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对外汉语语法课教案之汉语句子结构 一、单句 1、句子是由词或短语构成的语言使用单位。句子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口头表达上有一个较长的停顿,在书面上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来表示。句子分为单句和复句。 2、从结构上分,单句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由主谓短语构成的单句称为主谓句。从表达的角度看,主谓句中谓语的表达作用更重要。由其他短语或单个词构成的单句称为非主谓句。如 (1)禁止吸烟!(由动宾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2)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由偏正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 (3)进来!(由动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4)飞机!(由名词构成的非主谓句) 3、从用途上分,单句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例如: (1)陈述句:叙述一件事情,或作出一个判断,表示陈述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 如:改革开入二十年来,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今天是国庆节。他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 (2)疑问句:提出疑问的句子,句末用问号。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难道不是最可受的人吗?(3)祈使句:表示禁止、命令、请求语气的句子。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时,也可用感叹号。 如:你要注意身体。你要勤奋刻苦。出发!禁止吸烟。不准讲话! (4)感叹句: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句末用感叹号。 如:多么平静的原野! 二、句子成分: 1、短语的成分主要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短语带上语气语调就构成句子,构成句子的短语的成分也就是句子的成分。在一个比较完整的主谓句中,句子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一般是: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一)主语 1、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 例如:⑴中国人民志气高。⑵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切身事业。 2、有时主语由名词性词语充当,包括名词、数词、名词性的代词和名词性短语,多表示人或事物。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者“什么”等问题。这种句子可以叫做名词主语句。例如: (1)今天晚上‖特别冷。(2)明天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走出戈壁滩了。 ↓↓ ↓↓↓ 主语(偏正短语)谓语状语(时间)主语(代词)谓语 3、有时主语也可以由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主谓短语充当。这是以动作、性状或事情做陈述的对象。例如: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能愿动词研究综述 【内容摘要】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是表示意愿、可能性、情理的一类特殊动词。汉语能愿动词一般放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意愿、可能性以及情理等意义。能愿动词的否定形式具有不对称的特点,否定一个能愿动词要从意义上否定。 【关键词】能愿动词;分类;否定;不对称 一、能愿动词的界定 汉语的能愿动词是在汉语语法界颇受关注的一类词类,也叫“助动词”,是一类表示可能、必要、必然、意愿等意义的动词。马建忠《马氏文通》认为:“凡动字所以记行也,然……有不记行而惟言将动之势者,如‘可’‘得’‘足’‘能’等字,则谓之助动词,以其常助动字为功也。”[1]马氏在这一轮书中提出了助动字(词)这一类,并认为它有“助动词之功。”王力《中国现代语法》使用了后来为语法学界较多使用的另一个名称“能愿”式。[2]吕叔湘则指出:“助动词这个名称是从英语语法引进来的,原文的意思是‘辅助性动词’,那是误会。”[3]他的论述明确了助动词属于动词的词类,是“辅助性的动词”,中心语是动词;而不是“辅助动词的词”,因为辅助动词的词范围比较宽,可以是副词、形容词等等。在这里,本文采用“能愿动词”的名称。 关于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丁声树、吕叔湘等[4]提出:能愿动词一般可以单独作谓语;能愿动词不能重叠;能愿动词不能带“着”、“了”、“过”;能愿动词不能带体词宾语。朱德熙认为:“能愿动词是真谓宾动词里的一类。”[5]这种真谓宾语“可以是单个的动词或形容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连谓结构或由副词充任修饰语的偏正结构等。”朱德熙先生指出助动词的特点有:只能带谓词宾语,不能带体词宾语;不能重叠;不能带后缀“了”“着”“过”;可以放在“~不~”的格式里;可以单说。黄伯荣、廖序东认为:“能愿动词常在句子里做状语,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语;不能用在名词前;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大都能构成‘~不~’和‘不~不’式。”[6]

对外汉语教学的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 谓语 +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 形式:动词 + 动词/ 形容词 (1)动词 +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 上、下、进、出、回、过、起 / 来、去 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 处所词语 + 来 /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 来 / 去 +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 事物词语 + 来 /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汉语语法研究参考文献

