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1999年第1期第0卷文献综述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国内研究进展

刘献祥福建中医学院(350003 福州)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仅次于神经根型颈椎病,[1]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非常重视本病的研究取得一些进展。现将其发病机制、诊断技术及治疗综述如下:

1 发病机制

1.1受压钩突位于椎体上缘,有人认为,Luschka关节的骨赘增生将压迫椎动脉,轻者引起“椎动脉综合征”,[2]重者椎动脉栓塞,认为增生压迫是CSA发病的主因。王欢[3]为研究受压迫机制,建立了椎动脉受压的动物模型,17只大耳白兔经颈前正中入路,在颈椎间骨膜下椎动脉内侧植入骨块,术后彩色多普勒、椎动脉造影及CT检查的结果与临床检查CSA的特点相同,有特征性血液动力学指标改变,说明受压是CSA发病因素之一。

1.2 体液因子有人认为术中误伤椎动脉结扎后,患者并未出现椎基底供血不足的症状,相反,一些体液因子将在CSA中起作用。冯世庆[1]用放射免疫方法研究内皮素(ET)在CSA 患者血浆中的变化,发现CSA患者E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约3倍;术后血浆ET含量明显低于术前ET含量,约1/3。作者认为其机理可能由于:①颈椎退变致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ET,释放入血,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

②椎动脉的长期慢性刺激,ET释放增多,机体反应性增高,受体上调;③颈椎转颈运动时,加重椎动脉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前原内皮素,形成ET;④手术后椎动脉经壁压力下降,内皮细胞逐渐恢复,ET分泌减少。

1.3 微循环1957德国Auton等提出椎动脉在枢椎横突孔至枕骨大孔有4个弯曲;倪文才[4]报告国人椎动脉在这一段有6~7个弯曲,经测量发现颅内远侧椎动脉支配桥脑、延脑等的动脉支管径很细小,如桥脑支管径为0.1~0.5mm,内听动脉的管径平均为0.2mm,由此可见椎动脉走行的多数弯曲和支配脑干的细小营养血管使椎动脉系血流缓慢,容易导致脑干相应部位供血不足,微循环障碍。陈果祥[5]对36例CSA患者和36例正常人的甲襞微循环,通过检测微循环血管管袢清晰度、形态、管袢周围状况、血流速度和管径证实CSA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孙宏文[6]通过40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观察,认为血液粘滞度增高可能会引发颈椎病和/加重颈椎病病情。

1.4 刺激顾慎为[7]认为椎动脉管腔狭窄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骨赘的机械性压迫,而是椎动脉弯曲及管壁因受刺激而痉挛之故。倪文才[8]也认为椎动脉壁分布有交感神经纤维,该神经纤维受到持续性刺激可引起椎动脉挛缩,影响供血。

1.5 应力应变余家阔[9]进行了实验性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研究,认为颈部软组织的异常在颈椎病发病中的作用与颈椎骨和颈椎间盘一样不容忽视,正常颈椎应力应变改变后所致的颈脊柱的形态改变是颈椎病发病机制的形态学基础。杨阳明[10]研究认为在椎间盘退变变薄时,钩椎接近上位椎体,其与上位椎体间的椎间盘变为致密,此时钩突处的应力近似于接触点,钩突成为应力集中区,其应力水平高于椎体的任何部位,这是引起退变的颈椎钩突增生最多见的原因之一。祝曙鸣[11]认为应力刺激骨组织,成骨细胞活跃,增生占优势,引起了异常的骨质增生。

2 诊断新技术

2.1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目前,国内对椎动脉血流的无创性研究主要采用彩色多普勒血

流显像。[12]张新书[13]研究了46例颈椎病患者和30例正常人椎动脉的多普勒血流图,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正常人为40±17cm/s(左)、39±18cm/s(右);患病组为33±25cm/s(左)、32±21cm/s(右)。张佩文[12]用多普勒测量了80例颈椎病患者的椎动脉的血流峰速度,51~60岁组为37±8cm/s;60岁组为33±8.4cm/s;较相应年龄正常组44±9cm/s、41±10cm/s 明显减慢(P<0.001)。曹起龙[14]测量的正常峰流速均值为46.4±6.3cm/s;陈惠德[15]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35例CSA患者和14例正常对照者进行TCD转颈试验,TCD转颈试验能够为常规TCD检测正常的CSA患者提供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客观依据。

2.2 MR血流测量陈彦[16]采用电影相位对比(cinePC)MR血流测量技术测量正常组左侧椎动脉PSV平均值为41.2±6.0cm/s,右侧为40.8±9.3cm/s;左侧椎动脉VFR平均值为152.8±47.5ml/min,右侧为138.4±40.6ml/min;患颈椎病椎动脉PSV、VFR的平均值为29.3±7.4cm/s、8

3.0±26.4ml/min。与超声比较,MR的优势在于不仅可以直接显示血速度和流量,而且能反映心脏的收缩、舒张运动对血流的影响,更为全面地反映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态。

2.3 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冯世庆[17]对50例拟诊为CSA患者进行DSA

研究,对于血管狭窄部位,采用计算机自动分析几何或密度法测定,在头颈转位于血管同侧和对侧动态观察程度,结合临床发病和转颈试验,提出动态观察血管病变和计算机自动分析狭窄程度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治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4 椎动脉造影椎动脉造影不仅是本病的一项可靠检查方法,而且能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依据。[18]杨敏杰[19]认为转颈能诱发患者症状发作,而且有些椎动脉的压迫病变只在转颈时才能出现,因此造影时的X线投照位置应对第一侧椎动脉采取中立位,左右头颈旋转位的正侧位X线拍片。

3 治疗

3.1牵引周章武[20]进行了颈椎病牵引位置的探讨,认为CSA不宜颈椎前屈牵引,应采用后伸牵引,角度为15°。邱平[21]采用枕-颌式坐位牵引方式,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7~8kg,女性5~6kg,之后根据患者对牵引的反应调整牵引生理,有效率为100%。

3.2 手法许世雄[23]对中医推拿颈椎间歇性拔伸手法进行了生物力学分析,从理论上证实了该手法对颈椎产生的应力分布符合临床对应力的要求,对椎基底动脉缺血型颈椎病施行该手法,即时TCD检查提示血流参数等有显著性改变,说明间歇性拔伸手法对VBI有很好的疗效。章家福[23]采用一指禅推、扫散、按揉、推桥弓、滚法等手法,作用于风池、风进府、肩井、桥弓、头面部阿是穴及颈肩背部等,结果痊愈56.3%,总有率为100%。

