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论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论
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论

第26卷第1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6N o.1 2009年2月Journal o f Suzhou U n i versity o f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Socia l Sc i ence)F eb.2009古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学方法论*

凌郁之

(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要:文献学,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学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作为一种学风,它是以崇实求真为特色的学风,对蹈虚浮薄的风气具有纠偏扶正的意义;作为一种治学精神,它具有实证精神和人文精神诸层面。古代文学研究应当在/实学求是0的精神原则下,既提倡严谨的学风,又鼓励自由的思想,其最高境界是诗性与理性、文艺学与文献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古典文学;文献学;学风;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9)01-0047-05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文献之学,源远流长。今天我们所说的古代文学学科,历史上甚至曾经一度只是文献之学的一个分支而已。近世以来,文献学一度被弱化而屈居古代文学之亚。今天则文献学与古代文学皆被当作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二级学科而分庭抗礼了。虽然被分成两个学科,但两者在历史上的/相依为命0注定着两者在今天的相互为用、相辅相成。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而言,文献学则具有方法论意义。

发韧于北宋、鼎盛于乾嘉的考据之学,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学术史上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直至今日仍在传统的文史哲研究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0世纪以来的古典文学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巨大成绩,其中文献考据之学功不可没。在学术多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西方新学理/乱花渐欲迷人眼0的今天,重新审视文献考据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意义,庶几有裨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一、方法层面

作为一种治学方法,文献学是文史研究工作基本的和必要的方法。这一点几乎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前人之述已详,故兹从简。作为方法,文献考据就是通过对文献的稽考、推演或辨订,判断考证对象的真伪是非、厘清其相互关系及发展脉络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既表现为一种文献处理技能,又表现为通过考证获取充分证据以求得证解的研究过程。对于古典文学研究来说,它是/第一级根据0。[1]319在多层次性的古代文学研究中,文献学处于基础层面。文献考据系统的广泛展开,构成了本学科的基础工程。这个系统具体包括:古典文学基本资料的整理,如各类文学作品总集、别集的点校、笺注、辑佚、辨伪和新编;基本文学史料的整理研究,如作家传记资料的搜集、编纂、文学活动系年、作家年谱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考订和整理,以及相关工具书的编纂等。文献学在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基础意义,在于它能不断地完善这项/基础工程0,/不但为深入研究奠定扎实的资料基础,而且有时还能影响研究方法或研究方向的开拓0。[2]64

在具体操作时,应遵循必要的规范,袁行霈先生总结为四点:(一)对已有的全部资料加以系统的整理和通盘的考察,不以枝节害全体;

(二)尽量使用可信度高的资料,不以次要的资料轻易否定重要的资料;(三)必须注意版本的选择,应使用最好的版本,可以理校,但不能擅

*收稿日期:2008-12-29

基金项目:苏州科技学院/中国古代文学骨干课课程群0项目(2008KJ A-070810001)

作者简介:凌郁之(1968-),男,安徽舒城人,文学博士,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传统文化研究。

改;(四)以准确理解作品为基础,以对其作品的胜解求得考证的可信。[3]18在对待具体专题时,则如傅璇琮先生所说:/要在这一专题所涉及的资料范围内,尽可能求全求实,同时在资料搜辑考辨的过程中,细心发现前人未曾注意的问题,抉隐发微,提出新见。0[4]459陈尚君先生从切身治学经验出发总结有三条:一通目录;二明史源;三不盲从前人结论[5]107。这些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当然,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实实在在地去摸索,才能娴熟地掌握考据之法,并使之能为我所用,对古代文学研究才能起到辅翼的功能。

对待文献考据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文献考据本身而言,它只是方法而非学问,但通过考据可以增益学问;视考据为学问,或以为考据不足以谈学问,都是错误的看法。陈垣说:/考证为史学方法之一,欲实事求是,非考证不可。彼毕生从事考证、以为尽史学之能事者固非;薄视考证以为不足道者,亦未必是也。0[6]76这话对于古代文学研究者也同样适合。考据只是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之一,我们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它并非无所不能。比如,对于文学作品中思想情感及艺术表现等方面的分析,确非考据所长。对于古代文学学科来说,只有把考据的实证科学方法和精神,与美学、文艺学等人文方法结合起来,才能结出丰硕果实。所以,有学者号召要采取文献学与文艺学相结合的/两点论0[7],无疑是比较妥当的态度。

传统的文献处理技能,似乎越来越受到电脑技术的挑战,有人甚至怀疑在电脑时代从事考据的意义。实际上,电脑技术的运用,是文献考据方法的补充和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用电脑手段检索文献,已经取得了显著进步。如5全唐诗6、5全宋词6乃至5四库全书6、5四部丛刊6等大型电子文本系统,检索极为快捷方便,远非传统索引之法所能企及。但正如一些学者所怀疑的那样,/新的科技手段的利用,是否一定能够代替和超过传统的阅读方式,还是存有疑问的0[8]187。电脑检索系统的创建和利用,必须依赖其建立者和使用者对于相关专业知识和文献方法的掌握。古典文献电脑检索系统的开发研制,也必须要有相关专家的指导和参与。如让仅具有电脑一技之长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应该说,电脑的使用为传统文献整理带来了现代化的快捷方式,电脑检索技术是考据方法的重要辅助。

二、风气层面

作为一种学风,文献之学是以求真崇实为特色的学风。章学诚所揭出的/实学求是0[9]73,最具概括性。当然,此乃学风之一种,并不具排他性。文献考据作为学风的提出,有其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意义。当北宋考据之学始盛之际,程颐即把/今之学0归纳为/文章之学0、/训诂之学0和/儒者之学0三种。[10]150后来,清儒又有义理、考据、辞章之说。既有分化,就有对立和论争。章学诚曾对把三者对立起来的看法提出尖锐的批评。他说:/学问成家,则发挥而为文辞,证实而为考据。比如人身:学问,其神智也;文辞,其肌肤也;考据,其骸骨也。三者备而后谓之著述。0[9]202-203这些话对今天治学仍有启发意义。

古典文学研究界也存在着侧重文献考据和侧重理论阐释两种偏向。我们认为,两者可以并存,最好兼融,不应主观地拔高一方以打压另一方,以免重蹈/文人相轻0的故辙。就古典文学研究者个人而言,确实某些人有时片面依仗理论而忽视考证基础,不辨真伪,曲解文本;也有人一味据考证为擅场,不闻风声雨声。而就古典文学研究学科而言,如刘扬忠先生所说,/我们的文史研究以广博搜集、精严辨校材料和注重文献整理为其优长,但由此而导致这个领域长期轻视义理阐释,并且排拒先进的西学理论,则是其一项重大欠缺0[11]11;另一方面,又如张伯伟先生所说,/古代文学理论界始终保持着较为浓厚的理论热情,但是由于长期忽视了作为研究基础的文献学问题,这种热情就未能结出应有的果实,反而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不良学风的堂而皇之的龟缩处,这就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高度警惕0[12]10。刘扬忠先生是就该学科传统研究手法而言的,张伯伟先生则是就近20多年来的情况而发,两者并不矛盾。

