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壁画墓1

汉代壁画墓1
汉代壁画墓1

汉代壁画墓群

课时结构:1课时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汉代壁画墓群的学习了解它的艺术成就及其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

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难点:

汉代壁画墓群其具有的艺术特点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如何理解。如何调动学生对汉墓壁画欣赏的动力。

四教学内容

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它一般绘于墓室的四壁、顶部以及甬道两侧。墓室壁画的内容多是反映死者生前的活动情况,也有神灵百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日月星辰以及图案装饰,目的主要是说教和对亡者的纪念或者希望死者在冥间能过上好日子。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汉代墓室壁画的兴起

2.汉代墓室壁画的类型与发展

3汉代墓室壁画的特点

五教学过程

(一)直观感受,各抒己见,引发思考。

教师:给出中国古代壁画

中国古代壁画有几种?

学生:讨论思考

回答:提问A、B、C三个同学。

结论:中国古代壁画主要有三种形式,

分别是:(一)中国古代墓室壁画。

(二)中国古代石窟寺壁画。

(三)中国古代寺观壁画。

教师:出示图片(汉代壁画墓群)

汉代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占重要地位。

汉代墓室壁画:

(1)分布?

(2)内容?

(3)欣赏代表性墓室壁画。

学生:直观感受,思考。

教师:请学生回答

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结论:汉代墓室壁画分布于中原和北方地区。内容: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

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

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

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等;

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

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

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二)导入主题:

■汉代墓室壁画欣赏:

教师:汉代墓室壁画多描写什么?总结它的内容,它出现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5分钟,回答。

结论: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而其观念系统的形成,主要受到了先秦两汉灵念、道家思想、神仙信仰、阴阳五行与天人相应等思想的影响,一些思想和信仰最终构成了汉墓壁画观念体系的骨干与核心。

教师:整体和局部图片展示

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特点。

学生:请一个同学谈参观后的感受,其他同学自由发言。

结论:汉代墓室壁画在整体构思和图像的选择和配置上通常按照墓室本身的空间架构,把壁画分上、下两大部分来安排。上部(主要是墓室顶部、隔梁上部,间或也有四壁上端)一般绘日月天象,下部(主要是墓室四壁)一般绘地下阴宅,两

(三)课堂小结:

教师:欣赏汉代墓室壁画有何感受和体会?

学生:思考和总结。

教师:请几个同学谈谈感受和体会。

同学A:汉代墓室壁画规模宏大,结构复杂

同学B: 内容丰富,题材多样。

同学C:绘画技法多样,艺术水平较高。

教师总结:汉代墓室壁画是不断发展的,总体来说,它给人的感受有: ①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②内容丰富,有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

车骑出行外,还有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③绘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④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

六总结:

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而汉代墓室壁画十分兴盛,中国汉代墓室中的装饰壁画,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强。汉墓壁画对于了解汉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及审美思想和绘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七作业:

汉代墓室壁画怎么表现当时政治生活的?

美术教学方法论教案

系别:

专业:

姓名:

民族熔炉

各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民族熔炉展厅。山西以西、南两边为黄河天堑,东边是太行山,北边为长城、沙漠戈壁,凭山控水,据高负险,自古就有“表里河山”之誉。因此,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与位于山西北部的游牧民族之间相互交融,使其文化充满民族融合性、兼容并包性、地域差异性和黜华尚实性。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拒山西,驰骋中原。300多年战乱和苦难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空前民族融合,孕育了大量了别具风格的文化艺术作品。其中,西汉的胡傅酒樽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胡傅酒樽是1962年,在山西右玉县大川村发现的。外形像是一件盆状青铜器,外围有三只兽首衔环,下面是三只虎形的足。工作人员发现,这件器物的口沿上铸有铭文。铜盆形器物上铸有:“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通过铭文可以判断,这几件貌似炊具的器物,是古代用来盛酒用的酒樽。器物纹饰粗犷大气,可是如此多的动物用于器物的装饰在以前汉代出土的器物中很少见,从器物造型上看也不像是中原器物。公元前26年的西汉末年,汉朝统治昏庸腐朽,周边少数民族却逐渐强盛壮大起来。右玉县地处山西北部,毗邻长城,与内蒙古交界,汉朝时这里是塞外草原,是匈奴族活跃的地方。专家判断,胡傅很可能是当时北方的匈奴族,而这三件樽上铸有的动物也完全是草原风格。因此,胡傅应该是匈奴族部落里的一位头领。匈奴善饮酒,这三件酒樽的铜环,可能是为了在马上携带方便。这件文物正是古代汉族与匈奴文化交融的精彩体现。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胡傅温酒樽,是与刚刚看到的胡傅酒樽一起出土的文物。胡傅温酒樽,共两件,完全相同。器物高24.5厘米,口径23.4厘米,壁厚0.4厘米。形状为圆筒形,通体鎏金,盖中央有一提环,环外圈分列三个凤形钮。平底,器底三个熊形足,足腹两侧设铺首衔环。通体鎏金浮雕纹饰分上下层,饰有虎、熊、牛、羊、骆驼、鹿、猴、龙、凤、狐等。口沿阴刻铭文“中陵胡傅铜温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另一件铭文后多一“二”字。“河平”为汉成帝年号,河平三年即公元前26年。西汉时一斤约等于250克,“廿四斤”即6公斤左右。这对酒樽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酿酒设备、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珍贵实物资料。“胡傅温酒樽”的出土,说明可能在汉代以前的人们就喜欢将酒加热后再饮用。有学者曾认为,温酒樽是在樽下加炭火温酒之器。更多的学者倾向于这是一种保存一种醇香的酒的器具,因为厚重的器盖可以有效地防止气味的挥发。樽是盛酒用的,并非温器。右玉温酒樽虽有三蹄足,然而极矮,其下难以燃火,不能用于加温。而且此型酒樽中有漆器,也有平底无足的陶瓷器,显然并非用于加热。 由魏晋南北朝开始,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鲜卑族拓跋部早先游牧于鄂伦春草原,逐渐南迁,进入山西,并在“十六国”时期迅速崛起。公元338年什翼犍在繁峙(今浑源西)建立代国,参与群雄逐鹿。公元376年,为前秦苻坚所灭。公元386年拓跋珪称王,重建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大同)。拓跋焘即位后,逐渐统一北方,虎视江南。至公元493年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近百年间,平城成为中国北方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人们所熟知的云冈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辟雍遗址和司马金龙墓等,见证了平城时代的繁荣。 说到北魏时期的出土文物呢,就必须要提到司马金龙了。史书记载:司马金龙是晋宣帝司马懿之弟——东武城侯司马馗的九世孙。其父司马楚之于泰常四年归附北魏,封为琅琊王,司马金龙乃司马楚之与北魏皇族诸王女河内公主所生。司马金龙是降附於北魏的西晋皇族,深受宠信。司马金龙死于太和八年(484)。 现在我们所看到这件精美的石雕柱础,便出土于大同市石家寨村的司马金龙墓。从柱础的大小和出土的位置推断,这是一个屏风柱础。柱础通高16.5厘米,底座方32厘米,柱孔径7厘米。柱础上圆下方,正好契合了中国古老的“天圆地方”说。圆形覆盆雕刻精美,群山之间蛟龙穿行,盛开的莲花中,雕出立柱插孔。下部方形底座,绘有大量忍冬纹、伎乐。将佛教文化、西域文化融合一体,使中国雕刻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也让我们看到了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奢华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高度融合,所产文物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是我国灿烂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块木板漆画共5块,在大同市石家寨司马金龙墓出土,均保存完整。 漆画屏风,从彩漆工艺来看,继承了战国、东汉漆画的传统。以漆或油彩作画比在纸、帛上作画更为不易,可见此时漆工技艺的高超。画面内容取材于《列女传》、《史记》,与汉代以历史人物故事喻世教民的传统相承袭。绘画的技法与风格,则与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极为相似。漆画上的题记和榜书文字介于隶,楷之间,气势疏朗,是少见的北魏墨迹。这件屏风不但在当时属于上品,在现存北朝文物中也是难得的精品。 下面这件文物全灯整体作鸿雁回首衔鱼站立状,鱼腹、雁颈、雁体内部中空,且彼此相连。照明时,燃料燃烧形成的烟雾,先由鱼形灯罩将烟导入雁颈造型的烟管,(烟管,具有销烟功能,不会因为燃烧后散发烟雾而影响居室环境),再经烟管进入盛有水的雁腹,最后被水溶解。同时,灯罩为两片弧形铜挡板,可左右转动开合,这样既能挡风,又能调节灯光亮度及照明方向。这种灯古人称“釭灯”,因鱼和大雁的身体都是空的,大雁的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娄睿,鲜卑人,本姓匹娄,简改姓娄。其三个姑姑分别嫁段荣、窦泰、高欢为妻,建立了北齐最高统治阶层中娄、段、窦、高婚姻集团。娄氏一族成为北齐最显赫的家族。娄睿以太傅、太师兼录并省尚书令,成为坐而论道、总领帝机的宰辅重臣,于东魏、北齐之世,乃颇有影响的人物。 娄睿墓位于太原市古晋阳城南王郭村。砖室为方形弧边,前臵甬道、天井及长形斜坡墓道。此种形制上承北魏,下启隋唐,是北朝晚期大型墓葬的代表。娄睿墓发掘经1979年至1981年历时21个月,共计出土器物870余件、壁画71幅200余平方米,是我国北朝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 娄睿墓俑类文物共计600余件,品种十分丰富,有镇墓俑、文武俑、女官俑、女侍俑、役头俑、骑马文、武俑、骑马乐俑、驮物骑俑等十余种造型各异千姿百态的陶俑,陶牲有马、牛、羊、猪、鸡骆驼等,应证了北史中娄氏“家童千数,牛马以谷梁”的记载。 墓中出土的瓷器和彩釉陶瓷七十余件,其中尊、壶、盘、盂、碗、盆、灯、盏、扣盒等品种成套组合出现,反映出北齐时期贵族的生活中已经大量使用上了瓷器和彩釉器。这些陶瓷极具北方陶瓷的艺术风格,可称我国北方陶瓷的典型代表,其特点表现为白胎坚硬厚重,青釉泛黄有玻璃质感。瓷器装饰上肥厚的仰莲、忍冬,粗大的联珠、兽头、粗棱,极富立体感,具有石刻浮雕之艺术效果,同时也从中看出北齐地区与西域文化有着广泛的交流。 墓中出土了一件较为罕见的低温彩釉灯,高约50厘米,体高而秀美,文饰庄严富丽。上部为钵式灯碗,碗底凸出尖状榫插入柱柄上口。柱柄上端凸出圆棱一周,柱身刻划出仰、覆莲瓣纹,下端贴饰四组忍冬,忍冬间有二镂孔,灯座饰有肥厚的覆莲纹。此灯集模印、刻花、浮雕装饰技法于一体,充分显示出北齐陶瓷匠人之高超技艺。 娄睿墓出土的淡绿釉黄绿彩小盂,在淡绿豆色釉上施以黄绿二彩。釉面晶莹透亮,色彩斑斓艳丽,是单彩釉陶瓷向多彩釉陶瓷发展的上品佳作。由此可以看出,举世闻名的唐三彩正是继承了北齐低温釉彩陶的技艺而发展形成的。 娄睿墓壁画的出世,轰动了中国整个美术界。虽有部分壁画遭受自然与人为破坏,仍然保存下来200多平方米精美的壁画。娄睿墓墓道、天井、甬道、墓室所有墓壁全部绘有壁画。墓道的东西两壁呈阶级状分为三层画面,以绚丽多彩

从娄睿墓壁画谈金戈铁马_王一菁

1980年,山西省太原市南郊的王郭村发现了一座北齐武平元年(570)的古墓,为北齐权臣贵戚东安郡王娄睿之墓。《文物》1983年第10期刊载了发掘报告及专家述评。此墓出土了大量北齐文物,其中至为珍贵的北齐墓室壁画轰动一时。娄睿墓壁画之宏伟壮观,画艺精湛,以及保存的完好程度,都为以前北齐考古发掘所未有。如1957年发掘的武平七年(577)河北磁县高润墓也有壁画,墓主人高润虽为北 齐高祖高欢的皇子,官职爵位均高出娄睿一筹,但其壁画的内容、规模、特别是画艺的精美程度,都逊于娄睿墓。且娄睿墓壁画大部分保存,完好者约200平方米。壁画内容反映了墓主人出行、归来以及宴享、升天等生前死后显赫奢侈生活的活动场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带有浓郁北方少数民族风情、剽悍骏伟的鞍马人物。壁画中的金戈铁马展示了骑兵这一古老的军种在中国战争史上的意义和兴衰发展,是 从娄睿墓壁画 娄睿墓壁画中的珍品之作。 墓道西壁《出行图》,分上、中、下三层。画中主从、侍卫,多身跨或牵随高大剽悍的战马,手持或身挂长短刀剑之属,显得十分英武雄壮。从这些动态各异的鞍马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纵马飞驰的骑兵脚下,已经有了在骑兵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装备——“马镫”。此壁画的出土,有力地证明了我国最迟在5~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用金属制成的“马镫”,这是骑兵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时期。“马镫”的发明标志着“骑兵”这支金戈铁马做为冷兵器时代最具冲击 王一菁 田立勤 娄睿墓壁画(局部)

