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16 赵州桥

向阳小学陈芳【课文定位】

本单元五篇课文的主题内容是介绍我国神州大地的自然风光和著名建筑,以及世界各地的奇特景象。单元训练重点是承接第三单元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在深入研读这五篇课文后,不难发现它们虽然题材相同,但体裁各有不同:有的是状物,有的是写景,有的是游记;它们的篇章结构也有不同:有总分结构,也有按时间的推移展开叙述的等等。因此,我们对于这五篇课文的教学也应各有侧重。我主要向大家介绍《赵州桥》和《我躺在波浪上》两课的教学设计。

《赵州桥》是本单元的起始课。它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具体介绍了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的赵州桥。学生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在感受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同时,定能体会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这篇课文结构严谨,全文分三段:第一段总的写赵州桥的地理位置、桥名、设计者、建造年代;第二段分别从桥的独特设计和精美工艺两方面展开了具体描写,中间有一句极其简要的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段总结了赵州桥的历史地位——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这样的课文结构,有利于学生运用抓过渡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是训练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为了介绍赵州桥建筑工艺精美,用生动工整的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所有的……”这样的句式,把栏板上雕刻的龙的图案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传神。而最后一节只有一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历史地位。这样的语言值得学生反复诵读,背诵积累。

因此,学习本文不仅仅只是理解课文内容,还要通过《赵州桥》,掌握介绍著名建筑、迷人风光的本领。综上所述,《赵州桥》这篇课文应该精读,指导学生深入研读,细细品味。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理解并积累词语若干。

本课只有两个生字:“洨、隋”。学生在通读课文时,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可以读准字音。根据生字本身的特点,教学可以在字音和字形上有所侧重。如:“隋”这个字不仅要读准平舌音,还应提醒学生注意辨清字形。“洨”重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不要与它的形近字“绞、校”等混淆。通过与形近字比较辨析,让学生了解“洨”仅用于“洨河”名,因此是三点水。

虽然四年级不再出现生字表,但决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字词教学。高年级的字词学习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应养成遇到不认识或吃不准的字,主动查字典自主识字的习惯;并在课堂上适时展开交流。

另外,对于“雄伟、坚固、创举、缠绕、遗产”等词语,均放在课文具体阅读环境中,各有侧重地理解与积累。

2、能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或“既……又……”写句。

“不但……而且……”和“既……又……”分别是表示递进和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学生以前或多或少均有所接触。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学生不仅要在课文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这两组关联词,还要在概括赵州桥特点和理解“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以及介绍赵州桥等语言训练中能正确地运用。

3、学习运用根据过渡句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背诵课文第3、4节。

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是第三、四单元的重点训练内容。根据不同的文本结构特点,它的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在上一单元学习的基础上,本课将重点训练学生根据过渡句,用“抓关键词句”和“以词代句”的方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比如,在熟读第二节的基础上,可以抓住“创举”一词,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学生在了解了其多重原因的同时也归纳出了赵州桥建筑结构坚固的特点。

4、在语言实践中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根据表格,选择一个主题,设计一段介绍赵州桥的解说词。在这样的语言实践中,不仅教会学生介绍建筑物的方法,更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了人文情怀,激发起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课前预习】

1、读通课文,自主识字,理解词语。

除了书上标注的2个生字外,不同层次的学生可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不会念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如“砌成”的“砌”、“相互抵着”的“抵”等。

四年级的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应该在读通课文的同时把这些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圈出来,通过查字典来标上音节,了解词义。这一习惯在三年级已经开始强化培养,到了四年级可以作为老师检查预习质量的一个内容,促使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可以把查到的拼音、词义注在书上,或写在专门的预习本上。

2、收集知名桥梁的资料,整理几条有关信息(如桥名、建造时间、地点等)。

桥,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的古桥就其建筑材料而分,有石桥、木桥、铁索桥等;就其造型而分更是多种多样,有石拱桥、石板桥、多孔桥、廊桥、亭桥等等。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先对中国的古桥有所了解,一定会对中国十大名桥之一的赵州桥产生兴趣,为更好地理解“赵州桥在中外桥梁史上占有突出地位”作好准备。

我们的学生对于收集资料这类作业,往往是从网上查找了许多信息,打印后交给老师,可能对自己收集的信息并不十分了解。因此,我总是要求学生能根据要求,有目的地收集资料之后,经过筛选、整理成一条条信息,带到课堂来交流。学生在集体介绍交流时所表达的语言应是自己经过组织的、重组的有关信息。

【课堂教学】

第一教时

一、交流预习,导入新课。

1、用一、两句话简单介绍自己在课前收集的知名桥梁的资料。

这样做的目的是促使学生对自己收集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最后进行表达,不要让收集资料变成可做可不做的事。

2、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进行归纳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整体进入,理清脉络。

1、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了让别人了解赵州桥,你觉得文中哪些内容是必须介绍的?随后结合课文具体内容,组织学生交流。

学生在交流这个问题时,可以读出文中的有关句子;教师必须及时梳理归纳并板书:

你说的是“赵州桥在哪里?”也就是它的——桥的位置;“赵州桥别名叫什么?”——桥的别名;“赵州桥建于什么时候?”——建造年代;“赵州桥是谁设计的?”——设计者;“赵州桥有哪些主要特点?”——主要特点;“赵州桥在我国历史上所处的地位”——历史地位……

本文是一篇状物的记叙文,学生在阅读这一类文章后,应该有能力对文章中的这几个要素进行梳理,从而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做好准备。同时,这也是告诉学生,介绍一处著名建筑,首先要说清楚的正是这几个关键要素。

2、课文重点介绍的是赵州桥的主要特点。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文中能直接概括出赵州桥主要特点的句子,并圈出关键词语。

结果文中有这么两句:赵州桥非常雄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你能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说吗?如果变换一下顺序呢?

