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之一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之一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工学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之一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学轮定顶”工学结合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之一

彭有轩李璐熊汉锋黄世宽

(鄂州职业大学湖北鄂州,436000)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已被确定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普适性的模式,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统摄专业建设全局、深化教学改革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我们认为,提炼人才培养模式无外乎四种思路:一是描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按照时间的先后次序予以总结和提炼;二是描述学习过程中学生角色的变换,按照角色出现的先后次序予以总结和提炼;三是描述学习方式的更迭,按照学习方式所承载的学习任务予以总结和提炼;四是综合性的研究,即兼顾前面三种思路,既关注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及其演进关系,也兼顾学生角色、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变化。

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及实施,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要求,我们按照上述思路,尝试演绎提炼“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具体如下:第一,经过多年的高职教育实践,我们认为,高职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依次包括:职业岗位分析;课程设置与开发;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质量考核与评价。职业岗位分析首先要根据校行企可提供的教学资源实际,从合作企业众多的职业岗位中选定一组互相关联又彼此独立的、且具有一定典型性的职业岗位,然后校企合作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通用任职要求和专用任职要求);课程设置与开发必须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职业资格认证标准,融通行业企业技术标准,以实践为核心重构知识体系,兼顾成才教学与成人教育,建构专业课程体系,确定并设计专业教学内容,实施课程系统化开发;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是职业准入的最低要求,是实现就业的基础;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是合作企业具体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是实现就业的前提;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是企业生产规范和产品质量的硬性规定,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保障。

第二,课程教学与素质培养即是教学过程,涉及学生角色变换和学习方式的选择与使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背景下,学生一段时间是在校学习的学生,另一段时间变换为在企业生产的员工;随着校企合作深度的强化,“校中厂”和“厂中校”等实训基地的建设,学生与员工身份的频繁变换,逐步实现了两种身份的一体化,单纯从学生角色变换角度提炼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过去;学习即是工作,通过工作学会工作,这种职教理念引领了高职教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全面改革,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仿真或真实的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的过程演变成完成仿真或真实工作任务的过程。

第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必须与职业岗位分析密切联系,不断提高职业化程度,职业化程度即是与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及其任职要求的匹配程度,匹配程度越高,职业化程度越高;高职教育中每个专业都必须在合作企业的众多职业岗位中选定几个互相关联却又彼此独立的适配专业教学资源的职业岗位,因为“互相关联”,所以存在通用的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因为“彼此独立”,所以存在专门岗位技能和专门岗位知识。

第四,为了提高匹配程度,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相对分为与职业岗位群通用任职要求匹配的通用基本技能及基础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与各职业岗位专用任职要求匹配的专门岗位技能及专门岗位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与学生自主选择的职业岗位特定任职要求匹配的高级技能及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学习、与职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习等四个阶段;这里的“技能”是仿真或真实的职业岗位实操技能,依次包括通用基本技能、专门岗位技能和岗位高级技能;“知识”是与“技能”密切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依次包括通用基础知识、专门岗位知识和特定理论知识;职业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涵盖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前面三个阶段训练与学习后的能力升华,因此这一阶段又被称为是从学生身份向企业员工本质嬗变阶段。

第五,根据四个阶段教学侧重和学习方式倚重,可以概括为两基训练学习、岗位遍历轮训、职业定岗专训、实习顶岗职训,进一步精简为“学轮定顶”;“两基”即是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也就是在第一阶段要设计好基本技能训练系统和基础知识学习系统;“遍历”是逐个经历的意思,也就是在第二阶段要轮流训练和学习与各职业岗位专用任职要求匹配的专门岗位技能及专门岗位知识;“定岗”是“选择确定职业岗位”的简称,在学生掌握了职业岗位群通用的技能和知识以及专门的技能和知识以后,学生根据自己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和个性要求,选择确定某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进行高级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训练和学习;“职训”是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简称,顶岗实习就是要在企业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完全匹配的综合职业能力训练。

二、“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通过提炼,我们编制了“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施“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环节如下:

首先,通过毕业生就业岗位调研,按照就业率高、关联度大、综合性强的标准,确定典型职业岗位,为分析任职要求做准备;分析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为设计“遍历轮岗”程序提供依据。

