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_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_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_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

民族贫困地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

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

———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为例

李 佳1,钟林生2,成升魁

2

(11首都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070;2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收稿日期]2009-05-20;[修订日期]2009-07-28

[作者简介]李佳(1980-),女,重庆万州人,旅游管理系讲

师,博士,研究方向:旅游开发与管理,E 2mail :lij.06b @igsnrr.

https://www.360docs.net/doc/e84860427.html, ;钟林生(1971-),男,江西于都人,副研究员,硕士生导

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旅游与保护地开发管理;成升魁

(1958-),男,陕西合阳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博士,研究

方向: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资源生态等。

[摘 要]近年来,旅游扶贫效应研究呈现出从区域经济效应

为主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并重发展的态势,研究视角也开始从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换。本文在分析以藏族为主体的典型民族贫困地区———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贫困与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析了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而负面效应不敏感,对发展旅游总体上持支持态度,具有较高参与热情;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参与机会和能力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上有显著差异;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关键词]感知;参与行为;效应;旅游扶贫;三江源地区[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9)08-0071-06

1 引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大多处于区

位偏远的生态脆弱区,资金、技术、人才等现代生产要素缺乏,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加上多年来不合理的

开发利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突出[1]

。“八七”期间,全国348个少数民族地区县和非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县中的257个被列为国家重点扶持贫

困县[2]

。在这些地区发展旅游,对于促进区域经济

社会生态协调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旅游扶贫效应问题备受专家学者关注,并呈现出从区域宏观经济效应为主向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并重发展的态势,研究视角也开始从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换。

在经济效应方面,大多数学者通过案例研究,认识到发展旅游业能促进贫困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财政税收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就业机会增长和地区产

业结构优化,具有消除贫困的潜力[3-5]

。但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业的波动、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成本及其经济影响,威胁着贫困地区旅游的发展,使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受限,难以得到旅游开发的利

益,影响到旅游扶贫效果[6,7]

;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经济漏损比较严重,影响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8,9]

。旅游扶贫的社会文化效应主要体现在贫困型旅游地社会文化环境在旅游活动介入后会

得到整体优化[10,11]

。但旅游扶贫可能产生社会文化风险,如地方民俗文化面临变质(商品化)和消失(同化)、社会文化冲突加剧、犯罪率上升、贫富差距拉大等[7,12-14]

。旅游扶贫的生态效应主要表现在:可以减轻为缓解贫困而进行的经济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压力,有效克服区域性生态脆弱劣势而导致的贫困问题[15,16];但同时也可能造成自然资源耗损、环境退化

和环境污染问题[17]

基于此,本文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实地调研的数据为基础,通过深入分析当地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效应的感知,探求影响旅游扶贫效应感知的因素及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与其71

 

态度和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明确三江源地区旅

游扶贫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实现旅游发展和贫困减缓的“双赢”。2 三江源地区贫困与旅游发展现状211 贫困现状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青藏高原腹

地,辖16县1镇,总面积3613万km 2

,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5014%。16个县中的14个是由国家和青海省认定的贫困县(图1)。贫困县数占全省贫困县总数的56%;贫困户数419万户,贫困人口2514万,分别占三江源地区农牧民总户数和贫困人口总数的

31188%和45144

%[18]

图1 三江源地区贫困县分布图

资源来源:根据国家和青海省公布的贫困县数据编制。

 

图2 1999—2007年三江源地区旅游接待人次数

及旅游总收入

资料来源:青海省旅游局,2003年数据受到了“非典”影响。

212 旅游发展现状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级河流的源头,该地区拥有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地质公园,1处国家森林公园。这里还是原生态藏文化的保留地,是唐蕃古道的途经地和藏汉文化联结的重要走廊之一。

近年来,三江源地区旅游业快速发展,旅游接待

人数和旅游收入不断增加,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716%和30%,发展势头良好(图2)。但总体上,该地区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还较低。如2007年玉树州旅游总收入仅相当于当年G DP 的1174%,果洛州相当于0142%,远落后于全国同期4142%的平均水平。3 研究方法311 研究假设

有关居民旅游感知影响因素的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居民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是否受雇于旅游业、对旅游是否了解、与旅游吸引物的距离

等是影响居民旅游感知的主要因素[19,20]

。此外,有学者研究了居民的旅游影响感知与其旅游发展态度

和行为之间的关系[21,22]

。参考上述研究结果,结合影响贫困的制约因素,笔者将可能会影响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行为的因素归纳为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参与旅游的机会和参与旅游的能力3个方面,并认为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与其态度和参与行为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4组假设:

H1:人口特征不同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与参与意向上有显著差异。

H2: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对其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

H3:居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对其旅游扶贫效应感

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

H4: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312 问卷设计与调查本研究问卷内容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居民对旅游扶贫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正负效应的感知和态度;第二部分为居民参与意向与能力;第三部分为居民人口特征。2008年3月至6月,在三江源地区入户发放问卷1000份,经筛选获得有效问卷803

份,有效率达8013%。

31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PSS1115软件为资料分析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descriptive analysis )、信度分析(reliability analysis )、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 )、T 检验(T 2test )、方差分析(one 2way ANOVA )和相关性分析(correlate analysis )。4 结果与分析

411 被调查者的人口特征分析

72

 

表1 被调查者统计学特征性别男性(62114%);女性(37186%)

民族藏(77121%);汉(18193%);蒙古(2149%);回(1%);土(0137%)

年龄<15(1199%);15—24(18168%);25—44(56116%);45—65 (19143%);>65(3174%)

教育程度未上学(24116%);小学(16144%);初中(15144%);高中或中专(16181%);大专及以上(27115%)

职业工人(4173%);农牧民(49132%);军人(1125%);教师(4136%);学生(7172%);公务员(1412%);私营企业人员(4161%);公司职员(1162%);待岗或下岗人员(1174%);离退休人员(1125%);企业管理人员(0175%);专业技术人员(1174%);服务人员(2199%);其他(3174%)

人均年收入<500元(9109%);501—1000元(22117%);1001—2000元(22179%);2001—3000元(10183%);3001—4000元(10109%);4001—5000元(9134%);5001—6000元(8147%);>6000元(7122%)

资料来源: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整理。

从表1可知,调查对象性别以男性为主,民族以藏族为主,年龄以25—44岁为主,初中及以下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样本比例较大,职业多为农牧民,大多数家庭人均年收入在3000元以下。

412 量表分析

41211 信度分析

采用Cronbachπsα来检测问卷量表内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α值大于017表示信度高,α值小于0135表示信度低而不予采用,介于0135和017之间表示信度可以接受。本量表所有选项的α值为019148,其中,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26项)的α值为018941,居民参与旅游的行为意向(8项)的α值为01881,选项之间具有一致性,适合进行因素分析。41212 因素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居民属性、参与机会和能力与其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 ponent analysis)来提取因素,并利用最大变异法(varimax rotation)进行因素旋转,总共萃取了5个因素,其累积解释量为641828%,将这5个因素分别命名为:①对旅游扶贫经济和社会文化正效应的感知(X

1

),项目包括“旅游促进了本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带动了本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增加了本地居民就业机会”、