力的古老军种,第一次成为真正意义上独立的战斗力量,出现在中国战争历史舞台上。此壁画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军事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国将驯养马匹作为战争的重要工具,从夏商时期就已开始。此时用马匹拖拉战车,进行战斗,而且逐渐成为战争的主力。此后战车的形制和配备标准也越来越完备严格。如多为一车四马,乘甲士三人,各司其职,且配备若干徒兵,形成相对独立的基本战斗单位。春秋战国为战车交战更加激烈的时期,如“千乘之国”、“万乘之国”等,战车的规模和数量成为衡量一个诸侯国大小和军事实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从屈原《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 兮击鸣鼓”的诗句,不难看出战国时期战车交战的激烈程度。与此同时,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装备和战术也迅速发展起来,他们在与内地诸侯国的交战中,越来越显示出骑兵灵活机动的极大优势,直接影响到内地诸侯国从战车到骑兵的转变,而且较早出现在晋阳一带。公元前4世纪中叶,战国初期的赵襄子在晋阳防御智伯,已经使用过骑兵。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此后各国纷纷效法,骑兵这支新兴的战斗力量逐渐出现在战场上。由于早期骑兵装备简陋,没有规范的马蹬,骑士下肢无着力点,大大限制了骑士自由砍劈等马上格斗术的充分发挥。再加上以刀为代表的铁兵器还未普遍使用,因此很长一段时期内骑兵还不能完全替代已经走向没落的战车,而是成 为主力步兵的辅助。这种以 步兵为中心,战车为辅助, 以骑兵为机动的战场格局, 是战国末期直至汉初最为普 遍的战斗形式。西安临潼秦 兵马俑地下军阵就是这一时 期战阵的典型代表。 汉代是骑兵向战场主力 过渡的时期,也是大规模运 用骑兵的时代。虽然骑兵还 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是在 西汉,特别是汉武帝时期, 为了对付严重威胁汉王朝边 境稳定的北方游牧民族—— 匈奴,汉武帝大治骑兵。汉 武帝曾下令让官民蓄马,为 建立骑兵部队准备物质基础。同时汉代铁兵器已经开始广泛装备和使用。我国最早的适合马上格斗的厚背长刀——汉环首刀就出现在这个时期。在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就出土了“环首刀”,刀直体长身,薄刃厚脊,短柄,柄首加有扁状圆环。马刀的创制使得骑兵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骑兵被大规模运用并独立成军,已开始成为战场主力,显现出巨大的战斗威力。汉王朝和匈奴曾多次爆发大规模的骑兵交战,公元前119年,进行了最后的决战,交战双方投入骑兵近20万,这是骑兵史上一次空前的大会战。汉军取得了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此时尽管骑兵已从战场的配角变成了主角,但是限制骑兵威力发挥的瓶颈性难题——骑兵下身没有着力点,乘骑不稳,双手受束缚,可能直到汉代晚期也未能解决。把骑兵的双手解放出来,增强战斗力,已成为骑兵发展的迫切要求。因面马蹬的出现、马鞍的改进,对中国骑兵的发展意义重大。娄睿墓壁画的鞍马,不仅画艺精湛,动感特强,而且证明了我国最迟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拥有骑兵发展的关键技术——金属马蹬。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也说明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对骑兵发展的重要意义。它表明南北朝时期是骑兵建设的一个分水岭,“金戈铁马”标志着从成长期大步迈入成熟期,正如顾准先生所言“马蹬的出现,立即使白刃战成为可能。”这是对我国骑兵进入成熟期很好的诠释。魏晋以后,铁刀已成为骑兵的主要格斗武器,同时还先后出现了护马甲、骑士铠甲等装备。骑兵部队也开始有了轻骑兵 娄睿墓壁画(局部)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庄园图解析 地主庄园是中国封建土地占有方式和封建生产经营方式以及封建地主生活方式相结合的一种独特形态。它是中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东汉以前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很少,东汉以后有关地主庄园的记载就多起来。东汉是地主庄园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1971年秋,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发掘的一座东汉壁画墓,出土了一幅地主庄园图。这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最完整的东汉地主庄园图画资料。它真实地再现了东汉地主阶级庄园生活的情景,对我们了解东汉地主庄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主人是东汉王朝中央政府派遣到北方民族杂居地区的重要官员。他生前担任的最高官职是护乌桓校尉。这是一个拥有赤节,佩带银印,秩比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庄园图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从图上看,墓主的这座庄园,山环水绕,规模非常大。这说明他占有大量的土地,是典型的大官僚、大地主。农业生产是地主庄园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画面右上角是广阔的田野。田野里有几个农夫正鞭牛犁地。这表示庄园主人“膏田满野”的情景。画面的左上角是一片桑树林,桑树林里半藏半露的高堂瓦舍。这正是古籍中记载的“环庐种桑”的风俗。在郁郁葱葱的桑林中,有四个妇女正在采桑。他们手里拿绳索、钩、桑网等工具,旁边还放着蚕架、蚕簇之类的器具。桑林下面,画了三个错列的方形大沤麻池。池边有割下来的两堆青麻,两侧各立一人,手里拿着苧麻刀似的工具在渍麻。画面的中部偏下,有马厩和牛羊圈。圈与圈之间有墙相隔,分别饲养很多大、小牲畜。在空旷的地方,有野放的鸡群和猪群。在这座墓葬的其它墓室里,还有牧羊圈和捕鱼图。牧羊图上有四个羊倌,赶着很多羊,羊群旁边一只凶猛的黑犬奔驰着,护卫着羊群,免遭恶狼袭击。捕鱼图上有两个渔夫正全神贯注地张网,清澈的水面荡起涟漪,网已布入水际,只待鱼儿上来。在水畔一座五脊顶的水阁里,有三个人凭栏观赏游鱼,他们是庄园的主人。阁下右边台阶上有一个仆人侍立。庄园主人生活的安逸舒适与农民徒附的艰辛劳作,形成鲜明的对照。庄园的边上还有坞堡壁垒。 总之,和林格尔东汉壁画墓的庄园图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东汉地主庄园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使用这幅壁画,会使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东汉地主庄园经济。