这里有好几种说法,以此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赵州桥不但雄伟坚固,而且美观。/雄伟的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3、全班齐读第1、4节;指名分读第2、3节。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分层朗读,理清课文的脉络结构。

三、深入学习,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一)研读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语句,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默读第2节,找出描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语句;然后有感情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重点研读:

1、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桥很长很宽,有9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指读这两句句子,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并联系生活,体会“50多米”有多长,“9米多”有多宽;最后朗读该句,读出自己的感受。

其实与现在的大桥相比,赵州桥远远算不上雄伟。但它年代久远,距今1300多年。在当时的建筑条件下,靠人力建造的这座桥,应该说是相当雄伟的。

(这里可以引导学生质疑,才50多米长,9米多宽的桥怎么能说是雄伟的?)2、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37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4个小桥洞流过。

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出示赵州桥的图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了解“单孔石孔桥”的构造,并读出句子的条理性。(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孔桥,它没有——;只有——;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

最后,看着图片,说说这座“单孔石孔桥”的构造,注意说话的条理性。3、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创举”一词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出示赵州桥简易示范图片,结合课文有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并注意适时引导学生用上下列词语,把原因说清楚。

出示:没有……只有……各有;既……又……

在交流的过程中,要让学生领悟到:赵州桥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拱顶的左右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它既能减轻冲击、增强抵御能力,又减轻重量、节省石料,而且还能承受普通桥所不能承受的重量。桥的造型是隋朝李春第一个设计出来的,是李春的首创,是没有先例的。因此说,它是建桥史上的创举。)

这一板块的教学,是通过抓住小节中的关键词句,围绕关键词句的理解,归纳了赵州桥雄伟坚固的特点。

二)研读描写赵州桥美观的语句,积累排比句,练习概括主要内容。

1、出示栏板上的精美图案。请学生细读课文第三节,根据课文中的顺序,先用直线划出课文中的有关句子,再将这些栏板重新排列。

这里的重点依据是第三节的排比句。我们在组织学生阅读文本、说明理由的同时,适当有机地融入字词的讲解,理解了“相互缠绕、相互抵着、回首遥望、双龙戏珠”这些词语的意思,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字词教学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

2、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石刻图案的美感;并练习看着栏板上的图案,抓住句式“有的……有的……还有的……”背诵排比句。

3、根据提示,准备介绍赵州桥美观的特点。

赵州桥桥面两侧的栏板上雕刻着的龙的图案。

这里的答案是多样性的,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等等。找合适的词语来概括句意,也是归纳文章内容的方法之一。学生在这里得以训练。

第二教时

四、语言实践,拓展延伸。

1、在概括了赵州桥的主要特点后,可以请学生当一回导游,设计一段关于赵州桥的解说词,向大家介绍赵州桥。

1)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首先要根据课文内容,用表格形式,归纳赵州桥的有关信息。这也是对上一课时学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反馈。

赵州桥

2)学生完成表格后,结合表格中的所有要点,设计解说词。所有的要点可以自由组合,这里有几十种不同说法,并鼓励学生用好关联词“不但……而且……”和“既……又……”。

学生设计完毕后,先小组交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代表上台汇报。

2、最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份长期作业:以“我所喜爱的建筑”为题,设计一张明信片。你可以用图片和文字,介绍这一建筑的特点。这里所用到的可以是我们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总之,我们学习《赵州桥》这篇课文,不仅是为了了解赵州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还要通过“赵州桥”,学会介绍建筑物的本领。

*20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

向阳小学陈芳【课文定位】

《我躺在波浪上读书》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死海的所见、所闻、所感;同时穿插介绍了死海的有关知识。相信死海的奇异景象,定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篇课文是泛读课文,因此可以设计一些预习作业和课堂练习,以练习的形式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同时对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进行一次综合能力的运用。

【课前预习】

一、读通课文,自主识字(给带点字注音)。

趟.水()苦涩.()从.容()呼哧.()

()

(横线处是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认识或吃不准读音的字,可以主动查字典,并做好纪录。)

二、从课文中找到合适的词语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的波浪()的海面()的海水

()的晴空()的阳光()的公路

()的死海()的浮力()的结晶

三、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1、絮语——

2、倏.地一亮——倏:

3、——

(横线处是供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主动查阅工具书,并抄写正确的解释条。)

【课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ěr pàn qǐ fú dàng yàng xì bō rú lín

jié jīng biàn huàn duō cǎi míng huǎng huǎng

二、根据解释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絮絮叨叨地说。()

2、经由阶梯往下走。()

3、形容突然终止。()

