是追求(审美快乐)

5.人类社会三大学科类型是(自然科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

6.美育学科的特点包括(人文性、应用性、边缘性)或交叉性

7.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内心活动包含有(情感)和(理智)两部分

8.影视语言是以(蒙太奇)技巧为核心的视觉语言。

审美意识:人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以观念反映与评价形态存在于审美过程中,具有超越性、个性化与总体性特征。异质同构:凡是引起大脑的相同皮质过程的事物,尽管在性质上截然不同,但其力的结构必然相同。审美对象的形式结构与人的心理结构之间存在着“异质同构”

清代王夫之“能兴即为谓之豪杰。”即审美和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情。

美育的本来含义是感性、情感的教育。

美育的性质:美育是感性教育为基础,趣味教育为中介,人格教育为目的。

孟子主张“充实之谓美”;孔子提出“里仁为美”

荀卿的劝学篇“不全不粹cuì之不足以为美”

公孙尼子《乐记》“乐者,德之华也”

孟子《告子上》“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游戏的冲动”是由(席勒)提出的。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美育思想,在中国可追溯到( 先秦时期)

美学和教育理论为美育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古希腊美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自然美的美育作用有( 陶冶性情提升境界体味人生)

教师内在审美素养的内容包括( 健康人格的魅力丰富的美学和美育理论完善的个体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协调人际关系发展两个文明)

美育和__艺术教育__的关系最为密切。

梁启超首次提出(趣味教育)

近代思想家___梁启超___在谈到美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提出了“求美先求真”的思想。

_创造力_是人的智力的最高表现。

对人的美的最高要求是(心灵美)

强调教师的审美素养,就是突出教师素质中的(情感结构)

____健康的人格魅力___是教师内在审美素养的最高层次。

研究学校的美育,应该把___教师____放在首要位置。

被尊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是(鲍姆嘉通)

家庭美育是对人影响最为深广的美育途径。

著名美学家___车尔尼雪夫斯基___曾经说过:“美是生活”。

在进行美育的过程中,___受教育者___始终处于自主的地位。(

美育既是感性教育、趣味教育,人格教育。它的目的是人格教育(升华感性,引导趣味,完善人格)

雨果提出“丑就在美的旁边”(浪漫主义创作原则: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背后)审美创造力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为“美育中的精灵”

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审美和艺术之所以对人生有益,是因为它们可以使人摆脱利害关系的束缚

在西方,康德明确提出“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

创造力的灵魂是创造性想像,创造力的实质与核心是(创造性思维)

审美态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是非功利性

南朝梁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根据人的生活领域的划分,美育可以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具有较强的(计划性)

中国传统美育学特点:1.强调通过美育来培养和鼓励人的道德情感,提高精神境界。2、重视美育的解放功能。

艺术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具可操作性的方面,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最直接的任务是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审美发展主要是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

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强调“美感教育的功能就是怡情养性”,而且重视美育的解放功能。

蔡元培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提出了美育实施方法,开启了我们美育方法论研究的先河。

美育理论具有“文化批判”的思想价值。

美育学是研究和论述美育的性质、功能、任务、方法和途径以及学生的审美发展和教师的审美修养的学科。

美育的思想早在公元前就产生了。

德国哲学家席勒写成了《美育书简》(全称《关于人的审美教育的书信》),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美育的性质、功能和意义,是最早全面提出美育理论的著作。

孔子讲“诗”,重在“兴观群怨”;讲“礼”重在约束个体的一套政治和伦理秩序。“乐”是“尽善尽美”,本质是“仁”。

中国古代东周出现“六艺”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其中一科为“乐”。“乐”是综合性教育科目。

“乐和书”不同程度地包含着美育思想。

从周代产生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周成王有“文武俱行,威德乃成”的思想。

美育学概论

绪论

我国古代的人文传统?

从历史上看,重视审美的教化功能、情感泄导功能和怡情养性功能,把艺术活动与生活乐趣、人生境界的升华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教育内容中应包含文艺的修养。

工业发达国家美育学理论的价值基点?

保持人的感性自发性和活泼的原创性,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促进个体在感知、情感、想像、无意识和创造性等方面的发展。现代意义的美育理论是在现代工业文明兴起后才形成的。

建国后,从80年代开始,我国的美育理论研究状况?

1.自觉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常说作为美育理论的哲学基础。

2.美育理论趋于系统化,出现了一批概述美育基本理论的著作。

3.各类专题研究的兴起不仅把美育理论研究引向深入,而且也强化了理论的应用性。

4.拓宽了美育研究领域,丰富了研究方法。

美育学的对象、范围、和特点?

美育学的对象:是美育的性质、功能、任务、方法和途径,以及受教育者的审美发展和教育者的审美修养等。

美育学的学科立足点是: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学形态,美育学有着特殊的性质和规律。

特殊性:美育是从感性、情感的层面对人进行教育,通过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规律性:美育活动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因此,探讨美育活动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是美育学的理论核心。

美育活动的特殊性:美育主要从感性、情感的层面对人进行教育,通过促进学生的审美发展来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美育学的范围:1.美育的基础理论问题。2.美育的各种途径。3.美育活动中的教师与学生。

美育学的学科特点。

1、人文性。指美育学的价值追求,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

2、应用性。对美育的实际操作提供原则性的指导。

3、边缘性。美育学是一个多学科探讨的领域。跨多学科边界。

人文性是指美育学的价值追求,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中心,始终贯穿着对人的成长和培养的关切,体现出以人性完善为内在目的的精神态度。

美育学重视把美育活动看作是一个以优秀的人文传统,影响、熏陶、滋养、陶冶学生的过程。从本质上讲,美育所以采用的审美材料是以人性、人情为核心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也体现为一种人文化了的人际关系。因此美育活动也可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对话,理解、融和的过程,这是美育活动人文性的集中体现,即美育是人文教育。

美育学所关心的焦点是使人通过一定的教养而成为相对完善的人,它以人性的理想为出发点和归宿,把美育活动看作一个促进和引导学生步入理想境界的过程。

关于美育操作原则和实施途径的论述总是贯穿着促进人性完善的价值追求。

美育学的人文性和应用性矛盾吗?

不矛盾。美育是在育人实践中具体落实在每一节课、每次活动、人与环境的交互之中。因此,只有人文精神是不够的,还应探讨实现这种人文精神的具体实践过程。另一方面,美育学应用性又受人文性的指导和规范。可以描述为人文性是脑,应用性是手。

美育学的学科依据是什么?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是美育学的哲学基础。

二、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是美育学的美学基础。

三、素质教育思想是美育学的教育学基础。

孔子审美教育思想有哪些?

1、注重个体的兴趣爱好。“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2、强调艺术在人生中的基础与贯穿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强调美善结合“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4、主张以多种方式实现个体化生存

孔子审美化生存的境界有哪些?①是从艺术欣赏中得之②是从自然,游历中得之③是从日常生活中得之。

孔子主张以多种方式实现个体化生存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从艺术欣赏中得之,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

2、从自然、游历中得之,“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

3、从日常生活中得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优,回也不改其乐,……”。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说是美育学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逻辑规定:1.它是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2.它是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关系真正形成的理想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充分实现。

历史规定:人的潜能的丰富性和全面性是无限的,而人的发展又总被限定在一定的历史水平上,故人的全面发展是无限与有限的辩证统一。

强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美育学的哲学基础,对我们正确认识美育的本质特征与功能具有什么重要意义?

美育所关注的人的生存与发展,它以人的需要与能力得到全面发展为宗旨。

其基本价值在于: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使人的审美生活成为可能。

它的价值取向首先在于人自身,在于人的生存发展的充分的可能与完满。

在此意义上,美育的目的与人的全面发展理想是根本一致的。

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出发来认识和研究美育,是把握美育基本性质与功能的必要前提。

为什么说,作为生存范畴的审美价值论是美育学的美学基础?

审美是人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也是人格的内在要素之一,其最终价值就在于它的人生价值,把审美当作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崭新的人生境界,是中国美学的一大特点。

素质教育思想是美育学的教育学基础,怎么认识美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1、相互关联,互为基础,不可分割。

2、素质教育思想是适应我国全面发展现代化建设、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历史性任务而提出的。

3、素质教育特点:具有综合性与全面性、主体性与个性、创造性与现代性。

4、我们把美育界定为感性教育、趣味教育和人格教育,正是从素质教育思想出发的。

素质教育的任务是什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主动发展。

培养人就是最大限度地把受教育者的发展潜能变成现实。中国传统哲学术语为“尽性”。

第一章美育的性质

美育的性质美育是感性教育为基础,趣味教育为中介,人格教育为目的。

为什么美育是感性教育?

1、美育即是对人的情感,感性方面进行教育,是理性教育不可缺少的补充;

2、它运用形象化的手段对人进行教育,始终保持着感性的生动性和直接性。

3、通过解放和提升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改善生存质量。

“感性”即人生之所以然者,它包括人的本能、欲望、感觉、情感,它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感性教育是美育最基本、最有特征性的含义。

审美是感性与理性相平衡,美育是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相协调的教育。

美育是一种通过解放和提升人的感性来塑造健康人格,改善人们的生存质量,推动社会、文化健康地走向现代化

的教育。

感性教育的两个作用:“感性泄导”“感性升华”

“感性泄导”是在美育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在文明、健康的途径中释放感性,使它得到自由。

“感性升华”是指将人的感性从无意识的深处提升到表层,更是指将人的感性从兽性的层面提升到人性的层面,从生物学的水平提升至社会学的水平,使感性真正为人的感性。

美育的感性教育的意义?