有人把文献考据称为微观研究,把理论建构称为宏观研究,于是又有宏观微观优劣论。若各执一偏之见,则无利于学术活动的正常开展。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今天的科学家,既能看到光年之遥,又看到纳米之微。所谓宏观与微观,实不可轻易轩轾。天文学家仰观宇宙寻找新

星,就是在宏观的视野里进行微观搜索。被视为所谓/微观0的文献考据,实质上有着类似的宏观背景。文学史家从事考据时多以对文学史观的求索作为内驱力。而正确的理论建构,也应获得考证支持。而且,微观的不断发现和累积整理,也可能产生趋向宏观的质变。当然,被视为/微观0的考据,应做到缜密,而不应流于琐屑。我们既需要个案的考订,更需要整体梳理和宏观架构。杨义先生说,通过/对极其丰富的文学现象进行系统的搜集、整理、考订和理论把握0, /可以比较充分地吸收和转化中国传统的考据学、版本学、文献学和注疏学等专门的学问,从而以比较深厚的功力,在本色的意义上展示与西方文学发展不同的中国文学历史过程,进而在宏观上建立中国文学源流学0[13]14,这就是宏观与微观的动态辩证关系。

就古典文学研究来说,最好的做法无疑应是考据、义理、辞章三者兼备,无考据则不信,无义理则不明,无辞章则不美。古典文学研究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等方面,考据擅长解决文学史料方面的问题,而文学评论、鉴赏则非所长,应求诸理性或诗性的探析。对于从事研究的学者个人来说,由于各人难免有所侧重,学有所专,或肆力于考据,或骋才于立论,应扬其所长,补其所短,自由发展其学术个性和研究方向。唯其如此,古典文学研究领域才能百花齐放、盛开不败。对于一个专题来说,有的需要考据,有的适合论述。如对于司空图5二十四诗品6的真伪问题,无疑采取考辨方式比较合适。而对于5二十四诗品6与司空图诗学趣味的研究,则采取理论探析较为适宜。可见,考据与理论应当相互为用,而不应相互排斥、相互诋毁。文献整理,辑佚考据,是致力于所谓/硬件0建设;理论探讨,观念更新,乃从事/软件0开发。只一门心思专力考据而轻视理论批评的做法,则蔽于材料而学理得不到应有的揭示;或只倚重理论优势而忽视文献考据的倾向,则蔽于玄言而蹈空不稳,故皆难免拘墟之见。

在对文学史问题作理论探讨时,应注意防止/以论带史0的偏向。周勋初先生说:/一种理论,或许能够提供你新的观点、方法或视角,但不能帮你包办一切,我们必须从大量的原始材料中进行抉择、概括和提炼,才有可能得出发前人未发之覆的新见。0[14]71文学史研究要立足于深入的文本研究,而/文本研究离不开细密的考证和严谨的训诂,也离不开研究者对文本的精鉴、深味和妙悟0[3]18。优秀的论文论著,往往是思辩、鉴赏和考证兼容而相长。

当然,考据之学本身也需要端正学风,需要有学界共同遵守的规则,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对于良好学风的规范引导作用。梁启超总结乾嘉正统学风十条,其中如/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以臆度者,在所必摈0、/选择证据,以古为尚0、/孤证不为定说0、/隐匿证据或曲解证据,皆认为不德0、/凡采用旧说,必明引之,剿说认为大不德0、/所见不合,则相辨诘,虽弟子驳难本师,亦所不避0等,[15]44这些仍值得当今学者承继和遵从。而诸如重复考订、好奇穿凿、曲解史料、孤证强说、凭空悬想等考据方面的偏失都宜矫正;[16]20还要避免把考据视作终极目的的/考据至上0主义,戒除/为考据而考据0的/玩学术0式的/私人化0倾向[17]103。

20世纪80年代,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纷纷涌入,学术界一时出现过不少乱贴标签、生搬硬套的论著。文艺理论圈子里所谓的/失语症0实际就是盲目学西的后遗症,这个教训必须记取。如何实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我们认为,必须落实在/我0。我们的国学有着自己的学术品格、学术理路和学术统绪,西方的理论著作对于我们有所启迪,可以适当借鉴,但断不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90年代以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人家那一套并不完全适合我们,学风遂复趋于笃实,考据之风又获得了应有的学术空间。

目今我国古典文学研究已呈多元化发展态势,考据作为一种学风,宜顺应并推动多元化的学科发展,不宜借口/文学0研究而轻视文献;也不能过分强调文献,过分突出实证主义和技术主义,不能让工具性的操作抑制理性的思维和诗性的创造。

三、精神层面

文献之学经过千年发展和20世纪以来学界的耕耘实践,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土壤中,且事实上已融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其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深厚的文化积淀。我们今天讲文献学,就不能只把它当作方

法或学风之一种,还应当看到它作为治学精神的可贵之处。

文献学方法,或曰考据方法,符合科学的怀疑、探索和实证精神。乾嘉朴学已有科学的方法和缜密的思考,其科学精神近代以来就受到了重视,梁启超称其为/科学的古典学派0[1]28,其意即在此。现代科学的哲学基础,就是通过演绎推理和事实获得新知,考据同样需要质疑、运思和推理,而不是机械的操作过程。陈垣说:/考证贵能疑,疑而后能致其思,思而后能得其理。0[6]76这正揭示出考据的内在运作机制。考据的目的是为了文本的完善或理论的建立,其理与科学相一致。

文献考据虽是资料性的工作,但其辨伪的功能实际就是冷峻的、无言的批评。长篇大论,空言炫人,而一旦其证据被考为不足信,其所议论则皆不能成立。所以,文献学的批评风格在于/不著一字,尽得风流0。季羡林先生说文献考据的/精髓就是:无征不信,-拿证据来.,不容你胡思乱想,毫无根据0[18]8。乾嘉学风,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以臆度者,在所必摈。这就是考据作为批评的威力。

文献学貌似封闭而实际上具有分析性和建设性。文献考据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这本身就体现为开放的气象。有的学者已看到乾嘉之学受到了西学东渐的影响[19,20],而不是像某些人所批评的那样一潭死水。在其出现之初,恰恰是缘于/源头活水来0。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乾嘉考据之学已不完全是古典的了,而具有了近代性质。乾嘉之学的末流虽多囿于章句训诂而不能自拔,而其杰出代表如戴震、焦循、章学诚等巨擘,实际都有自己的思想而能超乎考据之外。

冯友兰说:/就整个的史学说,一个历史的完成,必须经过审查史料及融会贯通两阶段,而且必须到融会贯通的阶段,历史方能完成。0[21]第六册序。近世学术大师如陈寅恪、钱锺书等人的治学路数颇能说明问题。他们把这/两阶段0打通合一,既重视考据之方法,又重视考据之精神;咸能立足于传统,放眼于世界;既对于国学有着极为深湛的研究,又对西学有着极为广泛的涉猎;既能立足文本、烛照沉覆,又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0[22]218,体现了严谨笃实的考据学风与开放宏通的治学格局的统一。正由于他们能够超越乾嘉学派繁琐饾饤之弊,而又汲取其精华,并与西学相融通,始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考证中思辩,在思辩中考证,学术识见能够在长期的考据中涵养证成。这既是内敛到外放的过程,也是内敛与外放的统一;既袭承了考据家法,又贯注了现代意识。

