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委制”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党委制”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党委制”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党委制”的内涵和实践要求

《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第八条规定: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是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制度。简称“党委制”。这一制度从提出到完善有一个发展过程。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标志着我军的诞生,为了加强党对起义部队的领导,在前敌委员会的领导下,确定军设军党委,师设师党委,团设支部,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我军的党委制就已经提出来了,只是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制度还是秘密的。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进行三湾改编,确定在营以上各级建立党委,把支部建在连上,这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确立了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制度。著名的古田会议肯定了党委是部队的领导核心,强调党委必须在军队中成为“领导中枢”,并且规定部队的一切工作在党委讨论和决定之后,再经过群众去执行。从而为我军的党委制奠定了基础。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组织关系的决定》规定:“军内大事、军事政策、军事行动等大的方针,需要交党委讨论,但具体行动由司令员、政治委员决定之”,这个规定既强调了集体领导,又提出了军政首长分工负责。1953年,毛泽东同志把党委制和军政双首长制相结合的领导制度,概括为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从此,

在党的文件和军队政治工作条例中,都把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作为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制度加于固定。

党委制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党委的统一领导,二是党委的集体领导,三是首长分工负责。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分三个问题来讲解。

一、党委的统一领导

(一)正确理解党委的统一领导

所谓党委的统一领导,主要是指党委的职权而言的,即党委对所属部队的一切组织、一切部门、一切人员、一切工作实行统一领导,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除紧急情况下由首长临机处置外,都必须由党委做出决定。党委的统一领导,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从领导范围上看,它有三个规定性。一是单一性,实行统一领导的只能是党委,不允许其它任何组织有这种领导权。二是整体性,部队的各类人员,包括本级最高行政首长与司、政、后、装机关,都必须置于党委统一领导之下,不能和党委并列,更不能凌驾于党委之上。三是一致性,对部队重大问题的讨论,在会议上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党委一旦形成决议,必须坚决执行,做到行动一致,不能各行其是。

2、从领导的内容上看,统一领导指的是政治领导、思想

领导、组织领导。政治领导主要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思想领导主要是开展思想工作和宣传教育。组织领导主要是建立健全党在军队中的各级组织和政治机关。搞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落实各项法规制度。

3、从领导全党途径上看,主要是能过坚强有力的思想工作和严密审慎的组织工作来实现。

从以上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实行党委的统一领导,决不意味着党委包揽一切,党委必须领导行政首长、机关和其它组织,但不能代替他们的工作,党委必须统一领导部队的各项工作,但不能包办一切。

(二)区分重要问题与非重要问题的界限

党委的统一领导是指对一切重大问题的统一领导,实施好统一领导,必须区分在部队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非重要问题。这样才不至于大事小事一把抓,才能把党委的职权与首长的职权区别开来。因为党委的职权是讨论决定部队的重要问题,首长的职权是贯彻执行党委的决议。

所谓重要问题,一般是指带有政策性、全局性、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政治工作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需要党委讨论的问题有八项:1、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宪法、法律,军队的法律、规章,上级党的委员会的决议和上级首长、领导机关的命令、指示的贯彻执行。2、部队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学习。3、党组

织建设、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共青团建设的重大问题。4、部队作战、训练和建设的方针原则,年度和阶段性工作计划,完成重大任务的要求和措施。5、领导班子的调整配备、干部的考核、选拔、培养、任免调配、奖惩、军衔和职级的调整。6、本级党的代表大会和党的委员会决议的贯彻执行情况,向上级党的委员会的请示报告,向本级代表大会的报告。

7、年度财务预算、决算以及重大经费开支。8、其它必须由党的委员会讨论和决定的问题。

所谓非重要问题,一般是指行政首长职权范围内可以处理,不需要提交党委讨论的事,也就是通常讲的行政事务。

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好两关:一是把好行政事务不进党的会议关;二是把住党委只揽决定权,不揽实施权的关。党委对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具体实施办法由首长机关确定。

例一:某师在召开常委会前,接到司、政、后、装机关提交常委会讨论六项提案:1、全师进行一次军容风纪整顿。

2、检查一个团的武器装备情况。

3、党委进行党风整顿。

4、对连队普遍进行财经纪律检查。

5、审批两名营职干部的请假报告。

6、讨论选配一名副团长人选。请大家分析这六项提案,哪些属于重要问题,应提交常委会讨论,哪些属于非重要问题,由行政首长和机关按照职权处理。

这个师的正副书记接到这六个提案,分别作了处理:军容风纪整顿、武器装备检查、两名营职干部的请假报告属于

行政事务,由首长办公会决定,由司、政、后机关具体承办。对连队进行财经纪律检查,属于党纪方面的工作,也属于行政事务,先由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讨论决定,然后由组织部门协助财务部门具体承办。党委进行党风整顿、选配一名副团长人选,属于重大问题,应由党委讨论决定。这样做,既缩短了会会议时间,又避免了党委包揽一切,六件事都落到了实处。

例二:某团党委会讨论与某县开展军民共建活动,作出六项决定:1、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原则是,以地方领导为主,以发动群众自建为主,以做思想工作为主。2、派出10名干部进共建点开展工作。3、拨1000元作为开展军民共建活动的经费。4、召开一次军民共建大会,由政委和一名代表发言。5、给县里放一场电影。6、三个月后出一期简报,总结经验,宣扬典型。你认为这个团常委会作出的六项决定有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做才对?

这里的1和2属于重大问题,应由党委会讨论决定,3、4、5、6、由首长机关按照职权分别处理。

例三:某师召开常委会,七名常委委员全部到会,讨论一名副团长的人选取问题,党委书记根据平时的考察情况,提出两名人选,一名是教导员李强,一名是组织科长赵虎,通过讨论三人同意李强,三人同意赵虎,还有一名常委委员因为调来时间不长,没有明确表态。你作为党委书记,根据

什么原则正确处理这个情况?

这种情况应暂缓决定,下次再议。下次仍然是这种情况,可报请上级党委裁决。

例四:某团执行紧急任务,上级要求在五个小时内做好一切准备,三营教导员因病住院,上能要求尽快召开常委会,提出三营教导员人选,电报师政治部,当时只有正副书记在位,其它委员均外出,常委会开不进来。你认为根据什么原则来处理这一情况?