对于人的感性,既不能否认其合理要求,又不能任其放纵。一味地禁欲,断然排斥人们合理的感性欲求都是不应该的。

要想使受教育者健康成长,就不能简单地压抑人的感性,而是应该让它得到正当的抒发,得到健康的发展。

美育要做的正是要把人的感性从过分强调理性压制、忽视感性发展的状态下解放出来,将许多人的感性从麻木、迟钝的病态中解放出来,重新恢复它的敏感、生动和丰富。

美育以人们对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以人的感性不断敏感和丰富为目的。

清代王夫之“能兴即为谓之豪杰。”即审美和艺术可以激发人们的感情。

为什么审美教育能够升华人的感性?

审美教育是超越功利和实用,即它对人的感官的触发,对人情感的激发,对人想象的开启,并不将它们引向实际的对象和实用价值上。

为什么美育是趣味教育?

1.、趣味是人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定势,它以喜爱或不喜爱的情感评价形式,决定对事物的取舍。

2、“趣味教育”就是指针对人的趣味所做的引导工作,即将人的趣味从低级引向高级。

3、强调美育是趣味教育,具有引导修养提升的现实意义。

趣味,具有审美鉴赏力的含义,意指一种辨别、选择、判断与享受审美对象的能力。

趣味的不同侧面的性质与功能?

1.审美偏爱与审美能力的相通,体现审美倾向性与选择性。

2.主体的审美心理定势,在高度注意力下,反复体味中达到深入的理解。

3.审美偏爱与审美态度的相通,体现对审美价值的评价功能。

审美趣味侧重于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观念意识的内容;

审美能力侧重于实现审美价值的功能,具有心理活动的形式。

诗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特征。

趣味教育的意义?

1.从形成看,趣味来自于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2.从性质看,有高下、美丑、善恶之分。

3.从作用看,趣味能影响到人们生活品质和对生活的评价。

朱光潜,“趣味是生活的原动力。趣味丧失掉,生活无意义!”

审美趣味的负面发展特点:

享乐化的价值追求,生活以金钱为导向。道德标准全然不顾。

肉体化的生理宣泄,生活以满足本能欲望作为内容。高格调的精神追求消失。

人格: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

“健康人格”是一个统一和谐的、具有协调能力、富有创造性和丰富情感内涵的自我有机体。

健康人格即完整人格。“健康人格”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协调性、创造性、情感性。

美育既是感性教育,也是趣味教育,又是人格教育。旨在通过美育提高审美修养,完善人格,提升人生境界。

如何理解美育在今天的必要性?审美教育通过促进人的感性发展、理性与感性的协调发展,而切入到健康人格的塑造中来。在健康人格的塑造中,离不开审美教育。

第二章美育的功能

美育与教育

美育在普通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美育是普通教育的特殊形态,它在普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美育是普通教育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为目标的教育,都不可缺少审美教育这种特殊的过程和行为。同时,美育又较为充分和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它把促进个体的平衡发展和健康成长,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以人格和情感的塑造为目的,并力图使人的各种潜能得到协调而和谐的发展,进而使这种作用自觉地渗透到不同的教育行为之中。

美育的人文性功能及其内涵?

美育的人文性,其内涵是指审美教育应当从人的成长的全面性、人的发展的完整性出发,充分发挥审美理想和审美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培养正确的审美价值意识,帮助受教育者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也追求精神价值;在追求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在寻求个人需要的同时,也充分尊重社会与他人的需求。

人文性本质涵义:培养学生对人生与理想的自觉意识,建立他们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需的道德责任感与价值观。

美育的人文性功能落实在教育层面上,指教育职能完整性的强调,就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强调。

美育的人文性作用具体化为两大功能原则:整体协调原则和素质教育原则。

美育与社会功能?

美育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也促进个体社会性的发展,两种作用是有机统一的。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个体的个性与社会也在相互作用中形成并不断完善。

美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作用?如何理解美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功能?

1.美育是自觉促进个体社会化角色实现的有效手段。

2.美育与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3.美育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广泛而多样的形式,这是一个加深感情联系、克服心理对立和对话障碍的内在教育过程。

美育与人际关系的美化?

在社会范围内,通过艺术和审美的手段,不断促进人际关系的完善化和完美化,是美育活动最显著的社会功能之一。体现了“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的理想原则,符合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定性。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应提倡和实施爱的教育。

美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是爱的实现。

美育所陶冶和培养的爱的态度,是一种注重心灵塑造,无直接功利目的的审美态度,它克服因物质欲望和现实功利所带来的人际障碍,培养起个体的一种对生命、对社会、对自然更加挚爱的人生态度。在这种独特的体验中,爱的需要、爱的能力和爱的自觉意识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所以,学校美育应加强关于爱的价值的审美引导,以更好地发挥美育的这种内在的功能。

从爱自己、爱他人开始,促使人与人关系的完美化。

培养公民责任感与义务感,爱祖国、爱人民,爱大自然。

美育与现代文明

如何理解美育与文明的关系及功能?对文明的作用体现在那几个方面?

美育功能的最高层面是对人类文明所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它不仅包含着以美引真的内在动力与规律,而且通过对人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对物质文明的实现提供基础性的条件;

美育自身的的审美价值理想、人文意向和精神品性,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定的价值定向和渗透作用;

美育作为一种心理培养和人格整体教育活动,有利于人的心理结构的现代化,尤其是美育对人的感性和人文精神的维护有利于心理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内在统一。

美育是现代化和文明发展的内在动力。

美育对精神文明的作用?

首先,美育具有明确的价值定向功能。其次,美育对精神文明建设还表现出广泛的渗透功能。美育以自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对人的整体生存态度与生活观念进行培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造就健全完美的人格。

美育对现代科技文明发展的特殊作用?

美育的特性之一就是富有文化品性,富有在精神层面上塑造完整人格的能力。

促进心理文化与科技文化的协调,维护人的完整的个性,培养人的人文素质与人文意识。

针对有效克服科技文明的片面性而言,美育应发挥促进心理文化发展的功能。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是什么?

1、德育与美育有不同的教育性能与目的,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2、理性教育和人生观的形成方面,它与德育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

3、美育过程所内含的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的功能,对新的历史时期的道德实施来说,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特殊的促进作用。

德、智、美是心的教育。劳育、体育是身体的教育。

美育与个体之间的关系。1、促进审美情感自我的成长。2、促进个性生存与发展的协调平衡3、促进个体创造性的发展

第三章美育的任务

美育的任务/目标是什么?/如何理解美育的任务/目标。

1、满足和提高审美需要。

2、发展审美能力。

3、塑造审美意识。

4、促进审美创造。

5、引导审美生活。

1、满足和提高审美需要。审美需要是人的潜在的审美欲望和追求。从中获得积极享受的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

2、发展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人的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是人们从事具体审美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它是人的审美需要的实现手段,直接联系着审美意识的活动。审美能力包括了审美感知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情感力等诸多方面。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美育任务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有效地提高人的多样审美能力,使之协调作用于审美活动中。

3、塑造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人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并以观念反映与评价形态存在于审美过程中,具有意义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意义。审美意识的塑造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审美趣味和正确的审美价值理想。

4、促进审美创造的展开。促进审美创造有助于具体落实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全面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有助于真正实现审美意识的积极功能。同时也是磨练人们审美观察力、审美传达力、审美构思力等的过程。

5、引导审美生活。培养和提高人的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强化人们享受自身生活的内在要求。

满足和提高审美需要的性质和表现形式?

性质:审美需要是人的潜在的审美欲望和追求。从中获得积极享受的精神需要。实现人的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审美需要作为人表现自己生命力,发展自我的精神性需要,它的目的是追求审美快乐。

意义:1.美育的目标是塑造和完善个体人格、全面发展素质。

2.人的审美需要同其他需要的重大差别,就在于它是从人的一般物质生存需要发展而来的精神性享受需要和精神发展需要,在根本上体现了人作为精神性存在的特殊性。

途径:1.培养和强化人的艺术活动能力,是满足和提高审美需要的直接方式。

2.深入实现生活的广泛实践领域,是满足和提高人的审美需要的根本保证。

审美需要的性质有哪些?

1、审美需要是人的潜在的审美欲望和追求。

2、从中获得积极享受的精神需要。

3、实现人的审美发展的基本动力。

4、它从生存需要发展中而来,又要超越它。

怎么理解发展审美能力?