古典文学研究学科是人文学科,学者的历史意识与文化视角本身就是人文精神的重要方面。有人批评文献考据忽视古代文学学科的人文性质,其实,从事过考据的学者都心知,文献考据首先必须要求学者对传统文化有深厚而系统的理解和把握,然后才是锲而不舍的用力过程。这既需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也需要执着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家园意识。我们经常看到,有不少长期从事重大文献整理工程的学者,称自己是/发愿0为之。正是对传统文化的挚爱,支持他们兀兀穷年、笔耕于斯。当然,由于考据工作的过程和成果并不能直接鲜明地体现为思想,所以局外人较难体会他们的精神世界了。

文学研究的终极关怀是人文精神。古典文学研究者一样在参与重铸新时代的人文精神。20世纪在古典文学领域取得重大建树的学者,如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鲁迅、闻一多、钱锺书等,他们对文献考据的重视,根本上源自对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文关怀。在他们那里,人文精神要远远超乎工具理性之上。比如闻一多的神话研究和唐诗研究,就是抉原于文献,而又有更多的感悟思辩和诗性创造。他既融通了现代学术观念和科学研究方法,又深植于传统的文化土壤,所以他的研究才体现了求真求美、融理融情的统一。可以说,传统的义理、考据、辞章之辨已被这些现代学人打通而浑化一体。就这些学术大师而言,考据的作用和意义,与其说是方法上的,毋宁说是一种人文精神。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研究是一门开放的多元的学科,其研究应鼓励多种方法和风格的尝试与实践,拓展与其它学科包括史学、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以及西方文艺理论等的联系和融通,而这都无法取代或贬低作为基础的文献考据工作和作为指导思想的文献朴学精神。古典文学研究应当在/实学求是0的精神原则下,既提倡严谨的学风,又鼓励自由的思想,其最高境界是理性

与诗性、文献学与文艺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惟其如此,古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生态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而长盛不衰。

参考文献:

[1]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社,

19961

[2]傅璇琮.文学古籍整理与古典文学研究[G]//文学遗产编

辑部1文学遗产纪念文集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 64-68.

[3]袁行霈.文学史研究的前瞻[J].中国社会科学,2000(1):

18-20.

[4]傅璇琮.唐诗论学丛考[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9.

[5]陈尚君.传统考据与现代学术)))陈尚君教授访谈[J].学

术月刊,1999(9):106-1131

[6]陈垣.通鉴胡注表微[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7]程千帆.关于学术研究的目的、方法及其他[M]//巩本标.

程千帆沈祖棻学记1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16-124.

[8]傅刚.98汉学研究国际会议文学分会述要[J].中国社会科

学,1998(6):181-189.[9]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0]程颐.二程遗书[M]//四库全书(册698)1景印文渊阁1

[11]刘扬忠.传承、建构、展望)))关于21世纪词学研究的对

话[J].文学遗产,1999(3):1-12.

[12]张伯伟.中国诗学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

[13]杨义.文学研究走进21世纪[J]文学评论,2000(1):5-

20:.

[14]周勋初.文献学与综合研究[G]//文学遗产编辑部1文学

遗产纪念文集1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69-72.

[15]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6.

[16]陈尚君.问学纪程[J].中文自学指导,1996(5):14-20.

[17]郭英德.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0倾向[J].文学评论,

2000(4):101-105.

[18]季羡林.我的学术总结[J].文艺研究,1999(3):8-27.

[19]漆永祥.论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术之关系[J].传统文化与现

代化,1998(2):11-171

[20]李开1第一次西学东渐与乾嘉学派[J].传统文化与现代

化,1999(3):16-23.

[21]冯友兰.古史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责任编辑:政梁)

The M ethodology of L iterature Science i n Ancient L iterature R esearch

LI N G Yuzhi

(the Schoo l of Human i ties,Suzhou U n i versity o f Sc ience and T echno l ogy,Suz hou,Jiangsu,215009)

Abstrac t:A s a research m e t hod,literature sc ience p l ays a fundam enta l ro le,w hich i s irrep laceable,i n the science o f anc i ent literature research;as an acade m i c at mo sphere,litera t ure sc i ence is o f g rea t s i gnificance as it a i m s at seek i ng the truth by rec-tifying the a t m osphere of pursu i ng the superfi c ial and show y;as a sp i r it of academ i c research,it call s for bo t h po siti v is m and hu m an i s m.H ence,anc i ent literature research should,based on the pri nc i p l e o f/seeking the truth from facts0,advocate a rigorous acade m i c at mosphere whil e encourag i ng the expression of different i deas.The i dea l rea l m o f anc i ent literature research should be t he consu mm ate co m bina ti on bet w een the pursuit o f poe ti c beauty and reason,the sc i ence o f lite rature and art and literature science,and the sp irit o f hu m anis m and t he sp irit o f sc ience.

K ey word s:ancien t literature;literature sc i ence;acade m ic at mosphe re;spir it

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4年9月

《中国古典文献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典文献学 课程编号:010131009 总学时:36 适用对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1. 教学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中国古代文献整理、编辑、出版、利用、研究的各方面基本功,通过开设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并对学生今后从事中国文化的传播、文献的编辑出版、古籍的整理利用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培养古代文献、古代文学、古代汉语等领域教学及整理研究人才奠定基础。 2. 教学任务:通过该课程的讲述,首先,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文献的性质、范畴、基本构成及其对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其次,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我国古典文献研究的基本情况,文献学研究的基本领域与有关的基础知识。再次,要使学生掌握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当今整理研究古代文献的历史使命,为从事古代文献整理研究工作和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文化研究、教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着培养兴趣,夯实基础,学以致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对古典文献学的内容进行梳理,选择最为基础、最为实用的内容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入门内容。第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将重点讲授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包括中国古代文献的载体、编纂体例、目录、版本、校勘、注释、辑佚、辨伪等,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古籍的整理、编撰、研究常识,掌握中国古代文献的发展源流与整理方法。第二,对中国历史上的不同类型文献及代表性作品获得初步了解与印象,提高对古典文献的查找、阅读、整理、开发与利用的兴趣,奠定从事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教育、传播与研究工作必备的文化素养与业务素质。第三,通过文献学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升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加强综合