三、用直线划出描写死海景象的句子,熟读成诵,并完成填空。

1、远望死海,海面上。

2、近看死海,。

3、我躺在波浪上,。

(对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可选择重点段落组织阅读,了解主要内容。)四、联系课文内容,完成表格。

死海

(这里重在指导学生按要求先读课文,分清主次,找到最重要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并提炼出来,归纳概括。这一方法在《赵州桥》一课中已学习运用,在这里是进一步实践运用。)

五、语言实践:借助提示,介绍作者在死海游览的所见所闻。

听说……人们说得没错,当我躺在波浪上时,奇迹果然出现了!……

(这个语言实践活动是在读懂课文内容,积累课文语言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体会到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学好这个本领在实际生活中是何等的重要。)

读写结合习作教学设计(王萍)

手 临朐外国语学校王萍 习作年级:四年级 习作活动名称:手 习作课型:本真习作读写结合课 习作教学目标: 学习观察手,能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将观察到的手进行具体描写。 活动过程: 一、回顾所读 1.说说前段时间都读过哪些有关手的文章。 2.交流通过读文知道了什么。 板书: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我们班进行的“辐射式”阅读教学中第四步的延续,旨在让学生回顾前段时间的阅读,做到读有所得,同时为本节课的写奠定基础。) 二、说说看到的手 1.交流课前观察:你观察了谁的手?是怎么观察的? 2.出示照片,说说看到了什么样的手。 3.请拍照片的同学介绍图中的手。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课前观察手的情况,介绍观察到的手,为下一步指导写手做到有的放矢。) 三、学学作家的描写 1.回顾《一双手》,学习介绍手的样子。 (1)出示文中描写手的句子,指名读。 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作者依次描写了手的什么?(先写整只手的颜色,再写手纹、掌面、手指,最后写没有指甲的左手大拇指。) 你觉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来写。) (设计意图:再次读《一双手》中描写手的句子,帮助学生理清作者的描写顺序,学习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描写的方法。) (2)作者最后用较长的一句话来写左手大拇指,为什么要单单来描写这个

手指?(这是一个有特点的手指) 我们在写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抓住特点来写。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写出事物的特色。)(3)出示文中相关语句,学习将内容写具体。 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双什么样的手? 这样的一双手在生活中常见吗? 那么这双手为什么会是这样的?指名说,出示相关语句——张迎善的话、作者的推算、林业局工人的话。 通过这几段话的描写,你觉得张迎善这双粗糙的手还是一双怎样的手? 对于这样的一双手作者有怎样的感情?(赞美、敬佩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知道可以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将内容写具体,同时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2.现场观察老师的手。 (1)边观察边引导说话:引导按顺序观察,然后完整描述看到的老师的手的样子。 (2)说说老师的手为什么是这样的。 (3)说说老师的手会干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由整体到部分的顺序观察老师的手,并进行口头描述,学习有条理的表达,为下边的独立习作奠定基础。) 四、本真语言,自由表达 1.说明要求:以“手”为话题进行习作,题目自拟,内容要具体。 2.学生独立习作。 (设计意图:在阅读、观察的基础上独立习作,做到学以致用。) 五、习作赏评 1.请两名学生上台读作文,师生共同评议,指出优缺点。 2.师读下水文,请学生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赏评学生习作,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点评,做到取长补短。) 六、拓展延伸

散步教案设计《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散步》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写法。 2、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文章的写法。 2、学习课文优美的语言。 难点: 3、结合自身实际,理解、感悟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平凡小事,然而就这些平凡的小事透露出父母祖辈浓浓的关爱,传达出温馨的亲情。让人回味,令人感动,请同学们回味这些美好的时刻,并讲出来大家分享。 导入对《散步》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⑴用一个词概括本文事件。 ⑵简述文章。 ⑶这一家人在散步过程中哪些细节打动了你。 注:散步。这是一家四口散步的过程。开始我让母亲去散步,母亲很顺从地服从了我。后来产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最后母亲改变了主意要走小路,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体现了尊老爱幼、温馨和睦、互敬互爱。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讨论: ⑴散步的过程中出现了分歧,作者是如何选择的,请谈谈他为什么要这样选择? ⑵找出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 注: ⑴我选择了走大路。在尊老和爱幼的天平上,作者倾向了尊老。因为母亲老了,剩下的时日已经不多了,儿子还小,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从中可以看出我是孝子。妻子善良、贤惠。母亲慈爱,儿子活泼可爱。家庭成员之间互敬互爱,温馨和睦。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之举 ──(英)培根。 ⑵谈一谈你认为最能够打动你的段落或最有价值的语句,然后把 你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分享一下。 注: ⑴“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明确:包含着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如同子女幼小时对父母的依赖这 样的人生哲理。体会母子之间“互相尊重,相处和谐”。 ⑵“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明确:儿子发现奇趣:两对母子走在田野上,表现了儿子天真可爱、聪明活泼。 ⑶“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明确:母亲老了,儿子成长了,挑起了生活的担子,这样母亲自 然听从于儿子;而我的儿子还年幼,现在一切也要依靠父母。我身上的责任重大。我们应该理解父母,关心父母,做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⑷“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明确:为选择行走路线形成分歧,但能相互体谅达到和谐统一, 反映了家庭成员之间真挚的爱。 ⑸文中作者简洁地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美好景色,巧妙地衬托了一 幅充满情趣的生活画面。请找出描写景色的语句朗读并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春的气息,充满生机,高歌生命。