3.3 针刺赵惠馨[24]以针刺风池、百会、络却、颈椎夹脊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等病症,经过102例观察统计,总有效率为88.7%。肖伟[25]采用针刺合刺五加静滴治疗,针刺组取颈部夹脊、肾俞、脾俞为主,肝肾不足加肝俞、三阴交、太溪,气血不足加心俞、膈俞、足三里,痰湿阻络加胃俞、足三里、丰隆;针药并用另以5%葡萄糖液500ml 加刺五加注射液2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与针刺同日进行。结果针刺组有效率为66.67%,针药并用组为89.58%。姚志方[26]采用针刺治疗CSA,主穴为四神聪、风池、相应颈椎夹脊,配穴为肩井、肩骨禺、风池、外关、八邪等,并于每晚临睡前口服西比灵10mg,三餐饭后服复方丹参片,每日3片。认为针药并治对预防颈椎病椎动脉型进一步发展,防止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3.4 药物李飞跃[27]总结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CSA的经验,辨证分肾虚肝旺型、气血两虚两型、气虚瘀滞型、痰湿阻滞型,分别用益气通脉汤、加味八珍汤、补阳还五汤、温胆汤等治疗,疗效显著,经验独特。姚源璋[28]根据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风痹证、风痹证治疗方法,结合长期临床实践,研制成颈灵合剂,治疗CSA35例,结果临床治愈57.13%,有

效率100%。赵聚凯[29]认为颈椎病发病与“血瘀”有关,选用活血化瘀中药制成颈椎通胶囊(由川芎、当归、生地、桃仁、红花、黄芪等11味组成)治疗各型颈椎病407例,随访60例,结果显示,半年复发5例,1年内复发6例,93.1%的患者疗效巩固。杨和民[30]用寄生当归汤(寄生15g、当归15g、川断19g、枸杞子20g、山茱萸10g、川芎10g、丹参15g、三七6g、桃仁6g、白菊花10g、法夏15g、生姜10g)治疗CSA89例,治愈36例,总有效率92.13%。邱德华[31]运用石仰山椎脉回春汤(牛蒡子、僵蚕、三麻、当归、赤白芍、桂枝、黄芪、狗脊等)治疗162例,总有效率为93.21%。程珠炉[32]用参芎眩晕丸(丹参、川芎、葛根各30g,细辛、肉桂各3g,白芷、天麻各10g,白术、蜈蚣各20g,石菖蒲12g,法半夏、茯神、远志、羌活各15g,制马钱子1.5g,甘草8g)配合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结果显效17例,好转3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6%。侯军[33]应用小剂量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20例,有效率为100%。

3.5 综合疗法张强[24]治疗CSA200例,其中100例采用单纯每天床头颈椎牵引,静脉输能量合剂500ml,20%甘露醇250ml治疗;另100例采用包括每天颈椎微机牵引,静脉能量合剂500ml,20%甘露醇250ml,维脑路通40mg,脉通加复方丹参,高压氧、体外反搏,口服卡兰片、雅伴片、西比灵,以及按摩推拿、针灸、离子导入综合治疗,结果第二种综合治疗效果明显高于第一种治疗。丁义美[35]运用颈椎牵引、手法推拿和颈椎保健操等综合治疗63例,结果治愈34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总有效率100%。

3.6 物理疗法CSA传统用超短波、正弦调制中频、厘米波等方法治疗,但对椎动脉血流改变不大,治疗效果不很满意。近十多年来,用分米波治疗CSA获得新进展。[36]吴弥群[37]用分米波治疗CSA43例,结果治愈率48.84%,总有效率为90.7%。冯世庆[38]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08例,6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40例采用手术治疗,认为对于诊断明确拒绝手术治疗的患者,应用高压氧结合扩血管药物治疗,疗效优于高压或单纯用药物治疗,与手术组对比,有显著差异,提示对于CSA的保守治疗,应采用高压氧结合扩血管药物综合治疗。

3.7 手术随着对其疾病认识的提高,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进。1958年Verbiest采用切开横突孔前壁,清除骨赘。1976年Hukubo在显微镜下行增生钩椎关节切除。1984年刘植栅[39]用切除横突孔前壁椎动脉减压治疗。1991年陈鸿儒[40]提出双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冯世庆[38]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绝大多数发病是由于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受激惹,反射性使椎动脉产生血流动力学障碍。因此在消除对椎动脉激压因素的同时,有必要行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纤维剥离,故采用椎动脉外膜剥离术,且疗效分析表明,此术式优于其他术式,但对合并颈椎不稳患者应同时行椎间植骨融合。

3.8 护理左念[41]通过31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观察,提出严密观察发作期患者血压、心率、心电图及水、电解质变化,及时给以相应处理,加强基础及心理护理,以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避免各种诱发因素,配合医生治疗,是防治CSA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冯世庆,杨明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2]燕铁斌,吴毅文.Luachka关节及其与颈椎病的关系.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1,26(1):69

[3]王欢,李雷,王海义,等.椎动脉受压动物模型.中国医科大学学报,1997,26(2):156

[4]倪文才.颈椎综合征.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45

[5]陈果祥.36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甲襞微循环观察.中国康复,1993,9(1):22

[6]孙宏文.颈椎病与血液流变性的相关.中医正骨,1993,5(3):7

[7]顾慎为.经颅多普勒检测与临床.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65:94

[8]倪文才,沈志祥,范明,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和发病机理研究.中华骨科杂志,1993,31(8):456

[9]余家阔,吴毅文,汪发青,等.实验性应力应变分布改变对颈椎组织结构的影响.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56

[10]杨阳明,于彦铮.颈椎的应力分布与骨质增生.中华骨科杂志,1985,5(3):148

[11]祝曙鸣.钩椎关节的形态研究-与骨原性颈椎病的关系.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学报,1982,9:326

[12]张佩文,吴家干,崔玉萍,等.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5):26

[13]张新书,李玉兰,姜凡,等.颈椎病对椎动脉血流影响的CDFI观察.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899

[14]曹起龙,刘秀芳,王素香,等.TCD对175例中老年发作性眩晕的诊断价值.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5,11:413

[15]陈惠德,朱永霞,傅佳,等.TCD转颈试验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7,16(2):151

[16]陈彦,徐家兴,李恩中,等.颈椎病椎动脉血流的MR测量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1997,31(6):426

[17]冯世庆,杨敏杰,陈君长,等.椎动脉动脉法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7,18(2):232

[18]陈仲强,张之虎,党耕,等.颈性眩晕病例的椎动脉造影观察.中华骨科杂志,1991,(2):95

[19]杨敏杰,胡永吉,朱晓白,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造影检查与手术治疗.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3,14(4):370

[20]周章武,王金富.颈椎病牵引位置的探讨.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6,4(1):35

[21]邱平.颈椎牵引辅以耳穴及头颈部按摩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2):76

[22]许世雄,李信安,房敏,等.中医推拿间歇拔伸颈椎应力分布分析及对VBI即时作用观察.医用生物力学,1996,11(2):71

[23]章家福,胡蔚琼.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96例.湖北中医杂志,1995,17(4):51

[24]赵惠馨,王伟志,王舒,等.针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02例临床疗效观察.中国针灸,1997,(4):211

[25]肖伟,胡凤仪.针刺合刺五加静滴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8例.安徽中医医学学报,1996,15(4):41

[26]姚志方.针刺治疗颈椎病椎动脉型34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学院学服,1996,6(10:25

[27]李飞跃,李中伟.名老中医李国衡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中医正骨,1996,8(30:20

[28]姚源璋,刘国成.颈灵合剂治疗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12):752

[29]赵聚凯,晏荣,陈庆平,等.颈椎通胶囊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解放军医学杂志,1997,22(1):70

[30]杨和民.寄生当归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江苏中医,1997,18(5):18

