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第16卷第4期2001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DVANCE IN EAR TH SCIENCES

Vol.16 No.4

Aug.,2001

文章编号:100128166(2001)0420514206

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Ξ

王奖臻1,2,李朝阳1,胡瑞忠1

(1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贵州 贵阳 550002;

21成都理工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摘 要:综述了近年来斑岩铜矿研究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6个方面:①斑岩铜矿与岩浆的氧化状态有关,只有氧化型岩浆才能形成斑岩铜矿,并提出了确定岩浆氧化状态的新标志;②岩浆中硫和氯的含量、存在状态、溶解度等对成矿有重要控制作用;③岩浆能否较早达到水过饱和状态,并发生流体相的出溶是成矿的另一个控制因素;④俯冲板片释放出的流体对上覆楔形地幔的交代作用是形成含矿岩浆的重要环节;④岩浆混合或底侵作用可能在某些斑岩铜矿成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⑤提出了一些新的成矿及找矿标志,如早期磁铁矿蚀变相。

关 键 词: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矿化剂;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P618141 文献标识码:A

斑岩铜矿以其规模大、埋藏浅、易开采而成为最主要的铜矿床类型。多年来人们对斑岩铜矿的研究常盛不衰,不断有新的矿床发现和新的观点提出。特别是近年来,有关斑岩铜矿床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岩浆氧化状态的确定标志及其与斑岩铜矿之间的成因联系

石原舜三[1,2]最早发现花岗质岩浆的氧化状态与热液矿床之间有一定的成因联系:氧化状态较高的氧化型花岗岩浆与斑岩铜矿有关,氧化状态较低的还原型花岗岩浆与钨、锡矿床有关。他还提出氧化型花岗岩浆形成的岩石中含较多磁铁矿(0.2%2 2%),不含钛铁矿;而还原型花岗岩浆形成的岩石中含较多的钛铁矿,而不含磁铁矿或含量很低(<0. 2%)。因此可以用花岗岩中铁氧化物的种类来判断相应岩浆的氧化状态。最近Takagi等[3]指出,上述标志只有当花岗岩浆中铁含量较高时才是可用的,但是当岩浆中铁含量较低时,即使岩浆的氧化状态较高,也不会形成较多的磁铁矿。在这种情况下,若再按岩石中磁铁矿含量来判断岩浆的氧化状态,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46]发现,在氧化型花岗岩浆中硫以S+6形式为主,而在还原型花岗岩浆中硫以S-2形式为主。因此可以用岩浆中SO2的含量作为划分花岗岩浆的氧化状态的标志,凡是SO2>250×10-6的属于氧化型花岗岩浆,反之凡是SO2<250×10-6的则为还原型花岗岩浆。Luhr[7]对中酸性岩浆中硫的形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氧逸度比Ni-NiO缓冲线高1个对数单位(logfo2=Ni-NiO+1)的岩浆结晶时,

现硬石膏和磁黄铁矿共存的现象;而氧逸度高于此条件的岩浆则仅会结晶出硬石膏。进一步的研究[5]证明,当岩浆氧逸度高于Ni-NiO+1时,岩浆中大多数的硫都呈高价态(S+6),即以硫酸盐的形式出现。因此,可以把Ni-NiO+1作为岩浆氧化与还原的界限。Streck等[8]指出大多数斑岩铜矿母岩浆的氧逸度为Ni-NiO+2或更高,因此产斑岩铜矿的岩浆应属氧化型岩浆,而且在其结晶过程中

Ξ 收稿日期:2000207226;修回日期:20002122221E2m ail:lzq@https://www.360docs.net/doc/ed4359519.html,

3基金项目:博士后基金项目“氧化性岩浆作用———斑岩铜矿形成的关键因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热液矿床矿化剂地球化学”

(编号:49925309)资助1

 作者简介:王奖臻(19592),男,河北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矿床地质研究1

可以形成岩浆成因硬石膏。但是由于硬石膏很容易被后期作用所破坏,因此很难在斑岩铜矿中发现岩浆成因硬石膏。另一些研究[911]发现,与斑岩铜矿有关的氧化型长英质岩浆中晶出的磷灰石内往往含有较高的SO3,而且这些磷灰石中SO3的分布不均匀,内核的含量较高达1%,外壳的含量较低仅为0.2%。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岩浆结晶过程中,硫达到过饱和前富含硫酸盐,此时结晶出富SO3的磷灰石内核;而硫达到过饱和后有硫酸盐结晶,降低了岩浆中SO3的含量,此时晶出贫SO3的外壳。因此磷灰石中SO3的含量可以作为判断岩浆氧化状态以及含矿性的标志。上述这些现象进一步说明,斑岩铜矿床的母岩浆氧化状态较高,并且硫的含量也较高。

Lynton等[12]的研究表明,铜在磁黄铁矿和中酸性硅酸盐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大于550。因此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如果氧逸度较低,其中的硫呈S-2;那么当硫达到饱和后,就会晶出磁黄铁矿等硫化物或发生硫化物熔体的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岩浆中绝大多数的铜将进入磁黄铁矿或硫化物熔体中而发生分散,从而阻碍了斑岩铜矿的形成。如Can2 dela[13]通过计算得出,若原始含硫、铜分别为1000×10-6和20×10-6的安山质岩浆,在结晶过程中,若有磁黄铁矿晶出,那么岩浆中98%的铜将进入磁黄铁矿而发生分散,仅有1.8%进入热液。相反,如果岩浆处于氧化状态,其中的硫主要呈S+4;那么当硫达到饱和后,不会形成硫化物而是形成硬石膏。铜并不进入硬石膏,而是仍然留在岩浆中,并最终进入流体而用于成矿。Sillitoe[14]根据对世界范围内大型热液铜—金矿床的研究成果,指出氧化型岩浆是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另一些研究者则认为[15,16],岛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床往往富含金和铂族元素,这也与岩浆具有较高的氧化状态有关。

2 岩浆中硫的溶解度及硫来源的研究硫是斑岩铜矿的重要矿化剂,因此岩浆中硫的溶解度及硫含量是重要的控矿因素之一。实验研究[5,7]表明,未经演化的玄武质岩浆中硫的溶解度为1000×10-6。普通钙碱性英安质—流纹质岩浆中硫的溶解度为200×10-6300×10-6,而产斑岩铜矿的氧化型钙碱性岩浆中硫的溶解度较高[17,18],可以达到500×10-6。实验研究[1922]还表明岩浆中硫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氧化状态以及FeO t(全铁)的含量有关。岩浆的温度及铁含量越高,硫的溶解度也越高。压力对硫溶解度的影响尚有争论,一些实验结果[1921]表明压力越高,硫的溶解度也越高;但是另一些实验结果却表明,硫的溶解度与压力成反比[22],或者硫的溶解度随压力降低而呈指数倍升高[23]。到底那一种结论正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氧逸度对硫溶解度的影响比较复杂,一些研究[24]表明当岩浆的氧逸度处于MFQ至MFQ+1的范围内时硫的溶解度最低,而在其他氧逸度条件(更氧化或更还原)下,硫的溶解度都会升高。

有些研究者认为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岩浆中的硫除来自地幔深处外,尚有一部分“额外”来源。即认为来自海水硫酸盐及海底岩石中的硫化物[25,26];来自岩浆通道附近的蒸发岩层[27];或者由岩浆混合作用所带来[28]。对现代火山作用的研究结果[2931]已经证明,当中酸性岩浆在岩浆房中冷却结晶时,如果有更高温度的玄武质岩浆的底垫(underplating)、混合,那么后者就可以向前者释放大量富含硫的挥发份,即为其提供“额外”硫。