1、审美能力是人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是从事具体审美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

2它是人审美需要的实现手段,直接联系着审美意识的活动。

3、审美能力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记忆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情感力等多方面。

4、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美育任务中占有关键性的地位。

发展审美能力的途径包括:

(1)有效地提高人的审美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和情感力,使之协调于审美活动中。

(2)鼓励人们经常去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发展人的审美感知力。

(3)对感知材料进行充分加工并不断激发持守审美兴趣,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审美记忆力的有效途径。

(4)有意识保障和引发审美想象,是培养审美想象力的关键。根据审美想象的自由活动受情感和理智的双重作用,因而必须激励情感、深入理解活动,还应有相当储量的记忆表象。

(5)审美理解力的发展,在于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培养人对一般知识的掌握,即对各类艺术表现技能的理解,对各种文化符号的象征意味的理解和对各民族深层意识、时代精神的理解。

(6)培养激发人的内在情感,发展人的审美情感力。

审美意识:人对审美活动的自觉意识,并以观念反映与评价形态存在于审美过程中,具有意义规范和价值标准的意义。

审美意识的构成:1.审美趣味。2.审美价值理想。

如何在学校教育中把握审美意识的塑造途径?

1.审美意识的塑造有其特殊性,不能依靠灌输和说教的方式来进行,只能靠适当的引导。

2.审美意识的塑造,必须以现实意识的深化为基础。

3.确立无私的人生观,是塑造审美意识的又一途径。

4.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活内容和艺术实践,对于造就并完善审美意识的个性化特征来说也是重要的途径。

审美创造:人的审美经验的对象化活动,即人们遵循“美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而进行的一种主动、自觉的审美创造活动、审美经验的形式化过程。

促进审美创造的意义是什么?/美育为什么能促进审美创造。

1、有助于具体落实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2、有助于真正实现审美意识的积极功能。

3、同时也是磨练人们审美观察力、审美传达力、审美构思力等的过程。

促进审美创造的途径是什么/有哪些?

第一,培养强烈的审美创造动机。

第二,培养卓越的审美创造能力。

第三,培养健康的审美意识,发展人的丰富个性。

审美生活的特点:

1.审美生活是真与善的统一。

2.审美生活直接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并且是新颖丰富的。

3.审美生活积极地体现了人的享受的客观性与合理性。

审美生活的范围:

1.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欣赏。

2.对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物质产品的审美创造与享受。

3.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创造与发展。

4.人自身美的创造与欣赏。

5.艺术美的创造与欣赏。

审美生活的意义:

1.培养和提高人的高品位生活情趣。

2.强化人们享受自身生活的内在要求。

怎么理解引导审美生活的方式。

1、树立美好的生活观。

2、从小培养人对自然的亲近态度。

3、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

4、以多种审美实践的修养方式,塑造人们创造审美生活的能力。

第四章美育的操作原则

美育的操作原则:体验原则、交流原则、个性化原则、阶段性原则、多样化原则。

体验原则、交流原则,体现了美育过程的特殊性,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

个性化原则、阶段性原则、多样化原则,是设计教学过程的依据,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在美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审美体验的美育意义?

1.审美体验是主体完成对审美对象的领会和评价的主要途径,是引发审美快感、积累审美经验的主要手段。

2.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各种新知能力。

3.审美体验也是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整合过程。这种整合过程实质上是个体试图以情感方式把握审美客体与情景的努力。

总之,审美体验是实现美育功能的关键,也是美育最重要的原则,它使美育与其他教育活动分开来了。

怎么理解体验原则/论述体验原则。

审美体验的特点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反应。特点:直觉性、意象性、个体性、创造性。审美过程就具有这种综合性。

审美体验的美育意义?

审美体验能直接锻炼学生的各种心智能力,也具有保持心理健康、促进人格完善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的审美体验?:

让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鼓励学生的创造与想象;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传授必要的美学和艺术知识。

怎样理解情感交流在美育中的作用?

1.教育过程中的情感不仅作为影响学习和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存在,同时也作为教育手段和目标而存在。

2.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实现教学过程、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保证。

3.通过艺术作品、社会现象及自然现象而实现的个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是培养学生理解、同情和负责任等高品质的有效方法。

4.情感也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的情感生活也决定着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创建情感交流场的方法有哪些?建立平等开放的气氛;培养情感的审美表达能力;创设审美心理场和物理场。

研究青少年审美特征有何现实意义?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审美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整个人格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青少年审美个性的发展也决不

只是具有审美意义。事实上,审美个性的发展与青少年的创造能力、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它也是学生的一种人生态度,他真正使学生成为朝气蓬勃、富有创造性和同情心的人。

如何认识审美个性发展的意义。

1、审美个性的发展包含多方面,如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审美知觉、想象、审美动机和理想。

2、最重要的方面是个体审美创造能力和审美趣味的发展。

保障审美个性发展的途径及方法?

应遵循个性化原则;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提高学生对自己审美活动的批评能力。

教育为什么要适合年龄特征的意义?

1、美育过程是无法超越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

2、美育适合年龄特征是满足个体审美需要,促进个体审美发展的主要手段。

3、对于个体年龄特征的理解要因材施教。

第五章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

怎么认识审美中的不同审美形态的美育。

1、通过优美、崇高、悲剧、喜剧、丑和荒诞等形态与美育各个环节相联系。

2、崇高是侧重人与自然、主体与个体矛盾对立的审美形态。

3、悲剧是以具有正面价值的人的不幸、毁灭为特征的审美形态。

4、崇高、悲剧不像优美那样强调感性直观愉悦,它更侧重于诉诸人的理性。

5、喜剧包含讽刺、幽默,以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现实与理想、目的与手段等的不协调为主要特性,唤起欣赏者笑的审美反应。

6、丑的本质是不和谐。荒诞是丑的极端化,是“理性协调的颠倒”,表现为极度的不合理、不正常、无意义。丑、荒诞给人以厌恶为主的复杂的情感刺激。

如何理解丑与荒诞的美育意义?

1.丑、荒诞的感性形式给人造成厌恶感、痛感,那激动人心的审美刺激又深深地吸引着人,使人调动审美理想,去悟解那深层的复杂意义。

2.杰出的丑与荒诞艺术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意义,它体现了艺术家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批评精神,在丑陋怪异的形象描绘中蕴含着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对邪恶势力的揭露和批判。

3.丑、荒诞的教育与审美理想密不可分。人们对丑与荒诞形态的认识、理解、需要审美理想的介入、指导。

丑、荒诞给人以厌恶感和强烈的复杂情感刺激,这种厌恶的反感必然激发人们抑丑扬美的意愿和理想。

第六章艺术美育

如何理解艺术美育是人的自我塑造和自我教育?

艺术的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人的自我塑造、自我教育。

艺术的审美影响在人的心灵塑造和精神成长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作用,决定了艺术的美育功能应当是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造就全面和谐的个性,即艺术“成人”作用。

1.有助于人们充实和反观自身,健全自我意识。

2.引导人们匡正自我,完善个性与人格。

为什么说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和最佳方式?

只有艺术教育培养出人们丰富的形式美感,才能使人们真正领略到自然的审美价值。艺术教育不仅是自然教育的基础,也是最佳的美育方式。

艺术教育可以弥补一般审美教育的缺陷与不足。对现实美的欣赏和教育,也需要艺术的眼光,并且以艺术的才能和经验为中介。

艺术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和物态化,因此,艺术在本质上必然是审美的。艺术往往是人们直观自身,认识自己的全面本质的重要参照物。

艺术美育的“成人”作用?

艺术美育的功能是致力于促进人的自由发展,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这一特殊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

1.有助于人们充实和反观自身,健全自我意识。

2.引导人们匡正自我,完善个性与人格。

艺术课程教学所特有的美育功能体现在:艺术兴趣的培养,艺术鉴赏力的培养,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关系?

1、不同:第一,目的、功能不同。美育侧重在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艺术教育重在培养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

第二,对象、媒介不同。美育以审美欣赏评价为主导的教育内容与手段,培养广大欣赏者。艺术教育以艺术操作创造为方向,教育内容与要求,培养以艺术为职业的专门人才。

第三,方法、手段不同。美育在审美过程中进行,强调审美的自由性和观照性。艺术教育不限于些,存在一些非审美的方式和手段。

2、联系:第一,有共同的任务和功能。共同的任务为提高审美感受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审美创造力,使其获得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生活的能力。

第二,有共同的特点和方法。都借助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为媒介,通过自由观照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得到情感陶冶。

审美是艺术教育的核心内容。艺术教育是服务于人的教育,而不是使人服务于艺术的教育。

艺术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内容,传授艺术理论知识和艺术技能的教育。

3、艺术教育的美育定位:是美育的基本途径、最佳方式、有效手段。

书法:以点画线条的组合动态和空间构造,不摹写具体物象,而致力传达精神蕴味和生命情思的艺术。

书法美育的审美特性:1.以汉字为依据的造型与抒情。2.直观抽象与人格象征。3.律动感和动态空间感。

书法美育的教学要求:1.感悟书法艺术语言的审美特质。2.讲究静观默察的体验方式。3.培育艺术修养和文化的悟性。

舞蹈: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以人的形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有组织、有节奏的动作组合来反映生活、表

达情感和生命体验的艺术。

舞蹈的审美特征:1.动作性与抒情性。2.节奏与韵律感。3.外显性与流动造型。

舞蹈美育的教学特点:1.形体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结合。2.把握动作技巧的审美要求。3.拓展形体造型的想象力。

戏剧是以演员的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综合多种艺术因素,塑造舞台人物形象的艺术。