著作部分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1982年 曹逢甫《主题在汉语中的功能研究——迈向语段分析的第一步》语文出版社 1995年 陈爱文《汉语词类研究和分类试验》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年 陈建民《现代汉语句型论》语文出版社1986年 储泽祥《现代汉语方所系统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方经民《汉语语法变换研究——理论、原则、方法》(日本)白帝社1998年 范晓(主编)《汉语的句子类型》书海出版社1998年 傅雨贤周小兵《现代汉语介词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 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8年 高更生王红旗等《汉语教学语法研究》语文出版社 1996年 龚千炎《汉语的时相时制时态》商务印书馆 1995年 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语文出版社 1997年 郭志良《现代汉语转折词语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年 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胡明扬(主编)《词类问题考察》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6年 胡裕树范晓《动词研究综述》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1996年 林玉山《汉语语法学史》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动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商务印书馆1986年 李珊《现代汉语被字句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年 李子云《汉语句法规则》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1年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993年 陆俭明马真《现代汉语虚词散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吕冀平《汉语语法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0年 吕淑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1979年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1984年

汉语动词分类

汉语动词分类 动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根据语义特征,动词可以分为: 动作动词:如:跑、看、听、说、写、走、研究、买等 存现动词:如:在、有、发生、出现、具有等 关系动词:如:是、像、姓、属于、成为、仿佛等 能愿动词:如:会、能、可以、能够、要、肯、必须、应该等 趋向动词:如:来、去、上、下、进、出、回、上来、进去等 心理动词:如:爱、恨、想、喜欢、讨厌、希望等 使令动词:如:使、叫、让、请、要求等 注意:心理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但和形容词仍存在区别,即心理动词一般可以带宾语,而形容词一般不可以。 根据带宾语的情况,可分为: 及物动词: 谓宾动词:宾语是动词或形容词。如进行、加以、开始等 体宾动词:宾语是名词。如学习、吃、保护、给、送、借等 不及物动词:咳嗽、游行、休息、毕业、来、失败、见面等 这种分类看上去种类繁多,似乎没什么用处,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有用的。如汉语中有的动词后能带“了”,有的却不能(关系动词、能愿动词);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有的能重叠,有的不能(能愿动词);有的能受程度副词的修饰(心理动词),有的却不能。如果没有以上分类,这些问题是很难说清楚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是应该了解这些术语的。除了上述分类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了解一下动词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即:根据动词的情状分类。从意义上说,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变化或状态,这些都与时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动词最基本的特性是时间性。动词本身在时间意义上表现出的各种状态,比如持续的、瞬间的、静态的等等,就是动词的情状。根据动词前面能否接“在”、“正在”,后面能否带“着”、“了”或时间短语等语法形式,可以把动词分为一下几类。 根据动词的情状,可分为: 静态动词:前不可加“正、在”,后不可加“着、了”等。如姓、是、有等。 持续动词:前可加“正、在”,后可加“着、了”等。如登、盼、看、听等。 终结动词:意义本身包含着终结点。如成为、放松、抓紧、改正、提高等。