“旅游增加了本地女性居民就业机会”、

“旅游增加了本地居民的收入”、“旅游促进了本地文化遗

产的保护”、

“旅游促进了本地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旅游提高了本地的知名度”、

“旅游促进了本地与外界的交流”、

“旅游促进了民族团结”、

“旅游增加了社区凝聚力”11项,信度较高,达019414,平均值较高①,达4107,表明居民对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的

认同度比较高;②参与意向(X

2

),项目包括“我愿意为了旅游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我愿意参与旅游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我愿意参与旅游开发与规划”、

“我愿意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我愿意自主经营一些旅游接待项目”、“我愿意接受景区或旅游企业聘用成为其工作人员”、“我愿意参与旅游教育和培训”7项,信度较高,为01907,均值较高,达3189,表明居民参与意向较强;③对旅游扶贫负

效应的感知(X

3

),项目包括“旅游提高了物价和生活成本”、

“旅游加剧了本地居民贫富分化”、

“旅游干扰了居民日常生活”、“旅游导致了本地的交通拥挤”、

“旅游导致了本地户外娱乐设施拥挤”、

“旅游破坏了本地风俗文化”、

“旅游破坏了本地的生态环境”

7项,信度较高,为019112,均值较低,为3122,表明居民对旅游扶贫负效应尚不敏感,其中,仅“旅游破坏了本地风俗文化”一项赞成率较高(均值3152);

④对旅游扶贫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的感知(X

4

),项目包括“旅游改善了本地基础设施”、

“旅游提高了本地的生活质量”、“旅游改善了本地的自然环境”、“旅游提高了本地居民的能力与素质”、

“旅游提高了本地居民的环保意识”5项,信度较高,为018612,均值较高,达3187,表明居民对旅游扶贫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赞同度较高;⑤对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态

度(X

5

),其中的项目包括“我认为本地区发展旅游业总体利大于弊”、“我对本地旅游的发展现状感到满意”、

“我支持旅游在本地发展”3项,信度可接受,为014579,平均值较高,达3175,表明居民对旅游业总体持欢迎态度,但对旅游发展现状还不太满意(均值3133),不少人认为本地旅游业尚处起步阶段,旅游者太少,他们并没有得到期望的利益。

413 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分析

H1: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上有显著差异

本假设以居民人口特征变项与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进行独立T检验和方差分析

①平均值1—214表示反对,215—314表示中立,315—5表示

同意。

73

 

(One2Way ANOVA),并以Scheffe法进行事后比较。结果发现,居民人口特征对其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

(1)性别。在“参与意向”和“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上达到显著差异,且男性在这两类的平均值皆高于女性。(2)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

“参与意向”、“负效应感知”、“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上有显著差异。汉族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上比藏族强烈,藏族在“负效应感知”上比汉族和回族强烈。(3)年龄。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参与意向”、“负效应感知”、“态度”上有显著差异。15—24岁的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和“参与意向”上较25—44岁、45—64岁和65岁以上的强烈。(4)受教育程度。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小学、初中、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参与意向”和“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上都比未上学的强烈,而大专及以上的比其他的都强烈。未上学的在“负效应感知”上比高中或中专的强烈。大专及以上的在“态度”上比未上学的强烈。(5)职业。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学生和公务员在“参与意向”上比农牧民强烈。(6)家庭人均年收入。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6000元以上的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和“负效应感知”上比500元以下和5001—6000元的强烈。6000元以上和501—1000元的在“参与意向”上比5001—6000元的强烈。

H2: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对其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

(1)是否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在“家中是否有人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的问卷分析中发现,回答“是”的有105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13108%,说明仅有少量参与。经分析发现,是否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对其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尚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当地处于旅游发展初期,居民参与旅游的程度低,获益不高有关。(2)居住地与景区的距离。居住地与景区距离的远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居民的参与机会。经分析,距离远近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小于2千米的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

“参与意向”和“态度”上比2—5千米、5—10千米和10千米以上的强烈。小于2千米、5—10千米和10千米以上在“负效应感知”上比2—5千米的强烈。(3)是否有充裕的时间从事与

旅游相关工作。是否有充裕时间从事与旅游相关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居民的参与机会。分析表明,时间充裕与否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和“负效应感知”上很充裕的比其他的都强烈。很充裕和很不充裕的在“参与意向”、

“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和“态度”上比充裕、不确定和不充裕的强烈。(4)政府是否帮助居民参与旅游。由于当地居民的民主意识、资金、知识、能力不足,需要政府引导与扶持其参与旅游。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当地政府尚未制定有利于当地居民就业与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专项的居民参与旅游培训措施,也未建立旅游扶贫基金或帮助居民向金融机构联系贷款以经营旅游业,对居民参与的引导不足。调查结果表明,帮助与否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参与意向”、

“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和“态度”上完全未帮助的比有所帮助、不清楚和没怎么帮助的强烈。完全未帮助和没怎么帮助的在“负效应感知”上比不清楚的强烈。

H3:居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对其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

当地居民普遍认为在旅游发展中自己的参与性不足,虽然他们具有参与旅游的强烈愿望,但绝大多数的居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参与进来,其中,缺乏资金、知识和对旅游不够了解是限制居民参与旅游的最主要因素(表2)。

表2 居民参与的能力限制

调查项目均值结果标准差支持率(%)

我对旅游

比较了解

3134中立018744158我有足够资

金参与旅游

2192中立019928189我有足够知

识参与旅游

2196中立110031176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1)是否了解旅游。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

“参与意向”和“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上完全不了解的比其他的都强烈。在“负效应感知”上很了解的比其他的都强烈。(2)是否有足够资金参与旅游。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参与意向”和“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上极缺资金的

74 

比其他的都强烈。在“负效应感知”上很充足的比其他的都强烈。在“态度”上很充足的和极缺的比其他的强烈。(3)是否有足够知识和技术参与旅游。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参与意向”和“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上极缺的比其他的都强烈。在“负效应感知”上很足够的比其他的都强烈。在“态度”上很足够和极缺的比其他都强烈。

H4: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正向影响

从理论上讲,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决定其对旅游发展的态度和参与意向。从表3可以看出,这一理论在三江源地区得到了验证: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经济和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对态度和参与意向的影响最大,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的影响次之。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参与意向亦有显著正向影响。负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的影响较小。

表3 旅游扶贫效应相关系数

X1X2X3X4X5 X1110000

X201564433110000

X3010737301098333110000

X40161023301474533-010*********

X501498133014581330112343301460133110000

注:33表示在0101置信水平下显著;3表示在010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

资料来源: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整理。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511 主要结论

(1)三江源地区旅游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定发展机会。但仅有少数的居民自发地参与,且获益较少;居民对旅游扶贫的正面效应感知明显,负面效应尚不敏感,仅“旅游破坏了本地风俗文化”一项赞成率较高;对旅游扶贫抱有极大的期望,总体上持支持的态度,但对旅游发展的现状并不满意;居民对参与旅游有极大热情,但受缺乏资金、知识和对旅游不太了解等方面的限制较大。