戏剧的审美特征:1.综合性与表演性。2.形体动作与语言动作。3.重体验与重表现。

戏剧美育的教学特点:1.重视人体动作和器官的审美要求。2.把握戏剧性的审美内涵与特征。3.注重舞台艺术实践。

影视:电影和电视是各种艺术中最年轻的艺术,是以镜头、蒙太奇、音响、色彩等表现手段,改变现实时空,表现运动影像的特殊综合艺术。

影视美育的审美特性:1.艺术与技术的综合。2.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3.运动的画面造型。

影视美育的教学要求:1.熟悉影视语言的审美特质。2.强调影视观摩与评论的结合。3.涉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审美把握。

影视既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审美信息的大众传播媒介,因而作为各种艺术活动的传播手段,可以借此展开各种艺术美育的教学活动。

影视教育以蒙太奇技巧为核心的视觉语言。

音乐美育。

音乐是以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构成听觉形象,直接表达情感,反应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主要特点是间接性、概括性、表现性、流动性。

音乐美育,以听觉形象传达情感。

直接表达情感是音乐的独特性质,不仅是它的内容特征,也是它的形式功能。

音乐美育的审美特性:1.间接性与概括性。2.表现性与非语义性。3.流动性与序列性。

音乐美育的教学特点:1.营造艺术的氛围和教学环境。2.知识传授与审美实践同步进行。3.突出情感的体验和交流原则。

音乐教学的主要途径在于情感的体验、启迪、交流。

造就学生“懂得音乐的耳朵”和良好的乐感,要求加强听力训练和乐理知识的传授。教学讲究形式手段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一方面要求学生深入体验作品的情感内涵,分析乐音的构成,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情感传递作用。

怎么认识绘画教育?

1、它是艺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运用色彩、线条、明暗等造型手段,在二度空间塑造视觉形象。

绘画的审美特征:直观性与暗示性;寓动于静,以静写动;材料语言具有形式感。

绘画美育的教学要求:1.突出视觉直观性。2.造就空间想象和视象的构形的本领。3.把握视觉语言和技艺的审美性质。

第七章景观美育

景观美育: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具有审美属性或观赏性的景色和景物,启迪心智、陶冶情操的教育。

景观美育的类型:自然风景的美育、城市景观的美育、园林景观的美育。

怎样理解自然景观的历史性?

自然景观,指自然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色和某些人工建造的景物。

包括被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改造过的物体和现象,以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技术建筑物。它们是经过长久形成的,具有历史性。很多有名的诗人都曾体验到这种自然景观同人生、同人的生命相契合的关系。

为什么说景观美育对个体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

景观美育是一种以审美为手段的教育活动,在开展这种活动时,又必须遵循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让受教育者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情操的陶冶,促使审美能力的提高。

景观美育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引导个体在景观美育活动中以审美的态度,而不是以科学认识的态度对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受教育者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力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进入一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当这种活动反复开展时,自然会使受教育者在精神气质、道德情操、风貌举止、兴趣爱好、审美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成为一个走向全面发展的人。

为什么说景观美育的完成必须通过个体的精神体验?

由于景观美育的价值不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而是潜隐式的陶冶和感染受教育者,因此,景观美育的完成必须通过个体的精神体验使受教育者在体验景观美的同时获得景观的美育价值。这就是景观美育过程的体验特性。

景观美育的基本特性:引导个体在景观美育活动中以审美的态度而不是科学认识的态度来对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受教育者在这种审美实践活动中大力拓展自己的精神世界,使其进入一种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

怎么理解自然景观美育?

1、自然景观,指的是自然界中具有审美价值的景色和某些人工建造的景物。

2、自然景观的美育价值是潜隐式的,在于向人展示自然界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受教育者对自然美的感受和体验之中。

人文景观:指的是那些具有人文学科知识内涵和审美价值的景观。一般来说,人文景观不是独立存在的景观,它往往附属于一定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的美育价值:美与善的统一

形式美指的是事物外在的形状、声音、颜色及其内在组织结构的美。

审美自由:是人们进行审美活动时所持有的一种非实用功利和科学认识的欣赏态度,或者说是人们在观照审美对象时所采用的一种自由心态。

第八章人文学科的美育

人文学科:又称“人文学”。在西方,它是人类社会三大学科类型(自然、社会、人文)之一的综合性的学科。

人文学科中的审美因素有哪些?1、艺术美。2、理论美。3、人性美。

人文学科教育的特征:1.价值导向。2.人文修养。

人文学科教育对美育的促进:表现在以善促美。美育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思想、人文学科的知识和全面的智力发展为基础。

如何在人文学科教育中渗透美育?

美育可以在人文学科的教材中渗透。教师应当善于发掘教材中蕴藏的审美因素。

美育可以在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不仅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堂结构、而且教师的个人形象,授课的语言和姿态等方面,都可以使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美育与德育的关系?

①由于美育包含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的教育,培养个体关于审美价值的自觉意识。

②在人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观的形成方面,它与德育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

③美育过程所内涵的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的功能,对新的历史时期的德育实施来说,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特殊的促进作用。

德育课中的美育途径:不仅要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通过学习,发现和认识各种形式的美,而且要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利于实施行为美的各种教学方式。如现身说法、参观采访、自主体验、辨析讨论、价值判断、道德评价等。

怎样让学生形成历史表象?

历史表象的形成,是历史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核心。进行历史课的美育,教师首先必须以历史教材为纲,用生动语言、直观教具、文物古迹,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历史表象。

历史表象分历史事件表象、历史空间表象。

第九章自然学科的美育

人文学科以价值为中心,自然学科以事实为中心。

自然学科所传授的主要是“真”。自然学科教育的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实践性。

自然学科的教育价值:1.科学的认识价值。2.实事求事的科学精神。

自然学科教育与美育的关系?1.科学美与技术美。2.以“以美引真”的形式,使两种教育融合。

科学美为什么美?科学美美在哪?

1、科学美体现在科学理论形态和探索过程之中。

2、科学美包括真实美、严谨美、深刻美。

3、技术美也是科学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要以美引真?

自然学科所传授的主要是关于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知识。就“真、善、美”三者而言,自然学科主要所传授的是“真”。要想圆满完成自然学科的美育,首先要摆正这三者的关系。自然学科的美育要在确定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的基础上,确定美就是真与善的统一,不仅要以美储善,以美储真,而且要以美引真。

自然学科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1.自然学科教育首先要考虑到自然科学是关于无机自然界和有机自然界的学问,认识对象是以自然界为主的。

2.自然学科教育的特征是系统性、实践性。

各学科在美育途径和方法方面有哪些侧重?

数学课:以形式美为核心,抓住数学的精确性和严格性。物理课:以对称等形式规律为重点。

化学课:以“多样统一”为突破口。

生物学:区别开植物与动物,在关心生命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多样之美。

第十章校园文化的美育

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什么?

1、校园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

2、充分利用和发掘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是学校美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3、它具有非强制性、中介性、渗透性特征。

校园文化:广义的理解:校园内影响学生的所有文化因素的统称。

狭义的理解:除课堂文化之外,其他诸种文化要素的统称。

校园文化作为精神文化有哪些特点?

①非强制,非压抑性,校园文化属于一种精神文化

②中介性,是介于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中介性文化

③渗透性,具有情感的弥散性

校园文化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校园文化这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具有三个特点:

1、非强制,非压抑性。由于校园文化是一种审美情感文化,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会让学生们淡化或摆脱精神的束缚与压抑,兴趣爱好的满足使个性获得某种程度的解放。

2、中介性。校园文化是沟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桥梁。艺术文化也适用于校园文化,校园的物质环境设施经过美化改造,成为富有审美情趣与价值的审美景观,由单一的物质文化,转化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融合,这是校园文化的审美中介性的表现。

3、渗透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审美情感文化,具有情感的弥散性,它能克服校园其他文化在育人功能上的某种片面性、局限性,改变学生思维训练的单一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校园文化的审美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

1、审美凝聚功能。校园文化树立起群体共同追求的价值观与精神风貌,形成无形的凝聚力,把师生员工系在一种共同的文化精神上。

2、审美协调功能。

3、审美的情感陶冶、释放、升华功能。

怎么理解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

1、校园人际关系是指校园内师生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交往、联系和关系。

2、建立这种审美化的校园人际关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学校美育的重要环节。成为综合性的有效培养青少年完整高尚人格的摇篮。

3、校园人际关系审美化的原则应遵循审美交流、彼此理解、彼此信任的原则。

校园环境中有哪些审美因素,以及促进校园环境审美化的原则是什么?

校园环境的审美因素包括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审美因素两个方面。

原则:1.校园环境的美化坚持使用与审美、时代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原则。

2.美化校园要与绿化净化校园相结合。

3.校园环境的美化要坚持物质环境的美化与精神环境的美化同时抓的原则。

4.校园环境的美化,应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人人动手,共同参与。

课外活动有何美育功能?如何组织课外审美活动?