_中古文学理论范畴_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 詹福瑞教授的新著《中古文学理论范畴》(河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是一部专门研究文学理论范畴的书。近几年来,许多专家学者都以为,重建中国文论话语是一个关系到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问题,并围绕着中国文论话语的“失语症”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了许多启人心扉的见解。一些学者面对当今中国身患“失语症”的文论界,痛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在一个世纪以来被饱受西学熏染、操着现代汉语的我国学者将其置于研究“对象”的客体地位,而国人手中的西方“新潮”文艺理论在经过20世纪末的速成与套用之后,越来越感到它与本土文化根基、本土创作实践之间的隔膜。因此,中国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渴望着转客为主,进入当代现实,实现现代转型;渴望着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找到扎扎实实的生长点,与中国当代社会一同获得健康的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能够跨越上古、中古、近古,内在的学理原因正在于传统的学术话语能够随着时代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及时得到创造性的转型,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续保持旺盛的精神创造力,活的话语不仅没有蜕变为死的古董,并且成为传统精神得以传承和创新的必要手段。 詹福瑞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实际上就是一部中古文论范畴发展史。他在梳理上古时期已经提出的重要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对中古时期适应文学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概念、范畴,诸如“神思”、“体性”、 “文气”、“风骨”、“隐秀”、“通变”等等,作出了扎实的考辨、系统的阐释,叙述了演变的轨迹。譬如“神思”,先秦和两汉都没有这一概念。最早提出的当为曹植,其《宝刀赋》有“据神思而造象”语。吴华核《乞赦楼玄疏》亦有“宜得闲静,以展神思”语。刘勰运用这一概念来概括艺术想象,使之成为中古时期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学理论范畴。当然,刘勰的创造继承了陆机《文赋》所讲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情瞳 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的情感和物象相结合的艺术构思论,并作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令人信服地证明: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在中古时期大量产生,正是因为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释。品读詹福瑞的这部新著,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古文学理论范畴的发展,适应着文学的发展以及作家、批评家对文学性质的认识的提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两汉是文学初步自觉阶段。这个阶段,由于文士的独立存在,辞赋的兴起,“文章”概念内涵的日趋专一化,文学“丽”的特色虽然被揭示出来,但文学创作的一些内部特征和规律还没有进入批评家的视野。因此,文学理论仍如先秦集中于对其性能的探讨。批评家热衷于从文学的社会作用、功能和价值来认识文学的性质。“诗言志”仍然是被不断修补和完善的主要理论范畴。 魏晋是文学自觉的阶段。这个阶段,文学创作继《诗经》、 《楚辞》之后,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以及“三曹”、“七子”和陶渊明。这个阶段,诗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文向诗靠拢,出现了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了骈赋。与此相适应,文学的内部规律得到了认识和总结。随着文学观念的转型,作家、批评家对文学的性质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诗缘情”的概念,使之成为与“诗言志”并行的两大诗歌理论系统。随着文学的抒情个性的被认识,对文学体裁的分类与规律要求,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想象,文学表达的形式技巧以及文学风格与创作个性的关系,都初步得到阐释。然而限于理论概括能力,这个阶段除“文气”这一影响深广的理论范畴外,并没有提出更多的理论概念、范畴。 齐梁是第三个阶段,是文学自觉后的收获期。这个阶段,产生了《文心雕龙》、 《诗品》等重要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尤其是《文心雕龙》,体大而思精具有极强的理论概括性和系统性,是矗立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座丰碑。文学的内部规律和外部规律在这个阶段得到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阐释,并且创造了一大批文学理论概念、范畴。神思、体性、风骨、隐秀、通变等,都是齐梁时期提出来的。文学理论范畴的大量产生,是文学自觉的突出标志,也是文学理论批评家思维能力大幅度提高的表现,他们已经有能力对纷纭繁杂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并用最精简的名称概括外延甚广的理论内涵。 《中古文学理论范畴》在纵向勾勒文学理论范畴 — 3 5 1 —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郭英德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想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目的?什么是意义?简单地说,目的是人类的文化实践所要达到的目标或终点,是人在活动之前意识预料到的、思想上预先设计的活动结果,是人们文化实践活动在观念上的内在动机。而意义,在广义上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和价值。 我认为,古典文学研究的目的有三个层次,这就是:第一,客观认知;第二,审美阐释;第三,评价思辨。客观认知要回答的是“什么”(What),审美阐释要回答的是“怎么样”(How),而评价思辨要回答的则是“为什么”(Why),它们分别属于人类认识的知性、感性、理性三个层次。 那么,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辩三者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内涵和特色呢?我们不妨以生活中的苹果为例,稍加说明。 每一个苹果都有不同的形、色、香、味,依据不同的方面,或者综合这四个方面,我们可以对它作定性研究,分别指出它在形、色、香、味四个方面的特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考察:这一个苹果是什么品种?它摘自何处?摘自何时?怎么被摘下来的?又怎么被运出来、卖出来的?就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对苹果作定位研究。定性和定位,这就是对单个的苹果这一研究对象的客观认知,这是研究的第一个层次。 那么,当你看到这个苹果时,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审美联想呢?从苹果的形状和颜色,你可以联想到娃娃的脸,说“她长着一副苹果脸”,或者说“她的脸红得像苹果一样”。从苹果的香气,你可以联想到一股幽淡的清香,说“远处飘来苹果似的香味”。从苹果的滋味,你可以联想到一种甜美的滋味,说“生活像苹果一样甜美”。这是一种审美的联想——由于苹果是美好的食品,所以总是联想到美好的事物;这是是一种审美的超越——超越了苹果这一客观事物、客观实体,从人与苹果的关系中寻求比喻和象征;当然这也是一种审美的愉悦——从种种比喻和象征中获得知识的满足和智慧的发现。这种审美阐释,是研究的第二个层次。 不过你还可以进一步追问和思考: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有什么特殊的用途?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同其他些个的苹果或其他品种的苹果相比较,有什么异同?它在苹果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如此等等。当你在对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进行评价阐释的同时,便是在探讨这一个或这一品种的苹果的意义了。这是研究的第三个层次。 为了更具体地说明客观认知、审美阐释和评价思辨三者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各自不同的特征,我在这里举一首诗歌的研究作为简单的例证。 杜甫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望岳》,诗写道:“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莫砺锋教授演讲) 莫教授以南京大学为例进行演讲,多次提及程千帆先生。 两大主要问题: 一、功底欠厚 二、眼光欠佳 一、功底欠厚 莫先生现身说法,以他当年读研实例说明。 当时南大研究生物质条件欠佳,书籍都摆在床上,可谓“年年岁岁一床书”(《长安古意》句)。程先生来研究生寝室视察,看到他们书籍欠缺(莫先生只有几本古代文学专业书,还有一半是外文专业书。莫先生本科外语专业出身),不是很满意,便开出书目而且还拨款给他们买书。 (一)语言文字功底——极重要 初入南大读研,程千帆先生要求每位研究生写三篇自传: 汉语白话文一篇、汉语文言文一篇、外语一篇 1、汉语文言文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辨志:郑玄注“谓别其心意所趣乡(同‘向’)也” 2、外语 南大许多古代文学教授外语水平出类拔萃,出访哈佛燕京学社。而其他学校的代表多是外国文学、外国史教师。 在学术已成为世界性活动的当今,即使是中国古代相关研究也和世界密不可分。选题勿重复,观点勿冲突。 E.G.域外汉学家宇文所安教授著作虽有译本,但还是读原著为好。 主张读一手文献。 3、汉语白话文 古代研究者勿轻视。因为这反映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标准:清晰、简明、文从字顺、优美。 E.G.闻一多先生《唐诗杂论》,观点、见解、文笔俱佳。 (二)读书 以朱子为例。《朱子语类》“论读书之法”类将读书喻为“煎汤剂”(中药)“煮物”。 1、广泛涉猎——“猛火” 勿为论题所限 研究唐代文学也要了解先唐文学,以此了解唐人文化基础。E.G.《文选》 诗学、史学、哲(经)学。了解时代背景。 2、精细研读——“文火” 体会、涵泳