能愿动词与形容词

能愿动词 也称助动词,它的语法特点大都与一般动词相同,但也有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能愿动词是表示可能、意愿和必要的动词。 表示可能:可、可以、能、能够、会 表示必要:应、该、应该、应当、要、得(děi) 表示意愿:愿、愿意、肯、敢、值得 ☆能愿动词的语法特征 ①能受程度副词修饰,如“十分应该”、“很愿意”。 ②后面不能带宾语,能带宾语的就是一般动词了。 ③能愿动词不能用在名词前面,不能重叠、不能带助词“着、了、过”。 ④能愿动词的主要功能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作状语。如: 他会来的。父亲的病应该好了。我们不能骄傲。他[愿意]去西部地区。 ⑤它还可以作谓语或谓语中心他愿意。 ☆我要一本书。他会德语。是一般动词。 形容词的语法特点: 1、性质形容词大多可以受程度副词“很”、“太”等修饰。例如: 长——很长/太长早——很早/太早甜——很甜/太甜 注意: 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式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甜甜——*很甜甜/*太甜甜好好——*很好好/*太好好 状态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的修饰。例如: 雪白——*很雪白/*太雪白笔直——*很笔直/*太笔直 2、形容词的可重叠 Ⅰ单音节形容词绝大多数都能重叠,重叠形式是“AA”(“AA的”或“AA儿”)。如:长——长长高——高高大——大大快——快快 Ⅱ双音节的性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ABB”(“AABB的”或“AABB儿”) 如:清楚——清清楚楚高兴——高高兴兴大方——大大方方 Ⅲ双音节的状态形容词的重叠形式是“ABAB”。 如:笔直——笔直笔直雪白——雪白雪白鲜红——鲜红鲜红 Ⅳ有些双音节形容词还可按“A里AB”的方式重叠。 如:罗嗦——罗里罗嗦慌张——慌里慌张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文言文能愿动词句 目录: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句 1、愿、欲、敢、肯 (1) 2、得、获、能 (2) 二、构成说明句的能愿动词句 1、可 (3) 2、足 (6) 能愿动词句 能愿动词是一组特殊的动词,有些可以构成叙事句,有些可以构成说明句。 一、构成叙事句的能愿动词 能愿动词:“愿”、“欲”、“敢”、“肯”以及“得”、“获”、“能”构成叙事句。 1、愿、欲、敢、肯 这四个动词的主语一般都是施事。 注意1:“愿”、“欲”主要表示主观意愿,常带动词性词语做宾语。例如: ○《左传·定公元年》:季孙愿与子从政。 (季孙愿您一起参与政事) 本例主语“季孙”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愿”,带动词性词语“与子从政”做宾语。○《榖梁传·僖公二年》:晋献公欲伐虢。 本例主语“晋献公”是施事,表主观愿望。能愿动词“欲”,带动词性词语“伐虢”做宾语。 注意2:“敢”、“肯”主要表示主观上的胆量、愿望,也常带动词词性词语做宾语,在句中常构成否定句或反问句。例如: ○《荀子·大略》:齐人欲伐鲁,忌卞庄子,不敢过卞。 (齐国人想攻鲁国,但畏惧卞庄子,所以不敢经过卞地。) 本例中的主语“齐人”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过卞”做宾语,由“不敢”构成否定句式。 ○《荀子·性恶》:小人可以为君子而不肯为君子。 (小人可以成为君子,但不肯做君子。) 本例中的主语“小人”是施事,能愿动词“肯”表示主观上的愿望,带动词性词语“为君子”做宾语,构成否定句。 ○《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下臣实在没有才能,又敢埋怨谁呢?) 本例中主语“臣”是施事,能愿动词“敢”表示主观上的胆量,带动词性词语“怨”做宾语,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汉语能愿动词的习得与偏误分析 本文在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立足于对外汉语教学实践,选取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四十六名留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 方式考察和分析他们在习得十个汉语典型能愿动词时出现的偏误情况,同时逐条检索北京语言大学语言信息处理研究所开发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偏误语料,对其进行充分的描写、统计后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展现了留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的偏误类型与比例,并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的相关理论全面地分析了偏误出现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教学建议,包括课堂教学、教材编写与练习设计等方面。本文在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结合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对防止和纠正留学生的习得偏误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意义。 同主题文章 [1]. 《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01) [2]. 吕必松.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闭幕式致辞'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3]. 从战略上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建设'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2) [4].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纪要'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9.(02) [5]. 《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总目录' [J]. 世界汉语教学. 2007.(04) [6]. 杨庆华. 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的开幕词(1996年8月8 日)'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7]. 韦钰. 在国家教委举行的招待会上的祝酒词'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6.(03) [8]. HB. 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将在深圳召开' [J]. 世界汉语教学. 1994.(04) [9]. 以文会友盛况空前——记第五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 [J]. 世界汉语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研究综述

对外汉语疑问句教学研究综述 本文以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为检索平台,对检索到的对外汉语疑问句研究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按照疑问句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角度以及教学对策等进行综述。 标签:疑问句对外汉语教学文献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热持续升温。据调查分析发现,留学生来中国以后最想说的话都与疑问句有关,特别是和特指疑问词有关的疑问句。疑问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所以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文检索时间为2011年12月1日,检索平台为中国知网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主题词:对外汉语+疑问句。检索结果显示:截止到2011年6月底,共获得130条文献记录;从发文时间上来看,114篇论文都在2006年以后发表,占论文总数的88%,说明汉语疑问句的研究热度在不断提升;其中优秀硕士论文94篇,博士论文6篇,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有26篇,重要会议论文4篇,硕博论文占77%。这说明研究深度不断加强,并且成为关注的焦点。通过检索也可以发现,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局限于高等学校研究生论文,这与近年来国际汉语热以及对外汉语研究生培养不无关系。可以看出,该学科研究的持续性较弱,尚没有形成突出影响的核心作者与核心文献。 本文按照主题相关性进行筛选,并结合相关文章,就近十年来对外汉语疑问句及其教学研究做了分析归纳。 一、研究对象 二语习得对于疑问句的学习会因为不同母语的语言文化习惯存在不同而出现差异。对外汉语教学具有明确的对象性特征。 (一)对多种语系习得者的考察 文献[1]考察了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等不同语系的学生在汉语疑问句习得方面的规律和特性,并对其偏误进行了科学分析;文献[2]对汉泰特指疑问句的构成要素进行对比,然后用问卷调查、偏误分析和百分比统计方法,对泰国学生使用汉语特指疑问句出现的偏误进行研究与讨论。类似的研究成果还有董健《韩中选择疑问句对比研究》,李花子《汉韩疑问句否定表达对比》,孙莉莉《韩国语判定疑问句和汉语是非问句的对比》等,分别从汉语和韩国语在各种疑问句方面的语义、特点、焦点、省略规则、否定表达以及表现形式和意义功能上展开对比分析,从而发现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二)对各种语系习得者的考察