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汉代墓葬壁画艺术研究 [摘要]根据现有考古资料,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 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通过对汉 代壁画墓标本进行收集、比较、分析、考察,探讨从西汉到东汉时期的壁画墓及墓室壁画的发展状 况,重点研究墓室壁画在汉代丧葬文化中的功能与意义。 [关键词]汉代墓葬;壁画艺术;丧葬文化;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8X(2013)01-0187-03 甘兴义 (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收稿日期]2012-10-29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2011SQRW060)。 [作者简介]甘兴义(1977-),男,河南永城人,淮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水彩画创作研究。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流行于两汉时期,并一直沿用至明清时期。作为沿袭久远的墓葬建筑装饰方式,汉代的墓室壁画在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史上具有代表意义和研究价值。汉代墓室壁画属于汉代墓葬,它是汉墓的一个形式、一个部分,其研究不能脱离于汉墓的研究。汉代墓室壁画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40年代(初始期)。这个时期汉代壁画墓的出土及研究情况与地域主要集中在东北辽阳地区,日本学者是主要的参与者。这个时期主要是对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无论是中国、日本还是西方 的学者,都还没有正式开展对汉代墓室壁画的专题研究。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开展和巩固期)。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的考古专家陆续发掘清理了许多两汉墓葬,其中一部分是壁画墓,由此可供研究的个案逐渐增多。重要的是在这期间,汉墓发掘和研究工作皆由中国的考古专家及研究者主持;此外,墓葬标本和考古报告的数量不但显著增加,同时素质也有所提升,再加上一些专门图册的出版,为 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完善的资料;第三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迄今( 发展期)。这期间发掘清理的两汉墓室壁画墓在数量上虽然暂时还未及第二阶段,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有所扩展。这个时期参与研究的人数显著增多,尤其得到更多西方学者的参与,他们继续以惯用的“小题大做”式的专题形式进行研究,用不同的方式对个别的论题进行深入探讨。 一、西汉早中期的壁画墓 中国墓葬装饰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由于商周时期的墓葬结构还未形成一种“建筑”,因此这一时期的墓葬装饰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墓室壁画作为墓葬建筑装饰形式的一种,大约肇始于战国末年,经过长期发展,在西汉中期以后才逐渐流行。西汉早中期是我国壁画墓葬酝酿、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受考古发掘材料的限制,目前仅发现河南永城芒砀山柿园壁画墓和广州南越王石室墓两座。 芒砀山的汉墓设计独具特色,面积庞大且“斩山为廊、穿石为藏”。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社会中,规模巨大的工程让我们无法想象是如何完成的。更重要的是这些地下皇宫形成的时期比明十三陵要早1300年, 第32卷第1期 Vol.32No.1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2013年1月Jan.2013 187··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洞窟壁画塑造了精美的佛教故事,墓室壁画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壁画;克孜尔千佛洞;敦煌莫高窟 魏晋南北朝,在甘肃、河南等地的石窟寺中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壁画。如新疆的吐鲁番、库车、拜城,甘肃的敦煌、天水、永靖、酒泉、武威等地的石窟,都有不少壁画。其中以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最多,最为精彩。魏晋南北朝的壁画除了佛洞壁画外还有墓室壁画,如辽阳三道壕一、二、三号墓和北园二号墓,河西地区嘉峪关市新城古墓区,山西太原娄睿墓等。这些壁画的风貌,成为我们了解魏晋南北朝宗教绘画的可贵资料。 一、克孜尔千佛洞壁画 1、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地理位置 公元前三世纪,我国新疆地区的石窟艺术开始兴起,人们开凿洞窟,以绘画、雕塑表现佛、菩萨、罗汉、天王、力士等形象,以及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这些洞窟的数量很大,其中南疆的拜城克孜尔千佛洞壁画最具代表性。克孜尔千佛洞现存236窟,其中壁画窟70多个。 2、克孜尔千佛洞壁画的艺术成就 克孜尔千佛洞壁画多表现佛本生故事,如大光明王本生、月光王本生、虚空净王本生、萨棰那太子本生等等。壁画各种形象大部分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壁画人物粗线沟外轮廓,颜色平涂为主,有的则晕染肌肤,表现体积。画面上构图简洁,以流畅如屈铁盘丝般的线描勾勒形象轮廓,内部设色,以兰、白、绿、赭、灰等色为主。其中一些人物形象如菩萨、供养人等,画成裸体,比较丰满,多用曲线,人物造型比较优美,有舞蹈化倾向,比例准确,动态鲜明。动物飞鸣之态也尤为生动精彩。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1、地理位置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鸣沙山与三危山之间。在古代这里是关中通往西域的要塞。公元366年,有一乐僔和尚行至此地,忽见鸣沙山金光闪闪,似有千佛之状,于是便在这里雕凿石窟。到14世纪,历时千余年,先后11个朝代都有开凿。至今保存有492个窟,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 2、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特征:

中国美术史试题

《中国美术史》第一章 一、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石器时代原始饰品玉器彩陶原始建筑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时间最长的发展阶段,约从。 2。中国本土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遗迹为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距今已有。 3、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开始了我国的新石器时代,除了生产工具的改变以外,更重要的变化是这时已经由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作为生活资料的单一经济发展为相结合的二元经济。 4、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拟形器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时的代表应该是。 5、江苏连云港将军崖岩画,凿刻出一些,将农作物拟人化,说明当时人们已经以农耕为主药的生产方式。 6、旧石器时代人们主要利用稍加打制而成为生产工具。 7、最早的装饰品是出土于山西朔县的峙峪人的,距今约28940年。 8、晚期智人的代表是北京的山顶洞人(距今约80-65万年)采用作染料。 9、玉器是原始部落图腾的标志,广泛用于,具有神秘的巫术色彩与浓 厚的原始宗教意味。 10、黑陶作为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最早发现于。 三、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人面鱼纹彩陶盆”属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 A龙山文化 B 仰韶文化C马家窑文化D红山文化 2.石器时代的造型活动与原始宗教或巫术有密切的关系,这方面的遗存除了玉器之外,还有()。 A. 若干陶塑以及原始雕塑、壁画和岩画。 B. 若干陶塑以及地画、壁画和岩画。 C. 若干黑陶、彩陶以及原始建筑、壁画和岩画 D. 若干黑陶、彩陶以及原始建筑、壁画和岩画 3.通常意义上的工艺美术活动在石器时代取得了突出成就,遗迹有()。 A.原始饰品、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 B. 彩陶、编织、纺织、岩画、建筑、髹漆 C.拟形陶器、石器、饰品、玉雕、牙雕、髹漆 D. 彩陶、编织、纺织、玉雕、牙雕、髹漆 4、北京猿人遗址距今已有()的特点。 A. 57.8万年 B.80-65万年 C. 20万年 D. 2-1万年 5.旧石器时代石器的用途往往是一起多用,因此,今人将当时的工具因用途而命名为()。 A. 刮削器、雕刻器、刀形器 B. 雕刻器、刀形器、斧形器 C.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 D. 尖状器、球形器、雕刻器 6、山西朔县的峙峪人遗址出土地的饰品原料主要是()。 A. 水晶石、玛瑙 B.象牙、玉石 C. 骨管、牛角 D.石髓、玉髓 7. 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达7000多处,其中黄河流域早期发现的比较重要的有()。 A.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大地湾下层文化 B.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C. 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 D.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8、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长江流域中期有代表性的()。 A.红山文化 B.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 C. 大溪文化 D. 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 9. 河南陕县庙底沟类型彩陶器型的最大特点是曲腹形较多,绘制的部位多数集中在() A. 器物内壁 B. 器物底部 C.颈部和肩部 D. 口沿和腹部外壁 10、黑陶与于青铜器在造型上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出现了()等形制。 A. 鼎、爵、斝、觚、碗 B. 鼎、盘、碗、鬲、豆 C. 尊、卣、觥、彝、鉴 D. 盂、匜、觯、壶、甑 四、判断题:(判断对错,并申述理由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从实用论的角度来解释,艺术起源于巫术 2、原始人磨制石器的目的仅仅在于制造工具 3、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些石器已经蜕变为礼器 4、陶器有时也承担着记事的功能