根据紧急情况下首长的临机处置权来处理。正副书记研究后上报,事后向党委报告。

区分重要问题和非重要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的。有时会出现大事非大,小事非小的情况。比如:我们到上级机关去开会,对首长和机关的指示,以往一直作为大事来处理,其实,有的可以作大事来处理,有的可以通过行政职权来处理,类似这样的问题叫“大事非大”。有的事情看起来是小事,但在有的时候、有的单位必须当作大事来处理。比如,有个团,为了一个连队的杀猪问题一连开了三次常委会,事情是这样的,这个团的二连过春节杀了两头猪,由于干部多,加上临时来队家属多,还有一些干部离家比较近,结果两头猪的心、肚、腰子等都被干部拿走了,这个连队的战士对干部的做法有意见,向团党委控告干部侵占战士利益,团党委对二连的

问题极为重视,他们认为,这件事从现象上看,属于行政事务,但它所引出的问题,却反映了部分干部的思想作风问题,必须当作思想建设的大事来抓,于是他们连续开了三次常委会。第一次常委会,对连队战士提出的问题作了分析,并就此事展开调查。第二次常委会,对调查情况进行研究,作出处理,并决定在全团范围内进行一次思想作风整顿。第三次常委会,总结整顿情况,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处理不像话的,从而促进了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这就叫“小事非小”。

区分重要问题与非重要问题要把握四条原则界限:1、属于中心工作还是行政事务。2、属于方向性、政策性问题还是一般的技术性问题。3、属于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还是不具广泛影响的个别现象。4、属于工作过程中的中心环节还是具体实施中的细节问题。

(三)建立和健全党的会议制度

有的党委包揽一切,还由于缺乏严格的会议制度,没有把党的会议与行政会议区别开来。习惯于用一揽子会议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削弱了党委的统一领导。建立和健全党的会议制度要注意三点;

1、要把党(常)委会与行政会(首长办公会议)区别开来。这两种会议是不同性质的会议。主要有五个不同:一是会议的性质不同;二是主持人的身份不同;三是参加会议的人员不同;四是讨论的内容不同;五是决定问题的原则和方

式不同。所以这两种会议,从内容到与会人员都要严格分开,不能搞成两种名称,一套人马,一样内容,一样开法。

2、要正确处理常委会与全委会的关系。毛泽东指出,委员会又须分为常委会与全委会两种,不可混在一起。常委会与全委会在职权范围上是有区别的。全委会是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是党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常委会是全委会选举产生的,在全委会闭会期间,行使全委会的职权。全委会要履行对常委会的领导、检查和督促的权力,常委会必须接受全委会的领导,定期向全委会报告工作,不能把两者的关系颠倒了。

3、要提高会议质量。健全党的会议制度,必须把每一次党的会议开好。毛泽东在《关于健全党委制》一文中指出:“必须注意每一次会议时间不可太长,会议的次数不可太频繁,不可沉溺于细小问题的讨论,以免妨碍工作”。有些党的会议开得不好,大都没有掌握好这三个不可。要提高会议质量,各级党委对每一次会议议题的确定一定要慎重,可开可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无准备或准备不充分的会议尽量推迟开,会议期间无论是谁提出临时动议,一般不列入本次会议的议程,可以作为下次会议的议题。

二、党委的集体领导

(一)什么是党委的集体领导

所谓党委的集体领导,是指党委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而言的,即凡属重大问题都要由党的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民主讨论,集体作出决定,个人不得专断。

这种集体领导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在组织方式上,集体领导机构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而不是上下级关系。第二、在权力行使上,集体领导机构的所有成员都无权单独决定重大问题,一切重要问题必须集体讨论并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第三、在责任问题上,集体领导机构所有成员共同对产生这一领导机构组织或会议负责。

(二)为什么要实行集体领导

1、实行集体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这是由党的领导的内容决定的;集体领导有许多优点。

例五:某团发生一起重大凶杀案,这个团四连代理副连长高志永,因想当连长的愿望没有实现,由悲观失望发展到行凶杀人,1987年上半年,高犯持冲锋枪打死连长、指导员、文书和团长。这起重大凶杀案,除高犯个人主义膨胀外,与这个团党委没有能坚持集体领导,团长个人搞家长制有直接关系。

1986年2月,这个团政委确定转业,未能及时配上,团长冯国良公开说,只要我在团一天,就是我说了算,党委开会,团长决定一切。1986年7月,这个团有4名战士考取大

连陆军学院,冯不听其它常委的劝告,无故将录取通知书压了下来,为此师领导多次催促,都不起作用。部队整编,全团提拔20多名干部,其中冯的老乡就有8名,群众意见很大,这个团有个连长也是冯国良的老乡,本人要求调到机关,未经党委研究,也未报请上级批准就进了机关。高志永与团长都是四连出来的,就把自己升官希望寄托在团长一个人身上,曾几次找团长请求过,当升官的目的达不到时,就认为团长对他有成见,从而行凶报复。这个事件就是这个团不坚持党委集体领导原则造成的恶果。

2、集体领导是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主要形式。从1927年6月1日中央政治局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改党章开始,我们党一直把民主集中制原则写进党章,特别是七大的党章对民主集中制作了具体规定: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并提出了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纪律。贯彻民主集中制关键在于实行集体领导。因为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通过集体领导来实现的,民主集中制在党的领导实践过程中的体现和完成是集体领导。民主集中制与集体领导是互相联系的统一体,如果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要坚持集体领导,要坚持集体领导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既加强集体领导,又使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3、实行集体领导是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领导工作中的应

用。党委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定,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这种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善于集中一班人的智慧,把各个委员的正确意见集中起来,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形成党委的决议。二是每个委员必须把个人的智慧同广大党员的智慧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每个委员的意见真正代表广大群众的利益和意志。从而使党委作出的决定更加科学和正确。

