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世界电影史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

(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

(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

(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

(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

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

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

创作宣言: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

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大地在波动》、《沉沦》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德·桑蒂斯:《罗马11时》

西柴烈·柴伐梯尼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影片中大量地使用外景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形成了一种自由、新颖的表现风格。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偷自行车的人》。

《大地在波动》

外部(技术)特征:1.完全使用真实的外景拍摄;2.影片中的渔民选用非职业演员的真正渔民。

艺术特征:以近似纪录式的写实主义,以长镜头和变焦镜头的手段处理,以画面景深镜头的浓郁诗意,将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结合起来。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个性化追求。

《偷自行车的人》的艺术和美学特征:

(1)影片叙述语调是温和的,不动声色的,但其中蕴涵着的情感冲突却是强烈的;

(2)故事虽然是简单的,但其中包含的社会含义却是极其深刻的。

(3)影片的结构以现实为依托,以一组组“平民化”的剧情推进,展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

(4)拍摄风格上不用搭制的布景,完全在真实环境中进行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摄影机跟随着人物而运动;没有传统的所谓场面调度的运用等

3、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被巴赞称为“真实电影”。由此产生出巴赞所倡导的电影纪实美学。新现实主义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比较:(1)新现实主义强调贫困,而不是好莱坞影片的魅力;(2)强调丑陋的贫民茅棚,而不是洁净的时髦公寓;(3)强调表现普通人、世俗无礼的人,而不是理想、完美的绅士等等。

柴伐梯尼曾为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确立了这样的定义: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表面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梦幻。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形式特征:

1.纪录性( 纪实性):密切关注现实,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般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11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代表。

2.实景拍摄: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他们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拍摄过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物在实际空间中的运动,实现了电影在空间观念上的突破,使传统的场面调度场面消失,使更为电影化的真实的空间形式得以表现出来。同时,实景拍摄也避免了隶属于舞台观念的戏剧性用光,更多地采用了自然光。

3.长镜头的运用:作为表现空间真实的手段,起到了突出影片形式与风格的独特作用。既体现了创作者忠实于自然的客观性,又使影片获得了现实真实的透明性,削弱了影片的主观性。

4.非职业演员的运用新现实主义将职业演员与非职业演员的混用,使演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这种结果才“必然能够获得意大利电影的绝妙的真实性”。

5.线性而松散的结构形式大多以生活事件本身的线性发展来结构影片,很少运用倒叙、闪回等,这种朴实无华的结构形式与影片的纪实风格追求密切相关。

6.地方方言的运用是意大利民族电影追求声音效果表现力的极为突出的一种手段。

二、战后法国电影

(一)、优质电影

1、特征:

(1)依赖于经典文学作品的改编,致力于“高尚”电影的营造,特别重视编剧在影片创造中的作用。

(2)常常沉迷于浪漫主义的氛围之中,以营造身处冷漠且充满恐惧感的社会环境中的男女恋人们的爱情悲剧为能事。

(3)镜像风格上,多运用豪华的布景、特技效果、精心布置的灯光、华丽的服装等元素,来表现和强化一个个洋溢着热情与忧郁的“优雅”故事。

2、代表作品:

《夜之门》(1946年)(编导:马赛尔·卡尔内,雅克·普佛瑞)

《肉体的恶魔》(1947)(让·奥仁查,佩里·鲍士特编剧)

雷内·克雷芒执导的《禁止的游戏》(1952)(编剧:让·奥仁查,佩里·鲍士特)

《公正与命运》和《我们都是凶手》,均是导演查尔斯·司帕克和编剧安德瑞·卡叶特合作的影片。

3、对于“品质的传统”(优质电影)的认识和评价

为了与美国片对抗,战后法国电影界特别重视制片价值。讲究高预算、大明星、精致的剧本、华丽的布景、服装和陈设,构筑成一种特殊的电影质感,号称“品质的传统”,也成为观众和票房的保证。

“品质的传统”整体延续了沦陷时法国电影的古典风格,制作态度严谨,在政治、道德和艺术的理念上非常相似。但是因时代已经改变,沦陷时那些神话、寓言、梦境的逃避主义完全不被战后受美国化影响的年轻人接受了。生活不再是梦,新的年轻人希望与现实社会接触。

4、新浪潮批评“品质的传统”(优质电影)的主要方面:

(1)、是编剧电影而非人的电影。

(2)、其专注于心理写实——经常太过悲观,反教权、反布尔乔亚,而非“存在”式的浪漫的自我表达。

(3)、场面调度太雕琢(片厂布景、工整的构图、复杂的打灯、古典剪接),而非自然即兴的开放形式。

(4)、太讨好观众,仰赖类型,尤其是明星,而非靠创作者的个性。

战后新老两代法国电影导演及其代表作

1.老一辈导演的复出,主要指的是1920末-1930年代初进入影坛的导演。

雷内·克莱尔:《沉默是黄金》让·雷诺阿:《河》、《法国康康舞》

让·谷克多:《美女与野兽》、《奥菲斯》、《奥菲斯的遗嘱》

2.新一代独立导演

(1)让·皮埃尔·梅尔埃尔:《大海的沉默》、《可怕的孩子们》

(2)布莱松:《一个乡村牧师的日记》、《死囚越狱》。

(3)雅克·塔蒂:《假日》、《于洛先生的假日》。

(二)、法国新浪潮电影

1、“新浪潮”电影:1958年首先出现在法国的具有新的电影创作观念与电影作品的电影运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新的电影理论主张和电影批评观念的产生,即以“作者论”为主要代表的电影主张,把影片形式与风格分析和道德批判结合,强调电影应是导演的独立创作;(2)以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为代表的诸多青年电影导演,第一次拍摄了自己的处女作,一大批新电影的诞生。

“作者论”作为一种创作主张,它强调导演比剧作作者更重要,是制作各个环节的总指挥,而剧本、脚本只是制作的一个环节而已。而作为一种批评方法,它“尊崇导演的全部作品,通过系统的考察去追溯导演个人特有的主题、结构和形式的特色。”

2、新浪潮产生的思想和历史背景

(1)从历史背景上看,这个新浪潮由一群新的电影青年推动,他们攻击整个50年代的“品质传统”,要求用新的观点和看法对待电影。(以反判的姿态)

(2)从思想背景上看,新浪潮电影导演深受萨特等人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品质的传统”(优质电影)那种“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

3、“新浪潮”电影运动中的导演又可以细分为两部分人:“新浪潮”与“左岸派”

(1)一是团结在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周围的以弗朗索瓦·特吕弗为核心的年轻影评人,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克洛德·夏布罗尔、爱里克·罗梅尔、雅克·里维特等。这批人都是“法国电影图书馆”和巴赞主编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的编辑和主要作者,因此人称“电影手册派”,“作者电影”。

(2)二是有实践经验的专业电影工作者和小说作家,包括阿涅斯·瓦尔达、阿仑·雷乃、路易·马勒、玛格丽特·杜拉等人。他们中的多数人寄寓于塞纳河左岸,故有“左岸派”之称,又叫“作家电影”。

这两部分人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组织。两派的成员虽然职业背景略有不同;但他们的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创作手法上有许多相同和相似之处。