[31]邱德华,朱素珍,石仰山,等.椎脉回春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162例.辽宁中医杂志,1997,24(5):216

[32]程珠炉,汪光亮,诸葛梅,等.中医综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56例.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7,16(11):31

[33]侯军,史乩如,刘玉光,等.山莨菪碱穴位注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0例.实用中医药杂志,1997,(2):20

[34]张强,吉宁,贾宏伟.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和分析.天津医科大学,1995,1(3):3

[35]丁义美,丁肃穆.综合治疗椎动脉缺血型颈椎病63例临床报告.按摩与导引,

1997(74):11

[36]赵彼得.近年来分米波治疗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概况.中华理疗杂志,1982,5:98

[37]吴弥群,朱贞国.经颅多普勒评价分米波治疗椎-基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4):61

[38]冯世庆,杨敏杰,胡海涛,等.10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探讨.西安医科大学学报,1996,17(2):229

[39]刘植栅,杨瑞和,陈永裕,等.椎动脉减压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华外科杂志,1984,22(1):711

[40]陈鸿儒,陈双,董昕,等.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骨与关节损伤杂志,1993,8(1):3

[41]左念.椎动脉型颈椎病致颈性眩晕的观察与护理.湖北医科大学学报,1997,18(2):19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主要临床表现 1.头痛。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致使侧支循环血管扩张而引起的一种血管性头痛。常发作性出现,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或更长些,在发作期阵发性加剧。晨起、转动头颈部及乘车时症状加重。疼痛多为一侧,在后颈枕部或枕顶部,呈跳痛、灼痛或酸胀痛,常由颈后部开始,向耳后及枕顶部扩展,或向眼眶和鼻根部放射,可有眼前一过性发黑、闪光视等先兆。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及心慌、憋气、血压异常,或面部、硬腾、舌咽部疼痛、麻木、刺痒及异物感等。 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常见病因。椎动脉分支枕动脉支配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缺血引起枕大神经缺血时,可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的头痛症状,疼痛性质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可伴灼热感,少数患者患部呈现痛觉过敏,触及患部头皮时疼痛难忍,甚至触碰头发即感剧痛。斜方肌由副神经周围支支配,该神经起于上5-6个颈节,其根性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从附于枕骨外隆凸部的斜方肌健膜中穿出的枕大神经支,由于受到挤压而出现症状。寰椎或枢椎发生旋转移位时可使从其椎弓间穿出的枕大神经受到损伤或刺激而出现头痛,该神经局部有压痛。 2.眩晕。为本病最常见的症状。眩晕有:①自身或周围景物在一起方向旋转的幻觉;②身体站立不稳,摇晃自感地面移动;③物体倾斜、下陷等。往往在变换体位、头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诱发或加剧。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可极短暂,也可持续数小时或更久。可伴有

耳鸣、听觉减退或渐进性耳聋等。极少发生眼球震颤。有的患者在转动颈部时忽感下肢发软而突然摔倒,发病时多无意识障碍,在短时间内病人能自己起立行走,这是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时的一个特点,可和其他脑血管病变相鉴别。 3.视觉症状。主要为大脑后动脉缺血所致。由于颈椎病变引起椎一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损所致视觉障碍,轻者视物模糊不清或有复视症状,常为发作性视力减退,眼前闪光、暗点、视野缺损或失明、幻视等。因为椎动脉借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系统相连,亦可出现反射性视网膜动脉痉挛,引起眼痛、眼底血管张力变化,如眼底静脉扩张和动脉变细,颈过伸时尤为明显,或血管痉挛性视网膜炎等。某些颈椎病患者,可伴发眼睑痉挛、结膜充血、角膜感觉减退甚至形成溃疡、泪腺分泌障碍、球后视神经炎、突眼及青光眼等。 4.其他症状。少数病例可有发作性意识障碍症状,如在某次颈部过度旋转或伸屈时,突然感到头晕眼花和剧烈头痛,并很快发生晕厥乃至昏迷。数分钟即好转,其发作后可有嗜睡及精神改变。少数患者可突然四肢麻木、无力而跌倒,但神志正常,跌倒后可很快爬起继续行走,或过度转动、猛然回头等出现摔倒。偶有发作性咽部痛,并伴蚁行、刺痒及异物感,甚至出现干咳、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发呛及咽反射减弱等症状。 5.体征。发病时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后伸活动时可引起眩晕、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部分患者在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可

颈椎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颈椎病的分型和临床表现 颈椎病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局部型颈椎病:也叫颈型,主要症状是枕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此类型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治疗方法有口服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肌松剂,卧床休息,佩戴颈托,各种理疗等。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颈椎病,主要症状是颈痛和颈部僵硬、肩痛及肩胛内缘疼痛,最主要的是上肢放射痛,也就是神经根型疼痛。此型颈椎病主要采用非手术治疗,包括减轻神经根水肿的药物、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肌松剂,卧床休息,佩戴颈托,牵引,各种理疗等。但对于疼痛明显影响休息和日常工作者,经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可采用微创治疗或手术治疗,但微创治疗主要适用于椎间隙没有明显狭窄的中青年患者,对于椎间隙明显狭窄者不适于行微创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主要症状时双手麻木、不灵活,手的动作笨拙,细小动作失灵,如不能穿针、写字、系扣子等精细动作不灵活,手握拳速度变慢等,下肢症状时双下肢无力、双腿发紧,抬步沉重感等,有的易于摔倒,双足踩棉花感等,有的还有胸部、腹部的束带感,重者可出现行走困难,此类颈椎病可无颈部不适感。最需要注意的是此类颈椎病危害最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

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这两种类型颈椎病目前还存在争议,主要特点是症状多,体征少,可用于诊断的特异性检查少,主要表现是眩晕、头痛、猝倒、恶心、呕吐、胸闷、心慌,有的还伴有眼部、耳部症状,要逐一排除心脏疾病、大血管疾病、耳部和眼部疾病引起的以上症状。 混合型颈椎病:混合型颈椎病兼有几种类型颈椎病的特点,如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同时存在、脊髓型颈椎病同时合并头晕等。 颈椎病的六种不典型临床表现 1、吞咽困难有的人开始感觉咽部发痒,有异物感,后又觉吞咽困难,间断发作,时轻时重。患者有时被怀疑为食道癌,但胃镜检查正常。后经CT扫描可显示为颈椎病,此症多为第四颈椎问题导致的。 2、血压异常高位颈椎病可致血压升高或降低,但以前者多见,称颈性高血压,这与骨质刺激交感神经有关。病人常伴有颈部疼痛、发紧、上肢麻木等典型表现。 3、胸乳疼痛此症多系第6、7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所致。开始感觉一侧乳房或胸大肌疼痛,间断隐疼或阵发性刺痛,头部向一侧转动时最为明显,有时疼痛难以忍受。这种疼痛有时会被误诊为心绞痛或胸膜炎。 4、下肢瘫痪或排便障碍此症多系脊髓的椎体侧束受到刺激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颈椎病的食疗 由于退变和劳损,颈椎骨质疏松、增生,韧带肥厚,颈动脉硬化,管腔狭窄,发展到一定程度,可成为颈椎病。主要表现为头颈疼痛,上肢麻木无力,肌肉萎缩。有的病人还有头晕、眼花、耳鸣。个别严重的四肢瘫痪,行走困难。中医对其早有认识,一般分为风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型、肝肾不足型和气血亏虚型。 颈椎病治疗方法很多,包括贴膏药、锻炼操、药枕、牵引、推拿、理疗、服药及手术等。此外,还可配合食疗。食疗变药疗“苦口”为“可口”,具有“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的特点,可起到“食借药威,药助食性”的效果。 颈椎病食疗除遵循一般饮食原则,如搭配合理、营养均衡、饮食有节、饥饱有度、清洁卫生外,还要辨证进食。如风寒湿痹阻者可食葛根、狗肝莱、干姜、樱桃外用颈肩松按摩膏药;气滞血癌者可食用蛇肉、黄膳,适量饮酒;痰湿阻络者可食柄子、梨、扁豆、赤豆、茁米;肝肾不足者可食黑豆、香菇、黑芝麻、枸杞子、狗肉、羊肉、鹿肉、鱼虾、韭菜、此症状外用膏药效果最好;气血亏虚者可食红枣、黑枣、葡萄、桂圆肉、桑椹、阿胶等。下面是常用颈椎病食疗方。 1、葛根五加粥

