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与矛盾 永哥哥

反人类中心主义的认识与矛盾

(1.宁波工程学院汽车学院,成型131 学号134********

王永

【内容提要】随着全球问题的提出,人类中心主义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学术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评价,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在争论中,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例如,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涵义、理论基础,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自然界的内在价值和自身利益等,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必须采取历史主义的方法,区别人类中心主义发展的不同形态,分析它们在理论上的共同点和差别,并给予分别对待,或许会取得共识。本文对近年来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做出简要的综述,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字:人类中心,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自身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希腊就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1】。这可以说是人类中心主义的最早表达。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现代,其间也经历了不同形态的历史变化。西方近代工业化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危机以后,人们开始了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尤其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全世界获得共识以后,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更加剧烈,成为世界性的思想运动。在这个批判的过程中,西方出现了生态伦理学,反对人类主宰自然界,主张人类要与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平等相处,尊重自然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西方的反人类中心主义运动,也影响了我国学术界,引起了我国近年来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提出了一些带有根本性的理论问题【2】。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审视,对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正确评价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W.H.墨迪的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3】。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墨迪所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在一些方面是有别于其他一些人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的。因为,他承认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所主张的一些重要的观点。墨迪在他的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一文中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考虑到他在自然中的位置以后可以采取的一种合理与必要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与这样的哲学相吻合,它肯定事物之间的普遍相互联系,并且肯定自然界所有事物的价值,因为没有哪一件事不对我们生活其间的整体发生作用。墨迪认为:对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态度未必就要求只有人是所有价值的源泉,也不拒绝相信自然之物有其内在价值。他明确地承认每一物种均有内在价值,人并非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他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也并非地球进化的终点。墨迪说,他所主张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就在于:我们认识到一个个体的良好存在既有赖于它的社会群体,又有赖于它的生态支持系统。按照上述说法,墨迪的这种主张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可以把这种主张看成是构成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的重要理论基础的一部分,即使被墨迪标榜为人类中心主义,我们也可以将其看成是一种有限的人类中心主义,或可看成是一种温和的或明智的人类中心主义。但是,墨迪在承认和接受/每一物种均有内在价值、人并非一切事物的衡量尺度等这些由非人类中心主义所坚决主张的生伦理的观点后,仍然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是人类所必须坚持的一种主张。那么,墨迪所要坚持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究竟是什么呢?他为什么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不可超越的呢?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有它的特定涵义的。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我们首先

必须把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内涵搞清楚。一种是人生价值中的人类中心主义。人类是一种类存在物。作为这个类存在物的反映,人类这个概念是一个类概念。在人生价值的讨论中,涉及到了类与个体的关系,这就是人生价值中心的问题,即人生价值到底要以个体为中心,还是以人类为中心?在传统的人生价值观中,都是以个体为中心的,而且把个体的人生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这种人生价值个体中心论有它的正确方面,但存在着不足,还没有讨论作为类存在物的人类的价值。因此,我们必须把它转变为人生价值人类中心主义,不只是讨论个体的人的价值,同时还要讨论整个人类的价值。我们当前所争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不是这种人生价值人类中心主义。就是说,它不是指人与人的关系,即人的个体与类的关系问题,而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另一种是知识论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还存在着不同的研究视角。我国著名学者金岳霖曾从知识论的角度批评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他说:西洋人底思想大都是以人类为中心观的。对于他们不但人为万物之灵,而且差不多人为万物之主。他认为,如果以人类为中心,则知识论也是人类中心观的知识。但是,知识论不应该限于人类的知识,它还有关于自然的知识。所以,对于知识论来说,人类中心观是不对的。知识论的题材虽然难免不取自人类底经验,然而立论总不应该限于人类。

而且,他还认为,人类中心观与自我中心观是相通的。他说:有人类中心观的人不但有人类中心观,有时还有自我中心观。前者把人类从万物中提出,后者把自己从人类中提出。今天我们所争论的人类中心主义,也不是关于知识论方面的问题。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人类中心主义,是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是在可持续发展中所涉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金岳霖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是否正确,我们暂且不论。即使他的批评是在知识论方面是正确的,它也不能成为我们今天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由。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涵义,在总体上说,大家的认识有一致的方面,也有不一致的方面。一致看法的是:就人在同自然的关系来说,人是处在中心的地位;就人类活动的目的来说,是为了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关于这两个方面,主张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学者也是赞同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的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尽管对人类中心主义基本涵义这一方面的认识,是大体相同的,但是,在对这种涵义的态度,分歧仍然存在:拥护人类中心主义的,赞成这种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则反对这种观点。从这里就引出了一系列理论分歧,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问题:划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否合理?自然有没有自身利益、内在价值和生存发展权利?系统论是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不搞清楚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无论赞成还是反对人类中心主义,都是缺乏充分的理论根据的。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涵义中,是否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关于这一点,分歧是十分明显的,争论也最为剧烈。为了进一步认识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涵义,不少学者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历史形态,作了具体的分析。这些历史形态是:古代人类中心主义、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中心主义,除了有共同的主张以外,还有各自的不同主张。有学者认为,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改天换地.、-征服自然.,做自然界的主宰;目的是挣脱自然对人类的束缚【4】。就近代人类中心主义来说,它的确是与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发展相背离的。但是,这只是一种特殊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与自然和谐.、-做自然的朋友.,主张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改造人类自身,目的在于建立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关系。这种主张确认,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中,其本身就包含着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这样一来,如果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岂不同时也反对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吗?这就是反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身所包含的逻辑矛盾。造成这种逻辑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反人类中心主义者没有区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与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差别,把传统人类中心主义当做一般人类中心主义来反对,从而否定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中所包含的人类与自然界和谐的思想。所以,为了统一我们的认识,在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内涵上获得共识,是一个重要