3 岩浆中氯的分配系数、含量及其对成矿的重要性

长期以来,Burnham和Candela等认为[32,33]氯在流体及长英质熔体之间的分配系数(D Cl)在40左右,并且不随岩浆温度压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然而近年来的实验研究[3436]发现,D Cl强烈地受岩浆成分以及体系温、压条件的影响,随着这些条件不同, D Cl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变化于0.8117之间)。D Cl 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D Cl与压力的关系比较复杂,在压力小于200MPa的情况下,D Cl与压力呈斜率较大的线性正相关;在压力为200600MPa的条件下,D Cl随压力升高而略有增大;当压力大于600 MPa时,D Cl随压力的增大而急剧减小。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熔体的Al2O3、Na2O及K2O含量对D Cl有很大影响,当熔体的Al2O3/(Na2O+K2O)比值近于1时,D Cl最大,当这一比值升高或降低, D Cl均减小。此外,岩浆中的F及CO2含量对D Cl也有影响,D Cl随岩浆中F及CO2含量的增大而降低。Shinohara[37]的实验研究进一步表明,若酸性岩浆在大于临界压力(0.15GPa)的条件下结晶,则最初分离出的超临界流体具最大的D Cl,随结晶作用的进行,D Cl逐渐减小。但是如果岩浆在低于临界压力的条件下结晶,则D Cl不随结晶作用的进行而发生变化。

515

第4期 王奖臻等: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氯在岩浆中的溶解度也与岩浆的成分有关。Metrich 等[38]曾报道,在800℃和100MPa 条件下,流纹岩浆中氯的溶解度为2720×10-6,响岩质熔体的为6270×10-6,而碱性流纹质岩浆的为8960×10-6。可见氯的溶解度随岩浆碱性程度的增大而升高。另外一些研究结果[3941]表明,氯的溶解度随岩浆基性程度的降低而降低,而随岩浆(Al +Na +Ca +Mg )/Si 摩尔比值的升高而升高。此外氯的溶解度还与压力有关,随压力的升高而略有升高。

氯对成矿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它在铜迁移中的重要性。业已证明,在岩浆结晶过程中,当水达到过饱和后会出现三个相,即结晶相、熔体相和以水为主

的流体相。由于铜在高温(>400℃

)下呈氯络合物形式迁移,因此当流体相出现后,铜在流体及熔体相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氯在这两个相中的分配系数及岩浆中氯的初始含量。分配到流体相中的氯越多,则进入到流体相中的铜也越多,成矿的可能性也就越大。Cline 等[42]利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典型

钙碱性岩浆形成斑岩铜矿的可能性。他们指出,熔体中的初始氯含量对成矿有重要影响,如果岩浆的Cl/H 2O 比值从0.03提高到0.1,则其成矿能力提

高5倍多。含矿斑岩中黑云母的氯含量普遍比不含矿斑岩中黑云母的高的事实[43],也证明了氯在矿床形成中的作用。其次氯的存在可以增加流体相的出溶能力[3941]。如在0.2GPa 和800℃条件下,不含氯的花岗岩浆中水的出溶,必须要等到H 2O 的含量达到5%6%时才会发生;而如果岩浆含0.26%的氯,那么当水的含量达到1%时就会发生出溶作用。一般情况下,出溶作用越早对成矿越有利(见后)。因此,岩浆中氯的含量越高,其成矿的可能性越大。

4 水与成矿关系的研究

中酸性岩浆中初始水的含量为2.5%6.5%,平均值为3.0%。岩浆中初始水的含量固然对矿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44],但是岩浆结晶过程中,达到水过饱和状态并发生流体相的出溶作用的早晚,对[45]。因为在结晶时铜可以进入铁镁硅酸盐矿物中,所以如果岩浆很晚才达到水过饱和,那么岩浆中的铜就会大量进入结晶相而发生分散。相反如果岩浆较早达到水过饱和并发生流体相的出溶,就能使更多的铜进入流体相并用于成矿。岩浆能否较早达到水过饱和状态,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岩浆的初始水含量较高;另一个是结晶时压力的大小,因为岩浆中水的溶解

度与压力呈正比,因此如果岩体定位较浅(压力较小),将有利于流体的出溶。例如对于初始水含量为2.5%的安山岩浆来说,若在8km 深处结晶,则要到59%的熔体结晶后才能达到水过饱和;而若在4km 处结晶,那么只要有39%的熔体结晶便可达到水过饱和。

岩浆中水的溶解度也受成分的影响。Webester [35]的实验结果表明,酸性岩浆中水的溶解度按强碱性花岗岩、偏碱性花岗岩、正长石花岗岩的顺序降低,即随碱性程度的降低而降低。也有人报道[46],花岗岩浆中钠含量的升高或铝含量的降低,可以提高其水的溶解度。此外,前已述及岩浆中氯等挥发份的多少也会影响水的溶解度。因此在相同的温压条件下,不同成分的岩浆,水的溶解度也不相同,达到水过饱和的时间也有差别。

此外,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如果有外来水的加入,也会对流体的出溶产生影响。Strees 等[47]报道,加拿大巴宾(Babine )湖地区与斑岩铜矿床有关的岩浆在地下深处发生结晶分异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一些研究者[48]发现,在某些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有深层卤水的加入。外来水的加入提高了熔体的水含量,从而促进了流体相的出溶。

5 蚀变作用的深入研究

近年来在斑岩铜矿中发现了一些新的蚀变类型。在美国Ann -Mason 斑岩铜矿形成过程中,钾质蚀变之后由于钠钙活度的升高,从而形成了更长石—阳起石—榍石蚀变组合,Dilles 等[49]称之为钠钙蚀变。这种蚀变从早先结晶的石英二长岩中淋滤出铜和铁并用于成矿,因此钠钙蚀变增大了矿床的规模。在世界上其它几个斑岩铜矿床中也发现有钠钙蚀变[50]。斑岩铜矿床的另一种新发现的蚀变是磁铁矿蚀变相[28,51]。这种蚀变发生于热液蚀变的最早期,形成磁铁矿—角闪石—斜长石组合。磁铁矿蚀变都发育于氧化状态较高的岩浆—热液体系中[33],而造成高氧化状态的岩浆—热液体系的机制有两种:一种是由氧化状态较高的岛弧岩浆演化而成[3];另一种是正在冷凝的长英质岩浆受到玄武质岩浆的底垫作用所致[29]岩铜矿也发育磁铁矿蚀变相,浆底垫作用有关。