(2)不同人口特征的居民在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上有显著差异。男性在“参与意向”和“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这两类的平均值皆高于女性;汉族在“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上比藏族强烈,藏族在“负效应感知”上比汉族和回族强烈;年轻人对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的感知和参与意向更强烈;受教育程度越高正效应的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越强;学生和公务员在“参与意向”上比农牧民强烈;收入越高,正效应感知越强,收入越低,负效应感知越强,在参与意向上,则呈现两极化的态势。

(3)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对其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在居民是否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工作方面,其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尚无显著差异;居住地与景区距离的远近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距离越近,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越强烈;时间充裕与否,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时间越充裕,对经济、社会文化正效应和负效应的感知越强烈;而在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态度和参与意向上呈两极化发展态势,很充裕和很不充裕的比充裕、不确定和不充裕的强烈;政府是否帮助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越是未受到政府帮助的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越强烈。

(4)居民参与旅游的能力对其旅游扶贫效应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有显著差异。是否了解旅游、有足够资金和知识在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所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总体上,居民越是不了解旅游、缺乏资金和知识贫乏对正效应的感知和参与意向越强烈。而在负效应的感知上则正好相反,越是了解旅游、资金和知识越充足的感知越强烈。在态度上,则呈两极化趋势。

(5)居民对旅游扶贫正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经济和社会文化正效应感知对态度和参与意向的影响最大,环境和人口素质正效应感知的影响次之。居民对旅游发展的态度与参与意向亦有显著正向影响。负效应的感知对其态度和参与意向的影响较小。

512 主要建议

首先,在制订旅游发展战略和旅游发展规划时,必须明确消除贫困的目标;结合实地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扶贫机制;实行政府主导,以弥补社会力量的不足。如提供教育培训,实行有利于居民就业的支持政策,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等。

其次,应结合不同人口特征居民参与旅游的机会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扶持和引导。如对于距离景区较远的居民,可以建设嘛呢石、藏族服饰、唐卡、藏毯等旅游商品加工厂房;对于能歌善舞的年轻人可以组建民族文化歌舞队。

再次,在开发旅游过程中注意民族文化的挖掘、

传承与保护,让当地居民亲自展示本民族文化,使他们从中获益,树立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认同感。注意保持文化的原真性,避免过度商业化。

最后,今后可从时空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比较研究,如结合三江源地区的旅游发展对其进行后续跟踪研究,可探索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 M)来定量分析居民对旅游扶贫效应的感知、态度和参与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

致谢:感谢青海省旅游局和三江源地区各县旅游局为问卷调查提供的帮助!

[参 考 文 献]

[1] 徐琳.西北民族地区大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和模式研究———

以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2007.

[2]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概要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6.

[3] Caroline Ashley,Charlotte Boyd,Harold G oodwin.Pro2poor

Tourism:Putting Poverty at the H eart o f the Tourism Agenda[Z].

ODI,2000.

[4] 蔡雄,连漪.穷乡僻壤奔小康———黄山汤口村发展旅游的调

查[J].旅游研究与实践,1997,(1):57-60.

[5] 张伟.风景区旅游扶贫开发的效应分析及优化研究———以安

徽省铜锣寨风景区为例[D].安徽:安徽师范大学,2005. [6] Adam Blake,Jorge Saba Arbache,Thea S inclair M,Vladim ir T eles.

T ourism and poverty relief[J].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2008,

35(1):107-126.

[7] 刘筏筏.旅游扶贫的经济风险及应对策略探析[J].商业经

济,2006,(12):96-115.

[8] M atthew J W alpole,Harold J G oodwin.Local econom ic im pacts of

drag on tourism in Indonesia[J].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2000,

27(3):559-576.

[9] 张小利.西部旅游扶贫中的乘数效应分析[J].商业时代,

2007,(7):89-91.

[10] W all G.Perspectives on tourism in selected Balinese villages[J].

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1996,23(1):123-137.

[11] 冯灿飞.贫困型旅游地文化变迁的动因及规范研究[J].特区

经济,2006,(5):200-201.

[12] G urung H.Environmental M anagement of M ountain T ourism in Nepal

[Z].Report on Study Conducted for Economic Social Commission for

the Asia and the Pacific(E SC AP),Bangkok,New Y ork:United

Nations(STΠESCAPΠ959),1991.

[13] Nichols on T.Culture,T ourism and Local S trategies towards

Development:Case S 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Vietnam[Z].

Research Report(R6578)Submitted to E SCOR,London:DIFD,

1997.

[14] Zurick D N.Adventure travel and sustainable tourism in the

peripheral economy of Nepal[J].Annals o f the Association o f

American G eographer s.1992,82(4):608-628.

[15] 常慧丽.生态经济脆弱区旅游开发扶贫效应感知分析———以

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

(10):125-130.[16] 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

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

(1):54-58.

[17] 陈巧,周燕芳,张传统.对西部贫困地区旅游开发带来的环

境问题的思考[J].科技与经济,2006,(17):10-12. [18]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编辑委员会.三江源自

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7.27.

[19] Ritchie B J R.C onsensus policy formulation in tourism:M easuring

resident views via survey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1988,

9(3):199-212.

[20] T eye V,S enm ez S F,S irakaya E.Residents attitudes toward tourism

developm ent[J].Annals o f T ourism Research,2002,29(3):668-

688.

[21] D ogan G urs oy.Resident attitudes a structural m odeling approach[J].

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2002,29(1):79-105.

[22] Choong2K i Lee.,K i2Joon Back.Pre2and post2casino im pact of

residentsπperception[J].Annals o f Tourism Research,2003,30

(4):868-885.

Study on R esidents’Perception and

P articipational B ehavior on the E ffect

of Poverty2E limination by Tourism

in Ethnic Poverty2sticken Areas

LI Jia1,ZH ONGLin2sheng2,CHE NG Sheng2kui2

(11College o 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Capital Univer sity o f Economics and Business,Beijing100070,China;21Institute o f G 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 AS,Beijing 100101,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PET)has been expanded from regional economic aspect to regional economic,s ocio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aspects.The research perspective has begun to be shifted from poverty2stricken areas to the poor.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ypical ethnic poverty2stricken area(mainly inhabited by T ibetans)———Sanjiangyuan region in Qinghai Province and by conducting a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tatistical method,the authors make an analysis of the residents’perception and participational behavior on the effect of poverty2elimination by tourism.The study indicates that local residents have evidently positive perception of PET and are not sensitive to its negative effect.As a whole,they hold an attitude of approval towards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pretty high enthusiasm of participation.There are marked differences of the perception of poverty elimination by tourism,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al intentions in terms of different dem ographic features, chances of participation and ability.Local residents’perception on positive effect of PET has distinct and positive im pact on their attitude and participational intentions.

