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

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20160729更新)

为做好洪涝灾害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防止传染病特别是肠道传染病的暴发,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特制定洪涝灾区预防性消毒技术指南,本指南适用于洪涝灾区所开展的预防性消毒及消毒效果评价。

一、工作原则

(一)应根据传染病预防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及时开展清洁卫生与预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涝灾害对人类健康的不良影响。

(二)消毒工作应在消毒专业人员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根据灾情及当地传染病发生风险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没有严重污染的消毒方法。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各种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正确实施消毒措施。一般不必对无消毒指征的灾区外环境、交通道路、路面、交通工具、帐篷等进行喷洒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三)从事现场清污、消毒人员注意个人防护,进行现场消毒时应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

(四)一般情况下,外环境以清污为主,重点区域清污后再行消毒处理。清污所产生的大量垃圾应及时清运,严禁倾倒河中。

(五)加强重点区域消毒工作, 灾民安置点、医院、学校、幼儿园、集贸市场等与人们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场所是卫生处理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清污后消毒,空气以通风为主,人

员密集场所室内环境和物体表面可定期消毒。对受淹水源、厕所、牲畜养殖场所等也应全面进行消毒。

(六)保护水源,注意饮水安全,加强受灾地区饮用水消毒与水质监测工作;做好餐饮具、瓜果、蔬菜消毒与清洗保洁工作。

(七)做好动物尸体的处理。

(八)及时清除和处理日常生活垃圾、粪便。对设置的临时厕所、垃圾堆集点,必须有专人负责,做好粪便、垃圾的消毒、清运等卫生管理,必要时采用药物杀虫,控制蚊蝇孳生。

(九)加强灾区腹泻和发热症状监测,如发现疫情应及时做好疫点消毒工作。疫点消毒按照GB 27953《疫源地消毒剂卫生要求》、G B 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相关要求进行。

(十)待灾后恢复常态或通过预防性消毒确定消除健康影响方可终止预防性消毒工作。

二、消毒对象与方法

(一)环境

1.对室内外进行彻底的环境清污,在改善环境卫生基础上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处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

2.居家、街道、社区、安置点等场所物体表面、墙壁、地面可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200mg/L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擦拭消毒,作用30min;如选用其它消毒剂可参照GB 27952《普通物体表面消毒剂的卫生要求》进行。临时安置点启用期间每天定期消毒1~2次;在无疫情情况下,不用对室内空气进行消

毒剂喷雾消毒,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以自然通风为主,通风不良的场所可采用机械通风。

(二)饮用水

1.集中式供水,未被破坏的自来水厂,按照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执行,并加强水源水和末梢水的监测。

2.集中供水点有条件的首选净水消毒设备进行生活饮用水消毒,对临时集中供水设施、设备,应添加饮用水消毒剂。使用含氯消毒剂处理时,作用30min后,出水口余氯量不应低于0.3mg/L,使用二氧化氯处理时出水口余氯不应低于0.1mg/L。

3.使用槽车(如消防车、绿化工程用水车、洒水车等)临时供水的,应灌装符合GB 5749要求的水,槽车在每天使用前应进行清洗消毒。

4.分散式供水,如直接从江、河、渠、溪、塘、井、涌泉等水源取用水者,可采用含氯消毒剂消毒,具体消毒方法参照附录A。

(三)餐、饮具

餐、饮具清洗后首选煮沸消毒,煮沸时间应在15min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剂进行浸泡消毒,如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消毒剂浸泡后应以清洁水冲洗干净。临时避难所、临时安置点公共使用的餐饮具每次使用前均应消毒并保洁。

(四)生活用品

家具、卫生洁具、办公用品等清污后,用浓度为500 mg/L的有效氯溶液采用冲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min,或采用200 mg/

L二氧化氯、200 mg/L过氧乙酸、1000 mg/L季铵盐类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消毒时间15min~30min。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净。

(五)瓜果、蔬菜

受淹新鲜的瓜果、蔬菜清洗后可用含氯消毒剂100mg/L~200 mg /L作用30 min,50mg/L~100 mg/L过氧乙酸或酸性氧化电位水作用10 min,5mg/L~10 mg/L臭氧水作用10 min,消毒后均应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六)手和皮肤

1.参与灾后环境清污、动物尸体处理等工作后均应进行手卫生消毒,可选用碘伏1000mg/L或含醇复合消毒剂原液滴于手掌3mL,两手搓擦1min~3min。

2.因长时间洪水浸泡造成皮肤红肿、损伤者应及时就医,也可用碘伏1000mg/L或其它皮肤消毒剂进行涂抹消毒。

(七)尸体

1.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鲜动物尸体应尽快深埋或火化,对已经发臭的动物尸体,可用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或2000 mg/L二氧化氯喷洒尸体及周围环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处理。

2.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地点应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远离水源及居民点的地方,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挖土坑深2 m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动物尸

体投入坑内,再用干漂白粉按20~40g/m2洒盖于尸体上,然后覆土掩埋压实。

3.遇难者的尸体一般不会引起传染病的流行,或对公共卫生构成威胁,但对于已腐烂发臭的尸体,在裹尸袋内要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紧结实,在移运和处理过程中应遵循既要防止传播传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环境的卫生原则。要求对尸体用塑料尸袋包裹严密,不漏异味,不渗出腐败液体,及时送往火化场处理。

4.尸体清理后需要对其场所进行消毒处理,可选用1000mg/L~2 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作用30min~60min。

5.运送尸体的交通工具可采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剂溶液喷洒,作用30min~60min。如遇较大量体液等污染的情况,应先采用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剂去污染后再用前法处理。车辆、工具每次使用后应消毒。

(八)垃圾点、公厕

1.对于一般生活垃圾无需进行消毒处理,要求做好卫生管理工作,日产日清。含有腐败物品的垃圾喷洒含有效氯5000mg/L~10000 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分钟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2.对于选择合适地点挖建的简易厕所,厕所应建有围栏和顶盖,避免雨水漫溢粪便污染环境,厕所内可定时泼洒20%漂白粉乳液以除臭并消毒。当粪便达便池容积2/3时,应及时使用漂白粉覆盖,表面