4、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宏大、影响广泛、意义深远的电影运动。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规模宏大:新人辈出,产量惊人。表现在从1958年到1962年的短短5年左右时间里,百余位新导演拍出了97部处女作,而且其中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师,这种现象在20世纪的电影史上独一无二。

(2)影响广泛:是说这场运动为法国乃至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许多国家。

(3)意义深远:是指这场运动的思想、艺术的创新精神被公认为是最具有革命性的电影变革,因此由“新浪潮”为标志,形成了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

5、新浪潮的电影艺术特色

(1)、题材上多为现代城市题材: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2)、拍摄风格上写实为主,强调个性。较强调现实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不拘泥于过分僵化的专业规则。

(3)、结构上自由随意,不拘一格。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追求松散的因果关系、不连贯的剧情,不明确的结尾等;表现手法上不拘成规,强调自由发挥。

(4)、具有较强的互文性。新浪潮电影的创作者常常在影片中向他们喜爱的影片和导演致敬。致敬的方式有a.在电影中直接引述片段,如如在雅克·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中直接放映一大段弗里茨·朗《大都会》的片段;b.在电影中以某些经典演员、影片、美学手法、对白为指涉参考,如《筋疲力尽》中主角不断模仿他的偶像汉佛莱·博加德(鲍嘉)用手指抹嘴的镜头;c.直接向好莱坞某种类型作千丝万缕的解构和致敬,如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是对好莱坞歌舞片的整体致敬,片中多次提到鲍伯·福斯及金·凯利。

A、非政治性的电影。在新浪潮的作品中,人物似乎是随风来到人世,随风在世上飘泊,又随风而离开人世。《筋疲力尽》是最说明这一点的。

否定传统的道德观念的电影。“新浪潮”的功绩之一在于战胜了某种禁锢,力图真诚地描写男女和爱情,暴露虚伪。他们所感兴趣的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而不是受制于建筑在“善”与“邪恶”的传统观念。特吕弗拍摄的《朱尔和吉姆》(1962年)就是最具有代表意义的。B、摄影方法:摄影风格侧重于电影的照相性,摄影师们侧重于画面新鲜感,拒绝功能主义或学究式的画面制作。他们以一种全新的自然主义的摄影风格出现。在“新浪潮”的作品中,既顾及电影时空的完整性以及节奏的运动感,又出现大量的长镜头、景深镜头的摄影,特别是动用了一些十分灵活的移动摄影。从那时起,跟拍、长焦、变焦、定格、延续的全景摄影,成帧调节、摄影机的震颤相继作为艺术手段而动用。

C、音响处理:“新浪潮”大量采用自然音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有时人物的对白都被淹没在音响中。那时,因为投资少,大都是同期录音、制作周期短,这是最省钱的办法。

D、剪辑:蒙太奇在这里不再表达思想和解释心理的手段,而只是作为时空切割时的手段。“新浪潮”的导演们对电影的长度、节奏很感兴趣。他们实现了一种快速剪辑的方法,增加了电影的镜头数目。取消遮挡、化出化人、淡出谈人等传统手法,采用镜头之间的直接衔接,并在时空关系上进行跳接。

(长镜头的使用是增加影片的真实色彩。而快速剪辑法是增加视觉的节奏感。)

E、表演:启用了大批不知名的年轻人做演员。同时,他们还汲取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非职业演员的方式,以及詹姆斯·迪思和马龙·白兰度的“不表演的表演”的风格。同时,“新浪潮”的导演还纷纷登场,出演他们影片中的角色。

6、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特色

(1)、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创始人

A、其理论文章《论法国电影的倾向》,成为了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一个理论宣言。

B、代表作品:《四百下》、《枪击钢琴师》、《最后一班地铁》、《朱尔和吉姆》

C、主要创作特色:

a.叙事主题较为明晰,情节结构相对完整;关注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的历史性关联;尤其擅长揭示人的孤独情怀和悲剧性命运的刻画,彰显出特吕弗电影的思想特征与人文关怀。

b.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上,将传统与现代的技巧融汇一体:圈出圈入的转换方式、多种镜头技法的使用、自由随意切换的剪接、写实主义或表现主义式的灯光和构图,长镜头的场面调度等,勾勒出特吕弗电影的“镜语”特征。

c.刻意在影片本文中插入其他影片片断,构成戏仿或反讽,既表现出向电影史及他所崇敬的导演致敬的态度,也体现出借鉴、改造、发展的个性化追求。(互文性)

(2) 让-吕克·戈达尔——新浪潮运动中影响力最大、生涯变化最大也最特立独行的怪杰。

A、五月风暴等一连串的动荡使戈达尔转入对反映时政的艺术作品的探讨和研究。组织了“基卡·维尔托夫小组”,专门制作革命题材的影片。

B、《筋疲力尽》是戈达尔的成名作,也是新浪潮运动的标志性作品之一。影片故事略显无序,具有“拼贴”性,采用真实场景,拍摄手法随心所欲,剪辑自由,语言文学味道浓重。

其他作品:《狂人皮埃洛》

C.主要创作特色

a. 推翻传统古典叙事,建构现代自由表达的叙事主题与疏离性为主导的叙事风格。|运用了许多美学、技术上的新观念,使观众在观影时,不断被这些手法干扰,从而保持一种观影上的“美学距离”。他的影片结构断裂粉碎,不时穿插记录现实(包括海报、漫画、街头纪录片)及剧情片的自由形式,创造了一种突兀、不和谐的艺术风格。

b.复杂多义的文本。旁征博引各种参考架构,范围自文学、漫画、广告、政治、艺术都有可能。看电影从此无法单纯,从被动地接受剧情,到主动作各种记忆、知识联结,到阅读各

种譬喻、象征等弦外之音,都使戈达尔的作品充满挑战性。这种歧义的文本尚可细分其功能:互文性:向好莱坞电影经典、电影片段、某些导演及手法致敬

拼贴性:书写的文字和平面、二度空间的海报、报纸、照片等等,用以打断叙事,或作为导演主观介入的注脚。

论述性:电影不仅有说故事功能,也有其他的层次和定义。戈达尔用文字及旁征博引的方式,使电影变成一种论述、一种论文,而非娱乐,或个人艺术品味的呈现。

c.杂糅与辩证的艺术手法。将新闻与虚构、小说与评论、动作与静止、蒙太奇与长镜头汇流贯通、杂糅一处,形成不拘一格的影片结构特色。

(3) 阿伦·雷乃

《夜与雾》:记忆与遗忘作为阿伦·雷乃电影中的母题,正是从这部影片开始出现的。

《广岛之恋》营造过去与现在、主体与客体、真实与虚幻之间既模棱两可又纠葛不清的气氛。“左岸派”电影的代表作有《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导演都是阿仑·雷乃。

三、战后日本电影

1、发展概况

20世纪50年代中,日本电影走在了世界电影的最前列,是日本电影史上辉煌的“黄金时代”。主要作品:

黑泽明:《罗生门》、《活下去》、《七武士》、《乱》

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山椒大夫》

小津安二郎:《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

衣笠贞之助:《地狱门》五所平之助:《烟囱林立的地方》

2、在创作上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富有实力的创作队伍的变化。战前派的日本导演如衣笠贞之助、沟口健二、五所平之助等以他们娴熟的技艺继续着他们的创作;而战前曾拍摄过一、二部影片,战后迅速成熟起来的一批新人如黑泽明、山本萨夫、木下惠介等则带着时代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新的观念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时期的日本电影创作。

(2)、题材与样式的多样化。战前派导演仍然关心他们那种富于传统的题材表现,而战后崛起的新人更关心现实生活中的冲突、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因而在创作上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审美氛围和局面。

(3)、产品数量上的增强。日本这时竟以每周两部影片的速度进行制作。数量上的积累也为日本能够制作出高质量的影片打下了基础。

具体体现:

(1)首先,从主题和题材上讲,首先出现了一批反映战争痛苦和社会腐败的影片。如黑泽明的《无愧于我们的青春》直接展示了战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统治给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2)其次,一些具有鲜明社会批判意识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电影人如山本萨夫、龟井文夫等导演和剧作家先后拍摄出《裸岛》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力和艺术性的影片,形成了日本的第一次独立制片运动和战后日本“社会现实派”电影的创作源流和倾向。

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成濑已喜男等功底深厚的老一辈导演禀承战前风格,注重传统表现和影像表现的结合,标榜鲜明的个人风格,由此形成了战后日本电影“民族风格”的主流。

3、主要导演及其作品

(1)、沟口健二——“女性电影大师”擅长“时代剧”和“女性电影”。

1936年拍摄的《浪华悲歌》和《青楼姐妹》这两部影片曾被誉为“在日本新出现的现实主义的影片”。成为日本电影的代表名作,被誉为日本女性电影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战后主要代表作《西鹤一代女》、《雨月物语》

其电影艺术特色:

A.凝重的悲凉风格

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和移动摄影。以一种象征着中世纪的卷轴画的散点特征的长镜头的形式,形成了他那独具特色的电影空间观念。“一个镜头主义”(长镜头)的风格化表现。总是和人物同距离、同速度的横向或纵向移动,绝不会让特写镜头出现。

C、“全景镜头”体现的民族美学观念。

以上三个基本特点,表明了沟口健二影片中浓郁的民族风格、同情女性的思想情怀和独特的镜头结构特征。

(2)、小津安二郎

代表作品:《晚春》、《东京物语》、《秋刀鱼之味》、《麦秋》

艺术特色

A、以表现现代小市民阶层的家庭生活为主导的题材与主题特征。特别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充满日本的风土人情和民族习俗。

B、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曲折的情节故事,主要是描写平凡、普通、甚至琐碎的日常生活,并借此深刻探求家庭的伦理道德,人与人的情感。(散文式结构、富有诗意)

C、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和镜像风格,在构图方面创造出了一种静态美和匀称美。具体表现出以下特点:a、仰拍;b、固定的机位;c、人物的相似态布局;d、节奏缓慢,禁用大幅度动作;e、人物说话时总要面对观众;f、稳定的景别运用;g、无技巧剪辑。

D、以“静”(形)“定”(神)为主导的东方美学观,影片风格淡雅、真实、朴素、亲切、细腻。他用仰拍的镜头、有限的语言和略显沉闷的节奏,向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的那幅人生图卷。始终用谦和的态度细细抚摸、娓娓道来,并极力寻求一种东方气质的神韵。

(3)、黑泽明

处女作《姿三四郎》(1943年)战后第一部作品:《无愧于我的青春》

《罗生门》、《生之欲》《乱》故事的梗概是来自莎士比亚的《李尔王》

《七武士》被誉为日本电影史上最著名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史上大型古装现代片的开山之作,也是日本电影人心目中作为兼收并蓄东西方文化的当代电影的典范。日本影评家曾称该片为“日本的西部片”。

艺术特色

A.注重对特定时代中人物的民族性格和独特信念的刻画,具有人道主义的艺术情怀和叙事上阳刚风格

B.叙事结构不拘一格,镜头运用长短结合,尤以动作镜头和慢镜处理见长,剪辑上充满活力和激情。《罗生门》以环形的套层结构来刻画人言的不可信赖、真相的不可确定,是相当精致的结构处理。慢动作镜头的处理则使动作展示增加了诗意和美感。

C.长于历史题材的改编,其影片题材和主题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体现出融合东西文化而以本土民族精神为主导的国际化特征。历史片构成了黑泽明创作的主线,也代表了他电影艺术的最高成就。黑泽明对历史片最显著的发展是将其放置于国际化的语境,采用国际化制片的方式,但是却以日本本土民族文化精神来完成对东西文化历史片的拓展。

4、沟口、小津、黑泽明艺术风格与特色比较:

沟口健二:A.凝重的悲凉风格。B.独特的“长镜头”空间。C.擅长拍摄“女性电影”。

小津安二郎:A.平和、静谧的简约风格。B.镜语风格“低角位”沟通。C.表现日常生活为主。黑泽明:A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性风貌刻画,阳刚风格。B.镜语结构上不拘一格,长短结合。

C.长于对历史题材的改编,融合东西文化而以本土民族精神为主的国际化特征。

佐藤忠男:文化不是单一的,它由很多的面组成,黑泽明代表的是武士文化;小津代表的是平和的文化,日本250年没有战争,小津代表的是没有战争的平安的生活;今村昌平代表的是农民文化;沟口健二代表的是歌舞伎文化。

四、新德国电影

1、德国新电影:指的是1960年代初出现在西德的一次旨在振兴德国电影的运动,源于1962年的奥伯豪森第八届西德短片电影节。当时有二十六位青年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联名发表了一篇《奥伯豪森宣言》,宣称要“与传统电影决裂,要运用新的电影语言”并“从陈规陋习、商业伙伴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羁绊中解脱出来”,以创立德国新电影。它受到当时法国等国家“新浪潮”电影的影响,但这一运动的真正兴盛则是在70年代中后期,1975年,运动第二次出现高潮,电视台开始资助青年导演拍片,并出现了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这些艺术上富有特色的导演,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如《柏林苍穹下》、《德州巴黎》、《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玛丽·布劳恩的婚姻》、《铁皮鼓》等,既具有艺术上的个性特色,有具有比较高的票房价值。

2、新德国电影在七八十年代再次掀起创作高潮,迎来“新德国电影”的繁荣时期,原因有:(1)经济方面:国家电影基金的资助有利于青年导演的成长;电视台开始资助年轻导演拍片;电影界自助性的电影摄制与发行机构“作家电影出版社”与“新德国剧情片制片人工作协会”等机构的建立;美国大片商也注意到德国新电影并开始投资。

(2)人才方面:这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电影人才。如人们所称之为“新德国电影四杰”的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

3、对新德国电影运动的认识:

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新德国电影导演早期反对美国电影的商业性,追随欧洲电影的“艺术个性”。但是随着市场的要求,他们逐步学习和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叙事方法;同时,又注意回避了好莱坞电影的浓郁商业气息,在影片的制作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思考和风格追求。