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163 2006年?第8期下 学 术 ? 理 论 现代企业教育 MODERN ENTERPRISE EDUCATION 现代企业教育 种自己认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并试图把它作为终身职业。但由于职业教育的空白和职业指导的缺乏,一般学生往往在进入高等院校之前并没有完成试验期任务,以至于在高考志愿填报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少大学生在经过四年的过渡期仍然没有找到比较明确的职业目标。 2、这与高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辅导摆在重要位置分不开 长期以来,高校的关注重心在教学、科研方面,就业指导被看作是学生工作的一部分,归入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在实践中往往又被当作是一项行政管理职能行使,介入过多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意识到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识到职业指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职业领域,导致在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和人员上极少投入。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后,的确引起了学校的关注,但学校关注的重点是就业率,并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据有关材料显示,目前许多大学只在大三、大四才开设就业指导课,并不定期为学生举办就业讲座。我国高校普遍缺乏专职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专职从事职业规划教育人员不仅数量少,而且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和可操作的技巧。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和专业培训,大多数高校虽然已设置了就业指导部门,但离提供成熟的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还有很大距离。上课的老师本身对就业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空谈理论,对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未做任何规划,做为学生自身来讲只有迷惆、困惑、彷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未来和发展。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就业指导课仅限于思想教育、形势分析、技巧传授等,内容虚空、不实用、信息量小、内容太陈旧。据广东省2002年一2005年对13所高校近万名应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学校提供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就业心理职业能力咨询”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服务项目的满意度不高,尤其是对“职业生涯设计”这一项目不满意(或很不满意)的比例平均在40.6%以上。 3、大学生缺乏主动探索意识和独立思考是其内在原因 由于学生在高中阶段时,对职业认识还处于朦胧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许多考生并不了解自己所选专业和今后的职业方向的关系,受父母、老师的影响较大,常常先选学校、再选专业,很少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可以说我国在中学阶段职业规划教育就已经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另一方面是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统包统分”和“一次择业定终身”的毕业分配制度使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基本上没有自主权,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几乎为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大学毕业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使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权越来越大,但由于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大学生的职业观未能与时俱进,许多大学生的职业意识薄弱,对职业生涯规划普遍不重视。而这 些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更甘于被动择业。 笔者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发现,在进行职业规划过程中,许多学生并没有深入地剖析自己、剖析职场的情况,不少大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和做法简单照搬在自己的规划中。讲课时提出的一些问题,他们并没有认真地去思考,只是等上课时老师告诉其答案。对于此类现象,雷恩?吉尔森不禁深为感叹“一个人用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的精力,竟比花在购买一件穿了一年就会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机要少得多。”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是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在原因。 4、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模糊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和内容有所不同,学业生涯规划便是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阶段的体现,它是指大学生在自我认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从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出发,确定职业发展的方向,制定大学学习的总体目标和阶段人生目标、步骤、实施方案。进行科学的学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大学生通过认清自我、明确目标而不断监督自己、挑战自己和超越自己,为将来顺利地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由于我国大学生在高中的懵懂时期便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并将考大学作为自己惟一的奋斗目标,在选取专业时也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倾向以及未来的人生发展。进入大学之后,相当多的大学生在经历了高考的胜利后难以及时转换角色,尽快对大学生四年的学习和生活做一个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容易在思想上和行为上放松自己,从而陷入无聊和盲目之中。不少大学生并没有明确自己在大学里的学习任务,学习缺乏主动性,也很少将学习与将来个人职业发展结合起来。不少毕业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在大学时学的东西太少了,以至在面对用人单位时自己对本专业了解甚少。 本论文为2005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桂教科研〔2005〕47号 参考书目:[1] 牛占卉,赵天杰,刘 玲.新编思想道德修养[M] .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2] 王荣发.职业发展导论[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尚博.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5] 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6]卜欣欣、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年□动词的重叠是汉语中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丰富的表义作用、语法功能和表现形式,充分地表现了汉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早就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注意和研究。这些学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将对前人成果进行概述,来深化对动词重叠功能的认识,并探求目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动词重叠的演变研究 动词重叠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有的语言现象,具有明晰的演变过程。何融提出:汉语的动词早在周代就有了重叠使用的情形,汉语动词重叠研究综述 钱 多 王岩岩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本文根据前人学者对汉语动词重叠的深入研究,在动词重叠的演变、基本格式、语法意义、可重叠范围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总结,并提出了在当前研究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关键词:汉语 动词 重叠

