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岳麓版)2016一轮复习备考:十六 必修Ⅲ模块综合检测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岳麓版)2016一轮复习备考:十六 必修Ⅲ模块综合检测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岳麓版)2016一轮复习备考:十六 必修Ⅲ模块综合检测

全国100所名校单元测试示范卷·高三·历史卷(十六)

必修Ⅲ模块综合检测

(90分钟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韩非子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这说明韩非子

A.认为法、术、势缺一不可

B.主张推行开明君主制

C.认同“君权神授”的说法

D.用封建迷信蛊惑群众

解析: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明主像天,因为他依法行事,公正无私。明主又像鬼,因为他有用人之术,用了人,人还不知道是怎么用的。这是术的妙用。他还有权威,以加强他的命令的力量。这是势的作用。术、势都做好了,最后才能“一行其法”。由此可以看出他强调法、术、势的统一,故选A项。

答案:A

2.《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其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同时又宣扬“一则治,异则乱”。由此可知,该书的创作意图在于

A.取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

B.实行文化高压,加强君主专制

C.传承百家思想,保留文化精髓

D.实行礼法并治,实现思想统一

解析:从题干材料可知,《吕氏春秋》记述了各家的思想,但同时又强调“一则治,异则乱”,由此可知,吕不韦是想取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所以A项符合题意。由该书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B项与史实不符,应排除;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材料信息并未表明吕不韦主张礼法并治,D项错误。

答案:A

3.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秦汉以降,“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将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董仲舒新儒学确立为统治思想,从而推动了儒学的发展,使先秦儒学中浓厚的“民本”思想得以推广、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董仲舒的新儒学推崇君主专制,是对儒法思想的融合和发展,A、C两项错误;“屈民而伸君”主张臣民要绝对服从君主的权力和意志,违背了“民贵君轻”理念,B项错误。

答案:D

4.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科技发展到宋代,已经呈现巅峰状态。”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也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种事业成败与否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气质。”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儒学推动

B.理学的求理精神推动了当时的科技创新

C.开放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古代科技的繁荣

D.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源于文化的缺失

解析:根据材料,综合两个人物的观点,可知宋代巨大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其背后“无形的精神文化气质”的支撑。结合宋代历史背景分析,可知这种文化气质应与理学的“求理精神和怀疑精神”息息相关,故正确答案为B项。A、C两项把视野放在整个中国古代,犯了扩大化错误;D项“文化的缺失”不符合史实。

答案:B

5.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此等论调”应该是

A.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思想

B.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主张

C.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思想

D.康有为的“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观点

解析:本题要点在于时间“1920年”“二百六七十年前”,由此可知梁启超评述的“论调”应该出现在1660年前后,即明末清初之际,故只有C项正确。本题易错选B项,B项错误的原因:一是时间不符合,二是从影响上看,黄宗羲的民主思想影响更为深远。

答案:C

6.右面为宋朝画家崔白的《寒雀图》,此画以几枝寒干枯木和九只形态各异的麻雀,突出地表现了冬季的“寒”。画中栖枝的麻雀呈现出向、背、俯、仰、正、侧、伸、缩、睡、鸣、倒挂、理羽等各种姿态,充满了生动的情趣。该画意在

A.表达文人情怀

B.控诉黑暗社会

C.通过写实传神

D.描绘山河之美

解析:从此画的特点可以判断它属于文人画,它通过一定的意境表达了文人情怀,故选A项。

答案:A

7.元末明初的《水浒传》称赞聚义于梁山泊的英雄好汉,无论是帝子神孙、富豪将吏,还是猎户渔人、屠儿刽子,“都一般儿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反映出

A.对传统艺术的巨大挑战

B.对平等平均的精神诉求

C.对英雄主义的高度赞扬

D.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析:从材料可知,《水浒传》中提到的英雄好汉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上到“帝子神孙”,下至“猎户渔人”,但大家都“哥弟称呼,不分贵贱”,这显然是对社会等级、财富不均的不满,表达出对平等平均的精神诉求,

故选B项。

答案:B

8.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中说:“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这一观点

A.否定神性,摧毁神学禁锢

B.提倡怀疑,肯定人的价值

C.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

D.肯定人性,主张认识自我

解析:材料关键信息是“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这一思想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尖锐地批判传统,敢于创新,故B项符合题意。A项夸大了这一思想的作用,C项和D项是苏格拉底的观点,都可以排除。

答案:B

9.右图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拉斐尔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西斯廷圣母》。后人评论这幅画时说:“圣母好像在说:‘请你们抱去吧,他不是我的。’ 但同时她又把他紧贴在怀里,好像如果可能,她就带着他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去,用自己的奶来喂养这个并非‘救世主’,而是自己儿子的普通婴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该作品

A.兼融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

B.歌颂了社会底层的劳动妇女

C.显示了自由平等的社会理想

D.抨击了基督教会的黑暗腐败

解析:文艺复兴时期,由于基督教神学仍然统治着意识形态,拉斐尔借助神学题材,塑造人的形象,歌颂人

的感情,推动了人文主义的复苏,故A项正确。圣母圣洁而美貌,并非劳动妇女的形象, B 项错误;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政治需求在材料中没有得到体现, C项错误;作品仍体现了中世纪宗教文化的影响, D项错误。

答案:A

10.“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这“一系列革命的原则”的突出特征是

A.打破宗教束缚,推动信仰自由

B.提倡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

C.打破对神的崇拜,关注人的发展

D.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性王国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宗教改革打破了宗教束缚,推动了信仰自由,故A项错误;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故B项错误;智者学派打破对神的崇拜,关注人的发展,故C项错误;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性王国,故D项正确。

答案:D

11.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马文·佩里认为此“普遍法则”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科学地解释了物种进化原理

C.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D.同样也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据此判断材料中的“普遍法则”是指牛顿经典力学体系。材料强调淘汰了不科学的认识,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科学的宇宙图景,故选择C项。构筑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所以A项与题干不符。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答案:C

12.有学者认为:“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他为生物学带来全新概念,将自然世界看作一个运动中的有序物质体系——人类不需要借助任何超自然力量,就可以解释这个概念。”这一认识是基于达尔文的研究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诞生