厚度达2cm,再加土覆盖,另建厕所。遇有较为分散、野外随地排便情况,可按粪便量的1:10加入漂白粉,作用24h后再清除。

三、质量控制

(一)使用的消毒产品应符合卫生部门相关法规要求,并在产品有效期内。

(二)消毒剂应有专人管理,做好消毒剂的集中储存、供应、分发和记录工作,必要时要对库存消毒剂进行有效含量测定。

(三)消毒工作应按附录B 规定的程序开展,消毒剂的配制、使用均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进行,并做好消毒剂的配制、消毒工作及消毒效果检测相关记录,记录格式可参照附录C 进行。

四、效果监测与评价

必要时可对灾民集中安置点、集中供水等消毒重点区域开展消毒效果检测与评价,由具备检验检测资质的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

(一)环境及物体表面消毒效果

1.检测方法

(1)消毒前采样:将无菌棉拭在含10 ml PBS试管中浸湿,并于管壁上挤压至不出水后,对无菌规格板框定的被检物体表面涂抹采样(采样面积为5cm × 5cm),横竖往返各8次,并随之转动棉拭子使棉拭四周都接触到物体表面。以无菌操作方式将棉拭采样端剪入原PBS试管内,充分振打,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2)消毒后采样:消毒至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点附近的类似部位进行棉拭涂抹采样。除用采样液(含相应中和剂)代替P

BS外,其余步骤和方法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将消毒前、后样本4h内送实验室进行活菌培养计数。

2.消毒效果评价

以自然菌为指标时,消毒后消毒对象中自然菌的杀灭率应≥ 9 0%。

(二)饮用水消毒效果

按照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三)公用生活物品消毒效果

按照GB 9663 《旅店业卫生标准》、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6《理发店、美容店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四)食(饮)具消毒效果

按照GB 14934《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相关规定进行评价。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组织编写)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洪涝灾区饮用水消毒

为保证洪涝灾区民众能够得到安全的生活饮用水,须做好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水质的消毒处理以及水质的检验。

A.1饮用水水源的选择

A.1.1洪涝灾害发生后应迅速对原有水源卫生状况进行评估,对于被淹没了的水井或供水构筑物应停止供水,待水退后经彻底清洗消毒后方可继续供水。

A.1.2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地受到破坏或污染严重时,应选择新的水源地,建立新的取水点。水源的选择和卫生防护应依据《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中附件“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要求进行。

A.1.3如采用打机井或手压井措施供水,所选打井点要保持清洁卫生,附近30米内没有厕所、畜圈、垃圾及废水排出口,应避免在低洼地或过去是污染源的地方打井。

A.2饮用水的处理与消毒

A.2.1缸(桶)水消毒处理

自然灾害发生后,若取回的水较清澈,可直接消毒处理后使用。若很混浊,可经自然澄清或用明矾混凝沉淀后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为漂白精片或泡腾片。按有效氯4mg/L~8mg/L投药,先将漂粉精片或泡腾片压碎放入碗中,加水搅拌至溶解,然后取该上清液倒入缸(桶)中,不断搅动使之与水混合均匀,盖上缸(桶)盖,30分钟后测余氯0.3 mg/L~0.

5 mg/L即可。若余氯达不到,则应增加消毒剂量,缸(桶)要经常清洗。

A.2.2手压井的消毒

手压井一般只经过消毒处理,水质即可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基本要求。消毒方法同缸(桶)水消毒处理。

A.2.3大口井的消毒

A.2.3.1直接投加法

投消毒剂前先测量井水量及计算投药剂量,水井一般为圆筒状即

井水量(吨)=井水深(m)×0.8×[水面直径(m)]2

井水量(吨)×加氯量(mg/L)

漂白粉的投加量(克)=漂白粉有效氯含量%

加氯量应是井水需氯量与余氯之和,可根据井水水质按一般清洁井水的加氯量为2 mg/ L,水质较浑浊时增加到3~5 mg/L,以保证井水余氯在加氯30分钟后在0.7 mg/L左右,有条件的地区可进行水质细菌学检验。

投加的方法是根据所需投药量,放入容器中,加水调成浓溶液,澄清后将上清液倒入水桶中,加水稀释后倒入水井,用水桶将井水震荡数次,使之与水混匀,待30分钟后即可使用。井水的投药消毒至少每天2次,即在早晨和傍晚集中取水前进行。

A.2.3.2持续消毒法

将漂白粉或漂粉精片装入开有若干个小孔(孔径为0.2 cm~0.5 cm,小孔数可视水中余氯量调整)的饮料瓶中(每瓶装250 g~300 g),用细绳将容器悬在井水中,同时系一空瓶,使药瓶漂浮在水面下10 cm处。利用取水时的震荡使瓶中的氯慢慢从小孔中放出,达到持续消毒的目的。一次加药后可持续1周左右。采用本法消毒,应有专人负责定期投加药物,测定水中余氯,余氯量在0.7 mg/L左右。若水井较大,可同时放数个持续消毒瓶。

A.2.3.3过量氯消毒法

适用于水井被洪水淹没;新井开始使用前、旧井修理或掏井后;井水大肠菌值显著变化;在肠道传染病疫点并疑与水有关和水井落入脏物等情况下。

方法是:先将井水掏干(若井水中查出致病菌,应先消毒后再掏干),清除井壁和井底的污物,用3%~5%漂白粉溶液(漂粉精减半)清洗后,再按加氯量10~15 mg/L投加漂白粉(或漂粉精)即每吨水加40克漂白粉计,等待10~12小时后把井水打完,待渗水后按A 2.3.1或A2.3.2消毒,必要时经细菌学检验合格方可使用。

蓄水池(箱)的清洗消毒可参照此法。

A.3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

自然灾害发生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使用一体化净水设备对原水进行处理和消毒。可直接以沟塘水、河水等地表水和地下水为水源。可有效去除胶体、悬浮物颗粒、溶解盐类、有机物以及微生物等。

A.4安全卫生水的运送

瓶装水运输方便,水质安全,可用来解决应急饮水问题。用于送水的设备,无论是水车、消防车、洒水车、水箱或聚乙烯塑料水桶,在运水前,都必须对盛水容器进行彻底的清洗和

消毒,用有效氯浓度400mg/L溶液冲洗,作用30mim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待运水的余氯含量应保持在0.5 mg/L以上,,以确保运送水的卫生质量,防止运送的水受到二次污染。