黄季刚(侃)先生细读者20余部。 若能记诵,则受用无穷。 E.G.1学问狂。戴东原(震)先生背诵十三经注疏。 E.G.2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乃当代学者唐诗选本最优者,据传他会背1万余首唐诗。 E.G.3王国维先生:韦庄《秦妇吟》使其当时曝得大名,有“《秦妇吟》秀才”之称。但由于作者担心遭公卿抨击而要求子孙从文集中删去,全诗失传,后近代学者众人得法藏(“伯”号)敦煌文献卷子,见一长诗,无人识得。王先生见诗中两句,立知此是《秦妇吟》全文。原因: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中载“内府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句,王先生据此判断。——博览群书之故。(三)文献学(校雠学) 以书本为处理对象。 陈垣先生《史源学杂文》其孙陈智超序提及陈老先生当年课前引《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同“汝”)”。 1、搜集材料 (1)完整程度 必看作者全集 E.G.1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中,提及《全唐诗》中唐诗“犯孤平”现象仅有三例。 下苦功,成就高。 E.G.2 钱锺书先生《宋诗选注》选吕本中《兵乱后杂诗》(组诗)“五”首之三,但实是二十九首。原因在于方回《瀛奎律髓》对此组诗已经二十九选五。 (2)真伪——极重要 莫先生读《全唐诗》,先读到宫廷诗时昏昏欲睡,至卷三八王绩诗使其眼前一亮。卷三八王绩《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20余句(风格类似王维《杂诗》) 此诗见于敦煌手抄本《王无功文集》。 但《全唐诗》卷三八又有一诗《答王无功<在京思田园见乡人问>》,作者朱仲晦,唐无此人生平资料,但朱熹字“仲晦”,实是南宋诗歌被误收入《全唐诗》。这是一种“异代对话”,如屈原《天问》、柳宗元《天对》。 选题难——一流、二流诗人几乎已被论尽。 《全唐诗》卷四六七有牟融一人诗作占全卷,60余首,从数量来看,适合做硕士论文。此人似乎是张籍、朱庆馀同时人,但唐代查无此人,仅汉代有同名《理惑论》作者。 ——此人诗作是明代书商伪造,《全》不察,误收。 平时阅读也要考虑版本。 E.G.《唐诗三百首》无李贺诗。莫师在为理科本科生上公共选修课时凭黄巢二首《咏菊》断定学生所持《唐诗三百首》为伪书。(因乾隆朝文字狱极盛) 莫师对清代(尤其中期)评价不高,反对影视剧过度美化。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浅谈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 摘要: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分支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方法。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分支的科学体系。本文参阅已有文献的论点,就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作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Brieftalkthemethodologyonhumangeography Abstract:Human geography as a branch of geography, has its unique research methods. Modern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 is a multi-level, multi-branch scientific system. Refer to the literature of this article's argument,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methodology of the study of modern human geography. Keywords:Geography, Human Geography, Research Methodology

目录 1人文地理学的性质 (3) 1.1 人文地理学的产生 (3) 1.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3) 1.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3) 2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论 (4) 2.1经验主义方法 (4) 2.2实证主义方法 (4) 2.3行为主义方法 (4) 2.4现象学方法 (4) 2.5存在主义方法 (4) 2.6理想主义方法 (5) 2.7实用主义方法 (5) 2.8马克思主义方法 (5) 2.9唯物主义方法 (5) 2.10后现代主义方法 (5) 2.11后结构主义方法 (6) 2.12女性主义方法 (6) 3 结语 (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6) 致谢 (7)

古典文献学书目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郑州:中州书画社,198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洪湛侯:《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北京:中华书局,2001。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厦门:鹭江出版社,2003。 张三夕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北京大学,2006。 张舜徽:《文献学论著辑要》,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余嘉锡:《古书通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邱陵:《书籍装帧艺术简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韩仲民:《中国书籍编纂史稿》,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88。 来新夏:《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魏隐儒:《古籍版本鉴定丛谈》,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84。 戴南海:《版本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9。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002(重印)。 姚伯岳:《版本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戴南海:《校勘学概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管锡华:《校勘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济南:齐鲁书社,1998。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北京:中华书局,1963;成都:巴蜀书社,1991。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北京:中华书局,1981。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济南:齐鲁书社,1988。 周少川:《古籍目录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比较文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比较文学试题 梁锋 一、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1、“比较文学”一语中的“文学”一词的含义实际上只是()的意思。 A. 文学作品 B. 文学创作 C.文学研究 2、“诗学”概念起源于() A.古罗马 B.古希腊 C.古埃及 3、我国文学史上将诗歌和科学完美结合的杰作《天问》的作者是()。 A.屈原 B.李白 C.苏轼 4、对中国古代文学影响最大的外来宗教是()。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5、《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A.刘勰 B.钟嵘 C.司空图 6、“五四”时期,我国的文学翻译把哪国文学放在第一位() A.美国 B.俄罗斯 C.英国 7、下列套话中,哪个不是中国人用来描绘日本人的() A.倭寇 B.小日本 C.鹰钩鼻 8、杨贵妃和“埃及艳后”克里奥佩特拉两个文学形象可作()研究 A.阐发 B.接受 C.平行 9、古希腊的悲剧大多属于()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形而上悲剧 10、《管锥编》的作者是()。 A、钱仲书 B、鲁迅 C、郭沫若 二、多项选择(每小题3分,共15分) 11、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对佛学有精湛研究的代表性文人包括() A.王维 B.谢灵运 C.李白 D.杜甫 E.白居易 12、古代中国涉及文学分类的着作有() A.《典论论文》 B.《昭明文选》 C.《文章辨体序说》 D.《文体明辨序说》 E.《文章流别论》 13、“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这句话提到的两位词人是() A.辛弃疾 B.柳永 C.李清照 D.苏轼 E.陆游 14、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有() A、开放性 B、综合性 C、跨越性 D、讽刺性 E、赞扬性 15、西方悲剧大致可分为哪几类() A.命运悲剧 B.性格悲剧 C.社会悲剧 D.形而上悲剧 E.悲喜剧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6、形象学17、平行研究18、母题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20、简述主题与母题的关系。 五、论述题(30分) 21、怎样对待“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矛盾