三年级下册数学位置与方向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位置与方向 一.单元教材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臵。本单元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并理解简单的路线图。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依照儿童空间方位认知顺序实行编排,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情境,协助学生辨认方向。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3.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点。 4.协助学生了解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三.单元重点难点 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使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四.单元教学策略 “位置与方向”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孩子的生活联系很密切,但掌握起来并不容易。我先让孩子们到操场上学习辨认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活动情境,让孩子在熟悉的环境中,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让孩子们自己设计平面图。孩子们学得高兴,学得快。 1.在学校操场上。

让孩子们到操场上,面向太阳升起的方向,去辩认方向,分小组体验实景中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在教室里集体交流时,引导孩子要按地图所使用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式绘制示意图。 2.小小设计师。 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想当一个建筑设计师吗?请你设计一所美丽的学校,一所儿童公园。你认为哪种比较合理美观?(请把设计的方案和想法写下来)孩子们拿到题目后,好像有了用武之地,个个信心十足、跃跃欲试。 第二天,我惊喜地收到了很多非常有创意的设计方案。通过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孩子们对东南西北有更深的了解。在这些方案中,评出了最佳方案。 这样尝试着让孩子走出教室、走入生活、走向探究,目的是使孩子们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自由地表达思想、表露情感、表达观点、表现创造,充分体验和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的神秘和魅力,感觉到数学的实用和价值。 五、单元课时安排 4课时 六.单元评价方法 1.随堂练习 2.课后作业 3.测验

【优品】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季之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四季之美》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内容分析 《四季之美》这篇课文是按一年四季的顺序描写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等不同时间的景致。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写出不同时间、不同景物的动态变化,营造了美的氛围。 学情现状分析 1、由于地域的原因,孩子出生在深圳大都市,深圳一年四季变化不是太明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2.本班孩子朗读能力欠缺,在课堂上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重点难点预设重点: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学习目标设定1.感受“四季之美”的不同。 2.将文中的“四季之美”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资源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方式方法1.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 基本信息课题课时第2课时授课类型讲授学校名称小学教学班级五(2)时间地点五(2)班教室 授课教师

2.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 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3.迁移教育,读写结合,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也得以完美结合。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二、课文解读: 媒体出示: 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每个季节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在课文中圈出来。 学生讨论后,师板书: 春天:天空彩云 夏天:萤火虫明月细雨 秋天:归鸦大雁风声虫鸣 冬天:火盆 (设计意图:从整体上理解每个季节所描写的景物,开拓学生的思维) 2.再读课文:文中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找出句子读读,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1)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读完后同桌交流感悟。 2)师生交流: 师:汇报第一段:春天最美的是黎明 生1:我最喜欢春天这一段,它通过云彩色彩流动的变换来表现春天的气象。 生2:这一段是对春天黎明的描写,通过“泛、染、飘”三个动词体现它变 化的动态美,通过颜色的变化体现时间的推移,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们采用配乐的形式来体现春天黎明的美。 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

读写结合教案设计

6、天安门广场 柳林七小杜莺莺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所在位置。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读通长句子;结合有关词语理解句子。 教学准备: 小黑板、照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吗?谁能说说北京有哪些让你难忘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出示自己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相片,引入:今天,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去参观天安门广场。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学,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课文读正确,尤其是长句子和带生字的句子要反复多读几遍,看清生字字形,读准生字字音。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不懂的词可做上记号。(3)标出段落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 (2)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3、默读课文,想想每一节说了什么意思,指名说 思考哪些段落的意思相近,可以合并成一段 第一段(第1节)交代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 第二段(2—3节)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 第三段(第4节)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5—6节)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 三、指导写字 1、讲解字形。 博: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小右边大,右上的部分写得扁一些,下边的“寸”要托住上边的部分。 2、学生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六自然段。 2、读懂课文,了解天安门广场建筑物壮观辉煌的景观,知道天安门

广场是新中国的象征,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理解广场为什么令人向往。 2、理解“五星红旗和旭日一同升起”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牙膏盒、墨水盒、三个小药盒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精读课文 1、教学第一节 (1)指名读,说说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 (2)画出表现广场特点的词:最宽广、最壮观 过渡:作者为了突出天安门广场“最宽广、最壮观”的特点,主要写了天安门广场哪些主要的景物和场景呢?我们接着看课文。 2、教学第二段(2—3节) (1)天安门广场到底有哪些雄伟的建筑物呢?(A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B介绍毛主席纪念堂C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学生拿出准备的教具,边读边摆,理清广场上建筑物的方位关系。(2)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她雄伟壮丽?理解:雕梁画栋\汉白玉\华表\蟠龙花纹\格外挺拔 (3)指导朗读,用赞美的语气读。