供水量可参考如下:临时救援而设的门诊和医院每人每天40~60升,后勤供应处每人每天20~30升,集中居住的帐蓬等每人每天15~30升,最低不应低于3~5升。

A.5自然灾害恢复期的供水设施消毒

A.5.1被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

A.5.2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淘,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

A.5.3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进行超氯消毒。漂白粉投加量按井水量以25~5

0 mg/L有效氯计算。浸泡12~24小时后,抽出井水,在待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A.6饮水水质检验

应按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检验。

A.6.1水源水检验项目:浑浊度、pH、色度、氨氮以及其他有关项目。

A.6.2饮水检验项目:浑浊度、余氯、总大肠菌群、菌落总数、色度、臭和味以及其他有关项目。其中浑浊度和余氯两项每日每批处理水均测定,以便指导水处理措施的进行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预防性消毒工作程序

B.1 了解现场情况

消毒人员到达灾区现场后,首先进行现场调查,可根据当地灾情具体情况、污染程度、范围以及可能发生传染病流行趋势确定待消毒对象的种类、性质和数量及消毒方法。

B.2 现场操作准备

消毒前应穿戴好工作衣、帽、口罩、手套,备好防护用具,进行现场观察,估计污染情况,阻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并按面积或体积、物品种类、数量多少,正确选择消毒剂种类和拟采取的消毒方法,计算所需配制的消毒剂的用量,并注意所用消毒剂有效成分含量,保证配制消毒剂的有效浓度。

B.3 消毒前样品采集

必要时在实施消毒前应由检验人员先对不同消毒对象采集样品,送实验室检验,以了解消毒前污染情况。

B.4 室内消毒前准备

室内消毒前,应先关闭门窗,保护好水源(盖好灶边井、水缸等),取出食物、厨具等,并将不需消毒食品、食饮具及衣被等物储藏好。喷雾有刺激性或腐蚀性消毒剂时,消毒人员应戴防护口罩和防护眼镜。

B.5 实施消毒

消毒时应主要对被洪水污染的门、地面、墙壁、家具等物体表面进行喷洒消毒。以表面湿润为度。室内消毒完毕后,对室外其他可能污染处,如走廊、楼梯、厕所表面、下水道口等进行消毒。对室外大环境进行消毒时,应注意让消毒液覆盖需要消毒的部位,以达到润湿为度。

消毒过程中,工作人员不得吸烟、饮食,以防止受到消毒因子的伤害与病菌感染。

B.6 消毒后工作

消毒工作完毕后,应将所有的消毒工具进行清洗,然后依次脱下工作衣、帽、口罩(或其他防护用具),衣服打叠好,将工作服外层表面卷在里面,放入消毒专用袋中以备清洗。最后,消毒员应彻底清洗双手,并可用速干型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也可使用符合GB 27950《手消毒剂卫生要求》要求的其他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填写好工作记录表。必要时,消毒结束60min后,检验人员再次采样。消毒人员应向住家交待消毒有关注意事项后再撤离现场。

B.7 注意事项

B.7.1 根据拟消毒处理的对象不同、消毒现场的特点不同,选用恰当的消毒剂和合适的消毒方法,消毒剂应现配现用。

B.7.2 消毒人员在消毒时不宜吸烟、饮水、吃食物,并劝阻其他无关人员进入工作场所。

B.7.3 消毒人员应谨慎细心,不得损坏灾民物品,凡需消毒的物品切勿遗漏;

B.7.4 用气体熏蒸消毒时,应使房间密闭,要充分暴露需消毒的物品,物品要分散开,相互间要有空隙,以利药物扩散、接触;要控制消毒要求的温度、湿度及时间;食物及不耐腐蚀或怕沾染气味的物品要取出或盖严;用火加热时,应严防火灾。

B.7.5 煮沸消毒时,水面应淹没消毒物品,应在水沸腾后开始记时。保持沸腾15min以上。

B.7.6 在需要进行媒介生物(蝇、蚊)控制的地方,应先进行杀虫处理再消毒。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工作记录表格格式

C表1 预防性消毒工作记录

编号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预警的组织、指标和管理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幼儿园、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执行。2下列文件的规范性引用对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版)适用于本文件。三。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学校系统传染病症状监测,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收集、判断学校传染病信息,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3.3对学校校长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班级。3.3专(兼)职人员,经培训合格,能对每班传染病症状进行监测和报告。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T 772-2020,4。组织管理体系4。1学校和校长成立传染病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责任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和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报告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应当按照国标28932的规定,班上传染病症状监测员应当是班主任或者班主任。报告员对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应每学期对班内传染病症状监测员进行培训和考核。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防控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消毒设备和物品、个

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早、下午(晚)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等,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出现症状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因发热过多、发热减少而引起的体温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下体温≥37.3℃来判断;—咳嗽: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黏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上耳廓、枕线上部疼痛;—咽喉痛:咽部引起疾病,也可由咽喉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为刺痛、隐痛、灼痛、隐痛、扩张痛、跳跃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腮腺肿大: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张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痛:剑突与耻骨之间的疼痛联合。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隐痛等。-腹泻:每天排便次数≥3次,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如稀便、水样便、血便、化脓性血便。呕吐:胃的内容物通过反射从口腔排出,常伴有恶心。-皮疹:皮肤颜色异常变化,表面肿胀或起水疱,可

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商场、超市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正常运营的商场、超市等的疫情防控。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疫情防控制度、环境卫生要求、个人卫生防护、冷链食品要求、限流限距措施、应急处理措施等。 二、完善疫情防控制度 (一)落实主体责任,商场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第一责任人,做好员工信息采集工作。完善疫情防控制度,要有适量口罩、手套、消毒剂、测温仪等防疫物资储备,设置应急区域,有属地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 (二)加强培训和应急演练,保证员工熟悉责任分工、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异常情况处置、人员疏散等工作要求,做到有条不紊。 (三)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报告并就医。对经营进口冷链食品等高危风险的从业人员要进行核酸筛查,实施新冠肺炎疫苗接种,加强重点人群防护。 三、环境卫生要求 (四)划设进出通道,做好人员分流。在商场、超市入口处,要张贴健康码图识,增加体温测量设备,所有人员健康码和体温检测正常、佩戴口罩方可进入。 (五)对于不使用或不会操作智能手机的老年人等群体,其健康码可采取凭有效身份证登记、亲友代办、出示“通信行程卡”等替代措施,做好人工服务引导。