英语情态动词canmaymust与汉语能愿动词能可以在情态意义上的比较

英语情态动词can may must 与汉语能愿动词能可以在情态意义上的比较(一)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表达的情态意义 1.英语情态动词及其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义如下 情态意义情态动词 能力 允许、请求 建议、提议 肯定、可能、推论 应该、必须 意愿 习惯 其他 can,could,be able to can,could,may,might,be allowed to,be permitted to will,would,shall,can,could,may must,should,ought to,may,might,could, will,would should,ought to,must,have to,had better will,would will,would,used to should,might/could(at least) 2.汉语能愿动词从语义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意愿和对情理、事理、主客观条件、价值的主观判断,一类表示对事情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汉语能愿动词及其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义如下 情态意义能愿动词 意愿 对情理、事理的判断 对主客观条件的判断 准许、允许 评价 可能 要、想、愿意、肯、敢 应该、应当、应、该、得(d§i) 能、能够、可以 能、可以、可、准许 配、值得 可能、会、要、能 3.对比分析结果。由以上两个表,可以看出,英语情态动词与汉语能愿动词所表达的主要情态意义基本一致,并且一种情态意义往往可以由若干个情态动词或能愿动词来表达。但英语情态动词还可以表达其他一些意义,而 这些意义是能愿动词无法表达的,例如should可以表惊 讶,I'm surprised that he should feel like that.我奇怪他会有 这种感觉。May/might(at least)表示唠叨/指责。You might(at least)clean the bathtub after you,ve used it.你用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

1.汉语的基本语序 主语+ 谓语+ 宾语 我学习汉语。 2.用“吗”、“呢”的疑问句 你去吗| 你去哪儿呢 3.用疑问代词的疑问句 他是谁|这是什么书|你去哪儿|你怎么去 4.正反疑问句 你是不是中国人—你是中国人不是 你有没有照相机—你有照相机没有 5.用“A还是B”的选择疑问句 你喝咖啡还是啤酒| 你去商店还是(去)书店 注意:“还是”和“或者”是有区别的: 星期天,我在家里看电视或者(×还是)听音乐。6.定语(用在名词前)

(1)说明领属关系,应该用“的”: 这是我的书,那是他的笔。 (2)说明人或事物的性质,不用“的”: 他是汉语老师。| 这是中文书。 (3)说明亲属关系或单位,一般不用“的”: 他是我爸爸。| 那是我们学校。 7.状语(用在动词/ 形容词前) (1)副词作状语: 我常常去商店。| 她很漂亮。 (2)介词短语作状语: 我在中国学习。| 我从美国来。| 我跟中国老师学汉语。| 我给他写信。 | 你往前走。 | 我对他说了这件事。 (3)双音节形容词作状语,常用“地”: 他高兴地说:“今天是我的生日”。 (4)单音节形容词作状语,不用“地”: 你快走! (5)形容词前有程度副词,一般要用“地”: 他很认真地学习。 8.结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结果)形式:动词+ 动词/形容词