B.极大地激发了社会竞争意识

C.促进了人口的大幅度增长

D.用证据解释了物种的进化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达尔文彻底完成了哥白尼式革命”的含义主要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改变了人对自身与环境的看法,正如哥白尼推翻“地球中心说”一样,其理论动摇了对上帝的信仰。而达尔文的研究又是建立在实地考察及丰富证据基础之上的,故选择D项。

答案:D

13.巴西作家若热·亚马多在《无边的土地》中,生动地再现了可可庄园主的发迹和混血种工人的非人生活,揭示了巴西封建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下列作品与其创作风格最为相似的是

A.《唐璜》

B.《西风颂》

C.《人间喜剧》

D.《悲惨世界》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作品再现了“混血种工人的非人生活”,“揭示了巴西封建时代的主要社会矛盾”,据此可知若热·亚马多的风格属于批判现实主义,故选择C项。《西风颂》《唐璜》《悲惨世界》都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可以排除。

答案:C

14.右图是名画《枫丹白露景色》,作者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凸显“光是画中的主角”。其创作风格应属于

A.古典派

B.浪漫派

C.印象派

D.现代派

解析:解读图片信息,“着重于捕捉一瞬即逝的景象”、“光是画中的主角”。这一风格特征符合印象画派,故选择C项。

答案:C

15.20世纪初,巴拉兹在评价某一艺术时说:“它也像印刷术一样通过一种技术方法来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它对于人类文化所起影响之大并不亚于印刷术。”其诞生“不仅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且使人类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用以感受和理解这种新的艺术”。该艺术是

A.电影艺术

B.雕刻艺术

C.绘画艺术

D.电视艺术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大量复制并传播人的思想产品”、“创造了新的艺术作品”,而具有这种功能的只有影视艺术。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电视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结合“20世纪初”这一重要的时间可排除电视,故选择A项。

答案:A

16.“就像一个朝廷命官头戴花翎,满脑子‘三纲五常’,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结果,躯干似‘西’,头脑是‘中’,似是而非,不伦不类。”与此评论相符合的是

A.孔子:“克己复礼”

B.张之洞:“中体西用”

C.鲁迅:“打倒孔家店”

D.康有为:“托古改制”

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满脑子“三纲五常”是指“中体”,“身上却穿了一身笔挺的西装”是指“西用”,如此嫁接显得“似是而非,不伦不类”,故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的思想符合题意。

答案:B

17.下表中的人物及其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李鸿章“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郑观应“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章太炎“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梁启超“共和政治,非国民的继续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思想启蒙与挽救危亡并重

B.实现中国工业化,自强求富

C.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政治

D.推动中国近代化,挽救民族危机

解析:李鸿章代表洋务派,兴办洋务,学习“自强之本”;郑观应代表早期维新派,主张“振兴商务”,以图自强;

章太炎代表革命派,主张通过革命去掉旧俗;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思想继续发展,主张提高人民的觉悟。总之,四人都是围绕中国近代化和摆脱民族危机而努力的,故选D项。A项对材料信息反映不完整,C项不符合李鸿章;B项不如D项全面。

答案:D

18.近代中国著名作家林纾在其小说《荆生》中写道:皖人田其美(指陈独秀)、浙人金心异(指钱玄同)和狄莫(指胡适)三人来陶然亭游览聚会。突然跳出来一个“伟丈夫”荆生,痛骂三人“以禽兽之言,乱吾清听”。小说的结尾处还写道:“如此混浊世界,亦但有田生狄生足以自豪耳!安有荆生?”这说明作者

A.含蓄地反对新文化运动

B.属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C.以白话文支持文学革命

D.把荆生塑造为反派人物

解析:从材料可知,小说中提到的田其美、金心异、狄莫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但却遭到荆生的痛骂,被视为“禽兽”。而在小说末尾,作者发出感叹,认为正是因为有陈独秀、胡适之流的存在,荆生之辈才无存身之处,充分说明作者反对新文化运动,故A项正确。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者属于守旧派;C项错误,作者显然反对文学革命;D项错误,小说中作者把荆生塑造为正派的“伟丈夫”似的人物。

答案:A

19.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将民权主义的内容条理化、法典化,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下列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A.《兴中会章程》:“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

B.《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C.《时局宣言》:“取消一切不平等之条约及特权”

D.《孙中山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

解析:《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故只能体现民权主义的内容,而且也是通过宪法的形式把民权主义法律化、条理化,因此B项正确。A项体现了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内容,但只是初步体现;C项体现了反帝的思想;D项体现了中国革命应发动民众、加强国际联合的思想。

A、C、D三项都没有深刻体现民权主义的内涵,故排除。

答案:B

20.1927年,毛泽东指出:“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这段话意在说明

A.党中央认识到革命必须重视农民的作用

B.农民是检验中国革命成败的决定性力量

C.革命队伍中存在着反对农民运动的倾向

D.“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路趋向清晰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毛泽东已认识到了农民及农民运动的重要性,但他的态度毕竟还不能代表党中央的态度,故排除A项;B项中的“决定性”从材料信息中看不出来,也不符合史实;从时间看,此时处于对农民和农村作用的考察阶段,“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并不明朗,故排除D项。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可以看出,当时革命队伍中仍存在对农民运动反对的倾向,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C

21.1982年,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这给刚刚致富的民众带来了恐慌与迷惘。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下海”逐步取代“投机倒把”,开始流行起来。这些变化说明了

A.领导人言行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B.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合乎人心

C.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逐步被打破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解析:1978~1992年中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所有制方面,单一的公有制仍然占主导地位,个体经济作为私有制被排斥,因此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邓小平南巡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说明人们逐渐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正确答案为C项。A项说法太绝对,未能体现时代特征;B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D项是在21世纪初。

答案:C

22.从理论上来说,虫洞(一种假说,是指宇宙中可能存在的连接两个不同时空的狭窄隧道)不仅可以切割空间,还能切割时间。近期,有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发表文章,提出了利用虫洞或可能穿越回过去。其可能利用到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相对论