(六)加强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节日期间人流密集要增加消毒频次,保证室内空气卫生质量符合《公共场所卫生指标及限值要求》(GB 37488-2019);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七)对经常接触的公共用品和设施(如存储柜、电梯间按钮、扶梯扶手、公共垃圾桶等),每日清洁消毒不少于三次。重点部位要做好消毒记录。 (八)保持电梯、咨询台、售货区、洗手间、生鲜区等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洗手间、生鲜区要做到无积污、无异味。 (九)公用洗手间每日清洁消毒不少于三次,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的消毒至少每两小时一次,要配备足够的洗手液(或肥皂),保证水龙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 四、个人卫生防护 (十)工作员工应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手套和着工作服上岗,做好手卫生。工作服保持干净整洁,定期清洗、消毒。禽畜肉类和熟食区从业人员还应当佩戴工作帽。生鲜宰杀等特殊摊位的经营者除工作服外,按防护要求需穿戴防水围裙、橡胶手套等。 (十一)工作员工在物品交接传递时应当佩戴口罩和手套,避免直接接触。 (十二)顾客不戴口罩时,应拒绝其进入商场、超市。乘电梯时要全程佩戴口罩。 五、冷链食品要求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Word版

传染病防治与消毒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指南 1适用范围 本技术指南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的定义与术语、法律依据、工作要求、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 本规程指引适用于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监督机构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日常卫生监督。 2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指引。 2.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是指从事疾病预防控制活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2医疗卫生机构 是指医疗保健、疾病控制、采供血机构及与上述机构业务活动相同的单位。 2.3病原微生物实验单位 是指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实验活动的单位。 2.4内循环型压力蒸汽灭菌器 是指压力蒸汽灭菌器具有蒸汽内循环功能,灭菌过程中无蒸汽释放到室内环境,避免排气中产生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环境,适用于实验室污染物的消毒灭菌。2.5个人防护用品 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为防御物理、化学、生物等外界因素伤害人体而穿戴和配备的各种物品的总称,包括手套、防护服、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 2.6菌(毒)种 是指可培养的,人间传染的真菌、放线菌、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病毒等具有保存价值的,经过保藏机构鉴定、分类并给予固定编号的微生物。 2.7病原微生物样本 是指含有病原微生物的、具有保存价值的人和动物体液、组织、排泄物等物质,以及食物和环境样本等。 2.8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是指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规定的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 2.9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2.10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2.11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城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城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一、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建筑施工、城镇污水、废弃物中转等工作的疫情防控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疫情防控制度、人员管控、施工现场管控要求、应急处理措施等。 二、疫情防控制度 (一)落实主体责任。 对于在建项目,建设单位是项目落实防控措施的首要责任主体,施工单位是疫情防控的直接责任主体,监理单位是疫情防控的监督责任主体。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成立项目部疫情防控工作小组,做好施工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完善疫情防控制度。要有适量口罩、手套、消毒剂、测温仪等防疫物资储备,设置应急区域,有医疗卫生力量指导支持。 污水处理厂及物业公司负责人对镇区污水处置、废弃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等负责。镇建设管理科工作人员要查阅地下污水管网图,摸清区域内污水收集排放去向,及时堵漏补缺,确保所有污水不渗漏、不外流、去向可控,污水处理厂要加强厂区、尾水消毒,确保出水稳定、达标排放;物业公司要及时对医疗废弃物、口罩等防护用品做好收集和无害化处置。 (二)加强宣传教育。 施工单位要制作、张贴防护宣传标语,宣传和普及疫情防控知识,提高广大施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项目部落实专人对上级主管部门有

关防控传染病的文件、通知、疫情通报等信息接收,及时将防控疫情的知识向现场所有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场黑板报、宣传栏、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介,对职工进行宣传、同时做好原始记录。 同时可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出台预案,适时举办工地出现疫情预警时的应急演练,保证员工熟悉责任分工、环境卫生、个人防护、异常情况处置、人员疏散等工作要求,做到有条不紊。 (三)做好消毒与检查 每天按照说明书,使用84消毒液、酒精等,对生活区、办公区、生产区、卫生间、垃圾堆场(桶)开展两次以上的消毒工作并记录;对进出车辆严格登记并进行喷酒消毒,未登记车辆严禁驶入工地内部。 (四)落实日报告制度 项目部需完善传染病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检查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报告并就医,每天要公布疫情检查情况、有无新来外省务工人员、有无体温过高人员等情况。 三、人员管控要求 (一)做好新进场人员登记。 对新进场人员,项目部要做好花名册,核实身份证号、手机号等关键信息,记录所有人员所在地、是否与高风险区人员接触、是否有发热症状等,并按规定填写来如人员信息登记表。要加强门卫管理,尽量限制人员在一个出入口通行,集中管理排查。每天对进场人员进

幼儿园环境和物品预防性消毒方法

幼儿园环境和物品预防性消毒方法消毒对象消毒方法 空气开窗通风每日至少 2 次;每次至少 10至 15份钟。(每天幼儿入园前和离园后开窗,夏季可延长开窗时间。) 餐具炊具水杯先用洗涤剂擦洗干净后清水涮洗干 净。再煮沸消毒 15 分钟或蒸汽消毒 10分钟。 先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后,置阳光直接 毛巾类织物 照射下暴晒干燥(或者用煮沸消毒 15 分钟或蒸汽消毒 10 分钟的办法;或者 用消毒液使用浓度为有效氯 250 至 400 毫克 /升、浸泡消毒 20 分钟的办法), 最后晾晒。(消毒液为次氯酸钠类消毒 液如 84 消毒液,以下使用除特殊标明外 的消毒液均为此类消毒液。) 先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后,用煮沸消毒 抹布 15 分钟或蒸汽消毒10 分钟的办法(或 者用消毒液使用浓度为有效氯400 毫克 /升、浸泡消毒 20 分钟,最后晾晒。 现有抹布清洗干净灰尘,在使用消毒 餐桌、床围栏、 液消毒,消毒液的浓度为有效氯100 至 250 毫克 /升、浸泡消毒 10 至 30 分门把手、水龙 钟,最后用清水擦净。 备注 在外界温度适宜、空 气质量良好、保障安 全性的条件下,采用 持续开窗通风。 1、对食具必须先去残渣、清洗后再进行消毒。 2、煮沸消毒时,被煮 物品应全部浸在水中;蒸汽消毒时,被蒸物品应疏松放置,水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1、暴晒时不得相互叠夹。暴晒时间不低于 6 个小时。 2、煮沸消毒时,被煮物品应全部浸在水中;蒸汽消毒时,被蒸物品应疏松放置,水沸后开始计算时间。 3、消毒时将织物全部 浸没在消毒液中,消毒后用生活饮用水将残留消毒剂冲干净。 1、煮沸消毒时,抹 布应全部浸在水中; 蒸汽消毒时,抹布应 疏松放置,水沸后开 始计算时间。 2、消毒时将抹布全 部浸没在消毒液中, 消毒后可直接控干或 晾干存放;或用生活 饮用水将残留消毒剂 冲冲净后控干或晾干 存放。 1、可采用表面擦拭、 冲洗消毒方式。 2、餐 桌消毒后要用生活用水将残留消毒剂擦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指南