其次,精细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归纳职业岗位通用要求,为通用的基本技能训练体系与基础知识学习体系的设计奠定基础;确定各岗位专门要求,为各岗位专门性技能训练与专业性理论知识的设计提供依据。

第三,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及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标准,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或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专业课程。在“学”阶段,主要开发“两基”一体化课程;在“轮”阶段,主要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在“定”阶段,主要开发项目课程和证书课程;在“顶”阶段,主要开发顶岗实习课程。

第四,有针对性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如针对“两基”一体化课程性质及课程内容,采取行为导向、知行合一、教学做一体化等教学模式;针对学习领域课程和项目课程,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

第五,评价考核的方式方法改革。如针对“两基”一体化课程,主要考核操作水平、技能知识表述正确度、通识知识笔试成绩;针对轮岗阶段学习领域课程或项目课程,主要考核岗位专门性技能操作水平、专门性技能与专业性理论结合水平、综合性岗位实操熟练度;针对定岗专训阶段的项目课程和证书课程,主要考核所选岗位实操精熟程度、职业资格证书等级;针对顶岗实习课程,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即专业知识、专门技能和职业态度。

三、影响“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因素

在实际提炼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影响“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前提因素是:职业岗位群的性质及各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影响到“岗位轮训”和“定岗专训”的系统化设计。也就是说,我们要区分生产类、施工类、服务类和事务类等四类职业岗位群,不同类的职业岗位群各岗位之间的逻辑关系不一样,有的关联度较高,有的独立性较强,有的通用的内涵比较丰富,有的专门性的内涵比较丰富;这些不一致或区别性的特征,对于岗位任职要求的分析与汇总以及后面课程设置与开发等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比如,机械设计与制造职业岗位群多属于生产类,往往构成一个完整的工艺流程,即是一个岗位链,各岗位之间的关联度较高;一个专业可能对应多个岗位链;岗位轮训包括工艺流程内轮岗和不同岗位链轮岗;定岗专训既可选择岗位链中的岗位,也可以选择一个岗位链。应用电子技术职业岗位群也多属于生产类,但也有独特之处,大致包括电子产品生产线生产与管理岗位、自主性岗位(如维修)等;生产线是由一组处在不同工位的人依次完成;自主岗位是指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某项工作任务;高职教育应侧重选择自主性岗位,如电视机检测与维修、计算机硬件检测与维护等。

建筑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群多属于施工类,主要是角色岗位,如施工员、质检员等;完成一个施工项目,需要多个角色岗位协作完成,各岗位的独立性较强;岗位轮训就是不同角色岗位之间的转换;定岗专训即是在多个角色岗位中选择。

护理类职业岗位群多属于服务类,主要是为病人提供不同医护服务;根据护理技术内涵,可分解为基础护理岗位、专科护理岗位和整体护理岗位等,基础护理各岗位关联度较大,专科护理各岗位独立性较强;另外也有按照医疗机构性质分类,如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老年院护理岗位群等。

文秘和行政管理等职业岗位群多属于事务类,主要完成某件事务性的工作,过程比较复杂和松散,岗位之间内在的逻辑性较强,对员工的心智技能要求较高;各岗位之间的离散性也较强,区别度不明显;往往采取不同的分类方式就会形成不同岗位群结构。如按照机关性质,行政管理可分解为机关事务管理、社区事务管理、公司事务管理等;按照事务性质,行政管理可分解为文书事务管理、外联事务管理、人事事务管理等。

四、“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保障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与实施的重要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到什么程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正是基于这样的逻辑关系,提炼和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并不断持续纵深推进。2010年9月17日,在杭州举行的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陈希在讲话中指出,政府将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高等职业院校,促进校企深度合作1。无疑政、校、行、企等四方“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2 必将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内涵和鲜明特色。

我们认为,“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是实施“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重要的保障。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不断深化校企深度合作,科学有序地整合四方高职教育资源,在师资队伍、实训条件、课程开发、课程教学、顶岗实习、就业创业等方面为“学轮定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资源保障。

在“政校行企”四方联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四方各自的职责:

政府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对校企合作的积极干预,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如出台免税政策,鼓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机制;并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在实际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无疑具有引领催化作用,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导方。

学校是“政校行企”联动过程中的主体方,应通过市场人才需求调研、专业调研等,准确分析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建设;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参照行业企业技术标准,融通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利用企业优质资源,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科技研发中心,参与企业技术革新与产品研发;针对新技术、新岗位,为企业培训在岗员工;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行业协会是职业资格标准的主要制定者,是市场信息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参与者。校企合作的整个过程由行业协会为中介,执行监管和质量考核,并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与高职院校合作开展在职员工培训。企业应参与制定、修改、执行合作教育计划;应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实训基地,加强教学与生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参与培养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接受学生实习实训,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价;接纳优秀毕业生就业。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的目的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行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拟定课程体系,开发课程。共同组建教学团队,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形成双专业带头人;成立校外专业教研室,聘任行业企业的专家担任教研室主任;聘任行业企业专家或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教学班辅导员。共同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质量控制,共同完成顶岗实习监控及考核评价。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利用学校现有土地、厂房,由企业出资共建生产场地、学生技能实训基地和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利用企业施工场地建立教学性施工区域,承担部分实践教学。

比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鄂州职业大学建工学院,2006年组建了行政管理部门和建设行业企业参与的“鄂州职业大学建工学院校企合作教育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习实训指导委员会。共同决策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建等重大方向性问题,提出决策咨询意见,组织、协调、指导、管理学生实习实训。2007年经鄂州市委组织部同意,学校聘任鄂州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型领导刘辉担任建筑工程学院院长,聘请14名既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选派9名专任教师到建筑企业兼职。通过聘任和选派,建立双向兼职制度。政府制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吸纳学生就业的政策;学校为企业提供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学校对企业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产品研发方面予以支持;企业在实践教学师资方面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教育环境,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参与实践教学管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高职人才;学生职业素质、专业技能得到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

新工科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3450921.html, 新工科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作者:李晓娜黄灵芝 来源:《科教导刊》2017年第33期 摘要“新工科”人才应国家战略需求而产生。如何培养“新工科”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通过从学生兴趣培养、培养计划制定、“走出去、引进来”几个方面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新工科培养计划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https://www.360docs.net/doc/e33450921.html,ki.kjdkx.2017.11.025 Abstract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are urgent need with national strategic needs. The problem how to develop new engineering talents we must face. The viewpoint with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under New Engineering is expounded from the following facts, such as professional interest cultiv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training programs,“going out and the talents introduction”, and so on. And problems possibly existed about the training model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training programs; training model 0 引言 国家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网络强国”、“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为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构筑优先发展优势,在未来全球创新中占据战略制高点,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新工科”人才。[1,2]因此,需要我国高校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2017年2月18日,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的召开,[3]为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措施,加快我国新工科建设的步伐。新工科 形势下人才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学生专业兴趣爱好的建立 新工科,不同的专家对其有不同的解释。可以理解为新兴的、新型的和新生的工程学科; [4]也可以理解为新理念、新要求、新途径,[5]还可以理解为学科专业“新结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工程教育“新质量”,“新体系”[6]等等,这些均离不开对学生”创新”性的培养。“创新”对于学生而言,首先他/她需要知道一件物品,一种技术、一套设备或机械等原来是什么样子,是如何运转、如何工作的,进而需要知道他们的优缺点在哪里,然后对这些优缺点进行思考,进一步考虑如何对其进行改进,这才有了“创新”的苗头,然而所有这些均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感兴趣,学生才会进行下去。那么兴趣如何而来?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它回答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 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我认为其根本的 指导策略应该是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面向基层的具备相对的专业知识和很强的 实践能力为的一线技工人才为目的,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走产学研结合德发展道路,建立培养学生大量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时代对它提出的要求是: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一是强调“—线”,二是强调“应用”,三是培养高级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