K ey w ords:participational behavior;effect;PET;Sanjiangyuan region

[责任编辑:刘 鲁;责任校对:张宪玉]

旅游精准扶贫运营模式

旅游精准扶贫运营模式 一、基于主导类型 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主要是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国家支持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整合交通建设、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地质灾害防治、林业生态等支农资金和社会资金,统筹乡村旅游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相结合,推动区域整体脱贫,实现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2、市场主导型 市场主导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主要是通过龙头企业投入,通过市场运作,带动区域整体脱贫,重点解决农民生产、就业以及农户土地房屋等资产收益。 3、邻里互助型 邻里互助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引导扶持、行业协会组织协调,推动旅游经营户、特别是住宿餐饮等旅游经营示范户和周边乡村贫困户的直接对接,最终实现共同致富的精准扶贫举措。 4、景区帮扶型 主要是景区定向精准扶贫模式,重点解决贫困户就业和自主创业问题。 (1、政府主导型 该项目主要由政府投资和管理,由村民以主角身份参与景区经营。但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村内参与旅游项目关联的村民数只是很少一部分,二是由于是政府主导开发,存在着投资缓慢、特色不突出等问题。 2、企业+农户模式 坚持“互助开发,企业与农户共赢”的经营模式,农户将土地租用给开发公司建设,房屋作为农家住宿,也提高了农民就业,农民可以到旅游企业中就业而获得工资性收入。 但该模式目前发展中面临的一个矛盾在于农户分享收益的比例低,大部分收入归开发公司。 3、企业主导型 引入旅游企业,公司一方面借助旅游地的生态景观资源和农耕民宿资源,发展旅游;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保安、景区司机、买卖商品、饭店厨工、酒店员工等岗位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实现脱贫致富。 4、自主经营 由当地民众多方筹措资金,启动新村改造。逐步改造成为游客观光、购物、游玩的好去处。依赖于当地的景区优势,村民将民房改为休闲旅舍,办山间农家乐,提供和出售特产,村民自编节目吸引游客,这些措施能给村民增加收入。) 二、基于开发方式 全国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模式。 一是“景区带村”模式。就是以景区景点为依托,贫困村开发乡村旅游,贫困户开办农家乐;或从事旅游经营服务、旅游商品产销,形成“景区+贫困村+农户”的扶贫模式。 二是“能人带户”模式。就是引导和扶持一批能力强、素质高的贫困户从事旅游经营服务率先脱贫致富,实现先富带后富;或邀请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带动周边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扶贫模式。

旅游项目策划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在北碚区偏岩镇胜天湖 建“中国知青部落园”旅游项目的 概念规划提纲 绪论 “中国知青部落园”是依照北碚区委区政府2005年“整合资源,形成特色旅游”的工作精神和“深入推进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十百千’工程”具体要求,在北碚区偏岩镇胜天湖以中国知青文化和生态旅游为主题进行规划的一个旅游项目。 本规划提纲集中了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北碚区旅游局、偏岩镇镇政府、重庆新综艺图文广告有限公司、重庆广来策划广告公司的专家们,从胜天湖的差不多情况,偏岩镇及胜天湖的旅游资源调查和评价,胜天湖旅游开发分析、规划总则、开发原则、规划布局、环境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市场分析和市场策划,投资匡算及经济效益、居民参与旅游机制规划、竞争与合作关系分析、社会经济协调进展等十五个方面进行了对北碚区偏岩镇胜天湖“中国知青部落园”旅游项目比较全面的概念性规划。 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专门年代的产物,当年全国三千多万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同意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到祖国的边疆和农村。知青文化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形成了一个专门年代的专门文化。 利用北碚区胜天湖的资源,运用生态旅游理念,融合“中国知青文化”与“传统巴渝文化”将现代旅游意识组合为一体,形成以生态

资源为要紧旅游载体,观赏大自然风光,同意科普教育与生态旅游和知青文化构成一种新的旅游类型是我们开发北碚偏岩镇胜天湖“中国知青部落园”的目标。 通过二到三年的滚动开发,我们相信我们必定将北碚偏岩镇胜天湖的“中国知青部落园”旅游项目打造为中国最具有中国知青文化特色和生态旅游的品牌旅游名胜风景区。 第一章引言 一、项目范围 依照重庆市北碚区政府2005年“整合资源形成特色旅游”的工作精神和“深入推进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十里温泉城,百里花卉长廊和千户星级农家乐‘十百千’工程”的具体要求。重庆勿忘我科技(集团)进展有限公司有意在北碚区偏岩镇胜天湖建设“中国知青部落园”旅游项目。 二、研究人员和研究方法 本规划提纲由西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北碚区旅游局、胜天湖水库治理处、偏岩镇镇政府、重庆新综艺图文广告有限公司、西南农业大学出版部、重庆广来策划广告公司等部门、单位共同组成人员进行研究。 在进行本规划提纲的研究过程中,要紧采纳旅游规划中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进展理论、区位论原理、生态学原理与环境爱护、系统理论等方法对“中国知青部落园”旅游项目进行规划研究。 三、旅游开发的目标 在胜天湖开发“中国知青部落园”的目标是:利用胜天湖的资源,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 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 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 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新常态下旅游扶贫发展分析与建议

新常态下旅游扶贫发展 分析与建议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新常态下我国旅游扶贫发展分析与建议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出现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的经济新常态,且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扶贫问题成为了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旅游扶贫更是被很多地方大力开发。本文研究了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状况,结合我国国情及经济转型期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如何加强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新常态;旅游与贫困;旅游扶贫 减少和消除贫困是一项长期且困难的世界性难题。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在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及贫困地区人口脱贫方面上的作用日益凸显,而旅游与贫困的关系也成为了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性课题。受整体发展背景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我国旅游业近年来才开始出现迅猛发展的势头,而旅游扶贫也逐渐被各地各级政府所采纳及发展。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提出并阐释了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三十多年的年增长率接近10%的“中国奇迹”,将调整为年增长率6%-7%的中高速增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

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经济增长放缓无疑会对中国及各行各业都造成很大影响,且现阶段中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重要阶段。2014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国际友人宣布:“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是历史性的时刻,是标志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起点。而在这最后阶段,在这特殊时期里,扶贫问题将是重中之重。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3] 一、旅游扶贫概念及实践 (一)旅游扶贫概念 旅游扶贫政策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所谓旅游扶贫,即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的政策。而旅游扶贫的理论研究则是随着国家扶贫实践的发展而产生的。一些地方政府响应“扶贫”政策,整合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提出旅游扶贫的概念。 (二)旅游扶贫实践 就今天而言,我国旅游扶贫仍属于探索发展阶段。在实践旅游扶贫的理念过程中,比较有代表意义的是:2000年8月,国家旅游局试办了全国第一个旅游扶贫实验区-六盘山旅游扶贫实验

【旅游扶贫】旅游业应成为精准扶贫先行者

旅游业应成为精准扶贫先行者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使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为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要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帮助那些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这对我国旅游界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即要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在促进我国乡村经济转型、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发展乡村旅游一直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我国乡村经济和旅游业多年的发展经验充分证明,乡村旅游在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低收入家庭脱贫致富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长期的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我们也创造了许多成功的旅游扶贫模式和经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指向性、目标性更加明确的工作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用更具针对性的措施和方案来实现。 一是切实贯彻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创新发展;通过城乡统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