(三)如何实行党委的集体领导

正确实行集体领导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1、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毛泽东指出,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忽视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能没有自由,也不可能没有纪律,不可能没有民主,也不可能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由此可见,我们所讲的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离开民主讲集中,就会变成个人的独断专行,导致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同样,我们讲的民主,是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离开集中讲民主,就会出现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导致分散主义、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因此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在实际工作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只讲集中,不讲民

主搞家长制,个人说了算。有的正副书记不民主、怕民主、形式上的民主实际上的不民主,都会出现这种情况。二是借口民主,否定集中,搞极端民主化和个人主义。有的正副书记个人意见第一,唯我正确,对集体的决议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党委对重大问题的讨论,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在会上允许有不同意见的争论;要善于集中多数人的意见。如果对重大问题发生意见分歧,双方人数比较接近,通常情况下可以暂缓作出决定,下次再议。紧急情况下,属于政治工作方面的由政治委员决定,属于军事工作方面的,由军事主官决定,事后向党委报告。

2、正确处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少数服从多数是集体领导决定重大问题的重要原则。它是指党委讨论问题时,必须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作出决定,以保证集体领导的实现。(应到会的半数以上)这里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既要坚持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又要防止假多数。有时书记民主作风不好,或者对党的政策不了解,或者搞人情交易,都会出现假多数。二是既要服从多数,又要尊重少数。因为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情况也是常有的。三是有不同意见可以保留,或向上级党组织,直至中央反映,但必须服从多数人通过的决议,不得在行动上有任何反对的表示。

3、正确处理书记与委员的关系。要正确处理书记与委员的关系,对书记来说必须确立三个观念:一是平等观念。明

确在党内书记与委员的关系是平等关系,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决不能把行政职务带进党内,凌驾在委员之上。二是原则观念。作为书记要严格执行一人一票的权利,不能超越一票之权,书记一票被否决之后,应坚决服从大多数人通过的决议。三是民主观念。要尊重其它委员的民主权利,细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对委员来说也要做到三点:一是要关心全局,积极参加集体领导,站在关心党委建设的高度,敢于发表意见。二是要坚持党性原则,特别是讨论重大问题,对任何人提出的意见和主张,正确的就支持,投赞成票,错误的就不支持,投反对票,决不盲从,随声附和。三是要充分肯定书记在党委中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书记开展工作。

4、正确处理坚持党内生活的原则性与增强团结的关系。一个党委的原则性强,团结就好,领导就坚强;原则性差,团结就不好,领导就软弱。增强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搞好党委内部的团结,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在讨论研究干部问题时,要特别强调坚持党性原则,防止感情用事。

二是在大家积极性都比较高的情况下,要增强全局观念,防止互相冲撞。

三是在工作有了成绩或出了问题时,要讲友谊,讲风格,不争功诿过。

四是在汇报班子成员情况时,要客观公正,防止以个人

好恶论短长。

五是在听到闲言碎语时,要认真加于分析,防止偏听偏信。

只有增强了党内生活的原则性,才能使党委保持“一年好,二年强,三年更向上”,避免“一年好,二年差,三年闹分家”的局面。

三、首长分工负责

首长分工负责是党委制的重要内容,党委集体讨论形成决议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落实和实施,它是通过首长分工负责来实施的,没有首长去组织实施,决议就成了一纸空文。

(一)首长分工负责制的含义

所谓首长分工负责,是指军政两名主官的分工负责。即党的委员会或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后,由军政首长负责组织实施,属于军事工作方面的由军事主官组织实施,属于政治工作方面的由政治委员组织实施,副职协助正职进行工作。

但是在较长时间内,对首长分工负责的认识和做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什么是首长含义认识来清,把同级领导干部都看成是部队首长,这样就把党委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误解为所有行政领导干部的分工,而不是两名主官的分工。二是以常委分工代替首长分工。有些单位指导部

队的经常性工作直接由常委会向每个委员作固定分工,各常委委员的工作直接向常委汇报、请示,向常委负责,这种做法有三大问题:其一是各项行政工作都拿到常委会上讨论,由常委决定,造成党委包揽行政事务,影响党委集中精力抓大事。其二是由于常委干涉过多,妨碍首长和机关行使职权和作用的发挥。其三是容易模糊副职接受正职领导并向正职负责的观念。因此,实行常委分工,不利于党委领导和党委建设。

(二)委员会制与首长制相结合的原则

领导制度就决定事务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来分,可分为两种基本形式:委员会制和首长制,这两种制度优缺点都很明显。

委员会制,它是一切事务由委员共同讨论决定,其责任由委员会集体承担。优点是:能够发挥集体领导的作用,考虑问题比较周全,可以避免由于个人决定问题而出现的失误,就是出了问题,纠正起来也比较容易。缺点是:责任不明确,遇事不能作出果断处置,有时因意见分歧,往往使问题议而不决。

首长制,就是首长有最后的决定权,是一种加强首长权力和责任的领导制度。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效率比较高。缺点是:个人的智慧和才华毕竟有限,考虑问题难免不周,如果主要决策人选择不当,有可能导致

滥用职权。

我军实行的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负责制,比较好地集中了委员会制和首长制的优点,避免了两者的缺点,形成了党对军队领导的科学制度。当然,党对军队领导的根本制度,并不是委员会制与首长制的简单相加,而是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制度给党委和首长规定了四种关系:

1、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委是部队统一领导和团结的核心,首长在党委领导下工作。

2、决策与实施的关系。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归党委,实施权归首长。

3、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一方面,首长在党内是常委委员,要积极参加党委的集体领导。另一方面,要严格执行首长的个人负责制,按照分工认真执行党委的决定。

4、党与行政的关系。党委和首长各有各的职权范围,各有各的作用,重大问题由党委决定,由首长组织实施;一般问题由首长处理,党委要保证首长行使职权,不要干预首长职权范围内的事情,首长要切实履行职责,防止把自己职权范围内的事情推给党委。

(三)党委必须保证首长行使职权

党委作出决定之后,应该放手让首长按照分工组织实施,军政首长在不违背党委决定的前提下,有权决定职权范围内

的事务,首长执行党委决定的情况,党委应该检查,凡是首长能够决定的事或行政会,机关部门能解决的问题,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办,不要再摆到党委会上来。