全国各大学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研究生排名

上一篇下一篇共167篇 全国各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排名2011年12月15日21:56:49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生排名 排名 A等 1复旦大学A+ 2华东师范大学A+ 3浙江大学A+ 4武汉大学A+ 5南京师范大学A+ 6北京大学A+ 7四川大学 A 8北京师范大学A 9安徽师范大学A 10西北师范大学A 11陕西师范大学A 12南开大学A 13南京大学A 14中山大学A 15暨南大学A 16苏州大学A 17上海师范大学A 18首都师范大学A 19山东师范大学A 20扬州大学A 21兰州大学 A 22中国人民大学 A 23山东大学 A 24福建师范大学A B+ 等(36 个) :黑龙江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河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北京语言大学、辽宁大学、河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安徽大学、郑州大学、吉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南昌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大学、厦门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浙江工业大学 B 等(36 个) :湘潭大学、渤海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学院、西藏民族学院、深圳大学、烟台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山西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上海财经大学、聊城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西华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南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鲁东大学、新疆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古文献学: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它以古代文献典籍的形式内容和整理它的各个环节如校勘、标点、注释、辨伪、辑佚、编纂等为骨架,构筑了所需要的古代语言文字、古籍目录、版本、古代历史文化等有关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中国古文献史以经学史为中心。经学成为古文献学的中心。 中国古文献学分两派:考据学派、义理学派 中国古文献典籍传统上分经、史、子、集四部 中国古文献学史分7个时期:先秦(含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含辽、金)、元明、清及近代。 夏代就有“图法”,即文献典籍。今天能见到最早文献为商代的甲骨卜辞。我国最早的古文献整理学者,为周宣王时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 孔子与五经的关系:对于传世的《易》《书》《诗》《仪礼》《春秋》等五经,相传多为孔子所作,或认为是孔子删改,实际并非如此。对于《易经》,孔子只是在教授学生时偶尔提及,并未把它作为教学内容;孔子虽然教授过《尚书》,但是否有系统整理过,尚在疑然间;孔子删《诗》只说也不可信,但他对《诗经》的解释与评论,对后世研究有巨大影响;《礼记》为儒家之书,出于孔门后学之手,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春秋》为孔子整理修订过,这是学术界比较认同的看法。 孔门弟子“四门十哲”中,子游、子夏为文献学家,此后则为孟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秦始皇焚书坑儒,对先秦文献的禁毁情况:官方所藏《诗》《书》,诸子书不在禁毁之列;医药、卜筮、种树、法家、兵家之书不在禁毁之列;各国史记禁绝尤甚,损失惨重;民间所藏《诗》《书》与诸子书损失惨重,但远未被烧绝,故汉代屡有古文书被发现。 两汉官方4次大规模整理古文献活动:1.西汉宣帝时,博征群儒论定五经于石渠阁;2.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主持整理群书;3.东汉章帝时会群儒于白虎观考论经义同异,作《白虎通义》;4.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诏诸儒正定经书文字,刊成石碑,即“熹平石经” 汉代诸子等书注释说解代表作:赵岐《孟子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 语言文字学代表作:《尔雅》《说文解字》《方言》 经学今古文之分:汉代文献学的重要问题,对整个文献学史影响深远。主要区别

比较文学第三章

第三章平行研究 第一节类型学 一、类型学的定义与特征 1、在世界文学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一些产生于不同时空、文化、民族、语言背景下的文学现象,彼此之间并无事实联系,或虽有所接触而并未构成其内在动因,却往往存在着或明晰或隐微的共通处和契合点,类型学(typology)研究的目标就是对这种相似的文学现象加以联类比照,在寻觅整体文学演进通则和规律的同时发掘出相似类型表象下深层次的文化差异。 2、类型学中的“类型”是指具有某种通约性特征的文学要素,这种“类型”的构成虽然不排除作家作品渊源及流传的接触影响的情况,但绝大多数是其间并无事实联系存在的,所以,比较文学学者一般将类型学划入平行研究范畴之内,类型学成为比较文学平行研究中最基本也最常见的一种研究方式。 3、类型学的学科渊源 俄国比较文艺学之父、“历史诗学”奠基人亚历山大·维谢洛夫斯基一生致力于建立科学的总体文学史的学术理想,这种历史诗学理论对日后以日尔蒙斯基、康拉德、赫拉普钦科等为代表的独树一帜的俄苏比较文学历史类型学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就整体而言,俄苏学派历史类型学研究的方法论与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宗旨非常相近,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平行研究对于跨越国界、民族、语言、文化的无事实联系的相类似的文学现象的联类比较亦可称作类型学研究。俄苏学派的历史类型学研究则旗帜鲜明地反对“欧洲中心论”,重视东西方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认为真正的总体文学必须把整个人类文明的文学全都纳入研究的轨道,其学术视野远比美国学派弘通。 二、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类型学的研究范围广阔,角度多样,大体而言,我们可以将类型学的基本研究范畴分为内容题材、人物形象、表现手法、思潮流派四个方面。 (一)内容题材的类型学相似: 如古罗马作家奥维德《变形记》中有一个关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皮格马利翁狂热地爱上了自己雕刻的一尊美丽的少女像,祈求爱神将其赐予自己为妻,爱神满足了他的要求,令他美梦成真。唐杜荀鹤的《松窗杂记》记载了进士赵颜苦恋一幅画中的丽人并与之终成眷属的故事,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颇有神似之处。(二)人物形象的类型学相似: 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莱蒙托夫的《恶魔》都描写了一个强有力的精灵如何奋起反抗宇宙间的秩序。 (三)表现手法的类型学相似: 《红楼梦》里的大观园、《莫比·迪克》里的大海、《哈克贝里·芬》里的密西西比河都提供了一个和外界开放世界相对的封闭世界,每本书的主角(贾宝玉,哈克贝里·芬,埃哈伯)都选择了一个封闭的世界而背离了那开放的世界,以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这是三部名著所体现出的共同的结构原则。 (四)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 思潮流派的类型学相似现象在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坛有最典型的体现。如西班牙的贡戈拉风格、英国的夸饰风格、法国的典雅文学、德国的夸张风格等,存在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研究论文 一、完善课程体系 依据人文素质教育理念,在原有课程体系基础上修改和完善,无需另建一套课程体系,而是使新增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原有的课程相互照应,融于同一个大的课程体系中, 形成一个有机的课程整体,使课程结构更合理、更科学。具体如下:一是在通识课程中增 设最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程,如人文素质教育通论、现代社交礼仪、美学与美育、 中国通史、古典名著导读与鉴赏、实用书法书写与欣赏、世界名曲欣赏等,并给予相应的 学分。二是结合学科课程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如古代文学教师可以结合专业必修课、专业 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在教学中对文学院以及全学院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三是根据专 业特点开设与其相对应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可以在专业必修课中增设相应的专业人文素 质教育课程,并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开设哲学史、戏剧史、教育史等。 二、调整教学内容 这是强化大学生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关键。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魂魄,中国古代文学披露 的是华夏民族的精气神、炎黄子孙的奋斗史、华夏江山的正气歌,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 精神财富。古代文学教学内容要彰显人文素质的精华。既要固守文化传承,使古代文学的 精华得以继承和发扬,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还要强化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古代文人提出众多创新思想:“守旧无功”“质疑问难”“濯去旧见以来新意”“不泥古”等。古代文学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精神上的根基和文化价值取向,古代文学把创新作为新型人文人才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更要关 注情商教育,培养现代人文精神。提升思想境界,发展健康个性,塑造健全人格,使之成 为学生面对社会压力、人生挫折的动力源泉。 三、建设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师者深厚的人文素质储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师者应具有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融文学、史学、哲学、艺术、审美、天文、地理等各 领域为一炉,以敏锐深邃的时代感受,形成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独特体悟。教师的 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师资队伍建设,要注意师资来源,应尽量从本校现 有的授课教师中挑选,个别的可外聘;师资培训,可采取校内、校外两种方式。从事必修 课和专业课讲授的教师可参加校外举办的高级培训班或培训中心的学习。一般的授课教师 要参加校内普通培训班的学习,以了解人文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方法等知识,提高全体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教育水平。 四、营造文化氛围 重视社会实践环节,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空间。校园环境的文化氛围,对学生人 文素质教育与培养具有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开展多元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个性得到发展,精神得到升华。如请专家学者作系列人文讲座或学术报告,引导学生