6 成矿岩浆的起源及成矿物质来源

Bouse 等[52]详细研究了美国亚丽桑那州晚白垩

6

15 地球科学进展 第16卷

—早第三纪火成岩及相关的斑岩铜矿床的物质来源。他们认为成矿岩浆是由该地区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部分熔融形成的,在岩浆形成过程中,来自地幔深处的玄武质岩浆的内垫作用(intraplate)所带来的热量对部分熔融的发生有重要意义,但地幔物质的加入却很微弱,因此由这种方式形成的岩浆以及相应矿床的物质主要来自地壳。Lang等[53]根据对亚丽桑那州南部拉拉米期和侏罗纪斑岩的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认为,产斑岩铜矿的岩浆经历了两个形成阶段。第一阶段是来自下伏俯冲板片释放出的流体交代以角闪质岩石为主的下部地壳,第二阶段由玄武质岩浆的内垫作用引起部分熔融,形成岩浆。由于在流体交代过程中,可以使大范围内岩石中的硫化物不稳定而发生分解,同时将其中的铜等金属释放到熔体中。因而以这种方式形成的岩浆往往富含铜等成矿金属。他们还指出,含矿的拉拉米期斑岩与不含矿的侏罗纪斑岩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随时间的推移地幔物质的混染逐渐减弱,而后者却逐渐增强。因此能否形成含矿岩浆,主要取决于地幔交代作用的强度,而不在于地幔物质的加入与否。我国一些研究者[54]也强调地幔交代作用对斑岩铜矿床形成的重要意义。对于初始岛弧环境中的斑岩铜矿而言,母岩浆中有较多的幔源组分。McInnes 等[55]认为在这种环境中,来自俯冲板片的氧化性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并使其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富碱岩浆。由于有较多的地幔物质的加入,因此这些地区的斑岩铜矿往往含有较高的金或铂族元素。Solomon等[56]则提出,岛弧地区的斑岩铜矿床可能系由早先经历过部分熔融的地幔,再次发生部分熔融所形成的岩浆而形成的,即所谓的两阶段熔融模式。由上述可见在有关成矿岩浆的物质来源以及形成机制方面还存在很大分歧,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地幔交代作用与成矿岩浆之间的关系将是这方面的主要研究方向。

一般认为斑岩铜矿的成矿物质主要由岩浆从深处带来。但是,最近Force[57]根据美国滴泉山地区斑岩铜矿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区内元古代辉绿岩(总厚达450m)在受到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热液蚀变时有铜的迁出等事实,提出斑岩铜矿床中36%的铜,是在蚀变过程中从辉绿岩中淋滤出来的。Dilles 等[49]也提出,Ann-Masson斑岩铜矿中约1/3的铜是由热液从早已冷凝了的石英二长岩岩基中淋滤出来的这些新的认识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参考文献(R eferences):

[1] Ishihara S.The magnetite2series and ilmentite2series granitic

rocks[J].Mining G eology,1977,27:2932305.

[2] Ishihara S.The granitoid series and mineralization[J].Economic

G eology,1981,75th Anniversary Volume:4582484.

[3] Takagi T,Tsukimura K.G enesis of oxidized2and reduced2type

granite[J].Economic G eology,1997,92:81286.

[4] Whitney J A.Fugacities of sulfurous gases in pyrrhotite2bearing

magmas[J].American Mineralogist,1984,60:69278.

[5] Carroll M,Rutherford J M.The stability of igneous anhydrit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implications for sulfur behavior in the 1982El Chichon trachyandesite and other evolved magmas[J].

Journal of Petrology,1987,28:7812801.

[6] Carroll M R,Rutherford M J.Sulfide and sulfate saturation in

hydrous silicate melts[J].Journal of G eophysics Researcher, 1985,90:C6012612.

[7] Luhr J F.Experimental phase relations of water2and2sulfur2satu2

ratured arc magmas and the1982eruptions of El Chichon volcano [J].Journal of Petrology,1990,31:107121114.

[8] Streck J M,Dilles J H.Sulfur evolution of oxidized arc magmas

as recorded in apatite from a porphyry copper batholith[J].G eolo2 gy,1998,26:5232526.

[9] Imai A,Listanco E L,Fujii T.Petrologic and sulfur isotopic sig2

nificance of highly oxidized and sulfur2rich magma of Mt.

Pinatubo,Philippines[J].G eology,1993,21:6992702.

[10] Peng G,Luhr J F,Mc G ee J J.Factors controlling sulfur con2

centrations in volcanic apatite[J].American Mineralogist,1997,

82:121021224.

[11] Piccoli P,Candela P.Apatite in felsic rocks:A model for the es2

timation of initial halogen concentrations in the Bishop Tuff

(Long Valley)and Tuolumne lntrusive suite(Sierra Nevada

batholith)magmas[J].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s,1994,

294:922135.

[12] Lynton S J,Candela P A,Piccoli P M.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partitioning of copper between pyrrhotite snd a high silica

rhyolitic melt[J].Economic G eology,1993,88:9012915. [13] Candela P A.Magmatic ore2forming fluids:Thermodynamic and

mass transfer calculation of melt concentrations[J].Review Eco2

nomic G eology,1989,4:2032221.

[14] Sillitoe R H.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s of the largest porphyry

copper2gold and epithermal gold deposits in the circum2Pacific re2

g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1997,44:3732

388.

[15] Tarkian M,Stribrny B.Platinum2group elements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a reconnaissance study[J].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9,65:1612183.

[16] G ammons C H,Bloom M S,Yu Y.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 hydrothermal geochemistry of platinum and palladium,I,

Solubility of platinum and palladium sulphide minerals in NaCl/

H2SO4solutions at300℃[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2

ta,1992,56:388123894.

715

第4期 王奖臻等: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17] Pasteris J D.Mount Pinatubo volcano and“negative”porphyry

copper deposits[J].G eology,1996,24:107521078.

[18] Whitney J A,Stomer J C.Igneous sulfides in the Fish canyon

tuff and the role of S in calc2alkaline magmas[J].G eology,

1983,11:992102.

[19] Mysen B O,Popp R K.Solubility of sulfur in CaMgSi2O6and

NaAlSi3O8melts at high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withcontrolled

O2and S2[J].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1981,280:78292.

[20] Mathez E A.Sulfur solubility and magmatic sulfides in submarine

basalt glass[J].Journal of G eophysical Research,1976,81:

426924276.

[21] Carroll M R,Rutherford M J.Sulfur solubility and anhydrite

saturation in hydrous magmas[J].Lunar Planet Science Conffer2

ence,1984,XV:1392140.

[22] Wendlandt R F.Sulfur saturation of basalt and andesite melts at

high pressures and temperatures[J].American Mineralogist,

1982,67:8772885.

[23] Mavrogenes J A,O’Nell H St C.The relative effects of pres2

sure,temperature and oxygen fugacity on the solubility of sulfide

in mafic magmas.[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9,

63:117321180.

[24] Carroll M R,Webster J D.Solubilities of sulfur,noble gases,

nitrogen,chlorine,and fluorine in magmas[J].Reviews in Min2

eralogy,1994,30:2312271.

[25] Sasaki A,Ishihara S.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mag2

netite2series and ilmenite2series granitoids in Japan[J].Contri2

butions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79,68:1072115. [26] Ishihara S,Sasaki A.Sulfur isotopic ratios of the magnetite2se2

ries and ilmenite2series granitoids of the sierra Nevada

batholith—a reeconnaissance study[J].G eology,1989,17:7882

791

[27] Rye R O,Luhr J F,Wasserman M D.Sulfur and oxygen iso2

topic systematics of the1982eruptions of El Chichon volcano,

Chiapas,Mexioco[J].Journal of Vocanology and G eothermal

Research,1984,23:1092123.

[28] Arancibia O N,Clark A H.Early magnetite2amphibole2plagio2

clase alteration2mineralization in the Island Copper porphyry cop2 per2gold2molybdenum deposit,British Columbia[J].Economic

G eology,1996,91:4022438.

[29] Hattori K.High2sulfur magma,a product of fluid discharge from

underlying mafic magma:evidence from Mount Pinatubo,Philip2 pines[J].G eology,1993,21:108321086.

[30] Sigurdsson H.Pre2eruption compositional grasients and mixing

of andesite and dacite magma erupted from Nevado del Ruiz Vil2

cano,Colombia in1985[J].Journal of Vocanology and G eother2

mal Research,1990,41:1272151.