B.量子论

C.牛顿力学

D.太阳中心说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虫洞不仅可以切割空间,还能切割时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时间和空间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人类可以实现时空的穿越。尽管虫洞从未被证实存在,但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已经预测了这些通过时空的理论上存在的通道。故选择A项。

答案:A

23.国家国防科工局于2014年2月12日宣布,“玉兔”号月球车受光照成功自主唤醒,继续开展科学探测。“玉兔”号月球车的检测标志着中国突破了月面高精度机械臂遥操作控制技术,实现了38万公里之外的机械臂毫米级精确控制。这说明

A.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B.科技发展是综合实力的展示

C.空间技术决定着国家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解析:题干所展示的航天科技成就从侧面体现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B项表述正确。A项说法错误,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是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C项夸大了航天空间技术的作用;D项夸大了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

答案:B

24.中学教材反映了一个时期历史的发展变化。20世纪50年代小学课文《海底世界》一文结尾处的“海底世界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大宝库”,到了80年代后已变成“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一变化所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政治色彩体现国家意志

C.仿效苏联模式编写教材

D.发扬弘扬国际主义精神

解析:解读材料关键信息,50年代认为海底世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80年代认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从侧重“取”“用”到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说明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材料所述无关,排除。

答案:A

25.宋德金在《<历史研究>:新中国历史学发展的缩影》中介绍:“从1979年起,《历史研究》开始实现向学术刊物回归……开拓研究领域,借鉴国外史学研究成果,倡导社会史研究……

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这是因为我党

A.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B.重新贯彻了“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

解析: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主要通过《历史研究》展现了1979年之后我国学术研究的活跃发展,而“双百”方针是指导科技和文艺工作的方针,据此判断B项正确。A、C、D三项都是发展经济和推广科学的方针,予以排除。

答案:B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对君臣关系的定位和论证一直是孔子及其后世儒家学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其研究成果影响着儒学的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的学说在他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公元前2世纪,孔子学说被宣布为帝国的官方教义,其经典著作成为学者和政治家的主要研究对象。直到2000多年后,也就是1911年满族王朝覆灭为止,孔子学说一直在中国居统治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程颐《河南程氏遗书》材料三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若手不执绋,足不履地,曳木者唯娱笑于曳木者之前,徙曳木者以为良,而曳木之职荒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臣》(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孔子所主张的君臣关系的依据,并评价其有关君臣关系的论述。(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程颐对唐太宗时的君臣关系持何观点?试结合唐太宗改革中央官制的意图来反驳这一观点。(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从经济、政治角度分析这一思想产生的背景。(4分)

答案:(1)依据:周礼。(1分)评价:孔子代表了没落的奴隶主的利益,因此他极力鼓吹周礼,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这种做法违背了历史潮流,不利于社会进步,故其思想也没有得到当时统治阶级的足够重视;孔子思想成为后来学者的研究对象,其学说越来越被神圣化和官方化,对后世影响深远。(3分)

(2)观点:君臣关系不符合纲常。(2分)反驳:实行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独尊皇权。(2分)

(3)关系:平等。(1分) 背景: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政治方面,明清君主专制强化。(3分)

27.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

段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雅典学园》

这幅图是16世纪初意大利的一幅著名画作。图中不仅有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等许多古代雅典先贤,也有一些当时的人物,他们同先贤们一起自由地讨论。这幅画清楚地表明:经过近千年中世纪的黑暗时期,人们终于在希腊、罗马的文化中找到了充满活力的思想和人性的

光芒,开始冲破教会的束缚。

材料二下图是宗教改革时期的一幅画。

(注:中间是天平,天平的右端向下倾斜,里面装着《圣经》,旁边站着信士,而天平的左端站着教皇、红衣主教等,他们被翘起)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

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16世纪初人们将目光集中于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原因。分析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影响。(5分)

(2)结合材料二图片信息概括其反映的宗教思想,并指出其实质。(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4分)

答案:(1)原因:教会势力庞大;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借助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之名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3分)影响:传播、发展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

(2)思想:宣扬信仰得救,否认教皇的权威。(2分)实质:反对封建神学,肯定人的价值。(2分)

(3)新发展:启蒙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以理性为思想武器,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社会的蓝图。(4分)

28.文艺作品是反映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你可会忘记那快乐的时刻,

被我们在爱之亭榭下埋没?

对着那冰冷的尸体,我们铺了

不是青苔,而是叶子和鲜花。

呵,鲜花是失去的快乐,

叶子是希望,还依然留贮。

——雪莱《往昔》材料二《日出·印象》

《日出·印象》描绘的是在一个多雾的早晨,晨曦笼罩下的海水呈

现出橙黄色或淡紫色,天空被各种色块渲染。这种对绘画本身的探索为后世许多画家所接受,从而形成了以

印象派为起源的大潮流,艺术踏上了迈入现代的旅程。

材料三《哭泣的女人》

《哭泣的女人》这幅人物画是毕加索的不朽巨作之一,刻画了一位极其悲伤的女人,悲凄的命运和感情由粗放的颜色和劲利的笔触反映出来。人物的眼睛、嘴唇、鼻子似乎杂乱无章,支离颠倒,具有常人难以理喻的特点。这是毕加索对以往艺术方法的彻底诀别,他成为一个新的美术画派的风

云人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文学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三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则材料中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6分)

(3)就某种文学艺术的形成与其创作环境间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案:(1)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人们的失望与不满反映到文学领域,浪漫主义兴起。(4分)

(2)特点:材料一为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着重表现人的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材料二为印象派代表作品,强调光和色的瞬间效果;材料三为现代主义美术作品,对色彩和视角进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张、变形与抽象的表现方法,大胆运用各种新材料。(6分)

(3)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2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虽然,由斯之说,必谓彼之所明,皆吾中土所前有,甚者或谓其学皆得于东来,则又不关事实适用自蔽之说也。夫古人发其端,而后人莫能竟其绪;古人拟其大,而后人未能议其精,则犹之不学无术来化之民而已。祖父虽圣,何救子孙之童婚也哉!大抵古书难读,中国为尤。二千年来,士徇利禄,守阙残,无独辟之虑。是以生今日者,乃转于西学,得识古之用焉。此可为知者道,难与不知者言也。