从1979年起,他们的电影创作密切关注德国现实与历史,尤其是战争给德国人民造成的生活苦难和心灵伤害,突出表现普通人在战争中和战后的命运,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德国民族风格的银幕形象。并以丰富多彩的镜像话语,充满个性的艺术风格,将德国电影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产生出德国电影史上的高峰时期。

因此,成熟期的新德国电影实际上是兼顾到市场和艺术两个方面融会贯通的,因此他们的电影才能够既具有艺术上的个性特色,有具有比较高的票房价值。

亚力山大·克鲁格也是先驱人物之一,代表作品《向昨天告别》,成为“青年德国电影”的一部里程碑式影片。

4、“新德国电影四杰”:法斯宾德、赫尔措格、施隆多夫和文德斯

(1)、法斯宾德:——“新德国电影运动的心脏”、“新德国电影最有成果的天才”、“德国电影的神童”、“德国的巴尔扎克”等称号

代表作品:

“德国女性”四部曲:《玛丽·布劳恩的婚姻》、《莉莉·玛莲》、《罗拉》、《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其他作品:《恐惧吞噬灵魂》、《绝望》

主要艺术特色:

法斯宾德把好莱坞的戏剧化情节叙事和对德国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批判精神出色地融合在一起,既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光彩夺目的观赏性,又具备深刻的哲理思想和发人深省的艺术深度。他一方面追求布莱希特的疏离感,不让观众入戏;另一方面又采用通俗剧的桥段,并将俗气推到极致,以制造戏剧效果。在电影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和衔接。主要表现在:

A.重新认识电影的叙事本性,运用能吸引观众的情节来展开叙事;

B.重新注意艺术形象的社会性,不搞唯形式的雕琢;

C.重新强调艺术风格的独特性,把风格与电影造型语言的创新统一起来。

(2)、施隆多夫:第一部电影长片处女作《青年特尔勒斯》(1966)代表作《铁皮鼓》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德国新电影的重要导演之一,施隆多夫是一个“在所有导演中最具现代电影语言表现手段的人”。

A注重电影剧作,有浓厚的文学功底。善于将人物置放于具体的历史背景中刻画人物性格。B注重叙事结构的营造,尤其在叙事视角上匠心独运,故事具有较强的情节性。

C.注重对电影基本技法的运用,镜头运用娴熟老到,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

(3)、赫尔措格: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讯息》(1967),

代表作:《阿基尔,上帝的愤怒》、《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陆上行舟》

主要艺术特色

A.孤独和疯狂、异域疆土的自然风光成为赫尔措格影片的一贯的主题。热衷于刻画那种边缘与孤独的人物,探讨人物“疯狂的迷恋”的心智。这使其电影体现出强烈的逆向思维特征和深刻的哲理性。

B.叙事上,用极其风格化的镜像话语刻画人物。影片极富浪漫色彩,其魅力主要不是来自情节的张力,更多地是离奇的人物和性格所突现出来的特殊景观。

C.镜头有强烈的造型意识,精雕细刻,追求视觉美感和影像冲击力。常常营造出奇异的景观乃至怪诞的神秘色彩。

(4)、文德斯:第一部长片《城市之夏》,

“公路电影”《直到世界尽头》被称为“终极公路电影”。

“旅行三部曲”:《爱丽丝漫游城市》、《错误的举动》、《公路之王》

《德州巴黎》被称为“标志着文德斯美国化倾向的高峰”的影片

其他代表作《柏林苍穹下》、《事物的状态》、《咫尺天涯》

主要艺术特色

A.主题层面讲,深刻的人性目光,关注世界与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在情怀,具有浓郁的哲理性。

B.风格层面讲,诗化的电影语言,以松散的文本结构为主导,情节相对淡化。

C.题材层面讲,以刻画现代社会中个人的孤独与焦虑为内容,多以“公里电影”的方式,展示人物对“自我”的追寻。

D、镜像话语层面讲,讲究声、光、色的精心调度与组合,以运动中的“场面调度”为镜头主导特征;尤其擅长运用色彩和音乐在文本中的表意功能,赋予影片中以强烈的感染力。

五、战后美国电影 F.齐纳曼:《正午》(1952)

希区柯克:《后窗》《精神病患者》《西北偏北》《群鸟》,其艺术特色:

1.别具一格的主题:多以谋杀、悬念和人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为主题,但他把对这些主题的阐释与人类的某种人性或缺陷联系起来,使主题的意蕴得到深化。

2.新颖严谨的文本结构,巧妙地驾驭情节的转换,注重对人物和观众心理的把握,专注细节的刻画,特别善于制造悬念。

3.镜头语言精巧别致,多种摄影技巧的综合运用,给人强烈的视听觉艺术效果。

1、“新好莱坞电影”:指美国电影史上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出现的由当时好莱坞的“40年代人”(电影小子):弗朗西斯·科波拉、马丁·西科塞斯、乔治·卢卡斯、斯皮尔伯格等一批新的编剧和导演形成的新的电影创作潮流。他们的创作在电影风格、制作方式和社会历史语境上都不同于“经典好莱坞电影”。特别是在他们电影生涯的初创时期,怀有一份用电影艺术表白心声,洞穿社会现实的真诚理想来从事电影艺术的创作。也正是在这个年代,如《教父》、《美国风情画》、《大白鲨》、《出租汽车司机》、《现代启示录》等一批电影杰作产生。这一新的电影潮流和电影现象被人们称之为“新好莱坞电影”。

2、新好莱坞电影产生的历史背景

“新好莱坞”大体上指的是:从1967年一1976年,这样一段时间。好莱坞电影在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民族电影兴起的影响之后;在经历了法国新浪潮的冲击之后,在经历了自身从50年代到60年代的商业影片制作的衰退与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之后,于60年代后半期和70年代,开始对近亲繁殖的类型电影从形式到主题进行了“反思”。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社会的动荡与政治的危机;电影旧体制与旧观念的危机,都成为这时期电影革命与演变的主要背景及因素。

1967年,阿瑟·佩恩拍摄的《邦尼和克莱德》影片公映,这是美国电影银幕上首次出现的与传统好莱坞电影人物形象迥然不同的新人物。标志着美国新好莱坞电影的诞生。

(三)、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

2. 马丁·斯科塞斯:第一部剧情长片(处女作)《谁在敲我的门》

《出租汽车司机》、《愤怒的公牛》、《无间道风云》、《好家伙》

3.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紫色》《E.T外星人》《夺宝奇兵》《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

4、斯坦利·库布里克——被称为战后美国导演中最可称得上是银幕哲学家的一位。

代表作品:《洛利塔》、《发条橙》、《2001太空漫游》

5、乔治·卢卡斯:成名作《美国风情画》代表作:《星球大战》系列

(四)、新好莱坞电影主要艺术特色:

(1)关注题材的社会性和当代性,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

(2)结构上,在继承好莱坞经典模式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变革和处理,打破了传统的时空连续性和平铺直叙的情节因果线式连接,