军政首长要勇于负责。军政首长一般都是同级党委的正副书记,既要主持好党委的工作,组织对党委决定的实施,又要对部队的作战训练、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后勤工作等全面负责。这样就必须把自己工作中的主要问题向党委请示报告,同时也必须根据上级的批示和党委的决定积极地开展工作,特别是在现代战争条件下,行动突然,情况变化急剧,如果没有首长的坚决负责态度和强有力的指挥,就容易贻误战机,因此,政工条例规定:在紧急情况下,可由首长临机处置,事后向党委报告。

要开好首长办公会议。首长办公会议是保证首长行使职权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党委决议,协调部门之间的关系,由军政首长根据内容分别负责召开。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浅谈《实践论》中的认识辩证法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摘要:《实践论》作为毛泽东同志哲学思想尤其是认识论思想的精华,其中也包含了诸多辩证法思想,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关键词:《实践论》辩证法当代意义 《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在长期复杂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创建的理论成果,在《实践论》中,毛泽东不仅从认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的高度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论述了实践概念的内涵与基本形式、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等,而且还进一步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全面阐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的辩证关系,并最终揭示了“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发展规律,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正是这些认识辩证法思想,才使得《实践论》永葆活力,成为我们时代精神之精华。 一、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观点实际上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现实的、是受一定的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离开了具体条件,就不可能有它们的真正统一。另一方面是说,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变动的、历史发展的。离开了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人们认识的发展变化,主客观的统一就将是僵死的、凝固的。这一思想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批判一切‘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倾向的理论法宝,而且也为我们党在新时期制定并实施共同富裕的政策提供了许多启示。 共同富裕包含了两个方面,前者就是要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后者就是要让先富起来的带动后富起来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也就是实现我们国家富国强民的两步走战略,而这两歩走恰恰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因为我们国家国土面积大,各地区现实条件存在明显差异,这会导致我国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每个地区都能均衡发展,同时发展。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主要看综合竞争力。如果不注重不同地区不同方面的相互协调,就会制约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所以在这种客观情况下,我们党实时地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政策就是达到了主观同客观的具体的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成果已经有力的证明,这条富国强民的发展政策是正确的,是完全符合了我们国家客观发展实际的理论方针,这是我们党在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国情,深入贯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客观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论创建。如果我们不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的统一,就不会有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政策的提出和实施。 当前,我国在实施共同富裕政策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第一步,但是我们还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重视第二步的实施,这也是我们实施这一理论政策的关键一步,更是我们党现阶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因为这一步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造成区域、城乡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悬殊过大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等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党一定要在主观思想上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发布时间:2009-04-26 20:13:31 韩志伟 [内容摘要]康德不仅在认识领域实现了一场革命,而且在实践领域中也同样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建立起了道德形而上学。他通过论证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反思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阐释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为我们展示了纯粹先验的自由王国。由此,西方传统实践哲学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康德的实践哲学也陷入了内在困境之中。 [关键词]自由实践法则实践理性至善 康德关于实践问题的思考,不再停留在自然的、天生的人性层面上,而是在人为的、本质的人性层面上拷问人的自由何以可能的问题。他在实践领域中发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不再让人的自由意志与人的自然本性一致,而是相反让人的自然本性围绕着人的自由意志旋转。因此,在其实践哲学中,无论对纯粹性的实践形式法则的论证,还是对自主性的实践理性活动的反思,乃至对完满性的实践终极目的的阐释,都是建立在这一革命性变革基础之上的。正是在这些内容中,西方传统实践哲学在道德形而上学中得以完成,而康德所确立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使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实践哲学被举到了令人眩晕的高度。 一、实践法则的纯粹性 康德认为,对人的实践活动的探讨,就是对人的自由意志的探讨。他接过了“自由意志”这个概念,深化了它的内涵。通过对我们自由意志行为所遵循的普遍实践法则的探究,从中分离出一种先验的、因而是不变的道德法则,使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完全以出于自身的道德法则而行动,努力做到趋善避恶。因此,把握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首先应区分开人的实践理性活动所遵循的两种不同实践原理(practical principle):一种是只对个别主体意志有效的实践规则(practical rule),即主观的实践准则(subjective practical maxim);另一种是对每个理性的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实践规则,即客观的实践法则(objective practical law)。 [1]惟有后者才是基于纯粹理性之上的意志动机,前者则是基于感性欲望,因而不具有普遍必然性。 从消极的、否定的方面说,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不能是质料性。一切质料的实践原则在本质上都是以自爱或自身幸福为目的的实践原则,而这一实践原则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经验的主观的实践准则,只能通过经验来认识,不具备先天的客观必然性。即使人们在幸福追求的对象和手段上都想得完全一样,那也只是偶然的。因此,这种实践原则只能被表象为“单纯的准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只对个人意志有效。相反,形式的实践原则才是人的纯粹意志行为的惟一的客观根据,它作为一个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法则必定是由理性先天认识到的,因此它只能被表象为对每一个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普遍必然有效的“实践法则”。 从积极的、肯定的方面说,这种客观的实践法则只能是纯形式的。真正的形式法则的试金石是,我能否把它普遍化。这在康德看来完全存在于理性之中,理性的标准就是客观的标准,正是这个标准决定了哪些实践原则是真正普遍的实践法则。比如在现实生活中遵守诺言这个例子。假如我想要背弃诺言,那么我就可以把这个实践原则表述为:“只要对我有利,我就