医务人员(传染)感染性疾病隔离防护技术 指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关于加强传染病防治人员安全防护的意见》(国办发〔2015〕1号)等法律法规及文件要求,为降低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职业暴露感染风险,更好的为患者服务,特制定本指南。 一、相关概念 (一)医院感染 指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引起伤害健康或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 (四)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获得的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感染。 (五)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及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六)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出现3例及以上临床症候群相似、怀疑有共同感染源的感染病例;或者3例及以上怀疑有共同感染源或感染途径的感染病例的现象。 (七)医院感染聚集 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医院感染病例增多,并超过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的现象。 二、医院感染常见的传播途径 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十分复杂,有时某种疾病可同时通过几种途径传播。医务人员感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经虫媒传播。 (一)相关概念 1.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感染)源或储存宿主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

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

附件1 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三版) 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经航空器传播,按照“精准防控、精细施策”的原则,对航班运输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分级分类、差异化管理。同时进一步细化机组人员、维修人员及清洁人员的个人防护要求,完善航空器环境清洁消毒和维护要求,增加执行疫情高发国家(地区)特殊运输保障任务(包机等)的防控措施及高风险国家在京转机旅客的处置程序,修订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三版。 一、航班防疫风险分级标准及防控原则 根据航班(含国际、国内)始发地疫情形势、航空器是否安装高效过滤装置及航班客座率、飞行时间和航班特殊任务等指标综合判断,将运输航空航班防疫分为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三级,实施差异化防控。风险应根据疫情发展动态实时调整。分级标准可参照附表1。 二、旅客体温检测 根据航班风险分级,在不同阶段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 (一)低风险航班

根据需要,使用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校准后)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及症状观察,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二)中、高风险航班 应实施登机前旅客体温检测,并根据航班航程等在航空运行期间进行机上体温检测。 1. 登机前体温检测 登机前用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校准后)对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及症状观察,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及时报告、及时处置,并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2. 机上体温检测 对于高风险的长航程航班(>4h),航班运行期间应进行机上体温检测,如发现有发热(≥37.3℃)、乏力、干咳等症状的可疑旅客,应按照本指南机上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实施处置,并及时通知目的地机场,落地后配合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可疑旅客的交接工作。 三、机组人员个人防护 (一)防护措施

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五版)

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第五版) 为防范疫情经航空途径传播,进一步指导运输机场开展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固化和完善运输机场疫情防控举措,推动落实旅客出行防控措施,加强环境公共卫生管理,特别是室内场所不同人员密度的防控管理,特制定运输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第五版。 一、旅客出行防控措施 1. 提倡自助手机APP值机和扫码登机,减少人员接触。 2. 加强旅客管理,要求其佩戴口罩进入候机楼。采取相应的控流疏导措施和预警机制,及时向旅客/人员发布动态提醒提示,告知和引导旅客/人员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防止人员大量聚集。当候机大厅内旅客过于密集时,及时引导疏解。不同人群密度时的具体控流措施,参考附表1。控制厢式电梯每次乘坐人数,避免密闭空间内人员聚集。 3. 优化机场行李领取流程,提高行李领取速度,避免旅客等待时间过长。在等候区设立立柱和地面标记,使旅客保持1m 以上相隔距离,避免旅客聚集。 4. 在候机楼适当位置配备经过校准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

备,对所有进出港旅客应进行体温检测,并设置发热隔离区。对如发现发热旅客,应立即登记个人信息和联系方式,及时通知机场医疗部门进行隔离;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配合做好发热旅客的交接工作。 5. 应在候机楼内为旅客提供必要的手部清洁消毒产品。 6. 对搭载有可疑旅客的航班宜远机位停靠,并设置专门的旅客通道。 二、安检、医务、地面清洁、值机人员个人防护 不同类别人员采取不同防护标准,参考附表2。个人防护时应注意: 1. 佩戴口罩应紧贴面部,完全罩住口鼻。佩戴期间和摘口罩时,手不能触摸口罩外面,避免污染。口罩被分泌物浸湿或其他污染时,必须立即更换,更换前后均需进行手部清洁消毒。 2. 所有一次性防护用品使用后均放置于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清理前用含氯消毒剂(500mg/L~1000mg/L)喷洒或浇洒至完全浸湿,扎紧塑料袋口后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 3. 使用含醇类消毒湿巾或快速手消毒剂,做好手部清洁消毒,当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尽量低头或转头避开周围人员,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在接触或处理污染物后,应先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公文]《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WS/T 772-2020。 1个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制度、监测内容、监测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指标和处置。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幼机构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实施。 2份规范性参考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至关重要。 对于所有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只有注明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参考文件,适用于本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单)。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学生症状信息,从而开展相应的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判断,达到规定指标后及时处理,以便及早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级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 学校专职(兼职)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负责各班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 3.4早、中(夜)检。 每天上午和下午第一节课前,都会对所有学生进行寄宿生和参加晚自习的学生晚自习前疾病的调查、记录和上报。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工作。 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健全各类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规范信息上报流程。 4.3学校应指定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和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按GB 28932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由班主任或班主任出具。 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每学期对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进行培训考核,考核合格的方可承担相关工作。 4.4学校落实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等,有条件的地区要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消毒指南