(3)关注对观众需求和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影片的“镜像话语”精雕细刻,使电影的叙事更加细腻,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加强烈。在电影语言运用上,借鉴欧洲电影的艺术手法,追求真实性,自由地处理时间和空间,在摄影机运动、声音以及剪辑技巧方面都有了新的变化。慢镜头、定格、跳接、黑白画面和彩色画面的相互交织,是新好莱坞电影中常见的手法。(4)开始出现了反文化的主人公形象。

战后英国电影概况

1、战后英国的社会氛围和电影状况。

总体上,战后英国的知识界弥漫着悲观主义的社会气氛。但战后的英国电影业则比较早地出现了复苏景观。兰克公司(阿瑟·兰克创办)战后它出现了一个因安东尼·阿斯奎斯、阿尔倍托·卡瓦尔康蒂、索洛尔德·狄肯逊、大卫·里恩、鲍威尔和普莱斯勃格、卡洛尔·里德、劳伦斯·奥立弗等电影创作者而闻名的流派。这个流派整体上可以称之为现实主义电影流派。这些电影带有一种明显的英国本土文化色彩和反映英国社会问题的题材。

2、英国自由电影运动:1956年2月,一群年轻的电影制作者在英国国家电影剧院发表了他们的宣言。他们称之为“自由电影运动”,他们将摄影机架上了街头,力求捕捉到一个全新的丰富而自由的英国。自由电影主要是指从1956年2月到1959年9月在伦敦国家影院上演的一个包含6组——主要是短的纪实作品系列。其代表人物林德赛·安德森、卡雷尔·赖兹等提出电影创作应强调电影制作者的自由;电影工作者应成为当代社会的评论家;电影制作者和评论工作者应承担社会义务。他们的代表作《长跑选手》、《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早晨》、《甜蜜的尝试》、《如果……》等在英国国家影剧院上映,引起轰动,以至形成了所谓的英国自由电影运动。

评论家艾伦·莫里森:“纪录片学派和自由电影运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英国电影独特的特征,但却无法挽救英国电影面临的困境:创作题材的枯竭、电视的兴起、美国影片的冲击使英国电影到了70年代仍徘徊在低谷”。

3、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1)、卡洛尔·里德:《雾都孤儿》、《第三个人》(是其最具有艺术成就的作品)

艺术特色:善于吸取各派之长,把德国的表现主义、美国的摄影技巧、法国战前的诗意现实主义用于商业化的目的。

(2)、大卫·里恩——被称为英国电影界的泰斗。

《桂河大桥》:五十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孤星血泪》被誉为历来根据狄更斯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中最为出色的一部

其他作品:《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印度之行》

战后瑞典电影

1、横跨战前与战后的“四十年代学派”

“四十年代学派”是瑞典文艺界青年一代当中文艺创作的一种美学思想流派。它反映了知识分子对战争、战后的欧洲局势和资本主义社会感到失望的情绪。1944年导演斯约堡拍摄了被称之为四十年代学派的宣言的作品《折磨》,编剧为后来成为著名导演的伯格曼。四十年代学派的思想原则在伯格曼早期电影作品中得到了最明显的体现。如他的《雨中情侣》、《黑暗中的音乐》等影片;与此同时,莫兰德尔的《没有脸面的女人》、《离了婚的男人》表现了资产阶级社会人的内心空虚、思想颓废。艾克曼的《伴随月亮流浪》,切尔格伦的《当城市睡着的时候》等也都展示了同样的主题。

2、著名导演及其作品

(1)、斯约堡: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朱丽小姐》和《父亲》

艺术美学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像鲜明,摄影角度奇特,明暗处理大胆。(2)、英格玛·伯格曼

“沉默三部曲”:《犹在镜中》、《冬日之光》和《沉默》

《秋天奏鸣曲》——最舞台化的影片

《芳妮和亚历山大》——自称这部影片是他“作为导演一生的总结”。

其他代表作:《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野草莓》、《魔术师》、《呼喊与细语》、《处女泉》伯格曼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银幕上阐述哲学,探索人生的意义,表现个人的感受、体验及精神上的疑惑,探讨宗教以至于上帝是否存在的问题上。

其艺术特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影片主题的形而上色彩。大多具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往往将生存、死亡、爱情、冷漠、过去、现在等等元素结合,以沉郁的理性精神来探索与追问生与死、灵与肉、精神与存在等一系列西方终极问题,试图回答和探索人生意义与信仰支柱,揭示和刻画孤独人生的痛苦和人类精神的困惑。

(2)艺术语言上的精致与深邃。所谓精致,是指伯格曼的影片在镜像语言和文本结构上以精雕细刻的镜头配置与精炼简约的结构风格见长。所谓深邃,是指伯格曼的影片,往往将现实、记忆和梦幻糅杂在一起,既是现实生活风貌的平实纪录和呈现,又是对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和表现。

(3)对色彩、音乐和隐喻的出色运用。他的影片大都包含着隐喻的象征和对光影、色彩与音乐的运用。如既有巧妙的幽默又有委婉的讽刺的《夏夜的微笑》;富于哲理和象征的《第七封印》、《野草莓》及《处女泉》;以悲痛绝望心情看持人生的《沉默》、和《呼喊与细语》。

世界电影史

第一章电影的形成期 (1895-1927) 第一节卢米埃尔的纪实主义电影 一卢米埃尔的影片内容 1卢米埃尔兄弟的影片,从内容上讲,多数是简短的生活纪录片,多拍摄诸如 车站、大街、公园、家庭乃至浴室等日常生活的片断景象。 2此外,他们还拍摄社会新闻。 《代表们的登陆》电影历史上第一次对声音的无意识尝试. 二卢米埃尔对于电影的贡献和遗憾 1卢米埃尔兄弟是世界电影的先驱,他们拍摄并且放映了电影史上的第一批标 志着初期电影高水平的影片,开创了电影真正的历史。 2卢米埃尔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捕捉自然景观”的拍摄原则,展现出电影真实地 再现现实生活的能力,由此确立了电影纪实主义风格,卢米埃尔也被视为西方 纪实主义电影的鼻祖。 3卢米埃尔的电影还为后来电影的样式开辟了道路。 新闻片:《代表们的登陆》 纪录片:《水龙出动》、《水龙救火》、《扑灭火灾》、《拯救遭难者》 追逐片:《膝行的人》 科幻片:《机器肉店》 4 卢米埃尔电影在技术和艺术上都有非常大的贡献。技术上,他们发明了最初 的特技摄影,并使用了移动摄影,影片的画面已经有“远景”、“中景”、“近景” 甚至“特写”之分,层次清晰;在艺术上,他们运用了最早的蒙太奇手法创作电 影。 第二节梅里爱的戏剧电影 一梅里爱电影中的特技(摄影)常规方法的特种技巧 1它能赋予电影以新的造型表现手段,丰富了电影艺术的语言,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2 特技在梅里爱的影片中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段。他发明了停机再拍以及叠化、慢动 作、多次曝光、场面转换、遮片、透过玻璃缸摄影等手法,并把它们大量地运用到影片的拍摄中去。 3 梅里爱特别注重技巧的作用,甚至将技巧本身作为目的,而不是一种表现的手段。 他的影片中,技巧的展示特别突出,因此,他被称为西方技术主义电影的先驱。 二梅里爱电影中的戏剧元素 1戏剧电影就是以戏剧的冲突律为基础,采用传统的戏剧式的结构原则,具 有开端、纠葛、发展、高潮、结局等要素的电影。 2在他的电影里,情节发展的顺序常常不是按照实际生活情况而是根据戏剧 的习惯编排的,整部影片往往由几个场景组成。 3摄影机经常被放在摄影棚的最后面,一点也不移动,拍摄影片总是从同一 视角,将由远到近的一切景象,统统都拍摄进去。(乐队指挥的视角)梅里 爱非常重视幕景的作用。 4梅里爱非常重视幕景的作用。 *梅里爱还指导演员仿效舞台剧的做法演出。 三戏剧性和高超的特技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月球旅行记》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参考内容)