《散步》优秀教学设计

《散步》教学设计 交通路中学碧霞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浓浓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优秀品质。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阅读课文,体会亲情,品味语言。 2.最后一段的理解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母爱如水,能让你喝醉;父爱如山,能让你坚韧。我们的父母用自己的双肩为我们撑起一方晴天。如果有一天,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也担不起生活的重担,就让我们搀扶他们一起去初春的田野,感受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温故互查 1.学生简介作者 莫怀戚, 1951年出生,重庆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在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长篇小说《经典关系》、《透支时代》等。

2.我会读下列词语,并会解释部分词语的意思。(投影出示)嫩芽(nan) 霎(shà)时拆(chāi)散熬(áo)过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委屈 3.我能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信服: 水波粼粼: 分歧: 各得其所: 三、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四、设问导学 (一)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A.散步的时间是。 B.散步的地点是。 C.散步的人有。 D.散步过程中发生了。(用原文一个词回答) E .结局如何? F .这篇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2 .面对分歧,“我”做出了什么决定?为什么这样决定呢? 3 .一家人是如何走过那条小路的? 4.小组讨论:为什么“我”的背上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家庭?

小学语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模板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课程”教学设计 X年级X册第X单元 主备人:学校、姓名 原单元构成 单元主题 课程内容 课时规划 总课时 “单元整体课程”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课型1:单元预习课 课型2:精读感悟课 课程内容 课型3:阅读训练课(《XX》《XX》等整合教学) 课时规划 课型4:习作训练课(进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习作讲评) 课型5:综合实践课 课型6:群文阅读交流课(《XX》《XX》《XX《XX》) 课型7:整书阅读交流课(《XX》) 课型8:单元整合复习课 总课时 单元教 学目标 课型1:单元预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附:“单元整体课程”自主学习单(中高年级。几个板块、不要太复杂。) 课型2:精读感悟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尊严》《将心比心》 【课型】 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弄明白什么是尊严。 2.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抓住语言训练点:体会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且学会运用。 3.运用所学分组进行自主学习《将心比心》。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相对应,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附:“精读感悟课”自主学习单 同学们,老师发现大家的预习都做到了细心和认真,那预习的效果如何呢?接下来让我们进入最后一关“预习效果我知道”。(下发定时定量检测) 温馨提示:审清题目要求,落笔写好字。 1、给下面的字注上拼音。 面呈菜色疲惫不堪狼吞虎咽惬意许配逃难 2、想一想,填一填。 (1)()尊贵庄严;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2)()疲劳得不能忍受了。 (3)()形容吃东西又猛又急。 (4)()满意;称心;舒服。 (5)()拿自己的心去比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地替别人着想。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出问题,师生考试探讨 导入语:同学们,大家已经对《尊严》《将心比心》有了一些了解了,那么现在请看大屏幕。(同学们开始七嘴八舌讨论,再补充,再讨论) 教师板书:尊严将心比心 二、读课文 1.请同学们带问题读一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哪些句子或段落写了关于尊严的事情?(看课本) 2.提炼有关描述尊严的段落跟语句。 三、学习语言训练点:体会运用外貌、动作、语言描写来感悟人物形象。板书如 1:找一找 (1)外貌描写 读一读:指名读,再补充。 延伸:通过体会描写手法,感悟到人物的什么形象? (2)语言描写(步骤同上) (3)动作描写(步骤同上) 2:闯关挑战 3:评一评 (1)哈默是怎样一个人呢?师提问 生:分组讨论,不断补充 最后出示大屏幕

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设计

读写结合阅读教学设计 安徽淮南师范附小余洪礼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语文学习性质的论述中,这样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写”作为语言运用的基本需要和形式,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也必然成为语文学习中的重要任务。 一、阅读教学要与“写”同行 1、主题单元下“写”的缺失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一直是最为基本的教学要求。“写”作为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行教材,以主题方式编列单元教材,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追求意境的热闹的阅读教学的兴盛,也同时造成了“写”的缺失。 如何将“读”与“写”这语文教学两方面最为重要的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结合,已经不是新鲜的课题,读写结合作为小学语文基本的朴素的教学要求早已成为传统的研究课题。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多时候,“读”与“写”往往还是相对独立的,甚至是油水分离的。特别是在追求精彩课堂的氛围中,“写”仿佛有被淡化的现象。 2、语言文字运用中要以“写”为重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运用为根本目的的语文教学要求,对于“写”有着特别的需要。在听、说、读、写这些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写”是一种综合运用,也是较为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我们对于“写”的关注不够也有联系。语文教学一直以阅读教学为主体任务,理解、体会与感悟作为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紧紧围绕着内容、情感与思想着眼,关于句法、文法的东西,我们探究得不够,至于动笔练习更是少而又少。从改变语文教学出发,给“写”以应有的关注和位置,我们必然重视语言文字运用之法的学习。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学习,才能发现内容的精辟与形式的精妙。 3、提高教学效率需要以“写”促“读” 单纯的以理解内容为目标的阅读教学,造成了语文教学的低效率,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认知。那种以提升学生认知与情感为核心的教学,在某些时候是脱离了学生年龄认知规律的体现教师个人能力与水平的表演行为。以语言的积蓄、内化与运用为基础的“写”的教学才是语文教学的奠基工程。理解与表达,读与写,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决定了教学中必须很好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只重理解感悟而轻表达写作的做法。读写相辅相陈的道理为很多人所接受,但阅读教学常常陷于无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共十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 《散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4、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分析人物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查预习 1、《散步》作者 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 嫩(nan )芽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分歧(qí) 熬(áo )拆(chāi )散散步(sàn) 散(sǎn )文你就背(bēi) )着我我背(bai )上的 (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熬分歧各得其所 忍受,艰苦支持;意见不一致;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整体感知,快速抢答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下列问题: 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散步的地点是哪?散步的季节是?散步 的过程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回答,结果怎样? (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我”,母亲、儿子、妻子。田野。初春。分歧。母亲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走小路,小路有趣;走大路) 2、理清本文情节: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⑤→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①“我”劝母亲散步→②全家一起散步→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我”决定委屈儿子→⑤母亲却依从了孙子→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中国神话故事》读写结合教学设计三篇精选(最新)