原料葛根、薏米仁、粳米各50克,刺五加15克。制法原料洗净,葛根切碎,刺五加先煎取汁,与余料同放锅中,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可加冰糖适量。功用祛风除湿止痛。适应征风寒湿痹阻型颈椎病,颈项强痛。 2、清炖乌蛇 原料乌蛇l条,葱、姜、黄酒、清水适量。制法将乌蛇去皮、内脏,洗净,切成长5厘米段块,人沙锅,加葱、姜、黄酒、清水。武火煮沸后,文火炖至熟透,再加盐即成。分次服食。功用祛风通络。适应征颈椎病肢体疼痛麻木者。 3、山丹桃仁粥 原料山植30克,丹参15克,桃仁(去皮)6克,粳米50克。制法原料洗净,丹参先煎,去渣取汁,再放山楂、桃仁及粳米,加水适量,武火煮沸,文火熬成粥。功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适应征气滞血瘀型颈椎病。 4、穹归蚕蛹粥 原料川穹10克,当归、蚕蛹各15克,粳米50克。制法原料洗净,加水适量,先煎川穹、当归,去渣取汁,再加蚕蛹、粳米,武火熬成粥。功用养血活血。适应汪气滞血瘀型颈椎病,体质虚弱者。 5、薏米赤豆汤

颈椎病的分类及特点

颈椎病的分类及特点: 1、颈型颈椎病临床特点:主要为主诉颈、肩及枕部疼痛等感觉异常,并伴有相应 的压痛点及颈部呈僵直状。 2、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特点:为五个方面:1【颈部症状】颈部痛、椎旁肌肉压痛、 颈部立正式体位及颈椎棘突或棘突间直接压痛或叩痛多为阳性,尤以 急性期为明显。2【根性痛】最为多见,其中以手指麻木、指尖过敏及 皮肤感觉减退等为多见。3【根性肌力障碍】以前根先受压者为明显, 早期肌张力增高,但很快即减弱并出现肌萎缩征。在手部以大小鱼际 肌及骨间肌为明显。4【减反射改变】早期呈现活跃,而中、后期则减 退或消失,检查时应与对侧相比较。5【特殊试验】凡增加脊神经根张 力的牵拉性试验大多阳性,尤以急性期及后根受压为主者。 3、脊髓型颈椎病临床特点:1【椎体束征】多先从下肢无力、双腿发紧(如缚绑腿) 及抬步沉重感等开始,渐而出现足踏棉花、抬步打飘、跛行、易跪倒 (或跌倒)、足尖不能离地、步态拙笨及束胸感等症状。2【肢体麻木】 自内向外为颈、上肢、胸、腰、下肢和骶部的神经纤维,出现症状的 部位及分型与前者相一致。3【反射障碍】生理反射异常:上肢的肱二 头肌、肱三头肌和桡反射,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多为亢进或活跃。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可减弱或消失。4【排便排尿功能障碍】 多在后期出现,起初以尿急、排空不良,尿频及便秘为多见,渐而引 起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5【屈颈试验】此种类型最怕屈颈动作。如突 然将头颈前屈,双下肢或四肢可有“触电”样感觉。 4、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特点:1【颈椎病之一般症状】颈痛、后枕痛、颈部活动受限 等。2【椎-基动脉供血不全症状】偏头痛(80%以上);耳鸣、听力减 退及耳聋(80%);眩晕(70%);记忆力减退(60%);视力减退、视力 模糊、复视、幻视及短暂的失明等(40%);神经衰弱(40%);发音不 清、嘶哑及口唇麻木感等(20%);猝倒(20%)。3【自主神经症状】胃 肠、心血管及呼吸症状为多。 5、食管压迫型颈椎病临床特点:吞咽障碍【轻度】仰颈时吞咽困难,屈颈时则消失。 【中度】吞服软食或流质者。【重者】仅可进水、汤者,但少见。 6、混合型颈椎病临床特点:视原发各型的组合不同,症状与体征有明显之差异, 此型症状复杂,故诊断常感困难。 赵定麟.《现代脊柱外科学》[M],2006,[1]:428-449.

颈复康颗粒可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颈复康颗粒可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在神经内科门诊中是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等。每于头后仰或转动头部到某一方位时出现,而当头部转离该方位时,症状即消失。当头部转动时,病人突感四肢无力而摔倒,摔倒时神志多半清醒,可有脑干症状,包括轻者肢体麻木、感觉异常、持物落地,重者出现对侧肢体轻瘫。此外,尚有声嘶、失音、吞咽困难、眼肌瘫痪、视物不清、复视、Horner综合征等脑干缺血的征象。临床治疗方法及药物很多,但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自2008年应用颈复康颗粒治疗该病200例取得良效。 所有200例患者均经头颅CT、颈椎X片、头颅MRI 排除其他疾病引起者,并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102例,女性98例。年龄20岁—75岁,以头晕为主要表现者135例,以头痛为主要表现者65例,头晕伴耳聋、耳鸣61例,伴恶心、呕吐38例。服用颈复康颗粒,每天两次,每次两袋,温水冲服。半个月为一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头晕呕吐严重者进行补液。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原有症状消失,各项体征转阴性,能恢复正常的生活与工作,随访3个月无复发者;显效:原有症状、体征明显

减轻,经随访症状无加重者;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发作频率减少,发作持续时间较短,能参加一般劳动和工作者;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者。200例患者均进行了两个疗程的治疗,其中治愈134例,占67%;显效43例,占21.5%;有效16例,占8%;无效7例,占3.5%。总有效率为96.5%。 现代研究表明,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微循环有明显障碍。颈复康颗粒可以通过活血化淤、祛风除湿通络等方法改善微循环,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改善局部化学环境,有利于症状的缓解,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张培义)

颈椎病内容整理(多图)