[31] Pallister J S.A basalt trigger for the1991eruptions of Pinatubo

volcano?[J].Nature,1992,356:4262428.

[32] Burnham C W,Ohmoto https://www.360docs.net/doc/ed4359519.html,ter2stage processes of felsic mag2

matism[J].Mining G eology(Special Issue),1980,8:1211. [33] Candela P A.Toward a thermodynamic model for the halogens

in magmatic systems:Anapplication to melt2vapour2apatite equi2

libria[J].Chemical G eology,1986,57:2892301.

[34] Webster J D.Fluid2melt interaction involving Cl2rich granites:

Experimental study from2to8kbar[J].G eochimica et Cos2

mochimica Acta,1992,56:6592678.

[35] Webster J D.Water solubility and chlorine partitioning in Cl2rich

granitcsystems:Effects of melt composition at2kbar and800℃

[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2,56:6792687. [36] Webster J D,Holloway J R.Experimental constrains on the par2

titioning of Cl between topaz rhyolite melt and H2O and H2O+

CO2fluids:New implications granitic differentiation and ore de2

position[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88,52:2

09122105.

[37] Shinohara H.Exsolution of immiscible vapor and liquid phases

froma crystallizing silicate melt:Implications for chlorine and

metal transport[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4,

58:521525224.

[38] Metrich N,Rutherford M J.Experimental study of chlorine be2

havior in hydrous silicic melts[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2,56:6072616.

[39] Webster J D.Exsolution of Cl2bearing fluids from chlorine2en2

riched mineralizing granitic magmas and implications for ore met2

al transport[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7,61:

101721030.

[40] Webster J D.Chloride solubility in felsic melts and the role of

chloride in magmatic degassing[J].Journal of Petrology,1997,

38:179321807.

[41] Webster J D,Rebbert C R.G eochemical evidence of fluid satu2

ration in felsic magma determined through experimental investi2

gation of H2O and Cl solubity in F2enriched rhyolite melts[J].

Contribution to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1998,132:1982207.

[42] Cline J S,Bodnar R J.Can economic porphyry copper mineral2

ization be generated by a typical calc2alkaline melt?[J].Journal

of G eophysical Research,1992,96:811328126.

[43] Müller D,Groves D I.Direct and indirect association between

potassic igneous rocks,shoshonite and gold2copper deposits[J].

Ore G eology Reviews,1993,8:3832406.

[44] Candela P A,Piccoli P M.Moldel ore2metal partitioning from

melts into vapor and vapor/brine mixtures[A].In:Thompson J

F H,ed.Magmas,Fluids,and Ore Deposits[C].Ottawa:Min2

era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1995.1012127.

[45] Roedder E.Fluid inclusion evidence for immiscibility in magmat2

ic differentiation[J].G 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992,

56:5220.

[46] Oxtoby S,Hamilton D L.The discrete association of water with

Na2O and SiO2in NaAl silicate melts[J].Contrib Mineral

Petrol,1978,66:1852188.

[47] Sheets R W,Nesbitt B E,Muehlenbachs K.Meteroic water

component in magmaric fluids from porphyry copper mineraliza2

tion,Babine Lake area,British Columbia[J].G eology,1996,

24:109121094.

[48] Bowman J R,Parry W T,Kropp W P,et al.Chemical and iso2

topic evolution of hydrothermal solutions at Bingham,Utah[J].

815 地球科学进展 第16卷

Economic G eology ,1987,82:3952428.

[49] Dilles J H ,Einaudi M T.Wall 2rock alteration and hydrothermal

flow paths about the Ann 2Maso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Neva 2da —A 6km vertical reconstruction [J ].Economic G eology ,1987,87:196322001.

[50] Dilles J H ,Farmer G L ,Field C W.Sodium 2calcium alteration

by non 2magmatic saline fluid i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results from Y erington ,Nevada[J ].Mineralogical Association of Canada Short Cources Series ,1995,23:3092339.

[51] Fountain R J.G eological relationships in the Panguna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Bougainville Island ,New Guinea.[J ].Econom 2ic G eology ,1972,67:104921064.

[52] Bouse R M ,Ruiz J ,Tittley S R.Lead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late Cretaceous and Early Tertiary rocks and sulfide minerals in Arizona :Imlications for the sources of plutons and Metals in por 2phyry copper deposits [J ].Economic G eology ,1999,94:2112244.

[53] Lang J R ,Tittley S R.Isotopic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Laramide magmatic systems in Arizona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enesis of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J ].Economic G eology ,1998,93:1382170.

[54] Liu Xianfan ,Zhan Xinzhi ,G ao Zhenmin ,et al .Deep Xeno 2

lithes in alkali porphyry ,Liuhe Yunnan ,and implications to petrogenesis of alkali porphyry and associated mineralization.[J ].Science in China (Ser.D ),1999,29:4132420.[刘显凡,战

新志,高振敏,等.云南六合深源包体与富碱斑岩成岩成矿的关系[J ].中国科学(D 辑),1999,29:4132420.]

[55] McInnes B I A ,Cameron E M.Carbonated ,alkaline hybridizing

melts from a sub 2arc environment :Mantle wedge samples from the Tabar 2Lihir-tanga-Feni arc ,Papua New Guinea [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1994,122:1252141.

[56] Solomon M.Subduction ,arc reversal ,and the origin of por 2

phyry copper 2gold deposits in island arcs[J ].G eology ,1990,18:6302633.

[57] Force R https://www.360docs.net/doc/ed4359519.html,ramide alteration of Proterozic diabase :A likely

contributor of copper to porphyry systems in Dripping Spring Mountains area ,Southeastern Arizona [J ].Economic G eology ,1998,93:1712183.

RESEARCH PR OGRESS IN PORPH Y R Y COPPER DEPOSIT

WAN G Jiang 2zhen 1,2,L I Chao 2yang 1,HU Rui 2zhong 1

(1.O pen L aboratory of O re Deposit Geochemist ry ,Instit ute of Geochem ist ry ,CA S ,Guiyang 550002,

Chi na ;2.Chengdu U 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gdu 610059,Chi na )

Abstract :The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viewed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five as 2pects :(1)It has been proved that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is related to oxidized 2type granite magma.And some new symbol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redox state of magmas have been established.(2)The contents and solubility of sulfur and chlorine in magma are very important to the mineralization of porphyry copper de 2posit.(3)It has been illustrated that the earlier reached the oversaturation of water during magmatism ,the more advantageous for the mineralizatuon.(4)Mantale metasomatism and magma mix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rigin of the magma which relate to the deposit.(5)Some new kinds of alteration in the deposit ,such as magnetite alteration facies and Na 2Ca alteration ,have been discovered and studied.