一、检查预习情况 1、电脑出示带拼音的生字,指名读 2、电脑出示词语:肌肤四肢滋润辽阔逐渐缓缓一丈宇宙黑暗茂盛创造上升下降血液开天辟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 3、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 4、区别“逐”和“啄”在字形和读音上的不同点,鸟儿嘴里叼着一条虫是“啄”,快速追赶就是“逐" 二、整体感知,提炼中心 1、按要求自由读课文:A.:读准确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句子反复读一读。B: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能不能用书上的一句话来概括? 2、检查交流读书情况 a学生交流后白屏出示课文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b介绍中心句的作用,并要求学生画上这个中心句,做上批注。 c齐读最后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3、找出中心句中的中心词 学生交流:创造 a、结合“创造”的字形特点,初步理解创造。 学生交流:创造需要力量,需要工具,需要行动 b、到底什么是创造,深入的学习课文之后就会知道答案。 三、精读赏析 1、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那么先来了解盘古创造宇宙之前宇宙到底是什么样的?赶快从书上找到相关的语句。 a学生交流:宇宙是混沌一片,关键词是:混沌(教师板书:混沌)

b、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混沌” c、遇到不懂的词语,我们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查字典。我们看看字典上对混沌是怎么来理解的。电子白屏出示:混沌: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 2、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之前是混沌一片的了。我们将继续关注这个词。盘古在这混沌之中,一睡就是十万八千年,有一天,他醒了,他是怎样创造宇宙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 a、学生交流后出示: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b理解“抡”的含义,比较“抡”和“拿”的区别 c透过“抡”和“猛劈”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交流后提示:我们不仅感受到了盘古的力大无穷,我们更感受到盘古在一片混沌中创造宇宙的那份勇气,要有所创造需要无所畏惧的“勇气”(板书:勇气) d、全班齐读: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 3、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白屏出示: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 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a、师读上半句,学生读下半句,理解轻和清的区别。 b、看看这两句话里藏着几对近义词或反义词? 学生交流:通过反义词理解“混沌” c、这一自然段的内容,可用成语“开天辟地”来概括。把成语写在第二段的旁边。(师板书:开天辟地) 4、一年过去了,盘古生怕天地还会合在一起,他是怎么做的? a、齐读第3自然段,出示: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新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母鸡萝丝去散步》教学设计

《母鸡萝丝去散步》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母鸡萝丝去散步》是一本外国经典图画书,它的文字与画面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对比,文字讲述的是母鸡萝丝去散步的平淡无奇的故事,而另一个主人公——狐狸,却在母鸡的背后上演了一出滑稽可笑的“捉鸡”屡屡受挫的故事。 本课的设计力求引导孩子在笑声中理解画面内容,能讲述出隐藏在图画背后的故事,并体会阅读绘本的基本方法:大胆猜、细心看、清楚说、快乐演,从而“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图画、上下图的观察对比,了解故事的情节发生和发展,培养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及较完整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图画的幽默诙谐,在读图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3、习得简单的阅读绘本的方法,进一步激发阅读绘本的兴趣。 阅读准备 PPT课件 活动过程 一、封面阅读设悬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好朋友,你们看它是谁呀?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萝丝,我们一起跟萝丝打个招呼。(萝丝,你好!)(出示PPT1)师:萝丝每天都要出门散步的,那它都会去什么地方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一个非常有趣的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出示PPT2,板书故事题目)读绘本讲故事 2、这是母鸡萝丝生活的农场,你看到了什么?瞧,母鸡萝丝迈着轻盈的步伐,带着愉快的心情去享受这美丽的农场美景喽。 3、可就在这快乐安详的背后,却潜藏着危险,看,(出示有狐狸尾随的完整封面PPT3),母鸡萝丝知道背后的危险吗?猜猜她最终被狐狸吃掉了吗? (板书:大胆猜) 二、引导阅读想象练说