课后题第二章 实践辩证法

第二章实践辩证法 一、单选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2.区分同质事物的差别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质的规定性 C、事物量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 3.事物的质和量的区别在于() A、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外在表现 B、事物的质是单一的,事物的量是多方面的 C、质与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量与事物的存在是不直接同一的 D、事物的质是不变的,事物的量是不断变化的 4.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因为()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B、原因必然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5.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规律6.“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这是一种() 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联系和发展法的规律 8.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人们思维中的前后不一的自相矛盾 B、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C、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 D、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9.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绝对性和相对性 C、变动性和稳定性 D、斗争性和同一性 10.“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是一种() A、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D、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观点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命题反映事物之间客观联系的有() A、森林覆盖面的大小影响气候 B、人口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发展 C、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人们行动的效果 D、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 E、天空出现彗星预示社会要爆发战争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这是由于() A、新事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B、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没有的新形式 C、新事物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 D、新事物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 E、新事物增添了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 3.规律具有如下特点() A、客观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D、随意性 E、重复性 4.决定事物的根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势的联系是() A、内部联系 B、本质联系 C、必然联系 D、直接联系 E、主要联系5.认识事物的量的意义在于() A、它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和认识事物质的前提 B、它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C、它对事物做出数量分析,使人们做到胸中有数 D、它是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E、它能把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6.“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包含的哲理有()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E、质变会引起新的量变 7.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对立表现在()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实施方案最全版

(发展战略)学校内涵发展 实施方案

质量立校、特色强校 深化实施“十个壹”工程,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羊山镇小学内涵发展实施方案 当前学校工作,面临的不仅是外在的、硬件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内涵发展。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学校才有更持久的生命力,才可能成为名校、强校。为此,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学校发展实施方案。 壹、规范学校管理,为内涵发展保驾护航。 学校管理以规范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以合作为方法,强调以人为本,着眼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 壹是加强管理的制度化 进壹步深化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管理办法,客观公正评价教职员工绩效,实行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制度,用足、用好人员经费的分配。 完善学校的各种管理制度,制订绩效考核、教育教学教研、职称评定、课程管理、财务后勤管理等方面的管理细则,形成学校管理制度化。 二是加强学校管理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人事制度等重大问题,由全体教师协商讨论,最后由教师代表大会通过,由学校下发。 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及时宣传通过民主程序形成的决策,及时公开有关信息。 二、提升教育质量,为内涵发展夯实基础

(壹)、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要从真正意义上提升教育质量,实施教育的人是关键。为此,我们要继续抓好俩支队伍建设。 壹方面抓好班子队伍建设。我们要提升教育质量,首先要有壹支具有强烈质量意识、战斗力强的干部队伍。为此,我们要求行政人员要争当学者型、创新型、实干型、勤政型领导,带领全校教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进取,开创和谐共事、人心思进、生机盎然的新局面。壹是行政要加强学习,每年至少读1本理论书籍,且做好读书笔记。通过读书学习,要学以致用,不断提升政治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二是注重自身形象建设,提升人格魅力,树立团队精神,工作中不推诿、不拖拉、顾大局、互理解、共支持。三是班子成员深入教育教学壹线,且将此作为干部考核标准,及时掌握工作情况,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不断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的实效。 另壹方面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质量是立校之本,教师是质量之本。壹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学校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此,我们将继续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主线,建设壹支乐于奉献、勤奋工作、主动发展、自主学习、长于研究、业务精良、善于交流、具有高度责任意识的教师队伍。壹是立足校本培训,根据教师专业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学校提供不同的校本培训内容,开展基础性培训和发展性培训。 二是为青年教师创造展示机会,开放课堂,积极探索且推行教学公开观摩和同伴互助制度。课堂开放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让每位老师不仅开放自己的课堂接受观摩和学习,也有机会进入他人课

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解决外部适应和内部整合问题时所习得的一组共享的基本假设,因为它们运作得好,而被视为有效,进而传授给新成员,作为当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去知觉、思考及感觉的正确方法。” ——埃德加·H·沙因(Edgar H.Schein)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孕育形成的,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及行为规范。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的复合体。 学习并掌握企业文化管理,首先从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内涵入手。 企业文化的结构划分有多种观点。一种是将其分为两个层次,有多种表达,如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物质形式和观念形式、“硬”S 与“软”S 等;另一种是把企业文化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还有一种分为四个层次,即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些不同的结构划分都有其各自的合理性,使用不同的结构划分对认识企业文化建设并无大碍。这里主要讨论企业文化结构的三层次和四层次。 “企业文化三层次”: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 一.精神层 这主要是指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形成物质层和制度层的基础和原因。企业文化中有无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的标识和标准。 企业文化精神层包括以下7个方面。 (1)企业最高目标(企业愿景) 它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有了明确的最高目标就可以充分发动企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员工,增强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广大员工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具体责任。因此,企业最高目标是企业全体员工凝聚力的焦点,是企业共同价值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和实施奖惩的主要依据。 企业最高目标又反映了企业领导者和员工的追求层次和理想抱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最高目标统领下,企业往往还制定长期、中期、短期等各种阶段性目标。长期目标的设置是防止短期行为,促使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 (2)企业核心价值观 企业核心价值观指企业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也可称作企业的基本信仰。这是企业文化理念层的核心,也是企业文化中最稳定的内容。企业中往往有一些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它们被称为企业的主导价值观。在主导价值观中,还有一些深层次的、起决定作用的价值观念,这就是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对企业的决策和企业行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改变,企业的竞争策略、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可以调整变化,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长期坚持,不会轻易变化的。 (3)企业哲学