世界电影史及流派 1、1895~1918: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 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的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的《火车大劫案》奠定了美国西部片的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的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的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的“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的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的“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的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2、1919~1930:第一次创新浪潮 这是一次世界性的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苏联“蒙太奇学派”的创立

世界电影史重点知识梳理

世界电影史重点知识梳 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

世界电影史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一、细碎知识点整理 1)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by卢米埃尔兄弟) 2)世界电影史第一个导演——乔治梅里爱 二、大块知识整理 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创作风格的缘起 卢米埃尔兄弟:开启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a.对现实进行纪实的创作手段(记录眼前的景象) 1.利用景深(固态构图)完成 2.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 3.不同视角分区域拍摄和移动摄影 4.采用特技、戏剧元素,将主观创造意识渗入影像 5.运用不同的场景拼接(画面——最早的“蒙太奇”) b. 主要贡献 1.采用纪实手法,呈现日常生活场景,还原流动感、自然感 2.渗入主观化选择,创造出最初的叙事方法 3.开创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c. 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消防员》、《代表们登陆》、《水浇园 丁》(喜剧)、《假膝行人》 乔治·梅里爱:开启了电影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a. 创作手段 1.利用停机再拍造成魔幻效果 2.借用照相特技发掘摄影特技:“叠印”“合成照片”“二次/多次曝光”“画托”“首次进行‘人工照明’” 3.舞台乐队指挥的视点——全景视点 4.成立了“明星制片公司”,建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摄影棚”,形成了“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5.开始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镜头 b. 主要贡献 1.采用多种摄像特技去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丰富影像的表达手段 2.蒙太奇方法的应用,开拓了影像的叙事功能 3.开创了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风格,可以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C. 代表作品:《贵妇人的失踪》(停机再拍);《橡皮头人》(多次曝光);《魔窟》(叠印法);《月球旅行记》 第三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代表作品、起因、背景]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19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一次电影实验运动,是欧洲先锋艺术运动的分支,是表现主义电影的延展。先锋电影也称“实验电影”或“地下摄影”,是一种远离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主流,不为商业目的的默片纯视觉电影。 主张:反对叙事;倡导通过绝对自由的联想来达到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和情绪,排斥真实、理性的含义;表现潜意识、非理性和梦幻世界;物大于人。

世界电影史概述(全)

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外国戏剧史世界电影史考题

外国戏剧史考题 (1)埃斯库罗斯代表作:《普罗米修斯》三联剧(选择题) (2)索福克勒斯代表作:《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论述题) 二、古罗马戏剧:对古希腊戏剧的模仿与改编 (1)普劳图斯代表作:《一坛金子》(填空) 三、中世纪戏剧 1、包括宗教戏剧和世俗戏剧(填空) 3、景观站:一种固定不动的、有序排列于演出场地的小房子 四大喜剧:《无事生非》、《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填空) 五、17C戏剧 1、古典主义戏剧的特征: (1)为宫廷和贵族服务(2)崇尚理性,蔑视情欲(3)规范严格:遵守“三一律”.(4)以古罗马、希腊喜剧为典范 (4)卡尔德隆代表作:《人生如梦》(论述题) (6)哥尔多尼代表作:《女店主》 3、博马舍:“费加罗三部曲”,费加罗人物形象 “费加罗三部曲”:《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有罪的母亲》(填空) 雨果“《艾那尼》之战”是浪漫主义对伪古典主义取得胜利的历史事件,标志浪漫主义胜利 4、代表作家作品 (1)雨果代表作:《艾那尼》(材料分析题) (3)小仲马代表作:《茶花女》(材料分析题) (4)拜伦代表作:《曼弗雷德》拜伦式的英雄 3、存在主义戏剧:萨特《禁闭》、加缪《卡利古拉》(选择) 4、荒诞派戏剧:贝克特《等待戈多》(简答题)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一、剧情 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他与元老的女儿苔丝狄梦娜相爱。因为两人年纪相差太多,婚事未被准许。两人只好私下成婚。奥赛罗手下有一个阴险的旗官伊阿古,一心想除掉奥赛罗。他先是向元老告密,不料却促成了两人的婚事。他又挑拨奥赛罗与苔丝狄梦娜的感情,说另一名副将凯西奥与苔丝狄梦娜关系不同寻常,并伪造了所谓定情信物等。奥赛罗信以为真,在愤怒中掐死了自己的妻子。当他得知真相后,悔恨之余拔剑自刎,倒在了苔丝狄梦娜身边。 二、人物形象(材料题) 1.奥瑟罗:英武勇敢、正直善良、嫉恶如仇,却轻信易怒。思想深处还有着很深的自卑感,从而导致了悲

世界电影史

一、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兴起,成为西方电影在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电影现象。(1)不顾忌传统,富有创造性和探索精神。(2)具有鲜明的美学特征,标志着有声电影以来电影趋向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最突出的成就。(3)改变了西方电影与美国电影之间的力量的比较,并向传统的戏剧电影挑战,创造出更为电影化的艺术作品。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的美学革命,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在世界电影史上所出现的第二次电影美学运动,它对于世界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1、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产生背景 (1)从政治背景讲,战争的结束,对意大利人而言,不仅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且更突出的意味着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的终结。 (2)从经济上讲,美国人的援助和政府的津贴维持了影片的创作。 (3)从文化角度讲,新现实主义的源泉:“1910年一1920年间的少数几部现实主义的影片,如吉奥内的《大盗扎·拉莫》或马尔托里奥的《迷失在黑暗中》;爱德华.德.菲利浦的方言戏剧和维尔加的小说。以及那种在左拉的自然主义基础之上的,以“真实主义为模式”的文学创作的传统,这便是“形成新现实主义生活观的一个有力因素”。 (4)从电影艺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角度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与现实主义美学追求的各种风格、流派之间存在某种必然的联系。新现实主义的制作者,特别是一些进步的电影工作者们,他们推崇苏联电影,同时,又受到了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他们的电影创作紧密地贴近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普通人的银幕形象的表现,并以最为朴实无华的风格、形式,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推向了这一时期的最高峰。 维斯康蒂的剪辑师马里奥·赛朗德在为《沉沦》进行剪辑的过程中,给维斯康蒂写信说:我是第一次看到了这样的影片,我称它为新现实主义的。这便是“新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第一次出现。 理论先声:巴巴罗教授1943年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新现实主义”宣言中提出了四点纲领: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2.取消“不谈人类问题和人道观点的那些荒诞可笑的和生编硬造的东西”;3.不要听腻了的故事,也不要小说改编的电影剧本;4.扬弃硬说所有意大利人都为“同样崇高的感情”所鼓舞的高调。 创作宣言:罗伯托·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由于这部影片的出现,根本地改变了意大利电影的创作道路和思想,人们便把罗西里尼称作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而《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则成为新现实主义的一部奠基之作。 2、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 罗西里尼:新现实主义的先驱人物《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意志零年》 维斯康蒂:“新现实主义之父”《大地在波动》、《沉沦》 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最典型和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德·桑蒂斯:《罗马11时》 西柴烈·柴伐梯尼与德·西卡合作,编写了由德·西卡拍摄的《擦鞋童》(1946年);《偷自行车的人》、《米兰的奇迹》(1951年)和《温别尔托·D》等所有重要影片的剧本。影片中大量地使用外景和非职业演员的表演,形成了一种自由、新颖的表现风格。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新现实主义的杰作:《偷自行车的人》。