颈椎病 一、颈椎结构 1、颈椎的解剖结构: 1)颈椎的结构特点: 图1:颈椎侧面图 图2:第一、第二颈椎骨图片

图3:第七颈椎骨图片 颈椎有七块颈椎骨组成。第一颈椎即寰椎,第二颈椎即枢椎,第七颈椎是临床上作为辨认椎骨序数的标志。除第一颈椎和第二颈椎外,其他颈椎之间都夹有一个椎间盘。颈椎与颈椎之间通过椎间盘、韧带以及椎间关节相连接。颈椎是脊柱椎骨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负重较大的节段。 2)颈椎附着的肌肉: 图4:颈部附着的肌肉 在颈部附着的肌肉主要有颈阔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与落枕关系密切)等,是维持颈椎稳定性的重要结构之一。 3)颈部穿行的神经:

图5:臂丛神经与颈丛神经 颈部共8对神经,主要有臂丛神经和颈丛神经两个分支。 4)颈部血液供应: 图6:颈椎相关血管图 主要来自椎间动脉,颈部的椎间动脉发自椎动脉。颈椎压迫颈部动脉血管后会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进而出现大脑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体位性晕厥等现象。 2、颈椎的生理特征: 颈椎的前凸是由于颈4、颈5椎间盘前厚后薄造成的。颈椎生理曲度的存在能增加颈椎的弹性,减轻和缓冲重力的震荡,防止对脊髓和大脑的损伤。

图7:颈椎曲度图 3、颈椎退行性病变: 包括椎间盘变性、韧带松弛与钙化、椎体边缘骨刺形成、关节失稳等,是颈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中椎间盘的退变尤为重要,而且是人体衰老后的不可逆的改变,由此也决定了颈椎病难以得到根治。 4、颈椎间盘及其特征: 图8:正常椎间盘及椎间盘病变

图9:椎间盘脱出切面图 包括髓核和纤维环两部分,髓核易向后外侧脱出,突入椎管或椎间孔,压迫脊髓或脊神经并引起相应症状。 二、颈椎病 1、概述: 1)颈椎病的定义: 即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2)累及肌肉: 颈椎病累及肌肉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的酸胀疼痛、肌肉僵硬等。 3)累及神经 颈椎病压迫到神经时可出现头晕、耳鸣、视物模糊、眼目干涩、咽部异物感、口干、指尖感觉过敏、皮肤感觉减退、头皮肿胀感以及四肢麻木、疼痛以及活动无力等。 2、表现: 1)表现: 症状较为复杂,主要有颈背疼痛、肌肉酸痛僵硬、四肢无力、手指发麻、行走困难、头晕、恶心、呕吐,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及吞咽困难等。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2)征兆: 当出现久治不愈的头晕、头痛或偏头痛,经常手指发麻、上肢无力、非耳部原因引起的持续耳鸣或听力下降、不明原因的心律不齐、类心绞痛症状,久治不愈的低血压或“莫名其妙”的高血压、反复发作的颈背部疼痛、酸软、反复落枕、不明原因的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多发头部脂溢性皮炎、脱发等情况应警惕颈椎病的可能。 3)颈椎病与头晕: 颈椎病引起头晕主要与颈部肌肉痉挛以及颈椎血管、神经受到压迫、刺激所致的脑供血不足以及患者的血压不稳定等多种因素有关。 4)颈椎病与胸痛: 患颈椎病时会压迫和刺激颈神经根,可能会引起胸部疼痛和乳房胀痛。颈性乳房胀痛常表现为慢性、单侧性,疼痛的程度和颈部的位置有关。 5)颈椎病与牙痛: 当颈椎退行性病变压迫到颈部交感神经时,异常刺激会经由三叉神经下颌支传到牙槽,诱发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5-11T16:08:15.473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17期供稿作者:席长青 [导读]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作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着良好效果的方法之一,中医治疗的优势特点不言而喻。 席长青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河南巩义 451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其汀和西比灵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医;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7-0041-02 1.前言 作为对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有着良好效果的方法之一,中医治疗的优势特点不言而喻。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实践水平,从而有效优化其整体治疗效果。 2.资料与方法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着独特的优势,临床效果显著,为此,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2.1 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11月收治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78例,男32例,女46例;年龄30~78岁,平均56.9岁;病程1个月~6年,平均4.3年。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颈椎疼痛情况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2.2 方法 观察组采用手法、牵引以及药物治疗进行治疗。具体:①中药辨证用药:根据中医进行分型:1痰饮内停型:患者一般出现四肢麻木乏力,恶心呕吐,心悸胸翳,头晕目眩,纳呆少气,苔白滑,舌质淡白,脉沉弦。其主要原因是优于痰湿内盛,脾肾阳虚,气机受阻导致的。治疗原则是温阳利水,益气健脾,可以选用真武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可加黄芪、党参、砂仁等。2气血亏虚型:患者四肢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舌淡苔少,脉细弱。治疗原则是大补气血。可以选用十全大补丸加减。可加法夏、远志、天麻等。3肝肾不足型:患者肢体麻木,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耳鸣口干咽干,眩晕头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治疗原装滋水养肝、清心宁神。可以选用《养肝体清肝用方》加减(野菊花、生地、桔梗、羚羊骨、钩藤、石决明等)。可加车前草、山枝、元参、枣仁等。按上述分型辨证用药,日1剂;②腹针:以滑肉门(双)、商曲(双)、下脘上、气海、下脘、关元、中脘,气穴(双)为标准处方加减。1次/日;③手法:一般采取坐位,要求患者放松,先放松颈部肌肉,再行定点旋转复位手法。整个过程约10~15分钟,整个疗程行手法1~2次,如一次手法后效果明显,则不再手法,如头晕仍明显,可在3天后再行手法。 以上治疗方法疗程2周,停药后3个月观察效果。对照组予西其汀250ml静滴1次/日+西比灵5mg口服1次/日,如治疗过程中症状明显缓解,患者不愿静脉补液,可仅口服西比灵。疗程2周,停药后3个月观察效果。 2.3 临床效果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仍遗留部分症状、体征功能障碍;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所有受试者经治疗后需手术者,按无效统计);复发: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内如出现症状体征同前或加重,即30分评分法等同或低于治疗前,即为复发。 3.结果 经过治疗,观察组治愈10例,显效2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治愈4例,显效14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4.6%,两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4.讨论 自古以来,中医学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应归属中医学“眩晕”、“头痛”、“痹症”和“颈肩痛”等范畴。由于本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眩晕,中医学认为:“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本病发病体现这两种理念恰到其处,所以古代医家多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象,从“虚”论治。现代中医学者大体上继承了古代医家的思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效果明显,灵活应用药物。 现代医学目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其发病机理是由于颈椎间盘或颈椎退变引起失稳,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丛,引起椎动脉痉挛狭窄,而另一侧失代偿,从而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出现相应症状,而由于椎体侧方钩椎关节或上关节突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引起供血不足则较少见。 中医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独特的优势,其标本兼治,疗效较高。大量文献报道中医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效率较高。我院骨科以手法+腹针+中药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结果显示中医综合治疗组有效率优于西药对照组,尤其在显效率和治愈率方面优势更明显。腹针治疗眩晕的处方以引气归元加商曲、气穴构成基础方。引气归元以后天补先天,不仅可以补脾,而且可以补肾,而商曲、气穴又都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商曲位于离廓,气穴位于坎廓,再能增加补脾肾的功能。因此无论气血亏虚型或肾精不足型均可用上方得以调理。而对于有风火、痰浊等不同因素之兼杂的眩晕,引气归元中的中脘、下脘两穴合用有理中焦、调脾胃、燥水湿的作用,其中的气海、关元两穴合用便有补肝肾、抑肝阳的作用。因此,同样可以治疗肝阳上亢型与痰浊中阻型的眩晕。 本组资料采用手法+腹针+中药为中医综合治疗方案,总有效率94.9%,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以充分肯定中医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对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分析,对于其良好治疗效果的取得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今后的实践