的价值取向就是就业。高职培养目标的现实性,要求高职的教学必须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理论成份应以“必需”和“够用”为原则。而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受普通高校学科型教学 的影响,偏重于“学”的熏陶,淡薄于“术”的传授,“应然”要求与“实然”状态难以和谐一致。因此,目前的高职教育应该面向就业,大力改革教育方式,砍掉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没有必要的基础课,大力加强实际动手的实践课,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在相关操作的实际经验。但是又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他们往往跟某一个大型企业建立有长期稳定 的合作关系,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分配到那些大型企业中,因此从一开始他们都建立的是订单式教育模式,企业要求上什么课,就开什么课。我国的高职教育目前还没有发展到那个层次,而我们目前的高职毕业生就业面不仅仅面向一个企业,往往是很多个,因为一个企业要不了那么多的毕业生,而这些企业有一些是相关的属于同一类型的,有一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 在开展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者的教育培养作用,这是开展有效工学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是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和有效途径。就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如何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标签:工学结合;职业教育;现状 我国教育部于2005年提出开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有关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方面作出重要批示,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是高职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教育部发布的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规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最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解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新思路,是实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任务。 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内涵 从宏观上分析,工学结合形式的培养指在规定制度前提下,以职业教育为目的,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基于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外部形式,注重教育实践性,融合学校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培养人才模式。从微观上说,它是指在社会统一协调下,职业院校与企业通过有效合作途径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丰富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积极促进校方与企业单位的交流沟通,打造全面立体的职业人才培养体系[3]。 二、工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虽然在改革职业教育体制方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例如,《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等,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府重视投入力度差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造成工学结合教育水平参差不齐。 (二)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实训软环境建设跟进不够 校内很少有达到“双师型”标准的教师,且大多缺乏专业实践教育能力,很难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同时,专业职业技能师资力量短缺,整体理论素养较差,知识文化水平较低。 (三)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当前,很多企业单位不了解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校企合作认识深度不够,造成职业教育培养脱节。虽然有些企业与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大多只做表面功夫,关于产品创新研发、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缺乏更深领域的交流。另外,企业方面考虑到成本消耗,给学生提供的都是跟岗学习,且水平较低,学生很难得到真正的实践锻炼,也就不能形成熟练规范的职业技能。而职业院校本身研发技术水平不高,造成企业缺乏与之合作的信心,不愿合作或者进行表面合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论文 2019-02-21 摘要:以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为例,提出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重点介绍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专业培养目标、实施过程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与效果, 关键词:工程测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程实践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的背景和意义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要求职业教育要改革创新,在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重大改革,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所谓“工学结合”就是教育要与企业、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将学习内容与工作过程相结合,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学实施中,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专家、能手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并借助企业的设备、资源和环境,从而达到让学生在企业平台上学会工作的目的。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专业定位 工程测量与监理专业是以培养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分布在铁路、公路、测绘、建筑、工程监理、市政规划及国土资源等领域,主要从事野外观测、内业计算和数据处理、测量资料档案管理、工程施工监理等工作。学生毕业后主要能从事的岗位有:测图技术员、地籍测量技术员、控制测量技术员、施工测量技术员、工程监理员、资料员、测量仪器管理员及测量仪器市场营销员等。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 1.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本专业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主动适应土木建筑工程诸领域中工程测量与监理技术岗位需求,及时跟踪市场,认真分析和研究其发展趋势。在人才培养的系统开发方面,充分体现职业岗位群的要求。依托企业,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加强教育教学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论文 2019-01-19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发展形态的梳理,探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进而对不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和审视,得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单一、孤立存在的形态,各高职院校要根据各自特点,选择适宜自身发展的多形态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形态 1.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录用就业”,它通常有两种培养方式:一是校外企业顶岗实习,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实训[1]。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由校企双方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用工需要,通过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保证按照企业需求培养所需人才,企业保证录用合格毕业生到企业工作。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合作互利的关系。 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追溯到20世纪的英国,在我国已经持续了100多年。它以职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2]。它是职业教育的一种理论和实践探索,它更加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相互促进和渗透,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和完善,在高职教育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实质上是政府、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给予企业、职业院校和学生以适当的政策扶持或资助,从而减轻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稳定;高职院校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习条件,并从中获得合理的受益,促进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技能培训,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学生为高职院校交付部分学费,从企业实习岗位中获取劳动收益,并在岗位实践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实现个人价值。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发展特点 2.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社会化,大体包含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宗旨的社会化。二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社会化。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相比,不仅侧重于专业技能人才社会适应度和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同时还受制于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人才培养方式的社会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还要为学生传授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口的企业提供适应的岗位和技能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 被视为关系到建设有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 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理论研究、实践研究以及探讨了当前搞好工学结合面临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工学结合;理论研究;实践研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 成〔2006〕4号说: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是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 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 1、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 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技能 的职业人才。该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是我国职业教育与历史现实相结合的产物。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作为教育制度是有章可寻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建国初,我 国教改中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四