世界电影史概述电子教案

世界电影史概述

世界电影史概述 世界电影自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完整版)世界电影史概述

世界电影史概述 世界电影自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是全球最主要的电影生产和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和“高蒙公司”的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的故乡”。

世界电影史与流派

世界电影史与流派世界电影自1895年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的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1915年前后,美国的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的集中突破。192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就。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的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的建构与完备;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贡献。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的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的“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的新好莱坞和新德国电影的成就。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和技术

对电影创作的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的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的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的草创时期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的“首次商业”公映,他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和自然风光的“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的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的奠基人和电影特技的先驱。从1895年起,

世界电影史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蒙太奇:来自于构成装置 库里肖夫实验:镜头组接的意义 奇异演员养成所:强调通俗艺术 柯静采夫,演员:活的模特,肢体语言夸张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派”:听觉实验室 《持摄影机的人》1929 意象、物象的突出,强调摄影机的存在 电影眼睛=电影视觉(通过摄影机看)+电影写作(在胶片上写)+电影组织(剪辑)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29.4 苏共中央提出第一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五年计划。集中管理电影以提高电影业效率,不再从国外进口设备和影片。 1928《有声电影声明》: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 声画对位,反对同期录音,将声音变成蒙太奇理论的新元素 1931 提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4.4 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章程: 1.革命发展的态度 2.知识分子艺术→为大众的艺术 3.强调形式的外在冲突→表现富有社会内容的内在冲突 4.即兴人物速写→具体的刻画人物形象 里程碑:《夏伯阳》(《恰巴耶夫》)1934 瓦里西耶夫兄弟 1954 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反对粉饰现实、落后现实,公式化、概念化,反对个人迷信1953—1958 “解冻时期”赫鲁晓夫上台 《雁南飞》《第四十一》《士兵之歌》《伊凡的童年》 50、60年代类型题材多样化 70s四大题材:战争、政治、生产、道德 80s末90s初苏联解体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1945—1951) 1942—1945 准备时期《沉沦》1942 卢奇诺·维斯康蒂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先声1945—1950 全盛时期《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奠基之作)、《偷自行车的人》1950—1956 分化《温别尔托·D》 产生背景 1.结束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激发了创作者的表达热情 2.美国援助和政府津贴 3.苏联、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影响 巴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首先是一种人道主义 温别尔托·巴巴洛教授《电影》杂志1943年电影宣言提出纲领(在看了《沉沦》等影片之后): 1、清除“在意大利影片中占有很大比重的那些幼稚和公式化的老调”;

世界电影史重点知识梳理知识讲解

世界电影史重点知识梳理 第一章:电影的诞生 一、细碎知识点整理 1)1895.12.28世界电影的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映影片——活动电影 机) 2)世界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by卢米埃尔兄弟) 3)世界电影史第一个导演——乔治梅里爱 二、大块知识整理 卢米埃尔兄弟和梅里爱创作风格的缘起 ●卢米埃尔兄弟:开启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 a.对现实进行纪实的创作手段(记录眼前的景象) 1.利用景深(固态构图)完成 2.固定视点的单镜头拍摄 3.不同视角分区域拍摄和移动摄影 4.采用特技、戏剧元素,将主观创造意识渗入影像 5.运用不同的场景拼接(画面——最早的“蒙太奇”) b. 主要贡献 1.采用纪实手法,呈现日常生活场景,还原流动感、自然感 2.渗入主观化选择,创造出最初的叙事方法 3.开创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风格(电影纪录片的先驱) c. 代表作品:《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消防员》、《代表们 登陆》、《水浇园丁》(喜剧)、《假膝行人》 ●乔治·梅里爱:开启了电影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

a. 创作手段 1.利用停机再拍造成魔幻效果 2.借用照相特技发掘摄影特技:“叠印”“合成照片”“二次/多次曝光”“画托”“首次进行‘人工照明’” 3.舞台乐队指挥的视点——全景视点 4.成立了“明星制片公司”,建造了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摄影棚”,形成了“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 5.开始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来组合镜头 b. 主要贡献 1.采用多种摄像特技去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丰富影像的表达手段 2.蒙太奇方法的应用,开拓了影像的叙事功能 3.开创了现代主义电影的创作风格,可以称之为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C. 代表作品:《贵妇人的失踪》(停机再拍);《橡皮头人》(多次曝光);《魔窟》(叠印法);《月球旅行记》 第三章: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名词解释)[时间、地点、代表作品、起因、背景]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是1920年代出现在欧洲的一次电影实验运动,是欧洲先锋艺术运动的分支,是表现主义电影的延展。先锋电影也称“实验电影”或“地下摄影”,是一种远离电影故事片和纪录片主流,不为商业目的的默片纯视觉电影。 主张:反对叙事;倡导通过绝对自由的联想来达到纯粹的运动、纯粹的节奏和情绪,排斥真实、理性的含义;表现潜意识、非理性和梦幻世界;物大于人。 起因:1)好莱坞电影以强大竞争力侵占欧洲市场,使欧洲在艺术上停滞不前,商业化倾向愈加严重,欧洲电影艺术家产生了振兴民族电影的强大愿望 2)一战带来了西方社会传统观念和精神文明的危机