(1)动词+ 动词(懂、见、完、在、到、给、成…): 我听懂了。| 我看见他了。| 作业做完了。|车停在门口。 (2)动词+ 形容词(对、错、好、清楚……): 你说对了。| 饭做好了。| 我听清楚了。 9.简单趋向补语 动词+ 上、下、进、出、回、过、起/ 来、去动词后有宾语,趋向补语是“来/ 去”的情况: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动词+ 处所词语+ 来/ 去 明天他回北京来。| 他进图书馆去了。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两种形式: 表示完成:动词+ 来/ 去+ 事物词语 我借来一本书。| 他拿去了那支笔。 表示要求:动词+ 事物词语+ 来/ 去 你快倒茶来! 10.复合趋向补语 动词+ 上来/ 上去、下来/ 下去、进来/ 进去、出 来/ 出去、回来/ 回去、过来/ 过去、起来 (1)宾语是处所词语的形式:“来/ 去”在句末 他走进教室来。| 他跑回家去。 (2)宾语是事物词语的形式: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 在动作动词作谓语中心的句子中,施事做主语的是主动句,如: 小张吃完了饭。小李把饭吃完了。小陈吃过了。 受事做主语的句子表示被动意义,是被动句,如: 饭被小张吃完了。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 汉语的被动句按有无被动形式标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标志的被动句,或叫意义被动句、概念被动句,如:“饭小李吃完了。”“饭吃完了。”另一类是有标志的被动句,“被”字句就是有标志的被动句中的典型。 “被”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被(给、叫、让)”引出施事或单用“被”的被动句。它是受事主语句的一种。例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 “被”字句有如下类型: (1)由“被”引进施事,格式是:受事+被十施事+动词性词语。如: 教室被我们打扫干净了。许云峰被特务盯上了。 (2)“被”后边施事没有出现,格式是:受事+被+动词性词语。由于“被”后边没有宾语,此处的“被”字是助词。如: 大楼被炸倒了。课被推迟了。车子被骑走了。 (3)“被……所”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所+动词性词语。这种格式一般只在书面语中使用,是从“为……所”演变而来的,也可以使用“为……所”式或“由……所”式和“受……所”式。后面的动词多为双音节。如: 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同学们深深地被老人的话所感动,决心好好学习。 她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三十年。 新的软件系统为广大用户所关注。 文学家在阶级社会必受自己的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 局势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所决定的。 (4)“被(让、叫)……给”固定格式:受事+被+施事+给+动词性词语。如:突然觉得手被什么东西给划了一下。我的书被小王给拿走了。话要让他给听见了,怎么办? 花瓶叫她给打碎了一个。 (5)“被……把”格式。这种句式里的两个受事往往有领属、同一等关系。如:那年修反帝渠,他被炸药把一条腿给炸掉了。(“他”和“一条腿”都是受事,两者有领属关系) 他不在村里,叫人家广聚把他撵跑了。(“他”和“他”是同一对象的关系) “把”字句有“处置”意义,“被”字句相对地可以说具有“被处置”意义。即主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在意念上是受动者,被谓语动词代表的动作所处置,处置行为来源于“被”字的后置成分,处置的后果使得主语事物有了某种结果,发生某种变化,或处于某种

把字句研究综述

“把”字句研究综述 一、“把”字句的含义 “把”字句是指在谓语动词前面用介词“把”引出受事、对受事加以处置的一种主动句,王力先生又把它叫处置式。介词“把”字不能单独成句,后面必须有动词性谓语才成句,就算带宾语也不行,例如,我们不说“小红把”,也不说“小红把小猫”,但我们可以说“小红把小猫抱走了”,所以,把字句后必须有动词性谓语。 值得一提的是,“把”字句是指具有一定语调的带“把”字的格式,是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而不是不具有一定语调的没成为句子的带“把”字的格式,我们把这种格式叫做“把”字式。 从语义上看,“把”字宾语名词表示的事物在意念上大都是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的对象,即动作的承受者。例如,“小红把小猫抱走了”,“把”字带宾语“小猫”,“小猫”又是“抱走”的对象,联系主语“小红”来看,“把”字句也是主动句的一种。 二、“把”字句的特点 在“把”字句中,动词的后面常常有别的成分,它不能单独出现,通常后面有补语、宾语、动态助词,至少带动词的重叠式。例如,把东西放在桌子上/把地种上庄稼/把书买了/把东西带着/把情况说说。动词前也可由状语,例如,别把东西弄坏了,而在韵文中这些就不用受到限制。 “把”字句里的“把”字用法和“将”字大体相同,但是,“把”字具有口语化的味道,“把”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多,在正式的文章中,“将”字出现的次数比较高。 “把”字句中有一部分是表示处置的以我们生活中说话的经验来看,似乎不在少数。“把字句”的处置性是指谓语动词所代表的动作在意念上对“把”字宾语名词表示的事物有所处理,这种处理往往是一种有影响、有结果的动作,诸如对人怎么支使,对人或事物怎么对待,对事物怎么支配,安排。譬如想要陈述花瓶里插了一束花,我们有这几种表达:1、他在花瓶里插了一束花;2、他把一束花插在了花瓶里;3、他把花瓶插了一束花,第一种说法只是简单的陈述了他的行动,而后面两个例子就是处置式最好的证明,但两个句子有细微上的不同,二句中它的处置对象是“一束花”,而第三句中的处置对象是花瓶。处置式的名称不能概括所有用“把”字的句子。 “把”字短语和动词之间一般不能加能愿动词,否定词,这些词只能放在“把”字之前,例如:不能说“我们把作业能完成”、“把这坏消息不告诉他”,但在熟语中有例外,如“你证明把人不当人呢?”,我们也可以把能愿动词和否定词放在“把”字前,如“不把东西给他”等等。 “把”字还有“被、让”的意思,如“怎么把罪犯跑了?”用它构成的句子没有处置意,而是致使意,这些句子的宾语不是受事,而是施事。 宾语是有定性的。一句话中能不能用“把”,有时确实和宾语的性质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有定”、“无定”的说法是没有明确界限的。我们承认在“把”字句中,有定的宾语比无定的宾语多的多,但是,宾语的有定、无定很难从外形看出来,如果某一事物虽然原本不存在,然而带着一个限制性的定语,一般可以用“把”字,因为定语使宾语成为了专指,有些句子的意思重点转移到动作的结果上去了,事物的存在已经不成问题了,这时候,动词加补语也能用“把”了,所以说,光说“把”字句的宾语是有定的,如果有定指的是专指,就有片面性了。可以说“把”字句的宾语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某一或某些专指的人或事物; 2、某一或某些在有动作以前已经存在的人或事物,专指泛指都可以。人和事物的存在是很重要的,我们不可以说“他失业了,不能把钱寄回家去了”,职能说“他失业了,不能