公共场所疫情防控消毒指南 一、消毒区域 各类公共场所地面、墙壁、货架、库房、厨房、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以及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室内空气,公共交通工具内物体表面及空气。 二、消毒方法 (一)物体表面: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每天至少消毒一次。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次氯酸钠或消毒泡腾片兑成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喷雾或浸泡消毒;也可用0.2%-0.5%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消毒。消毒作用时间不小于30分钟,金属等物体表面消毒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对室内物体表面进行消毒,应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方法,依次进行喷雾消毒剂消毒或使用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前应关闭门窗。 (二)空气消毒:首选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无人条件下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或以2%过氧乙酸溶液(8ml/m3)超低容量喷雾对空气进行消毒,作用30分钟-60分钟;有人条件下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消毒。 (三)衣服、被褥等纺织品:用次氯酸钠或消毒泡腾片兑成有效氯为250mg/L 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四)餐(饮)具:首选煮沸消毒15分钟,也可用0.5%过氧乙酸溶液或次氯酸钠或84消毒液兑成250mg/L~5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用清水洗净。 (五)其他:洗手池、便池等每天清洗并消毒。抹布、拖把每天至少消毒一次,可用次氯酸钠兑成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6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三、消毒试剂 根据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病毒对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四、操作流程 1、先清洁。室内地面及物体表面应先彻底清洁,移去

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技术指南(2016年版)

目录 编审人员 (1) 前言 (2) 编制依据 (2) 第一章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 (4) 1.1组织机构职责 (4) 1.1.1卫生计生行政部门 (4) 1.1.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5) 1.1.3医疗机构 (7) 1.1.4卫生监督机构 (8) 1.1.5采供血机构 (8) 1.2传染病信息报告 (8) 1.2.1报告病种 (9) 1.2.2诊断与分类 (10) 1.2.3 登记与报告 (10) 1.2.4传染病报告卡填报要求 (14) 1.2.5报告程序与方式 (22) 1.2.6报告时限 (23) 1.3报告数据管理 (24) 1.3.1审核 (24) 1.3.2订正 (26) 1.3.3查重 (26)

1.4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27) 1.5资料保存 (30) 1.6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31) 1.7考核与评估 (33) 1.8传染病报告质量综合评价 (33) 1.8.1评价指标及规则 (33) 1.8.2评价方式和频次 (36) 1.9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评价调查和评估 (36) 1.9.1目的 (36) 1.9.2 评估方法和内容 (36) 1.9.3 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38) 第二章传染病用户认证与授权管理 (40) 2.1用户管理 (40) 2.1.1用户类型 (40) 2.1.2用户职责 (41) 2.2管理程序 (42) 2.2.1管理员创建 (42) 2.2.2本级与直报用户申请 (43) 2.2.3本级与直报用户创建与系统分配 (43) 2.2.4本级与直报用户授权 (43) 2.2.5用户有效期与延期管理 (44) 2.2.6变更管理 (44) 2.2.7用户停用 (45) 2.2.8用户启用 (45)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

大专院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防控技术指南 1.开学前应做好口罩、消毒剂、非接触式温度计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 2.对教职员工和学生进行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的人员,须及时就医排查。 3.在学校入口处对教职员工、学生和外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异常者禁止进入。 4.加强教室、图书馆、宿舍等重点区域通风换气。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5.增加对宿舍、食堂、澡堂、洗衣房、公共活动区等环境和门把手、楼梯扶手等高频接触的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频次。 6.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重复使用的餐(饮)具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7.建议错峰用餐,自带餐具。 8.避免举办群体性或聚集性活动,如培训班、运动会等。教职员工、学生减少外出。 9.校园垃圾“日产日清”,对垃圾点每日进行消毒。 10.在封闭、人员密集或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教职员工和学生应佩戴口罩,加强手卫生,随身携带速干手消毒剂或消毒湿巾。 11.加强教职员工和学生防控知识培训,开展心理健康援助和疏导。 12.教职员工或学生中如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学校应当立即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13.由专人负责与接受隔离的教职员工或学生的家长进行联系,掌握其健康状况。 14.设立应急区域。教职员工或学生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在应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并及时就医。 15.当发现新冠肺炎病例时,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和清洗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中小学各级学校。幼儿园和普通高校可参照实施学校工作人员传染病症状监测。 2引用标准 以下文件是应用本文件所必需的。对于有日期的引用,只有有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此文件。对于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中小学传染病防治管理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 3.1监测学校传染病症状 系统、持续地收集、分析在校学生临床诊断前能反映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症状信息,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为及时发现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对学校传染病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判断,达到规定的指标后及时进行处理。 3.3类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 受过培训并负责监测和报告各班传染病症状的全职(兼职)工作人员。 3.4早、午(晚)检

每天第一节课前和下午,我们都要对所有学生进行疾病筛查,并在第一节课前和晚上寄宿和参加学生自习前进行记录和报告。 4组织管理体系 4.1学校成立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领导小组,由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工作。 4.2按照GB 28932规定,建立健全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规范信息报告流程。 4.3学校应明确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及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学校传染病报告人按GB 28932规定设置,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由班主任或班主任担任。学校传染病疫情报告员每学期培训和考核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只有通过考试的人才可以从事相关工作。 4.4学校实施必要的防控保障,包括设置临时观察场所、提供消毒设备及物品、个人防护装备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 监测学校传染病的症状 5.1内容 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病案缺勤登记和跟踪、全天健康观察。 5.1.2了解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头痛、喉咙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疲劳、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根据传染病疫情情况,可增加或调整症状监测类型。其中包括: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本标准规定了组织和管理体系,监测内容,方法和信息报告,预警指标和处置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中小学。托儿所,幼儿园和普通高等学校可以参考该实施,2.规范性引用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而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订)均适用于本文件。3.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档。3.1学校系统中传染病的综合征监测,3.2学校中传染病的综合征预警,对学校传染病的信息进行汇总和判断,并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进行处理;3.3学校对传染病的症状监测负责人。类。3.3专职(兼职)人员,他们受过训练并有资格负责监视和报告每个班级的传染病症状。3.4上午,下午(晚上)检查上午/中午(晚上)健康检查1 WS / T 772-2020,4.组织和管理体系4. 1.学校与校长建立传染病监测和预警工作领导小组作为第一负责人,4.2学校应按照GB 28932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症状监测与预警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4.3学校应明确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人和类传染病症状监测记者。学校传染病流行情况报告员应按照GB 28932的规定,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员为班主任或教师。学校传染病流行状况报告员每学期应培训和评估班级