功能:校园的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另一个主渠道,它具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多种教育功能。课外活动作为校园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一种独特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和谐融洽的情感关系。

组织:1.校园课外审美活动的开展,首先应突出育人的特色,把着眼点放在育人上。

2.坚持点面结合,面向全体学生。

3.要突出青少年的特点,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爱好、兴趣、特长,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

4.加强对课外审美活动的领导,建立一支高水平的辅导教师队伍。

5.要注意与社会、家庭的审美活动相结合。

第十一章青少年的审美发展

个体发展的含义:个体发展是在人的一生当中所发生的有系统的变化过程。

发展心理学把个体发展分为四个方面:身体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

青少年审美需要发展的特征:从自发到自觉;从个体到社会。

青少年审美能力发展的特征:审美心理结构的变化;审美欣赏能力的发展;审美创作与表达能力的发展。

青少年审美意识发展的特征:审美趣味的发展,首先,青少年审美趣味的发展表现为范围上的扩展和选择上的稳定。其次,青少年的审美趣味日益与社会影响因素相协调,并且出现了有趣的趣味二重化现象。

青少年审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是什么?

1、从生理上来看是奠定儿童向成人转化的基本条件。

2、自我意识和角色上的摇摆使青少年的心理活动呈现出不稳定及动荡的特征。

3、青少年与社会的联系日渐紧密,青少年个体发展中是个极为重要的转变。

谈谈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规律。

1、青少年审美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有深刻的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它们构成了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2、个体心理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个体心理的内部矛盾,这个内部矛盾就是个体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与他们所意识到的新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3、心理和个性的变化对审美发展的影响更大,它们常常会影响到个体的审美选择。

4、青少年的审美发展绝不是个独立的过程,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你认为青春期的审美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是不是正常的?如何才能避免?

我国青少年对审美需要的认识更多的与传统观念的“修身”相联系,而对于审美活动的直接情感效应的认识则相对退至比较次要的地位,加之目前家庭、学校的课业压力,使学生的审美需要处于被压制的状态。因此青少年的审美需要及审美能力常处于停滞和衰退状况,是必然的,又是可以避免的。

要重视审美活动的直接情感效应。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对他们的审美活动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低级趣味的影响。让他们的审美意识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怎样运用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规律来认识青少年的审美发展?它有何意义?

青少年审美发展所呈现的特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条件,它们构成了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1.青少年的内心情感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益丰富、强烈,因而产生了表达的强烈动机,在这时要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

2.学校的美育状况,社会审美文化的作用,都是影响青少年审美发展的外部因素。

研究青少年审美发展的规律,不仅有助于理解形成青少年审美发展特征的原因,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美育活动,促进青少年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第十二章教师的审美修养

教师是美育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教师的素质结构的三个要素是:知识、品德、审美修养。

怎么认识教师的审美修养,它有哪些?教师的审美修养原则是什么?教师审美修养途径是什么?

教师的审美修养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内在要素。

1、实质在于教师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塑造、自我完善。

2、它是一种行为过程,又是一种行为效应。

3、注重个体审美技能的自我锻炼、培养和提高。

教师的审美修养原则:自觉原则、持久原则、内外兼顾原则。

教师审美修养的途径: 理论学习、经验累积、审美实践。

什么是教师的审美修养?如何正确理解审美修养在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审美修养,指依据一定时代、社会的审美理想,自觉进行的自我心性锻炼、陶冶、塑造和提高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所达到的个体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

教师的审美修养是教师素质结构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作为教师的自我美育,它既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教师心性的锻炼、塑造、培养、提高;

又是一个静态的行为效应:教师个体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具体教学活动的美育效果。

教师的艺术表现和批评技能的培养是什么?

1.应当从工作实际出发,在教学活动中注意观察并善于捕捉每一个变动中的审美信息。利用一定的艺术手段和工具加以提炼塑造,使之成为一定的形象存在。

2.激发自身的审美兴趣,体现个人的鲜明风格。

3.广泛参与审美活动,积累经验,有理性的审美反思能力。

教师的语言审美化能力的培养是什么?

1.有赖于教师自身思想情操、艺术素养、理论常识的水平。

2.语言的审美化,要借助一定的形式来表现。

3.丰富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学会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

教师的审美修养成果将对教学活动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1.教师个人审美能力的发展。

2.教师审美的超越境界。主动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和谐,与他人与社会交流广泛。

3.教师审美个性的自由自觉。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由创造,将教师个人引向全面发展的人格境界。

------------------------------------------------------------------------------------------------------------------------------------------------

1.如何认识情感在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1.情感是人对外界事物,满足内在需要的情绪反映,有不同的类别

2.情感教育既是美育的目的,又是他的手段

3.情感贯穿于美育的始终,是审美的动力因素,又渗透于想象、理解等过程之中

2.审美创造的培养方式有哪些?

1.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和审美动机

2.培养浓厚的审美创造兴趣和创造能力

3.培养丰富的审美意识和审美个性

3.分析“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

1.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2.人得需要可以分三个层次:生存的、发展的和审美的

3.审美需要就是追求审美快乐,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本质的体现。

4.分析“知识教育是美育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手段

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艺术教育才是美育的基本途径。最佳方式和有效手段

3.艺术教育主要包括音乐与美术教育,旨在提高教育者对美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力从而完善人格修养

1.试述你对教师审美修养的认识

1.修养是指个体心理和行为的自我锻炼、陶冶,以及由此所取得的能力、品质、境界

2.教师的审美修养在于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自我塑造、完善,是教师素质结构的内在要素

3.教师审美修养的原则是自觉、内外兼顾、持久原则

4.教师审美修养的途径是理论学习、经验积累、审美实践

5.他要达到目标包括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和审美境界的超越。

2.分析:自然学科传授的是客观规律与科学知识,与美育无关。

错误。自然科学不仅有科学美,也有技术美。以“以美引真”的形式,使两种教育融合。

科学美体现在科学理论形态和探索过程之中,包括真实美、严谨美、深刻美。

3.分析: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正确。音乐是以有组织的音响运动,构成听觉形象,直接表达情感,反应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主要特点是间接性、概括性、表现性、流动性。

音乐美育,以听觉形象传达情感。直接表达情感是音乐的独特性质,不仅是它的内容特征,也是它的形式功能。

造就学生“懂得音乐的耳朵”和良好的乐感,要求加强听力训练和乐理知识的传授。

它说明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没有音乐感的人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句话强调人的审美素质与能力的重要性,揭示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任何认识都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因此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对认识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人对音乐的认识需要用美的音乐来培养音乐感,也需要在有音乐感的基础上欣赏美的音乐,是主动获取和被动接受两方面的相互作用。主体是“音乐感”,客体是“美的音乐”。

大学美育概论论文

大学美育概论论文题目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学院理学院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1101班姓名周文梦 学号201107119002

指导老师肖艳芳

音乐教学的华丽转身 ——论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走进了课堂,它拓宽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更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也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线。 关键字:信息技术;音乐教学;影响;积极作用;弊端 信息技术对音乐教学的影响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的走进了课堂,它拓宽了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必然趋势。现代信息技术不但给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更给音乐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音乐教师打开了一条音乐教学改革的新路线。但是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里主要就多媒体教学手段对音乐教学的利与弊进行讨论。 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理解作品内容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总是有着很深的作品内涵,带给你无尽地遐想,让你无尽地去体验,去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手段,产生生

动的画面、鲜明的色彩、感人的音响,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音乐,同时激发情感,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如《歌唱二小放牛郎》,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先来欣赏《王二小》的片段,唤起学生对小主人公热爱之情,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演唱之情油然而生。 二、运用信息技术,深化美育 音乐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是音乐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同时,必须有机地融进思想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如在唱歌教学中,现代化教育能够生动直观地表现歌曲所描绘的美丽的自然风光、多彩的活动场景……具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对深化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和美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多种功能。 (一)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中的唱歌教学和音乐欣赏教学,根据歌词等内容,虽然可以通过说教对学生进行性格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净化和道德行为的规范,但远不及设计课件后来演示教学内容及用网络来探索有关知识所获得的效果好。如欣赏《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除制作、演示《铁蹄下的歌女》的课件外,我还给学生放映了当今“舞台上的歌星”的录像画面。在画面的对比下,让学生感受到:同是歌女,因处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因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尊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传播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

1.传播的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传播。 2.传播学的诞生: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 20 世纪上半叶,形成于 20 世纪中期,首先诞生在美国。 3.四大先驱:拉斯韦尔、卢因、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 4.与传播技巧相关的理论:“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明示结论”与“寓观点于材料之中”、“诉诸理性”于“诉诸感情”、“警种效果”。 5.传播学两大学派:传统学派(经验学派)、批判学派(法兰克福学派),其中传统学派有关 理论:舆论空间;法兰克福学派批判不再讲微观,它讲的是宏观, 6.传播模式,研究整个传播过程的一个方法,对传播过程进行第一次系统的、完整的、科学 的论述的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以及拉斯韦尔的五要素、施拉姆传播过程“三要素”说:即信源、讯息和信宿。 7.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渠道、反馈、噪音、译码 8.传播学调查研究主要方法的名称:抽样调查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 其中,内容分析法的定义和特点(内容分析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及典型案例(李普曼:美国报纸上关于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报道;贝雷尔森与索尔特针对美国的文艺作品少数民族形象的研究) 9.传播的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10.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有: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调节功能、 社会遗产传承功能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测、解释与规 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政治功能(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一般社会功能(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经济功能(买卖信息、经济行为)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地位赋予功能、社会规范强制功能,作为负面功能的“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11.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骚乱。产生集合行为的三个基本条件:结构性压力、触发性事件、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