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习得情况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f3677283.html, 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愿动词的习得情况研究 作者:高乐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5年第01期 摘要: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的现状是对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并不充分,常常存在问题,这就值得我们去探讨这一问题,本文选取“能”、“会”两个词最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从语义、句法结构和语用功能等方面首先对这两个词进行全面的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外籍留学生在这几个方面的偏误进行研究探讨,并提出建议来帮助汉语教学和利血生更好的掌握能愿动词。 关键词:能愿动词“能” “会” 偏误启示 在对外的汉语教学中,可以说能愿动词是留学生较难掌握的语法点,特别是一些词汇的含义与功能很相似的,比如:能、会等等,因此外籍学生会一头雾水。因此在与中国人交流的时候必然会用错,比如“我能坐下吗”和“我会坐下吗?”常常不清楚到底应该用哪一个,怎么用,即使课堂上讲了也不能了然。这就需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学者教师来认真对待这一问题,从理论上认真的分析问题及其解决的方式。 一、“能”、“会”的语义分析与比较 由于这两个词都同时有多个义项,因此首先应该对义项进行分析,可以将“能”的义项归纳成三个:1,力量;2,许可;3,途径。会:1,力量;许诺;可能行。 首先进行“能”的分析: 1,力量:就是指主语的能力或者条件的可能性。比如表示能力:中国现在能做的事情,几十年前是不能想象的。山野密林有野猫野狗,能伤人。比如表示条件:因为停电了了,今天不能上课了。白天美军轰炸,夜晚才能出来活动。 2,许可:主语允许宾语或者说话者允许听话者做某事。如:我可以上场踢球,但是你必须要保证我的平时休息。 3,途径:非人类的能力所产生的用途或作用。比如韭菜能杀菌。水彩笔能画画。 其次进行“会”的分析: 1,力量:主要指人所拥有的体力、技能和智力。比如,他会踢球。 2,许诺:表达说话者的许诺。例如,我会抱住你,不让你掉下去。 3,可能行:表达说话者的判断和推测。例如,他们会明白我的良苦用心的。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作者:文内作者考试周刊来源:考试周刊杂志社发布时间:2010-03-29 21:32:47- 能愿动词“要”的主要语法化机制 □王华丽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了能愿动词“要”的语法化过程,特别强调了能愿动词情态意义的语法化的演变过程,并结合该过程说明其总语法化的深层机制,由此证明汉语语法化的主要机制是隐喻和推理。 关键词:能愿动词“要”语法化深层机制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意义虚化,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语言演变的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例如汉语里的“把”“被”“从”等词原来都是实义动词,现已虚化为为介词,即西方的功能词(function words)。 “语法化”的英译词为grammatication。西方对此的基本观点:语言具有不确定性,语言的范畴具有非离散性,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是互相依赖的。Kurylowicz(1965:69)认为语法化不仅仅存在词汇语素进而为语法语素,还存在于从较低的地位进而为具有较高的语法地位,其范围有所增加。 汉语中的能愿动词“要”正是实词虚化,虚化后的语法意义更加虚化的典型。我想就此点展开,探讨其逐步虚化的深层机制。在此需阐明一点:“机制”并不等同于“原因”,原因与结果相对,而机制只是产生变化的可能。 1.“要”的语法化过程 卢卓群已在《助动词“要”的汉代起源说》中详细介绍“要”的虚化过程。在他看来,“要”主要经历两大过程。(1)由名词向动词的演变。(2)由动词向助动词的演变。在此我觉得还应补充第三大过程:(3)助动词内部的语义虚化。因为前两步可概括为实词转化为语法虚词,而虚化并非就此完成,它在确立能愿助词的语法功能后还得进一步虚化,从而扩展其情态意义。第三步看似并不明显,耐人思索。 1.1名词向实义动词的演变 “要”通“腰”,本指人的身体部位,是名词。人们的生活经历促使其发展出动词用法,即“系在腰间”。腰处常常会系结东西,然后可能引申出“从中拦截”,如:(1)愿诚素之先达兮,结下玉佩而要之。(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意为“系在腰间”。 (2)无人要而击之。(《左传·囊公五年》)意为“拦阻”。 1.2实义动词演变为助动词 我们知道,由于时间的一维性,决定了同一时间位置上的两个动词,只能选取一个具有指示“时间信息”有关的句法特征的动词来计量,这便是主要动词,其它的则处于次要地位,帮