(推荐)颈椎病的护理措施

颈椎病 (2012年修订版) 一、颈椎病的概述 颈椎病是因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并因劳损或感受外邪加重退变,导致颈部软组织和椎体动、静力平衡失调,产生椎间盘脱出(或膨出)、韧带钙化、骨质增生,从而刺激或压迫颈部肌肉、神经根、脊髓、血管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本病属于中医“项强”、“颈肩痛”、“痹证”、“痉证”、“痿证”、“痰饮”、“眩晕”等范畴。 二临床表现 颈椎病分为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型颈椎病五种,每种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都不一样,下面来详细的介绍一下。 1.颈型颈椎病引起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 2.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神经刺激或者受压迫引起。主要会产生颈部僵硬疼痛、病情长期发展会造成局部感觉退化,肌肉萎缩。 3、脊髓型颈椎病可分为单纯脊髓型和脊髓神经根混合型。这两种类型颈椎病的症状主要会出现上肢麻木、活动障碍,头痛头晕等神经症状。 4、椎动脉型颈椎病会造成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多种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如眩晕,恶心,耳鸣等。 5交感型颈椎病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产生心跳过快、心率絮乱、视力模糊、瞳孔散大等症状。 三、护理评估 (一)病因及诱发因素的评估。 (二)临床类型的评估 1.颈部症状颈部痛、压痛、僵硬及活动受限。 2.脑部症状头痛、头晕、枕部痛及枕大孔压痛。 3.病变部位以下的感觉情况皮肤发麻、感觉减退、痛觉沿神经支配区域放射。 4.交感神经症状心律不齐、血压下降、视力模糊、皮肤瘙痒、多汗或少汗、恶心呕吐。 5.肌力情况单侧或多侧肌力下降、行走困难、四肢瘫痪。 6.马尾神经受损情况有无会阴部感觉减弱、大小便失禁。 四.护理问题 (一)躯体移动障碍与颈椎病变刺激或压迫神经根有关。 (二)自理缺陷与疾病致肢体功能障碍有关。 (三)有排泄型态的改变与马尾神经受压有关。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11-25T09:57:04.71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2019年9期作者:杜健 [导读] 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模式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性护理模式进行临床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以及治疗效果。结果: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模式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促提高患者的遵医情况,促进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模式;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效果观察。 Observ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in 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vertebroarterial cervical spondylosis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8 to June 2019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30 cases in each group.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ode for nursing,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continuous nursing mode for clinical nursing.The cervical dysfunction index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2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Results: 3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cervical dysfunction index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the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 can alleviat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improve patients' self-care ability,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patients' compliance, and promote th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continuous nursing model;Patients with vertebral artery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Application effect observation. 前言: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指椎动脉本身病变或颈椎周围肌肉、筋膜、韧带、关节继发性改变和相邻椎体增生退变而刺激或压迫导致其狭窄、迂曲、痉挛甚至闭塞等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主要表现的一系列症状的综合征[1]。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颈椎病类型,以保守治疗为主,但需长期治疗,单纯住院治疗难以获得理想效果,出院后康复治疗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性护理模式是一种针对已出院患者提供的以健康指导、康复锻炼为主的医疗性护理服务,也是住院护理的重要延伸。本文旨在探讨延续性护理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6例;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为(44.5±9.8)岁;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为(45.2±10.3)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入院后给予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规护理,出院后给予患者门诊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由管床护士在患者入院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教育的内容包括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功能锻炼方式及正确的生活、工作习惯。并给予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争取患者和家属配合;主管护师在患者入院后进行身体的全面护理评估,其评估的内容包括患者的身体、心理等的综合情况。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后向患者介绍进行护理的工作人员,同时将患者的身体状况、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反馈给患者及家属,鼓励患者坚持功能锻炼和正确的生活方式。在患者出院时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出院后对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并记录,随访的内容包括患者的颈椎的活动情况、功能锻炼情况、康复情况以及身体其他机能的情况。随访后将患者各方面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考核,然后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康复方案进行修订,并告知患者。每2周抽出一天时间由主管护师带领延续性护理小组上门对患者施行面对面护理干预,并邀请本科室的专业康复医师做顾问,检查并指导患者的康复锻炼方案。由护士长带领主管护士进行家庭访视,对患者功能锻炼及康复活动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并记录,以后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4周上门访视1次。如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可适当增加随访次数。2.结果 出院后3个月实验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为(26.40±3.94),对照组患者的颈椎功能障碍指数为(39.40±6.40),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下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情况对比 3.结论 当今社会信息万变,工作和娱乐对电脑、手机的依赖呈常态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呈年轻化。颈椎形态结构变化与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体位姿势密切相关,头颈肩部的活动直接影响颈椎各节段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结构[2]。生物力学研究证实,颈椎正常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内外源性稳定结构中任何环节遭受破坏,均可引起或诱发颈椎正常结构平衡功能的丧失。内外源性平衡失调导致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典型症状 三博脊髓脊柱中心范涛 椎动脉型颈椎病顾名思义,是因为椎动脉受到外界因素的破坏,一般是受到刺激或压迫而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其中有一些比较典型的症状表现,下面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些典型症状,便于识别。 (1)眩晕:眩晕时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常见症状,患者因为颈部的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症状。前庭神经核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即消失,发病时患者可有轻度失神及运动失调,表现为行走不稳或斜向一方;迷路缺血性病变引起的眩晕不伴有意识障碍。前庭神经病变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症;迷路缺血性病变属周围性眩晕症。部分患者有恶心感,急性发病时患者不能抬头,少数患者有复视、眼颤、耳鸣及耳聋等症状。 (2)头痛: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在发病时,头痛和眩晕症状一般同时存在。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时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因为椎动脉分支枕动脉供给枕大神经,临床上椎动脉痉挛引起枕大神经缺血而出现枕大神经支配区头痛症状,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办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少数患者有痛觉过敏,摸及头部即感疼痛明显。 呈发作性出现,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甚至数日。疼痛呈持续性,往往在晨起、头部活动、乘车颠簸时出现或加重。头痛多位于枕部、枕顶部或颞部,呈跳痛(搏动性痛)、灼痛或胀痛,可向耳后、面部、

牙部、枕顶部,甚至向眼眶区和鼻根部放射。发作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流涎、心慌、憋气以及血压改变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个别病例发作时有面部、硬腭、舌和咽部疼痛、麻木、刺痒或异物感等。因此,与偏头痛的表现相似,有人称之为颈性偏头痛。 (3)视觉障碍:由于颈椎病一起椎-基底动脉系痉挛,继发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少数患者可出现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严重者甚至可以引起失明。 (4)突然摔倒:当患者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其症状特征是:发病时患者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这有别于其他脑血管疾病。 (5)上肢疼痛、麻木:由于局部解剖的关系,椎动脉型的患者也常常伴有神经根性症状,出现上肢的疼痛和麻木。 三博脊髓脊柱中心范涛