00541语言学概论必过资料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 一、语言: 1.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一种物质实体。 2.言语交际是一个编码(说话)和解码(听话)的过程。 (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口头交际行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3.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跟语言学家研究的语言是不完全一模一样的。 二、口语和书面语的主要差别: 1.口语: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2.书面语: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书面形式。 3.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4.书面语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 5.书面语比口语省略成份少一些。(多了一些成份)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1.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 2.书面语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3.口语、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一般情况下) 四、书面语产生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书面语的产生克服了口语的时间、空间的限制,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五、语言和民族: 1.语言是民族的重要标志,但不是最可靠的标志。 (1)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 (2)也有一个民族使用多种语言。(犹太民族) (3)不同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满族、汉族) (4)尽管语言是最直观的,最容易识别民族的标志,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是维系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因素。 因而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不能单凭“互相理解程度”来区分语言和方言。() 六、语言与种族的关系: 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不是完全没有联系。特别就“语系”而言,两者之间的联系还是比较明显的。(汉语、汉藏语系都有声调) 七、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的根本原因是:语言能力和生理因素、心理因素有关,但是语言不是一种生理现象,也不是一种心理现象,不是先天遗传的,它是一种社会现象,完全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后天获得的,所以语言和种族没有必然联系。 八、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口语、书面语。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 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 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字)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流露。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和言语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杰出的代表和集其大成的学者。 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开创了20世纪现代语言学的新局面。 1.什么是语言、言语? (1)言语:指说话这种行为和说出来的具体的话。 特色:a.具有个人因素(嗓音、用词等)。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重点考点复习资料

自考00642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双向互动“推”与“拉”是如何体现的,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电脑网络采用的要求用户高度参与、从信息之海中按需“拉”取信息的传播方式,它同传统的大众传媒如电视将信息“推”给受众的传播方式截然不同。“推”技术的作用:按照用户要求为用户代劳从网上信息海洋选出某些信息,将它们“推”给用户。“推”技术可以说是“推”中有“拉”。不同的用户可以让“推”技术将不同的信息内容“推”给他们。“推”技术的出现促使学术界进行思考: ①出现“推”技术后人们使用互联网络的发展趋势如何? ②出现“推”技术的驱动因素有哪些? ③仿效电视模式,经济上依靠广告收入,是否为正走向商业化的电脑联网业指出了一条有效的出路? ④它是否会关系到互联网络的潜在功能的发挥? ⑤国外强调该技术在方便用户接收、使用网上信息中的作用,我国关注“推”技术可用作网络管理工作。这是否体现了不同文化观察这一新兴技术时的视角不同? 1、控制 一般含义“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越出范围”。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含义: (1)施控,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影响; (2)受控,传播者也会受到所处时代、社会的制约。 2、控制研究 专门考察传播者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时代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研究。 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 (1)探讨传播者施控行为及规律; (2)探讨传播者受到时代、社会的控制; (3)分析各种控制形态。 传播功能研究走向式微的原因。 第一,传播功能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观点。这一理论有着先天的局限,限制了传播功能的进一步研究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冲突理论取代了结构功能主义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流地位。作为传播功能研究的理论来源和基础的结构功能主义,在60年代以后它的地位已被社会学的社会冲突理论所取代。由于结构功能主义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的立场出发,注重研究社会整合、共同意识和力量均衡,忽视社会体系与其他有机体的差异,并转移了人们对变迁与冲突等社会现象的注意力。这样,也就不可能提出和处理充满冲突和需要根本变革的当代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传播学研究自身的发展决定了传播功能研究的式微。现在,传播功能已经列入传播学的主要内容,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传播学研究范围十分宽广,传播功能研究仅是有关传播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当众多的传播理论的开拓后来居上之时,传播功能研究也就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 一、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提出的传播的社会功能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7月自考试卷_1(1)

自考传播学概论试题_浙江省2002年7月自 考试卷 浙江省200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14日整理 课程代码:00642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传播学研究的______方法指的是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等“三论”方法。 2.我们要反对______,是因为它具有某种欺骗性和误导性,蒙着真实的面纱,使受众判断失误,信以为真,进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3.心理学家斯蒂芬森提出了传播的______功能和快乐功能。 4.传播谋略的运筹与决断的有利原则具体标准是______、耗时最少、耗力最小、开支最小、风险最小。 5.拉扎斯菲尔德在其著作______中提出了著名的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模式等理论。 6.西方媒介体系、东方媒介体系、南方媒介体系是阿特休尔在______一书中提出的。 7.符号是负载和传播信息的______。 8.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是传播学发展中的______趋势的两个具体表现。 9.当受众的思想感情同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达到某些相

通、相谐、共振时,就是______心理的出现。 10.传播技巧的特点包括独立性、稳定性、______。 11.传播的特点包括______;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协同性和互动性;永恒性和历史性。 12.互动媒介三个显著特点是高度的综合性、充分的______、方便性和快捷性。 13.从信息研究的纵剖面看,依次出现的理论有技术信息论、语义信息论、______。 14.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最本质特征是______。 15.______是指传播者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6.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中的“三功能”不包括( )。 A.监视社会环境 B.协调社会关系 C.传衍社会遗产 D.提供娱乐 17.在下列新闻传播者的专业性权利中,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是( ) A.报道权 B.批评权 C.专业保密权 D.安全保护权

美育概论

交响乐历史及赏析 内容摘要:首先简单介绍交响乐,然后从其起源、发展等谈起,对历史上对交响乐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谈谈交响乐的赏析。 关键字:交响乐简介内涵丰富发展历史名家贝多芬赏析思想 一、交响乐简介 交响乐(SYMPHONY)又称交响曲。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交响音乐主要是指交响曲、协奏曲、乐队组曲、序曲和交响诗五种体裁。但其范畴也时常扩展到一些各具特色的管弦乐曲,如交响乐队演奏的幻想曲、随想曲、狂想曲、叙事曲、进行曲、变奏曲和舞曲等。此外,交响音乐还包括标题管弦乐曲。 人们常把交响乐比喻为“音乐王国的神圣殿堂”。它是交响音乐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也可以说,它是采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鸣奏曲(奏鸣—交响套曲)。 交响音乐不是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总称。这类体裁的共同特征是: 1、由大型的管弦乐队演奏; 2、音乐内涵十分丰富深刻,具有戏剧性、史诗性、悲剧性、英雄性,或者音乐格调庄重,具有叙事性、描写性、抒情性、风俗性等; 3、有较严谨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 二、交响乐发展史 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 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后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

传播学概论重要资料资料整理郭庆光版期末考试版

1、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②特点:一种信息共享活动;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1、传播学的定义 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是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 1、社会传播的类型 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2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①定义:信息成为与物资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②特点: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①定义: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 ②基本功能: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 ①(美)H.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②五W:(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③内容: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 4、香农-韦弗数学模式 ①(美)C.香农和W.韦弗《传播数学理论》 ②内容:信源——发射器——□——接收器——信宿 ③评价:a.意义:导入噪音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障碍因素对讯息的干扰;提高传播学者对信息科技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b.不足:直线单向过程,缺少反馈环节和角色互换(作为电子通信过程并无不妥)。 5、人内传播的定义和性质特点 ①定义: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也称内向传播、自我传播、自在传播。 ②性质特点:a.过程不孤立,与外部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保持衔接关系;b.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对外部世界积极能动的反映,不是消极反映;d.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5、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要素):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 5、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①自我是“主我”(I)与“客我”的统一。主我是个人的主体意识,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从事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客我是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的体现。“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促使“主我”发生新变化,“主我”反过来改变“客我”,二者通过有意义的象征符在不断的互动中形成自我。 ②自我的形成是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即个人适应社会的过程,但形成后的自我反过来也会积极地

语言学概论中文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语言学? 1.1定义 语言学常被定义为是对语言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学科。语言学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的语言。为了揭示语言的本质,语言学家首先要对语言实际使用进行观察,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关语言使用的概括性假设,这些初步形成的假设要在语言使用中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最终形成一条语言理论。 1.2语言学的研究范畴: 语言学研究有不同的侧重。对语言体系作全面研究的语言学研究称为普通语言学。语音学主要是对语言声音媒介的研究,它不只是研究某一特定的语言的声音媒介,而是所有语言的声音媒介。音系学与语音学不同,它主要研究特定语言的语音体系,即音是如何结合在一起产生有意义的单位。形态学主要研究单词的内部语义结构,及这些叫做词素的语义最小单位是如何结合构成单词。句法学主要研究构成潜在句子的句法规则。语义学以研究语义为目的,传统语义学主要研究抽象的意义,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语用学也是研究语义,但是它把语义研究置于语言使用语境中加以研究。 语言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各种社会因素都会对语言的使用产生影响。从社会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科学被称之为社会语言学。语言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心理语言学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它要研究人们在使用语言时大脑的工作机理,如人是如何习得母语的,人的大脑是如何加工和记忆语言信息等问题。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的科学形成了应用语言学。狭义上,应用语言学指把语言理论和原则运用于语言教学的科学,在广义上,它指把语言理论与原则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除此之外还有人类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数学语言学、计算语言学等。