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员,4.4学校应实施必要的预防和控制支持,包括建立临时观察点,配备消毒设备和物品,个人防护设备等。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建立传染病症状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5.学校传染病状况监测5.1内容5.1.1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包括上午和下午(晚上)检查,5.1.2了解学生是否发烧,咳嗽,头痛,咽痛,腮腺肿大,腹痛,腹泻,呕吐,皮疹,头晕,乏力,结膜充血等症状,以及症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症状监测的类型可以根据传染病的流行情况,由于温度中枢功能障碍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过多的热量产生和减少的热量散发而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这通常可以通过判断腋窝体温≥37.3℃;-咳嗽:由炎症,异物,气管,支气管粘膜或胸膜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引起的常见呼吸道症状;-头痛:眉弓,耳廓上部,枕外突出线上部疼痛;-咽痛:由咽部疾病引起,但也由咽部附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其表现包括刺痛,钝痛,灼痛,钝痛,扩张性疼痛,跳跃性疼痛等,可能是阵发性或持续性发作;-腮腺肿大:在单侧或双侧耳垂下肿胀,表面发热伴压痛,打开或咀嚼时局部疼痛;-腹部疼痛:剑突下突和耻骨联合之间的疼痛。疼痛的性质包括绞痛,扩张性疼痛,钝痛等。-腹泻:排便频率每天≥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常见传染病消毒技术指南 一、消毒原则 1、目的疫点消毒的目的是杀灭疫点内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以防止其感染人群。 2、消毒范围与对象疫点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应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性由流行病学医师根据有关指征确定。应包括被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污染的物品和环境,患者尸体等。 (1)、对呼吸道传染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进行空气和物表消毒。 (2)、对肠道传染病如霍乱、脊髓灰质炎、伤寒和副伤寒等只进行物表消毒。 (3)、对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在消毒的同时进行杀虫或/和灭鼠。 二、防护原则: 对霍乱、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要戴口罩、穿隔离衣、高筒雨鞋、胶手套、防护眼镜。 对百日咳、白喉、麻疹、肺结核、流脑等要戴口罩、穿工作衣、胶手套、防护眼镜。

三、防护用品: 口罩、工作衣、隔离衣、工作帽、鞋套、高筒雨鞋、一次性手套、橡胶手套、防护眼镜。 四、消毒药械: 1、用具:喷雾器、气溶胶喷雾器、水桶、量杯、钢尺、记录表、笔、大胶袋、毛巾 2、手消毒剂:碘伏等 3、常用消毒剂:5%~10%次氯酸钠、漂精片、二氧化氯、来苏 4、杀虫剂:蚊虫驱避剂、敌敌畏、湨氰菊酯、氯氰菊酯等 五、终末消毒程序 1、在出发前,应检查所需消毒用具、消毒剂和防护用品,做好准备工作。 2、消毒人员到达疫点,首先查对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 3、对脱掉的外衣应放在自带的布袋中(不要放在污染或可能受到污染的地方)。穿工作衣、隔离服、胶鞋(或鞋套),戴口罩、帽子、防护眼镜、一次性乳胶手套等。 4、仔细了解病人患病前和患病期间居住的房间、活动场所,用过的物品、家具,吐泻物、污染物倾倒或存放地点,以及污水排放处等,据此确定消毒范围和消毒对象。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 5、进入疫点时,应先用喷雾消毒的方法在地面消毒出一条 1.5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

救灾防疫消毒技术指南 历史经验证明,大灾之后常有大疫。一场大的自然灾害往往牵动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华人的心。我们在千方百计抢救生命的同时,必须想到大灾之后防止传染病的流行。抓好灾区的消毒工作,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是防大疫的最有力的措施,为此特编写本指南,供灾区消毒防病参考。 1. 灾后防疫消毒的原则 灾后防疫消毒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确定消毒对象,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1.1 消毒的时机 在灾害发生时,最初往往以抢救人员为主,而顾不上消毒防病问题。事实上,在灾情发生之后,抢救伤亡人员的同时,就应注意消毒防病。在灾情发生一周之后,救灾的重点就应从以救人为主,转移到安置灾民和消毒防疫的主要工作上。 1.2 消毒工作的组织 救灾防疫消毒工作切记防止一哄而上,而要有准备有计划的进行。大多数救灾人员并非消毒专业人员,而消毒工作又不能仅靠专业人员,所以首先必须有个消毒方案。由消毒学专家和防疫人员制订防疫消毒方案,由防疫人员和救灾人员执行。 1.3 科学选择消毒方法 可用于灾后防疫消毒的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选择。 (1)环境表面和物品消毒:应以清洁为主,只有当发生可疑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或有明确致病微生物污染、被人或动物尸体或排泄物、分泌物污染时,才用消毒液喷洒消毒。一般选用高水平消毒剂,例如:二氧化氯、二溴海因、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也可选用含氯消毒剂或双链季铵盐的消毒剂。 (2)皮肤和手消毒:一般情况下,用流动水加去污剂清洗即可。在下述情况下,可用消毒剂消毒:①用水困难无法流水洗手;②接触有致病微生物污染或疑有污染的物品前后;③接触伤员伤口前后;④接触尸体前后。可选用的消毒剂有碘伏、醇、醇和氯已啶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消毒剂、聚六亚甲基胍、含酚衍生物的消毒剂等。 (3)伤口和黏膜消毒:灾害造成的外伤都是污染伤口,可选用碘伏、酚衍生物消毒剂、氯已啶、聚六亚甲基胍等对皮肤黏膜无刺激的消毒剂。 (4)排泄物、分泌物的消毒:一般可用土埋,必要时用消毒剂处理后倒掉。一般选用高水平消毒剂,例如上述(1)中介绍的消毒剂。 (5)水的消毒:饮用水应首选煮沸,必要时用消毒剂消毒。若取用地面水,在煮沸和消毒前,应先加明矾混凝沉淀。对大的水体应加强保护,防止污染。对疫水,除教育灾民和救灾人员不要下水之外,有条件时采用消毒措施。 (6)室内空气消毒:多人居住和活动的房间应保持空气清洁,首选开窗通风。无法通风的房间可采取消毒措施,例如用空气消毒机、过氧化氢空气消毒剂、二氧化氯空气消毒剂、二溴海因超声雾化或喷雾消毒、中草药空气消毒剂等。用化学消毒剂时,人必须离开房间。 1.4 关于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剂量 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考虑消毒剂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环保性。科学选择使用剂量是很重要的,使用剂量过小,不能达到消毒目的,使用剂量过大,不仅浪费资源造成经济损失,而且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果救灾现场弥漫着消毒剂的气味,对人员也会造成伤害。在没有明确微生物污染的情况下,只要选择卫生防病消毒要求的剂量即可。疑有致病性微生物污染时,可以适当延长消毒剂的作用时间。当有明确的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污染时,必须按疫源地消毒的剂量和作用时间进行严格的消毒。本书中提供的使用剂量下限,一般为预防性消毒的剂量,上限可作为疫源地消毒参考。