(完整word版)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1. 偏头痛 偏头痛的病理生理基础是颅内动脉先收缩,之后舒张性改变,其发病与5—羟色胺代谢紊乱有密切关系。与局部性颈椎病的鉴别要点是:典型偏头痛的发作先兆是视力障碍,如出现闪彩、暗点、偏盲、黑朦等,一些病人甚至失语、感觉异常等。先兆期短者几分钟,长者半小时,伴有血压升高。之后出现剧烈偏头痛,疼痛常在颞、额、眼眶等处,为胀痛、跳痛或血管波动性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眩晕、汗出、腹痛等等症状,每次发作持续数小时,随后症状消失。偏头痛可有家族史,有人认为只限于女性遗传,部分病人在月经期前后发病,无颈部压痛,颈椎X线片一般无颈椎病体征。局部型颈椎病颈部剧痛,放射到枕顶部或肩部,头颈活动受限制,一侧严重者头偏向一侧,因常在早晨起床时发病,故常被称为落枕,或颈扭伤,就诊时病人常用手托住下颌以缓解疼痛。检查可发现患者颈肌紧张,一侧或双侧有压痛点,头颅活动受限。 2. 雷诺综合症 颈椎病可以引起雷诺综合征。雷诺综合征的病因甚多,除颈椎病外,须注意与和职业有关的损伤、硬皮病等鉴别,雷诺现象表现为阵发性手部苍白、发绀、潮红、遇冷发作、遇热缓解。注意询问职业和进行系统检查,必要时拍摄颈椎X线片,一般可以鉴别。 3. 美尼尔病 美尼尔病又称发作性眩晕,是因内耳淋巴代谢失调、淋巴分泌过多或吸收障碍,而引起内耳迷路积水、内耳淋巴系统膨胀、压力升高,使内耳末梢感受器缺氧和变性所致。鉴别要点是:美尼尔病为内耳性眩晕,多发于中青年,特点是眩晕发作有规律性,耳鸣程度轻,进行性耳聋,伴有水平性眼球震颤、恶心、呕吐。椎动脉型颈椎病引起的眩晕属中枢性眩晕,伴有头疼头晕、耳鸣眼花、记忆力减退,一般发作时间短暂,多与旋颈有关。 4. 脑动脉硬化 脑动脉硬化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颈椎病可合并脑动脉硬化,尤其是椎—基底动脉硬化,两者均可出现头晕、上肢麻木及病理反射,容易误诊。该病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要点如下:脑动脉硬化病人往往于40岁以上逐渐出现头晕、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症状消长与颈椎活动无明显关系。往往伴有全身性动脉硬化,如眼底动脉、主动脉、冠状动脉或肾动脉硬化的征象;血压异常,特点是舒张压高, 收缩压低;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脑血流图有恒定的缺血性改变。 5. 肩周炎 肩周炎多为50岁前后发病,尤其多见于男性。鉴别要点如下:肩周炎时肩关节局部因疼痛而使活动受限,肩周组织有压痛、肿胀,咳嗽、打喷嚏不诱发加剧,疼痛多在肩关节,与颈部活动无关,颈神经根无压痛,肩关节局部激素封闭多有效。颈椎病一般不影响肩关节活动,激素封闭无效,X线片可见颈椎生理弧度消失,颈椎不稳。 6. 胸廓出口综合症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动脉型颈椎病作为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疾病,这种疾病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困扰,素以这种疾病我们千万不能忽视,一定要尽快的接受治疗,在我们的生活中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我们需要合理的选择,这样才能使得治疗的结果更加理想,是我们早日脱离这种疾病伤害的关键因素。 在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方法的时候可以根据病情的特点、病情的严重性、病情的长短来选择,事实上,只有适合我们的方法才能将我们的病情及时的控制下来,让我们不再承受这种疾病的伤害。 (一)手法康复治疗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关节囊炎性肿胀和颈肌紧张疼痛,颈功能活动受限,常由于患椎移位,颈椎内外平衡应力失调引起,需要及时进行手法复位,纠正颈椎正常解剖关系。 (二) 物理治疗:物理康复疗法有消除患部水肿,缓解肌肉痉挛、疼痛,改善患部血循环,促进神经血管正常,增强肌肉张力,恢复颈部功能作用。

(三) 颈椎牵引法:颈椎牵引能纠正颈椎失稳、颈椎骨关节移位、颈椎间隙及椎间孔狭窄,解除颈部肌肉紧张或痉挛,平衡颈部肌应力,康复颈部神经血管,是良好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 (四)气功治疗:祖国医学认为,气功锻炼就是从扶助正气,改善整体情况入手的整体疗法,能促进颈椎病康复,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五)膏药治疗:中药颈肩松按摩膏:使用时,取颈肩松按摩膏适量.涂于使用部位后,顺时针按摩使其吸收。按摩切勿过度用力。按摩3-5min,至皮肤微微泛红,油膏完全吸收即可。 有关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问题就讲解到这里,希望对您起到帮助。关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种,而帮助我们选择治疗方法的因素也有很多种,患者除了要积极治疗之外,还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护理的工作,积极的运动,争取早日远离这种疾病的威胁。 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颈椎是我们日常工作中活动量最大的脊柱关节,现在人们工作压力加大,睡眠不充足,很容易导致脊椎的退行性变。其中椎动脉颈椎病就是因为椎动脉受到压迫引起的供血不足所产生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中最常见的症状是头痛、眩晕、视觉障碍,并且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鉴别诊断 1、脑血管性眩晕: 突然发生剧烈旋转性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10-20天后逐渐减轻,多伴有 耳鸣、耳聋,而神志清晰。 2、脑肿瘤性眩晕: 早期常出现轻度眩晕,可呈摇摆感、不稳感,而旋转性眩晕少见,常有单侧耳鸣、耳聋等症状,随着病变发展可出现邻近脑神经受损的体征,如病侧面部麻木及感觉减退、周围性面瘫等。 3、颈源性眩晕: 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眩晕,伴头昏、晃动、站立不稳、沉浮感等多种感觉。眩晕 反复发作,其发生与头部突然转动有明显关系,即多在颈部运动时发生,有时呈现 坐起或躺卧时的变位性眩晕。一般发作时间短暂,数秒至数分钟不等,亦有持续时 间较长者。晨起时可发生颈项或后枕部疼痛。部分患者可出现颈神经根压迫症状, 即手臂发麻、无力,持物不白主坠落。半数以上可伴有耳鸣,62-84%患者有头痛, 多局限在顶枕部,常呈发作性跳痛。 4、眼源性眩晕: 非运动错觉性眩晕,主要表现为不稳感,用眼过度时加重,闭眼休息后减轻。眩晕持续时间较短,睁眼看外界运动的物体时加重,闭眼后缓解或消失。常伴有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复视。视力、眼底、眼肌功能检查常有异常,神经系统无异常表现。 5、心血管性眩晕: 高血压病引起的眩晕通过血压测定可以明确诊断。颈动脉窦综合征可以导致发作性眩晕或晕厥。发病诱因大多是突然引起颈动脉受压的因素,如急剧转颈、低头、衣领过紧等。 6、内分泌性眩晕:

低血糖性眩晕常在饥饿或进食前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小时,进食后症 状缓解或消失,常伴有疲劳感,发作时检查血糖可发现有低血糖存在。甲状腺功能紊乱也可以导致眩晕,临床以平衡障碍为主,对甲状腺功能的相关检查可以确诊。 7、血液病导致的眩晕: 白血病、恶性贫血、血液高凝疾病等均可引起眩晕,通过血液系统检查可以确诊。 8、神经官能性眩晕: 病人症状表现为多样性,头晕多系假性眩晕,常伴有头痛、头胀、沉重感,或有失眠、心悸、耳鸣、焦虑、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多种神经官能症表现,无外物旋转或白身旋转、晃动感。 对于45岁以上的妇女,还应注意与更年期综合征鉴别。 9、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是指在锁骨下动脉或头臂干上,椎动脉起始处的近心段有部分的或完全的闭塞性损害,由于虹吸作用(盗血)引起患侧椎动脉中的血流逆行,进入患侧锁骨下动脉的远心段,导致椎-基动脉缺血性发作,和患侧上肢缺血性的症候。一般体征: ①病史中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特别是同时有上肢缺血性症状的表现。② 检查发现两臂血压之收缩压相差在20mmHg以上;③脉搏有迟至;④锁骨下- 椎动脉区有血管性杂音即应考虑本病但仍需特殊检查以便确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疳助于诊断。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颈椎病的证型很多。目前比较一致的中医辨证分型有:落枕型(或称颈型)、痹证型(或称神经根型)、痿证型(或称脊髓型)、眩晕型(或称椎动脉型)、五官型(或称交感神经型)。其中以落枕型及痹证型最为多见。 1.落枕型颈椎病 中年以后体质渐弱,肝肾之气渐失旺盛,如兼气血亏虚或外伤、劳损等因素,则可导致关节囊松弛、韧带钙化、椎间盘退化、骨刺形成等,引起颈背疼痛反复发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症状发作时颈项疼痛,延及上背部,不能俯仰旋转,个别合并有眩晕或偏头痛者,每次发作三五天后,可有一段时间缓解。 2.痹证型颈椎病 颈椎间盘退化,骨质增生,关节囊松弛,椎间孔变窄,均可影响颈神经根,风寒及劳累可加重症状。症状以一侧肩臂疼痛、麻木或肌肉萎缩为多,间有两臂麻痛者。从主诉及症状的轻重不同,又可分为疼痛型、麻木型和萎缩型三种。 (1)疼痛型:发病较急,颈、肩、臂、手均觉疼痛、酸胀,肌力和肌张力也有所减弱,大多系一侧发病,患者头部微偏向患侧,以减轻症状。咳嗽可有震动痛,夜间症状加重,睡眠时常选择较合适的卧位,如侧卧时患侧在上等。 (2)麻木型:发病较慢,肩臂和上胸背麻木不仁,或兼有轻度疼痛,麻木以前臂及手为主,夜间症状较为明显,白天可无症状,皮肤痛温觉减退,肌力和肌张力均正常。 (3)萎缩型:患侧上肢肌力减弱,大小鱼际肌萎缩松弛,肌力明显减退时影响劳动,但无疼痛、酸麻感觉。 3.痿证型颈椎病 肝肾久虚,筋骨痿弱,渐觉肢体沉重,步履不利,肢冷不温,肌肉痿细。如兼气血不足,经脉空虚,筋骨失养,宗筋弛纵,则症状逐步加重,可兼有二便失控。 4.眩晕型颈椎病 肾水亏损,肝阳上亢,致头目眩晕,尤以位置眩晕为特点,还可见头痛,急躁易怒,偶有肾气亏损、气血俱弱而突然晕厥、跌倒者,但较为少见。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比较多见的是眩晕时作,头重脚轻,走路欠稳,或同时有偏头痛,呈胀痛或跳痛,与眩晕同时出现或交替发作,可合并有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5.五官型颈椎病 较少见,症状多不典型。或眼睑无力,眼胀痛,易流泪;或耳鸣,听力下降;或感咽部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护理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护理体会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较常见的一种,又称眩晕型颈椎病,是因为椎动脉受压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所产生的一系列症状。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特征,最常见的是头痛,眩晕和视觉障碍等。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正在逐年提高,由于眩晕和疼痛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其疾病的发生,防止其复发,根据我科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以来收治的患者共415例进行护理观察,现将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的护理及体会综述如下。 1 临床护理 1.1 生活护理落实患者生活起居护理,严重眩晕患者尤其重要。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清新,温度湿度适宜,必要时关好窗帘,减少光刺激引起的不适感。协助患者进行洗漱、更衣、进食水、服药、排便等,把常用物品放在患者易拿到的地方。多巡视,及时了解患者需求,保持床单元舒适、整洁、干净。制定患者作息时间,按时睡觉。 1.2 卧位护理应卧硬板床,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及使用合适的枕头,以患者本人肩宽为宜。平卧时枕头不宜过高,以免颈部过屈,最佳的做法是在颈后部加垫一个高度适宜的小枕以托起颈椎,保持颈椎的生理性前凸(前屈)。侧卧时枕头不可过低,高度宜与一侧肩宽持平,保持颈椎不产生侧向扭曲。睡眠要以仰卧为主,避免俯卧、半卧位、半仰卧或身体扭转等不良睡姿。避免头颈部过度后仰或过度前倾前屈,要经常转动头颈部,转动时宜轻柔、和缓,忌突然大幅度旋转。眩晕发作时,应立即平卧,避免头颈部活动及声光刺激,同时做深呼吸。行走要注意两手扶护栏,缓慢移动。 1.3 情志护理患者病發椎动脉型颈椎病后,症状及体征较为复杂,有多种诱发因素,易反复发作,患者身心均承受较大痛苦,加之过分担心预后,易产生焦虑、烦躁、抑郁等不良的心理情绪障碍,因此心理调护非常重要。护理人员需主动与患者沟通,就疾病的相关知识、中医康复的优势、方法、注意事项、需配合的要点进行讲解,介绍同类型救治成功的案例,使患者打消顾虑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乐观心态,积极主动应对治疗[1]。在治疗过程中要重视家属的配合,多给以患者鼓励与支持,多些情感交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秉承中医”喜胜忧”的思想,采用中医”以情胜情”的方法,鼓励患者多与他人交流,引导患者听取风趣、幽默的故事和舒缓、优美的音乐,通过移情的方式保持快乐的心境,以克服抑郁、忧伤、悲观等情绪调动患者战胜疾病的积极因素[2]。 1.4 饮食护理指导患者注意饮食营养均衡,多补充豆制品、牛奶等含钙丰富的食物,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油腻厚味刺激之品。中医以气滞血瘀型、气血亏虚型多见,加强饮食调护,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食物,可适当多食羊肉、胡桃、海参等温性食物等,忌寒凉食品。肝肾不足者,可长期服用枸杞、菊花清肝明目,芝麻、桂圆滋阴补肾,宜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豆芽、海带、木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