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

2019年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真题(4) 1、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l、上世纪70年代末起,多次到我国访问并带来了有关传播学信息的学者是( ) A、施拉姆 B、卢因 C、拉斯韦尔 D、霍夫兰 2、《耶鲁大学关于态度和传播研究丛书》的作者是美国实验心理学家( ) A、麦克卢汉 B、霍夫兰 C、布雷多克 D、梅罗维茨 3、最早分析传播过程中“噪音”问题的是( ) A、拉斯韦尔模式 B、德福勒模式 C、布雷多克模式 D、申农—韦弗模式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把具有发信、受信、编码和译码功能的个人和团体称为( ) A、信源 B、传播单位 C、信宿 D、反馈机制 5、内容分析是研究传播内容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 A、客观、系统、定量 B、全面、准确、完整 C、客观、系统、定性 D、全面、准确、规范 6、控制实验法有四个基本要素,即实验者、实验变量、实验对象和( ) A、控制组 B、实验观测 C、实验组 D、实验条件 7、首次提出传播具有娱乐功能的是美国社会学家( ) A、丹尼尔 B、赖特 C、麦奎尔 D、怀特 8、英国心理学家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被称为( ) A、“工具说” B、“游戏说”

C、“社交说” D、“麻醉说” 9、从整个社会系统看,信息流通渠道中的主要把关人是( ) A、记者 B、广播电视 C、编辑 D、传播媒介 10、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一种理论的发展,这种理论是( ) A、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 B、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 C、报刊的极权主义理论 D、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ll、哭声和笑声属于非语言符号中的( ) A、身体语言 B、类语言 C、自然语言 D、生成语言 12、波兰学者柯日布斯基等人认为语言在语义上有三个特征,其中不包括( ) A、语言是静态的 B、语言是抽绎的 C、语言是有限的 D、语言是归纳的 13、为无线电通讯进入实用阶段作出重要贡献的是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和俄国科学家( )

大学美育论文

美育对医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人文素质教育被称作当代大学生的“营养套餐”,是因为人文素质不仅指人之所以为人的种种理性觉识、理论阐述和实践规范,还包括对人的立身处世的现实规范,也包括对人的精神和价值追求的理论升华,是人格完善的重要“营养”。各种大学生的暴力事件的出现又给我们提了个醒: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等内在的整体素质;促进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开发思维,净化“灵魂”;尽快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尽快增强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是国家对大学生培养的重点。 “人文”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素质教育尚存在较大差距,“人文社会学科缺乏症”越来越严重,表现在不少学生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善处理人际关系,甚至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人文基础的薄弱直接导致很多大学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质,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不足,对世界、人生的看法有所偏颇,这种情况在我校这样一所理工科高校尤为突出。 对于智育和美育是不可分隔的统一体。科学(智育)与艺术(美育)从总体上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虽说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但思维方式和创作过程,二者相互渗透,这也是学习科学知识和进行审美教育相结合的最基本条件。科学与艺术的出发点是共同的,都在追求人类摆脱愚昧和黑暗,争取文明和进步,展示人类创造力,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审美在现代教育教学体系中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它不仅应成为学校、乃至各个教育环节应承担的共同责任,也是教师与学生对创造和谐、温馨的教育教学环境的共同追求。学校在注重科学知识价值时同样要注重教育的育人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先天的潜能、才能和气质。因此,把审美教育放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在大学生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多方位视野中来考查,我们国家对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重视程度还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这种片面追求智育,忽视审美教育必然导致学生的心理缺失,审美空虚的结果。 纵观中外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都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按照其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古希腊的思想家帕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审美素质具有的强大力量能渗透到人的心灵深处,使人的心灵净化,性格变得高尚优雅。孔子也十分重视对“礼”、“乐”的学习,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他认为,一个君子的培养通过学习诗歌等作品得到知识启发,通过学习礼仪塑造品德,而成为君子则要凭借乐教。在我国近代史上,王国维和蔡元培也曾大力提倡美育教育。古代哲人对育人规律的总结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美育教育既是对历史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又是对当代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创新,在培养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上,美育和智育都是不可缺少的。 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的主要意义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审美是美学的源泉。审美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人文学科,同时还涉及更多深刻的内容。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美育资源,为学生开拓更多的视野,把审美教育延伸

传播学概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传播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2、一句话三功能 拉斯维尔在著名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一句话”是指“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什么效果?”,比较完善地描述了传播的过程,明确了传播学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五个基本内容,为当代传播学研究指明了方向。“三功能”是指监视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衍社会遗产。 二、简答题 1、如何提升组织传播的效果? ⑴从组织传播的信息流向来看, A信息的下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多途径发布,造势,大张旗鼓)? B信息的上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金点子征集)? C信息的平行传播中如何设计活动(如讨论会、学习会)? ⑵从传播的主要层次来看,需要考虑 A自我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激励个体的自觉学习)? B人际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话题)? C大众传播如何配合企业的组织传播(如何制造新闻点)? 2、从两级传播模式来看如何提升大众传播的效果? (1)培育和发现舆论领袖,并发挥好舆论领袖的作用。…… (2)在第一级大众传播的基础上更高效、更有意识地触动第二级人际传播的发生。…… (3)在两级传播的基础上促进更多级传播的发生。…… 3、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⑴依赖大众传播工具,有专门的传播组织和职业传播者。 ⑵信息的公开性、选择性和社会性,传播快捷性。 ⑶受众的匿名性,信息的单向流动性。 ⑷与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互为补充,互相交互。 注意: 简答题答题技巧——记住和理解题干要点。考试时,题干要点后面需要加一到两句自己的理解。 论述题答题技巧——采用两段论模式,“一般认为”、“我认为”。“一般认为”相当于简答题中的题干要点,“我认为”相当于简单题中的自己的理解,当然要展开论述。 传播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抽样调查法 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 2、案例研究法 案例研究法是指采用观察、面谈、收集文件证据、描述统计、测验、问卷、图片、影片或录像资料等方法,对一个或几个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连续进行调查并写出个案报告,从而研究其行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3、焦点访谈法 作为定性调研中最常用的方法,焦点访谈法是由一个训练有素的主持人通过倾听一组从目标市场中选来的被调查者,从中获取对一些有关问题的深度信息。这种方法的价值在于常常可以从自由进行的小组讨论中得到一些新概念、新创意而且快速,能节省大量时间。 二、简答题: 1、请简述焦点访谈法的操作要点

语言学概论

一、填空 1、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是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 2、现代语言学的标志性著作是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 3、印度最早的经典所使用的语言是梵语。 4、文字、音韵、训诂是中国“小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5、语言的功能包括社会功能和思维功能。 6、语言的社会功能包括信息传递功能和人际互动功能。 7、儿童语言习得一般经过独词句阶段和双词句阶段,这是儿童学话的关键两步。 8、说出的话语句子是无限的,但无限多的句子都是由有限的词和规则组装起来的。 9、符号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二者不可分离。 10、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基本性质。 11、心理现实是存在于客观现实和语言符号之间的人脑中的信息存在状态。 12、语言系统二层性的一大特点是形式层的最小单位一定大大少于符号层的最小单位。 13、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 14、动物无法掌握人类的语言,从生理基础看是不具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 (第三章) 一、填空 1、语音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心理属性。 2、国际音标遵守音素和音标一个对应一个的原则。 3、音位变体分条件变体、自由变体两种。 4、汉语的调位可分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四种。 5、每个元音的音质是由圆唇与否、舌位高低、舌位的前后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6、辅音的发音特点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两个方面决定的。 《语言学概论》练习6参考答案(第七章语言演变与分化) 一、填空 1、社会和交际是语言演变的基本条件。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的两个最重要的特点。 2、语言系统中,词汇变化最快,因为它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直接,对社会发展变化的反应也最灵敏。 3、社会方言的差异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可能出现,但引人注目的还是一部分用词的不同。主要有行业用语、科技术语、阶层方言。 4、地域方言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音上,划分地域方言的主要依据也是语音。 5、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 6、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研究得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是印欧语系。 7、按谱系分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传播学概论复习(重点整理)

传播学概论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 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信息定义: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特点: ①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同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类型: 1.人内传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 2.人际传播:由两个个体系统的互相连接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3.群体传播:群体传播不仅存在着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4.组织传播:企业传播与企业管理 5.大众传播:专业传播者、广泛受众、专业技术手段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②社会信息系统是有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传受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④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传播障碍——结构与功能障碍 传播隔阂——无意曲解、有意曲解 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妥善地解决,必会影响社会的和谐和正常发展。 第三节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 ·研究传播学的重要前提:必须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马克思和恩格斯精神交往理论的几条重要原则: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 二、在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

全国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 试题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4月自学考试试卷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在研究方法上,拉扎斯菲尔德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2.在传播学的奠基人中,曾多次访华给中国带来有关传播学的新鲜信息的是() A.拉斯韦尔B.拉扎斯菲尔德 C.霍夫兰D.施拉姆 3.拉斯韦尔模式的不足之一是孤立性,即没有涉及传播过程与一个因素的联系。这个因素是() A.控制过程B.社会过程