洛阳汉代壁画作品欣赏

2010年第2期·珍藏撷英· 地处中原腹地的古都洛阳,是西汉的陪都和东汉的都城,两汉年间均居重要地位。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政治、经济的优越条件,使许多达官显贵趋之若骛,死后也埋葬于此,王陵、诸侯贵族墓数不胜数,统治阶级用壁画艺术装饰宫殿、陵墓,以夸耀豪华,显示威严,促进了汉墓壁画的兴盛与发展。汉代墓室壁画艺术历经千年依然流光溢彩,亮丽无比地与丧葬文化相辅而行,洛阳汉代壁画构图完美,风格自由、奔放、张扬、大气,集中体现了汉代河洛地区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和审美标准。 一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 关于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的发掘,目前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1916年被开封古董商人刘鼎方一伙盗掘出土;[1]其二认为1925年在洛阳八里台发现。[2]这两种说法,第一种比较可靠可信。此墓的年代当在西汉后期,壁画被盗后,由上海运至美国,又从美国辗转到法国巴黎,1924年拍卖给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洛阳八里台汉墓壁画是中国汉墓壁画的首次发现,堪称20世纪的重大发现。壁画呈梯形,画面高0.74米,长2.41米,砖厚0.14米,由4块空心砖合成,分别为左右各一块三角形砖,中间是方形砖,下由一长方形横额承托。 这幅长方形壁画右边绘人物10人,均宽衣博带,有的持物顾盼,有的搭讪对语。左部绘14人,或拱手谒拜,或恭而舒袖,或提剑执戟,或下跪施礼。左边向右而立的迎宾者,作拱手状,似在迎候宾客,有的似情绪激动,有的略显沉静,但举止都不失优雅。这幅图洛阳博物馆学者苏健考证为《后汉书·礼仪志》所述“上陵”或“会陵”时的迎宾拜谒或“孝子事亲尽礼”的写实描绘。此图波士顿博物馆注名是“贵族生活写照”,实际上是“迎宾拜访图”(图六)。 左右两个三角形砖上画《上林宛训兽图》(图五)。图中三人,右边一人右手执斧,左手握鞭,正在驯兽,旁边伏着一只似熊的动物;左边穿白色衣服者似驯兽表演的小丑,表情滑稽可笑;中间着红衣服的官吏侧身看前方(图七)。汉代宫廷中不但有皇家动物园,而且有专职的驯兽人员和驯兽表演,壁画表现的内容就是驯兽表演。绘画艺术的创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创作,一是绘画内容的选择,二是艺术形式特征的营造。前者通过具体物象的塑造,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后者利用构成形式,营造绘画内容的精神内涵。这两幅三角形砖的内容及其构成形式,应该是“太极阴阳图”在画面中的变化应用。壁画中,左边穿白色衣服者似“驯兽表演的小丑”实际上是构图的需 洛阳汉代壁画作品欣赏 刘兰芝(洛阳理工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摘要:洛阳汉代墓室壁画是汉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汉代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在丧葬文化领域中的反映,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审美价值的古代艺术珍品,今天依然有其研究价值和欣赏价值。 关键词:汉代壁画艺术价值 中国分类号:k87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2-157-04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Murals Liu Lanzhi(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uoyang,Henan,471023) Abstract:The mural paintings in tombs of Han Dynasty in Luoyang are real pictures of Han’s social life.They reflect the ethos, ideology,and morality in funeral culture at that time.Becaus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and the social life of eastern Han’s aristocrat reflected,the murals are the valuable ancient arts of distinctive time features and aesthetic value.The mural paintings are still worth of being studied and appreciated. Key words:Han Dynasty murals;artistic value CLC number:k879.41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2-15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洛阳汉代墓室壁画研究”(SKL—2009—2290)研究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09-09-20;责任编辑:党燕妮 157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苗北村壁画墓发掘简报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河南洛阳市 471000) 关键词: 摘要: Key Words: Abstract: 2012年3~8月,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万丰房地产皇朝丽苑建设的考古工作中,清理了一座五代至宋初的砖室壁画墓(IM4729)。该墓位于洛阳邙山南坡、地势开阔的黄土丘陵地带,老城区国花路以东,道北五路以南,新星路以西(图一)。具体坐标北纬34°42′18″,东经112°25′22″。该墓被盗扰严重,墓室、甬道、墓道顶部均严重坍塌,墓室仅存下半部分,铺地砖已被全部撬取,随葬品基本被盗空,骨架和葬具因被盗扰,情况不明。但是在该墓甬道两侧及墓室四壁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壁画。现将该墓的基本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为南北向的砖室墓,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方向183°(图二;图版一)。墓道位于墓室南侧,为斜坡阶梯式,长13.8、宽1.5米,墓道开口距地表0.6米。墓道中部有一过洞,长1.4、高1.5米。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长1.7、宽1.2米,顶已坍塌,保留残高0.7米。甬道两壁单砖错缝平砌,壁面内抹草拌泥外涂白灰。甬道与墓室之间有两层台阶,墓室高出甬道0.35米。 墓室位于甬道北侧,平面近圆形,南北直径4.9米,东西直径4.6米,残高0.2~1.39米,墓底距地表深8.3米。甬道与墓室之间有用砖错缝平砌的两层台阶,台阶高17厘米,砖长35、宽14、厚5厘米。墓室底高出甬道底部0.35米。 墓室四壁有砖雕结构,正对墓道的墓室北壁为砖砌假门结构,假门两侧有砖雕窗户、门、桌椅、灯擎等结构,在砖雕结构以外壁上均为白灰抹壁。 二、砖雕与壁画 砖雕及壁画分布在墓室四周及甬道两侧,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动物、器皿、家具及建筑等。壁画先在砖墙上涂抹白灰面,然后在白灰面上彩绘壁画。 (一)甬道壁画 甬道两侧对称砌出壁龛,龛内用砖砌雕刻出长条桌,桌下两腿中间绘有柜形物品,该物品中间墨绘出图案,但已漫漶不清(图版二)。 (二)墓室壁画 墓室内壁装饰砖雕和壁画,用砖垒或雕刻拼砌,彩绘出倚柱、额枋、门窗等,并用红色倚柱分割成十二幅图。现由墓道开始从西向东依次介绍如下: 第一幅壁面一男一女分别站立在盆架两旁,图案残存下半部。女人身着长裙,裙上彩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 与前期相比,东汉中、晚期壁画墓的特点是:①墓室规模宏大,结构复杂;②壁画面积增加,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有的近200平方米,而且有许多情节复杂、幅面宽阔的连壁巨作;③内容丰富,除表现墓主经历、身份、权力、威仪和财富的车骑出行外,乐舞百戏、属吏、坞壁、农耕等成为主要题材,而且出现了祥瑞图;④绘画技法多样,壁画艺术水平较高; ⑤墨书榜题较多,使壁画内容一望可知。 题材内容 大致可归纳为7类:①表现墓主庄园中生产活动场面的农耕、桑园、放牧、射猎等;②表现墓主仕宦经历和身份的车骑出行、任职治所、属吏、幕府以及坞壁等;③表现墓主享乐生活的燕居、庖厨、宴饮、乐舞百戏等;④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经史故事,如孔子、老子、周公一类的古代圣贤,荆轲、伍子胥一类的忠臣义士,丁兰、秋胡妻一类的孝子列女等;⑤神话故事类,主要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一类仙人和表现天上世界的仙禽神兽;⑥在天人感应论影响下产生的祥瑞图,如麒麟、芝草、神鼎等;⑦天象类,如日、月、星宿、云气和象征四方星座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各类内容在墓中的分布,一般是①、②、③、④类内容绘于前、中、后室或耳室,⑤、⑥、⑦类内容绘于墓室顶部和墓门部位。 技法 以毛笔为主要绘画工具,使用朱、绿、黄、橙、紫等色调的矿物质颜料,因而壁画色彩历久不变,发现时一般都很鲜艳。造型手法上继承春秋晚期以来的写实而夸张的传统,在绘制技巧上则发展了战国至西汉早期宫廷壁画和帛画上所见的墨线勾勒轮廓再平涂施色的手法。前期技法还比较单一,到东汉晚期,出现了大笔涂刷的写意法、没骨法、白描法,有的画面如望都1号墓的属吏人物还使用了渲染法。在构图上,它已摆脱了春秋晚期以来呆板的图案式横向排列的形式,注意讲求比例和透视关系。这些成就,为中国绘画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思想渊源 汉墓壁画之所以盛行,主要是统治者提倡孝道和厚葬,产生“事死如事生”的思想。特别是东汉时期实行察举孝廉的制度,是人们踏上宦途的必经之路。因此,所谓“崇饰丧祀以言孝,盛饷宾客以求名”的风气四处弥漫,厚葬之风越演越烈。很多人竭家所有,为父母或自己修建坟墓,在模拟生人居住的地下墓室壁面上,大量绘制表现生前权势、威仪和财富的生活及历史神异形象,以期获得“孝”的声誉,有利于仕宦之途,这就是汉墓壁画盛行的社会根源所在。

中外美术史平时作业

《中外美术史》平时作业 名词解释 1、兽面纹:兽面纹也称饕餮纹,饕餮纹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一种贪吃无厌并具有神秘色彩的怪兽,生有角、爪、尾,其实是以常见的牛、虎、羊为原型创造的。饕餮纹是将其变形后形成的纹饰。也是一种想象的动物,纹均为侧身,有角,一只足,卷着尾巴,大多用于装饰带。兽面纹是古人对兽和神的人形化,企图借助于猛兽的形象来杜撰神灵,神灵又具备有效的感召力,可以集合力量,协助本部族与自然灾害和其他部族抗争。人形和兽面结合起来,形成神灵的图纹,是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过渡。 2、循石造型手法 循石造型是西汉大型石雕的共同风格,即因材施艺,较多保留原石的形状和表面质感,稍作加工,取其意似,不做细致刻画,它是一定美学趣味的产物,因为当时就有许多手段可以制造出较为精细的雕像,而花岗岩的特殊质感与这种古拙朴厚的风格结合在一起形成阳刚之美,显然更有利于表现西汉帝国朝气蓬勃的时代风貌。代表作品:霍去病石雕墓。 3、麒麟阁功臣图 麒麟阁功臣图是十一名中国西汉名臣的总称,后世简称麟阁,甘露三年(前51年),汉宣帝因匈奴归降,回忆往昔辅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纪念和表扬,后世往往将他们和云台二十八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提,有“功成画麟阁”“谁家麟阁上”等诗句流传,以为人臣荣耀之最。 4、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