2021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南京师范大学考研一本通 中国古代文学

本人的考研历程 一年的考研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现在回想起来,依旧很怀念考研那段时间,虽然很枯燥乏味,却异常充实和平静。于是我决定记下一些经验和体会,与后来人共享共勉。说是经验,其实是算不上的。不如说是过去“一年的路程”吧,每个人的或许都有不同,不一定适合其他人,算是总结,也算是一种纪念吧。 “越美好,越害怕得到”,记得去年这时候,我在考研教室的标记姓名的红色纸片上这样写道,作为座右铭。一年过去了,我想到的仍然还是这句话。 在初试之前,从未想过自己能够考上,虽然学校距离南师只有几个小时的距离,但我离南师的距离却不是按照天就可以数完的,一直觉得很远很远。大概是专业课老师听到我要考南师后的一句“不可能”令我担心,亦可能是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真题,什么也不会的迷茫,令自己感到南师太过遥远。那种远,很难想象的那种远。 初试成绩出来后,仍然很担心过不了复试,只要录取比例不是1:1,就可能被刷,担忧一直到拟录取名单出来,其实拟录取名单出来后,还是不太敢相信,万一公示十天内发生什么别的事呢?万一老师分数核算错误呢?万一有很多,每一个带来的都是天翻地覆。好在结局最终尘埃落定,拿到这一纸通知书对我来说意味着太多东西。我感谢那段时间不顾一切奋斗的自己。 考研并不是期末考试,不是你熬夜突击几晚就能出成绩的,所以贵在坚持,贵在每天的进步。如果你下定决心考研,那么你得做好心理准备,接下来一年你不再有周末,不再有寒暑假,你只能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去学习,因为你玩的那一刻,你的对手可能甩你一大截了。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只要你坚持到最后,你便是英雄。记得高中时老师给我们念过一篇文章,是一个差生逆袭北大之路,虽说是属于心灵鸡汤类,但她说的有一句话,却是鼓励我坚持到最后,即“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考研期间真的会遇到各种诱惑和问题,我们是社会关系中的一部分,自然是无可避免的。例如闺蜜过生日,一起逛街,还有论文相关事情,你要想获得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真是难之又难。可能这时候你必须权衡一下,对于闺蜜来说,真正为你考虑的人,不会因为你暂时的冷落而离开你,所以考研的话,你必须学会拒绝,就算自己想要出去玩的话,也要告诉自己“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我本身是一个极贪玩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内篇 第二章推源溯流 一、“推源溯流”法的产生,从思想背景上看,乃奠基于由史官发轫、孔子开创的古代学术传统;从创作背景上看,则又与模拟传统有关。这两个背景,在精神上融会贯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由继往而开来,由摹拟而创新,由“通”而“变”。 二、文学摹拟的动机,不外三类:因感动而摹拟,因学习而摹拟,因好胜而模拟。 三、摹拟:“文体”;技巧 “文体”:某某体,陶彭泽体 技巧:结构、句式、遥望、意象、炼字 四、“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执“体”以观“用”,亦可以缘“用”以得“体”。“举本统末”的意义在于为建立新的文化秩序而对以前的学术重新评价、调整、组合,以融合孔、老作为人们新的生活准则。 五、钟嵘使用“推源溯流”法,不仅仅只是用艺术史的眼光,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哲学的眼光;因此,这既是史学的,更是哲学的。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法,是要以他的艺术哲学重新审视艺术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秩序。 六、“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论字句;论风格;论诗派;论变革 七、“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从钟嵘的具体运用来看,其完整的评语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渊源论——推溯诗人的渊源所自;文本论——考察诗人及其作品的特色;比较论——从纵横关系中确定某一诗人的地位。这三部分就构成了“推源溯流”法。 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渊源论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文本论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比较论 八、“推源溯流”法举例 1、“渊源论”阐说 谢灵运、曹植:蝉联章法、交错句与隔句对、工于炼字、善于发端、境界相类。谢灵运、张协:形似语、以偶句写景 2、“比较论”阐说 相同者;不同者 3、“文本论”阐说 特色;说明;最终评鉴

中国古典文献学排名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南开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北京语言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河北师范大学--文学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山西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山西师范大学--戏曲文物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

献学 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中国古典文献学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武汉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上海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安徽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厦门大学--中文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广州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 中国古典文献学 暨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河南大学--文学院-- 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生阅读书目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閱讀書目一先秦兩漢書目 十三經註疏阮元中華書局1957年用四部備要本重印全四十冊 中華書局1982年用原世界書局縮印本影印全二冊 四書章句集註四部備要本 論語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脩訂重印論語新解錢穆 孟子譯註楊伯峻中華書局 孟子正義焦循 墨子閒詁孫詒讓中華書局1954年重印 老子本義魏源中華書局1955年重印 老子校詁馬敍倫中華書局1974年版 重訂老子正詁高亨中華書局1959年版 老子校釋朱謙之龍門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63年新一版 老子新譯任繼愈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莊子解王夫之中華書局1981年重印 莊子集釋郭慶藩中華書局1978年重印 列子集釋楊伯峻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 中華書局1979年版 管子集校郭沫若、聞一多、許維遹科學出版社1956年版 荀子集解王先謙 韓非子集釋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8年版 韓非子集釋補陳奇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1年版 呂氏春秋集釋許維遹古籍刊行社 春秋左傳集解杜預註孔穎達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春秋左傳註楊伯峻中華書局1981年版 左傳譯文沈玉成中華書局1981年版 春秋左氏傳舊註疏證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科學出版社1958年版 國語韋昭註二十一卷顧廣圻四部叢刊影印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戰國策高誘註三十三卷(宋)姚宏校正續註士禮居仿宋刻本武昌局繙刻本顧廣圻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校點本 詩三家義集疏王先謙 毛詩正義孔穎達見十三經註疏 詩集傳朱熹上海古籍1980年版 詩經通論姚際恆中華書局1958年版 詩義會通吳闓生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 詩選與校箋聞一多收入《聞一多全集》選刊之四 詩經選余冠英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考研真题1998-2012

1998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台阁体 2.乐府诗 3.竹林七贤 4.《录鬼薄》 5.话本 6.谴责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建安风骨”? 2.何谓“诗六艺”? 3.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主张。 4.词和散曲在体制上有何异同? 5.默写李商隐《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 6.简述《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题20分) 1.从《离骚》看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试述苏轼、辛弃疾词艺术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谈明清小说人物塑造从类型化向性格化的演进轨迹。1999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古诗十九首 2.叶儿 3.索隐派 4.《全唐文》 5.楚辞 6.南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何谓“诗无达诂”? 2.何谓“沉郁顿挫”? 3.简述柳永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4.简述章回小说的产生及文体特征。 5.默写陆游词《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6.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征。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论建安诗歌对文人诗歌发展的贡献。 2.如何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3.谈《西厢记》中张生形象的演变及对主题改造的意义。 2000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4分,每小题4分) 1.一人永占 2.诚斋体 3.阳羡派 4.《元曲选》 5.风骚 6.志人小说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司马迁有那些经历与《史记》的写作有关?