C.编码过程D.反馈过程 4.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由两个大圆和两个小圆以及联结它们的线条组成。其中左边那个大圆中的文字,依次为()A.编码—解释者—译码B.编码—讯息—译码 C.译码—解释者—编码D.译码—讯息—编码 5.控制实验过程中施行的实验刺激,也叫() A.证真B.自变量 C.证伪D.因变量 6.内容分析法具有两个突出的优点,一是研究费用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低,一是能真实地反映() A.信源的特征B.分析单元的百分比 C.信源的优势D.分析单元的平均数 7.认为传播具有自我中心性和社交性这两种个人功能的学者是() A.托尔曼B.拉斯韦尔 C.皮亚杰D.贝雷尔森 8.斯蒂芬森关于传播功能的观点,主要涉及()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 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 9.下列选项中,最早从事把关问题研究的学者是()A.巴斯B.怀特 C.卢因D.伯洛

美育概论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 班级:073班 姓名:吴宇鑫 学号:200704134069 时间:2011-4-2

芭蕾舞剧赏析论文-《天鹅湖》 【内容摘要】 首先介绍芭蕾舞剧的概念和形成阶段以及各个阶段的特点和风格。在对著名芭蕾舞剧《天鹅湖》的赏析中领略了芭蕾舞剧的魅力和色彩。在芭蕾舞剧的发展过程中,柴可夫斯基功不可没,他的三部经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而后也对舞剧音乐进行了革新和发展提高了舞剧的表现力。 【关键词】 芭蕾舞剧、天鹅湖、柴可夫斯基、舞蹈艺术、歌剧艺术、赏析 【主体】 芭蕾出现于15-16世纪文艺复兴全盛时期的意大利,艺术家极力模仿古希腊的艺术风格。最早的芭蕾表演是在宫廷宴会上进行的,1489年在意大利的一个小城里,为庆祝米兰公爵和西班牙阿拉贡公主伊达贝尔的婚礼,演出了《奥菲士》。当时的表演形式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芭蕾演出绝然不同,它的每一段表演大致都与上菜联系在一起,比如模拟狩猎的表演开始以后就吃野猪肉;海洋、河流神灵出场开始吃鱼。然后,许多神话人物上场献上许多菜肴和水果,最后客人们也都参加到热闹狂欢的表演中去。这是一种把歌、舞、朗诵、戏剧表演综合起来的表演形式,可以说是芭蕾的雏形,后人称它为“宴会芭蕾”。芭蕾继续发展,经历了宫廷芭蕾、情节芭蕾、浪漫主义芭蕾、俄罗斯芭蕾、当代芭蕾几个主要阶段。 传统的芭蕾舞技巧是一个严格的体系。最基本的审美特征是对外开、伸展、绷直的追求,包括脚的五种基本位置,三种基本舞姿,腿的伸展、射击、打开、屈伸、抬腿、踢腿、和划圆圈等动作,还有各种舞姿的跳跃、旋转和转身,各种舞步和连接动作。将其按特定的结构手法编排、组合,就能创造出富有感染力的舞蹈艺术形象。 《天鹅湖》第二幕:慢板双人舞细腻地表达了白天鹅奥杰塔从恐惧、提防逐渐到对王子的放心和信任,进而迸发爱情,以至热恋的过程,奥杰塔的独舞突出了她的悲剧色彩,她的舞姿越是优美柔弱,就越是凸现出她的孤独和动人。 十九世纪末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在他的舞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提高了舞剧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至今还是芭蕾音乐的典范作品。《天鹅湖》取材于神话故事,描述被妖人洛特巴尔特用魔法变为天鹅的公主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相爱。最后,爱情的力量战胜了魔法,奥杰塔得以恢复为人身。 全剧分四幕,包含二十九个分曲。其中第二幕描写齐格弗里德和奥杰塔在天鹅湖滨的相遇和相爱,由五个分曲组成。第一分曲的基本主题是天鹅主题,它在全剧中贯穿发展,起着主导动机的作用。凄恻动人的旋律,由双簧管在竖琴伴奏下吹出,然后移转到圆号上;最后,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隔开两个八度强烈地齐奏,并渐渐消失。乐队演奏这个分曲时,舞台上是一片苍茫的夜色,一群天鹅浮游在湖上,领头的一只戴着花冠。 第二分曲是一个舞蹈场面。开头一段音乐由弦乐器奏出,王子和他的朋友本诺穿着猎装登场。当强烈的乐队全奏和尖锐的木管乐器旋律交替出现时,王子看见天鹅,想举弓射击,天鹅急忙躲藏起来。天鹅公主用一个猫跳,从舞台后部的斜坡上落地,所谓猫跳就是蜷腿侧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传播学概论参考文献 1、《传播学(修订版)》,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2、《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 3、《传播学研究方法》, 陈燕等.科学出版社,2002年 4、《传播学原理》,张国良.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5、《传播学总论》, 胡正荣.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6、《大众传播学总论》, 张隆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 7、《传播学通论》, 戴元光.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8、《人类传播理论》,约翰·斯坦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9、《大众传播概论》, 斯坦利·J·巴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10、《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赛弗林?坦卡德等,华夏出版社,2000年 11、《人类传播理论》(第7版),[美] 斯蒂芬?李特约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13、《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美〕洛厄里、德弗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4、《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埃弗里特?罗杰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 15、《传播学概论》[美]施拉姆、波特,新华出版社1984年 16、《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和未来》,〔美〕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 17、《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温德尔,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8、《二十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张国良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美〕费斯克等新华出版社,2004年 20、《媒介研究的进路:经典文献读本》,〔英〕奥利弗?博伊德-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编新华出版社,2004年 21、《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常昌富、李依倩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22、《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论》,陈力丹,开明出版社,2002年再版 23、《传播的观念》,陈卫星,人民出版社,2004年 24、《符号透视:传播内容的本体诠释》,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5、《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李彬,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27、《公众舆论》,[美]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28、《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中国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29、《传播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美]罗杰.菲德勒,华夏出版社,2000年 30、《理解媒介》,[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年 31、《媒体等同》,[美]巴伦?李维斯、克利夫?纳斯,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32、《文化帝国主义》,[英]汤林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33、《理解通俗文化》,[美]约翰?费斯克,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34、《通俗文化理论导论》,[美]多米尼克?斯特里纳蒂,商务印书馆,2001年 35、《认识媒介文化》,[英]尼克?斯蒂文森,商务印书馆,2001年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资料

语言学概论复习资料 1、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何本质区别? 动物之间也有相互用来交际的信号,但这跟人类的语言有本质的区别,人类语言具有如下特点: 1、功能开放:米、分米、厘米、微米、纳米 2、构造灵巧:音位,音节语素,词,句子 3、需要学习 2、人类语言构造灵巧的三个条件: 任意性:保证任何事物都能用语言表达 离散性:保证了语言单位自由拆装 层次性:电+影电影彩+色彩色 电影+彩色彩色电影 3、荀子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你如何 理解? 语言符号系统具有任意性,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人为约定的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动选择的可能性。因此说“名无固宜,约之以命”但命名一旦成立就具有强制性。因此说,“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谓之不宜。” 4、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你如何理解?请联系语言事实加以论述。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认为约定的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索绪尔: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原则。1、形式内容的联系是非本质的,是人赋予的,具有约定性。如“马”“车”对这两个语素本身的例句,现代词源学还没有找到一致的认识,因此他们是任意约定的。2、一旦形成后对个人具有强制性。3、非本质的联系不意味

着没有联系,理据性是可以成立的,帮助记忆。人、鸡、鸭。布谷鸟。联系是成立的,但不是本质的。 5、关于幼儿是如何习得语言的有哪几种假说?试加评述。 1、模仿说:认为幼儿是通过摹仿听到的语句而学会说话的。通过成人的重复,更 正、赞许等反馈,正确的说法得到强化,由此而形成幼儿的说话习惯。 2、天赋说:以乔姆斯基为代表,认为有一种可遗传的“语言习得机制”,儿童在后 天具体语言输入刺激下,经过语言习得机制习得一种具体的语言。区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儿童习得母语学的是抽象的规则,即语言能力,虽然他们接触到的是具体的语言行为。 3、认知说: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是伴随着认知能力而发展起来,语言习得能力仅 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斯洛宾、皮亚杰认为,不能脱离智力发展的全局来考查语言习得。如先有判断事物大小的能力,然后才会有“狗比猫大”直螺纹ideas 语言表达。儿童学话的早期似有此种情况,但两者都比较发达后,关系就比较复杂,语言也可影响认知能力。 各学说局部真理,互相补充。 6、语言作为一个符号系统有哪些特性? 1、任意性:音义之间不具有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而是一种认为约定的 联系,音义在结合之初具有多种选择的可能性。索绪尔:任意性是语言符号的最高准则。 1)形式内容的恋歌是非本质的,是人赋予的,具有约定性。 2)一旦形成后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3)非本质的联系不意味着没有联系,理据性是可以成立的,帮助记忆。 2、线条性 3、层次性:语言单位具有层层“套装”的性质。小的组成大的,大的组成更大的: 我们学习语法。 4、系统性:语言符号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一个整体的性质。其中聚合关系和 组合关系是两种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 7、简述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