世界电影史(一)题库

世界电影史(一)复习题 第一讲绪论:电影的诞生 一、填空题 1.法国着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说,电影的发明是基于人类的()情结。 2、1888年,美国人()发明了电影胶片,他是后来着名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的创始人。 3、电影发明的三大技术基础是()、()、()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电影发明的科学与心理基础的是() A木乃伊情结B视觉滞留原理 C动的幻觉和心理认同D照相术 2、下列不属于电影发明的三大技术基础的是() A坚韧敏感的胶片B电影摄影机 C电影放映机D照相术 三、名词解释题 视觉滞留原理 第二章法国电影 第一节电影的发明与法国早期电影 一、填空题。 1、()年12月28日,法国人()兄弟在()放映了他们的短片,这一天被认为是世界电影的诞生日。 2、电影史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是()国着名导演()于()年拍摄的()。 3、世界电影史上第一个工业化的电影企业是法国的()公司。 4、二十世纪初,法国的()兄弟组建了(),创作了()等优秀的艺术电影。 二、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不属于卢米埃尔兄弟创作的是() A 《月球旅行记》 B 《工厂大门》 C《火车到站》D《水浇园丁》 2、下列不属于卢米埃尔电影的技术特征的是() A记录生活的写实主义拍摄方法 B将戏剧性引入电影,使用舞台演员,布景,道具,服装和化妆等手段。 C将摄影技术引入电影的拍摄中。 D进行无意识的蒙太奇尝试。 3、下列作品中,不属于梅里爱创作的是() A《水浇园丁》B《贵妇的失踪》 C《月球旅行记》D《爱德华七世加冕典礼》 4、下列关于梅里爱的说法,错误的是() A梅里爱在电影史上占据多个“第一”,如他创作了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B梅里爱是电影发行行业的创始人。 C梅里爱拍摄了很多纪录片,均采用实景拍摄的纪实手法。 D梅里爱是第一个在电影中做广告的人。 三、简答题:

世界电影史概述

世界电影史概述 世界电影自诞生起,迄今已有110多年。 百余年来,世界电影取得了极为辉煌得成就,这主要得益于世界各国电影创新运动(创作技巧、思想观念、技术手段)得推动,其中最重要者依次为: 1915年前后,美国得格里菲斯在“视觉语言”上得集中突破。 1920年代,世界电影得“第一次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联等国)。 1927年,电影开始有了声音,美国《爵士歌王》。 1930年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得成就。 1930~1940年代,好莱坞类型片模式得确立,及其大制片厂制度得建构与完备; 1935年,电影开始有了“色彩”,美国《浮华世家》。 1940年代中期~1950年代初期,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得贡献。 1950年代~1970年代,世界电影得第二次创新浪潮。包括:以瑞典、法、意、日等国为主得“新浪潮”运动,以及1960~1970年代得新好莱坞与新德国电影得成就。 1990年代以来数码艺术与技术对电影创作得深刻影响等等…… 当然,世界电影能有今天得魅力,还要感谢那些灿若群星得艺术大师:梅里爱、格里菲斯;爱森斯坦、卓别林、弗拉哈迪、格里尔逊、瑞芬斯塔尔;让·雷诺阿、希区柯克、奥逊·威尔斯、柴伐梯尼;黑泽明、伯格曼、特吕弗、戈达尔、安东尼奥尼、费里尼;法斯宾德、科波拉、斯皮尔伯格;李安等等…… 一、1895~1918年:世界电影得草创时期 1、法国:卢氏兄弟、梅里爱、百代公司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举行了世界电影得“首次商业”公映,她们放映了《工厂大门》《火车到站》《水浇园丁》等10余部短片,内容均为对工作、生活场景与自然风光得“片断式客观实录”。这天标志着世界电影得诞生。 从1896到1910年前后,法国人梅里爱陆续导演了《月球旅行记》《太空旅行记》等多部具有科幻或神话色彩得作品,在世界电影史上成为了“剧情片”得奠基人与电影特技得先驱。 从1895年起,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国就是全球最主要得电影生产与输出国,其中“百代公司”与“高蒙公司”得产销量最高。 鉴于以上三个因素,法国被称为“世界电影得故乡”。 2、美国:爱迪生、鲍特、格里菲斯、好莱坞 1896年4月,爱迪生在纽约进行了全美首次电影商业放映,这标志着美国电影得开端。 1903年,埃德温·鲍特导演得《火车大劫案》在商业与声誉上均获巨大成功,不仅奠定了美国西部片得经典样式,同时也有效地提升了美国电影在国内外得影响力。 1915年,格里菲斯导演了巨片《一个国家得诞生》,该片广泛吸纳了世界电影在最初20年里得探索成就,如:平行剪辑、运动镜头、特写镜头、多角度摄影,并由此确立了以“镜头”而不就是以“场面”作为影片结构基础得“电影叙事语言”,从而让世界电影开始由一种杂耍过渡为一门独立得新兴艺术形式。 在1910年前后,作为美国电影产业中心得“好莱坞”,在加里福尼加州得洛杉矶地区崛起,并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称霸世界影坛。 二、1919~30年:世界电影得第一次创新浪潮 这就是一次世界性得电影创新浪潮,波及:法、德、苏、荷、美等国,为期十年左右,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苏联“蒙太奇学派”得创立 这就是苏联电影界创立于1920年代中后期得一个学派,它强调“1+1>2”,即: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得镜头剪辑在一起,强烈而直观地表达出某些新得意义,并力图以此直接去影响、控制观众得思想。

世界电影史_考试归纳 (2)

世界电影史 一、欧洲先锋派 二、法国印象主义和超现实主义 三、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 四、前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理论与实践的美学探索 五、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和“制片厂制度” 六、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七、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八、日本民族电影的兴起 九、法国“电影手册派”+“左岸派”=“新浪潮” 十、中国“现实主义”与“左翼电影”剧作中的两种风格十一、昆仑与华联的区别

电影诞生日: 1895年12月28日,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的印度厅首次向公众展示了由“活动电影机”拍摄而成的影片 电影的出现:主要由曝光速度和影像底片的材质决定。 动画创始人:艾米尔·雷诺。1892年雷诺在歌剧院放映了《更衣室外》 鲍特作品:《一个美国消防员的生活》、《火车大劫案》 格里菲斯:《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最后一分钟营救) 《党同伐异》(1916年) 格里菲斯贡献:1、把电影变成了一种诉说故事和吸引观众生动而有力的方法,奠定了电影的叙事传统。 2、提出电影结构时空的基本单位是镜头,并第一个将画面景别标准化。 3、通过改变拍摄的距离、角度、用光、以及镜头的长短和组接的节奏,能 够操纵观众的心里和情绪的反应。 4、确立了电影表演的规则,反对舞台上的夸张造作,强调一种更逼真和电 影化的表演 迈克·塞纳特:美国喜剧创始人,创办“启动斯” 最大贡献:发现了查理·卓别林 查理·卓别林:形象“流浪汉查理”--夏尔洛,《流浪汉》 《凡尔杜先生》1947年 创作特点:1、电影的戏剧性,来源于对人性的挖掘,并融入了社会批判的因素 2、时间上,善于应用长镜头来表现动作的连贯性所造成的喜剧冲突 3、空间上,善于使用全景镜头,来表现人物与环境构成的多种信息 4、影片通常只是一个松散的,开放的框架。场景与场景之间,没有环环相 扣的严密线索;而每个场景内部的表演、节奏、情调和气氛等是独立完 整的。 一、现实主义--卢米埃尔兄弟 代表作品:《火车进站》《水浇园丁》 主要贡献:1、采用纪实的手法,呈现日常生活场景,还原现实的流动性和自然感。 2、参入主观化选择,创造出一种影像最初的叙事方法,如:《水浇园丁》。 3、开创现实主义电影的创造风格。 二、表现主义--梅里爱 代表作品:《月球旅行记》、《魔窟》、《太空旅行记》、《贵妇的失踪》 主要贡献:1、采用多种摄影特技去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丰富影像的表达手段。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