2.二晏的词风有何异同? 3.白居易的诗歌应当怎样分类? 4.简述元代杂剧的文体特征。 5.默写杜甫诗《登高》。 6.简述《红楼梦》的版本系统。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试比较玄言诗与陶渊明诗的异同。 2.试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3.从成书方式的演变谈谈,明清小说自身的进步。 2001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 1.南施北宋 2.子弟书 3.四家诗 4.《中原音韵》 5.西昆体 6.常州词派 二、简答题(共36分,每小题6分) 1.简述汉赋发展概况。 2.王维、孟浩然的诗风有何异同? 3.韩愈各类文章有何特点? 4.简述骈文与散文的文体特征。 5.默写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6.简述张生形象的演变过程。 三、论述题(任选二题,共40分,每小题20分) 1.如何评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口号? 2.试论李煜个人身世经历与其对词体发展贡献的关系。 3.试比较《水浒传》与《西游记》的特征区别及其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2002中国文学史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永明体 2.阳湖派 3.《游仙窟》 4.《山中白云词》 5.《青楼集》 二、简答(共40分,每题10分) 1.下面是南宋两位学者朱熹和李仲蒙对“赋比兴”的解释。试比较两种说法的异同,并予简要评价。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拖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 2.举例说明杜甫诗歌语言凝练的特色。 3.简述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4.试析公安派创作主张与中晚期社会思想的关联。 三、标点下文(10分) 陆德明苏州吴人也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太子征四方各儒讲于承光殿德明年始弱冠住参焉园子祭酒徐克开讲恃责纵辩众莫敢当德明独与抗对合朝赏叹解褐始兴王国左常待迁国子助教陈亡归乡里隋炀帝嗣位以为秘书学士大业中广召经明之士四方至者甚众遣德明与鲁达孔褒俱会门下省共相交难无出其右者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五人谈

“古代文学研究方法论”五人谈 论文作者詹福瑞/王小盾/傅刚/周月亮/杨乃乔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不仅是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且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应该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文学研究的方法问题在实践层面上,也可以归结为“技术”问题,文学研究越是深入,对“技术”的要求也就越趋强化,王国维所表现的,实际上也是重视“技术”的倾向;学术研究只能稳固地发展,而没有政治学意义上的革命,学术研究也并不总是在“首创”,其界定必须严格,利用不同视角所得到的新认识,并不就是“首创”;文学研究的要义在于养育人性,作为审美与意义的研究,应该从经学、史学的范式中独立出来;古代文学研究方法应该多元共生,传统方法与新方法应该整合起来,王国维的精彩就在于他不仅接受了东方,也接受了西方,既是学者,也是作为思想家的思者。 *** 文化研究: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最佳思维 河北大学教授詹福瑞 “自在的艺术作品”从来就不存在。文学无论如何拒绝社会、忽视社会,却总是深固地植根于社会之中,带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决定于文学自身的文化性质。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也不仅仅是所谓的研究方法的革新问题,而是寻找切近中国古代文学性质的最佳研究思维问题。 文学自产生之初,就处于某种文化关系之中,与其他社会文化扭结在一起。其他的社会文化以一种类似于场的效应的形式影响文学,体现于作家的审美心理、文学观念、作品的主题、体裁、风格和艺术技巧等各个方面。所谓文化的研究,即把中国古代文学置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和综合关系网络中加以考察,以揭示文学作品及文学现象生成的文化原因、文学的文化性质。 这种研究,是一种趋向会通思维的研究。它不仅要求从多种文化纽带审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现象,而且对其作圆融通照的研究。这样,就改变了剥离式或单一的研究思维模式,赋予文学研究以宏阔的视野和融通的思维模式。譬如,关于梁代宫体诗的研究,旧的文学史和研究文章多把它视为帝王荒淫生活的反映,在价值判断上也基本上采取否定的态度。这种研究方式,无疑是一种把影响文学的单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剥离开来的研究方式,是典型的单一式的研究思维。近些年文化研究的兴起,打开了宫体诗研究的广阔视野,研究者从佛教文化、都邑文化和军伍文化等多种文化关系来观照宫体诗,就比较全面、比较合理地揭示了宫体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此基础上,对宫体诗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刘勰主张,研究文学现象要追求一种圆融通照的境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就是达到这种境界的研究思维。 文化的研究,还是一种带有鲜明的寻根讨源思维特点的文学研究。发现新的问题,揭示某些未被发现的文学现象,固然是其主要任务;但文化的研究,并不驻足于此。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任何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都有其生成的文化根源。对中国古代文学作文化的研究,必然要把研究的目的定在对文学现象的寻根溯源上。中国文学史上的许多问题,正是靠这样的研究得以解决。如四声是古代汉语固有的一种声调现象,但是诚如沈约所言,多历年代,“此秘未睹”。到永明时期,始揭此秘,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永明声律论,创作了永明新体诗,直接影响到近体诗的形成。四声的发现,是古体诗向近体诗转变的关键。四声的自觉,有多种文化原因,其中随佛经翻译而来的对拼音原理的进一步自觉,对四声的发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陈寅恪《四声三问》即揭示了四声发现与佛经转读的这一层关系,把四声八病说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对于古典文学研究来说,文化的研究,是一种开放性的研究思维。它不仅从各种文化因素与文学的联系来研究文学,作由外向内的思维运动;还要立足于文学这一独特的人类精神活动来反观文化,作由内向外的思维运动。这种逆向型的研究,过去一直把它视为与文学研究有关联但又不是同一性质的研究。其实这种认识是比较狭隘的,限制了文学研究的视域。文学是一种文化意义的载体,无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研究,不仅要研究文学不同于其他人类文化的特殊性,还要研究文学作为文化组成部分,与其他人类文化的共同性。这样,才是完整的文学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之中,呈现出丰富的文化色彩,带有大量的历史文化意义。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应当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在这方面,前辈学者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闻一多通过神话研究来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伏羲考》、《高唐神女传说》等文章,均以文学为材料,进行以原始社会为对象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文化人类学的成功范例。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论再生缘》、《钱柳因缘诗释证稿》,以诗证史,也是通过中国古代文学来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典范。近些年来,一些学者继闻一多研究之余绪,利用文化人类学来研究《诗经》和《楚辞》以及神话,这些研究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引起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