——严复《宪法大义》材料二那时(指1895年),严复的影响已经很大,声望很高,为什么康有为不找严复合作呢?严复既然主张变法,为什么也不找康有为合作呢?这两个大人物谁也不找谁,谁也不提到谁,这两个人好像是并世而不相知,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两个人并不是“志同道合”,而是志同道不合。他们都主张变法,这是志同,但是变法的内容不同,这是道不合。因为志同,谁也不批评谁,因为道不合,谁也不拥护谁,所以就似乎是并世而不相知了。

——冯友兰材料三中国由“启蒙”转入“救亡”,决不是偶然的。早在新文化运动以前,严复、孙中山等人已经对西方的社会问题有了轮廓性的认知,早已在思想上破除了对西方文化的迷信。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是西方文化危机的总爆发,即便说这种“爆发”还只是处于调整的过程中,处于完成中,但是西方文化内在的缺陷已经昭然若揭。因此,当俄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消息传

来时,长期受实用思维影响的中国人很快就转移了视线。罩着“救亡”的“启蒙”外衣被毫不留情地扒掉了,“德先生”也只好沦为一种历史资源以备来日发掘和使用。

——李向帅《中国的启蒙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严复的基本观点。(不要照抄原文)(3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严复、康有为学术观点的异同。(4分)

(3)根据材料三,分析新文化运动后西方文化在中国出现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就中西文化的关系谈谈对中国近代化的认识。(6分)

答案:(1)“西学中源”是违背事实的欺骗之说;后人没能真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弊端,需要适时发展;要学习西学,而不要抱残守缺。(3分)

(2)同:都赞成社会进化的观点;都力促清朝进行变法维新,以期变革图存。(2分)

异:康有为主张以中国固有文化的眼光去批评或赞赏西方文化,“托古改制”;严复主张“以西释中”“以今释古”,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2分)

(3)主要原因: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已开始从思想上破除对西方文化的迷信;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化的内在缺陷,加深了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不信任感;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使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发生转变。(3分)

认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并得到发展,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文化三个层面的学习;中国在近代化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中西文化在内涵和价值观上存在一定冲突,因此中国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既不能全盘西化,也不能抱残守缺,而是应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3分,言之有理即可)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浅谈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浅谈 从多年的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深深感悟到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教材内容宏观掌握不全面,微观基础知识掌握不具体准确;第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归纳、综合、不到位;第三、对背景材料理解运用一知半解、模糊不清。要克服这三个问题必须扎扎实实搞好第一轮复习,抓好教材宏观体系构建与基础知识记忆,努力提高历史知识归纳综合提高,培养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下面是一些粗浅的尝试,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紧扣课本、把握宏观、重视基础、突出重点 1. 把握宏观、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考复习中,学生最容易关注的是教材的微观知识,即具体史实的掌握,而最容易忽视教材的宏观知识体系,但从高考试题看,无论是命题立意还是解题思路,都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思维过程。所以在复习之前,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构建宏观体系。体系的建立以《考试大纲》和《教学大纲》为依据,在其界定的范围内将高考涉及的全部内容按教材的自然分册、单元、章节给学生交待明确。让学生必须明白,历史高考复习是在有界的土地上耕耘,而并非在茫茫大海中漫无边际地摸爬滚打。如:高中历史参考教材共5册,分中国史和世界史。2006年《考纲》范围涉及总共34章144节,其中考试内容107节,计520个大小考点。其余章节只供学生阅读了解而并非考试内容。让学生清楚历史高考内容是有限的,是可望而又可及的。若再给学生构建一棵整体性分册章节知识树,学生更胸有成竹。这样可大大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复习应考的信心。

2、细化微观、基础知识具体到位 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基础知识的能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空中楼阁。进入高三,一些教师认为高三复习是“热剩饭”,便偏离教材,关注热点、专题及大量模拟套题,结果脱离课本,造成基础知识不落实,基础不巩固而在高考中大量丢分。因而,复习时要认真解读《考试大纲》所列考点,让学生明了高考:“考点”是什么?考什么?按章节顺序理清所有考点,重点要突出、要点要明确,便于学生记忆与掌握。让学生有目标感、具体感、任务感。从而在复习中有的放矢,提高复习效率。 基础知识均来源于教材,教材是高考命题的根本。也是高考学习的根据,平时一定要下大力气打好学科坚实基础,根据“考纲”对相应的“时、地、事、人、意、图、表、文物”等基础知识落实到位,抓住历史的本质点、关键点、重难点。学生只有熟悉课文,打好基础,以此为前提,才能谈及培养能力,而片面强调能力,放弃抓基础知识,效果适得其反。基础知识是思考理解问题的基本工具与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依据,离开对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掌握,研究与分析归纳总结只能保留在表层,无法深入。历史基础知识复习应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网络。这便是能力之基础,运用之基础,应试是基础。因此,要花大量精力时间复习教材,使学生掌握丰富扎实的基础知识,为以后阶段复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并非对所学教材的每个章节或考点等量齐观,而是有所侧重,考查主体与主干内容居多,因此复习要结合当年《考试大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重点,让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模板(精选3篇)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模板(精选3篇)导语: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高三历史教学计划范文模板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XX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XX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XX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帝国主义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减”是指新删掉了几次农民起义运动、商文化的世界地位、江南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殖民的扩张、亚洲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亚洲经济的发展等。