K ey w ords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Mineralization ;Research progress 1

9

15第4期 王奖臻等:斑岩铜矿研究的若干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的主要地质特征: (1)与岩体的关系: 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 而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如江西德兴朱砂红岩体0.02 km2),也有达十余平方公里的。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项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较有利,岩石常具有斑状结构,岩体内外伴有角砾岩带,有的矿化角砾岩筒是主要的开采对象。 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典型的斑岩铜矿床从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尤以中新生代占绝对优势。 (2)围岩蚀变特征: 矿床的围岩蚀变很发育,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有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1)钾化带(钾质蚀变带);(2)石英绢云母化带;(3)泥化带(粘土化带);(4)青盘岩化带;上述四个带在一个矿床中不一定都存在,可以是其中某一两个带特别发育,围岩蚀变呈带状分布的特点,可作为寻找斑岩铜矿的有效标志。金属矿化分布在岩体内或部分在岩体内,部分在岩体外,石英绢云母带常为主要的矿化带。 (3)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也有呈致密块状、角砾状的等等。矿石品位一般较低,但矿化均匀。矿化明显分带,片矿化向外为:Mo—Cu、Cu—Mo、Pb-Zn、Au。 (4)地质构造环境:岛弧,特别是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岩浆弧环境钙碱系列的安山岩带有利于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矿床多分布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过渡带相对隆起的一侧,一般为深-大断裂带及其上盘。 (5)成矿作用: 当岩浆侵位于地壳浅部时快速冷凝结晶而形成斑状中酸性次火山岩体。随后,深部岩浆房中析出的含矿流体迅速上升至次火山岩体的上部,并因减压沸腾形成细脉浸染状矿化或发生隐爆形成角砾岩筒。在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围岩时也可形成矽卡岩型矿化。岩浆和气液流体的上升可引发地下水的对流循环,使围岩中的矿质及硫活化并参与成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

斑岩铜矿的找矿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斑岩铜矿的找矿 , , 铜矿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缺口最大的金属之一。我们认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根本解决铜的紧缺问题必须也只能是立足国内。 1斑岩型铜矿是当前重要的找矿类型之一 众多矿床学家在研究世界铜矿找矿现状,认为斑岩型铜矿是当前最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采选条件好,生产成本低三个特点。从国外统计的铜矿储量大于500万吨以上的49个铜矿床,斑岩铜矿有26个,占53%。世界上著名的三大斑岩铜矿巨型成矿带都延伸到我国境内,古亚洲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乌兹别克,经巴尔哈什湖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北部,蒙古和黑龙江至苏联远东地区。环太平洋斑岩铜矿成矿带分东西两个成矿带,东成矿带主要分布南、北美洲的西海岸;西成矿带,在亚洲大陆东部和沿海,又可分为内、外两个成矿带:内带属岛弧带,北起堪察加经日本、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西伊里安、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至澳大利亚东海岸,外带北自俄罗斯楚科奇半岛延至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至赣东北。地中海(或特提斯—喜马拉雅)斑岩铜矿成矿带,西起西班牙,经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西部,延至我国青海、西藏,再向南东方向伸入缅甸境内。 基于上述理由,70年代掀起了全国“斑岩铜矿”的找矿热潮,从而发现了西藏玉龙、马拉松多、多霞松多,内蒙乌努克吐山等一批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江西德兴铜厂、富家坞、朱砂红,黑龙江多宝山进一步研究和重新勘探,大幅度地增加了铜矿储量,扩大了矿床远景。应该说找矿研究的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巨大的。 80年代后,世界斑岩型铜矿的找矿仍有不断发现,如智利埃斯康迪达(Escon dida)、印度马兰杰坎德(Malanjkhand)、菲律宾勒班陀(Lepanto)“远东南”(FS E)特大型—大型斑岩铜矿床和富金铜矿床。我国的斑岩型铜矿找矿虽有所进展,如长江中下游某些矽卡岩铜矿床中伴有斑岩型铜矿化,构成多位一体矿床,或成矿系列。但总的说来,没有发现规模大、条件好的可供建设的斑岩铜矿床。就是原已勘查的一些大型斑岩型铜矿也尚未计划上马,究其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斑岩铜矿品位低。例如江西德兴铜厂铜平均品位%,富家坞含铜平均品位%;朱砂红铜平均品位%;黑龙江多宝山铜矿铜平均品位为%;内蒙乌奴克吐山铜矿铜平均品位%;西藏玉龙铜矿铜品位%~%;马拉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多霞松多铜矿铜平均品位%。此外,不少的斑岩型铜矿床由于气候、地形等条件差,尚难利用。 2斑岩型铜矿的富矿 综上可知,斑岩型铜矿的开发程度受其矿床质量制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斑岩铜矿床有否富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是决定能否建设上马的关键。 (1)就斑岩铜矿成矿带的一些大型—特大型斑岩铜矿床,在矿体形成后,常形

铜矿的选矿方法

1.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 2.有些人错过了,永远无法在回到从前;有些人即使遇到了,永远都无法在一起,这些都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 3.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它的青春美。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铜矿选矿 浸染状铜矿石通常采用一段磨矿,细度-200 网目约占50%~70% , 1 次粗选,2~3 次精选,1~2 次扫选的基本流程。如铜 矿物浸染粒度比较细,可考虑采用阶段磨选流程。处理斑铜矿大多采用 粗精矿再磨—精选的阶段磨选流程。先经一段粗磨、粗选、扫选,再 将粗精矿再磨再精选得到高品位铜精矿和硫精矿。致密铜矿石由于黄铜 矿和黄铁矿致密共生,黄铁矿往往被次生铜矿物活化,黄铁矿含量较高,难于抑制分选困难。分选过程中要求同时得到铜精矿和硫精矿。通常选 铜后的尾矿就是硫精矿。如果矿石中脉石含量超过20%~25% ,为得 到硫精矿还需再次分选。处理致密铜矿石,常采用两段磨矿或阶段磨矿,磨矿细度要求较细。 我公司采用独有的干法多层分级与湿法研磨工艺,逐步达到矿物单体解离,可以对斑铜矿采用一次浮选的工艺,大大缩短了选矿流程;浮选 采用集成快速浮选技术,改多次精选为一次精选,改多次扫选为一次扫 选。此方法对致密铜矿石的处理也更加有利。 我公司研制的铜矿高选择性捕收剂(JBY-T11)对硫化铜矿具有很好的选择性,特别适宜于处理细粒嵌布的铜铅锌矿的优先选铜工艺。在处理青海都兰铜铅锌多金属矿等多个矿山应用效果良好;另外,针对氧化型铜矿,我公司研制了强力活化剂JBY-Th23,能有效提高氧化铜矿的回收率,在多个矿山应用中,普遍能提高铜回收率1.0-5.0%。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3.石村不是很大,男女老少加起来能有三百多人,屋子都是巨石砌成的,简朴而自然。 4.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5.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6.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斑岩型矿床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 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 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的含义及特征 斑岩铜矿床(porphyry copper deposits)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 岩铜矿床10大特征: (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 (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 (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 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钥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 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铜和铜—钼矿床; (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 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 和偏基性(闪长斑岩)的侵人体有空间联系; (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 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 (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 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 (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

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 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 (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 可能性, (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 富集带 (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斑岩铜矿的时空分布 斑岩铜矿在时间上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的克拉通造山带(表1)。世界上90%的超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铜矿必备: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方向 专业·正版·实惠·神秘福利书籍在运输过程中如有破损请与我们联系矿业界保证每一位买家的权益中国斑岩铜矿的 勘查历史十分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探明了中条山铜厂峪、江西德兴、黑龙江多宝山等斑岩铜矿床。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的斑岩铜矿找矿获得了持续的突破,相继发现了新疆土屋、延东斑岩铜矿、云南普朗、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和雄村、甲玛斑岩铜矿(金)矿等超大型矿床。想知道斑岩铜矿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吗,阅读此文或点击链接购买此书吧。精装!彩图! 内容简介 中国斑岩铜矿复杂的成矿环境,特别是陆内造山带斑岩铜矿及印支期超大型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大大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本书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所处的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作了进一步的划分,探讨了各斑岩铜矿带的时空分布规律。在对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区域成矿规律进行系统硏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重点探讨了中国独特的碰撞和走滑造山环境斑岩铜矿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开展了成矿预测,