能愿动词

又叫助动词,表示意愿和可能,有能、会、愿意 敢、应该、要等。

? 1.能愿动词不能重叠,不能带“着、了、过”等动态助词。?我应该(应该)帮助你。 ?我们要认真(着)学习。 ?周六晚上他愿意(了)和我们一起出去玩。 ?我能找到(过)那里。 ? 2.能用肯定否定并列的方式表示疑问,如果是双音节能愿动词,“不”前的第二个音节可以省略。 ?你今天想不想打球? ?我可(不)不可以休息几天再来上班?

? 3.在“把”字句,“被”字句中,能愿动词要用在“把” 字、“被”字前。 ?明天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写完吗? ?明天你把这篇文章可以写完吗? ?你应该把刚才讲的故事讲完。 ?你把刚才讲的故事应该讲完。

? 1.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 ?我不会英语,怎么能听懂英语呢? ?因为老师还没来,所以暂时还不能上课。? 2.表示善于做某事,又是也可以用“会” ?你真能吃,一会儿就吃了三碗饭。 ?她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 3.表示估计,有时可以用“会”替换。 ?都这么晚了,他还能来吗? ?考试已经开始了,他不能再进来了。

4.表示某种用途。不能用“会”,但能用“可以”替换 喝茶能减肥。 这种笔写字能擦掉。 5.表示情理上环境上许可,多用于疑问或否定。不能用 “会”,但能用“可以”替换。 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但不能告诉你答案。 公共场合不能吸烟。 6.表示达到某种效率或恢复某种能力,不能用“会”替换。他一小时能打一千多字。 我的病好了,能上班了。

? 1.表懂得或有能力做某事 ?他会开车。 ?他会说汉语,但是不会写汉语。? 2.表示可以实现或已经实现。 ?我一定会通过HSK5级的。 ?我真没想到你今天天会来。

能愿动词特点

能愿动词:会、想、要、能/可以 ?特点: 1、能愿动词放在动词前面,一般不带宾语。能愿动词 + v.如:你会写汉字吗? 这里不能/可以抽烟。 你要去超市吗? 我想学汉语。 2、否定时用“不”。 能---不能、会---不会、可以---不可以、想---不想、要---不要我能用汉语说。-----我不能用汉语说。 我8点可以来。-----我8点不可以来。 我想去海边玩。-----我不想去海边玩。 3、如果变成问题的时候,要说“x 不x + v.” 不可以说“x + v.不+v. 如:你会不会打太极拳?(/) 你会打不打太极拳?(x) 你能不能帮我一个忙?(/) 你能帮不帮我一个忙?(x) 你想不想看电影?(/) 你想看不看电影?(x) 你要不要去图书馆?(/) 你要去不去图书馆?(x) 4、能愿动词不与“着、了、过”一起用。

如:我想去泰国。 我想去泰国了。(x) 他会说汉语。 他会说着汉语。(x) 他要吃面包。 他要吃过面包。(x) 5、能愿动词不能重叠。 要要、会会、能能(x) 会 表示有能力做,can,否定用“不会+v.” 如:我会大太极拳。我会说汉语。 你会唱中文歌吗?我不会唱中文歌。 想 表示愿望、打算和要求,Want to ,否定用“不想”。 如:我想去中国留学。 你想不想学太极拳? 我不想学太极拳。 我想学不学太极拳。(x) 要 表示要求做某事,否定时用“不想、不愿意”或者“不要”。如: 你要去吃饭吗? 我不想去。 你要不要出去玩?

我不要,我还要写作业呢。 能/可以 表示有能力或有条件做某事,否定用“不能、不可以”。如:他能吃两个蛋糕。 他可以用汉语说。 他今天能睡个好觉了。 还表示情理上允许或环境许可。 如:今天我生病了,不能去学校了。 教室里不能大声说话。 这里可以抽烟吗? 对不起,这里不能/不可以抽烟 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超市呢? 你可不可以教我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