(完整版)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古代史(知识点归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史 (远古— 1840 年) 历史 阶段特征 中央政制 地方政制 时期 (政治) 奴隶社会的繁 王位世袭制: 封侯、伯 夏 荣时期 ①概念: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②方式:兄终弟及,父子相传 注意:特征 商 阶级和国家产生; ③意义:取代原始社会的禅让制,标志着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王权具有神秘色彩(占卜) ; 相、卿士、卜、祝、史 王位世袭制的确 家与国密切联系 西 立;等级森严的分 比较 分封制 宗法制 封制和宗法制的 巩固统治的需要 维护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保证王 周 推行,逐渐形成了 目的 先 权的稳定(权力,财产,土地继承) , 我国早期政治制 巩固统治 秦 度。 ①定义: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 ①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 内容 (分封 时 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政治等级、巩固统治国家的制度; 最多是同姓诸侯 ) ②主要的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和余 期 ②义务: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 子分封制(核心内容) ; 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确立了严格的大宗、 小宗体系。(具 的义务。 有相对性,周天子绝对的大宗) ③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 ④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 封 ,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 宗法等级 有相对大的独立性。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①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②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家和 国密切结合。 影响 ①积极(前期) :开拓了边远地区,巩固了奴隶主 ①对当时: 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 贵族的统治,形成了众星捧月的局面, (周王确立 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防止贵族之间 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使 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 维护 西周成为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盛国家。 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消极(后期) :西周后期受破坏,春秋时期王室 ②对后世: 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来 衰微,诸侯争霸。 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 对中国 破坏标志:楚王问鼎 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破坏原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井田制受破坏; 直接原因制度的缺陷(诸侯权力大) 选官 制度 世 官制 春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秋 诸侯争霸, 实现局 部统一;分封制逐 战 渐 瓦解,封建制度国 逐步建立 关系 相同 王室衰微 互为表里,相辅相承。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而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的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在政 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 ①都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礼乐制度)②分封的诸侯或众子在封国内都享有世袭统治权。 ③都是早期政治制度,都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④都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和兼并战争, 各诸侯国实行改革和变法 (春秋管仲 改革 “相地而衰征 ”和战国 魏国李 悝、楚国吴起、秦国商鞅的变法) 封建社会的初 背景: ③理论根源:法家思想(商鞅变法) 期 ①历史根源 : 吸取春秋战国出现诸侯割据的教训,加强统治。 ②前提条件 : 秦的统一和秦朝的建立 ④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小农经济) 实现了国家的大 BC230 年 —BC221 年先后灭六国。 BC221 年建立秦朝 ⑤政治根源: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的需要 一统;专制主义集 权制度的建立巩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即皇帝个人专断独裁。中央集权: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固时期。 1. 首创皇帝制度 3. 地方建立郡县制 秦 秦 ①皇帝独尊(称号) :显示皇帝的神圣感 ①建立 例如: “皇帝 ” 朕“ “制 ” 诏“”“玺” A 、春秋战国,开始设郡县 ②皇权至上(权力) : 显示地位的不可僭越,是皇帝制度的 B 、秦统一后,在全国推行,全国分 核心。例如:虎符调兵 为 36郡 ②内容 ③皇位世袭(王位) :显示权力的不可转移 A 、郡(守)职权:中央以下最高一 例如:秦始皇、二世至万世 级地方行政机构。 2. 完备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汉 B 、县(长 /令)职权:由朝廷任命, ①三公 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 丞相:百官之首,辅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讼和兵役。 御史大夫:副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 监 C 、乡里亭 察百官; ③意义: 太尉:太尉:负责管理军务,但军权秦始皇自掌。 A 、郡县制的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 ②九卿:丞相之下设诸卿,掌管各项具体事务 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特点: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相互配合,彼此 B 、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 互相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是官 僚统治取代贵族统治的重要标志。 影响 ( 1)积极方面 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成为当时的大国。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巩固国家统一,社会的安定;对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 2)消极方面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形成暴政,激化阶级矛盾。 1 按 军 功 赐 爵,皇 帝 任 命

2019届岳麓版历史一轮模拟演练:第34讲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Word版含解析