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代表作有《竹林七贤图》。 5、六法 “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实路的系统总结。“六法”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在汉、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著中,已陆续出现。到了南齐,由于绘画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这样一种系统化形态的绘画理论终于形成。“六法”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中的最高境界。它要求,以生动的形象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六法”的其他几个方面则是达到“气韵生动”的必要条件。 6、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7、铁线描 铁线描是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这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中国古代人物衣服褶纹画法之一。线条外形状如铁丝,故名。清·王瀛:“用中锋圆劲之笔描写,没有丝毫柔弱之迹,方为合作。”从绘画作品看,顾恺之、阎立本、李公麟等画家在作品中的勾线,都誉为“铁线描”。此种描法产生于魏晋隋唐之际。为表现硬质布料重要技法。 8、唐三彩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辽宋夏金陵墓考古 这一时期的陵墓,规模、气势都不如前代;各种类型的墓葬,等级制度比较松弛,随葬品较少,但墓室结构比较复杂,更多地模仿了当时的地而建筑。辽金墓葬一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另一方而反映了英接受汉族文化和典章制度的过程。 “十国”、宋代帝王陵 “十国”帝王陵五代时期五代十国帝王陵中前蜀王建的永陵、后蜀孟知祥的和陵、南汉刘晟的昭陵和南厲李昇、李璟的钦陵、顺陵等,以及吴越文穆王钱元璀墓等,都经发掘淸理。孟知祥夫妇合葬的墓室构造颇为别致,为三个并列穹窿顶圆形墓室,中间主室较大,两侧耳室较小,全部用青石叠砌,棺座上有精美的浮雕,墓门旁有彩绘人像,已脱落残缺①。钱元璀墓的石刻星图,其二十八宿星图绘制的正确性,是对世界天文史的杰出贡献②。北宋帝陵北宋太祖至哲宗七代皇帝,以及被追尊为宣祖的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位于今河南巩县境内嵩山、洛河间丘陵上。陵区以荥田镇(宋永安县治)为中心,南北约15公里,东西约10公里。北宋皇陵按地望可分作4区,依次为:(1)宣祖永安陵、太祖永昌陵、太宗永熙陵; (2)真宗永定陵:(3)仁宗永昭陵、英宗永厚陵:(4)神宗永裕陵、哲宗永泰陵。结构完整,陵前列石大致齐备。20世纪60年代初曾进行过全面调查③。 宋陵而嵩山而背洛水,地势南髙北低,苣陵台于地势最低处。其地点的选定严格按勘舆术的要求,而与前代帝陵有很大的不同。8座皇陵所在地位并无长幼次序,依同一制度营造, 布局基本一致,沿袭了唐代积上为陵的制度,只是陵园的规模较小。每陵皆有兆域、上宫和下宫。兆域四周植棘枳为标记。兆域内除皇陵外,还有樹葬的皇后陵以及宗室子孙和当朝重臣的陪葬墓。上宫即陵丘四而所筑陵垣以内部分,陵丘居中心,夯土筑成覆斗形,边长约230米。陵垣四而各设一门,四隅有角阙。东、」匕、西3门之外,各宜石雕蹲狮一对。南门系正门,门道内置石雕宫人一对,门外置石雕武士、奔狮冬一对。南为神道石刻,夹神道建鹊台、乳台冬一对。乳台以北为列石,自南至北依次为望柱、象及象奴、瑞禽、角端、仗马及控马官、虎、羊、客使、武臣、文臣等60件。陵丘前南神门内为南殿,即所谓“上宫”。 "下宫”乃日常奉飨之所,建于皇陵西北,后陵之前,与唐陵下宫在帝陵之四南的方位不同。后陵在帝陵之北,布局与帝陵相同,但规模缩小一倍,地而建筑已荡然无存。永泄、永昭、永厚、永裕诸后陵北面,永熙后陵南而皆有面南蹲狮一对,是仅存的下宫遗迹。 宋陵地而石刻仅列于帝后陵前者,即有550多件,加上陪葬之亲王、大臣墓者,总数可达千件以上。其布置均仿照虜陵的格局,仅内容、类别、数量稍有变化。从形态和装饰上比较可分作三期:前期相当于10世纪末到11世纪初的永安、永昌、永熙、永左四陵,各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遗风。中期约当11世纪前半叶的永昭、永厚二陵,人物造型由粗壮渐趋于修长,文臣静雅、武士也有“儒将”风度。晚期约当11世纪后半叶至12世纪初的永裕、永泰二陵,人物皆作修长体态,瑞兽图案失去了活泼神情,腹部两侧增设了云朵及水波纹,着意渲染其神秘色彩。有七座帝陵前巻右刻客使和驭象人,含义已与唐陵不同,不含有征服、鄙视的意味,而是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的象征。 ①四川省博物馆:《四川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等,见《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扎 ②浙江省文管会:《杭州临安五代墓中的天文图和秘色瓷》。 ③郭湖生等:《河南巩县宋陵调査》,《考古》1964年第11期° 永熙陵三处后陵之最南一陵,为元徳后李氏陵,早年被盗。1984—1985年间发掘,是第一座经科学发掘的宋代帝后陵墓①。地而存有灵台、石象生和部分阙台,砖砌地宫为近圆形的多边形,南向、有券门、穹窿顶。室内影作出角柱、斗棋、昂、耍头以及桁、椽、望板、檐瓦等,棋眼壁墨线勾勒盆花图案,室顶涂青灰色苍穹,其上以白粉绘岀银河及星辰。周壁用平砖砌筑,雕有桌、椅、衣架和门窗等装饰。倚柱上置仿木构单昂四铺作斗棋,上承屋檐。墓室内绘有建筑、云朵等彩画,可辨认的具体建筑形式有版门、直根窗、挟屋、四注屋顶和鸥尾等,是已发掘