伸,提高农村建设水平,实现协调发展;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农业发展格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建设美丽乡村,实现绿色发展;通过实施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东西联动、双向开放,实现开放发展;通过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等,实现共享发展。要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探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进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具体路径和模式。 二是坚持让农民成为乡村旅游参与主体、受益主体的原则。乡村旅游的投资、管理、经营等有不同的模式和类型,有的是政府主导,有的是企业租赁或买断经营权,有的是乡村旅游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有的是农民自主投资经营。无论乡村旅游开发采用哪种模式、谁作为开发主体,农民都应该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参与主体和受益主体。发展乡村旅游,农民不应该只是出租资源、拿租金的旁观者,而应该是主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是熟练掌握乡村旅游这种“渔”并用其脱贫致富的实践者。不然“乡村旅游扶贫”、“乡村旅游致富”就无从谈起。 三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为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量身定做发展乡村旅游的具体方案和实施路径。根据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最新统计,目前全国仍有592个国家级贫困县,按国际极端贫困人口标准,我国目前仍有4%左右的贫困人口。中国地域广大,各地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发展历史等各有不同,造成经济落后、

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

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方式 ——以重庆酉阳车田乡为例 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由重庆市领导牵头,重庆市政府打响了旅游扶贫攻坚战,带动和帮助重庆市18个贫困乡镇提高收入。受重庆市旅游局的委托,浩丰规划设计集团本着对贫困乡村的深情厚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酉阳县车田乡旅游扶贫的工作中,为车田乡免费编制《武陵桃源·天龙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助推车田乡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一、基本乡情 车田乡位于重庆酉阳县东北部,乡域面积7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12户8414人,距县城75公里,是2001年撤区并乡时保留下来的全县面积最小的乡之一。车田乡道路等级较低,进出不够通畅,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以及深度调研分析,制约车田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恶劣。 2、贫困发生率高。2017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0户2472人,贫困发生率29.4%,居全县前列。 3、交通条件差,制约乡域经济发展。 4、用水困难突出。因喀斯特地貌限制,多地下暗河,取水难度极大,目前安全饮水保障率仅70%。 5、主导产业起步晚,未完全发挥带动作用。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正在打造的油茶、中药材等产业的建设年度长、见效慢,目前产量均未达到稳定生产期水平,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 但车田乡生态环境好,民风纯朴,民族民间建筑及文化保存较好,具有后发优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态良好。境内以山地为主,以沟谷、河流、溶洞、梯田为补充,喀斯特地质分布较广,森林资源除油茶等经济林外,以乔木和灌木为最。拥有沿天龙山脉分布数量较多的砂岩峰丛,源于酉阳毛盖流经车田乡至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注入酉水河的后河,以及近年发现的大体量的车田溶洞等自然资源。 二是海拔较高。车田乡属于酉阳的高盖地区,平均海拔750米,最高海拔为近1300米的天龙山主峰鹰嘴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高山立体气候和局部气候明显。全乡平均气温与全县平均气温相比低2-3度,是酉阳的“凉都”。 三是民俗风情。车田乡以少数民族为主,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97%。这里有土家山寨,也有苗族寨落,还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村寨,发居建筑以木结构的“四合院”“撮箕口”“吊脚楼”等为主,原汁原味生产生活习俗、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独具魅力。 四是宗教遗存。《酉阳直隶州总志》载:“北山顶有僧寺,乾隆初建……寺前多古柏杂树,红尘不倒,清风徐来,盛暑来游,可以却崩捐葛,真第一清凉世界也”。“僧寺”即为车田乡天龙山的天龙寺,每年农历6月19日,游客、香客络绎不绝。 二、需解决事项 一是科学编制脱贫规划。围绕车田乡优质资源,编制车田脱贫总体规划,并推进全面落地实施。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泔百公路升级为省级出境干路,建设牛路口跨河大桥,硬化

我国旅游可行性分析报告

旅游开发可行性分析报告 目 录 1项目总论 .1.1项目背景 (1) 1.2研究工作依据 (2) 1.3项目研究的范围 (2) 1.4项目投资回报 (3) 1.5可行性研究初步结论 ............................................................................................. 3 2项目背景和发展概况 (4)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4) 2.2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 (4) 2.3.本市工业旅游资源调查及分析 (5) 2.4投资的必要性 (6)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7) 3.1概述 (7) 3.2周边出游市场概述 (7) 3.3市场调研的基本结论 (10) 4建设条件 (12) 4.1资源禀赋状况 (12) 4.2区位条件 (12) 4.3交通状况 (12) 4.4文脉分析 (13) 4.5自然情况 (14) 4.6人力资源条件 (14) 5总体规划 (15) 5.1主题定位: (15) 5.2总体项目布置 (15) 5.3矿道旅游-本市嘉年华 (15) 5.4本市往事 (21) 5.5本市1900 (21) 5.6 山顶休闲区 (22) 5.7项目设计容量 (22) 6环境保护 (25)

6.1环境保护原则 (25) 6.2生态环境保护 (26) 6.3废物处理方法及达标要求 (26) 6.4大气环境保护 (27) 6.5噪声污染 (27) 6.6消防、安全与卫生 (28) 7企业组织和劳动定员 (29) 7.1组织机构 (29) 7.2企业组织形式 (29) 7.3劳动定员 (30) 8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1) 8.1项目总体进度计划 (31) 8.2项目建设方式 (31) 8.3项目建设依据 (31) 8.4项目产品规格及质量标准 (32) 8.5项目组织管理 (32) 8.6开发第一阶段的详细时间安排 (32) 8.7项目总体开发步骤 (33) 9项目运作及风险规避 (33) 9.1项目资本运作基本思路 (33) 9.2项目运作结构 (35) 9.3项目运作模式 (35) 9.4方案设计 (36) 10投资估算与经济分析 (37) 10.1投资估算依据 (37) 10.2项目总投资估算 (37) 10.3测算说明 (38) 10.4损益估算 (39) 10.5现金流量表 (40) 10.6财务评价 (41) 10.7不确定性分析 (41) 10.8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42) 10.9风险与对策 (44) 11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 (46) 11.1结论 (46) 11.2建议 (47)

乡村旅游可行性报告

打造精准扶贫示范点——慕家沟民俗文化旅游村 可行性报告 申报单位:西吉海宇农业发展集团 项目主持人:郭彦飞 项目建设负责人:杨少青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慕家沟民俗文化旅游村 (2)项目地点:西吉马建土窝村慕家沟 (3)项目性质:新建 (4)建设目标: 本着开发慕家沟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发展以乡村文化交流为中心,乡村休闲旅游度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新概念和新理论的提出使乡村旅游内容丰富化、形式多元化,即促进了慕家沟乃至周边的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生态环境美化效益。 二、项目背景

根据《2016年中国乡村旅游现状调研及市场前景走势分析报告》指出: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并以文化为底蕴到乡村去了解一些乡村民情、礼仪风俗,也可以观赏种植的一些乡村土产(玉米、高粱、小麦等)、果树、小溪、小桥及了解它们故事。旅游者可在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并以土窝村慕家沟作为文化;写作;旅游探索附近地区的基地。 本项目符合国家精准扶贫及植树造林绿化环境政策,加快乡村旅游发展要求。本项目通过绿化林地,文化大院,游客休闲娱乐中心,大棚采摘等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慕家沟生态环境及旅游环境,提升吸引力和竞争力,以合理保护生态环境和开发马建乡土窝村慕家沟及周边旅游,推动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1)建设项目:

旅游精准扶贫

旅游精准扶贫 【篇一:“三亚旅游模式”之精准扶贫篇】 三亚实施旅游扶贫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三亚紧密结合精准扶贫、 精准脱贫和发展全域旅游的新要求,力争一年攻坚脱贫、两年巩固 提升,两年全面提高,并通过示范村委会的引领作用,推动“酒店+ 民宿”模式的全面推广,确保三亚市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微风徐徐拂过夏日正午的“春天里”,女主人阿春在一楼的客厅里轻 轻地摇着摇篮,几个月大的婴儿甜甜地睡着。现在是三亚旅游的淡季,阿春不必忙里忙外接待游客。要是在旅游旺季,阿春一天要接 待上百位游客。阿春之前的主业是在村里开小卖部,自从三亚大力 推广“民宿+脱贫”、“乡村旅游+脱贫”模式后,阿春的生活变得忙碌 而充实,同时,村里的环境也日新月异。 “四无”美丽乡村的旅游之路 阿春真名叫符春,是三亚市吉阳区中廖村中和小组的一名村民。30 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同时,也是“春天里”的女主人。去年10月,在三亚市启动中廖美丽乡村建设时,阿春还对打造“春天里”心 怀疑虑。 “一开始不想做农家乐,经营‘春天里’,因为觉得木头做的房子不结实,而且也担心小孩子长大以后没地方住。”阿春不好意思地笑着说,“‘春天里’现在不仅仅只是一个喝咖啡、吃饭的地方,周边也打造了 环湖栈道、九品莲池等供客人休闲游乐。” “春天里”为两层建筑,一楼为阿春及其家人的生活起居场所,二楼 是为游客提供休憩的露天咖啡亭。二楼视野开阔,一条小河从“春天里”前面流过,屋旁的大榕树枝繁叶茂,为“春天里”投下一片阴凉。 放眼望去环湖栈道、九品莲池及郁郁葱葱的树木相映成趣,大自然 的清新迎面扑来。 “春天里”于2015年10月开始打造,春节对外营业。仅在春节期间 就接待了上千人,一天收入能达到200元。 据中廖村副支书高俊介绍,中廖村作为47个美丽乡村之一的村庄,是一个纯黎族村庄,现有812户,总人口3350人,2014年人均收 入6800元,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业、养殖业收入和村民外出务工收入。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旅游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申报单位: 联系人: 电话: 传真: 编写时间: 主管部门: 撰稿单位:郑州经略智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撰稿时间:2013年9月2日

第一章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介 1、区域及自然条件 (1)历史沿革 项目景区旁边原有一某某关,为明洪武年所建,“悬壁临水,盘折而上,口开一罅,十里蚊行,为往省治要隘”。明代为防“安奢之乱”,设九关,派重兵于某某驻守。这里历史上曾发生过几次著名的战斗。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军参将谢崇爵产与播州宣慰使 杨应龙部在某某激战,“争浮桥,桥断,杀溺死者数千人”,四川总督李化龙“用尚方剑斩崇爵”。某某总兵官童元镇率军平播,杨应龙令其部下着水西衣甲,混入童元镇部营中“内合外发,官军大 ,进至某某,断浮桥,官兵溺死无算”。杨应龙后为刘廷所败。据考,项目景区为“官”渡,原属贵阳府,设厘金卡,收入为“官”渡之 费。早先渡人,后来摆渡汽车。1935年1月,红军长征突破某某天险,到某某召开了著名的“某某会议”。 2、资源评价 (1)季节:终年四季如春,从三月至十月是黄金季节,冬暖夏凉。 (2)污染:旅游开发项目无工业污染,环境安静无噪声,无放射源,

森林植被繁茂,空气洁净清新。游客活动产生的三废可以控制、回收,净化达标处理后排放。 (3)联系:该旅游开发项目毗邻某某河边,有三桥飞渡,大坝屹立,晚间灯火,摩崖石刻,库区风光以及被誉为“中国一绝、项目地区 一技”的某某豆腐鱼等景观,相互辉映,可参观点能形成旅游开发线。从外围讲,旅游开发项目景区南可依托息烽温泉、集中营旧址 以及省府贵阳,北靠历史文化名城某某,沿库区而上有已初步形成 的“某某大坝-傣族公园-神石山庄-三沙大桥”和“某某电站- 小溪-化觉-六广”两条黄金旅游开发线。 (4)可进入性:210国道、贵遵高等级公路、川黔铁路从境区穿过,景区背靠某某、面向贵阳,濒临某某,俯视长江,内有火车站2个,客运航运码头1个,规划中水运的客运、货运及自用码头各1个。 形成了公路、铁路、航运纵横交错、航空港近距离呼应的交通网络, 游客进得去,散得开,出得来,可以做到旅短游长,其资源利用价 值因交通方便而大为提高。 (5)基础设施:景区水电路通讯具备。有山、河、桥、瀑布、森林、溶洞、风景资源丰富独特,环境容量大,发展空间广阔,搬迁工作 量小,土地肥沃,能提供新鲜果品、蔬菜、肉食、蛋禽、鱼类。农 村劳动力丰富而廉价。建筑材料产地近,价格低,未开发旅游开发

三江源

三江源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 目录 1地理位置 2特点 3地质特征

4湿地水文 1. 4.1 河流 2. 4.2 湖泊 3. 4.3 沼泽 4. 4.4 雪山冰川 5. 4.5 地下水 5自然作用 6自然景观 7自然资源 1地理位置

2009年经我国三江源[1]科考队考证,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确定卡日曲为黄河的源头;当曲为长江的源头;扎曲为澜沧江的源头。 2特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中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2.中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3地质特征

三江源 三江源区境内昆仑山脉的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阿尼玛卿山及唐古拉山脉横贯其间,这些山普遍在海拔5000-6000米左右,高大山脉的雪线以上分布有终年不化的积雪,雪山冰川广布,是中国冰川集中分布地之一,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面积按流域分为:黄河源区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6%;长江源区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占44%;澜沧江源区面积3.7万平方公里,占10%。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流出国后叫湄公河)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使

乡村旅游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概要 项目名称:乡村旅游业建设 项目实施单位:松桃县乌罗镇人民政府 项目实施单位法人代表:联系电话: 项目主管单位:松桃苗族自治县扶贫开发办公室 项目主管单位法人代表: 技术依托单位:松桃县旅游局 技术依托单位技术负责人: 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项目类别:乡村旅游 项目建设地点:松桃县乌罗镇黔龙村 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修建蓄水池400立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000米,修建通组公路30公里,硬化人行道路10千米,农电改造310户,平整停车场2000平方米,硬化停车场1000平方米,修建卫生公厕600平方米,农家乐示范户建设10户,“三改”工程200户,培训从业人员100人。项目总投资1500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扶贫资金500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000万元,其中县水务局120万元,县交通局运输管理局216万元,县供电局155万元,县发改局300万元,县旅游局209万元。 项目建设期限:壹年