加强内涵建设

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保教质量 一年来,我园以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为指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动力,紧紧围绕幼儿园目标责任书中建设“优质、多元、品牌”的发展目标,以贯彻落实市区三年行动计划和幼儿园课程建设为主线,善于从“六化”(组织管理人性化、队伍建设优质化、课程建设园本化、教育科研实践化、家园教育互动化、环境创设课程化)的内涵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着手,结合师德师风建设,扎实有效、规范创新的开展幼儿园各项工作,注重形成各类长效管理机制,从而在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深化教改,优化研修途径,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综合素质和办园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办园成效,并为全面迎接明年新一轮市一级园复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下面将一年来主要开展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重视学习引领,提高思想认识 幼儿园非常注重教工政治思想理论学习,在组织全体教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精神的同时,精心组织教师深化学习上海市教委关于《上海市幼儿园园长课程管理指导意见》、《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等5个文件精神,结合迎世博与文明同行的师德师风建设,采取自学、集体学习、专题讨论、交流、演讲等多种形式,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文件内涵,引导教师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正确对待幼儿园深化改革、优化课程建设、提升保教质量、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园举措;鼓励教工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建设与课程实施质量保障监控体系的完善与补充,激发了全体教工立足本职,身体力行,在本质岗位上努力践行党的科学发展观,全心全意投身课改,全心全意为家长幼儿服务的主动些和自觉性,为幼儿园和谐校园文化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注重基础管理,提升办园品质 幼儿园坚持“科学管理,内涵发展”的方向,在园务管理中注重抓“细”、抓“实”,将管理落到实处;善于及时把握教工思想动态,细致好思想疏导工作,努力做到重载体,抓落实;重检查,抓反馈,重基础,抓常规;重实践,抓效益,使幼儿园在加强内涵建设、深化园本研修、优化学习型团队活动,优化园本研修途径、推进幼儿园和谐发展等方面,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很好的提升了管理效益。我们的做法是: 1、注重目标引领。 全员共同参与制定幼儿园的三年发展规划和学期工作规划,并在明确幼儿园重点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要求中层干部围绕幼儿园工作的项目目标,细化目标,制订好自己部门工作的目标责任书,并通过对中层干部的述职报告与民主评议,做到职责明确,层层落实。要求一层对一层负责,一层对一层考核,确保措施到位,纵向上保证管理渠道的畅通。从而,初步健全和完善了幼儿园三级管理的网络(即园长——分管负责人———各班组长); 2、注重制度完善。 我们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开门听意见”制度有效运用于园务管 理,并作为优化幼儿园制度管理的有效手段。每学期定期广泛听取全体教工意见,引导 教工针对幼儿园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制约发展的问题进行思考提案,共同商讨对策;通过 对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与时俱进地的修订与完善,以及这次全面迎接上海市对我区三年行 动计划专项督导的准备,有效促进了幼儿园细节管理,并对幼儿园逐步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实现科学规范的常态管理,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 一年来我们根据幼儿园课程管理的要求,先后调整修订的制度有:幼儿园教工的上 下班制度、上岗制度,园本研修制度、三大员一日规范操作制度,门卫制度、课程实施与监控检查制度、幼儿园分配制度等……。

辩证法的23 个原理

“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与发展;“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四个四”是指四 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 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反对只见对立、不见同一或者只见同一、不见对立的这种绝对化和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 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处不在,无时不有。但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有其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也不能脱离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共性不能代替个性,个性具有共性容纳不了的内容;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区分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3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事物都是由矛盾群构成的,事物矛盾群中的多个矛盾以及矛 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由此区分为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非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 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

以教学特色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教学特色推进学校发展 ——胶南市珠海路小学教学特色工作汇报 近年来,学校以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以“一切为了人的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培养身心健康,品学优良,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工作,实现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教学工作,促进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打造了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又一个亮点,形成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鲜明特色。 教学研究——创新研究方式,实现研究常态化 教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但是,不少教师往往认为,研究只是业务干部与骨干教师等少数人的事情,常常是被动参与。学校创新研究的方式,通过开展问题研究、叙事研究等有效的研究,吸引每一位教师参与到研究中来,享受到研究带来的成功与快乐,使研究成为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需要。 1、研究内容化整为零——开展问题研究,让教师人人能够研究。教师缺少的不是研究的欲望与热情,而是缺少研究的知识与技能,不懂得从何处入手进行研究。于是,学校在加强教师教育科研理论与方法培训的同时,将学校承担的科研课题进行细化,化整为零,开展基于学科教学的问题研究,让教师感到自己也可以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进行这样的研究。结合学校承担的市级以上研究课题,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征集教育教学中的疑难与困惑的问题,由教导处、学生处进行汇总,教科室组织骨干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类、筛选,汇集了一些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形成了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库”。“大课题”转化为教师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小问题”,就使教师们产生了“这样的问题我也能研究”的欲望。在此基础上,依托教研组、年级组成立了以骨干教师为组长的问题研究小组,将“问题库”中的问题分解落实到不同的教师团队,以“小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攻关研究。这样,学校课题组就下设了以“小问题”为研究内容的若干个子课题组。问题研究小组与教研组、年级组有机融合,基于基层的教研组、年级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 摘要:文明是指通过人类改造世界的积极成果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进步过程和状态。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是文明不断发展的不竭的动力。正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需要,构成文明发展的三个基本内容: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关键词:文明涵义动力结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明确地将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一道,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强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也增加了“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内容。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和国家根本大法中把推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作了如此明确的肯定,反映了党和人民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更加成熟和完善,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根本指针。为了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更好地理解和贯彻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有必要对人类文明的涵义和基本结构进行认真的研究有一个正确的把握。一、文明的涵义关于文明的涵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德国学者诺贝特?埃利亚斯在

其《文明的进程》一书中指出:“‘文明’这一概念所涉及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它既可以指居住状况或男女共同生活的方式,也可以指法律惩处或食品烹调;仔细观察的话,几乎每一件事都是以‘文明’或‘不文明’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要用几句话囊括‘文明’所有的含义几乎是不可能的。”他认为,就西方国家来说,“这一概念表现了西方国家的自我意识,或者也可以说成是民族的自我意识。它包括了西方社会自认为在最近两三百年内所取得的一切成就,由于这些成就,他们超越了前人或同时还尚处‘原始’阶段的人们。西方社会正是通过这样的概念来表达他们自身的特点以及那些他们引以为自豪的东西,他们的技术水准,他们的礼仪规范,他们的科学知识和世界观的发展等等。”在中国,文明概念出现的非常早。早在《易经?乾卦》中就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说法。《尚书?舜典》中也有“浚哲文明”的说法,孔颖达将之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在人类未出现之前,自然界本来就是有文也有明的:地上高山大川就是经天纬地之文,天上红日皓月就是照临四方之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明固然不是指的自然文明,但是人类的文明一词显然是受到自然文明的启发借鉴而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明概念也有多种表述,而通常是在三种意义上加以使用的。第一种是在时间界限意义上的文明,它指人类社