指出了找矿方向。本书中的“斑岩铜矿”,泛指其形成与花岗 岩类侵入体有直接成因联系的“斑岩型”铜矿、铜钼矿、铜金 矿等。本书可供从亊矿床学研究和矿产勘査的人员参考。 序 中国的斑岩铜矿,不论是成矿理论研究还是地质找矿,近年来都获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碰撞造山带斑岩铜矿的研究和找矿突破,进一步完善了斑岩铜矿的形成环境,丰富了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的斑岩铜矿形成环境复杂,全球古亚洲、特提斯-喜马拉雅、滨太平洋三大成矿域中的斑岩铜矿成矿带都延入中国,其形成环境多样,除洋壳俯冲形成的岛(陆缘)弧型斑岩铜矿外,山型斑岩铜矿在中国有较好的成矿条件和找矿潜力。《中国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这部专著,以国家科技支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 课题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专项研究项目为支撑,多省区联合,全面总结了全球及中国斑岩型铜矿研究进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斑岩铜矿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规律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斑岩铜矿形成环境有岛弧、陆缘弧、碰撞造山带和板内构造岩浆活化带等四类。其中,造山型斑岩铜矿又分为主碰撞期加厚地壳拆沉壳幔混熔岩浆斑岩铜矿和后碰撞构造转化期 大规模走滑断裂切割岩石圈诱发地幔岩浆上侵形成的斑岩 铜矿等两种形成机制。中国“斑岩型”铜(钼、金)矿具有产 出空间成带、形成时间多期、同一带内成矿时代大体相同的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斑岩型铜矿的特征及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斑岩型铜矿的基本地质特征以及近年来对斑岩型铜矿研究的一些进展。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产出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的来源;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及岩浆岩在成矿过程中的演化以及过渡岩浆的作用;最后介绍了多数人比较认可的一般成矿模式。 关键词斑岩型铜矿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成矿模式岩浆演化 斑岩型铜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矿床类型之一,约占世界铜总储量的50%以上。这类矿床存在4个特点:一大二贫三易选四露天。尽管其品味低,但其规模巨大,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选矿回收率高,并且常伴有Mo、Au、Ag等有益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一、斑岩型铜矿的地质特征 1.基本地质特征 斑岩型铜矿是与陆相次火山热液作用有关的矿床。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斑岩型铜矿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斑岩铜矿形成的时代主要集中在中、新生代,其次是古生代,前寒武纪斑岩铜矿床目前发现较少。斑岩铜矿矿床具有明显的线性分布特征,绝大多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分布都不是独立的,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常与同一类型的几个矿床共生。 2.围岩蚀变特征 斑岩铜矿在热液蚀变类型、强度和规模等方面变化很大,但是代表性的蚀变带普遍存在,并具明显的分带性。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模式,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依次为: 石英内核→钾化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 →似千枚岩化带( 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化带。 石英内核是早期岩浆结晶的产物;黑云母—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

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围绕和部分叠加在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金红石等;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的斜长石变化最为明显,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为高岭石。 二、全球分布特征及大地构造环境 从世界已知斑岩铜矿分布情况看,大致分为环太平洋、特提斯-喜马拉雅、古亚洲(中亚成矿带)3个全球性成矿域。夏斌等(2002)指出,环太平洋可分东西两带,东带主要分布在太平洋东岸的科迪勒拉和安第斯山脉;西带分内带和外带,内带从俄罗斯鄂霍茨克北缘,经我国东北东部、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外带从日本列岛经我国台湾、菲律宾、加里曼丹岛、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 板块理论建立之后,许多矿床学家试图用板块理论来解释斑岩铜矿的成因。斑岩铜矿可以在板块俯冲、碰撞和拉张环境下形成,其中,板块俯冲背景下形成的斑岩铜矿数量最多。 从斑岩铜矿在全球的分布来看,会聚板块边缘无疑是斑岩铜矿最重要的成矿背景;但有研究者认为,有利于斑岩铜矿成矿的构造环境并不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Richards等(Richards et al.2001)对智利北部Escondida 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研究,讨了斑岩铜矿的控制因素,总结了有利于斑岩铜矿形成的地质因素,其中,构造背景因素包括: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在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形成斑岩铜矿的现象在中国也有出现。辉钼矿Re-Os 同位素定年工作表明,中国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矿化发生在14 Ma 左右,在这一时期,该区已处于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侯增谦2003)。 三、成矿物质及成矿流体来源 1.成矿物质来源 尽管部分斑岩铜矿中存在铜来源于地层的证据,但岩浆来源的观

铜矿选矿厂新建项目可行性实施报告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项目名称:X年处理5万吨铜矿选矿厂新建项目 承办单位:X县X矿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原则及围 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国水污染防治法》 (3)《中华人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5)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6)国家计委计办投资[2002]15号《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7)《化工企业安全、卫生设计规》HJ/T22810-97 (8)《选矿厂尾矿设施设计规程》 (9)国务院《关于发布实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的决定》(国发[2005]40号) (10)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划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 (11)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12)中华人民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40号令 (13)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关于发布矿山生态环境

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06]109号) (14)X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5)X省经委《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发展纲要》 (16)《X省矿产资源规划》 (17)X省非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 2.编制原则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做到生产技术先进,工艺流程科学,设备选型合理,主要生产项目和公用附属设施协调,总布置符合工艺要求和安全消防规。 项目的供电、供水、供汽、通讯、采暖等按有关规和要求办理。同时以满足需要为原则,重视环境保护、安全消防及绿化等。 对项目的经济评价,按现行经济政策和财税制度进行评估,做到既符合政策,又符合实际。 3.编制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建设容、技术方案、设备选型、工程方案、节能环保、消防安全、项目实施进度、投资及财务评价等进行全面的经济论证。 1.3、项目概况 1.3.1、拟建地点 X省XX县查干屯格X村 1.3.2、建设规模 根据目前本公司资源的开采能力,确定项目建设规模为年处理5万吨

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

附件2 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 最低指标要求(试行) 铜矿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是指铜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铜矿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确定其最低指标要求如下: 一、“三率”指标要求 (一)开采回采率。 1.地下开采。 依据矿体厚度和铜(当量)品位的不同,铜矿开采回采率确定为75~92%间共9个指标要求(详见表1)。其中,铜为单一铜矿时按铜品位不同确定其开采回采率;当铜矿含有多种共伴生元素时,依据铜当量品位确定其开采回采率。 铜当量品位是指矿床铜品位与其伴生有价元素依据市场价格折算铜品位之和,其计算公式为: a当=a k+a1f1+a2f2+…+a i f i 式中:a当------铜当量品位,%; a k------主元素铜品位,%; a1a2…a i---有价副产元素品位,%; f1f2…f i---有价副产元素的换算系数; f(换算系数)=某一共伴生矿产品产值/铜矿产品产值。

表1 地下开采时开采回采率指标要求单位:% 2.露天开采。 大型铜矿山的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5%,对于中小型矿山或矿体形态变化大、矿体薄、矿岩稳固性差的矿山,其开采回采率不低于92%。