百多万,刘少奇因此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极大地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 新型学习制度。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它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一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家庭收入低,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 报酬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也是勤工俭学的极好形式,应该鼓励和倡导。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正说明了这一点。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任务。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工学结合的基本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具体内容是: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模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办发〔2014〕19号)与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等文件精神,推进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现就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望各系(部)认真实施。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衔接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加强思想道德、人文素养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校校(园)、校企联合培养为手段,根据不同专业和校 -1-

企(园)的实际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通过调整阶段培养的方式和目标来促进学生岗位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管理方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办出特色,提高水平,构建具有专业特色、具备时代特征、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要求、适应社会和企业的发展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与优势。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二)坚持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校内实验实训和企业(行业)顶岗实习是关键环节。要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重视学生校内实训的针对性和效果;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和管理,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行业)实践考核相结合。 -2-

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格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二、培养目标 三、人才培养定位 1、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四、毕业标准 五、课程体系开发设计 1、简要说明设计设计思路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表1 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 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 2、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见表2。 表2 专业主干课程设置表 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工 作任务 职业 能力 主要教学知识点、技能、态度 参考 学时

六、教学计划进程与时间安排见表3-表4 表3 教学总周数分配表 学年学 期 周 数 周数分配 备注军训、入 学教育 课堂 教学 社会 实践 课程 设计 技能 实训 顶岗 实习 毕业设计 与答辩 复习 考试 第一学年一二 第二学年三四 第三学年五六 合计 表4 教学计划进程表 课程类型编号课程名称 合计授课形式教学时间安排(各学期周课时数) 学分课时讲授 实验 实践 一二三四五六 公共课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54 30 24 2 2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 表重要思想概论 4 72 40 32 2 3 大学英语8 168 14 4 24 4 4 2 4 计算机应用基础★ 4 90 60 30 6 5 体育 5 138 138 2 2 2 2 6 形势与政策 1 40 40 1 1 1 1 7 军训 2 70 70 2周 8 就业指导 2 40 30 10 2 小计29 672 482 190 12 9 5 5 0 0 专 业 基 础 课 小计

职 业 技 能 课 小计 总计 七、人才培养方案特色说明 1、课程设置特色 2、组织教学特色 3、实习实训特色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

浅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 势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摘要:高职人才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在阐述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三种典型模式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提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势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能否发展壮大,能否成为高等教育中一支具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其是否具有独到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培养出来的人能否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实用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1.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种典型模式

(1)工学结合模式。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或行业在共同育人方面遵循平等互利的原则迸行优势互补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2)校企合作模式。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即学校与企业合作,根据市场上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从而满足企业需求的同时,能够使更多的毕业生找到理想的工作。 (3)松散型合作模式。很多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不完善,以及外界冗杂的市场环境的影响,其与企业不能够建立一种稳定的合作模式。在这种松散的模式下,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未来的就业前景将无从保障。 2.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高职院校主要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自身独具的特征和特点。其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己任;(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方案和培养方向;(3)采取实践教学等特色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4)“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职高专教育成功的关键;(5)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的持续进展与普及,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进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也使得当前社会需要大量具备电子信息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创新理念的人才。高职院校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为了满足电子信息行业进展需求,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就应注重创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本文先对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实行分析,然后探讨具体的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一定要明确自己肩负培养创新型技能人才的重大使命。实际教育中,高职院校应以行业实际需求为目标,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法及教育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以助推高职院校自身进展及行业可持续进展。