汉魏风情陈列大纲

汉魏风情陈列大纲 第二部分汉魏风情 2-0-1标题 X4.3-J-T0 汉魏风情 2-0-2文字 X4.3-J-T0 汉魏风情前言 第一单元郡国时代(与裴老师对接) 2-1-1标题 X4.3-J-T1 郡国时代 2-1-2文字 X4.3-J-T1 郡国时代前言 2-1-3地图 X4.3-J-T5 秦代、西汉、东汉太原郡疆域图 2-1-4图表 X4.3-J-T1 秦在今山西境内所设郡县表 2-1-5实物 X4.3-J1 秦汉陶器通柜共12件 2-1-6实物 X4.3-J10 秦汉陶器生活用具独立柜共11件 2-1-7实物 X4.3-J2 秦汉精美陶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8实物 X4.3-J3 秦汉精美陶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9实物 X4.3-J4 秦汉精美陶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10实物 X4.3-J11 秦汉铜器生活用具独立柜共5件 2-1-11图表 X4.3-J-T6 太原郡制变迁 2-1-12图版 X4.3-J-T2 刘恒及刘恒像 2-1-13实物 X4.3-J5 秦汉建筑构件通柜共件 2-1-14实物 X4.3-J12 秦汉精美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15图表 X4.3-J-T3 郡国代王世系表 2-1-16地图 X4.3-J-T7 全国已探明两汉诸侯王墓地分布示意图2-1-17实物 X4.3-J6 秦汉精美铜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18实物 X4.3-J7 秦汉精美铜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19实物 X4.3-J8 秦汉精美铜器小独立柜共1件 2-1-20实物 X4.3-J13 秦汉铜器武器专柜独立柜共5件 2-1-21文字 X4.3-J-T7 东太堡西汉王侯墓介绍 2-1-22地图 X4.3-J-T3 太原汉代地下文物遗存群分布图 2-1-23实物 X4.3-J9 西晋陶器通柜共14件 2-1-24实物 X4.3-J14 西晋金属器独立柜共9件

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开放分类:历史壁画文化文物科技 古人借助丹青文彩来装饰陵寝梓宫,表现生死祈祥、魂魄神仙的观念起于厚葬风气盛行的年代。秦汉以前的墓室,绘在壁面上的只见有几何形的简单纹样,这些绘在墓室中的图案纹样,若与孔子和屈原所见当时王侯公卿庙堂的“宫墙文画”作比较,题材和画法都要简单得多,几不足道,但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古代墓室壁画有着更早的历史起点,更意味着一个关系到民族生命意识和社会习俗的主使观念开始进入地下,在墓室梓宫中一路铺陈,演绎着阶段性的规律。 编辑摘要 目录 [隐藏 ] 1 汉魏墓室壁画 2 两晋南北朝时期墓室壁画 3 隋唐墓室壁画 4 五代两宋墓室壁画 5 辽、金、西夏墓室壁画 6 元明清时期墓室壁画 墓室壁画 - 汉魏墓室壁画 侍者图 秦始皇统一六国,接过战国诸子阴阳五行、道家神仙思想,生作寻仙之游,死起厚葬之风,他那满藏奇器珍怪的陵寝,即是“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地下宫殿。汉承秦制。汉武帝尤敬鬼神,更热衷于神仙方士之言,长生久视之术,进一步掀起了“视死如视生”的时代风尚。汉代将先秦以来的魂魄观念、神仙信仰、阴阳学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再加整合与创造,形成了一套集功能、习俗乃至思想观念为一体的葬制葬俗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图像。用这些图像装饰的帝王陵和贵族墓不仅有了如地上宫殿般的效果,而且具备了趋利避害,福寿神仙,荫庇子孙的特殊功能。

西汉前期的壁画墓经考古发掘的有两座,即广州象岗山南越王墓和河南商丘柿园芒砀山梁王墓,墓主人均係分封一方的诸侯王。南越王墓葬年代在汉武帝元朔末至元狩初年(公元前122年前后),墓葬规格虽高,但绘饰壁画却甚为简单,仅在石门、前室四壁及顶石上发现了朱、墨两色绘出的云纹图案,没有发现具有主题内容的壁画。属于西汉前期的典型壁画墓,当数芒砀山梁王陵。芒砀山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商丘市东约90公里处,陵墓係“斩山为郭,穿石为藏”的大型多室崖墓。主室前区顶部绘一条蜿蜒长达5米、首南尾北的巨龙,头角身翼,龙舌捲衔怪兽,左右画朱雀、白虎,或为四灵的早期形式。梁王墓壁画色彩浓丽,形象夸张,具有很强的装饰意味,壁画图像明显还带有楚地绘画风格的痕迹。 西汉后期代表性的壁画墓,集中在洛阳和西安两地。洛阳地当历史上的中原腹地,又为九朝故都,历史文化遗存丰厚。洛阳考古发掘的西汉后期壁画墓有,烧沟61号壁画墓,卜千秋壁画墓,浅井头壁画墓等。壁画分布在主室顶部、前后山墙和隔梁上,有一砖一画的形制,也有多砖拼绘的横幅式构图,还有塑绘结合的画面。壁画题材多见驱傩逐疫,祥瑞升仙以及历史人物,图像真实地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丧葬观念和社会习俗。汉代葬仪中用傩仪,沿用先秦方相氏驱傩的习俗,以保护死者不受山林惊怪的侵扰。汉人重傩仪,更将驱傩的场景画在了墓室中。这一现象对探讨两汉之际死生观念的转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洛阳以西的西安,曾是西汉王朝和新莽时期的都城,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渭水两岸的京畿陵区分布有这个时期高规格的墓葬,目前已发现西汉时期的壁画墓,重要者有西安交通大学附小西汉晚期墓、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和西安南郊曲江池1号墓。二十八宿天象图按内外圆分别构画,内圆画流云、金乌太阳和月中玉兔蟾蜍,外圆画青龙、白虎、朱雀、黄蛇和与之相配的二十八宿,附带用人物、动物形象来标识各宿的名称。圆环外绘彩云翔鹤。后壁绘羽人持灵芝引导墓主灵魂升天,下有鹿鹤。壁画构图饱满,色彩明丽斑斓。所用双线填色的方式和勾连纹样的组合形态,也可看出前后相继的风格脉络。 太一阴阳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