必修二第二单元第34讲 1.“西方的市政管理,经济模式的传入,使商埠最先脱出中国传统政治城市的模式,率先迈向近代化,沿海口岸被迫开埠被视为这些城市近代化的起始点。”材料强调的是 导学号 26812319( C ) A.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C.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D.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解析]西方扩张对中国沿海城市走向近代化只是客观上作用,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中国经济结构、思想以及政治变革,故B项错误;材料中明显地强调西方殖民扩张过程在中国近代化起到建设性作用,故C项正确;中国近代化城市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D项错误。 2.表中史实反映出导学号 26812320( C ) C.中国吸收西方发明的重要成果D.内地大量采用西方发明成果 [解析]根据材料西方发明时间与传入上海的时间,呈现逐渐缩短的趋势,可知中国对西方发明接受进程逐渐加快,故A项错误;材料只以上海和成都作为东西部的代表,但是不仅仅局限于上海成都,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东西部都有西方发明的传入与吸收,故C项正确;材料中上海不属于内地,属东部沿海城市,故D项错误。 3.(2017·新课标Ⅲ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导学号 26812321( D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信息“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天津亦有小轮”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兴办实业,这是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兴办实业限制的结果,故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正式开始于1898年,与题干时间“1897年”不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反思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转入了第一轮复习后,我经常在课堂地遇到这种的尴尬情景: 我环视了一下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个问题,百家争鸣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边说边转身,面对黑板,奋笔疾书。身后一片悉悉索索的声音。转过身来,发现正对讲台的几个学生做长颈鹿状,视我如无物,目光直达黑板。我下意识地向讲台边挪动了一下。“背景一是……”“背景二是……”二十分钟后,随着教学进度的不断推进,许多学生笔尖移动的速度逐渐放缓,直视黑板的目光也渐渐和课桌形成45度角,神思恍惚。我决定提问。 我活动了一下有些发酸的手腕,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儒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有哪些?”低垂的脑袋立刻应声而起,目光的转动速度也明显加快,快速翻书,轻声交流,凝眉思考。接下来我问学生答,注意力终于又集中了,效果还不错。但十分钟后,我发现如果这样问答下去,这一节的教学内容将无法完成,无奈我只好又转回到讲述法。 最终临近下课时,一些学生在老师冗长的讲述和连续机械的抄录笔记的袭击下,显现出满脸的疲惫与茫然。 回到办公室后,学生疲惫与茫然的神情依然在我眼前闪现,我陷入了深思…… 自2011届开始,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改变了老教材的通史教学模式,将其分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部分,同时以25个学习专题为串联,中外史混编,将高中历史内容重新排列组合。这种课程设置的板块模式,一定程度上改革了以往一些初中和高中知识重复的问题,但却造成了现实课堂教学中的诸多不便。如,这种设置方法,分割了历史知识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同时期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割开来,造成了时序和因果关系上的混乱,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学习的混乱,学生整理知识时普遍感觉无从下手;同时,这种模块排列与高考突出综合能力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研究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比较重视对历史阶段特征相关知识的考查。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第一轮复习中采用模块整合、通史复习的教学方法,是目前解决现有教材诸多弊端的一项较具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采用模块整合的通史复习教学模式,没有现成教材,再加上本届学生在高二阶段没有结束全部高中阶段基础教学内容的教学任务,造成了高三复习阶段时间紧迫、任务繁重的现状。所以我一直以为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学生当然都需要记笔记,并且为了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一轮复习任务,老师也只能使用传统的讲述方法进行教学。我从未想过学生会因为既要跟着老师思路走,又要快速完整的记录笔记而疲于奔命,失去了自主思考的空间。也未认识到学生笔记的内容实际上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学生们一般没有时间及时将课堂所讲进行归纳总结,等到课后再想总结,则事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整,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了。最后的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感觉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出现典型的低效教学。 那么,当一轮复习遭遇课时不够,教学任务重,学生笔记压力大的时候,我们如何精讲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笔记压力?又如何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避免低效,达到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呢?下面针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出现的问题,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出发,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体会,请同仁批评斧正。 在平时的教学中采取四步走的教学环节设计应该是解决低效教学的方法之一。第一步,避免以往第一轮复习中“多而全”、只注重细微的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体系的连贯性的做法,按照世界史、中国史两条线索,时空结合,整合原来的三个专题模块的知识,在正确解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有关参考资料和教学经验,综合整理人教、岳麓、人民、大象几个版本的知识体系,删繁就简,提纲挈领,突出主干,绘制出完整且力求精炼的知识结构图表,尽量减少学生重复记忆的工作量,给学生提供出清晰的知识线索,为进行高效率复习打下基础。第二步,为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增加学生的参与互动,可采取填空题的形式。主要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 计划形式,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事件。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计划(一) 新学期伊始,高三教学工作已经出现了紧张的氛围,20**年高考已经渐渐临近。为了把接下来的复习工作做好,特制订详细计划如下:本学期我担任高三二班的教学工作,除去在外学习的美术生外,班级有学生有29人(其中有3人是体育生)。二班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思想比较活跃,但是此班级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学习态度比较浮躁,不太爱按照老师的要求做。 本学期教学的重点是二轮专题复习和三轮综合复习。由于二轮复习没有教材和参考资料,所以只能有教师自己制定。专题主要遵循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体系,使原来有些杂乱的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但专题设计不宜过多,用时大概一个半月。剩下的时间主要进行必修和选修的综合复习,习题的设置完全按照宁夏高考试题进行设计。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对教材知识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通过掌握的基础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同时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训练,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本学期主要想采用学案教学,通过学案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剩余三个月的努力学习,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不能不劳而获。 为了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本学期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高三教学进度计划”。没有详细的计划,教学就是盲目的、漫无目的的,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各个环节要抓好。 (1)备课。在备课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精心准备,面面俱到”。 首先,要研究课程标准,根据课标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定教材重点和慢点。 其次,研究考试大纲。根据考试大纲的规定制定合理复习规划。 再次,研习大量高考资料,精心设计学案。 最后,要备学生,我们的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要,如果精心设计的一节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或者是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目标将很难达到。 (2)上课。 首先,加强课堂管理。虽然我们上课采用学案教学,倡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精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导读:本文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下面是整理的“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欢迎阅读参考,有关内容请继续关注高考栏目.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及答案(一) 1.据北宋欧阳修等史学家编撰的《新唐书·百官志》记载:“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而唐代诗人王建有诗《夜看扬州市》写道:“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两段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前者是正史,后者是文学体裁,应以前者为准 B.前者是后世人编撰的,后者写于唐代,应以后者为准 C.两者所载内容均需经过进一步考证才能确定史料价值 D.两者记载的史实相违背,必有其一是伪史 2.“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3.史学研究中非常注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以下史实和结论之间逻辑关系

正确的是( ) 4.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一文中指出,“能利用各地各时的直接材料,……材料愈扩充,学问愈进步,……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乃是我们的同志!”对于上述观点理解最恰当的是( ) A.傅斯年突出史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B.傅斯年主张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 C.傅斯年认为历史学应该涵盖各种学科 D.傅斯年重史学的客观性而不重史家的主观取向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不是因为早先的历史编写的不对,而是因为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上述材料( ) A.表明史学的实用价值 B.说明历史时序性特点 C.肯定求真的史学态度 D.阐释全球史观的意义 6.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说:“各时代的统一性是如此紧密,古今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对现代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作者在此强调的是( ) A.辩证统一中外关联 B.厚积薄发以古讽今 C.鉴往知来贯通古今 D.厚今薄古学贯中西 7.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个人修养,追求人格完善的美德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汉代以后尤其是历经宋明理学的发展,更进一步强化.下列不能反映这一传统美德的是( ) A.“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B.“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019历史岳麓版一轮课时规范练4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课时规范练4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17湖南长沙二模,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自唐末五代以来,“兵骄将悍”之劣风盛行,公元954年周世宗亲自指挥的高平之战就出现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并大肆洗劫的现象。周世宗为严肃军纪,严厉制裁不听号令的将领,将樊、何等七十二员战将按军法处斩,以整饬军纪。同时,周世宗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乃命大简诸军”,挑选勇武者编为禁军,加以整训,“由是士卒精强”。为了对付“锐于水战”的南唐水军,周世宗命造战船数百艘,又从南唐降卒中挑选水手数百人教习水战,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创建了一支雄壮的水军。 ——摘编自张深溪等《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研究》(1)根据材料,概括周世宗军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周世宗军事改革的影响。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清王朝从1901年到1911年间的最终衰亡与其说是一个崩溃阶段,不如称之为一系列新开端的显现期。实际上,他们别无选择。义和团战争宣告了绝对排外政策的破产,而反清叛乱又刺激了清政府采取实际有效的行动以图自救。于是保守派的改良成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清王朝领导的这些变革,不可避免地孕育了反清力量并滋长了离心倾向,这些力量最终将会摧毁它本身。政府出资派往海外的留学生,它在国内训练的新军,受它鼓励在国内设立企业的商人,得到它准许在各省召开的省级咨政会议……这一切都成了反对清王朝的力量。在政治流沙中,清王朝越是力图自拔,结果反而陷得越深。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的影响。