二、项目申请理由和条件 (一)项目县和项目区基本情况: 松桃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边缘,地处黔湘渝两省一市交界处,东邻湖南,北接重庆。全县土地总面积3400平方公里,辖28个乡镇,503个村,总人口69.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4.05万人,有习惯耕地40.87万亩,人均耕地不足0.7亩。 项目区位地我县乌罗镇黔龙村,距乌罗镇政府驻地5公里,距松桃县城65公里。全村土地总面积15000亩,其中耕地面积1126亩,393户1830人,人均耕地0.62亩.该村是新阶段扶贫开发二类重点村,2010年末有贫困人口47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050元。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发展乡村旅游是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潜龙洞景区自2010年试营业以来,已接待游客10000人次,创旅游收入300万元,2011年国庆长假每天接待游客上千人,仅国庆长假就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万元。当地农民可从餐饮服务业和销售旅游小商品获得增收。 2、发展乡村旅游是适应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休闲娱乐需求。潜龙洞是梵净山东线旅游的著名景点,既有风光秀丽的奇山秀水,又有奇特无比,堪称绝境的古老溶洞群,洞内千姿百态应有尽有,是现代都市人们休闲娱乐的最佳旅游胜地。 3、发展乡村旅游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通过旅游开发可改变当地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实现城市乡村协调发展。

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关于旅游精准扶贫的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1-03T11:31:07.713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任海珠 [导读]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云南省 650092 摘要:现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旅游企业扶贫怎么扶?送钱、送物,还是直接安排就业?这些都是在旅游扶贫的过程中将会遇到的问题,包括在整个扶贫过程中会有多少真正的贫困者因此脱离贫困,会不会有假的贫困者借政府之手牟取暴利,这也是在精准的旅游扶贫过程中将要面临的问题。现在多数的贫困乡村地区也是依据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最终目标,因此,让真正的贫困地区脱贫,通过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扶贫让更多的人受益也是应该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旅游扶贫的概念、开发原则和实施方案进行浅析,希望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深入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现状;分析 引言 本文立足中国扶贫工作现状,尝试探究旅游产业对促进扶贫工作发展的原理及意义。在充分挖掘中国旅游产业的比较优势后,在意识层面、产业专业化程度、人力资源与产业综合化、中长期规划以及发展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多种制约旅游业在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的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了由政府开展顶层设计,以舆论引导、物质补偿、综合规划即旅游+等三方面为抓手,充分发挥全社会特别是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产业发展而产生扶贫效果的作用。 1旅游扶贫与精准扶贫理论结合 2013年,习总书记正式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并在2015年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精准扶贫的“五个一批”工程,以提高贫困地区和人口的内生动力为基本原则,从根上改变贫困地区面貌和贫困人口的生活,同时杜绝返贫。精准扶贫的具体措施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科学分析群众经济、生活、健康程度等因素,制定合理化的贫困标准,精确识别出每一个贫困群众,建卡立档,为制定精准帮扶策略打下基础。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环节,在了解每个贫困群众的情况之后,为贫困群众量身打造出合理的扶贫方式,使群众的参与度达到最大化。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保障,保障贫困群众在扶贫项目中受益,同时对政府、企业、社会力量等进行监管,确保扶贫本质目的的达成。随着旅游扶贫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发展,传统化的旅游扶贫方式的弊端逐步出现,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扶贫目的发生了变化,将旅游产业发展与旅游扶贫效果盲目对等,导致贫困群众实际生活状况没有本质改变,反而导致贫富差距变大。加上旅游开发中可能会带来的物价上涨和环境破坏等问题,也制约着贫困地区的未来发展,所以旅游扶贫必须同“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相结合,针对传统扶贫方式带来的问题与精准扶贫所提供的理论指导,打造出新型的旅游精准扶贫机制。 2旅游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机制建立 2.1旅游精准扶贫执行机制 一是精准识别。政府部门首先需精准识别贫困地区旅游资源优缺点,明确贫困地区是否具有旅游扶贫开发条件。然后,精准识别出有能力或有意愿参与旅游扶贫的贫困群众,根据贫困群众的文化程度和职业技能等因素,将贫困群众精准识别和分类。最后,通过对众多旅游扶贫项目进行精准识别,选择适合贫困地区和适合大多贫困群众的旅游扶贫项目。二是精准帮扶。在甄别贫困群众和确定扶贫项目之后,需要对贫困地区和群众进行精确帮扶。一方面需改善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开发条件,针对贫困地区自身优劣情况,积极探索旅游扶贫发展新模式,具体需要改善贫困地区交通现状和基础设施、制定旅游扶贫政策法规、打造旅游业发展环境和融资平台和动态调整旅游扶贫政策等。另一方面,需对贫困人群的“精准扶志”,通过经济援助、技能培训、观念引导等措施,提升贫困群众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确保贫困群众广泛参与旅游扶贫项目参与,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于旅游扶贫项目。三是完善贫困群众扶贫退出机制。一方面,对于贫困人口脱贫应给予奖励,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引导其主动退出扶贫帮扶对象身份。另一方面,对已经脱贫的贫困人口实行二次精准识别,确保其达到脱贫标准。特别的,要为脱贫的群众建立适合的保障措施,比如逐步减少帮扶的资金量,直到群众旅游收益达到一定标准即可,杜绝脱贫群众返贫。 2.2旅游精准扶贫监管机制 旅游精准扶贫监管机制主要为保障旅游精准扶贫内各个环节和过程良好运作和旅游扶贫项目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的目标,保证“阳光扶贫”的有效实施以及动态的组织协调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全部活动。一是需要对精准识别和精准帮扶中各类资源和项目节点。如旅游扶贫资金的使用、旅游企业人员配置、贫困人群的教育培训工作、生态环境保护等进行监管,确保精准识别中旅游扶贫项目的可行性和贫困人群的分类状况,以及保证精准帮扶中的项目具有针对性。二是建立环境保护监管机制。自然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多数是由于决策和管理不当造成的。因此运用政策和规范来监督旅游扶贫项目是否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三是建立旅游精准扶贫效果评价体系和可持续性能力评价体系。以经济、社会、环境为评价层次,加入旅游业发展收入及收入增长率、贫困地区内居民生活质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贫困人口收益情况、贫困人口数量占比以及减少程度、环境资源损耗等评价因子,评价贫困地区旅游业发展所带来的效益和贫困群众在旅游扶贫中所获得的效益,以及两类效益的可持续性,从而反映出旅游精准扶贫进展情况。结语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新的扶贫形式,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但作为新兴产业,开发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非常多,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精准扶贫的出发点,将完善的监督和管控模式实施到位,真正实现扶助给到最需要的区域,在此过程中,政府和各界领导部门需要加强加大监督监管力度,保证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和实施率,使旅游扶贫目标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旅游精准扶贫研究[D].云南大学,2015. [2]邓小海,曾亮,云建辉.旅游扶贫精准管理探析[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56-63. [3]邓小海,曾亮,肖洪磊.旅游精准扶贫的概念、构成及运行机理探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02):265-269. [4]龙江智,段浩然.旅游扶贫的优势、困境和策略[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6,(04):364-369. 本文源于云南省教育厅资助性项目课题“全域旅游视角下云南贫困县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以楚雄州武定县为例”;项目编号:

某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XX景区 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县旅游局

目录 第一章总论 (5) 1.1项目概况 (5) 1.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及范围 (8) 1.3编制原则 (9) 1.4研究结论与建议 (9)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1) 2.1项目建设背景 (11)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2) 第三章 XX县旅游市场分析 (14) 3.1市场规模预测 (14) 3.2景区游客容量与环境容量估算 (15) 3.3客源市场定位 (16) 第四章建设条件、施工条件 (18) 4.1建设条件 (18) 4.2施工条件 (19) 4.3建设内容 (20) 第五章工程建设内容 (20) 5.1 游客服务中心 (20) 5.2 露营基地 (21)

5.3 云杉林观景台及栈道 (22) 5.4 盆景园观景台及栈道 (22) 5.5 柏树林观景区 (23) 5.6 万佛崖登山栈道及观景台 (23) 第六章游憩配套设施工程 (24) 6.1旅游标识系统 (24) 6.2生态旅游厕所 (26) 6.3桥梁系统 (27) 第七章景观绿化建设工程 (29) 7.1 景观工程 (29) 7.2 绿化工程 (30) 第八章综合管网工程 (32) 8.1道路与竖向工程 (32) 8.2管线综合工程 (34) 第九章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39) 9.1生态保护工程 (39) 9.2环境卫生工程 (41) 第十章项目招投标管理 (42) 10.1 概述 (42) 10.2 招标范围 (42)

10.3 招标组织形式 (42) 10.4 招标方式 (43) 10.5 招标情况 (43) 10.6 招标信息发布 (43) 10.7 评标 (44) 10.8 授予承包人施工合同 (44) 第十一章工程实施方案 (45) 11.1 工程实施条件 (45) 11.2 建设期安排 (45) 11.3 工程管理的实施方案 (45) 第十二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7) 12.1投资估算 (47) 12.2工程总投资资金筹措 (50) 第十三章工程效益评价 (51) 13.1 工程效益 (51)

三江源是哪三江_参考资料完整版

《三江源是哪三江》 阅读精选(1): 三江源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 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因属长江、黄河、澜沧江(湄公河)三大水系发源地而得名。其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 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6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5.6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2000年5月青海省成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国务院批准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头地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分布区,素有中华水塔之称。长江、黄河、澜沧 江均发源于青海境内,这三条大河的源头相距很近。 万里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脉的主峰各拉丹东南侧的大冰川,绵亘几十里的冰塔林,犹如座 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景色绮丽。滚滚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河谷和约古宗列 盆地,源头湖泊、小溪星罗棋布,水草丰美,甚为壮观。澜沧江源出于唐古拉山北麓的群果扎 西滩。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由花岗岩雕成,纪念碑碑 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格拉丹冬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座面积636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 护三江源。碑体正面刻有原国家主席江泽民亲笔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八个大字,碑体背面 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纪念碑高大挺拔,气势雄伟,耸立于通天河渡 口房山丘之上。 通天河,古称牦牛河,流贯玉树草原,长1000公里,因辑入《西游记》而名闻天下。通 天河渡口是唐蕃古道上的一个重要渡口,河中乱石穿空,水流湍急,惊涛拍岸,涛声震耳。古 渡口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通天河大桥南岸,有一块巨大的岩石名晒经石,石旁古柏 群上挂满经幡。传为当年唐僧师徒取经归来,渡通天河时,因负老龟嘱托,被掀翻落水。唐僧 师徒上岸后,在此石上晾晒被水浸湿的经卷,虽是神话传说,然石上字痕犹存,清晰可辨,为 玉树州一靓丽的旅游景观。 三江源区不仅仅是青海旅游的富矿区,也是中国旅游乃至世界旅游的稀缺资源带,具有发 展被誉为无烟工业的绿色旅游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 由省旅游局负责组织,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编制的《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 旅游发展规划》,现已透过评审。根据《规划》,青海省在三江源地区建设35个生态旅游重 点项目,规划建设6个重点景区,包括可可西里、年保玉则、阿尼玛卿雪山、勒巴沟、达那 寺峡谷和黄河源景区。三江源生态旅游以三江之源水源地生态与环境体验、康巴安多藏文化原 生态体验、青南高原人与自然关系体验、青南高原户外运动与自驾车旅游为主体系列产品。以 黄河源生态体验、长江源生态体验、澜沧江源生态体验、湖泊水生态、歌舞之乡采风、马背文 化体验、宗教文化探秘、雪山冰川攀登探险、青南自驾游等为主打的系列产品,涵盖了游、住、行、食、购、娱六方面的资料。

安康市生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

安康市生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从安康市的实际出发,对安康市生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安康具有旅游资源特色,交通区位优势,有政府的政策支持,丰富的旅游人力资源,以及广泛的客源市场。因而,开展生态旅游扶贫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标签:安康市;生态旅游;扶贫;可行性 生态旅游扶贫是在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以保护好当地旅游资源为目的,坚持可持续发展为战略,通过生态旅游扶贫发展带动地区经济发展,进而脱贫致富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投入少、效果好、返贫率低的新型扶贫方式。借鉴国内外经验,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展了旅游扶贫的工作,一些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实现了脱贫致富。安康市作为文明生态城,有着先天性优越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同时也奠定了良好的旅游环境,但没能将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到极致,地方经济一直受到制约。因此,安康市最好的脱贫致富途径就是生态旅游扶贫。 一、安康市概况 安康是西北地区少有的亚热带资源区,又是全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和气候过渡地带,独特的地域特征造就了丰富的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在秦巴汉水风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已探明景区32处,景点78处,具有较高开发价值的有29处,其中有南宫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瀛湖、香溪洞省级风景名胜区以及千家坪、神河源、平河梁、岚河漂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风景名胜区或旅游项目。境内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有千家坪、擂鼓台、凤凰山、灵崖寺、鬼谷岭、天华山等省级森林公园。安康不仅自身旅游资源丰富,而且还是连接国家规划的“西安-三峡、西安-张家界绿色生态旅游长廊”中的重要驿站,是以人文资源为主要特色的陕西旅游资源的重要补充,是连通过境旅游的中转站。 二、安康市生态旅游扶贫的可行性分析 旅游消除贫困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热点,也是我国研究的新重点。发展旅游经济不仅能为贫困民族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亦是落后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层次及快速摆脱贫困的捷径之一。我国的一些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在较短时间内脱了贫。如张家界、丽江、大理、德宏、九寨沟等贫困地区。安康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形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集群。随着2010年6月安康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宜居小城”,安康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其原始、生态、神秘、壮美、古朴的魅力吸引着省内外游客。通过挖掘资源,打造品牌,可以实现旅游扶贫的目标。 1、安康市旅游资源的特色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目录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 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2。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

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其中,长江源去冰川面积1496.04平方米,澜沧江源区冰川面积124.75平方千米,黄河源曲冰川面积191.95平方千米。这些冰川年均融水量约17.02×108立方米,是三江源地区干支河的重要补给水源。三江源地区岁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如著名的扎陵湖、鄂陵湖、乌兰乌拉湖、可可西里湖、库赛湖、多尔改错湖等实星罗棋布其间,参与形成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