二、高职院校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教育作为社会进步的基石,应通过深化教 育改革以及坚持教育创新来保证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继而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培养一大批专业素养强及创新水平佳的人才。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作为一门以应用及创新为主的专业,为了适合市场 对电子信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就应该积极构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 养模式,通过大胆的改革与创新,使得相关专业的学生既能够掌握电 子信息专业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技能,又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 水平,这样对促实行业可持续进展有重要意义。 三、高职电子信息专业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1.分析实际岗位需求,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对于高职院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未来就业的方向 主要是电子信息产品生产治理、质量检验、产品设计助理以及产品营 销等。针对高职电子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未来就业的具体情况,要求高 职院校相关专业应具体分析这些岗位对应的具体任务,同时剖析完成 相关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水平,构建出创新型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建设调研报告 张铮 结合数控技术专业国家示范院校建设课题——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组积极开展先期调研工作,目前已完成了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策略的思考与选择的专题研究。 为深入全面了解国内工学结合人才开展情况,我们选择国内工学结合人才模式教学改先进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研,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以便吸收、借鉴与提高,使数控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起好步、走好路、从而获得成功的实践经验。 一、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开展情况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央地方共建的一所省属职业院校,依托国防航空国防科技企业和四川省区域经济建设,行业特征明显。 该院已实践的工学结合模式主要有: (1)“双循环工学交替”模式 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等航空企业产学合作,在制造类专业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双循环工学交替”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0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2)“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与四川航空公司等企业密切合作,在民航服务专业实施了“联合培养、共同考核、双向选择、企业使用”的“一条龙”式校企全程合作培养模式。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3)“三方”合作模式 在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与教育服务中介机构、数十家专业软件厂商“三方”合作,按照“提供优质服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利益共享、成本分担”原则,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共同实施人才培养。 该模式于2004年荣获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订单式”、“定制式”合作培养模式 先后与空军5719厂、上海泰永企业有限公司、成都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产学合作,在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物业管理等专业以“订单式”、“定制式”方式校企联合培养专门人才。 (5)“双证制”模式 依托航空企业、建筑企业、计算机公司,基于反向设计原理,在机械、建筑、计算机各个专业开发并实施了凸显高职教育特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通的“双证制”和“多证书”培养模式。 集成上述各种教育模式申报的“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2004年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二、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通过与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长、数控专业带头人等交流,总结该院工学结合教改主要做法: 1.一专业一模式,求实效 该院推进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时,专业带头人提出适合本专业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努力实践,不求模式一统,注重与专业实际情况符合,所以实效较为明显,也容易获得专业教师认同。 例如双循环工学交替形式主要在制造类各专业中实践,而在航空发动机维修专业中,则结合飞机发动机不同型号,进行定制(按一

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_从_技术应用型人才_到_高端技能型人才_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E C O N O M I C S 【摘要】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影响着学校教育的办学方向和定位。当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由“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在对“技术”与“技能”、“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之间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进行了界定,认为其主要包含三种类型: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并对将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以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从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高职是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到2000年,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此后,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成为高等职业院校主要工作任务。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把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和以往的提法有所不同。那么什么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为什么提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一、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的界定 对于高端技能型人才这一概念,学术界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更好地对高端技能型人才进行界定,我们首先对几组概念进行厘定。 1、技术与技能 技术原意为“熟练”,早在中国西周的《百学连环》中即已使用这一概念,是指为实现生产过程和非生产性需求的经验和科学方法与手段的总和。亦指某个行业或艺术领域所采用的技能和方法,它可以减轻人的劳动量,提高生产率。 技能是人们运用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按照活动方式的外显性与内隐性,技能分为动作技能与心智技能两种。 那么,技能与技术是什么关系呢?传统观点认为,技术涵盖技能,技术要比技能高一层次。但我们认为技能是“人化”的技术,正是由于技能才使技术的价值得以体现,为社会创造实在的价值。技能与技术之间,是随动的、伴生的、互动的,两者不是层次的关系,技能是对技术的开显。如只有人运用其所具有的经验和策略,才能生产出高速列车,实现日行千里;才能制造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正是由于技能才能使形式存在或理论层面的技术—— —经验、科学方法、手段,转化为真实存在、为实践服务的技术。 2、技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 就人才类型而言,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总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类。目前我们国家的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都是由职业教育来培养。 技术型人才即在一线从事技术设计、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的技术人员。他们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相关专业知识面宽广,但理论水平要求比工程师低,更为强调能够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和实践的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高,具备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和实践工作经验。技能型人才也称技艺型、操作型人才,主要依靠操作技能从事具体的社会生产、服务实践活动,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 那么,高职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较大争议。匡瑛认为把高职仅仅定位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将使得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落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和各类技术型人才更为合适。葛锁网教授认为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主体部分应集中于技术型人才,同时又向上延伸,向下开拓。既培养一部分职业资格特征显著的工程型人才,又培养一部分高技术设备的操作者。陈寿根则认为高职院校培养技术型人才还是技能型人才不能一概而论,操作技术相对复杂,智力要求较高或需要多种复合技术的高技能人才由高职院校来培养更为恰当。2011年,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高职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但他们不是普通的技能型人才,而是高端技能型人才,那么何为高端技能型人才呢? 3、高端技能型人才内涵的界定 “高端”,形容事物的最高层次。“高端技能型人才”可以理解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 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从“技术应用型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 ○黄静宜 (长江职业学院科研处湖北武汉430074) 高教研究 106 《当代经济》2012年2月(下)