3.(2017河南濮阳一模,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一些公立大学、学院和专科学校重组合并成了13所国立大学、5所 学院和9所省立大学,并把经费资助扩展到一些水平较高的私立学校,用于开设新学科和购置设备。 在20所私立大学和33所私立学院中,1934年和1935年有32所获得了资助,1936年有40所获资助。不应低估的成就是,在这十年(1928—1937年)中,中等教育也取得了4—5倍的增长。到1937年,有2 042所中学,1 211所师范和370所职业学校,就读学生达545 207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意义。 4.(2017湖南衡阳三模,4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883年,德国制定了《疾病社会保险法》,标志着德国法定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德国的医疗保险现已达到比较完善的程度。 在德国,医疗保险制度是由法定医疗保险、私人保险以及法定护理保险组成。法定医疗保险属 于强制性保险,其覆盖面达全国人口的90%以上。1925年,私人医疗保险开始迅速发展,主要投保对 象是没有参加法定医疗保险的人群。同时,德国政府注重“有管理的竞争”的理念,这样患者就可以获 得较高质量的医疗服务,据统计,德国男性平均寿命为72.7岁,女性为79.0岁。但是,社会福利立法却 对长时间在私人医疗保险公司投保、岁数比较大的群体采取了一定的限制措施,以增加他们转为法 定医疗保险的难度。这些现象的存在就表现出对互助原则的损害。 ——摘编自陈成武《德国医疗保障制度及其改革探索》(1)根据材料,概括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德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复习建议 通过近两个月的复习,高三历史的一轮复习任务现已经过半了。一轮复习是巩固 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构建学科知识体系的关键阶段。高考成败与否,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一轮复习质量的好坏。但是,在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月考检测中,我 们发现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一、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前面必修一政治史的知识点不能及时复习巩固,遗忘较多, 影响了必修二经济史内容的学习;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和重大标志性事件理解不到 位,如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美国的联邦制、共和制,中国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期、新旧民主革命的划分,“一国两制”的全 面理解,美国的冷战政策等内容;由于初中没有学习世界史,必修一第二、三、五、 八单元的世界政治史内容基础薄弱,和必修二世界经济史的第二、六、七、八单元联 系更为困难,世界史的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难以理解和把握,对近现代历史影响较大 的两次世界大战在必修教材中不学习,也影响了许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2、获取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欠缺审题和解题缺少方法和技 巧: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审题不仔细、答偏、答漏、答错,读 不懂题目,不明确作者要表达的意图,不知道考什么。这导致选择题出错率高,非 选择题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组织答案,尤其是忽视材料中的信息,照搬笔记和教材 观点,答非所问。规范答题上,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去作答,不使用历史术语、逻辑 不严谨、缺乏层次性、不少答案没有序号、没有段落、思维混乱。 3、学习习惯上:课堂学习效率不高,课后及时复习不够,知识点遗忘率高。高三一轮复习内容多任务重,课余时间又紧张。许多学生既对课堂学习不够重 视,又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许多该记忆掌握的知识点越积越多,慢慢失 去了学习的基础和兴趣。 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着同学们学习成绩的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 效率,在这里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二、对今后一阶段知识学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3月)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云南省昆明市2016届高三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文综历史试题 2016.3.29 24.辽宁喀左、北京房山发现了一批西周初期的燕国铜器江苏丹徒也发现了西周初期宜国铜器。此材料有利于说明A.分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B.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C.西周燕国宜国冶铜业比较发达D.西周形成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5.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B.推行中朝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26.汉末至唐代,婚姻受门阀制度影响极大,讲究门当户对,士庶不婚;宋代时,婚姻“不问阀阅”,士庶婚姻成为风俗。这一婚姻观念的变化主要源于 A.等级观念的淡化B.人口大量迁徙流动 C.理学思想的影响D.社会阶层流动

频繁 27.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这说明 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 28.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社会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此现象说明A.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B.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C.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D.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29.袁世凯统治期间仅1912年至1914年就有唐绍仪、陆征祥、赵秉均、熊希龄四届内阁走马灯似的更替,成为民国初年政治史上一道奇观。此现象说明这一时期 A.国会的权力不断被削弱B.立宪与共和斗争激烈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民主形式已荡然无存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共10篇)

篇一: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高三历史教学反思 闫杰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紧张而又充实的高三第一学期的历史教学渐进尾声,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常让我反思,高三这一学期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希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 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学期初,我就结合以往高三辅导经验,按市统考要求,拟定了三轮复习计划,力争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逐步提高学生成绩及能力。 2.研究高考收集高考试题 12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整理,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 3.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4.团队协作备战高考 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 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一是要将课本读“薄”,在认真钻研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和近年的高考试题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针对地将课本里大量的阅读文字和不少孤立、静态的陈述性语句,以及夹杂在字里行间的相当部分的修饰性词句果断删减,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备考的效度。 二是将课本读通,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探求章目、子目录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同时又能系统化课本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2.有针对性地自编试题就非常重要和有用。这类考题考查内容主要是与市诊断考试以及高考同步,试题形式与高考题相同,检测时间控制在40分钟左右。在每一次诊断考试前准备多套,集中训练,效果很好。 3.考前强化训练高三的考试有点多,综合的月考、学科的单元考、专题考,似乎一个都不能少。但我认为学科检测在日常应减少一些,以增加学生阅读教材、领悟知识的时间。 三.心中有学生 1.赏识、尊重学生 与直属校比较,我们算是二流的学校;与理科生比较起来,我们的学生绝大多数是三流学生。整理知识体系、记住该记的知识点、有不错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