(二)选矿回收率。 根据矿石类型、结构构造类型、品位、粒度等不同的影响因素,矿选矿回收率应分别达到以下指标要求(详见表2)。 表2铜矿选矿回收率指标要求单位:%

(三)共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 国家鼓励铜矿山综合利用金、银、硫、铁等共伴生资源,根据铁的回收状态、铜品位和含硫品位的不同,确定其共伴生矿产资源(能够回收、利用的有价元素)综合利用率指标要求如表3。表3铜矿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指标要求单位:% 二、监督管理 (一)本指标要求是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监督管理铜矿山企业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重要依据。 (二)本指标要求是编制和审查铜矿山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设计的依据。新建或改扩建铜矿山的“三率”指标应达到本指标要求。 (三)现有生产矿山在本指标要求发布之日后的两年内达到本指标规定要求。对达不到本指标要求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达标的矿山企业,不予通过矿产开发利用年度检查。 受地区矿床特征、矿石性质和技术等客观条件限制达不到本指标要求的,矿山企业应说明原因,并提交具备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出具的论证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原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的

斑岩型矿床精编版

斑岩型矿床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 Py →、Au、Ag、Pb、Zn 多金属;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对斑岩型铜矿成因及找矿前景分析 斑岩型铜矿床是重要的铜矿类型,具有规模大、埋藏浅、成群成带出现,矿石易选,可综合利用元素多等特点,在已探明的铜储量中斑岩型铜矿居首位。近年来斑岩铜矿的发现与有关找矿实践与研究说明,斑岩铜矿在国内是一种比较重要的成矿类型,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本文通过对斑岩型铜矿形成的主要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探讨,并对斑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和前景进行了相关分析。 标签:斑岩型铜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前景 1斑岩铜矿床主要地质特征 (1)斑岩铜矿形成主要与钙碱性花岗岩类有关,成矿斑岩源于地幔、下地壳或洋壳物质的参与。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矿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含矿岩性成分范围较宽,可以是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斑岩体以小侵入体或次火山岩体产出,出露面积不大,一般小于1km2。矿化多集中在岩体顶部,岩体形态复杂,以岩株、岩筒状对成矿有利。 (2)斑岩铜矿形成环境主要以活动大陆边缘为主,其次为岛弧,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两板块接触缝合带是矿床形成的有利地区。矿床受区域断裂-构造带控制,故常呈带状分布。矿体常受次一级构造控制,即岩体和围岩中的微裂隙控制(层间裂隙、片理、原生裂隙等)。 (3)矿床的围岩蚀变很明显,蚀变范围可达几百米到几千米。常具明显的、有规律的水平和垂直的分带现象。多数情况自岩体中心向外可分为钾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盘岩化带。 (4)矿体形态主要受各种复杂地质条件控制,如侵入体的形态、接触面的形状和产状、成矿前的裂隙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斑岩型铜矿床一般矿化品位较低,形成深度较浅。但矿化均匀,矿化分带明显,矿石构造以细脉侵染状为主,也有致密块状、角砾状等。矿石选、冶性能好,矿床工业利用价值高。 2斑岩铜矿矿床成因 目前国内外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斑岩型矿床矿质和成矿热液是由中酸性岩浆在上侵过程及侵位后的结晶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等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析出,并在有利的部位富集成矿。斑岩铜矿成矿作用经历了早期岩浆阶段和晚期大气水阶段,然而在搬运和沉淀矿石的是早期岩浆热液还是晚期来自围岩的流体的认识上还存在争论,这一分歧也扩大到金属、S以及其它组分的来源方面,特别集中在成矿元素是源自结晶岩浆还是通过对流流体从围岩中萃取的。一种观点认为成矿元素Cu源于围岩,证据出自稳定同位素、热质输运数值模拟、流体包裹体以及围岩成矿元素降低场等方面的研究。

氧化铜矿的几种选矿方法

氧化铜矿石的选矿方法总结 常见的主要氧化铜矿物有: 孔雀石CuCO3·Cu(OH)2,含Cu57.5%,其可浮性较好,可用脂肪酸或羟酸钠直接浮选,也可用硫化钠硫化后用高级黄药浮选。硫化时,加硫酸铵有促进其硫化的作用。 蓝铜矿2CuCO3·Cu(OH)2,含Cu69.2%,其可浮性与孔雀石相近,只是硫化浮选时,硫化时间较长。 赤铜矿Cu2O,含Cu88.8%,可浮性与孔雀石相近。 硅孔雀石CuSiO3·2H2O,含Cu36.2%,其表面亲水性较强,也不容易被硫化钠等硫化剂所硫化。PH=4时,加硫化氢、硫化钠及硫酸铵,可以部分将其硫化,然后用高级黄药浮选。硅孔雀石能用脂肪酸捕收,但浮选性质与脉石相似,难于分选。近年来用羟肟酸及其他一些特殊的捕收剂,收到一些效果。 斜硅铜矿:一般呈蓝色或天蓝色,与黑铜矿、孔雀石、褐铁矿、石英等矿物共生。 磷铜矿:与孔雀石、硅孔雀石、褐铁矿和脉石等矿物关系密切,常分布在石英、白云石和褐铁矿的裂隙或表面,有时包裹褐铁矿以及脉石矿物。 水胆矾:Cu4SO4(OH)6 颜色为翠绿色、黑绿色甚至为全黑;灰绿色条痕;具有玻璃至珍珠光泽;硬度3.5~4,比重3.5~4;断口贝壳状到参差状,有一个方向的良好解理;属于易脆矿物,。不与盐酸酸作用。 常见的氧化铜选矿方法: 一、浮选法 1.硫化浮选法 这是处理孔雀石和兰铜矿这类氧化铜矿石的一种最简单,最普遍的方法。硅孔雀石和赤铜矿的硫化比较困难,因此当矿石中氧化铜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和兰铜矿时,可采用硫化浮选法。 硫化时硫化钠用量可达1~2kg/t。由于硫化生成的薄膜不稳固,经强烈搅拌容易脱落,而且硫化钠本身易于氧化,所以在使用硫化钠时应分批加入。另外,孔雀石和兰铜矿的硫化速度较快,故在实践中进行硫化时常不需要预先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大陆环境含Au岩浆系统以富B花岗闪长斑岩为主,常与矿前闪长岩密切共生。Sr-Nd-Pb同位素显示,含Au岩浆主要来源于上部地壳,但曾与幔源岩浆发生相互作用。金属Au部分来源于上地壳,部分来源于地幔岩浆。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显示各具特色的蚀变类型和蚀变分带,其中,斑岩型Cu(-Mo,-Au)矿热液蚀变遵循Lowell and Guilbert模式;斑岩型Mo矿主要发育钙硅酸盐化、钾硅酸盐化和石英-绢云母化;斑岩型Pb-Zn矿主要发育绿泥石-绢云母化和绢云母-碳酸盐化,缺乏钾硅酸盐化;斑岩型Au矿强烈发育中度泥化。斑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初始为高温、高fO2、高S、富金属的岩浆水,由浅成侵位的长英质岩浆房在应力松弛环境下出溶而来,晚期有天水不同程度地混入。Cu、Mo、Pb-Zn 通常沉淀于流体分相和流体沸腾过程中,而Au则主要沉淀于岩浆-热液过渡阶段。 斑岩型矿床过去又称为“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近年来,又发现了斑岩钨矿(据统计有1/3的斑岩钼矿中均含钨,而所有斑岩钨矿中均含钼)、斑岩锡矿(玻俐维亚一个锡矿床,五十年代集中开采脉状富锡矿体,1979年发现斑岩中有蚀变和角砾岩化,普遍含Sn 0.2-0.3%,紧接此成矿带的秘鲁也发现了巨型的斑岩锡矿,矿石品位Sn 0 .05-0 .08%,储量约180 x106t)、斑岩金矿以及斑岩铅、锌矿床等。上述矿床在我国南岭等地区也有分布。它们的特点如下:①矿床规模大,如斑岩铜矿是当前世界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占世界已探明铜储量的一半;②埋藏浅,易于开采;③矿床常呈带状分布,这和斑岩体受一定构造带控制有关;④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均匀;⑥矿石成分简单,易选;⑥可供综合利用的矿产多,除Cu、MO、W、Sn、Pb、Zn外,尚可综合利用Au、Ag、Se、Te、Re等元素。