1、让我们一起跟着母鸡萝丝去散步吧!(出示PPT4),她走过院子(出示PPT5)呀!狐狸扑上来啦!猜猜:狐狸抓到母鸡了吗?如果没有,是什么让她逃离了危险呢?引导观察图中的钉耙,会不会和钉耙有关系呢?(生说) 2、出示PPT6,引导学生说出图中的意思。总结:看绘本时,除了要大胆猜,还要细心看(板书:细心看) 3、哎!这是虚惊一场!母鸡知道身后发生的可笑的一幕吗?(不知道)她继续往前走,她绕过池塘,瞧,狐狸这次离她更近了,(出示PPT7)当时还有哪些小动物在场?(蝴蝶、青蛙、小鸟)把你自己当做它们,想想它们当时会怎么说?(生想象说),可是,当时的场景太吓人,它们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这只可怜的母鸡,这回估计没救了。 4、出示PPT8,观图说话。(突然,狐狸脚下一滑,“扑嗵”一声,一头栽到池塘里,水花四溅,差点把狐狸淹死。)总结评价。(板书:清楚说) 5、这只倒霉的狐狸啊!没捉到母鸡,倒弄得自己像个落汤鸡。接着,母鸡又到哪些地方散步呢?又经历了哪些惊险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请你大胆猜,细心看、清楚说了。 6、出示画面,引导学生讲述画面背后的故事。 越过干草堆。(出示PPT9、10) 经过磨坊。(出示PPT11、12) 穿过篱笆。(出示PPT13、14) 钻过蜜蜂房。(出示PPT15、16) 7、(出示PPT17)师讲述:母鸡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三、回味感悟咀嚼反刍 1、回忆,体会乐趣 对于狐狸来说,这一路充满了辛苦和失败,对于母鸡来说,这一路却平安而愉快,母鸡萝丝回到家一定会回忆起她快乐的散步,还记得她都去过哪些地方吗?(回忆,相机出示PPT18)小组合作填写结构图。 2、学习小贴士 (1)母鸡萝丝去过哪几个地方? (2)小组合作填写结构图。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人类的伙伴——可爱的动物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设计理念 在我们美丽的星球上,每一天,太阳都灿烂地升起,又绚丽地落下。每一天都 有一些生命开始它的旅程,都有一些生命释放它的价值,也有一些生命永远消失。我们生活的世界多姿多彩,人类孜孜不倦地生产劳动,花草日夜不停地吐纳芬芳,而动物们则默默陪伴我们,它们是人类的知己、亲人、老师。人类的小伙伴带给我们无限的快乐与别样的温暖…… 本单元围绕着“动物朋友”这一主题,编排了《猫》《母鸡》《白鹅》3篇 课文,每一篇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表达了同样的情感一一对动 物真正的喜爱和真诚的赞美。前两篇课文《猫》和《母鸡》,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后一篇课文《白鹅》及课后“阅读链接”中的《白公鹅》,是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在他们的笔下,性格古怪的猫、慈爱尽职的母鸡、高傲的白鹅, 无不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可亲可爱。 本单元让我们走近这些小伙伴们,一起去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猫的调皮与可爱,去领略母鸡对儿女的慈爱情感,去见识丰子恺先生笔下白鹅别有趣味的髙傲尊重、友好与信赖成为我们人类与动物的交流方式,让我们把家园建设得更加温馨。二,单元教材解析 本组教材以“动物朋友”为主题编排了教学内容。前两篇《猫》和《母鸡是同一个作家写的两种不同的动物,后一篇是另一位作家写的动物。每一篇内容和表达方式各不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猫》 内容简介: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 他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母鸡》 内容简介:课文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用前后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从讨厌母鸡到不再讨厌的原因,体会母鸡爱护小鸡雏的那种伟大的母爱。课时 《白鹅》 内容简介:课文作者通过对白鹅在叫声、步态、吃相等方面表现出的高傲特点的生动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鹅的喜爱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白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鹅的情感;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体会课文语言特点。 习作《我的动物朋友》 内容简介: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写清它的特点。 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描写动物的外形特征和习性, 写清动物的特点,体现对它的喜爱之情。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课文目标: 1,认识2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45个字,正确读写3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春》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激活五官——写活景物