2020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20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20xx高三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一) 20XX年8月,紧张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工作正式开始了。为确保高三历史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特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二、学生学情分析 本学年我主要教一个文科班(高三18班)和一个艺术班(高三20班)。这个文科班的学生两极分化严重,特别是后进生较多,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注重基础知识。对于一些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在课下给其多安排一些学习任务,让其水平能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进一步的进行深化。对于艺术班的教学,由于前半学期学生都在广州学习美术,有半学期没有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回校之后要提高效率,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特别是加强对这些基础知识的落实工作。 三、教学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5、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B级率上能有再突破。 6、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解决问题。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针对近几年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今年采用二轮复习法: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总结 打牢基础是一轮复习的目标,落实是一轮复习成败的关键,规范是提高成绩的主因,把握方向是提高效率的捷径。转眼半年过去,特总结如下: 一、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 教师先阅读(通览教材、掌握内容)--探究(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在联系)--定点(确定重点和难点)--理路(理清思路,拟出教路,安排学路)。在此基础之上,充分的利用我校的网络优势,借鉴其他老师的网上备课,搜索相关专题,下载教案、习题等资料,围绕新课标整合教案和习题,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初步形成个人备课。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二、加强单元整体备课,统领课时备课 《历史标准》在课程结构上有三大变革:一是设置学习模块,二是确定专题型的教材和教学体系,三是分设必修和选修课程。其中第二大变革是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依据“贯通古今,中外关联”的原则,以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针对新课程以主题单元呈现教学内容的编排方式,教师的教学视野和教学思路也应更加开阔,这种编排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整体统筹,加强单元备课。改变以往面面俱到的“单课式备课法”,采取对教学内容全盘考虑、整体设计的“单元备课法”。强调单元整体备课,单元备课统领课时备课更符合新课程的结构设计和编排理念,也才能一步步落实模块教学和课标要求。 三、运用学案导学。

高三历史考试反思500字范文

高三历史考试反思500字范文 引导语:考试反思是对自己考试过程结果的一个回顾,反省,以下是的高三历史考试反思500字,欢迎参考! 当高考结束的钟声敲响,备战了一年的年高三历史教学也宣告结束。随着17高考的渐行渐远,高三这一年的紧张与快乐、疲惫与幸福,成功与失败一直相伴而行却一直充满望的生活让我们至今回味;这一年历史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也时常让我深思。现我将我的做法、得失拿出来哂哂。 一、眼中有高考 高考是学生考,但离不了老师的引导、指导,所以要让学生考得好,首先老师引得好,“引”的关键是老师时时眼中有高考,事事围绕高考转。我们的做法是: 1.合理安排高考复习时间为了保证高三有充足的复习时间,在高二下期的后半期(大致五一节后)开始上《中国古代史》,这样可以在国庆节前完成新课教学。接下来是按惯例进行的三轮复习,这一定要与市三次诊断考试时间相吻合。三轮复习做到一轮夯实基础,二轮狠抓提高,对于第三轮复习,“调整(心态)、巩固(基础)、充实(补漏)、提高(能力)”的八字方针,对学生心态与成绩提高效果不错。最后的十天尤其不能放松,学生须“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2.研究高考试题17高考结束后,我们注意收集各地高考试题,并把它们与前两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类分章,仔细研究试题特点,做到心中有高考、心中有试题。在教学过程中,随进度和教学内容适时

调出使用,这样学生既熟悉了近年的高考难易程度新颖程度,对高考不再那么恐惧;同时还可排出一些刚考过的考点,减轻复习的负担。我觉得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广东高考历史卷,因为这两地的历史试题具有兼顾基础、能力性强,着眼课改、导向性强,贴近现实、人文特点等,应当是我们文科综合命题的方向。 3.比对分析高考考纲高考考纲出来之前,要全面复习遍地开花。17年初高考考纲出来之后,仔细分析并与前两年的考纲、题型示例认真比对,找到其中的变与不变的地方,通过研读大纲明确今年历史科体现的高考考题思想。这样在平时的学习、训练中就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了解高考试卷的分布,做到有的放矢。 4.关注社会热点以现实的热点带动历史知识,以历史知识去解读热点,编制热点小专题。不过,一些特别热的点往往命题时表现并不明显。因此,复习中也不要太强调,以免淡化对其它基础的掌握。 5.团队协作备战高考这里的团队包括教师团队,更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班级团队。与备课组的教师共同研究、分工协作备战高考;与学生多沟通,对学生多帮助,多留时间给学生,大家齐心协力奔高考。 二、学、练为高考 为了让学生考好,就要让学生把知识烂熟于心,还要让学生把知识用得得心应手。 1.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对于近几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课本基础知识考察的广度和力度都有所加强。那么,如何吃透课本呢?我觉得,一是要将课本读“薄”,

2021年高三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课程教学工作计划 高三历史教学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下面是第一带来关于高三历史课程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一、关于高考复习的整体构想 本届高三历史班共有学生76人,其中应届学生70人,复读生6人,应届学生中有艺术类学生15人,班级的人数和艺术生的人数超乎正常,教学和管理难度很大。复读生中只有2人是历史类的复读生,另4人由物理科转为历史科。就高考成绩看,600分以上者2人,600分以下者4人,最低分为501分,整体势力较差。 本届专业班人数多,底子差,落后面较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高考指标的完成都有相当难度。针对以上情况,20xx届教学工作的主体构想是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学校和级组关于20xx届高考的目标和任务,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高考变化的新特点,认真研究教学和备考工作,力争在高考中有新的突破。 二、高三历史教学工作的主要设想

1、认真领会《考试说明》精神实质,明确考试内容和能力要求。 20xx年高考历史《考试说明》着重强调考查学生对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突出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对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倡导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此,我对本届高三历史专业班的教学工作做如下设计和构想: 从考试目标与要求来看,历史学科考试内容在保持前两年基本稳定的前提下有一些新变化,其明显的变化可以用“增、减、挪”三个字概括。 “增”是指中国史增加了东汉豪强地主、唐朝的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早期的民族资产阶段和无产阶级、北洋军阀政权的建立、 ___侵略和加剧、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护法运动、近代前期的思想、科技和教育、近代前期的文学、艺术和史学、 ___《论持久战》的发表、日本 ___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世界史增加了意大利统一、世界人民的反 ___斗争、三国轴心的形成等。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 导读: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让我们一起到本人学习吧!下面本人网的本人给你们 带来了高三历史学习方法文章《高考备考: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规划及知识点总结》供考生们参考。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 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