2020重点场所疫情防控技术指南汇编

重点场所防控技术指南 目录 1.居家 2.办公场所 3.宾馆 4.商场 5.银行 6.餐厅(馆) 7.理发店 8.农集贸市场 9.公园 10.医疗机构 11.医学隔离观察点 12.铁路客运 13.道路客运 14.水路客运 15.民航 16.城市公共汽、电车 17.城市轨道 18.出租汽车 19.私家车 20.回国人员转运车车辆

1.居家 1.家庭储备体温计、口罩和消毒用品等防疫用品。 2.主动做好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建议早晚测量体温。 3.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每天2-3次,每次20-30分钟。 4.家庭环境以清洁为主,预防性消毒为辅。 5.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勤晒衣被;注意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6.加强营养,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保障睡眠,提高身体免疫力。 7.从室外返回、咳嗽手捂后、饭前便后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流水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 8.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9.不串门、不聚众、不聚餐、不相互请吃。 10.生病时尽量减少外出,不去人员密集场所,外出时佩戴口罩。 11.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口罩。 12.中、高风险地区,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外出;与居家隔离人员共同生活时,应做好清洁消毒,加强个人防护,佩戴口罩。

2.办公场所 1.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培训。 2.建立员工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登记,身体不适时应及时就医。 3.加装体温监测设备,对进入写字楼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体温正常者方可进入。 4.加强通风换气。如使用集中空调,保证空调运行正常,加大新风量,全空气系统关闭回风。 5.做好电梯、公共卫生间等公用设备设施和门把手等高频接触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 6.保持公共区域和办公区域环境整洁,及时清理垃圾。 7.做好手卫生,注意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8.工作人员随身备用口罩,与他人近距离接触时佩戴。 9.在醒目位置张贴健康提示,利用各种显示屏宣传新冠及其他传染病防控知识。 10.减少开会频次和缩短会议时间,会议期间温度适宜时应当开窗或开门。建议采用网络视频会议等方式。 11.当出现新冠病例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指导下对场所进行终末消毒,同时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处理,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12.中、高风险地区,严格控制进入办公场所人员数量,尽可能安排工作人员隔位、分散就坐。有条件的采取居家办公、网络办公、分散办公等方式。工作人员佩戴口罩。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ICS13.100 C 56 WS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WS/T 772—2020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the syndromic surveillance and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2020-07-28发布2020-07-28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起草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安徽医科大学、北京市海淀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大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郭欣、夏志伟、符筠、陶芳标、杨涵、秦冉、赵莹莹、华伟玉、甘亚弟。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监测的内容、方法和信息报送,预警的指标和处置。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托幼机构和普通高等学校可参照执行,学校教职员工传染病症状监测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32 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 syndromic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系统、持续地收集和分析临床明确诊断前能够指示学校传染病流行的学生相关症状信息,以便据此开展公共卫生调查。 3.2 学校传染病症状预警 syndromic early warning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school 对学校传染病症状监测中的信息进行汇总与判定,在达到规定指标时及时处置,从而早期发现、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 3.3 班级传染病症状监测报告人 responsible person for syndromic surveillanc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class 经培训合格、负责各班级内传染病症状监测与报告的学校专(兼)职人员。 3.4 晨午(晚)检 morning/noon(evening) health check

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学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组织保障与制度、防控管理措施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学校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的防控与管理,其它传染病流行时也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六版)》国家卫生健康委; 《关于依法科学精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发〔2020〕28号; GB 28932-2012《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WS/T 642-2019 《普通高等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学校 school 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主要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目前学校类型主要包括:幼儿园、普通中小学、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普通高等院校(含独立学院)。 3.2 预防性消毒 preventive disinfection 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4 基本要求 4.1 组织管理与制度

4.1.1 学校应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或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各部门负责人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4.1.2 学校应建立与政府、医院、社区、家长等多级防控工作联系网络,掌握属地教育主管部门、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近发热门诊/定点医院、所在社区的疫情防控人员及公安干警名单及其联系方式,加强联防联控。 4.1.3 按照“一地一策”、“一校一策”原则,提前制定开学方案。 4.1.4 学校应制定本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师生返校方案,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个人健康管理制度、师生员工晨午检制度、师生员工因病缺课/缺勤登记及追踪制度、复课/复工证明查验制度、消毒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或送餐管理制度、物资保障制度、宿舍管理制度等制度。 5 防控措施及要求 5.1 开学前准备 5.1.1 健康排查 5.1.1.1 开学前,学校要对所有师生员工进行全面排查,逐人建立健康台账。 5.1.1.2 所有师生员工返校前需如实填报开学前14天本人及家人外出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采用本人申报和扫贵州健康码截图等形式进行排查核对)。 5.1.1.3 所有学生和监护人及教职员工均需与学校签订入校前14天活动轨迹及健康承诺书;走读学生及监护人需与学校签订校外安全防控承诺书。 5.1.1.4 对于以下五类人员,暂时不能返校:一是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二是在隔离期的确诊病例、无症状感染者、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三是14天内有湖北旅居史的人员;四是14天内从湖北以外省份疫点入黔返黔人员;五是14天内从境外疫情重点国家(区域)入黔返黔人员。如师生员工的共同生活人员,属于以上五类人员的,该师生员工不能返校。 5.1.1.5 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共同生活人员经过核酸检查,阴性方可返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