《春》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激活五官——写活景物 潼南大佛中学肖燕 【设计理念】 这节课我通过对朱自清《春》多角度写景方法的分析,适时提供学习支架。讲练结合,力争使学生把学到的方法当堂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一课一得的目标。 【教材分析】 课文中运用了多种感官写景法,妙用修辞手法,绘景传情,能够引起读者共鸣。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经常运用景物描写,但写景的角度单一,不够具体生动,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 【教学目标】 激活感官,具体生动地绘景传情,引起读者共鸣。 【重点难点】 激活感官,具体生动地绘景传情,引起读者共鸣。 【教学方法】 一、教法 讲练结合法 依据:在掌握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后,及时进行情景练笔,当堂将知识内化,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学法 (一) 朗读感知法 依据:通过诵读例句,使学生理清多种感官写景法的写作要领,获得直观体验。 (二)读写结合法 依据:教材中选取例句,从中提炼写法,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多种感官写景法的认识。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文字、音乐、图片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0分钟) 【课型】 读写结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慧眼观万物,妙笔写春秋!今天,我们就跟着朱自清先生去探寻绘景传情的秘诀。 一、精选代表性景物 提问:首先请看朱自清选择了哪些景物来写春天?为什么? 选择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人来写春。精选代表性的景物,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过渡语:虽然过了一个多月,同学们都还记忆犹新,可见这些景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作者会选择这些景物来表现春天的美好呢?为什么他不选择石头、大山,而是选择了小草、繁花、春风、春雨和春天人们的活动来写? 抓住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写出了春天不同于夏秋冬的面貌。 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充满生机活力。 过渡语:我们都知道,境由心生,你有怎样的心境,你就会看到怎样的世界。朱自清描绘了这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美好的春天,他当时的心境又如何呢? 请看写作背景: 师读:1929年,朱自清的夫人去世,年仅32岁,遗下三子三女。这个期间,正值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 学生齐读:他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心,抵御外界的纷扰。《春》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向往。 师:一种什么?生:一种向往。 师:这是大自然的春天,这更是朱自清——生:心中的春天!师:这就是我们写景的第一步:依情选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人们为了表达愉悦振奋等正面情绪常常描写明丽热闹的景象,如风和日丽、百花争妍、草木葱茏等(乐景),人们为了表达悲伤苦闷之情等负面情绪,常常描写落叶凋零、乌云密布、狂风暴雨、浊浪滔天等阴晦清冷的景象(哀景)。 生齐读:设想自己在当时当地的处境和心情,把自己的生命体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作文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由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思想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会读书、读得多,能促进写;会写文章,写得多,同样也能促进读。只有加强阅读积累,在阅读中吸取范文中文句或技法的精华,才能在作文中恰当而流畅地表达出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读写结合,多读多写,既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作文能力的基本途径。 目前,农村小学生阅读条件相对落后,教师教学方式相对落后,读和写的教学基本上仍属于分离式的,而且有偏重阅读而轻写作的倾向,虽然已进入课改阶段,但观念行为仍有大部分停留于应试教学上。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农村小学留守学生的逐年增多,随着本来课业负担就偏重的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年龄逐年老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分离”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 本课题的研究将会对探索农村小学语文教改新思路,促进农村语文教育的发展,开拓农村教育新模式;倡导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力求使每一个人都能学好语文;解除外出务工农民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后顾之忧,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读写结合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把阅读教学和习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二是指通过扩大课外阅读量,并指导学生把农村的生活实际同自己的习作有机结合,提高习作能力。 三、课题遵循的原则 本课题主要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原则,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则。 四、研究目标 我们的研究目标概括起来说,面向全体学生,由学生怕读怕写转变为多读多写、能读会写、读写结合,从而要读要写,以至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在课内外读写结合策略的运用中切实提高阅读、写作能力。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在教学中探索总结各年级教材读写结合的联结点;二是探索“在各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策略”实施的基本教学步骤;三是在阅读中积累,以读悟写,以读促写,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并加强课外阅读,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加以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能力。 六、研究对象 曹老集镇第二小学,2010年9月1—6年级在校学生通过注重“读写结合”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形成的研究。 七、研究方法

《散步》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初稿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散步》教学设计 莫怀戚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散步》。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

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这两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三)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

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2015课文《散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3课《散步》。 二、教学设计理念 (一)教材分析 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在散步这一平常之事中,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是语文与自我的一个展现层面,以自我为核心,紧扣亲情这一单元主题,与本单元其他文章反映了同一主题,引领学生进入中外名家的亲情世界。同时与第四单元人与自然(科学精神)、第六单元人与社会(想象世界)相衔接,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三大板块诠注了全新的育人观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丰富的人文内涵影响学生的精神领域。教学中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亲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家庭亲情中的责任、谦让、互敬互爱等问题。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三)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当然,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的聚焦课堂,关注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作为起始年级,注重学生课前字词预习习惯的培养,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关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 四季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2课《四季之美》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具体的词句体会“四季”的美有什么不同,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 3、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探索美、感悟美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课文,感受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把生活体验与阅读体验结合起来,学以致用。 教学策略: 1、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不同季节的图片,走近四季,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美。 2、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诵读、感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细腻的笔法。 3、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4、迁移教育,读写结合,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也得以完美结合。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教师结合文章内容设计制作课件;学生课前收集与四季有关的好词佳句或音乐。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3)再读课文,想想四季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培养识字写字的能力。 2、初步感知课文,理解四季的美,使学生获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审美体验,张扬个性。 教学流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出自一位日本作家之手。

本文的作者是日本女作家清少纳言。她原姓清原,因而姓氏用“清”字。她曾任“少纳言”(五品官)的官职,便取而为名,她是当时日本的皇后身边的女官。 【设计理念】 音乐与朗诵结合起来,感染力很强,营造了浓厚的课堂气氛,而且与课文内容高度契合,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阅读欲望,能马上带领同学们进入课文中。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疑问。 2、学习“黎、晕、漆”等生字。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每个自然段的中心句。 2、指导学生按照时间顺序复述课文的内容。 3、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美的句子,反复诵读,体会。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四季之美”的不同。 2、将文中的“四季之美”与自己平时的体验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独特感受。学习作者留心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独特韵味的写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眼中四季的最美是在什么时候? 二、读中感美。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四季之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师配乐诵读)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继续欣赏。在读课文时找到最喜欢的句段,根据自己的理解大声朗读,一会儿展示给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学生朗读) 生:我最喜欢文中呈现出的夏季的静态美,画面中又呈现出萤火虫泛着微微的光,静态的美中又表现出一种动态的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师:一种动静结合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