[工学,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在具体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简单地复制照搬是行不通的,必须考虑所在专业与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本文以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文物鉴定与修复专业的个案研究为例,阐述了在特定专业条件和行业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执行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一专业特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背景 二工学结合的设计思路与人才培养目标 1.整体设计思路 由于古玩艺术品经营管理行业具有专业知识密集度高、从业经验积累性强、市场信息更新速度快的特点,需要从业人员不仅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以便积累经验,同时还要不断追踪热点信息,培养和保持敏锐的市场应变能力。传统的三年制人才培养路径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职业紧迫感,要让学生在完成专业基础学习的同时,尽快熟悉和了解职业领域以及岗位技能需要,并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爱好设计一个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方向,仅仅依靠校园这个单一的环境是无法实现的,要让学生尽快“走出去”,就必须实现专业与企业的深度联合、共同培养。 与此同时,伴随着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竞争的日益加剧,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渴求也与日俱增,如何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成为众多有实力的企业正在思考的问题,部分具有前瞻性的企业也开始积极联系相关院校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本着共同的目标,通过充分沟通、资源共享,专业与上海聚德文化企业集团达成定向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双方约定,专业新生入校后的前两个学年为“在校学习期”,其中一至三学期本专业方向的全部学生根据专业统一的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在校学习专业课程。第四学期企业将与本方向的专业学生签订定向人才培养协议书,通过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派遣各企业骨干员工前来学校授课,根据企业自身的需要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前的岗位技能强化与项目化课程的导入,并根据课程考核的结果确定进入聚德精英班实习的人选。第三学年为“入企实习期”,根据前期考核的结果,企业从中挑选已经符合要求的学生进入企业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其中第五学期为轮岗式实习,每位学生对全部预设岗位进行轮换式的实习,此举的目的是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轮岗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企业在轮岗过程中发现发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做到人尽其才。第六学期为定岗式实习,经过轮岗实习后根据学生的本人志愿和企业的考核结果确定学生的最终实习岗位。与此同时,暂时未被选中的学生将继续在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基础性专项技能提升,进一步锤炼和夯实专业基础技能,通过后续考核合格的学生还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两个学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有规范的淘汰与奖励机制,最后一个学期,企业将与终期测评合格并符合用工需求的学生签订就业协议。 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施,专业与企业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专业教师、企业高管和第三方行业专家共同组成,必要时还会增设学生代表,通过过程监督、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刘紫婷) 摘要: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中依托工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更新观念、创造条件、推进工学结合体制机制创新,搭建学生、企业、院校的桥梁,实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学生;企业;实验实训 工学结合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从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到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提出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更是将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提到日益重要的地位。在新的形势下,黄河水利职业技术院校作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如何做好工学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笔者谨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更新观念,进一步明确工学结合的地位 近几年高职教育的规模扩展很快,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能及时跟进,基本上还属于“本科压缩型”。高职院校大部分教师缺乏生产实践的锻炼,受传统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的系统性,教师习惯于“粉笔 +黑板”的授课方式,学生习惯于听理论、背理论、考理论。这种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必然严重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进而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发展。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998年开始招收高职学生,目前已经毕业高职学生一万多人。学院在 多年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中深深感到: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了解、参与实践实训 和企业的生产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会很高,学生就业时竞争力就强,就业后角色转变 顺畅,岗位适应性和工作稳定性都很好。而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一定时间的实践实训和参与 企业生产实践,毕业后大部分学生就明显不适应企业的用人需求,这直接影响学生个人和企业的发展,造成企业“有岗无人上”和高职毕业生“有人无岗上”的突出矛盾。高职院校的教育与企业生 产实际脱节,成为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与企业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主要原因。依托工 学结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仅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 难的有效方法。不断创新工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和 难点,必须下大力气进行探索和实践。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是一种学生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一种教育形式,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和深刻变革。它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实施工学结合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它意味着走出纯理论讲授的教室,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实际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成长。一边有企业师傅指导,一边有院校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的组织和管理,使学习生涯与将要进入的职业生涯尽早连接起来,实现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实施工学结合对企业来说,它可以借助院校教育把自己的用人要求贯穿到学生教育培养的过程之中,从而能够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实用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利用学院教授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实施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生产条件和职业氛围强化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养,把教育培养的课堂扩展到生产现场,实现生产育人的目的,同时把学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推进与发展,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越来越得到教育部门与社会的重视,汉语言文学是教育课程当中必须学习的一门学科,汉语言文学作为最基础的课程,其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是一门创造力与想象力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教育中,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对汉语言文学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在,怎么针对汉语言文学这门学科来培养专业人才是当下当下教学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在借鉴全纳教育的先进的教学观的基础之上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探究,此次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生活都有个积极的推进作用。 标签: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引言 全纳教育是在1994年《萨拉曼卡宣言》中首次提出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在西班牙召开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的。全纳教育的思想观念主要就是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需求与学习能力,学校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育与培养。随着中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汉语言文学越来越受到教育与社会的关注,汉语言文学作为中文研究领域的重点学科,对专业的人才培养上有着重要的影响。汉语言文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就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人才的培养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佛否则我们的教育就是落后的,教育必须站在时代发展的最前端。这就需求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手段,使得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思考与实践进行简单的阐述与探究。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以社会需求为基础的模式培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培养目模式与手段受到了考验。怎样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是各个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就是比较传统、保守。在新的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对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应该进行创新与改革,只有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建构科学合适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为社会与国家输出一大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以此更好地服务社会与服务人民【1】。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教学不仅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将汉语言文学应用到实践生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主动地探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教育体制改革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内容及其广泛,涉及各种领域,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