斑岩铜矿介绍

斑岩型矿床总结 斑岩型矿床 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主要以铜、钼为主,也有斑岩钨矿(含钼)、斑岩锡矿。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岩体时代一般较年轻,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 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埋藏浅,易开采,矿石成分简单,易选,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斑岩型铜矿床 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全岩均匀矿化、埋藏浅、适于露采、规模大、选矿回收率高为特征。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等特点,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铜矿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 1.岩浆岩条件 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 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 研究表明,最具成矿潜力的含矿斑岩,通常具有埃达克质岩浆亲合性,显示埃达克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高SiO2,高AL2O3,极度富集Sr,极度亏损Y和轻稀土。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铜矿特征及找矿标志 一、铜矿地质概述 铜系典型的亲硫元素,在自然界中主要形成硫化物,只有在强氧化条件下形成氧化物,在还原条件下可形成自然铜。 目前,在地壳上已发现铜矿物和含铜矿物约计250多种,主要是硫化物及其类似的化合物和铜的氧化物、自然铜以及铜的硫酸盐、碳酸盐、硅酸盐类等矿物。其中,能够适合目前选冶条件可作为工业矿物原料的有16种: 自然元素:自然铜(含铜近100%),一般见于硫化矿床的氧化带。在陆相玄武岩的气孔或裂隙中常见到自然铜的产出,但能构成工业规模的自然铜矿床却极其罕见。不过,美国元古代变质的玄武质火山岩系中,却产有以自然铜为主的基韦诺超大型铜矿,成为了铜矿床的特例。在我国,湖南麻阳铜矿也是一个以自然铜为主的铜矿床,只是其类型为砂岩型,规模为中型。 铜的硫化物:黄铜矿(含铜34.6%,括号指铜含量,下同)、斑铜矿(63.3%)、辉铜矿(79.9%)、铜蓝(66.5%)、方黄铜矿(23.4%)、黝铜矿(46.7%)、砷黝铜矿(52.7%)、硫砷铜矿(48.4%)。但辉铜矿和斑铜矿可以是原生成矿作用的产物,亦可为氧化次生富集的产物。若为次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则辉铜矿可为烟灰状,且多与孔雀石等矿物共生。 铜的氧化物:赤铜矿(88.8%)、黑铜矿(79.9%);铜的硫酸盐、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孔雀石(57.5%)、蓝铜矿(55.3%)、硅孔雀石(36.2%)、水胆矾(56.2%)、氯铜矿(59.5%)。它们均为原生铜矿物或含铜高的岩石经氧化作用形成的。 目前选冶铜矿物的原料主要是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孔雀石等。按选冶技术条件,将铜矿石以氧化铜和硫化铜的比例划出三个自然类型。即硫化矿石,含氧化铜小于10%;氧化矿石,含氧化铜大于30%;混合矿石,含氧化铜10%--30%。 铜矿床的类型主要有:斑岩型铜矿、铜镍硫化物型铜矿、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层状铜矿(火山岩型铜矿、砂、页、砾岩型铜矿、碳酸盐型铜矿)、矽卡岩型铜矿和热液脉型铜矿。 二、找矿标志 1、氧化铜矿物。由于原生铜矿物、含铜高的蚀变岩石、古炼铜渣易于氧化,形成格外醒目的翠绿色孔雀石(俗称铜绿)、天蓝色的蓝铜矿(俗称石青)、赤红的赤铜矿、烟灰状的辉铜矿、靓蓝色的斑铜矿等,它们是很好的找铜矿标志。 2、特征植物。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牙刷草和云南开紫花具紫红茎的葡匐草,是很好的找铜矿植物。 3、蚀变组合。如青盘岩化-黄铁绢英岩化-泥化-钾化-硅化、红层(火山红层或砂页岩红层)中的退色化等都是很好的找铜标志。 3、火山机构、细碧-角斑质火山凝灰岩、喷流沉积岩(铁锰硅质岩、铁碧玉岩、层纹状硅质岩)、红层中的浅色砂(砾)岩、矽卡岩、超基性岩、中-中酸性斑岩、迭层石硅质细腻白云岩、含炭的火山凝灰岩层等都是找铜的最好对象。 4、对于斑岩铜矿,一般它是大吨位低品位的矿床,一直是人们寻找的主要对象。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寻找斑岩铜矿一要看其是否具备露采条件,二要关注其是否具有次生富集带,三要看其是否伴生有较高的金、银、钼元素。如果不便露采又不具高品位的次生富集带,且金、银、钼含量低的话,则因其品位过低而成为呆矿,暂难为人们所利用,因其占用大量的勘查资金,可使矿业公司陷入困境。 5、铜元素的化探异常及其与钼、金、银、铅、锌、铁、锰等综合异常。 6、物探异常。激电(高极化)、电阻率(低电阻)、重力(高重力)可直接反映出铜矿体的存在,磁法异常可圈出火山机构、中-中酸性岩体接触带、超基性岩带来,重力低可圈出

斑岩型矿床

第一章斑岩型矿床 1.斑岩矿床和玢岩铁矿的概念、地质特征、矿床特征。 斑岩矿床:指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中酸性斑状岩浆侵入体有密切的关系、产于侵入体及其内外接触带的矿床,叫斑岩型矿床。 地质特征:(1). 矿床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分布于地槽褶皱区,受区域性深大断裂-构造带控制,常呈带分布。据统计,世界上中-新生代以来的斑岩铜矿,90%以上分布在大陆边缘或地台活化区中。 (2)含矿岩体:岩石系列:钙碱性为主;岩性:中性-中酸性-酸性;岩石类型:酸性:二长花岗斑岩为主,次为花岗斑岩;中酸性:花岗闪长斑岩,少量斜长花岗斑岩;中性:石英闪长斑岩,次为闪长玢岩。 (3)含矿构造存在断裂、裂隙和角砾岩体; (4)矿体围岩:①围岩的构造:构造发育对成矿有利,但不发育时,阻塞作用亦可成矿。②围岩的岩性:岩性不同,矿化不同,岩石化学性质对成矿具两方面影响。 (5)围岩蚀变: ①出现面型蚀变,范围几百-几千米。②蚀变分布具规律性,呈带分布、主要有五带。 (6)矿体特征: A. 矿体产出部位,有3种:①产于围岩中:沿围岩层间及裂隙充填、交代而成,有时进入围岩的角砾岩中。形态:脉状、板状、似层状。②产于岩体中:岩体全部或大部分矿化,主要产于角砾岩筒-原生裂隙中。形态:等轴状、柱状、脉状等。③既产于岩体内中又产于围岩中:呈带状、环状,最常见。B.矿化的明显分带性:矿物组合(元素)分带:自中心向外:Mt + Py + Cp →、Cp + Py +斑铜矿→、Cp +MoS →Py →、Au、Ag、Pb、Zn 多金属; 矿床基本特点:(1)矿床规模大,斑岩Cu占探明Cu储量的一半; (2)埋藏浅,易于开采; (3)矿床呈带分布,与斑岩体一同复构造控制; (4)矿石品位低,但矿化均匀分布; (5)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