深化内涵建设

深化内涵建设提升办学水平 为进一步开创学校事业发展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在校五届四次教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校长徐放鸣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校行政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到会的特邀代表、列席代表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是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催人奋进的一年,也是我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全校师生员工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年度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聚精会神抓落实,一心一意谋发展,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强化学科与科研工作,内涵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 学科学位点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完成了学校“十一五”学科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与主要措施;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兄弟高校学科建设的成功经验,举办了院长学科建设专题研讨班;成立了外联、宣传、条件保障和材料等四个申博职能组,相关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在国内主要媒体推出我校学科建设最新成就系列宣传,学校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邀请近60位高层专家学者和主要业务部门领导,举办13次学科建设专家咨询会,加强了与上级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的沟通与联系,展示了学校的办学成就,为申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获得横向科研项目28项,横向科研经费同比也有大幅增长。在人才培养、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产品研发等领域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继2006年与盐城市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之后,2007年又与连云港市签订市校合作协议,与宿迁市的合作也在洽谈推动之中;同时与江苏豪森药业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全力推进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市场接轨。淮海发展研究院以及新成立的汉文化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也面向社会发展需求,通过承担招标项目、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科研课题立项以及科研获奖的数量和质量均有所突破。一年来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7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其他部级项目3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基金14项,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8项,省社科联项目6项,各级各类项目经费约2569万元;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江苏省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0项,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优秀成果奖2项,徐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项。共发表SCI及SCIE论文116篇,居全国普通高校第97名,已连续五年居全国高校排名百名以内。 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频繁,一年来学校主办或承办了包括第三届海外中国语言学者论坛、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文学历史学术专场等辐射面广、影响力大的大型学术会议13场,举办各类学术报告170多场次,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 (二)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有了新突破 一年来,我们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教高〔2007〕1、2号文件,全面启动教学质量工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2007年暑假专门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深入研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等问题;从2007级新生开始,全面启用新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了坚实基础。专业和课程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论述学习和生活实际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的产生实现了人类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个部分的来源分别是: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而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后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发展充实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矛盾(即对立统一)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大学生是中国社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的绝大部分已经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但是我们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到与年龄相应的程度,因为我们上从幼儿园开始到高中毕业,始终处于家长和学校的保护中,现在又进入了与社会相对隔绝的“象牙塔”。在进入社会之前,我们一直都在做的就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当我们离开家长和老师的保护,开始享有自由的时候,一步不慎,就很容易走上歪路甚至是一条不归路!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 在我们的大学期间,四年的生活中,宿舍是一个重要场所。宿舍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在学校中的家,是我们大学生活里最重要的地方。舍友,就是我们的亲人,我们是普遍联系的,如果不能和舍友处理好关系,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一团遭,我们的人际关系也会很乱,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的生活。宿舍的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事情的看法也就不可能完全一样,矛盾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问题或矛盾出现使我们应该怎么解决呢?而这个时候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时候了,这里就需要我们用“联系”的原理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看待和处理问题:宿舍是一个整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部分,离开了任何一个人这个宿舍都是不完整的,这就需要我们宿舍的每个人和

马克思的实践辩证法到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演变

从实践辩证法的现实转向到否定的辩证法的文化转向——马克思到阿多诺辩证法的内在逻辑演变 摘要:从实践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的逻辑演进来看,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是对传统辩证法的批判即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在抽象的理论层面或在形式上完成了辩证法的精神性的运动。然而,这种辩证法表面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否定性实则是对现存事物作为保守理论的一种辩护,也就是对“旧世界”的维护,而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马克思实践的辩证法正是切入现实之中,只有对社会批判即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批判才能彻底的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类的整体的解放。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的批判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及其生产关系在内的整个唯物史观的批判,无论马克思对整体性的社会批判还是对人类解放的政治追求,他的批判是以建构性为基础的,他的批判既是对启蒙以来辩证法的最高完成也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的最后阶段。终结本身就意味着开启,以解构性形式出现的辩证法就成为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以解构性为基础的辩证法,阿多诺辩证法之所以会走向“否定的”批判性,之所以将马克思对于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转向对文化的现实批判,从现实批判性的角度来看,马克思是阿多诺辩证法的过渡和历史逻辑发展的一个理论环节。 关键字:否定的辩证法实践辩证法现实转向文化转向 一、马克思实践辨证法批判的现实转向 马克思实践辩证法批判的现实转向是针对传统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的基础之上而转向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他反对一切将辩证法建立在抽象事物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反对为哲学寻找一切本体论的基础。他立足于实践对传统的辩证法予以批判,即对旧世界进行批判而发现新世界。这个新世界不再停留于抽象的思维层面,而是转向到人的现实生活之中。马克思认为任何一种独立的观念都不会成为历史,他反对建立任何一种哲学的本体论,哲学在马克思的视域内已经失去了生存的环境。马克思所要改变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表面所具有的批判性与否定性,而实则是作为一种保守的理论对现存事物进行完整的辩护,这种“批判的武器”即理性实则是在理论层面对现存的世界进行着解释。而马克思抓住了黑格尔辩证法所存在问题的关键之处,他用实践的劳动特征对现实的矛盾进行彻底的批判与否定,这种革命性的力量是现实的革命性的力量,它是一种“武器的批判”。在马克思看来,理性的批判当然不能代替现实的批判,只有对现实的社会或资本主义的制度进行批判才能够彻底的改变世界。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辩证法进行批判时指出,“现代德国的批判着意研究旧世界的内容,而且批判的发展完全拘泥于所批判的材料,以致对批判的方法采取完全非批判的态度,同时,对于我们如何对待黑格尔的辩证法这一表面上看来是形式的问题,而实际上是本质的问题,

专业内涵建设实施方案

专业内涵建设方案 目录 1.1专业内涵建设目标与需求 职校专业毕业生的“双证书”获取率及就业率达预期目标。通过行业调研、本专业毕业生调研,了解行业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规格、职业能力要求及专业课程设置的反馈,进行专业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会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讨、制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2+1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改革方案,同时建立企业订单班,及对订单班针对培养。制定与我校人才培 养模式相匹配的课程体系与考核标准,自编N门专业课的校本教材,在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制作中,逐步探索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基本建成XX专业技术专业的教学资源库。 同时,建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完成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聘请兼职教师,加强实训实习,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占比,校企共建管理实训基地。 1.2专业内涵建设实施机构 建议学校XX专业尽快组建相应的骨干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小组,及可持续的优化与完善机制。我司建议如下: 1、实施机构名称: XX专业内涵建设项目小组