心得体会: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最新)

心得体会: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最新) 教育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200所国家示范(骨干)院校共计重点建设788个专业群,许多省份也逐步推进专业群建设。随着高职这10年来专业群建设的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传统的国家层次、学校层次与专业层次之间出现了专业群层次,怎样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理论与实践者关注的课题。因此,笔者在分析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其优化原则及保障建议。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分析 首先,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还存在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与宏观层次的国家、学校层次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微观层次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下一般粗”的趋同倾向,没有体现出专业群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其次,在模式构建方面,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专业群并不是基于产业链新建的,而是在各专业若干年发展的基础上,围绕某一技术领域或服务领域,以优势或特色专业为核心,融合相关专业而形成的专业集合,因此在实践中要么偏重专业个性,专业

群内各专业自成体系,要么偏重专业群共性,侧重核心专业自身建设及辐射作用,而往往忽视了不同专业的个性。 再其次,在模式描述方面,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少,大多仅仅为体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阶段、过程或方式,如“对接”“驱动”“结合”“模块”等。 最后,在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推进方面,专业群内各个专业的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各自为政现象比较普遍,难以形成专长和品牌,各专业资源共享程度差、利用率低等。 高职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原则 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优化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的关键。针对目前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共性问题,笔者认为其优化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推进五个对接的原则。一是分析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与要求,推进专业群建设与产业群需求对接;二是分析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推进专业群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三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工作过程,推进专业群教学过程与职业工作过程对接;四是分析相关职业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毕业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