的前提。

近代的认知主体理论导致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它宣传的孤独的个体也割断了人与社会的联系,使主体具有了自我膨胀、征服占有世界的倾向,成为自我中心主和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之一。但这只是现代化的初期人类对自身主体性认识误差的结果,我们不能因一时的认识误差而就否定人作为主体的地位。就好像个体的发展,人在少年的时期总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把自己想象的无所不能,能够成为上帝一样的救世主【5】。所以,任性而为。这些幻想只有在成年后,经过社会的磨炼和挫折的教训,才能趋于现实,真正的认清自己,理性的行动。而人对自身主体性的认识也是如此,需要一个历时性的过程,我们不能因一时失误,就将其彻底否定。其实,今天的世界已是一个人化的世界,人的活动无论是积极的,还是带来消极的,都对世界产生着重大影响,只有把人作为主体,从主体的能动活动的视角出发,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否定的应是自我膨胀的把世界作为征服占有对象的主体,而不是主体本身。我们应对实践的,就像哈贝马斯所主张的那样,重建现代性,在缩小了的自我的基础上重塑人的形象。反人类中心主义明显带有消解人的主体性的倾向,也带有某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意味。从价值论视角分析,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危机的确与漠视、无视生态价值有直接关系,人类在建构新的生态环境伦理过程中,的确有必要强化生态价值意识,但倘若由此降解人及其主体性价值,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都无依据可言。自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反人类中心主义等等,昭示的是人类对生态环境危机深刻认知之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反思。但如果这些主义刻意消解人的主体性,绝对地摈弃、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实际上也难以达到理论预期的目的的。比如,降解生态危机、保护环境、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等,都属于人的行为,需要人的参与,绝非依靠自然能够完成的;离开了人,生态危机不可能依靠自然来拯救。假如绝对的反人类中心主义得以贯彻,不仅生态危机难以缓解,而且可能会使生态环境进一步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摈弃了人,忽视人的主体性的价值意义,/反人类中心主义期待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变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恰恰需要对人类中心主义重新解读【6】。例如,通过强化法律法规,强化生态伦理道德意识,养成珍视自然、善待环境的自觉等,处处彰显着人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印证了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缺陷。

在对反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学理分析时,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应当怎样认知人类中心主义?可以肯定回答: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并非意味着对其全盘否定【7】。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人类就难以彻底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也无法真正超越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不可能为了生态的平衡而放弃自己的利益,单纯地去保护自然,因为那样人连自身的生存权利也将被剥夺,这样整个世界又将陷入怎样一个盲目的境地。因此,人类的这个中心位置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困惑告诉我们,人的主体性不仅不应消解,而且需要得到相应的强化。在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中,人类价值主体地位是不可逆的。尤其在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即使自然主义有值得弘扬之处,也应服务人的主体性。人们今天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探讨的目的决不是要历数一下究竟有多少种人类中心主义,可以作出多少种不同的阐释,而是旨在寻求对生态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摆脱危机的途径、方法作出更深刻的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当反人类中心主义对自己的理论缺陷无法自圆其说时,重新回归传统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也大可不必,我们需要的是建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及其价值体系。重构新型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是新世纪人类价值选择的重要内容。至于这个时代特征明显的新型价值体系应涵盖哪些内容,则需要进一步展开讨论。

[1] 卢风:科学、人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2]曹利军:可持续发展模式及其世界观和价值观科技导报1997年第1期。

[3] 墨迪.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哲学译丛,1999

[4] 黄顺基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的持续发展中外科技政策与管理1994年第9期。

[5] 承继成可持续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专家笔谈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2] W.H.

[6] 余谋昌: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7期。

[7]杨正群.浅析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性及其限度[J].四川理工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报), 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