2、成员组成: 组长一人,建议由专业主任担任。统筹、协调、指挥本专业的内涵建设工作,对建设 结果负责。组员:XX专业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部分双师型教师、部分兼职教师。总 共6-8人。 3、工作分工与职责: 按照骨干专业建设的内容,建议设置以下工作小组。 1)调研小组: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参加,4-6人,分为三组;负责行业、企业、毕业生的调查,调查结果统计,及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 养模式改革方案的撰写。 2)课程改革小组: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参加,4-6人,负责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规划、设计,核心课程(内容)开发。 3)校本教材编写小组:带头人、骨干教师必须参加,2-4人,承担本专业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确定主编人选(建议是专业带头人)。 4)师资与校企合作组,2-3人,主要负责师资建设的工作执行、相关建设材料的收集、整理、编写。 5)文档管理员,1人,可以兼任。负责本专业的建设材料目录设置、材料归档、专业自查,及时提供本专业建设材料的完成进度。 4、可持续的机制我司建议学校层面制定XX专业内涵建设以及后续示范的长效激励机制,建设工作纳入常规的教师考核,对参加建设的教师,优先安排参加学校学期/学年的评优、评先,优先安排培训进修,参加建设的工作时间合理的划入课时,给予恰当的精神与物质奖励。并纳入今后的教师职称评定、职务升迁、薪资提高的评选指标。建设组在建设期间作为子项目的执行、实施机构;在项目完成后,则成为专业建设的统筹机构继续发挥作用,包括:每年或每两年进行行业需求调研,及时把握企业的用人需求、发展趋势,保持专业建设与行业、产业的发展基本同步;继续编写更多的校本教材、继续开发核心课程或精品课程,持续提升专业教师的各项能力。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分别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说:一、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二、自然科学基础是19世纪的科学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围非常广泛,我们今天研究的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联系和发展是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恩格斯在谈到事物普遍的“辩证图景”时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下是对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的具体阐述。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根本规律,亦称之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对立统

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哲学思想发展的初期就已具有关于对立面的斗争和转化的思想。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易经》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相互作用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唯心主义的方式体统的表述了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认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批判地改造和吸取了哲学史上特别是黑格尔的合理思想,深入地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述。 一、对立统一规律 ⒈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⑴矛盾即对立统一,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⑵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矛盾问题的精髓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是马克思关于矛盾部分的精髓。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质量互变规律,又称量变质变规律。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

实践和实践理念

实践和实践理念 作者:金德万 实践Practice乃指人自觉能动地改造外部世界的活动。人的活动中以实践方式掌握世界意味着人的实践活动将外部物质世界的事物根据人的需要变成或改造成自己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这种掌握世界的实践方式肇端于人的生活对外部物质世界的依赖性,外部物质世界构成人类全部社会生活最本质的基础,人对外部物质世界的需要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需要。这样,人类首先并且每时每刻都必须进行的历史实践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物质生产生活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形式和内容。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人只有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自然界中既非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产生却为人所需要的东西。人的活动以实践方式掌握世界就是要在对人自己有用或符合于自己需要的形式上掌握、占有自然物,这种方式的人类活动既根植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又表现出人类对自然界给予的现成事物的超越性。 人类掌握世界的实践活动方式,因此表现为人作为主体把自己当作一种自觉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按照预定的目的操作物质工具,对客体进行实际的分解和组合,改变它的自在的客观形式,使之成为具有对人有用、符合人的需要的那种形式的客体,再通过享用和消化,使之成为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人的需要乃能得以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乃能得到保证。人的存在的社会性本质又决定了实践方式的人类活动并不局限于满足人的本能的生命需要。人通过对世界的实践掌握,不仅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存在,把外部世界的事物变为自己生命存在的一部分,而且生产和再生产自己的社会存在,把自然界变成自己社会存在的一部分,确立自己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在社会物质性基础上,人又通过变革社会的实践,不断地建立、改变和发展自身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社会交往和社会文明,从而不断地创造和实现自己的社会性存在和本质。 以对客观世界的依赖性作前提的人对世界的实践掌握决定了人的实践活动必然遵循外部世界事物的客观尺度,也就是说人的活动须遵循自然规律。但是,人之以实践方式掌握世界的目的乃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因而,人又必然将符合自己本性的需要,体现自己本质的规律作为尺度运用于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在对自己有用、符合自己需要的形式上掌握外部事物,人的实践活动才有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成效。人类对世界的实践掌握,不管其性质和水平如何,就总是表现为外部事物的客观尺度和人们自己的内在尺度的实际统一,或者说,按照两个尺度实际统一的原则来掌握世界,也就是说,以实践方式创造体现两个尺度实际统一的新的客体。应该清楚的是,这种客体在以实践方式实际建立起来以前,必须事先在头脑中被观念地建立起来。这就是说,要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客观和主观尺度的统一,首先须得在观念上实现这种统一,亦即事先建立起关于实践活动的观念模式。我们称这种统一、这种观念模式为实践观念。这种实践观念涵括我们通常所讲的实践的目的、计划。实践观念的产生意味着主体对现成事物的不满足,包含着改变现成

论述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任腾腾0143599 一、何为唯物辨证法 唯物辩证法(Materialist Dialectics)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 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唯物辩证法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内容,包含四方面的内容: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五对范畴、思维方法. (一)唯特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将会在下面进行介绍,此处略。

(三)五对范畴 ◆原因和结果 (1)、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引起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由于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2)、判断前后相继的两个现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联系,其根本标志是看它们是不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 (3)、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如果把两个具有因果联系的现象从普遍联系中抽出来加以考察,原因与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世界无限发展的链条中去考察,那么原因和结果的区分则是不确定的.同一个现象是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之亦然. (4)、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互为因果. ◆必然性和偶然性 (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2)、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表现在:①必然性是指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确定的趋势.②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造成的. ③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3)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是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的.①可能性和现实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②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现象和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 ◆内容和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提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四)四种思维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